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古玉界: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大图赏析!

本文为您介绍一组来自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图,用心品味西安博物院藏玉器高清图所蕴藏的“古玉神韵”,它能大大提高你的审美眼光和鉴赏水准。经典三国单机王移植手机上了广告古玉界的老藏家都明白,每当判断一件真假未知的古玉时,最后得出一句”缺一口气“或”有一点味道“时,这就是所谓的”神韵“,这是看了大量馆藏实物或图片才能领悟到的真谛,更需要我们玉友用心去感受每一张古玉界馆藏图片所散发的精神和气质,只有形神兼备的古玉,才具备神韵特质!展开剩余93% 龙形玉佩战国长8.5厘米、宽7.8厘米、厚0.4厘米西安市雁塔区吴家坡出土在看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了解现代仿品的”加工工艺“,比如阴刻线有较多崩口,钻孔起白粉,螺旋纹有规律可循的基本断定是现代仿品;多看有确切出土根据的馆藏实物和高清图片的”造型和纹饰“,逐步掌握各个时期玉器的时代特征和风格,假如根据馆藏克隆的器物,在商代风格的古玉上出现了汉代纹饰,基本可以断定是仿品;玉器入土后受相连物质的沁染产生的色质变化叫”沁色“,要多看馆藏品高清大图,仔细分辨人工染色和用玉料天然受沁的部位或僵皮制作的各式高仿品。秦式龙纹工字形管衔环玉饰战国长5.2厘米、宽3.1厘米、厚1.2厘米1982年西安市长安区韦曲镇战国墓出土韘形玉佩

西汉高4.4厘米、宽2.8厘米、厚0.3厘米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谷纹玉璧汉直径16.4厘米、孔径5.7厘米、厚0.4厘米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

出土玉龙首唐长18厘米、宽7.4厘米、高10厘米1980年西安市雁塔区曲池遗址出土玉燕西周长3.8厘米、宽2.2厘米、厚0.4厘米1975年西安市长安县张家坡出土龙首弦纹玉带钩战国长20厘米、宽3厘米1981年西安市未央

区六村堡西梁果村汉建章宫遗址出土谷纹玉剑镡西汉长

5.4厘米、宽2.7厘米、厚2.7厘米1975年西安市雁塔区鱼化寨汉墓出土螭纹玉剑璏西汉长7.9厘米、宽2.1厘米、厚1.1厘米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新筑北窑大队出土玉戈

商长31厘米、宽8.1厘米、厚0.7厘米、孔径0.8-1.2厘

米1975年西安市灞桥区老牛坡商代遗址出土玉猪汉长13.5厘米、高5厘米、1989年西安市雁塔区山门口村汉墓

出土玉舞人汉左侧玉舞人高10.5厘米、右侧玉舞人高10.2厘米、两者皆下宽7.8厘米、衣摆厚度6.1厘米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玉杯汉3件玉杯形制相同,其一高13.5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4.5厘米口沿和底

沿镶嵌金扣;其二高12.4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4.9厘米口、足没有镶嵌金扣;其三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4.7厘米口沿、底足边缘共镶嵌4道金扣2010年西安市长安区汉宣帝杜陵遗址出土玉琮龙山文化高5.4厘米、

孔径6.8厘米1986西安市长安县新旺村出土玉璧龙山文化直径11.7厘米、孔径5厘米、厚0.7厘米1983年西安市征集鸟纹玉璜西周长7.6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1972年西安市征集玉蝉秦长4.9厘米宽2.3厘米、厚1厘米1969年西安市雁塔区北池村秦墓出土玉璋秦长21.3厘米、宽6.6厘米、厚2.3厘米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联志村出土玉圭秦长8.5厘米、宽2.1厘米、厚0.9厘米长7.1厘米、宽2.5厘米、厚0.8厘米1971年西安市未央区联志村出土鸮形玉佩商长5.3厘米、宽2.5厘米、厚1厘米1981年西安市灞桥区毛西公社出土玉昆虫西周长3厘米、宽1.5厘米、厚0.3厘米1978年西安市户县出土韘形玉佩西汉高7.1厘米、宽4厘米、厚0.4厘米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陈请士墓出土凤纹玉觽汉长10.3厘米、宽1.7厘米、厚0.8厘米1978年西安市莲湖区红庙坡汉墓出土螭纹玉剑摽汉高5.6厘米、长5.2-7.3厘米、厚2.6厘米1983年西安市未央区红旗机械厂出土蝙蝠形玉珩北周长

12.8-13.3厘米、宽5.5-6.2厘米、厚0.5-0.6厘米1981年西安市雁塔区小寨北周墓出土镶金玉佩唐高4.2厘米、宽5厘米、厚0.4厘米1976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玉花簪头唐长10-11.5厘米、宽2.8-4厘米厚0.2厘米1981年西安市交通大学内兴庆宫遗址出土“喜上眉梢”玉簪明找那个23厘米、高2.7厘米、厚0.3厘米西安市征集“二龙戏

珠”玉镯清直径6.1x7.3厘米、厚1.1厘米1983年西安市陕西师范大学出土胡旋舞纹玉铊尾唐扎根10.1厘米、宽5.2厘米厚1厘米1981年陕西省礼泉县唐昭陵出土玉鹰首唐长11厘米、宽6厘米、厚5厘米1979年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出土龙纹玉带钩元长14厘米、宽4.9厘米、高4.2厘米西安市雁塔区瓦胡同元墓出土螭龙穿花玉扣环元长7.6厘米、宽6.1厘米、厚1.3厘米1983年西安市雁塔区田家湾村出土龙纹玉带钩明长12.1厘米、宽2.1厘米、高2.7厘米2009年西安市曲江大道出土鸳鸯纹玉带钩清长

8厘米、宽4.1厘米、厚1.9厘米1980年西安市征集“刘海戏金蟾”玉坠清高4.7厘米、最大径3.6厘米、厚1.7厘米清高4.7厘米、最大径3.6厘米、厚1.7厘米1982年西安市雁塔区三爻村出土“寿”字蝙蝠纹金耳环清直径3.24厘米、重8.7克1976年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出土螭纹韘形玉佩清直径5厘米、孔径1.8厘米、厚0.7厘米1965年西安市雁塔区何家村出土陈乐成玉印汉高1.3厘米、边长1.4厘米西安市未央区张千户出土姚缑玉印汉高1.4厘米、边长1.7厘米西安市征集陈请士玉印西汉高1.3厘米、边长2.1厘米1992年西安市未央区范南村出土玉麒麟元高4.8厘米、长4厘米、宽1.5厘米1972年西安市未央区六

村堡出土梅花纹玉杯明长11厘米、宽8.5厘米、高3.8

厘米、口径6厘米1980西安市征集镂雕龙形玉炉顶明长

4.5厘米高3.6厘米镂空香囊清高1.7厘米、直径6厘米1983年西安市征集云纹高足玉杯秦高14.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4.5厘米1976年西安市秦阿房宫遗址出土总而言之,通过观看西安博物院藏玉器精品,对于广大古玉界爱好者来说,可以提高自己的眼力并去伪存真,这也是我们贯穿一生的追求和使命。(文章源自小古,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创大师:中国古玉设计镶嵌第一品牌古玉镶嵌、文创设计、数字文物、非遗传承文创大师客服:4008804981(全国热线)古玉界公众平台汇集了全国古玉界精英和玩家,以传播古玉文化,弘扬中华文明为己任。如果喜欢我们的文章和古玉镶嵌设计,可以长按下面的指纹部位,关注“古玉界”公众平台。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灿烂中华文明—湖北省博物馆馆藏金玉器欣赏 湖北省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是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国家一级博物馆、出土木漆器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湖北省规模最大、藏品最为丰富、科研实力最强的国家级综合性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武汉东湖风景区,总占地面积达81,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427平方米,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现有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 。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 玉器东周四节龙凤纹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这件玉佩采用分雕工艺,将一整块玉料雕琢成相连的四节,使之可以自由卷折。玉佩上刻有龙凤一体的纹饰,带有浓厚的神话宗教色彩,也是对生命互为因果的和谐体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云纹玉璧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直径8.4厘米,孔径4厘米,厚0.6厘米。壁是祭天的礼器,也是身份的象征和权力等级的标志。这件云纹玉璧呈青白色,双面雕刻三

圈双头式云纹,中间一圈逗号式的谷纹,为战国时期玉璧常见纹饰。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兽面纹玉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高5厘米,宽6厘米。琮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祭祀时可作为沟通天地的法器。这件玉琮外方内圆,上下贯通,直观地展现了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它出土于曾侯乙的腰腹部,器表浅雕兽面纹,庄严而不失优雅。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曾侯乙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玉半琮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边长6.9厘米,高4.8厘米,厚0.8厘米。这件玉半琮器表抛光精良,透雕的动物形状精巧可爱。此类器型在中国考古发掘中是第一次发现,可能是葬玉的一种,出土于曾侯乙墓内棺,放置在曾侯乙的背部。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透雕龙纹玉璜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16厘米,宽4.7厘米。玉璜状若彩虹,是古人用来祭祀北方神明的礼器。这件玉璜出土于曾侯乙内棺,器身透雕成对称的龙蛇图案,全器布局严谨,线条流畅,造型美观。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州市擂鼓墩1号墓。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东周鸟首形玉佩此展品为东周(战国早期)文物。长9.3厘米,宽2.9厘米,厚0.4厘米。这件鸟首形玉佩呈长方形,一端雕刻成鸟的头部轮廓,另一侧透雕出羽毛的纹样。鸟首两面各有一只凸起

博物馆里玉器展品的陈列研究

博物馆里玉器展品的陈列研究 以玉器藏品为论述主题,具体从博物馆的陈列艺术设计角度对藏品玉器进行筹备展陈方法的研究,将不同类型的玉器藏品按照其形制、功用分类进行艺术陈列,更加重要的是还需要有生动的展示内容构思。这就需要从展品陈列的角度对藏品玉器的数据化管理系统进行认知和深度研究,旨在更准确地广泛传播玉器文化知识的信息,充分展示体现出玉器展品所承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 标签:博物馆藏品展品转型数据化陈列艺术设计 一、从陈列的角度对藏品玉器的分类研究 博物馆在做好玉器藏品保管研究的同时,也在不断坚持进行对玉器的系列研究和以原创性为宗旨的展览展示,长期以来主要深入探讨玉器的年代、来源、分类、材质、工艺和保存环境条件等。这其中还包括玉器的发掘和传世的来源区分的记录研究。普遍认为发掘的玉器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研究价值,还有同一特性与不同质地的玉器展品的艺术价值的比较研究,以及玉器的制作技艺即鉴定复仿制的传承研究。博物馆玉器的收藏和保管分类不仅仅只是单纯性的纸质登记,现代化的数字应用技术在博物馆收藏业务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需要相关技术人员运用科学的数字化管理程序和技术手段对每一件玉器进行多维影像扫描、定期环境观察、折射度测定以及品相保养等。良好的保藏环境使得博物馆的藏品玉器保管技术更具有科学专业化,同时可以建立玉器藏品转型展品的基础资料。 玉器藏品的分类是博物馆藏品保管工作的基础环节之一,通常集中体现在玉器专业保管人员对藏品的登记和编目分类,及熟练操作和运用数字化管理模式的程序,就是按照玉器藏品的特性进行数据化归类整理的即整理各方面的数据,使其智能化与共享,并将玉器存放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科学适宜的专业技术使其得到舒适的保养并无限延长藏品的使用功能为目的。这种功能是指历史研究、艺术展示、社会教育、传承本民族优秀文化等。 1.藏品玉器背景信息的整理内容 对玉器藏品的初步鉴定是在其入藏时就已经完成,主要内容包括玉器的真伪、断代、定名,作为明确玉器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依据。确切的鉴定是对玉器展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过程,是确保玉器藏品属性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性工作。玉器鉴定可以为藏品玉器的分级积累确切的依据,为保管藏品的玉器编目创造有利的记录条件,为后期玉器的展陈提供可靠详实的资料。展品玉器的背景信息对于玉器展览的陈列设计至关重要,这些详实的文字信息必须经过确切科学权威的鉴定,完整妥善的保管及详明编目后的基础资料。总之,藏品玉器的编目工作可以促进转型后的玉器展品在博物馆职能的应用范围内发挥前提的作用即基础作用。因为,博物馆的保管工作不是一项单纯保管的职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国家博物馆藏清代极品玉器欣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莲藕形笔架 清 高5.3厘米,长16厘米,宽5厘米 器雕成莲藕形,上镂空浮雕莲叶、莲花、莲蕾及莲蓬。器下随形配紫檀座,座刻梅花纹。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花卉纹香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葫芦形水盂 清 高8厘米,长18.6厘米,宽12厘米 器葫芦形,双椭圆形口,内掏空,做贮水、洗笔之用。外壁透雕、高浮雕葫芦枝蔓和蝙蝠,枝蔓延伸至器底。葫芦因果实多、枝蔓缠绕绵长,深受古人喜爱。《诗经?大雅?绵》以“绵绵瓜瓞”祝颂生民兴旺,子孙昌盛。并且葫芦谐音“福禄”。原为清宫旧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桃蝠水盂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龙首雕龙绦钩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 清(1644 - 1911年) 陈设品 高6.7厘米、最长23.5厘米、最宽15.6厘米 清代的玉雕工艺非常出色。清代宫廷设造办处,下设玉作,专门招揽全国名匠从事皇家玉器的雕琢。民间碾玉作坊,以北京、扬州、苏州、大理为著。当时玉雕的原料有白、青、碧、黄、翠玉等,常见器物有瓶、壶、碗、洗、花插等,还有各种动物及巨型山子等。这件青玉双联洗,是由两个四角洗的各一角相联为一整体,其余六角上各雕蜻蜓一只,每只蜻蜓衔玉环一只,造型简洁端庄而别致。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鱼龙形花插 清 高15、长15.6、宽3.6厘米 器为二鱼龙,身下刻寿山福海纹。大鱼龙仰头,大张口,中空,可插花,下颔部阴刻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明代玉花插多为灵芝、玉兰等造型,厚重,纹饰简练,很少出现枝杈,

清代玉花插造型更为复杂多样。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中国国家博物馆清皇帝之宝玉印 清 通高16.1厘米、边长16.1匣米、钮高9.8厘米 这方玉印的印文为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清朝皇帝颁发诏书要钤这方印,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的印章称为“御宝”,当初放置在故宫的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管理。皇帝之印称宝为清制,皇帝的印信称为御宝,清初设御宝于交泰殿,成立尚宝司。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考定玉谱,藏于交泰殿之印25方。这方盘龙纽玉印,印文为满、汉文篆书篆刻。满汉文合璧印为常用之印章,代表皇权,皇帝颁发的诏书皆钤此印。 清朝是以我国少数民族满族的上层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帝制王朝。满族是女真的后裔。明代,女真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辽宁省博物馆馆藏部分红山玉器 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出土的部分器物 红山早期的玉器 红山早期玉玦

红山早期玉管 辽宁省博物馆是著名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其前身为1949年7月7日开馆的东北博物馆,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馆,20世纪50年代初为国内三大博物馆之一,以藏品丰富、特色鲜明而享誉海内外。辽宁省博物馆藏品总量达11.2万件,以辽宁地区考古出土文物和传世的历史艺术类文物为主体,藏品分为考古、书画、雕刻、陶瓷、丝绣、服饰、铜器、货币、漆器、景泰蓝、家具、古生物、少数民族文物、甲骨、碑志等18类文物,已基本上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收藏体系,其中尤以晋唐宋元书画精品、宋元明清缂丝刺绣、红山文化玉器、商周时期窖藏青铜器、辽代陶瓷、历代碑志、明清版画、古地图、清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等最具特色和影响。 辽宁省博物馆的书画收藏在国内外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东晋人书《曹娥诔辞》,是现存世最早的楷书墨迹,有"正楷第一"之尊。唐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以王羲之十一世孙王方庆进献的王氏一门书帖原迹为底本,由弘文馆书手钩填的《王羲之一门书翰》,为现存世的王羲之、王献之书法诸摹本中时代最为可靠、钩填最精到者,堪称"下真迹一等",殊为珍贵。唐欧阳询《行书梦奠帖》与《行书千字文》,在欧氏传世墨迹中占其二,价值非凡。《草书古诗四帖》为唐代大书法家张旭传世的唯一一件狂草作品,为草书由今草向狂草演变的最早的实物例证。北宋徽宗赵佶《草书千字文》为其传世草书孤本,与上海博物馆所藏《楷书千字文》交相辉映,堪称双璧。唐周昉《簪花仕女图》是体现唐代现实主义绘画风格的传世巨作,富丽典雅,为辽博的镇馆之宝。北宋人摹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为传世诸摹本中的佳构,对研究东晋时期的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辽宁法库叶茂台七号辽墓出土的《山弈侯约图》、《竹雀双兔图》,时代明确,保存完好,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绘画风格,对于研究辽代契丹族的绘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辽博收藏现代艺术大师齐白石的书画作品达400余件,在海内外以数量多、题材丰富、时代分布均衡、自成体系著称,为辽博书画收藏的一大特色。在馆藏考古类文物方面,营口"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朝阳"红山文化"新石器时代遗址及绥中秦汉"碣石宫"遗址出土文物,以辽西大凌河流域为中心的窖藏商周青铜器群及独具特色的青铜短剑类文物;以辽阳汉魏壁画墓、北票前燕冯素弗墓、朝阳隋唐墓群为代表的汉魏、南北朝与隋唐时期的出土文物;以法库叶茂台辽墓为代表的反映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马具、陶瓷器、葬具、祭祀器等类辽代文物,,是辽博馆藏历史考古类文物的显著特色。汉魏碑志、辽代帝陵哀册、历代货币以及明清版画、古地图等类文物,则是辽博珍藏的又一特色。其中碑志类藏品有河南洛阳等地出土的汉魏墓志和残体石经、吉林集安出土的三国魏《毋丘俭纪功残碑》、辽代庆陵出土的辽盛宗、兴宗、道宗大型汉文和契丹文哀册等,是闻名海内外的珍贵铭石。在版画、古地图类藏品中,明代《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及传世珍品明代《广舆图》、《彩绘九边图》、明李应桢研制的具有经纬线的利玛窦《两仪玄览图》(世界地图)等,为明代版画舆图中的稀世名品。而辽博以所藏清末著名钱币学家李佐贤《古泉汇》著录的历代货币,集中国古泉之大成。 红山成熟期的玉璧及箍形器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玉器

大英博物馆中的中国玉器 分享者:般般知玉

大英博物馆以庞杂丰富的收藏傲立于世界顶级博物馆中。近300年的岁月中,它收藏了来自全球数百万件人类文明遗产。管理者根据不同文明形态把这些瑰宝进行分类展出,用实物构建起一部浩瀚的世界发展史。 作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约有2.3万件中国文物栖身于大英博物馆中,包括玉器、青铜、书画、瓷器、造像、漆器、金银等项目。 然而,由于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中国文物都被精心保管在现代化库房里,拿出来展示的只占总数的1/10,分布在中国厅、中国玉器厅和珀西沃·戴维爵士藏品厅(中国瓷器厅)。华美的陶瓷体现了中国高超的工艺和优雅情调,书法、绘画勾勒出文人的遁世哲学和缜密心思,而古玉、青铜及佛像主要讲述的是古代华夏从自然崇拜、祖先祭祀到神灵信仰的精神寄托....... 名称:玉龙 时代背景:新石器时代 文化归属:红山文化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3500年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然而,现在我们知道在该地区以北和以南有许多更早的文化。大约从公元前3800年至2700年,一批现在被认为是红山文化的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居住在遥远的东北部地区,即现在的辽宁省和内蒙古。他们建立了一个成熟的社会,那里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仪式遗址。

很显然,玉在红山文化中有很高的价值。玉制品常常是唯一与死者的尸体合葬于墓穴中的物品。 这个时期玉的主要类型包括带洞圆盘和蹄形物品,蹄形物品是佩戴在头发上的饰物。卷龙是另外一种重要形态的样品,如今,它被称为“猪龙”,它可能源自于开口环或珏。许多这个时期的玉制品被用作挂饰,一些玉制品似乎被用来系在衣服或身体上。 名称:玉璧 时代背景:商代 历史年份:约公元前1500-1050年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中国玉器

大英博物馆馆藏部分中国玉器时间: 2011-03-22 本站原创转载注明出处 大英博物馆和纽约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同列为世界三大博物馆。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包括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西亚文物馆、欧洲中世纪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其中以埃及文物馆、希腊罗马文物馆和东方艺术文物馆藏品最引人注目,而中国的藏品则是占据了绝大部分,且其所收藏的古罗马遗迹、古希腊雕像和埃及木乃伊闻名于世。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已成国人心中挥之不去的痛。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大英博物馆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达2.3万件。 大英博物馆所藏中国文物囊括了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乐大典》等超级国宝,可谓门类齐全,时间则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跨越了整个中国历史,包括刻本、书画、玉器、青铜器、陶器、饰品。参观完中国厅后,可知该馆的介绍并非妄言。远古时期的石器,6000多年前半坡村红陶碗及尖足罐,新石器时代的玉琮、玉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尊、鼎,秦汉时期的铜镜、陶器、漆器、铁剑,六朝时代的金铜佛,隋代白色大理石佛像,唐代三彩瓷器,宋、元、明、清各代的瓷器和各种金玉制品,甲骨文、竹简、刻本古书和地图、铜币、丝绸、刺绣、书画、珐琅雕塑、景泰蓝、漆器、竹编等等,让人目不暇接。一言以蔽之,远古石器、商周青铜器、魏晋石佛经卷、唐宋书画、明清瓷器等标刻着中国历史上各个文化登峰造极的国宝在这里皆可见到,且可谓门类齐全,美不胜收。 本文是笔者给大家收集的馆藏在大英博物馆内中国文物玉器系列文章是翻译过撰写人员也是外国人士如有不对之处请联系客服:

中国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大约公元前2500年 本质上来说,《全唐诗》方形截面管和一个圆孔是属于最令人印象深刻,但最神秘的古代中国玉器艺术品。它们的功能和意义完全不可知。虽然他们是在许多阶段的新石器时代和早期历史时期,《全唐诗》的起源在新石器文化东南亚中国仅仅被认为在过去的30年。 这丛的主要类型的玉器藏品的良渚文化(约3000-2000 BC)在江苏省太湖周围。壮观的例子已经发现在所有主要的考古遗址。主要类型的《全唐诗》有一个广场外部分围绕一个圆型内部分,和一个圆孔,虽然玉器的形状也将显示一个手镯丛的某些特征。 在《全唐诗》的主要装饰的面对良渚时期是图案,它也可能指的是烈酒或鬼神。在square-sectioned件,如这个例子,脸图案是平铺在角落里,而在手镯形式出现在广场的面板。这些面孔来源于一个男性化的组合,一个神秘的人物和野兽。j . Rawson,中国玉器:从新石器(伦敦,大英博物馆出版社,1995年,转载2002)

故宫博物馆藏玺印-玉玺印赏析

“计官之鉩”玉印,战国,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为战国时期楚国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战国古文,白文,右上起顺读“计官之鉩”四字。“计官”为官名,掌管记书簿册事务。印文篆体笔画挺拔。印面有阴线边栏,与同时期铜印印面常见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质本身呈透明状,细观有天然斜纹,凝者如风吹斜柳,散者如烟云片片。 目前所见战国时期的官印实物大多为铜质。在中国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惯例。汉世以后因印章制度的严格规定,随殉官印多是实用印的复制品。对于战国时期各国的官印制度文献尚无记载。就各国官印实物的综合情况而言,均较严肃规整。 此件“计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战国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战国时期的玉印目前所见以楚地为多。20世纪30年代末,乔友声从山东潍县藏家处得到此印,携至北平。几经磋商后,由倪玉书购得。倪玉书得此印后曾有心得笔记:“余不胜心慰。凡是闻而未见之物,或是见而不能购之物,皆不动于衷,处之亦很泰然。反之,得见是物,或能购而不决者,真使人精神痛苦,行动失常,其影响至大,此印之情何能例外。”珍爱之情溢于言表。但倪氏将此印识为“信官之鈢”并定为汉代初期印,有误。

“苏意”玉印,汉,印面2.4×2.4cm,通高1.8cm。 汉代私印,青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横读“苏意”二字。印文立体感颇强,钤盖后文字似凸起,白文跃于底色之上。印身之青玉色淡而光润,微有土沁如飞沙散布。 “新成甲”玉印,汉,印面2.3×2.3cm,通高1.9cm。 汉代私印,白玉琢造,鼻钮,印文字体为鸟虫书篆,白文,右起顺读“新成甲”三字。其玉色碧而闪乌,由青向灰过渡,钮顶黑斑自然如墨,沉黯古雅。此印之精美与汉“王武”玉印难分伯仲,二者可谓姊妹印,历近两千年,并存于世,堪称汉印中的至宝。

首都博物馆 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首都博物馆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首博古代玉器艺术精品展 玉器是最具中国文化特点的艺术品,它的发展历史悠久。古人视玉为沟通人间与天界、祈吉护身的灵物神器,亦是古人等级身份的象征。孔子认为君子必佩玉,君子的修养与品德以玉为标准,温润如玉是古代君子一生追求的人格魅力。首都博物馆特于圆形展厅五层K厅辟出玉器展厅,展示我国古代美轮美奂的玉器艺术。在玉器展厅共展出文物181组件,将玉器发展的基本脉络展示给参观者。展品中有大量王公贵族墓出土的以及带有皇帝年款、刻有御制诗文的玉器。让我们步入玉器的世界,感受玉器带给我们的深厚底蕴。 玉猪龙,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4千年前),北京市文物公司藏。高16厘米、最宽11厘米、内径2.7厘米、厚2.3厘米。玉猪龙整体呈“C”形,口微张,兽首肥大,双耳竖立,吻部前突,鼻尖以阴刻线饰多道皱纹,背部对穿双孔。在出

土和传世的此类器物中,绝大部分已发表的同形器高均在15厘米以下。该器对研究和认识红山文化玉器具有重要价值。(左上)玉鸟形佩,新石器时期(约1万年—4千年前),玉佩上纹饰鸟做侧身飞翔状,以简单的粗阴刻线显示出鸟的头、颈、喙、翅及尾部,鸟的胸、腹、尾有三个对钻孔。 (右上)翡翠雕龙带钩,清(1644—1911),北京朝阳荣禄墓出土。带钩就是腰带扣,明清时期逐渐演变为装饰性的玩赏之物,造型趋于统一,以龙首玉带钩为主流。明代的带钩较粗宽,清代的玉带钩质地优良,做工精细,造型及图案不拘一格,还出现了较多的翡翠带钩。翡翠又称硬玉,清乾隆时期进贡内廷,是我国古代玉器制造业中的后起之秀。这件雕龙带钩,质地绝佳,翠绿莹润,是翡翠带钩中的佼佼者。此物主人荣禄为清末大臣,深受慈禧太后信任,地位显赫。据说生前每到其寿辰,太后便会赏赐大量的翡翠珍玩,这件带钩就有可能是赏赐之物。荣禄死后,葬于高碑店乡西花营村荣家茔地,墓中随葬大批金、银、玉器珍品。 (左下)青白玉兽首觽,明(1368—1644),北京海淀青龙桥董四墓村出土。玉觽始于新石器时期,它是一种角形器,最初,古人把它作为随身携带用来解开绳结或其他用途的小型工具,多数由角骨制成。汉代以后,玉觽主要用于佩饰。此件玉觽上端为变异的兽首,雕琢三道深弦纹显示颈部,反映出明代玉雕追求粗旷写实的风格。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介绍 上海博物馆玉器馆,展陈面积500个平方,展出历代玉器300余件,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一共分成6个部分。 第一部分:史前时期。馆藏特色是上海地区出土的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玉器。 第一个橱窗所展出的主要是崧泽文化玉器,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上海地区出土最早的一件玉器,是马家浜文化的玉玦,玉玦是史前人们用来作为装饰的耳饰。挂在颈上的玉璜,是崧泽文化中非常有特色的器物,其造型多样,有半环型、倒桥型、鱼鸟型。另一种器物叫做琀,古代先民相信灵魂不灭,人死以后要在口中放些东西,早期一般是放些食物,以后便放些金、银、玉等珍贵的东西,而这件玉琀是目前发现最早的。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是玉琮和玉璧,由于古代的宇宙观是天圆地方,古代先民在祭祀天神和地神时,一般需要2件器物。因为天是圆的,所以祭天要用玉璧。 “玉文化视频”2分钟-2分20。玉璧是古代玉文化中最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五千多年。在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传统玉文化在这片土地上深远而厚重的积淀。这个民族的文明始终与古代玉文明息息相关。中国古代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3分钟-3分30。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着。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文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而直到今天,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带一件小玉饰。它寓意着吉祥和幸福的愿望。中华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做执身如玉。拿着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地对待。要成为一个人才,就要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第二个橱窗中所展出的是3件玉璧,当中有一件玉璧,上面刻有一个符号,一只小鸟站在祭坛上,鸟一般是良渚先民所崇奉的神鸟,它作为神的使者起沟通天和地的作用。祭地要用玉琮。在中心橱里有个玉琮,似圆筒型手镯,实际上,琮是由玉手镯演变过来的。玉琮一般分成多节,每一节上会刻有一个图像,大多是由2节组成一个复合的图像,上节多为神人的形象,而下节则是兽面的形象,我们称之为神人兽面纹。它所包含的意思是一个神人骑在神兽上升天入地,与天和地来沟通。这种玉琮是良渚文化所独特的一个玉器品种。良渚早期的玉琮一般比较矮小,到了晚期则比较高大。在中心橱的一个玉琮非常高大,这是良渚晚期的作品,这件玉琮一共有15节,在国内外其高度也是名列前茅的,在它上端射口部位有个飞翔的鸟纹,在良渚玉琮里少见,显得非常珍贵。 良渚玉器代表了史前玉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在还没有金属工具的史前时代,古代人究竟是用什么工具,将玉材制作成器物的?有不少学者推测认为是用竹木、石等,和借助了解玉砂这种媒介,并利用了片切割和锯切割这种工艺来制作的。 中心橱里面的玉钺,也是良渚文化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件器物,造型规整,玉质莹润。在良渚文化中,钺是权力的象征,在边橱中有件玉权杖,权杖是当时的氏族首领握在手中,象征他有着生杀大权。在良渚文化中经常发现氏族显贵的墓葬里有这种象征权力的权杖,氏族首领当时往往集军、政、巫为一体。 下一个橱窗里摆放的是一些良渚文化的装饰品,其中有戴在头上的梳背,戴于颈部的项饰,戴在帽子上或装饰在身上的装饰品,还有系于腰间的带钩——古代最早的皮带扣。 在中心橱中有一件石家河文化的玉人,石家河文化分布在江汉流域一带,主要出土了一些人物和动物的玉器,这些品种在当时是比较流行的。石家河文化出土玉人一般是人首的形状,没有全身人像,而这件神人尽管是传世的,但它非常完整,玉质也晶莹剔透,制造工艺非常高超,在海内外目前仅此一件,非常珍贵。神人头戴平顶冠,耳戴一对耳环,双手放在胸前,一般认为这是古代巫师正在做法、通神的形象。 后面一件中心橱中的玉人首,是比较常见的石家河文化表现巫师形象的玉器,但又与常见的玉人首有些不同,它的后颈部有一个飞翔的鸟纹,这在目前玉人首中非常少见,鸟纹被认为是古代氏族部落崇奉

南京博物馆玉器馆英文解说词

The guidance of Ancient Chinese Jade Welcome to the Ancient Chinese Jade(中国古代玉器)! Jade has a long history of more than 7000 years in China; we have over 1000 artifacts(手工艺品)on display in all the jade exhibiting halls. All these are shown following a sequence of jades’development history; our visitors can enjoy the exhibiting not only by the jades which unearthed in different dynasties, but also can see the perfect artifact of jade-carving that the empires us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ccording to political and different needs of living of human beings, ancient people image lots of spirit to jades. It represents happiness, wealth, morality and other good wishes, it also being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onstitut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n, let’s go and take a look. The first one we see here is the Jade Jue which has been unearthed at 4000B.C, it’s very popular from Neolithic Age to Zhou Dynasty, most of them are found besides people’s ears, and many people conjectured that is the common Jade decorations for earrings during that time. Besides, Jade Jue has 3 special meanings,: first is , people consider that only the gentleman can wear it; second is , people give this as the evidence when you want to break up with somebody else; third is , people wear it on thumb to protect it when doing archery.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