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贺胜余花小学二年级数学谢芳苹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节《厘米的认识》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引导,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与测量结果进行比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古时还没有测量长度的工具时,古人为了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就用手直接测量,老师用手示范表示一拃的长度,学生模仿,比如测量桌子的长度,

老师示范大概4拃,可是却经常发生这样的矛盾,比如说有人买布,店主和买家经常这样吵:一个说我用手量了没有10拃,你差我布,一个说我用手量了明明有10拃。旁边的人一看两个人都没有说谎。

师: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他们的手不一样大,所以他们的一拃不一样。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引出长度测量工具

师:很棒!你们觉得这样测量长度麻烦吗?要怎么解决?

生:手一样大就好了,可又不可能,应该有一样的测量标准。

师:对,古人和你们一样聪明,他们觉得各自的测量太不准确了,容易产生误会,于是他们觉得统一长度单位,并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刻度尺。

2.观察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老师出示尺子,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尺子,仔细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手中的尺子,对着有刻度的一边,你看到了什么?

生:数字,格子,cm

师:从数字几开始,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从0开始,0,1,2,3,4,5,6,。。。。。。

师:你知道数字3代表什么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生:3厘米,厘米

师小结:尺子上的0表示起点,我们在测量物体时,一般把物体的一端对准0刻度线测量。但是,你仔细看看,0是在尺子的最顶端吗?

生:不是

师:所以在测量物体的长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物体的一端对准的是0刻度

线而不是尺子的最顶端,不过也有的尺子的0刻度线在尺子的顶端的。

老师板书“厘米”=“cm”指出cm也表示厘米。

3.感受一厘米有多长

(1)在刻度尺上找出1厘米,指导学生说出两个相邻数字刻度之间的长度是一厘米。

(2)比一比一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一厘米的长度,老师巡视检查。

(3)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1厘米?小组讨论交流。

4.认识几厘米,并测量物体的长度

(1)在刻度尺上找出2厘米,3厘米,4厘米。。。。。,并说一说。

(2)依次比划出1厘米,2厘米。。。。。。。

(3)估一估身边的物体的长度,并实际量一量,看谁是估计高手!

三、实践操作,拓展练习

1.小兔和小猫比赛,小兔从刻度0开始跳到刻度11,小猫从刻度5开始跳到刻

度13,你来当裁判,谁跳得远?

2.数学书练习第8页第1,2题,第9页第6,7题

四.总结评价

师: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生:1.要统一长度

2.一厘米有多长

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等等

二年级数学上册厘米的认识1教案冀教版

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的: 1. 经历使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 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学具准备: 直尺、回形针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两支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支铅笔哪支长些?哪支短些?” 学生回答后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课桌的面有多长?提示可以用你的文具:橡皮、铅笔、文具盒等。 分别去比一比,看看有几个这样的长。 学生操作后,全班交流结果。提出:还可以用手拃量。 2.提出:你们说得都对,但为什么同一边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学生交流。 3.学生回答后,出示今天的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 单位,它用字母“cm”来表示。 二、新授 1.认识直尺 (1)请同学拿出自己课前准备的学生尺,边观察边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①尺子上刻着线条,叫刻度线,看看尺子上有几种长度不同的刻度线? ②尺子上除了有刻度线外,还有什么? ③这些数对着哪种刻度线,它是怎么排列的? (2)介绍0刻度线。 ①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 ②在尺子上找1厘米。 ③在尺子上找几厘米。 (3)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也是1厘米。 ②在尺子上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长度。 2.学习测量 (1)观察测量铅笔的两种方法,说一说:哪种方法对?为什么? (2)学生讨论、交流。 (3)结论:量物体的长度,先把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用学到的方法量一量书中铅笔的长度,量完后指名说一说怎么量的。 三、练习 1. 第1题 指导学生量手指的宽度,看从哪儿到哪儿。 2. 第2题 (1)先集体量数学书长,然后交流方法及结果。 (2)自由选择两种文具,量一量它们的长度。 四、全课总结: 学生已经了解1厘米、1分米与1米的实际长度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但是有个别同学不能够很准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小学二年级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第1讲认识厘米和米及数线段 【学习要求】掌握长度单位,并会计算.会测量. 【学习内容】 【例1】 下面哪种测量方法是正确的 (1) ( ) (2)()(3)()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1.把尺的“0”刻度线对准物体的左端。 【试一试】 指一指,下面测量方法错在哪里 【例2】 请同学们自己动手量出1米长的纸条.塑料绳等,看一看,再闭上眼睛想出1米的实际长度,然后再把自己的两臂伸平,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如图小朋友这样做: 1米=100厘米 动手测量

(1)自己的身高是()米()厘米 (2)自己坐的椅子腿高()厘米。 (3)自己使用的课桌面长()厘米,宽()厘米。 (4)教室的黑板长()米()厘米。 【试一试】 1.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 一支粉笔长75厘米。() (2) 萌萌的小床长5米。() (3) 一棵白杨树高7米。() (4) 小刚身高140厘米。() (5) 1支铅笔长13厘米。() 【例3】 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 【试一试】 1.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2.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例4】 认识线段 1. 2. 【试一试】 (1)画一条直线和一条厘米长的线段。 (2)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 【例5】 数一数,下面的图形中有几条线段 A B C D E 【试一试】 数一数,下图中共有多少条线段 【习题训练】 一.换算单位。 5米=()厘米 100厘米=()米 1米25厘米=()厘米500厘米=()米 3米30厘米=()厘米 415厘米=()米()厘米

认识厘米和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知道1米=100厘米。 2、知道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感受数学与现实生 活的密切联系。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学习用刻度尺量线段和身边的物品(限整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长度观念,能用尺测量长度。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春天到了,是一个万物生长的季节,树叶长出了新芽,花儿开出了笑脸,我 们小朋友们也长高了。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高吗? 揭示课题:想知道自己的身高,就需要用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厘米的认识 1.认识直尺。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尺子的其中一种,它上面的线叫 刻度线,然后提问:“你们的尺上有几种刻度线?”“有哪些数字?” “每个数字都对着哪种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之后,教师在尺上边比划边告诉学生:“从0到1

的长度是1厘米,从1到2的长度也是1厘米……每相邻两个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2.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教师:刚才我们知道了从0到1是1厘米。”再从0指到2,从0指到3……提问:“那么从0到2是几厘米?从0到3呢?……”让学生在自己的尺上先找到0刻度,再在尺上指出1厘米、2厘米、3厘米……的长度,要说出从哪儿到哪儿。 (2)认识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先让学生在自己尺上指出1厘米的长度。 ②教师拿出一颗图针,与1厘米长的线段比一比,通过比使学生看到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③让学生在尺上比一比自己手指的宽度,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④让学生用手指比划一下1厘米的长度。 教师小结:我们认识了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那么怎样用厘米作单位去县物体的长度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怎样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3.用厘米量。 (1)用尺量纸条。 ①教师边示范边讲解:“量时,先把尺的0 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尺上的刻度几,这根纸条就是几厘米。现在这根纸条的右端对 着5,那么它就是5厘米。” ②让学生照老师的方法量自己的纸条。学生量时,教师要注意巡视,看学生是否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对于不正确的量法要加以纠正。 ③启发引导学生说说量纸条的方法。 (二)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这是一把米尺,观察它的刻度都是以10厘米为单位. 2、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教师用1米的直尺,量一量从地面到讲台桌的什么地方是1米,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高.再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一条线段,让学生观察1米有多长.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米和厘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在掌握已有知识“米和和厘米的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究新知,很容易达到教学目标。设计意图: 导入部分,让学生经历测量常见物体长度的过程,引出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让学生感到分米和毫米的建立是日常测量的需要。 本节课注意从感性入手,借助直观演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通过看、数、比、量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毫米、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建立表象。然后通过对直尺的观察,放手发动学生独立探索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分米=10厘米、1厘米=10 毫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习题使学生灵活掌握所学知识。 1、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到数学生活,体验到学习数学的有用之处。

3、在实际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良好学习习惯。 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的形成过程。 米尺、学生直尺、准备测量的物体 师:测量物体长度时,要用到长度单位,我们学过的长度 单位有哪几个? 生:米和厘米。 师:请大家用手势表示1米大约有多长?1厘米呢?生:用手势表示1米、1厘米的长度。 师:量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生:回答哪些物体的长度用米作单位合适,哪些用厘米合适。

师: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测量一下桌面的长度、课本的长度、硬币的厚度,汇报时要汇报你测量了物体哪一部 分的长度,长度是多少? 生:进行分组测量,并按要求进行汇报。 师:在测量中同学们是不是遇到什么问题了? 生:谈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师: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再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 师:板书课题——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师点评: 通过实际测量,学生发现了已有知识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 师:拿出直尺找0刻度,再找1厘米、2厘米。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复习进程

《厘米的认识》教学 设计

《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市实验小学薛亚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红点及绿点。 【教材简析】 本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大量的数一数的基础上开展的。“厘米的认识”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也是今后学习其他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教材以儿童感兴趣的卡通人物动画片的形式呈现了一组做衣服的测量活动,动态地呈现了在测量活动中问题的产生过程,较好地实现了数学产生于生活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情景图以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阿福做上衣的故事。要求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的长度的过程,用“衣服为什么做小了?”引起学生的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让学生了解米尺,懂得比较短的物品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形成厘米的长度表象。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结合实际,经历不同的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数) 3、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4、在具体的测量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能用刻度尺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一、观看微课,课堂汇报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在家里观看了《认识厘米》的微课,通过观看微课,谁能来说一说你都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回答 追问: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为什么阿福的衣服小了? 学生汇报,生生互动提问。 问题1:什么是一拃? 拃是大拇指和中指使劲叉开,大拇指端到中指指端的最大距离。从这个点到这个点之间的长度就是一拃。 问题2:怎样解决动画片中的问题? (1)师傅量,师傅做 (2)徒弟量,徒弟做 (3)用尺子做 2、谈话:早在古代,人们就发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还规定使用统一测量标准的尺子,这样可以准确快速的测量出物体的长度。 老师这有许多尺子,谁愿意来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拐尺、米尺、软尺、卷尺、学生尺等等。 谈话:这些都是同学们常用的学生尺,仔细观察一下,上面都有什么? 学生介绍,生生提问。让学生认识尺子上的数字、刻度线和厘米。 小结:cm是长度单位厘米的字母表示形式。厘米是人们在测量较小物体时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学生在家里通过微课的学习了解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尺子的种类和尺子各部分的名称,课堂中设置了学生汇报和生生互问的环节,让学生更加全面的掌握知识,同时也激发起学生质疑的兴趣。】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 班级姓名 一、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60厘米○100厘米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m、cm)。 (1)一枝蜡笔长10()(2)姐姐身高是1()46() (3)一条裤子长1()(4)一把剪刀长13() (5)一幢大楼高56()(6)一根丝瓜长60() (7)教室门高2()(8)写字台高80() (9)一条成人围巾长2()(10)数学书本长32() 三、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0厘米1米1厘米10厘米 四、画一画。 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再画一条比它长2厘米的线段。 五、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 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3、小明现在身高是90厘米,再长多少厘米就有1米高了? 4、一根绳子对着2次后长4米,这根绳子原来长多少米? 5、一根绳子长16米,对折三次后长多少米? 6、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量篮球场的宽,正好量了6下,篮球场的宽是多少米?

认识厘米和米的练习题(二) 班级姓名 一、填空题 1.在○里填上“>”“<”或“=”. (1)25厘米○2米(2)100厘米○1米 (3)51厘米○49厘米(4)98米○89米 (5)1厘米○1米(6)10厘米○1米 (7)56米○65米(8)50厘米○5米 (9)33厘米○3米(10)6米○60厘米 2.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1)铅笔长18().(2)操场长140().(3)楼房高40().(4)妹妹身高98().(5)灯管长24().(6)手掌宽7() 3.填空. (1)在直线上点两点,这两点间的一段叫(). (2)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做单位.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完整版)《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观课报告 《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积极调动学生参与,使学生各种感官全方位参与本节课活动,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的心智得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我是从教学环节维度进行观课的,本节课有四个环节包括故事引入、认识厘米、巩固应用和课堂总结。每个环节环环相扣,设计合理。下面就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第一,注重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在本课时的教学设计中,首先注重了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阿福做新衣”的故事情境中,体验现实生活,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发现厘米的知识。 第二,注重动手实践,掌握知识。 本节课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全程参与学习过程,从1厘米的小棒入手,让学生在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摆一摆,量一量的动作思维下发展到抽象思维,借助于小棒、手指宽等实物感知,强化思维表象,从而形成正确的1厘米的概念。然后运用迁移,让学生在尺子上认识1厘米、认识几厘米,并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第三,注重小组合作,师生互动。 在教学中教师能时时以欣赏者的眼光看待学生,借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来调动学生的内部机制,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自己去回顾、体验、发现、构建,在有效的研究中激起兴趣,从发现中寻找快乐,体会到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的乐趣。此过程中,注重了学生的个人探究、小组研讨、合作交流,力求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第四,注重多样练习,巩固新知。 教师为了巩固新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对厘米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测量能力,在练习中设计了“老师一拃有多长”和“学生一拃有多长”、用尺子测量纸条的长度,情景串与问题串的构建,使学生身临其境,参与热情高,全身心投入到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 李老师在教学新知时循循善诱,让学生学习起来毫不费力,充分发挥了学生

二年级下数学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 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 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 我们都要进行测量。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 学生估计后发言。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1 认识厘米教案

1认识厘米 课时目标导航 认识厘米。(教材第2~3页例1~例3)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重点:认识厘米,掌握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方法。难点: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教师准备:课件、直尺、纸条、图钉、订书钉。 学生准备:刻度尺、图钉、纸条、铅笔。

一、情景引入 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提示: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结果不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学习新课 1.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页例1情境图) 提示: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如: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2)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明确:①不准确,大人和小孩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②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小孩,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③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3)收集生活中常用来测量长度的方法有哪些? 提示:①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②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准备。

认识厘米和米教案(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 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能力点: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点: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学生汇报量的结果。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可你们量出的结果怎么不一样呢? 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A、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 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米和厘米的认识 实践活动(一)

米和厘米的认识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 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 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 厘米)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 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方法,使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胶棒、曲别针、铅笔。请同学们从三件不同的物品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一量课本的长度。 2、教师指导:作为标准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引导学生思考:(1)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使 学生明确:利用不同参照物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标准不统一。) (2)量同一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由于同学们用的标准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 5、要想知道物品的长度,我们可以选同一样物品进行测量——尺 子。 引导学生想到: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的认识

微课《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过程与方法 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会用刻度尺中的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能正确地用直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以给“数学书配多大书皮”为例,让学生用身边的工具动手量一量数学书的边有多长,然而却得出多种不同的结果,提出问题:这样的

书皮能买到吗?思考过后,学生会发现问题出在单位不统一,充分感知统一单位的必要性,从而为“厘米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选择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入手,导入新课,既自然又不陌生。】 二、新知探索: 1、引出:为了交流方便,统一用小棒去测量。 2、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使学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认识。 3、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等活动对1厘米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明白了“厘米”不仅是一个长度单位,而且是世界上统一的长度单位。 4、通过“说一说”的活动,把对“厘米的认识”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 5、介绍“cm”的含义。 6、试一试:用1厘米的小棒去测量身边的物体。 7、通过测量的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用小棒测量的局限性,以及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然后自己想出办法去扫除这种种的障碍,从而为“尺子”的产生埋下了伏笔。 8、认识“尺子”上三种长短不同的竖线,以及“0刻度”所表示的含义,深刻体会到“尺子的产生”就是这样顺其自然,顺理成章。

9、通过用“尺子”量一量数学书的边,确定该买多大的书皮。 【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而且参与、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懂得了任何知识的产生其实就是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逐渐诞生的,进一步增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课后巩固: 请用尺子去测量生活当中的其他物品。 微课《厘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二年级数学

米、分米、厘米教案

米、分米、厘米教案 米、分米、厘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建立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经历探索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观察及动手操作能力。 4、使学生体会米、分米、厘米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投影片,直观教具的使用(课前准备好彩条、小棒、各种尺子、蜡笔等学具和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一匹小马跑 到小河边,想要过河,看着哗哗的流水不知怎么办才好。这时老牛伯伯走来了,小马说:“牛伯伯这条河深吗,”牛伯伯说:“不深,不深,河水刚没过我的小腿。”小马刚要过河,一只小松鼠跳到一棵大树上大叫:“别过河,别过河,昨天我的一个小伙伴就是掉到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说:“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 师:听了老牛伯伯、小松鼠的话你认为这条河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是

怎么想的?(使学生体会到:同样过这条河,老牛很高,小松鼠很矮,他们的感觉就不一样,进而体会统一标准的必要性) 二、新授: (一)认识各种尺。 请同学找出认识的尺子,说出它的名称及用途。 (二)认识直尺。 师:拿出我们上数学课经常使用的小直尺,请你仔细观察直尺上有什么,把你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说一说。 汇报:哪个小组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随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引导同学们观察尺子上的小竖线、小数字、英文字母cm。并告诉学生:尺子上长短不同的小竖线就叫刻度线;尺子上的小数字叫刻度数,刻度数在排列顺序上有什么规律;0表示什么意思;cm表示的意思。) (三)认识一厘米、几厘米。 师: 谁知道1厘米有多长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先体会一下,之后,教师出示课件:从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师:请同学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请你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脱离尺子,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师: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更多的1厘米吗, 师:请你们找一找长度、宽度、厚度大约是1厘米的物品。 师:你们找的物品不同,怎么都是1厘米呢,(进一步体会一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出示课件:从0刻度到5刻度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从0刻度到7刻度呢,你有什么发现,(从0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四)学习测量。

厘米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厘米的认识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数学第三册第1~3页的内容,完成第2页“做一做”和练习的第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厘米的实际意义。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能力。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初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建立起长度的观念。 教学具准备: 课件、学生尺、学具盒、图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课件)师:“育红小学二(1)班的学生正在上数学课,哇!真热闹。在干什么呢?原来他们在量数学书的长度。小朋友们,你们知道数学书有多长吗?” 生:“不知道。”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量一下数学书的长度吧!” 二、学习新课,引导探究 1?教学例1。 (1)让学生用自己带的学具量一量。

(2)学生汇报。(7个硬币长,5个回形针长……) 设计说明:通过量数学书的长度的活动,让学生体会量长度的多样化。 (3)讨论:大家量的数学书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你们说的数却不同? 学生A:因为我用硬币量的。 学生B:因为我用回形针量的。 师:“要想量的结果一样,怎么办?” 学生C:量的东西要一样。 学生D:量的工具要一样。 (4)做第2页“做一做”。 设计说明: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和巩固练习,为统一度量单位,教学“厘米”单位进行铺垫,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估测能力。 师: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用正方形、铅笔等去量物体的长度,那么用什么工具去量呢? 学生回答(尺卷尺厘米尺……)。 2?认识尺子。 (1)出示课件,观察刻度尺,尺子上都有些什么?同桌讨论。 (2)汇报结果: 尺子上有数字。

尺子上第一个数字是0。 尺子上有小格,每小格的长度一样。 尺子上有长线和短线。 尺子上有字母cm。 (注:根据学生回答,屏幕上作出相应的闪动。) (3)“cm”是一种符号,是厘米的意思,是一个测量单位。 (4)同学们看大屏幕,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长1厘米。(屏幕闪动)从刻度“3”到刻度“4”之间也是1厘米,也就是说每相邻的两个数之间都是1厘米。 (5)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a?量手指的宽度。 b?图钉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图钉的一端,看图钉的另一端对着的数字接近几,图钉的长度大约就是几厘米。 c?举例说说生活中1厘米的物体。 设计说明:通过体验1厘米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的长度,同时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习数学服务于生活。 (6)认识几厘米。 a?对着尺师生一起数,从刻度“0”到刻度“2”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小学数学认识厘米教案

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使学生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建立初步的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合理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相关的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刻度清晰的尺。 学具:学生每人一张练习纸、一把学生尺,每两人一个学具盒(内含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橡皮、方格纸、图钉、回形针、卷尺等)。 教学过程: 一、观察比较,导入新课。 谈话:最近,植物学校的小朋友们也认识了线段,知道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小萝卜,小番茄和小辣椒很想知道数学书封面长边的长度,所以它们分别进行了测量,我们去看看他们的测量结果吧。 小萝卜:大约8市尺(8寸); 小番茄:大约10英寸; 小辣椒:大约26厘米。 提问:它们都是量的同一条线段,为什么量出来的结果不一样? 预设:单位不一样。

谈话: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市尺,英寸,厘米这3个长度单位是不同的,市尺是中国人发明的,英寸是英国人发明的,而厘米则是国际标准单位,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个新朋友。(补充课题:认识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引入,使学生意识到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果单位不同,则结果也会不同,建立测量时统一计量单位的必要性,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初步感知1厘米。 (1)看一看 谈话:那1厘米究竟有多长呢?(板书:1厘米)在尺上这样的长度就是1厘米(课件闪烁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今天老师还请来了长度为1厘米的小棒和我们一起学习,接下来,我们就和1厘米交个朋友,怎样? 现在请小朋友把1厘米的小棒找出来。 学生找一找。 谈话:仔细观察,你觉得1厘米怎样? 预设:比较短。 说明:量比较短的物体,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 (2)比一比 ①谈话:接下来我们来比划1厘米有多长。 儿歌配合手势:小手变孔雀; 小孔雀张开嘴,1厘米小棒站进来; 小嘴不动,小棒出来,1厘米保持不变。 谈话:哦?!原来1厘米用食指和大拇指比划的话,大约这么长,请小朋友仔细观察1厘米大约有多长,记在小脑子里。 (约3秒钟后)提问:小脑子中记住1厘米大概有多长了吗?接下来游戏升级:小嘴闭起来,1厘米回来。 谈话:你能不用小棒准确地比划出1厘米吗?比划好后,用1厘米小棒去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 (3)找一找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 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厘米的认识

厘米的认识 贺胜余花小学二年级数学谢芳苹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一节《厘米的认识》学习目标: 1、通过故事引导,结合实际,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能与测量结果进行比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测能力。 4、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刻度尺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古时还没有测量长度的工具时,古人为了知道一个物体的长度就用手直接测量,老师用手示范表示一拃的长度,学生模仿,比如测量桌子的长度,

老师示范大概4拃,可是却经常发生这样的矛盾,比如说有人买布,店主和买家经常这样吵:一个说我用手量了没有10拃,你差我布,一个说我用手量了明明有10拃。旁边的人一看两个人都没有说谎。 师:同学们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他们的手不一样大,所以他们的一拃不一样。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引出长度测量工具 师:很棒!你们觉得这样测量长度麻烦吗?要怎么解决? 生:手一样大就好了,可又不可能,应该有一样的测量标准。 师:对,古人和你们一样聪明,他们觉得各自的测量太不准确了,容易产生误会,于是他们觉得统一长度单位,并发明了测量长度单位的工具——刻度尺。 2.观察刻度尺,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老师出示尺子,学生拿出事先准备的尺子,仔细观察, 师:请仔细观察手中的尺子,对着有刻度的一边,你看到了什么? 生:数字,格子,cm 师:从数字几开始,我们一起数一数 生:从0开始,0,1,2,3,4,5,6,。。。。。。 师:你知道数字3代表什么吗?它的单位是什么? 生:3厘米,厘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