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

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贝多芬的一生

(1770~1827) 58岁1770年出生

贝多芬简介:

贝多芬,男,曾用名(亦名):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出生:

1770年12月1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的波恩街20号

父母:

父亲为约翰·范·贝多芬,母亲为马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

背景:

社会变革:

18、19世纪之交,法国大革命震动着欧洲大陆,本就摇摇欲坠的神圣罗马帝国更是因此而走向历史的终点,德意志民族在等待统一的时机。

家族:

贝多芬原籍南尼德兰(今比利时)梅赫伦镇的法兰德斯族人。

曾祖父Michael van Beethoven是梅赫伦镇的法兰德斯人,

曾祖母Marie Louise Stuyckers是南尼德兰(今比利时)另一族瓦隆族人,两人之子(即贝多芬祖父)Ludovicus van Beethoven生于梅赫伦。

外祖父Johann Heinrich Keverich与外祖母Anna Clara Westorff都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的特里尔选侯国(今属德国莱因兰地理大区)的科布伦茨。

祖父,也同名路德维希·范·贝多芬,20岁时迁居波恩,在科隆选帝侯宫廷内当一位乐队长。

父亲约翰则是一位唱诗班男高音。

母亲玛丽亚·马达琳娜·凯维利希(Maria Magdalena Keverich)是宫廷御厨的女儿,在嫁给约翰之前曾结过一次婚并有一子,但前夫与儿子皆早逝。

兄弟姐妹:贝多芬父母结婚后,一共育有7个子女,有4个长大成人。贝多芬是其次子,出生后在波恩教堂受洗。

血统:

血统而言,贝多芬是75%日耳曼人,18.75%比利时法兰德斯人,6.25%比利时瓦隆人。

名字与家乡:

贝多芬名字中的“范”(van)是弗拉芒语(又译法兰德斯语,荷语方言)而非德语中的“冯”(von),不代表任何贵族封号,而是用来显示其家乡

1771年2岁

早期家庭经济状况:

早期贝多芬家庭情况还算如意;父亲约翰(1740年至1792年)的经济状况不错,老路德维希在经济上也能帮助一下这个家庭。不过,父亲约翰有酗酒的习惯且脾气暴躁,母亲马丽亚(1746年至1787年)则体弱多病。

1773年4岁

1774年5岁

严父"6岁神童"音乐启蒙培养:

贝多芬很小就开始接受音乐训练,启蒙老师正是父亲约翰。六岁就能作曲的莫札特无疑给贝多芬的父亲立了一个榜样。为了使自己的儿子贝多芬也成为一位神童,约翰很早就教贝多芬弹奏钢琴,稍有弹错就是一顿毒打,而弹错的后果就是经常被酗酒的父亲拍贝多芬的头。他的父亲这样对待贝多芬导致了他一只耳朵失去听力。

钢琴对贝多芬一生的影响:

贝多芬5岁开始学习钢琴,虽日后还会演奏小提琴、中提琴和管风琴,但是钢琴却始终伴随着他。而早期的贝多芬也是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确立起音乐家的地位的。

1775年6岁

童年患有中耳炎:

在6岁时左右患有中耳炎,但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疗,这可能为其日后的耳疾埋下祸根。

1776年7岁

1777年8岁

揠苗助长式"6岁神童"培养:(具体年代不详)

父亲约翰有时甚至会在深夜将贝多芬从床上拉起,要他在朋友面前演示其音乐才能,贝多芬因此在上学时显得注意力不够集中。

1778年9岁

9岁登台表演:

“六岁童星”贝多芬在科隆首次登台演出

1779年10岁

1780年11岁

贝多芬辍学:

贝多芬因为父亲财力不济而被迫辍学,因此他在学校所学到的应该不会很多;而此时的贝多芬和其他同龄的孩子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开始剧院演出:

在剧院乐队演出。

师从奈弗学习钢琴和师从里斯学习小提琴:

由于父亲约翰的音乐教育缺乏系统性,音乐同行说服了父亲约翰,让贝多芬跟随乐队指挥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宝·奈弗学习钢琴和作曲,另外还跟法兰兹·安东·里斯学习小提琴,这些新老师的努力使得贝多芬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老师的要求:

奈弗是一位好老师,他不但看出了贝多芬的优势所在,也能察觉其弱点:缺乏自制力、修养和纪律。他要求贝多芬研习前辈的作品,如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再来是同时代音乐家的名篇,如莫札特的作品。

1782年13岁

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

奈弗发表了贝多芬的第一部作品《以戴斯勒先生一首进行曲为主题的羽管键琴变奏曲》(Variations pour le Clavecin sur une Marche de Mr. Dressler)。

1783年14岁

成为风琴师:

成为风琴师,并发表了三首奏鸣曲

得到老师奈弗扶持:

贝多芬代表奈弗出任宫廷乐队羽管键钢琴演奏家。老师奈弗赞赏贝多芬:一定会成为莫札特第二

1784年15岁

1785年16岁

1786年17岁

1787年18岁

拜访莫扎特:

决定带着科隆大主教马克思·法兰兹(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的弟弟)的推荐信前往

维也纳拜访莫札特。

当时传言,莫札特在忙于创作《唐璜》时,仍抽出时间给贝多芬一个主题做即兴演奏,而贝多芬的演奏打动了莫札特,因此说道:“注意这位年轻人,日后他会扬名天下。”

母亲去世:

贝多芬因母亲的病危消息而离开维也纳,玛丽亚的病情并未因贝多芬的归来而有所改变;她的逝世,无疑将家庭整个托付给了贝多芬。

向父亲争夺弟弟的抚养权:

约翰的行为越发不近情理,致使贝多芬向皇储申请裁决,意欲取得两个幼弟的抚养权,结果是约翰得从月薪中拿出一半供养子女。

1787年起,贝多芬受到欧洛吉奥·施内德的影响,使他了解当时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的思想。这种影响,反映在贝多芬后来的作品中。

1788年19岁

担起养家责任1788-1792:

贝多芬为了养家糊口,在老师奈弗的一支歌剧院乐队里担任中提琴演奏。

1789年20岁

贝多芬兄弟姐妹:

1769年8月2日,老大路德维希·玛丽亚·范·贝多芬出生;

1770年12月16,老二贝多芬出生;

1779年,老三安娜·马里亚·弗兰切斯卡出生(只活了四岁);

XXXX年,老四卡斯帕·安东·卡尔·范·贝多芬出生;

XXXX年,老五尼古拉斯·约翰·范·贝多芬出生;

1781年,老六弗兰兹·格奥尔格出生(两岁时离世);

1786年,老七马里亚·马格丽塔出生(在周岁之年夭折)。

1790年21岁

第一部政治情节的音乐作品:

2月20日,神圣罗马帝国约瑟夫二世逝世,波恩的“读书与休养”协会准备在3月份举行悼念,在施内德的建议之下,贝多芬创作了一部《为约瑟夫二世逝世所作的悼念清唱剧》(德语:Trauerkantate auf den Tod Joseph II,WoO 87),这也是贝多芬第一部与政治沾上边的作品。

为新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登基写了一部清唱剧:《为利奥波德二世登基而作的清唱剧》(德语:Kantate auf die Erhebung Leopold II zur Kaiserwürde,WoO 88)但这些作品均未如期上演。

见多芬患下腹疼痛症。

12月25日,约瑟夫·海顿旅行途中路过波恩。

1791年22岁

题外:莫扎特去世

12月5日,和贝多芬同时代的年仅36岁的莫扎特突然去世。

1792年23岁

父亲去世:

12月18日,父亲临终的那一刻,父亲约翰一直未得到自己孩子和亲友们的谅解与接纳。

得到作曲家海顿推荐维也纳深造: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在从维也纳到伦敦的旅程中两次在波恩逗留,接触到贝多芬,并对前一首清唱剧大加赞赏,海顿因此劝科隆大主教将贝多芬送到维也纳深造。而贝多芬也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再度踏上前往维也纳的行程。

1793年24岁

扎根维也纳,师从海顿1793-1794:

在这一年多时间,年迈的海顿并没有拨出太多时间给这位年轻学生,再加上贝多芬的性格是出了名的倔强,贝多芬在这段期间究竟从海顿处习得多少本事,后人对此难有定论。传言贝多芬对音乐开始有自己的理解,对老师海顿的理念显现出叛逆情绪。

初到维也纳“北漂”:

初到维也纳的两年,贝多芬非常拮据,他住在一个地下室里。为了在音乐界立身,他不得不在服装、乐器、家具还有社交方面花钱,例如他的笔记本上记有这么一笔“25个格罗申,为自己和海顿买咖啡”,显见他每花一分钱都要掂量一下。

贝多芬抓收入:

在沙龙里举行小型音乐会,能得到一些贵族的赏识,获得一些生活品。

贝多芬的赞助人有很多,其中包括卡尔·冯·里希诺夫斯基侯爵,安德烈·拉祖莫夫斯基公爵,埃斯特哈奇(Esterházy)亲王和约瑟夫·洛伯科维茨亲王。

再后来,版权成为贝多芬的收入来源。

他并不喜欢去当一名音乐老师,为贵族千金上课使他反感。但是他的确当过家教为人上钢琴课,其学生中不乏有名的演奏家如布伦瑞克的特雷莎公主,或是多罗蒂阿·厄特曼(Dorothea Ertmann)。

贝多芬曾兴起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的念头

音乐是否是专属上层阶级的奢侈品?

传言海顿强烈批评贝多芬的作品1的第三首三重奏时(它正是贝多芬自己认为三首里面最好的一首),贝多芬会认为这是妒嫉使然。但海顿可能并非诟病作品的品质,而是作品里面的“大众化”,亦即一般的业余演奏者也能轻易上手其作品,而且其内容迎合了当时大众的品味。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海顿的批评则体现了18世纪末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冲突,即:音乐是否是专属上层阶级的奢侈品?

1794年25岁

维也纳学习:

老师海顿去伦敦,贝多芬则继续他在维也纳的学习。

得到约翰·申克的指导,并且在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雷希茨贝格门下学习了一年的对位法。

著名的萨列里也为贝多芬非正式地上过声乐课;

阿罗伊斯·福斯特(Alois Forster)则教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可以说,贝多芬在维也纳不但学习到当时最先进的音乐理论,而且体会了前辈的音乐实践经验。

贝多芬在此期间写有三首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重奏(即作品1)、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一首弦乐五重奏,和两首钢琴和大提琴奏鸣曲]。

1795年26岁

维也纳首秀成功:

贝多芬在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音乐会,曲目是他于1794到1795年创作的B?大调第二号钢琴协奏曲(作品17),由他本人演奏钢琴,这次演出获得了成功。

为维也纳美术协会年度舞会所写的十二首德国舞曲(编号WoO 8),甚至比老师海顿同类型创作得到更多的青睐。

求婚失败:

贝多芬向马达琳娜·维尔曼(Magdalena Willmann)求婚,但遭到了拒绝。

1796年27岁

音乐事业飞升:

先后在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演出,途经纽伦堡、莱比锡和柏林等地,并创作了两首大提琴奏鸣曲(作品5)以及三首钢琴奏鸣曲(作品2)。

耳疾的困扰:

贝多芬出现了耳疾的先兆,对此他描述道:“耳朵里常闻低鸣和呼啸。”但是,耳疾的出现并没有让贝多芬停下

1797年28岁

1798年29岁

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贝尔纳多特将军曾建议贝多芬为拿破仑写上一曲,但贝多芬并未为之全力以赴。

1799年30岁

贝多芬发表了可能是他最早的受欢迎作品之一:C小调第八号钢琴奏鸣曲《悲怆》(又名“悲怆大奏鸣曲”)。此作是献给里希诺夫斯基的。

1800年31岁

早期的作品,都具有显著的古典主义风格:旋律的发展,乐章之间较为松散的关系,以及个人情感的隐藏等。

1801年32岁

钢琴奏鸣曲《月光》献给自己的学生:

比《悲怆》"高"出半个音的C?小调钢琴奏鸣曲《月光》作成,《月光》是献给贝多芬的钢琴学生朱利叶塔·贵契阿迪的,但亦有传闻称,两人之间可能不只是单纯师生关系;甚至有人认为,她就是贝多芬那位“永恒的爱人”。

贝多芬着手创作清唱剧《基督在橄榄山上》(作品85)。虽然这部作品在1803年就首演了,但是贝多芬坚持对之修改,直到1811年才再次发表。

1802年33岁

酒后惹事:

贝多芬原拟将A大调第九号小提琴奏鸣曲献给乔治·布里治涛尔,但是后者一次酒后狂言,得罪了贝多芬的一位朋友。贝多芬一怒之下,将奏鸣曲献给了当时非常优秀的小提琴家鲁道夫·克鲁采,于是,这首奏鸣曲便被冠以“克罗采”之名。(不过,克罗采终身未演奏过此曲,还嫌曲子是不可演奏的。)

为拿破仑献《普罗米修斯的创造》:

为拿破仑创作了芭蕾舞音乐《普罗米修斯的创造》(作品43),有应和这种波拿巴热的意味。但是,其编舞者维加诺却让贝多芬失望了,普罗米修斯的英雄气概在舞台上并未得到充分表现。

情绪低谷时期:

贝多芬到维也纳的休养地圣城,意图靠当地矿泉水浴,以治疗自己日益严重的耳硬化症。

在圣城,他的情绪则一度陷入低谷,还写下了一封寄给自己兄弟的信,后世称之为《圣城遗书》。此信在1827年才被发现,信中的语气既悲观且可怜,可见贝多芬的耳疾导致其出现自杀的念头,只有他的音乐,和一种模糊的使命感,才让他不致走上绝路。

贝多芬创作“英雄主义”黄金时期:1802-1804,1812-1814

1803年34岁

第二号交响曲第一次与维也纳的听众们见面。

贝多芬得到了维也纳河畔剧院的驻院作曲家职位,并着手进行下一部交响曲的创作。

1804年35岁

为拿破仑献第三号交响曲:

有共和、民主和自由追求的贝多芬就要用自己的双手,告诉世人,甚至是拿破仑本人,他心目中的英雄是何等形象;为此诞生的,正是E?大调第三号交响曲。

第三号交响曲:

第三号交响曲的篇幅也是无比宏大,其演奏时间达45分钟左右,正是因为当中包含了比以往命题作曲更多的精神内涵,不但是当代音乐史、交响曲发展史上最宏大的器乐作品,更是贝多芬自己创作史上的转折点。

贝多芬撕毁第三号交响曲扉页:

5月,法兰西第一帝国成立

12月2日,拿破仑加冕称帝的仪式在巴黎圣母院举行。对贝多芬来说,这不单单只是

君主复辟,更是拿破仑对革命理想的背叛。对此,传言盛怒之下的贝多芬,撕去了第三号交响曲上写给拿破仑的题献扉页。

贝多芬受到经营维也纳两个大歌剧院的布劳温男爵的委托,去创作一部歌剧。脚本由法国剧作家布依提供,这就是《莱奥诺拉》,亦是贝多芬唯一的一部歌剧作品。

创作巅峰时期1804-1815:

1804年起,贝多芬的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伴随着第三号交响曲的问世,《华德斯坦》奏鸣曲(作品53)和《热情》奏鸣曲(作品57)不但是钢琴奏鸣曲的名作,更体现了“英雄”纪元的宏大乐念。

贝多芬终身未娶:

贝多芬与寡妇约瑟芬产生了感情,但二人最终因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失之交臂。

1805年36岁

第三号交响曲举行首演。

一生唯一的歌剧《莱奥诺拉》完成:

《莱奥诺拉》第一稿完成,全剧分三幕,讲述的是一位妇人为了拯救身陷囹圄的丈夫,而化身潜入狱中的“无间道”故事,这样的题材在当时非常受到欢迎。

歌剧《莱奥诺拉》首演失败:

11月20日,歌剧《莱奥诺拉》在维也纳河畔剧院首演,正值法军开进维也纳之际,在诡谲的情势下,演出本身非常失败,第三天就被迫停演。

1806年37岁

3月29日和4月10日,在布洛伊宁的协助下,贝多芬将歌剧《莱奥诺拉》本来三幕的规模缩减至两幕进行演出。

第四号交响曲甜蜜时期:

贝多芬做客里希诺夫斯基亲王位于格拉兹的夏宫,认识了奥佩尔斯道夫伯爵,伯爵正好要组建一支乐队,并委托贝多芬为其创作。当年9、10月间,贝多芬完成了阳光明媚的第四号交响曲。

5月,贝多芬和特雷莎公主订婚,其安宁和愉快的心境在第四号交响曲中留下了踪影。

室内乐作品方面,1806年的《拉祖莫夫斯基弦乐四重奏》可能是贝多芬在弦乐四重奏这个范畴里面最有名的作品。作品是献给俄罗斯大使拉祖莫夫斯基的。

12月23日,首次上演《小提琴协奏曲》(作品61号)。

1807年38岁

1808年39岁

12月22日,维也纳河畔剧院里的听众经历了一场意义非常的音乐会,音乐会长达4小时,曲目全部是贝多芬的作品:开场先是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作品68),再是C 大调弥撒里面的咏叹调,然后是G大调第四号钢琴协奏曲(作品58),紧接着是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作品67),还有《合唱幻想曲》(作品80)。

贝多芬接受了钢琴家克莱曼蒂的建议,将小提琴独奏改为钢琴

短暂的师生恋:

甜蜜的《致爱丽丝》诞生。《给爱丽丝》这首钢琴曲:当时贝多芬着情于自己的学生-年仅18岁的特雷莎·马尔法蒂。

贝多芬原打算在一次由马尔法蒂父亲举办的宴会上向其求婚,而且还特地将写好的一部小曲(Bagatelle)带上,准备即席题献。可是,宴会上的贝多芬喝醉了,不但忘了求婚,小曲封面“给特雷莎”(Für Therese)的题字,更由于字迹过于潦草,当人们在马尔法蒂身后发现这段文字时,误认为上面写的是“给爱丽丝”(Für Elise),成为一段美丽的错误。

耳疾困扰:

贝多芬进一步失聪

1809年40岁

贝多芬对拿破仑的反感在后来有所缓和,在一次由贝多芬本人指挥、拿破仑原定出席的音乐会上,其曲目便包括了《英雄》,他甚至还考虑将自己的C大调弥撒(作品86)献给拿破仑。

贝多芬给了世人最后一首编号的钢琴协奏曲:E?大调第五号(作品73)。这首协奏曲在出版时,只标明了“大型协奏曲”,因作品宏大、辉煌的结构色彩,因而得别名《皇帝》。此外,这首协奏曲也与当时流行的“军队协奏曲”不无联系,包括催人向上的第一乐章,柔情款款的第二乐章,以及富丽流畅的终乐章,使之成为唱片时代演奏家争相灌录的名曲。

歌德的剧作《艾格蒙特》上演,承担演出的维也纳城堡剧院委托贝多芬为之配乐。贝多芬为之写了九段配乐(作品84),其中又以序曲最为有名。

4月9日,奥地利对法国宣战。

5月10日,法军再次占维也纳。

1810年41岁

5月,贝多芬与特雷莎彻底分手。

1811年42岁

1812年43岁

6月24日,拿破仑举兵进攻俄国。

6月底,贝多芬东行休养,此趟取道布拉格,并在7月5日抵达特普利采,并在此会见了歌德。

10月19日,法军开始撤退。

人生走下坡:

1812年以后的贝多芬早已相对低产,他的情绪低落,没有作品也意味着个人财政发生问题,且见婚姻无望,贝多芬倍感孤独。

1813年44岁

《战争交响曲》大获成功:

6月21日,威灵顿公爵在西班牙击败法军,并最终将法国势力赶出西班牙。反抗法国统治的民族解放战争纷起。

为了此一事迹,贝多芬特别创作了名为《战争交响曲》的作品(作品91,又名《威灵顿的胜利》),曲中使用了由节拍器发明者梅尔泽斯研发于1805年的新乐器:百音琴。

12月8日《战争交响曲》的编制改写后,与第七号交响曲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一同演出。

1814年45岁

题外:4月6日,拿破仑在枫丹自露退位。

歌剧改名《费德里奥》大获成功:

贝多芬另外参考了特莱许柯的脚本,对此剧做了第二次改编。

5月23日,歌剧《莱奥诺拉》第三版的剧作以《费德里奥》之名在凯恩特城门剧院演出,此版本终于获得成功,其制作并陆续前往布拉格、伦敦及纽约演出。

趣事:

在《费德里奥》第三版1814年的演出现场,十七岁的舒伯特是观众之一。为了目睹这次演出,舒伯特不得不卖掉自己的学校课本,才能换到演出的门票。

1815年46岁

最后一次登台上演:

随着年岁渐长,贝多芬的听觉也不断地丧失,其演出活动愈来愈少。

1月25日,最后一次以钢琴演奏家的身份登台,是在宫廷音乐会中为自己所作的歌曲《阿德莱德》(作品46)伴奏。

低谷时期作品:

在维也纳会议期间,《荣耀时刻》(作品136)的大型康塔塔,以及名为《平静的海洋和幸福的旅程》(作品112)的合唱作品,是低谷状态的贝多芬笔下的少数创作。

向弟媳妇争夺侄子抚养权:

11月15日,卡斯帕·贝多芬去世,为了争夺侄子卡尔的监护权,贝多芬与弟媳约翰娜展开旷日持久的诉讼。

1816年47岁

人生低谷时期1815-1819:

10月起,因感冒引起的各种疾病久治不愈。不幸得了支气管炎,被迫卧床。在其1815–1819年这四年间,是贝多芬一生的谷底时期。

1817年48岁

重回交响曲创作:

伦敦爱乐协会曾委托贝多芬创作两首交响曲,并前往指挥。贝多芬虽然回信应允在1818年1月完成委托,但由于他不同意协会开出的条款,计划因此落空。

不过,这次委托将贝多芬拉回到睽违已久的交响曲创作轨道上,他为这个计划首先写好了第一、第二乐章,但直到1822年(此时庄严弥撒仍待完成)

1818年49岁

作品风格大变:

贝多芬写下了《槌子键钢琴奏鸣曲》(作品106),这首奏鸣曲标志着新一轮创作灵感的开始;此后的贝多芬,似乎在精神面上起了变化,此后的作品不但外在规模宏大,形式难以预测,情感则反而愈发内向、深邃。

失聪恶化,借助谈话册:

需要“谈话册”(Konversationshefte)才能与人“交谈”,而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很多贝多芬的话语都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后人研究其为人的重要资料。

宗教音乐创作:

为了鲁道夫的登位,贝多芬已经开始起草庄严弥撒的创作,但作品要等到四年之后,才终于交到鲁道夫手上。

1819年50岁

彻底失聪:

贝多芬的听力全失,更无疑完全剥夺了他的演出能力──事实上,即便是日常的沟通,此时的贝多芬也显得非常吃力。

安东·申德勒成为贝多芬的助手。

贝多芬的学生兼赞助人鲁道夫大公被封为奥洛穆茨大主教。许多贝多芬作品都是题献给了后者,包括第四、第五号钢琴协奏曲、《槌子键钢琴奏鸣曲》,以及最重要的《大公》钢琴三重奏(作品97)。

1820年51岁

胜诉监护权:

4月8日,贝多芬终于胜诉,获的侄子卡尔的监护权,成为侄子卡尔的惟一监护人。

贝多芬叔侄关系紧张:

一方面,一直单身的贝多芬,在维也纳曾迁居63次;自己生活不固定的他,最后也被证明不是一个及格的导师。他对侄子要求过高、过于严格,超过了卡尔承受的限度。另一方面,卡尔纵使有天分,但是也有两个大缺点:懒惰和不诚实。

1821年52岁

题外:拿破仑逝世

患黄疸病

1822年53岁

爱乐协会再一次联系贝多芬,开出了50镑的酬劳(在当时已等同是买断交响曲专属权的价码),囿于财务困窘的贝多芬这次勉强接受了。

1823年54岁

1824年55岁

宗教音乐:

4月7日,庄严弥撒在圣彼得堡首演,演出所用的乐谱稿件,是由贝多芬的贵族朋友尼可莱·格雷卿的夫人艾芙婕娜(Evgenia)送去的。

作品在5月7日的维也纳首演(演出位于卡特纳托剧院),演出由米雪埃·翁劳夫指挥,已无法负担指挥的贝多芬仍坐在舞台上,在每个乐章开篇时给出速度提示。

当天晚上的曲目以《雅典的废墟》序曲(作品113)打头阵,继而是庄严弥撒的三个段落,第九号交响曲作为压轴曲。虽然乐队的素质不是最好的(临时拼凑而成的乐队),但演出很成功,盛况空前。

1825年56岁

1825-1826年,贝多芬集中精力,写下了最后的五首弦乐四重奏(第十二至十六16号),还有一部大赋格;作品编号135的第十六号弦乐四重奏,是贝多芬的遗作。

5月,患严重肠炎。

1826年57岁

将1814年版《费德里奥》乐谱发行出版,且一跃成为各大剧院保留剧目迄今。

8月,第九号交响曲付梓出版,作品题献给普鲁士的腓特烈·威廉三世。

健康每况愈下,身心俱下:

贝多芬在跟兄弟争吵后回家,在路上他身体着凉了。

12月,他带着侄子去格内森道夫旅行,希望身体好转,却反而在途中感染肺炎。贝多芬本来就有肝、肠的痼疾,此时又惊闻侄子试图自杀的消息,使得他的健康迅速恶化。

12月2日,返回维也纳,贝多芬病情严重,患有肺炎、肝硬化和腹水症。

12月20日,第一次腹腔穿刺。

1827年58岁

1月3日立下遗嘱,到了3月份,他的健康明显恶化。这一年间,他为肝硬化动了4次手术。在贝多芬卧床之时,医生瓦乌希开了七十五瓶药予他,后来有人认为,正是瓦乌希“用药物摧残贝多芬”。

1月8日,第二次穿刺。

2月2日,第三次穿刺。

2月下旬,贝多芬病危。

2月27日,第四次腹腔穿刺。

3月24日,失去知觉。

去世:

3月26日17时45分,贝多芬逝世。

死因:

根据当时的医生诊断,贝多芬的直接死因是肝硬化。此外,认为他是死于梅毒的看法亦从未间断。

贝多芬的头发:

费迪南·希勒自弥留的贝多芬头上取下的一缕头发,则成了了解其死因的重要线索;这缕头发一直由希勒家族保存到20世纪。

1943年二次大战期间,为躲避纳粹的犹太人提供医疗服务的丹麦医生凯·亚历山大·弗莱明(Kay Alexander Fremming)获得了贝多芬的头发。

1994年12月,这缕头发遭到拍卖。目前,贝多芬的头发保存在多个地方,包括圣荷西州立大学的贝多芬研究中心、华盛顿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康涅狄格州的哈特福德大学、伦敦的大英图书馆、维也纳音乐之友协会,以及波恩的贝多芬博物馆(德语:Beethoven-Haus)。

伊利诺伊州派弗研究中心为贝多芬遗留下来的头发进行金属化验,结果显示其发中铅含量很高。虽然这一发现对梅毒致死的推测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是现在普遍认为,这是由于当时工业污染了多瑙河的鱼,而贝多芬又很喜欢吃该地段的鱼,因此鱼体内的铅在其身上沉积。并非为了治疗梅毒而服用含铅的药物所致。贝多芬性格狂躁,生理方面受慢性腹泻和腹痛的折磨,甚至其死亡,都可能是由铅引起的。

身后:

4月,庄严弥撒在贝多芬逝世之后出版,全欧洲各音乐中心订购抄本数达两百份以上。这样热烈的反响除了是对作曲家的纪念之外,亦可以看出当代欧洲对宗教音乐作品的需求仍频。

1932年1月27日,一颗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由德国天文学家卡尔·威廉·雷睦斯发现。它被命为贝多芬,以示对这位德国作曲家的纪念。

2003年,第九号交响曲之手稿在伦敦索思比拍卖行以213万英镑售出。

归宿:

3月29日,举行葬礼,据说有多达一万(又说两万)名维也纳市民出席,当局出动军警到场以维护秩序。舒伯特是葬礼的卅八位抬棺人之一。

1888年,贝多芬的棺木被取出,改葬至维也纳中央公墓的舒伯特墓旁。

子嗣: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从“西欧中心论”到“全球史观”的发展 侯永娟 (西华师大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541) 内容摘要:自地理大发现以来,世界逐渐走向了一体化的进程,各地区间的交流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历史的发展也从狭隘的以西欧为中心的论点而渐次着眼于全球的背景之下,去探讨世界各个地区的交流与互动。全球化与一体化成为了时代潮流。文章从不同时期对世界史的研究来论述从“世界史”到“全球史”的发展及其各个时期所具有的特征。从而展示全球史观对于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世界史全球史一体化全球化 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体系开始出现,标志着世界历史的产生,而在某种程度上,它使彼此隔绝的世界各国开始建立起持久和越来越密切的联系。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分水岭,从此后世界开始进入到了近代史的发展时期,人们的视野也扩大到了全世界的背景之下。有人说这一进程是积极的,是推动人类不断向更文明,更先进的时代前进,是文明国家对未开化国家的同化。同样也有人对世界历史全球化提出了质疑,认为它是更先进野蛮的开始。如果说希腊人对其他民族的称谓“野蛮人”是采用一种短兵相接的方式进行征服与占领的话,那么现代人对对待“野蛮”的方式则表现了出了更多“野蛮的行径”。于是人类社会被卷入到了政体世界体系,于是人们开始争论——谁是全球的中心,谁是文明的先行者? 早在19世纪的时候,黑格尔就提出了“西欧中心论”。并且将“西欧中心论”理论化。他在《历史哲学》中,用地理条件、精神、种族气质来证明他的理论。在黑格尔看来,非洲是“不属于世界历史的部分;亚洲从来没有加入过世界历史的进程;东欧斯拉夫人没有表现出独立的因素,而唯有日耳曼人本性优越。……日耳曼民族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日耳曼世界主要的各国是法兰西、德意志和英格兰”。①这样以来黑格尔就为“西欧中心论”提出了一个理论基点——种族优越论。如果说黑格尔是“西欧中心论”的理论倡导者,那么德国史学家兰克(Leopold Ranke)就是“西欧中心论”的这一理论的实践者。他认为“欧洲,确切的说是西欧的民族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主流或者主体,是支配世界的中枢,而其他的民族,包括东欧的斯拉夫人,马扎尔人以及欧洲以外的土耳其人等,不过是世界历史的附属物。”②他在1848年出版的《拉丁民族和条顿民族的历史》一书的序言中曾写道:“日耳曼民族和日耳曼——拉丁民族后裔的历史是全部近代历史的中心”;“这些民族……构成全部近代史的基础。”黑格尔和兰克的西欧中心的思想,为近代世界带来了极端的思想倾向,后来的军国主义、法西斯独裁主义的出现,都是受了这些理论的影响。他们所谓“落后种族及国家”的改进,使世界掀起了一轮新的浪潮。19世纪下半期,欧洲殖民主义国家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明确的全球地理概念已经形成,而此时的兰克竟然置欧洲之外其他地区的历史于不顾,还美其名曰在编写《世界史》,这样的世界史视野与比他早一个世纪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西方音乐史论文 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目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2)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2) 浪漫主义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 (3) 浪漫主义音乐特点总结 (3)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 关于音乐,人们一直都在探讨它的奥秘和美妙,当第一次听到《小夜曲》,便被其中的婉转、悠扬与空灵所吸引,它源于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一个充满神奇音乐的时代。浪漫主义乐派是继维也纳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浪漫主义产生于法国大革命以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动乱之中,它支配着十九世纪的艺术。这个时期艺术家的创作上则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艺术表现形式也较以前有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浪漫主义思潮与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特点简述 浪漫主义音乐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作曲家不同程度地倾心于标题音乐,其构思常常以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其他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甚至为强调表现意图而加添明确的标题。所采用的形式载体也为了与标题性内容相符而突破传统的模式,创造出许多综合性或形式灵活的体裁。 同时,浪漫主义音乐有着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 世纪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采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在追求更加个性化、情感化表现技巧的过程中,诸多民族民间音乐的色彩影响到旋律特征、调式和声与节奏节拍的独特处理。 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不同 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所不同的是,它承袭古典乐派作曲家的传统,在此基础上也有了新的探索。如强调音乐要与诗歌、戏剧、绘画等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相结合,提倡一种综合艺术;提倡标题音乐;强调个人主观感觉的表现,作品常常带有自传的色彩;作品富于幻想性,描写大自然的作品很多,因为大自然很平静,没有矛盾,是理想的境界;重视戏剧,研究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学,从中吸取营养,作品具有民族特色。 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是继承古典乐派,但内容上却有很大的差异,夸张的手法也使用的特别多。在音乐形式上,它突破了古典音乐均衡完整的形式结构的限制,有更大的自由性。单乐章题材的器乐曲繁多,主要是器乐小品,如即兴曲、夜曲、练习曲、叙事曲、幻想曲、前奏曲、无词曲以及各种舞曲——玛祖卡、圆舞曲、波尔卡等。在众多的器乐小品中,钢琴小品居多。声乐的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艺术歌曲,并将诸多的声乐小品串联起来形成套曲,如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女》、《冬之旅》等,就是浪漫主义音乐派创新的艺术题材。和声是表现浪漫主义色彩的重要工具,不谐和音的扩大和自由使用,7和弦和9和弦以及半音法和转调在乐曲里的经常出现,扩大了和声范围及表现功,增强了和声的色彩。作曲家创立了

欧洲古典主义女性人物油画作品欣赏

法国的保留下来的艺术珍品,尤其是看到整个欧洲历来的艺术大师在人生起伏中留下的心血作品,心情是很激动的,这是艺术之间一种能产生共鸣的文化激情碰撞吧,虽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历史文化意识形态,但国画、书法、油画给人的震撼是一样的。 摩尔人物油画《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1868年 画布油画,61×88.30厘米阿尔伯特·约瑟夫·摩尔英国,1841―1893年 摩尔出生在约克郡一个著名的艺术家庭。父亲威廉·摩尔和哥哥亨利·摩尔(1831―1895,著名风景画家)引导他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19世纪五十年代,他到了伦敦,先在肯辛顿艺术学校学习,后考入英国皇家学院,1860年前往巴黎和罗马深造。渐渐地,摩尔形成了着色轻柔,线条细腻的独特风格,在维多利亚时代的画家中也显得十分突出。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休闲人物为主人公,人物形象明显受到希腊风格的影响。

《四重奏:一个画家对音乐艺术的赞颂》展示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摩尔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充分表现了他在调理线条和色彩搭配上的巨大创造力。这幅作品在寻求音乐与美术之间的联想的同时,把沃尔特·佩特称之为“音乐的特性”的东西用绘画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画面上并没有明示出音乐家们与听众之间存在着什么联系,更看不出四位演奏家有什么特别之处。把现代乐器画进作品里,目的是为了避免观众“较真儿”,同时又把画家为了突出作品时代性的意图表现了出来。 欧洲古典主义人物油画《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 画布油画,84×129.50厘米弗雷德里克·莱顿英国,1830―1896年 《海边捡拾鹅卵石的希腊女孩》1871年在英国皇家学院画廊第一次展出,这意味着画家莱顿朝着开创古典题材的创作道路迈出了第一步,也是对这位画家解决构图比例的高超技艺的一次总结。画中四个女人

世界著名音乐家及代表作

音乐之父——巴赫( 德国) 音乐神童——莫扎特( 德国) 古今乐圣——贝多芬( 德国) 歌曲之王——舒伯特( 德国) 音乐神灵——韩德尔( 德国) 指挥之王——卡拉杨( 德国) 歌剧之王——威尔弟( 意大利) 音乐之王——斯卡拉蒂( 意大利) 小提琴之王——帕格尼尼( 意大利) 进行曲之王——苏萨( 美国) 流行歌曲之王——福斯特( 英国)

园舞曲之父一一老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圆舞曲之王——小约翰·施特劳斯( 奥地利) 交响曲之王——海顿( 奥地利) 交响乐诗人——柏辽兹( 法国) 印象派大师——德彪西( 法国) 轻歌剧之王——奥芬巴赫( 法国) 管弦乐色彩大师——拉威尔( 法国) 钢琴诗人——肖邦( 波兰) 钢琴之王——李斯特( 匈牙利) 舞剧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 俄国) 伯牙:古代传说人物,生于春秋战国时代,相传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是他的作品。师旷:春秋时代晋国音乐家,相传《阳春》、《白雪》、《玄默》三操是他的作品。 嵇康:三国魏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单乐家,以所弹《广陵散》知名。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艺人,精通琵琶,因反对安禄山被支解示众。 李龟年:唐代宫廷乐师,作《渭州曲》。 董庭兰:唐代古琴家,以善弹《胡茄十八拍》的两种传谱著称。 姜夔: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有《律吕新书》等音乐著作。 朱权:明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和古琴家。论著有《神奇秘谱》、《太和正音谱》等数十种。 王玉峰:清末民间盲艺人,以“三弦弹戏”模仿谭鑫培、龚云甫等京剧名演员唱腔知名。 华彦钧:现代民间音乐家,人称“瞎子阿炳”。所作《听松》、《二泉映月》、《寒春风曲》等二胡曲最为依妙。 刘天华:现代作曲家、民族乐器演奏家,所作《良宵》、《光明行》、《空山鸟语》等二胡曲发展了二胡的表现手法。 聂耳:我国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奠基者,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作有歌曲《义勇军进行曲》、《开路先锋》、《大路歌》、《前进歌》、《铁蹄下的歌女》等三十余首及歌剧《扬子江暴风雨》。 冼星海:现代作曲家、人民音乐家。作品有大合唱《黄河》、《生产》等,歌曲有《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交响组曲《满江红》等。 张曙:现代作曲家,作品有《保卫国土》、《洪波曲》等二百余首。 麦新:现代作曲家,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巴赫:德国作曲家,代表作有《b小调弥撒曲》、《马太:受难曲》和管弦乐《序曲》等。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代表作有《伦敦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四季》,交响曲《告别》、《惊愕》、《时钟》等。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歌剧《费加罗的婚礼》、《魔笛》、《唐璜》等,并首创独奏协奏曲形式。 贝多芬:德国最伟大的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六(《田园》)、第九(《合唱》)等交响曲,和《热情》、《悲怆》、《暴风雨》等钢琴奏

十二位著名音乐家的简单生平代表作集锦

1,贝多芬 生平: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德语: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2岁出版了钢琴奏鸣曲,1972年经海顿指引去维也纳深造。从1796至1800年,整整4年,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1820年听力开始减弱,中年失聪。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作品:《月光曲》、《第七交响曲》、《骑士芭蕾》《钢琴奏鸣曲》《致爱丽丝》(献给爱丽丝)创作《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2.柴可夫 生平 柴可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俄罗斯伟大的浪漫乐派作曲家,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俄罗斯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柴可夫斯基出生于沃特金斯克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在母亲的教导下学习钢琴,后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跟随安东·鲁宾斯坦学习音乐创作,成绩优异。毕业后,在尼可莱·鲁宾斯坦的邀请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他的作品常被世界各国剧院所演奏,在中国一些剧场或公众娱乐场合,用他的乐曲做伴奏编排的现代歌舞,在某些地方也深受大众喜闻乐见,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1893年的11月6日逝世。 作品:六部交响曲、四部协奏曲、芭蕾《天鹅湖》《胡桃夹子》《睡美人》 3.德彪西 生平: 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年8月22日-1918年3月25日),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欧洲音乐界颇具影响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时也是近代“印象主义”音乐的鼻祖,对欧美各国的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大奖”.他的代表作品有管弦乐《大海》,《牧神午后前奏曲》,钢琴曲《前奏曲》和《练习曲》,而他的创作最高峰则是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过一些对遭受苦难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创作风格也有所改变。此时他已患癌症,于1918年3月25日德国进攻巴黎时去世。 4,格里格 爱德华·格里格(1843年6月15日-1907年9月4日),挪威作曲家,出生于卑尔根,祖先是苏格兰人。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6岁随母学钢琴,得到音乐启蒙教育。经著名小提琴家O.布尔推荐,1858~1862年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卑尔根举行首次作品音乐会。1863~1866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活动,与挪威民族音乐的倡导者音乐家R.诺

西方中心论

西方是积极的行动者,东方则是消极的回应者。西方是东方人所有行为的目击者和裁判者东方只能借助西方来界定自身,/东方不再是欧洲的对话者,而是沉默的他者。0[2]8东方人 之好坏与否应由西方人判定。按照东方主义的西方中心主论逻辑,东方是落后、野蛮、愚昧、守旧和懒惰的象征,是与处于中心位置的西方相对立的一种边缘性的存在,东方主东方主义对东西方关系的塑造,不是为了寻求一种知识和真理,而是为了实现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和霸权,因此,东方主义实质上是一种霸权主义。东方主义所关注的不是知识的问题,而是权力的问 题,它以知识的形式支持西方对东方的扩张、侵略和殖民,因此是/-知识的帝国主义.0[2]74,东方主义视阈中的东西方关系是一种霸权等级关系。赛义德在5东方学6一书中强调:/西方与东方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关系,支配关系,霸权关系0[1]8,在这种霸权关系中,东方被东方化了,它可以被制作成或被驯化为/东方的0,这种驯化和制作从属于西方对东方的统治关系。 赛义德认为,东方主义是西方为了实现对东方的霸权而刻意构建的一种理论和实践体系,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理解欧洲文化庞大的规章制度,欧洲正是借助它而对东方施加管理甚至生产的。东方主义具有强烈的西方中心论倾向,是一种十足的文化帝国主义,它宣称西方文化优于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不仅是西方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它所具有的普世性使它成为人类文化的典范,因为它带给人类的是文明、进步和现代化的福音。近代西方具有非常坚定的西方中心信念,黑格尔哲学就是明显的例证。黑格尔将历史视为人类自由意识的进步,这种进步是从希腊开始的,因为希腊人的精神是以普遍性作为对象的,而东方精神则没有从特殊. 二、/西方中心论0 /西方中心论0(West-centered Theory)又称/欧洲中心论0,就是将近代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和较早实现工业化归之于欧洲文化的特殊性和优越性,认为欧洲是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其他所有方面发展的中心,而欧洲以外的地区则是受其影响才得以发展的。/西方中心论0具体有三种模式。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处在停滞落后状态,在19世纪中国历史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发生的一些变化是由西方文明的冲击引起的。第一个层面主要关注世界通史的内容比例,认为以往编纂的世界通史著作中西方所占比例过重,世界史成了以欧洲史为主轴的历史。周谷城指出: “我写世界通史之前,曾翻阅了许多著作,发现其中有一共通之点,都是从埃及开始,接着便是希腊、罗马,谓之古典世界。古典世界之后,便是基督教。这样的作法便是欧洲中心论。”[6]( p.3) 这种现象在世界近现代史编撰中更为明显。有学者曾做过认真统计,并以吴齐本《世界史》“近代史编”为例,指出“该编上下两卷6 章24 节共910 页中,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历史合在一起大约只占21% 的篇幅,其余79% 基本上都是有关欧洲和北美的内容”。其中“58% 的篇幅给了欧洲,只有4% 涉及中国”。因此认为,这反映该著作仍然受到“欧洲中心论”的影响.有学者认为,我们的世界史研究经常围绕“西方有什么而东方没有什么的问题兜圈子,不遗余力地挖掘‘欧洲文化的优秀传统’,为其贴上理性、科学、民主、进取精神、宗教伦理等等光彩的标签,直至将欧洲树立为全球的榜样”[9]( p.Ⅷ) ,非西方地区的历史往往被表述为对西方历史和发展道路的模仿和赶超。第三个层面的反思则从世界史研究中一些概念工具入手,认为我们现在用以表述世界史的一些核心概念和范畴都源于西方经验,而不是源于我们自己的历史文化,因此用这些概念和范畴来叙述非西方的历史,也是“欧洲中心论”影响的体现。有学者认为这些概念都根植于西方历史经验的普遍论、进步论之上,反映西方对世界历史的元叙述。不仅西方学者用诸如“工业革命、现代性、资本主义以及个人自由”等这些“基于欧洲特定经验所产生的概念来阐释欧洲对现代世界的支配以及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8]( p.43) ,而且这些理论和概念也被非西方世界广泛接受,我们的历史研究同样无法摆脱。马克垚先生评价道: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历史学,可是我们的现代历史 学,还是从梁启超学习西方史学开始的。直到现在,我们既缺乏从本土资源出发、从自己的历史出发建立的历史理论,也缺乏从本身出发看世界而建立的世界史理论,世界史发展模式。”“我们历史科学使用的概念、范畴、模式、理论、规律,都 可以说是出自西欧的。”[10]( p.21)马世力先生认为世界近现代史的中心 确实曾经在西欧或欧洲,这是不容否定的;“西方中心论”的语调曾经充斥着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每一个角落,即使是革命史观仍然没有逃脱它的阴影。他在书中对费正清和柯文的两种解释中国近代史的模式都进行了批判,认为冲击回应模式“不仅有抹杀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中国的存在倾向,而且(与马克思同样地)认为西方对中国的侵略产生了积极和必要的正面作用:它唤醒了沉睡着的亚洲社会,推动它们摆脱了停滞不变的过去”,柯文在其《在中国

浪漫主义音乐的乐派代表人物

浪漫主义音乐的乐派代表人物 ——弗朗茨·彼得·舒伯特(Franz Peter Schubert) 经济学院保险专业邹璐莹00125148 在西方传统音乐的诸多乐派中,一直最钟情于浪漫主义音乐。浪漫主 义乐派的作曲家们音乐中的张扬的个性、情绪表达的放纵淋漓、乐曲中所流 淌出的丰富而深刻的情感,都让我着迷。总觉得从浪漫主义开始,音乐家们 才真正抛开一切桎梏,写“自己的”音乐。这么说也并非否定之前的艺术家, 贝多芬、莫扎特的伟大自然是不容抹杀的,但似乎就算是想他们这样一代宗 师的创作也脱离不开某种既定的模式,他们的音乐在很大程度上是为宫廷、 教堂或贵族的需要服务的。包括贝多芬充满痛苦与抗争的一生,也只是赢得 了某种程度上的独立,因为不管那些贵人们多么慷慨地让他自行其是,他的 大部分生计仍维系于贵族的庇护。他们思想中跳跃的火花和炽烈的情感似乎只能在作品的缝隙中得以宣泄和表达。直到晚年贝多芬的作品才闪现出更多的放纵的火花,有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点。而莫扎特更是在最后的作品《安魂曲》中才真正表达出了他内心的痛苦和波澜。而到了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作曲家们成了自己的主人,他们做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 舒伯特短暂而辛酸的一生,他一直不懈的创作,以及他音乐中潺潺而出的伤感、忧郁、细腻和深沉的情感一直打动着我。喜爱舒伯特的另一个原因或许是我曾经在交响乐团中演奏过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有人说欣赏交响乐的境界有三个层次,第一层也是最深的是创作者,他们在欣赏自己的作品时往往能感到最深的心灵的激荡;第二层是演奏者,一个作品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演奏也是某种程度上的创作,但程度就不如真正的创作者来的深了;第三种自然就是纯粹的欣赏者。可能就是这个原因,经过在乐团中一次次的磨合、排练,开头那深沉的大提琴声一次次盘桓在排练室上空,一次次撞击我的耳膜时,我的心也随着旋律而跌宕,对整个乐曲和作曲家情感的理解似乎更加深入。由于这种特殊原因,在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人物中,我对舒伯特比对其他作曲家更多了某种关注,应该是那首“未完成”让我和他有了某种特殊的联系吧。 一、关于浪漫主义音乐 舒伯特是早期浪漫音乐的代表人物,要走近舒伯特,必然要先了解浪漫主义音乐。 浪漫主义原指用罗曼语(Roman)书写的故事,进而专指长篇小说或骑士故事,后来也包括传奇小说等。浪漫主义在艺术上的兴起,最早见于十八世纪的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将一切个人的感情、趣味和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音乐方面,浪漫主义作曲家强烈地表现出自己的癖好,这与受形式支配的古典主义

有史以来最牛地25位钢琴家

有史以来最牛的25位钢琴家 不久前,2017年留声机古典音乐大奖把年度纪念奖颁给了Classc FM网站,以褒扬这家网站在推广古典音乐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据报道称,该网站注册用户已经达到了580万人。 Classic FM自1992年9月7日上线以来,至今已经25周岁了。最近网站也不失时宜地推出了一系列以“25”为噱头的文章,其中《有史以来最伟大的25位钢琴家》挺有意思,我们编译出来,以飨读者。原文以钢琴家的姓氏排列,我们则特意改为依照出生年月为先后顺序,这样似乎脉落更清晰一些。 下面是这篇文章的大意:谁是曾经最伟大的钢琴家?那是我们给 Classic FM 小编们提出的问题,在经过激烈的争论后,以下是他们列出的入围名单。如果我们在下面的列表中遗漏了你的最爱,请告诉我们。 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1756-1791)当然莫扎特不是一个仍然在世且我们有幸还能听到他演奏的钢琴家,但是对所有听他音乐的人来说,我们可以从他所写的钢琴音乐中判断——他完全能够和进入这个名单的任何一位竞争者 一决高下。只要听一下他的《第21号钢琴协奏曲》就可以肯定他是这些人之中最著名的作曲家。

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贝多芬的演奏与通常的钢琴弹奏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似乎他为自己找到了一条全新的道路”,这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人 Carl Ludwig Junker 的评价。我们当然找不到任何贝多芬演奏的录音,但是我们有他为那些听他演奏的人创作的具有艺术感染力 且独出心裁的音乐。 肖邦 Frédéric Chopin (1810-1849)他是波兰最著名的作曲家也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大师之一,他的大部分作品是钢琴独奏,尽管没有他的录音(最早的录音资料出现在1860年)。一个同时代的人说:“人们可以说肖邦创建了一个钢琴学校和作曲学校,事实上,没有什么能与在钢琴上演奏肖邦那些轻盈且美妙的前奏曲相比。此外,没有什么比他的作品更充满独创性,与众不同和优雅的了。“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能和肖邦竞争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大师头衔的只有李斯特一人。他是来自匈牙利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和钢琴家。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他极其不平凡的《巡礼之年》(Années de pèlerinage)、《B小调钢琴奏鸣曲》和他的《魔菲斯托圆舞曲》(Mephisto Waltz)。作为一个传奇的表演者甚至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李斯特狂人。 克拉拉·舒曼 Clara Schumann (1819-1896)克拉拉是为数不多在十九世纪音乐中最具竞争力的女性钢琴家之一,她在

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和代表作03

弗雷德里克·肖邦(Frederic Chopin,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肖邦(又译“萧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 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象“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晚年生

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临终嘱附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 波兰才子] 一、又一个神童 肖邦一家住在一个伯爵夫人的庄园宅地的三间房子里,那是令人愉快的房间,有着白色的墙和发光的天花板,有挂着雪白薄沙窗帘的窗户,宽大的窗台上,倒挂金钟和天竺葵生气勃勃地开着花。房屋里面摆着沉重的红木家具、许多书架和一个白柱式火炉,在天冷的时候,里面的松木劈啪作响,发出芳香的热气。三间房子中最大的一间里面摆着钢琴。有别于其他神童音乐家的是,少年肖邦并不喜欢那架钢琴。 肖邦的第一位教师是个奇怪的人物,他总是穿着淡黄色的大衣和裤子、漆皮长靴以及颜色华丽但很俗气的背心,据他说这是在一个拍卖行买的波兰最后一个国王的所有物。他总是带着一支长铅笔,常用来敲那些迟钝和不守规矩的学生的脑袋和手指。他使肖邦喜欢上了钢琴,而且弹得非常美妙,于是少年肖邦逐渐以“第二个莫扎特”而闻名华沙。在十岁时,他被带去在一个大歌唱家面前弹奏,歌唱家听后非常高兴,送给他一块手表。不久以后,俄国沙皇听见他演奏,当即以一个钻石戒指作为赠品。当时的欧洲报纸上有这样一句话:“上帝把莫扎特赐给了奥地利,却把肖邦赐给了波兰。”当肖邦还很小,不会记谱时,他就能编出一些小品来,让老师为他写在稿纸上。后来肖邦在父亲教法文的华沙学会里学习了作曲和其它课程。当他十七岁时,终于离开学校献身于音乐。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到内战爆发为止,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惠特曼的《草叶集》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与印第安人的遭遇,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Irving)、库柏(Cooper),坡(Poe),弗伦诺(Freneau)和布雷恩特(Bryant)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Walden)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比起欧洲文学,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Hawthorne)、梅尔维尔(Melville)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Emerson)和梭罗(Henry Davd Thoreau),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个人是神圣的,因此人必须自助。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著名的有富雷诺(Philip Freneau〉、布雷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郎费罗(Henry Words worth longfellow)、娄威尔(James Rassel Lowell)、惠特(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Edgar Ellen Poe)、以及惠特曼(Walt Whitman)。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有爱

古典音乐各时期音乐家

一、巴洛克时期 (1)蒙台威尔第(1567~1643):由文艺复兴时期跨越到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作曲家。 推荐曲目: 1.牧歌选辑。 2.晚祷(1610年)。 3.歌剧《奥菲欧》。 (2)柯瑞里(1653~1713):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 推荐曲目: 1.十二首大协调曲OP.6。 2.小提琴奏鸣曲集OP.5(包括著名的《佛利亚》)。 (3)浦赛尔(1659~1695):英国作曲家。 推荐曲目: 1.歌剧《狄多与阿尼亚斯》。 2.歌剧《仙后》。

3.歌曲选辑。 4.颂歌选辑。 (4)D?史卡拉第(1685~1757):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奏鸣曲集(钢琴、大键琴、风琴均有,可任选)。 (5)库普兰(1668~1733):法国作曲家、风琴家。推荐曲目:1.《皇家音乐会》组曲。2.大键琴作品选辑。 (6)韦瓦第(1657~1741):意大利作曲家、小提琴家。推荐曲目:1.《四季》(春)(夏)(秋)(冬)小提琴协奏曲。2.十二首协奏曲集《和谐的幻想》OP.3。3.其它的各式协奏曲数量繁多,独奏乐器,包括小提琴、古中提琴、大提琴、吉他、曼陀林、鲁特琴、长笛、短笛、双簧管、低音管、小号等等,读者们可自行挑选自己喜爱的乐器来欣赏。4.D大调光荣颂RV五八九。5.圣母悼歌。6.圣母赞美歌。 (7)泰雷曼(1681~1676):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餐桌音乐。 2.协奏曲选辑。 3.组曲选辑。 (8)拉摩(1683~1764):法国作曲家。推荐曲目:大键琴作品选辑。(9)巴赫(1685~1750):德国作曲家、风琴演奏家,人称《音乐之

父》。推荐曲目:1.《布蓝登堡协奏曲(共六首)》。2.小提琴协奏曲(A小调、E大调及D小调双小提琴)。3.管弦乐组曲(共四首)。 4.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共六首BWV1001~1006)。 5.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共六首BWV1007~1012)。 6.大提琴奏鸣曲BWV1027~1029。 7.鲁特琴作品(BWV995~1000)。8.管风琴作品选辑(包含D小调触技曲与赋格曲BWV565以及C小调帕萨卡里亚舞曲与赋格曲BWV582)。 9.三重奏鸣曲(BWV525~530)。10.郭德堡变奏曲BWV 988。11.平均律钢琴曲集(共二册BWV846~869,BWV870~893)。12.赋格的艺术BWV1080。13.清唱剧选辑(包含BWV118,140,147)。14.B小调弥撒曲BWV232。15.马太受难曲BWV 224。16.圣约翰受难曲BWV245。 (10)亨德尔(1685~1759):德国作曲家。推荐曲目:1.水上音乐之I 之II (组曲)。2.《皇家烟火》组曲。3.十二首大协奏曲OP.6。4.《亚历山大的盛宴》大协奏曲。5.双簧管协奏曲(G小调和降B大调)。6.管风琴协奏曲《杜鹃与夜莺》OP.4 NO.4。7.竖琴协奏曲OP.4 ,NO.6。8.大键琴组曲第一集(包括《快乐的铁匠》)。 9.神剧《弥赛亚》。10.歌剧选曲(任选)。 (11)塔替尼(1692~1770):意大利小提琴家、作曲家。推荐曲目:1.《魔鬼的颤音》小提琴奏鸣曲。2.柯瑞主题变奏曲。 (12)裴高赖西(1710~1736):意大利作曲家。推荐曲目:圣母悼

浪漫主义时期历史背景及诗人简介

浪漫主义时期(1798-1832) 历史背景: Political and social factors: 1.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 an upsurge of national liberation and democratic movements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1783)—The formation of the independent United States.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9—―Liberty, equality and fraternity‖ 2.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Effect:1. One of the main effects of the rapid and vast economic changes was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growing population. 2. The conditions of the working poor in the cities was intolerable. 3. There were children working in dark, dangerous factories. 4. The working classes and the poor lived in polluted, congested slums. Mass epidemics like typhoid fever afflicted the slums. The romantics, the liberals, the socialists, the anarchists and the communists all emerged with their ideologies at this point in history to criticize these man-made horrors. 3. The Luddite movement (工人运动) 思想文化背景: 1.Rousseau 卢梭(page 2)—the father of romanticism —To rely on feelings, to follow the instincts and emotions. —Return to nature。 2.Edmund Burke 埃德蒙伯克( Page 2) —Reflection on the Revolution in France (1790)《法国革命感想》 3.Thomas Paine 托马斯潘恩(page 3) —Rights of Man (1791) 浪漫主义简介: +It was an artistic, literary, and intellectual movement that originated in Europe toward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and in most areas was at its peak in the approximate period from 1800 to 1850. +Partly a reaction to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it was also a revolt against aristocratic social and political norms of the Age of Enlightenment and a reaction against the scientific rationalization of nature. + It was embodied most strongly in the visual arts, music, and literature, but had a major impact on historiography, education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 Its effect on politics was considerable and complex; while for much of the peak Romantic period it was associated with liberalism and radicalism, in the long term its effect on the growth of nationalism was probably more significant. +The term was used in Germany and France at the end of 18th and beginning of 19th C to classify a new movement in literature, especially in poetry.

世界十大交响曲

世界十大交响曲及其作者介绍 一、海顿 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惊愕》——海顿素有“交响曲之父”之美名,不仅因为他一生作有一百零四首交响曲,更因为他是真正将古典主义美学中对结构美的追求内化到交响曲形式的第一人。古典主义美学讲究对称,重视比例的合理性,强调音乐素材在功能上的“语言化”(人人皆可经接触而理解);而“海顿老爹”(贝多芬称呼海顿为Papa Haydn)硬是将这些音乐知性的一面以洗炼而意趣横生的方式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惊愕》交响曲便是一个很棒的例子。 二、莫扎特 g小调第四十号交响曲——诚然,莫扎特最为人熟知的当属他的歌剧,他也曾多次表白,自己的最爱是歌剧。可是不要忘了,他也写了四十一首的交响曲呢!人们总爱提莫扎特如何如何天才。我这里却想提醒您注意他音乐中深刻的人性描写。在这首交响曲当中,我们会发现,原来天才也可以是善感的。大师偶尔也具备了悲天悯人的胸怀 三、贝多芬 c小调第五号交响曲《命运》——“磴、磴、磴、磴···”四声一出,天地为之色变。音乐史上大概再也找不到比贝多芬第五号交响曲第一乐章“命运主题”更具震撼力和权威性的单一素材了。贝多芬在这首作品中,向世人展现严谨而有机的(organic)“动机创作”,惊人的可能性和令人叹为观止的知性美。而由第三乐章末了接入第四乐章的过程更是希腊哲人塞内加称之为“穿过黑暗,奔向光明”的奋斗精神的最佳脚注。 四、贝多芬 d小调第九号交响曲《欢乐颂》——历来为音乐美学家争论的中心主题之一便是:音乐该不该有意义?它是否必须具备意义?听过贝多芬第九的人,相信都会同意,这个问题已然得到解答。事实摆在眼前:就是有这样的音乐,她能够提升个人乃至群体,使他们谦卑、宽恕。不再孜孜于己利。柏拉图认为音乐应具备伦理上的功能,贝多芬做到了。而且别忘了,此时的贝多芬已是全聋的“残疾人”,却献给全人类如此无私无我、乐观奋进的理想国之音!请向贝多芬脱帽致敬! 五、勃拉姆斯 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细心的您,或许已经注意到,走笔至此,我是循着传承在走的。一八二四年,贝多芬完成了第九号交响曲,古典主义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颠峰。然而,同样由贝多芬所催生的音乐上的浪漫思潮,亦早已如星火燎原般地席卷欧陆。一八三零年,伯辽兹的《幻想交响曲》首演,正式将“标题音乐”推上台面,时隔“贝九”不过六年时光。接下来的三十年,浪漫美学弥漫欧洲,“贝九”则被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极致,是无法被超越的;它取得了一种神圣的地位,成了图腾。 年轻的勃拉姆斯,具备非凡的才华,扎实的对位训练,从小就被古典精神的捍卫者视为贝多芬的接班人,怂恿他写作交响曲的声音令年轻的勃拉姆斯耳根未

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

从贝多芬之后,西方古典音乐就进入了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音乐家们要么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如舒伯特、肖邦),要么着迷于表达文学作品中强烈的戏剧性(如瓦格纳、理查·施特劳斯)。他们不停地打破古典主义的条条框框,只是为了能让人们更易为自己表达的独特内容而感动。此时的不少音乐在结构上已丧失了古典主义时期的严谨,但也更为灵活了。很多音乐的旋律性大大加强,和声的处理也是变化多端,所以这些音乐大都有了更为细腻的情感色彩的变化,不用说,表现的范围较之古典主义时期也是大大加宽了。交响诗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产物,它由李斯特首创,并由理查·施特劳等人发扬光大,通常与伟大的文学作品或民间故事有关。浪漫主义时期还出现了更为自由的钢琴曲,在这方面,大家熟知的“钢琴诗人”肖邦、“钢琴之王”李斯特等人无疑是功劳巨大。古典主义时期就已经很完善的交响曲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宏伟之作,这一点放到下面再详谈。 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家可以说是数不胜数。作为“入门”讲座,在这里我只挑几位特别重要的作曲家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介绍,假如您还想了解更多的作曲家或更为详细的介绍的话,就只能委屈您自己到网上去找啦(一般的音乐书店里也都有不少此类书籍)! 舒伯特无疑是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个重量级人物。大家都知道他是“歌曲之王”,作了无数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优秀艺术歌曲。他还写了九首交响曲(又是九首!),最后两首是不凡之作,第九首因其高贵的气质、庞大的结构被人称之“伟大交响曲”,第八首没写完,就叫“未完成”,但却是交响曲宝库中的经典,其凄切孤独的氛围、细腻的内心情感表现,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舒伯特在室内乐方面也是表现不俗,他的“鳟鱼五重奏”、“死神与少女”弦乐四重奏等等都是亲切动人之作,也是现在唱片灌制的热门。他还作有不少亲切动人的钢琴小品集,如《音乐的瞬间》、《即兴曲》等。 柏辽兹则首先用交响曲讲起了故事。他的《幻想交响曲》描述了自己对一个女演员的爱情幻想。他说这些幻想是服药自杀未遂而产生的,里面有田野、有舞会、有断头台、有妖魔鬼怪,真是好玩之至。他还在这部交响曲里首次运用了“固定乐思”的写法,即从头到尾用一个代表那位女子的主题及其变奏贯穿全曲,既方便了讲故事,又使作品各乐章获得了很强的统一性。他的这种手法对后来的李斯特等作曲家影响巨大。柏辽兹的其他重要作品有管弦乐《罗马狂欢节》、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门德尔松也是一位短命的天才,他的音乐成就先不说,就看在他把当时不为人知的巴赫“挖”了出来的份上,我们也应该好好感激他。门德尔松出身高贵,生活优越,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甚至还有自己的交响乐团。他的音乐正如他的身份般,高贵,优雅,华美,几乎没什么漏洞。自然,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下,他没有太强的激情,估计他在有生之年也没深入体会到过孤单、悲伤、愤怒的感情,这些也正是他的音乐中所缺乏的,所以有乐评家说他完美但不深刻。他的小提琴协奏曲是难得一听的青春之歌,故可以列于“四大小协”中而毫不显弱。他的五首交响曲在构成方面也都近乎完美,其中的“苏格兰”和“意大利”是爱乐者不可不听的曲目。他为戏剧《仲夏夜之梦》写的音乐也体现了他的音乐天才。而他的钢琴小品《无词歌》系列被人认为在抒情性方面并不比肖邦差。 估计大家对肖邦都比较熟悉,因为国产的几位钢琴大师都喜欢弹肖邦。这也不难理解,肖邦的钢琴曲中那么多空灵飘逸的气息本来就和中国文化有几分相通。肖邦是诗人,这是任何一个听过他的音乐的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他几乎只为钢琴写作,故而他能把钢琴的抒情性发挥到极致。作为一个波兰人,他音乐中的民族特征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的夜曲、圆舞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