小学语文阅读:第八讲__写人类文章阅读(学生)

小学语文阅读:第八讲写人类文章阅读

考点要求:

1.弄清主要人物;

2.读懂文章中主人公的特点和精神品质;

3.结合文章中关于人物动作、外貌、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精神品质,体会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4.分析作者选择那些材料或事件来表现人物;

5.注意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和表达技巧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所起的作用。

解题思路:

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也会经常接触到一些描写活生生人物的文章。写人的文章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对人物在具体事件中言行举止、心理活动及细节的描写,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品质。

读此类文章,应从以下几方面着眼:

1.了解文章的主要人物。

写人的文章,对象很广泛,有的是写亲戚长辈,有的是写老师同学,有的是写著名人士,还有的是写自己,等等。总之,我们在阅读写人的文章之前,首先要弄清楚文章的主要人物。

2.分析人物的性格等特征。

外貌:外貌又称肖像,是作者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方面的描绘。人物的外貌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以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阅读时,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外貌来了解人物的内心变化及个性特点。

语言:文章中人物的语言,往往能反映人物一定的思想、个性和心理特点,读书时分析揣摩人物的语言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动作:阅读时,我们常常会发现,好多人物都是抓住他(她)的动作来写的。因为人物的动作同样能明显地反映人物的个性,因此,阅读文章时,要多在人物的动作描写上注意,并品味琢磨其特别的地方,即不同职业和性格的人物,不仅仅语言不同;反过来,一些与众不同的动作,又会深化人物的性格特点。

心理活动:人物心理指人物在一定环境中思想活动的描写。心理活动直接反映人的内心世界,一个鲜活、生动的人物往往是靠许多心理描写而突出其个性的。心理活动刻画得好,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加深人细致,会给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

细节:细节指那些对写人起特殊作用的细小情节,包括生活小事、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使人物丰满和栩栩如生的重要手段。读者对一个生动的细节进行分析品味,会感到人物思想品质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富有生活气息,会对文章理解更深。

环境:人物的一切活动都与他(她)所处的环境分不开,并受到环境的制约。读书了解人物时,分析环境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行为、语言以及心理活动。同时,具体的社会与自然环境描写,对于衬托人物也起着重要作用。

3.抓文章所写的主要情节和关键字词语句。

读写人文章,要熟悉文章所写的紧扣人物活动的具体事件,抓住文中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在具体事件中的表现。是作品中的情节推动事件的发展,人物在事件的发展中,使性格升华与深化。可以说,没有情节,作品就很难完成对人物的塑造。

有些文章能够直接找到反映人物性格特点或内心世界的句子和词语,阅读时只要找到这些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就能比较容易地领悟文章的主旨。

值得强调的是,阅读一篇写人文章,不一定上述几方面面面俱到,而是要抓住它最突出的地方加以分析理解。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抓出其描写人物的方法。如果能这样阅读,不仅能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同时还能提高自己对文章的欣赏能力。

【例文一】

做事讲究效率的爸爸

①我的爸爸是一个会抓紧时间,做事讲究效率的人。

②元旦那天早上,爸爸带我去买菜。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爸爸忽然对我说:“咱们先到电影院去看看有没有好电影的票吧!”我虽然疑惑不解,但还是跟着他向电影院走去。路上,爸爸向我解释道:“现在刚早上8点,电影院买票的人还不多,咱们就趁这个时候去。要是等买完菜再去,买票的人多了,提着菜又不方便,工作效率不就低了吗?”我这才恍然大悟,爸爸又用这个实例给我讲了“运筹学”,告诉我刚才我讲的那些就是生活中的运筹学。这样,我又接触了一门科学,并对它有了初步认识。

③来到菜市场,爸爸排到了买鸡的行列中。他见我没事干,就叫我到别的柜台转转,看看哪个柜台人多,哪个柜台人少。我在菜市场里东瞅瞅,西看看。当看到顾客们一张张的笑脸和售货员一个个忙碌的样子时,我忽然意识到了什么;爸爸让我到各柜台转转,不也是运筹学吗?一来让我看看节日的气氛,为我增加写作素材;二来让我看看各柜台的售货情况,回去告诉他,他好决定再买点什么。嘿,爸爸的运筹学用得真妙!我转回来,把自己的想法和见到的情况仔仔细细告诉了爸爸。他见我把学到的知识掌握了,满意地笑了。

④平日,爸爸下班一回家就开始做饭。他在厨房里来回忙碌着,一会剁肉,一会煮饭,一会炒菜,厨房里传出连续不断的“劈劈啪啪”的声音。不到一个小时饭就做好了。每天晚上,我们都是7点钟准时开饭。我问爸爸:“咱们干嘛非7点钟开饭不可呢?”爸爸回答说:“咱们7点开饭,就能边吃边看新闻联播,新闻联播完了,咱们也差不多吃完了。要是吃早了,看新闻时就空着手,什么也干不成;吃晚了,又耽误你们学习。”吃完饭,爸爸关了电视,坐在写字台旁边进行紧张的翻译工作。在他的带动下,我和弟弟也拿起书本,开始复习。时间一长,我们也养成了抓紧时间的好习惯。

⑤爸爸工作讲效率是远近闻名的。到我家做客的李阿姨对妈妈说:“到你们家就见老黄里里外外地忙,恨不能一天跑200里,真讲效率,真出活!”

1.文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心里不明白,不理解;困惑。()

(2)形容忽然醒悟,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3)一个接一个,不间断。()

3.把文章中概括叙述爸爸讲究效率的句子用“—”画出来。

4.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爸爸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了这篇文章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文二】

霍金少年时

霍金是继牛顿、爱因斯坦之后,全世界知名的当代最杰出的物理学家。

1942年1月8日,他在牛津(诞生出生)。十分凑巧的是,这一天恰好是伟大的天文学家伽利略逝世300周年纪念日。

霍金的父亲法兰克.霍金是一位有名的医生和生物学家。母亲依沙贝尔研究哲学、政治和经济学。他们非常注意从小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小时候的霍金想象力非常(丰富富有)。一次,他竟然想出11种能够出入自己房间的方法。平时,他还喜欢摆弄小玩艺儿,制造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东西。当他还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时,他与几位同学找到了许多种零件,组装了一台(简易简单)电脑,那台电脑还能回答问题呢!在当时,电脑可是个稀罕物儿。所以,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一场轰动,许多人都争着去参观。

1959年,17岁的霍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牛津大学。有一次,老师布置了13道题,其他同学费了很大的力气,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解出一两道题,而霍金一个上午便做出了10道题。在同学们的眼中,他简直就是一个具有高智商的外星人。

霍金对当时学校的传统教学方式十分(厌恶讨厌),他有一套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有一次,物理老师让他做几道题,他不但没做,还把错误标出来给老师看。老师看过之后,不得不说:“霍金对这门课程比我还了解得多。”大学期间的霍金()学习优秀,()爱好广泛。他喜欢古典音乐,对科幻小说也特别着迷。在划船比赛中,喜欢冒险的他还经常担任舵手呢。

(1)本文写了霍金的几个小故事?分别说明了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第五自然段中的过渡句。(2分)

(3)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2分)

(4)划去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4分)

(5)你觉得霍金的成功与什么是分不开的?你最佩服他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这篇文章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说说你有什么启发和收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少年孙中山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学的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那时候上课,先生念,学生跟着念,咿咿呀呀,像唱歌一样。学生读熟了,先生就让他们一个一个地背诵。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

一天,孙中山来到学校,照例把书放到了先生的面前,流利地背出昨天所学的功课。先生听了,连连

点头。接着,先生在孙中山的书上又圈了一段。他念一句,让孙中山念一句。孙中山会读了,就回到座位上练习背诵。孙中山读了几遍,就背下来了。可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请您给我讲讲吧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课堂里霎时变得鸦雀无声。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到:“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1. 写出与下列字音相同的字,再分别组成词语。

熟()厉()诵()

()()()()()()

2. 给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

3.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的意思。

霎时:____________________

4. 给短文加上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___________。

5.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请用“”画出相应的句子。

6. 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请写在下面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留下的书香

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这可从我全家人喜欢读书看出来。说起我家的书香,还是我父母传留下来的哩。

我父亲别无嗜(shì)好,就喜欢看书,《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以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古今中外名著,曾使他每每(táo zuì)___________于其中。可是后来父母的手中却换成了本本“苦书”,——这,说来就话长了。

我母亲生我二弟后一病不起,常年躺在床上,生活不能自理,父亲独自挑起了持家的重担。起先请医生为母亲治病,后来家(景、境)日趋贫困,再也没钱请医生了。我们为此忧心忡忡。这时我现父亲床头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书不见了,有的是一本本中医和中草药书,——这些就是“苦书”吧。

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父亲还(专、钻)研一本《中国针灸大纲》,边看边实践:替我母亲望诊搭脉,开方(煎、剪)药,又作针灸治疗。后来连我们兄弟姐妹也知道在足三里穴位针灸能起到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良好效果。奇迹终于(jiàng lín)____________了,卧床数年的母亲[竟然、突然、忽然]下床了!

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为了给母亲作针灸治疗,父亲常常在晚上先在自己身上的穴位进行试针,感觉针刺麻醉的程度和针尖刺透的深度,然后再替我母亲针灸治疗……母亲的病治好了,他享受到(ɡǔxī)___ ____之年,而操劳一生、挚爱妻子儿女的父亲却在65岁离开了我们!

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其中就有不绝如缕的书香。

1.根据文中拼音,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里选择正确的字,用“√”标出。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别无嗜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忧心忡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选择文中[ ]里恰当的词语。这个词表示_____的意思,也表现了全家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5.读“母亲感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一句话,填空:“秉承”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秉承”能否改为“继承”?为什么?“父亲的精神”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持家劳累之余,父亲就研读这些书,可谓是‘苦’不释手”。为什么“苦”字加引号?这个词意思是什么?

7.我家虽说不是“书香书第”,却有缕缕书香弥漫。两个“书香”意思不一样。“书香门第”指什么?“缕缕书香弥漫”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母亲慷慨地叮咛我们要秉承父亲的精神。”“父亲的精神”指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短文最后一段“父亲留给我们的很多很多”“这很多很多”指的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将与下士

乔治?华盛顿是美利坚合众国的第一任总统。就是他领导美国人民为了自由为了独立浴血奋战,赶走了统治者。

乔治?华盛顿是个伟人,但他若在你面前,你会觉得他普通得就和你一样,一样的诚实、一样的热情、一样的与人为善。

有一天,他穿着大衣独自一人走出营房。他所遇到的士兵,没一个认出他。在一处,他看到一个下士领着手下的士兵筑街垒。

“加把劲!”那个下士对抬着巨大水泥块的士兵们喊道:“一、二、加把劲!”但是,那下士自己的双手连石头都不碰一下。因为石块很重,士兵们一直没能把它放到位置上。下士又喊:“一、二、加把劲!”但是士兵们还是不能把石块放到位置上。他们的力气几乎用尽,石块就要滚下来。

这时,华盛顿已经疾步跑道跟前,用强劲的臂膀,顶住石块。这一援助很及时,石块终于放到了位置上。士兵们转过身,拥抱华盛顿,表示感谢。

“你为什么光喊加把劲而让自己的手放在衣袋里呢?”华盛顿问那下士。

“你问我?难道你看不出我是这里的下士吗?”

“哦,这倒真是!”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钮扣,向这位鼻孔朝天,背绞双手的下士露出他的军装。“按衣服看,我就是上将。不过,下次在抬重东西的时候,你就叫上我!”

你可以想象,那位下士看到站在自己面前的是华盛顿本人,是多么羞愧,但至此他才真正懂得: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1.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划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短文的中心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国诗人陆游

陆游是宋朝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教育,立下了报国之志。

他30岁那年,参加了礼部举行的考试,以优(秀异)的成绩获得了第一名,但遭到了大奸臣秦桧的打击,被除掉了姓名.然而,这一打击并没有使陆游灰心.回家以后,他仍然刻苦地攻读兵书,认真练武,准备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34岁时当上了一个县官的属员.后来,他凭着才能又担任了一个较大的官职.可没过多久,他又一次因为坚决主张北伐,受到了投降派的排挤,被罢免回乡。

公元1170年,45岁的陆游投奔积极抗金的王炎旗下,真正过上了军营生活.在军旅的生活中,他(jiéjìn quán lì)为收复祖国北方的失地而努力,他多次亲临前线去(视检)察,由于他亲自感受到广大人民渴望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所以他在几年写下了不少爱国诗篇.后来,因南宋皇帝(qūxītóu xiáng),陆游的愿望又一次破灭了。

公元1210年,陆游已经是85岁的老人了,但他仍然念念不忘北伐,念念不忘收复北方的大好河山.有一天,他的身体已十分(脆虚)弱,躺在床上动也不能动,眼神失去了光彩,嘴里不停地喘着粗气.但是,当他看到乡亲们和他的儿子来到眼前时,忽然振作起来,瞪大了眼睛,吃力地抬起头,要儿子把纸和笔拿来.当他的儿子把纸和笔捧到他跟前时,他用力支撑着,写下了《示儿》这首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完之后,他慢慢闭上了眼睛,与世长辞了。

陆游虽然逝世了,但他的爱国诗篇却永远为广大人民所传诵,直到今天还激(励发)着千万人的斗志。

1.陆游是一个爱国诗人,文章是从哪两方面来叙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为什么能在军旅生活中写下不少爱国诗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示儿》全诗是围绕关键字()字来写,请用一个成语概括作者的心情:()。

鲍勃与托得

鲍勃和托得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年龄相当,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差不多,他们工作起来也都很卖力气。但是,托得参加工作不久就得到了总经理的赏识,一再被提升,从领班到部门经理。鲍勃像被人遗忘一样一直在基层。

有一天,鲍勃实在忍无可忍向总结理提出辞职,并大胆地指出总经理太没有眼光了,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却总偏爱那些热衷于吹牛拍马的人。

总经理一言不发地听鲍勃讲完,他知道鲍勃工作很吃苦,但他身上缺少一些东西,如果对他直说他肯定不服,于是总经理想出一个办法。他说:“好吧,也许我的眼睛真的有些浑了,不过我要证实一下。你现在马上到集市上看有什么卖的。”

鲍勃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斤?”总经理问。

鲍勃立即又返回去,过了一会儿回来说车上有40多袋土豆,每袋约20斤。

“多少钱一斤呢?”总经理又问。鲍勃又要跑回去,被总经理一把拉住了说鲍勃先生请休

息一会儿吧看看托得是怎么做的他派人把托得叫来对他说:“托得先生,你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有一会儿工夫,托得回来了,他向总经理汇报说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多袋,共800多斤,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已经带回几个让总经理过目。这位农民今天下午还要拉一车西红柿上市,据说价格还可以,他准备下午和这位农民联系一下。

阅读练习

1.鲍勃向总经理提出辞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2.总经理认为鲍勃身上缺少的是什么吗?他用什么方法说服教育鲍勃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说文中总经理说的话要加引号,而鲍勃说的话不加引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设想一下鲍勃当时会怎么说?试着用第一人称的语气写在下面。

鲍勃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文中空白处应填入的标点正确的一项是( )

A、“,! ?”。

B、“,,。”,

C、“,,。”。

D、“,。?”,

6.结合文章内容展开想象,给这个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不超过4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怎样启示:

(回答“收到怎样的启示”一类的题,要抓住一个要点,”启示“与文章内容的主旨一定要相关,相吻合,不能漫无边际的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高阅读

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948年,在一艘横渡大西洋的船上,一位父亲带着小女儿,去和在美国的妻子回合。

海上风平浪静,晨昏瑰丽的云霓交替出现。一天早上,男人正在舱里用水果刀削苹果,船突然剧烈的摇动,男人摔倒时,刀子插进胸口。他全身都在颤抖,嘴唇乌紫。6岁的女儿被父亲的瞬间变化下坏了,尖叫着扑过来想要扶他,他却微笑着推开女儿的手:“没事,只是摔了一跤。”然后轻轻的拔出刀子,很慢很慢的爬起来,不引人注意的用大拇指揩去了刀锋上的血迹。

以后3天,男人照常没晚为女儿唱摇篮曲,清晨为她系好美丽的蝴蝶结,带她去看大海的蔚蓝。仿佛一切如常,而小女儿没有注意到父亲每一分钟比上一分钟更衰弱、苍白,他看向海平面的眼光是那样忧伤。

抵达纽约的前夜,男人来到女儿身边,对她说:“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女儿不解的问:“可是你明天就要见到她了,为什么不自己告诉她呢?”他笑了,俯身在女儿额上深深刻下一个吻。

船到纽约港,女儿一眼便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认出母亲,他大喊着:“妈妈!妈妈!”

就在这时,周围一片惊呼,女儿一回头,看见父亲已经仰面倒下,胸口血如井喷,染红了整片天空……

尸解的结果让所有人惊呆了:那把刀无比精确的洞穿了心脏,他却多活了3天,而且不被任何人知觉。

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因为伤口太小,使得被切断的心肌依原样贴在一起,维持了3天的供血。

这是医学史上罕见的奇迹。医学会议上,有人说要称它大西洋奇迹,有人建议用死者的名字命名,还有人说要叫它神迹……

“够了!”那是一位坐在首席的老医生,须发俱白,皱纹里满是人生的智慧,此刻一声大喝,然后一字一顿的说:“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

1.“这个奇迹的名字,叫父亲”这里的“父亲”一词的内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文章中画出父亲有隐瞒自己受伤的词句满载旁边写出父亲这样的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天见到妈妈的时候,请告诉妈妈,我爱她。”抵达的前夜,父亲为什么对女儿这么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接着下面的语句写下去(最少150字)

20年后,小女儿已长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又一次横渡大西洋。望着无边无际、烟波浩渺的大西洋。她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亲莫言

①我5岁的时候,正处于中国历史上一个艰难的岁月。生活留给我最初的记忆是母亲坐在一棵白花盛开的梨树下,用一根洗衣用的紫红色的棒槌,在一块白色的石头上,捶打野菜的情景。绿色的汁液流到地上,溅到母亲的胸前,空气中弥漫着野菜汁液苦涩的气味。那棒槌敲打野菜发出的声音,沉闷而潮湿,让我的心感到一阵阵地紧缩。

②这是一个有声音、有颜色、有气味的画面,是我人生记忆的起点,也是我文学道路的起点。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我母亲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真是难以尽述。战争、饥饿、疾病,在那样的苦难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我在母亲生前,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

③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那时候我们家正是最艰难的时刻,父亲被人诬陷,家里存粮无多,母亲旧病复发,无钱医治。我总是担心母亲走上自寻短见的绝路。每当我下工归来时,一进门就要大声喊叫,只有听到母亲的回答时,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有一次下工回来已是傍晚,母亲没有回答我的呼喊,我急忙跑到牛栏、磨房、厕所里去寻找,都没有母亲的踪影。我感到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不由地大声哭起来。这时,母亲从外边走了进来。母亲对我的哭泣非常不满,她认为一个人尤其是男人不应该随便哭泣。她追问我为什么哭。我含糊其词,不敢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理解了我的意思,她对我说:“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现在,尽管母亲已经被阎王爷叫去了,但母亲这句话里所包含着的面对苦难挣扎着活下去的勇气,将永远伴随着我,激励着我。

④在那些饥饿的岁月里,我看到了许多因为饥饿而丧失了人格尊严的情景,譬如为了得到一块豆饼,一群孩子围着村里的粮食保管员学狗叫。保管员说,谁学得最像,豆饼就赏赐给谁。我也是那些学狗叫的孩子中的一个。大家都学得很像。保管员便把那块豆饼远远地掷了出去,孩子们蜂拥而上抢夺那块豆饼。

这情景被我父亲看到眼里。回家后,父亲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也严厉地批评了我。爷爷对我说:嘴巴就是一个过道,无论是山珍海味,还是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都是一样的,何必为了一块豆饼而学狗叫呢?人应该有骨气!他们的话,当时并不能说服我,因为我知道山珍海味和草根树皮吃到肚子里并不一样!但我也感到了他们的话里有一种尊严,这是人的尊严,也是人的风度。人,不能像狗一样活着。

⑤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我的父母、祖父母和许多像他们一样的人,为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这些普通人身上的宝贵品质,是一个民族能够在苦难中不堕落的根本保障,也正是文学的灵魂。(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文章第①段,母亲捶打野菜情景的描写很有特点,试作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解文中两处划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1)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孩子,放心吧,阎王爷不叫我是不会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中,画曲线句子“有一段时间,村子里连续自杀了几个女人,我莫名其妙地感到了一种巨大的恐惧。”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文意,请补写出第④段中父亲严厉批评我的话。(不超过4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题目为“母亲”,但文中又用了不少文字写了父亲和爷爷,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播种者

那年,你是踏着泥泞小路来到这穷乡僻壤的。

那月,你是穿着灰色土布制服走进这村野荒院的。

那天,这亘古阒(qù)的乡村便漾起了怯涩涩的读书声。

四十年,你筚路蓝缕,用一颗笃诚的爱心默默耕耘着人生,送走了无数风急雨骤波谲云诡的岁月,也迎来了一个又一个日出。古老的梦从这里流走,新鲜的传说在此萌生。

如今,这里已是春色满园,盛开的迎春花编织着金色的憧憬,你也该是祖父的辈份了,而那稚嫩的声音,依然是声声悦耳地呼唤着“老师”,“老师”,这是至纯、至真、至美的亲情的呈献。

乡村小学的校院和无限的田野是紧相毗连的。因此你喜欢在晨光熹微中,走出校门徜徉在湿漉漉的田埂上,或蹀蹀于新翻松蒸腾着热气的泥土地,忘情地凝视那忙碌播种的农家夫妇。

庄稼人撩起长鞭,马蹄扬花,沉甸甸的种籽在叮咚的耧声中落入泥土,隐隐约约似乎看到活蹦乱跳的谷粒,顶破土地伸展嫩芽紧紧拥抱春天。

朦胧间,仿佛此刻你正庄严地走上讲台,手执教鞭指点黑板,领读课文,随着琅琅的读书声,希望的种籽也神秘地埋进小小的心灵中。

你把书声和耧铃声糅合为一体,幻化为绿色的音韵,汩汩地流淌着,变成了带露的诗和动情的歌。

阳光洒在田野上,洒在种子上,洒在校园里,也洒在纯洁的心灵上。阳光消融了千年冰冻,消融了千年贫瘠,也消融了千年愚昧和怅惘。

你厮守着这方圣洁的天地,辛苦地耕耘着,连自己的生命都撒播在了大地上。四十年春种秋收,虽然有灾难的痛苦,而更多的是收获的喜悦。

你情不自禁的笑了,笑声惊动那些勤劳的农人,一齐向你投来崇敬的目光。

你也是一种播种者啊!

1.文章采用了第几人称的写法?歌颂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写农家夫妇忙碌播种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是如何写老师“播种”的?老师的播种对“亘古阒寂的乡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将老师比作“播种者”,还有人将老师比作什么呢?你能用学过的古诗句表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淘气的我

一天,我做完功课,忽然心血来潮,想捉弄一下弟弟。他也刚做完作业,正站起来收拾书包。我趁他不注意,轻轻地把他的凳子挪到了一边儿。不一会儿,他往下一坐,屁股落了地,身子一歪,几乎摔倒,幸亏他扶住了桌角儿,才稳住身子。看着他那狼狈相,我哈哈大笑起来。他却不和我一般见识,瞪了我一眼,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

1.照样子将一个字拆成两个字,再组词。

()(工人)()()()()

功稳瞪

()(力气)()( ) ()( )

2.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

心血来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画出弟弟狼狈的样子。

4.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文中“我”是怎样捉弄弟弟的?()

①“我”趁他不注意,把他的作业拿走了。

②“我”趁他不注意,把他的凳子拿走了。

③“我”趁他不注意,打了他一下。

(2)弟弟被捉弄后,表现是什么?()

①打了“我”一下。

②跟“我”嚷起来。

③瞪了“我”一眼,没理“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