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案_书法的点画之美

初中美术教案_书法的点画之美
初中美术教案_书法的点画之美

书法的点画之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

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书法艺术,有的孩子甚至在此方面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知之甚少,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汉字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练习,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 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 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 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 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奥运开幕式第二篇章——文字》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

二、汉字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空穿越,我们一同回到5000多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有的人为了记录一些事情、物品,就在绳子上打一些结,(上古结绳记事)后来,我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事情呢?

学生答:画

古人就像同学们一样,想要记录事情、表达意思,于是画了一张画,便有了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学生欣赏十二生肖甲骨文字,用手指在空中把自己的属相写一写、画一画。

汉字古老而优美,是形、音、意的合体,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

段。笔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背景音乐周杰伦《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总体看,汉字的笔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圆变方,由繁到简

具体分析两种字体小篆楷书

小篆:整体简洁、质朴、不做任何装饰,笔画粗细均匀、线条劲挺圆润,“铁线篆” “玉箸篆”起笔收笔都一样,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曲线长短的对比,曲线弧度的对比,小篆独特的点画之美

楷书:一丝不苟,精致多变,笔画横平竖直,方整隽美,直线居多但直中见曲提按变化丰富,形成节奏归律,楷书点画之美

(学生尝试回答,教师总结)

文字等于书法吗?

图片比较1、普通的信2、书法作品

两张纸上都写满了字,都是一笔一画写成的,哪一张可以称之为书法?哪一张不能?为什么?

第二张是书法,每一个字都体现了点画之美。

三、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的联系

美的东西都有一定的艺术性,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看看书法的点画是否能与我们的生活、自然相呼应?

楷书为例

斜点如鸟之翻然侧下,取其斜式,有如高山坠石(点的方向及力量感)

教师示范“点”

撇如象牙,坚挺锋利,也像弯弯的尖刀(点画的质感)横如千里之云阵,笔势舒展开阔,起笔,行笔,收笔有节奏(点画的韵律)感受了相同字体不同笔画的特点之后,我们来看看不同字体,相同笔画有什么不一样?

小篆,楷书,隶书的横请同学上讲台用毛笔在宣纸上感受三个字体的横画,找出不同。

四、书法与舞蹈

欣赏云门舞集《行草》,书法线条与舞者的身体构成美丽的意象。感受舞蹈的节奏与书法的韵律。

五、体验点画之美

学生分小组,用不同方式,感受书法点画之美。可以选择毛笔在宣纸上书写、小刀在橡皮上刻画、在瓶子上粘贴文字,用铁丝扭成文字,用肢体语言表现文字。

(设计意图,书法艺术可以通过不同形式、材质完成,感受其力量、质感、韵律)

完成后学生展示作品并说出感受

六、结课

汉字是抽象的造型艺术,它的每一笔,每一画,是有生命的。我们要尊重汉字,传承汉字。无论它可以写成什么字体,行草,甚至狂草,从现在开始,我们回归到原点,认真写自己的名字,写自己的人生。

初中美术教案书法的点画之美

书法的点画之美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 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书法艺术,有的孩子甚至在此方面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知之甚少,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汉字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练习,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奥运开幕式第二篇章——文字》 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 二、汉字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空穿越,我们一同回到5000多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有的人为了记录一些事情、物品,就在绳子上打一些结,(上古结绳记事)后来,我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事情呢学生答:画 古人就像同学们一样,想要记录事情、表达意思,于是画了一张画,便有了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学生欣赏十二生肖甲骨文字,用手指在空中把自己的属相写一写、画

七年级美术下册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教案1 湘美版.doc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1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型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能够按照要求临写不同字体,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部分有学过书法,会临写出漂亮的字,但不明白为何笔画要如此组合,部分学生对于书法是个盲区,通过本课学习使每位学生从理论上明白字体结构之美,学会欣赏,由于本节课主要讲述结构组合,为降低难度,提高课堂效率,运用勾线笔书写字体结构,使得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减少其对毛笔的畏难情绪,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的组合上,领略书法结构之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点画组合的主次、迎让、变幻等结构特点,欣赏体会书法家点画结构的变幻之美。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表现字体结构。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字型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能够按照要求临写“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例字,并且能够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4.1.2学时重点 感受对“篆、隶、楷”的临写过程,通过临写和交流获得认识,体会汉字字型结构规律,感受书法结构“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美感。 4.1.3学时难点 书写对称字型对初一学生来说比较困难,难在书写过程中对字型的整体把握。 4.1.4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理解“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特征 出示错位字“里、中、人、臺”,通过学生诊断得出正确字形结构,引出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 师:这些字有什么问题,请你们当回医生诊断诊断。 出示竖笔写偏的“中”字,引出结构美之二对称均衡之美。 学生答。 师:对,竖笔放中间,两边均衡就好看,就像我们的脸,鼻子没在脸中间就难看了,就像我们小时候坐的翘翘板,两边力量相等才能玩的起来, 这是均衡之美。 师:在书法里边有一种字形完全对称,同学们知道吗?她的名字叫小篆,小篆里边有些字体左右对称,极具装饰性。屏幕出示 简单分析其笔画粗细特点,看看笔画有什么特点,笔画粗细一样吗? 学生:粗细一致, 师:起笔处与收笔处怎样? 学生:很圆润, 师:这叫藏头护尾,笔画细长但也是挺拔有力,所以小篆有“铁线篆”之称。(线条简洁圆润,匀细劲挺,婉转流畅,状如曲铁,藏头护尾)。

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案1

7.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 【目标确定的依据】 1.相关课程标准的陈述 “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2.教材分析 本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第7课,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教材用行行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3.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新生较多,书法基础不一,对书法的结构理解也不是很深;多数同学缺乏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因此,这节课从复习书法的点画之美入手,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认识建筑与书法有着一致的的结构规则,进一步学习感受汉字的结体法则,体会书法的结构之美(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结合例字的练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形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目标】 1.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按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3.运用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自觉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 难点:通过临写“小篆”,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2.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按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3.运用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自觉规范书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 难点:通过临写“小篆”,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评价任务】 1.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小组讨论对比分析学生对“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认识,

最新湘美版初中美术七年级下册《书法的结构之美》教案3

《书法的结构之美》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字旁和禾木旁的写法,结构的组成。 2、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书法的乐趣。 教学重点:如何在书写过程中表现木字旁禾木旁的特征。 教学难点:感受汉字的美。 设计理念: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对本课所举汉字从笔画、结构进行多角度分析,让学生体会和感受汉字的美。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学生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1、学习和研究单人旁和双人旁。 通过学习要单人旁和双人旁,熟悉笔画的写法和运用。 讨论并研究本课内容: (1)、同桌讨论:理解偏旁的字体和写法。重点探索“值、倍、佳、偷、彻、彼、律、徒”的写法规律。 (2)、共同讨论: 常见的单人旁和双人旁的笔病——撇画过平,过斜,竖画偏走,偏右。两撇雷同,第二撇偏右,两撇间间距过大。 2、学习和研究竖心旁、巾字底。 通过学习要竖心旁和巾字底,熟悉笔画的写法和运用。 讨论并研究本课内容。 (1)、理解偏旁的字体和写法。重点探索“恰、悄、惊、惯、常、市、帮”的写法规律。(2)、共同讨论: 常见的竖心旁和巾字底的笔病——左点过高,点与竖画间距过大,点法错误,竖画弯曲倾斜。中竖过长,左右间距不匀,横折钩过低。 3、学习和研究木字旁、禾木旁。 通过学习木字旁禾木旁,熟悉笔画的写法和运用。 讨论并研究本课内容

(1)、同桌讨论:理解偏旁的字体和写法。重点探索“材桂栋柜,稳租程稍”的写字规律。(2)、共同讨论: 常见的木旁和禾字旁的笔病——竖画偏左,点画过高,撇画下垂,横画偏低。竖画偏左,点画过高,撇画过垂。 4、学习和研究示字旁、衣字旁。 通过学习要示字旁和衣字旁,熟悉笔画的写法和运用。 (1)、同桌讨论: 理解偏旁的字体和写法。重点探索“神祖社礼,被补袍衬”的写法规律。 (2)、共同讨论: 常见的示字旁衣字旁笔病——上点偏左,竖画偏右,上点与横撇间距过大,撇画过垂,上点偏左,右侧两点过低,撇画过长、过弯。 书写练习: 第一轮练习,先示范后学生描红。 第二轮练习,评价第一轮作业,完成第二轮练习。 课堂小结: 本课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单人旁和双人旁的写法,并能熟悉字体的特点,表现出书法汉字之美。

七年级上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 本课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虽然没有接触过用毛笔写字,但是他们平时通过看电视或者看报纸对书法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也知道少数几个大书法家,也有的孩子也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字的起源、发展,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临摹,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形象地描述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够按照点画书写的要求临写不同的字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按所学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难点: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五、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毛笔宣纸墨汁毛毡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毛毡字帖小刀橡皮橡皮泥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七年级美术下册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书法结构六美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欣赏、对比、示范感知书法结构六美。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能够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的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2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书法间架结构的特点不熟悉,部分学生对书法不感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书法结构六美。 难点:运用书法结构六美。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书法的结构之美 1、欣赏舞蹈:云门舞集《行草》片段 2、猜字:两位学生用舞蹈表现一个字,全班同学猜猜是什么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摆字:教师与一位学生分别摆“水”字 结论:两个“水”即相同又不同,相同的是笔画都一样,不同的是呈现出了不同的效果,为什么会呈现出不同的效果,是因为在笔画分布安排上有所不同,也就是两个字的结构不同,所以,一个字美不美,字的结构重不重要啊?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重要性) 导入课题: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书法的结构之美。 活动2【讲授】 一、端正平稳之美 1、欣赏滕王阁像不像一个字呢?“山”正如这个建筑给人一种端正平稳的感觉,端正平稳能给人产生安稳踏实的美感,这就是书法结构的第一美:端正平稳。 “人”与金字塔、“中”与体操运动员的图片,感知书法结构第一美:端正平稳 问:还有哪些字符合端正平稳呢? “十”“个”“千”“大‘”土”等,大家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吗? 独立结构的字尽量符合端正平稳。

二、迎让避就之美 独立结构的字要迎让避就,那左右结构的字又如何呢? 我们来看这两片拼图,一定要相互谦让才能完全吻合。 1、“谷欠”与“欲” 师出示剪纸字“谷”再出示“欠”,这两个字合二为一放在一起合适吗?这两个字要想合为一体出现的时候,就得像这两片拼图一样,像这样“欲”,“谷“的捺缩成横点以避让右部的“欠”,右部“欠”两撇插入左下,使左右结构合二为一,这就叫做迎让避就之美。 2、“女少”与“妙” 师出示剪纸字“女”,大家猜猜右边会是什么呢?“少” “女少”,妙不妙啊?到底妙不妙?妙不妙得看他们有没有迎让避就?没有 再出示“妙”,妙吧?“女”的横左伸右缩并上提,”女“的捺也缩短,为了避让右边的“少”,“少”的左点竖立以避让左部的“女”,“少”的长撇插入左下,他们面对面但互不触犯。 3、还有哪些字符合迎让避就之美呢?“額”、“锺”、“試” 同桌互相讨论任选一个字说一说它的迎让避就是如何实现的 4、这迎让避就在自然界中也有生动的体现(出示两只火烈鸟左迎右让的图片) 日常生活中,那我们同学之间家人之间呢?更应该迎让避就。 三、主次分明之美 独立结构的字要端正平稳,左右结构的字要迎让避就,那左中右结构的字又如何呢? 出示最左边的剪纸字“木”,最右边“寸”中间会是什么呢?贴大“又”成“木又寸” 找出问题,使学生感知主次分明之美。 (强调“树”不仅要主次分明,还得迎让避就。) 四、均衡对称之美 “暴”“無”整体结构与哪种动物相类似呢? 出示蝴蝶图片。无论笔画长短,弧度大小皆一一对称。 于此类似的字还有“登”“帝”等。 五、疏密匀称之美 “登”出示间距黄点提示,学生总结。 一个字有很多横或竖时,间距基本相等,疏密匀称。 六、形态变幻之美

湘版七年级美术教案上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时间:2012年12月3日总第14-15课时

二、篆、隶作品赏析。合 作 交 流 、 全 面 提 高 。 1、《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由李斯 所书,此碑后毁,由后人临写,重刻,现存于西 安碑林。 以“铁线”“玉箸”等比喻,帮助学生分析小篆 匀细而挺拔、简洁而圆润的线条特点。以“禁” “及”两字解释“藏头”“护尾”“向下垂引” “转笔”等术语。 2、《曹全碑》是东汉时期的碑刻,明万历初在 山西合阳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 引导学生分析并初步领会《曹全碑》 1、学 生欣 赏各 阶段 汉字 的笔 画变 化。 2、学 生评 述。 感受 摄影 书法 的魅 力、 表他 自己 的真 实感 受。 25 三、临写体验。品 味 、 提 高 。 1、小组讨论:按照教材将“定”、“史”两字 的转折提按处标示出来。 2、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临“定”、“史” 两字,体会用笔的转折、连断、提按、藏露及线 条的粗细变化。 学生 临 写。 “实 战训 练” 15 四、讨论交流。合 作 、 交 流 、 提 高 。 1、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讨论临写的体会。说 说自己在临写时是否注意了转折、连断、快慢、 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2、教师选学生优秀临写作业,指出优点和不足, 并小结学生的临写活动 1、交 流、 合 作。 3、展 示、 点 评、 补 充。 取长 补 短, 共同 提 高。 3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品 味 王 羲 之 。 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 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 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 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 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 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 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 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 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 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 学生 听、 思 考。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拓展 到学 习。 20

书法的点画之美教案

书法的点画之美 (七年级上册第7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第一课时通过欣赏、比较、分析等方式让学生着重感受汉字书法的点画特点及美感,第二课时学生以实践为主,重点尝试体验对汉字书法点画的认识。 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过书法艺术,有的孩子甚至在此方面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大部分学生对汉字的起源、发展知之甚少,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汉字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练习,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剪辑《汉字五千年》《奥运开幕式第二篇章——文字》提问:我们看到了什么?生答:各种不同的汉字、文字。 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汉字都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遐想。今天就让我们一同领略汉字书法的神奇与美丽。 二、汉字的发展 创设情境,时空穿越,我们一同回到5000多年前,那个时候还没有文字,有的人为了记录一些事情、物品,就在绳子上打一些结,(上古结绳记事)后来,我们就开始思考是否可以用其他的方式去记录这些事情呢? 学生答:画 古人就像同学们一样,想要记录事情、表达意思,于是画了一张画,便有了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 学生欣赏十二生肖甲骨文字,用手指在空中把自己的属相写一写、画一画。 汉字古老而优美,是形、音、意的合体,数千年来汉字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笔画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生欣赏各阶段汉字的笔画变化(背景音乐周杰伦《兰亭序》 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总体看,汉字的笔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圆变方,由繁到简具体分析两种字体小篆楷书小篆:整体简洁、质朴、不做任何装饰,笔画粗细均匀、线条劲挺圆润,“铁线篆”“玉箸篆”起笔收笔都一样,直线与曲线的对比,曲线长短的对比,曲线弧度的对比,小篆独特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说图解字——书法的结构之美》上课讲稿 在上课前我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你们在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更关注字的点画还是字的结构?(提问) 有的同学说是点画,有的同学说是结构,到底哪个对呢?我觉得都对!其实结构就是点画之间搭配的方法。下面,我以抽奖的形式在每组随机抽取一位同学上来写一个字,了解一下同学们平时写字的习惯。(优化大师抽签) 面我用红笔来批改一下。(批改) 谁能告诉我老师为什么要在字的两旁画两道红杠杠?(提问)看来大家对这两根 红杠是有疑惑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进入说图解 字——书法的结构之美吧。(出示课题) 同学们刚才写的字跟这个图形,还有这个图形像不像?它们都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就是上下部分的宽度基本一样。要么缩手缩脚,要么手脚全开,这样的结构在书法上缺少变化和对比,所以不好看。下面,我们就来说图解字。 这是行书的百字,它的姿势是这样的吗? 这个人的肢体是可以随便移动位 置和改变角度的,对于这个百字,你们觉得可以动哪个部位?(动动双臂)谁愿意上来动一动?(学生操作) 所以,该出手时就出手,但,有一个问题来了,该出手多少合适呢?不急, 我们用四线格来解决这个问题。百字的顶部有一个长横,我们把它写最宽,占三格,下面的部分就要写窄,占一格。 再如,方字,中上部有长横。 再如,音字,中部有长横。 并非只有长横可以写最宽,如雪字,我们可以把上面的雨字头写最宽,占 三格,下面的部分写窄,占一格。 盖,再看这个字,现在该动哪里呢?谁来?(学生操作)变成一个标准的一字 马,我们也在四线格里写写这个字,字头写窄,占一 格,皿字底写宽,占三格。

再如,直字,底横写长,占三格。 再如,点字,四点底我们用一个点和一个横来概括。 全,谁来给这个人摆一个POS ,看看可以动哪里?(学生操作)伸展的双臂就像小鸟的翅膀,可以展翅飞翔。 看老师在四线格里怎么写这个字,当一个字的顶部有撇捺的时候,撇捺要 伸展开来,占三格,下面的王字收窄,占一格。 再如,茶字,字的中部有撇捺。 再如,寒字,宝盖头看起来很宽,但是写的时候我们要有意收窄,为的是 让撇捺伸展开来。 美,这是美字行书的写法。这个姿势谁来摆?(学生操作)两脚叉开,重心下 移,它告诉我们,当字底有撇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 这个撇捺伸展出去,其余笔画收窄,我们学习一下行书美字的写法。 再如,文字,于是我们得到了四种有代表性的结构,你能发现这类字书写的秘诀吗?图1 、图2 的秘诀是:伸展长横(部首),收缩余笔。 图3 、图4 的秘诀是:伸展撇捺,收缩余笔。 秘诀归秘诀,还要懂得活用哦。如果一个字中既有长横又有撇捺,这时我

书法中的结构和章法美

书法中的结构和章法xx 书法中的结构和章法美书法美的形式还包括结体、章法。在传统书法创作领域里,线条结构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结字,即作品中每一个汉字的形式构成。二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章法。除此之外,对空白的认识与强调在新时期的书法创作用越来越显示出重要的意义。书法的结字也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个汉字的独立构造。篆、隶、楷及其有些平板的行草书,作者在营构空间时,较少考虑字与字的因果关系,而只用以一种恒常的方法。这类结字,如果其线条没有个性风格,则极易与美术字相类似,缺少生命气息。另一类是既具有独立的形式,又受制于整个空间的安排即每个单位汉字,必须是整幅作品有机生命的一部分,它的大小、方圆、疏密必然有其特定的意义。结字的形式何以体现出生命感?其实,疏密、虚实、方圆、大小、离合、巧拙皆自然阴阳的化生,皆生命的辩证。但何处疏、何处密、何处虚、何处实、何处方、何处圆又没有一定的定式。在字体衍变过程中,那些尚没有稳定模式的过渡性字体,常常成为人们取法的对象。而客观上己经定局的字体,则除了可以作为人们的功能训练外,却较难作为书家创作的参照。篆书中如宋代徐铉翻摹李斯的小篆《峄山碑》,(图6)。隶书如《张景碑》、《史晨碑》。楷书如欧阳询、柳公权,行书如赵孟頫、董其昌他们的结字多趋一式,平板无奇。相反,历代碑帖中,散氏盘、毛公鼎等金文,秦诏版之类的篆书,隶书如《张迁碑》、《石门颂》(图7)结字变化无常。此所谓“反常合道”者是也。如果把它用在结字上,则是指真正具有生命活力的结字是超越常法的。结字作为一个生命体,又是整篇布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字受制于整个空间的安排,它的一伸一缩,一偏一正,一开一合,都对全局关系重大。除此之外,章法还应包括笔势、行气等要素。笔势由用笔而生,看起来与整幅构图无关,但若笔势不顺,会导致整个生命的流通不畅。行气则由笔势、结字排列两相结合而生。由于书法一气呵成的时间特征,其章法的布置与绘画的构图又有所出入。绘画的构图可以是经营的,创作时基本能够对应的格式。书法的章法虽也可作事先构想,但在创作时因线条的惯性作用往往会改变初衷,这是由于线条与结字、章法有某种内在关联的缘故。章法的主要内容,指的是作品的总体形象塑造。书法艺术不仅仅只是把每个字写好的事情。但在许许多多的书法作品中,多是千篇一律的构图方式。实际上,历代的许多书法作品,由于书写时受某种实用目的的制约,在构图上不可能有一种纯艺术的想 像。碑刻也好,信扎也好,诗文也好,总是用以惯常的格式。仅有极少数作品表现出有意无意的巧妙,成为千古名篇,如颜鲁公《祭侄稿》、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图8)至于明清盛行立轴时,虽然实用的目的已经减弱,并且可能已出于纯粹的欣赏,但

湘版七年级美术教案上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提高。2、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临“定”、“史” 两字,体会用笔的转折、连断、提按、藏露及线 条的粗细变化。 写。练” 四、讨论交流。合 作 、 交 流 、 提 高 。 1、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讨论临写的体会。说 说自己在临写时是否注意了转折、连断、快慢、 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2、教师选学生优秀临写作业,指出优点和不足, 并小结学生的临写活动 1、交 流、 合 作。 3、展 示、 点 评、 补 充。 取长 补 短, 共同 提 高。 3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品 味 王 羲 之 。 王羲之学习书法的故事 王羲之大约五六岁的时候,就拜卫夫人为老 师学习书法。他的书法进步很快,7岁的时候, 便以写字而在当地小有名气了,很得前辈的喜爱 和夸奖。 王羲之在11岁的时候,就读了大人才能读 懂的《笔说》。他按照《笔说》中所讲的方法, 天天起早摸黑地写呀,练呀,简直都入了迷。过 了一段时间,看看自己写的字,与以前写的比较, 果然有些变化。一天他的老师卫夫人看了后吃了 一惊,对人说:“这孩子一定是看到书法秘诀了, 我发现他近来的字,已达到成年人的水平了,照 这样发展下去,这孩子将来在书法方面的成就一 定会淹没我的名声的。” 王羲之并没有因老师称赞而沾沾自喜,骄傲自 满,他临帖更用心、更刻苦了,甚至达到了废寝 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 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 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 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 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 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 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 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 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 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 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王羲之坚持 数十年如一日,勤学苦练,临帖不辍,练就了很 学生 听、 思 考。 榜样 的力 量是 无穷 的! 拓展 到学 习。 20

初中美术《书法的结构之美》优质教

<<书法的结构之美>>教学设计 今天,我讲的是书法欣赏的《书法的结构之美》,下面我将从书法欣赏、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书法欣赏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让学生感知、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采用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 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书法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欣赏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 认知目标: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② 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用硬笔尝试临写不同书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③ 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结构的巧妙之处,结合临写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领悟“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之真谛;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平时自 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等。 教学重点难点 ①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知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等的结构之美。

②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临写时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在课堂欣赏课的教学中,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 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是:问题发现法,比较分析法,示范指导法,临写体验法,直观展示法,欣赏评述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由音乐韵律的动感情景导入教学,再由“整体感受”,让学生在书法练习纸中临写“中、盖、人、台”等例字,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望。在合作探究环节,通过课 件展示,加深了学生对“均衡对称之美”和“疏密匀称之美”的认识。在展示交流环节,要求掌握初步的临写技能,挖掘潜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本节课的基本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部分:导入目标。用《高山流水》的音乐韵律之美来导入展示课题《书法的结构之美》,后分步展示本课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设计的“自 主学习”、“合作探究”等环节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自主学习。首先,让学生结合问题“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的结构规则有何联系”,随后播放形似物象的“高、台、至”的课件,整体感受“中国书法与中国建筑有着一致的结构规则”。其次,导学“端正平稳之美”:让学生“独学”后回答所选字“中、盖、 1. 2. 3.

书法的结构之美3

书法的结构之美3 书法的结构之美 教学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不同之美,与生活联系,并用形象的 语言进行描述。 能够按照要求临写字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重点:字体形象化与结构美感的联系 教学难点:抽象书法的黑白结构处理。 课前准备教具,并需要学生听老师指令进行课的环节。 一、导入:拼字游戏 1、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拼书法“三”字,比一比谁拼得更美观。 其余同学也一起尝试 2、评价学生拼的字:让学生来评价 3、教师再随意把笔画位置挪动,让学生进行对比美观度。 4、小结:三条各生异趣的线条有机组合,便奇妙地生出纵、横起伏飞动, 单调的线条活得了活泼的的艺术生命。所以,一个字的美,不仅体 现字的笔画点线之美,更应体现字的结构之美。 引出课题:书法的结构之美 二、书法结构重要法则——计白当黑 1、分析“三”字的笔画粗细、布局满与空的黑白对比关系 教师黑板上示范笔划过粗或过细,过满与过空让学生进行对比。 这就是书法结构中重要的一个法则——计白当黑。 虚白也是书法结构的组成部分,空白过多会飘浮不稳,空白过少,书体

则板重呆滞。 这就要求书法结构中黑与白之间的对比是适度的,不是随便组合。 三、书法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 1、活动一:学生尝试临摹楷书“三”字(注意:笔画的粗细、间距与排列) 2、活动二:再写一个“三”字,并且在“三”的上面加上一竖,使之成为“王”字。 教师也一起写,故意把“王”字的竖写偏 思考:老师写得字美吗,为什么,(重心不稳) 教师拿三本大小不同的书,用两个粉笔盒做实验,让学生发现,把粉笔盒偏离一些,书就不稳了,书法的字体结构也一样。 板书:书法结构美之一:端正平稳之美 解释:平稳是书法结构造型的基本原则,端正平稳能使人产生安稳踏实的美感,相反使人赶到不安和惶恐,就像房子倒塌下来一般,所以字体结构又如建筑的平稳。 3、举例:建筑与字体结构是关系,如“山”与藤黄阁,“盖”与纪念碑。字体结构又如人的姿态,举例“人”与“金字塔”的稳固 教师演示两条腿走路,一条腿翘起来,就重心不稳,不便走路。 欣赏人与平衡木,如“中”、“千”、“十”需要双手进行平衡。 4、活动三:学生临摹“王”字(注意:竖要直,要稳) 三、书法造型美之二:均衡对称之美 1、欣赏蜻蜓图片,问学生展开翅膀最大的特点的是什么,(对称) 与哪个字比较相像,(“羊”“半”等) 2、教师师范:将“王”字改成“羊”字 同样对称的字有:“帝、奉、无、暴”等字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湘美版七年级下册《书法的结构之美》说课稿 汝城县第六中学宋乐明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书法的结构之美》,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讲述。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书法的结构之美》是湘美版七年级下册的第7课,是承接《书法的点画之美》而设计的教学内容;是以“欣赏〃评述”为主,并结合“临写”于一体的综合课型,主要学习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教材用行行色色的自然万物和建筑结构等作比喻进行启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书法形态。 2.教学目标 根据七年级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当前美术教学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第1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①认知目标:欣赏书法间架结构的法则和特点,初步认识书法的结构之美。 ②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字形结构,并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按照要求临写“篆、隶、楷”等不同书体,并能表述自己的心得体会。 ③情感目标:通过赏析“形似物象”的例字结构的巧妙之处,结合临写和交流,让学生感受书法结构的美感,领悟“艺术源于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之真谛;按照所学书法结构知识,养成平时自觉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等。 3.教学重点难点 ①教学重点:让学生对书法“端正平稳”、“均衡对称”、“疏密匀称”的结构之美各抒己见。 ②教学难点:让学生在临写对称字体“小篆”的过程中,加强对字形的整体把握,自觉养成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二、说教法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教学中教师只作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本课的教学过程主要强调师生的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以教室为舞台、教师为导演、学生为演员,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欣赏探究创造,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尝试欲,并通过实际的操作,让学生更多地体验一种成就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整个教学流程中,较好地践行了我校推倡已久的“一二六”课改教学模式, 主要采用的教法是:游戏欣赏法,问题发现法,比较分析法,示范指导法,临写体验法,直观展示法,欣赏评述法。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由情景引入学前反馈、导入教学目标,再由“整体感受”,让学生在“米字格”中临写“中、盖、人、台”等例字,较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

【新版】湘教版七年级美术上册《书法的点画之美》教案【名校精品】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 《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处。 2、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3、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不同书体你的点画特征。 难点: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篆、隶、楷、草名家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初步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相应的书体。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作品中的粗细、长短、浓淡、快慢等变化,以此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3、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欣赏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 二、篆、隶作品赏析 1、《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由李斯所书,此碑后毁,由后人临写,重刻,现存于西安碑林。 以“铁线”“玉箸”等比喻,帮助学生分析小篆匀细而挺拔、简洁而圆润的线条特点。以“禁”“及”两字解释“藏头”“护尾”“向下垂引”“转笔”等术语。 2、《曹全碑》是东汉时期的碑刻,明万历初在山西合阳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 引导学生分析并初步领会《曹全碑》。 三、临写体验 1、小组讨论:按照教材将“定”、“史”两字的转折提按处标示出来。 2、用小篆和隶书两种字体对临“定”、“史”两字,体会用笔的转折、连断、

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四、讨论交流 1、小组内或小组间交流、讨论临写的体会。说说自己在临写时是否注意了转折、连断、快慢、提按、藏露及线条的粗细变化。 2、教师选学生优秀临写作业,指出优点和不足,并小结学生的临写活动。 五、碑帖赏析 《自叙帖》为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代表作。该贴的特点:笔势新奇迭出、不拘定则,线条如龙蛇飞动,点画如骤雨旋风。 六、教学拓展(线条之美、书画同源) 设问:“书画同源”的含义是什么? 中国画中的线条与中国书法的线条是信息相通的,它们都是通过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毛笔来书写各种粗细、长短、质感、力度不同的线条来传神达意,来表现各自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艺术造型。 欣赏教师收集的吴昌硕中国画作品,感受中国画线条与中国书法线条的同根同源。

七年级上册美术《书法的点画之美》教案

七年级上册美术《书法的点画之美》教案 课题 7、书法的点画之美 教学内容 楷、隶、篆、草四书。 教学领域 造型·表现 课时 2课时 执教教师 赵成伟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尊重汉字,体会汉字的生命感。 2. 传承汉字书法,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汉字书法点画的发展变化及个别字体点画的独特之

处。 2. 自然生活艺术与汉字书法点画之间的联系。 3. 体会汉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 4. 尝试不同形式、材质在书法点画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欣赏感受、寻找发现、临摹对比、分析表达、肢体语言表现书法。 教学重点 认识不同书体你的点画特征。 教学难点 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合作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一、欣赏导入。

交流、启发。 1、欣赏篆、隶、楷、草名家经典作品,让学生感受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初步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相应的书体。 2、引导学生重点观察作品中的粗细、长短、浓淡、快慢等变化,以此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3、启发学生思考,并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了解、欣赏中国书法的线条之美。 独立思考问题。 回答。 激发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2 二、篆、隶作品赏析。 合作交流、 全面提高。 1、《峄山碑》为秦始皇东巡刻石之一,由李斯所书,此碑后毁,由后人临写,重刻,现存于西安碑林。 以“铁线”“玉箸”等比喻,帮助学生分析小篆匀细而挺拔、简洁而圆润的线条特点。以“禁”“及”两字解释“藏头”“护尾”“向下垂引”“转笔”等术语。 2、《曹全碑》是东汉时期的碑刻,明万历初在山西合阳出土,现存于西安碑林。 引导学生分析并初步领会《曹全碑》

七年级上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湘版美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安师大附属萃文中学史蕊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 本课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虽然没有接触过用毛笔写字,但是他们平时通过看电视或者看报纸对书法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也知道少数几个大书法家,也有的孩子也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字的起源、发展,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临摹,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形象地描述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够按照点画书写的要求临写不同的字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按所学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难点: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五、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毛笔宣纸墨汁毛毡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毛毡字帖小刀橡皮橡皮泥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7课 书法的点画之美教学设计

第7课书法的点画之美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以“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为主要学习内容,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书法凝聚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审美意识,是中华传统艺术的根。 本课从汉字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入手,学生了解汉字的起源,以甲骨文的空中临写激发学习兴趣。继而了解汉字点画的发展变化,重点分析两到三种字体的笔画。深入感受点画之美。本课不是对书法笔画技法的讲解,是通过汉字书法点画与自然生活艺术之间的联系,感受书法点画的形态、质感、节奏之美。学生活动有所创新,运用不同形式、材质去简单体验书法点画,提升兴趣,开阔思维。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大多虽然没有接触过用毛笔写字,但是他们平时通过看电视或者看报纸对书法多多少少有点了解,也知道少数几个大书法家,也有的孩子也专业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他们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汉字的起源、发展,不能从整体的角度去了解书法。对汉字书法的点画仅局限于技法的临摹,还没有深入感知书法点画的内在魅力以及书法点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明确形象地描述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2、过程与方法:能够按照点画书写的要求临写不同的字体,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并能够按所学知识自觉规范平时的书写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书法的常见形式,认识不同书体的点画特征。 难点:按照点画的书写要求临写不同字体。 五、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毛笔宣纸墨汁毛毡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毛毡字帖小刀橡皮橡皮泥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本课是“欣赏·评述”以欣赏为主,我着重在引起学生对书法艺术的共鸣,体会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但是学生们以为平时接触比较少所以还是出于欣赏的初级阶段,还需要第二课时时的强化。课堂活动中,虽然在学生练习之前,我先作了示范,但是要学生自己来写还是有一些难度的。比如:有些学生在起笔和收笔时会忘记提笔、顿笔,在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个别指导了。我先用语言提示学生,如果他还是不理解的话我再采取手把手教学——即我握住她的笔来进行运笔,让学生来感受提顿的感觉。一节课下来,学生们普遍都有了些收获,当然要学好书法,仅靠一两节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学生和老师持久的努力才可达成。

第7课书法的结构之美

书法的发展和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的发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文字,开始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直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大家都知道,秦统一六国,统一了文字,丞相李斯取史籀大篆而创其小篆,由于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演变成隶书体的出现。隶书体实为篆体之捷,也就是说篆体的快写的演变。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上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它不但使汉字趋于方 正楷模,而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衍y ǎn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最终蜕变。特别是东汉,隶书鼎盛,碑刻林立,东汉石刻中尤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家视为"神品"。《西狭颂》、《乙瑛》、《史晨》、《张迁》、《曹全》等诸碑也为后人称道仿效,或朴拙或秀巧,或方刚或圆柔,或含蓄或张扬,各臻妙绝。可以说,每碑各出一奇,此时隶书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汉代书法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书家,以张芝为代表,张芝后被世人称之为"草圣"。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是各种书体交相大发展的时期。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时期的地位化落衍变出楷书,成为书法艺术的又一主体。 三国(魏)时期钟繇的《宣示表》《荐季直表》,成为楷书经典的开山之作。陆机《平复帖》(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风格平淡质朴,其字体为草隶书,它一方面是隶书发展过程中的标本,同时更是汉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重要佐证)是目前传世最早的名人墨迹。楷书经过魏、西晋的发展,到东晋已趋成熟,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以楷书书体为胜。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两晋最有创新意义的是创造其流美飘逸的行书,其代表作“三希帖”,即王珣《伯远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等。在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家当属两晋的王羲之,世人称其为"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称其笔势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之书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北朝碑刻书法,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姿多彩,似又重复汉碑之辉煌。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以及郑道昭的《郑文公碑》,为北魏摩崖刻石。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等。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名家辈出,灿若繁星。 整个唐代书法,从六朝书法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楷书为主流,结构严谨笔法具臻。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并称初唐四家。稍晚的孙过庭、李邕以及陆柬之、怀素、张旭等一大批书法家也都有相当的成就。唐玄宗时,以 李白的诗、裴旻m ín 的剑舞和张旭的草书号为三绝。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柳公权是继颜真卿之后的重要书法家,其字遒劲圆润,楷法精严。至此中国书法文体基本已全部确定。 五代十国时期,朝代频繁更替,战乱不已,人们有一种不安的心绪,再加唐人已把书法上的法度发展到相当完善的境地,于是书法家们转向以书法抒发个人意趣的轨道,在这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是杨凝式。杨凝式擅长楷、行、草书,并按唐代书法发展的脉络上溯魏晋书法。融入楷、行、草书与篆、隶二体的结构和笔法,创造出一种楷兼行、行兼草、并寓篆、隶遗意的新风貌。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超脱更新。书法于法度之外,多几分意趣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