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实践平台·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

王瑞英(德州学院图书馆山东德州253023)

要:文章阐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分析了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进而论述了公共图书馆

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服务定位:保障公民文化权利、弥合数字鸿沟、社会教育、保护文化多样性、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娱

乐。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权利数字鸿沟政府信息公开文化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09)05-0122-05

The Public Library Service Positioning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Wang Ruiying (Library of Dezhou University ,Dezhou ,Shandong ,253023)

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this system.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service location of the public libraries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ights of citizens,bridging the digital gap,social education,th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diversity,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culture and entertainment.

Key words: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ublic library service ;cultural rights ;digital gap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ity ;cultural diversity CLC number :G258.2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09)05-0122-05

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国际国内早有研究,并在“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四方面已达成了共识。但是,现阶段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下,文化建设急需加快步伐以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显得尤其重要。作为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的公共图书馆和保证信息公平获取的公共图书馆制度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担当着重要角色,其服务定位应该在传统定位的基础上,重点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满足。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内涵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属公共服务范畴。所谓公共服务

就是“为了满足与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利益关系的公共需求,体现社会上绝大多数人的偏好,保障社会每个人最基

本的福祉,国家运用权力从事的职责活动”。[1]

公共服务是

国家实现管理的手段,是国家、政府最基本、最正常的职

能之一,也是国家、政府存在的前提。“一切政治权利起先总是以某种经济的、社会的职能为基础的”,“政治统治只

有在他执行了他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2]

我国,现阶段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

2005年10月11日,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战略规划。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其中“公共文化服务”设专章,在《纲要》中占据了令人瞩目的地位。

2007年6月16日,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专门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显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中国政府的战略视野,成为本世纪初中国政府文化建设的大事。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以政府部门为主的,公共部门提供的,以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为目的,向公

基金项目:本文系德州市社科规划项目“高校图书馆与地方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编号:08YD007)研究成果之一。收稿日期:2009-04-25;责任编辑:宋

122

2009年第5

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制度和系统的总称。[3]

完善的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包括:公共文化产品生产服务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覆盖体系、公共文化人才、资金和技术保障体系、

公共文化服务组织支撑体系、公共文化服务评估体系等。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是某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因此建立一个覆盖全国、

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软实力,协调各种利益诉求,增强民族凝聚力,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精神文明,塑造国家新形象将有重大积极意义。

2

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2.1

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在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的实质是在文化层面实现国家、政府

管理的公平、正义,进而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的目的就是保障和实现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据1966年12月16日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所述,公民文化权利包括参与文化生活权利、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权利、享受文化科技进步权利、接受教育与培训权利、开展

文化创造的权利以及文化成果受保护的权利。

[4]

公民文化权利的保障和实现必须依托各种文化服务主体。现阶段,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体构成主要有四方面:即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文化事业单位、非政府组

织、

企业。[5]

其中,政府文化行政部门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核心主体,是公共文化服务的组织者、监督者,其它各主体是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和提供者。非政府组织和企业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和延伸。文化事业单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公共服务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受益的非竞争性,服务的提供者很难准确地核算为受益人提供的利益,无法使每一个受益人公平地负担成本,因而无法收回成本并赚取利润。非排他性,是指某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减少他人使用该公共物品的效用,即不排斥其他受益者。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具有“共享”性,当某种产品的消费者增加时,其供给成本并

不因此而增加(边际成本为零)。

[6]

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市场,如信息咨询组织、书刊发行机构、数据库商、数字阅读产品的提供商等是不会提供这类服务的,这使得市场机制在这类服务中“失灵”。

公共图书馆服务则是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通过对信息资源的调整与配置,解决市场机制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资源和服务存在城乡不平衡、地区不平衡、

社会阶层获得服务不平衡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秉承职业信念将服务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以合理的方式和公平的标准获得图书馆开放、平等、免费的服务。公共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就是立足人类社会的民主与进步进而产生的人类自我实现的一种人文关怀。在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成为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中的重要责任。

2.2公共图书馆的性质、特点决定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1994年版的《公共图书馆宣言》认为,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终生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是传播教育、文化和信息的一支有生力量”,“是地方的信息中心,用户可以随时得到各种知识和信息,每一个人都有平等享受公共图书

馆服务的权利”。

[7]

该宣言阐释了公共图书馆的作用、性质和服务方式。由此,不难发现,公共图书馆是由政府或社区组织支持和资助的文献信息中心,以收集、整理、保存、开发、服务为己任,面向社会所有人提供免费服务,以保证个人和社会信息获取与利用的平等与自由。

公共图书馆具有如下特点:(1)公益性。公共图书馆是政府保障公民文化权利行使公共文化服务职责的途径之一,公共图书馆服务属公共服务范畴,公益性是其基本价值属性。公共图书馆作为一种调整信息分配、维护信息自由公平的保障制度,其经费来源于政府财政支持,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有义务为社会上所有纳税人提供优质免费服务。图书馆是一项公益性文化事业,这是人们对图书馆利益属性和价值特性的基本估计,实质上也是人们从利益归属和资源配置方面对图书馆运行规律的基本界

定;[8](2)公平性。从社会契约的角度看,国家起源于公民

对自身权利的让渡,他在让渡一部分自由并在对国家尽相应义务的同时,国家也对公民的生活产生了许多责任。公共服务就是政府在处理国家与公民逻辑关系基础上,结合了个体与社会的权利和义务所做出的通向社会公平的选择。公共图书馆作为保障信息或知识公平获取的制度安排使处于社会弱势的老人、儿童、落后地区的特殊人群、少数民族等享用到同社会上层人士一样均等的图书馆服务。1966年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27条规定:“在那些存在着人种的,宗教的或语言的少数人的国家中,不得否认这些少数人同他们的集团中的

123

其他成员共享自己的文化,信奉和实行自己的宗教或使用自己语言的权利。”[9]公共图书馆从18世纪中叶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是向社会上所有的人敞开了怀抱,公平性是其与生俱有的属性;(3)正义性。正义是制度存在的价值。公共图书馆的设立体现着国家的意志。美国学者史帝芬·霍尔姆斯和凯斯·R·桑斯坦指出:“公共财政和国家行为是任何权利存在的必要前提;没有公共权威,就没有公民权利,公民权利的前提是存在有效的公共权威。”[10]公民之所以具有权利主体的资格,是因为他们尽到了相应的义务(如依法纳税等)。为此,政府必须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保障纳税人的利益——

—设立公共图书馆。数字信息时代的到来,公共图书馆更应成为机会均等的工具,成为通向信息的电子渠道。“图书馆必须向公众免费提供因特网/万维网的检索利用,使所有人不管经济状况如何都可以使用电子载体的信息。”[11]

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容易走进社区、走进城乡居民、走进社会弱势群体,成为他们获取信息服务的平台,成为城乡居民的文化社保和第二起居室。公共图书馆可以保障公民的教育权利、信息权利、享受文化科技进步的权利、参加社会文化生活的权力,因此,公共图书馆成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3公共图书馆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定位公共文化服务所弥补的是市场失灵情况下公民文化需求难以满足的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所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利,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逻辑起点。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以政府为主导、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框架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2],切实满足公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和基本文化需求。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重心下移、服务对象兼及全民——

—社会各阶层人士、服务方式多样灵活方便快捷、服务内容和过程公平、服务性质公益。长期以来,由于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公共图书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东中部地区强于西部,城市好于乡村,这就造成社会中上层人士享用的图书馆服务好于下层人士。因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在在西部、在基层、在农村。所以,在构健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服务可以考虑从以下几

个方面定位。

3.1创新服务形式,关注弱势群体,保障公民文化权利

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促进民主进程的基本条件之一。文化权利和政治权利、经济权利、社会权力一样,是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1966年联合国通过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公约》第15条对于文化权利作如下规定:“(一)本公约缔约各国承认人人有权:1.参加文化生活;2.享受科技进步及其应用所产生的效益;3.对其本人的任何科学、文学或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利益,享受被保护之权利;(二)本公约缔约各国为充分实现这一权利而采取的步骤应包括为保存、发展和传播科学和文化所必须的步骤;(三)本公约缔约各国承担尊重进行科学研究和创造性活动所不可缺少的自由。”该公约于2001年7月开始在我国生效。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社会主体的个人客观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的在权力和权利、发展机遇、生活物质条件等方面不具备优势的人群。即城市低收入者、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农民工、和中西部广大农村居民。弱势群体在社会发展中信息获取能力、处理能力较差,个人发展机会较少,社会参与度不高。弱势群体的生存和发展成为当前和谐社会进程中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信息经济时代,文化生产力成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形式。文化生产力要素包括人的智力、科学生产管理、劳动组织、文化资源等,以“文化”为标志性特征。当前我国弱势群体的低文化程度现象成为制约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原因,直接影响当地文化生产力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我国有近9亿农村人口基本得不到公共图书馆服务。这就要求公共图书馆必须改进服务方式——

—延伸服务,实现普遍均等,使全民共享文化科技成果。据邱冠华馆长和于良芝教授的“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研究分析,公共图书馆向基层延伸的模式有区域性网络模式、总馆/分馆模式、流通点模式、区域性网络模式。区域性网络模式适用于在硬件、管理、技术、资金等方面条件较好的各级公共图书馆。总馆/分馆模式是分馆在行政、业务方面隶属总馆,资源方面可共享。流通点模式借助无限上网技术使流通点与总馆在技术上连接、开展各种业务,此种模式是对图书馆服务盲区的补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是对包括公共图书馆在内的公共文化发展的政策保障。各地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采用相应的模式延伸公共图书馆服务,共享图书馆资源,使文化科技成果惠及全民。

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124

2009年第5

3.2弥合数字鸿沟,维护信息公平

数字鸿沟又称信息鸿沟,简言之就是对信息的掌握、拥有、控制和使用能力上存在的差别。收入、教育、地域和种族是造成数字鸿沟的主要因素。数字鸿沟存在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不同的人群之间。现代社会信息大量集中的结果,使信息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人们正面临另一种形式的贫困威胁———信息贫困。有专家指出,如果数字鸿沟不及时填平,无数信息弱势者连他们现有的基本权利都面临着被削弱的威胁,在将来互联网的天下,他们的各种机遇也将大为减少。信息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自由从事信息活动的权利,包括信息的自由获取、生产和传播。信息权利是公民应该享有的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的权利,信息权利的实现以信息的无限开放为基本条件。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鸿沟越来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把这一任务交由公共图书馆来承担。作为信息均等工具的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时代理应也必须保障公民自由获取信息的权利。《公共图书馆发展指南》指出:“公共图书馆是机会均等的工具,应该成为数字时代通向信息的电子渠道,以防止有人因疏

离技术进步而被社会排斥在外。

”[13]

3.3社会教育

《公共图书馆宣言》关于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有明

确规定:

“公共图书馆是人们寻求知识的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的终身教育、自由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基本条件”,“支持各级正规教育,也支持个人和自学教育”。支持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可以说正是公共图书馆的教育职能才促使其产生、发展、延续。(1)满足广大社会成员的文化需求。

公共图书馆属社会性自主教育,开放、平等、免费、自由的信息获取方式成为面向社会所有人开放的无门槛的大学。任何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这里获取需要的信息知识,尤其能够满足残疾人、退休人员、进城务工人员、农民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2)引领社会阅读。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促进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重要途径。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成立“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引领社会阅读风尚。如“第一届全民阅读论坛:数字时代的阅读”

、“世界读书日在厦门:多元媒体时代的阅读”等活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开展的各种讲座、读书演讲比赛也颇受欢迎;(3)提升信息素养。对读者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和培训,使读者能够针对问题寻找、选择、整理和储存、重组、应用有用信息,独立解决问题。3.4

地方特色文献集藏、使用,保护文化多样性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是全社会所有人,因此,公共文化服务必须考虑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文化需求和文化表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迅速推进,文化“趋同”化势头在

全球也日益明显,因此,保护文化多样性显得越来越重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0年《世界文化报告》就以“文化多样性、冲突与多元共存”为主题。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全球共识。

公共图书馆对地方特色文献的搜集、整理、集藏是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渠道之一。地方文献是指反映某地某时段内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变化的文献。具体包括一个地区的政治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教育发展、历史变迁、地理风貌、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人文意蕴变化等,所以地方文献具有特定的历史性、鲜明的地域性和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地方文献的这些特点可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对文化产品多样性、

丰富性以及各种文化表达的需求。具体做法:(1)争取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定期走访省党史办、

省方志办、省政协文史委员会、省统计局、大学及研究所(县、乡级图书馆可以走访以上相应的同级部门),收集文献资料;(2)专集、专藏、专管。地方文献来自各部门、

各单位,种类繁多、形式难统一,连续性不强,因此应培养专人搜集、专室收藏、专门管理,以保证收集的完整性、

连续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基层图书馆可根据各自能力进行收集和保管;(3)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有选择地建立特色文献数据库,并做好数据库的推介工作,让地方文献走出“家门”为社会所用。3.5政府信息公开

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信息资源的公开获取给以足够的重视。

2007年4月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2008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第十六条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

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

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同时明确要求:“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这说明行政机关有责任、有义务向公共图书馆提供政府相关信息,公共图书馆也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条例》规定:“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

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都需要公开。公共图书馆作为面向全体公民的公共服务机构,其服务的近距离、经常性、容易获取和平等、自由、免费的特点使之与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公众知晓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相比,公共图书馆占据独特的优势,尤其在满足信息弱势群体需求方面凸显出公共图书馆的公平性特征。因此,图书馆要转变观念,增强服务意识,扩大服务内容。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各自具体情况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设立专门

125

(上接第87页)2002:2.

[3][8]陆菲,高山行.关于公共借阅权相关法律问题的思考[J].图书情报知识,2007,(1).

[4]程开源.知识产权法[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2.[5]程应红.对西方国家图书馆公共借阅权制度的思考[J].

图书馆论坛,2008,(8).

[6]李婉彬.从一个新的角度理解和应用“公共借阅权”[J].

图书馆建设,2008,(7).

[7]王晓军.试论我国建立公共借阅权制度的前提和原则[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9).

[9]柳励和.图书馆与公共借阅劝[J].图书馆,1997,(1).作者简介:柳英(1983—),男,河北大学管理学院图书馆学专业2007级研究生;刘晓红(1983—),女,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

的“政府信息工作部门”,配备专职的技术服务队伍,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类等工作;(2)利用图书馆自身的网络优势、技术优势对分散的政府信息进行整合,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建立完善的文献信息检索系统。(3)设立专门的政府公开信息阅览室和信息咨询服务台;提供专题、定题等跟踪信息服务;(4)做好政府公开信息的推介工作,并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公民自觉使用政府公共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3.6发挥文化娱乐功能,传播先进文化

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目的就是保障和实现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理应为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和精神生活的满足提供文化休闲空间和开展多种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图书馆学概论》(修订本)中指出:“现代图书馆不仅向读者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而且还向社会提供文化活动的场所,几乎每一个新建的图书馆都把文化活动设施看成是图书馆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把图书馆建成设备先进、设施一流的文化活动场所,可以向公众提供学术会议、大型展示会、报告会、研讨会、音乐会、电影放映、文艺演出、仪式和庆典、文化旅游、游乐场等服务”,[14]不仅如此,一些公共图书馆还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立了自己的服务品牌,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如国家图书馆的“国图讲座”,苏州图书馆的“公益讲座”,上海徐汇区图书馆的“满庭芳公益书场”,广州越秀区图书馆的“书吧”等等。公共图书馆的文化空间功能使公共图书馆真正融入居民生活,人们来此可听报告、看演出、看展览、谈生意甚至交友,公共图书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离不开的第二休闲空间。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娱乐功能不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为当地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了居民的文化素养,促进了当地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4结语

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坚力量,其服务定位的实现取决于公共图书馆体制的改革。令人欣喜的是,不管是图书馆理论界还是实践领域都在探索公共图书馆如何保障所有人都能真正获得图书馆普遍服务,而且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公共图书馆体制属条块分割式,即一级图书馆有一级建设主体,每级图

书馆都对自己的建设主体负责,各级图书馆之间仅是较松散的业务关系,不存在任何组织关系,各自为政。这种体制下维持基层图书馆正常运行和发展的经费难以得到保障。自建国以来,虽然我国多次启动基层图书馆建设项目,但是在实际社会效益还没有真正产生的时候基层图书馆就渐趋消弭了,这也是自六五以来我国基层图书馆屡建屡衰的原因。改革30年来,除经济较发达的一些地区,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上还是沿用各自为政的体制。今天,这种体制严重制约了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的实施,因此改革图书馆体制,改革财政制度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于凤荣.论公共服务的本质:秩序与正义[J].理论探讨,2008,(2):11-14.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Z].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2.

[3]许建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构中的图书馆发展路向——

—兼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对图书馆事业改革的启示[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3):44-45.

[4]嵇亚林,李娟莉.公民文化权利与公共文化服务——

—对构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百家,2006,(7):121-125.

[5]李少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及其功能分析[J].社科纵横,2007,(2):37-39.

[6]陈力.公共服务中的图书馆服务[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1):6-12.

[7][11][13]国际图联/科教文组织.林祖藻译.公共图书馆服务指南[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徐金法.关于图书馆事业公益性原则的思考[J].图书馆,2002,(1):22-26.

[9]新华网.新华资料[EB/OL].[2008-05-19].http://news.

https://www.360docs.net/doc/6418431752.html,/ziliao/2003-01/20/content698226.htm.[10]王绍光.左脑的思考[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68-170.

[12]章建刚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的发展诉求[N].

学习时报,2007-11-29.

[14]吴慰慈,董焱.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王瑞英(1957-),女,德州学院图书馆副教授。

王瑞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定位126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路径 兰凯军《光明日报》(2014年03月02日07 版)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提出,是中央对新时期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所谓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指兼具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制、运行机制的总称。我国一直非常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例如,服务内容老化、服务效率低下、群众参与热情不高、公共文化服务对人民群众的亲和力与影响力下降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亟待进一步改善,以提高其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 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法制保障。在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用以规范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运行秩序和决策方式,否则就会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长期性、公平性、效率性、规范性等大打折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立法总体比较滞后,相关内容散见于一些单项的法律法规中,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因此,要抓紧完善立法,使现代公共文化体系建设走上法制化轨道。要将公共文化服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虑,在已有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与制度政策的基础上,吸收地方立法的成功经验,将之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予以确认和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标准,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及服务组织提供具体的衡量尺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规范化、精细化。要积极推动地方立法,鼓励地方根据本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台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保障和促进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优化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工作机制。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法制保障,还需要高效的工作机制。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机制存在多头管理、业务重复、效能不高、区域壁垒等问题,亟待作出优化。要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突破自娱自乐、自说自话的文化工作理念,使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实现开放性、持续性、协调性发展。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以绩效为核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考核相符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程序。建立“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公共文化服务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交流合作机制,打破部门和区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促进不同形态、不同区域公共文化资源的交融与共享。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设施网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服务人口为依据,以满足公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基础,以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标准、设备配置标准为指导,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合理化、规范化、标准化。努力促进国家、省、市、县、乡、企业、学校等多层次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共建、资源共享、项目共推,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联创共建格局。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形成集文化、教育、体育、基层党建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中心,保障各类文化设施资源由单边、单向,向多边、多向整合转变,提高文化设施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要重视和加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紧密联动,有效发挥城市大型骨干公共文化设施对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带动、支撑和辐射作用,促进解决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矛盾。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李立群

2012年12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December2012 第23期总第273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23T o tal N o.273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研究 李立群 (长春市图书馆,吉林长春 130117) 摘 要:在对公共图书馆服务了解与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其开展创新服务的重要性,并提出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构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几点建议,以期对相关的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有所贡献。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创新;移动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23—0119—02 近年来,信息、知识在整个社会中的需求度不断提高,使得生产、传输与提供此类服务的机构大量产生,并在不断竞争中完善自身的服务。作为信息服务机构代表的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服务的基础上,更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等工具开展服务大众需求的服务种类,加大对创新服务的投入力度,真正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触角延伸至社会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知识时代的大背景下,通过创新服务增加公共图书馆的闪光点,巩固其文化服务的核心地位。 1 公共图书馆服务概述 1852年,世界上第一个依据法令建立的公共图书馆在曼彻斯特成立,虽然没有丰富的藏书和健全的服务,但其诞生的伟大意义却影响了全世界,公共图书馆从此便在不断地完善中前行。公共图书馆有着健全的体系结构和相关的管理系统,以美国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为代表的管理模式相应的产生,推动着图书馆总体服务水平的提高[1]。 公共图书馆的特点可概括为以下4点: 对所有人开放; 提供免费服务; 由国家中央或地方政府管理、资助和支持; 依据相关法规建立与管理。而公共图书馆最初的服务理念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免费、平等、开放为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引导了正确的方向,信息主导机构的地位在日常的服务中逐渐被确立、巩固、提升。公共图书馆在秉承传统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不断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调整自身的理念涵盖度,变被动为主动,开展各种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时代性、需求性、技术性等服务理念逐渐诞生,引导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下不断提高。 在动态完善理念的指导下,公共图书馆服务也在不断地创新。时代要求的融入,公益、文化理念的指导,使得其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从未间断过调整与更新的脚步,数字图书馆、手机图书馆及云服务等在公共图书馆的开展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但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公共图书馆有着自身的体系结构和运营的原则,使得其不能像私营的信息服务机构那样不计成本与代价的去吸引信息用户,其公益性决定了在整个的服务与管理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增加,从而导致了一些新型服务的滞后,但这并不影响整体的效果。公益性与服务性是公共图书馆无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与传播渠道,这是其有如此广泛受众的决定因素。 2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2.1 在坚持公益性服务为主导的基础上引入商业竞争与运营理论 公共图书馆自产生以来就以其公益性的形象立足于文化服务事业的发展。多年来,公益性的管理机制在带给公共图书馆大量受众欢迎度的同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暴露出许多缺陷:整体缺乏忧患与竞争意识,新技术、新思想引入缓慢等。市场经济时代,竞争与管理的理念顺应社会发展的规律,被广泛的引入各机构中,公共图书馆更应在坚持公益性服务的基础上,适当的引入符合本机构发展的先进运营理念,真正的置身于社会市场的大潮中,与各信息服务机构在不断的竞争中完善自身,把被动式的推出服务模式转换成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主动提供服务模式,引入先进技术,融时代因素于服务中,争取更多受众的青睐与支持,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发挥文化导向机构的作用。而图书馆公益性是一直要保持与发挥下去的,适当的引入竞争与运营理念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必然与必要性要求。2.1.1 公共图书馆应加强与相关信息服务机构的交流和沟通。公共图书馆要积极地开展与信息服务机构的合作交流活动,共同进行各种文化建设活动,在联系中取长补短,借鉴其良好的管理因素,在合作中发展,引进先进的技术平台,将图书馆的管理纳入规范化的框架中,在秉承自身公益性的同时开展相关服务。 2.1.2 公共图书馆应引入市场评价机制。公共图书 ? 119 ? 收稿日期:2012-10-12 作者简介:李立群(1969-),女,馆员,1991年毕业于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财务会计专业,现工作于吉林省长春市图书馆。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李媛媛 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教授、文学博士 课程前言 大家好!十七届六中全会的一个重要议题是文化体制改革。我们知道,我们现在的国家文化体制的架构基本上是以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双轮驱动的模式,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我们在谈文化体制改革的时候往往更多关注到文化产业,因为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但是事实上,就所覆盖的人群、所要解决的问题而言,公共文化服务要比文化产业更加地基本、更加地基础。 我们目前把当前文化发展的这个目标定位成大发展大繁荣。而发展繁荣的根基是在于国内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那么这个不可能单纯地靠市场化的方式来实现,所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均等化的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政府文化工作的一个重点,未来也将会成为一项考核政府和官员政绩的重要指标。 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和公民文化权利这样一些问题已经成为热门的话题,这跟几个重要的历史因素是分不开的。 第一个历史性因素就是我们上节课讲到过的社会转型。也就是说我们这个社会正在由一个非常态化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常态化的社会,那么随着公民社会或者用更加中性的词市民社会、民间社会的成长,是否具有丰富的发达的公共文化生活,就成为市民社会是否成熟的一个标志,这个也对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 第二个因素是这场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观念的变化。建国以来,我们对于文化观念的认识经历过几次比较重要的转变,从建国后到七十年代末,我们认为文化是政治,文化基本上被等同于意识形态,它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从70年代末开始基本上从80年代开始,认为文化是事业,那么文化就是要靠钱来养的,这个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就是由政府办文化,文化建设的主体基本上就是政府和政府的文化部门和文化部门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从十六届五中全会开始,正式地提出文化也具有产品的属性,在这样理念的基础之上这几年正在推行的文化体制改革,努力地促成了文化体制的变化。目前我们已经基本上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这样一个文化体制架构。 第三个历史因素是刚才也说到的恩格尔系数不断地降低,人民对于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工作策略分析

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工作策略分析服务创新是免费开放时代公共图书馆为解决广大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与图书馆服务内容与供给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而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面对免费开放政策带来的服务观念、服务需要、服务规则及设施等方面的挑战,公共图书馆应当正确理解“免费开放”,明确免费开放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与机遇,进而优化创新,提高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水平,更好的服务读者,如此才能促进公共图书馆在免费开放环境下持续、健康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将以公共图书馆为例,就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如何创新进行以下分析和探讨。 标签:免费开放环境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分析 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及同年3月16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都要求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在此种情况下,我国各个公共图书馆需要做到免费开放,更好的服务广大读者,促使我国公共文化能够熏陶和影响国民,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水平。由此看来,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服务水平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一、免费开放时代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的内涵 公共图书馆免费开放是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主要方式和基本途径。打造全民均等共享的知识殿堂,是免费开放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宗旨,因此,要实现免费开放时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必须在服务上进行创新。服务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主要是指在图书馆服务过程中,应用新技术和新思想改善变革现有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扩大服务范围,更新服务内容,增加新的服务项目,为读者创造新的价值,最终形成图书馆的竞争优势。 二、免费开放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创新工作策略 1.全面免费开放给公共图书馆服务带来的挑战 1.1服务观念的挑战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公共图书馆出现不同程度的乱收费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图书馆经费不足及传统有偿服务观念的影响息息相关。但是,在我国政策的颁布之下,图书馆需要执行全面免费,这于传统的服务观念相背离,使得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观念不得不接受挑战,摒弃传统服务观念,树立免费开放的观念,努力保证公共文化服务的基本性、均等性及普惠性。 1.2读者新的服务要求的挑战

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创新

公共图书馆服务意识和服务模式创新 作者:李云霞 来源:《中文信息》2019年第02期 摘要:图书馆各项工作依然要以读者及其需求作为出发点,图书馆员必须要改变其观念与服务形式,提升素质,延伸与深化服务的范围,为读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发挥出图书馆的本体职能。 关键词:服务意识职业素养服务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2-0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阅读方式的改变,公共图书馆的传统功能正在慢慢分解,借还书、书目查询等基础服务项目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广大读者的需求,更多的图书馆员正从以往的传统工作中释放出来,集思广益,迸发灵感,探索着数字化时代更具人性化和趣味性的图书馆服务形式,在此环境下,适用于读者需求的各种创新服务应时而生,为公共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一、强化图书馆员的服务意识 1.服务方式体现出人性化和主动化 图书馆和其他服务行业一样,都需要加强服务人员自觉主动的服务意识。公共图书馆不以盈利和获得效益为目的,具有更大的教育意义。所以,第一步就需要强化图书馆员的整体服务意识,认识到积极主动地询问借阅者需求的重要性。全部管理人员做好培训工作,引导管理员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读者服务是图书馆的一项基本功能,更是图书馆一切工作的目的地和起点。 图书馆应不断为其工作注入大量的情感因素,使文学作品更接近读者,创造出一个亲切、温馨以及便捷的空间为读者获取文献资料,读者能够在图书馆中得到很多做科研的幫助,如在线查找相关信息,打印与复印资料等等,让读者来到图书馆能够享受到人文关怀。随着现代化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普及,同时也给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带来了全新的变化,使读者服务工作的方法越来越现代化、科学和多样化。身为图书馆员,我们应该以读者为中心,应用各种方法,高效益、全方位地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社会已经到了信息化时代,传统图书馆也在向数字图书馆转变,但服务的性质没有改变。在网络化与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建立以网络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管理体系。 2.打造人性化的阅读环境,注重人文环境建设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考

2012年5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M ay2012 第9期总第259期Inner M o ngo lia Science T echnolo gy&Economy N o.9T o tal N o.259 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思考 李晓静 (淮安市图书馆,安徽淮安 223000) 摘 要: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它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人们充实自己的“加油站”,图书馆的藏书卷帙浩繁,需要有效的管理体制。随着时代的发展,图书馆的读者服务工作也需要不断的创新,以便能够更好的为读者服务。文章分析了图书馆现代化发展趋势,并对服务创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图书馆服务;服务创新;现代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21(2012)09—0135—02 图书馆是一种非营利性特殊经营行业,是国家全额拨款的公益性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一直是图书服务社会的第一窗口。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图书馆在完成公益性服务的同时,必须寻找自身发展的能力及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从而求得发展。 1 现代化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1.1 图书馆服务的人文化 人文精神即人文主义精神,提倡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价值,主张尊重个人生存权利及发展机会。图书馆的人文精神是指图书馆在整个运行过程中所蕴含的承认、尊重和实现人的价值的精神,是一种具体化的人文精神。它强调在图书馆工作实践的过程中所体现的以人为本的思想,以满足人的需要、实现人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体现人文关怀,以创造美与和谐作为图书馆活动的宗旨。这里的人,既包括作为图书馆服务主体的人——图书馆员,也包括图书馆服务的对象——读者。图书馆是人们发展和完善自我,发掘自我价值、培养思想的重要场所、成为人文主义者所大力提倡的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图书馆服务的社会化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是要坚持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以人为本的内涵就是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社会环境。和谐社会需要全民共同参与、共同努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因此,在新时期大力开展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是至关重要的。 1.3 图书馆服务的多元化 1.3.1 提供的文献种类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文献借阅服务仍然是图书馆的基本服务,但服务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对各种多媒体文献,包括影像资料、声像资料以及各式各类的电子出版物的需求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对检索类的文献,尤其是便于联机,全文检索的数据库类数字化文献的需求越来越多。图书馆在此所提供的服务也相应增加,如多媒体电子阅览服务,数据库联机检索服务,光盘数据库服务以及磁带类,光盘类文献的复制,编辑服务等。这些服务都是图书馆的传统服务内容中没有或者很少涉及的,但在网络环境下的今天已显得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 1.3.2 知识密集型服务的比例增加。现代图书馆的服务已不仅仅是提供文献的服务,而是提供资源的服务,是提供可以尽量被用户直接掌握或需要的知识的服务。因此,现代化图书馆服务更注重知识性的服务,对一次文献的整理,加工和无序的信息资源的二次开发,以及将传统形态的文献数字化后加工成为便于共享的电子文献以便查询。同时,对网络中出现的大量全球性资源,进行整理、归类,使之可以被用户有效利用。这些信息加工整理和开发是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工作的新的内容之一。 1.3.3 服务职能的扩展。网络时代是高科技的时代,各种新的信息载体形式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并应用于图书馆服务中,不可避免地要求使用者掌握一些新的操作技能,让读者了解图书馆,更好、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如文献查阅技能培训,网络资源利用培训等。此外,服务内容多样化中也包括了无限扩展的用户群体对图书馆提高服务深度和广度的更高要求,图书馆的服务需要通过更多的相互依赖和合作来完成。合作共建可以在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进行,如联合馆藏,联合编目及馆际互借等,也可以在图书馆与其他文献信息服务机构,如各信息中心、数据库提供商等之间进行,实现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 创新服务观念是图书馆发展的动力 读者是图书馆的“上帝”,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 ? 135 ? 收稿日期:2012-03-12 作者简介:李晓静(1977-),女,淮安市图书馆,馆员。

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的考试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之十一——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课程70分 各题型提交答案说明: 1.单选题及判断题点击圆形按钮进行单项选择,多选 题点击勾选框进行多项选择。 2.选择题和判断题:直接点击选项,系统将自动提交 答案。 3.未完成考试误操作推出系统后,在考试时间段内可 重新进入系统考试。 4.完成考试后点击提交答案按钮,考试结束,不可再 次进入系统考试。 5.答题完成后,点击考试页面左侧“未答题”按钮, 确认无未答题后再提交答案。 6.未提交答案的试卷在考试时间结束后将强制提交 答案。 一、单选 ( 共 4 小题,总分: 40 分) 1. 根据本讲公共服务体系规划中提出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标准化建设目标没有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场馆开放 B.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 C.公园开放 D.公共阅读服务 2. 本讲提到深化改革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主体不应该 包括()。 A.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B.政府 C.文化企业 D.公益性社会组织

3. 本讲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提到的是()。 A.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B.公共文化的资源和内容体系 C.公共文化服务的传播体系 D.公共文化的服务对象 4. 从三中全会提出的精神看,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管体制改革面临着()的转变。 A.从管理到治理 B.从理论向实践 C.从制度建设向制度改革 D.从城市向农村发展 二、多选 ( 共 2 小题,总分: 20 分) 1. 本讲列举了在我国崛起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国际国内的挑战,包括()。 A.渗透与反渗透的斗争 B.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 C.一些西方利益集团以中国威胁论为名对中国和 平崛起加以围堵 D.第三方国家崛起对我国的威胁 2. 本讲指出当前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包括()。 A.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B.目前我们国家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已经呈现出加速的态势,机遇与风险并存

浅析资源整合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浅析资源整合与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公共图书馆提出了新的要求,公共图书馆服务需要进行资源整合并对服务做出创新。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就必须着眼于社会群众的需求,应用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水平。本文基于此背景下思考了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整合以及构建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的构想,和创新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措施。 标签:资源整合公共图书馆服务创新 引言 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建立,如何更好的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也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点大量的图书馆的图书资源要更便利的让人们使用就需要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应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做好图书馆资源整合工作,可以使图书馆的信息查询服务更人性化,更便利,为读者带来了更多的便利;同时公共图书馆资源的整合、资源分享平台的建立也有利于发挥各个图书馆的优势,节省资金,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对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同时,也要重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公共图书馆作为为公众提供知识文化资源的重要平台,有着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满足读者的需求就成为一个重要任务。 一、公共图书馆的资源整合 图书馆界的资源整合,主要指电子资源与电子资源的整合电子资源与印刷型资源的整合,由此打造完整的馆藏资源体系,最终实现图书馆所有资源的无缝连接。[1]资源整合对于公共图书馆资源分享平台有着重要意义,建立公共图书馆分享平台之后,读者会享受到更全面的数字信息化服务。在公共图书馆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要建立公共图书馆资源分享平台就要做好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工作。首先在明确资源整合工作的目标之后,要建立一套完整的资源整合方案,从大方向上把握好公共图书馆资源整合。在资源整合中要做好资源的分类整理工作,规范好资源形式,利用先进的资源索引系统,应用新的技术建立起资源整合系统,建立专业的技术队伍为资源整合提供技术支持。在资源整合工作进行的同时要尽量站在广大读者的角度上设计资源整合之后的分享平台,吸收广大读者的建议意见,让资源整合工作全方位、多角度都能更完善。真正将公共图书馆资源分享平台做成为广大读者服务的新的知识文化的平台。 进行资源整合工作,要先对之前原有的馆藏的各种资源进行分析,然后结合读者反馈的建议信息,将馆藏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整合。资源整合过程中也要注重数字资源的整合分析,现在各种数字文献期刊资源丰富,可以在原有资源整合的情况下,新购入数字文化资源,在原有的基础上丰富馆藏资源,为读者提供更全面的文献资料。所有的资源在整理分析之后要应用新的系统将其分类管理:实际的馆藏资源、学术期刊论文、有些书目附有的光盘资源、图书馆订阅的虚拟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