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_经义考_通说_引文考辨十二则_陈开林

《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陈开林,

齐颖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摘

要:朱彝尊《经义考·通说》四卷,辑录历代关于经学评论的文字四百余则,均未注明详细出处,且引文多经其剪裁。

后代学者不明《经义考·通说》引文原始出处,据以征引时,无从覆案原文,以致时有谬误产生。本文考辨《经义考·通说》十二则引文的出处,期于增加学界转引《经义考·通说》相关材料时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间附辑录朱彝尊佚文《两汉精华跋》,并考订出何洛文、刘曰宁二人的生卒年。关键词:经义考;通说;朱彝尊;经学;辑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3X (2015)03-0109-07

Arguments for Twelve Essays in the Introduction to JingYi KaoTongShuo

CHEN Kai-lin ,QI Yi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China )

Abstract :“Jing Yi Kao Tong Shuo ”by Zhu Yizun ,consisting of four volumes ,is a collection of criticism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n the past dynasties.Without exact footnotes of the sources and pruned a lot in addition ,it makes the later scholars impossible to know the original provenance and inevitably make mistakes when quoting from Jing Yi Kao Tong Shuo.Therefore ,the arguments of this paper will help to ensure the authenticity and preciseness of the quotations to discover the sources of the quoted essays.It attempts to research the sources of ten quoted essays in Jing Yi Kao Tong Shuo to reduce the mistakes in the course of secondary quoting and ,meanwhile ,find one article unprinted in the complete works of ZhuYizun ,making clear the birth and death dates of He Luowen and Liu Yuening.

Key words :Jing Yi KaoTong Shuo ;Zhu Yizun ;Confucian classics ;scattered manuscript

《经义考·通说》四卷(即卷295-298,以下简称《通说》

)辑录历代有关经学的评论共499则,每则引文只冠以

“某人曰”、“某书曰①的形式,而未注明其详细出处。由于朱彝尊在引述诸家评论时,大多并非照原本直录,而对材料有所加工。这方面的问题已引起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如台湾学者杨果霖先生在《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一

书中专设“引文的方式”

[1]173-189

一节,将《经义考》的引文方式概括为“直录”、“约引”、“讹增”、“抽换”、“倒置”、“并合”、“析离”七类。除“直录”外,其他引文均对原始材料进行了剪裁,而非

原貌,且部分条目改换严重。

囿于该书不详注引文的“缺陷”,后代学者在引述《通说》相关材料时,无从按图索骥,以核检其引文的原本。加之朱彝尊所见书籍极多,部分书籍今已亡佚或罕见流传,也给覆案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后代学者常直接引用《通说》的内容,而未暇考订其真实性和准确性。《通说》“直录”的文字,后人据以转引,并无问题;但经过朱彝尊加工的文字,如果直接引用,难免有一间之隔,甚至有误。

如何区分《通说》部分的引文是“直录”或经

收稿日期:2015-03-26

作者简介:陈开林(1985-),男,湖北麻城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目录学。齐颖(1991-),女,河南信阳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①笔者据《<经义考·通说>疏证》统计:引文条目

,《通说一》132条,《通说二》170条,《通说三》135条(另有朱彝尊按语3条),《通说四》

62条(另有朱彝尊按语1条)。

其加工,最妥善的方法即是考订每则引文的原始

出处,比勘其文字内容,剪裁与否便一目了然。武

汉大学司马朝军教授曾著有《<经义考·通说>

疏证》[2]13-281(以下简称《疏证》),详细考订了

438则引文的出处(另有61则注明“待考”,已

“疏证”条目有部分考订不确者,笔者另有专文论

之),为学界引用《通说》相关内容提供了极大的

便利。本文就其“待考”的条目,择取十二则予以

考辨。《通说》引文及页码,均据司马朝军教授

《疏证》。

一、吕祖谦四则

《通说》引吕祖谦文凡四则,分见《通说二·

说经中》和《通说四·说纬》。今考《通说》引吕祖

谦文,均源自其《两汉精华》。《两汉精华》含《西

汉精华》和《东汉精华》,《东汉精华》见《四库全

书》史部史钞类存目。《四库全书总目》称:“是编

乃其《两汉精华》之一。即范氏之书摘其要语而

论之,或比类以明之。……然不具事之始末,所论

每条仅一二语,略抒大意,亦不申其所以然。盖是

书乃阅史之时摘录於册,以备文章议论之

用。”[3]895《西汉精华》性质与之相同。

朱彝尊富于藏书,曾藏有《两汉精华》并作书

跋,见清代蒋光煦《东湖丛记》卷四《两汉精华》条

载:

东莱吕氏《两汉菁华》廿八卷,影宋本精钞,

曝书亭故物也。竹坨老人手跋云:“吕成公《两汉

菁华》二十八卷,语简而味长,学者之津筏也。于

范史论不及志,盖蔚宗书原未有志,自孙宣公判国

子监,以司马彪《续汉书志》八篇混入范史中,后

人不复置辨。读此乃知成公史学之精审也。康熙

庚辰八月晦前三日,竹坨彝尊跋于红药山房,时年

七十有二。”[4]103

蒋光煦《两汉菁华》乃朱彝尊藏书,今本《竹

垞行笈书目》未载;此跋亦不见载《曝书亭集》、

《曝书亭序跋》。因今本《竹垞行笈书目》非全本,

《曝书亭集》尚有集外之文,《曝书亭序跋》亦有可

补之处。故此跋为朱彝尊佚文,当补入。今详考

四则引文如下:

(一)《疏证》115页吕祖谦曰:汉儒经学,大

抵专门,旁通者少。通《诗》《礼》者后苍也,通

《诗》《书》者徐敖、夏侯始昌也,通《书》《春秋》者

胡常也,通《礼》《春秋》者孟卿也,通《诗》《春秋》

者申公江公也,通《易》《诗》者韩婴也,通《三传》

者尹更始也,五经悉通者王吉、夏侯始昌也,至郑

康成通集诸家之长。

【按】此则乃朱彝尊窜合而成。改换严重,已

无复吕祖谦原貌。兹列相关文本如下:

诸经旁通

五经:王苍通《五经》,夏侯始昌亦通《五经》。

诗礼:后苍从夏侯始昌通《诗》《礼》。

诗书:徐敖授《书》,胡常又传《毛诗》。夏侯

始昌传胜《书》,授《诗》辕固。

书春秋:授胡常《书》。徐敖《古文尚书》。从

尹更始传《左氏》。

礼春秋:孟卿。嘉父。后苍《礼》。疏广《春

秋》。

诗春秋:申公。江公。申公以《诗》、《春秋》

教授,江公尽能传之。

易诗:韩婴推《诗》意作《外传》,亦以《易》授

人。

三传:尹更始授蔡千秋《穀梁》,授张禹《左

氏》。

汉儒大抵专门,旁通者少。汉世经先出者,不

如后世出盛传于世;《费氏易》,《古文尚书》,《毛

诗》,《小戴礼》,《左氏春秋》。大抵秦火后,诸儒

差于收揽。初以经名家者,后多不传,夫子所谓欲

速不达[5]119-120。(《东莱吕氏西汉精华》卷十三

《艺文志》)

汉儒大抵专门,惟康成最通,集诸家所长,然

谶纬乱经,其于西汉专门之害[5]136。(《东莱吕氏

东汉精华》卷一《统论》)

《西汉精华》卷十二、十三乃讨论《汉书·艺

文志》之文字,主要罗列各学派之代表人物、传授

渊源等。此则乃改换《诸经旁通》所列谱系的样

式,变更句式;并删合卷末总论及《东汉精华》论

郑玄的文字,敷衍而成。

另外,朱彝尊撰有《郑康成不当罢从祀议》,

其文曰:

西汉学士,大都专治一经,兼经者自韩婴、申

培、后苍、孟卿、胶东庸生、瑕丘江翁而外,盖寥寥

也。至东汉而兼者渐多,郑康成出,凡《易》、陈开林,齐颖:《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书》、《诗》、《周官》、《仪礼》、《礼记》、《论语》、《孝经》,无不为之注释,……可谓集诸儒之大成,而大有功于经学者[6]698-699

此《议》所论,与此处经其改换后之引文极为

相似。

(二)《疏证》115页又曰:汉经学兴废,不以理之是非,而以时之好恶。

【按】此则乃直录,见于《东汉精华》关于《贾逵传》之论述。其文曰:

《左氏》自刘歆、陈元争论未得立,贾逵论之乃得立。汉儒好谶,逵以谶会傅乃得立。经学兴废不以理之是非,而以时之好恶,则汉儒经学可知

[7]229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

《列传》)(三)《疏证》267页吕祖谦曰:谶记之伪易知,

只缘光武以符命起,故笃信之,亦是欲蔽明也。杨春卿有祖传秘记,而为公孙述将以杀身,谶记之学何益?谶记出于术数之士,岂无小验,然无益于治乱,

徒足为害耳。人主以谶害政,学者以谶害身。隋文帝创业大类始皇,然始皇焚书,文帝焚谶,利害相反也。

【按】此则乃并合四则文字而成。

谶纬之伪易知,只缘光武以符命起,故信,亦是欲蔽明也

[7]141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二

《论光武地位资质》)

杨春卿有祖传秘记,而为公孙述将以杀身,谶记之学何益?记记于圣人,

出于术数之士,岂无全无小验,然虽验无益于治乱,徒足为害耳。光武好谶,其事可见。

人主以谶害政,学者以谶害身,盗贼以谶害身。

隋文帝创业大类始皇,然始皇焚书,隋皇焚谶,

利害相反[7]273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

四《列传》‘杨厚’条)

《后汉书》中,杨春卿传附见其子杨厚传。上列后三则文字均见《东汉精华》论及杨春卿之处,且文本连续,极容易混作为一。第一则“谶记”本作

“谶纬”,因合并杨春卿之评议,与其“谶记”相一致,故改。

(四)《疏证》267页又曰:谶记之学以术数推天人,以为天灾人事皆有定数,如此将怠于修省,急于消伏。以天变言之,君子虽可假此以去小人,

小人亦将假此以害君子,以正治邪,犹虑不胜,况以邪治邪乎?襄楷以天文星象言宫女之祸,虽感帝能宽其死,至上琅邪于吉神书,其不以左道诛者,

幸也。【按】此则有删并之改动。其原本作:谶记之学,以术数推天人,以为天灾人事皆有定数,如此则怠于修省,急于消伏,与天地相期。于酧论其贤否,天道难知,若以天变言之,君子虽可假此以去小人。小人亦将假此以害君子

[7]274

(《东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四《列传》‘郎顗’条)

大抵以正治邪,犹虑不胜,况以邪治邪乎?楷以天文星象言宫女之祸,虽感帝能宽其死,至上琅邪于吉神书,

其不以左道诛者,幸也[7]275

。(《东

莱吕氏东汉精华》卷十四《列传》‘襄楷’条)

此则前部品评郎顗、后部品评襄楷。《通说》合而为一,实则前后之间关联不大。

二、胡铨一则

《疏证》115页胡铨曰:《诗》《书》《礼》《乐》《易》《春秋》,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圣人之心法在焉。观于《易》,则由多识以畜其德;观于

《礼》,则由强识以敦其行;观于《论语》,则由默识以进乎道,亦识其大者而已。

【按】此则有并合、讹增之改动。其原本作:今其言曰睹其面无异乎亲见其心,不求其里而求其表也。夫不求其表而求其里,虽不见犹见也;不求其里而求其表,

虽见犹不见也。且《诗》《书》《礼》《乐》《易》《春秋》,盖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数圣人之心法在焉,仆之心亦何尝一日外于是哉

[8]134-135

!(《又答谭思顺书》)

学者审其是,则学不可不慎也。观于《易》,则由多识以畜其德;观于《礼》,则由强识以敦其行;观于《语》,则由默识以进乎道,则识不可不慎也

[8]147

。(《答曾充秀才书》)

胡铨两封书信均言及经学经典,朱彝尊即据以剪裁

。“亦识其大者而已”,乃朱彝尊所加。然前句论及六经,后句却论及《易》、《礼》、《语》(朱彝尊改作

《论语》),内容实不相符。三、孔天胤一则

《疏证》220页孔天胤曰:六经者,圣人之心也。所谓天地之道,

民物之彝,宇宙之极,而非言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语文字云尔也。繇是变通之而为宇宙之极,而非

言语文字云尔也。繇是变通之而为《易》,经纶之

而为《书》,歌咏之而为《诗》,节文之而为《礼》,

和畅之而为《乐》,法制之而为《春秋》,皆自其心

出之者也。

【按】此则乃约引孔天胤《刻王端溪先生所著

经义序》。其文曰:

六经,圣人之心也。所谓天地之道,民物之

彝,宇宙之极,而非言语文字云尔也。繇是变通之

而为宇宙之极,而非言语文字云尔也。……繇是

变通之而为《易》,经纶之而为《书》,歌咏之而为

《诗》,节文之而为《礼》,和畅之而为《乐》,法制

之而为《春秋》,皆自其心出之者也,而非言语文

字云尔也[9]19。

孔天胤原文过长,《通说》节缩其文句,并删

除文中一段。

四、何洛文一则

《疏证》231页何洛文曰:五经非他,圣人之

心也。圣人之心即天地之心,古今人所同也。故

《易》不过道吾心之时,《书》不过道吾心之中,

《诗》不过道吾心之无邪,《春秋》不过道吾心之

公,《礼》《乐》不过道吾心之序与和。使人人各得

其心之自然,则天地常位,万物常育,五经可以无

作,而顾有不能者,是以圣人笔之于书,俾反求而

自得之,盖非有意于立言,而不得不作也。

【按】何洛文乃何景明之孙,诸书均言其生卒

年不详。稽考其传记,明代过庭训《本朝分省人

物考》卷93较详,其传曰:

何洛文,字启图,信阳人。渊源家学,少著英

称,领嘉靖辛酉乡荐第一,乙丑成进士,改庶吉士。

……己巳授编修……辛巳以省亲归。会江陵事

起,为言者所波及……庚子卒[10]551。

据此,可断其卒年为庚子年,即万历28年

(1600)。

其祖何景明卒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39

岁。同年,何景明门人樊鹏撰《行状》[11]678-681、孟

洋撰《墓志铭》[11]681-684,均言及其妻氏、子女、未

及孙辈。则二人作文之时,何洛文尚未出生。其

后,门生乔宁撰《何先生传》,言:“次子立,举癸卯

乡试。立子洛文复少俊,皆能世其家

学。”[11]667-669癸卯乃嘉靖二十三年(1543),此文

作于1543年之后,此时何洛文已出生,且当有数

岁。据此,可推知何洛文生年在1521-1543年之

间。

今考明代万民英《三命通会》卷六《五行俱

足》,载:“谓年月日时胎……李廷相尚书辛丑甲

午丙申戊戌乙酉胎,何洛文翰林丙申辛丑壬子

辛亥壬辰胎是也”[12]335,卷九亦载其命格为“丙

申辛丑壬子辛亥”[11]536。李廷相(1481—1544

年),弘治壬戌(1502年)进士;何洛文乃嘉靖乙

丑(1565年)进士;万民英嘉靖庚戌(1550年)进

士。《三命通会》一书记历代人物命格甚多,且

多记时人,如张居正、李太后等。就姓名、官职、

时代而言,《三命通会》所载何洛文与此实相符

合,则其生年当为丙申年,即嘉靖十五年

(1536)。以此计之,何洛文在乔宁撰《何先生

传》时,已过8岁;“辛酉乡荐第一”,时年26岁;

“乙丑成进士”,时年30岁。故可定何洛文生卒

年为1536-1600年。

此则见何洛文《刊五经白文序》。其文曰:

五经者非他,圣人之心也。圣人之心即天地

之心,古今所同者也。故《易》不过道吾心之时,

《礼》《乐》不过道吾心之序与和。使人人各得其

心之自然,则天地常位,万物常育,五经何以无作,

而顾有不然者,是以圣人笔之于书,俾反求而自得

之,盖非有意于立言,而不得不作也[13]264。(《增

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卷八)

与《通说》相较,《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本

中说:“《书》不过道吾心之中,《诗》不过道吾心之

无邪,《春秋》不过道吾心之公”三句。因文题为

《刊五经白文序》,何洛文原文当有此数句,方合

“五经”之义。此处遗失论《书》、《诗》、《春秋》之

文字,当为王锡爵辑本有误,或刊刻脱落。

另外,此则中关于五经之阐释,何洛文同时代

人物亦有相近似的观点。兹举两例:

甘泉子曰:“是故六经皆注我心者也,故能以

觉吾心。《易》以注吾心之时也,《书》以注吾心之

中也,《诗》以注吾心之性情也,《春秋》以注吾心

之是非也,《礼》、《乐》以注吾心之和序也。”曰:

“然则何以尊之?”曰:“其心乎!故学于《易》而心

之时以觉,是能尊《易》矣,学于《书》而心之中以陈开林,齐颖:《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觉,是能尊《书》矣;学于《诗》而心之性情以觉,是能尊《诗》矣;学于《春秋》、礼、乐而心之是非和序以觉,

是能尊《春秋》、《礼》、《乐》矣[14]5

。(湛若水

《广德州儒学新建尊经阁记》)易之阴阳,吾心之时也;书之政事,吾心之中也;诗之性情,

吾心之敬也;春秋之名分,吾心之别也;礼之度数、乐之声音,又非吾心之序与和乎

[15]216

?(亢思谦《六经论》)

湛若水(1466—1560)、亢思谦(1515-1580),生年较何洛文为早。三人评判《五经》,观点大致相同。

五、陈于陛一则

《疏证》232页陈于陛曰:圣贤垂世立教,莫备于五经。五经者,

天地自然之文,生人日用之具。五经之道明,则诸子百家之说若权设而不可欺以轻重,绳陈而不可欺以曲直。赖以见圣人之心者,

独此而已。【按】此处朱彝尊著录有误。《疏证》、《经义考新校》

均未订正[16]5386

。此实出自许国《五经正

文序》,见《许文穆公集》卷二。其文曰:

圣贤垂世立教,莫备于五经。五经者,天地自然之文,生人日用之具。其常明若日月,其常行若江河。……故五经之道明,

则诸子百家之说,不啻如鼎分神奸、镜照妍丑,权设而不可欺以轻重,绳陈而不可欺以曲直。于今所赖以见圣人之心者,独此而已

[17]73

《经义考》乃节录许国文章而成。

六、刘曰宁一则

《疏证》233页刘曰宁曰:今之谈经者,专主濂、洛诸儒。当秦火既燔,关、洛未起,微汉诸儒,彼宋人岂真能于梦想羹墙之间,遂仿佛其意而接其传耶?不见夫越人之治丝乎?汉儒三缫拮据,尺栉寸比,疏之引之,绪井井然理也。宋人则因之以收组织章甫之效,世徒见其为章为甫也,而遂忘拮据之为力,可乎哉?

【按】刘曰宁,字幼安,南昌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明史》卷216有传,传文较为简略,凡162字,不言其生卒年。今考明黄汝亨《寓林集》,录有关于刘曰宁的寿文及祭文各一篇,摘录如下:

学士先生,予所服习而敬事之者,无如刘幼安

先生。十五年以前,读书灵鹫山,与先生乍晤之僧舍

[18]133

。(卷五《知命篇为祭酒刘幼安先生五十

寿》

)少宗伯刘公幼安先生今壬子六月登车副,主上向用。及邳州疾作,以七月二十有七日长辞人世。越八月望三日,

还舟白门,士大夫闻之无不拊心雪涕,为天下恸者。……汝亨忆在癸巳获交先生于灵鹫山居也,披襟宣怀,论文柝(案:当作“析”)义,浃旬不倦。……巳令钟陵先生时家居奉母,相去一舎余,闻问无寒暑之间,逮于今二十年所。……先生官大司成时,行年五十。汝亨屏居北山之北,作《知命篇》以贻之[18]450

。(卷二十

《祭刘幼安先生文》)

就内容而言,此两篇文字颇有关联。黄汝亨与刘曰宁初会于癸巳年,即万历二十一年(1593)。后十五年,刘曰宁年齿五十,可推其生年为嘉靖三十八年(1559)。卒于壬子七月二十七日,

即万历四十年(1612)。然谈迁《国榷》有不同记载。据神宗万历四十年载:

八月,壬戌朔。……丁丑礼部右侍郎刘曰宁改吏部右侍郎,仍日讲

[19]5049

。九月壬辰朔,吏部右侍郎刘曰宁卒。曰宁字幼安,吉水人。万历己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19]5050

黄汝亨称刘曰宁七月二十七日卒,谈迁载刘曰宁八月仍改官吏部右侍郎,卒期为九月初一。孰是孰非,今不可考。然卒年无异议,当为万历四十年。

关于此则引文,司马朝军先生《疏证》引《钦定四库全书考证》

卷四七《<经义考>考证》云:“案:章甫殷冠,缁布为之,此所引刘曰宁说,以为织丝为之,

且以二字别开对举,殊失其解。”然未究本源。经查考,此则实出自刘曰宁《刻十三经注疏序》

,其文曰:今世之谈经术者,辄推范濂、洛诸儒,盖多其羽翼之功,而学士犹羞称于汉云。嗟夫,汉儒之有功于濂洛也。文之有经也,

先天之旨也。宋其复明之候乎?相距盖数千载而遥矣。当其间,秦火既燔,关、洛未起,绝续之交,重于九鼎。微何、杜、郭、郑诸子之功,彼宋人岂真能于梦想羹墙之间,遂仿佛其意而接其传也?是故离经术者汉儒,续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经术者亦汉儒。要之瑕瑜,自不可掩。夫独不见

于越人之治丝乎?汉儒三缫拮据,尺栉寸比,疏之

引之,绪井井然理也。宋人则因之以收组织章甫

之效,世徒见其为章为甫也,而遂忘拮据之为

力[20]。

刘曰宁《刻十三经注疏序》文本较长,《经义

考》乃节引其文首部分文字,因删节后段而妄增

“可乎哉”一句。

七、乔可聘一则

《疏证》241页乔可聘曰:六经之义,验之于

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为得。今人读孔、孟

书,祇为荣肥计,便是异端,如何又辟异端?

【按】乔可聘著有《读书札记》四卷,见录于

《四库全书》子部儒家类存目,今收入《四库全书

存目丛书》子部第17册,多迻录道学心性之论,

引文或注“某某曰”,或径录其文。此则文字中,

“六经之义,验之于心而然,施之行事而顺,然后

为得”一句见该书卷四,“今人读孔、孟书,祇为荣

肥计,便是异端,如何又辟异端”一句见该书卷

三。《经义考》误合二为一。前句,《疏证》定为杨

时《语录》,诚是。然后句实出自《明儒学案》卷

32《泰州学案一》:

夏廷美,繁昌田夫也。……叟故未尝读书,弱

侯命之读《四书》,乐诵久之,喟然曰:“吾阅《集

注》,不能了了。以本文反身体贴,如思知人,不

可以不知天。窃谓仁者人也,人原是天,人不知

天,便不是人。如何能事亲称孝子?《论语》所谓

异端者,谓其端异也。吾人须研究自己为学初念,

其发端果是为何,乃为正学。今人读孔、孟书,祇

为荣肥计,便是异端,如何又辟异端?”[21]

《通说》将《读书札记》中两则不同卷的引文

并合为一条,既失于剪裁草率,又不明其本始来

源。

八、无名氏一则

《疏证》244页囗囗囗曰:六经自秦煨烬而

后,非汉儒专门训诂,后即有濂、洛大儒,亦无从得

不传之学于遗经,在当时各自名家,至今日而存亡

或异,然其源流犹可取而考证也。

【按】《疏证》、《经义考新校》[16]5391均不明此

为何人之论。此则实出自屈大均《陈议郎集序》,

见《翁山外纪》卷二[22],惟末句作“然其渊流犹可

取而考证”。

杨果霖先生总结《经义考》中题称的标识,以

此则为类,归为“缺录题称”[23]170。然全书仅此一

例,值得探究。邓之诚称“乾隆一朝禁书,以翁山

为最严”[24]292,故其著述在乾隆朝流传极稀。考

朱彝尊辑纂《明诗综》及《曝书亭集》,书中关于屈

大均的文字均遭到删刈和篡改[25]85-90。孙银槎

《曝书亭诗集笺注》成书于嘉庆五年,尚有顾

忌[24]749。文禁之严,可见一斑。《经义考》此则

“缺录题称”,恐为有所顾忌而为。

九、杨侃一则

《疏证》262页杨侃曰:‘纬书之类谓之祕经,

图谶之书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

【按】此语常为后世所转引。如《四库全书总

目》“易类六”案语:

案儒者多称谶纬,其实谶自谶,纬自纬,非一

类也。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纬者,经

之支流,衍及旁义。……迨弥传弥失,又益以妖妄

之辞,遂与谶合而为一。然班固称:“圣人作经,

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

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胡应麟亦

谓:“谶纬二书,虽相表里,而实不同。”则纬与谶

别,前人固已分析之[3]72。

四库馆臣沿袭《经义考》之说,失于考订,率

尔立论。故尔以讹传讹,亦多为后人所称引,如詹

锳《文心雕龙义疏·正纬》等。司马朝军先生《疏

证》亦引此材料,而失于讨论。然追溯其源流,杨

侃并无此论。杨侃著《两汉博闻》十二卷,《四库

提要》称其“摘录前、后《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

类。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

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3]894。”今录相关内容

如下:

祕经(《苏竟传》二十上)注云:谓幽祕之经,

即纬书之类也[23]293。(卷十一“祕经”)

内学(《方术传序》七十二)“自王莽矫用符

命,及光武尤信谶言。自是习为内学,尚奇闻,贵

异数,不乏于时矣。”注云:内学谓图谶之书也。

其事祕密故称内[23]289。(卷十一“内学”)

灵篇(《班固传》)注云:灵篇,河洛之书陈开林,齐颖:《经义考·通说》引文考辨十二则

[23]302

。(卷十二“灵篇”)

比较两处文字段,可知《通说》此则乃朱彝尊改换《汉书》章怀太子注文而成。因见载杨侃《两汉博闻》,故尔定作杨侃之论。今考其本源,此语应当归为章怀太子,而非杨侃。杨侃之论乃朱彝尊伪构,学界在征引时应当避免。

参考文献:

[1]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M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

编:第16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05.[2]司马朝军.《经义考·通说》疏证[M ]//国故新证.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

2010.[3](清)纪昀.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 ].北京:中华书局,1997.[4](清)蒋光煦.东湖丛记[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5]吕祖谦.东莱吕氏西汉精华[M ]//吕祖谦全集:第7册.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6](清)朱彝尊.曝书亭集[M ].上海:世界书局,1937.

[7](南宋)吕祖谦.东莱吕氏东汉精华[M ]//吕祖谦全集:第7

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8.[8]曾枣庄,刘琳.全宋文:第195册[

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9](明)孔天胤.孔文谷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95

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10](明)过庭训.本朝分省人物考[M ]//续修四库全书:第535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11](明)何景明.何大复集[M ].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12](明)万民英.三命通会[M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10

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1990.[13](明)王锡爵.增定国朝馆课经世宏辞[M ]//四库禁毁书丛

刊集部:第92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4](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M ]//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

部:第57册.济南:齐鲁书社,

1997.[15](明)亢思谦.慎修堂集[M ]//四库未收书集刊:第5辑第21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6]林庆彰,蒋秋华,杨晋龙,等.经义考新校:第10册[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17](明)许国.许文穆公集[M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0

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9.[18](明)黄汝亨.寓林集[M ]//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第42册.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19](明)谈迁.国榷:第5册[M ].北京:中华书局,1958.[20](明)王锡爵.皇明馆课经世宏辞续集[M ]//四库禁毁书丛

刊集部:第93册.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0.[21](明)黄宗羲.明儒学案[M ]//黄宗羲全集:第7册.杭州.浙

江古籍出版社,

2005.[22](清)屈大均.翁山外纪[M ]//续修四库全书:第1412册.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6.[23]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M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

编:第17册.台北: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05.[24]邓之诚.清初纪事初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5]佟博.从《曝书亭集》中屈大均作品的删改看其遭禁原委

[J ].古典文学知识,2009(6).

[26](北宋)杨侃.两汉博闻[M ].北京:中华书局,1997.

责任编辑郭利沙英文审校孟俊一

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历史研究》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1.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 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第247—266

论文引用文献如何标注

论文引用文献如何标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具体如下: M——专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报告 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对于英文参考文献,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作者姓名采用“姓在前名在后”原则,具体格式是:姓,名字的首字母. 如: Malcolm Richard Cowley 应为:Cowley, M.R.,如果有两位作者,第一位作者方式不变,&之后第二位作者名字的首字母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如:Frank Norris 与Irving Gordon应为:Norris, F. & I.Gordon.; ②书名、报刊名使用斜体字,如: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English Weekly。 二、参考文献的格式及举例 1.期刊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举例】 [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1(1):56-58.

[2] 夏鲁惠.高等学校毕业论文教学情况调研报告[J].高等理科教育,2004(1):46-52. [3] Heider, E.R.& D.C.Oliver.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1999, (3): 62 – 67. 2.专著类 【格式】[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举例】[4] 葛家澍,林志军.现代西方财务会计理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42. [5] Gill, 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 [M]. London: Macmillan, 1985: 42-45. 3.报纸类 【格式】[序号]作者.篇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举例】 [6]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7] French, W. Between Silences: A Voice from China[N]. Atlantic Weekly, 1987-8-15(33). 4.论文集

资料分析的方法

资料分析的方法 一、社会科学的研究步骤 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理论的指导。其中,在检验研究假设结束之后,需要与现有的文献对话,再次发现新问题,开始新一轮的研究过程。在这个环节之中,资料分析作为重要一环,对于社会科学的研究极为重要。 二、资料分析的方式分类 教育研究包含多样化的研究方法及分类。一般情况下,按照认识论基础,研究方法可以分为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和混合研究。 也有部分学者按照研究目的、手段等对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比如别敦荣和彭阳红将研究方法分为:理论思辨、经验总结、历史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数学分析、质的研究和个案研究; 在国内,根据刘良华对研究方法的分类大体上有三个基本类型:实证研究(量化的、质化的)、思辨研究(又称理论研究)、实践研究(常以教育对策、教育反思、教育改革形式显现)。实证研究是基于“事实”的方式进行论证并有规范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报告。 陈向明指出,“研究方法”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其中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第二,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第三,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某一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文中所采取的分类是按照陈向明定义中的第三个层面为标准进行的分类。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大多数时候是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其他为辅,交叉使用的。以下内容是介绍每一种具体的方式。 那么资料搜集上来了?该如何分析呢? 三、具体的资料分析方式 1思辨分析 (1)历史研究方法 历史研究法是运用历史资料,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对过去事件进行研究的方法。亦称纵向研究法,是比较研究法的一种形式。在政治学领域中,它着重对以往的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等的研究。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解决政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演变趋向。但不是断章取义地分析政治制度的现状,而是系统地研究它们以往的发展及其变迁的原因。历史研究法主要是研究政治制度的发展历史,从各种事件的关系中找到因果线索,演绎出造成制度现状的原因,推测该制度未来的变化。

古代诗歌选择题突破方法

鉴赏选择题4大设误角度 以选择题(5选2)考查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属于旧题新考(多年以前的高考就采用了这种题型)。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 了试题的难度。命题人设置选项时,或曲解词句意思,或弄错情感,或混淆表达技巧,或生造情境意境,且多将错误点杂糅在选项的正确表述中,让考生慧眼难辨。 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1.词句理解有误 命题人往往故意曲解某个词语或句子的意思,如望文生义、以今律古等。对此,考 生应在总体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逐字逐句理解诗句。 [例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象征着和杜甫的友情像古树一样长青。 C.一、二句是主观情绪的抒发,三、四句转向客观景物的描绘。 D.第六句“空复情”的意思是满满的思念之情。

E.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解析]B项,三、四句只是写生活环境,句子理解有误;D项,“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答案]BD 2.情感基调有误 诗歌的情感即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而情感基调是指其思想感情属于哪一种类型。如李白《静夜思》的情感是对家乡的思念,其感情基调则是悲伤的。又如李白《望庐山瀑布》的思想感情是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其感情基调则是喜乐赞叹的。 [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问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注]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崇徽公主:唐朝和亲公主之一,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 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 痕。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为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唱出了一曲悲伤凄凉的挽歌。 B.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引文分析法

引文分析法 除了前面两节介绍的内容分析法,内容相关分析涉及到的另外两个主要的领域是情报检索和引文分析。本节在扼要阐述和比较这两者之后,集中介绍引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引文分析法如何进行内容相关分析。 一、检索相关 检索相关是指以情报检索为目的的内容相关分析。可以说,各种情报检索理论和方法都围绕着准确、高效地显示、识别和判断检索对象内容或概念上的相关关系。例如,任何一种检索语言在编制技巧上的一个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如何显示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不能充分显示或未显示概念之间真正的相关关系,就会影响检索语言的缩检扩检功能,发生漏检误检。从相关分析的角度上,可以将查全率理解为相关内容的菠盖程度,将查准率理解为内容真正相关的显示程度。又如,在数据库检索中,发展出了详尽显示概念或内容相关关系的词典,这种词典可以帮助用户揭示相关的主题词从而提高检索效果。美国能源部的一个能源数据库配有约1000页及2.5万个表的词典,能显示出相关的代替词或不同层次的相关词项,如词典在“蒸馏”之下列出的拓宽词为“分离处理”,而缩小词为“干馏”和“真空蒸馏”,还显示出约12个相关的代替词,包括“共沸混合物”、“蒸发”等。 情报检索的相关分析在方法上的特征是: (1)以标引和标识为基础。由此发展出了多种情报检索语言和查找途径。概念内容是通过标识来显示的; (2)以标识是否一致或符合作为判断是否相关的判据。我们将这种相关分析称之为“符合相关”,即标识相符时才被看作是相关的,否则为不相关。 二、引用相关 引用相关是指通过科学活动中的引用行为来揭示文献内容之间的相关关系。由于在科学活动中,任何一个人的劳动及其知识产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前人的劳动为前提和条件的,因此,知识劳动的主要形式一一科技文献在内容上存在必然的相关联系。通过引用行为来显示这种内容上的相关联系并进而作出种种推论,是一种独特的途径。尽管关于引用能否从本质上真正揭示出相关,以及引用行为的复杂性等间题,尚有种种的讨论,但在统计的意义上,通过引用分析来反映相关,的确是一种有特色、有价值的方法,其有效性已经被大量实例所证明和肯定。 引用分析的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引文检索方法,另一种是引文分析方法。引文索引与主题索引不同,它利用引用关系追溯发现相关文献,有其独到的效果,使引文检索这一新的检索途径成为一种重要的方法,特别是在科学研究中倍受科学家的重视。引文分析法(Citation Analysis)通过广泛分析、统计各种引用现象,运用某些特定的概念(如“引文耦合”、“同被引”等)多角度、多途径地揭示出科学活动中多种多样的相关关系和相关结构,是一种重要的多功能的分析工具。 引文分析法的特点是: (1)建立在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这一基础上; (2)一般以某一阀值作为判别相关的尺度,或取某一门限作为相关聚类的控制条件。显然,这种判别相关的尺度与前述检索相关中采用的“符合即相关”的尺度有所不同,我们将这种相关分析称之为“门限相关”。 可以看出,上述检索相关和引用相关两者各有其对象和不同的特点,但两者之间有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 (1)检索相关和引用相关都是以内容的相关联系为前提和基础的; (2)检索相关一般涉及到大数量的文献,要从大量文献中找出特定相关的文献;引用相关为了保证具有统计意义的结果,也尽可能以大量的文献为对象。面对数量大、关系交叉错综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附:参考文献分类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范化,现将《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转引如下。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年,第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年,第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年,第页。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第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年,第页。 .析出文献 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

论文引文标注和参考文献格式(浙江大学2012 –2013学年春夏学期《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课程材料) 引文标注格式 论文中引用的文献的标注方法遵照GB/T 7714-2005,可采用顺序编码制,也可采用著者-出版年制。 1、顺序编码制: 1. 按正文中引用的文献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以上标形式放在文献作者或句子的末尾。 2.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中全部列出,各序号间用逗号,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号“-”,例如: 王社会[1]指出……,李社会[2-4]认为……,提出了多种理论模型[2, 5, 10-12] 3. 同一文献在论著中被引用多次,只编1个序号,文献表中不再重复著录。例如: 张社会等[5]……。 ……… 张社会等[5]指出……。 2、著者-出版年制: 1. 正文引用的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时,各篇文献的标注内容由著者姓氏与出版年构成,并置于“()”内,放在正文中引用了该文献的句子末尾。倘若只标注著者姓氏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可标注著者姓名。集体著者著述的文献可标注机关团体名称。倘若正文语句中已提及著者姓名,则在其后的“()”内只须著录出版年。例如:……(张社会, 2006),……张社会(2006)认为……。 2. 引用多著者文献时,对欧美著者只需标注第一个著者的姓,其后附“et al”;对中国著者应标注第一著者的姓名,其后附“等”字,姓名与“等”字之间留1个空

格。例如:……(张社会等, 2005)……。 在参考文献表中著录同一著者在同一年出版的多篇文献时,出版年后应用小写字母a, b, c…区别。例如: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a.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chalks and hardgrounds in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southern England. Sedimentology, 22:311-386. Kennedy W J, Garrison R E. 1975b. Morphology and genesis of nodular phosphates in the Cenomaman of South-east England. Lathaia, 8:339-360. 3. 正文中多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著者与出版年, 并在“()”外以上标形式标注引文页码。例如: ……(张社会等, 2005)。 ……… ……张社会等(2005)认为……。 参考文献格式 1、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表是文中引用的有具体文字来源的文献集合,其著录项目和著录格式遵照GB/T 7714-2005的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表应置于正文后,并另起页。所有被引用文献均要列入参考文献表中,严禁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引文采用顺序编码标注时,参考文献表按编码顺 序排列,引文采用著作-出版年制标注时,参考文献表应按著者字顺和出版年排序。建议根据《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的要求书写参考文献,并按顺序编码制,即按中文引用的顺序将参考文献附于文末。 2. 文献类型、电子文献载体类型及其标志代码说明 电子文献类型和载体类型标志是必备的著录项目。非电子文献类型可以省略。 学位论文类型的文献必须明确标注。中文硕士学位论文标注[硕士学位论文],中文博士学位论文标注[博士学位论文],外文学位论文标注[D]。

(完整word)诗歌鉴赏选择题练习(含答案),推荐文档

要逐项将选项与相关诗句对照,聚焦比较,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一、西塞山①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②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③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注】①西塞山:三国时东吴江防边塞,历代诗人多有趣咏。②孤峰,指湓城北的庐山。③爨(cuàn):烧火做饭。 1.下面对这首诗歌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人行至西塞山这个东吴江防边塞,前望江水,历史往事等引起丰富的联想,但诗人并没有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 B.颔联写诗人所见,前望是庐山,后看是斜月;“渐映”写月光逐渐明亮,“斜生”巧妙的写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 C.颈联化实为虚,把西塞山一带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使得描绘的景物更加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 D.尾联,表现了诗人对西塞山的爱恋,他把芦花化作宁静恬适的生活伴侣,期望有一天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 E.这首诗写诗人舟行至西塞山下时所见所感,前两联暗示诗人的行迹,第三联写出对此地烹紫薇、摘黄柑的乡间生活的赞美。 2.首联“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写景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6分) 二、野望 [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②“南浦”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由景人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2.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6分) 三、浪淘沙·九日从吴见山①觅酒 吴文英② 山远翠眉长,高处凄凉。菊花清瘦杜秋娘。净洗绿杯牵露井,聊荐幽香。

网络分析方法在引文分析中的整合研究

网络分析方法在引文分析中的整合研究 宋歌 摘要随着社会网络分析在各学科领域的不断渗透,复杂网络理论的兴起和可视化技术的进步,引文分析面临着研究范式从个体主义到整体主义的转变,研究方法从统计分析到网络分析的融合。本文通过对引文网络形成过程和本质属性的探究,以及对网络分析方法理论前提和分析原理的考察,探索网络分析方法在引文分析中的整合途径。具体包括测度引文网络整体结构特性,探究网络结构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分析引文网络的细分结构、可视化引文分析过程与结果等方面的整合。图1。表2。参考文献28。 关键词网络分析方法社会网络分析复杂网络理论引文分析整合研究 分类号G350 ABSTRACT With the penetrating of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nto more and more disciplines,the rising of complex network theor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visualization,citation analysis is undergoing tremendous changes,including research paradigm change from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to holism,research method change from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network analysis.By detecting the forming mechanism and the essential attributes of citation network and by investigating the theoretical premises and principles of network analysis,the paper explores the ways to integrating the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 for citation analysis,such as measuring the whole structure properties of citation network,inqui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network structure,analyzing the subdivision structure of citation network,visualizing the procedure and results of citation analysis and etc.1fig.2tabs.28refs. KEY WORDS Network analysis methods.Social network analysis.Complex network theory.Citation analysis.Integration research. CLASS NUMBER G350 1引言 网络分析方法指主要以图论为数理基础的一种结构主义视角下的量化分析,包括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和复杂网络理论(Complex network theory)。这两种理论与方法都源自社会学领域,然而因论证小世界理论而引爆物理学界复杂网络研究热潮的邓肯·瓦茨(Duncan J.Watts)却钟情于社会网络分析[1],物理学界则另起炉灶,与社会网络研究分道扬镳。随着两种理论的日臻完善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深入揭示,同根共源的两种理论势必在一些研究领域不期而遇。笔者发现,它们由于研究对象不同所形成的各具特色的研究方法,正好可以融合于对引文网络的研究中。持此观点的还有大连理工大学的WISE实验室,他们认为:“把引文分析、复杂网络和社会网络三种理论与方法统一起来,将可能把科学知识图谱理论与方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2]其中,对于社会网络分析,我国文献计量学界已经作出了积极响应。陈定权[3]认为,我国同被引研究应该引入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国外对比进行改进。岳洪江[4]提到“引文分析只是为分析学科发展提供了一种基础数据,而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利用这种引文数据揭示引文网络的结构特征,二者的结合可以成为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韩毅[5]也认为“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提供的结构划分方法为引文网络分析提供了在簇水平上研究网络结构的可能性”。 理念上的共识基于实践中的探索。从1984年加特雷尔[6](Gattrell)以社会网络分析视角对 106

学术论文 注释参考文献规范

中文注释的格式 1、当文章引用或借用的资料所在的著作第一次出现于注释中时,须将该书作者姓名、书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代及引用资料所在的页码一并注出。 (1)引用专著例: 李道揆:《美国政府和美国政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2-74页。 说明:(a)作者姓名后面用冒号;著作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出版地后用间隔号(中圆点);出版社名称后加逗号;出版年代后加“版”字,再加逗号;页码后用句号。(b)著作者如系二人,作者姓名之间用顿号分隔,如:xxx、xxx;如系二人以上,可写出第一作者姓名,后面加“等”字省略其他作者,如:xxx等。 (c)著作名如有副标题,则在书名号内以破折号将标题与副标题隔开。如:陈宝森:《美国经济与政府政策——从罗斯福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24页。( d)著作如系多卷本,须在书名号后面直接写出引用资料所在的卷数,再加句号。如:徐民:《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上卷,北京.中国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e)出版地应包括省、自治区及其下属的市名,直辖市只注市名,如:吉林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如出版社名称本身已含其中某一级地名,则可不必在出版地中重复注出,如: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不必注为江苏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北京出版社,不必注为北京.北京出版社。 (2)引用译著例: J.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下册第二分册(杨国标、张儒林译,黄席群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97页。 说明:(a)作者姓名中除姓(family name)外,名与中间名(first name 和middle name)均可用缩写形式表示,如缩写,须用英文缩写符号(下圆点);如将姓名全部译出,则须在姓名之间加中文间隔符号(中圆点)。 (b)书名号后或多卷本著作卷次、册次后直接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中文译、校者姓名。 (3)引用编著例: 杨生茂主编:《美国外交政策史,1775—1989》,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页。韩铁等:《战后美国史,1945—1986》(刘绪贻、杨生茂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 说明:(a)第一例适用于仅有编者的著作。在编者姓名后,根据该书提供的信息加入“编”或“主编”,再加冒号;其余部分与著作类注释格式同。 (b)第二例适用于既有编者,又有著者的著作。这类注释与著作类注释基本相同,但须在书名号后加圆括号,括号内注明编者姓名,再在括号后加句号。 (4)引用文集或期刊、杂志内文章例: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1页。 弗.杰姆逊:《处于跨国资本主义时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学》,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张京媛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51页。 吴展:《试论核裁军的几个问题》,载《美国研究》1994年第3期,第43页。 说明:(a)先注作者名和篇名,篇名用书名号标出,书名号后加逗号;再注出文集或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日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 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暝”,创设出明净爽洁的环境. 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 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 3. 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B.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之景。“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是() 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三四两句之间有转折。“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D.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意识到战争的艰苦漫长的基础上

中国社会科学注释范例

《中国社会科学》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

论文引用注释的格式

论文引用注释的格式 3.文中引文(包括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须注明出处,即进行参考文献著录(本刊参考文献著录采用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文出现的地方用阿拉伯数字按序编码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如果解释某些内容,或者引文来自经典著作、领导讲话、文件法规、内部资料、工具辞书,以及转引自有关文章,均可做为注释(说明作者、题名和出处)。 注释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①作者:《题名》,《刊名》,××××年第×期, 第×页 引自专著:②作者:《书名》,出版者及××××年版,第×页 引自报纸:③作者:《题名》,《报纸名》年-月-日(版次)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如下: 引自期刊:〔1〕作者(所有作者全列—下同). 题名〔J〕. 刊名, 出刊年,卷(期) : 起止页码. 引自专著:〔2〕作者. 书名〔M〕. 版次(初版不写). 译者(指译著, 所有译者全列).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引自报纸:〔3〕作者. 题名〔N〕. 报纸名, 年-月-日(版次). 引自论文集:〔4〕作者. 题名〔A〕. 见: 论文集编者. 文集名〔C〕.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页码. 引自会议论文:〔5〕作者. 题名〔Z〕. 会议名称, 会址,会议年份. 引自学位论文:〔6〕作者. 题名〔D〕: 〔学位论文〕. 保存地: 保存者, 年份. 引自电子文献:〔7〕作者. 题名〔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或DB/MT(磁带数据库),或M/CD(光盘图书),或CP/DK(磁盘软件),或J/OL(网上期刊),或EB/OL(网上电子公告)〕.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4.文章须有摘要(限4000字以上文章;确切记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研究的问题和主题、论点、结论等;不用“本文”或“作者”等做主语;不要写成提纲或评论形式;字数一般控制在200字以内),关键词(3 ~ 5个)。 5.若是打印文稿,宜采用小4号楷体(或宋体)文字,墨色清晰,校对准确,并适当加宽行距。 6.文末标明全文总字数,并注明作者姓名拼音、工作单位和详细通讯地址(包括街道、路名和门牌号码)、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等。

语文教学: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

语文教学: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 _4a348da30102xqha 高考诗歌鉴赏选择题题型测试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南海旅次 【唐】曹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故园谁遣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年年争发被春催。 【注】无雁处:大雁在秋天由北方飞向南方过冬,据说飞至湖南衡山则不再南飞了。南海在衡山以南,故曰无雁处。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不落窠臼,一反登高望远的传统写法,别有新意,裁把无形的归思比成有形的可剪断之物。 B.颔联巧妙运用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诗人寄不出家书的沮丧心情。 C.颈联出句写晨景,是说随着城头凄凉的晓角声晨霜消尽;对句写晚景,是说伴着夜晚的残潮明月复出。 D.颈联的描写使读者想起唐诗中三奏未终天便晓,何人不起望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诗句。 E.本诗以登高为线索,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诗人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乡思。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 王维 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 愁看北渚三湘远,恶说南风五两轻。 青草瘴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 【注】若为:犹言怎堪青草瘴:《番禺杂编》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1.下列各项是对诗歌的解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愁看一句表明诗人的离愁别绪,且古人用鸡毛五两系于高竿以测风向,恶说南风五两轻表明南风强劲,友人杨少府北上之船甚速,离别之情愈发浓烈。 B.青草瘴时过夏口一句,点明送别的时间,说明是春天送别杨少府的。 C.本诗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实写眼前景象,虚写别后之景。 D.诗中以屈原比杨少府,赞扬了杨少府一心爱国爱民,却无端受冤被贬,表达了诗人的不平。 E.本诗想象朋友被贬后路途遥远,山水险恶等种种艰难,表达了对朋友未来命运的担忧。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 水调歌头赋三门津 【金】元好问

注释规定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试行)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内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一)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

毕业论文注释格式

一、参考文献格式: 1 参考文献是对期刊论文引文进行统计和分析的重要信息源之一,在本规范中采用GB7714推荐的顺序编码制格式著录。 2 参考文献著录项目 a.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b.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c.文献类型及载体类型标识。 d.出版项(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e.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f.文献起止页码。 g.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 3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1) 根据GB3469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2)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3) 对于数据库(database)、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建议以下列双字母作为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4)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本规范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磁带(magnetic tape)——MT,磁盘(disk)——DK,光盘(CD-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并以下列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作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其载体类型。 4 文后参考文献表编排格式 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表于文后;表上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

2019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诗歌鉴赏选择 题突破 高三语诗歌鉴赏阅读预热专题5 诗歌鉴赏选择题突破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是古代诗歌考查题型的变化,而非考查实质的变动。由主观考查变客观考查,读诗容易了,试题难度变小了。 选择题这一命题形式在注重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全面理解、扩大考点覆盖面的同时,也降低了试题的难度。选择题和主观题只是题型的区别,考查内容和角度没有变化。因此,答题时,考生只要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仔细分析、认真比对,找到命题人设置选项的设误点,就可以顺利作答。 古代诗歌鉴赏选择题,其考查落脚点仍是考纲规定的4大考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只不过变完全由考生鉴赏的主观题形式为命题者加入相关鉴赏信息(正确信息和错误信息)的选择题形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选择题不仅是降低了诗歌鉴赏题目的整体难度,而且间接降低了诗歌的阅读难度,解决了阅读理解上的部分障碍。 常见设误角度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语言鉴赏不当、表达技巧确认不准和效果分析不当、情感分析不当。 形象特点概括不准

典例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há,指小舟。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五联诗人想象回到山宅之后,看到烟霞如昔,再次突出了“还”字。 【错项】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芳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 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范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范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 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注释序号用①,②……标识,每页单独排序。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 1.非连续出版物 (1)著作 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

后。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 赵景深:《文坛忆旧》,上海:北新书局,1948 年,第 43 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 175 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年,第 3 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年,第 25 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上海: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 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