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

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二)针刺的作用

小针刀是刀,也是针。小针刀的应用,可以像针刺针一样,选取各种疾病的治疗穴位,让小针刀的刀口线的方向和经络循行方向以致,按照小针刀的进针方法,避开神经、血管,达到适当深度,当得气时,可按小针刀施术方法纵横剥离几下,即可出针。小针刀的针刺作用,因针感较强,剥离后的针刺效应保持时间长,运针时间短,省时,疏通经气的作用明显增强,为针灸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二、小针刀在颈椎病方面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

(一)适应症

本疗法适用于一切颈椎及附近软组织(如颈部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囊等) 的急、慢性损伤造成的病理改变,尤其不仅适宜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上亦多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治疗。该疗法可以做为颈椎病治疗重要的辅助疗法。

1.软组织粘连、疤痕而引起的顽固性痛点凡外伤性或病理性(如痈疽切开排脓及其它手术后,以及风湿等)损伤所引起的软组织粘连,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顽固性痛点。这些痛点往往会触摸到条索状及结节状物,有的由于在深部,难于触及到,但这一痛点是顽固性的,用药物或其它物理疗法难于治愈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有些外伤性损伤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如颈椎被某些重物碰撞、击打后,虽当时有些不适,但很快就消失,并长时间不发生。但有时这些外伤亦可能会引起软组织粘连。

利用小针刀可以剥离粘连,缓解疼痛,解除功能障碍。但小针刀只适宜于粘连面积较小的粘连,面积大者,疗效较差。

2.骨化性肌炎颈椎周围肌肉、韧带钙化(如项韧带钙化)所引起的疼痛或功能障碍,可应用小针刀将钙化块切碎,促使其逐渐吸收,缓解疼痛并逐渐恢复周围软组织功能活动。

3.颈椎退行性病变的“阿是穴”颈椎退行性病变,往往在颈椎周围存在一个或一些敏感点──某些穴位或“阿是穴”,利用小针刀“针”的作用,在这些敏感点的腧穴或阿是穴进针,以“得气”为度,有时可起到立竿见影的良效。

小针刀的一般适应症较广。在脊柱以外的其它部位还可应用于某些骨刺、骨性无菌性坏死,某些骨干骨折的愈合畸型等。以上我们只讨论的是颈椎病范围内的适应症,但应提起注意的是,小针刀的适应症不能滥用,如颈椎的骨质增生(骨刺)不能应用小针刀铲削。这是因为:①颈椎的骨刺是颈椎压应力过高引起的。这是颈椎力学平衡的一种代偿功能的体现。铲削颈椎的骨刺就等于破坏了颈椎的代偿平衡。不仅不能起到治疗作用,反而会引起颈椎进一步的病变。②危险性。颈椎的增生所引起的局部或上下肢的疼痛和功能障碍,是因为颈椎的增生(骨刺)压迫神经根或传出神经所引起的。在闭合的、无视野的手术中,铲削骨刺,极易损伤神经根或传出神经而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二)禁忌症

1.一般禁忌症

(1)其它全身性疾病的急性期,伴有血象异常或发热者。

(2)严重的内脏疾病或某些疾病,如高血压病、晚期肿瘤患者。

(3)有出血倾向及凝血功能障碍者,如血友病等。

(4)施术部位有感染、脓肿和肌坏死者。

(5)施术部位有重要神经、血管和脏器而难以避开者。

(6)年老体弱和高血压患者要慎用。

(7)惧针而晕针者。

(8)糖尿病患者血糖未控制者。

2.颈椎病治疗的禁忌证:

(1)颈部结核、肿瘤所造成的颈部症状。

(2)表现于颈部的风湿、类风湿性疾病的急性期。

(三)注意事项

1.小针刀治疗是准手术,属侵入性治疗,且颈部生理位置重要,血管、神经也极为丰富。因此,颈部针刀操作危险性较大,病人

的反应也较强。施术者应熟悉颈部解剖及各种刀法的实施要领,明确病变部位及层次,对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有正确的估计,操作要熟练,掌握好进针剥离的深度和层次,不可过多广泛的剥离。治疗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并做好意外情况的抢救准备。

2.要求严格的无菌操作。由于颈部生理位置重要,小针刀治疗的部位有时较深或邻近关节,加之有的治疗常辅以激素封闭,容易发生感染,一旦感染后果将很严重。临床曾有关于小针刀消毒不严或操作失当导致施术部位深部脓肿的报道。因此,除严格无菌操作外,要控制激素的使用剂量,治疗后要注意多观察,一旦出现感染迹象及早处理。

3.要求诊断明确、正确掌握适应证。适宜以小针刀疗法做辅助治疗,就不要做主要治疗。另外,对急性期患者治疗效果欠佳,对慢性损伤性患者的治疗次数也不宜太多太频,二次间隔时间至少一周至二周以上。

4.操作手法要轻柔、快捷、准确。不要用力过猛或强力旋转针体,以免进针过深或刀针断折体内。术前应仔细检查刀体质量,定期更换。

三、小针刀的操作方法

(一)小针刀的进针一般规程

1. 定点即选择进针点。选择的依据是既要使小针刀准确进入其手术部位,又要不伤害正常组织,尤其是重要脏器、神经和血管。这就要求:一是要确定病变部位及层次;二是要熟悉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选点后可用龙胆紫等作一标记。

2. 定向使刀口线与大血管、神经及肌纤维走向平行。若肌纤维走向与神经、血管走向不一致,则优先考虑刀口线要与神经、血管走向一致,以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此外,还要考虑针刺的方向和内脏间的解剖关系,要有一个立体解剖概念,避免损伤脏器。

3 .加压分离即医生用刺手(执针刀的手)捏住刀柄后,使刀口在皮肤上稍加压力,形成凹陷而不刺破皮肤。目的是使皮下的神经、血管被压力分离于刀口线两侧,避免对神经、血管的损伤。

4. 刺入在上述步骤完成的基础上,使刀口快速刺入皮肤,以减少进皮肤时引起的疼痛,进皮后根据病变的需要,使刀口到位并运用针刀的不同的手术方法。

针刀进入皮肤后,还有一个到达治疗部位的过程,尤其是在解剖结构复杂或重要脏器所在的部位,如颈部、坐骨大孔等,进一步的刺入到位,手法应缓慢,必要时,进行“试探性”进针,一方面通过神经、血管的自身保护作用,躲开针刀,另一方面,在进针过程中若出现剧痛、麻木,说明可能触及较大的神经或血管,此时应迅速停止进针,并向相反方向撤回到一定位置,调整号针刀的角度后再进针。当然在层次少,结构简单的进针处,快速一步到位,可减少进针时的疼痛。但颈椎病的治疗应慎重。

(二)小针刀基本手法

行针手法:行针手法,亦称针法。一般分为基本手法、辅助手法及经过变化,定量组合后的补泻手法。这里结合小针刀,综合叙述其针法。

1) 提插法:将小针刀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用刺手一上一下地纵向进退的操作方法。此法在运用时,因提插的幅度、用力的轻重而有补泻之别。

2) 纵运法:是指用针刀沿着经络走向运行针刀的方法。

3) 横运法:在针刀提插时,与经络走行方法垂直运行针刀数次,这是一种加强刺激的手法。属泻法。有疏通经络,理气活血的作用。结合刀法,还有剥离软组织粘连的作用。

4) 留针法:和针灸针留针一样,在行刀后,或刺入腧穴后,将针刀留在穴内片刻不动,加强得气或加强针感的持续作用,便于继续施术。

5) 出针法:针刀出针时,由于针孔较毫针大,需要立即上无菌纱布并固定,以防出血和感染。

刀法运用刀的手法又可分为基本刀法和组合刀法。

(1) 纵行剥离法:适用于粘连、疤痕发生在肌腱附着处周围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纵行疏剥。若附着部位较宽,可分几条线纵行剥离,不可横行剥离,以免将肌腱附着点橇起。

(2) 横行剥离法:适用于粘连发生在肌纤维非附着部的病变。

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刀口达骨面时与肌纤维走向垂直铲削,将粘连的肌肉或韧带从骨面上铲起,感觉刀下松动时出刀。

(3) 通透剥离法:适用于范围较大、病变组织较厚的粘连、瘢痕。在病变范围内取数点进刀,进刀点选在肌间隙或其它软组织间隙处,达骨面时将软组织从骨面上铲起,并将病变处的粘连、疤痕切透疏通。

(4) 切开(碎)疏通法:适用于瘢痕、粘连发生在软组织之间,范围较小,但病变坚硬或钙化、骨化的部位,刀口线索与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针刀达病变处将其切开疏通或切碎,以便逐渐吸收。

(5) 纤维切割法:适用于肌纤维紧张或挛缩引起的病变。刀口线与肌纤维走向垂直进皮,切断少量紧张或挛缩的肌纤维。主用于四肢、腰背较大的肌腹。应用时注意切断肌纤维的数量一般不超过其所在肌肉的1/3。

(6) 疤痕刮除法:适用于发生在腱鞘壁或肌肉附着点处的疤痕的治疗。刀口线与腱鞘或肌纤维走向平行进皮,沿其纵轴切口数刀,反复疏通至刀下有柔韧感,再将其从附着点处刮除。

针刀并用根据病变的不同,临床上除单用针法或刀法治疗外,有时针刀并用。

四、关于小针刀与阻滞麻醉相伍用的问题

小针刀在行刀法时,是否应与阻滞麻醉(局麻)相伍用,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

小针刀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麻醉相伍用是一种习惯认识。临床上小针刀治疗是否应与麻醉相伍用,应根据疾病的情况,手法的方式等具体掌握。

一般地讲,骨病治疗方法中,如铲削磨平法、皮质穿透法治疗骨无菌性坏死及骨痂凿开法治疗骨干骨折畸型愈合时,均需与阻滞麻醉相伍用,这样做,可以减少患者痛苦,保障手术的顺利完成。小针刀治疗软组织疾病时,一般无需与阻滞麻醉相伍用,这是因为:

1.在软组织部位进针时,要靠“针感”来判断针刀碰到的是何种阻滞结构,如肌肉、血管、神经、韧带、还是阻滞间隙。患者有时会有酸、麻、胀、重的感觉,这时一种针刺“得气”的感觉,也是卡可以耐受的正常感觉。如果有剧痛或触电样感觉,这时一种异常感觉,就应停止进针,稍退针,并调整针刀进入的方向。不用麻醉方法可以利用患者的感觉保证进针的安全。

2.小针刀在实行刀法治疗软组织损伤时,只要熟悉解剖,刀法熟练,施术30秒到1 分钟左右即可结束手术,刺激时间较短,患者一般无明显痛苦,多可耐受。

小针刀术后,尤其是某些较大的软组织粘连、疤痕在松解、切碎后,使用一定量的麻醉止痛药物,一方面截断疼痛的恶性循环,降低局部致痛因子的浓度,另一方面可以缓解术后局部软组织的紧张痉挛状态,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有利于局部软组织功能的恢复。

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方法,中风后遗症最佳治疗方案

新洷康天然水蛭素治疗中风后遗症订购热线:400-0252600 中医治疗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咱死亡率较高的疾病。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方用“复原丸”和“解凝活脑丹”。 中风是以突然昏倒、意识不清、口渴、言蹇、偏瘫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6个月以后,仍遗留程度不同的偏瘫、麻木、言语蹇涩不利、口舌歪斜、痴呆等。 对于中风后遗症,治疗必须抓紧时间积极治疗。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临床上本虚标实。当然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因此,在临床上治疗这类疾病,都以采用滋阴健脾、活血化瘀之法。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复原丸:黄芪30g 太子参18g 全当归12g 白术18g 茯苓18g 熟地18g 黄精18g 山萸肉15g 川芎12g 仙灵脾15g 解凝活脑丹:水蛭10g 丹参18g 川足2条g 川芎12g 田七末1.5g 复原丸滋补肝肾,益气养血。方中熟地、黄精、山萸肉、仙灵脾滋补肝肾;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川芎、全当归益气活血,使气血周流旺盛,有助于通络活血化瘀之力。解凝活脑丹功能为宣通脑络,化瘀解凝。本丹以水蛭为主药。水蛭是吸血动物,性迟缓善入;迟缓则生血不伤,善入则坚积易破。其味咸、苦,咸能入血走血,苦泄结,咸苦并行,治疗血瘀有良效。本病多为脑实质内形成血块,水蛭使脑络能通,血凝能解,说明水蛭有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神经功能的作用。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20例 发表时间:2012-12-25T16:48:06.57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7期供稿作者:张著海周毅[导读] 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 张著海周毅(贵州省德江县民族中医院贵州德江 565200)【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方法 20例患者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85%),显效3例(15%)。结论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关键词】跟痛症小针刀中药热敷临床观察 跟痛症是跟骨周围疼痛的总称,是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形成,我科对20例跟痛症患者采用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进行治疗,取得很好疗效,现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例患者符合跟痛症诊断标准,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32-60岁,45岁以上10例;病程最短半年,病程最长4年。 1.2诊断标准 1.2.1定义:由慢性劳损引起的以跟骨疼痛、行走困难为主症的疾患,临床多发于中老年人和肥胖体重者。 1.2.2病史:起病缓慢,多为一侧发病,可有数月或数年的病史。 1.2.3症状:足跟部疼痛,局部无明显肿胀和轻度肿胀,疼痛可沿跟骨向前扩散到足底,晨起后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重,行走片刻后减轻,但久行复又加重,重者可出现跛行。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数个压痛点。 1.2.4体格检查:跟骨跖面和侧面可有1个至数个压痛点。 1.2.5X线检查: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形成。 2 治疗方法 2.1小针刀:患者俯卧位,寻找压痛最明显点标记为针刀进针点。行常规消毒,局部以2%的利多卡因2ml麻醉后,以纵轴方向为刀口方向进针刀,刀口达骨面时,调节针刀方向90°。铲剥几次后出针刀。再以敷贴或创可贴敷盖针孔。 2.2中药热敷:术前及术后第二天给予中药热敷。中药组方:生川乌30g、生草乌30g、细辛30g、透骨草30g、川椒20g、桂枝20g、川芎20g、苏木20g。以上诸药放入预置布袋里,系好袋口,放入蒸锅里,另加入100ml白醋,蒸煮后,连袋取出,将患侧足跟置于药袋上热敷30分钟以上。 3 疗效观察 3.1疗效判断标准:①治愈: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消失,1年内没有复发;②好转:进行治疗1~2次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减轻,1年内没有加重;③无效:进行3次以上治疗后,跟骨疼痛肿胀未见缓解。 3.2 疗效结果:20例跟痛症患者中,痊愈17例,达85%;显效3例,达15%,疗程最短的行1次针刀,疗程最长的行2次针刀(其中隔两天行针刀1次)。 3.3 典型病例:吴××,女性,52岁,务农,左足跟反复疼痛伴行走跛行3月。查体:跟骨跖面压痛明显,呈条索样。行X线检查示:左跟骨底面结节前缘骨刺。诊断为左跟痛症。患者予以中药热敷30分钟后,嘱患者俯卧位,于跟骨跖面压痛明显行局部麻醉后,行针刀铲剥。次日患者疼痛症状明显消失。嘱患者于家中自行以中药热敷数日,15天后随访:无疼痛症状,行走正常。 4 体会 临床上对跟痛症的原因有多种,但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等软组织受伤后力量减弱,机体为了增加该组织的力量,调节身体的钙,堆积在受伤的软组织上,通过增加受伤软组织的硬度,从而达到增加其力量的目的,久之钙质逐渐增多,造成了硬化到骨化形成骨刺。骨刺表面的不光滑,常成锯齿样,牵拉其局部纤维、足底筋膜,而引起疼痛。笔者在临床上以小针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跟痛症疗效确切,见效快,费用低、痛苦少、安全度高,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参考文献 [1]彭太平,主编.中医骨伤科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426. [2]韦丹等,主编.小针刀疗法.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10.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方法 作者:苏月清现在患有脑中风的人有很多,同时社会上涌现出的脑中风治疗方法也有很多,真的是鱼龙混杂。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叫脑血管意外。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临床上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和体征.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 患了中风后,一部分中枢神经细胞坏死,使得脑、脊髓等神经损伤和病变总是造成患者的终身残疾。干细胞通过提取、分离、纯化将干细胞通过注入大脑受损的部位,使干细胞在人体内发挥再生和修复病损的组织细胞的治疗作用,减少宿主神经细胞的凋亡、坏死并恢复受损细胞功能,并分化为大量功能细胞参与脑的三维重建恢复信号传导通路。达到治疗中风的目的。 1、查看患者情况,看是否符合用干细胞治疗。了解患者中风的病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评估患者恢复康复的几率。 2、选择合适的干细胞,分离培养。 3、干细胞输入。干细胞输入的方法主要有静脉输入及通过腰椎穿刺从腰大池内注入,1次/周,共3次(一个疗程)。 4、术后监护及不良反应观察。自体移植后8小时~5天内监护体温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 5、术后康复训练。患者术后1周即开始行功能锻炼,或采取高压氧治疗,连续做3个疗程。 6、观察治疗结果。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后遗症症状得到改善,部分患者一个月就出现明显的好转。如吞咽困难患者,可以进食流质;智力得到改善;肌力得到提高;患者还可以不用扶拐,自己走路。 合理调配饮食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患者除需药物治疗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中风患者康复期无吞咽困难,宜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的柔软平衡膳食为主。 首先,应限制动物脂肪,如猪油、牛油、奶油等,以及含胆固醇较高的食物,如蛋黄、鱼子、动物内脏、肥肉等,因为这些食物中所含饱和脂肪酸可使血中胆固醇浓度明显升高,促进动脉硬化;可采用植物油,如豆油、茶油、芝麻油、花生油等,因其中所含不饱和脂肪可促进胆固醇排泄及转化为胆汁酸,从而达到降低血中胆固醇含量,推迟和减轻动脉硬化目的。其次,饮食中应有适当蛋白质,常吃些蛋清、瘦肉、鱼类和各种豆类及豆制品,以供给身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一般每日饮牛奶及酸牛奶各一杯,因牛奶中含有牛奶因子和乳清酸,能抑制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降低血脂及胆固醇的含量。饮牛奶时可将奶皮去掉。豆类含豆固醇,也有促进胆固醇排出的作用。第三,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因其中含维生素C 和钾、镁等。维生素C可降低胆固醇,增强血管的致密性,防止出血,钾、镁对和因管有保护作用。第四,可多吃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虾米等,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防止动脉硬化的发生。第五,每日食盐在6 g以下为宜,因食盐中含有大量钠离子,人体摄入钠离子过多,可增加血容量和心脏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针刀治疗颈椎病一次见效 【简介】周** 女49岁 【主诉】 左上肢及背部疼痛伴手部窜麻二年余,一年以来麻痛加重。 患者多年以来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不仅长期俯案计算,而且常要加班加点,更是十分疲劳。 二年前,无任何诱因逐渐感到颈部酸胀不适,僵硬,活动不灵,并伴有背部和肩部疼痛,时有手部窜麻感。自己认为是劳累所致,未予重视。一段时间紧张工作后,感到原有症状明显加重。除颈部和背部疼痛增加以外,向上肢和手部的窜麻感十分明显,中指尤著。转头时更加突出。同时,伴耳鸣和视力下降。由于失眠而不能坚持工作,遂去就诊。 经几个月的理疗,推拿,牵引和服药等治疗均无效果,听说针刀微创手术治疗有效,故来就诊。来诊时患者精神不振,表情痛苦,面容憔悴,行动迟缓。 【检查所见】 颈部活动轻度受限,项部下半有轻微压痛,左背部压痛明显。 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左(++)右(+);椎间管挤压试验左(++)右(+);Hoffmonn Sign左(-)右(-);左手背和上肢均有痛觉过敏。 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 X线摄影所见:正位片见C4-5棘突向左偏歪,侧位片见C5-6椎间隙狭窄,并有双凸影及C3-7钩椎关节骨质增生。 【临床诊断】 颈椎病(C4-5、C5-6旋转移位伴有C5-6椎间隙狭窄) 【治疗经过】 定点于C4-5、C5-6、C6-7三排(即棘间1点、左右关节突关节各1点)、肩胛 提肌左1点,冈上肌左1点,冈下肌左2点,菱形肌左1点。 局麻后行针刀松解术,术中经过良好。 因病情重,给予20%甘露醇250ml,每日一次,30分钟内静脉滴入,共3日。

同时,每日颈椎悬吊平衡牵引一次,每次20分钟。当行垂直位牵引时,上肢疼痛难忍,调整倾斜角度为前屈20°疼痛立刻缓解。 两天后,病人来时诉说,疼痛确有缓解。但左背疼痛,左肱骨外上髁疼痛,夜间较重,当即给予治疗。定点于左菱形肌3点,左外上髁1点。其他治疗继续进行。 六天后复诊诉说,左臂疼痛大减,疼痛时间变短,只是有时疼痛感,程度也减轻。 【检查】 左冈上肌、菱形肌及双肱骨外上髁压痛、左腕指有轻度肿胀和疼痛(原有类风湿因子阳性)。 X线摄片见,双斜位左C5-6-7椎间孔小,右C5-6椎间孔比左侧更小。 【继续治疗】 定点于左冈上肌2点,左冈下肌2点,左菱形肌3点(下段),双肱骨外上髁各4点。术后未予其他治疗。 【一周复诊】 诉左手示指和中指发麻,前臂外侧还有疼痛,左外上髁和背部有轻度压痛。 【继续治疗】 再予针刀微创手术治疗,定点于C3-4、C4-5、C5-63排,左冈上肌2点,右冈上肌1点。 在做C4-5、C5-6棘间点时左臂桡侧至拇指有窜麻感,故术后给予20%甘露醇250ml 每日一次,共3天。 【次日诊诉】 疼痛基本消失,只有左母指有轻度疼痛。病人精神十分良好,已经没有病态的感觉。病人基本痊愈。 【后复查】 自诉颈、肩背及手疼痛麻木均早已消失。 大约在术后二个月时,先是中指麻木消失,后示指亦无麻木感。 近日发现左桡骨茎突处有时有刺痛感,极轻微,右尺骨鹰嘴处肿起,稍疼。遂在桡骨茎突和鹰嘴处给予治疗。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 1 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2 疗法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 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3 具体内容 准备针具 小针刀多为自行制作,其形状和长短略有不同,一般为10-15厘米左右,直径为0.4-1.2毫米不等。分手持柄、针身、针刀三部分。针刀宽度一般与针体直径相等,刃口锋利。也有的是用外科小号刀片改制,有的是用牙科探针改制而成。 小针刀在应用前必须高压灭菌、或经酒精浸泡消毒。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 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

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的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的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的作用。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揭秘针刀整体松解术为何能够治愈顽固的颈椎病 针刀疗法 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主要简介 针刀疗法又称小针刀疗法,是指以针刀为工具,结合中医针灸理论与现代外科手术操作方法,参照生物力学、西医的生理学,解剖学及人体电生理线路等学说,用于临床治疗各类疾病的一种医疗体系。 针刀疗法所采用的针刀是一种融合中医针灸用针与手术刀功能的新型医疗器械,外观具有针和刀的双重特性。基本形状与针灸类似而略粗,前端针尖部位为一扁平刀刃,宽0.8毫米。针刀既可以像针灸用针一样刺进体内达到针灸的效果,又能在体内起到切割,剥离,松解等手术刀功能。 针刀疗法有适应症 针刀疗法在临床上主要针对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颈椎病、颈肩痛、腰腿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骨质增生症等等)、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腱鞘炎、跟骨痛/网球肘、各种关节韧带损伤、以及因扭挫伤、骨伤、挤压伤、肌肉注射、手术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长久性疼痛;此外,对风湿类风湿、慢性支气管炎、股骨头坏死、强直性脊柱炎、痉挛性脑瘫、青少年O型腿(罗圈腿)、X型腿、臀肌挛缩、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多种疑难杂症也有独特的疗效。 针刀疗法特点 前国家卫生部长张文康部长的对针刀的评语,将针刀疗法的特点归纳为四个字:简(单)、便(利)、廉(价)、(灵)验,生动地体现了针刀疗法的特色及优点。针刀疗法是一种闭合性手术,与针灸相似,不流血、恢复快、无疤痕、无后遗症,立竿见影、标本兼治、一劳永逸。 利用针刀疗法治疗颈椎病 1、颈椎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首先我们需要对颈椎病的病因及病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等疾病的总称。颈椎病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因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引发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颈椎病多表现为颈椎间盘退变本身及其继发性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如椎节失稳、松动;髓核突出或脱出;骨刺形成;韧带肥厚及继发性的椎管狭窄等,刺激或压迫邻近的神经根、脊髓、椎动脉及颈部交感神经等组织,并引起各种各样症状和体征。 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头、颈、肩、背、手臂酸痛,颈脖子僵硬,活动受限;部分患者伴有头晕,重者恶心呕吐,卧床不起,少数可见眩晕,猝倒;有的患者一侧面部发热,出汗异常,肩背部沉重感,上肢无力,手指发麻,肢体皮肤感觉减退;另一些病人下肢无力,行走不稳,双脚麻木,行走时有踏棉花的感觉。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以及预防 脑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偏瘫(半身不遂)、半侧肢体障碍、肢体麻木、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构语困难、语言障碍、记忆力下降、口眼歪斜、吞咽困难、呛食呛水、共济失调、头晕头痛等。出现以上症状的根本原因在于脑血管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病变,由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结果形成的血栓堵塞脑动脉所致,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肢体障碍等相应的后遗症;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 脑中风后遗症运动障碍的治疗 目前认为脑中风引发的肢体运动障碍的患者经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明显减少或减轻瘫痪的后遗症,有人把康复看得特别简单,甚至把其等同于“锻炼”,

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且导致关节肌肉损伤、骨折、肩部和髋部疼痛、痉挛加重、异常痉挛模式和异常步态,以及足下垂、内翻等问题,即“误用综合征”。 不适当的肌力训练可以加重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这种痉挛得到缓解,从而使肢体运动趋于协调。一旦使用了错误的训练方法,如用患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强化患侧上肢的屈肌协同,使得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造成屈肘、屈腕旋前、屈指畸形,使得手功能恢复更加困难。其实,肢体运动障碍不仅仅是肌肉无力的问题,肌肉收缩的不协调也是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误以为康复训练就是力量训练。 在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中,传统的理念和方法只是偏重于恢复患者的肌力,忽视了对患者的关节活动度、肌张力及拮抗之间协调性的康复治疗,即使患者肌力恢复正常,变可能遗留下异常运动模式,从而妨碍其日常生活和活动能力的提高。 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存在可塑性,在大脑损伤后的恢复过程中,具有功能重建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国际上一般建议在日常的家庭护理康复治疗中,使用家用型多功能肢体运动康复仪来对受损的肢体运动恢复。它本身以以神经促通技术为核心,使肌肉群受到低频脉冲电刺激后按一定顺序模拟正常运动,除直接锻炼肌力外,通过模拟运动的被动拮抗作用,协调和支配肢体的功能状态,使其恢复动态平衡;同时多次重复的运动可以向大脑反馈促通信息,使其尽快地最大限度地实现功能重建,打破痉挛模式,恢复肢体自主的运动控制,

小针刀门诊治疗病历

小针刀治疗门诊病历 初诊日期年月日 姓名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职业 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目前健康状况(现病史) 主诉: 发病时间病程时间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诱发因素:受凉□劳累□姿势不当□无明显诱因□ 引起疼痛的动作或姿势:坐位疼痛□坐位起立时疼痛□翻身疼痛□咳嗽时疼痛□弯腰疼痛□后伸仰腰时疼痛□左侧旋腰时疼痛□右侧旋腰时疼痛□左侧弯腰时疼痛□右侧弯腰时疼痛□翘二郎腿疼痛□穿脱袜子疼痛□ 屈髋关节疼痛□平卧疼痛□髋关节外展疼痛□髋关节内收疼痛□ 上楼或上坡疼痛□下楼或下坡疼痛□蹲下膝关节疼痛□膝关节蹲不下去□ 蹲下起立时膝关节疼痛□膝关节半蹲位时疼痛□足外翻时疼痛□足背屈时疼痛□足内翻时疼痛□足跖屈时疼痛□低头工作疼痛□玩手机头项痛□骑车手麻木□手臂伸直疼痛□手臂旋转疼痛□手臂上抬疼痛□手臂倒背疼痛□左转头疼痛□右转头疼痛□抬头疼痛□低头疼痛□头顶痛□前额痛□左耳上头痛□右耳上头痛□后枕部疼痛□肩周痛□肘关节疼痛□其他: 诊疗经过:用过小针刀治疗是□否□用过激素封闭是□否□ 其他诊疗经过 疗效 除了上述症状外,是否还有其他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风湿□类风湿□凝血机制障碍□ 如有高血压,请将高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方可治疗。 如有糖尿病,请将空腹血糖控制在L以下,或餐后血糖控制在L以下方可治疗。 女性填写:怀孕是□否□如果是,请填写已怀孕个月 以往健康状况(既往史) 请逐项填写:(用√表示) 主要的外科手术:心脏手术□开颅手术□胃切除术□脊椎侧弯手术□阑尾切除术□ 扁桃腺切除术□胆囊切除术□背部手术□骨折□其他□ 其他: 主要的事故或摔伤时间 住院治疗时间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后遗症的治疗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临床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治疗的 临床效果。方法择取我院在近期内接诊的65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将患 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B组33例患者 在A组患者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康复综合疗法的配合治疗,比较两组患 者的临床疗效、Barthel指数分数。结果组间治疗疗效比较及Barthel指数比较,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结论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 康复综合疗法可有效的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促进患者的康复,同时该种治疗的风 险较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脑中风后遗症 脑中风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又称脑卒中。本病的发生 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破裂,从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患者发病后临床会表现为一过性或永久性脑功能障碍的症状及体征。脑中风 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其是一种难治性疾病,具有较 高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据统计显示,我国现存中风病人700万左右,其 中450万左右的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劳动丧失、生活不能自理等情况,其致残率高 达75%左右,这对患者及家属的身心健康有着巨大威胁[1]。此次我院采取中医康 复综合疗法对脑中风患者进行了治疗,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体会分 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择取我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间接诊的65例康复科 住院患者,全部入选患者均符合我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上,针对脑卒中病 人所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定标准,同时经过影像学诊断予以确诊。符合标准的 入选患者均伴有半身不遂、言语障碍及眼神呆滞等后遗症,其中男性35例、女 性30例;患者年龄38岁到72岁不等,平均年龄(58.712.1)岁;患者病程1个 月到3年不等,平均病程(0.90.7)年;临床诊断显示,36例患者为脑血栓疾病、29例患者为脑出血疾病,其中31例患者伴有高血压病史、30例患者伴有冠心病 病史。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其中A组32例、B组33例,组间一般资料 比较,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A组患者进行全身综合评估,依此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训练, 具体内容包括心理咨询,对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进行疏导,使其建立战胜疾病的 信心,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生活能力指导,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基本行为,如吞咽、语言等训练;肢体功能锻炼,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肢体被动运动及系 统功能训练等。在A组患者基础上,对B组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具体措 施如下: 1.2.1中药治疗: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方剂,药方组成包括生黄芪50g,赤芍、当归尾20g,何首乌、鸡血藤、桑寄生、红花、桃仁15g,阿胶、川芎10g。在基 础方上对患者随症加减,其中面瘫者加全蝎、白附子、白僵蚕;畏寒者加甘草、 桂枝;胸闷多痰者加陈皮、半夏、胆南星;高血压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心 绞痛者加丹参、瓜蒌;高血糖者加生地、枸杞、黄精。中药制剂每日一剂,分早 晚服用,连续治疗3个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针刀疗法就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与西医手术疗法得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得独特得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得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得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就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得疼痛性病症得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就是一种新型得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得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得退变就是引起颈椎病得根本原因,就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就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得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得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得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得破坏。 ?在颈椎间盘得退变过程中,颈椎得肌肉、韧带组织得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与出血,在不断得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肌肉与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得失衡进行调整与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得结构设计与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得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

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得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得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就是针对脊柱得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得发生,导致得外源性动力得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得剥离与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得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得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得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得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得基础上达到新得静态与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就是以下两个方面得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得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得位置与运动时得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得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得“刀"得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得痉挛,减压疏通滑囊得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得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氧分压,消除炎症。通过上述作用,使颈椎周围软组织得功能得以逐渐恢复或改善,逐渐改善或恢复颈椎得外源性动力平衡,起到保护颈椎功能活动得作用。 (二)针刺得作用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精选版

小针刀治疗颈椎病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针刀疗法是根据生物力学理论,集中医针刺疗法和西医手术疗法的优点,利用小针刀兼有针灸针及手术刀作用的独特的综合作用,既加强了针灸针的针刺感应效果,又避免了手术刀较大的创伤性,对于某些慢性损伤性疼痛疾病,尤其是软组织粘连、瘢痕引起的疼痛性病症的治疗有着独到之处。这是一种新型的中西医结合疗法,以该疗法治疗颈椎病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性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 一、小针刀治疗机理 颈椎间盘的退变是引起颈椎病的根本原因,是内在因素,既有动力学异常,也有器质性改变,是一个与年龄老化相关的自然退变过程,而生物力学的失衡加速这一变化,使退变更加严重。颈椎在急性损伤、慢性劳损、畸形及咽部炎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造成颈部肌肉、韧带、筋膜功能减弱,动力失衡,导致动力平衡的破坏,进一步破坏静力平衡,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整个颈椎生物力学平衡的破坏。 在颈椎间盘的退变过程中,颈椎的肌肉、韧带组织的积累性损伤导致肌肉纤维及韧带轻微、少量撕裂、断裂和出血,在不断的损伤和修复过程中,肌肉和韧带、肌肉、肌肉之间或肌肉、韧带之间发生粘连结疤,造成微循环障碍并影响运动功能,而出现一系列症状。

小针刀疗法主要对其发病外因——颈椎生物力学的失衡进行调整和治疗。利用小针刀特殊的结构设计和治疗手法,剥离、疏通肌肉、韧带、筋膜间的各种粘连,使肌肉、韧带、筋膜得以松解、修复,解除或减轻活动受限症状,恢复颈椎的动力平衡,阻止、减缓颈椎间盘的退变。总之,小针刀应用于颈椎病,主要是针对脊柱的软组织损伤,针对由于颈椎病的发生,导致的外源性动力的失衡。 研究证实通过小针刀的剥离和疏通作用,一方面使局部血循环得以改善,或重新恢复,降低局部致痛物质的含量,另一方面由于小针刀刺激穴位产生的刺激量比针灸针大,体内生成的抗痛物质增加明显,疏通经络作出强,提高局部组织的氧分压,可以使机体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静态和动态平衡。 具体地讲,其治疗机理无非是以下两个方面的效应: (一)剥离粘连组织 软组织损伤后,所产生的粘连、疤痕使肌肉、韧带、筋膜、腱鞘、滑囊的位置和运动时的方向发生改变。运动功能受损,破坏了颈椎的力学平衡,引起疼痛。小针刀疗法利用小针刀的“刀”的作用,剥离粘连组织,松解颈椎周围肌肉的痉挛,减压疏通滑囊的闭锁,切碎瘢痕硬结,改善、恢复局部的血供,降低局部致痛物质,提高局部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小针刀治疗跟痛症 发表时间:2012-03-20T10:52:41.09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2期供稿作者:肖绪斌[导读] 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 肖绪斌(吉林省长春市中医院吉林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R6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0258-02 【摘要】目的观察小针刀治疗足跟痛的疗效。治疗方法利用小针刀在局部压痛点、进行剥离来治疗足跟痛。结果治疗72例,优良率达到90.7%。结论小针刀治疗足跟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小针刀足跟痛疗效观察 足跟痛在临床病症中极为常见,原因可同多种长期疾患积累导致,以跖腱膜炎、跟骨骨刺最为常见。跟痛症是指多种慢性疾患所引起的跟骨周围的慢性劳损,是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常伴有跟骨部位的骨刺形成,属于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骨科临床上治疗方法多,但效果不明显。我院自2007年1月—2010年8月采用小针刀治疗跟痛症72例,治疗效果显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在针对的是足底跟骨结节前内下方处的疼痛治疗结果的心得,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72例患者资料中,男患者占40例,女患者占32例;年龄25-65岁,平均41岁;右侧21例,左侧44例,双侧7例;DR拍片提示有跟骨骨刺者52例;72例均经药物治疗、手法推拿、电针、痛点封闭治疗无明显效果后采用小针刀治疗。 2 治疗方法 患者采取俯卧位,使患侧踝关节前方垫高,足跟朝上,使局部稳定。常规局部麻醉后进行消毒、铺孔巾,术者应在骨刺的尖端即痛点处理针刀。刀口线与足纵轴垂直,针体与足跟底平面呈60度-80度,进针刀的深度,应达到骨刺尖端或跟骨底骨端即可,进行横向切开剥离3-4次,也可左右铲割后出针,将针孔用无菌敷料包扎,单手使患足过度背屈,同时另一手拇指向足背推顶足弓部紧张的跖腱端和长韧带,此动作反复进行3次。针刀治疗局部创口出血较少,局部组织损伤较小,无菌处置后,可以创贴外敷,术后可正常下地活动。三日内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症治疗。 3 治疗结果 治疗效果明显,疼痛完全消失,行走和负重时偶有疼痛。显效:疼痛消失,过度行走和负重稍有疼痛。无效:疼痛未缓解。本报告72例,1次小针刀治疗者29例,2-3次43例,其中疗效显著者43例,效果一般者27例,无效2例。在72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的随访中,58例患者近期治疗效果好,远期观察1年以上的患者,活动行走时,无疼痛,可走远路。14例患者有轻微的疼痛,负重时疼痛加重,随访后,嘱患者可以继续进行小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机制:小针刀治疗可以使粘连的组织、痉挛得到松解,减少病灶的压迫,消除无菌性炎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小针刀治疗通过,纵行疏通、横行剥离拿手法,可以松解局部组织缓解痉孪,治疗效果明显。小针刀治疗联合局部痛点消炎,及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可以得到吸收,神经根水肿引起的症状得到缓解。联合手法的使用,可以减轻小针刀手术时局部的疼痛,减少患者的紧张与恐惧感。 4 讨论 足跟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过去认为跟骨痛的病因是跟骨及周围组织的劳损,非感染性炎症及退行性改变所致,在人体处于长时间站立体位,可以导致足跟部局部组织瘀血、缺氧。酸性代谢产物大量积聚,致使局部组织代谢降低,组织水肿引起疼痛。导致足跟痛的病因很多,包括全身性疾病,其中一种原因是足跟部脂肪垫痉挛,弹力纤维逐渐减少;另一种原因是由于跟骨结节前内侧面的跖腱端反复受到足趾背伸产生的牵张拉力,反复出现的损伤和伴随年龄的增长致使跖腱端的起始点造成损伤,甚至于出现跟骨结节前内侧面牵拉性骨刺,受压而引起足跟痛。大多数足跟疼痛病人经用适当的足跟垫,口服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或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激素,症状可缓解。但针对于顽固性病例,现进行小针刀治疗,使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跖腱端,及跟骨骨刺周围的软组织得到松解,进行操作时去除病因应注意针刀的来回剥动幅度不宜过大,一般在1厘米左右,剥动幅度过大则易引起局部血肿反而加剧疼痛。进行针刀治疗时应在无菌操作局麻下进行,其创面损伤小、疗效好。减轻病人的手术痛苦,养活病人的经济负担。 足跟痛在中医属于“痹证”,多由寒湿外袭,肾虚导致经络阻滞,气血不畅,使不通则痛。足跟部的解剖部位特殊,传统毫针治疗效果不好,现代小针刀针径粗,针感较强,传感快,加上运用痛点局部治疗的方法,进行打通经络,去除瘀阴,则通则不痛。足跟痛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属于跟骨骨刺,筋膜炎等病症所致。利用上针刀治疗使粘连处得到松解,解除病理因素。小针刀松解的同时,已使局部组织的血管扩张,增加血速,使新陈代谢加强,促进炎性物质的代谢与吸收,减轻疼痛。治疗后叮嘱患者跺脚跟,局部热敷,防止复发。小针刀松解术可以改善足部跟骨内的血液循环,促使炎症吸收、消散,去除病症。 本研究示小针刀治疗对足跟病患者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疗效,效果满意。笔者体会,在临床操作时应仔细寻找压痛点、硬结,触摸其范围、方向和层次,精确定位是针刀治疗的关键。在操作时小针刀进针宜快速进入皮下,然后分层次突破,仔细感受刀下的硬度,触及到硬结,应有条理,仔细进行剥离,松解并根据患者的感觉调整进针的方向和层次,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 小针刀治疗是中医传统针刺疗法与现代手术治疗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手段。对局部组织病灶通过切割、分离,将跖筋膜起点处的坚硬部分进行切断,缓解其张力,松解了韧带和筋膜的孪缩和粘连,解除了局部压迫使疼痛得到缓解。联合使用对激素活血药物局部进行封闭,消除了局部的无菌炎症从而使疼痛得到缓解。小针刀疗法简易、损伤小、安全快速,便于临床开展。

小议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小议脑中风后遗症的康复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后遗症染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康 复科近期治的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进行康复治疗,观察患者病态特征的改善 情况,结果:经过合理的康复治疗。患者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结论:康复治 疗对改善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中风后遗症;康复治疗 脑中风又叫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由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 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而被列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一大元凶。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中风人群的致残率达到79%,而年龄大于 60 岁的老年人群致残率更是高达90%。脑中风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昏倒、四肢麻木、意思不清、口眼歪斜、语言障 碍等,随之而来的是病情控制过后产生的各类后遗症。如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口齿不清、手脚麻木等。给患者本身和家属带来身心的折磨。本文通过我院康复 科一线工作者长期的临床实践,旨在探讨康复治疗对脑中风患者后遗症的带来的 影响。我院自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均对其 进行综合临床护理和康复治疗,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10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28例脑中风后遗症 住院患者,所选患者均为我院收治突发性脑中风患者病情控制后选择康复治疗的。其中男17例,女11例,年龄为58~73岁,平均65岁。其中既往有高血压12例、冠心病5例,高血脂5例,长期吸烟10例,扣眼歪斜8例,语言障碍6,例 肢体偏瘫10例。经过康复治疗和精心护理。5例痊愈,18例好转出院。只有5 例因为治疗过程不太配合继续住院治疗中。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康复疗法 对于半身不遂患者,在软瘫期间, 多使用有益气活血通络作用的药汤;在硬瘫期 多用有养血平肝熄风活络作用的四物汤合天麻勾藤饮。对语言障碍者,常用有祛 风化痰作用的解语丹;肾虚者合用左归饮。老年痴呆者,常用益脾肾补脑髓化瘀豁 痰开窍的合安脑丸。在药物的加减选用和每味药的用量方面我们都是经过长期的 临床实践。 1.2.2 中医针灸疗法 治疗前,要对患者的皮肤和医务人员的双手等进行严格的消毒;治疗时,可 令患者采取坐位或者平躺、侧躺,使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可取穴中脘、下脘、 气海、关元,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健侧商曲,伴语言障碍 加通里(双)、廉泉等,调整最佳针刺深度,每日一次,随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调整,尤其是主治医师要灵活调整针灸穴位。[1] 1.2.3 功能康复训练 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是最常见的症状,所以肢体功能康复 训练尤为重要。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增强调节肌力、关节活动力和活动范围。方法包括被动和主动训练和助力运动。 从最简单的手指屈伸开始,再逐步发展为手腕的屈伸,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另一种是锻炼坐立平衡和步行,包括坐立和站立平衡,有支撑和无支撑、动态和 静态平衡。患者可根据肢体障碍程度和恢复的情况进行训练。可以由坐立平衡开 始训练,再进行站立平衡训练,当坐立和站立平衡稳定后方可进行步行训练,在

小针刀疗法简介

概述 小针刀疗法是由金属材料做成的在形状上似针又似刀的一种针灸用具。是在古代九针中的镵(音“缠”)针、锋针等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外科用手术刀而发展形成的,是与软组织松解手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已有十多年的历史、近几年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并为世人所重视。小针刀疗法是一种介于手术方法和非手术疗法之间的闭合性松解术。是在切开性手术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针刺方法形成的。小针刀疗法操作的特点是在治疗部位刺入深部到病变处进行轻松的切割,剥离有害的组织,以达到止痛祛病的目的。其适应证主要是软组织损伤性病变和骨关节病变。小针刀疗法的优点是治疗过程操作简单,不受任何环境和条件的限制。治疗时切口小,不用缝合,对人体组织的损伤也小,且不易引起感染,无不良反应,病人也无明显痛苦和恐惧感,术后无需休息,治疗时间短,疗程短,患者易于接受。 原理 小针刀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吸收现代西医及自然科学成果,再加以创造而成的医学新学科.具有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无毒副作用、适应范围广等优点,是一种深受广大患者欢迎的治疗方法。小针刀疗法是朱汉章教授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借鉴西医外科手术原理,以小针刀为主要治疗手段而创立的一门医学新学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组织的鉴定会结论为:小针刀医学在理疗、技术、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创性,特别在临床治疗方面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著名骨科专家尚天裕教授评价为:“针刀医学是熔中西医学于一炉的新学科,既有中医的长处、又有西医的优点。” 在理论方面,小针刀医学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科学,借鉴外科手术原理并加以创新,形成了闭合性手术的理论、慢性软组织损伤病因病理学的新理论、骨质增生新的病因学理论等,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提高了疗效,由于小针刀医学在病因学基础研究方面有所突破,所以在内、妇、儿、皮等科也得到广泛应用。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以医生操作时方便、患者被治疗时自我感觉体位舒适为原则。如在颈部治疗,多采用坐位;头部可根据病位选择仰头位或低头位; (2)、在选好体位及选好治疗点后,作局部无菌消毒,即先用酒精消毒,再用碘酒消毒,酒精脱碘。医生戴无菌手套,最后确认进针部位,并做以标记。对于身体大关节部位或操作较复杂的部位可敷无菌洞巾,以防止操作过程中的污染。为减轻局部操作时引起的疼痛,可作局部麻醉,阻断神经痛觉传导。常用的注射药物有:a、1%奴佛卡因2-5毫升/每个进针点。b、2%利多卡因5毫升左右/每个进针点。c、2%利多卡因5毫升,确炎松A1毫升,混匀后分别注入2-3个治疗点。 (3)、常用的剥离方式有:a、顺肌纤维、或肌腱分布方向做铲剥--即针刀尖端紧贴着欲剥的组织做进退推进动作(不是上下提插),使横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b、做横向或扇形的针刀尖端的摆动动作,使纵向粘连的组织纤维断离、松解。c、做斜向或不定向的针刀尖端划摆动作,使无一定规律的粘连组织纤维断离松解。剥离动作视病情有无粘连而采纳,注意各种剥离动作,切不可幅度过大,以免划伤重要组织如血管、神经等。 (4)、每次每穴切割剥离2-5次即可出针,一般治疗1-5次即可治愈,两次相隔时间可视情况5-7 天不等。(5)、小针刀的应用指征: a、病人自觉某处有疼痛症状。 b、医生在病变部位可触到敏感性压痛。 c、触诊可摸到皮下有条索状或片状或球状硬物,结节。 d、用指弹拨病变处有响声。 临床应用 1、颈椎病:取穴:痛点为主穴。阳明经头痛配合谷、内庭穴;少阳经头痛配足临泣、风池穴;太阳经头痛配昆仑、后溪穴。方法:用直刺法。轻轻纵剥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强疗效。 2、腰椎间盘脱出症:取穴:椎间隙压痛点(椎间关节处),小腿麻木区中点或承山穴。方法:腰部在痛点中心进针刀,针刀尖到达椎间小关节韧带周围组织时进行疏通剥离3-4次,出针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纵向剥离法即可。 3.慢性腰肌劳损:取穴:腰部压痛点(肾俞)。方法:同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