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版学案)2016秋地理人教版高一必修1练习: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_word版含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练习:第1章 第4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时作业

第一章第四节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1.读“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为( D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解析】生物圈跨多个圈层,故A为生物圈,排除A、C项,水圈位于岩石圈之上,故选D。
2.对以下四地同时进行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A )A.珠穆朗玛峰B.墨西哥湾C.刚果盆地D.夏威夷群岛【解析】珠穆朗玛峰处地壳最厚。
3.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 A )A.①B.②C.③D.④【解析】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波速变慢。
4.若下图中a是d的一部分,a和b组成c,则图中a、b、c可分别表示的概念是( A )A.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地壳、岩石圈B.上地幔、下地幔、地幔C.外核、内核、地核D.地壳、地幔、地核【解析】该图示反映出岩石圈、地幔及地壳的关系。
岩石圈是由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和地壳组成的。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不会变化B.②圈层即岩石圈C.③圈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态6.太阳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与图中大气圈无关的是( D )A.两极地区的夜空看到极光B.太阳活动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C.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年际变化与太阳活动的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D.产生“磁暴”现象【解析】第5题,①圈层为大气圈的平流层,其能量来自太阳辐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增;②圈层为地壳,它是岩石圈的一部分;③圈层为软流层,可能为岩浆的主要发源地;④圈层为外核,其物质状态为液态。
第6题,“磁暴”是地球磁场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地球大气圈无关。
二、综合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必修1)学案学案1:1.4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了解地震波的特征及其在划分地球内部圈层方面的应用。
2.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及圈层特点。
(重点) 3.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及意义。
(重点) 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 ,B 表示 。
(2)特性⎩⎪⎨⎪⎧A 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33千米C 处(指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 。
②在地下2 900千米D 处:A 波 ,B 波传播速度突然 。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 的变化。
(2)界面:图中C 为 ,D 为 。
F 为 ,G 为 ,H 为地壳。
(3)圈层划分及特点①地壳(H): 组成,厚薄不一( 地壳薄, 地壳厚)。
②地幔(G):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上地幔上部存在 层,可能是 发源地。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构成 。
③地核⎩⎪⎨⎪⎧外核(F ):为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其运动形成 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E ):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1.大气圈由 和 组成的复杂系统,主要成分是 和 。
2.水圈(1)组成: 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种形态的水体,其主体是海洋。
(2)特点:水是 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主要影响地球表面 和能量转换。
3.生物圈⎩⎪⎨⎪⎧两大构成: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环境活动范围: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集中分布: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很薄的接触带中自主诊断(1)地震发生时,在水中的人与在陆地上的人感觉一样。
( ) (2)岩石圈就是地壳。
( ) (3)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在33千米处有明显变化。
( ) (4)水圈渗透到岩石圈中。
( )(5)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是 ( ) A .大气圈 B .水圈 C .岩石圈 D .生物圈合作探究探究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年11月24日04时41分在新疆巴音郭椤州和静县(42.39°N,84.65°E)发生3.8级地震,震源深度为8千米。
高一地理新人教版必修一课后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

1.4地球的圈层结构每课一练(人教版必修1)答题规范训嫌学习建果评诂【基础过关】1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C.内部压力的变化答案A解析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是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2.地质学家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解析由于原油主要为液态物质,横波不能通过,纵波在其中传播时波速变慢。
3.关于地壳和岩石圈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A .岩石圈就是整个地壳B .岩石圈为地壳的一个组成部分C.地壳和上地幔是由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D .地壳为岩石圈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答案D解析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构成岩石圈,可见岩石圈的厚度大于地壳。
A.岩石圈、地幔、地壳B .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 .地球内部圈层、岩石圈、地壳答案DA .① 答案AD .④)B .温度的垂直变化D .物质温度的变化4.下图中的大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相互关系。
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一部分(软流层以上),软流层位于上地幔顶部。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外部圈层构造示意图,解析 按距离地球表层由远到近,地球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等, 其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即生物圈不单独占有空间。
结合图示A 、B 、C 及与大气圈的位置可判断 A 为生物圈, B 为水圈, C 为岩石圈;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 的循环运动中, 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由于生物圈是生命存在的主 要场所,故可称之为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
【能力提升】8.有关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震波是一种无线电波B .纵波传播到古登堡界面时完全消失 C. 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相同 D .地震时纵波比横波先到达地面 答案 D解析 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振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 播。
高中地理高一必修一(人教版)练习:1.4地球的圈层结构_word版含解析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夯实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和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完成第1~2题。
(导学号51340035)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A.S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B.P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且速度较慢C.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时,位于该海域的海轮先受到P波的影响,再受到S波的影响D.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如石油勘探)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①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核B.②面上下两侧分别为地幔和地壳C.岩石圈指的是①面以上的部分,压力和密度都很大答案:1.D 2.D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结合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所示的圈层A、B、C分别是()。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4.A圈层不同于其他圈层的特点是()。
①只有A圈层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②不单独占有空间,渗透于其他圈层之中③占有独立空间,厚度约为300米④地球上非常活跃的特殊圈层B.②③C.③④D.②④4.D山东淄博质检)当地时间2014年9月27日,日本中部御岳山发生火山喷发,已造成57人死亡、6人失踪。
下图为火山喷发图片。
据材料完成第5题。
5.这次蔓延的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他们注意到了以下材料:科学家在对地球内部深处扫描时发现,在东亚地表下面存在一个巨大水库,水量相当于一个北冰洋的容量。
为此他们对以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究,请你参与完成。
(1)根据地震波特性分析,科学家是如何用地震波扫描技术探知东亚下面存在巨大水库的呢?,为什么还要花巨资进行钻探?是否可以完全不利用地震波?横波不能通过的层次可能为液态,再结合其他信息判断是否有水库。
1.4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 专题练习 带详解答案解析

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题一、选择题冰岛是欧洲第二大岛,全岛11.5%的面积被冰川覆盖,但冰岛是世界上地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85%的冰岛人口利用地热取暖。
读图回答l~2题。
1.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一般认为它主要是地球内部熔岩的热量向地表传递产生的,这些熔岩主要分布在()A.地壳B.上地幔C.下地幔D.地核2.有关熔岩所在圈层与地壳间界面的说法,正确的是()A.该界面为古登堡界面B.该界面处只有地震波的纵波能够穿过C.该界面的地下深度在海洋上较大D.地震波在该界面附近的传播速度明显加快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数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正确的有()A.①为平流层B.②为岩石圈C.③为上地幔顶部D.④为下地幔4.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A.①圈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B.②圈层的厚度陆地较海洋大C.③圈层横波不能穿过D.④圈层的物质状态为固体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5~6题。
5.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6.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7.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大气圈是由各种气体组成的简单系统B.水圈是由河流水、湖泊水、海洋水等多种水体组成的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组成的一个有生命的圈层D.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和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读下图,回答8~10题。
8.下列有关地球圈层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B.水圈是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C.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总称D.各圈层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9.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A.地震波速度的变化B.地球内部温度的变化C.地球内部组成物质的变化D.地球内部压力的变化10.有关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A.岩石圈是由岩石组成的,属于地壳的一部分B.岩石圈位于上地幔的上部、软流层以下C.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全部D.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处于软流层以上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1~12题。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地震波的类型及传播特点,地震波在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传播速度的变化特点。
2.理解并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各层的特点。
3.明确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各圈层间的相互关系。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观察、识别、描述与地球圈层有关的一些自然现象。
综合思维:能够运用圈层理论,说明各圈层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
人地协调观:从人地关系的角度,描述地球各圈层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理实践力:从地球圈层的角度,认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本节要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上地幔的上部存在软流层,上地幔顶部和地壳合称岩石圈。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它们和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知识点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自主梳理·探新知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_横波__,B 表示_纵波__。
(2)特征:⎩⎪⎨⎪⎧A 波:传播速度慢,只可以通过 固体 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 气体 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33 km的C处(指大陆部分):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明显_增加__。
②在地下2 900 km的D处:A波_完全消失__,B波传播速度_突然下降__。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_莫霍__界面,D_古登堡__界面。
(3)圈层:由内向外E+F为_地核__,G为地幔,H为_地壳__。
3.岩石圈包括地壳和_上地幔顶部__(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易错提醒]岩石圈不等于地壳,岩石圈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合作探究·释疑难问题探究《地心游记》讲述一位教授在一本古老的书籍里偶然发现一张羊皮纸,他从这张羊皮纸上的字里行间得到了启示:前人曾到地心旅行。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1练习册:1.4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基础自测]图L1-4-1是地震波传播速度和距离地表深度的关系。
读图完成第1题。
图L1-4-11.下列说法正确是()A.纵波传播到距地表2900千米左右深度时完全消失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C.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在距地表17千米左右深度时同时减慢D.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的快2.图L1-4-2中,甲、乙、丙三个圆依次代表的地理概念是()图L1-4-2A.岩石圈、地幔、地壳B.岩石圈、上地幔顶部、地壳C.岩石圈、地幔、地核D.地球内部圈层、地幔、软流层3.下列关于地球内部圈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厚度最大的圈层是地幔,厚度最小的圈层是地壳B.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软流层以上)C.地幔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D.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硅4.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研究者在图L1-4-3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A B C D图L1-4-3假如某宇航员准备坐宇宙飞船去太空遨游,可该宇航员的宇宙飞船坏了,他要穿越地心,到星球的另一面去寻找新的飞船(假设他始终保持直线前进并穿越地心)。
据此回答5~6 题。
5.在该宇航员穿越地心前,依次穿越的是()A.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B.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C.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D.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6.地球外部圈层中,最活跃的圈层是()A.岩石圈B.生物圈C.水圈D.大气圈[能力提升]图L1-4-4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局部图。
读图回答7~8题。
图L1-4-4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C.②是软流层D.岩石圈的范围是指①②的全部和③的大部分8.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 .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D .内、外核之间读下面的两幅图(图L1-4-5),回答9~10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1章宇宙中的地球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练习含答案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课后·训练提升合格考过关检验2023年5月22日3时56分,四川省宜宾市珙县(28.40°N,104.83°E)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局部示意图。
据此回答1~2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图中()A.①B.②C.③D.④2.关于地球内部圈层,说法正确的是()A.①是地壳,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B.地震波在②中传播速度减慢C.④是上地幔,软流层位于其顶部,由坚硬的岩石组成2.D1题,地球内部圈层由外向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
据图可知,①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②③④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上、莫霍界面以下,为地幔。
此次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而地壳的平均厚度是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该地位于四川省,因此此次地震震源应位于地壳中。
第2题,①是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②属于地幔,地震波在②中传播速度增大;④是下地幔,软流层在上地幔的上部;⑤为地壳和上地幔的顶部,组成物质相同,为岩石圈,由坚硬的岩石组成。
读某地地震波速度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3~4题。
3.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A.纵波B.横波C.纵波和横波D.无法判断4.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A.5千米处B.17千米处D.2 900千米处4.A3题,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地表传播速度为3—6千米/秒,速度较慢,为横波。
第4题,此波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快,说明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
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丙、丁所代表的地球圈层依次是()A.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B.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C.生物圈、水圈、岩石圈、大气圈D.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水圈6.乙圈层的主要特点是()A.连续但不规则B.主要由岩石组成C.无固定空间位置6.A5题,据图可知,丁圈层具有蒸腾作用,为生物圈;乙圈层具有下渗作用,因此为水圈;水圈会下渗到岩石圈中,故丙为岩石圈,甲为大气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 课时演练水平测试
学[业达标
北京时间2015年2月12日1时34分,在印度尼西亚塔劳群岛(北纬3.9度, 东经126・6度)发生里氏7.2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0千米,震中100千米范围内无较大城市。
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界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
解析: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纵波、横波通过时其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答案:A
2.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A .地核B.上地幔 C .下地幔 D .地壳
解析:塔劳群岛地震的震源深度为30千米,据此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上地幔。
答案:B
3.为了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图中的A、B、C、D四点同时进行了地
震波的测定,其中最迟得到从莫霍界面传来的地震波的地点是()
M II
解析:地壳的厚度与露出地表的部分高度呈正相关,陆地上海拔越高,地壳
越厚,地震波从莫霍界面传播到测定点的时间越长。
答案:A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4〜5题。
- ___ 一毎的上界
4.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A、B、C、D为地球外部圈层,C为生物圈
B.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
C.A、B、C、D、E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地震波在F、G交界面上,传播速度减为0
5.—般认为,可能是岩浆主要发源地的是()
A.图中C层
B.图中G层
C .软流层
D .下地幔
解析:读图可
知,流层以上的地幔A为大气圈,B为生物圈,C为水圈,D为地壳,E为软F为地幔,G为地核。
D、E合为岩石圈,大气圈、生物
圈、水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D 选项中应是横波速度减为0。
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答案:4.C 5.C
读下图,完成6〜7题。
C .岩石圈
D .地壳
7.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 .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 .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 .水圈的构成要素中,只有地表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之中
解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
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转化。
答案:6.B 7.B
8.读地球内部的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 A和B+ C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D是
________ , C + D + E是_______ 的一部分。
(2)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连续界面F是。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会发生什么变化?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解析:从图上看,A、B所在的圈层是地壳,因为从深度上看从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应是地壳的范围。
地壳的厚度不均,A处是陆地,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
B处是海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F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即莫霍界面,地震波在经过此不连续界面时,纵波和横波的速度都明显加快。
C + D+ E是上地幔
构成了岩石圈;D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2)莫霍界面(3)地震波(纵波和
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平
均厚度只有几千米。
当地时间2015年4月22日,智利蒙特港,卡尔布科火山口喷发,喷出的浓厚的火山灰和烟尘几公里外都能看见。
据此回答9〜10题。
9.岩浆物质冲破了岩石圈的束缚后才喷发出来。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
的是()
A .岩石圈属于地壳的一部分,是由岩石构成的
B.岩石圈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 .岩石圈与生物圈关系密切
D .岩石圈的上部是软流层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岩石圈的知识。
岩石圈是由岩石构成的,它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上部。
它和地球的外部圈层关系密切。
答案:C
10.火山灰满天飞扬,对地球的外部圈层产生了很大影响。
有关地球外部圈
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大气圈是由大气组成的简单的系统
B.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C .生物圈占据大气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 .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关系密切,但与地球的内部圈层没有关系
解析:本题考查了有关地球外部圈层的知识。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
的复杂系统;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岩石圈的关系也较密切。
答案:B
读我国大陆部分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11〜12题。
11 .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A .由西向东逐渐增厚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 .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 .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解析: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
答案:C
12.图中M和N所对应的地形区分别是()
A .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B.青藏高原、四川盆地
C .黄土高原、汾河谷地
D .四川盆地、大别山区
解析:根据图中的经纬度定位可确定M、N的位置。
答案:D
13.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正确叙述是()
A .内部圈层不包括地壳
B.内部圈层分为岩石圈、大气圈、水圈
C .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D .外部圈层与内部圈层之间没有联系
解析: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有联系,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答案:C
14.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 .当雄 C .上海
(2) 此次地震,拉萨有轻微震感,理论上拉萨居民感觉到 ( )
A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B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C .只左右摇晃
D .只上下颠簸
(3) 西藏是我国地震多发地区,原因是什么?
(4) 掌握地震发生规律可有效减少危害,我们要了解西藏地区地球各圈层物质 组成和结构特征,目前主要的研究依据是 _____________ ,其研究原理是什么。
解析:第(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地壳较厚,平原、盆地地壳较薄。
第(2)题,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
第 (3)题,西藏位于地中海一喜马 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第(4)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可以了 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答案:⑴A (2)B
(3) 位于地中海一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
(4) 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 体、
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⑴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 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
最迟从莫
B .成都 D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