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湖心亭看雪》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湖心亭看雪》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二)《湖心亭看雪》(12分)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0.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3分)A.上下一白/则一舸无迹B.独往湖心亭看雪/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C.天与云与山与水/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D.湖中人鸟声俱绝/哀转久绝11.翻译下列句子。(3分)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__

12.用原文填空。(3分)

作者到湖心亭看雪的情绪是一波三折的,作者不惧寒冷“□□□□□□□”,然后被眼前“□□□□,□□□□□□□,□□□□”的雪景所迷住,接着湖心亭的巧遇更让作者“□□”,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13.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

A. 作者写作此文时,已经是清朝初年,但作者仍然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怀念。

B.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表现了悠远脱俗的精神。

C. 两个赏雪人见到志趣相投的作者,惊喜劝酒,作者被迫喝下三大杯酒后赶紧离去。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深化意境,反衬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答案:

(二)12分

10、(3分)D(A.全/数词,一 B.独自/老而无子的人C.跟、和/参与。这里指欣赏 D.动词,消失)

11、(3分)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12、(3分)“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大喜“

13.(3分)C (“被迫”是对“强”的误解,文中也没有赶紧离去之意)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阅读专题训练 (一)夜深了,花睡了 三毛 我爱一切的花朵。在任何一个千红万紫的花摊上,各色花朵的壮阔交杂,成了都市中最美的点缀。 其实我并不爱花圃,爱的是旷野上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的野花和那微风吹过大地时的感动。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迫不得已在花市中捧些花回家。对于离开泥土的鲜花,我总有一种疼惜又抱歉的心理,可还是要买的。这种对花的抱歉和喜悦,总也不能过分去分析。 在所有的花朵中,如果要说“最爱”,我选择一切白色的花,尤其是长梗的百合。 许多年前,我尚在大西洋的小岛上过日子,那时,经济拮据,丈夫失业快一年了。我在家中种菜,屋子里插的是一人高的枯枝和芒草,那种东西,艺术品位高,并不差的。我不买花。 有一日,丈夫和我打开邮箱,又是一封求职被拒的回信。那一阵,其实并没有山穷水尽,粗茶淡饭的日子过得没有悲伤,可是一切维持生命之外的物质享受,已不敢奢求。那是一种恐惧,眼看存款一日日减少,心里怕得失去了安全感。这种情况只有经历过失业的人才能明白。 我们眼看求职再一次受挫,没有说什么,去了大菜场,买了些最便宜的冷冻排骨和矿泉水,就出来了。不知怎么一疏忽,丈夫不见了,我站在大街上等,心事重重的。一会儿,丈夫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小束百合,兴冲冲地递给我,说:“百合上市了。” 那一瞬间,我突然失了理智,向丈夫大叫起来:“什么时候了?什么经济能力?你有没有分寸,还去买花?!”说着我把那束花“啪”一下丢到地上,转身就跑。在举步的那一刹间,其实我已经后悔了。我回头,看见丈夫呆了一两秒钟,然后弯下身,把那些撒在地上的花,慢慢拾了起来。 我向他奔过去,喊着:“荷西,对不起。”我扑上去抱他,他用手围着我的背,紧了一紧,我们对视,发觉丈夫的眼眶红了。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学期阅读训练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练习九 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冬天和春天 冬天讥笑春天,专挑他的毛病,并责备他说,只要春天一到,人们就不再安静了,有的走进原野山林观赏风景,高兴地把采集来的鲜花插在头上;有的扬帆远航,漂洋过海到别的国家游玩,毫不担心什么狂风暴雨。他又说道我却如同一个威严的帝王我对天发令使人们害怕狂风暴雨和大雪我对地发令使人们害怕天寒地冻我强迫人们老老实实地只呆在家里度日 春天说道:”正因如此,人们希望尽早地告别冬天。人们认为我的名字就是美丽。宙斯也说,春天是所有名字中最美的。因此,人们总是盼望春天来到。” 1.写出近义词。 讥笑()责备()观赏()盼望() 2.给没有标点符号的的句子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3.用“﹏﹏”画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的句子。 4.“强迫”的意思是 我用它造句: 5.你喜欢春天还是冬天?为什么?

小海蟹 蓝的天,蓝的海,天海相连。鱼群在海里游来游去,海鸥叫着飞上飞下。涨潮了,一排排浪花向海边推进着。 远望去,光滑柔软的沙滩一片片。近看去,许多大大小小的洞穴散布在沙滩上,好像筛子的底面。多脚的小海蟹从小洞穴里爬出又爬进,忙碌忙碌很辛苦。它们在挖掘深入海滩里的小洞屋。小海蟹用左脚的二腿和三腿抓起湿沙,再用右脚的二腿和三腿托住推出来,一个个湿沙球在洞口堆成了小丘,形成圆形沙丘屏障。 沙丘越堆越高,洞穴越挖越深,像隧道一样曲里拐弯通向沙滩的底层。千千万万数不清的小海蟹,在沙堆上遍地爬,小的像小米粒,大的像豌豆、像杏核,黄色的肚子褐色的背,软盖子软脚爪,一对硬螯像钳子,它们辛辛苦苦挖出无数小洞穴,建造自己的家。小海蟹工作得那样认真,简直是不停脚地忙碌着,既不抬头看天,也不转身看海,一心一意地紧张劳动,似乎小洞穴是它们的生活意义,是它们的最高理想。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光滑()柔软()辛苦() 忙碌()建造()似乎() 2、照样子再写几个。 辛苦辛辛苦苦忙碌忙忙碌碌

《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对比阅读答案(2014年徐州市中考语文)

(2014·徐州)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5—8题。(16分)【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④净寺:即西湖南岸的净慈寺。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上下一白()(2)从武林门而西()(3)即棹小舟入湖()(4)取道……石径塘而归()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湖中人鸟声俱绝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 ①才一举头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C. ①草草领略,未及遍赏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D. ①次早得陶石篑帖子②二者不可得兼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 8.下面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湖中人鸟声俱绝”中的“绝”字,从听觉入手,写出了寒冬雪后西湖的冷寂。“则心已飞湖上也”中的“飞”字,写出了一个初游西湖者目夺神摇的内心激荡,遥见塔影凌空,便自心飞神越。 B.写赏雪,却写道湖心亭上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只是为了突出西湖雪景的奇特迷人。“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则突出了“山”“湖”“好友”齐聚的喜悦。 C.“痴”字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一句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的痴迷。 D.“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浑然一体,举目皆白的景象。“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寥寥数笔,写出了扑面而来的西湖美景。 5.(4分,每词1分,意思对即可)(1)全(2)往西走(向西去)(3)就,便(立即,马上)(4)回去(回来) 6.(3分)D(得到 A.①消失②绝妙的,到极点的B. ①抬起②发动 C. ①来得及②和) 7.(6分,每句2分,关键词语解释正确,句子通顺即给分)(1)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高耸在层层山崖中,可(诗人的)心早已到西湖之上。中午时分到了昭庆,喝完茶,就划船进入西湖。山的颜色,就像美人的眉毛;(岸上) 花的美丽,就像少女的面颊;湖上和风,如同酒香一样醉人;湖中波纹,似白绫一样起伏。刚一抬头,已经觉得很好看,全身心都沉醉了。这时候我想用一句话把这种境况描写出来,竟然不知怎么写。大约好像《洛神赋》中所说曹植由京都洛阳回封地,路过洛水,精神迷离恍惚时,忽见水边)(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啊!(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像您一样痴迷于此的人啊!)(3)这时候想要用一句话描写(眼前美景)却无法做到,大概就像是曹植梦中初次遇到洛神时(那种惊艳的感觉吧)。 8.(3分)B(写湖心亭上与金陵人同饮,主要表达幸逢知己之乐。)附译文:从杭州城

中考 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专题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练习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废园外 巴金 ①晚饭后出去散步,走着走着我又走到这里来了。 ②从墙的缺口望见园内的景物,还是一大片欣欣向荣的绿叶。在一个角落里,一簇深红色的花盛开,旁边是一座毁了的楼房的空架子。屋瓦全震落了,但是楼前一排绿栏杆还摇摇晃晃地悬在架子上。 ③我看看花,花开得正好,大的花瓣,长的绿叶。这些花原先一定是种在窗前的,我想,一个星期前,有人从精致的屋子里推开小窗眺望园景,赞美的眼光便会落在这一簇花上。也许还有人整天倚窗望着园中的花树,把年轻人的渴望从眼里倾注在红花绿叶上面。 ④但是现在窗没有了,楼房快要倾塌了。只有园子里还盖满绿色,花还在盛开。倘使花能够讲话,它们会告诉我,它们所看见的窗内的面颜,年轻的面颜,可是,如今永远消失了。花要告诉我的不止这个,它们一定要说出8月14曰的惨剧。精致的楼房就是在那天毁了的,不到一刻钟的工夫,一座花园便成了废墟了。 ⑤我望着园子,绿色使我的眼睛舒畅。废墟么?不,园子已经从敌人的炸弹下复活了。在那些带着旺盛生命的绿叶红花上,我看不出一点被人践踏的痕迹。但是耳边忽然响起一个女人的声音:“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我回头看,没有人。这句话就是在惨剧发生后的第二天听到的。 ⑥那天中午我也走过这个园子,不过不是在这里,是在另一面,就是在楼房的后边。在那个中了弹的防空洞旁边,在地上或者在土坡上,我记不起了,躺着三具尸首,是用草席盖着的。中间一张草席下面露出一只瘦小的腿,腿上全是泥土,随便一看,谁也不会想到这是人腿。人们还在那里挖掘。远远地在一个新堆成的土坡上,也是从炸塌了的围墙缺口看进去,七八个人带着悲戚的面容,对着那具尸体发愣。这些人一定是和死者相识的罢。那个中午妇人指着露腿的死尸说:“陈家三小姐,刚才挖出来。”以后从另一个人的口里我知道了这个防空洞的悲惨故事。 ⑦一只带泥的腿,一个少女的生命。我不认识这位小姐,我甚至没有见过她的面颜。但是望着一园花树,想到关闭在这个园子里的寂寞的青春,我觉得心里被什么东西搔着似的痛起来。连这个安静的地方,连这个渺小的生命,也不为那些太阳旗的空中武士所容。两三颗炸弹带走了年轻人的渴望。炸弹毁坏了一切,甚至这个寂寞的生存中的微弱的希望。这样地逃出囚笼,这个少女是永远见不到园外的广大世界了。 ⑧花随着风摇头,好像在叹息。它们看不见那个熟悉的窗前的面庞,一定感到寂寞而悲戚罢。 ⑨但是一座楼隔在它们和防空洞的中间,使它们看不见一个少女被窒息的惨剧,使它们看不见带泥的腿。这我却是看见了的。关于这我将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⑩夜色降下来,园子渐渐地隐没在黑暗里。我的眼前只有一片黑暗。但是花摇头的姿态还是看得见的。周围没有别的人,寂寞的感觉突然侵袭到我的身上来。为什么这样静?为什么不出现一个人来听我愤慨地讲述那个少女的故事?难道我是在梦里?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①。 是日更定②矣,余拏③一小舟,拥毳④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⑤,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⑦?”拉余同饮。余强饮⑧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①绝:消失。 ②是日更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定,开始。 ③拏:通“桡”,撑(船)。 ④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⑤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⑥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样微小)。 ⑦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焉得,哪能。更,还。 ⑧强饮:尽情喝。强,尽力,竭力。一说,高兴地,兴奋地。 ⑨大白:大酒杯。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也泛指一般的酒杯,这里的意思是三杯酒。

拓展延伸: 龙山雪 张岱 天启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畹生、马小卿、潘小妃侍。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坐久清冽,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酒气冉冉,积雪欱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佑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儋耳夜书 苏轼 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揉,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题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题 良好的阅读能力将使你终身受益。 读懂文章的关键是反复读,认真思考。请你先把这篇文章读三遍,然后按要求作答。相信你一定有所收获的! (一)蚂蚁 同学们,你们了解蚂蚁吗? 蚂蚁吃大青虫才有趣呢!一群蚂蚁拖来了一条大青虫,到了洞口,怎么也拖不进去。于是,他们就在洞口集合在一起会餐了。他们不咬青虫的皮,却专啃青虫的嘴, 有的还从青虫的嘴里钻进去。第二天再看,洞口的大青虫就只剩一张皮了。 有的蚂蚁还不怕死呢!有一次,在非洲一个旅游景点的山坡上,突然燃起了大火,把一大片蚂蚁团团围住了。人们都替它们惋惜,一个人叹了一口气说火这么大这群蚂蚁必死无疑了 没想到,顷刻间,这群蚂蚁就像训练有素的士兵一样迅速围拢在一起,很快地形成了一个圆球,并迅速地向大火外围滚去。此时,火势越来越猛。火舌把蚁球的外围烧得啪啪作响,一股蚂蚁被烧焦的浓重的糊味随风飘来。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蚁团外围那些已被烧焦的蚂蚁们,并没有散开,脱离球体,还是紧紧地聚集在一起,自始至终是一个整体,它们在用自己的身体掩护着球里的同伴,以避免烈火烧到它们的身上。 就这样,蚂蚁球不停地从熊熊烈火中滚过,最后,终于掉进了一个小河里,腾起了一股巨大的烟雾。 结果,蚁团外圈的蚂蚁被烧得体无完肤,但是里圈的蚂蚁们却由于外圈蚂蚁的掩护安然无恙,从而保住了性命。 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忘记点标点了,请你把它点上,好吗? 2、你能写出两个“聚集”的近义词,一个反义词吗? 聚集(近义词)——、 聚集(反义词)—— 3、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的意思写的?请在句子下面画“﹋”。 4、如果文章中有不认识或不理解的字,使用字典,你该怎样去查。 生字:()应查()部,再查()画。 5、从文章中找出四个你喜欢的四字成语抄下来做积累吧。 、、、 6、找出文章中的一个打比方的句子摘抄下来吧。(2分) (二)宝石花 宝石花是一种热带植物。每年春季,宝石花开出五角星似的小白花来,花芯带点黄色。花瓣尖尖上缀有几点红斑,色泽虽不鲜艳,样子倒也十分逗人喜爱。每个花瓣都长得厚实、饱满,米黄带有灰色的瓣子上有一层白色的粉末。早晨,晶莹的露珠躲在花瓣上,真像一棵耀眼的珍珠。 宝石花的叶子交错、重叠地长在一起,就像一只只大花盘。栽种宝石花,

最新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

湖心亭看雪对比阅读(二) (一)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完成 26—— 29题。(14 分)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 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乙.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 泉据石而饮之。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 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 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 谒辨才于朝音堂, 明日乃还。 (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 [ 注 ] 霁:雨过天晴。参廖、辨才:人名。 并湖:沿湖。 雷峰、南屏、灵石 坞:山名。 普宁、寿圣院:寺名。 惠因涧:山涧名。殆:大概。 26.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 分) (1) 湖中人鸟声俱绝 ( ) (2) (3) 濯足于惠因涧 ( ) (4) 27. 下列句子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2 A. 余:余住西湖 /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 与:天与云与山与水 / 选贤与能 C. 于:憩于龙井亭 /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D. 乃:明日乃还 / 见渔人,乃大惊 28.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 分) (1) 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29.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中,“ __ ”“ ”表明游览时间都在晚 上,“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直接表明环境都很幽寂。 (4 分) (二) 比较阅读:湖心亭看雪、初至西湖记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 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 得更有此人 ! ”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 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张岱《湖心亭看雪》 ) 【乙】从武林门而西, 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则已心飞湖上也。 午刻入昭庆, 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 才一举头, 已不觉目酣神醉, 此时欲下一语描 上下一白 ( ) 谒 辨才于朝音堂 ( ) 分)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朝代:明代 作者:张岱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 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 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 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余拏一作:余挐)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 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 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 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个天晚上八点左右,我 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 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湖 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 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 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 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 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注释 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 左右。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8、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雾,从天上下罩湖面的云气。凇,从湖 面蒸发的水汽。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 之雾凇。 9、上下一白:上上下下全白。一白,全白。一,全或都,一概。 10、惟:只有。 11、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堤,沿河 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这里指苏堤。一,数词。痕,痕迹。 12、一芥:一棵小草。芥,小草,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像小草一 样微小)。 13、而已:罢了。 14、毡:毛毯。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1 姓名( ) 饿了,累了,我们这些孩子自有妙法对付,“扑通扑通”扎进小河,在水草丛中随便抓摸几把,总会有意料之中的收获,不是金闪闪的红鲤,就是黑亮亮的胡子鲇,要么捉了稻田里养得正肥的闸蟹,开膛破肚冲洗干净,把事先带来的食盐均匀地撒上,采来碧绿的荷叶裹了,挖了干净的优质红泥密封,然后投入一堆旺旺的野火中烧烤。时候差不多了,一缕缕奇异的香气直往鼻子眼里钻。这时节,那边一伙送来了泥烧的鲜花生、老地瓜、青皮玉米棒子。在河滩上摆下野餐,我们一个个狼吞虎咽,吃得爽口舒心…… (1)解释词语:狼吞虎咽: (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这段话的内容。 (3)文中“随便抓摸、意料之中、不是……就是……要么”等词语说明了什么? 天蓝蓝,水蓝蓝,风儿轻轻,我们这些无忧无虑( )的乡下孩子盼来了放秋假的日子,三五成群撒( )欢儿奔向那片白亮亮的西河滩。河床大片大片裸( )露出来,积着一层层油渍( )麻亮的黑泥、红泥,这些泥巴黏( )性极好,是我们[ ]泥人、[ ]泥哨的绝好材料。 (1)在[ ]内填写恰当的词语。 (2)在()内为加点的字注音,并从中找出一个多音字。 () ()

() (3)这段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梧桐树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春天,你发芽了。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夏天,我们在你的树梢下做功课,多么凉爽。有时,我仰起头来,透过密匝匝的绿叶,我看见金色的阳光在闪烁。我好像看见了你明亮的眼睛。 秋天,你悄悄地落叶了。我们把落叶积起来,点燃了,火苗跳跃着,发出呵呵的笑声。我们把黑色的草灰埋在你的脚下,让它变成养料,使你长得更加粗壮。 冬天,在我做功课的地方,照射着灿烂的阳光。我明白了,梧桐树,你落了叶,好让阳光给我们更多的温暖。 校园里的梧桐树,你是我们的好朋友。 (1)短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有()()()()。 (2)短文中的“你”指的是()。 (3)下面的句子,如果是比喻句,就画上“√”,并把打比方的部分画上“~~” ① 一个个灰白色的、有细柔绒毛的芽苞,快乐地绽开在枝头,就像 小弟弟微笑着睁开眼睛。() ② 我好像看见了你明亮的眼睛。() (4)短文是按()的方式构段的。 A、总起——分述——总结; B、事情发展。 三年级下学期阅读训练2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专项训练及答案 一、中考语文小说阅读专题训练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厌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③,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注释: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原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2.【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3.【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八点左右.更,古代夜间计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定,开始。 4.【余】我 5.【拏(ná)】即“拿”,持,引申为撑,划,牵引,撑(船)。 6.【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毳,鸟兽的细毛。 7.【雾凇沆砀(hàng dàng)】雪夜寒气弥漫。雾凇,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这时因为天寒,凝成冰花。曾巩《冬夜即事诗》自注:“齐寒甚,夜气如雾,凝于水上,旦视如雪,日出飘满阶庭,齐人谓之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沆,形容大水。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重点段落品析 要是从牧场的栅栏外面,把辫子嗖的一下甩过去,就能套住牛呢。一下子就套住牛角,只要用劲儿拉呀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1)这段话是介绍小真的长头发能________。 (2)用划线的关联词写句子。 要是……就能…… (3)找出文中的一个拟声词,并再写几个。 【答案】(1)套住牛 (2)要是天气晴朗,我们就能开运动会了。 (3)嗖;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2)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要是……就能……”是假设关系。 (3)此题考查拟声词的积累。拟声词指模拟事物的声音的词语,可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事物所发出的声音。注意认真读课文来积累。 故答案为:(1)套住牛;(2)要是天气晴朗,我们就能开运动会了。(3)嗖;叮叮咚咚;哗哗啦啦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主要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说完整的话。 (3)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象声词的掌握情况,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 2.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_____你敢碰我吗_____陶罐子_____铁罐傲慢地问_____ “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miè)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_____何必这样说呢_____陶罐说_____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_____有什么可吵的呢_____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1)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标点。 ①________你敢碰我吗________陶罐子________铁罐傲慢地问________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附答案

《湖心亭看雪》比较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 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乌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挈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 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 余同饮。余强饮三太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 (2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23. 下面两个句子所描写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2 分) (1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4. 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表。 (3分) 答案:.( )考虑、想到 ()完全没有了 )尽力()于是,就 22. (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2)他们 很高兴的说,湖上怎么还有这么痴迷的人呢。 (4分。每小题2分) 23. ( 1)空明清丽 疏影摇曳 似真似幻 (2)冰花弥 漫 水天一色(2分) 24. ⑴夜(晚上、夜晚) ⑵雪景 (3) 痴情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中 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 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 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 (1)念无与为乐者 念: (2 )湖中人鸟声俱绝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 (4)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2.翻译画线句子。(4分) 绝: 遂: (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含答案1.类文阅读。 _____________ 在生活中,只要一提到蜜蜂,有的小朋友马上就想到蜜蜂会蜇人。 其实,蜜蜂一般不轻易蜇人,蜇人是它进行的自卫,是它维护生命做出的一种本能反应。当蜜蜂遇到侵害时,它就会把尾部的毒针刺入对方的身上,并放出毒液。蜜蜂尾端的毒针是自卫的武器,它连着身体里的毒腺,蜜蜂在使用它的毒针之后身体会被撕毁而死去。 其实,蜜蜂是一种可爱的小精灵,以它的勤劳赢得人们的喜爱。蜜蜂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分工明确而精细。工蜂负责采蜜,每天忙碌地出去寻找蜜源,采到蜜后送回来,再出去。它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蜜蜂在采蜜时,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蜜蜂生长着许多复眼,大约有500万只。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但是由于它的身体较小,眼睛就显得更微小了。 看来蜜蜂虽然体型微小,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和贡献却一点也不小,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们。 (1)给短文拟一个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下面的这句话,你觉得放到短文的哪个位置上比较合适? 所谓复眼就是由很多微小的眼睛组成的,每只小眼睛都能看清一个小范围,再把那么多小眼睛看到的物体组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很大的范围。 (3)工蜂是如何判断风向的?用横线在短文中画出。 (4)读了短文,你觉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小蜜蜂? 【答案】(1)例:可爱的小蜜蜂 (2)这句话放在第三自然段“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这句的后面(或“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这句话前面)。 (3)工蜂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他们会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4)工蜂的身体带有电荷,能形成一个生物磁场,他们会根据磁场判断出去和回来的方向。工蜂还能根据太阳判断方向,所以不论它们飞多远,都能找到家。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句子衔接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及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对于句子衔接,平时在阅读中要注意典型语段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句子前后之间的衔接。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回答这种开放性题目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 故答案为:(1)例:可爱的小蜜蜂;(2)这句话放在第三自然段“眼睛起了关键作用”这句的后面(或“虽然蜜蜂有许多复眼”这句话前面)。(3)画:工蜂的身

文言文《湖心亭看雪》《孙期传》对比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15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9. 本文作者(人名)是明末清初家。(1分) 10.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是日更定矣()②余拏一小舟() ③拥毳衣炉火()④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11. 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答: 12. 作者友人这样评价他:寓居西湖四十余年,笔下西湖之景空灵晶映,使旧日之西湖于纸上活现。请在文中找出一处能与此评价相符的语句,准确工整地抄录下来。(2分) 答: 13.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阅读本文似亦可感痴者乐雪。作者与金陵人的“痴”各有怎样的表现?结尾引用舟子的话对表现主要人物而言,属于哪个角度的描写?(3分)答: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孙期传 孙期字仲彧,济阴成武人也。少为诸生,勤习典籍。家贫,事母至孝,牧豕①于大泽中,以奉养焉。远人从其学者,皆执经垄畔以追之。里落②化其仁让。黄巾贼起,过期里陌,相约不犯孙先生舍。郡举方正③,遣吏赍④羊酒请期,期驱豕入草不顾。司徒黄琬特辟⑤,不行,终于家。 (选自《二十六史》) 【注释】①豕(shǐ):猪。②里落:村庄。③方正:汉代选举科目,也指被举荐的士人。④赍(jī):持有,携带。⑤辟:召,征召。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1分) ①皆执经垄畔以追之()②期驱豕入草不顾() 15. 孙期身为儒生而不耻做粗鄙之事,文中他“牧豕于大泽”、“驱豕入草”分别有什么目的?(2分) 答: 16. 孙期虽为布衣,却被记于史册,为史家所称道。请结合选文分析孙期有怎样的品质?(2 分) 答: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中考英语阅读理解专题训练答案及解析 一、阅读理解 1.阅读理解 The Folk Art Show The best chance to learn about local art and culture. Open: October 20-25 Organizer: City Museum Address: 110 Century Road Telephone: 72314431 Scan the QR code (扫描二维码)to get more information and book tickets. The City Flower Show Open: October 8-17 Price: ¥50 for each adult; ¥25 for each child; free under the age of 10; 20% off for groups over 10. Address: 112 New Town Road, Moonlight City Telephone: 53418899 Visit www. https://www.360docs.net/doc/6111997111.html, for more information. Camp of Folk Art Would you like to learn paper cutting, Huangmei opera or to make paper flowers? Come to Camp of Folk Art at the Youth Center! Age: 13 to 18 Time: December 13-20 For more information, call the Youth Center at (010)11062107. Pop Music Week Bands from home and abroad will give performances in Sunshine Park. Local bands and DJs from the local radio station are waiting to share music with fans. It is a good chance for you to make friends with similar hobbies. Price: ¥30-¥50 Time: 9: 00 a. m. -9: 00 p. m. , December 21-27 A. an e-mail from City Museum B.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Folk Art Show C. a ticket to the museum for free D. a gift from the City Museum (2)Tommy is a 9-year-old boy. He wants to visit the City Flower Show with his parents. How much will they pay? A. ¥25. B. ¥100. C. ¥125. D. ¥150.(3)If Jane wants to learn to make paper flowers, she should go to ____. A. Century Road B. New Town Road C. the Youth Center D. Sunshine Park (4)Phillip, 20 years old, is NOT allowed to go to ____. A. the City Flower Show B. Camp of Folk Art C. the Folk Art Show D. Pop Music Week (5)____ lasts for the fewest days. A. The City Flower Show B. Camp of Folk Art C. The Folk Art Show D. Pop Music Week 【答案】(1)B (2)B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阅读理解训练题及答案 鸟从南方飞来,于是,小岛上挤满了各种各样的鸟。一眼望去,岛上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数也数不清。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青绿色、淡灰色的各种鸟蛋。一个月后,各种各样的毛茸茸的小鸟陆陆续续地破壳而出。这是鸟岛上最热闹的季节。 1.这段话中共有()句话。第二句写()多,第三句写()多,第四句写()多,第五句写()多。 这段话是围绕第( )句话写的。 2.文中有些词语是表示多的意思,我能写出三个()、()、()。 3、第一句话和后面几句话之间是()关系。 “煮书”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说书是精神食粮嘛既是食粮怎么不可以煮呢煮熟了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儿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 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