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静安虑而后有得_黄帝内经_英语翻译随想

合集下载

医学翻译中的主语位置研究

医学翻译中的主语位置研究
[2]Mark Shuttleworth & Mairo Cowie.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 New Mark P.More Paraphrases on Translation[M].Clevedon etc.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Part Four: Conclusion.
三、研究/设计方案(包括研究/设计方法、技术路线,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及解决办法):
1. Collect information and materials from the library and reference rooms, through digital library retrieval and logging on the Internet.
[6] Zhaoguo Li & Xiru Liu.Yellow Emperor’s Canon of Medicine-Plain Conversation[M].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05.
[7]金敬红.阐释翻译理论与阐释过程[J].东北大学学报, 2005.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计划
时间
工作内容
预期结果
2008-11-15
2009-2-20
2009-3-13
2009-5-22
开题报告
一稿
二稿
终稿
形成写作思路方案
完成写作大纲
补充修改论文

副标题英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副标题英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副标题英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以《上海翻译》、《中国翻译》等期刊为例系别:外语系班级:06英语(1)班姓名:卢春华学号:20060311126任课教师:魏志成(老师)2008年12月25日副标题英译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以《上海翻译》、《中国翻译》等期刊为例【摘要】运用调查和分析的手段,指出当前国内期刊在处理带有副标题的文章标题时常用的方法及一些常见错误,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副标题;正标题;硬译;误译;直译;揉合一般说来,副标题是为了用来强调文章的重点而提出问题、举例等。

这一类标题中,正标题用词精练,但比较空泛和抽象,只好借助副标题来提出实质性内容,突出文章主题。

副标题的英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对文章副标题的英译已有不少专门论述,我们从中可以借鉴许多有用的原则和技巧,但却未能做到有章可循。

作为对文章正标题的有益补充和进一步解释的文章副标题的英译是否有规律可循呢?带着这个问题,作者对国内的知名期刊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

寄望于为文章副标题翻译提供参考性规范,对以后文章副标题的英译工作有所帮助。

1. 副标题英译中的常见问题1.1 硬译例1:清正廉洁以民为本—清代名臣陆陇其政绩评述原译:Being Upright and Honest People-Foundation of the Country: Comment on Noted Official LuLongqi and Accomplishments in the Qing Dynasty汉语文章惯用比较空泛而抽象的评介性标题,再以带破折号的副标题提出实质性内容,但英译时,决不可“照本宣科”。

此句中副标题用“政绩评述”概括了一代名臣陆陇其在清代任嘉定、灵寿两邑县令时的“勤政自励,清廉为先,以民为本,减免税赋,崇尚教化和移风易俗”的伟大思想和主政功绩这一主题线索,反映了文章的实质内容。

原译将内容“空泛而抽象”的正标题照本直译,既不符合英文标题的“美感功能”,又难以让译文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

《黄帝内经》常用文化负载词英译《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包含了丰富的医学思想和理论。

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往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黄帝内经》中常用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经典著作。

对于“气”这个词的英译是一个难点。

在《黄帝内经》中,“气”通常指“阳气”或“阴气”,是构成人体基本物质和维持生命的重要元素。

在英译中,可以使用“qi”或“vital energy”来表示。

例如,“气滞”可以翻译成“qi stagnation”,“气虚”可以翻译成“qi deficiency”。

对于“阴阳”这两个词的英译也十分重要。

在《黄帝内经》中,“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对立物质,是解释一切自然现象和生命现象的两大基本范畴。

在英译中,可以使用“yin and yang”来表示。

例如,“阴阳失调”可以翻译成“disruption of the balance between yin and yang”,“阴阳互根”可以翻译成“interdependence of yin and yang”.“五行”也是《黄帝内经》中常用的文化负载词。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属性,是解释自然界变化和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理论。

在英译中,可以使用“five elements”来表示。

例如,“五行相生”可以翻译成“the interac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五行相克”可以翻译成“the opposi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对于“脏腑”这个词的英译也需要特别注意。

在《黄帝内经》中,脏腑是指人体内的器官和组织,包括心、肝、脾、肺、肾等。

在英译中,可以使用“zang-fu organs”来表示。

例如,“心悸”可以翻译成“palpitations of the heart”,“腹痛”可以翻译成“abdominal pn”。

中华文化概况 5

中华文化概况 5
Chapter 5
校训释义: 《礼记· 中庸》。 “至诚”即是传统儒家最高的道德境界,也契 合当经时代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题; “博学”“笃行” 是达到“至诚”境界的行为 指南,也是现代大学实现学行协调和通才教育 理念的有效途径。“至坚”两字提炼自学校乃 至时代对人信念和品格方面的要求,同是达到 “至诚”境界不可或缺的意志力因素。
简言之,“至诚至坚”是指以诚实和坚定为 目标的人生修养过程,可视为对人“德”的 要求;“博学笃行”是指以渊博和诚笃为指 标的学行态度,可视为对人“才”的要求。 “至诚至坚,博学笃行”8字联系起来解读, 虽不外乎“德才兼备”的意思,但通过对 “诚”、“坚”、“博”、“笃”的强调, 突出了对学习目的——实践和成才的道德要 求。
feng 160 folk songs (or airs)
74 minor festal songs (or odes traditionally sung at court festivities) deal with matters of court and historical subjects
ya
31 major festal songs, sung at more solemn court ceremonies
song
40 hymns and eulogies , sung at blend history, myth and sacrifices to gods and ancestral religious spirits of the royal house material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 能得。
The point where to rest being known, the object of pursuit is then determined; and, that being determined, a calm unperturbedness maybe attained to. To that calmness there will succeed a tranquil repose. In that repose there may be careful deliberation, and that deliberation will be followed by the attainment of the desired end.

“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摘要】针对当前小学教学对学生情绪管理教育之不足、影响学生正常表现之现状,引导学生透由影片教学、小组活动、团体支持、创造性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学习辨识情绪、接纳情绪、表达情绪、纾解情绪,促进对负面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关键词】情绪表达负面情绪情绪管理传统教育学习方式有其问题,大家都在找新的方法,其中,社会情绪学习(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是备受瞩目的新焦点。

心理学家Daniel Goleman指出[1],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是儿童认识并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他人的关心和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学习能力。

社会情绪能力的缺乏导致学生在从小学到高中的发展中,与学校的连接越来越弱,极大地影响了儿童的学术成就、行为和健康。

培养儿童的社会情绪能力让他们在识别和管理自身情绪的基础上,更善于积极调动相关资源,在学业成绩和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

英国社会情绪学习项目(SEAL)[2],将发展儿童社会、情绪和行为技能的重点放在小学阶段。

项目实施后,对172所学校一二年级的学生进行前后测,对29所学校的教师、助教及校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13所学校的教职工和小学生进行采访,发现90%的学校教职工认为项目总体上是成功的[14]。

所有的校长、87%的教师及96%的非教职员工认为项目促进了儿童的情绪幸福感。

82%的教师认为项目提升了小学生情绪控制的能力。

通过参考两岸三地及欧美国家相关研究,依据我国国情文化特质与小学课程安排,笔者研拟出以下具体可行的方法。

(一)知止而后有定: 经由教学辨识正负情绪恐惧、悲哀、愤怒等都属于人的负面情绪状态。

当然,作为孩子也不例外,但由于孩子的年纪尚小,与人交往、沟通的经验尚浅,并且对自己产生的情绪认识不清,因此在出现负面情绪时不知该如何表达,只好自己寻找方式来进行宣泄。

《中庸》中英文版

《中庸》中英文版

《中庸》中英文版总述The Doctrine of the MeanBy Confucius Written ca. 500 B.C.E纲领(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

其下十章,盖子思此夫子之言。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What Heaven has conferred is called The Nature; an accordance with this nature is called The Path of duty; the regulation of this path is called Instruction.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The path may not be left for an instant. If it could be left, it would not be the path. On this account, the superior man does not wait till he sees things, to be cautious, nor till he hears things, to be apprehensive.There is nothing more visible than what is secret, and nothing more manifest than what is minute. Therefore the superior man is watchful over himself, when he is alone.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While there are no stirrings of pleasure, anger, sorrow, or joy, the mind may be said to be in the state of Equilibrium. When those feelings have been stirred, and they act in their due degree, there ensues what may be called the state of Harmony. This Equilibrium is the great root from which grow all the human actings in the world, and this Harmony is the universal path which they all should pursue.Let the states of equilibrium and harmony exist in perfection, and a happy order will prevail throughout heaven and earth, and all things will be nourished and flourish.【原文】天命之谓性(1),性之谓道(2),修道之谓教。

定静安虑得

定静安虑得

富士康总裁语录之一:主管人员的工作定位-------定静安虑得定静安虑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曾参《大学》(曾参系孔子的门徒)知止,明确目标和理想。

定,意志坚定的追求目标。

静,不受外界干扰和诱惑内心平静。

安,安于现状安守本分不怨天尤人。

虑,思虑谨慎处事周全。

得,舍得有舍就有得。

1)知止——明确原则,理清期许(就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止”指“归宿”、“立场”。

“知止”即对目标、归宿和自己的原则立场有明确了解。

对佛教而言,“止”为梵文奢摩他的意译,又译“止寂”、“禅定”,指通过坐禅入定,扫除妄念,专心一境,达到寂静的境界。

与“止”相对的范畴为“观”,为梵文毗婆舍那的意译,也被译为“智慧”,是在“止”的基础上发生的,指集中详细观察思维预定的事物和义理,获得某种功德和智慧。

2)有定——站稳立场,坚定不移(就是树立坚定的志向);“定”是定向。

朱子《大学章句》解“定”字说:“知之,则有定向”。

知止指对归宿有明确了解,则已经是“志有定向”的。

所以,“定”字应指坚定不移。

“知止而后有定”即是说,能对归宿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方能坚守不移。

3)能静——动机纯正,心不妄动;“静”是静心。

朱子《大学章句》释“静”字说:“静,谓心不妄动”。

对于“静”,《礼记》云:“人生而静,天之性也。

”《论语》也说:“仁者静”。

道教的北派全真道认为清静是修道的基础,故奉《清静经》为玄门日诵课之首,经云:“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4)能安——身心安详,从容有度;“安”是随处而安稳。

朱子《大学章句》释“安”字为“安,谓随处而安”。

《管子。

内业》进一步谈到“安”和“静”、“定”的密切关联:“天主正,地主平,人主安静。

”又曰:“圣人与时变而不化,从物而不移,能正能静,然后能定。

”再曰:“正心在中,万物得度。

”最后则是“德成而智出”。

5)能虑——思虑周到,驱除偏见,“虑”是思考精审。

朱子《大学章句》释“虑”字为“虑,谓处事精详”。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黄帝内经》本神第八

本神第八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

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两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1.“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

”五脏主藏。

2.“天之罪与?”与通“欤”。

“欤”与“乎”,皆类似于现在的“吗”。

3.“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正确的顺序“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4.“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的逻辑关系⑴乾→天→德↘↗⑸阳→⑺有形→身(魄)↘⑶生→⑷精>⑼心⑵坤→地→气↗↓↘⑹阴→⑻无形→神(魂)↗命(命运)→⑽意→⑾志→⑿思→⒀虑→⒁智①上天有好生之德,故称为天德。

②人为父母所生,而父母追根溯源是天地所生,故此篇中省去了父母,这是《内经》又一独特的表达方式。

③人在出生时命就定了,这是由乾坤两卦所定的。

④精分为阴精与阳精,又分先天之精(肾)与后天之精(脾)。

⑤魄,先天的本能,如感知觉、运动等。

⑥肝不藏魂,易梦幻、幻觉、夜游等。

睡少梦多是是肝不藏魂的表现,也是神不安的表现。

须肝神并治。

⑦神=五神(魂神意魄精)+志思虑智⑧心,日有所新谓之“新”。

⑨意,意识、意念、观念。

⑩思,反复计度衡量。

⑾虑,由近及远,慕逆将来。

⑿任物,接受外物,即格物。

⒀健康长寿十三字诀:“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智”。

德,顺天德;气,接地气;生,重养生;精,节阴阳;神,不伤神;魂,藏好魂;魄,强体魄;心,静安心;意,去杂念;志,存大志;思,勤动脑;虑,慕将来;智,有办法。

中医英语课后句子翻译1(含中文 lesson1-10)

中医英语课后句子翻译1(含中文 lesson1-10)

中医英语课后句子翻译1(含中文 lesson1-lesson10)Lesson 11.中国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TCM has a history of thousand of years and is a summary of the Chinese people’s experience in their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s.2. 中医学有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

TCM has a unique and integrated theoretical system.3. 中医学是研究人的生命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的一门科学。

TCM is a science that studies the rules of life as well as the occurrence, progres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4. 《黄帝内经》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Yellow Emperor’s Cannon of Internal Medicine has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oretical system of TCM.5. 《难经》在许多方面,尤其是在脉学上,补充了《皇帝内经》的不足。

Classic of Difficulties has supplemented what was unaddressed in the Yellow Emperor’s Cannon of Medicine in many respects,especially in pulse lore.6. 《诸病源侯论》是中医学最早的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

Discussion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 various diseases is the earliest extant monograph on the causes and symptom ofdiseases in china.7.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

修身五步:定、静、安、虑、得文化传承,勿忘“拾遗”演讲人:谢维和演讲地点: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演讲时间:二○一八年一月谢维和1954年生。

教育社会学家,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委员。

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校党委常委。

现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拾遗”,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丢掉的东西捡回来,当然我要说的,肯定不是我们丢了一个钱包或者丢了一个手机或者丢了一个什么物件,需要我们把它捡回来。

我在这里想与大家讨论的是: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里面,有没有可能有一些,是我们不自觉间丢掉的东西?这就需要“拾遗”,也就是我们要把它捡回来。

文化传承的重要性现在大家都很关心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在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往往有那么一点丢三落四。

丢掉一两个字无关紧要,可是要丢掉一段话,或者有些句子弄得不完整,那就可能出麻烦了。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现在如果有一个人,他要挖苦别人,可能会这么说:“你怎么这么蠢,真是愚不可及!”其实这个“愚不可及”,本意真不是挖苦他,而是在表扬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愚不可及”前面,还有一句话,叫“智可及”。

这是曹操在评价他的大臣荀攸时说的:“公达外愚内智,外法内勇,外弱内强,不伐善,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意思是一个人的聪明、才干,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去比肩,但是一个人的大智慧,即大智若愚的这样一种愚,就学不会了,因为这是做人有品位的一种境界。

如果忽略前面的“智可及”,只说后面的“愚不可及”,那么这种表达是不完整的。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对思想文化的内涵理解得不完整,丢三落四,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就不仅是不理解,而且是一种歪曲了。

常常被忽略的“修身”如果说儒家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大学》可谓是儒家的开篇之作。

朱熹曾说,如果一个人要去了解儒学的话要“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读《论语》,了解儒学的根本精神、主要观念,之后再去学《孟子》,而如果要研究里面很精深的东西,就要学《中庸》了。

老子经典名句英译

老子经典名句英译

老子经典名句英译这是《化胡经》英文版75章的一句话,但这并不是是中文《化胡经》,而是《西升经》,但是中文只有39章。

这是英文原文:eventy-FiveWould you like to liberate yourself from the lower realms of life? Would you like to save the world from the degradation and destruction it seems destined for? Then step away from shallow mass movements and quietly go to work on your own self-awareness. If you want to awaken all of humanity, then awaken all of yourself. If you want to eliminate the suffering in the world, then eliminate all that is dark and negative in yourself. Truly, the greatest gift you have to give is that of your own self-transformation. So find a teacher who is an integral being, a beacon who extends his light and virtue with equal ease to those who appreciate him and those who don't. Shapeyourself in his mold, bathe in his nourishing radiance, and reflect it out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You will come to understand an eternal truth: there is always a peaceful home for a virtuous being.我认为是这一段:皆有章第三十四老君曰:道非独在我,万物皆有之。

学校张贴用格言

学校张贴用格言

《礼记.大学》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白话解:能够知其所止,止于至善,(知道归宿所在),然后意志才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然后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然后才能安于处境随遇而安;能够随遇而安,然后才能处事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有所收获)。

2、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舒适安泰),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屋宇,使其堂皇富丽,品德可以修养人的身心,使人变得高尚,心胸开阔,身体安康,所以君子务必使自己意念诚实。

3、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译]: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样:虽然在看,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虽然在听,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虽然在吃东西,但却一点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说,要修养自身的品性必须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想要使自己有修养,先要使自己心术纯正,想要使心术纯正,先要意念诚实无妄;想要意念诚实无妄,先要获得知识;想要获得知识,先要穷究事物的道理。

5、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话解:存心真诚地做,虽不能做到与目标完全相合,也相差不远了。

6、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译文】假使能每天洗涤自身的污秽,从而焕然一新,那么就该天天这样清洗,天天有新的面貌,常年保持,从不间断,便能一天又一天地革新下去。

《礼记·中庸》: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译文】:“君子实行中庸之道,就像走远路一样,必定要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山一样,必定要从低处起步。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译文】别人学一次就会了,(我还不会),就学他一百次;别人学十次就能就会了,可是我还不会,就学他一千次。

如果果真能照这样自去做,那么即使再笨的人也一定会变得聪明,即使在柔弱的人也一定会变得坚强。

《道德经》汉英对照_(Waley_译本)

《道德经》汉英对照_(Waley_译本)

《道德经》汉英对照(Waley 译本)老子著Arthur Waley 英译注:英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古文愿意,敬请读者斟酌一章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The Way that can be told of is not an Unvarying Way;The names that can be named are not unvarying names.It was from the Nameless that Heaven and Earth sprang;The named is but the mother that rears the ten thousand creatures, each after its kind.Truly, “Only he that rids himself forever of desire can see the Secret Essences”;He that has never rid himself of desire can see only the Outcomes.These two things issued from the same mould, but nevertheless are different in name.This “same mould” we can but call the Mystery,Or rather the “Darker than any Mystery”,The Doorway whence issued all Secret Essences.--------------------------------------------------------------------------------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定而后静,虑而后得作文素材

定而后静,虑而后得作文素材

定而后静,虑而后得作文素材英文回答:Introduction.In a world characterized by constant distractions and an overwhelming bombardment of information, it become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habits that foster clarity of thought and cultivate deep understanding. The Taoist principles of "jing" (stillness) and "lu" (deliberation) provide a timeless framework for navigating the complexities of our lives with mindfulness and wisdom.The Virtue of Jing (Stillness)。

The concept of "jing" encapsulates the essence of stillness,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It is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stillness that we find respite from the relentless demands of the external world and create the space necessary for introspection and clarity. Physicalstillness, such as sitting quietly in meditation or immersing oneself in nature, allows us to settle our bodies and calm our minds. Mental stillness, on the other hand, involves quieting the incessant chatter of thoughts and allowing a state of openness and receptivity to emerge.The Power of Lu (Deliberation)。

定静安虑 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

定静安虑 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

定静安虑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
李照国
【期刊名称】《上海翻译》
【年(卷),期】2006()1
【总页数】4页(P63-66)
【关键词】《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古道;如梦令;矛盾;心境;无为
【作者】李照国
【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庸者百虑终将有得 [J], 周伟才
2.謀定而后動知止而有得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全力发展\"3+1\"产业集群 [J], 王蓓
3.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基于“目标导向”的学校管理认知与实践 [J], 陈小凤
4.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J],
5.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
——浅谈"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指导策略 [J], 陈炜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子的名言用英语翻译

老子的名言用英语翻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老子的名言用英语翻译篇一:老子名言集锦翻译老子名言集锦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可以说出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叫出的名称,不是永恒的名称。

中国人的真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不能用语言表达的。

这种态度不利于科学的发展。

2、“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3、“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4、“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它一方面表现了国人的不竞争心理,另一方面不争小利而得大便宜,表现了国人的狡猾谋略。

5、“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国的学问多是“玄学”,不是科学。

6、“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此话意即:知道雄大的一面,但自己谨守雌弱的一面;知道光彩的一面,但自己安于暗昧的一面;知道荣耀的一面,但自己宁守卑辱的一面。

中国人以柔克刚,太富有计谋了。

7、“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人治社会,注定了人际关系复杂,注定了修身处世学问深厚。

8、“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人治社会一切无保障,为了保护自己,不为天下先,可以理解;但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国人就应当有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9、“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怀玉”–––––––老子此话的意思是,了解我的人太少了,能效法我的人更难遇到。

因此,圣人往往是穿着粗衣,却怀揣着美玉,有货不能为人所识。

的确,老子提出以柔克刚、无为而治,很少有人能理解,尤其是接近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无为而治思想仅为统治者暴政过后的与民休息政策的依据。

完整“黄帝四经”之《称》篇译文「奇从奇正从正」心之所欲则志归

完整“黄帝四经”之《称》篇译文「奇从奇正从正」心之所欲则志归

完整“黄帝四经”之《称》篇译文「奇从奇正从正」心之所欲则志归完整“黄帝四经”之《称》篇译文「奇从奇正从正」心之所欲则志归!必读学习收藏:《称》篇原文及参考解释:称(论治,爱贤,中正,指武,体道,同治,取予)【道无始而有应。

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

有物将来,其形先之。

建以其形,名以其名。

其言谓何?环□伤威,弛欲伤法,无随伤道。

数举三者,有身弗能保,何国能守?奇从奇,正从正。

奇与正,恒不同廷。

凡变之道,非益而损,非进而退:首变者凶。

有仪而仪则不过,恃表而望则不惑,案法而治则不乱。

圣人不为始,不专己;不豫谋,不弃时;不为得,不辞福。

因天之则。

失其天者死,欺其主者死,翟其上者危。

心之所欲则志归之,志之所欲则力归之。

故巢居者察风,穴处者知雨;忧存故也。

忧之则□,安之则久;弗能令者弗能有。

(黄帝四经·称经)[译文]包罗万象的大“道”浩广而没有边际,但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着。

人们没有认识到它的时候,它好像没有;认识到它的时候,它便随之出现了。

一个事物的形质和概念即将产生的时候,它的形状是首先显现出来的。

事物的形质出现了,才可据此来给它定名。

这样说意味着什么呢?这是需要人们仔细思考的。

乱用刑法就必然伤损威严,放纵私刑则有伤法度,不遵循客观规律就会伤损大“道”。

这伤害威严、法度、大“道”的行为反复出现,其结果就是自身难保,甚至失掉国家。

用非常规的手段处理特殊的事情,用常规手段处理常规事物,特殊与常规,各有其位,不能混淆。

凡出现改变常规超越准度的情况时,那么应付的方法便是谦抑退让、虚静无为。

最初改变常规的必有凶祸。

依据仪器来测量就不会有误差,依靠仪表来观测就不会迷惑,用法度来治理就不会混乱。

作为圣人,不先动、不偏执一己之见,天时未到便不预先谋划、而天时到了也不可失去时机,不谋求索取、而福祥来至也不可放过:总之要因顺上天的法则。

做为君主,如果失去天道他的国家就会灭亡;做为大臣,欺蒙主上就会戮死;做为小民,轻蔑上司就会危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翻译Shanghai Journal o f Translator s 2006No .13本文为2005暑期全国翻译研习班(上海)交流稿,经压缩。

[收稿日期]2005208230[作者简介]李照国,男,上海中医药大学外语教学中心主任,中医学博士,副教授。

定静安虑 而后有得———《黄帝内经》英语翻译随想3李照国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10年前我首次东游海上,途经古道名镇潼关时,曾信手填写了一首《如梦令・过潼关》:昔日镐京年少,不解早春寒早。

策马向潼关,灞柳残阳夕照。

古道!古道!青鸟几时相报?那时我正处在欲为而无为、力行而难行、不变而万变的矛盾交织之中。

在与友人的通信中,我曾以“欲把几滴相思泪,比作长江东流水”来描述自己当时的心境。

这些矛盾的心境都源于我对《黄帝内经》这一千古名典的学习和翻译。

我是在1984年大学毕业后开始接触和学习中医的。

三年后尝试翻译中医的“圣经”《黄帝内经》。

1995年完成了《黄帝内经》的英译初稿,自己也“似曾炼狱走一番,生克乘侮尽其间”。

《黄帝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这“阴阳”既是“天地之道”,自然也是翻译之径。

然而这“道”似乎又是那么的观乎无形,触乎无觉,臭乎无味,但却感乎有动,顺乎有径,从乎有功。

一、《黄帝内经》———远古圣典几人识二十年前,我接触到了《黄帝内经》这部千古奇书;十五年前,我开始系统翻译这部圣典;五年前,在各方的帮助和支持下,我重译了这部天书;今年,这部渗透了古今学人心血的、堪与三坟五典媲美的医典之英文译本终于问世了。

当我抚摸着尚散发着幽幽墨香的样书时,终于体会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客”是怎样一种天上人间的感受。

《黄帝内经》到底是怎样的一部书呢?《黄帝内经》即《素问》与《灵枢》之合称,成书于春秋战国到两汉时期,但其基本思想的形成应该远远早于其成书年代。

实际上人类的医疗活动,从最初的本能反应到后来的理性归纳和总结,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

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人类医学知识的积累实际上是和人类的起源同时开始的。

所以可以这样说,中华民族的历史有多么悠久,中国医药学的历史就有多么长久。

《黄帝内经》之名,始见于西汉末年刘歆所著的《七略》,后载于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艺文志》。

其冠以“黄帝”之名,乃是受当时托古学风的影响,意在表明其论之道正源远。

《素问》的成书年代,历来有不同的说法。

其名始见于东汉张仲景撰写的《伤寒论》序言中。

《灵枢》作为《黄帝内经》之分册,其名出现较晚,始见于中唐时期王冰的《黄帝内经素问注・序》。

关于其命名之含义,历来说法不一。

《素问》和《灵枢》各九九八十一篇,每篇基本上通过黄帝与其臣子岐伯、雷公、少俞和鬼俞区等人的问答来阐述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一般的叙述方法是,黄帝就某一具体的理论或治疗问题发问,其臣子根据相关的理论进行深入浅出的解释和论述。

从现存《素问》所述来看,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除“运气”七篇和两个附篇外的全部内容,是《素问》成编时的基本内容。

一般认为这部分内容非一时一人之作。

但对其成编时间,说法不一。

第二部分为运气七篇(“运气”是“五运六气”的简称,即古代研究气候规律与发病关系的学说。

“五运”指五行的运动,“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六种气象的流转。

其演绎方法是根据十天干定运,依据十二地支定气,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进而探讨气候对发病因素和人体的影响,概括出风、热、湿、火、燥、寒发病的一般规律。

)《素问》至隋唐时期已残缺第七卷,唐人王冰在整理《素问》时,自称得其先师秘藏,补入了这部分内容。

第三部分为《素问》遗篇,即“刺法论”和“本病论”。

这两篇内容在王冰校注《素问》时尚缺,仅保存了两篇篇名,并注明“亡”。

宋人林亿等校正《素问》时发现有此二篇之流传本,认其为伪作。

但就其内容来看,与“运气七篇大论”属同一学术体系,对“运气七篇大论”内容有一定的补充意义,所以现一般将其作为《素问》之附篇。

《灵枢》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全面论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摄生等问题,并叙述了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化,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及人体内部协调统一的整体观念,而其最突出的特点则是更翔实地阐述了经络理论和针法。

与此相关的内容,占了《灵枢》的五分之四左右。

所以《灵枢》是总结汉代以前我国经络学和针刺技术的最重要著述,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黄帝内经》中还记述了大量古代天文、气象、物候等学科的知识,为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二、艰难历程———诉于东风化为雨《墨子・修身》说:“是故置本不安者,无务丰末。

”又说,“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

”我由翻译中医转而专修中医,可谓・36・“安本”;修医而后从译,亦可谓“察迩”之举。

但却没能达到“迩修”之境。

究其缘由,概因所译与所以译乾坤二端,阴阳两极之故。

翻译《黄帝内经》是我一生的梦想和追求。

1984年我开始从事中医英语翻译工作时,即注意到《黄帝内经》的英语翻译问题并开始尝试翻译这一千古名典。

在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在我国著名医学英语专家邵循道教授的指导下,我正式开始翻译《内经》。

《素问》卷的译稿草就于1992年,《灵枢》卷的译稿延至1998年才最终完成。

但却一直没有交付出版,因为译稿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和推敲。

2000年,出版界的朋友与我联系,告知《黄帝内经》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主持的《大中华文库》,约请我修订旧译,尽早出版。

而此时的我已成惊弓之鸟,岂敢再涉此急流险滩。

我推之再三,朋友邀之再四,只好硬着头皮翻出了旧译稿。

岂知翻开一看,竟毫无可用之处!毕竟那是十年前的旧译,十年前我对中医的了解,对翻译的感悟以及对译理的把握都与今时大相径庭。

为了完成朋友的委托和自己的宿愿,只好着手重新翻译。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素问》卷已于2005年4月出版,《灵枢》卷也正在审定之中。

回顾十多年来的翻译历程和近四五年来的修改补正,感慨良多。

中医翻译难,《黄帝内经》的翻译更为不易。

由于年代久远,语言晦涩,理论深奥,再加上各家注解不一,将其译为白话文已颇为不易,更何况译为英语!通过多年的翻译实践,我深切感到《黄帝内经》就像唐诗宋词一样,几乎是不可译。

即使勉强翻译了,其内涵上的“信”,表述上的“达”,文字上的“雅”也很难做到。

就一个“信”字,就足以使译者“白发三千丈”了。

译稿虽然勉强草就,但读来佶屈聱牙,词不达意。

此次重译《黄帝内经》,实在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而始终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感。

在动手翻译之前,我首先对中医翻译在国内外几十年的翻译实践和研究探索进行了总结分析,对自己以往在中医翻译上的种种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黄帝内经》英语翻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及应该采用的基本方法。

2001年初开始动笔重新翻译《黄帝内经》。

因有十年前的翻译实践作基础,有译前广泛的资料准备,翻译中虽有种种困难,但在医药和文化界许多名家的帮助下,大部分都基本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决。

三、是是非非———一名之立历三秋老子说“知常曰明”,就是说人应当懂得天地间万物变化的规律,处事要合乎自然的常理。

他告诫人们:“不知常,妄作,凶。

”译事也是如此。

译事要符合译理,而译理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玉律。

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

”中医翻译上的种种论争,圈外冷眼来看,莫不源于“不知常”。

比如说关于“黄帝”帝号的翻译,历来争论颇多,有主张译为Y ellow Em peror,有主张去Y ellow存Em peror的,也有主张音译为Huangdi的。

对“黄帝”帝号的翻译之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

在我国古典哲学五行学说中,“五方”中的“中”与“五色”中的“黄”相匹配。

帝轩辕居于中原,中原之土为黄色,帝轩辕有土瑞之德,故称其为“黄帝”。

在中文里,“黄帝”之“黄”也首先是表示色彩的,只是这个色彩之中蕴含着丰富而又深刻的中国古典哲学和文化之原质。

而这个原质在英语翻译中,也应该以相应的方式或途径再现出来,使西方人对Y ellow在中国文化中所赋予的独特内涵有所认识。

从理论上讲,内容和形式应该是统一的。

但这个统一并不是没有条件的,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内容和形式才能统一。

脱离了特定的条件,内容和形式原有的统一就不复存在。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黄帝”之“黄”的形式与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达到了完满的统一,这个统一是经过了若干年文化的孕育和交融后才得以实现的,并非一蹴而就。

而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Y ellow这个词的形式与它应该承载的中国文化的内涵还未实现统一。

从表面上看,Y ellow在英语中仅仅反映的是一个色彩概念,与Em peror搭配在一起尚缺乏文化因素的交融。

基于这样的认识,似乎将“黄帝”译为Y ellow Em peror是不妥的。

但从系统、客观、准确地向西方传播中华文明的要求来看,这样的认识显然是片面的。

人们之所以觉得Y ellow Em peror这种译法滑稽,实在是形式与内容的脱节所造成的。

如果中国文化比较系统深入地介绍到了西方,如果西方人对中国文化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和认识,那么英译的中国文化的概念形式与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会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逐步实现统一。

现在还没有实现统一,这只能说我们对外翻译介绍中国文化或中医文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不能简单地否定了某种译法了事。

翻译介绍中医或者中国文化时,当然需要考虑海外读者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但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在对外介绍翻译中国文化或中医文化时努力保持其系统性、完整性和原质性,切忌削足适履。

有关“黄帝”帝号翻译的不同见解,似乎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这个问题的解决并不完全靠“有道理”或“没道理”这样一个简单的二元分切法来解决。

比如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家“中国”的名称在英文里是首字母大写的“China”。

大写也罢,小写也罢,China和“中国”在语意上、内涵上和感受上可以说毫无契合之处。

然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已习惯于接受China这样的译法,也习惯于接受自己是Chinese的这种说法。

由此可见,翻译有时候并不“有理”就能“走遍天下”。

所以斟酌再四,我觉得还是应该综合直译和音译两种看似相反、实则相成的翻译方法。

将音译的Huangdi作正名,直译的Y ellow Em peror作为副名,对正名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这种音译和直译兼顾的做法,看起来有点无可奈何,但也不无可取之处。

如《素问》第一篇开首说:“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我将此句翻译如下: Huangdi,or Y ellow Em peror,was born intelligent and eloquent in his in fancy.He behaved righteously when he was still a child.As a y oung man,he was honest and sincere.When growing up,he came to the throne.・46・这个译文从结构上看似有直译之痕,但字里行间仍然显现着意译之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