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入侵检测技术

一、实验目的

通过实验深入理解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和工作方式,熟悉入侵检测系统的配置和使用。实验具体要求如下:

1.理解入侵检测的作用和原理

2.理解误用检测和异常检测的区别

3.掌握Snort的安装、配置和使用等实用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入侵检测概念及其功能

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现、报警和响应,它通过对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是完成入侵检测功能的软件和硬件的集合。

入侵检测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监视并分析用户和系统的活动。

2). 核查系统配置和漏洞。

3). 识别已知的攻击行为并报警。

4). 统计分析异常行为。

5). 评估系统关键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完整性。

6). 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并识别违反安全策略的用户行为。

2、入侵检测的分类

根据IDS检测对象和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将IDS分为基于网络的IDS(简称NIDS)和基于主机的IDS(简称HIDS)。NIDS和HIDS互为补充,两者的结合使用使得IDS有了更强的检测能力。

1).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HIDS历史最久,最早用于审计用户的活动,比如用户登录、命令操作、应用程序使用资源情况等。HIDS主要使用主机的审计记录和日志文件作为输入,某些HIDS也会主动与主机系统进行交互以获得不存在于系统日志的信息。HIDS所收集的信息集中在系统调用和应用层审计上,试图从日志寻找滥用和入侵事件的线索。HIDS用于保护单台主机不受网络攻击行为的侵害,需要安装在保护的主机上。

2). 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NIDS是在网络中的某一点被动地监听网络上传输的原始流量,并通过协议分析、特征、统计分析等分析手段发现当前发生的攻击行为。NIDS通过对流量分析提取牲模式,再与已知攻击牲相匹配或与正常网络行为原形相比较来识别攻击事件。

3、入侵检测系统

1). 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是对防火墙有益的补充,它对网络和主机行为

进行检测,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监控,增强了网络的安全性。

在安全防范方面,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实现事前警告、事中防护和事后取证。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在入侵攻击行为对网络系统造成危害前,及时检测到入侵攻击的发生,并进行报警;入侵攻击发生时,入侵检测系统可以通过与防火墙联动等方式进行报警及动态防护;被入侵攻击后,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提供详细的攻击信息日志,便于取证分析。

相对于防火墙提供的静态防护而言,入侵检测系统侧重于提供动态实时检测防护,因此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能够给网络带来更全面的防护。

2). 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原理:

入侵检测系统的实现技术可以简单地分为两大类:基于特征的检测和基于异常的检测。

基于特征的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模式匹配和协议分析两种主要检测方法。模式匹配就是将已知入侵事件悼念到网络入侵和系统误用知识库中,对入侵检测系统悼念的信息和知识库中的规则进行比较,以发现入侵行为。协议分析技术则对数据包进行协议解析后进行分析。这种技术需要首先捕捉数据包,然后对数据包进行解析,包括网络协议分析和命令解析,即使在高负载的调整网络上,也能逐个分析所有的数据包。

基于牲的检测技术只需收集相关的数据,和所维护的知识库规则比较就能进行判断,检测准确率和效率较高。但是,该技术需要不断进行知识库规则的升级以对付不断出现的新攻击手法,而且,它不能检测未知攻击手段。

3). 入侵检测系统的部署原则:

NIDS总的来说包括探测器和控制台两大部分。探测器是专用的硬件设备,负责网络数据流的捕获、分析检测和报警等功能。控制台是管理探测器的工具,它负责接收探测器的检测日志数据,并提供数据查询和报告生成等功能,一个控制台可以管理多个探测器。

HIDS安装在被保护的机器上,在主机系统的审计日志或操作中查找信息源进行智能分析和判断,例如操作系统日志、系统进程、文件访问和注册表访问等信息。由于HIDS安装在需要保护的主机系统上,这将影响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HIDS对主机系统固有的日志与监视能力有很高的依赖性,它一般针对其所在的系统进行检测。

4/Snort简介及使用原理:

1). Snort是一款免费的NIDS,具有小巧灵便、易于配置、检测效率高等特性,常被称为轻量级的IDS。Snort具有实时数据流量分析和IP数据包日志分析能力,具有跨平台特征,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和对内容的搜索或匹配。Snort能够检测不同的攻击行为,如缓冲区溢出、端口扫描和拒绝服务攻击等,并进行实时报警。

Snort可以根据用户事先定义的一些规则分析网络数据流,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一定的行动。Snort有3种工作模式,即嗅探器、数据包记录器和NIDS。嗅探器模式仅从网络上读取数据包并作为连续不断的数据流显示在终端上;数据包记录器模式把数据包记录到硬盘上,以备分析之用;NIDS模式功能强大,可以通过配置实现。

2). Snort的结构由四大软件模块组成:

(1)数据包嗅探模块。负责监听网络数据包,对网络进行分析。

(2)预处理模块。该模块用相应的插件来检查原始数据包,从中发现原始数据的"行为"。

(3)检测模块。该模块是Snort的核心模块。当数据包从预处理器送过来后,检测引擎依据预先设置的规则检查数据包,一旦发现数据包中的内容和某条规则相匹配,就通知报警模块。

(4)报警/日志模块。经检测引擎检查后的Snort数据需要以某种方式输出。如果检测引擎中的某条规则被匹配,则会触发一条报警。

3). Snort规则。Snort的每条规则逻辑上都可以分成规则头部和规则选项。规则头部包

括规则行为、协议、源或目的IP地址、子网掩码、源端口和目的端口;规则选项包含报警信息和异常包的信息(特征码),基于特征码决定是否采取规则规定的行动。对于每条规则来说,规则选项不是必需的,只是为了更加详细地定义应该收集或者报警的数据包。只有匹配所有选项的数据包,Snort都会执行其规则行为。如果许多选项组合在一起,它们之间是“逻辑与“的关系。

三、实验步骤

实验内容一:Windows平台下Snort的安装与配置

由于需要对网络底层进行操作,安装Snort前需要预先安装WinpCap(WIN32平台上网络分析和捕获数据包的链接库)。

1. 下载Windows平台下的Snort安装程序,选择安装目录为c:\Snort。进行到选择日志文件存放方式时,为简单起见,选择不需要数据库支持或者Snort默认的MySQL和ODBC 数据库支持的方式。(即选择"I do not plan to log to a database,or I am planning to log to one of the databases listed above.")

2. 单击“开始”菜单,选择“运行”命令,输入cmd并按Enter键,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如下命令c:\>cd c:\Snort\bin,然后输入c:\Snort\bin>snort -W。如果Snort安装成功,系统将显示如下图所示信息。

3. 从返回的结果可知主机上有哪个物理网卡正在工作及该网卡的详细信息。其中第五个是具有物理地址的网卡。输入snort -v -i5命令启用Snort。其中,-v表示使用Verbose模式,把信息包打印在屏幕上;-i5表示监听第五个网卡。如下图所示:

4. 为了进一步查看Snort的运行状况,可以人为制造一些ICMP网络流量。在局域网段中的另一台主机上使用Ping指令,探测运行Snort的主机。

5. 回到运行Snort的主机,发现Snort已经记录了这次探测的数据包,Snort在屏幕上输出了局域网中另一台主机到本主机的ICMP数据包头。

6. 打开c:\Snort\etc\snort.conf(先用下载的snort.conf代替原来的snort.conf),设置Snort 的内部和外部网络检测范围。将Snort.conf文件中的var HOME_NET any语句中的Any改为

自己所在的子网地址,即将Snort监测的内部网络设置为本机所在的局域网。如本地IP为192.168.1.100,则将Any改为192.168.1.0/24。将var HOME_NET any语句中的HOME_NET 的值改为本地网络的标识,即192.168.1.0/24

7. 配置网段内提供网络服务的IP地址,只需要把默认的$HOME_NET改成对应主机地址即可:var DNS_SERVERS $ HOME_NET; var SMTP_SERVERS $ HOME_NET; var HTTP_SERVERS $ HOME_NET; var SQL_SERVERS $ HOME_NET; var TELNET_SERVERS $ HOME_NET; var SNMP_SERVERS $ HOME_NET 如果不需要监视某种类型的服务,可用#号将上述语句其注释掉。

8. 修改设置监测包含的规则。在配置文件末尾,定义了与规则相关的配置,格式如下:include $RULE_PA TH/local.rules; include $RULE_PATH/bad-traffic.rules; include $RULE_PATH/exploit.rules。其中变量$RULE_PA TH指明了规则文件存放的路径,可以在语句var RULE_PATH../rules中将变量RULE_PATH改为存放规则集的目录,如:c:\snort\rules。

9. 在Snort.conf文件中,修改配置文件Classification.conf和Reference.conf的路径:include c:\Snort\etc\classification.conf; include c:\Snort\etc\reference.config。其中,Classification.conf文件保存的是和规则的警报级别相关的配置,Reference.conf文件保存了提供更多警报相关信息的链接。

实验内容二:Windows平台下Snort的使用

1. Snort嗅探器模式。检测Snort安装是否成功时,用到的就是Snort嗅探器模式。输入命令如下:snort -v -i5使Snort只将IP和TCP/UDP/ICMP的包头信息输出到屏幕上。如果要看到应用层的数据,可以输入如下命令:snort -v -d -i5。如果需要输出更详细的信息,输入命令:snort -v -d -e -i5可以显示数据链路层的信息。

2. 数据包记录器模式。上面的命令只是在屏幕上输出,如果要记录在LOG文件上,需要预先建立一个Log目录。输入下面的命令启用数据包记录器模式:snort -dve -i5 -l c:\Snort\log -h 192.168.1.0/24 -K ascii。其中,-l选项指定了存放日志的文件夹;-h指定目标主机,这里检测对象是局域网段内的所有主机,如不指定-h,则默认检测本机;-K指定了记录的格式,默认是Tcpdump格式,此处使用ASCII码。

3. 网络IDS模式。Snort最重要的用途还是作为基于误用检测技术的NIDS。输入下面的命令启动IDS模式:snort -i5 -dev -l./log -h 192.168.1.0/24 -K ascii -c c:\Snort/etc/snort.conf。相比数据包记录器模式中使用的命令,该命令只增加了一个选项-c,用于告诉Snort使用Snort.conf中的规则集文件。Snort会对每个包和规则集进行匹配,如符合规则就采取规则所指定的动作。

4. 下面将通过对运行了Snort的目标主机进行有意攻击,来观察Snort检测入侵的能力。首先,向目标主机发送ICMP长数据包来观测Snort的反映,ICMP长数据包是有潜在危险的,一般会被视为入侵;然后,使用网络端口扫描工具Nmap对目标主机进行扫描,观察Snort的检测情况。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在安装好Snort的目标主机命令行方式下,输入上面第3步的命令,使Snort工作在IDS模式。在局域网的另一台主机上向目标主机发送数据包,输入下面的命令:ping -l 45678 192.168.1.2

(2)在目标主机中打开Log文件夹,此时可以发现在Log的根目录下自动生成了一个名为Alert的文件。打开文件并观察其内容,Snort警报中记录了刚才发送的ICMP长数据包,每条记录包括警报的类型和数据包的包头。发送的ICMP长数据包之所以出现在警报中,是因为它的特征和Snort预先定义的规则相符。警报如下图所示:

(3)在Snort的安装目录下打开Rules文件夹,打开Icmp.rules文件,可以发现和该攻击对应的规则如下图所示:

(4)执行端口扫描的检测。把Snort.conf文件中相应端口配置部分的内容修改为:preprocessor sfportscan:proto{all}\ memcap{10000000}\ sense_level{medium}\ log}。其中,proto 指定了需要检测的协议类型,包括TCP、UDP、ICMP和IP,all表示检测所有的协议;sense_level指定检测的灵敏度,灵敏度高可以增加检测率,但有可能会同时增加误报率,Snort的默认选项是Low;logfile指定检测结果的输出文件名,该文件将创建在Log目录下。

(5)在局域网的另一台主机上运行Nmap,对目标主机进行SYN扫描,在命令行方式下输入如下命令:nmap -sS 192.168.1.100如图所示,扫描探测到了两个开放端口139和455。

(6)在目标主机上查看记录端口扫描检测结果的文件Portscan。可以看出,Snort准确识别并分析记录了端口扫描攻击相关的信息,如攻击者的IP地址,扫描的范围从21号端口到38037号端口,攻击者扫描到2个开放的端口:139和455。Portscan文件中记录的并不是单条的网络数据包记录,而是Snort的端口模块对数据包和其他特性综合分析的结果,如在单位时间内来自同一IP的警报信息或TCP数据包的统计特征等。

(7)打开Alarm文件。发现在Alarm文件里增加了与端口扫描相关的警告。Alarm文件中记录的是单个数据包和规则匹配的结果;在Rules文件夹中打开检测端口扫描的规则集,可以找到与端口扫描警报相对应的规则:alert tc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any (msg:"SCAN XMAS";flow:stateless; flags:SRAFPU,12;reference:arachnids,144;classtype:attempted-recon;sid:625;rev:7)

实验内容三:编写Snort规则

1. snort使用一种简单的,轻量级的规则描述语言,这种语言灵活而强大。在开发snort 规则时要雇几个简单的原则:

(1)大多数snort规则都写在一个单行上,或都在多行之间的行尾用/分隔。

(2)snort被分成两个逻辑部分:规则头和规则项。规则头包含规则的动作、协议、源和目标IP地址与网络掩码,以及源和目标端口信息;规则选项部分包含报警消息内容和要检查的包的部分。

(3)例如:alert tcp any any -> 192.168.1.0/24 111(content:"|00 01 86 a5|";msg:"mountd access";)。第一个括号前的部分是规则头(rule header),包含的括号内的部分是规则选项(rule options)。规则选项部分中冒号前的单词称为选项关键字(option keywords)。注意,不是所有规则都必须包含规则选项部分,选项部分只是为了使对要悼念或报警,或丢弃的包的定义更加严格。组成一个规则的所有元素对于指定的要采取的行动都必须是真的。当多个元素放在一起时,可以认为它们组成一个逻辑与语句。同时,snort规则库文件中的不同规则可以认为组成一个大的逻辑或语句。

2. 编写一个规则,通过捕捉关键字Search记录打开Google网页的动作,并将符合规则的数据包输出到Alert文件中。

(1)在Snort的Rules文件夹下创建Myrule文件,在Myrule文件中输入如下内容:alert tcp $EXTERNAL_NET any -> any 80(content:"search";nocase;msg:"Google Search Query";)

(2)在Snort.conf文件中添加新建的规则文件。在Snort.conf的规则区域中(也可在文件末)添加下面的语句:include $RULE_PATH/myrule.rules

(3)以IDS模式启动Snort,打开浏览器,输入到google页面。到Log文件夹下查看Alert 文件,如下图所示,可以发现规则中的字符串已经被记录了下来,即Snort成功地检测到载入Google网页的动作,所定义的规则起到了预想的作用。

3. 尝试定义几个更为实用的规则,并在使用中检验它们的效果。

(1)在Myrule中添加如下3条规则:alert icm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any (dsize:0;itype:8;msg:"NMAP PING SCAN";)

alert tc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any (flags:SF;msg:"NMAP SYN FIN SCAN";)

aler tcp $EXTERNAL_NET any -> $HOME_NET any (flags:A;ack:0;msg:"NMAP TCP PING";)

(2)运行Snort,在局域网另一台主机上运行Nmap,对主机进行端口扫描。首先使用Nmap 的-sP选项进行ping扫描,然后使用-sS选项的SYN扫描,最后使用-sA选项进行ACK扫描。

(3)扫描完成后,回到主机查看Alert文件。

四、思考题

思考题一:

入侵检测的作用是什么?入侵检测系统与防火墙有什么区别?试分析两者在防止端口扫描方法上的异同。

思考题二:

入侵检测的原理是什么?常用的入侵检测技术有哪两种?使用不同检测方法的入侵检测系统主要会在哪个模块上有差别?

思考题三:

Snort最为突出的优势在于它的灵活、高效的软件结构,它使用了多维的规则链表对规则进行管理。参考相关资料,分析Snort源码并总结其高层框架。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胡征兵1Shirochin V.P.2 乌克兰国立科技大学 摘要 Internet蓬勃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系统已经从独立的主机发展到复杂、互连的开放式系统,这给人们在信息利用和资源共享上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由Internet来传递和处理各种生活信息,早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沟通方式之一,随之而来的各种攻击事件与入侵手法更是层出不穷,引发了一系列安全问题。本文介绍现今热门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本文先讲述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及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说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网络安全防火墙 1 引言 随着个人、企业和政府机构日益依赖于Internet进行通讯,协作及销售。对安全解决方案的需求急剧增长。这些安全解决方案应该能够阻止入侵者同时又能保证客户及合作伙伴的安全访问。虽然防火墙及强大的身份验证能够保护系统不受未经授权访问的侵扰,但是它们对专业黑客或恶意的经授权用户却无能为力。企业经常在防火墙系统上投入大量的资金,在Internet入口处部署防火墙系统来保证安全,依赖防火墙建立网络的组织往往是“外紧内松”,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从外面看似非常安全,但内部缺乏必要的安全措施。据统计,全球80%以上的入侵来自于内部。由于性能的限制,防火墙通常不能提供实时的入侵检测能力,对于企业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防火墙形同虚设。 入侵检测是对防火墙及其有益的补充,入侵检测系统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知识库内,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入侵。入侵检测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情况下能对网络进行监听,从而提供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1]。 2 入侵检测的概念、模型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ID),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入侵检测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詹姆斯·安德森[1]在1980年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他提出了一种对计算机系统风险和威胁的分类方法,并将威胁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跟踪数据监视入侵活动的思想。他的理论成为入侵检测系统设计及开发的基础 , 他的工作成为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和其它入侵检测系统的出发点。 Denning[2]在198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首先对入侵检测系统模式做出定义:一般而言,入侵检测通过网络封包或信息的收集,检测可能的入侵行为,并且能在入侵行为造成危害前及时发出报警通知系统管理员并进行相关的处理措施。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入侵检测系统应包含3个必要功能的组件:信息来源、分析引擎和响应组件。 ●信息来源(Information Source):为检测可能的恶意攻击,IDS所检测的网络或系统必须能提供足够的信息给IDS,资料来源收集模组的任务就是要收集这些信息作为IDS分析引擎的资料输入。 ●分析引擎(Analysis Engine):利用统计或规则的方式找出可能的入侵行为并将事件提供给响应组件。 ●响应模组(Response Component):能够根据分析引擎的输出来采取应有的行动。通常具有自动化机制,如主动通知系统管理员、中断入侵者的连接和收集入侵信息等。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ost-Based IDS)的和基于网络(Network-Based IDS);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AD)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MD),其分类架构如图1所示: 图 1.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架构图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研究 计算机网络在给人类工作、生活、娱乐等带来极大便 利的同时,其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受到了网络安全人员的青睐。本文对入侵检测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对当前入侵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并对入侵检测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入侵检测 1 引言当前,计算机网络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人们工 作、学 习、生活、社交、娱乐等等各个方面几乎都离不开网络,然而,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安全问题也给人们造成了极大困扰,已经成为无法回避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不能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御或解决措施,将严重制约社会的发展和信息化进程。入侵检测技术作为一种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十分有效的技术之一,得到了网络安全人员的青睐。入侵检测技术能够有效检测来自网络内部和外部网络入侵,对网络提供实时保护。 2 入侵检测技术相关理?概述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及时检测 出当前系统中出现的异常 现象,该技术在系统中的关键节点收集信息,并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从中检测出系统当前是否遭到恶意侵袭或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出现。 入侵检测技术通常包括信息收集、信息分析和问题处理 等 3 个主要步骤。在信息分析部分,将收集到的信息传送给驻留在传感器中的检测引擎,利用统计分析、模式匹配等技术进行实时检测,利用完整性分析等技术进行事后检测分析,当出现误用模式时,将告警信息发送给控制台;在问题处理部分,

当控制台收到来自系统的告警信息时,根据事先定义的响应策略,采取终止进程、切断连接等措施。 在计算机网络安全应用中使用到的入侵检测技术主要 包括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系统。其中,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的重点检测对象是计算机,通过预先对主机进行相应的设置,根据计算机的运行状态和相关参数来判断该主机是否收到非法入侵,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够对当前的攻击是否成功进行判断,为主机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基于入侵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通常通过设置多个安全点。 3 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 3.1 存在问题 3.1.1 入侵检测技术 相对落后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张,尽管入侵检测技术 在不断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 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入侵检 测技术的应用与实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的 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出现泄漏、盗窃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入侵检测 技术,然后针对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 借鉴。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 用和优势,已经成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运行中,威胁网络安全 的因素比较多,带给了网络用户极大的不便。因此,必须要加强入侵检测技术的 应用,对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处理,确保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创建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更好地提升网络用户对网络的满意度。 1入侵检测技术的简述 1.1入侵检测的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进行入侵式的检测的先进技术, 它作为网络安全中第二道防线,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作用。入侵检测是通 过收集与分析安全日志、行为、审计和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以及系统的关键信息, 以此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受攻击的对象的一个工作过程。 它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监视、分析网络用户和网络系统活动;网络 安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查评估;认定反映已知进攻活动并作出警示警告;网络 系统异常行为的统计和分析4个步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同时完成实时监控内部 攻击、外部攻击和错误操作的任务,把对网络系统的危害阻截在发生之前,并对 网络入侵作出响应,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被动静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的一种积 极动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2入侵检测技术的特性 入侵检测技术基本上不具有访问控制的能力,这一技术就像拥有多年经验的 网络侦查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数据中过滤可疑的数据包,将正常使用方式 与已知的入侵方式进行比较,来确定入侵检测是否成功。网络安全管理员根据这 些判断,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所受到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管理员经验积累的一种体现,减轻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 负担,降低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要求,并且提高了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 有效性和准确性。其功能有:①监视用户和系统的功能,查找非法用户合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②审计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后动。③对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入侵行为的规律。④操作系统的审 计跟踪管理,能够实时地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检查系统程序和数据的 一致性与正确性。 1.3入侵检测技术的流程 具体如下图1所示。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发挥计算机数据库功能的同时避免其遭受病毒的侵袭,需要技术人员 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并实现技术 的合理使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按照应用流程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要点包括如 下几个步骤:①攻击者可以先通过某种方式在网络上注入网络攻击行为;②如果攻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介绍--目标探测.

入侵检测技术:入侵检测技术介绍——目标探测 疯狂代码 https://www.360docs.net/doc/612400484.html,/ ?:http:/https://www.360docs.net/doc/612400484.html,/Security/Article26113.html 大多数的端口扫描就是让我们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1、让我们能够大致判断目标是什么操作系统 2、目标到底在运行些什么服务 当然,要得到这些东西还是最后为了让我们能够知道哪些可能拿来利用,可能存在的漏洞。很多工具提供的扫描也可能就直接得到什么操作系统了,或者相对应的端口使用的是什么程序,程序是什么版本的等等。不过 ,这些都是由那些工具自己做了,不讨论这个,我们应该去想想这些工具到底是怎么去实现的。 正如Fyodor(nmap的作者)在他的《Remote OS detection via TCP/IP Stack FingerPrinting》中讲解的进行主机识别的两个作用,第一,很多系统漏洞是同OS密切相关的,还有就是社会学(social engineering)问题,你能够在非常了解对方的系统之后,冒充软件提供商给目标发送“补丁”。 按照我们上面提到的高级扫描方式,直接进行的端口扫描,能够赋予我们绕过防火墙的能力,而且可以尽可能地隐藏自己等等,但是,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也许对是否开放一个端口并不是那么直接地感兴趣,比如一个21端口,我们真正感兴趣的是这个端口被用来作什么了,运行地什么版本的程序,也就是,我们对下面得到地这个东西更感兴趣(关系到IP的地方,我都用X代替了): C:\>ftp XXX.XXX.XXX.XXX Connected to XXX.XXX.XXX.XXX. 220 XXXXX X2 WS_FTP Server 1.0.5 (1327846197) User (XXX.XXX.XXX.XXX:(none)): 其实,这就是一种最简单和最直接的判别方式。我们可以对每个打开的端口进行相应的连接,通常这些服务程序就会非常高兴地显示自己的“banner”,也就让我们能够直接得到他是什么版本了。甚至,我们能够得到更好的东西: C:\>telnet XXX.XXX.XXX.XXX Red Hat Linux release 7.1 (Seawolf) Kernel 2.4.2-2 on an i686 login: 这让我们对操作系统版本一览无余了。正象这些只对80端口感兴趣的“黑客”一样,通过对80端口的连接,我们也能得到足够多的信息。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概述 孟令权李红梅黑龙江省计算中心 摘要 本文概要介绍了当前常见的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技术,论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及 分类,并分析了其检测方法和不足之处.最后描述了它的发展趋势及主要的IDS公司和产品。 关键词 入侵检测;网络;安全;IDS 1 引言 入侵检测技术是为保证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及时发现并报告系统中未授权或异常现象的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行为的技术。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有:入侵——非法用户的违规行为;滥用——用户的违规行为。 2 入侵检测的概念 入侵检测(I n t r u s i o n D e t e c t i o n ,I D ) ,顾名思义,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它通过收集和分析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若干关键点的信息,检查网络或系统中是否存在违 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进行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便是入侵检测系 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IDS ) 。 3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I D S ) 依照信息来源收集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主机(H o s t-Based IDS ) 的和基于网络(Netwo r k-BasedIDS ) ;另外按其分析方法可分为异常检测(Anomaly Detection ,AD ) 和误用检测(Misuse Detection ,M D ) 。 3 .1主机型入侵检测系统 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是早期的入侵检测系统结构,其检测的目标主要是主机系统和系统本地用户,检测原理是根据主机的审计数据和系统日志发现可疑事件。检测系统可以运行在被检测的主机或单独的主机上。 其优点是:确定攻击是否成功;监测特定主机系统活动,较适合有加密和网络交换器的环境,不需要另外添加设备。 其缺点:可能因操作系统平台提供的日志信息格式不同,必须针对不同的操作系统安装不同类型的入侵检测系统。监控分析时可能会曾加该台主机的系统资源负荷.影响被监测主机的效能,甚至成为入侵者利用的工具而使被监测的主机负荷过重而死机。 3 .2 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是通过分析主机之间网线上传输的信息来工作的。它通常利用一个工作在“混杂模式”(PromiscuousMode) 下的网卡来实时监视并分析通过网络的数据流。它的分析模块通常使用模式匹配、统计分析等技术来识别攻击行为。 其优点是:成本低;可以检测到主机型检测系统检测不到的攻击行为;入侵者消除入侵证据困难;不影响操作系统的性能;架构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简单。 其缺点是:如果网络流速高时可能会丢失许多封包,容易让入侵者有机可乘;无法检测加密的封包对干直接对主机的入侵无法检测出。 3 .3混和入侵检测系统 主机型和网络型入侵检测系统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混和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的结合,许多机构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都同时采用了基于主机和基于网络的两种入侵检测系统,因为这两种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互补,两种技术结合。能大幅度提升网络和系统面对攻击和错误使用时的抵抗力,使安全实施更加有效。 3 . 4 误用检测

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入侵检测技术的现状及未来 【摘要】入侵检测能有效弥补传统防御技术的缺陷,近年来入侵检测系统已经成为网络安全的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在对当前主流入侵检测技术及系统进行详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了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展望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Android平台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云模型和支持向量机的特征选择方法等新方向。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异常检测;智能技术 0.引言 目前,在网络安全日趋严峻的情况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所采用的防火墙、身份认证、数据加密、虚拟子网等一般被动防御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抵御入侵。此时,研究开发能够及时准确对入侵进行检测并能做出响应的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即入侵检测技术(ID,Intrusion Detection),成为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入侵检测作为一种积极主动地安全防护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安全领域中最主要的研究方向。 1.入侵检测概述 1.1入侵检测的基本概念 入侵检测(Intrusion Detection),即是对入侵行为的检测。入侵是指潜在的、有预谋的、未被授权的用户试图“接入信息、操纵信息、致使系统不可靠或不可用”的企图或可能性。它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的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而入侵检测系统则是入侵检测的软件与硬件的组合。 1.2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1987年Dorothy E Denning[1]提出了入侵检测的模型,首次将入侵检测作为一种计算机安全防御措施提出。该模型包括6个主要的部分:主体(Subjects)、对象(Objects)、审计记录(Audit Record)、活动档案(Active Profile)、异常记录(Anomaly Record )、活动规则(Activity Rules)。 2.入侵检测系统采用的检测技术 从技术上看,入侵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有特征的攻击,它是对已知系统的系统弱点进行常规性的攻击;另一种是异常攻击。与此对应,入侵检测也分为两类:基于特征的(Signature-based即基于滥用的)和基于异常的(Anomaly-based,也称基于行为的)。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浅谈网络安全中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9-02-28T15:08:00.8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6期作者:牛晓娟 [导读]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 三河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河北三河 065201 摘要:信息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网络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在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的影响下,极大地促进了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实施。通过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切实维护好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避免个人信息出现泄漏、盗窃现象。本文主要阐述了入侵检测技术,然后针对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以供相关人士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安全;入侵检测技术;应用 目前,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已经成为了维护网络安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运行中,威胁网络安全的因素比较多,带给了网络用户极大的不便。因此,必须要加强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对计算机中的数据信息进行加密与处理,确保网络用户个人信息的完整性,创建良好的网络安全环境,更好地提升网络用户对网络的满意度。 1入侵检测技术的简述 1.1入侵检测的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对计算机网络的程序进行入侵式的检测的先进技术,它作为网络安全中第二道防线,起到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作用。入侵检测是通过收集与分析安全日志、行为、审计和其他可获得的信息以及系统的关键信息,以此检测出计算机网络中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受攻击的对象的一个工作过程。它开展保护工作的过程具体可分为:监视、分析网络用户和网络系统活动;网络安全系统构造和弱点的审查评估;认定反映已知进攻活动并作出警示警告;网络系统异常行为的统计和分析4个步骤。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同时完成实时监控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错误操作的任务,把对网络系统的危害阻截在发生之前,并对网络入侵作出响应,是一种相对传统的被动静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提出的一种积极动态网络安全防护技术。 1.2入侵检测技术的特性 入侵检测技术基本上不具有访问控制的能力,这一技术就像拥有多年经验的网络侦查员,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从数据中过滤可疑的数据包,将正常使用方式与已知的入侵方式进行比较,来确定入侵检测是否成功。网络安全管理员根据这些判断,就可以确切地知道所受到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入侵检测系统是网络安全管理员经验积累的一种体现,减轻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负担,降低了网络安全管理员的技术要求,并且提高了电力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其功能有:①监视用户和系统的功能,查找非法用户合合法用户的越权操作。②审计系统配置的正确性和安全漏洞,并提示管理员修补后动。③对用户的非正常活动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入侵行为的规律。④操作系统的审计跟踪管理,能够实时地对检测到的入侵行为进行反应,检查系统程序和数据的一致性与正确性。 1.3入侵检测技术的流程 具体如下图1所示。现如今网络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如何在发挥计算机数据库功能的同时避免其遭受病毒的侵袭,需要技术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了解入侵检测技术原理并实现技术的合理使用,最为关键的是要严格按照应用流程进行操作,具体操作要点包括如下几个步骤:①攻击者可以先通过某种方式在网络上注入网络攻击行为;②如果攻击者的攻击行为已经突破了防火墙,可以应用服务器,评估用户的安全证书;③未发现用户的欺骗验证行为,可以查看SQL语句;④使用传感器向控制台发出警报。 1.4入侵检测技术的工作原理 通过收集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信息点,并通过相应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中是否存攻击进行分析,如果检测到计算机某个系统正在受到网络病毒入侵、身份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并做出正确的应对。其实入侵检测技术上也就是一种动态安全防护技术,在国际上称之为IDS,主要技术手段是发现计算机网络中存在异常和匹配模式。 1)异常入侵检测 异常入侵检测,是指将用户在使用数据库时所常用的行为特征信息储存到数据库当中,当产生新的数据库使用行为时,系统会自动将当前的使用行为特征与储存好的用户常用数据库使用行为特征相比较,如果两者相差比较大,就说明此次访问行为与平时有明显的不同,即访问出现异常现象。遇到这种现象时系统会自动开启安全防御系统,对异常现象进行处理。异常入侵检测可以适用于大部分的网络安全检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且可以在大量数据中慢慢地掌握检测的方法和规则。 2)入侵检测的匹配模式 匹配模式就是把已经收集到的信息和已知网络入侵、系统错误模式数据库等进行对比,及时发现会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侵害的入侵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此过程的重点是把所有入侵手段用计算机系统可以识别的模式进行表述,并建立入侵模式数据库。在具体检测过程中,要对收集到的数据特征模式是否在入侵模式库中进行判断,而批评模式的占有系统比较少,仅仅包含集中收集到的数据库,因此匹配成功的概率比较高,基本上不会出现在错报的情况,发展至今匹配模式在入侵检测技术中的应用已经趋于成熟,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其主要缺点升级比较频繁,负责也就难以应对各种新型入侵攻击技术。 2入侵检测技术应用的必要性分析 互联网具备高度的开放性与自由性,而接入网络的计算机体系或软件没有绝对的安全,为确保计算机用户数据与体系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就一定要使用重要的安全防护方法。现阶段常用的安全防护方法有对系统实施完善、对数据实施加密、控制执行访问等。然而就现阶段技术发展来看,第一种方法在技术层面非常难完成;第二种方法短期内能对数据实施保护,然而加密技术自身完成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被破解的可能性比较高;第三种措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网络用户的应用效率降低。综合来看,能够运用相对容易完成的安全系

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学年论文 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学院专业级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 完成日期

入侵检测技术现状分析与研究 【摘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及普及,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信息安全.小至个人用户的信息,大至公司企业重要的资料数据,一但在不知不觉中被盗窃,会给自己乃至公司带来利益的损失.入侵检测技在1980年由JamesP.Anderson在给一个保密客户写的一份题为《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中指出,审计记录可以用于识别计算机误用,他给威胁进行了分类,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 【关键词】IDS、协议、分析、网络安全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1) 1.2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1) 第二章入侵检测技术 (1) 2.1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1) 2.1.1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系统 (2) 2.1.2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 (2) 2.2入侵检测技术 (3) 2.2.1异常入侵检测技术 (3) 2.2.2误用入侵检测技术 (3) 第三章校园网中的分布式入侵检测分析 (4) 3.1 分布式入侵检测的设计思想 (4) 3.2 校园分布式入侵检测模式的分析 (4) 3.3 采用的入侵检测技术 (5) 第四章入侵检测系统的发展趋势 (7) 第五章总结 (8)

第一章绪论 1.1入侵检测技术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离不开了网络的通信.网络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地球村的建设,让人们走进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中心的高速传输,网络资源的高度共享,都离不开网络.网络使得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和利用变得更加有效,网络带给人们学习、工作、娱乐的便利之余,也带给我们一些安全隐患.网络黑客可以轻松的取走你的重要的文件,盗取你的银行存款,破坏你的企业平台,公布你的隐私信函,篡改、干扰和毁坏你的数据库,甚至直接破坏用户的计算机,使你的网络瘫痪或者崩溃.所以,研究各种切实有效的安全技术来保障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系统的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伴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网络安全技术也随之发展起来. 美国韦式大辞典中对入侵检测的定义为:“硬闯入的行为,或者是在没受到邀请和欢迎的情况下进入一个地方”.当说到入侵检测的时候,我们是指发现了网络上的一台计算机有未经过授权的闯入行为,这个未经过许可的网络入侵或访问,是一种对其他网络设备的安全威胁或伤害.我们通常使用的网络安全技术有:防火墙、杀毒软件、虚拟专用网、数据加密、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技术等.这些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对保护网络的安全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它们也存在不少缺陷.例如,防火墙技术虽然为网络服务提供了较好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但是它不能防止来自防火墙内部的攻击,不能防备最新出现的威胁,不能防止绕过防火墙的攻击,入侵者可以利用脆弱性程序或系统漏洞绕过防火墙的访问控制来进行非法攻击.传统的身份认证技术,很难抵抗脆弱性口令,字典攻击,特洛伊木马,网络窥探器以及电磁辐射等攻击手段.虚拟专用网技术只能保证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并不能防御诸如拒绝服务攻击,缓冲区溢出等常见的攻击.另外,这些技术都属于静态安全技术的范畴;静态安全技术的缺点是只能静态和消极地防御入侵,而不能主动检测和跟踪入侵.而入侵检测技术是一种动态安全技术,它主动地收集包括系统审计数据,网络数据包以及用户活动状态等多方面的信息;然后进行安全性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各种入侵并产生响应.、 1.2入侵检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现状 在目前的计算机安全状态下,基于防火墙,加密技术等的安全防护固然重要;但是要根本改善系统的安全现状,必须要发展入侵检测技术.它已经成为计算机安全策略中的核心技术之一.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作为一种主动的安全防护技术,提供了对内部攻击,外部攻击和误操作的实时保护.从网络安全立体纵深的多层次防御角度出发,入侵检测理应受到高度重视,这从国外入侵检测产品市场的蓬勃发展就可以看出.在国内,随着上网关键部门,关键业务越来越多,迫切需要具有自主版权的入侵检测产品;但目前我国的入侵检测技术还不够成熟,处于发展和跟踪国外技术的阶段,所以对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非常重要.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中一般采用传统的模式匹配技术,将待分析事件与入侵规则相匹配.从网络数据包的包头开始与攻击特征字符串比较.若比较结果不同,则下移一个字节再进行;若比较结果相同,那么就检测到一个可能的攻击.这种逐字节匹配方法具有两个最根本的缺陷:计算负载大以及探测不够灵活.面对近几年不断出现的A TM,千兆以太网,G比特光纤网等高速网络应用,实现实时入侵检测成为一个现实的问题.适应高速网络的环境,改进检测算法以提高运行速度和效率是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途径.协议分析能够智能地"解释"协议,利用网络协议的高度规则性快速探测攻击的存在,从而大大减少了模式匹配所需的运算.所以说研究基于协议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入侵检测技术 2.1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系统按采用的技术分为:异常检测系统和误用检测系统.按系统所监测的对象分为:基于主

入侵检测技术

重要章节:3、4、5、6、7、9 第一章 入侵检测概述 1.入侵检测的概念:通过从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网络或系统中是否有违反安全策略的行为和被攻击的迹象。 2.传统安全技术的局限性:(1)防火墙无法阻止内部人员所做的攻击(2)防火墙对信息流的控制缺乏灵活性(3)在攻击发生后,利用防火墙保存的信息难以调查和取证。 3.入侵检测系统的基本原理主要分为4个阶段: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响应处理。 4.入侵检测的分类:(1)按照入侵检测系统所采用的技术:误用入侵检测、异常入侵检测和协议分析(2)按照数据来源可以分为:基于主机的IDS 、基于网络的IDS 、混合式IDS 、文件完整性检查式IDS 第二章 常见的入侵方法与手段 1.漏洞的具体表现:(1)存储介质的不安全(2)数据的可访问性(3)信息的聚生性(4)保密的困难性(5)介质的剩磁效应(6)电磁的泄露性(7)通信网络的脆弱性(8)软件的漏洞 2.攻击的概念和分类:根据攻击者是否直接改变网络的服务,攻击可以分为被动攻击和主动攻击。主动攻击会造成网络系统状态和服务的改变。被动攻击不直接改变网络的状态和服务。 3.攻击的一般流程:(1)隐藏自己(2)踩点或预攻击探测(3)采取攻击行为(4)清除痕迹 第三章 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1.入侵检测系统模型的3个模块:信息收集模块、信息分析魔力和报警与响应模块 入侵检测系统的通用模型 2.入侵检测发展至今,先后出现了基于主机的和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基于模式匹配、异常行为、协议分析等检测技术的入侵检测系统。第四代入侵检测系统是基于主机+网络+安全管理+协议分析+模式匹配+异常统计的系统,它的优点在于入侵检测和多项技术协同工作,建立全局的主动保障体系,误报率、漏报率较低,效率高,可管理性强,并实现了多级的分布式监测管理,基于网络的和基于主机的入侵检测与协议分析和模式匹配以及异常统计相结合,取长补短,可以进行更有效的入侵检测。 3.入侵检测信息的来源一般来自以下的4个方面:(1)系统和网路日志文件(2)目录和文件中不期望的改变(3)程序执行中的不期望行为(4)物理形式的入侵 4.在入侵检测系统中,传感器和事件分析器之间的通信分为两层:OWL 层和SSL 层。OWL 层负责使用OWL 语言将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转换成统一的OWL 语言字符串。SSL 层使用SSL 协议进行通信。 5.信息分析的技术手段:模式匹配、统计分析和完整性分析。 6.根据入侵检测系统处理数据的方式,可以将入侵检测系统分为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 分布式:在一些与受监视组件相应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集中式:在一些固定且不受监视组件数量限制的位置对数据进行分析的入侵检测系统。 7.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和集中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特点比较如下: 1.可靠性 集中式:仅需运行较少的组件 分布式:需要运行较多的组件 2.容错性 集中式:容易使系统从崩溃中恢复,但也容易被故障中断 分布式:由于分布特性,数据存储时很难保持一致性和可恢复性 信息收集 信息分析 报警与响应

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河南理工大学 课程论文 (2014-2015第二学年) 论文题目:入侵检测技术综述 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日期:2015.7.3

1引言 1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1 3入侵检测技术的发展 3 3.1以Denning模型为代表的IDS早期技术 3 3.2中期:统计学理论和专家系统相结合 4 3.3基于网络的NIDS是目前的主流技术 4 4结语 5 参考文献 6

摘要: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入侵检测系统(IDS)是将电子数据处理、安全审计、模式匹配及统计技术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通过分析被检测系统的审计数据或直接从网络捕获数据,发现违背安全策略或危及系统安全的行为和活动。本文主要讨论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这个概念出自James P.Anderson在1972年的一项报告,随后的30多年中,概念本身几乎没有改变。 2入侵行为的概念、分类和演化 从最早期的计算机安全开始,人们就密切关注恶意使用者破坏保护机制的可能性。早期系统多为多用户批处理系统。这个时期,主要的威胁来自系统的合法使用者,他们企图得到未经授权的材料。到了20世纪70年代,分时系统和其他的多用户系统已成气候,Willis H Ware 主持的计算机安全防御科学特别工作 小组提供了一项报告,为处理多级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这篇报告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70年代中期,人们才开始进行构建多级安全体系的系统研究。 1980年4月,詹姆斯·安德森(James P.Anderson)为美国空军做的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计算机安全威胁监控与监视)的技术报告,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入侵检测的概念,并首先为入侵和入侵检测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架构,这是该领域的开山之作。他在论文中给出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方面的概念: 威胁(Threat)可能存在有预谋的、未经认可的尝试: ①存取数据; ②操控数据; ③使系统不可靠或无法使用。 危险(Risk)意外的和不可预知的数据暴露,或者,由于硬件故障、软件设计的不完整和不正确所造成的违反操作完整性的问题。 脆弱性(Vulnerability)已知的或可疑的硬件或软件设计中的缺陷;使系统暴露的操作;意外暴露自己信息的操作。攻击(Attack)实施威胁的明确的表达或行为。 渗透/入侵(Penetration)一个成功的攻击;(未经认可的)获得对文件和程序的使用,或对计算机系统的控制。 威胁概念中的③包括DOS(Denial Of Service)“拒绝服务攻击”。盗用计算资源也属于这个类别之内。 一般来说,外部入侵者的首要工作是进入系统。所外人,也可能是合法用户,但违规使用了未经授权的资源。另一方面,除了拒绝服务攻击外,多数攻击都需要入侵者取得用户身份。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网络计算已经相当普遍,渗透和入侵也更广泛。但许多厂商和系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

本文由♀皓月♂贡献 d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入侵检测系统技术综述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着,使用者也一直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结果摘要:大量连接到Internet上的计算机暴露在愈来愈频繁的攻击中.本文先介绍入侵行为的概念和演化,然后按时间顺序,沿着技术发展的脉络,回顾了入侵检测技术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今天的发展历程.文章以历史和实践的观点$透视入侵和入侵检测技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演进过程.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安全;入侵检测;入侵检测系统;入侵检测系统的历史 1 、引言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安全问题就一直存在。特别是随着Internet的迅速扩张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人们发现保护资源和数据的安全,让他免受来自恶意入侵者的威胁是件相当困难的事。提到网络安全,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防火墙,防火墙作为一种静态的访问控制类安全产品通常使用包过滤的技术来实现网络的隔离。适当配置的防火墙虽然可以将非预期的访问请求屏蔽在外,但不能检查出经过他的合法流量中是否包含着恶意的入侵代码。在这种需求背景下,入侵检测系统(IDS)应运而生。 2、概述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方式。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系统中存储的重要信息越来越多,系统的安全问题也显得E1益突出,我们需要尽可能找到更好的措施以保护系统免受入侵者的攻击,尽管已有许多防御技术,如防火墙,但它只是一种静态的被动的防护技术。要求事先设置规则。对于实时攻击或异常行为不能实时反应。无法自动调整策略设置以阻断正在进行的攻击。因而出现了入侵检测系统,它是一种动态的网络安全策略,能够有效地发现入侵行为和合法用户滥用特权的行为,它是P2DR(动态安全模型)的核心部分。 3、入侵检测系统产生及其发展 绝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效率低下,不能满足大规模和高带宽网络的安全防护要求。这就决定了当前的入侵检测系统在未来信息战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信息战中双方使用的网络进攻手段肯定是储备的、从未出现的新手段。即使检测到攻击,现有的入侵检测系统的响应能力和实时性也很有限,不能预防快速脚本攻击,对于此类恶意攻击只能发现和纪录,而不能实时阻止。国内只有少数的网络入侵检测软件,相关领域的系统研究也是刚刚起步,与外国尚有很大差距。目前,在入侵检测的技术发展上还是存在着以下主要缺陷:(1)网络安全设备的处理速度慢。(2)入侵检测系统的漏报率和误报率高。(3)入侵检测系统的互动性能差,整个系统的 安全性能低。 4、入侵检测系统的概论 4.1 入侵检测系统的概念 入侵检测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简称IDS)是从多种计算机系统及网络系统中收集信息,再通过这些信息分析入侵特征的网络安全系统。IDS被认为是防火墙之后的第二道安全闸门,它能使在入侵攻击对系统发生危害前,检测到入侵攻击,并利用报警与防护系统驱逐入侵攻击;在入侵攻击过程中,能减少入侵攻击所造成的损失;在被入侵攻击后,收集入侵攻击的相关信息,作为防范系统的知识,添加入策略集中,增强系统的防范能力,避免系统再次受到同类型的入侵。 4.2 入侵检测系统的分类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可以分成两类:异常入侵检测(Anomaly Detection)技术和误用人侵检测(Misuse Detec—tion)技术。 4.2.1 基于统计模型的异常入侵检测 1)基于阈值测量

互联网安全--浅谈入侵检测技术

浅谈入侵检测技术 姓名: 学号: 学院: 课程: 教师:

浅谈入侵检测技术 1 课题意义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一个信息化的时代,21世纪,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思维等各个方面。如今,互联网为人们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得越来越紧密,人们也享受着由此带来的便捷生活。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本身的开放性以及互联网产品一些未知的漏洞,网络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威胁网络安全的手段也层出不穷。因此,如何有效保证互联网安全已成为了一项关键而重要的任务。加强入侵检测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探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制定相关的对策,能够有效提升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效率和质量,确保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入侵检测技术的有效应用,推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可持续发展。 1.1 概述 入侵检测技术主要是根据计算机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关键数据、重要文件进行收集,并且基于这些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一些可能危害到系统的能用性、整体性和安全性的方式进行隔绝和报警。面对计算机的不正常运行状态,入侵检测技术能够对计算机内部和外部的意外攻击进行及时防御,并且降低甚至避免其对计算机造成的扰乱。入侵检测技术还能在计算机受到意外攻击后,弥补防火墙不足的缺陷,对计算机做到更深层次的保护。因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入侵检测技术也可以看做是防火墙的补充。 1.2 起源 20世纪70年代开始,计算机及网络的安全问题得研究便已开始,早期主要采用审计跟踪技术来检测入侵行为。直到1980年4月,James P.Anderson在为美国空军做的一份题为Computer Security Threat Monitoring and Surveillance 的技术报告中才首次提出入侵检测的概念。在这份报告中,James P.Anderson提出了一种对计算机系统风险和威胁的分类方法,将威胁分为外部渗透、内部渗透和不法行为三种,还提出了利用审计跟中数据见识入侵行为的思想,从此人们开始了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不断提升,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入侵检测系统的市场更是飞速发展,许多公司投入到这一领域,推出自己的产品。国外的企业及其产品有:Sourcefire公司(现被Barracuda Networks INC公司收购)的Snort、ISS(Internet Security System)的RealSecure、Cisco公司的Secure IDS(前身为NetRanger)、Axent Technologies 公司(现被Symantec收购)的Netprowler/Intruder Alert、CA公司的CyberCop Monitor等。国内在入侵检测研究方面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在公安部取得销售许可证的安全厂商已有30余家,主要的企业及其产品有:启明星辰(VenusTech)的天阗、北方计算中心的NIDS detector、远东科技的黑客煞星、金诺网安的KIDS、绿盟的冰之眼IDS等。 2 入侵检测技术在网络安全维护中的应用 入侵检侧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中,主要是起到监控、检测、分析、跟踪和预警的作用,通过监控用户的网络活动,检侧网络中的数据,分析用户是否遭到攻击,或是否存在违反网络安全策略的行为。如果用户属于攻击对象,那么向用户提供安全预警,关闭重要性的文件档案;如果用户是非法入侵,那么解除用户的权限,对用户的操作进行跟踪,寻找攻击数据的特征。 2.1 收集信息 数据在入侵检侧技术中必不可少,数据源主要有4个:其一,系统和网络的日志;其二,

snort入侵检测技术教学文案

s n o r t入侵检测技术

Snort入侵检测系统分析 2015年12月6日 Snort入侵检测系统分析 简介 Snort的一些源代码是从著名的TCPDUMP软件发展而来的。snort是一个基于LIBPCA包的网络监控软件,可以作为一个十分有效的网络入侵监测系统。它运行在一个“传感器”主机上,监听网络数据。这台机器可能是一台简陋的运行FREEBSD系统的Pentium100 PC,并且至少有一个网卡。 Snort首先根据远端的IP地址建立目录,然后将检测到的包以TCPDUMP的二进制格式记录或者以自身的解码形式存储到这些目录中.这样一来,你就可以使用snort来监测或过滤你所需要的包.Snort是一个轻量级的入侵检测系统,它具有截取网络数据报文,进行网络数据实时分析、报警,以及日志的能力。snort的报文截取代码是基于LIBPCA库的,继承了LIBPCA库的平台兼容性。它能够进行协议分析,内容搜索/匹配,能够用来检测各种攻击和探测,例如:缓冲区溢出、隐秘端口扫描、CGI攻击、SMB探测、OS指纹特征检测等等。snort使用一种灵活的规则语言来描述网络数据报文,因此可以对新的攻击作出快速地翻译。snort具有实时报警能力。可以将报警信息写到syslog、指定的文件、UNIX套接字或者使用Winpopup消息。snort具有良好的扩展能力。它支持插件体系,可以通过其定义的接口,很方便地加入新的功能。snort还能够记录网络数据,其日志文件可以是TCPDUMP格式,也可以是解码的ASCII格式。简单的说,Snort是数据包的嗅探器,也是数据包记录器,还是NIDS。提供数据包嗅探和记录功能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