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基本理念资料讲解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资料讲解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资料讲解

教育教学基本理念

一、以动为主体,现健康第一

1、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

体育课应该使学生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2、体育课必须“一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一)正确和全面理解健康的含义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补虚弱。

1、体育锻炼与人的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身体,促进人的身体发育,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全面发展,增进健康。

2、体育锻炼与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智力发展,可以培养学生活泼开朗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

二、发挥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包括身体、技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一)为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

体育教师要关注学生差异,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为他们提供不同的练习条件和练习方法,通过积极鼓励等评价方法,使每个学生在体育学习中都能实现个人的学习价值。(二)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条件

1、在体育学习中,要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资源的占有上享有平等的条件,

2、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平等,使学生之间平等交流,共同发展。

3、在体育竞赛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体育技能。

教育教学基本理论

1、体育教学过程

1)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为: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

2)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有: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反馈。

3)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有:第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第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第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第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第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2、体育教学规律

1)认识事物的规律

2)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

3)人体生理技能适应变化的规律

4)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3、体育教学原则

1)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2)注重体验运动乐趣的原则

3)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的原则

4)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5)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安全运动与安全教育原则

4、体育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3)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4)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5)以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5、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1)体育教学常规

2)体育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运用

3)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布置

4)教学组织形式

5)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6)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

在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通过观察学生对运动负荷量度的适应情况,及时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度,以达到合理的现实状态。

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度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隙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节奏

●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

●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察休息

7)体育课的总结

6、体育锻炼原则

1)自觉积极性原则

2)讲求实效原则

3)持之以恒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全面性原则

7、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独立意识欠缺,意志品质薄弱。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依附性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缺乏必要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和紧张的情绪。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精神。

初中学生易受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生的一个敏感期,青春期的青少年心理变化很大,而且十分微妙。第二,学业压力不断增大。如果学生学习负担重,得不到放松,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8、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1)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教师以什么方式对待学生、对学生是否抱有希望、在学生中有无威信、情绪感染力的大小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师生的心理交流,使心理关系处于不同状态,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2)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在教学中必须找到学生胆怯、恐惧的原因。如果动作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应加强保护帮助,鼓励学生集中注意完成动作。如果是其他原因,就应该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心理“应激”水平,让学生学会自己控制情绪,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适应性训练,最后使之达到正常状态。

3)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我们需要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使之逐步上身到有意后注意。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途径来使学生集中注意,使教学活动在轻松的情景下顺利完成。

4)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学习动机是运用体育心理学提高体育课堂效果的重要前提。

教师从三方面着手:增强课堂内容的新颖性、形象性和具体性。

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和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

以轻松活泼的教学组织形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个性心理差异是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最大因素,这些差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体育学习动机系统差异

运动认知能力的差异

情感特点及意志品质的个别差异

个性类型及气质类型的差异

在教学中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不断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9、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

开展教研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加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不断学习和充实自己,使体育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主动适应改革的发展

一方面他能促使体育教师激发事业心和责任心。

10、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要求

●制定比较详尽的教研计划,防止盲目性

●要有一定的制度保证

●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教研活动

●每次教研活动都要确定重点

●要密切联系实际

●要充分调动所有教师的积极性,全员参与

●防止闭门教研和弄虚作假,能实实在在地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研能力。

(一)教学研究的选题

1、选题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

3) 必要性原则

4)可行性原则

2、选题的程序与选题的来源

1)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程序

选题的一般程序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选题的准备,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搜集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初步设想

?课题的系统化,主要包括三个环节:a.确定课题研究的目标和论域范围

b.筛选研究方法

c.撰写选题报告(课题报告,课题的名称、课

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

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研究所

需要的仪器设备与经费预算)

?课题的确定,包括课题的论证、确定课题两个方面

2)选题研究课题的来源

体育教学实践、对已有教学理论的质疑、对相关文献信息的分析、体育教学研究规划。

学校体育的研究课题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a.从学术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

b.从学校体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

c.从有关的课题指南中选择研究课题

3)体育教学研究选题策略

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在所学专业范围内选题,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课题,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二)教学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按照不同的标准,文献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对文献资料进行收集、阅读和整理归纳。

2)观察法

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的对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能动的进行系统的考查和描述,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的基本要素:实验对象、施加因素和非施加因素、实验效应。

◆实验设计方的原则主要有:对照原则、随机化原则、重复性原则及均衡性原则。

4)调查法

◆调查法师根据研究目的,采用口头或书面等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事实材料的方

法。

◆调查法的基本形式有:普遍调查,典型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简单随机抽样、

等距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段抽样)。

5)数学统计法

根据实际研究的需要和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的方法。

可采用简单的百分比统计,或因子分析、模糊教学等复杂数学方法,并借用专门的统计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

10、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1)地位: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与德、智、美等教育结合,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他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的重要途径。

2)作用和价值:

◆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和提高

学生的运动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练就强健的体魄。

◆学校体育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11、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

◆体育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学校体育政策法规

1)法律

与学校教育和体育有关的法律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2)政策和法规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于1990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对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体育教师、场地、器材、设备和经费、组织机构和管理、奖励与处罚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而且要求中小学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

●《中国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12、正确理解《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

《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基础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性质: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学习过程: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全体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育人价值: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合作、竞争、进取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13、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特征

《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定位在学生身体、心理、社会三方面的整体健康。

2)三类课程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将课程设置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基础型课程,由基本内容1和基本内容2组成

●拓展型课程,是供学生、教师和学校选择的课程,找眼于满足学生不同的体育健身兴

趣和多元发展的需求。

●研究型课程,是着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创新精神和发展意识的课程,着眼于学生学

会学习,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和实践的体验。

3)课程内容与学习模块

●基础型课程由基本内容1和基本内容2组成:拓展性课程由拓展内容组成;研究型课程

由学校自主设定。每个课程内容都由学习模块组成。学习模块由具体的内容主题形成,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11.形成性评价; 12.现场试验及修改; 13.总结性评价; 14.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以上程序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的水平上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 理念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学习材料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问答 1、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强调的核心理念是关注学生,“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 ⑴关注每一位学生。 ⑵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⑶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是什么 ⑴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⑵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⑶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⑷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⑸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⑹实现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新课程结构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⑴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与社会(或历史、地理)、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综合实践活动。 ⑵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在开设必修课程的同时,设置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 ⑶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⑷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 4、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的特性;主要内容有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 5、课程标准的意义和功能是什么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法初探 摘要:指出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案例式教学的内涵和实施步骤,探讨了“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案例式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最后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深层次剖析,探讨了案例教学法在“控制工程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控制工程基础;案例式教学;军队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1-0070-02 随着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在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中应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加强基础和提高适应能力。按照大专业、多方向、宽口径的培养思想,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控制工程基础”设为全院所有工程专业的专业教育选修课程。该课程全面阐述了自动控制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应用,理论严谨,系统性强,且具有很强的工程背景。该课程不仅可以为各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往的授课中,存在以下问题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一是控制工程基础理论性强,公式多,抽象难懂,缺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学生看到的是

抽象的理论,而没有实际操作,久而久之,学生会对高深的理论失去信心。二是教师往往严格按知识点的顺序进行讲授式教学,虽然逻辑严密,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见全貌,并且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手段,使课堂气氛沉闷,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不理想。三是笔者所在工程院校,“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不同于控制专业的学生,通信、电气等专业的学生普遍认为“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与本专业没什么关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为解决以上问题,需对“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各环节进行改革。其中,案例式教学就是一种运用日益广泛且相当有效的课程教学方法。在“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授课中合理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有效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加深学员对重要概念、理论的理解,提升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实践能力等,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孔子与苏格拉底的“问答式”教学,其定义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一套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全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1]学员在案例处理中,运用课程所学的“源知识”,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智慧解决问题,在参与中理解、探索出“衍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设计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还停留在只考虑知识的重点难点的讲解和教学过程所安排的逻辑起点上。其实教学设计除要考虑以上问题,还应该体现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查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掌握。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任务及对象、策略、过程和评价四个基本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教学设计的总体框架。 (一)教学任务分析。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是现代教学思路的一个基本着眼点。以往教师关注的主要是“如何教”问题,那么现今教师应关注的首先是“教什么”问题。也就是需要明确教学的任务,进而提出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制定教学策略。 l。教学背景。教学背景分析是教学的起点。教学关注教师、学生、

内容和环境等,那么,教学背景分析也要从这几方面去呈现在教学前的实际状况。首先,了解学生在知识技能上已达到何种程度,对于本内容的学习所需要的情感态度和学习方式都有哪些准备,等等。也就是从学生的原认知水平、认知态度和认知加工能力几个方面来认识教学对象。其次,对于本教学任务的完成,在环境的设置上,当前已经有了哪些准备?对教学媒体的设施和班级的设置,班级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任务分析中,还需要进一步对教学的内容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再作出更明确的分析。如《背影》一课,从小倍受宠爱的学生很可能认为父亲买桔送别事小,不值一提。讲解的时候就要注意避开对事件本身的谈论,着眼于对父亲爬月台的艰难,送别时的担忧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从这些细微之处去感受细腻的情感。 2.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载体。以往我们仅关注教材分析,教材的分析基本关注教学的重点、难点及考点方面,较少关注与学习教材内容有密切关系的认知和心理因素,以及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而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只是阐述其内容,没有做进一步的分析。事实上,教学的载体已不仅仅局限在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于教材应该二度加工,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因此,对教材也不仅仅局限在显性方面,不再仅是教材的分析,而是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一】、“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二】、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三】、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制的牢固基石。【四】、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五】、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六】、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七】、批判与创新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八】、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如何在教学中运用 如果说“旧”课程基本理念是以“知识学习”为中心,进而要以教师的“教”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的话,那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进而要以学生自主地、体验地、快乐地学习为重心而展开课堂教学过程。 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更加注重学生活动的设计; 教师的角色要从居高临下的“教导”变为平起平坐的“帮助”; 课堂的气氛要从注重纪律的严肃氛围变为注重学习的活跃氛围; 师生相处要从上下服从,变成师生交往、生生交流的互动关系; 总体说,就是要更加关注学生作为一个“人”的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新课程的定位,着眼于新世纪人才素质的需求,体现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教材的整体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和创新意识并重;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所体现的课程理念。 (1)个性创新。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它的出现,使得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最新的知识,尤其是拥有知识创新能力的人就显得更加重要。谁拥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谁就将领导世界的潮流。 (2)目标转变,确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整合。摒弃了以往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教师不是教给了学生多少的知识与技能,而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去学习、如何做人。 (3)主动学习。学生学习方式上,改变了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起到了助、引导的作用。在概念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及教材所展示的背景,不是教师告之结论,而是在教师的帮助、引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观察、发现、搜集信息、并用已有知识对所获信息进行归整。给学生提供了许多创造性思维的学习机会。新课程改革将突出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地位,而教师将成为课堂学习的一员,师生共同探究,发现问题,探索新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索,强调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新课程改革发展的又一方向。 (4)回归生活。旧课程的一个主要缺点是课程内容陈旧且脱离生活实际,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缺乏意义,新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的本位主义框框,删除了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控制工程基础,Fundamentals of Control Engineering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2.5 总学时:48 其中,理论学时:40 实验学时:8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工程数学,工程力学,电工电子等。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机械类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它是进行控制系统动态特性分析的基础,目前自动控制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国防和宇航等各个领域。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各个教学环节,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掌握系统动态特性数学模型的建立和研究方法,并学会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对已知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准确性问题进行分析,以及进行控制系统的设计,并为学习后续课程、从事工程技术工作、进行科学研究、开拓新的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主要以线性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设计。学完本课程应达到以下基本要求: 1.理解自动控制的基本含义,自动控制的基本要求,自动控制系统与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反馈及反馈控制。 2.理解数学模型、线性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相似性原理的概念;掌握线性元件和系统的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和非线性运动方程线性化的方法。 3.掌握一阶、二阶及高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和性能指标计算;理解控制系统的误差与稳态误差的概念,系统稳态误差的计算;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稳定的充要条件及时域稳定判据。 4.掌握判断控制系统稳定性的奈魁斯特稳定判据、对数稳定判据和相对稳定裕量的概念及计算。 5.理解控制系统校正的概念和校正方法。 6.掌握控制系统的串联校正方法和校正装置的设计;掌握控制系统的并联校正的作用及校正方法。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教学设计的理念介绍 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可行性原则 教学设计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两个可行性条件。一是符合主客观条件。主观条件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已有知识基础和师资水平;客观条件应考虑教学设备、地区差异等因素。二是具有操作性。教学设计应能指导具体的实践。 (4)反馈性原则 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

教学教研基本流程

教学教研基本流程 第一周:依据各学科教学进度安排,以单元备课为途径,挖掘教材的艺术创造性因素,个人(报课)准备一节主题创意教学课,上报教导处。 同头课可以采用“个人构思——共同交流——各写个案——交流讨论——形成教案。 第二周:教导处根据教师报课情况组织听课(学科组长、教师),鼓励其它学科教师观课。(听课)课后写小结。 第三周: 各学科组每位教师结合教学实例,对学科渗透艺术教育的主题创意教学课的新模式(评课)教材的钻研、教学的设计、重难点的剖析和艺术性渗透实践等进行有效的交流、反思和提高。 第四周:经过研讨对发现的问题设计出要解决的方案,调整教学计划,改进教学行为后再次(再上课)上课。课后上交本课教案、教学反思。 指导思想 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英语课程为龙头,以艺术课程为特色”三套课程是学校鲜明的教学特色,在保持和传承的基础上,本期确立“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美育渗透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艺术教育浸润每一个学生”的教学思路。“基于传统、体现多元”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想,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畅通“更新教育思想、拓宽教学思路、发展教师专业、多元培养学生”的四大渠道,在“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为主体的三级课程体系中探索“高效、快乐、开放”

的教学模式,着力培养个性化、多样化的学生,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营造“快乐学习,健康成长”的氛围。 二、工作重点 1、加强教研组建设。建设并完善学习、研究、实践三位一体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形成制度健全、形式灵活、过程扎实、富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氛围,特别是做好三套系列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活动,强化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利用“即时性”和“规划性”教研方式,引领全体教师共同进入研究状态,使教师在研究中不断发现实质问题,并在解决问题中感悟教育的真谛,收获心灵的满足与快乐。 本学期学校要求各科组重点推进以下三项工作: 一是引导学科组抓实单元备课。 二是引领教师开展校本主题式的教研活动。 三是完善科组月评估工作。 要求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 为了便于落实和督查,学校对学期教研活动的内容原则上统一安排如下: --每月第一周教研活动为“单元备课”时间。 1、单元备课处理教材必须侧重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单元知识结构、理清知识线索、明确基本概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强调教师要有全新的课程意识,具有教材的“个性化”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超越教材。达到在快乐中学习的办学目标。 ----每月第二、三周教研活动为科组“校本主题式教研活动”、“反思性教学交流”时间。 (一)本学期校本教研主题创意教学课-----各学科渗透艺术教育。 目标: 1、艺术教育的审美功能。艺术教育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是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综合素质,音乐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审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使人的情感得到陶治,思想得到净化。“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培养人、提高人素质的最根本问题。 2、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途径之一,主要任务是强化以审美为核心,加强基础能力培养,拓宽音乐文化视野。通过课堂教学、学科拓展活动等途径的有效探索,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如审美能力、审美情感、审美理想、想象力、创造力等,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以及对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 (1)确定主题创意课

教学设计的理念(什么是教学设计)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 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 (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三层含义:第一,注重每一位学生。注重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注重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协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注重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但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注重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协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所以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持续实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持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但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注重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控制工程教学方式与手段

控制工程教学方式与手段 《控制工程基础》是机械电子工程本科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以控制理论为基础,研究在工程实践基础上抽象出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均是分析与设计控制系统的共性问题,不仅为后续机电类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而且为学生运用控制理论的基本原理和思想方法解决机电工程中的实际技术问题奠定了基础,对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因为该课程理论性强,涉及数学、力学、电学、MATLAB软件应用以及机械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信息量大、概念比较抽象。传统教学过程中缺少分析与应用的工程实际对象与载体,缺乏学习支点,很难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少有机会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以致在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有很大的弊端。为了提升《控制工程基础》课程教学质量,作者在该课程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实验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效果有了持续的改善。本文就取得的教学经验做一简要的归纳与总结。 一、探索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该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中大多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中,积极采用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讲到控制系统与非控制系统的概念时,启发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自己所熟悉系统(如电扇、空调、饮水机、洗衣机、搅拌机、数控机床进给系统等)的类型,并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讲述各种系统的工作目的与实现的方式,最后教师进行点评与归纳。这样启发与互动式教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将相关知识点与实践应用很好的结合。再例如在讲到反馈控制系统工作原理时,首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感性思维分析日常生活中抽水马桶的工作过程与原理,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上提到的液面自动调节器的反馈控制原理进行系统分析,并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及书写内容 ⒈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序 ①分析教学任务,阐述教学的预期目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学习内容,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 ⒉教学设计的书写内容 ①教学设计说明:写出本教学设计意图和整体思路(突出新课程特点); ②教学分析:包括教学内容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 ③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④教学策略(或学法指导):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媒体及板书设计; ⑤教学过程; ⑥教学反思、评价。 书写说明: (1)书写的形式。教学设计的书写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表格的,也可以将文本和表格二者结合。 一般文本形式可以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和具体的内容,信息量大,

但不宜直观地反映教学结构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表格形式能够比较简洁、综合体现教学环节教学诸因素的整合。 (2)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 (3)教学设计内容和形式应该根据需要而定,如果为了同行间探讨、交流而进行设计,则应选择较为详细和较强的理论展现为主要内容和相应的形式;如果是教师本人为了作为上课前对课的理解和策划,则可以相对淡化理论色彩并简化分析要素,更多地关注过程方法策略以及教学流程和板书的设计。 (4)教学反思评价作为教学设计来说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3、教学设计与教案的区别 我们将教案与教学设计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以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是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的根本转折点,我们只有弄清了二者的区别,才能够真正理解并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会将二者混淆。 ①脉络要“准”——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②目标要“明”——是教学设计的“方向”; ③立意要“新”——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④构思要“巧”——是教学设计的“翅膀”; ⑤方法要“活”——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 ⑥练习要“精”——是教学设计的“综结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 导读:本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1),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理念 一、教学设计概述 对“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涵义的认识目前还未能达成普遍共识。教学设计专家格斯塔弗森(K.L.Gustafson)指出,“教学设计”被用来描述包括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指导试验和修改及评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研究教学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系统方法。它以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应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确立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选择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媒体,然后分析评价其结果,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一)教学设计的主要特征 教学设计以明确的教学目标激发、促进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帮助每个学生完成学习。它的主要特征有:

1.教学的计划、开发、传播和评价建立在系统理论上; 2.教学目的建立在对系统环境的分析上; 3.教学目标用可观察的行为术语来描述; 4.对学生的了解是系统成功的重要因素; 5.研究的重点是教学策略的计划和教学媒体的选择; 6.评价是设计过程的组成部分; 7.测定和分等依据学生达到预期标准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教学设计的程序因设计任务及设计者的不同而呈现多种形式。对整个教育系统设计和课堂教学设计均适用的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的教学设计程序。他们把教学设计程序分为14个步骤。 1.分析需求、目的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2.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及可选择的传递系统; 3.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 4.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5.分析一门课的目标; 6.确定行为目标; 7.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8.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9.评定学生行为; 10.教师方面的准备;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它意味着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段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感。下面,就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教师角色等方面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理念。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控制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3325052 总学时:48学时(讲课40学时,实验8学时) 总学分: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预修要求: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技术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 课程性质 专业基础课,必修 (二) 目的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综合电气自动化、仪表自动化及工业自动化控制设备中自控系统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应用基本原理对典型的控制系统进行分析与综合。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并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室等。 四、课程习题要求 习题的基本要求是:巩固和深入理解所学过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提高计算技能和作图能力。运用所学得的知识分析和计算典型及实际的控制系统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习题可包括思考题和计算题,课外习题和课内习题 五、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本科学校机电工程专业,因本课程涉及《高等数学》、《工程数学》、《电工原理》、《电子技术》、《电机学》、《半导体变流技术》等多门基础课的知识,故适宜在二年级下开设,在讲授时,要注意联系和复习。讲授內容可按学时作适当增删。 大纲正文 第一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实验0学时)本章讲授要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组成、基本要求、基本类型 本章讲授重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基本要求 本章讲授难点: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 1.1 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教学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教学管理过程的四个基本环节 杨鹤龄 第一个环节:计划制定 切实可行的教学工作计划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首要一环,应力争做到:(1)集思广益,统一认识。制定教学工作计划不应是个人行为。个别管理者闭门造车制定出来的计划往往脱离实际。在制定计划时应按着“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的程序进行。这样可以保证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使其起到“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的作用。(2)目标明确,层层分解,责任到人。教学目标管理体制一般应该是:学校工作目标管理→教务处工作目标管理→学科组工作目标管理→备课组工作目标管理→教师个人工作目标管理。 第二个环节:实施 实施是教学管理过程的中心环节。在这阶段应做如下四方面的管理工作:(1)组织工作。①建立有效的教学组织机构。即实行以年级组为基层行政组织,年级组和学科组交叉进行教学管理的体制:年级组对教育、教学实行全面管理,而学科组则主要负责组织、指导、协调、评价教师的教研工作。②建立和健全教学管理的规章制度。即修定或制定有关教学方面的一些制度,如备课、上课、听课、评课等标准及具体规定和要求等。这对规范教学人员的行为,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可起到保证作用。③明确规定各项教学管理工作的进程。(2)培训工作。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每年都要举办各类教师培训班。如:新教师岗前培训;综合活动课实验培训;课程设置改革实验培训;计算机应用培训等。(3)指导工作。即上一级教学管理者根据工作目标,管理计划,对下一级管理者进行指导、点拨、帮助。(4)协调工作。即教学管理者在教学工作计划实施过程中,本着减少内耗,提高效率的原则,经常协调好教学管理系统内与外、组织与组织、组织和个人、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环节:检查与评价 教学检查与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过程的中介环节。检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实施的进展和效果;教学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教学工作的质量分析;各级教学管理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人员发挥管理职能作用的情况等等。 第四个环节:总结与处理 “总结”是对计划实施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或全过程进行分析,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做出结论。总结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表扬先进教师,宣传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处理”就是把总结中得出的经验、教训运用于下一周期的管理活动中。 教学管理过程中计划、实施、检查与评价、总结与处理四个基本环节是紧密联系、

教学设计的理念

教学设计的理念(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答: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依据教育教学原理,教学艺术原理,为了达到教 学目标,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 法和需要使用的教学手段进行的策略。 1、过程是一个系统,这一系统包括了学法、教师、资源、学习方法、条件、情景等要素。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这样一个系统,并利用系统的科学方法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2、教学设计是从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确定学习者的需求和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提出满足学习者需求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3、教学设计需要以现代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据,转变传统的备课观,体现教育主体和学习主体的相互作用。 教学设计理念和依据 一教学设计理论 1、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基本前提。科学的教学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表现。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教学方案和措施符合教学规律。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是教学摆脱险隘的经验主义,进而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选择性、体验性、主动性、主观性,将学习看成是学习者对外在信息自主“生成”意义的理解过程。已有的经验是生成性学习的核心因

素。生成性课堂教学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系统科学原理 (1)整体原理。 生成性教学设计也不是一盘散沙,它的设计是把多种因素的内部结构及“边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诸子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功能并不等价,其中教学目标起指导其他子系统的作用。同时,教学设计应立足于整体,每个子系统应协调于整个教学系统中,做到整体与部分辩证地统一,系统的分析与系统的综合有机地结合,最终达到教学系统的整体优化。(2)程序性原则 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且前一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子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小学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理念先行

小学教学改革基本理念教学改革理念先行长期以来,我们把学生看做老师讲教的“授体”,我讲,你听,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没有讲不清知识的教师,只有一群听不懂授课内容的学生。滔滔不绝的授课方式不仅占用了课堂的全部时间,更可怕的是极大阻碍了学生思考、发问、交流、探讨能力的发展。大家都在抱怨中国教育不出创新型人才。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一马奔腾、万马齐喑”的局面,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习的好坏,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积极性,而这种兴趣与积极性主要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及自我激励学习的动机,兴趣――积极性――效果,浓厚的兴趣――高的积极性――良好学习效果,淡薄的兴趣――低的积极性――不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哪里来?除自身的特点因素之外,他们的积极性就是由科任老师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激发出来的。学生在有了积极性之后,就会产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他们的态度会逐步端正,学习方法就会不断完善,学习中的错误就会不断自我纠正。我们的老师们应该培养出敢于发问、敢于质疑、敢于挑战老师的学生。 学生们为什么不愿发言,提问?因为他们长时期习惯了这种被实际剥夺了表达权利的环境,而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本质上却有着强烈的表现欲望及参与欲望,我们不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情,只是想办法把这种权利还给他们罢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发

挥不仅会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最大限度的补充教师知识能力的不足与缺陷。众所周知,英语语言的知识千头万绪,一个教师如何获得这么大的信息量,我们的学生不仅只是学生,他们同时也是学生们彼此间的老师,有时也一定是我们的老师,是我们的信息库。 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极大增强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他们就会主动确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获得一种满足感,他们的思维状态在这种被认可的满足感支配下,保持思维长期的兴奋状态,勤学、苦学的精神就会孕育而生。而不用你苦口婆心去劝导、去启发,因为他干了他愿意干的事,他干的事得到了认可,他有了成就感,他有了他这个年龄段的社会地位。 在这种改革模式下,教师的作用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发展,教 师工作的内涵在起着巨大的变化,但教师的作用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教师的组织、引导、帮助和监控的作用去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堂不是黑市市场,无章无序,而是百货公司,在这种大环境中,学生在认识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审美。老师在这一过程中,关注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促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观的观念全面发展,正因为学生这种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方法,改变了过去一言堂、填鸭式的模式,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新课堂环境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方向,使以考试论成败的学习模式变成享受学习过程、构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