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Evil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ADR进行监督与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

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II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与II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即在新药上市后,临床广泛使用的最初阶段,对新药的疗效、适应证、不良反应、治疗方案可进一步扩大临床试验,以期对新药的临床应用价值做出进一步评价,进一步了解的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包括扩大试试验、特殊对象临床试验、补充临床试验。11、国际上关于人体试验第一份正式文件是《纽伦堡法典》,《赫尔辛基宣言》成为指导人体试验的权威性纲领性的国际医德规范。

12、临床药动学:即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药物体内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即ADME四个基本过程。代谢和排泄都是药物在体内逐渐消失的过程,统称为消除。

13、吸收:药物自给药部位(经细胞组成的屏蔽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药物作用的快慢

与其吸收速度相关

分布:药物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

代谢:即生物转化、药物代谢,药物在体内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

排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官排除体外的过程。

14、转运:

?主动转运:逆浓度差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被动转运:①简单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无饱和性、无竞争性

简单扩散受到药物的溶解性和解离性等理化特性的影响

②易化扩散:顺浓度差转运、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饱和性、竞争性

15、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药物方面: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剂型(药物颗粒径大小、赋形剂种类)、药物的相互作用

?机体方面:胃肠PH、胃内容物、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首关效应、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安全的)。

16、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要量减少的现象。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部分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17、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药物吸收入血后都可以不同程度的与血浆结合蛋白结合,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如碱性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游离型有。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过程是可逆的。暂时失活、可逆性、动态平衡、临时储库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细胞屏障(血脑、血眼、胎盘):血脑屏障作用强,胎盘屏障作用弱。

?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

18、生物转化:

Ⅰ相:氧化(oxidation)、还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极性增加,大多数药物失活。主要酶:肝药酶(cytochrome P450, CYP)→选择性低、活性有限;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Ⅱ相:结合(conjugation)→极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9、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又称肝药酶。

?酶的诱导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

?酶的抑制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抑制。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磺胺苯吡唑。

酶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的效应减弱,而酶抑制剂可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

20、药物的排泄途径:肾排泄(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胆汁排泄、肠道排泄、唾液、乳汁、汗液、泪液。

21、药动学房室模型:?开放性一室模型

?开放性二室模型

22、主要药动学参数及临床意义:

(1)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它有助于设计最佳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2)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

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Vd意义: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的摄取程度。

①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5L→分布于血液,10-20L→细胞外液,40L→全身体液,

>40L→某一器官内浓集

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基础数值,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4)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

F绝对 = AUC(po)/ AUC(iv)×100%

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5)总清除率CL:又称血浆清除率,是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清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所含的药物被清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

(6)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多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达到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曲线趋向平稳,此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Css 的时间仅取决于半衰期,与计量、给药间隔无关。

Css意义①其高低与给药总量成正比

②其波动幅度与给药间隔成正比

③达到稳态浓度的时间与t1/2成正比

(7)达峰浓度Cmax:药物经血管外给药吸收后的血药浓度最大值

(8)达峰时间tmax:达到药峰浓度所需的时间

(9)负荷剂量(loading dose,DL):为了使血药浓度迅速达到所需要的水平,在常规给药前应用的一次剂

量。

23、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检测,是在药动学原理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

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

(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24、治疗药物监测实施的临床指征:

?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

?有些药物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个体间血药浓度差异

?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性

?心、肝、肾、肠道疾病引起ADME显著变化者,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者使用主要经肝代谢消除或肾排泄的药物时

?长期使用药物的患者的不依从性或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长期使用药物,血药浓度发生变化者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可能影响疗效

25、绝定是否进行TDM的原则?

?病人是否使用了适合其病情的最佳药物?

?药效是否不宜与判断?

?血药浓度与药效间关系是否适用于病情?

?药动学参数是否因病人内在的变异或其他干扰因素而不可预测?

?药物对于此类病症有效范围是否很窄?

?疗效的长短是否能是病人在治疗期间受益与TDM?

?血药浓度测定结果是否会显著改变临床决策并提供更多的信息?

26、TDM主要是测定样本中的原形药物。

27、血药浓度测定方法:光谱法、色谱法、免疫法(最常用)

28、临床药效学:是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机制及作用的量的规律科学,也着重探讨药物、机体以及内环境等因素对药效的影响。

29、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不是增强就是减弱,前者称为兴奋或亢进,后者称为抑制或麻痹。

30、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选择性、特异性。

31、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

32、药效学参数:

量反应量效曲线:

?最小有效量:即阈剂量,刚能产生效应使得剂量

?最大效应:即效能,药物效应达到最大,继续增大剂量但效应不在增大。与药物内在活性有关。

?效价强度:药物产生一定效应时所学要的剂量。达到同样效应,剂量越小者效价强度越大。质反应量效曲线:

?半数有效量:能是群体中半数个体出现某一效应时的剂量,称半数有效量(ED50)。如效应为中毒或死亡,则称半数中毒量(TD50)或半数致死量LD50

?治疗指数:即LD50/ED50,用以衡量药物的安全性,TI越大,药物越安全。

33、药物的血药浓度较剂量更能正确反映药理效应强度,因为中间影响环节少。

34、受体是一类存在于细胞膜、胞浆或细胞核内的功能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特异性细胞外化学物质(配体)、介导细胞信号转导并产生细胞生物学效应的特性。

35、受体具有如下特性:灵敏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多样性。

36、受体激动药:既有亲和力又有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并激动受体产生效应。

37、受体拮抗药:有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的药物,它们能与受体结合但不能激发生理效应。共分两类:①竞争性受体拮抗药②非竞争性受体拮抗药

38、受体部分激动药:有亲和力但内在活性弱。当没有强激动药存在时,可与受体结合激发弱的生理效应,起激动作用;当有强激动药存在时,这些药与受体结合反而妨碍了强激动药的作用,起到受体拮抗药作用个。

39、反响激动药:有少数受体还存在第四种类型的配体,这类配体与受体结合后可以引起受体的构型改变,激起与原来激动药相反的生理效应

40、亲和力:药物与受体结合的能力。内在活性:配体与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激发生理效应的能力。

41、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药物方面的因素:①给药方案:给药剂量、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及间隔时间、疗程

②药物的剂型

③制药工艺

④药物相互作用:同时或序贯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时

?机体方面的因素:①年龄

②性别

③营养状态

④精神因素

⑤疾病因素

⑥遗传因素

⑦生物节律

42、药物的临床研究包括药物的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试验。临床试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药品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43、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是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稽查、记录、分析结果、报告。其核心是保障受试者与患者的权利,保证临床试验的科学性。

44、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是新药人体试验的起始阶段。

?内容:药物耐受性试验与药物动力学研究。①单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②多次给药的药动学研究③新药如为口服剂,应进行进食对药物吸收影响的研究④人体内、外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⑤如果新药为前提药物或药物在人体内主要以代谢方式进行消除,并产生大量具有药理活性代谢物者,则需进行新药的代谢途径、代谢物的结构及其药动学的研究。

?目的: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受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观察单次给药的耐受性,单次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连续给药的药动学与耐受性。

?受试者的选择:男女兼有,年龄18~45岁,同批受试者年龄不宜相差十岁;体重指数在19~24范围内。受试者例数为8~12例。正常受试者应无心血管、肝脏、肾脏、消化道、精神神经和药物过敏等疾病和病史。抗癌药在肿瘤患者身上试验。

45、Ⅱ期临床试验:是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做出进一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Ⅱ期、Ⅲ期试验研究内容:①新药在相应病人体内的药动学研究,包括单次给药和多从给药的药动学研究

②研究者根据试验新药的药理学特点、新药临床用药的需要以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来选择和决定进行下列药动学的内容:a.新药在相应病人体内的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学效应(药效和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b.药物和可能配伍用药的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中的药动学研究c.新药在人体组织及分泌物中分泌和排泄的研究d.新药的特殊人群药动学研究,包括肝功受损、肾功能受损、血液动力学障碍、老年人等因素对人体药动学影响的研究。e.个体差异和不同种族差异(遗传)的药动学研究。

?主要目的:确定新药是否安全有效、与对照药比较有多大的治疗价值、确定适应症、找出最佳的治疗方案包括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每日给药次数、对其有何不良反应及危险性作出评价并提供防治方法。

?Ⅱ期试验设计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Ⅱ期试验实验设计:①对照试验:平行对照、交叉对照②随机化③盲法试验:单盲、双盲、三盲④安慰剂: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对照⑤药物的编盲与盲底保存⑥应急信件与紧急揭盲⑦

揭盲规定⑧病例选择与淘汰标准⑨药效评价标准:无效、改善、进步、明显进步。有效率=(改善+进步+明显进步)病例数/总病例数×100%⑩病人依从性⑩临床试验病例数确定⑩安全性评估

46、Ⅲ期临床试验:是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进一步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式治疗作用确证阶段。具有足够样本量的随机盲法对照试验。

?目的:进一步验证药物对目标适应证患者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评价利益与风险关系,最终为药物注册申请获得批准提供充分依据。

47、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临床试验,又称上市后监察,是新药上市后申办者自主进行的应用研究阶段。

?内容:在广泛使用的条件下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是针对某个具体新药来进行的。包括:①扩大临床试验②特殊对象临床试验③补充临床试验④不良反应考察

?目的:考察在广泛使用条件下的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评价在普通或特殊人群中使用的利益与风险关系,改进给药剂量。根据进一步了解药疗效、适应证与不良反应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常与不良反应监察工作结合起来,与市场药物再评价结合起来。

?市场药物再评价的主要对象是:一些疗效不确切或不良反应较多或有严重反应的失常药物。通过搞清问题,淘汰安全性或有效性已不能满足临床要求的药物提供科学依据。

?Ⅳ期临床试验的单位必须是参加该药Ⅱ、Ⅲ期临床试验的研究单位。

48、药物的生物等效性试验:用生物利用度的方法以药动学为指标比较同一种药物的相同剂型或不同剂型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其活性成分的吸收程度和速度有无统计学差别的人体试验。

49、药品: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新药: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50、药品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OCT)。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房或药店调配、购买、使用的药品。非处方药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使用的药品。

51、按照新药管理部门的要求,新药西药注册分为I,II,III,IV,V,VI类

I类: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药品

II类:改变给药途径且未在国内外上市销售的制剂

III类:已在国外上市销售但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IV类:改变已上市销售盐类药物的酸根、碱基(或者金属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V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制剂

VI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52、妊娠期药动学特点:

?药物的吸收:妊娠期雌、孕激素分泌,致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排空延长、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减退、小肠蠕动减慢、减弱

?药物的分布:血浆容量扩大水,溶性药物用药剂量增大;血浆蛋白浓度降低,游离型药物增多,药物作用可能增强;脂溶性药物分布容积增大

?药物的代谢:药物排除减慢、肝脏生物转化下降,易产生药物蓄积中毒,肝毒性药物慎用?药物排泄: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降低,结合型药物减少,肝肠循环中被重吸收的药物增多,药物在血液中和组织中半衰期延长。妊娠晚期,清除率降低

53、妊娠期用药的基本原则:

?必须明确诊断和具有确切用药指征

?权衡所用药物对孕妇疾病治疗与药物对胎儿导致可能的损害之间的利弊

?当必需用药时也应尽量选择对孕妇和胎儿无害或毒性小的药物

?尽量避免使用新药或孕妇自用偏方、秘方

54、妊娠3~12周期间,是胎儿被药物导致某些系统和器官畸形最敏感时期。妊娠中、晚期是指妊娠4个月至分娩期间,此期胎儿绝大多数器官已形成,药物对胎儿的致畸敏感性降低而致畸的可能性减少。

55、吗啡类及鸦片制剂因具有强力胎儿呼吸抑制作用而不宜采用。引产和促进分娩常以缩宫素静滴,麦角制剂可致强直性子宫收缩,胎儿娩出前不宜使用。硫酸镁是预防和控制子痫发作的首选药物。镁中毒用钙剂解毒。

56、胎儿的药动学特点:

?胎儿的药物吸收:羊水中药物多成游离型,排泄药物可被胎儿吞咽羊水而重吸收

?胎儿的药物分布:妊娠前12周胎儿体液含量多脂肪含量少,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分布较多,脂溶性药物的脂肪分布和蓄积少。随着胎龄增长,胎儿细胞外液明显减少,脂肪含量增多,脂溶性药物的脂肪分布增多。

?胎儿的药物代谢:胎儿肝药酶缺乏,代谢能力低,药物胎儿血药浓度高于母体。

?胎儿药物的代谢:药物及其降解产物排泄延迟,即使药物被排泄入羊膜腔后,可被胎儿吞咽形成羊水循环。胆道排泄功能弱,极性和水溶性代谢物难通过胎盘屏障向母体转运。如沙利度胺

57、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根据临床用药经验和对胎儿致畸相关影响,将药物分类:

A类:最安全,妊娠初3个月用药,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随后也未发现对胎儿有损害如甲状腺球蛋白

B类:动物实验有危险性,人体试验未证实。如青霉素

C类:动物实验有损害,缺乏临床对照观察资料。如氯霉素、异丙肾上腺素、吡嗪酰胺

D类:临床试验有损害。如四环素、苯妥英钠、氯磺丙脲

X类: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对胎儿危险性大,孕妇应禁用。如沙利度胺、利巴韦林、乙烯雌酚。

丙戊酸钠、甲氨蝶呤、香豆素、氯喹、碳酸锂、丙硫氧嘧啶等也可致畸。

58、哺乳期妇女用药:

?母体血药浓度:导致药物由母体血液向乳汁转运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

?药物分子量大小:小于200易扩散进入乳汁,600以上不易

?药物的解离度和脂溶性:脂溶性高易从血液转运至乳汁,弱碱性药物易进入乳汁

?药物的蛋白结合率:游离型药物才能通过血乳屏障,高结合率药物乳汁中量少

59、哺乳期妇女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对泌乳影响:①雌激素类药物,抑制乳汁分泌②类固醇避孕药,乳汁分泌减少③多巴胺及其受体激动药,抑制乳汁分泌。如溴隐亭

?乳汁对乳儿的影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可能导致药物蓄积。因为乳儿吸吮乳汁多、肝功不完善。葡萄糖转换酶活性低、肾小球率过滤低。因此,抗癌药、锂制剂、抗甲状腺药、苯二氮类安定药、抗抑郁药、抗癫痫类药、喹诺酮类,哺乳期妇女禁用。

60、新生儿药动学特点:

?药物吸收:①经胃肠给药:胃液接近中性,不耐酸的药物吸收完全(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生物利用度高。胃排空速度长,主要由胃吸收的β-内酰胺类吸收量好。②胃肠外给药:易从头皮或四肢静脉滴注给药。

?药物分布:①体液与细胞外液容量较成人多,水溶性的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分布容积大,脂溶性地西泮分布容积相对较小,脂溶性药物易分布入脑。新生儿要避免吗啡和苯巴比妥类;磺胺、呋塞米易引起黄疸②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率:新生儿血浆蛋白含量低,药物

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低,游离血药浓度过高,药理作用増强易中毒

?药物代谢:新生儿肝脏相对较大,硫酸结合能力好

?药物排泄:消除慢,可造成血药浓度高。如丙磺舒、地高辛、氨基糖苷类、青霉素

61、新生儿窒息用25%NaHCO3加入25%葡萄糖溶液。新生儿惊厥首选地西泮。新生儿败血症,金球菌多见,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加苯唑西林或氯唑西林,若青霉素耐药用一代头孢。

62、婴幼儿(出生一个月到三岁)用药:婴幼儿期肝脏相对大,药物代谢较新生儿高,半衰期较成人短。经肾排泄药物总消除率较成人高。吗啡。哌替啶易引起婴幼儿呼吸抑制等中毒现象,应禁用。不宜使用可待因等中枢镇咳药,以防加重气道阻塞和呼吸困难。婴幼儿腹泻,宜口服补液防止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可使用调整肠微生态制剂。

63、儿童期用药特点:①长期应用强效抗生素易二重感染②喹诺酮类影响软骨发育③四环素类影响骨骼发育④氯霉素造血功能抑制⑤氨基糖苷类,引起永久性失明和急性肾衰竭,耳毒性、肾毒性⑥阿司匹林可并发肝脏脂肪变性综合征,15岁以下儿童禁用⑦雄激素可导致骨骼闭合过早,影响生长发育,甚至可使男童早熟,女童男性化⑧对乙酰氨基酚是儿科首选解热用药。

64、儿童用药计算法:?根据体重,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重/70Kg

?根据成人剂量折算

?根据表面积计算,小儿剂量=成人剂量×小儿体表面积(㎡)/1.73㎡,

小儿体表面积=体重×0.035+0.1。10岁以上儿童,毎增5㎏增加0.1㎡65、药物不良反应(ADR):为了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改变人体的生理功能,人在正常用

法用量下服用药品所出现的非期望的有害反应。(或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排除了治疗失败、用药过量、不依从用药、用药差错,用药不当所致的情况)

66、药物不良事件(ADE):药物治疗过程中所发生的任何不良的医学事件。

67、药品不良反应分类ABC法:根据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药物药理作用

?A型药物不良反应(量变型异常):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或持续发展而引起的不良反应。与用药剂量相关

①该反应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

②随剂量的增加而加剧

③可预测

④发生率较高,死亡率较低

⑤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首剂效应、后遗效应、撤药反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征A型药物不良反应原因

a药物动力学因素: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b药效学因素:药物作用靶器官的敏感性增高

c患者的个体差异:种族、性别、年龄、血型、生理状态、疾患

年龄:婴幼儿药物代谢速度慢,肾脏排泄功能差,药物容易通过血脑屏障,所以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老年人药物代谢速度慢、血中血浆蛋白含量降低等情况,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

疾患:肝脏疾患时,血中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降低也可引起游离药物的血浓度升高

d药物因素:立体异构体的代谢和药效差异、药物相互作用、药理作用

?B型药物不良反应(质变型异常):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剂量无关型

①该反应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

②与药物剂量无关,

③难以预测

④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用一般的毒理学筛选难以发现

⑤包括:致癌、致畸、致突变、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

⑥分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B型药物不良反应

a药物异常性新的剂型;药物有效成份的分解产物;添加剂、增溶剂、稳定剂、着色剂等赋形剂;

药物中的杂质;不恰当的给药途径

b病人异常性遗传异常:少数病人的特异性遗传素质使机体产生异常药物反应。如,氯霉素导致再障

免疫异常:绝大多数药物过敏反应为B型不良反应。如,青霉素+蛋白质→

全抗原→过敏反应

?C型药物不良反应: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①一般出现在长期用药后

②潜伏期较长

③药品和不良反应之间没有明确定的时间关系

④背景发生率高,用药史复杂,难以用试验重复,发生机制不清

68、不良反应按性质分类:

ADR包括(副、毒、后、继、过、依、撤、特、突、癌、畸→小撤过继给继父后,特爱脱衣吸毒)

①副作用:在药物正常剂量下出现的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有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

特点:a药物固有作用 b停药后很快消退 c较轻微 d为可逆性功能变化

②毒性作用: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引起某些器官或组织生理功能异常和结构病

理改变。由于病人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过度作用:使用推荐剂量时出现过强的药理作用。

a.一般是药理作用的增强

b.急性→剂量过大所致

c.慢性→长期应用所致

③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生物学效应。

长期→链霉素所致永久性耳聋

短期→巴比妥类药物所致宿醉现象

④首剂效应:一些病人在初服某药时,由于机体对药物作用尚未适应而引起不可耐受的强

烈反应。

⑤继发反应(secondary effect):由于药物的治疗作用所引起的不良后果,又称治疗矛

盾。药物主要作用的间接后果,不是药物本身的效应。

抗菌→肠道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⑥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药物或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作为抗原刺激机体所产生的不

正常的免疫反应。药物作为半/全抗原刺激机体而发生的非正常免疫反应。

特点:a与药理作用无关 b与药物剂量无线性关系 c不易预知

⑦特异质反应:也称特异性反应,由于先天遗传异常,少数病人用药后发生于药物本身药

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该反应与遗传有关,与药理作用无关。先天遗传导致的对某些药物异常敏感。大多是机体缺乏某种酶引起,使药物在体内代谢受阻。即使很小剂量也会发生,且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正比。

特点:a与遗传有关,如某种药物代谢酶缺乏 b与药理作用无关

⑧药物依赖性(drug dependence):是反复的(周期性或连续性)用药所引起的人体心理或

生理上或二者兼有的对药物的依赖状态。

表现:强迫性要求连续或定期用药的行为或其他反应,否则出现精神/生理症状

⑨停药综合症(drug-withdrawal syndrome):长期用某药→适应性→突然停药→机体调

节功能失调而发生功能紊乱,导致病情或出现症状的一系列反跳回升现象和疾病加重。

高血压药停药血压反跳,出现心悸

⑩致癌:因药物引起某些器官、组织、细胞的过度增殖,形成良/恶性肿瘤。药物为最主要化学致癌物。癌症潜伏期数月或数年,可发生在用药者本身,或其子代,难以预料。?致突变:药物导致遗传物质(DNA)出现变异,并可遗传。如基因突变、染色体重排

?致畸:能作用于妊娠母体,引起胚胎和胎儿发育障碍、死亡,婴儿出现机体功能紊乱或结构异常。妊娠2周-3月易胎儿畸形。

69、药物不良反应的检测方法:

?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

?自愿呈报制度

?安全趋势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

?队列研究

?meta分析法

70、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依据:

?时间相关性

?文献合理性

?撤药结果

?再次用药结果

?影响因素甄别

71、药品不良反应因果关系评定原则:ADR诊断标准

?开始用药时间和不良反应出现时间有无合理的先后关系

?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符合该药品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型

?所怀疑的不良反应是否可以用合并用药的作用、病人的临床状态或其他疗法的影响来解释?停药或减量后,反应是否减轻或消失(去激发)

?再次接触可疑药品是否再次出现同样的反应(再激发)

五级 Definite肯定:按顺序、类型符、排除他、去激发、再激发

Probable很可能:按顺序、类型符、排除他、去激发

Possible可能:按顺序、类型符、他可能

Doubtful可疑:按顺序、类型符、他可能、无去激发

Impossible不可能:均不符

72、6.药源性疾病(drug induced disease,DID):药物作为致病因子,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结构损害,并有相应临床经过的疾病

临床分类:可预期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同A型不良反应)、不可预期的药源性疾病(特点同B型不良反应)。几乎所有脏器均为药源性疾病的靶器官。

73、药物警戒: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有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74、药物的相互作用: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广义:联合用药时所发生的疗效变化,疗效变化只有两种可能,作用加强和作用减弱。狭义:不良药物相互作用。

结果:①药物作用的增强或减弱

②作用时间延长或缩短

③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或有害的不良反应

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应

75、药物相互作用有三种形式:

①体外药物相互作用:在患者用药前,药物相互间发生化学/物理性相互作用,使药性发生

变化,即物理化学性相互作用。多发生于液体制剂,如在静脉输液中或注射器内。

②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一种药物使另一种并用的药物发生药代动力学的改变,从而使后一种药物的血浆浓度发生改变

③药效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协同作用:药理效应相同/相似的药物,如合用可发生协同作用,表现为联合用药的效果等于或大于单用效果之和。

拮抗作用:药物效应相反,或发生竞争性或生理性拮抗作用的药物合用,表现为联合用药时的效果小于单用效果之和。

76、药动学方面药物相互作用:

?影响药物的吸收:①PH的影响:药物不竭力部分脂溶性高,酸性药物在碱性环境、碱性

药物子酸性环境的解离度高

②离子的作用

③胃肠运动的影响:胃肠蠕动快,药物起效快

④肠吸收功能的影响

⑤间接作用

?影响药物分布:①竞争血浆蛋白结合部位:

②改变组织分布

?影响生物转化过程:①酶诱导②酶抑制

?影响药物排泄:①肾小球滤过②肾小管分泌:丙磺舒和青霉素、双香豆素与氯磺丙脲

③肾小管重吸收

77、药物滥用:指人们非医疗目的地使用具有依赖性潜能的精神活性物质的行为。

78、药物依赖性:是精神活性药物的一种特殊毒性,指在这类药物滥用的条件下,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和身体状态。

79、药物依赖性分类:

?身体依赖性:生理依赖性,药物滥用造成机体对所滥用药物的适应状态。

?精神依赖型:心理依赖性,由于滥用药物对大脑“奖赏中枢”产生的非生理性刺激所致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精神依赖性先于身体依赖性发生

?交叉依赖性

?药物成瘾

80、致依赖性药物分类:

?麻醉药品:阿片类、可待因类、大麻类

?精神药品:镇静催眠、抗焦虑药、中枢兴奋药、致幻药

?其他:烟草、酒

81、抗高血压药物:

(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ACEI)

?作用机制:①作用于循环中的RAAS→血浆AngII↓→血管扩张、血压↓

②作用于组织中的RAAS,包括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ACE

③调节或降低肾上腺素能活性

④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缩血管作用的内皮素释放

⑤增加缓激肽和扩血管活性的前列腺素的形成

⑥抑制醛固酮分泌,增加肾血流量,减少水钠潴留,有助于ACEI的长期降压作用各种ACEI具有共同的基本作用:与ACE活性部位的Zn2+结合,使酶失活

?适应症:○1轻中重度高血压病人。○2高血压合并左室肥厚。○3高血压伴有外周血管病○4左室功能不全或心力衰竭。○5心梗后及心室重构。○6糖尿病伴有微量蛋白尿/糖

尿病肾病⑦透析抵抗肾性高血压。○8硬皮病高血压危象

?不良反应:干咳(最常见)、血管神经性水肿(最严重罕见)

?禁忌症:○1妊娠高血压○2重度血容量减少○3重度主动脉/二尖瓣狭窄○4限制性心包炎○5重度充血性心衰(NYHA4级)⑥肾性高血压(尤双侧肾血管病变、孤立肾伴肾动脉狭窄)○7原因不明的肾功不全

?常用药物:Ⅰ-卡托普利,Ⅱ-依那普利,Ⅲ-赖诺普利

(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机制:特异性阻滞ATⅠ-R→阻断AⅡ的血管收缩和促生长效应

?特点:选择性高、特异性高、无激动剂活性

?适应症:轻、中度高血压

?不良反应:头痛、头晕、水肿、高血钾

?禁忌症:①妊娠合并高血压,有致畸及胎儿致病危险②高血压合并高钾血症

③高血压合并严重肾衰,肾小球率过滤进行性下降,血肌酐>265.2μmol/L

?分类及代表药二苯四咪唑类→氯沙坦

非二苯四咪唑→依普沙坦(Eprosartan)

非杂环类→缬沙坦(Valsartan)

(三)钙通道阻滞剂(CCB)

?作用机制:选择性阻止Ca2+经细胞膜上的电压依赖性钙通道进入细胞内→细胞内Ca2+↓?常用药物分类①二氢吡啶类:硝苯地平、尼群地平、氨氯地平

②非二氢吡啶类苯硫氮卓类:地尔硫卓、科伦地平

苯烷胺类:维拉帕米

?适应症:○1各种类型的高血压病人,尤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心绞痛、周围血管疾病②老年高血压患者③妊娠期高血压

?不良反应二氢吡啶类:反射性心动过速、头痛、面红、外踝水肿

非二氢吡啶类:抑制心脏作用、降低心率、负性传导

(四)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剂

1.β受体阻滞剂

?作用机制:

①中枢神经的β-R阻滞→兴奋性神经元活性↓→外周交感神经末梢张力↓→血压↓

②突触前膜β-R阻滞→去甲肾上腺素释放↓

③抑制肾脏→肾素释放↓

④心率↓、心肌收缩力↓、心输出量↓

?适应症:高心输出量的高血压、年轻伴交感兴奋性增高的高血压、高肾素性高血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

?不良反应:支气管痉挛、心功能抑制、常见→疲劳、四肢寒冷、不常见→支气管痉挛、激动不安、眼睛闪烁、少见→心衰、肌肉痉挛、血浆CPK↑、皮疹、青霉素样反应、ED、停药后反跳

?常用药物:比索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

2.α受体阻滞药

?作用机制:α-R阻滞→血管舒张、外周阻力↓

?适应症:①单药治疗:主要用于轻中度高血压/肾性高血压

②与利尿剂、β-R阻滞剂合用:重度高血压

③对妊娠、肾功能不全、合并糖尿病/呼吸道疾病/前列腺肥大者尤为适用

?不良反应:首剂低血压、眩晕、晕厥、心悸,少见→头痛、昏睡、鼻塞、乏力等,在用药过程中逐渐自行减少。

?常用药物:哌唑嗪、特拉唑嗪、多沙唑嗪

3.αβ受体阻滞药

?作用机制:α-R阻滞剂→血管扩张、外周阻力↓

β-R阻滞剂→阻滞反射性心动过速(β作用>α),无内在拟交感活性

?常用药物:拉贝洛尔、阿罗洛尔.、卡维地洛

(六)利尿剂

?适应症:○1轻中度高血压病人。○2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3肥胖的高血压患者。○4高血压合并心衰

?不良反应:○1低钾血症-增加应激反应时心肌缺血导致的恶性心律失常。

○2糖代谢-增加空腹血糖,降低糖耐量并加重胰岛素抵抗。

○3脂代谢-氢氢氯噻嗪长期应用甘油三酯升高并轻度增加胆固醇浓度

?禁忌症:○1糖耐量降低或合并有糖尿病。○2伴有高尿酸血症或痛风患者。○3肾功能不全、血肌酐>290μml/L

1.肼屈嗪:直接松弛小动脉平滑肌。

不良反应→反射性心律增快,心输出量增加

2.硝普钠:直接松弛小动脉与静脉血管平滑肌,降低血压。

适应症→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和恶性高血压

禁忌症→甲低、肝脏疾患、肾功能不全、严重贫血

不良反应→低血压、恶心、呕吐、出汗、头痛、烦躁、心悸

82、抗心力衰竭药物:

㈠正性肌力药:

1.强心苷类药物

?作用机制:作用同于心肌细胞膜的Na-K-ATP酶

?药理作用:①正性肌力作用

②负性传导

③负性频率

④神经内分泌作用

⑤肾脏利尿作用

?临床应用:不同原因所致CHF、心房纤颤、心房扑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不良反应:①电解质紊乱,低血镁高血钙②疾病因素③肝肾功能不全者、老年人诱发毒性反应④药物的相互作用

2.强心双吡啶类:安力农、米力农

㈡RAS系统抑制药

1.ACEI类:

?药理作用:①扩血管②降低醛固酮水平③抑制和逆转心肌重构

?临床应用:各类CHF

?不良反应:首剂低血压、无痰干咳

?代表药物:卡托普利

2.ARB类

代表药:氯沙坦

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代表药:螺内酯、依普利酮

㈢血管扩张药

1、硝基血管扩张药:硝酸酯类扩张容量血管和肺静脉,主要舒张静脉,降低前负荷

2、肼曲嗪:主要扩张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㈣利尿剂

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氢氯噻嗪、呋塞米

㈤β受体阻断药

?药理作用:拮抗过高的交感神经活性

?适应症:①扩张型心肌病伴CHF,疗效最好②冠心病伴CHF③风湿性心脏病伴CHF伴交感神经亢进者

?禁忌症:①严重CHF者②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③伴有病窦综合征④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⑤伴支气管哮喘

83、抗心绞痛药

?硝酸酯类药物:硝酸甘油、二硝酸异山梨酯、单硝酸异山梨酯

?β-R阻滞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患者应当非常小心地使用β1-R阻滞剂)

?钙拮抗剂特点:变异型心绞痛首选,在没有联合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避免使用短效二氢吡啶类。药物:尼可地尔、地尔硫卓、维拉帕米、硝苯地平

?总结:硝酸酯类①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扩张冠状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适用于所有类型心绞痛

②连续24小时应用易产生耐药性,应采取间歇、偏心、增量、联合给药

③只缓解症状不改善预后

④老年病人易诱发直立性低血压而至晕厥,应坐或半卧位服药,小剂量半片含服起

84、糖尿病的治疗

(一)口服降糖药(注意事项了解)

分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格列奈类

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格列酮类、胰岛素增敏剂、肠降血糖激素类似物

1.磺脲类药物(SUs)

?适应症:大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体重正常或轻度消瘦的病人,应该首选磺脲类降糖药

?不良反应①主要是低血糖,所有磺脲类药物都能引起低血糖。

②可以使病人增加体重,甚至发生超重、肥胖

③可发生肝功能损害

④罕见:皮肤红斑、荨麻疹、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血小板减少症、溶血

性贫血、再障、胆汁淤积症等

?注意事项①对老年人和肾功能不全者建议用短效磺脲类药物

②轻、中度肾功不全者,格列喹酮(唐适平)更适合

③蛋白结合率高,故与Aspirin、磺胺、保泰松、青霉素、消炎痛、香豆素等

合用因竞争蛋白而作用增强

④酶诱导剂、抑制剂也影响本类药作用。氯磺丙脲可与有机酸竞争肾小管分泌

排泄

2.格列奈类

?作用机理:胰岛β细胞膜, 从而促胰岛素分泌

?特点:快速作用的胰岛素促泌剂,可改善胰岛素分泌相

降糖作用快而短,主要用于控制餐后血糖

该药作用前提必须有葡萄糖存在

空腹时使用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不引起低血糖

经肝代谢,便排出

?适应症:餐后血糖增高为主的老年2型糖尿病

?注意事项:1型糖尿病、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者禁用

中、重度肝功能不全

严重感染、外伤及手术前后应激状态

缺血性心肌病

?常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3.双胍类药物

?适应症:①肥胖或超重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一线药物;

②磺脲类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改用或加用此药;

③1型糖尿病用胰岛素治疗血糖甚不稳定,辅用二甲双胍,可能有助于稳定血糖,

减少胰岛素用量;

④糖耐量受损的病人服用双胍类降血糖,可以延缓进展成为糖尿病

?不良反应:最常见为消化道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部不适、腹泻。最重要为乳酸性酸中毒。

?慎用:肝肾功能不全、心衰、哮喘、缺氧、休克。血肌肝异常升高,不用双胍类

?注意事项:肾功能不全者禁用。心衰、休克、大手术过程中禁用。饭中或饭后服用以避免胃肠道不适

?双胍类药物为抗高血糖药,单药应用不会产生低血糖

4.α- 糖苷酶抑制剂 (AGI)

?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由于治疗初期碳水化合物在小肠内未完全吸收,到达结肠时,在细菌作用下发酵所致腹胀、排气增加、腹痛、腹泻等;经数周后,小肠中、下段α-葡萄糖苷酶被诱导出来,碳水化合物在整个小肠内逐渐吸收,不到达结肠,消化道反应即减轻、消失

?注意事项:有明显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的慢性肠功能紊乱

严重的疝、肠梗阻和肠溃疡等因肠胀气可被恶化疾病

严重肾功能不全(SCr<25ml/min)

未成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5.格列酮类降糖药

?适应症:2型糖尿病病人

?不良反应:体重增加(老师说了)、水潴留、转氨酶升高

?注意事项:心力衰竭和心功能不全患者、水肿患者、肝功能不全者

(二)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治疗的五项原则:糖尿病人教育、饮食控制、体育运动、降糖药物、血糖监测

1.胰岛素

?作用机理:抑制肝糖的产生和输出;促进糖原合成及糖氧化利用;抑制脂肪分解,抑制肝糖异生

?适应症: 1型糖尿病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应激状态:手术、麻醉、创伤、严重、感染等

2型糖尿病经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无效者

2型糖尿病伴重慢性并发症者

继发性糖尿病

合并肺结核

难以分型的消瘦糖尿病患者,作为一线治疗药物

妊娠糖尿病和糖尿病伴妊娠者

?副作用:低血糖反应(最严重)、过敏反应(全身/局部反应)、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

肥厚、胰岛素性水肿、屈光不正

?治疗①补充治疗:以口服降糖药为基础,联合胰岛素治疗。如,白天口服降糖药 + 睡前 NPH

②替代治疗:停用口服降糖药,改为胰岛素替代

③联合应用:单一药物治疗效差,逐年减退。早期联合治疗对强化血糖控制、延缓胰

岛细胞功能衰竭至关重要

a.胰岛素促分泌剂联合双胍类和/或胰岛素增敏剂

b.双胍类 + 噻唑烷二酮类

c.α-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其他口服药或胰岛素

d.口服降糖药合用胰岛素

85、平喘药

⒈气道扩张药

?β受体阻激动药:①非选择性β受体阻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

②选择性β受体阻激动药:沙丁胺醇、沙美特罗

?茶碱类:氨茶碱

?抗胆碱药:异丙托溴铵

⒉抗炎平喘药

?糖皮质激素:倍氯米松

不良反应:股骨颈坏死、易感染、创口不易愈合、腹部肥胖、皮肤变薄、高血压、血糖升高、满月脸、水牛背

?抗白三烯类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白三烯受体抑制剂,如孟鲁司特

?抗过敏平喘药:色甘酸钠

⒊祛痰药

?恶心性祛痰药?刺激性祛痰药?黏痰溶解药

4.镇咳药

?中枢性镇咳?外周性镇咳

86、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抗消化性溃疡

1.减少攻击因子类药物

(1)抗酸药:中和胃酸

吸收性(全身性抗酸药):大剂量可引起碱中毒代表药:碳酸氢钠、碳酸镁。

难吸收性(局部性抗酸药):代表药:氢氧化铝

复方制剂:胃得乐(商品名)

(2)抑酸药

-R拮抗剂:西咪替丁

① H

2

适应症: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消化性溃疡伴出血、急性胃粘膜出血、应激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

-R拮抗剂:替仑西平(强)、唑仑西平(利用度高)

② M

1

③胃泌素受体拮抗剂:丙谷胺

④质子泵(H+-K+-ATP酶)抑制剂:奥美拉唑(最强的抑酸药)

适应症: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出血、难治性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胃泌素瘤

-R抑制剂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药物:质子泵抑制剂、H

2

机制:酸性环境不利于止血,PH↑→血小板聚集率↓+胃蛋白酶失活(胃蛋白酶可水解血栓)抑酸药阻滞胃酸分泌,使胃内PH持续维持在6 以上,部分恢复血小板聚集

功能,使凝血反应得以进行,胃蛋白酶失活使已形成的血栓稳定不被水解

(3)抗幽门螺杆菌(Hp)药:消化性溃疡 + Hp(+)患者→抑酸药+抗Hp治疗三联疗法:

a.一种抗溃疡的抑酸药(+铋剂)→抑酸,促进溃疡愈合;把胃内PH提到

5.5,使抗生素活性增强

b.两种抗生素→防止Hp耐药

常用方案:奥美拉唑20mg + 克拉霉素0.5 + 阿莫西林1.0

奥美拉唑20mg + 克拉霉素0.5 + 甲硝唑0.4

Bid×10-14d,后停抗生素,继续使用抑酸药

2.增加粘膜防御功能药物

①单纯胃粘膜保护剂

a前列腺素类:增加胃粘膜血流量,双重功效→抑制攻击(抑酸)+增加防御(增强粘膜屏障作用),孕妇禁用。米索前列醇是预防非甾体类药物引起溃疡病治疗首选药

b螯合剂

②兼有杀Hp作用:铋剂

③兼有抗酸作用:氢氧化铝

④兼有抗酸、抗胆汁作用:铝碳酸镁

3.抗消化性溃疡药物的合理应用

①根据溃疡类型选择

a.十二指肠溃疡(胃酸分泌增多占主导):可选择抑酸药、抗胆碱药

b.胃溃疡(胃粘膜屏障减弱主导):先用增强防御机能药物,不宜选用抗胆碱药

②根据胃酸分泌情况选择:高酸者应选用胃酸分泌抑制剂、低酸者宜选择粘膜保护剂

③注意复发:使用抗菌药物根除HP,可刺激溃疡愈合,减少复发。频繁复发者应给予维

持治疗

(二)胃肠功能紊乱药

1.促进胃肠道推进的药物

①胃肠动力药

受体激动剂

A.分类:多巴胺受体拮抗剂、5-HT

4

B.作用:治疗胃动力障碍性疾病→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轻瘫、胃食管返流

C.代表药:a胃复安:机制:阻滞中枢/外周性多巴胺受体

副作用:锥体外系反应,刺激催乳素分泌

b吗丁啉:机制:特异性作用于外周多巴胺受体

禁忌症:胃肠出血、胃肠梗阻/穿孔、孕妇

受体激动剂

c西沙必利:机制:5-HT

4

副作用:Q-T间期↑、腹泻

禁忌症:胃肠出血、胃肠梗阻/穿孔、孕妇;严重心脏病患者

(Q-T间期↑、低血钾、低血镁)

d红霉素:机制:胃动素受体激动剂

应用:对上述药无效的胃轻瘫

②泻药:刺激性(酚酞)、容积性(甘露醇、硫酸镁)、润滑性(甘油、石蜡油)、膨胀

性(通泰)泻药

③止泻药 :a抑制肠运动止泻药:吗啡、抗胆碱药、苯基哌啶类(地芬诺酯、洛哌丁胺)

b减轻对肠粘膜刺激止泻药:吸附药(活性炭、思密达),收剑药(鞣酸蛋白、次碳酸铋)

2.抑制胃肠道推进的药物

①止泻药:抑制肠运动(吗啡、抗胆碱药)、减轻对肠粘膜刺激(吸附药、收敛药)

复方苯乙哌啶

②解痉药:抗胆碱药→非选择性作用于M受体

阿托品、东莨菪碱;新药→匹维溴铵、曲美布丁,用于无器质性改变的腹痛3.镇吐药:作用于中枢和消化道

受体、多巴胺受体、H1受体、M(胆碱能)受体

与呕吐相关受体:5-HT

3

①分类

87、抗感染药物

1.抗生素分类

2.合成抗菌药分类:

抑制叶酸合成磺胺类磺胺甲恶唑

二氨基嘧啶类甲氧苄啶

抑制核酸合成喹诺酮类环丙沙星

硝基咪唑类抗厌氧菌药甲硝唑

硝基呋喃类抗菌药呋喃妥因

胞嘧啶类抗真菌药氟胞嘧啶

损伤真菌细胞膜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

3.合理应用抗菌药原则

(1)严格掌握抗菌药的临床适应症,进行积极的治疗

(2)病毒性感染选用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一般不使抗菌药

(3)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

(4)尽量在用抗生素前作血、痰或分泌物的涂片或培养,在培养未出报告前,可根据临床提示有感染者接经验用药,待培养阳性后结合临床按药敏修正用药

(5)结合年龄病情用药

(6)抗菌药的联合应用,应采取有协同作用或增效作用者合用,具体原则如下:①有混合感染者②重症感染者③病危者需抢救而原因不明的感染④需长期用药者为减少毒性、耐药性者

(7)用药方法: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药效学制定方案

(8)预防用药:①对清洁手术(手术时间长,创面大、出血多,有感染可能者),手术前麻醉诱导期静脉给药一次,30分钟滴完,如手术时间长可适当加药

②预防给药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

(一)?-内酰胺类

1.青霉素类

?不耐青霉素酶青霉素:青霉素G(Penicllin G)

?耐青霉素酶青霉素:甲氧西林(methicillin)、苯唑青霉素(oxacillin)

?广谱青霉素对绿脓杆菌无活性:氨基青霉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

对绿脓杆菌有活性:羧基青霉素(羧苄西林)、酰脲类青霉素(哌拉西林)2.头孢菌素抗菌谱

G+G-

一代 +++ + G+先锋4、5、6号

二代 ++ ++ G+/-头孢呋辛(cefuroxime,CXM)

三代 + +++ G-、厌氧菌头孢曲松(半衰期长,1次/日,肝肾双通道排泄)

头孢他定(绿脓杆菌有效)

四代 ++ ++++ G+/-头孢吡肟(AmpC酶有效)

3.碳青霉烯类泰能:亚胺培南(效应,计算)+ 西司他丁(抑制肾脱氢肽酶)

美洛培南(Meropenem,美平):绿脓杆菌

(二)喹诺酮类

?特点:浓度依赖型;全合成抗菌药;抑制DNA回旋酶,阻断DNA复制

PAE长>2h;半衰期长,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

?不良反应:皮疹、胃肠道、失眠、淤胆型肝炎、交叉耐药、影响小儿骨骼发育;孕妇慎用;?与茶碱相互竞争排泄

(三)大环内酯类

?特点:抑制蛋白质合成,具有很好的细胞内穿透作用;组织中浓度高

PAE长,4h;对生物被膜有抑制作用;

?治疗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引起的感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幽门螺旋杆菌、沙眼衣原体

1.红霉素

2.罗红霉素:半衰期10-13h,0.15 bid,属中效药

3.阿奇霉素:半衰期长,25-30h,0.25-0.5qd,非典型病原体、流感嗜血杆菌、淋球菌有效

淋球菌、衣原体性病及皮肤软组织感染

(四)氨基糖苷类

?特点:浓度依赖型,PAE长;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静止期杀菌性抗生素;G-b、假单胞菌属、结核菌属、葡萄球菌属;

?除尿路感染外,常与β-内酰胺类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联合应用

?用法:iv gtt qd

?不良反应:过敏反应;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呼吸肌麻痹;肾毒性、耳毒性

一代:链霉素

二代:庆大霉素、妥布霉素

三代:对G+球菌↑,奈替米星、依替米星、异帕米星

(五)林可霉素类

克林霉素:G+、厌氧菌,骨组织中浓度高,骨髓炎

(六)磺胺类

?不良反应:肾毒性→大量补液或喝水

?代表药:①复方新诺明:嗜麦芽黄杆菌

②磺胺嘧啶:奴卡菌

(七)糖肽类

用于MRSA(只对糖肽类敏感)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工作汇报/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范文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ZJ-025721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Pharmaceutical work summary 2

药学工作总结范文 xx年临床药学室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及临床各科室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临床药学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圆满完成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主要成绩、不足与明年工作计划向院领导做如下汇报。 一、制定了工作制度及年度工作目标 年初制定了《xxxx医院临床药学室各项工作职责与制度》并装订成书,同时制定了xxxx年年度工作计划、工作目标,实行月工作小结。使之做到工作制度化、运作程序化、职责明确化。 二、坚持下临床科室制度化 坚持下临床科室服务制度化,为医生、护士及患者提供用药咨询。实行每日临床科室交班查房制,每周院内科室大查房,每月处方点评用药分析,每季临床药讯编辑出版。做到各项工作形成程序化、条理化、制度化。 三、开展药品不良反应监测 年初调整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xxxx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目标管理细则。每季度以药讯形式对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信息予以及时通报。7月份邀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王志主任来我院做了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学术报告讲座,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全年临床药学室上报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中心药品不良反应50例,其中严重不良反应4例,新的不良反应7例。使我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不仅在数量上圆满完成,而且在上报质量上有所提升,获市药监局领导好评。同时制定了医院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处理预案,对发生于我院的严重不良反应及时提出警戒,做出分析。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严格掌握适应证,并通告各临床科室,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前应做皮试,同时避免同复方丹参等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使用时加强监护,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再次发生。 四、做好院内大查房记录 xxxx年通过下临床科室,对科室重点、危重、疑难病人不合理用药在院内大查房时进行点评,分析指出用药中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个别争议问题单独与科主任、临床医师私下交流、沟通,达到大家意见统一,求得相互理解,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全年来书写了内一科、内二科、肿瘤科、普外科、骨外科、针灸科、妇儿科、肛肠科查房记录,并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 五、加强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处罚力度 临床药学室每月抽查住院病历30份及门诊、住院处方各600张,对我院医嘱、处方进行处方点评与不合理用药分析,每月点评一次,均以药讯形式发放至各临床科室。同时制定了《xxxx医院处方点评制度》、《xxxx医院关于临床合理用药管理规定》,对不严格规范执行处方的正确书写、配伍禁忌用药、超剂量用药、无适应证用药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现象在院周会上予以通报,并予以一定经济处罚,处罚到个人。其旨在确保医疗质量安全,提高临床疗效,促进药物的合理规范使用。 六、开展专题用药分析

循证药学 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循证药学:(作为循证医学在药学领域的延伸,其意义为以证据为基础的药学,即遵循证据的药学,是贯穿药学研究和实践决策方法之一,核心是如何寻找证据)是指临床药师通过系统地搜集文献、评价药物研究证据(文献),获得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研究资料,评估其在制定合理用药方案中的作用,并以此作出临床药物决策的临床实践方法和过程 循证药学的核心内容:如何寻找证据,分析证据和运用证据,以做出科学合理的用药 循证药学的应用领域: 1.新药准入:循证的系统评价可以评价药品研发背景,优化药物剂量研究的流程,对于早期药物研究中下一阶段给药剂量和间隔时间是否为最佳非常必要。 2.药物疗效评价:药物疗效分析往往需要大样本试验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系统评价可以根据现有的资料,综合大量小样本的 RCT,得出高效的统计结果。 3.合理用药:运用循证方法不仅可以干预不合理用药,判定药物的不良反应,同时可分析多种药物的联用对某种疾病的疗效是否优于单一药物的疗效。应用循证药学评价方法进行药物应用评价研究,可为临床提供准确的药物信息,提高合理用药的水平。 4.药物不良反应(ADR)监测 ADR:循证药学的系统评价综合分析上市后药物临床研究证据,进行大样本多中心 RCT 评价其临床有效性、安全性、经济性和适用性,其结果被公认为药物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的最佳证据。5 药物经济学评价:药物经济学把用药的经济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放在等同的地位,循证药学要求临床治疗应考虑成本—效果的证据,为临床治疗决策科学化提供证据,使病人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出成本效果和最小的经济负担。 学习循证药学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不能排斥传统医学2.不能使用陈旧过期的证据3.不是一门难以实践的医学4.不是“食谱”医学5.不仅限于 RCT 和 Meta 分析6.尚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循证医学(EBM)(就是慎重、准确、合理地使用当今最有效的临床依据,对患者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临床医生面对着具体的病人,在收集病史、体检以及必要的试验和有关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理论知识与临床技能,分析与找出病人的主要临床问题(病因、诊断、治疗、预后以及康复等),并进一步检索、评价当前最新的相关研究成果,取其最佳证据、结合病人的实际临床问题与临床医疗的具体环境作出科学、适用的诊治决策,在病人的配合下付诸实施,最后分析与评价效果。 循证医学的核心:临床研究证据、临床实践、患者价值观的结合 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要基于临床科研所取得的科学的最佳证据 最佳证据:双盲的随机对照研究 RCT 作为“金标准” 循证医学的临床实践基础:医生(循证医学实践的主体)病人(循证医学实践服务的主体)最佳证据(实践循证医学的,“武器” 来源于现代医学的研究成果)医疗环境(循证医学实践都要在具体的医疗环境下推行) 四大最好的证据来源:1.循证医学杂志 2.Clinical Evidence 3.Cochrance Library4.Annal of Internal Medicine 发表的 ACPJC 副刊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甲班考得)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得描述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得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得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得关系。 ※√生物利用度:就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得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得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得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得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得时间。 √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与消除半衰期。 √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得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得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得阴性对照物。 √SNP:单核苷酸多态性,就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得DNA序列多态性,就是人类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得一种,占所有多态性得90%以上 √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与保健得目得,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得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得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与身体得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得严重危害。 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得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得一种现象。 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得反复循环过程。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得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得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情况,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疗效与安全信息。 TDM:治疗药物监测,就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TI:治疗指数,药物得LD50/ED50得比值叫做该药得治疗指数,就是衡量药物安全性得一个指标。 √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得亲与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得作用。其与受体结合就是可逆得。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得方式与亲与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得效应,在有其她强得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得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得作用。 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得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得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2、药动学研究3、毒理学研究4、临床试验5、药物相互作用 √新药得临床分期 1.I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得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得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得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得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期临床试验:II期临床试验得延续,扩大得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与安全性。 4.IV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与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得不良反应。 ※TDM得临床指征 1.药物得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得血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得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得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得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得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得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得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得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得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得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重点总结 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及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以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的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及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水平,推动医学及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有:药效学、药动学、毒理学、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 3、药物相互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相互作用和效应的变化。 4、临床药效学:药物对机体的影响或机体的变化。 5、临床药动学:主要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及体内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6、临床药理的四个职能:①新药评价和上市药物的再评价:首要任务 ②对进行监督及调研 ③临床药理学教学培训 ④开展临床药理服务工作 7、临床试验的常用方法:对照、随机、盲法试验、安慰剂。 8、临床药理学试验遵循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重复、随机、对

照。 9、临床试验的主要任务:①对新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科学 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 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 ②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 药安全 ③通过医疗及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 病人的治疗 10、我国临床试验分四期: ⑴Ⅰ期临床试验:是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主要目的是研究人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提出新药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对象:健康人 ⑵期临床试验:为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由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进行临床试验。其目的是确定药物的疗效适应证,了解药物的毒副反应,对该药的有效性、安全性作出初步评价。对象:靶疾病的患者 ⑶Ⅲ期临床试验:是Ⅱ期临床试验的延续,目的是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新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要求在Ⅱ期临床试验的基础上除增加临床试验的病例数之外,还应扩大临床试验单位。多中心临床试验单位应在临床药理基地中选择,一般不少于3个,每个中心病例数不少于20例。各项要求及期相似,但一般不要求双盲。 ⑷Ⅳ期临床试验:也称上市后监察。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考查新药

临床药理学重点

名解:(V甲班考的) ※ 药物代谢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一门学科,即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生物利用度:是药物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一种度量。可通过测定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相对量表示吸收程度,用血药浓度以及达峰的时间表示吸收速度。 ※ 消除半衰期: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V半衰期:包括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V安慰剂:指没有药理活性的物质如乳糖、淀粉等制成与实验药物外观、气味相同的制剂,作为临床对照实验中的阴性对照物。 V SNP :单核苷酸多态性,是第三代遗传标记,基因组水平上由单个核苷酸变异引起的DNA 序列多态性,是人类 可遗传变异中最常见的一种,占所有多态性的90%以上 V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的目的,间断或不间断地自行过量用药的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的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的危害,并进而酿成对社会的严重危害。首关效应:又称首关消除,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药量减少的一种现象。肝肠循环:药物由胆汁排入十二指肠再经肠黏膜上皮细胞吸收,经门静脉、肝脏重新进入体循环的反复循环过程。 ※ 临床试验: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试验的药物的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情况,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信息。 TDM :治疗药物监测,是在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或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 TI :治疗指数,药物的LD50/ED50 的比值叫做该药的治疗指数,是衡量药物安全性的一个指标。 V竞争性拮抗剂:与受体有高度的亲和力并与受体结合,但无内在活性,不产生生理效应,却能阻碍受体激动剂的作用。其与受体结合是可逆的。 ※ 部分激动剂:药物与受体结合的方式与亲和力与受体激动剂相似,但其内在活性很小,在与受体结合后只产生弱的效应,在有其他强的激动剂时又妨碍了强激动剂的作用,起到了受体拮抗剂的作用。 A 型不良反应:由于药品的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以预测,通常与计量有关,停药或减药后症状消失或减轻,一般发生率高、死亡率低。 B 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与使用剂量无关,一般难以预测,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发生率低、死亡率高。 问答(包含简答与问答) 简述临床药理学研究内容。 1.药效学研究 2.药动学研究 3.毒理学研究 4.临床试验 5.药物相互作用 V新药的临床分期 1.I 期临床试验:在人体进行新药研究的起始期,观察人体对新药的耐受程度,了解新药在人体的药动学过程,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2.II 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3.III 期临床试验:II 期临床试验的延续,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评价有效性和安全性。 4.IV 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应特别注意罕见的不良反应。 ※ TDM 的临床指征 1.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狭窄,如强心苷类; 2.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 3.具有非线性药动学特征的药物,如茶碱; 4.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茶碱)或肾排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长期服药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或抑制)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或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相似,而临床又不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 7.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的;

《临床药理学》名词解释和问答(考试后总结版)

1. 临床药理学:是药理学的分支,时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学科 2.消除半衰期:药物的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或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3.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生物周期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机体的昼夜节律对药物作用或体内过程的影响,药物对机体昼夜节律的影响。 5.国家基本药物:指一个国家根据各自国情,按照符合实际的科学标准从临床各类药品中遴选出的疗效可靠、不良反应较轻、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使用方便的药品。 6.临床试验:评价新药的疗效和毒性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新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我国新药的临床试验分为Ⅰ、Ⅱ、Ⅲ、Ⅳ期,各类新药视类别不同进行Ⅰ、Ⅱ、Ⅲ、Ⅳ期临床试验。 7.不良事件: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医疗事件,它不一定和治疗有因果关系 8.药物耐受性:指人体在重复用药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对药物的反应性逐渐减弱的状态。在此状态下,该药原用剂量的效应明显减弱,必须增加剂量方可获原用剂量的相同效应。 9.不良反应:是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不良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 10.生物利用度:用药代动力学原理来评价和研究药物进入血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 11.处方药:POM指必需凭执业医师处方才可在正规药店或药房调配、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2.药物滥用:指人们背离医疗、预防和保健目的,间断或不见断地自行过量用药行为。这种用药具有无节制反复用药地特征,往往导致对用药个人精神和身体地危害。 13. 非处方药OTC:指经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消费者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 14. TDM:在药代动力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研究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15.药品:是指用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有目的改善机体病理生理状态,有明确适用征、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16.药物依赖性:指具有精神活性药物滥用条件下,机体与滥用药物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有些滥用药物还会使机体形成一种特殊身体状态。分为身体依赖性、精神依赖性和交叉依赖性。 17.新药:是指未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18.信号:是指一种药品和某一不良事件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联性的报告信息,这种关联性应是此前未知的或尚未证实的 19.血管合体膜:所谓胎盘屏障是有合体细胞、合体细胞基底膜、绒毛间质、毛细血管基底膜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组成的血管合体膜(VSM) 20.药物警戒:是与发现、评价、理解和预防不良反应或其他任何可能与药物相关问题的科学研究与活动。 21.生物等效:两种药物的吸收程度和吸收速度相同,那么这两种药物生物等效,它们的疗效也相似。 22.联合用药:是指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多种药物 23.精神活性物质:系可显著影响动物或人精神活动的物质,包括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和烟草、酒精及挥发性溶剂等不同类型的物质 24.对照试验:是比较两组病人的治疗结果,一组用新药,另一组用安慰剂 25.A型不良反应:由于药物的药理作用增强而引起的不良反应,其轻重程度与用药剂量相关,一般容易预测,发生率高死亡率低。包括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反应、停药综合症等 26.B型不良反应:指与药物常规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通常难以预测,与用药剂量无关,发生率较低但死亡率高。包括过敏反应和特异质反应。B型不良反应分为遗产药理学不良反应和药物变态反应 27.C型不良反应:与药品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一般在长期用药后发生,其潜伏期长,药品与不良反应之间无明确的时间关系,机制不清楚。 28.安慰剂:是指本身没有药理活性而作为临床试验中阴性对照的物质 29.安慰剂效应:尽管安慰剂其本身无药理作用,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安慰剂可产生治疗作用,如镇痛、镇静等 30.给药个体化:通过测量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计算各种药动学参数,然后设计出针对患者个人的给药方案 31.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又称治疗窗,是指最低有效浓度与最小中毒浓度之间的范围,应以此作为个体化给药的目标值和调整血药浓度、设计给药方案的基本依据,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和避免毒副反应 32.药源性疾病:又称药物诱发性疾病,是医源性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时,因药物的原因而导致机体组织器官发生功能或器质性损害,引起生理功能、生化代谢紊乱和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由此产生各种体征和临床症状的疾病 33.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是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过程。 34.盲法试验:让医生和病人知道每一个具体的受试者的是试验药还是对照药 35.双盲试验:凡是医生与病人同时接受的盲法是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36.单盲试验:医生知道试验组与对照组,病人是随机选择对照的

(医疗药品)临床药学临床药理学复习题覃

一、选择题 1.决定药物每天用药次数的主要因素是:D A、作用强弱; B、吸收快慢; C、体内分布速度; D、体内消除速度; E、以上都不是 2.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A A、药物吸收缓慢: B、药物分布减小: C、药物血浆蛋白结合力上升: D、代谢无变化 3.决定药物吸收程度的重要参数是C ACmax;BTmax;CAUC:DCl;ET1/2 4.Fisg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不包括:C A.随机; B.对照; C.盲法; D.重复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符合的“四性原则”不包括:(D) A.代表性B.重复性C.随机性D.双盲性E.合理性 6.评价生物利用度的指标不包括:(B) A.CmaxB.T1/2C.AUCD.Tmax 7.药物临床试验中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有:(D) A.GCP+伦理委员会B.知情同意书+GCP C.SOP+QC+GCPD.知情同意书+伦理委员会 E.SOP+GCP. 8.下列关于妊娠期药代动力学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口服药物的吸收延缓B.药物分布容积明显增加 C.药物与蛋白结合能力下降D.肝微粒体酶活性变化不大

9.妊娠期内药物致畸最敏感的时期是:(B) A.妊娠半个月以内B.妊娠3周至12周 C.妊娠4~9个月D.妊娠9个月以后 10.按药物对胎儿危害的分类标准,仅在动物实验证实对胎仔有致畸或杀胚胎的作用,但在人类缺乏研究资料证实的为:(C) A.A类B.B类C.C类D.X类 11.下列不属于乳母禁用的药物是:(D) A.甲硝唑B.甲氨蝶呤C.环磷酰胺D.头孢菌素类 12.哮喘持续状态的治疗方案是:(C) A、异丙肾上腺素+氨茶碱: B、氨茶碱+麻黄碱: C、氨茶碱+肾上腺皮质激素: D、肾上腺皮质激素+异丙肾上腺素 13.沙丁胺醇目前推荐给药方式:(A) A、气雾吸入: B、口服: C、静注: D、静滴 14.下列关于药物相互作用描述不正确的是:(B) A.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导致有益的治疗作用 B.药物相互作用只会导致有害的不良反应 C.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动学环节 D.药物相互作用可以发生在药效学环节 15.以下哪种药物对胎儿致畸作用,不表现在新生儿期,而是在若干年后才表现出来(B)。 A.氯霉素; B.已烯雌酚; C.卡那霉素; D.苯妥英钠 16.治疗作用初步评价阶段为(B)

41临床药理学重点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概念: 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一门交叉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代动力学或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 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等。 主要任务:对新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做出科学评价,通过血药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安全有效的使用药物;监察上市后药物不良反应,保障人民用药安全; 通过医疗与会诊,合理使用药物,改善病人的治疗。 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药效学研究,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试验,药物相互作用研究Ⅰ期临床试验: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观察人体对 于新药的耐受程度和药物代谢动力学,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Ⅱ期临床试验: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新药有效性及安全性做出初步评价,推荐临床给药剂量;Ⅲ期临床试验:扩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应遵循随机对照原则,进一步 评价有效性、安全性;Ⅳ期临床试验:新药上市后监测。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5、药物相互作用(drug interaction)研究 定义: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所引起的药物作用和效应的变化。注意:一般所谓的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药在人体内相遇而产生的不良反 应。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上市后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察 承担临床药理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新药的临床药理评价概念: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上市销售的药品。 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临床试验方法学临床试验中影响试验结果三种因素:①疾病本身的变异性;②同时患有其他疾病或应用其他药物; ③病人和研究者的偏因,即主观性。临床药理学试验中也必须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基本原则。 TDM: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的分析技术,检测病人

临床药理学题库有答案

临床药理学试题 1.临床药理学研究的重点()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 E. 药物相互作用 2.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是() A.药效学研究 B.药动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C. 毒理学研究 D. 临床试验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E. 以上都是 3. 临床药理学试验中必须遵循Fisher提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是() A.随机、对照、盲法B.重复、对照、盲法C.均衡、盲法、随机 D.均衡、对照、盲法E.重复、均衡、随机 4.正确的描述是() A. 安慰剂在临床药理研究中无实际的意义 B. 临床试验中应设立双盲法 C. 临床试验中的单盲法指对医生保密,对病人不保密 D. 安慰剂在试验中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E. 新药的随机对照试验都必须使用安慰剂 5. 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临床应用是() A. 给药方案的调整及进行TDM B. 给药方案的设计及观察ADR C. 进行TDM和观察ADR D. 测定生物利用度及ADR E. 测定生物利用度,进行TDM和

观察ADR 6.临床药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药效学 B. 药动学 C. 毒理学 D. 剂型改造 E. 药物相互作用 7.安慰剂可用于以下场合,但不包括( ) A. 用于某些作用较弱或专用于治疗慢性疾病的药物的阴性对照药 B. 用于治疗轻度精神忧郁症,配合暗示,可获得疗效 C. 已证明有安慰剂效应的慢性疼痛病人,可作为间歇治疗期用药 D. 其它一些证实不需用药的病人,如坚持要求用药者 E. 危重、急性病人 8.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是() A. 新药的毒副反应 B. 新药的疗效 C. 新药的不良反应处理方法 D. 新药体内过程及给药方案 E.比较新药与已知药的疗效 9. 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是() B. 病人的精神状态 C. 肝、肾功能状态 D. 药物血浆蛋白率高低 E. 肾小球滤过率高低 10. 在碱性尿液中弱碱性药物()

药理学各章节重点整理

西藏大学12级护理本科班雷顺 第一章药理学总论——绪言 1.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或病原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的一门学科。 2.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主要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其目的是:确定药物在作用部位能否达到安全有效的浓度。 4.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或治疗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用量的物质。 5.药理学的学科任务:①阐明药物的作用及作用机制;②研究开发新药;③为其他生命科学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研究方法。 6.药理学实验方法:①实验药理学方法;②实验治疗学方法;③临床药理学方法 第二章药物代谢动力学 7.药物作用:药物对机体的初始作用,是动因。 8.药理效应: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功能提高称为兴奋,功能降低称为抑制。 9.药物作用的选择性:在一定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组织器官的差异性。 选择性产生的原因:①药物分布不均匀;②组织对药物的反应性不同;③由药物的化学结构决定(根本原因)。 选择性的意义:①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副作用少,应用范围窄;②选择性低,针对性弱,副作用多,应用范围广。 10.治疗效果(疗效):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患者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者的机体恢复正常。 11.对因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 12.对症治疗: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 13.祖国医学提倡: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为临床实践应遵循的原则。 14.首关消除: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粘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 15.肝肠循环:被分泌到胆汁内的的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及胆总管进入肠腔,然后随粪便排出,经胆汁入肠腔的药物可经小肠上皮细胞吸收经肝脏进入血液循环,这种肝脏、胆汁、小肠间的循环称为肝肠循环。 16.半衰期:指血药浓度降低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17.生物利用度:是表示药物经血管外给药活性成分到达体内循环的程度和速度的一种量度,它是用于评价药物制剂质量、保证药品安全有效的重要参数。 18.不良反应:药物的一些与治疗无关的作用有时会引起对病人不利的反应。按其性质可分为:副作用、毒性反应、变态反应、继发性反应、后遗效应、致畸作用、停药反应。三致反应包括致畸胎、致癌与致突变,均属于慢性毒性范畴。 19.副作用:用治疗量药物后出现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适反应。 20.效价:某一物质引起生物反应的功效单位,可用理化方法检测,也可用生物检测方法测定;或生物制品活性(数量)高低的标志,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测定。 21.最大效应(效能):是指药物分子引起生理反应的能力,不同药物引起的反应不同,准确地说应称为内在效能或内在活性。药物的效能取决于药物本身的内在活性和药理作用特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 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 础,阐述药物代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的 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 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的目的。 2. 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上市销售的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 增加新适应症的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的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的药物的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的临床、药理和/或其他药效学方面的作用、不良反应 和/或吸收、分布、代及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 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和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 盲法:指按实验方案的规定,不让参与研究的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知道病人接受的是何种处 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的人为干扰。 5. 临床药理学的职能: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的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 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和给药个体化 1?什么是TDM TDM的意义是什么 概念: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他体液中的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 效及毒性之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是运用运用药动学的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的重要手段,也是临 床个体化用药的重要依据 3. 需要进行TDM勺情况分为哪几类?

(1) 药物的有效血浓度围狭窄。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小的药物,如强心苷类,它们的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力学原理和患者的具体情况仔细设计和调整给药方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 同一剂量可能出现较大的血药浓度差异的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3) 具有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性的药物,如苯妥英钠,茶碱,水酸等。 ⑷肝肾功能不全或衰竭的患者使用主要经过肝代消除(利多卡因,茶碱等)或肾排泄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的药物时,以及胃肠道功能不良的患者口服某些药物时。 (5) 长期用要的患者,依从性差,不按医嘱用药;或者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后产生耐药性;或诱导肝药酶的活性而引起药效降低升高,以及原因不明的药效变化。 (6) 怀疑患者药物中毒,尤其有的药物的中毒症状与剂量不足的症状类似,而临床又不 能明确辨别。如普鲁卡因胺治疗心律失常时,过量也会引起心律失常,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 抽搐与癫痫发作不易区别。 (7) 合并用药产生相互作用而影响疗效时。 4. 根据血药浓度调整药物浓度,稳态一点法、重复一点法如何计算 稳态一点法:对于多次用药,当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水平时,采血测定血药浓度,若此浓度与目标浓度相差较大,根据下式对原有的给药方案进行调整 D =D x C /C D'校正剂量,D为原剂量,C'为目标浓度,C为测定浓度注意:①使用该公式的条件是:血药浓度与剂量呈线性关系;②采血必须在血药浓度达到稳 态后进行,且在下一次给药前采血,所测得的浓度即为偏谷浓度 重复一点法:先后给予病人两次实验剂量,每次给药后采血一次,采血时间必须在消除相的 同一时间;准确测定两次血样的浓度,即可算出两个重要参数:消除速率常数( K)和表观 分布容积(Vd) K=l n[C1/( C2-C1]总 Vc=De Kt/C1 其中,C1和C2分别为第一次和第二次所测血药浓度值, D为实验剂量,t为给药间隔时间 药物的临床研究 1. 生物利用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指导药物设计的生产;指导医生合理用药;需求新药无效或者中毒的原因;为评价药物处方设计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意义:有利于评价仿制新药的生物等效或者不等效;观察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一种药物对另一种药物吸收的影响;观察年龄及疾病对药物吸收的影响;评价药物的“首过效应”;观察药物相互作用

临床药理学考试重点汇集

1,消除速率过程包括哪几种?1,一级动力学过程2,零级动力学过程 2,半衰期(t1/2)与消除速率常数(Ke)的公式换算:t1/2=0.693/Ke 3,竞争性拮抗药对受体激动药量效曲线的影响:在应用一定剂量的拮抗药,激动药的量效曲线平行右移。 4,伦理委员会与知情同意书是保障受试者权益的主要措施。 5,II期临床试验设计的原则:代表性,重复性,随机性,合理性 6,胎盘对药物的转运方式包括哪几种? 1,被动转运 2载体转运(主动转运,易化转运) 3,胞饮作用 4,膜孔转运 7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分为哪几类致畸药?A类,B类,C类,D类,X类 A 有人类为对照组证明对胎儿无危险。 B 在动物实验中未显示对胎儿的危险,但无孕妇的对照组;或动物实验证明对胎儿中曾显示有不利影响,但在人类对照组中无此作用。 C 对动物和人类无恰当的研究,或者动物实验对胎儿不利,但对人类又无可利用的有价值数据。 D 已有证据证明该药物对胎儿有危险,但在妊娠期是否用此药应权衡其利弊。 X 已证明妊娠期用此药其危险性明显大于任何有利之处。 8 M:P的含义:药物在乳汁中与血浆中浓度的比值,可反映药物向乳汁中转运的量。 9,氯霉素是引起灰婴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10,治疗新生儿惊厥常用药物:1,地西绊(首选)2,苯妥英钠3,苯巴比妥 11,(选择/填空)老年人心血管系统的变化:褐色心 老年人消化系统的变化:老年性食管 12,A型药物不良反应与 B型不良反应分别包括哪些? A型药物不良反应:副作用,毒性反应,后遗效应,首剂效应,继发效应,停药综合征 B型不良反应:遗传药理学不良反应,药物变态反应 13,药物引起的特殊毒性有哪些?致癌作用,致畸作用 14,药物相互作用的方式:1,体外 2,药动学方面 3,药效学方面 15,酸碱性对肾小管重吸收的影响:滤液酸性时,酸性药物大部分不解离呈脂溶性状态,易被肾小管重吸收;碱性药物则相反。16,各型癫痫的首选药物是什么?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是治疗大发作的首选药物乙琥胺是防治小发作的首选药物广谱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17 抗精神药物按化学结构分为: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硫杂蒽类及其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 18,抗抑郁药有哪几类,有哪些代表性药物? 1 非选择性单胺再摄取抑郁药:丙米嗪 2,选择性NE再摄取抑郁药:马普替林,阿莫沙平 3,选择性5-HT再摄取抑郁药:氟西汀 4,单胺氧化酶抑郁药:吗氯贝胺 19,心绞痛有哪几类药物:硝酸酯类,B受体阻断剂,钙通道阻滞药 20,心肌耗氧量决定因素:心室壁张力,心率,心肌收缩力 21,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药缓解心衰的机制:有效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II和醛固酮水平,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轻水钠储留,增加输出量,同时扩张冠状血管,增加缺血心肌血液灌注,改善受损心功能。 22,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 巨幼红细胞贫血:补充叶酸,辅以维生素B12 恶性贫血:补充维生素B12,辅以叶酸 23,抗凝血药包括:抗凝血药,纤维蛋白溶解药,抗血小板药 24,口服降糖药分为:1,促胰岛素分泌剂 2,胰岛素增敏剂 3,延缓葡萄糖吸收药物 25,甲状腺危象的药物治疗方法:碘化物加10%葡萄糖溶液中静脉滴注,复方碘溶液首次服2-4ML,以后每4H服用1-2ML,缓解后停药。

临床药理学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临床药理学(clinical pharmacology)研究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规律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学科。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药物不良反应及药物相互作用的规律。 临床药理学研究有助于发现新药的作用特点和开发更有价值的新品种。临床药理学信息有助于药物的个体化治疗。临床药理学有助于改变不合理用药。开展中药的临床药理学研究,促进中药剂型的改良、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和临床疗效的提高。 临床药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临床药动学研究:研究药物在正常人与患者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规律。新药 的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生物等效性:两种不同制剂具有相同的生物利用度。)二、临床药效学研究:研究药物对人体(包括老、幼、正常人与病人)生理与生化功能的影响 和临床效应,以及药物的作用机制。目的: 1.确定治疗剂量,以得到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2.观察剂量、疗程和不同给药途径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三、药物安全性研究:内容:新药的临床试验、毒理学研究、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新药Ⅰ~Ⅳ期临床试验均以安全性研究为重要内容。 毒理学研究:在研究药物疗效时同时观察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并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可能的防治措施。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观察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并或先后序贯使用时,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增强或减弱),特别注意要防止产生有害的不良反应。目的:充分认识药物的不良反应,寻找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途径和方法,保障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临床药理学的学科任务: 一、新药的临床研究与评价:评价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新药指未曾在我国境内 上市销售的药品。已生产的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的适应证或制成新的复方制剂,亦按新药管理。 二、市场药物再评价:根据医学的最新水平,从临床药理、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 济学及药物政策等方面,对已批准上市的药品在社会人群中的不良反应、疗效、用药方案、稳定性及费用是否符合安全、有效、经济的合理用药原则做出科学评价和估计。药物再评价的结果是遴选国家基本药物、非处方药物等的重要依据。 三、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四、教学与培训: 五、技术咨询服务: 新药临床试验: Ⅰ期临床试验:是初步的临床药理学及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目的是在健康志愿者中研究人体对药物的耐程度并通过药物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的规律,为Ⅱ期临床试验提供安全有效的合理试验方案。耐受性试验:确定最小初试剂量、最大试验剂量。药动学研究:单次给药、多次给药、进食对口服药物吸收的影响、人体内外血浆蛋白结合率的研究。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绪论 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人体相互作用规律得一门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 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得性质与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得目得。 2.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 径、增加新适应症得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得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就是指任何在人体(病人或健康志愿者)进行得药物得系统 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得临床、药理与/或其她药效学方面得作用、不良反应与/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目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安全性与有效性。药物临床试验一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与药物生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人体生物利用度 4.盲法:指按实验方案得规定,不让参与研究得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她工作人员知道病人 接受得就是何种处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而避免对实验结果得人为干扰。 5.临床药理学得职能:新药得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得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 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工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 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个体化 1、什么就是TDM?TDM得意义就是什么 概念:就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血液以及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 意义:就是运用运用药动学得方法对治疗方案及药效学进行综合评价得重要手段,也就是临床个体化用药得重要依据 2.需要进行TDM得药物有哪些类别?代表药物有哪些?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临床药理学(考试题型名解4’*5题+简答10’*5题+问答6’*5题) 第二章 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未上过市)的药品。增加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制成新复方制剂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我国将新药分为: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每一类又各分为若干类 新药研究的基本过程 3.临床试验(Ⅰ、Ⅱ、Ⅲ、Ⅳ)及生物等效性研究 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 GCP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凡药品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均须按GCP进行。 受试者权益怎么保护: 报伦理委员会审批 受试者签署之情同意书 药物的临床试验(做什么—有效性和安全性,怎么做—随机、对照、双盲,在谁身上做—单位和人数) Ⅰ期临床试验(30人) 人体试验的起始期,受试对象主要是健康志愿者和轻症病人。(耐受程度及药代动力学) 二、Ⅱ期临床试验“随机对照盲法试验”(1个或1个以上单位100例) 在随机对照条件下详细考察药物的疗效、适应证和不良反应,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作出确切评价,据此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对照性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四R) ①受试对象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Representativeness) 入选标准、排除标准及淘汰标准。 ②试验分组的随机性(Randomization) 具相等机会,不受试验者或受试者的主观意愿或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试验结果应具有重复性(Replication) ④临床试验设计应具备合理性(Rationality) 专业技术的要求和临床统计学要求。且要方便易行。 安慰剂对照(阴性对照):不含任何药理活性成分(如淀粉或乳糖)且色泽、形状、大小,甚至味道均与受 ,目的:避免假阳性结果 双盲法(double blind method) 避免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因的影响。双盲、双模拟法(double-b1ind,double-dunmy trial technique) 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三、Ⅲ期临床试验 试验单位不少于3个,试验组要求≥300例,其他要求与Ⅱ期试验相同 四、Ⅳ期临床试验(上市后监察) 主要是进一步考察新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进行多中心临床试验(30个单位以上) 安排在地理环境及民族分布不同的地区,以扩展受试对象的代表性。(一般2000例以上,特殊疑难病例可仅需500例以上)。 第三章临床药物动力学与给药方案 速率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