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分类

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分类
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分类

贝类多倍体育种技术方法分类

化学法

主要是利用一些能够抑制细胞分裂的化学物质(即化学诱导剂)来干预细胞正常的分裂过程,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的诱导剂有:细胞松弛素B(cytochatginB,简称CB):真菌的一类代谢产物。CB处理可诱发一系列细胞学效应,如细胞骨架的变化、多核化、破坏微丝等。一般认为CB特异性破坏微丝,最终导致细胞分裂的由微丝构成的收缩环解体,抑制细胞质分裂,阻止极体的释放,从而产生多倍体。CB是一种致癌剂,水溶性较差,一般溶解在1%的二甲基亚矾(DM鄄SO)中,而且处理结束后需用含1DMSO的海水浸洗受精卵,去除残留的CB。6—二甲基氨基嘌呤(6—dimethylaminopurine,简称6—DMAP):嘌呤霉素的一种类似物,抑制蛋白质磷酸化,通过作用于特定的酶,破坏微管的聚合中心,使微管不能形成,从而抑制极体的形成和释放。6—DMAP无致癌性,具水活性。

咖啡因(Caffeine):其作用效果在于提高细胞内的Ca2+。由于微管对Ca2+浓度敏感,当Ca2+浓度极低或高于10时,会引起微管二聚体的解聚,阻止细胞分裂,从而形成多倍体。

秋水仙素(Colchicine):能抑制微管的组装,使已有的微管解聚,从而阻止纺锤体的形成或破坏已形成的纺锤体,使细胞的染色体加倍而不分离。该种诱导剂在植物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且成功,在贝类及其他动物中的应用较少。

此外,聚乙二醇(PEG)、氰化钙(CL)等化学试剂对抑制细胞分离,使

染色体加倍也有一定的作用。

物理法

是在细胞分裂周期中施加物理因子处理,影响和干预细胞的正常分裂,达到染色体加倍的目的。常用的物理方法有温度休克(包括高温和低温休克)和静水压休克等。

温度休克:其作用机制是温度的变化引起细胞内酶构型的改变,不利于酶促反应的进行,导致细胞分裂时形成纺锤体所需的ATP的供应途径受阻,使已完成染色体加倍的细胞不能分裂。所用的温度因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静水压:即利用专门的静水压设备产生的压力施加于处理对象。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纺锤体的微丝和微管的形成,阻止染色体的移动,从而抑制细胞的分裂,形成多倍体。

此外,电脉冲也可诱导多倍体。

生物法

除了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外,采用贝类远缘杂交也可培育多倍体(即生物方法)。但由于选种工作较复杂,这种方法在贝类中还没有应用过,在鱼类上应用则较多。太平洋牡蛎四倍体与二倍体交配成功地培育出了三倍体。

四倍体(T)与二倍体(D)杂交生产贝类三倍体,三倍体率可高达100%,该方法简单,操作方便,避免了理化处理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能提高胚胎的孵化率和幼虫的存活率,适合于生产性养殖。

此外,利用四倍体与异种二倍体杂交,可产生异源三倍体。目前,

太平洋牡蛎四倍体与近江牡蛎二倍体杂交已成功地培育出异源三倍体后代。

HACCP讲义 贝类基础知识

水产品HACCP法规 C部分-未加工的软体贝类 一、贝类基础知识 1、定义及分类 在动物界里,有一类动物叫“软体动物”,因大多数软体动物具有贝壳,故通常称之为“贝类”。 至今已记载的贝类有11万5千种,仅次于节肢动物,为动物界第二大门,贝类共分为7个纲: 无板纲多板纲单板纲瓣鳃纲掘足纲腹足纲头足纲 2、瓣鳃纲及特性 瓣鳃纲的贝类的鳃通常呈瓣状,故名“瓣鳃纲”。其身体左右侧扁,有左右两壳,又名“双壳类”。它们的头部退化,足部发达呈斧头状,故又称“无头类”或“斧足类”。 瓣鳃纲大部分为海产,少部分为淡水产,约有15,000种,本纲分为三个目: 列齿目例:蚶 异柱目例:贻贝 真瓣鳃目例:蛤蜊 瓣鳃类以缺乏运动能力的生物为主,无选择性滤食,个体移动范围不大。食物主要为有机碎屑、硅藻、原生动物和单鞭藻类等。瓣鳃类主要生活在近海及河口,通过过滤大量海水摄食,因此受污染的机率非常高。 贝类可能存有的危害:致病菌、病毒、生物毒素、化学污染等,由于贝类主要为生食及半熟食,因此极易造成人类的安全危害。 贝类生长区划: 欧盟:批准区、条件批准区、禁捕区

美国:许可区域、条件许可区、限制区、条件限制区、禁止区 二、水产品HACCP法规C部分-未加工的软体贝类 21CFR123.20、123.28及21CFR1240.60部分 1、定义: 软体贝类:新鲜或冷冻的,牡蛎、蛤、贻贝、扇贝;完全闭壳肌除外。 标签:捕捞者或加工者贴在未加工贝类容器上的捕捞情况记录 2、贝类来源控制: ○在许可捕捞区捕捞 ○加工者只接受有许可证或政府验过的捕获物 ○加工者只接受有标签货物 ○无文件、标签贝类的处理:扣留、拒绝进口、销毁 ○记录、标签内容 ⑴捕捞日期 ⑵捕捞地点、位置 ⑶贝类种类与数量 ⑷捕捞者姓名、编号、船名及注册编号; ○去壳贝类标签:包装商名、地址、编号 三、(美国)国家贝类卫生计划(NSSP) 立法历史:美国早期海产立法于1658年,NSSP第一次形成于1925年,发布于“美国贝类工业卫生控制委员会报告”,现有1997年修正版,涉及贝类在养殖、收获、加工、运输及加工处理等过程。 ○NSSP的内容: 目的及定义 第一章贝类卫生计划

贝类养殖

1环带: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未被贝壳覆盖的地方。 2外套膜:位于左右两壳内面,是胚胎时期内脏团倍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劈向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 3足丝:由足丝膜组成用于附足 4消化盲囊:由许多的一端封闭的小育管组成一对左右对称包被在胃的外围分泌消化酶。 5齿舌囊:位于口腔底部的袋装齿舌鞘。 6生殖腺:用于繁殖后代 7生物学最小型:达到性成熟的最小的个体 8有效积温:对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 9生物学零度: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 10丰满度:生殖性腺所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列 11性腺指数:生殖性腺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 浑浊度:水中悬浮颗粒的密度 1贝壳分哪几个纲: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 2瓣鳃纲分类方法:全为水生生物,身体左右对称,有两片贝壳保护身体,头部不明显,口的位置及代表身体前段又称无头类;胃肠间有晶杆,足成斧形,适合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 3腹足纲的分类方法:足部发达,位于身体腹面,通常有一螺旋形的贝壳,具有一对触角一对眼,口腔内齿舌极其发达,水生类用鳃呼吸,陆生类用外套膜呼吸起肺作用。 4潮间带潮区如何划分:高潮区、被海水淹没时间最短干露时间最短;中潮区:海水淹没时间5~6h,干露时间3~4h,环境稳定;低潮区:小潮低潮线至大潮低潮线之间的区域。 5贝类生长测量:长度法和重量法。长度法:简易方便、直观,但是缺点是不能体现贝类的重量,更无法表示贝类的肥瘦;重量法:1鲜出肉率:2肥满度,鲜出肉率和肥满度不仅是贝类生长测量的指标,同时也是贝类繁殖调查指标。 6贝类的繁殖方式:卵生型、幼生型、交尾型、 7繁殖活动:潮汐、日周期、光照、温度突变、降雨。 8繁殖调查方法:贝类繁殖的调查即预测、调查贝类的性腺发育和繁殖日期或育苗期,以便适时进行人工育苗或采苗。调查方式有1丰满度:生殖腺所占或覆盖内脏团的面积比列来预测繁殖季节。2生殖腺指数3鲜出肉率或肥满度4海区浮游幼虫观测5有效积温6组织切片。 10贝类生活史分那几个主要阶段;1生殖细胞2受精3卵裂4囊胚与原肠胚5担轮幼虫6面盘幼虫7稚贝期8幼贝期和成贝期 11贝类的生长有何规律、有养殖年限关系:缓慢、快速、缓慢、生长初期长壳,后期长肉 12贝类人工育苗用水常规处理:一般采用水泵提水至高位沉淀池,海水经过沙滤池过滤后再进入育苗池和饵料池。 13贝类人工育苗的工艺流程:1亲贝的选择、处理和蓄养2成熟精卵的获得3受精洗卵和孵化4选幼5幼虫培育6采苗7稚贝培育8贝苗的中间育成9贝苗运输方法 14如何选择育苗亲贝:1选择生物最小型2选择个体健壮贝壳无创伤,大小均匀,无寄生虫,病害3选择性腺发育较好的亲贝4雌雄亲贝比例:雌:雄=1:4~10 15亲贝室内蓄养方法:洗刷亲贝,按一定密度置于笼内饲养,每天换水两次,及时投喂一般亲贝刚入池连续三天使用土霉素预防病害发生。 16贝类的运输方法:1干运法:在筐内铺上海藻,海藻在装苗前必须浸泡一段时间,洗刷干净再用,一层海藻一层贝苗,上面再用海水浸湿的海绵盖好每半个小时,向筐内洒一次海

食品分析方法的分类

食品分析方法的分类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食品分析方法的分类 对食品品质的评价,主要包括食品营养、卫生和嗜好性三个方面。食品分析所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感观分析法、理化分析法、微生物分析法和酶分析法。 1.感观分析法感官分析又叫感观检验或感观评价,是通过人体的各种感官 器官(眼、耳、鼻、舌、皮肤)所具有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结合平时积累的实践经验,并借助一定的器具对食品的色、香、味、形等质量特性和卫生状况做出判定和客观评价的方法。感观检验作为食品检验的重要方法之一,具有简便易行、快速灵敏、不需要特殊器材等特点,特别适用于目前还不能用仪器定量评价的某些食品特性的检验,如水果滋味的检验、食品风味的检验以及烟、酒、茶的气味检验等。 依据所使用的感觉器官的不同,感官检验可分为视觉检验、嗅觉检验、味觉检验、触觉检验和听觉检验五种。 (1)视觉检定是鉴定者利用视觉器官,通过观察食物的外观形态、颜色光泽、透明度等,来评价食品的品质如新鲜程度、又无不良改变以及鉴别果蔬成熟度等的方法。 (2)嗅觉鉴定是通过人的嗅觉器官检验食品的气味,进而评价食品质量(如纯度、新鲜度或劣变程度) (3)味觉鉴定是利用人的味觉器官(主要是舌头),通过品尝食物的滋味和风味,从而鉴别食品品质优劣的方法。味觉检验主要用来评价食品的风味(风味是食品的香气、滋味、入口获得的香气和口感的综合构成),也是识别某些食品是否酸败、发酵的重要手段。

(4)听觉器官听觉鉴定是凭借人体的听觉器官对声音的反应来检验食品品质的方法。听觉鉴定可以用来评判食品的成熟度、新鲜度、冷冻程度及罐头食品的真空度等。 (5)触觉鉴定是通过被检食品用于鉴定者的触觉器官(手、皮肤)所产生的反应来评价食品品质的一种方法。如根据某些食品的脆性、弹性、干湿、软硬、黏度、凉热等情况,可评判食品的品质优劣和是否正常。 感官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检验方法有差别检验法,标度和类别检验法、分析或描述性检验法等。 感官分析法虽然简便、实用且多数情况下不受鉴定地点的限制。但也存在明显缺陷,由于感官分析是以经过培训的评价员的感觉作为一种“仪器”来测定食品的质量特性或鉴别产品之间的差异,因此判断的准确性与检验者的感觉器官的明锐程度和实践经验密切相关。同时检验者的主观因素(如健康状况、生活习惯、文化素养、情绪等),以及环境条件(如光线、声响等)都会对鉴定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感官检验的结果大多情况下只能用于比较性的用词(优、良、中、劣等)表示或用文字表述,很难给出食品品质优劣程度的确切数字。 2.理化分析法根据测定原理、操作方法等的不同,梨花分析又可分为物理分析法、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三类。 (1)物理分析法通过对被测食品的某些物理性如温度、密度、折射率、旋光度、沸点、透明度的的测定,可间接求出食品中某种成分的含量,进而判断被检食品的纯度和品质。物理分析法简便、实用,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

常用色谱与光谱分析方法与技术

常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方法和技术 色谱分析、光谱分析以及两谱联用技术,构成了药物分析学科领域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手段和方法,应用日趋广泛,发展十分迅速,新颖方法层出不穷。 新近常用的色谱分析方法: 一、胶囊色谱(Micellar Chromatography,MC)又称拟相液相色谱或假相液相色谱(Pseudophase LC),是一种新型的液相色谱技术。特点是应用含有高于临界胶囊(或称胶束,微胞等)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溶液作为流动相。所谓“胶囊”就是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浓度超过其临界胶囊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CMC)时形成的分子聚合体。通常每只胶囊由n个(一般为25~160个)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组成,其形状为球形或椭圆球形。在CMC值以上的一个较大浓度范围内,胶囊溶液的某些物理性质(如表面张力、电导等等)以及胶囊本身的大小是不变的。构成胶囊的分子单体与溶液中自由的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单体之间存在着迅速的动态平衡。通常有正相与反相两种胶囊溶液。前者是由表面活性剂溶于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外侧而亲脂端位于内部的胶囊;后者是指表面活性剂溶于非极性溶剂所形成的亲水端位于核心而亲脂基位于外面的胶囊。被分离组分与胶囊的相互作用和被分离组分与一般溶剂的作用方式不同,并且被分离组分和两种胶囊的作用也有差别。改变胶囊的类型、浓度、电荷性质等对被分离组分的色谱行为、淋洗次序以及分离效果均有较大影响。胶囊色谱就是充分运用了被分离组分和胶囊之间存在的静电作用、疏水作用、增溶作用和空间位阻作用以及其综合性的协同作用可获得一般液相色谱所不能达到的分离效果。适用于化学结构类似、性质差别细微的组分的分离和分析,是一种安全、无毒、经济的优越技术。 (一)原理:胶囊溶液是一种微型非均相体系(Microheterogenous system)。在胶囊色谱中,分离组分在固定相与水之间、胶囊与水相之间以及固定相与胶囊之间存在着分配平衡。组分的洗脱得为取决于三相之间分配系数的综合作用;同时定量地指出分离组分的容量因子k'的倒数值与胶囊浓度成正比,一般增加胶囊浓度即可获得较佳的分离效果。 (二)方法特点:与传统液相色谱的最大区别在于胶囊色谱流动相是由胶囊及其周围溶剂介质组成的一种微型的非均相体系,而常规流动相是一种均相体系。特点: 1、高度的选择性:因分离组分与胶囊之间存在着静电、疏水以及空间效应的综合作用,只要通过流动相中胶囊浓度的改变,就可使分离选择性获得改善和提高。此外,通过适当固定相以及表面活性剂的选择也可提高分离选择性。 2、便于梯度洗脱:由于表面活性剂的浓度高于CMC后再增大浓度时,溶液中仅胶囊的浓度发生改变,而表面活性剂单体分子的浓度不变,不影响流动相与固定相的平衡过程,因而比传统的梯度洗脱技术大大缩短了分析时间,并减少了流动相的消耗,适用于常规。 3、提高检测灵敏度:胶囊流动相可增加某些化合物的荧光强度,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还可稳定某些化合物在室温条件下发生的液体磷光。 4、因分离组分不易分出,故缺点是柱效低且不适于制备分离。 (三)常用表面活性剂:常用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主要有:溴化或氯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etyl trimethyl ammonium bromide or chloride,CTMAD或CTMAC);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有十二烷基硫酸钠(SDS);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有Brij-35即(聚氧乙烯)35-十二烷基醚。 二、手性分离色谱(Chiral Separation Chromatography,CSC) 是采用色谱技术(TLC、GC和HPLC)分离测定光学异构体药物的有效方法。由于许多药物的对映体(Enantiomer)之间在药理、毒理乃至临床性质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有必要对某些手性药物进行

贝类复习题(1)

贝类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足丝:从瓣鳃类足部足丝孔伸出的、以壳基质为主要成分的强韧性硬蛋白纤维束。瓣鳃 纲是利用足丝附着在其它物体上的。 2、不完全壳口:具有前沟或后沟的壳口称为“不完全壳口” 完全壳口:草食性的种类壳口大多圆滑,无缺刻或沟,称为“完全壳口” 3、嗅检器:嗅检器是外套腔或呼吸腔的感觉器,具有嗅觉的作用。 4、晶杆:晶杆是一个几丁质的棒状物,它的末端伸入到胃腔中,它能依靠幽门盲囊表面的 纤毛,以一定的方向做旋转和挺进运动,对事物进行搅拌;另外,晶杆内含有糖 原酶,在胃液作用下可以使晶杆溶解并将糖原酶释放出来,能够消化食物。 5、墨囊:乌贼等软体动物体内能分泌黑色汁液地囊状器官,遇到敌害时,即将墨囊内地黑色 汁液喷出,使水浑浊借以逃脱。 6、文蛤的“跑流”:文蛤常因水温等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有移动的习性(俗称“跑流”) 7、栉孔扇贝的海上过渡与中间育成 海上过渡:当幼苗个体达到2毫米时,可装袋向海上过渡,直至将其培养成商品苗(0.5-1厘米)为止。 中间育成:又称贝苗暂养,指将壳高0.5厘米的商品苗育成壳高2厘米左右的幼贝的过程。 8、珍珠:在珍珠层内形成。是珍珠贝、河蚌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包裹着进入外套膜和贝壳之 间的异物而形成的。 9、贝类的滤水量是指? 贝类的耗氧量:是指贝类呼吸和非生物氧化所消耗溶解氧的数量。贝类的耗氧量比一般游泳动物低得多,这就造成贝类能高密度分布和养殖的有利条件。 贝类的呼吸系数:就是动物单位体重(一般以50公斤为单位)在1小时内排出的二氧化碳 与消耗氧的比值。 10、缢蛏的“进埕附着”:在人工养殖过程中,螠蛏苗浮游期结束后即开始下沉附着在人工 修筑的苗埕上,这一过程叫螠蛏的“进埕附着”。 11、出肉率:是指软体部湿重占鲜贝湿重的百分比。 肥满度:是表示贝类软体部肥瘦程度,它既可以作为衡量贝类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也可以作为衡量贝类生长的指标。肥满度=软体部干重(g)/贝壳干重(g)12、扇贝的性腺指数:是指性腺的湿重占软体部湿重的百分比。是衡量可单独测量生殖腺的 种类的性腺成熟度的一个指标。 13、贝类的露空时间: 贝类离水后能维持生命活动的时间,称为“露空时间”。 14、厣:腹足类的后端能分泌出一个角质或石灰质的保护物,称厣。 15、生长线:以壳顶为中心,呈环形。 放射肋:以壳顶为起点向腹缘伸出的放射状条纹。 生长线和放射肋有的相互交织成格状,或呈鳞片状和棘状突起。有的表面有色彩和花纹。 16、外套痕:外套膜环肌肌痕。 外套窦:水管肌痕,是外套末端向内弯入的部分。 17、平衡器: 位于足部的足神经节附近,司平衡作用。

贝类学

贝类免疫学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系统性地介绍了贝类免疫学的研究进展,分别从贝类免疫的两大方面——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进行详细地分析。其中细胞免疫的论述包括吞噬作用,吞噬和杀伤机制,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体液免疫的论述包括凝集素、抗菌肤、溶酶体酶、化学递质。 【关键词】贝类免疫学细胞体液研究 【前言】贝类免疫学是新兴学科无脊椎动物免疫学中的一个分支,近些年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贝类的免疫反应系统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者密切相关,在抵御异物侵袭方面相辅相成,贝类通过免疫应答,提高机体的抵抗力。本文就从贝类免疫学的两大防御系统进行综述。 【正文】 1.贝类的细胞免疫 贝类血细胞参与了机体损伤的修复、贝壳的重建、吞噬异物颗粒和消除有毒物质等过程,是贝类免疫的主要承担者。异物入侵贝类机体直至异物被吞噬和消化的整个过程,需要血细胞内和血淋巴中很多物质的参与,一些学者指出该过程受到温度、盐度和污染物等环境胁迫因素的影响。张朝霞[1]等首次研究了对杂色鲍流行病病原弧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的。种抗生素对杂色鲍血细胞的吞噬、趋化和溶酶体膜完整性等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种抗生素对鲍血细胞的免疫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且促进血细胞吞噬活性的作用并非随抗生素的浓度上升而提高,以此说明贝类养殖中滥用抗生素和盲目加大投放浓度的严重后果,并发现链霉素用于治疗鲍弧菌病,不但可以显著地提高杂色鲍血细胞对病原弧菌的吞噬活性,对鲍血细胞的趋化和产生活性氧等免疫功能的破坏程度也低。 1.1吞噬作用 贝类的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PhagocyLosis) 。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物质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而且其血细胞吞噬外来异物时,清除的速率大小取决于细胞表面的特征。在大多数报道的贝类中,吞噬作用主要是由颗粒细胞完成的,颗粒细胞表现出很高的吞噬能力,而且其吞噬能力与年龄无关,但易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温度、盐度等,透明细胞也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但不是主要的。从免疫防御的角度讲,血细胞可以活跃地趋化到炎症和损伤部位,进行吞噬,是免疫防御的主要细胞类型。 1.2吞噬和杀伤机制 吞噬作用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趋化、粘附、内吞以及杀伤消化四个阶段。研究证明贝类血细胞可以向外源颗粒趋化靠近,贝类具有开放式循环系统,器官浸浴在血淋巴中,血管也没有完整的内皮系统,血细胞可以较自由地到达广泛的器官和组织。与外来物质的接触较为充分,因此,趋化的选择意义不像在高等动物那样重要。血细胞靠近异物后首先发生茹附,随后,血细胞伸出伪足对异物进行包裹,伪足相接触后细胞质膜融合,形成吞噬小体进入细胞。Cajaraville和Pal对贻贝(MYtilus edulis)亚显微结构的电镜研究表明,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都可以由局部细胞质膜内陷形成衣被小泡或无衣被的电子透明的内吞小体,完成内吞。LPGaII 等还证明内吞过程有细胞骨架的活跃参与。 血细胞对吞噬后的病原体的杀伤作用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将外源颗粒内化后形成吞噬小体,然后吞噬小体与含有水解酶类的胞质颗粒融合,逐步将外源颗粒水解消化,颗粒细胞中的水解酶包括溶菌酶、磷酸酶、脂酶、蛋白酶、葡萄糖苷酶等[2]。Mohandas等[3]用扫描电镜的方法证明,在受到细菌刺激时,硬壳蛤的颗粒细胞在吞噬外来细菌的过程中,将溶菌酶释放到血清中,可见血细胞不仅直接参与吞噬反应,还释放水解酶类到血淋巴中参与体液免疫。Gushing等[4]用一种革兰氏阴性菌EMD-1作诱导源,对红鲍、粉红鲍、黑鲍进行注射诱导研究他们的兔疫反应,其结果表明,在体液中不仅发现溶菌酶,而且还发现了其

预测方法的分类

预测方法的分类 郑XX 预测方法的分类 由于预测的对象、目标、内容和期限不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预测方法。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近千种预测方法,其中较为成熟的有150多种,常用的有30多种,用得最为普遍的有10多种。 1-1预测方法的分类体系 1)按预测技术的差异性分类 可分为定性预测技术、定量预测技术、定时预测技术、定比预测技术和评价预测 技术,共五类。 2)按预测方法的客观性分类 可分为主观预测方法和客观预测方法两类。前者主要依靠经验判断,后者主要借 助数学模型。 3)按预测分析的途径分类 可分为直观型预测方法、时间序列预测方法、计量经济模型预测方法、因果分析 预测方法等。 4)按采用模型的特点分类 可分为经验预测模型和正规的预测模型。后者包括时间关系模型、因果关系模 型、结构关系模型等。 1-2 常用的方法分类 1)定性分析预测法 定性分析预测法是指预测者根据历史与现实的观察资料,依赖个人或集体的经验与智慧,对未来的发展状态和变化趋势作出判断的预测方法。 定性预测优缺点 定性预测的优点在于: 注重于事物发展在性质方面的预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易于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且简单的迅速,省时省费用。

定性预测的缺点是: 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比较注重于人的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从而易受人的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多少大小的束缚和限制,尤其是缺乏对事物发展作数量上的精确描述。 2)定量分析预测法 定量分析预测法是依据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近似地揭示预测对象及其影响因素的数量变动关系,建立对应的预测模型,据此对预测目标作出定量测算的预测方法。通常有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和因果分析预测法。 ⅰ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 时间序列分析预测法是以连续性预测原理作指导,利用历史观察值形成的时间数列,对预测目标未来状态和发展趋势作出定量判断的预测方法。

海水贝类复习提纲

海水贝类复习提纲 1:贝类分那几个纲:答:无板纲、单板纲、多板纲、掘足纲、瓣鳃纲、腹足纲、头足纲。2:简述瓣鳃纲及腹足纲的分类:答:瓣鳃纲:足多呈斧形,适于挖掘泥沙,又称斧足类,少数以壳固着生活的种类则足退化,如牡蛎。鳃1到2对,本纲多数种类具有瓣状鳃; 腹足纲:通常有一个螺旋形的贝壳,也叫“螺类”。头部发达,具有一对或两对触角,一对眼。眼生在触角的基部、中间或顶部。 3:名词解释: 环带:外套膜包被在软体的背侧,其未被贝壳覆盖的部分叫做“环带”。 外套膜:位于左右两壳的内面,是胚胎时期内脏团背侧皮肤的一部分褶劈向下延伸而形成的两片薄膜,具有分泌贝壳的作用。 足丝:是由足丝腺分泌的,不同种类的足丝的形状与性质不一样。 本鳃:幼虫时期外套膜内壁突起、延伸而形成的,鱼唇瓣相接。 生殖腺:瓣鳃纲的生殖腺通常为一对,左右对称排列在身体两侧,在非繁殖季节,性腺未发育时是见不到生殖腺的。 4: 温度系数:材料的物理属性随着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速率 生物学零度:某作物或作物品种开始发育的下限温度称为生物学最低温度, 有效积温: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 浑浊度:水质参数之一,反映用水和天然水清亮程度 性成熟年龄: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生殖器官已经发育完全,生殖机能达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基本具备了正常的繁殖功能,所需要的时间。 生物学最小型:性成熟的最小个体动物的性成熟既与年龄有关,又与个体大小有关,性成熟的最小个体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性腺指数:性腺重/个体重 5:潮间带潮区如何划分:答:潮间带分为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高潮区被海水淹没时间最短,每个潮汐约1到4h,干露时间最长,达8到11h, 中潮区为小潮高、低潮线之间,是潮间带主要区域。 6:贝类的生长有何规律?贝类生长规律与养殖年限有何关系? 答:1:在贝类的一生中,其生长情况通常呈缓慢—快速—缓慢的规律; 2:在生长的初期,贝壳生长和体积增长较快,软体部的生长相对滞后; 3:贝类年生长随季节而异,春季随着水温的上升,贝体的生长恢复并逐渐加快 关系:春末夏初生长达到高峰。盛夏期间由于水温较高,水中浮游生物,特别是浮游硅藻等食料生物密度降低,贝体的生长稍慢。秋季的水温也较适宜,贝类的生长再次加速,形成一年第二次加速生长,而冬季因水温较低,生长速率逐渐下降甚至停止。 7:贝类的繁殖方式有那些?不同的繁殖方式其产卵量有何不同?为什么 答:卵生型:数百万粒以上,多者达上千万; 幼生型:十几万至数十万; 交尾型:几千至数万个; 8:贝类的繁殖活动受那些环境因素的影响: 潮汐、日周期、光照、温度突变、降雨 9:贝类的生活史分为哪几个主要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1:生殖细胞:由滤泡壁和生殖管的上皮细胞分化形成; 2:受精:精、卵细胞相互融合形成一个新的细胞的过程,最后产生受精卵;

统计分析分类以及SPSS分析方法

统计分析分类以及SPSS分析方法 一、统计分析内容的分类 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这些理解能够是企业生产的规模,能够是企业生产机器的稳定性,能够是一个地区的教学质量,能 够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也能够是一个时期的经济形势或环境等等。撇 开这些形形色色的形式内容,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从目的来看可分 为表面理解和本质理解两种。本文将这种从形式内容中抽象出来的对 客观事物的理解称之为统计分析内容。表面理解就是对客观事物表面 特征的理解;本质理解是从客观事物表面特征出发,最终得到超越客 观事物表面特征的本质特征的理解。同样,与统计分析内容相对应的 统计分析(方法)就可分为表面分析和本质分析两种。在统计分析方 法的使用上,形式内容的理解与统计分析方法的关联不大,反而是在 统计分析内容理解(对客观事物表面理解和本质理解)上,分析方法 的使用差别较大,所以本文主要从统计分析方法的角度对统计分析内 容加以细分。在SPSS中,横向叫个案,所有个案组成样本;纵向叫变量,一个变量代表客观事物的某方面特征。表面理解在SPSS中主要对 应于样本理解,目的是理解样本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的特征(当然样本 的特征离不开变量,但目的不在变量)。本质理解则以样本数据为基础,总结出同类事物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就是变量自身的特征(它 从样本出发,但又超越样本),所以本质理解能够认为就是对变量的 理解。统计分析内容的划分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规律也密不可分。人类对客观事物的理解都是由浅入深、由外及里的。这种由浅入深、 由外及里的理解过程正好体现了表面理解和本质理解两个过程。统计 分析的两种内容既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理解的两个方面,也是人们对客 观事物理解的两个过程,但它们能够是相互独立的。因为人类出于理 解目的的需要能够只理解客观事物的表面,也能够只理解客观事物的 规律。 (一)表面理解

光谱分析方法

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仪器分析方法分为()、()、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热分析法和放射化学分析法。 2 光学分析法一般可分为()、()。 3仪器分析的分离分析法主要包括()、()、()。 4仪器分析较化学分析的优点()、()、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答案 1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2光谱法、非光谱法 3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 4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一、选择题 1 电磁辐射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A能量B频率C波长D波数

2 当辐射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下列哪种参量不变() A波长B速度C频率D方向 3 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A.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B.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D.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4 可见区、紫外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A.紫外区和无线电波区;B.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 C.紫外区和红外区;D.波数越大。 5 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 A.能量越大;B.频率越高;C.波长越长;D.波数越大。 6 波长为0.0100nm的电磁辐射的能量是多少eV? A.0.124;B.12.4eV;C.124eV;D.1240 eV。 7 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

射形式辐射多余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光的散射D 光的衍射 8 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进行色散分光A散射B衍射和干涉C折射D发射9 棱镜是利用其()来分光的 A散射作用B衍射作用C折射作用D 旋光作用 10 光谱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A光源、样品池、检测器、计算机 B信息发生系统、色散系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C激发源、样品池、光电二级管、显示系统 D光源、棱镜、光栅、光电池 二、填空题 1.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波数越(),能量越(),反之,波长越短,能量越()。 2. 在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色散元件获得()来作为分析手段。 3. 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随着光的频率变化而变

贝类分类地位

贝类分类地位、生态特征及其分布特征 世界上的软体动物约有14.5万种(包括3.5万余种化石种类),仅次于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因大多数种类具有贝壳,故通常又称为贝类。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中《生物》第一册(下)所列贝类共计15类,分别隶属腹足纲、双壳纲和头足纲。现将它们的分类地位、主要鉴别特征、生态及其在我国的分布作一简介。 腹足纲(Gastropoda) 鲍(Haliotis)原始腹足目,鲍科。壳右旋坚厚,壳顶扁平。螺旋部退化,体螺层和壳口极大,其末端边缘有1列呼吸小孔。无厣。足肥大宽广。肉味鲜美。分布在温、热带海区。我国目前已发现7种左右。 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壳耳状坚厚,具3个螺层。壳顶扁平。壳面具粗糙不规则的皱纹。壳边缘呼吸孔4~5个。壳口卵圆形。栖息在低潮线以下10米左右海藻繁茂的岩礁上,分布在我国黄、渤海。 杂色鲍(H.diversicolor)壳中等卵圆形。螺旋部小,呈乳头状。壳面有细致的螺肋。生长线明显。壳边缘呼吸小孔7~9个。栖息环境同皱纹盘鲍。分布在广东、福建沿海。 宝贝(Cypraea)中腹足目,宝贝科。壳质坚厚,呈卵圆形。壳面光滑,富有光泽。螺旋部小,埋在体螺层中。壳口狭长。无厣。外套膜和足都较发达。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区。 虎斑宝贝(C.tigris)壳较大,呈卵圆形。体螺层极大。壳面极为光滑,灰白色或淡黄色,被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黑褐色斑点,壳口狭长可达10厘米,前端稍宽,后端向右方弯曲。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深的岩礁间的沙滩上,分布于东海和南海。 园田螺(Cipangoap ludina)中腹足目,田螺科。壳稍高呈圆锥形。螺层光滑多凸略呈圆形,不具螺旋形色带。厣薄角质。淡水产。 中华园田螺(C.cathayensis)壳大薄而坚固,壳顶尖。壳为右旋,螺旋部较短。体螺层膨胀。壳口卵圆形,周围有明显的黑色边缘。足极为发达,有广阔的蹠面,适于爬行。生活在湖泊、池塘、水田、沼泽等地,习见淡水螺类。主要分布在华北及长江流域等地。 芋螺(Conus)又称鸡心螺。新腹足目,芋螺科。壳呈锥形或纺锤形,形状似鸡心或芋头。壳口狭长。壳面光滑,花纹美丽。种类很多。

光谱分析原理及表示方法

紫外吸收光谱 UV 分析原理:吸收紫外光能量,引起分子中电子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吸收光能量随吸收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吸收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荧光光谱法 FS 分析原理:被电磁辐射激发后,从最低单线激发态回到单线基态,发射荧光 谱图的表示方法:发射的荧光能量随光波长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荧光效率和寿命,提供分子中不同电子结构的信息 红外吸收光谱法 IR 分析原理:吸收红外光能量,引起具有偶极矩变化的分子的振动、转动能级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相对透射光能量随透射光频率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拉曼光谱法 Ram 分析原理:吸收光能后,引起具有极化率变化的分子振动,产生拉曼散射 谱图的表示方法:散射光能量随拉曼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位置、强度和形状,提供功能团或化学键的特征振动频率 核磁共振波谱法 NM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具有核磁矩的原子核,吸收射频能量,产生核自旋能级的跃迁 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随化学位移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化学位移、强度、裂分数和偶合常数,提供核的数目、所处化学环境和几 何构型的信息 电子顺磁共振波谱法 ESR 分析原理:在外磁场中,分子中未成对电子吸收射频能量,产生电子自旋能级跃迁谱图的表示方法:吸收光能量或微分能量随磁场强度变化 提供的信息:谱线位置、强度、裂分数目和超精细分裂常数,提供未成对电子密度、分子键 特性及几何构型信息 质谱分析法 MS 分析原理:分子在真空中被电子轰击,形成离子,通过电磁场按不同m/e分离谱图的表示方法:以棒图形式表示离子的相对峰度随m/e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分子离子及碎片离子的质量数及其相对峰度,提供分子量,元素组成及结构的 信息 气相色谱法 GC 分析原理:样品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由于分配系数不同而分离 谱图的表示方法:柱后流出物浓度随保留值的变化 提供的信息:峰的保留值与组分热力学参数有关,是定性依据;峰面积与组分含量有关 反气相色谱法 IGC 分析原理:探针分子保留值的变化取决于它和作为固定相的聚合物样品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贝类学论文

广东海洋大学GUANGDONG OCEAN UNIVERSITY 贝类学课程论文 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 院系名称:农学院 班级:动科1152 姓名:谢华 学号:201511331228 编号:17 指导老师:栗志明

贝类免疫生态学研究进展 摘要:综述了贝类的一些免疫反应,血细胞的吞噬、包囊、呼吸爆发等细胞免疫反应,血淋巴中的一些酶及调节因子在免疫中也有重要的作用。阐述了环境因素对贝类免疫的具体影响及其研究进展和成果。 前言:贝类免疫功能分为细胞防御和体液防御两方面。血细胞的吞噬作用是贝类最主要的防御手段,吞噬功能的具体实现涉及复杂的细胞行为及多种生化反应过程。除了细胞免疫外,依靠凝集素的凝集作用和调理作用、溶血素及溶酶体酶等各种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共同作用的体液性免疫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键字:贝类,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1贝类的细胞免疫 1.1血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 贝类血细胞的分类一直分歧很大,目前对贝类的血细胞的结构描述和分类尚无统一标准。在分类研究中流式细胞技术是贝类细胞分类中的一种先进的方法 , 刘东武等[1]采用流式细胞技术 , 将中国蛤蜊和紫石房蛤两种贝类的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小颗粒细胞和大颗粒细胞。许秀芹[2]等也运用流式细胞仪对多种贝的血细胞进行分类 , 大体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 张朝霞[3]提出细胞核质比和免疫功能特点是贝类血细胞分类的重要依据 , 结合血细胞的形态结构可以将杂色鲍血细胞分成两大类 : 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而无颗粒细胞又可以进一步细分成透明细胞和类淋巴细胞 , 两者在核质比和细胞免疫功能上明显不同 . 由于研究方法、贝类种间的差异性和贝的血细胞发育不同,贝类血细胞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血细胞一个重要的特征是细胞质内颗粒的有无,因此目前比较认同的标准是将贝类血细胞分为颗粒细胞和透明细胞两大类。 在温度变化对贝类的影响研究中,张冬冬等[4]分析水温变化及不同温度下干露处理后血细胞数量的变化表明温度对于扇贝血细胞及其亚群的数量具有重要影响无论是水体中还是干露状态下高温均会导致贝类机体的血细胞数量降低死亡率增加并且干露状态下贝类机体对于温度的耐受性更低23度时短时间内大量死亡。 周作强等研究表明缺氧环境中溶菌酶活性的降低直接影响吞噬效率,而溶菌酶又由循环血细胞分泌产生因此,缺氧胁迫对贝类体液免疫系统的负面影响与细胞免疫系统的基本保持一致因此,缺氧胁迫将导致贝类免疫系统的衰退[18]。 1.2血细胞的免疫功能 1.2.1吞噬作用 贝类色主要防御手段是由血细胞完成的吞噬作用。吞噬作用能够清除入侵的病原体,包括细菌,原虫,大分子物质及无机颗粒等。当外界条件改变,尤其是动物受到外界抗原刺激时,贝类的主要表现就是吞噬反应,清除的效率取决于细胞的表面特征[9]。 吞噬异物是血细胞最重要的功能 , 这些功能和细胞膜的作用密不可分. 血细胞以其膜上具有很多特殊的受体而有别于其它的体细胞 . 去甲肾上腺素( noradrenaline , NA ) 是儿茶酚胺在软体动物血淋巴内存在的主要形式 , 能降低氧自由基的含量 . 用 N A 处理后的太平洋牡蛎血细胞化学发光的应答明显受抑制 ,表明牡蛎血细胞表面存在β肾上腺素能受体 , 可以对化学发光进行负调节[6]. 另外 , 白细胞介素是位于血清中的一类可溶的蛋白因子 , 可以刺激血细胞的增值和分化 , Cao 等[7]在研究中也发现地中海贻贝的血细胞受细菌脂多糖 LPS 诱导后 , 细胞膜上的白细胞介素α受体大量增加 . 杀伤内吞进贝类体内异物的途径之一是由多种活性氧中间( reactive oxygen inter

贝类复习提纲

(1)试述我国发展贝类养殖都有哪些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优越、 2、贝类资源丰富、 3、贝类的养殖特点:投资小、成本低、收效快、产量高、技术易推广、 4、具经验和成果 (2)选择贝类养殖种类应坚持哪些标准? 1、生产力高 2、适应能力强 3、营养价值高 4、苗种来源易 5、养殖成本低 6、移动性较差(3)如何划分高潮区、中潮区、低潮区和浅海区,各区都有哪些典型的养殖贝类 高潮区:蚶、中潮区:泥蚶、蛤仔、牡蛎、蛤蜊、低潮区:牡蛎、西施舌、文蛤、蛤仔、浅海:扇贝、贻贝、珍珠、牡蛎 (1)室内人工育苗的定义是什么?室内人工育苗有何优点? 室内人工育苗:是指从亲贝的选择、蓄养、诱导排放受精卵、幼虫培育及采苗,均在室内而且是在人工控制下进行的 优点:可以引进新种;提前采苗;延长了生长期;可以防除敌害,提高了成活率;苗种纯,质量高,规格基本一致;可以进行多倍体育种,以及通过选种和杂交等工作,培育优良新品种。 (2)水的生物处理原理和方法。 生物处理是以微生物和植物的活动为基础。微生物除了分解和利用有机物质外,他们还能产生维生素和生长素等,使得培养的幼虫和稚贝保持健康。植物可以利用溶解于水中的氨态氮,使培养微生物免受代谢产物氨态氮的危害,还可以调整水的PH值。生物处理分微生物处理法和藻类处理法。 微生物处理法:通过悬浮在水中和附着在砂床上的微生物,进行有机氮化合物的矿化作用、硝化作用和脱氮作用,来处理育苗用水。包括:1、简易微生物净化2、生物转盘3、生物网笼和生物桶藻类处理法:利用藻类来处理育苗用水的机理是藻类利用氮和二氧化碳,经过光合作用和同化作用,使之转化为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同时释放出氧,改善水的PH值,达到净化的目的。 (2)水的理化处理都有哪几种方法? 1、机械处理、 2、活性炭吸附、 3、泡沫分选、 4、充气增氧、 5、紫外线照射、 6、超声波处理水、 7、磁化水 (4)光合细菌在人工育苗中有何应用? 1、清池和改良环境,净化水质 2、具营养价值可做幼虫的辅助饵料 (5)作为饵料用的单胞藻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常用的饵料都有哪几种? 基本条件:1、个体小、2、营养价值高、易消化、无毒性、3、繁殖快、易大量培养、4、浮游于水中、易被摄食、5、饵料要新鲜、无污染、6、饵料的密度 常见的饵料:湛江叉鞭金藻、球等边金藻、三角褐指藻、新月菱形藻、牟氏角毛藻、青岛大扁藻、亚心形扁藻、塔胞藻、盐藻、小球藻、异胶藻 如何进行亲贝的选择、处理和蓄养? 人工诱导亲贝产卵常用的方法有几种? 一、自然排放法 二、物理方法:1、变温刺激;2、流水刺激;3、阴干刺激;4、改变比重;5、电刺激;6、紫外线照射海水诱导产卵;7、超声波诱导 三、化学方法:1、注射化学药物2、改变海水酸碱性3、氨水可以活化精子 四、生物方法:1、异性产物2、食母生溶液3、激素 (8)幼虫培育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幼虫培育过程中常规的管理工作有哪些?p52 从面盘幼虫初期开始;管理工作有:1、选幼、2、密度、3、换水、4、投饵、5、除害、6、选优、7、倒池与清底、8、充气与搅动、9、抗生素的利用、10、幼虫培育中的适宜理化条件 11、幼苗培育中有关技术数据得观测12、幼虫的附着行动及采苗 贝类浮游幼虫具有哪些生态特点? 1、贝类蜉蝣幼虫属于阶段性浮游生物生态群; 2、幼虫出现有周期性; 3、幼虫出现有短暂性; 4、幼虫分布不均匀性; 5、幼虫出现具有趋光性 (11)半人工采苗的原理和基本方法(固着型贝类、附着型贝类、埋栖型贝类)。P23 原理:双壳类的成体有的固着在固着基上终生不能移动,有的终生用足丝附着在附着基上,也有的成体钻在泥沙中营埋栖生活 一、采苗袋:用网目1.2×1.2㎜窗纱网做采苗袋,采苗袋规格40×30㎝或50×30㎝,内装尼龙网片、聚乙烯或挤塑网片50克

光谱分析方法

第一章绪论 )、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热分析法和放射化 ( )。 )、( )、( )。 )、( )、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 答案 1光学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 2光谱法、非光谱法 3色谱法、质谱法、电泳法 4灵敏度高检出限低、选择性好 第二章光学分析法导论 一、 选择题 1电磁辐射的粒子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A 能量 B 频率 C 波长 D 波数 2当辐射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下列哪种参量不变( ) A 波长 B 速度 C 频率 D 方向 3电磁辐射的二象性是指: A .电磁辐射是由电矢量和磁矢量组成; B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电磁性; C ?电磁辐射具有微粒性和光电效应; D ?电磁辐射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 4可见区、紫外区、红外光区、无线电波四个电磁波区域中, 能量最大和最小的区域分别为: A ?紫外区和无线电波区; B ?可见光区和无线电波区; C .紫外区和红外区; D ?波数越大。 一、 填空题 1仪器分析方法分为( )、( 学分析法。 2光学分析法一般可分为( ) 3仪器分析的分离分析法主要包括(

5有机化合物成键电子的能级间隔越小,受激跃迁时吸收电磁辐射的A .能量越大;B .频率越高;C .波长越长;D .波数越大。

7受激物质从高能态回到低能态时,如果以光辐射形式辐射多余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 A光的吸收B光的发射C光的散射D光的衍射 8利用光栅的()作用,可以进行色散分光 A散射B衍射和干涉C折射D发射 9棱镜是利用其()来分光的 A散射作用B衍射作用C折射作用D旋光作用 10光谱分析仪通常由以下()四个基本部分组成 A光源、样品池、检测器、计算机 B信息发生系统、色散系统、检测系统、信息处理系统 C激发源、样品池、光电二级管、显示系统 D光源、棱镜、光栅、光电池 二、填空题 ),能量越(),反1. 不同波长的光具有不同的能量,波长越长,频率、波数越( 之,波长越短,能量越()。 2. 在光谱分析中,常常采用色散元件获得()来作为分析手段。 3. 物质对光的折射率随着光的频率变化而变化,这中现象称为() 4. 吸收光谱按其产生的本质分为()、()、()等。 5. 由于原子没有振动和转动能级,因此原子光谱的产生主要是()所致。 6?当光与物质作用时,某些频率的光被物质选择性的吸收并使其强度减弱的现象,称为(), 此时,物质中的分子或原子由()状态跃迁到()的状态。 7.原子内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光,原子外层电子跃迁的能量相当于()和()。 三. 简答题: 1?什么是光学分析法? 2?何谓光谱分析法和非光谱分析法? 3. 简述光学分析法的分类? 4. 简述光学光谱仪器的基本组成。 5. 简述瑞利散射和拉曼散射的不同?

16种统计分析方法

16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汇总 2015-11-10 分类:数据分析评论(0) 经常会有朋友问到一个朋友,数据分析常用的分析方法有哪些,我需要学习哪个等等之类的问题,今天数据分析精选给大家整理了十六种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供大家参考学习。 一、描述统计 描述性统计是指运用制表和分类,图形以及计筠概括性数据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离散趋势、偏度、峰度。 1、缺失值填充:常用方法:剔除法、均值法、最小邻居法、比率回归法、决策 树法。 2、正态性检验:很多统计方法都要求数值服从或近似服从正态分布,所以之前 需要进行正态性检验。常用方法:非参数检验的K-量检验、P-P图、Q-Q图、W 检验、动差法。 二、假设检验 1、参数检验 参数检验是在已知总体分布的条件下(一股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对一些主要的参数(如均值、百分数、方差、相关系数等)进行的检验。 1)U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大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2)T检验使用条件:当样本含量n较小时,样本值符合正态分布 A 单样本t检验:推断该样本来自的总体均数μ与已知的某一总体均数μ0 (常为理论值或标准值)有无差别; B 配对样本t检验:当总体均数未知时,且两个样本可以配对,同对中的两者在 可能会影响处理效果的各种条件方面扱为相似; C 两独立样本t检验:无法找到在各方面极为相似的两样本作配对比较时使用。 2、非参数检验

非参数检验则不考虑总体分布是否已知,常常也不是针对总体参数,而是针对总体的某些一股性假设(如总体分布的位罝是否相同,总体分布是否正态)进行检验。 适用情况:顺序类型的数据资料,这类数据的分布形态一般是未知的。 A 虽然是连续数据,但总体分布形态未知或者非正态; B 体分布虽然正态,数据也是连续类型,但样本容量极小,如10以下; 主要方法包括:卡方检验、秩和检验、二项检验、游程检验、K-量检验等。 三、信度分析 检査测量的可信度,例如调查问卷的真实性。 分类: 1、外在信度:不同时间测量时量表的一致性程度,常用方法重测信度 2、内在信度;每个量表是否测量到单一的概念,同时组成两表的内在体项一致 性如何,常用方法分半信度。 四、列联表分析 用于分析离散变量或定型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相关。 对于二维表,可进行卡方检验,对于三维表,可作Mentel-Hanszel分层分析。 列联表分析还包括配对计数资料的卡方检验、行列均为顺序变量的相关检验。 五、相关分析 研究现象之间是否存在某种依存关系,对具体有依存关系的现象探讨相关方向及相关程度。 1、单相关:两个因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单相关,即研究时只涉及一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 2、复相关:三个或三个以上因素的相关关系叫复相关,即研究时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和因变量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