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10年6月6日中科院《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首次发布,报告中首次计算出了全国2050年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城市的清单。

概述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是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该报告从全球的视野和战略的高度,深入探讨了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低碳发展之路。在对“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中,上海、北京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信息已发布

、深圳分列前三名,成都排名第五。

报告除万亿元俱乐部、“普惠制”住房制度、上班花费时间表等创新外,还首次提出了中国城市低碳发展路线图;首次对50个代表城市的低碳挂钩发展提出了数量评估;首次从理念上总结了城乡空间圈层结构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关系。

同日发布的《成都统筹城乡发展年度报告2009》指出,目前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已经跨入整体协调阶段,与2008年相比,对提升全市统筹城乡发展总体实现度贡献最大的是经济发展领域。

报告解析

1、列出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清单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作为我国专门研究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二部年度报告,《报告》中首次计算出了全国2050年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的城市清单;首次设计出成都先行先试的"普惠制"住房制度;首次计算出50个代表性城市上班平均花费时间表,其中北京最费时,为52分钟,成都则以需时31分钟排名第36位。而在对全国50个主要城市进行的评价中,"中国城乡统筹能力"成都排名第一。在对"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中,上海、北京、深圳分列前三名。可以看到,位列" 2010年新型城市化水平的总体评价"前三的北京,在交通状况上却不尽如人意。想必在新型城市化途中,交通建设将是重中之重。

这份报告同样指出,城市群发展迅速,城市发展体系已逐渐走向成熟。除原有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冀、厦泉漳闽南三角地带外,山东半岛城市群、辽中

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川渝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也开始显露端倪。

2、我国目前城市化率仍较低

2008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为45.68%,预计2010年能达到47%,而这也仅仅是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城市化将促进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建设,对工程机械的需求拉动巨大。以株洲为例,4月30日《长株潭三市市长高峰论坛》上,株洲市副市长蔡典维做了《打好三大战役,推进新型城市化》发言:第一是城市提质战,涉及土地面积48公顷。第二是园区攻坚战,就是要使工业朝着低碳方向,朝着两型社会建设要求的方向去发展,连续攻坚118工程。第三是旅游升温战,构建沿云龙区示范区长廊,汇集华强51个亿的文化产业项目目前正在施工;两个占地30多亩的主题公园、欧洲小镇等等相关项目也在推进;还要打造中国神农城,在市中心的神农广场按照大神农城的要求打造炎帝园林景观,目前也正在紧锣密鼓地施工。

再看"中国城乡统筹能力"排名第一的成都。成都的目标是"生者有其居",按每人1 5平米的标准,如满足每年10万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设150万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筑成本,大概需要37.5亿元的费用,约占2008年成都GDP的1%。按照成都的房屋建设规划,对于工程机械设备的需求不言而喻。

区域之间的协议分工及利益再分配,也导致大量的工程项目上马,例如北京首钢迁移,及长株潭城际铁路。最近获批的长株潭城际铁路是由当初的轻轨设想而来,这一改变是典型的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之间利益重新分配。

3、对百强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预测

先后有82个城市的GDP将在2050年前迈过万亿元大关,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21个城市将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目前,百强城市用仅占全国2.6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17.57%的人口,同时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GDP,达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总能耗。在新兴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低碳是不变的主题。慧聪工程机械网编辑认为,作为行业企业来说,现在应该排进日程的是,如何在低碳趋势与自身盈利之间找到契合点。

4、上班路途耗时统计排名

52分钟,一去一回就是104分钟。中国的都市男女们每天都有将近两小时“在路上”。最新出炉的《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在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我国部分城市上班路上平均花费时间

一线城市全部超过40分钟。这与此前英国《经济学家》杂志的报道基本吻合。雷格斯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

《经济学家》分析认为,中国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原因。这群“挤班族”们总结出了“地铁变态攻略”。上车要学“巴巴爸爸”,揉圆搓扁,弹性韧性都超强,可以随着有限空间任意变形。至于下车,和生孩子有一拼。公交车亦然,我最佩服上海的公交司机,他们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小说、方向盘都不离手,开车看路,塞车就看书。开车技术不好没关系,刹车技术不好不能做司机。

其实美欧许多大城市也是塞得让人喘不过气来。在美国硅谷附近,你会看到很多的小飞机场,这是硅谷精英们为了准时上下班,不得不开着小飞机“绕道而行”。可是,作为发展中国家,为何不能提前预防,避免这一城市病呢?

病根还在城市的建设理念上。中国的大都市大多以人多为大,而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面积普遍要大过北京上海许多。但为何我们的上班耗时却世界第一呢?因为城市化本身不是塞车的理由,城市的发展布局才是。我们的城市规划者更看重“面子工程”、“政绩工程”,高楼大厦都往一处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往一处挤,行政主导下的城市建设理念必然是“摊大饼”,内环、中环、外环、郊环一环再套一环呗。

但是,现代城市的发展理念却是“葡萄串”。像纽约这样,一股脑把大楼都堆在曼哈顿的实属异类,其他大都市基本都是以高速公路为纽带,在老市区周围发展多个卫星城。这样不仅功能区划鲜明,上班族们各取所需,就近上班入学,自然大大节约了路途时间。

人生是场马拉松,但不是天天都跑马拉松。把市民平均上班时间缩短十分钟也是政绩,也是民心工程,人本城市“在路上”。[1]

报告关键词

1、上班花费时间

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

我国各大城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是多少呢?昨日牛文元教授说,这次报告选取了我国的50个主要城市来计算,其中包括了成都。时间表制定依据了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率、公共交通出行率这五大因素。为准确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费时间,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为了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等几种。

在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的花费平均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成都是31分钟,排名第36位,较为靠后。

“这个上班时间表说明很多问题。”牛文元教授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时间表还体现了现行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统筹城乡过程中,如何克服城市率的问题。“一个城市上班总是堵,肯定不好。”“成都的上班花费平均时间是31分钟,成绩还不错。在国内算是好的,但是与国际上相比还是有距离。”

2、普惠型住房

当前,成都建立了完善的公共住房体系,在保障中低收入居民住房需求方面做出了成功的示范。牛文元就此认为,成都有条件继续探索住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建立“人人有房住、生者有其居”的普惠型住房。

牛文元解释,这样一种普惠制住房制度,要求建立一种包括“零租房、廉租房和普惠式住房”的住房体系,从而与市场经济下的商品交易行为彻底脱钩,明确政府责任,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民生保障。

牛文元解释说,普惠式住房以“某一特定面积的居所(如每人暂定15平方米),无偿提供给有等同教育、医疗、养老保险民生待遇的本地居民。”

根据设计,普惠式住房的建设资金基本来源为政府财政。据牛文元测算:成都按每人15平米的标准,如满足每年10万新增居民住房需要,政府需要每年建设150

万平方米的普惠式住房,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建筑成本,大概需要37.5亿元的费用,约占2008年成都GDP的1%。这是成都经济完全能够承受的。

牛文元说,本次报告认为,成都具备了建立“生者有其居”住房制度的经济社会条件。

“成都先行先试,胆子也是够大的,这一弄就像捅马蜂窝。但是我想,成都作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就得有新的想法,没有新的想法,就不叫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3、万亿元俱乐部

“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牛文元说,对百强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预测中,先后有82个城市的GDP将在2050年前迈过万亿元大关。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21个城市将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其中成都也在第一批之列。

2030年,将是GDP超过万亿的高峰,尤其是在2021年-2030年,共有37个城市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这占到全部万亿元俱乐部城市的近一半。

目前,百强城市用仅占全国2.6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17.57%的人口,同时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GDP,达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总能耗。解决能源高消耗问题也同样需要从这些城市入手。“城市低碳化的成功,就是国家低碳化的成功。”牛文元说。

报告评论

全国50个代表城市中,北京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最费时,为52分钟,其次是广州为48分钟、上海为47分钟。日前,由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发布该信息。城市快速膨胀

1、家和单位距离越来越远

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的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显示,在列出的50个主要城市中,有17个城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大于30分钟。北京市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最长,为52分钟,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

我国知名学者牛文元教授说,时间表的制定依据了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立体交通建设率、公共交通出行率这五大因素。为准确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费时间,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为了步行、骑自行车、乘公交车和小汽车等几种。

“这个上班时间表能说明很多问题。”牛文元教授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时间表还体现了现行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统筹城乡过程中,如何克服城市化的问题。“一个城市上班总是堵,肯定不好。”

在表中可以看出,在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大都是发达城市。其中一线城市全部上榜,且一线城市的上班花费时间都在40分钟以上。

而相对于一线城市,欠发达城市上班时间花费较少,平均时间在24分钟左右,低于50个城市的平均水平,更低于一线城市将近20分钟的时间。

世界城市研究员、北京社科院城市研究所齐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说明,在这些快速发展的大城市中,除了交通设施没有赶上城市的快速发展外,城市的快速膨胀,使得居住地和上班地越来越远,也就导致了发达城市上班路上耗费时间相对于欠发达城市较多。

牛文元教授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比较严重的交通流量瓶颈,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应引起重视。

2、大企业也可尝试在家办公

雷格斯公司的这项调查,涵盖了13个国家的1万多名上班族。

结果显示,中国上班族每天平均有42分钟用在上班的路上,印度人需要39分钟,排在第三的比利时人需要37分钟。相反,在地广人稀的加拿大,人们平均只需22

分钟就能到达工作地点。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分析认为,中国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时间过长的一个原因。

调查还显示,早晚的“漫漫长征”不光消磨了宝贵的时间,更令许多上班族萌生去意,其中中国和南非的上班族这种念头最盛,各有32%的受访者表示不堪忍受过长的上下班时间而准备换工作。

针对这一问题,雷格斯公司的建议是采用更弹性的工作方式,允许员工在家完成部分工作,不仅中小企业,大企业和公共服务部门也可以尝试这种做法。

3、2020年前北京将迈入万亿俱乐部

该报告除了公布50个城市的上班时间排行榜外,还公布了2020年前迈入万亿俱乐部的城市。

“这是一个比较保守的估计。”我国知名学者牛文元分析,在对百强城市经济发展潜力的预测中,先后有82个城市的GDP将在2050年前迈过万亿元大关。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天津等21个城市将率先在2020年及以前进入万亿元俱乐部。

2030年,将是GDP超过万亿的高峰,尤其是在2021年-2030年,共有37个城市将进入万亿元俱乐部,这占到全部万亿元俱乐部城市的近一半。

目前,百强城市用仅占全国2.65%的土地面积,承载着17.57%的人口,同时贡献了全国一半以上的GDP,达52.52%,但也消耗了53.05%的总能耗。解决能源高消耗问题也同样需要从这些城市入手。“城市低碳化的成功,就是国家低碳化的成功。”牛文元说。

据《法制晚报》、《华西都市报》报道

4、累计投入超2万亿仍难遏城市交通拥堵

记者日前从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获悉,自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道路与公共交通投资累计超过2万亿元,但仍无法遏制城市交通拥堵的蔓延。

2008年我国私人轿车占民用轿车的比例高达80%。以小汽车快速增长为核心的机动化发展趋势,给应对城市交通拥堵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一方面是需求猛增,另一方面是城市交通供给受到资源条件的严格限制——在满足城市其他功能用地的情况下,人均道路用地只能维持在12~15平方米,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供给的增长空间已经不大。

值得注意的是,居民出行结构小汽车化加剧了交通供需矛盾。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特大城市,小汽车出行比例不断上升,北京已超过30%,而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大多在20%左右。

在这种情况下,专家认为,交通需求管理作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势在必行。其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是交通需求管理的核心举措。

然而,发展公共交通需要一定时间,为了加快城市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为公共交通发展赢得一定的时间,专家建议在一定阶段内,对城市道路交通这种准公共产品采用经济办法进行交通需求管理,如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停车收费、实行拥堵收费等。

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赵杰介绍,英国的伦敦,美国的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州,新加坡等都通过收取包括道路拥堵费在内的一些经济手段来缓解交通拥堵现状,取得不错的效果。

不可否认的是,交通拥堵收费是一项政策性非常强的交通需求管理措施,这项措施的实施涉及资源使用及不同群体利益的重新分配。

在专家们看来,无论是通过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来限制交通需求,很大程度上都是在城市道路空间资源有限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城市交通拥挤的真正改善,根本措施还在于发展公共交通系统,同时改善自行车和步行等非机动交通的出行环境,为相关利益受损者提供更多的出行选择。据新华社

5、生活成本上海排第45北京排第57

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日前对世界132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调查,2009

年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前三名分别是巴黎、东京和奥斯陆。北京排名57。

2008年,巴黎的排名是世界第二。2009年,东京比2008年上升了4个位置,居全球第二。

据了解,《经济学家》每年对全球约130个城市的生活成本进行两次调查。这份调查旨在为公司管理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前往国外生活时,提供一些成本计算上的依据。

挪威首都奥斯陆自2005年起,取代日本首都东京,成为全球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而2009年的报告中,第一的位置却让给了巴黎。

中国上海2008年全球排名第45位,而2009年上升了5位,超越了莫斯科。北京位于第57,只上升了一个位置。

该调查不以居民的购买力为标准来决定排名,而以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来划定生活成本的高低。

《经济学家》的调查将所有的数据都以美元为单位来进行,以便更好地比较住房、服装、食品等多方面的商品物价水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专家徐逢贤教授接受采访时表示,城市生活成本指数指家庭收入用于家庭生活消费的百分比。

徐逢贤说,北京目前的城市生活成本指数在32%-35%之间,表明北京已处于初步富裕的阶段。

这个指数低于28%则说明城市更富有,人们的生活基本支出更少,城市也就更加富裕。

6、平均月房租四千

日前,根据瑞银对73个城市的《收入与价格》调查报告显示,上海和北京在生活成本方面均排名中游。

北京的房价永远是人们关注的话题。按照瑞银的计算,在北京,租住一套市中心附近房龄为30年以下的中档三居室,每月需花费760美元(约合人民币5190元),而北京的平均月房租为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099元),这一价格只有香港(143 0美元)的一半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砖四国的几个受调查城市中,北京低于莫斯科的1050美元,与巴西圣保罗的670美元差距不大,但是远高于印度德里的370美元。

北京的出行费用在此项排名中表现不错。人们两块钱内就可以买到一张公交或地铁的单程票,在73个样本城市的最廉价公交系统中排名第四。而全球平均价为1.4美元。

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上班花费时间排名内地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排名显示:北京以52分钟居首上海47分钟深圳4 6分钟

近日公布的一份《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对内地50座城市上班花费时间进行了排名,北京以52分钟居首,其次为广州48分钟、上海47 分钟、深圳46分钟。记者随机采访了10名广州市民,得出的上班花费时间平均约45分钟。但也有市民质疑报告的科学性。

据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报道,《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是由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牵头,组织多名专家学者,历时一年完成的研究成果。

该《报告》显示,在我国,上班平均花费时间位居前五位的城市是:北京、广州、上海、深圳、天津,都在40分钟以上,30分钟以上的城市有17个。

据称,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是综合5个方面的因素计算出来的: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交通立体率和公共交通出行率。为准确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费时间,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等几种。

“这个上班花费时间表说明很多问题。”牛文元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时间表还体现了现行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统筹城乡过程中,如何克服城市率的问题。

内地上班族上班耗时领先全球

报告中称,英国咨询公司雷格斯公司日前对13个国家和地区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每天在上班路上(从家到单位单程)花费的时间领先全球。这项调查显示:中国内地上班族上班平均需要时间为42分钟,其次是印度,39分钟,而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9和第10,分别只需要23分钟和22分钟。经济学家分析,中国内地城市的拥挤是导致上班用时过长的一个原因。

据称,《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选取了我国内地的50个主要城市来计算,上班平均花费时间是综合5个方面的因素计算出来的:产业人口分布、平均上班里程、人均道路长度、城市交通立体率和公共交通出行率。为准确反映各城市不同人群上班的花费时间,上班族的交通方式分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和小汽车等几种。

内地5大城市上班耗时40分钟以上

报告显示,在我国内地,上班平均花费时间位居前四位的是北京(52分钟)、广州(48分钟)、上海(47分钟)、深圳(46分钟),上班平均花费时间在40分钟以上的城市有5个,30分钟以上的城市有17个。

主持报告的牛文元教授认为,上班路上花费的时间说明,城市化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交通流量需求;交通发展跟不上城市化;时间表还体现了现行的城市交通状况、城市的宜居程度以及统筹城乡过程中,如何克服城市率的问题。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