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夏》精品备课资料苏教版

合集下载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上册(2016)第17课《夏》课件 (共37张PPT)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 上册(2016)第17课《夏》课件 (共37张PPT)

3. 理解作者在文章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深情赞美。 (难点)
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县人,主
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主要 作品有《数理化通俗演义》《名山大川 感思录》《人杰鬼雄》等。
梁衡先生笔端的“夏”是当记者时在黄河流域所
亲密接触的夏。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 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所以,他把黄土 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不仅有其熟 悉生活的意味,而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象
2. 作者简介
6. 听读课文
3. 背景透视
7. 整体感知
4. 文体知识 8. 句段品析 11. 本课主旨 14. 教材习题讲解
10. 板书设计 13. 拓展延伸
12. 本课突出艺术特色归纳
15. 课后作业布置
1. 学习对比、比较的写法。领会、学习文中 的精彩语句。 2. 理清文章的思路。 (重点)
春的妩媚,夏的热烈,秋的丰腴,冬的冰洁,五
彩纷呈的四季风格各异。古今多少文人墨客为之折服,
虔诚而敏锐地用文字抒写它们,而这些激情飞扬的文 字中却极少有夏的影子。当代作家梁衡却能够另辟蹊 径,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今天就让我们 一起领略梁衡笔下的《夏》。
17

散 文
1. 学习目标
5. 检查预习 9. 疑难探究
6.终极:
最后,最终。
7.春华秋实: 春天开花,秋天结果。例句:春华秋实,没有那浩荡 的春风,又哪里会有这满野秋色和大好的收成呢? 8.澹澹: 荡漾的样子。
9.闲情逸致: 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例句:秋天的河边,落叶伴着流 水,微风裹着枝条,别有一番闲情逸致! 10.春花秋月: 春天的花朵,秋天的月亮。泛指春秋美景或美好时光。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17《夏》教案

苏教版(2016)语文七年级上册17《夏》教案
小组合作,进行赏析。用朗读体现。注重师生、生生互评。
(五)质疑探究:探究夏
如思考:有人认为作者心中的夏是“黄金”的夏季,还有人认为夏季是“金黄”的。你支持哪一种观点?请结合课文说明理由。
(围绕“金黄”是指色彩,“黄金”是指分量和价值来谈。)
如思考本文写作特色:抓住特征,运用修辞,情景交融。
(六)拓展延伸:描绘夏
学校:外国语学校姓名:蒋丽琴日期:
课题:《夏》
设计意图致用。欣赏夏之美景,培养诵读课文和赏析语言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参与式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天的讴歌和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欣赏夏之美景,培养诵读课文和赏析语言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预习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芊芊()()黛()色主宰()磅礴()()
匍匐()()澹澹()迸()发春华()秋实
2、夏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对夏的感情是什么?(用书上原句回答)
(三)初读感知:走近夏
1、诵读指导:读准字音、自然流畅、把握节奏、富有感情。
2、学生齐读课文。
3、思考:你捕捉到了哪些富有夏天特色的画面?
示例: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赏析:我喜欢这句,因为它用了拟人修辞,三个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夏天植物旺盛的生命力。“挑”让读者感觉到了嫩壮棉苗的力量,“举”使读者感受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使读者似乎看到瓜秧腰肢抖动,藤蔓爬升的样子。
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梁衡笔下的《夏》。
作者简介:梁衡,当代作家。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入选中学教材。本文取材于他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生活体验,他曾亲身经历过“抢收抢种”,深刻了解夏日真正的忙碌和艰辛。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说课稿

《夏》说课稿一、说教材《夏》这一课出自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十七课是梁衡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清新短小而又内涵丰富,作者用生动形象而又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该课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 朗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

2.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其语言魅力。

3.体味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及难点。

根据此原则,我确定本文重点和难点如下:教学重点:品味语言,领悟学习文中的精彩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在文中蕴含的对夏天的喜爱之情,对辛勤劳动的农民的赞美之情。

二、说教法通过朗读“寻找”“发现”“理解”。

品评文章的语言,让学生自主阅读,畅谈自己最喜欢的课文内容从而提高阅读水平。

“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主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在教学中要注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本篇目共用一课时时间,首先,反复诵读课文,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要引导学生注意朗读重音的确定、语速的急缓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相适应;其次,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要放手让学生去谈,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

三、说学法为使所学知识能较好的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对学习如何抓住景物特征写景的写作技能学习采取诵读体悟法。

为落实教学目标将着重做好以下练习:对课文反复诵读通过圈画、评点、讨论、交流感受语言的魅力。

四、说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简要说明理由。

(教师小结、导入新课:是啊,春天是一首诗,它充满遐想,充满希望;秋天是一幅画,它透着成熟,透着美丽;那夏天呢?夏天便是一首歌,因为它那样热情,那样奔放。

七年级语文上册 17 夏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七年级语文上册 17 夏教案 苏教版(2021学年)

(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7 夏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7 夏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6年秋季版)江苏省连云港市七年级语文上册17 夏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夏一、ﻩ目标试设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

从而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2、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第一段为全文的总领,第二、三段写夏天是热烈的,第四段写夏天使人感到紧张的急促的旋律,第五段写赞美夏天的原因。

3、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了解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4、了解文中比较和对比的运用。

二、教学的基本任务:诵读、品味、感悟,渗透学法指导。

三、教学设想1、反复诵读,体会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注意点:朗读重音的确定、语速的急缓要与作品的思想感情相适应。

2、创设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放手让学生去读。

在揣摩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体验感悟,整理归纳所学所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实现语文与生活的衔接.4、拟一课时。

四、教材分析1、思路编排第一部分(第一段)概括写夏天的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第二部分(第二段至第四段)描写夏天的景物和农民的紧张劳动,表现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这部分可分为两层:第一层(第二、三段)通过景物描写表现夏天是热烈的。

第二层(第四段)写夏天的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2、主题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文章抓住夏天的热烈和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特点,描绘了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教案

课题:十七夏(梁衡)主备人:黄宇光一、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准确把握朗读的轻重缓急。

2、在阅读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从而体味作品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中形象的描绘,了解富有哲理性的话语的深刻含义。

4、了解文中比较和对比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在阅读文本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感情,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一些词语和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刚才我们课前听了梁静茹《宁夏》这首歌曲,从这首歌曲当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夏天的宁静、惬意,甚至有点让人感到有点慵懒。

那么我们看一看黑板上王维的这首《苦行》,用一个字来描述下诗人眼中的“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

不同的人会感受到不同的夏的气息,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作者介绍:梁衡,当代作家,山西霍州人。

1946年出生,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

他散文创作方面,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

有散文集:《夏感与秋思》、《只求新去处》等。

2、整体感知诵读(1)听声频朗诵,要求:①生字词注音;②体会朗读的节奏、语音语速;③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画面。

(2)字词注音磅páng礴bó黛dài色主宰zǎi挑tiǎo着七八片绿叶匍pú匐fú闲情逸yì致秋波澹澹dàn说说听完以后,梁衡笔下的“夏”给你一种怎样的感受?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3)各自放声朗读。

学法指导:朗读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浮现出作者描写的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自读探究课文内容,品味语言边读边赏请学生挑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赏析,然后进行朗读展示,其他同学认真听,认真思考。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1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1

17 夏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感知夏的旋律。

2.赏析镜头,品味夏的风采。

3.积累语句,绘写夏的诗篇。

教学重点:1.体悟作者感情。

2.感悟比较之美。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导语:经历了今夏的酷暑,我们不禁会生出“宁过三冬,不过一夏”的感慨。

炎炎夏日,总让人们汗水津津,厚重的热浪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众多人的印象中,夏天是四季中最让人难熬的季节。

然而,作家梁衡却要大声赞美这黄金的季节,它会让你对夏天又一个新的认识。

现在,我们打开课本,一起学习被称为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的《夏》。

(出示课题、学习目标)二、预习展示1.介绍作者(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梁衡:山西霍县人。

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中国记协常务理事、《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1996年在《佛山文艺》发表的散文《忽又重听“走西口”》获《美文》《文学自由谈》《佛山文艺》三家联合举办的“心系中华”散文征文优秀奖。

有散文三篇(《晋祠》《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主要著作有《新闻三部曲》(3卷)、《数理化通俗演义》(2卷)、散文集《名山大川》、《人杰鬼雄》。

2. 学情检查注音:磅礴黛色匍匐芊芊澹澹迸发写字:主宰苦涩轻飞曼舞闲情逸致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感知夏的旋律。

要求听读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听读跟读课文,要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1.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2.为了体现夏天的旋律,作者先后写了什么内容?3.本文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 紧张、热烈、急促2.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粱、瓜秧(万物勃发)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3.热爱、赞美讨论交流后形成板书(出示板书)[归纳点评]这是紧张、热烈、急促的夏天,万物蓬勃生长,农民辛勤劳作。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

夏第(1)课时课题:书法---写字基本知识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书写的姿势,了解钢笔书写的特点。

2、了解我国书法发展的历史。

3、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

重点:基本笔画的书写。

难点:运笔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了解书法的发展史及字体的分类:1、介绍我国书法的发展的历史。

2、介绍基本书体:颜、柳、赵、欧体,分类出示范本,边欣赏边讲解。

二、讲解书写的基本知识和要求:1、书写姿势:做到“三个一”:一拳、一尺、一寸(师及时指正)2、了解钢笔的性能:笔头富有弹性;选择出水顺畅的钢笔;及时地清洗钢笔;选择易溶解的钢笔墨水,一般要固定使用,不能参合使用。

换用墨水时,要清洗干净;不能将钢笔摔到地上,以免笔头折断。

三、基本笔画书写1、基本笔画包括:横、撇、竖、捺、点等。

2、教师边书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姿势正确)4、运笔的技法:起笔按,后稍提笔,在运笔的过程中要求做到平稳、流畅,末尾处回锋收笔或轻轻提笔,一个笔画的书写要求一气呵成。

在运笔中靠指力的轻重达到笔画粗细变化的效果,以求字的美观、大气。

5、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四、作业:完成一张基本笔画的练习。

板书设计:写字基本知识、一拳、一尺、一寸我的思考:通过导入让学生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这是书写的起步,让学生了解书写工具及保养的基本常识。

基本笔画书写是整个字书写的基础,必须认真书写。

课后反思:学生书写的姿势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加强训练,基本笔画也要加强训练。

总第(2)课时课题:书写练习1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教会学生正确书写“杏花春雨江南”6个字。

2、使学生理解“杏花春雨江南”的意思,并用钢笔写出符合要求的的字。

重点:正确书写6个字。

难点:注意字的结构和笔画的书写。

教学过程:一、小结课堂内容,评价上次作业。

二、讲解新课:1、检查学生书写姿势和执笔动作(要求做到“三个一”)。

2、书写方法是:写一个字看一眼黑板。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7课《夏》教案《夏》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初读课文,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感情朗读,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重点: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一单元中,作者带我们走进了多彩的四季,有《春》《济南的冬天》还有《三峡》。

三峡是是怎样描写夏水的......突出了夏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关于写夏的文章,好,现在就让我们随着梁衡走进《夏》,去感受夏的独特魅力!二、检查预习:2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放声读课文。

5师:读课文,读出轻重缓急,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现在听老师范读第一二自然段。

鼓励三位同学读余下的三段。

1、文中有许多精彩的画面,假如你是一名摄影师,你想拍下夏天哪些精彩的瞬间?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农民辛勤劳作2、这些画面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明确:夏季热烈、紧张、急促3、文中哪一段是写夏的热烈?明确:2、3段4、写夏的热烈,文中用了一个生动的词来表现,这个词是什么?5、把夏天比喻成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这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

)从哪些语句中我们能够看到夏的沸腾?找同学读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

明确:万物勃发、蝉儿长鸣、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6、文章除了写夏的热烈外,还写了夏天的旋律是紧张、急促的特点。

这里说的紧张,急促,说的是谁?我们要写的是夏天,为什么又要写人?把这一段去掉了行不行?明确:歌颂劳动,赞美辛勤的劳动者。

四、探究品味,揣摩语言。

文中赞美了夏的人勤、景美。

而且这篇文章在语言上也很美:传神的动词、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句子富有表现力你认为哪个词用得好、用得传神?用笔圈画起来,并作评点。

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老师老师给范例:修辞方法的运用: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17课《夏》教案

《夏》教案教学目标: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方法: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出示王维的一首诗《苦行》:“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

轻纨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请用一个词描述诗人眼中的“夏”。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诗人对夏只有怨气,没有赞赏。

那么在当代作家梁衡的眼中,“夏”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梁衡的《夏》。

(板书:夏)(2)作者简介(3)检查预习(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①读准下列字音芊芊黛色主宰轻飞曼舞磅礴贮满匍匐挑着叶子迸发秋波澹澹②解释下列词语:春华秋实:闲情逸致: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学法指导:诵读文章时,同学们要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朗读时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一)各自放声朗读。

(二)老师范读第一、二段,鼓励3位同学读余下的三段,其他同学认真听。

同时思考:(幻灯片出示问题)(1)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2)对这样的夏天,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哪一句话最强烈的抒发了这种情感?(三)教师从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方面评点朗读,明确:朗读时的轻重缓急与作品的思想内容相适应。

(四)指名学生回答问题(1)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齐读文章第一段)(2)对这样的夏天,作者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文章哪一句话最强烈的抒发了这种情感?(对了,文章最后一句话“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齐读)三、品味语言,探究讨论:(一)品读第二节1、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赞美更多的是凝聚在字里行间里,蕴含在一个个精彩的画面里。

下面我请一位同学读第2节,其他同学考虑:这一节主要写了什么,哪句话能体现?(夏天来了。

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初一上)(3)doc初中语文(1)

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初一上)(3)doc初中语文(1)

第17 课《夏》教案(苏教版初一上) (3)doc 初中语文(1)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解决文中疑难,梳通文意。

2、通过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概括文章结构,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3、通过拓展性的比较阅读,能够区分不同作者对夏的不同感受。

4、以本文为学习对象,写作?草原之夏?。

学习过程:导入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

哪位同学情愿讲讲看,在一年四季中,你比较喜爱哪个季节?〔学生讲,并简述理由〕那你们能猜到老师更喜爱哪个季节呢?学生猜。

〔老师恰恰是并不喜爱夏天的,因为在我们当地,酷暑夏天是比较难熬的,我们当地有句谚语,叫〝宁过三冬,只是一夏〞就拿这两天来讲,地表温度都达到了400C,因此当有老师听讲我能来到避暑胜地、草原都市锡林浩特,都十分地仰慕。

尽管老师不太喜爱夏天,然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篇文章,作者对夏的感情是专门烈火的。

他的感情如何样,学完文章,我们一定能够了解。

只是这篇文章比较艰深,在下面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要专门用心、专门投入。

一、梳通文意:1、指导语:〔1〕、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文章,划出不明白的或有疑咨询的语句,并进行认真阅读摸索,尝试着自己解决咨询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再与就近的同学讨论交流。

等一会儿我们还要全班讨论。

看看我们的同学解决了哪些咨询题,还遗留哪些咨询题。

2、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提供支持和关3、全班讨论:提出疑咨询,对疑咨询发表见解。

〔指导语:刚才大伙儿的阅读专门认真,讨论也专门投入。

现在我们全班交流、讨论,内容有两个:1 差不多解决的疑咨询,自己认为有价值的,把你解决的过程和现在认识与大伙儿交流;2、还有的疑咨询不能解决的,提出来,请不人关心。

发言的同学尽可能声音响亮点、清晰点,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注:对学生的交流和讨论进行随机的点拨和评判二、理清结构1、指导语:〔过渡〕通过大伙儿共同努力,差不多上明白得了文章的意思。

下面我们就在明白得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梳理一下文章的结构。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17课《夏》word教案

2016秋苏教版语文七上第17课《夏》word教案

17 夏课型:新授课总课时: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磅礴”、“匍匐”、“澹澹”字形,“主宰”、“春华秋实”、“挑”字音以及”“芊芊”、“春华秋实”字义。

2.朗读课文,感受热烈的夏日氛围,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3.学习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感受热烈的夏日氛围,品味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

2.学习用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景物特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你会读吗?磅礴(páng bó)黛色( dài)匍匐(Pú fú)芊芊(qiān)澹澹(dàn)迸发(bèng)你会写吗?主宰( zǎi )苦涩(sè)轻飞曼舞(màn)闲情逸致(yì)芊芊:草木茂盛。

春华秋实:春天开花,秋天结果。

一、感知夏天(朗读课文)(各组推荐一名同学朗读,朗读时注意仪态、情感、语音、语速等。

)思考:夏有哪些特点?二、描绘夏天(解读课文)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夏天特点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劳动人民2、文中哪些景物描写体现夏的特点?太阳麦浪热风棉苗高粱玉米瓜秧3、写农民紧张的劳动有何作用?快割快割快打快打施肥浇水作用:侧面烘托夏紧张、急促三、欣赏夏天(品读课文)本文很多语言优美传神,请加以赏析赏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2、生动传神的词语(动词、形容词等)3、多感官的运用4、表现出作者强烈感情的句子示例1、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猛。

2、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

这句中的“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热烈和成熟,充满了对夏的喜爱。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夏》教案苏教版

夏一、【教学目标】一、朗诵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

二、体会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3、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重点难点】一、体会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对劳动者的赞美。

二、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四、【教学进程】<一>导入语一年四季,日月轮回,风光流转。

春的娇媚,夏的热烈,秋的丰腴,冬的冰洁,韵味各异,美不胜收。

可是遗憾的是,在文人墨客的笔下见得多的是对春花秋月的礼赞,而对夏更多的则是抱怨、训斥。

那么在今世作家梁衡先生的笔下,夏又是什么样子的呢?好,今天就让咱们一同走进梁衡先生的散文《夏》,去感受一下作家笔下夏天特有的魅力吧。

<二>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段落大意。

第一段:概述夏日整体特点。

第二段:写夏日的自然景象。

第三段:写夏天的色彩。

第四段:写夏天紧张的旋律。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酷爱和赞美。

2.作者在文中描画了哪些画面?麦浪翻腾的画面热风浮动的画面农人劳动的画面<三>合作探讨1.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归纳夏天热烈、紧张、急促的特点,总领下文,奠定全文的抒情基调。

2.文章第二段抓住哪些典型景物来写大地的夏景?重点描画了什么?表现了夏的什么特点?太阳烘烤、麦浪翻腾、热风浮动;重点描画的是:成熟的麦子;表现夏天的热烈。

3.在作者的眼里,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你是如何理解的?把夏天的色彩与春天的色彩作比较,而且以绘画的色调来比喻夏的特点。

将抽象的、难以讲解的事物以形象的、易于理解的事物来比较,使读者容易理解接受。

4.第四段紧扣夏的什么特点?从几方面进行写的?紧张、急促。

一方面,从白天到黑夜,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二是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忙着管理秋收的农作物。

5.作者为何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的旋律的夏天?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情感?用了对比手法。

历代文人的写春秋,而极少写夏天,其原因是春秋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引发人的文思,而夏天呢,“老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夏》教案 苏教版


教学目标:
1、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感情与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
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因此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两种方式:
(1)、首先用本地夏天的炎热,大家对夏天的反感与梁衡对夏天的感情设疑来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赏析课文,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品味本文隽永的语言。

(2)、采用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朗读的过程中穿插图片,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使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和直观性原则。

学法:
(1)主体思维法:(2)小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我和大多数同学一样,对夏天的气温实在是受
思考,先尝试着自己解决问题,实在无法解决的就与同桌讨论交流。

等会全班
、学生活动:学生按阅读要求阅读课文。

与大家交流;
)学生独立阅读。

)五分钟后,小组合作讨论刚才提出的三个问题。

性气质都不一样,
者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和表达另作设计等。

,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活动
一个角度写
是什么样的,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
教学后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夏语言知识积累【音形积累】【难读字词】芊芊(qiān)主宰(zǎi)磅礴(páng bó)匍匐(pú fú)迸发(bèng)融融(róng)澹澹(dàn)烘烤(hōng kǎo)绷紧(bèng)又得(děi)闲情逸致(yì)【形似字正音】【多音多义字】【词语积累】芊芊:草木茂盛。

黛色:青黑色。

主宰:主管,统治。

灵秀:秀美。

磅礴:(气势)盛大。

终极:最后,最终。

匍匐:爬行。

迸发:由内而外地突然发生。

滋:滋生。

融融:形容暖和。

澹澹:荡漾的样子。

闲情逸致:闲适安逸的兴致情趣。

教材文体感知【品思题目】本文是一篇写景散文。

文章用生动形象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写出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夏天的热爱和对劳动者的讴歌。

用独词“夏”作题目,干脆有力。

【走近作者】梁衡,当代作家。

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

《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研习教材重难点语篇结构分析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了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全文结构如下:第1段:总写夏天的特点。

第2~3段:写夏天的热烈。

第4段:写夏天的紧张、急促的旋律,赞美劳动者。

第5段:表达对夏天的赞美。

语篇脉络梳理火红的太阳:烘烤磅礴金色的麦浪:翻滚香的热风:浮动热烈棉苗:挑绘景冲刺高粱、大米:举瓜秧:匍匐夏的旋律挥镰、弯腰颂劳动流汗、追肥白天赞人民紧张浇水神经急促听窗纸半夜紧绷写人看云头重点语段品读1.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品味】作者不用“炎热”而用“热烈”形容夏天,赋予夏天以人的感情,流露出对夏的喜爱之情。

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使人紧张的,这与“热烈”有着内在联系。

紧张、急促的旋律往往使人兴奋激动,带来积极的情绪。

这暗示了这篇文章既写夏天的景物,又写夏天里人的活动,歌颂劳动和劳动者。

【体会】独句成段,格外醒目,写文章要巧设中心句。

2.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品味】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体会】一个形象的比喻,激活了全段乃至全篇。

3.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麦浪,麦苗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品味】“烘烤”、“涌”写得极为精彩,“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涌”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

【体会】一个“乐”字,几十年不忘,可见她心地光明,开朗乐观,得益于很早接受艺术的陶冶。

4.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品味】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朝天举着喇叭筒”在吹的形象,令人仿佛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在“匍匐”中,瓜秧抖动着腰肢,蜿蜒蛇行的姿态如在眼前。

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美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

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体会】比拟手法的运用和特写镜头的采用,使景物的神情气韵跃然纸上,试作具体品味。

5.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品味】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

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体会】语言方面,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

6.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够辛苦民,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品味】“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是从侧面写夏天的紧张。

这从两个方面写。

一是从白天到夜里,人们的神经都不能松弛:白天劳动时想着快割、快打,半夜里还要担心天气是否有变化。

二是写在整个夏天里,人们不但忙夏收,还要忙着管理秋收的作物。

写“五月人倍忙”,处处体现紧张、急促的旋律,这里多用短句,读起来节奏快,确实使人感到夏天的旋律是急促的。

结句对这一段的内容作了形象的概括。

【体会】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

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

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整体感悟鉴赏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夏》一开始,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

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当然,《夏》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

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

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

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

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

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

《夏》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作者:张恒)疑难问题探究1.作者为什么“与一般的文人墨客不同”而要赞美夏?提示:作者之所以要赞美夏,是因为在作者的心目中,夏季是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 作者在文中把无形的东西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味,他是怎样做的?提示:作者通过侧面烘托的方法进行描写。

如第二段文字:写夏天的到来,作者通过写细草、林带上的淡淡的绿烟,蝉儿的叫声等等,烘托出了热的威力,写出了夏的有形、有色、有声、有味。

3.作者为什么把夏天比喻成“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夏的沸腾?像这样的比喻句你还能找出几个?提示:这里的“沸腾”是一个比喻性的说法,意思是夏天的特征已非常鲜明。

课文第2段里的主要内容就是描写这“沸腾”的景象。

“火红的太阳……在天地间升腾”,是直接的描写;“山坡上的芊芊细草……一声声地长鸣”,是间接的描写。

其它比喻句: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等。

4.“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中“凝成”能改为“形成”吗?为什么?提示:“形成”的意思是通过发展变化而成为具有某种特点的事物,或者出现某种情形或局面。

“凝成”的意思是凝结成为某种事物。

就一般运用的习惯看,前者更多地运用于抽象的事物,后者更多地运用于具体形象的事物。

从具体语境看,“形成”和上下文的内容也不够协调,“凝成”则能引起人美好的联想。

5.“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麦浪,麦苗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中“烘烤”能换成“照射”吗?“涌”能换成“托”吗?为什么?提示:“烘烤”能使人感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照射”就是指一般的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温度的高。

“涌”是指水或云气冒出来,“托”是指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承受。

这里是描写田野里麦浪翻滚的一种动态情景,显然用“涌”字准确形象,也更能给人美感。

课外合作探究比较《济南的冬天》《夏》这两篇文章。

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1. 速读两篇文章,试比较老舍笔下的《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梁衡笔下的《夏》的总体特征又是什么?提示: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总体特征:温晴。

梁衡的《夏》的总体特征:紧张、热烈、急促。

2. 这两篇文章的总体特征在文章中是怎样提出的?试着具体分析。

提示:《济南的冬天》一文,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得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具体分析,作者拿济南同北平比,可见济南是无风的;拿济南同伦敦比,可见济南是响晴的;拿济南同热带比,可见济南是温晴的。

而《夏》的作者在文章开篇直接点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突出而醒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