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高考考点: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

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

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属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

a: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

漫画中甲乙二人均受到方向相

反的两个力的作用,甲处于优势,

乙处于劣势地位,双方相互差异。

b: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

掉乙头上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

开甲求得生存,表面上很乐观地

说:你敢吗?

c: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甲欲置乙于死地而后生,乙又何尝不是,双方斗争你死我活达到白热化,双方“相互克服”。

由此可见,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哲学中矛盾的斗争性绝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斗争”,前者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后者仅仅使其具体表现形式,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因此,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能够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矛盾双方“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典例:“勤俭”分家

从前有一个老汉很能勤俭持家,他勤劳而节俭,日子越过越好。为此,乡亲们送给他一块写着“勤俭”二字的匾。表示对他勤俭美德的赞美。后来,老汉死了,他临死前将两

个儿子叫到跟前反复叮咛,要他们按匾上的字做。两个儿子听从了。

老汉死后不久,两个儿子就分了家。在分家产时也把匾从中锯开,老大分到了有“勤”字的那一半,老二得到的是“俭”字那一半。当他们开始自己过日子后,都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决心按匾上的字去做。结果,老大记着“勤”字,非常勤劳,但俭而不足,结果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二呢,光“俭”不“勤”,懒于耕作,分的家当很快坐吃山空,最后只能靠讨饭度日。

这个故事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又是统一的,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如果一方孤立另一方,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例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你,

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包含的.一方寓于另一方中,彼此相互渗透.

再比如,教学相长,教和学相互包含,老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被学生完善着教学方法,教在学中,二者相互渗透.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典例:乐极生悲

战国时,齐威王经常通宵饮酒作乐,不理朝政。楚国乘机出兵进攻齐国。齐王派淳于髡去赵国请来救兵,才解了齐国之围。

在庆贺淳于髡搬兵有功的宴会上,齐王问淳于髡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回答说:“我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齐威王不解其意,又问道:“先生喝一斗酒就醉了,怎么能喝得了一石呢?”

淳于髡想借此机会规劝齐威王不要通宵饮酒,于是就委婉地说:“道理是这样的:如果大王赏给我酒,在喝酒的时候,大王坐在我面前,法官站在我旁边,御史站在我后边,我就感到恐惧,喝上一斗也就醉了;若是在民间,不分男女坐在一起,一边饮酒,一边游戏,喝上八斗也不会醉;假如到了夜里,主人把我留下,无拘无束地坐在一起,这时喝上一石,也不会醉。所以古人说,酒喝到了极点,就不能遵守礼节,人快乐到了极点,就会发生悲哀的事情。”

齐威王听出淳于髡是在讽谏自已,从那以后就不再通宵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都要坚持适度的原则,一旦事情做过了头,事情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和转化的成语/谚语很多: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失败乃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居安思危等等

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转向成功是需要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

(1)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也即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如果矛盾双方没有任何差别和对立,那就是绝对等同的一个东西,也就无所谓相互依存转化了,即没有同一性.

例:绝对的光明如同绝对的黑暗.在绝对光明里,什么都看不到.

(2)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两个毫不相干的的事物处在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它们之间也就无所谓对立,其斗争性也就无从谈起.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曹植两人共处于王位竞

争的统一体中,所以才同室操戈,才斗争,不然,亲兄弟哪有那么大的愁气?

总之,矛盾双方的斗争大体沿着差异,排斥,克服的状态和阶段依次展开发展,其本质是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大体是沿着依存,渗透,转化的状态和阶段依次展开和发展的,其本质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结/不可分性.

正是因为矛盾双方的这两种状态,才能不断的推动事物向前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才不断地进步。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从辩证法的体系上

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综上,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因而也就是整个辩证法部分占基础地位的重要原理。该原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对于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它指导我们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来维护社会的稳定,用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稳定在哲学上就是坚持矛盾的同一性,改革发展类似于矛盾的斗争性。根据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包含斗争性的原理,要保持社会的稳定不能只靠消极地维护,而是要依靠深化改革,适度发展,使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社会的稳定。根据同一性制约斗争性的原理,我们在改革和发展的同时,必须分注意保持社会的稳定,大力构建和谐社会,倘若“没有稳定的环境,就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所以,在处理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时应当自觉地运用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总之,善于发现和利用事物矛盾的对立和同一的关系,从同一中发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对立和统一分别表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内涵: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 方法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的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说明是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原理还说明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互相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要求我们实践活动中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差异中谋求共识,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材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点,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唯物辩证的矛盾观的重要方法论,是辩证方法论的基本原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要求和重要原理。 唯物论 材料体现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人与自然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认为,第一,正确理解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具有思维能力的人,主体改造世界和反映世界是积极能动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主体的实践和认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创造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性

[键入公司名称] 泛谈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事物发展的规律 生科院3班贾王玥 1130800082 2013/12/4 [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在此处键入文档的摘要。摘要通常是对文档内容的简短总结。]

论文目录 唯物辩证体系及其核心 矛盾的基本属性及其分析 对立统一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一、唯物辩证体系及其核心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社会、历史和思维的哲学方法;是辩证法的三种基本历史形式之一;是由马克思首先提出,经其他马克思主义者(比较突出的如恩格斯、列宁、托洛茨基、毛泽东等)发展而形成的一套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世界存在的两个总的基本特征,从总体上揭示了世界的辩证性质;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各个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这两个基本特征的内涵和外延。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列宁1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具体表现: 2①它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 的泉源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这就从根本上摒弃了那种求诸于神秘的“第一次推动”去说明运动发展的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等特征,全面地揭示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提供了可能。 ②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最突出的是系统联系,1《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摘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事物要素之间或事物之间既对立(相互排斥)又统一(相互联系)的关系。 向左转|向右转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关系的两个方面或两种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叫做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叫做同一性。 1、范畴定义 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性质和倾向。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20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在中国大地上进行着一场你死我活战争。 其二〃矛盾双方的相互贯通。相互贯通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日方在中方培植汉奸〃中方在日方寻找友人。 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趋势。 开始〃日攻中防;后来〃中胜日败。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倾向。 矛盾斗争性是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包括: 对抗性斗争:敌我双方你死我活。 非对抗性斗争:人民内部各种分歧。 2、辩证关系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统一的(相互依存) 一方面〃斗争性制约同一性。 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王明的“统一政府”、“统一军队”、“统一群众组织”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

亡。” 另一方面〃同一性制约斗争性。 中共领导军民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维护了统一战线的存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的(相互区别) 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性);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性)。 在战争中〃你死我活的斗争必然导致一场战争以某种方式结束。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的原理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可从两大方面来分析: (一)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简称内因。 事物的外部矛盾即该事物同他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简称外因。 内因和外因之间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 中国有特殊的国情和矛盾〃我国的发展首先要靠内因〃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 2、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我国的发展还要利用外因〃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方针〃利用其他国家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促进自己的发展。 3、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坚持独立自主和实行对外开放是辩证统一的。实践证明〃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位学者研究发现〃有些独身女性在择偶中陷入误区〃“浪漫的男人不可靠〃可靠的男人不浪漫”。男女双方性格互补是美满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利用、相互促进。 战斗力是人和武器的结合〃武器是双方可以利用的共同因素。夺取并利用对方的武器〃就增强了自身的力量。 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2018年美国发动贸易战对我国某出口企业带来了不利影响,但该企业认为“危中有机”,通过改变营销策略、调整海外布局等方式使企业效益不降反升,推动了企业长远发展。这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共同决定事物发展 C.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并寓于斗争性之中 D.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 2.“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名言出自《礼记·中庸》,其哲学寓意是( )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②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④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但也可能带来改变就业结构、侵犯个人隐私等问题,必须加强前瞻预防。这表明( ) ①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②事物的联系具有多样性 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④主次矛盾转化是有条件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下列名句与下图漫画蕴含哲理最接近的是(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B.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5.人们在吃了大鱼大肉之后发现这样的饮食方式有损健康,因此,人们又开始喜欢上了粗粮,远离了细粮。虽然粗粮确实含有大量的维生素,有益于健康,但是人们如果过量食用,也会损害健康。这说明( ) ①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矛盾双方存在着斗争性和同一性 ④真理超出一定的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每个人都有缺点,如果你害怕它、回避它,它就水远是你的硬伤;只有正视它、克服它,它才会成为你向上攀登的垫脚石,当把全部力量用于改善自我而不是掩盖不足时,我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由材料我们可以悟出的哲学道理有( ) ①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要敢于承认自身的不足 ②矛盾的个性与共性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 ③矛盾中的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 ④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土豆和西红柿根本不是一个世界的,但它们走到了一起。因为土豆变成了薯条,西红柿变成了番茄酱,它俩变成了绝配。感情亦是如此,没有天生就合适的两个人,只有两颗彼此包容和理解的心懂得欣赏与珍惜,才能看得到长久!这段生活感悟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有其特点 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方言,顾名思义是通行于一方之言,它因具有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双重烙印,从而具有独特的魅力,成为人际地域区分最有效的识别方式,也正因此,乡音最亲切,乡音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成为人们的精神纽带。但是,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各地独具特色的方言,渐渐黯然失色,成了年轻人及在校学生眼中的“土话”,而非“近乡情更怯”的乡音。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简要分析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2)结合材料,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如何促进方言的发展提两条建议。 答案精析 1.A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和进程,B说法错误;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C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相互排斥,D与题意不符。]

对矛盾的统一性与斗争性的理解

我对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理解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由于矛盾的性质不同,矛盾的斗争形式也不同,对于多种多样的斗争形式,可以区分为对抗性和非对抗性两种基本形式。 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它们的对立表现在: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赖、互为存在前提、互相渗透,存在着由此及彼的桥梁。这种关系的建立使事物保持着稳定、联合、团结、统一的状态,它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指对立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对立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存在使得事物呈现出动荡、不稳定、变革的状态。矛盾的斗争性贯穿于过程的始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这是它们之间的不同,但是它们也有统一的一面,表现为同一性包含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制约斗争性。但同一性并非是无差别的等同,而是包含差异和对立的同一,这种同一的许多条件要通过斗争来建立,所以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一根木棒在不折断的情况

下如何变短,我们的目的是让它变短并且不能折断,而对木棍则是变短且不能折断,目的是一样的,但是变短和折断是矛盾,我们的目的和木棍的目的是同一的,都是一样的,但是只有我们把木棍折断才会有短的木棍。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 我记得在中学时候的辩论赛就有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要自由就不能有纪律,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这个这一观点片面的夸大了自由和纪律的对立,抹杀了它们的统一性。离开了纪律,自由也就不存了。纪律是自由的保障。反过来否定自由就失去了个性和活力的集体。纪律和自由就是一对矛盾,它们的统一性就是自由的前提是纪律,但是反过来在自由中我们又受到纪律的束缚,显得不自由,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事例很多,还比如如果你生病了你吃药,吃药你可能要吃你不愿吃的苦味的药,但你不得不吃,因为你病了。你的主观意识是要治病,可你并不愿意吃药你还是吃了,所以你的一个矛盾是你病了需要吃药,另一个矛盾是良药苦口,你需要把矛盾进行统一,因为只有难吃的药才能治病,这就是矛盾的对立与统一。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起到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作用,因此我们可以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而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就像真与假,好与坏这些矛盾一样,只有存在假才有真的存在,只有存在坏的才存在好的,这些体现了他们的同一性,可是不能否认,他们之间确实存在这斗争性的。

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体现着对立面之间相互吸引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有如表现: 其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方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如果没有对方,它自己也将不会存在。“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比如,一块磁铁总有南北两极,这两极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即使将它切断、打碎,它仍然是南北两极同时存在,要想得到只有南极而没有北极或者只有北极而没有南极的单磁极是不可能的。如果把它的一极磁性消除了,那么它的另一极磁性也将同时消失。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这说的正是矛盾的统一性问题。正因为是冤家,是对立面,它们才能聚集在一起,共同维持统一整体的存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进化中的遗传与变异、认识中的真理与谬误等等,都是这种矛盾双方同一性的表现。我国古代哲学名著《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意思是说:有与无,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低,音与声,前与后,所有这些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着的,没有甲方就没有乙方,反之亦然。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贯通。这是矛盾同一性的更重要的一层含义。矛盾的相互贯通表现为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例如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化合中有分解,分解中有化合;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一种表现,是矛盾双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的相互包含、相互交叉。它是从相互依存形式上的相互联结进到内容上的相互联结,因而它是比相互依存更前进一步的同一性状态和阶段。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他者、即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这也表明对立面之间有互相贯通的性质,有内在的同一性。比如,鸡蛋转化为小鸡而不能转化为石头;战争转化为和平,和平转化为战争;成功转化为失败,失败转化为成功,如此等等。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矛盾双方联结达到极端或顶点的状态,是矛盾双方在相互渗透中准备起来的整体性的变化。矛盾双方转化后形成新的统一体,矛盾双方又在新统一体的基础上继续相互依存,因此它又是相互依存的动态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上传: 刘彬更新时间:2012-5-17 16:28:16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说课稿 宁都中学刘彬 各位领导、评委、同仁: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标题是《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高二哲学常识第九课第一框第一目,是唯物辩证法中的很重要的一框,这一目着重掌握矛盾概念。在整个辩证法中起到一个基础作用,为后面所要学习的知识作好铺垫作用。它在整个“矛盾分析法”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目包含的哲学理论是今后高考的必考内容。 2、教学重点及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是因为:矛盾概念是第九课最基本的概念,只有真正搞懂了什么是矛盾,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而且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把握矛盾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着“奠基”、“启蒙”的重要意义。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矛盾、矛盾同一性、斗争性的含义 理解: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应用: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能力目标: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现有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是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3)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发。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二、学情分析 高二(7)班是高二年级文科第二层次班级学生组成,情况比较复杂。 (1)其生理、心理基础: 高二年级学生年龄大约在16、17岁,身心发展已趋于成熟。思维活跃、善于动脑、乐于展示,认知活动的自觉性、自我表现欲和自我评价意识明显增强,希望赢得他人的了解、理解、尊重和信任。 知识基础:哲学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对于刚接触这一概念的学生来说,理解有难度,容易将生活中某些矛盾与哲学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教学中应从具体事例入手,遵循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教学思路。 技能基础:该班学生整体上来说基础比较薄弱,均衡生、借读生、休学代培转学生较多,学习的主动性不强,持之以恒的精神不够。但总体视野开阔,兴趣广泛,信息来源多样化,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也基本具备自主、合作互动探究的技能。平时关注时事热点材料的兴致并不高,解读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及知识迁移能力还很弱。这些从平时的课堂反应及月考情况都能明显表现出来。该班有部分同学习惯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分、鼓励。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原理 该原理的基本表述 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第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 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 该原理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理论基石和基本内容。 从辩证法的体系上来看,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内部对立双方的统一与斗争是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从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以及实质的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所以,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概括说就是矛盾统一性斗争性——推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统一行使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第二,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表述。其含义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的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是既互相联结、又互相区别的。共性和个性的互相联结在于,共性只能存在于个性 之中,通过个性表现出来,个性也离不开共性,共性和个性又是互相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之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共性包容不了的。矛盾的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而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一定时间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另一时间可能变为特殊性。 只有掌握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才能真正把握对立统一规律和唯物辩证法其它理论,因此共性个性的关系问题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从方法论意义上说,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提供了正确认识事物矛盾的根本方法。人类的认识就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如此循环往复,逐步提高、不断深化以至无穷的过程。只有把握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才能从思想上克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就实践而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思想原则的哲学基础。毛泽东同志关于事物矛盾 问题精髓的论述,就是对这一思想原则所作的深刻阐述和充分发挥,这是我们党总结长期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并持之不懈彻底贯彻的基本结论。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也是搞好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毛泽东同志倡导的“一般号召和具体指导相结合”等领导方法,就是把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结合起来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具体方法。 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的历史进程 )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爱珲条约》等第二批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封建经济逐步解体,同时中国经济也日益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样,中国经济呈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特征。(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边疆地区出现危机。1883-1885中法战争,民族危机逐渐加深。 (5)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发展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并走向联合,利益趋向一致。 (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社会完全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特征:1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控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高考考点: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 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 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属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 a: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 漫画中甲乙二人均受到方向相 反的两个力的作用,甲处于优势, 乙处于劣势地位,双方相互差异。 b: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 掉乙头上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 开甲求得生存,表面上很乐观地 说:你敢吗? c:你吃掉我,我吃掉你

甲欲置乙于死地而后生,乙又何尝不是,双方斗争你死我活达到白热化,双方“相互克服”。 由此可见,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哲学中矛盾的斗争性绝不等同于生活中的“斗争”,前者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后者仅仅使其具体表现形式,二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凡是矛盾,必有斗争,否则就不成其为对立面,就不成其为矛盾了。 因此,斗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2.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能够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矛盾双方“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典例:“勤俭”分家 从前有一个老汉很能勤俭持家,他勤劳而节俭,日子越过越好。为此,乡亲们送给他一块写着“勤俭”二字的匾。表示对他勤俭美德的赞美。后来,老汉死了,他临死前将两

个儿子叫到跟前反复叮咛,要他们按匾上的字做。两个儿子听从了。 老汉死后不久,两个儿子就分了家。在分家产时也把匾从中锯开,老大分到了有“勤”字的那一半,老二得到的是“俭”字那一半。当他们开始自己过日子后,都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决心按匾上的字去做。结果,老大记着“勤”字,非常勤劳,但俭而不足,结果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二呢,光“俭”不“勤”,懒于耕作,分的家当很快坐吃山空,最后只能靠讨饭度日。 这个故事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又是统一的,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如果一方孤立另一方,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例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教案) 白龙霞 新安县第一高级中学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课程名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授课教师】新安一高白龙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矛盾的含义及其基本属性 2、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团队合作,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例分析,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矛盾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社会,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对某种道德现象的分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感受生活的丰富与复杂,有意识地修正自己和理解他人,从而能更好地运用辩证思维指导自己的生活。 【学情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的确有难度,所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他们就会感到深奥难懂,不能透彻理解。不过另一方面,采取小组教学,也有奖分激励,因此学生积极性很高,小组讨论激烈,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而半学期的哲学学习使之具备的哲学领悟能力,也使他们在课堂上可能会作出较有价值的回答。 【教学重、难点】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同一性的体现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本等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复习回顾第三单元7、8课的知识,引出第9课知识,并让学生思考课与课之间的联系。 [过渡语] 好,同学们,我们第七课,第八课分别学了什么呀?再看我们从今天要开始学习的第九课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大家都说的很好,多媒体显示联系、发展、矛盾的关系。 走进新知识,呈现学习目标 [过渡语] 那么这节课就让我们学习矛盾的第一目,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下面我们大家就要共同学习研究下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1、探究一:幻灯片展示图片和诗句。请某同学来回答一下你的理解。 【提问同学回答,检测预习效果,同组可以补充,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质疑。根据回答情况酌情加分。】 【过渡语】,好,这几个同学整体都说的不错,大家都看到了矛盾,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各加1分鼓励。 那么怎么更好的理解矛盾的含义呢? 多媒体显示矛盾的含义,并用同学们熟悉的跷跷板为例进一步解释。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第九课1框1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矛盾的含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并能联系实例进行分析;理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2、能力目标:初步形成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杀和否定。在现实生活中不回避矛盾,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重点难点】 1、重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含义 2、难点: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构建框架,把握体系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面所学知识。逐步引出本单元所要学习的内容——矛盾的观点,帮助学生把握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观点的内在联系。 说明: 1、联系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正是由于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没有联系也就没有发展。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统一的,它们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 2、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变化发展的,事物之间的联系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表现出来。 3、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外部矛盾,就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就是外因,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1、先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说明自己找的关于矛盾的事例,学生所讲内容对错与否,教师暂不评价,针对出现的问题,在随后的教学中点评纠正。 学生: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教与学、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自由与纪律…… 2、教师播放一段世界杯小组赛的比赛录像,激发学生兴趣,并启发设疑:“谁来帮我分析一下,足球赛中包含哪些矛盾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评:“如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快与慢……等”引出课题,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探究新知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请大家根据刚才我们的举例,概括出矛盾的含义。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 教师扣住“对立”、“统一”进行概念分析,并结合前面学生的举例及足球赛加以点评。 (有的同学可能把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的概念混淆,日常生活中说的矛盾:往往说成冲突或不同意见。)看课本67页课堂探究,引导学生区分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问题探究1:(1)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2)“自然界喜欢矛盾”,这里所说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略 老师提示:爱因斯坦给光下的定义包含了哲学上的“矛盾”的观点,“自然界喜欢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学上讲的矛盾的含义,不是逻辑矛盾。 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问题情境2:《自相矛盾》的故事。《韩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说也。” 问题探究2:寓言中所说的“矛盾”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是一回事吗?为什么? 《韩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说也”,指的就是逻辑矛盾,但作为兵器的矛和盾,也确实有对立统一的关系。 2、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含义应注意的问题 (1)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自相矛盾”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它是指人们在叙述问题、回答问题时出现首尾不一、相互打架的现象,这种矛盾是可以避免的。而我们哲学矛盾(辨证矛盾)是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的的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关系,这种矛盾无处不在,不可以避免。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示例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示例 编写:张倩玉审核人:陈桥 1、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作为商品的基本属性,共处于统一体中,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的生产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消费者要想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让渡出商品的价值。 2、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生产和消费相互影响,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动力。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生产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环节,各有特点。 3、公平和效率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公平和效率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公平和效率的含义不同,各自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 4、民主和专政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民主和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在我国,民主适用于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敌对分子和敌对势力。 5、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民主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并体现国体。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国体是指国家性质,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6、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起巨大的作用,精神文明建设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物质文明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成果的总和,精神文明是改造主观世界的精神成果总和。 7、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合理利用和科学保护是能够相互促进的。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便于更好更长久地利用,而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能为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提供经济条件。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游客增多加大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保护的压力,若限制客流会影响利用的效益。(保护和利用强调不同的方面。过分保护会影响利用的经济效益,过分利用不利于有效的保护。) 8、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中国和俄罗斯经济上互补,政治上合作,文化上交融。(中俄双方有广泛的共同利益。)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中俄双方作为主权独立的大国,有各自的国家利益。(中俄双方国体不同、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不同、有各自的国家利益……) 9、机器人和人的关系 矛盾双方具有同一性。机器人与人存在相互统一的一面,机器人是由人制造和使用的;机器人的使用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要求人提高自身素质,管好用好机器人。 矛盾双方具有斗争性。机器人与人存在对立的一面,机器人的使用会造成一些工作岗位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学说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故批判辩证法的关键在于批判对立统一学说。 辩证法认为:“对立统一规律即是关于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实质内容。”(注1)但事物内部怎会有矛盾呢?矛盾只存在于思想或语言或命题中。显然辩证法中所谓的“矛盾”不是指逻辑上的矛盾。故理解辩证法的“矛盾”概念,是理解对立统一规律,乃至于理解辩证法的关键。 辩证法中的“矛盾”是什么意思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基本哲学范畴。”(注2)即矛盾是事物的对立面之间既互相依赖又互相排斥的关系,或者说对立面之间既统一又斗争的一种关系。前者称为“矛盾的同一性”,后者称为“矛盾的斗争性”。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先看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或统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例如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对立的阶级,不仅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为共同的基础,而且他们都是在这一生产体系中的占着特定地位的社会集团,因而才具有同一性。”(注3)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逻辑上必定有共同的生产方式,并且在这一生产体系中占着特定地位,否则也就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两个词的意义使然。如果这就是同一性的话,那么“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具同一性”这句话不陈述客观事实,只反映了有关字眼的用法。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同一性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第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注4)什么是“互相依赖”、“互相贯通”?辩证法里充满了这类比喻性的图像语言,鲜有严格的逻辑语言。 什么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 辩证法认为:“矛盾着的每一方面,都不能孤立地存在和发展,……一方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另一方的存在和发展为条件。……例如,生和死,遗传和变异,福和祸,顺利和困难,战争和和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真理和谬误等等,……”(注5) 但这些成对的概念在逻辑上是“互相依赖”的,如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没有剥削也就没有被剥削,这是有关字眼的意义使然。故“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只是空废语句,对客观事物无所陈述。 什么是“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 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的贯通性表现于三种情形。其一,表现于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其二,表现于某些矛盾双方的直接同一。……其三,矛盾着的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注6) 什么是“矛盾双方的互相包含”?“矛盾双方既然存在着共同的基础和因素,……它们就不可能截然分开,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互相包含。”(注7)但这又是什么意思呢?他们的例子是“例如在工业和农业的矛盾中,工业包含着农业的成份,即农业所提供的粮食、原料等等;农业包含着工业的成份,即工业所提供的化肥和农业机械设备等等。”(注8)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互相包含”一词十分空泛、用法不定,可以随心所欲地灵活运用。任何事物之间都可以找到共同之处,都可以说它们之间“互相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样,“矛盾双方的直接统一”、“对立面彼此相通,包含着互相转化的趋势”也是用法不定的空泛句子。因此,“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互相贯通”也是空泛的句子,我们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或不可以使用这些句子。似乎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使用,又似乎在任何情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矛盾的对立性和统一性高考考点: 矛盾的概念 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 一.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1.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属性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相互区别和限制。 a: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 漫画中甲乙二人均受到方向相 反的两个力的作用,甲处于优 势,乙处于劣势地位,双方相互 差异。 b: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 掉乙头上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 开甲求得生存,表面上很乐观地说:你敢吗?

德的赞美。后来,老汉死了,他临死前将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反复叮咛,要他们按匾上的字做。两个儿子听从了。 老汉死后不久,两个儿子就分了家。在分家产时也把匾从中锯开,老大分到了有“勤”字的那一半,老二得到的是“俭”字那一半。当他们开始自己过日子后,都想起了父亲临死前的嘱咐,决心按匾上的字去做。 结果,老大记着“勤”字,非常勤劳,但俭而不足,结果是入不敷出,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老二呢,光“俭”不“勤”,懒于耕作,分的家当很快坐吃山空,最后只能靠讨饭度日。 这个故事说明矛盾着的事物又是统一的,彼此互为条件,互相依存,如果一方孤立另一方,它本身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例如: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坏也就无所谓好。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元代书法家赵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所做的《我侬词》。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 情多处,热似火。 捻一个你,塑一个我。 将咱两个一起打破, 用水调和。 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我与你, 生同一个衾, 死同一个椁。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相互包含的.一方寓于另一方中,彼此相互渗透. 再比如,教学相长,教和学相互包含,老师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被学生完善着教学方法,教在学中,二者相互渗透.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