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 学习理论教案

认知 学习理论教案
认知 学习理论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2.理解并掌握布鲁纳的学习观,结构教学观和发现学习的概念。

3.理解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实质及条件,先行组织者策略。

4.理解建构主义的学习观点

(二)过程与方法:1.讲授法2.ppt演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通过理论的学习逐步形成初步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布鲁纳的结构教学及其原则

2.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实质及条件

3.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三、教学难点

1.布鲁纳结构教学的原则

2.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教学过程

温故: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有机会一起学习,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联结学习理论,主要包括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一)桑代克的经典实验及其理论

(二)尝试-错误学习的基本规律

1.效果律

2.练习律

3.准备律

(三)对试误说的评价

(四)桑代克的试误说对教育的意义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一)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1.强化

(1)负强化

(2)正强化

2.消退

3.惩罚

知新:

同学们,我们学习一个新的知识,有时候学过就忘了,有时候会记住两三天,有时候会记住七八天,有时候会记住一辈子。那些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们的认知。那么什么是认知理论呢?认知理论又有哪些代表人物和理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认知学习理论。

我们在上节课的时候学的是联结主义,了解了联结主义认为学习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S-R是直接联系到一块的,刺激反应主要是

通过外界环境对主体的作用所导致的一个行为,那么主体呢只是一个反应的对象,他不存在内在的加工意识,也就是说他中间没有O,即意识所代表的一个环节。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重在研究学习者对环境刺激的内部加工过程和机制,研究人是怎么样形成概念,理解事物以及进行思维和解决的过程,它认为学习在于内部认知的变化,这是一个远比刺激反应联结要复杂得多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它主要代表理论是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泊尔的有意义接受说。在认知学习理论中,他非常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是有一个中介R作为桥梁的。我们接下来就一起学习一些代表性的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生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

一.苛勒的完形—顿悟说

苛勒是德国心理学家,苛勒历时7年,以黑猩猩为对象进行了18个实验,依据其结果撰写了猩猩的智慧一书,由此提出了顿悟说。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他的实验,看看他具体是怎么操作的一个过程,他做的是大猩猩吃香蕉的实验,那么基本的模式大家可以通过看图了解一下,给大家简单说一下主要有箱子实验和棒子实验系列,口头叙述,由此苛勒称学习现象为顿悟学习。提出完形顿悟说。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里完形。他认为学习不必靠着盲目的尝试和重复练习,只要个体理解整个情景中各刺激之间的关系,顿悟就会自然发生。

他的主要观点是:

他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这个大家都能够理解,这个顿悟他想说的就是学习是通过你的大脑意识的作用。

第二点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主体内部构造完行,什么叫构造完形呢,也就是说是知觉的重新组织,前面我们在讲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时候,我们知道了学习的根本特点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不断地联结形成一个序列,就构成了学习,那么格式塔学派呢,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通过环境给你一个机械的刺激你做出一个反应就可以完成的,他认为学习就在于你的大脑要要有一个真正的改变,那么这个改变是什么呢,这个改变就叫做构造完形,大家大体上可以把他想象成皮亚杰同化和的顺应,根本的改变就叫顺应,当然有量上的改变的时候,我们可以把他叫做同化,总而言之,就是知觉的重新组织。

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顿悟问题,你能用一笔画四条直线连上下面九个点。

完形顿悟说的评价,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呢,我们来看看试误说和顿悟说的区别与联系。

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我们整个学习理论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他是美国心里学家,是认知心理学的先驱,是致力于将心理学原理实践于教学的典型代表,也是被誉为杜威之后对美国教育影响最大的人。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说所有的班级授课制,不论中国还是外国现在学校当中的新课程改革很大程度上都是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说在起作用。当然,他的理论也受到一定的批判,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

习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个是认知学习观,第二个是结构教学观,第三个是结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

(一).学习观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部分认知学习观。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他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学习,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分门别类的存在于你的脑子当中的,你也是基于脑中分门别类的框架去认识周围世界的,去加工相关的信息,从而再一次丰富你的脑袋的,就比如说,你在公交车上,你坐在后面,看见前面坐着一个头发是波浪卷儿的,穿着比较靓丽的颜色的衣服,然后通过这个信息之后,我们的正常反应是你就能判断出这是个漂亮的,洋气的女士,通过这个我们就可以知道他想说的是其实光看这两个信息,大波浪的头发和颜色艳丽的衣服,其实他没有直接对应上这是个女人,他时不时髦,我们是看不到这些信息的,但是在我们已有的接触的范围之内,在我们的知识体系当中,我们已经形成了这么一个类别,知识是按体系划分的,一般我们说漂亮的女生有什么特点呢,有着大波浪的颜色艳丽的一般都是比较时髦的女性的特点,你基于这样一个判断,才会把漂亮这个东西全部归结在女士范围之内。才会有了上述的判断。通过这个例子呢,我们可以知道布鲁纳想说的是世界存在太多的信息,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认识,但是可以分成类别,储存在我们的信息框架之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这样的框架之中去认识世界的,这儿认知结构就是你脑子当中已经形成的一个分门别类的一个框架,所谓认知结构就是编码系统,他认为这样一个编码系统就是你脑子当中已经有的结构,你要学习的也是这样一个编码系统,简单来说,就比如树,树有很多种,包括松树,柏树乔木,灌木等等,都是树,那么他认为知识体系就是这

样的

这样的结构也就叫做认知结构,外界是这样子的,你的脑子也就是这样子的,搬进自己脑中的结构就是认知结构,所以他就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也就是一个编码系统的一个过程,这就是他对学习的一个最基本的认识。(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首先你要获得一个认知结构,说白了,外界的信息是关于事物有不同的一个分类,就比如说松树,柏树等等,我就把这个框架先获得了,获得就是先纳入你的脑袋当中,通过记忆或者是通过主动的方法,做实验等各种方法,总之,你得先纳入到认知结构当中,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会发现有些是跟你的脑子当中的知识体系是相互融洽的,是匹配的,而有些是是需要进行一些改变和转化的。那么评价是什么呢?我看一下它跟我已有的知识体系是否是相互融洽的,相互匹配,自我调节的平衡化的一个过程。其实在这一块的时候,就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皮亚杰的同化和顺应,平衡的这么一个过程,你脑子中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与外界环境的一个相互形成的一个过程,把外界的东西搬进来。然后在自己脑子当中从一个不太和谐的状态变为一个和谐的状态,这些就是对于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的一个基本的介绍。大家能明显的感觉

到他强调的是你脑子当中的那个框架性的东西,也就是认知结构。

(二)教学观

那么第二部分呢,是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说到这儿的时候,其实我们都知道布鲁纳在所有的教育心理学家当中是很强调教学应用的,比如说我们前面所学的斯金纳呀,桑代克呀,他们更多的是注重从心理学的层面上去挖掘学习的,那布鲁纳是教育家,他更强调从实际层面去挖掘教育意义,怎么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所以他非常注重教学的一些措施。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什么叫做学科的基本结构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说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态度和方法,我们都学过教育学概述,这三个是新课改的主要目标和核心的思想。在这儿,为什么布鲁纳强调这个东西呢,很明白很显然,刚才我们在说学习观的时候说,对布鲁纳来讲,他认为学习什么,外界是成体系的,我把外面的成体系的信息弄到自己脑子当中好好加工,成为一个完整的认知结构。既然我要学的东西是呈结构性分布的,有框架的东西,那么我要学就得学这样的东西说白了,学生要学习这样的东西,老师应该怎么做,老师就是要把呈结构化的东西教给孩子,说白了,他要把一门学科很完整的以框架的东西告诉给学生,对于布鲁纳来讲,这才是促进学习最好的方法,所以他十分不赞成零散的,凌乱的教学,因为他认为世界是成体系的,所以我们要学的成体系的,那么我们所教的必然是有结构,有体系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下面他紧接说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这几个字大家都不陌生,

(1)动机原则。这个说的就是我想做的预备定式,他是一个准备的态度和状态,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力,好奇内驱力(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欲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2)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布鲁纳认为,任何学科知识都是具有结构的,反映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规律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使儿童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因为“任何概念或问题或知识,都可以用一种极其简单的形式来表示,以便使任何一个学习者都可以用某种可认识的形式来理解”。而且,表示学科知识结构特点的三种方式随着儿童的自身差异的适合程度而有不同的变化。学习和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五大优点:1.有助于学生理解这门学科。2.有助于学科的迁移。3.有助于学生的记忆。4.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的差异。5.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程序原则。意思是学习要有一个顺序,有前有后先学什么后学什么,那可不是随便学的,如果说学乱了那么你的框架就搭不起来或者说一点都不牢固。(4)强化原则。也就是说我学完之后,你给我一个反馈,我知道自己是学的好还是不好学的好的话我会继续学习,学的不好的的话我会继续改正。并使他们逐步具有自我矫正、检查和强化的能力,从而强化有效的学习。但是,在贯彻强化原则时,必须防止使儿童永远依赖教师的指正,避免造成儿童跟着教师转的掌握的方式。

(三)结构主义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

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教学本身应有新异性,跨度应适度,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其次,选择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

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最后,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一)学习分类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人类的学习有多种多样的类型。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

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在奥苏泊尔看来这两种学习是彼此交叉的,相互渗透的,不是谁就绝对对应着谁,,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凡是发现的就是有意义的,凡是接受的都是机械的。但是在教学过中,学生通过“发现”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发现学习难以成为一种有效的、首要的手段。”绝大多数的知识仍然需要学生通过“接受式学习”来掌握。由于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要是接受间接知识,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学生获取大量知识必须是接受性的。奥苏伯尔批评了把言语讲授和接受学习贬为空洞的说教和机械模仿的说法,他用有意义学习理论对接受学习进行了科学的分析,指出它不可能与机械学习划上等号,它完全可以是有意义的。如果教师能将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融会贯通,学生也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出最易于与新知识联系的旧知识。这样,新旧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会发生积极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即“同化”,导致原有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和重新组织,使学生获得关于新知识方面明确而稳定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在这一同化过程中发生了意义上的变化,具有潜在意义的学习材料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获得了知识的心理意义。那么,接受性学习将是有意义的。他指出,只要教师清晰地组织教材,就会使学生出现稳定面明确的有意义学习,就会使有组织的知识体系长期保存下来,有意义的言语接受学习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有效途径,从而形成了以言语讲授和有意义学习为特征的有意义接受教学模式。

(二)意义学习的实质

对于奥苏泊尔来讲,他非常赞成布鲁纳所讲的学习的本质,他认为学习的本质确实是在脑中形成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在头脑当中加工的这么一个过程,但是他有相应的一套术语,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他跟布鲁纳是有一定的分歧的,我们接下来看一下你也就能明白了,首先他认为学习的本质上就是要有意义,有意义才是学习的根本标准,只有你能达到有意义,才有意义学习,否则都不叫学习,所以关键就是这个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所谓意义学习,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的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对于奥苏泊尔来讲他认为意义学习的关键有两个,第一个叫非人为,第二个叫实质性

所谓实质性的联系,是指表达的词语虽然不同,但却是等值的,也就是说这种联系是非字面的,,就比如说一个地理学专家到学校参观中心课堂,校长就请这个专家指导地理课堂,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地球构造的这么一个问题,地壳,地幔等等的,老师讲的是随着深度越深,地球的温度越高,这时候参观的专家很随意的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现在站在地球表层,如果给你一把铁锹足够深,让你挖到地球的一千英尺之处大家想想你挖到的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他问

完之后,孩子们半天回答不上来,这时候老师就着急说了,专家,你这个问题问的不太对,我换个问法,他们就知道怎么回答了,然后他就问,同学们,大家请告诉我地核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熔岩层是吧,那么我们挖到一千英尺的时候是熔岩层,那么熔岩层中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呀,是一个非常热的状态,两种不同的问法得到的是两种不同的反应,一种是完全发懵的状态,一种是异口同声的回答,在这里面,要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地球的深层是火热的熔岩,火热的熔岩就是这么一个联结,对于奥苏泊尔来讲,非人为就是非字面,你别给我记火热的熔岩这五个字,这没用,真正有意义的是你能把新知识和你脑子当中的已有的观念,这种观念也可以是生活当中的观念,你能建立起来实质性的联系的,是能真正知道火热的熔岩是个什么问题,他是跟地球的深度是相关的,这个相关度,不管我用什么样的语言,你都可以把他转化过来的这么一个状态。学校不能只教字面性的联系,要通过多种情境的渗入,多种角度的转换,帮学生真正去理解一个问题,这就是他所说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点。还比如说,一个小孩子知道6+3=9.反过来3+6=多少他可能就不知道了,这个时候如果你不知道这两个原则上是一样的话,那么你就没有达到非人为的那么一个状态。

所谓非人为的联系,是指内在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想或联系,而指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观念建立在某种合理的逻辑基上的联系。就比如在上节课,学生学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节课学生要学的是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他认为如果你能达到一种非人为联系的话,你会瞬间就能弄明白四边形是由两个三角形合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它形状如何变化,他都是两个三角形的叠加,因此他的内角和就是180度*2=360度他认为只有你能达到这种灵活的,在逻辑基础上去掌握,你才能达到一种非人为的联系。所以有意义学习就是要将你所学的新知识和你脑子当中已有的适当观念,什么叫适当观念呀,也就是说你脑子当中一定一定有把新信息加以联系的那个中介桥梁的点,只有脑子中,形成一种非人为,实质性的时候,你才能真正达到一种有意义的学习。

(三)意义的学习的条件

客观条件:新的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是学生可以从心理上理解的。材料不能是凌乱的,必须是有结构的,如果不是这样的,你怎么让学生自己去加工,对于学生来说如果不是结构的,是很麻烦的。

主观条件:1. 学习者认知结构种具有同化新材料的适当知识基础(固定点),便于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也就是具有必要的起点。

2. 学习者还必须具有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积极地将新旧知识关联起来

的倾向。3. 学习者必学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识结构中的旧知识发生互作用。

(四)接受学习的实质

接受学习的概念同化的过程,是课堂学习的主要形式。这个是跟我们刚学的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相对的,他不强调自己用发现的方法学习,他强调的是接受的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这个更多强调的是教师教学的方式,学生主要以认真听讲的方式去汲取教师讲授的一种方式。所以接受学习,大多是一些现成的,已有定论的,苛学的,基础的原有概念,命题,定论等等。这些知识就是要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内化到自己脑子的当中适用范围:奥苏贝尔认为接受学习适合于年龄较大,有较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人,所要学习的内容大多是现成的,已有定论的,科学的基础知识。

(五)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行组织者: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上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奥苏伯尔主张,在正式学习新知识前,向学生介绍一种他们比较熟悉,同时又高度概括性地包含了正式学习材料中的关键内容,这些内容在抽象、概括和包摄水平上普遍高于新知识,也与学生个人的参照系相联系。这些引进的内容,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奥苏伯尔称之为组织者.由于这些引进的内容是在学生正式学习新知识之前呈现,故又称之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经验抽出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同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能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在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生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舍弃非本质的内容。

好的,同学们,那么又有一个问题,接受学习就是填鸭式教学吗?讨论然后回答。

四.建主义学习理论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理论取向

(三)当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知识观

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其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最后,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他取决于特定情境的学习历程。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葡萄牙探险家麦哲伦完成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个圆球这说明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是随着人类不断探索和经验而不断变化和更新的。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因为学习者并不是空者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学习者已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他要主动构建信息的意义。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注意倾听,洞察学生的思想由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另外补充一点,维果斯基一些关于教学与发展的主要观点,也是复习。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还有学习的关键期。

好的,我们这节课就学习到这里,做一些练习题。见幻灯片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

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也叫认知方式。例如:有人喜欢与别人讨论问题,从别人那里得到启发;有人则喜欢自己独立思考。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其一,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偏爱方式;其二,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其三,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有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个体在认知风格上的差异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儿童时期所表现出来的某种认知风格可能会保持到成年。认知加工方式有许多种,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等。 一、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 威特金等(Witkin,1940)在垂直视知觉的一系列研究中,发现了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即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人对外部环境(“场”)的不同依赖程度上。场独立性(field-independent,简称FI)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field-dependent,简称FD)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 用隐蔽图形或镶嵌图形测验(embedded figure test)可以有效地测量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的人格差异。测验图形是由一种比较复杂的图形构成的,其中隐藏着一个简单的图形。测验时,要求被试迅速地从复杂图形中找出简单的图形。 在这个测验中,复杂图形就是一个“场”,对简单图形具有掩蔽的作用。场独立性的人能迅速找出简单的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不受或较少受到“场”的影响;而场依存性的人较难找出简单图形,说明他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不容易把简单图形从复杂图形中分离出来。 场独立性与场依存性这一人格差异,表现在心理活动的许多方面,在知觉、思维、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可以看到这种差异。整体说来,场独立性与场依

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章第三节之认知学习理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一、苛勒的完形一顿悟说 苛勒曾在1913~1917年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完形一顿悟说。苛勒指出:“真正的解决行为,通常采取畅快、一下子解决的过程,具有与前面发生的行为截然分开来而突然出现的特征。”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其基本观点是: (一)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个体利用本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及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动作的累积或盲目的尝试。学习包括知觉经验中旧有结构的逐步改组和新的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是以对 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与途径之间的关系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顿悟的过程。 (二)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完形是一种心理结构,它是在机能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整体结构,是对事物的关系的认知。苛勒认为,学习过程中问题的解决,都是由于对情境中事物关系的理解而构成一种“完形”来实现的。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构建完形的过程。 总的来说,完形一顿悟说作为最早的一个认知学习理论.虽不如联结一试误说那样完整而系统,其实验范围也较有限,在当时的影响也远不及联结说,但它肯定了主体的能动作用,强调心理具有一种组织的功能,把学习视为个体主动构造完形的过程,强调观察、顿悟和理解等认知功能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这对反对当时行为主义学习论的机械性和片面性具有重要意义。但是,苛勒的顿悟学习与桑代克的尝试一错误学习也并不是互相排斥和绝对对立的。尝试一错误往往是顿悟的前奏,顿悟则是练习到某种程度时出现的结果。 二、布鲁纳的认知一结构学习论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一结构论或认知一发现说。 (一)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即编码系统,其主要成分是“一套感知的类目”。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的联结,而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论认知风格与第二语言习得 摘要: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在语言学习中,拥有不同认知风格的学习者通常选用的学习策略有差异。学习主体的认知风格会给外语学习者带来许多有益的启示,是学习模式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城中,语言学家对主要的认知风格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学习者的认知风格不同所具有的外语学习方法也就不同,同时影响学习者学习策略或学习方法,影响教育工作者教学方法的选取。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外语学习学习模式 0.引言 认知风格是与个性密切相关的是一种变量,即个人处理信息或处理任务的首选方式。不同的认知风格影响着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换句话说,认知风格不同的人在语言学习中所采用的方法有所不同,因此最后的结果有很大差异。在心理学文献中已经发现了许多不同的认知方式,其中一些被认为是针对第二语言习得意义进行调查的。认知风格通常被讨论,就像它们是极性一样, 在现实中,人类更可能表现出一个极点或另一个极点的倾向,他们的认知风格测试的分数沿两极之间的连续统一排列。认知风格的研究中于1962年,心理学家维特金最先提出了场独立和场依赖的概念。于是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认知风格,因为钻研的角度有所不同,认知风格的分类和概念也就有所差异。认知风格具备理性和稳定性; 它与认知策略和个性密切相关,只表达个人的认知倾向,不表现智力或能力水平。因为智力是智力测验和学术测验之间的区别,只有一个维度,认知风格由极点描述。风格和能力显然不同,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某些情况下,它们是彼此关联的, 但在其他情况下,它们是不同的,认知风格逐渐由个人形成。一旦形成,就是具有稳定性,难以随着学习内容和环境而变化。 1.认知风格的类型及特点 1.1 场独立和场依赖 不同的认知风格是有差异的,依据这些差异,我们能够把认知风格分为两种,即场独立和场依赖,它们是人们处理客观世界信息的两种风格。人们对这些词的感知和理解有各种不同的见解,美国心里学家Witkino Witkin(1962)指出:在知觉活动中,取决于外部参考或受背景影响较大是场依赖特征。心理学中的场独立和场依赖是两种相反的信息处理方法,依赖领域的人根据社会参考决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这些行为是以社会为导向,表现出沟通的技巧。然而,场独立者基于内部参考,以确定他们的态度和行为,他们非常感兴趣抽象理

教育心理学大纲第三章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第三章认知派学习理论 教育学院冯维 什么是认知?指全部认识过程的总称,包括知觉、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以及发展过程、人工智能等领域。 认知派强调认识过程中的结构和组织原则,认为认知者的主观经验在认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强调认识事物时,内部发生的作用(S——0—R)及认知方式的个别差异。 认知学习理论的特点 代表人物格式塔心理学家、托尔曼、布鲁纳、奥苏贝尔等。 共同点: 1、从学习过程看,把学习看成是复杂的内部心理加工过程。 2、从学习结果看,主张学习结果是形成反映事物整体联系与关系的认知结构。 3、从学习条件看,注重学习的内部条件,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学习者的内部动机,学习的认知性条件,如过去经验、背景知识、心智活动水平等,注重学习过程中信息性的反馈等。 一、格式塔学习理论 1、学习实质在于组织一种完形即格式塔(gestalt),不是S—R的联结。 2、学习过程由顿悟(Insight)实现,故称“顿悟说”。 关于学习出现的原因,托尔曼与联结主义的观点相反。他认为,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设计了著名的潜伏学习的实验。 二、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一)为什么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1、错误学生观在教师头脑中作祟 2 教师没给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 3、教师的课程设计办法不尽完善 学生方面主要是学习动机、态度、情感方面的差异影响着学习结果。 (二)掌握学习原型 卡罗尔学校学习模式 1、任何一个学生只要有充足的学习时间,就能完成任何学习课题。 2、学习达成度=f(学习机会×学习持续力) (能倾×教学的质×教学理解力) (三)掌握学习的办法 1、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确定掌握目标。 2、为掌握设计学习单元; 3、单元课后测验,即形成性测验; 4、编制总结性测验。 (四)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教学目标有三大领域:认知(cognitive)目标、情感(affective)目标和动作技能(psychomotor)目标,每一领域的目标由低到高分成若干层次。 认知教学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六个等级: (1)知道(knowledge)(2)领会(comprehension)(3)运用(application)

认知风格调查表

□认知风格 虽然教育者早就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风格(或可称认知风格)方面有很大差异,但苦于没有很好的测试方法。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所罗门(Barbara A. Soloman)从信息加工、感知、输入、理解四个方面将学习风格分为4个组对8种类型,它们是:活跃型与沉思型、感悟型与直觉型、视觉型与言语型、序列型与综合型,并设计了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学习风格量表,可以较好地进行学习风格的测试。你属于什么样的学习风格?不妨使用“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测试一下(https://www.360docs.net/doc/605120204.html,/learningstyles/ilsweb.html)(链接),以确定你自己的学习风格。 通过所罗门学习风格自测问卷表,你测定的你自己的学习风格是(可填写): □控制点类型 说明:这个测验来自互联网,完全是趣味性的测验,并不反应真实情况。对于下面的每一个问题,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下面三题可每题做成选择后并提交,最后统计对于上述问题,选“1”多还是“2”多,对于这两个结果系统会给出相应的判断: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那么就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第一题: 1.人们生活中很多不幸的事都与运气不好有一定的关系。 2.人们生活的不幸起因于他们所犯的错误。 第二题: 1.想要知道一个人是否真的喜欢你很难。 2.你有多少朋友取决于你这个人怎么样。 第三题: 1.很多时候我都感到对自己的遭遇无能为力。 2.我根本不会相信机遇或运气在我生活中会起重要作用。 做完后提交的结果为以下两种的一个: ①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2”,弹出:你是一个具有内部控制特征的人; ②而如果你对于上述问题多选“1”,弹出:则说明你是一个具有外部控制特征的人。 控制点是一个连续谱,一极是外控性另一极为内控性。请根据“理论学习”部分有关内外控制点的内容,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在哪些地方属于内部控制者,哪些地方属于外部控制者,并最终确定自己是哪种控制占主导因素(把此处实现为:网上填写并能够提交的方式或者是可以下载后上传的方式)

情景模拟法的作用综述

情景模拟法的作用综述 作者:袁冬单位:贵州财经学院艺术学院 不论在歌唱基础技能训练还是在歌唱表演中,身心与情境的相互配合对于歌唱艺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姚莉莉,2008)。因此,改革传统声乐教学方法,对增强学生声乐学习兴趣,提高专业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的涵义 20世纪80年代逐渐兴起的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基于社会情境的一种活动,人类所有的知识都是人和情境互动的产物,人的学习也依存于背景、情境之中。因此,情境认知理论对学校的传统教学方法提出批评,认为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式教学不能创设知识形成的情景,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刘雪明,2011)。教学的设计应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让学生在真实或仿真的活动中,通过参与和观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真正有用的知识和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景模拟,可以让学生在情景角色的扮演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吸纳与应用。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在国外最早用于外语教学的口语训练,以后逐步扩展到其他学科,在我国最早试行这一教学方法的是南通师范附小的李吉林老师,他倡导在语文教学模式中,要“以人为本”,以情为中介,通过创设的美、趣、智的学习情境,“亲、助、乐”的师生人际情境,引起学生积极地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情景模拟式教学方法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着

很大的不同。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在于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讲授和灌输,教师常常停留在概念的解析、理论的演绎和方法的介绍上,学生往往是无奈地听讲,被动地接受。而情景模拟教学法的核心是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在亲身参与、感受中自觉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通过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来获取知识,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实践性和优越性。 情境模拟法在声乐表演专业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作者在高校声乐表演专业教学课堂中多次试行情境模拟教学法,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可以总结为以下三个步骤:1、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2、安排情景演练,进行总结内化;3、课后指导练习,延伸巩固提高。具体的做法是: 第一步:创设情景环境,穿插情景分析。这一步骤需要在课前完成。在与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了解学生需求和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共同确定主题。教师给学生分发相关情景材料,指导学生按材料中的故事情景尝试表演。例如,在较高年级的声乐专业课程教学中,曾选择莫扎特歌剧《魔笛》的第一幕进行情景教学,该歌剧选段包括王子、公主以及三个侍女一共五个角色,有男高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四个声部,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演唱水平分配角色,并向学生提供总谱、歌剧剧本、编写的角色分析和可供参考的音视频材料,指导学生揣摩人物性格,分析歌剧的创作背景,每一唱段对剧中角色塑造的作用,以及不同角色扮演的关键所在。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第三节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一、情境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建立并发展。英文叫做Soeial InterdependeneeTheory,由美国的约翰逊兄弟(Johnson,D。W。&Johnson,R。T。)一起发展起来1,这是当代西方学习理论领域研究的热点,这一理论强调个体心理常常产生于构成、指导和支持认知过程的环境之中,而认知过程的本质是由情境决定的,情境是一切认知活动的基础。这一理论还认为,心理与环境的互动不仅发生在高度机械的任务当中,而且也在一些日常任务之中,他们同时把学习的情境分为积极互赖(合作)、消极互赖(竞争)和无相赖(无互动)三种情况,强调知识的学习应建构在真实的活动中,同时强调学习活动与文化的结合,其主要观点包括:①人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②学习是个人与情境互动的历程;③学习是从真实活动中主动探索的过程;④学习是共同参与的社会化历程;⑤学习是从周边参与扩展至核心的。 情境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情境中建构、不能与情境脉络相分离。情境学习简单的说,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和情境活动相联系,将重点放在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上,并要求学习者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知识的意义协商。 二、情境认知理论对CSCL的支持 在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 学习中,学生不再是外部信息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被灌输对象,而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也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引导者与促进者;教材等教学资源不只是教师传递知识的载体,它所提供的知识也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利用对象;教学媒体则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同学习和会话交流的工具。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CSCL可以有效组织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媒体等教学要素,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帮助下能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协作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 第四节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 一、分布式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分布式学习认知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建构起来的,并被不断1魏洪伟,邸佳奇,孙惠杰.移动学习理论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9,(9):第136页。

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知觉与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⑴习得新信息。⑵转换,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⑶评价。布鲁纳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积极的信息加工者。 一、知觉理论 布鲁纳认为知觉过程涉及四个相继的步骤: ⑴初步归类; ⑵搜寻线索;寻找可以用来辨别该事件的那些属性,以便把它较为精确地归入某一类别。 ⑶证实检索;搜寻那些可以用来证实该事件的线索,以检索原来的归类是否确切。 ⑷结束证实;它是以终止搜寻线索为标志的。 由此可见,知觉过程是以对刺激输入开放、选择、关闭为特征的。 二、归类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为了促进学生最佳地学习,提供信息是必要的;但是,掌握这些信息本身并不是学习的目的,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概念获得的理论 布鲁纳认为,人们是通过把刺激输入置于某一类别来加工它们的。一个类别,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概念是思维过程的核心。在布鲁纳看来,帮助学生有效地习得概念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

他最早系统地提出了概念假设-检验理论。 一、概念的类型 1.合取概念(conjunctive concept) 合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2.析取概念(disjunctive concept) 析取概念是一种根据同时呈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属性,或只呈现一种相关属性来下定义的概念。 3.关系概念(relational concept) 关系概念是根据各种属性之间特定的关系来下定义的概念。 二、概念获得的策略 只讨论获得合取概念的策略,而且只局限于选择策略。布鲁纳发现,学生在形成合取概念时,一般采取以下四种策略: 1.同时扫视; 2.相继扫视; 3.守恒聚焦; 4.聚焦投机。 布鲁纳的概念假设-检验理论被公认为是对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他用实验的方式考察了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概念获得的过程,因而被皮亚杰誉为是“思维心理学中的一场革命”。 布鲁纳提倡使用发现学习的方法 一、发现学习特征 1.强调学习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学习的主要目的

认知风格的差异

认知风格的差异 1.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 最早是由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提出的,按照个人的独立性来划分,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独立型:有坚定的个人信念,善于独立思考,不易受他人的暗示,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表现得沉着冷静,能独立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甚至喜欢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 顺从型:独立型差,易受暗示,屈从于权势,容易不加批判的接受别人的意见,按照别人的意见办事,在困难和紧急情况下惊惶失措。 后来(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的性格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前者也叫独立型,后者也叫顺从型。 场独立者的特点: (1)对外在线索不敏感,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较少的受暗示性。 (2)关注于概念和抽象原则 (3)容易完成需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成分和重新组织材料的任务,认知改组技能高。 (4)对他人不感兴趣,喜欢孤独的与人无关的情景 (5)行为是非社会定向的 (6)不善于社交,社会技能低 场依存者的特点: (1)更多的利用外在参照确定自己的行为 (2)具有较强的受暗示性和较少的独立性 (3)认知改组技能低,通常不易从习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中摆脱出来 (4)对他人感兴趣,优先注意自己所参与的人际关系网络的状况 (5)社会技能高,善于社交。 与学习的关系: 第一,场独立性学生一般偏爱自然科学、数学,且成绩较好,两者呈显著正相关。他们的学习动机往往以内在动机为主。场依存性学生一般较偏爱社会科学,他们的学习更多地依赖外在反馈,他们对人比对物更感兴趣。 第二,场独立性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而场依存性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他们难以从复杂的情境中区分事物的若干要素或组成部分。 第三,场独立性学生易于适应结构不严密的教学方法。场依存性学生喜欢有严密结构的教学。

分布式认知理论

认知心理学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一直注重对个体的认知的研究。然而,认知工作不仅仅依赖于认知主体,还涉及其他认知个体、认知对象、认知工具及认知情境。随着电视、电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人类许多认知活动(如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远程教育等)越来越依赖于这些认知工具。认知分布的思想,也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受到人们的重视。 分布式认知(distributed cognition)是认知科学的一个新分支,它借鉴了认知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认为要在由个体与其他个体、人工制品所组成的功能系统的层次来解释认知现象。那些在个体的分析单元中不可能看到的认知现象,在分布式认知研究中得到了强调。尤其重要的是,分布式认知强调个体、技术工具相互之间为了执行某个活动而发生的交互。 一、分布式认知的发展背景 分布式认知是由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赫钦斯(Edwin Hutchins*)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提出来的。在对当时传统的认知观点(认为认知是个体级别上的信息加工过程)的批判基础上,Hutchins认为认知的本性是分布式的,认知现象不仅包括个人头脑中所发生的认知活动,还涉及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技术工具之间通过交互实现某一活动(比如飞行)的过程。Hutchins在他的文章中讨论了分布式认知理论的思想来源,他指出人类学和社会学对记忆和文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小团体问题解决和陪审团决策的研究,组织行为学对组织学习的研究,科学哲学对科学发现的研究,政治学和经济学对个体和集体理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都充分地表明集体的认知与集体中各成员的认知间具有非常不同的特性。其中,Hutchins着重引述了维果茨基(Vygotsky)和明斯基(Minsky)的思想。 1.认知心理学的危机 对于认知和学习的规律,人类一直在进行着不懈的探索。作为一个复杂的现象,人们的 * Edwin Hutchins于1978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获得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博士学位。1988 年任教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认知科学系,与James Hollan教授合作领导分布式认知与人机交互实验室(Distributed Cognition and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Laboratory)。他主要研究真实世界中认知活动的特征。 认识都只是从不同侧面对其规律性的近似揭示。冯特实验室的建立,是试图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进行认知研究的开端;上世纪20年代诞生的行为主义,影响近半个世纪,它的分析单元是个体的外显反应;认知心理学从上世纪50年代崛起后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主流,它把个体大脑内部的心理活动作为分析单位。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后,传统认知科学的两个目标受到质疑:“其一,试图将复杂行为还原为一连串的简单行为;其二,在说明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时,试图将人类思维还原为神经生理学”。[5] 作为认知心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奈瑟和认知的信息加工理论主要倡导者的西蒙都对信息加工模型进行了深刻反思,提出认知心理学应作出更加现实主义的转变,主张以生态学的方法取代信息加工的方法。[6] 2.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杜威、维果茨基思想的影响 现代西方的哲学流派,如现象学、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观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类似的,那就是反对传统哲学严格的主客二分的倾向,强调主体的意义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交互活动之中,倡导主客体在交互活动中的统一。作为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在杜威的思想中,也蕴含着这种观念:“杜威提出的经验的自然主义,同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和主要倾向是一致的,它集中反对传统的主客分立的二元论”。[7] 这些思想对于心理学走

认知风格测验

(三)测量工具 本调查所采用的《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是一个知觉测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8年的修订本)。测验要求被试者在较复杂的图形中找出并描绘出隐藏在其中的一个指定的简单图形,测验得分的高低反映了被试克服隐藏图形的知觉能力——即空间改组能力的强弱。场依存——场独立性的理论认为,场独立性的被试能够顺利克服隐藏作用而分离出简单图形,而场依存性的被试克服隐藏作用分离简单图形则相对比较困难。 该图形测验是为了了解个体认知风格的场依存——场独立性这一维度而设计的纸笔测验,它对文化背景没有要求(不同文化程度的被试者都可以完成)。它主要由测验说明和测验题目组成。其中测验题目又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9道题,这是为了让被试熟悉题型供练习而用的,不记成绩,但事先不告诉被试第二、三部分,各含10道题,是正式测验题,每道题下面都标出了要找出的简单图形号码,简单图形附在测验的最后一页。测验分数是以第=、三部分中正确画出指定简单图形总数记分,每题1分,最高应为20分。 根据场依存——场独立理论,在镶嵌图形测验中得分较高者应划为典型的独立于场的人,得分较低者应划为典型的依存于场盼人。在本研究中我们是以《认知风格镶嵌图形测验》给出的成人常模为依据,按照公式:标准分数z=(被试得分一相应常模团体的平均分)/相应常模团体分数的标准差和公式:T=50+10Z。计算出T作为认知风格的代表值,如果T值大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独立性,其值越大(越接近80)独立性越强;反之,如果T值小于50,则表明被试倾向于场依存性,其值越小(越接近20),依存性就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129位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测查的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的代表值T=55.7,说明他们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中男性的代表值T=52.6,女性的代表值T=58.2,说明被调查的女性的场独立性强于男性。 (二)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藏族的认知风格 从结果可知,被测查的72位生活在海拔3000m~3500m主要从事农业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依存性(T值小于50分);33位生活在海拔3500m~4000m从事以多种经营为主的混合型生产方式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T值大于50分),其独立性最强}24位生活在海拔4000m以上的以游牧为主的藏族成年人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 (三)三种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的差异性比较 该方差分析表由SPSS统计软件完成。 从表3的结果可知,三种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倾向上有极显着的差异。 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不同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的被试在认知风格的倾向上确有本质的差异,其中差异最为显着的是游牧与综合这一组。说明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是影响认知风格的重要因素。 四、讨论 从以上取得的测查数据,我们可得出三个有关藏族认知风格的重要结论: (1)129位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倾向的代表值T=55.7,说明其总体的认知风格倾向于场独立性。也就是说,被调查的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是倾向于场独立性。 (2)测查结果显示,女性的T值为58.2,男性的T值为52.6。这显示了一个特殊现象,即藏族成年女性的认知风格比男性更倾向于场独立性。 (3)藏族成年人总体认知风格虽倾向于场独立性,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其认知风格却呈现了明显的差异:反映海拔在3000m~3500m从事农耕的72位被试者的T值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认知风格理论回顾与新进展 [提要] 本文系统回顾了从上世纪初到现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认知风格理论的研究从百花齐放到逐步整合统一的现状,展望未来认知风格发展的新趋势。 关键词:认知风格;回顾;新进展 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不同的心理学者都对认知风格这一领域的出现有所贡献。Allport在1937年提出“生活风格”概念,他可能是第一个正式将“风格”结构和认知联系起来的研究者。从20世纪四十年代开始,人们围绕着认知风格展开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很多经验。一般将认知风格理解为个体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习惯化的方式。 一、认知风格的早期理论 在认知方式的早期研究中,研究者倾向于以认知的某一具体过程或维度为基点去探讨认知方式问题。从研究方法上看,侧重应用分析的方法,几乎认知的每一具体过程:知觉、记忆、思维、问题解决等都有学者研究过其方式问题。这些研究为后期的认知方式研究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1、根据认知的知觉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拘泥型—变通型。美国心理学家Witkin和Asch在垂直视知觉的研究认为场独立性的人在信息加工中对内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高,在加工信息时,主要依据内在标准或内在参照,与人交往时也很少能体察入微。而场依存性的人在加工信息时,对外在参照有较大的依赖倾向,他们的心理分化水平较低,处理问题时往往依赖于“场”,与别人交往时较能考虑对方的感受。1954年克雷恩提出拘泥型—变通型认知方式。它是指个体在外在刺激干扰下因注意力是否集中而产生的个别差异。拘泥型个体容易因外物的变化而分心;而变通型个体则能较好地控制自己,不易受到外界因素变化的干扰。 2、根据认知的记忆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平稳型—敏锐型、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霍兹曼和克雷恩指出,平稳型者会简化他们感知过的东西,倾向于在旧经验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识,惯于遵循类化原则。敏锐型者则惯于遵循辨别原则,倾向于强调当前感知的任务并把它们单独处理,以区别于旧经验。凯利等人依靠段落完成法等测量方法,对复杂认知型—简约认知型认知方式维度进行了研究,复杂认知型个体在知觉过程中能考虑到各种不同线索,并能尝试综合运用它们,简约认知型个体则不善于处理复杂的问题情境,惯于按简约法则行事,不能全面照顾各种线索。 3、根据认知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将认知风格分为冲动型—沉思型、概念型—知觉型。冲动型—沉思型维度最初被卡根及其同事用于描述个体对一些具有不确定答案的问题的反应速度的差异。沉思型者总是谨慎地检查完各种假设,确定没有其他情况时才给出答案。冲动型者则对问题未予以通盘考虑时便匆忙给出了问

情境学习

情境学习的关键特征及其对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启示 高文 自从Brown Collins 和Duguid在他们的论文《情境认知和学习的文体》(1989)中首次详述了情境认知和情境学习后,情境学习作为一种获得知识的一般理论和正在形成中的教学模式,以其丰富的多样性和良好的成长性引起了研究者广泛的注意,对教育思考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教育设计领域中的一个热点并对以采用多媒体技术的计算机编程为基础的教学设计具有重要的启迪。本文将描述情境学习及其有别于其它教学模式的关键特征,并将探讨应用这些特征进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设计的策略及其在开发多媒体产品中的应用。 一、情境学习 有关情境学习的研究表明,通常,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习是学习赖以发生的活动、情境和文化的功能。情境学习不同于其它大多数课堂学习活动,后者包括的知识是抽象的、脱离背景的。然而,情境学习的研究则对学什么和如何学、如何用的分离提出挑战。它座为,知识在其中得到开发和展开的活动并不脱离或附属于学习与认知,而应该是学习与所学知识整体的一部分,情境认知强调,背景有利于意义的构建并促进知识、技能和体验的连接。因此,背景既是问题的物理结构与概念结构,也是活动的意向与问题嵌入其中的社会环境。情境认知暗示,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背景中时,才是有效的。可以说,知识正是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出的。总之,研究已经表明,学习和认知基本上是情境性的。 情境学习将社会性交互作用视作情境学习的重要组成成分。由此研究中显现出一个统一的概念,这就是“实践的共同体”(communities of practice )。该概念既强调,学习是通过参与有目的模仿活动而构建的(Lavc & Wenger, 1989)。同时,它也同样地强调实践与共同体的重要性。该概念的提出表明,知识被视作行动与成功的实践能力;意义可理解为一种社会单元的构建,该单元共享着某一共同情境中的支柱;学习作为一种结果,可看作是一种增强对共同体验的情境的参与能力。总这,学习是一件构建一致性与构建理解的双重性事业。 学习者处于这样一种实践共同体之中,去获得该共同体具体体现的信念和行为。随着学生作为一个初始者或新手逐渐从该共同体的边缘向中心移动,他们会变得比较积极,较多地接触共同体中的文化,并开始扮演专家或熟手的角色。可见,情境学习之初通常是无意识的,Lave & Wenger(1991)把这种设想称之为“合理的边缘参与”过程:首先,对实践文化的参与可以是来自边界或来自“合法的、边缘参与”的观察。随着不断地学习和被文化所包容,参与者逐渐从观察者的角色转变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代理人。合法的、边缘的参与可以使学习者不断地将小组文化的碎片结合在一起,这就意味着他成为小组的成员。以合法的、边缘的方式参与的可能性使新手能广泛地接触并进入成熟的实践舞台。 据此,情境学习从研究传统的学徒学习活动入手,揭示了这种在职业训练活动中行之有效的学习活动的基本特征。它们指出,学徒是通过将观察、指导和实践联合起一的学习方式去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的,因为这学习活动能创造心智模式、知识架构并逐渐增强学习者的自信。遗憾的是,在现代,学徒期的设置在部分已被正式教育所取代。在正式教育中,活动常常聚焦于复杂问题的表面。对专家在应用知识和完成复杂的真实生活任务时采用的推理过程和策略则注意不够。为完善正式教育,Brown Collins & Duguid (1989)提出了有关“认知学徒期”的设想,试图通过“认知学徒期”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加强内容知识和专家们用于完成复杂任务的思考过程之间的关系;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突出学习内在固有的依存于背景的、情境的和文化适应的本质。归根结底,使学习者在校内外通过合作性的社会交互作用和知识的社会建构而不断获得进步。为此,Brown等强调需要一种用于学习的新的认识论,该认识论强调超越概念和表征的积极感悟。 总之,情境认知强调,知识必须在真实情境中呈现,即在以规范方式包含知识的真实场景和

情境认知理论

一、对情境认知理论的理解及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的运用 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就是继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学习理论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后,与建构主义大约同时出现的又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它试图纠正刺激反应与符号学说的失误。情境认知理论试图纠正认知的符号运算方法的失误,特别就是完全依靠于规则与信息描述的认知,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与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与物理背景的认知。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主体,内容与活动的安排要与人类社会的具体实践相联通,最好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类似人类真实实践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同时把知识与获得与学习者的发展、身份建构等统合在一起。总之,情境认知理论的观点影响着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开发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计算机支持协作学习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建设等教育技术的新领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1、情景认知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1)创设情境认知教学环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情境认知教学环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学习动力 (3)采用情境认知理论教学促进教师职能转变 (4)情境认知教学环境有利于科研与教学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教学目标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就是个体参与实践,与她人、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者应主动利用经验与知识参与实践活动。具体地说,就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教学内容 不把教材作为一种目的,不把教材中的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就是一种素材教学的内容不仅包含课本知识,教师还要设计与所教课程相关的问题与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促进对问题进行探究,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相应的能力。 教学过程 情境认知理论的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实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就是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然后才开始新内容的学习,而就是把课题摆在学生面前设计有利于学生发挥潜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学生自己去学习知识,寻求问题的答案,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与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与学习者,教师从知识传输的执行者转向学生知识学习的帮助者、参与者、组织者与促进者。 教学评价 基于情景认知学习理论下的教学评价应该融入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密切相关的一部分,而不能割裂成两个阶段,评价的目标在于学生就是否能够应用适当的知识去解释问题,就是否有利于学,以学习者为中心。 2、情景认知理论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良好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就是不可能仅靠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经过长期的、情境化的职业实践的训练与熏陶,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不仅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她们的知识迁移能力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与练就职业技能的动力,只有在真实情境中经过实践的全程式学习学生的实践技能与职业适应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才

第六章 认知学习理论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 一、填空题 1、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2、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布鲁纳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5、奥苏贝尔把有意义学习分成了三类:(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6、奥苏贝尔提出了知识学习的三种同化模式(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组合学习)。 7、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涉及的三种学习类型是(运用)、(解决问题)和(创造)。 8、奥苏贝尔认为,影响接受学习的关键因素是认知结构中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为此,他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 9、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认知结构)。10完形——顿悟学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11、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2、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而

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3、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信息是经(编码)形式储存在长时记忆中。 14、对人类学习的解释有两大理论,即(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 二、选择题 1、教师要求学生发现三角形内角之和是多少,经过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测量求得了结果。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2、如果学生已知“三角形面积=1/2(底×高)”这一公式,要学生求出他们从未见过的其它类型的三角形面积,按照奥苏贝尔的观点,这属于 A 。 A. 运用 B. 问题解决 C. 创造 D. 概念学习 3、在学习分数后学习百分数,这种学习最宜用 B 模式进行教学。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发现学习 4、在学习重力场知识后学习电力场知识,用重力场知识同化电力场知识。这种学习属于 C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组合学习 D. 派生学习 5、奥苏贝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C )。 A、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 B、有意义的发展学习 C、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D、接受学习和发展学习

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王添淼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100871) [摘 要]学习者个体差异日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认知风格就是一个重要的 个体差异变量。本文通过对认知风格理论及其类型和特点分析,以及对认知风格与二语习得关系 的探讨,提出基于认知风格理论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期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的优化和课程实 施质量的提高方面提供借鉴。 [关键词]认知风格;二语习得;对外汉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H1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65(2009)02-0091-07 零、引言 认知风格(co gnitive style)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术语,亦称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学习者的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随着语言教学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语言(尤其是外语)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研究重心也从教学方法和过程的研究向语言学习过程和语言学习者本身的特点上转移,因而学习者个体差异日益引起二语习得研究者的高度重视(李哲2000)。 个体差异性研究包括探讨个体学习外语和解决问题中使用方法的差异研究,即认知风格的研究。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育者往往强调来自世界各国学习者不同的文化背景、性格、能力和性别等差异,而忽略了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 实际上认知风格是一种重要的个体差异变量。(Ar mstro ng SJ2000)国外研究者已通过实验证明认知风格差异性与二语习得有很强的相关性,并直接影响二语习得者的成绩(Ka g an,Jerom e1965;Goo dman,Kenneth S1970;Doro n,Sandra1973;Abr aham,Ro berta G 1985)。因此,本文就认知风格理论,以及学习者认知风格差异性与二语习得的关系进行阐释,并提出针对学习者认知风格差异性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引起汉语教学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理论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给予关注。 一、认知风格分类 不同的研究者对认知风格的分类也不同,Riding RJ等(2000)通过对以往提出的30多种认知风格类型的基本描述、评价方法、对行为的影响以及模型间的相关性的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证明了过去所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类型实际上是某些潜在的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或标签。分析表明,已有的认知风格类型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的认知风格维度:整体分析 [作者简介]王添淼,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法、教育心理学和国际比较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