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感染腹泻4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探究具体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本院临床观察与护理,并开展相应的护理,所选取45例患者经治疗,41例康复出院,4例患者经随访治疗完全康复,整个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成人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加强临床观察,采取应对性措施以提升护理效果。

标签:成人急性感染;腹泻;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其中男性24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10.4)岁,女性占21例,年龄在26~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10.2)岁,其中慢性腹泻病发16例,腹泻导致患者低钾血症入院2例,急性感染腹泻病发27例。入选标准:①选取患者均属于急性感染腹泻患者;②所选取患者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③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或者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所选取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应予排除;②具有精神病史应予排除;③处于妊娠期的产妇排除调查范围。

1.2 方法

1.2.1 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根据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特征,加强护理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工作,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在不断衰退,病情的变化极快,如因腹泻的次数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极易出现休克,并且还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着脱水和低钾血症先兆表现,如精神萎靡、烦躁、肌肉无力、心率失常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前来处理,对呕吐并腹泻次数多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等。

1.2.2心理护理患者保持心态平静能够有效地减少肠蠕动次数,则有效地减少肠黏膜的分泌,对遏制腹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导致患者腹泻次数多,患者极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尤其是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治疗病程长,治疗效果无法及时显现,使得这类患者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关于腹泻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腹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治疗,保持心情平静。

1.2.3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指导和帮助患者用药,并告知患者在用药过后如果出现视力模糊、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 针对当前我市县感染性腹泻病报告水平及平时督导检查时发现的问题,少数医疗卫生单位对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例报告的病原学、临床表现及诊断等不太熟悉,笔者搜索整理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一般知识,供大家参考。 定义 感染性腹泻广义系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这里仅指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这组疾病可由病毒、细菌、真菌、原虫等多种病原体引起,其流行面广,发病率高,是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除中国外,全世界每年有10亿人患腹泻,其中5亿人发生在第三世界,导致每年5百万小儿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于1978年制订全球性腹泻病控制规划,1980年正式实施,已在第三世界取得良好的效果,每年可减少1百多万小儿死亡。解放后,尤其80年代以来,我国的经济、卫生条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原来的基础薄弱,仍属发展中国家。我国卫生部防疫司(现疾病控制司)曾组织全国20个省、市入户调查,经分析,我国估计腹泻病年发病率约为0.7次/人,5岁以下小儿的年发病率为1.9次/人;对21个省、市调查估计,我国每年有8.36亿人次患腹泻,其中5岁以下小儿有3亿人次。 病原学 目前已知引起腹泻的病原体有数十种之多,但国内报告以细菌性和病毒性腹泻占多数。虽然不同自然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地区,引起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居首位的是志贺氏菌及轮状病毒,第二位是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第三位是空肠弯曲菌及沙门氏菌,第四位及第五位是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其他致泻性弧菌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病毒性腹泻在感染性腹泻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其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小圆病毒、杯状病毒等,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轮状病毒。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目前已发现5种,即1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引起婴幼儿水样或蛋花汤样便;2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引起病人霍乱样水样便;3 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

2020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诊疗规范

2020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诊疗规范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指病程在2周以内、由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病。急性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高、流行广泛,严重危害儿童健康。为进一步规范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提高腹泻病治疗中抗菌药物使用水平,保障儿童健康,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委托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牵头组织专家制定了《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诊疗规范(2020年版)》。关于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的补液治疗,该规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口服补液 口服补液与静脉补液同样有效,是预防和治疗轻度、中度脱水的首选方法。目前推荐选择低渗口服补液盐(ORSⅢ)。 ORSⅢ配方

患儿自腹泻开始就应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可予ORS Ⅲ或米汤加盐溶液[每500ml加细盐1.75g(约为1/2啤酒瓶盖)]。每次稀便后补充一定量的液体(<6月50ml,6月~2岁100ml,2~10岁150ml,10岁以上儿童按需随意饮用),直至腹泻停止。轻至中度脱水:口服补液用量(ml)=体重(kg)×(50~75),4h内分次服完。4h后再次评估脱水情况。 以下情况提示口服补液可能失败,需调整补液方案: ①频繁、大量腹泻(>10~20ml/kg·h); ②频繁、严重呕吐; ③口服补液服用量不足,脱水未纠正; ④严重腹胀。 2静脉补液 适用于重度脱水及不能耐受口服补液的中度脱水患儿、休克或意识改变、口服补液脱水无改善或程度加重、肠梗阻等患儿。静脉补液的成分、量和滴注持续时间须根据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补液原则为“先浓后淡,先盐后糖,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1)第1个24h的补液。

①确定补液总量。应包括累积丢失、继续丢失和生理需要三个方面。累积丢失根据脱水程度估算;继续丢失一般为20~40ml/kg·d;儿童生理需要量按照第一个10kg体重100ml/kg,第二个10kg50ml/kg,其后20ml/kg补给。第1个24h的补液总量为轻度脱水90~120ml/kg,中度脱水120~150ml/kg,重度脱水150~180ml/kg。 脱水程度评估表 ②确定液体性质。等渗性脱水一般选择1/2张含钠液,低渗性脱水一般选择2/3张含钠液,高渗性脱水一般选择1/3~1/5张含钠液。难以确定脱水性质者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脱水一旦纠正,能口服补液的尽早给予ORS口服。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诊治策略 一、概念 广义概念:由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引起之腹泻称为感染性腹泻。 狭义概念: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称为感染性腹泻。 美国感染病协会将腹泻分为三种:(一)社区获得性或旅游者腹泻:此类腹泻需进行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大肠ICO157、难辨梭菌毒素AB毒素的检测,以便寻找细菌感染源。(二)院内获得性腹泻:指入院三天以上出现的腹泻。需进行难辨梭菌AB毒素检测。临床治疗需口服万古霉素。(三)持续性腹泻:指腹泻持续7天以上。患有免疫缺陷疾病(如艾滋病)病人应考虑寄生虫感染。 美国感染性腹泻诊治常见问题:1.摄入海鲜或有海边暴露史病人,应考虑进行无菌属的细菌培养。 2.旅游者腹泻对于经验性治疗无反应,应考虑使用大环内脂类药物。 3.病人出现持续性腹痛、发烧,应进行结肠耶尔森氏菌培养,并增菌。 4.右侧腹痛不伴有发热,同时合并或不合并有血样便,应进行大肠ICO157细菌培养。 5.症状性直肠炎,尤其是同性恋男性患者,应进行直肠病检查,以区别梅毒性直肠炎等疾病。 6.非炎症性腹泻,应考虑寄生虫感染。若出现尿毒溶血综合征,应考虑ICO157感染。 7.爆发性腹泻,应尽快上报卫生部门,同时对腹泻样本进行零下70度冷冻储藏。 8.大便乳铁蛋白实验或显微镜下发现白细胞,可确定肠道内存在炎症,且可能为侵袭性结肠炎。常见为沙门志贺菌、空肠弯曲菌感染。 “三天原则”,即:住院三天以上出现腹泻,常规大便培养一般无阳性结果,约15%-50%为难辨梭菌感染。若患者年龄≥65岁,伴多种基础疾病,粒细胞缺如,HIV感染等可考虑进行常规培养。 二、细菌性腹泻 (一)常见致病菌 可引起细菌性腹泻的常见致病菌包括以下几种: 1.弧菌属:霍乱弧菌、副溶血弧菌等。 2.志贺菌属:细菌性痢疾。 3.沙门菌属:伤寒、副伤寒。 4.大肠埃希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肠粘性大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

腹泻病人的护理常规

腹泻症状护理常规 腹泻(diarrhea)指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带有粘液、脓血或未消化的食物。如解液状便,每日三次以上,或每天粪便总量大于200克,其中粪便含水量大于80%,则可认为是腹泻。腹泻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种,超过两个月者属于慢性腹泻。 一护理评估 1.腹泻发生的时间、起病原因或诱因、病程长短;粪便的性状、次 数和量、气味和颜色;有无腹痛及疼痛的部位,有无里急后重、恶心呕吐、发热等伴随症状;有无口渴、疲乏无力等失水表现; 有无精神紧张、焦虑不安等心理因素。 2.急性严重腹泻时,应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皮肤弹 性等,注意病人有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血容量减少。慢性腹泻时应注意病人的营养状况,有无消瘦、贫血的体征。 3.腹部体征,有无腹胀、腹部包块、压痛,肠鸣音有无异常。肛周 皮肤:有无因排便频繁及粪便刺激,引起肛周皮肤糜烂。 4.正确采集新鲜粪便标本送检。 二护理诊断 1.腹泻――与肠道疾病或全身疾病有关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与大量腹泻引起失水有关 三护理措施 1.腹泻

1)监测排便情况、伴随症状、全身情况及生化指标。 2)急性起病、全身症状明显的病人应注意休息,腹部保暖。 可用热敷以减少肠道运动,减少排便次数,并有利于腹痛 等症状的减轻。慢性轻症者可适当活动。 3)饮食:以少渣、易消化食物为主,避免生冷、多纤维、味道浓烈的刺激性食物。急性腹泻应根据病情和医嘱,给于 禁食、流食、半流食或软食。 4)药物:应用止泻药时注意观察病人的排便情况,腹泻得到控制时应及时停药;注意解痉止痛剂如阿托品时的副反 应: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 5)皮肤:排便频繁时,粪便的刺激可导致肛周皮肤损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用温水清洗肛周,保持清洁干 燥,涂抹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或促进 损伤处愈合。 2.有体液不足的危险 1)动态观察病人的液体平衡状态,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尿量的变化;有无口渴、口唇干燥、皮肤弹性下降、尿量减 少、神志淡漠等脱水表现;有无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 低钾血症的表现;监测生化指标的变化。 2)遵医嘱及时给与液体、电解质、营养物质的补充,以满足病人的生理需要,补充额外丢失量,恢复和维持血容量。 一般可经口补液;严重腹泻、伴恶心呕吐、禁食或全身症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45例临床观察与护理 目的:研究成人急性感染腹泻45例患者的临床护理对策和效果。方法: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对其采用资料回顾性分析,探究具体的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本院临床观察与护理,并开展相应的护理,所选取45例患者经治疗,41例康复出院,4例患者经随访治疗完全康复,整个过程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针对成人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加强临床观察,采取应对性措施以提升护理效果。 标签:成人急性感染;腹泻;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45例急性感染腹泻患者,其中男性24例,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8±10.4)岁,女性占21例,年龄在26~6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6.7±10.2)岁,其中慢性腹泻病发16例,腹泻导致患者低钾血症入院2例,急性感染腹泻病发27例。入选标准:①选取患者均属于急性感染腹泻患者;②所选取患者不存在心、脑血管疾病;③无严重的精神障碍疾病或者精神病史。排除标准:①所选取患者具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应予排除;②具有精神病史应予排除;③处于妊娠期的产妇排除调查范围。 1.2 方法 1.2.1 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护理人员根据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特点密切地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的特征,加强护理过程中的病情监测工作,尤其是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在不断衰退,病情的变化极快,如因腹泻的次数过多,导致血容量不足极易出现休克,并且还需要密切地观察患者是否存在着脱水和低钾血症先兆表现,如精神萎靡、烦躁、肌肉无力、心率失常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需要立即通知医生前来处理,对呕吐并腹泻次数多的患者应指导患者将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等。 1.2.2心理护理患者保持心态平静能够有效地减少肠蠕动次数,则有效地减少肠黏膜的分泌,对遏制腹泻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因为急性感染性腹泻导致患者腹泻次数多,患者极易出现烦躁的情绪,尤其是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治疗病程长,治疗效果无法及时显现,使得这类患者也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所以需要护理人员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为患者讲解关于腹泻的相关知识,让患者对腹泻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来对待治疗,保持心情平静。 1.2.3 用药护理护理人员需要严格的按照医嘱指导和帮助患者用药,并告知患者在用药过后如果出现视力模糊、口干舌燥、心跳加速等症状需要立即通知医

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

一、前言 感染性腹泻病是全球发病率高和流行广泛的传染病,对人类尤其是儿童的健康危害严重。在我国,根据一些省份的入户调查资料,全人口的腹泻病发病率为0.17 ~0.70 次/人年,5岁以下儿童则为 2.50 ~3.38 次/人年[1]。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通常由胃肠道病毒和细菌感染所致,临床上常伴或不伴呕吐、恶心、发热、腹痛等症状。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因多为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诺如病毒最为常见,细菌病原包括大肠埃希菌属、弯曲菌属、沙门菌属以及志贺菌属等。我国小儿腹泻病调查结果 显示,每年有 2 个发病季节高峰,一个高峰为 6 至8 月,主要病原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杆菌,另一高峰为10 至12 月,主要病原为轮状病毒。无论何种病因所致的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方法主要为补液治疗[ 口服补液盐(ORS) 、静脉补液] 以预防和治疗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为了规范腹泻病的诊治,2009 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感染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参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2005 年联合发表的腹泻管理推 荐指南,制定了“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2],强调腹泻病管理中脱水征的识别、口服补液、继续喂养,提倡母乳 喂养,推荐使用低渗ORS和补锌治疗。“专家共识”的推行和实施,在规范腹泻病治疗、早期应用ORS预防和纠正脱水、减少静脉补液、减少抗生素滥用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上述治疗方法以及众多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学指标如何,是广大儿科医务工作者所关注的。为了更好地帮助临床医生恰当地管理急性感染性腹泻患儿,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 会消化学组及《中华儿科杂志》编辑部委员会再次组织儿科消化病、感染病以及流行病学专家组成的专家工作组,在原有的 “专家共识”基础上,参考WHO及UNICEF的“腹泻病临床管理指南”以及美国、英国等有关腹泻病的指南,根据循证医学原则分析国内外截至2013 年 6 月的临床研究资料,制定“中国儿童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临床实践指南”,以便给儿科医生在临床实践时参考。 关于诊断、口服补液、继续喂养、补锌治疗等已成为定论的,本临床实践指南将应用原有的共识和其他指南的证据。对于争论较大的一些治疗方法,包括儿童急性腹泻病重度脱水扩容选择液体、去乳糖饮食、抗病毒药物、抗生素、非特异止泻药物( 微生态制剂、蒙脱石、消旋卡多曲等) 的应用,提出临床问题,对提出的临床问题分别检索文献、收集证据,应用循证学方法进行证据评定形成初步推荐意见,然后采用开放式讨论征求专家意见,形成推荐意见。 二、方法学

30例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30例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对策。方法:对30例感染性腹泻 患者针对性的进行心理、饮食、健康教育、药物治疗、肛周皮肤等综合护理治疗 措施。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治愈28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 结论:预防能有效降低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科学有效的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日脱 离病症,值得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690- 01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对排便次数每天超过3次、粪质稀薄、 排粪量超过200 g/d、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者判定为腹泻。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胰、胆、肠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 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感染性 腹泻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措施及 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30例,均符合感染 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13例,女17例;急性腹泻12例,慢性腹泻18例。起病时间1 d~8个月,平均1.3个月。 2 护理方法 2.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 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精神烦躁或萎靡是脱 水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肌肉无力、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 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以及时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 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其他症状。 2.2用药护理: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 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2]。 2.3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 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 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避免食用加速肠蠕动的食物或饮料,如乳制品、水果、蔬菜、胡椒、辛辣事物等。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 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 使其获得休息。 2.4 肛周皮肤护理腹泻常造成肛门或肛周皮肤损害,发生糜烂、溃疡等。护 理中我们针对患者肛周皮肤有完整性受损的可能,制定预见性护理措施,指导患 者采取大便后随时纸巾以温水蘸洗肛周并擦干,并用指腹轻轻按摩数秒,待干后 外涂消毒防溃软膏,有效地预防和避免了肛周皮肤糜烂或溃疡。 2.5 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 不明显,病期长,加上病症对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患者表现为悲观脆弱,抑 郁寡欢,故有焦虑、抑郁、恐惧、烦躁心理。因此,做好心理护理,护士面对患者,应该开朗亲切,与患者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了解患者与家庭成员的情况,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4 诊断原则 临床诊断应综合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分辨常规检查等进行。病原确诊则应依据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的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肠、胰、胆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 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 )。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情况,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42 例,均符合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77例;急性腹泻52例,慢性腹泻90例。起病时间1 d?6个月,平均1.2 个月。 1.2护理方法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精神烦躁或萎靡都 可以是脱水的表现;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积极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2)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使其获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复。(3)用药护理]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4)肛周皮肤护理:感染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多,粪便的刺激使肛周皮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使用软纸揩拭,清洗肛周,并使其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5)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常会出现担心、焦虑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开导、鼓励患者,使其积极地配合检查和治疗。 1.3疗效标准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2.1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2.2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3.1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

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3.2临床表现 3.2.1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3.2.2已排除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所致的腹泻。 3.3实验室检查 3.3.1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3.3.2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

感染性腹泻试卷及答案

感染性腹泻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56分) 1、肠道传染病是以()传播为主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2、肠道传染病包括()、()、()、()、()、()等传染病。 3、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是()和()。 4、()和()均可做为乙脑传染源,其中()和()是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5、流行性出血热治疗原则的三早一就是:()、 ()、()和()。 6、霍乱的传染源是()或()。 7、甲肝的主要传染源是()和()。 8、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或责任报告人发现霍乱疑似病例、确诊病例以及病原携带者,应于()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9、甲肝病毒随粪便排出体外,通过污染()、()、()或()造成传播。 10、细菌性痢疾临床特点为()、()、 ()和(),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有()和(),传染源为()和()。 11、伤寒以儿童及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持久的(),2%的病人可再次患病。 12、伤寒六大主证:()、()、()、 ()、()和(),伤寒最严重的并发症是()。 13、目前在国内病毒性腹泻中检出的主要病原体是()。 14、“三管一灭”指()、()、()、()。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典型霍乱大便的特点为:()

A、血水样便 B、米泔水样便 C、脓血便 D、果酱样便 2、典型霍乱腹泻的临床特点为:() A、距离腹痛和腹泻 B、腹泻伴里急后重 C、无腹痛性剧烈腹泻 D、发热伴腹泻 3、中毒性菌痢的特点:() A、好发于成年人 B、急性发作,高热,并有感染性休克症状 C、毒血症严重 D、有严重的脱水机水电解质紊乱 4、医疗机构发现霍乱病人或疑似霍乱病人后,应在下列多长时间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A、城镇农村均于2小时内 B、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6小时内 C、城镇于4小时内,农村于8小时内 D、城镇于6小时内,农村于24小时内 5、细菌性痢疾的传染源是:() A、腹泻患者 B、菌痢病人 C、带菌者 D、菌痢病人和带菌者 三、判断题.(每空2分,共10分) 1、霍乱按照乙类传染病上报。() 2、伤寒、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甲、乙、丙沙门氏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冬春季。() 3、肠道传染病疫点、疫区处理应坚持“早、小、严、实”的原则。() 4、感染性腹泻病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 5、人群多霍乱病原体不存在普遍易感性。() 四、简单题。(第1题10分,第2题9分,共19分) 1、菌痢的治疗原则? 2、什么是霍乱?

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

.一、感染性腹泻诊断标准1、范围 本标准规定除了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和鉴别诊断。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腹泻(diarrhea) 每日排便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 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由病原微生物及其产物或寄生虫所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组肠道传染病,本标准则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3、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 全年均可发病,但具有明显季节高峰,发病高峰季节常随地区和病原体的不同而异;细菌性腹泻一般夏秋季节多发,而病毒感染性腹泻、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腹泻等则秋冬季节发病较多。发病者常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病原携带者、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流行地区居住或旅行史;需排除致泻性的过敏原、化学药品暴露史及症状性、器官功能失调等非感染性腹泻病史。食(水)源性感染常为集体发病

并有共进可疑食物(水)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感染可在婴儿群体中引起暴发流行。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参见附录A。 临床表现 每日大便次数≥3次,粪便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等,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食欲不振及全身不适。病情严重者,常并发脱水、酸中毒、电解质紊乱、休克等,甚至危及生命。主要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腹泻的临床特征参见附录A。 实验室检查 粪便常规检查 粪便有性状改变,常为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稀便、水样便。 粘液便、脓血便或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胞,多见于沙门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弯曲菌、耶尔森菌等细菌和某些病毒所致的腹泻。 稀便、水样便,镜检可有少量货无红、白细胞,多见于肠产毒性大肠杆菌、轮状病毒、隐孢子虫、气单胞菌等所致的腹泻。 病原检查 从粪便、呕吐物、血等标本中检出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志贺菌属、溶组织内阿米巴及伤寒沙门菌以及甲、乙、丙型副伤寒沙门菌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原体,或特异性抗原、特异性核酸片段检测阳性(详见附录B) 注: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开展病原检测时,应遵照相关规定执行。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22T16:04:02.04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6月18期作者:马春晶 [导读] 探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 马春晶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65000 摘要:目的探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抽选我中心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资料,予以护理干预,回顾性分析干预效果。结果经护理干预后,30例患者排便次数及性状均恢复正常,体温降至正常,均未发生脱水现象,皮肤保持弹性,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得到及时处理,患者及家属了解了疾病相关知识;护理满意度达96.7%(29/30)。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于出现的并发症能够及时处理,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有益于防治,促进患者康复,同时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病毒感染性腹泻;护理 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肠道内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呕吐、腹泻、解水样便,病程呈自限性[1]。现抽选我中心收治的30例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措施及效果。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抽选我中心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30例病毒感染性腹泻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39.5±2.3)岁。 2常见病毒及临床表现 2.1轮状病毒感染者表现 潜伏期2~3天,成人及大多数婴幼儿症状较轻,严重者解水样便,每日l0~20次,伴呕吐,部分有发热、腹胀,重者可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病程一般5~7天。病后持续排毒4~8天,极少数可长达l8~42天[2]。 2.2诺瓦克病毒感染者表现 潜伏期24~48小时,先有腹痛及恶心,再出现呕吐及腹泻,可有低热、头痛、肌痛,大便每日4~8次,呈中等水样便,可带少许黏液,病程一般2~3天。感染后粪便排毒可持续至腹泻停止后至少2天,少数可持续排毒大约2周。 2.3肠腺病毒感染者表现 潜伏期10天左右,解水样便或稀便,量或多或少,每日最多8~9次,大多有呕吐,少数有发热。病程一般4~8天。粪便排毒时间l 周左右。 3护理干预 3.1主要护理问题 3.1.1腹泻与病毒侵入肠道有关。 3.1.2体温过高与病毒感染引起毒血症有关。 3.1.3体液不足与呕吐、腹泻、食欲不振有关。 3.1.4潜在并发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 3.1.5知识缺乏缺乏疾病的相关知识。 3.2护理措施 3.2.1注意休息 腹泻频繁伴有呕吐和高热等症状者应卧床休息。 3.2.2饮食护理 多饮水,进食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软食。 3.2.3病情观察要点 注意观察体温变化,腹泻次数,大便量、颜色、性状,以及伴随症状和并发症。 3.2.4常见症状护理 3.2. 4.1发热 以物理降温为主,忌用药物降温,以防脱水加重 3.2. 4.2呕吐、腹痛、腹泻 (1)便后宜用软纸擦拭,保持肛周清洁,红肿时予紫草油外擦。保持内裤、床单清洁、干燥。 (2)呕吐较重者,可给予止吐剂及镇静剂。 (3)吐泻频繁者可暂禁食。 (4)腹痛者可口服山莨菪碱或铋制剂以缓解症状[3]。 3.2.5并发症护理 3.2.5.1酸中毒 表现为精神委靡,烦躁不安,恶心呕吐,口唇樱红,呼吸深快,呼气可有丙酮味。处理措施:纠正酸中毒、补液。 3.2.5.2电解质紊乱 出现低血钾、低血钙,表现躯干和四肢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抽搐,重者使呼吸变浅,甚至呼吸肌麻痹、心律失常[4]。处理措施:静脉补钙、补钾。 3.2.6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致病原因、传播途径、隔离消毒的重要性及隔离的基本知识。患者的餐具、便器单独使用并消毒。其排泄物、呕

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 三、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常规病例报告 (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四、现场调查 (一)病例个案调查 (二)暴发疫情调查 五、实验室检测 (一)样本采集、保存、运送和检测中的生物安全 (二)样本采集 (三)标本保存、包装和运送 (四)标本检测 六、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病人和带菌者 (二)确定和处理疫点和疫区 (三)切断传播途径 (四)保护易感人群 (五)开展应急监测 七、控制效果评价 (一)控制效果评价 (二)环境安全性评价 八、调查报告的撰写:见技术要点部分 九、应急措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二)人员保障 (三)技术保障 (四)物资准备 十、附件 技术要点 思考题 培训目的1、掌握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调查程序 2、掌握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

3、掌握不同标本的采集保存和运送 培训方式□授课□讨论□√授课+讨论□其他(请注明) 培训课时 2 学时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规定的丙类传染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一、概述 (一)病原学 感染性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等,较常见的如沙门菌肠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致泻性弧菌肠炎、空肠弯曲菌肠炎、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肠炎、蓝氏贾第鞭毛虫肠炎等。感染性腹泻根据病原学分类分为:细菌性腹泻、病毒性腹泻、寄生虫性腹泻。 1、细菌性腹泻病原体 细菌性腹泻主要包括志贺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包括EPEC、ETEC、EIEC等)、空肠弯曲菌、沙门氏菌、不凝集弧菌、副溶血弧菌以及小肠耶尔森氏菌等。 2、病毒性腹泻病原体 病毒性腹泻主要包括轮状病毒、诺瓦克病毒、肠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中绝大多数病毒性腹泻系由轮状病毒引起。轮状病毒属呼肠病毒科,病毒的核心为双股RNA。轮状病毒按其抗原性和核酸的不同,分为A~F 6个组,其中A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婴幼儿腹泻,B组轮状病毒主要引起成人腹泻。耐乙醚和酸,在56℃ 1小时才可灭活。 3、寄生虫性腹泻病原体 寄生虫性腹泻主要包括蓝氏贾第鞭毛虫、溶组织内阿米巴等。其中贾第鞭毛虫病是一种在全世界广泛分布的肠道寄生虫病,寄生于人体小肠、胆囊,主要在十二指肠,可引起腹痛、腹泻和吸收不良等症状。近十多年来,由于旅游事业的发展,在旅游者中发病率较高,故又称旅游者腹泻。 (二)临床表现 感染性腹泻临床表现可有腹痛、腹泻,并可有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多种多样,但其临床表现也有其共性。例如,尽管都表现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

小儿感染性腹泻病 【概述】 感染性腹泻病是由多种病原体引起的急性肠道感染。常见病原体包括轮状病毒、诺沃克病毒、大肠杆菌、空肠弯曲菌、耶尔森菌、志贺痢疾杆菌、沙门菌等。 【临床表现】 不同病因引起的腹泻常各具临床特点和不同临床过程。故在临床诊断中常包括病程、严重程度及估计可能的病原。连续病程在2周以内的腹泻为急性腹泻,病程在2周~2个月的为迁延性腹泻,慢性腹泻病程为2个月以上。 1.可有不洁饮食史。 2.共同表现呕吐、腹痛、腹泻。重症呕吐、腹泻频繁,可吐出黄绿色或咖啡色液体,大便每日可达十余次至数十次。 3.伴有精神委靡、嗜睡、面色苍白、高热或体温不升等感染中毒症状。甚至昏迷、休克。 4.腹部平软或腹胀,肠鸣音活跃。 5.重者合并不同程度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脱水程度 1)轻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患儿精神稍委靡,略有烦躁,尿量减少,口唇稍干燥,眼窝和前囟稍凹陷。 2)中度脱水:失水量约为体重5%~10%。患儿精神委靡或烦躁不安,尿量明显减少,口唇干燥,哭时泪少,皮肤苍白,弹性较差,眼窝和前囟明显凹陷,四肢稍凉。 3)重度脱水:失水量约在体重10%以上。患儿精神极度委靡,表情淡漠,昏睡甚至昏迷。尿量极少或无尿,口唇极度干燥,哭时无泪,皮肤干燥、有花纹、弹性极差,眼窝前囟极度凹陷,甚至出现休克症状。 (2)脱水性质 1)等渗性脱水:最常见,血清钠为130-150mmol/L。 2)低渗性脱水:血清钠<130mmol/L,可出现头痛、嗜睡、抽搐、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 3)高渗性脱水:血清钠>150mmol/L。出现皮肤黏膜干燥、烦渴、高热、昏睡、惊厥等。 6.便常规病毒或非侵袭性细菌感染者,大便外观常为水样或蛋花汤样便,显微镜检查无或仅有少数白细胞;侵袭性细菌所致者外观多为脓性便或黏液脓血便,镜检有较多白细胞,或同时有红细胞。 7.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细菌感染。 8.大便病毒抗原检测和细菌培养有助明确病原体。 9.血气分析和血生化检查可帮助判定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主要为代谢性酸中毒、低钾血症、低钙血症和低镁血症。 10.几种常见类型肠炎的临床特点。 (1)轮状病毒肠炎:秋冬季节多发,故曾被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常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起病急,常先有发热和呼吸道感染症状,并有呕吐,之后出现腹泻,为黄色水样或蛋花汤样,可带少量粘液,常合并脱水和酸中毒。病程约3~8天。大便显微镜检查偶有少量白细胞,感染后1~3天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排出,最长可达6天。 (2)大肠杆菌肠炎:5~8月份多发。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多见于婴幼儿和新生儿。感染后12~24小时发病,多为水样便。病程1~2周。③产毒性大肠杆菌肠炎: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大便呈蛋花汤样或水样。病程3~7天。③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主要感染学龄儿童,表现为黏液脓血便。④出血性大肠杆菌肠炎:常先有腹痛,后出现腹泻,初为稀便或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引起腹泻的原因很多,如患胃、肠、胰、胆等许多疾病都可以引起腹泻,由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引起的腹泻就称为感染性腹泻(infectious diarrhea diseases)。感染性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其预防及护理工作也得到临床重视,本文旨在探讨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情况,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患者142例,均符合感染性腹泻临床诊断标准[1]。其中,男65例,女77例;急性腹泻52例,慢性腹泻90例。起病时间1 d~6个月,平均1.2个月。 1.2 护理方法 (1)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2]:精神烦躁或萎靡都

可以是脱水的表现;面色发灰或皮肤发花,出冷汗,精神极度萎靡,四肢发冷,脉搏细数,尿量少,都是休克的表现;观察患者有无肌肉无力,腹胀,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低钾血症的表现;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该及时告知医师,积极对症处理。此外,还要监测观察患者的排便情况及伴随症状。(2)饮食护理:慢性腹泻病程长,常反复发作,影响食物消化吸收,并造成体内热能过度消耗,为改善营养状况,应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饮食,可采用逐渐加量的方法,如增加过快,食物中的营养素不能完全吸收,反而加重了胃肠的负担。还应供给低渣饮食,可以尽量减少食物在消化后给肠胃消化道留下的残渣量,从而减少粪便量,并排除机械性的刺激以及任何刺激物质,以减少肠胃道的蠕动,使其获得休息,使病人早日康复。(3)用药护理[3]: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严格执行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在患者用药过程中,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4)肛周皮肤护理:感染性腹泻患者排便次数多,粪便的刺激使肛周皮肤引起糜烂及感染,排便后应使用软纸揩拭,清洗肛周,并使其保持清洁干燥,涂无菌凡士林或抗生素软膏,以保护肛周皮肤。(5)心理护理:心理护理主要是针对慢性腹泻病的患者,慢性腹泻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患者常会出现担心、焦虑的负性情绪,护理人员应热情地开导、鼓励患者,使其积极地配合检查和治疗。 1.3 疗效标准 按照方鹤松等[4]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的标准。显效:治疗72小时内粪便次数减至3次/天或以下,形状恢复正常,全身症状

感染性腹泻的应急初置方案及健教要点说明

感染性腹泻的应急处置方案 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多病原体、多因素引起的肠道传染病长期危害着人类的健康。除了 霍乱、伤寒和副伤寒、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之外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原体还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真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病毒主要包括轮状病毒、杯状病毒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细菌包括空肠弯曲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感染性腹泻的寄生虫包括隐孢子虫、蓝氏贾第鞭毛虫等。为了有效控制感染性腹泻的暴发流行加强对感染性腹泻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特制定本技术方案。 2.诊断标准 见《传染病诊断标准汇编》。 3.分级标准 疫情分级依据《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试行》分为四级 即一般IV级、较大III级、重大II级和特别重大I级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3.1一般疫情IV级 7天出现1个及以上暴发点暴发点指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社 区、企业、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7天发生20例及以上病例或出现1例及以上死亡 或7天发现2099例病例。 3.2较大疫情III级 市7天出现2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发现100199例病例。 3.3重大疫情II级 市围7天出现3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发现200299例病例。 3.4特别重大疫情I级 市围7天出现5个以上暴发点或7天超过300例。 4.应急措施 按照《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要求分级进行处置。 4.1报告 4.1.1接报实行“首接负责制”接报时详细填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记录卡》。 4.1.2网络报告 ⑴医疗机构收治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由医疗机构负责网络直报 ⑵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发现的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由疾控中心负责网络直报 ⑶经现场流行病学初步调查确认为暴发疫情后由疾控中心负责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进行网络报告。 4.2物资准备 4.2.1流行病学调查表《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个案调查表》、《感染性腹泻病例采样登 记表》等 4.2.2采样检测物品一次性手套、灭菌棉拭子或采便管、灭菌试管、生理盐水、 试管架、采样箱、灭菌的500ml采样瓶、灭菌广口瓶或厚塑料袋等 4.2.3消杀物品含氯消毒剂漂白粉、漂粉精等、过氧乙酸、二氧化氯、碘伏、喷 雾器、塑料桶、天平称、量桶、搅拌用木棒等 4.2.4个人防护用品乳胶手套、橡胶手套、长筒雨鞋、工作衣、工作帽、无菌塑料 袋等 4.2.5其他交通工具、照相机、电脑、警戒带、隔离通知书、医学观察通知书、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