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

目录V.1.2009

一、疑为转移癌的初始评估

二、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检查和治疗

1.转移病灶为腺癌或来源不明的类癌

2.转移病灶为鳞癌

3.转移病灶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三、随访

四、参考化疗方案

一、疑为转移性癌的初始评估

(一)初始检查:

1、全面体检,包括乳腺、泌尿生殖系统、骨盆和直肠的检查。同时注意以往的组织活检史和恶性肿瘤史、有无病灶切除史、自发退行性病变及现有的影像学研究。

2、血常规

3、电解质

4、肝功能

5、肌酐

6、血钙

7、尿常规

8、胸部X片

9、隐血试验

10、症状相关的内镜检查

11、PET/CT扫描

(二)进一步检查:组织活检病理学检查

细针和/或针吸组织活检;最易检查的病灶;就标本的获取及免疫组化染色咨询病理学专家。

(三)病理学诊断:

1、上皮性癌,无组织特异性:见下述原发灶不明癌的检查和治疗。

2、淋巴系统肿瘤或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根据NCCN相关指南治疗。

3、甲状腺癌:根据NCCN甲状腺癌指南治疗。

4、黑色素瘤:根据NCCN黑色素瘤指南治疗。

5、肉瘤:根据NCCN肉瘤指南治疗。

6、生殖细胞肿瘤:根据NCCN生殖细胞肿瘤指南治疗。

7、非恶性肿瘤:进一步检查或随防。

二、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的检查和治疗

(一)转移病灶为腺癌或来源不明的类癌

1、进一步检查:

(1)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原发灶不明肿瘤指南进一步检查。

(2)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①颈、胸、腹、盆腔CT检查。

②根据症状行相关内镜检查。

③如果是女性:乳腺X片检查,如果为阴性而病理学考虑乳腺癌,则行乳腺MRI或超声检查。注意ER/PR、HER-2免疫组化检查。

④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

(3)腋窝淋巴结转移―

①胸、腹部CT检查。

②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检查,如果为阴性而病理检查考虑乳腺癌,则行乳腺MRI或超声检查。注意ER/PR、HER-2免疫组化检查。

③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

(4)纵隔转移―

①胸、腹、盆腔CT。

②B-HCG、AFP。

③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检查阴性,病理学证明为乳腺癌,则乳腺MRI及超声检查。注意ER/PR、免疫组化检查。

④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如果B-HCG、AFP升高,行睾丸超声检查。

(5)胸部转移或胸腔积液―

①胸、腹、盆腔CT检查。

②如果是女性:行CA-125、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如果有临床指征,可妇科学、肿瘤学多学科会诊。乳腺超声检查,阴性可进一步行MRI检查。

③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

(6)腹腔转移―

①胸、腹、盆腔CT检查。

②尿细胞学检查,可疑行膀胱镜检查。

③如果是女性:行CA-125、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如果有临床指征,则妇科学、肿瘤学多学科会诊。

④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

(7)腹腔转移―

①胸、腹、盆腔CT检查。

②尿细胞学检查,如果可疑则行膀胱镜检查。

③如果是女性:CA-125、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如果有临床指征,则妇科学、肿瘤学多学科会诊。

④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小于65岁,B-HCG、AFP检查。如果B-HCG、AFP升高,行睾丸超声检查。

(8)腹股沟淋巴结转移―

①腹、盆腔CT检查。

②如果有临床指征,行膀胱镜检查。

③如果是女性:行CA-125检查。如果有临床指征,则妇科学、肿瘤学多学科会诊。

④如果是男性:大于40岁,PSA检查。

(9)肝脏转移―

①胸、腹、盆腔CT检查。

②结肠镜检查。

③AFP检查。

④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

(10)骨转移―

①骨扫描。

②疼痛部位、骨扫描阳性部位、承重部位行X线检查。

③胸、腹、盆腔CT检查。

④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

⑤如果是男性:PSA检查。

(11)脑转移――

①参见NCCN中枢神经系统指南初步处理。

②胸、腹部CT检查。

③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

(12)多处转移,包括皮肤―

①胸、腹、盆腔CT。

②如果是女性:乳腺X线,ER/PR免疫组化检查。

③如果是男性:PSA检查。

2、治疗:

(1)头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治疗。

(2)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放疗±序贯化疗。

(3)腋窝淋巴结转移:如果是女性则根据NCCN乳腺癌指南治疗;如果是男性腋窝淋巴结清扫,可考虑予腋窝扩大范围放疗±序贯化疗。

(4)纵隔转移:

①<40岁,按照NCCN睾丸癌指南或者NCCN卵巢癌指南治疗;

②>40岁<50岁,按照NCCN睾丸癌、卵巢癌或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治疗;

③≥50岁,按照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治疗。

(5)肺转移: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如一般状况好(PS:0-2)可考虑化疗。

(6)胸腔积液:考虑局部处理。如果ER/PR阳性则根据NCCN乳腺癌指南治疗;其他则予对症处理,或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PS:0-2)考虑化疗。

(7)腹腔转移:如果组织学检查考虑为卵巢来源,而非肝脏,则根据NCCN卵巢癌指南治疗。其他则予对症处理,或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PS:0-2)考虑化疗。

(8)腹膜后转移:

①生殖细胞肿瘤,则按照NCCN睾丸癌或卵巢癌指南治疗。

②非生殖细胞肿瘤,则手术和/或放疗,酌情化疗。

(9)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术,阳性淋巴结>2个或结外扩散则考虑放疗±序贯化疗。

(10)肝脏转移:

①不能切除者:对症处理,或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个体化化疗,或姑息性治疗,见NCCN肝胆管癌指南。

②能切除者:如有手术禁忌按照不能切除者治疗;可切除者予手术±化疗。

(11)骨转移:孤立病灶或有疼痛或有潜在骨折可能的承重部位,病人一般情况较好,手术和/或放疗。(12)脑转移:根据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治疗。

(13)多处转移:

①对症处理。

②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③酌情化疗。

④其他专科的对症治疗。年轻男性的纵隔转移可根据NCCN睾丸癌指南进行治疗。

(二)转移病灶为鳞癌

1、进一步检查:

(1)头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进行检查。

(2)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进行检查,胸和上腹部CT检查,症状相应的内镜检查。

(3)腋窝淋巴结转移―胸部CT检查。

(4)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腹、盆腔CT检查;酌情膀胱镜检查;仔细行会阴部和下肢检查,包括阴茎、阴囊、妇科、肛门检查;产科/妇科会诊;肠镜检查。

(5)骨转移―骨扫描。疼痛部位和/或骨扫描阳性部位、和/或承重部位行X线检查。

2、治疗:

(1)头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进行治疗。

(2)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行放疗,考虑同步或序贯化疗,推荐参加临床试验。

(3)腋窝淋巴结转移:局限性,行腋窝淋巴结清扫;如2个以上淋巴结阳性或结外扩散,放疗±序贯化疗。

(4)纵隔转移:根据NCCN非小细胞肺癌指南治疗。

(5)肺内多处转移: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化疗(PS:0-2)。

(6)胸腔积液: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化疗(PS:0-2)。

(7)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淋巴结清扫,如2个以上淋巴结阳性或结外扩散,放疗±序贯化疗。

(8)骨转移:孤立病灶或有疼痛或有潜在骨折可能的承重部位,一般情况较好则予手术和/或放疗。如果多部位侵犯,则予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个体化化疗。

(9)脑转移:根据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治疗。

(10)多处转移:见腺癌的相应部分。

(三)转移病灶为神经内分泌肿瘤

1、进一步检查:

(1)细胞类型明确(如类癌、胰岛细胞瘤、嗜铬细胞瘤)―根据NCCN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进行检查。

(2)细胞类型不明―胸、腹、盆腔CT检查;骨扫描;生长抑素试验;尽可能PET扫描。

2、治疗:

(1)头颈部淋巴结转移:根据NCCN头颈部肿瘤指南进行治疗。

(2)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①单侧:小细胞或级别高,放疗+化疗,考虑生长抑素治疗;中或高分化,根据NCCN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进行治疗。

②双侧:放疗+化疗,考虑生长抑素治疗;中或高分化,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考虑生长抑素治疗,化疗(PS:0-2)。

(3)腋窝淋巴结转移:除单侧未分化肿瘤考虑手术外,余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治疗。

(4)纵隔转移:放疗,序贯或同步化疗(PS:0-2)。

(5)肺转移:

①小细胞或高分化型,根据NCCN小细胞肺癌肺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治疗,酌情生长抑素治疗。

②中或高分化型,根据NCCN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进行治疗。

(6)肝转移:

①小细胞或级别高,则化疗或局部治疗或考虑生长抑素治疗。

②中或高分化,如能手术切除则手术切除,不能切除者则酌情内分泌病治疗或局部治疗(见NCCN神经内分泌肿瘤指南)。

(7)骨转移:

①小细胞或级别高,放疗+化疗,考虑生长抑素治疗。

②中或高分化,生长抑素治疗,有症状的病人放疗±化疗。

(8)脑转移:根据NCCN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指南治疗。

(9)多处转移:

①小细胞或高级别的,化疗,酌情生长抑素。

②中或高分化的,生长抑素治疗,对症处理,推荐参加临床试验,或个体化化疗。

三、随访

(1)最初18个月每2-3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以后的18个月每3-4个月进行一次全面检查。(2)有症状时酌情检查。

(3)心理、社会支持。

四、参考化疗方案

(一)腺癌

(1)紫杉醇200 mg/m2 /3 h IV d 1

卡铂AUC = 6 d 1,

3周为一周期。

(2)紫杉醇200 mg/m2/1 h IV d 1

卡铂AUC = 6

足叶乙甙50 mg/d 与100 mg/d,d 1-10隔日交替口服3周为一周期。

(3)多西他赛65 mg/m2IV d 1

卡铂AUC = 6 d 1,

3周为一周期。

(4)吉西他滨1250 mg/m2 IV d 1、8

顺铂100 mg/m2 IV d 1

3周为一周期。

(5)吉西他滨1000 mg/m2 IV d 1 、8

多西他赛75 mg/m2 IV d 8

3周为一周期。

(二)鳞癌

(1)紫杉醇175 mg/m2 /3 h IV d 1

顺铂100 mg/m2 IV d 2

5-FU 500 mg/m2/d 持续120 h,

3周为一周期

(2)多西他赛75mg/m2 IV d 1

顺铂75 mg/m2 IV d 1

5-FU:750 mg/m2 /d 持续d1-5,

3周为一周期

(三)神经内分泌肿瘤

(1)紫杉醇200 mg/m2 /1 h IV d 1

卡铂AUC = 6 d 1

足叶乙甙50 mg/d 与100 mg/d,d 1-10隔日交替口服3周为一周期

(2)顺铂45 mg/m2 IV d 2、3

VP-16:100 mg/m2 IV d 1、3,

4周为一周期

(3)顺铂60-80 mg/m2 IV d 1

VP-16:100-120 mg/m2 IV d 1、3,

3~4周为一周期

(4)卡铂AUC = 5 d 1

VP-16:100 mg/m2 IV d 1-3

4周为一周期

(5)替莫唑胺100-200 mg/m2 PO d 1-5,

4周为一周期

(6)替莫唑胺150 mg/m2 PO d 1-7, d 15-21

沙立度胺50-400 mg PO d,

4周为一周期

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科

李薇改编陈振东审校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ESMO 指南:原发灶不明肿瘤的诊疗 原发灶不明癌症(cancers of unknown primary site,CUPs)是一类转移性肿瘤的统称,该类肿瘤无法通过常规诊断方法确定原发性癌灶的位置。原发性不明癌症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 3%~5%。目前尚未发现该类型肿瘤所共有的生物学特征。 不过,最新证据已经表明:即使在原发性肿瘤静息的情况下,肿瘤细胞本身的转移性特质、循环肿瘤细胞的位置特异性转化、转移部位的致癌性诱导等多种因素均可能促使肿瘤的转移性扩散。 诊断 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诊断需要借助病理学评估。根据病理学特征,可以讲原发灶不明癌症分类为:(1)高度和中度分化腺癌、(2)低度分化癌(包括低度分化腺癌)、(3)鳞状细胞癌、(4)未分化肿瘤、(5)神经内分泌分化性癌。 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排除化疗敏感性和可治愈性肿瘤(例如淋巴瘤和生殖细胞肿瘤)肿瘤标记物检查:某些生殖细胞肿瘤会分泌特殊的胎儿蛋白(α-fetoprotein, AFP)、人类绒毛膜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 β-HCG),可做为诊断及治疗的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完成治疗后追踪的重要检查之一。(图 1)。如果检查结果确诊是癌或腺癌,建议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免疫学染色或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女性患者进行雌激素和孕激素受体免疫学染色,以排除激素敏感性肿瘤并进行特殊治疗。 角蛋白(keratins)CK7 和 CK20 染色可能会提供原发性癌灶的位置信息,嗜铬粒蛋白 A CgA (chromogranin A)和突触小泡蛋白(synaptophysin)染色主要用于判断神经内分泌分化(表 1)。CK7,卵巢、肺和乳腺癌阳性,胃结肠、前列腺阴性。 CK20,用于胃肠道腺癌、卵巢黏液性癌阳性。鳞癌、乳腺癌、肺癌、子宫内膜癌和卵巢非黏液性肿瘤常阴性。 KI-67,(细胞增殖标志指数)数值越高,肿瘤增殖越快,恶性程度越高。 目前,基因表达分析实验已经进入临床医疗市场,主要用于确定原发灶不明癌症的起源组织。这些实验有助于确定患者原发性肿瘤潜在的发生部位。然而,尚不得知原发性肿瘤特异性治疗方式是否对转移瘤有效,仍待进一步验证。 表 1 原发灶不明癌症患者活检组织的常规免疫组织学检查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131?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8年4月第12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8, Vol. 12, No.2 例患者左肾积水,考虑受压所致,尽管缺乏组织学特征[6],最终 诊断仍应结合组织病理学诊断。 脾淋巴管瘤虽然是良性肿瘤,但会引起局部的浸润,因此 手术切除是治疗首要选择[7-8]。用全切除术治疗较大或有症状 的淋巴管瘤,能够预防复发、感染、扭转和扩大。淋巴管瘤很 少变成恶性肿瘤,其预后一般较好[9]。不过Moulin 等[10]报道由 于囊性淋巴管瘤破坏了肠系膜根部,导致肠功能衰竭。因此,在与脾大及左上腹疼痛等相关疾病鉴别之后,及时行脾淋巴管瘤切除术治疗。治疗干预的延迟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本例的计划手术方案是对患者实施腹腔镜下脾囊性淋巴管瘤切除术,但由于在囊肿切开过程中,囊液流出加上吸引器的快速负压吸引,引起囊腔中压力迅速降低,造成囊腔间隔中存在的血管网破裂和大量出血。术前未能预料此种情况发生,脾脏交通血管网的破裂出血较难控制,腹腔镜下止血困难,尝试纱布加压止血,未能达到满意效果,转而开腹行脾切除术。查阅近年来相关病例报道文献中,此类问题鲜有报道。因此,手术操作过程中值得引起术者的重视和防范。在术中行囊性淋巴管瘤减压过程中,应该缓慢进行,使囊腔内的压力缓慢降低;分离囊壁要仔细,对于细小血管尽可能结扎止血,避免过分使用电凝,以免在手术过程中增加出血风险。 参 考 文 献 [1] Ioannidis I, Kahn AG. Splenic lymphangioma[J]. Arch Pathol Lab Med, 2015, 139(2): 278-282. 赵方, 陈鹏, 胡明道, 等. 儿童脾巨大囊性淋巴管瘤一例[J/CD].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电子版), 2018, 12(2): 130-131. [2] Duvvada S, Senapati D, Challa SR, et al. Cystic lymphangioma of spleen in adults[J]. BMJ Case Rep, 2017, 20(2): 278-280. [3] Kim SY, Kwon HJ, Park HW, et al. Multiple cystic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radiologic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J]. J Med Ultrason (2001), 2015, 42(3): 409-412. [4] Rodriguez-Montes JA, Collantes-Bellido E, Marin-Serrano E, et al. Splenic lymphangioma. A rare tumour. Presentation of 3 cases and a literature review[J]. Cir Cir, 2016, 84(2): 154-159.[5] 任延德, 李向荣, 龙莉玲, 等. 成人肠系膜淋巴管瘤CT 表现 与病理相关分析[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5, 34(5): 833-836.[6] Xu GP, Shen HF, Yang LR, et al. Splenic cystic lymphangioma in a young woman: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 review[J]. Acta Gastroenterol Belg, 2011, 74(2): 334-336. [7] Zhou Z, Zhou J, Wu Z, et al. 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for adult lymphangiomas of the spleen: case series and review of literature[J]. Hepatogastroenterology, 2014, 61(130): 285-290.[8] 徐振宇, 金琳芳, 石鑫, 等. 32例脾脏肿瘤临床病理及预后分 析[J]. 现代肿瘤医学, 2016, 24(5): 793-795. [9] Chung SH, Park YS, Jo YJ, et al. Asymptomatic lymphangioma involving the spleen and retroperitoneum in adults[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9, 15(44): 5620-5623. [10] Moulin L, Rumbo C, Romero P, et al. Case report: multivisceral transplantation for an extensive cystic lymphangioma of the mesenteric root[J]. Transplant Proc, 2016, 48(2): 543-545.(收稿日期:2017-10-12) (本文编辑:姚亚楠) 原发灶不明转移癌综合治疗长期生存一例 吴剑龙1?李强2?刘志龙2?曹明溶2 患者男,68岁。因“腹胀、腹痛伴排便不畅20 d ”,于2011年11月30日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2年余。查体:心肺无特殊,腹平坦,腹肌无强直,全腹未触及肿块;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消失。入院胸、腹部平片示:心肺未见异常。腹部未见急腹症X 线征象,结肠较多内容物。腹部超声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左外叶胆管局部扩张,腹膜后实性占位,性质待定。上腹部CT 示:肝脏Ⅱ段病灶,性质待定;腹腔干右侧及腹主动脉旁多发肿大淋巴结。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 )示:腹膜后(腹腔干右旁)肿大淋巴结,考虑转移瘤。胃镜、肠镜、胶囊内镜检查皆未见 明显异常。糖类抗原CA19-9 1 047.49 U/ml 。术前初步诊断为腹腔转移瘤:胆管癌并腹腔转移?15 d 后行剖腹探查手术,术中可见肝左外叶约1.5 cm 直径大小结节,质地韧,边界清,胆囊稍肿胀及肝十二指肠韧带中下方肿物,约3 cm ×4 cm ,质硬,不规则,下方与胰体部边界不清,粘连明显,胰头未见肿块。术中冰冻提示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遂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微波消融+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活检+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报告示:1. 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见低分化癌转移,伴显著的纤维组织增生;2. 左肝肿物见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小胆管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少量慢性炎症细胞浸润;3. 慢性胆囊炎,胆囊泥沙样结石。术后1个月开始先后进行4次化疗,方案为:奥沙利铂150 mg+氟尿嘧啶3.25 g+亚叶酸钙0.6 g+吉西他滨1.2 g 。 复查情况:(1)2012年3月入院复查腹部CT 示肝门部软组织肿块,包绕肝动脉及门静脉,考虑为肿大淋巴结融合成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8.02.015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1;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 通信作者:曹明溶,Email :tcaomr@https://www.360docs.net/doc/611654074.html,

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和治疗(医学综述)

【论文关键词】颈部转移癌不明原发灶诊断治疗【论文摘要】虽然理论上所有的颈部转移癌都有原发灶的存在,但临床上井非所有的颈部转移癌都可以找到原发灶,原发灶的检出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诊断仪器的开发、诊断技术的提高和诊断方法的改进,越来越多的不明原发灶颈部转移癌(unknown primary 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 UPCMC)被检测出原发灶。对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治疗,应根据淋巴结转移的部位、病理类型、N分期及患者的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决定,应选择综合治疗。本文重点对UPCMC的定义、传统和新近发展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综述。大部分颈部转移癌可通过临床检查及各种辅助检查找到原发灶,但是大约2%-9%的患者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后仍然无法发现原发灶[1],此类患者找寻原发灶的过程是费时、费力的,但中位生存期却大约只有8个月[2]。对于此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无大型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因此存在很多争论。 1.定义转移癌虽明确诊断,但寻找原发灶则有困难,原发灶隐匿的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机体免疫机制控制了原发灶,原发灶自行消退,2.原发灶太小,不能被目前的检查方法所发现,3.原发灶位置隐匿,暂时不易被发现,4.原发灶恰位于放射野内,在转移灶放疗的同时被控制,5.原发灶在颈部软组织内,颈清术时被一并切除或虽未被切除;6.转移癌的生物学特性与原发灶不同,使原发灶尚未发现,患者就死于转移癌[3]。 2.传统的诊断方法对UPCMC的传统检查应强调下列几点:①某些特殊类型转移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往往可以提示肿瘤的来源,如乳头状腺癌具有甲状腺腺泡细胞特征或TG阳性的转移腺癌可以诊断肿瘤来源于甲状腺,降钙素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多为甲状腺髓样癌;AFP阳性的转移腺癌则往往来源于肝脏,CEA阳性的转移性腺癌则应注意胃肠道肿瘤来源的可能[4]; ②颈部转移性低分化鳞癌尤应注意鼻咽癌的可能,特别是鼻咽癌高发地区患者。超过90%原发于头颈部的鳞状细胞癌转移到咽后淋巴环[5];③根据转移癌的部位进一步缩小检查范围:颈深上淋巴结及中颈淋巴结转移,主要考虑来自头颈部;而下颈淋巴结受累时,原发灶往往位于锁骨以下[6]。朱德茂等[7]认为应根据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结果,再针对性行临床检查并进行综合分析。周艳明[8]等分析106例病例后认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癌区域与原发灶部位存在一定规律,可用于指导原发灶的排查和治疗。 3 .UPCMC诊断的新观点新方法在探究原发灶的过程中病理学的检测起着关键的定性及导航作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肿瘤标记物的检测、PDF-PET等的灵活选用使UPCMP的检出率大为提高[9]。 3. 1随机活检和扁桃体切除活检在内镜检查过程中,所有可疑部位均应行活检。对粘膜没有明显异常的病例也应对鼻咽、扁桃体、舌根、梨状窝进行盲检,即所谓的随机活检,有此学者还主张在随机活检阴性而又不能排除扁桃体病变时应行同侧扁桃体切除活检查。[!--empirenews.page--] 3. 2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FDG PET) FDG被摄入细胞内后,FDG只进行磷酸化就停止代谢,FDG-6-磷酸在细胞内积累,这种积累程度和细胞内葡萄糖的代谢率成正比,而PET能定量检测FDG标志物的放射线并成像。由于肿瘤细胞的葡萄糖代谢率高于正常组织,也可能由于肿瘤细胞葡萄糖转运酶的增多或者FDG相对于葡萄糖的摄取比例的增加,使得肿瘤组织在成像中表现为高放射性。[1][2][3]下一页18F-FDG PET在多种肿瘤分期方面临床价值肯定[10]。Wartski等[11]对38例通过常规内窥镜及影像学检查未发现原发灶的患者进行PET-CT检查,其中有26例(68%)患者发现原发灶,而后通过广视野内窥镜及病理学检查证实其中有23例(60%)为原发灶。同时PET-CT对于不同病理类型原发病灶都有较高的检出率,Pelosi等[12]报道了18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鳞癌15例,腺癌3例),其中阳性8例占;假阳性2例;阴性8例。Paul等[13]回顾性分析了326例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患者,其中14例为非鳞状细胞癌,有明确的病理及临床证实,通过PET-CT检查,真阳性7例,真阴性4例;假阳性1例,假阴性2例.PET-CT 在用于鉴别非鳞状细胞癌的原发灶不明颈部淋巴结转移癌时同样有效。但是PET-CT仍然受原发肿瘤的靶体积和部位等条件的制约。18F-双脱氧葡萄糖在肉芽肿疾病、涎腺良性肿瘤异常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是指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可以证实为转移癌,但病史和临床表现不能提供原发肿瘤的证据。在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中,腺癌占40%,原发肿瘤可能为:肺、胰腺、胃肠道、胆、肝、肾、乳腺、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以及生殖细胞的肿瘤;未分化癌占40%,几乎任何部位皆可发生;鳞癌占13%,主要来自肺、头颈部、食管、宫颈、膀胱等部位的肿瘤;其它类型的肿瘤占7%。 [诊断标准] 原发肿瘤不明的转移性癌其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通过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肿瘤是转移性恶性肿瘤,而不是原发肿瘤。既往无恶性肿瘤病史。 [治疗方案] 1.手术: 对单个的转移性病灶可行手术切除,可起到治疗和诊断的目的。 2.放疗: 对脑转移性肿瘤可行全脑照射,对骨转移性肿瘤也可局部放疗,头颈部肿瘤如不能手术也可放疗,以缓解症状、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3.化疗: 根据病理和所推测的肿瘤选择化疗方案。腺癌来源于消化道和肺组织较多,鳞癌来源于肺、头颈部较多,未分化癌来源于肺、淋巴系较多,可选择相应的化疗方案(参见各有关章节)。对怀疑是来源于乳腺、前列腺的肿瘤,可试行内分泌治疗。 [疗效评价标准] 1.可测量的病变 完全缓解(CR):肿块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部分缓解(PR):肿块缩小≥50%,时间持续≥1个月。 测量可采用双径,也可单径测量。 (1))双径测量:指肿块的两最大垂直径的乘积。 单个病变:肿瘤体积缩小≥50%, 多个病变:多个肿块的体积之和缩小≥50%。 (2)单径测量:线状肿块长度缩小≥50%。 无变化(NC):肿块缩小<50%,或增大未超过25%,未出现新的病变。 进展(PD):一个或多个病变增大≥25%,或出现新的病变。 2.不可测量的病变 CR 所有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肿瘤大小估计减少≥50%,时间持续≥1个月。 NC 病情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1个月,肿瘤大小增大估计<25%,缩小<50%。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变增大估计≥25%. 3.骨转移 CR 经X线及扫描等检查,骨转移性病变完全消失,时间持续≥1个月。 PR 溶骨性病灶部分缩小,钙化或成骨性病变密度减低,时间持续≥1个月。 NC 骨转移病变无明显变化,时间持续≥2个月。 PD 出现新的病灶,或原有病灶增大。 [预后评估]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误诊1例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误 诊1例 【关键词】肿瘤转移;红斑狼疮,系统性;癌;骨髓;误诊 随着对风湿免疫疾病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已关注到风湿免疫疾病和恶性肿瘤之间有着越来越多的联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合并恶性肿瘤时有报道,但SLE合并骨髓转移癌的报道较罕见,现将2008年11月收治SLE伴原发灶不明骨髓转移癌1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32岁,8年前因反复关节疼痛伴面部皮疹,抗核抗体(ANA)和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阳性,确诊为SLE,经激素及环磷酰胺冲击治疗,病情缓解后,一直以强的松维持治疗。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低热、面部蝶形红斑、关节肿痛,用雷公藤多甙、氯喹、硫唑嘌呤等治疗。10天前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伴有黑色水样腹泻及关节疼痛住院治疗。查体:神清,贫血貌,体温40 ℃、呼吸26次/min、血压140/80 mmHg、心界正常,心率120次/min,律齐,两肺未闻及干湿啰音,腹平软,无压痛;无肌紧张、反跳痛,肝脾未扪及,无双肾区叩痛、双下肢水肿及脊柱压痛。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12.73×109/L,Hb 92 g/L,血小板(PLT)189 ×109/L;尿常规:尿蛋白++、RBC 4个/μl;生化检查:血尿素氮2.5 mmol/L、肌酐45.57 μ

mol/L,乳酸脱氢酶615.5 U/L,谷丙转氨酶(ALT)172.70 U/L,谷草转氨酶(AST)201 U/L,谷氨酰转肽酶(GCT)545.8 U/L,碱性磷酸酶(ALP)538.30 U/L,腺苷脱氨酶140 U/L。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电泳:LDH1 7.8,LDH2 30.3,LDH3 26.2,LDH4 13.3,LDH5 22.4。免疫学检查:血IgG 14 698 mg/L,IgA 2 624 mg/L,IgM 2 407 mg/L,C31121 μg/L,CH50106 μg/L;抗核抗体(ANA)滴度1∶100,核型(胞浆颗粒)阳性,抗双链DNA抗体(dsDNA)阴性,抗中性粒细胞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64~128 mg/L。24 h尿蛋白定量1.14 g。肥达反应沙门菌阳性,血培养阴性。胸片:双肺有间质性改变。B超结果正常。临床诊断为:SLE,伤寒可疑及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经抗炎治疗病情无明显缓解,患者仍有发热,复查血常规结果:WBC 0.55×109/L,RBC 2.58×1012/L,Hb 78 g/L,PLT 36×109/L,多次复查呈进行性下降。骨髓检查:骨髓增生低下,骨髓涂片尾部或边缘可见较多成团或散在异常细胞,细胞体积大小不等,胞浆丰富、嗜碱、融合成片,胞核较大、偏位,可见畸形,常有多核和不典型的细胞分裂,核染色质网状,浓厚不一,核仁大、清晰而畸形(图1);骨髓涂片细胞化学染色POX和PAS阴性。骨髓诊断:骨髓转移癌。B超及多次X线胸片和有关检查均未发现癌性病灶。 2 讨论 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SLE

17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17例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诊断,原因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年收治的因颈部肿块病理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多采用化疗+放疗的治疗方式,经随访后1年生存率为58%。结论对颈部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应积极寻找原发灶,在寻找原发灶的同时不能耽误治疗,治疗上应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并定期复查。 标签:颈部转移癌;治疗;存活率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cervical metastatic carcinoma of unknow primary site,CCUP)占全部头颈部癌的3%~5%。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的定义是:①病理学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癌(不包括淋巴瘤);②无恶性肿瘤病史或不明性质肿物手术史;③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无法查明原发灶;④治疗过程中无颈部以外转移灶。现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4年收治的因颈部肿块病理确诊患者的诊治经过,以期对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9月~2014年12月遵义医学院附院收治的17例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患者,其中男性15例,女性2例,年龄26~83岁,平均54.7岁。发病到就诊时间3 d~18月,平均4.3个月。受累部位左侧颈部9例,右侧颈部7例,颈部前正中1例。其中上頸部4例,下颈部10例,锁骨上2例。组织学分类为鳞状细胞癌15例,转移性未分化癌1例,乳头状腺癌1例。 1.2诊断17例患者入院前均行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颈部转移癌,入院后根据患者病史,受累部位,病理结果分析行相关部位检查,例如:血常规,血生化,大小便常规,彩超,鼻咽镜,头颈部磁共振,胸腹部CT等,完善相关检查后均未找到原发灶,诊断原发灶不明颈部转移癌明确。 1.3方法颈清扫术后单纯放疗者1例,放疗剂量73.92 GY;因合并肺转移行单纯化疗者1例,方案为吉西他滨+顺铂化疗;化疗+放疗者9例,化疗主要选择紫杉醇+顺铂,放疗为X线,6 MV,剂量均为50 GY以上。1例患者单纯化疗1疗程后未返院治疗;5例患者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 2结果 17例患者中5例患者确诊为颈部转移癌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1例患者合并肺转移单纯化疗后病情平稳。1例患者放化疗后4个月复发,考虑转移性黑色素瘤,最终全身转移死亡。7例患者经放化疗后病情平稳,其中1例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考虑为鼻咽癌,但患者拒绝活检。2例患者放化疗后6个月死亡。1例患者因失访作死亡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