颛顼简介

颛顼简介
颛顼简介

颛顼简介

颛顼——上古部落联盟首领

颛顼、帝喾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二位和第三位帝王,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国学大师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写道:“汉以前人相信轩辕黄帝、颛顼、帝喾三人为华族祖先,当是事实。

颛顼(公元前2514年―公元前2437年),本名乾荒,是黄帝次子昌意的儿子,居帝丘(今河南濮阳县),号高阳氏,又称黑帝或玄帝。是“五帝”之一,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国语·楚语》里说颛顼继少昊之后主政。《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颛顼居帝丘,称高阳氏;卫,颛顼之墟也,故为帝丘。《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孺(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包含其祖玄嚣即少昊)并列两系中最大的一系。颛顼是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颛顼又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宗教改革。被黄帝征服的九黎族,到颛顼时,仍信奉巫教,杂拜鬼神。颛顼禁绝巫教,强令他们顺从黄帝族的教化,促进了族与族之间的融合。

与颛顼相关的历史人物

蚩尤

苏妲己

黄帝

炎帝

颛顼简介及故事

揭秘:上古帝王颛顼即位之后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颛顼怎么读?黄帝和颛顼究竟是什么关系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颛顼怎么死的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颛顼故事传说

神话故事之颛顼继帝位五帝之一颛顼帝的故事

高王爷颛顼的故事

颛顼后代

颛顼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颛顼后代简介

颛顼大战共工

揭秘颛顼与共工之战:颛顼大战共工的传说

颛顼最新文章

揭秘:秦始皇的祖先究竟是谁?会是吕尚或颛顼吗

颛顼的重臣:靠天吃饭的南正重和靠地吃饭的火正黎

颛顼、帝喾有八大功德分别是哪些?你知道多少

揭秘:上古帝王颛顼即位之后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伯夷是谁?颛顼的老师伯夷是个什么样的人

颛顼名字的由来颛顼是什么意思?

揭秘颛顼与共工之战:颛顼大战共工的传说

颛顼有几个儿子分别是谁?颛顼后代简介

颛顼怎么读?黄帝和颛顼究竟是什么关系

三皇五帝时期的混乱时代:黄帝的继承者颛顼当政

颛顼是谁?颛顼是什么死的?

神话故事之颛顼争位上古五帝之颛顼的出生由来

神话故事之颛顼继帝位五帝之一颛顼帝的故事

高王爷颛顼的故事

1国学课堂第一课 中华文化的起源三皇五帝

国学课堂第一课教案 教学宗旨: 1、了解并熟知中华文明的根源 2、简单的声律启蒙,为学习古诗歌打基础 教学内容: 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学习中国朝代歌 3、知晓、会认会写三皇五帝的名字, 4、讲解复述三皇五帝的传说 5、诵读《声律启蒙》卷上一东(韵) 教学重点:熟知中华文明文化的起源及传说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中国文化常识识记 一、导入 以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导入, 追问:你知道为什么中国会被列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导入中国悠久的文明。 强调:中国文字记载的文明史有九千年,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可以与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比较美国的历史只有200 多年(1776年至今),可以与其他的文明古国比他们都叫古---而我们就叫中国) 再问,你知道中国这么长的文明史中,都有哪些朝代么? 二、领读中国朝代歌 中国朝代歌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 三、讲解三皇五帝的故事 (一)认知三皇五帝的读法和写法 三皇: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 喾、尧、舜 五帝:黄帝、颛顼、帝 (二)介绍三皇的故事 1、燧人氏——钻木取火结绳记事教人捕鱼“火祖”天皇 故事:燧明国燧树 燧人氏经过细心观察,把动物划分为四类:天上飞的称作“禽”,地上跑的称作“兽”,有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虫”,没脚的爬行动物称作“豸”。 2、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传说中八卦也是他发明的人皇 3、神农氏——尝百草教人作农具种五谷(神农氏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 祖)传说中茶也是他发现的民间称他为“五谷爷”(五谷:麻、黍(黄米粘用来酿酒)、稷(黄米不粘)、麦、菽(豆子))地皇 也是后来所说的“炎帝” (一)介绍五帝的故事 1、黄帝的故事号轩辕氏姓姬也有一说姓公孙 生下来两个月就会说话 统一天下创立天干地支来计时创立音乐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及翻译 原文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也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神话故事 怒触不周山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之后,水神共工一向与火神祝融不合,他向火神发动进攻。担当先锋的大将相柳、浮游,猛扑火神祝融氏居住的光明宫,把光明宫四周长年不熄的神火弄灭了。大地顿时一片漆黑。火神祝融驾着遍身冒着烈焰的火龙出来迎战。所到之处,云雾廓清,雨水齐收;黑暗悄悄退去,大地重现光明。水神共工恼羞成怒,命令相柳和浮游将三江五海的水汲上来,往祝融他们那里倾去。刹时间长空中浊浪飞泻,黑涛翻腾,白云被淹没,神火又被浇熄了。可是大水一退,神火又烧了起来,加上祝融请来风神帮忙,风助火威,火乘风势,炽炽烈烈地直扑共工。共工他们想留住大水来御火,可是水泻千里,哪里留得住。火焰又长舌般地卷来,共工他们被烧得焦头烂额,东倒西歪。共工率领水军且战且退,逃回大海。他满以为祝融遇到大水,肯定会知难而退。因此立在水宫,得意起来。不料祝融这次下了必胜的决心,他全速追击。火龙所到之处,海水不由滚滚向两旁翻转,让开了一条大路。祝融直逼水宫,水神共工他们只好硬着头皮出来迎战。代表光明的火神祝融获得了全胜。浮游活活气死,相柳逃之夭夭,共工心力交瘁,无法再战,狼狈地向天边逃去。共工一直逃到不周山,回头一看,追兵已近。共工又羞又愤,就一头向山腰撞去,“哗啦啦”一声巨响,不周山竟给共工撞折了。不周山一倒,大灾难降临了。原来不周山是根撑天的大柱,柱子一断,半边天空就坍塌下来,露出石骨嶙峋的大窟窿,顿时天河倾泻,洪水泛滥。著名的“水火不相容”典故即源于这场大战。后来才有了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的事迹,大地重回正常。 水神共工氏和火神祝融氏的这场大战,皆因“水火不相容”而发生,一方面说明了水火相克的原理,即水火天生不慕;另一方面说明了有些事物是自然界的基本本能,非人力所能干扰。纵观远古时代水神和火神的这场惊天动地的大战,没有什么所谓正义和公理,只有大自然的力量在搏击。而败阵的水神共工因恼怒去撞不周山,女娲补天算是拯救了自然世界。

颛顼帝喾陵简介

颛顼帝喾陵简介 颛顼帝喾陵位于内黄县梁庄镇三杨庄村,俗称“二帝陵”,民间称“高王庙”,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的陵墓。(三皇:燧人、伏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颛顼、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为开创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据史书记载,颛顼的主要功绩是:制历法,象天时,开启文明曙光;定婚姻,制嫁娶,规矩洪荒子民;革巫教,整秩序,初成国家集权;创九州,定版图,完成华夏统一。帝喾的主要功绩是:历日月,分节令,指导拓植耕耘;明善恶,信而惠,修身诚服天下;专冶炼,扶农工,开拓文明纪元;生商祖,育周宗,接续华夏根源。颛顼帝喾陵汉代建陵,唐代立庙,宋代兴祀,后经历代多次修葺。颛顼帝喾陵,双陵并峙,气势宏伟,古迹众多。考古发现有御桥、御道、神道、水井、山门、棂星门、庙院、寝殿、享殿、接官厅等基址。其中165块历朝历代御祭碑碣,不仅充分证明了华夏民族对颛顼、帝喾的尊崇,而且表明了祭祀文化的源远流长。颛顼帝喾陵与历史文献所记载的地望年代一致,并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对研究上古帝王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颛顼帝喾陵是颇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华祭祀文化和姓氏文化的发源地。目前颛顼帝喾陵景区为国家3A级景区,河南省文化遗产重点开放景区。内黄县委、县政府为弘扬颛顼帝喾文化,传承华夏文明,凝聚民族精神,自2002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帝颛

顼生日)都要举办公祭大典活动。每届此时,海内外数十万华夏儿女云集帝陵寻根问祖,虔诚敬祭,国家领导人王光英、王文元、布赫、孙孚凌、张思卿先后参加公祭大典活动。

颛顼有什么故事

颛顼有什么故事 颛顼与共工之战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故事。4500年前,在炎黄部落联盟内部,由颛顼和共工争夺最高领导权的战争。在战争中,共工用水攻之计,造成洪水泛滥,因此而失道 寡助,反而是颛顼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战后,颛顼成为了炎黄部落联盟的最高领袖,历史 上的五帝之一,恒山主神北岳大帝。 涿鹿之战以后,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加速了融合,在一些地区,分属两大部族集团的 先民居地犬牙交错,文化互相影响。公元前4000多年时,分别代表华夏、东夷两集团的“仰韶人”、“大汶口人”体质特征大多有一定差别,分属同一种系的两个古代不同“族群”,到了公元前3000年,在河南陕县庙底沟发现的这时居民体质特征和上述两个“族群”都有了密切关系,应是这种融合的结果。而正是这种融合,加速了河南及其邻近地区 的文化发展,较早地进入了龙山文化时代。传说中与华夏、东夷两集团关系都很密切的颛顼,就是在这样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时期有颛顼与共工争为帝的战争,时间大约在距 今4500多年前。 相传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激烈,据文献记载,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矣”。自视很高、目空一切 的共工氏首领面对颛顼挑战十分恼怒,很可能是不顾一切地利用治水积累的经验,借洪水 反击颛顼,。呼风唤雨、希望启动自然力为自己助阵已经出现在黄帝时的战争中,但那时 还只是巫术和幻想,而共工氏已积累了高地铲平、低地垫髙、防障河水、决开积水等所谓“堕山”、“崇薮”、“防川”、“窦泽”等治水经验,完全有能力以邻为壑,引水冲淹 空桑,却造成了始料不及的严重后果,给后世留下“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这种天 塌地陷的记忆。 尽管如此,共工氏仍未能赢得胜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共工氏制造水患长期受到 历史的谴责,并且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传说在轩辕黄帝晚年,九黎信奉巫教,崇尚鬼神而废弃人事,一切都靠占卜来决定, 百姓家家都有人当巫史搞占卜,人们不再诚敬地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颛顼为解决这问题,决定改革宗教,亲自净心诚敬地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出榜样。又任命南正重负责祭天,以和洽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以抚慰万民,劝导百姓遵循 自然的规律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绝民间以占卜通人神的活动,使社会恢 复正常秩序。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颛顼在位78年,活到98岁逝世,葬于濮阳。而春秋战国时的楚王为其后裔,屈原在《离骚》中自称为帝颛顼之后,屈原与楚王为 同族引。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 黑龙江,南到岭南。东到东海一带。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颛顼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 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共工氏

共工氏 共工氏,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许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 人物简介 共工炎帝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管子·揆度》:“共工之王,水处什之七,陆处什之三,乘天势以隘制夫下。”《淮南子·本经训》:“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共工神话最著者,为共工与颛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颛顼,黄帝之裔(《山海经·海内经》)。故此战实为黄炎战争之继续。此战又或传为共工与高辛(《淮南子·原道》);与神农(《雕玉集·壮力》);与祝融(《史记,补三皇本纪》);与女娲(《路史·太吴纪》)之争。其他如禹逐共工,禹杀共工之臣相柳等传说,由禹为黄帝系统人物,当亦系黄炎战争之余绪。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共工与祝融因吃天鹅蛋之争,共工撞不周山,天塌洪水泛滥,女娲乃有补天之举,似更原始。 祝融与共工战《史记·补三皇本记》:“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此战或又传说为颛顼,神农,女娲,高辛与共工之争。[1] 人物生平 共工氏,姜姓,是炎帝的后裔。《国语·鲁语上》载:共工氏之伯九有。伯九有也就是霸九州。实际上是说共工氏一度是九州的伯(霸)主,即中原部落联盟的一个首领。这反映了九个氏族住在九个地方,共工氏在其中居于首要地位。徐旭生说共工氏居住地在今河南省辉县。郭沫若说:共工氏长期活动的地方是今河南西部的伊水和洛水流域。这个地方古代称为九州,可能来源于共工氏的九个氏。后来,这里往西的山区中还有九州之戎,大概是共工氏的余部延续下来的。[2] 姓氏来历 炎帝自阪泉之战失败后,虽然地盘丢了,但其后人仍是子孙绵绵、人丁兴旺,有的还轰轰烈烈地干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有一支姜姓共工氏部落,居住在黄河两岸,有着丰富的治水经验,共工氏的图腾就是水。共工氏的首领世代担任治理水利的官职,人们尊之为水神。有位首领的儿子句龙还被任命为掌管山川和农业的后土,因此其后人就以他的官职为氏,称后氏。有的后人为纪念共工氏和句龙,就合二为一,称为龚氏。 自炎帝被黄帝打败之后,炎帝后人在黄帝统治之下,屡遭排挤,日积月累,共工氏对此深为不满。到了黄帝之孙颛顼时,终于引发了共工氏的反抗。颛顼于是率众部落征伐共工氏,还命善于火攻的孙子祝融参加征伐。共工氏势孤力薄,吃了败仗。传说共工氏“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得天地倾斜、山川易位,连日月星辰的运行也发生了变化。共工氏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其威力不可谓不大,后人也有称之为三皇之一。

史上最全的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 1、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2、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3、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4、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5、五行:金、木、水、火、土 6、五金:金、银、铜、铁、锡 7、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8、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9、书法九势: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10、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11、岁寒三友:松、竹、梅 12、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3、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4、文房四宝:笔、墨、纸、砚 15、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16、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17、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18、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19、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20、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21、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22、五谷:稻、黍、稷、麦、豆 23、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24、四大名绣:苏绣(苏州)、湘绣(湖南)、蜀绣(四川)、广绣(广东) 25、四大名扇:檀香扇(江苏)、火画扇(广东)、竹丝扇(四川)、绫绢扇(浙江) 26、四大名花:牡丹(山东菏泽)、水仙(福建漳州)、菊花(浙江杭州)、山茶(云南昆明) 27、十大名茶:西湖龙井(杭州)、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信阳)、君山银针(岳阳)、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都匀毛尖(贵州)、铁观音(福建安溪)、武夷岩茶(福建崇安) 古代名家名作 1、四书:《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2、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共工是上古神话中的什么神

共工是上古神话中的什么神 中国神话中有一个时代,名为上古,那时天地开辟不久,诸多神灵登场,共工是上古神话中的什么神呢?下面是有共工是上古神话中水神,欢迎参阅。 共工是上古神话中水神共工,中国上古传说中人物。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许锦晶曰:共工,帝直也)。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重要贡献的人。他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关于他的传说,几乎全与水有关,最有名的故事是: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说共工部落活动区域在今河南辉县。此共工并非神话中的共工(神话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娲政权时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的统称,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追后以为统治者七任帝,后被神农氏击败,带领部落改名“共工氏”。夸父则为魁隗氏嫡系九世孙,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只有一人,所以单指一人)的曾孙辈。 水神共工基本简介共工,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为西北的洪水之神,传说他与黄帝族的颛顼发生战争,不胜,怒而头触不周山,使天地为之倾斜。后为颛顼年诛灭。此外还有一说,谓共工是尧的大臣,与驩兜、三苗、鲧并称“四凶”,被尧流放于幽州。

《书.尧典》:“流共工于幽州,放允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水神共工人物生平此共工并非神话中的共工(神话中的共工乃伏羲女娲政权时期的人物),乃炎帝魁隗氏政权五任帝祝融时期的“水正”部落首领的统称,也是炎帝魁隗氏政权追后以为统治者七任帝,后被神农氏击败,带领部落改名“共工氏”。夸父则为魁隗氏嫡系九世孙,也是炎帝共工(炎帝共工只有一人,所以单指一人)的曾孙辈。《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又《天文训》、《淮南子》:“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山海经;海内经》: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此祝融是离朱也叫离娄。江水即泗水,今天泗水流域的邾娄便是祝融离朱生共工的地方。《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 少昊之都在曲阜距离共工出生地邾娄非常近。所以颛顼与共工原本是邻居关系,他们共同的领袖是强大的少昊。颛顼与共工氏原本应

远古文化

第一章:远古文化 石器时代:三皇五帝 本章提要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 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 图示 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 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 母系20万年钻孔 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 父系约5500年制陶 (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 一、原始人群 1、生存 (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 (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 A、杂婚:随意婚配。局限,生命质量低 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作用,家族稳定。局限,生命质量低 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 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 二、氏族公社 1、生存 (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 (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 A、族外婚。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好处,生命质量较高。局限:不稳定 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 2、工具:磨制石器。人工取火 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 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 本节提要 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 一、农耕生活: 敬天孝祖、家园意识 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 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 鬼魂观念、天命意识 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 (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 (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 (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 (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 鬼魂观念 “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 图腾崇拜 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 龙文化 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 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 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 祖先崇拜 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

鞍山“文化”

鞍山“文化” 鞍山古城修复后将体现北方传统风貌好历史军事文化 汤岗温泉建设 我是动漫产业飞速发展 刘兰芳 单田芳 满族剪纸 玉佛山风景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就区域发展而言,文化是一个地方影响力和软实力的载体,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到2015年为建设文化强市打下坚实基础;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鞍山文化资源相匹配、与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相适应、与“三转型一创新”目标相承接的文化强市。现代文化产业体 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结构更加优化,新兴文化业态在文化

产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培育形成一批亿元级文化骨干企业、10亿元级文化主导行业,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5%,成为鞍山的支柱产业,文化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省领先地位。九年时间,文化建设将为这座城市带来怎样实质性的变化? 隆冬时节,鞍山的文化产业发展却持续升温。在刚刚结束的市委十一届二次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共鞍山市委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 实施意见》,同时出台《鞍山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向人们呈现出一幅经济文化共同繁荣的“双面绣”。 在人们的印象中,以钢铁著称的鞍山是“傻大黑粗”,若 想在鞍山转上一圈,看看风景、感受地域文化,三天时间足够。可又有谁能比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人们更了解自己,鞍山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秀丽、矿产资源丰富。在文化强市快马加鞭的建设进程中,这些资源将被“复活”,依托我市 的“山、水、石、金”,统筹建设千山风景区、玉佛山风景区、文化旅游开发区和千山文化旅游产业带、海城颛顼城文化旅游展示带、岫岩玉皇山文化旅游观光带以及汤岗温泉城、鞍山古城、牛庄古城等“三区三带三城”,形成产业分工合理、 资源有效聚集、市场统一开放的鞍山文化产业区域新布局。待到2020年,再看鞍山,恐怕你没有个十天的功夫,是转 不完鞍山的城、赏不够鞍山的景、诉不尽鞍山的情。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复习过程

共工:英雄?恶凶? 湖北襄阳市三十二中王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这篇出自《淮南子·天文训》的《共工怒触不周山》被选编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25课《短文两篇》中,这一单元以探险为主题,歌颂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在教学参考和众多资料中,对共工的形象,是这么评价的:一位能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形象,具有勇敢、坚强,敢于斗争,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然而《共工怒触不周山》一文详细述说的是怒触不周山的结果——天崩地裂,至于怒触不周山的原因和经过只有一句“共工与颛顼争为帝”,二人为何争帝?争帝的意义何在?这应该是评价共工这一形象的关键所在。但仅凭这一句就能共工的形象界定得那么伟大,笔者认为很难令人信服。 共工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共工是炎帝的后裔,据《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袄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宋罗泌《路史、后纪二》注引《归藏·启筮》:“共工人面蛇身朱发。”相传共工为水神。《左传·昭公十七年》:“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 那么共工为什么与颛顼争为帝呢? 传说共工是炎帝的后裔,而颛顼是黄帝的后裔,炎黄大战,曾以炎帝败北告终,炎帝势力被大大削弱,而作为子孙的共工,敢与颛顼争为帝,可以说是一种勇敢,可这种“勇敢、敢于斗争”的评价,浸透了太多的权利之争的味道。 又有传说这样描述:颛顼接掌宇宙统治权后,专横跋扈,毫不顾惜人类,同时也用强权压制其他派系的天神,以至于天上人间,怨声载道。共工见时机成熟,约集心怀不满的天神们,决心推翻颛顼的统治。几经厮杀,共工部下损失殆尽,共工辗转杀到西北方的不周山下,身边将士所剩无几。他举目望去,不周山奇崛突兀,顶天立地,挡住了去路,他知道,此山其实是一根撑天的巨柱,是帝颛顼维持宇宙统治的主要凭藉之一。身后,喊杀声、劝降声接连传来,天罗地网已经布成。于是,共工在绝望中发出了愤怒的呐喊,朝不周山拼命撞去…… 共工宁愿撞山,与敌人同归于尽也不肯臣服。他的刚烈和决绝不能不让人扼腕叹息,在我眼里,共工怎么会是“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人民的活雷锋呢?“改造山河”并不是他的初衷目的,而是他面对失败的孤注一掷,他的撞山之举更是多了一些野心和欲望,多了几分暴躁与刚烈。 关于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故事还有另外两个: 1.《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当其(按指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 [译:当女娲治理天下的末年,诸侯有一个共工氏,依靠智谋和刑罚而强横,推行霸道而不行王道,想以水德接替木德,于是与祝融作战,失败而恼怒,于是

土与中国文化

摘要 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部分及其附属物,是人类和所有生灵生存的空间场所,这神奇的物质却因其过于常见、外表平凡而常被人忽视。但是生命生生不息的精神却源自土。 土地不仅是人类安身立命之锥,它所代表的生殖力是生命的象征,在远古先民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其实,土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已被抽象出来,其生生不息的意蕴早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现实生活。从远古先民对土的狂热崇拜到儒家“仁”的思想的提出,从以“礼”为形制的对生命的崇敬到内化于中国人生命之流的生生不息的思想底蕴,无不深刻反映了土生生不息的思想之于中国文化传统的意义。比如,中国古代艺术反映了对生生不息的思想内流的返璞归真,“气韵生动”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与目标,更是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审美标尺之一。 艺术中暗含着节奏与律动的音乐感,这就是“韵”,即是生命的精神。然而土终究也还是平实之物,中国文化中的现世精神则源自土的实在性。实用理性便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所以,对土的解读是理解中国文化之谜的又一通经。 以往学术界对于土的研究,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神)的崇拜,并由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等方面,而稍有专门探讨关于土与中国思想文化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所以,本文试图说明文化是热爱生活、敬畏生命的人们张扬人性精神而进行富有生命力的活动,土生生不息的精神给予我们深刻且生动的启发,是解开中国文化之谜的通经,中国人的心灵是钟情于土的。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也因此呈现出强调本根性、生动性和实用性的文化特征。 前言 对于中国文化的研究,前人已经著述颇多。在以往学者对土与中国文化的研究方面,总的说来一般都是围绕着土的生殖功能而展开的民间对土的信仰和土地神的崇拜方面的研究,而对于土的社会文化意义的理解还局限在“安土重迁”的层面上。对于土的文化意义及其背后深刻内涵的渊源虽有提及,但少有从土的生生不息来解读中国文化的专门论述。 关于土的文化意义的研究,学者们多把目光集中在先民对土地(神)的崇拜,对土的理解也只是局限于土的化生万物功能,以及中国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土地崇拜意识,并由此衍生出恋土情结及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在学术界,对“安土重迁”的社会心理方面的研究已是司空见惯,但几乎没有直接以土与中国文化为题的专门论述著作,探寻土与中国思想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大多只是只言片语散落于文化通论和汉字研究一类的论著中,重点论述的也大多局限在神话传说中女娲捏土造人、土地原型解析及后世人们对土地神的崇拜这类问题上。但也有另辟蹊径,从文学的角度探讨土的文化意义成因,如臧克和所作的《中国文字与儒家思想》从汉字中“土”字、“地”字的字型和原初义来分析土的生生不息之意蕴,而朱狄著的《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则侧重于探究古人对土地的生殖崇拜的缘故信仰等方面。杨利慧在《女娲的神话与信仰》一文中,从民俗学、神话学、人类学的角度对土的生殖意义进行探讨和思考,她将女娲置于中国民族信仰的大背景下,从考察其在信仰中历史与现时的状况入手,探讨了女娲及其神话与信仰在现实生活中和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 同样,在相关学术期刊上,学者们关注的焦点都集中在土的生殖意义上,如《土地原型与恋土情结》的作者肖四新认为神话中女娲用土创造了人,因而远古对土是极其崇拜的,而且因为土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多以人们有着强烈的恋土情结,深入到人的心灵,则把土视为灵魂的归宿,表现在文学创作上,由此产生的恋土情结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在对土的生殖文化心理探讨方面,也有学者认为,从汉字中体现出先民崇土的文化心理,如韩伟所作《汉

“二帝——颛顼、帝喾”历史功绩

“二帝——颛顼、帝喾”历史功绩 帝喾继位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为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大戴礼记》说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是令;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变”,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事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帝喾治历明时,“教民稼穑”,使农耕文明迈入了新的时代。 帝喾继承颛顼治国策略,并有新的突破。“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大于仁”就是帝喾以德治国的基本方略。《史记》称帝喾“普施利物,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知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服从。”可见,帝喾在人民心中位置。因此,“嫁女盘瓠犬”的故事历经千年不泯。传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几经讨伐不胜,便告文天下,凡取房王项上人头者,可得千金,可封万户,并赐帝女为妻。后来,一个头状如狗的人叫盘瓠,以自己的勇猛和智慧取得房王首级。帝喾履行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帝喾作为一代帝王,不仅养性自律,大公无私,而且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天下人景仰,为历代帝王推崇。时至今天,帝喾的治国思想,仍有积极意义。 颛顼时代是陶器文明与金属文明的过渡。而到了帝喾时代,他率领先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和与自然界的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发现和创造,逐步掌握了金属冶炼技术。史称:帝喾命臣下咸黑,率众于峒山(今河南新郑、荥阳至巩义一带)开矿冶炼,直至将峒山开掘

成空峒山。帝喾也由此被尊为金属冶炼的开山鼻祖。 史料记载,帝喾族属中有帝尧、帝挚、商朝祖先契、周朝祖先后稷等,这些显赫的人物,对华夏民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为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血脉相传作出了特殊贡献。 颛顼、帝喾位列“五帝”,前承炎黄,后启尧舜,不仅开创和发展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而且改革和继承了传统祭祀文化,奠定和丰富了姓氏文化,是中国姓氏寻根文化研究界公认的数百家姓氏的起源,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延续起着重要的作用,被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统一的汉文化的起源 1 【单选题】以(C)为一个单元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记数单位。 A、七天 B、十五天 C、十二天 D、三十天 2 【单选题】(C)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 A、鲁迅 B、陈寅恪 C、王国维 D、钱谦益 3 【单选题】根据《五帝本纪》记载,五帝时期贴近于(B)文化时段。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新石器文化早期 C、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4 【单选题】根据《尧典》记载,古人用以下那种方式测定时节?(B) A、鸟的迁徙 B、天体运行 C、花开花落 D、河水流向 5 【判断题】中国人在古时候对太阳崇拜本质上是追求时令。(√) 6 【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文化在多元发生以后,走向统一化的文明进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7 【判断题】治理洪水和天文历法是《尧典》中记载了两件大事。(√)

历法的形成 1 【单选题】东作在敬道日出,便程东作中的含义是(C)。 A、战事 B、占筮 C、农耕 D、祭祀 2 【单选题】希革在鸟兽希革中指的是(B)。 A、迁徙 B、换毛 C、生产 D、死亡 3 【单选题】敬授民时代表着(B)。 A、祭祀占筮的需求 B、农耕文化的需求 C、君主统治的需求 D、游牧民族的需求 4 【单选题】《管子》中根据(C)编订记载了《玄宫五历》。 A、四方历法体系 B、六方历法体系 C、五方历法体系 D、八方历法体系 5 【多选题】下列关于陶寺遗址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 A、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350年,距今四千多年 B、建立于五帝时代 C、陶寺遗址的修建是为了测节气 D、陶寺遗址在今天仍然能准确测出所有节气 6 【判断题】根据课程内容可知:陶寺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文献记载。(√)7 【判断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春天是生养的季节。(√)

文化小常识

文化小常识 【三皇】 伏羲(天皇)、女娲(地皇)、神农(人皇) 【五帝】 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教】儒教、道教、佛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江西龙虎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竹林七贤】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饮中八仙】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蜀之八仙】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扬州八怪】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北宋四大家】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 浙江雁荡山 【五岳】东岳山东泰山、西岳 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 山西恒山、中岳河南嵩山 【五湖】江西鄱阳湖、湖南洞 庭湖、江苏太湖、江苏洪泽湖、 安徽巢湖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 南海 【三清】元始天尊〖清微天玉 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 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四御】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 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勾 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 皇地祗 【十八罗汉】布袋罗汉长眉罗 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 汉过江罗汉欢喜罗汉降龙罗 汉静坐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 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 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 汉坐鹿罗汉 【十八层地狱】[第一层]拔舌地 狱 [第二层]剪刀地狱 [第三层] 铁树地狱 [第四层]孽镜地狱 [第五层]蒸笼地狱 [第六层]铜 柱地狱 [第七层] 刀山地狱 [第八层] 冰山地狱 [第九层] 油锅地狱 [第十层] 牛坑地狱 [第十一层]石压地狱 [第十二 层] 舂(音同“冲”)臼地狱 [第十三层] 血池地狱 [第十四 层] 枉死地狱 [第十五层] 磔 刑地狱 [第十六层] 火山地狱 [第十七层] 石磨地狱 [第十八 层] 刀锯地狱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 大肠、小肠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 入股、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六子全书】《老子》《庄子》 《列子》《荀子》《扬子法言》 《文中子中说》 【汉字六书】象形、指事、形 声、会意、转注、假借 【书法九势】转笔、藏峰、藏 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 横鳞、竖勒 【十三经】《易经》《诗经》 《尚书》《礼记》《仪礼》《公 羊传》《榖梁传》《左传》《孝 经》《论语》《尔雅》《孟子》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 与许仙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 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 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 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 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 游记》曾朴《孽海花》 【六礼】冠、婚、丧、祭、乡 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 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 颂 【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 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 不睦、不义、内乱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 砗磲、珍珠、玛瑙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 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 双调商调、越调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 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江西景德镇窑 河北瓷州窑浙江龙泉窑福建 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 尚小云、荀慧生 【清八旗】镶黄、正黄、镶白、 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共工怒触不周山》等6则神话故事

六则神话故事 《共工怒触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做部落首领,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这里移动;地向东南方向下塌,所以江河流水和泥沙都向这里汇集。 《女娲补天》 【原文】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译文: 久远的过去,支撑天地四方的四根柱子倒了,大地裂开,天不能普遍地覆盖万物,地不能全面地容载万物。火势凶猛,扑不灭,水势浩大,流不尽,凶猛的野兽吃善良的百姓,凶猛的鸟用爪抓取老人和小孩。于是,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的漏洞,砍断巨龟的角来做撑起四方的擎天柱,杀死黑龙来拯救中国,用芦灰来堵塞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了,中国的大地上恢复了平整,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能过继续生存。 《夸父逐日》 【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精卫填海》 【原文】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译文: 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传说这种鸟是炎帝小女儿的化身,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引入黄河。 《后羿射日》 【原文】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译文: 到了尧统治的时候,有十个太阳一同出来。灼热的阳光晒焦了庄稼,花草树木干死,老百姓连吃的东西都没有。还有其它多种灾害,诸如……于是,尧派后羿去为民除害。后羿把这些灾害一一清除。尧领导人民建立了如此巨大的丰功伟绩,深得民心,受到了人民的爱戴,推举尧为的领导人。 《黄帝擒蚩尤》 【原文】 蚩尤作兵伐黄帝,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日魃,雨止,遂杀蚩尤。 译文: 蚩尤兴兵打黄帝,黄帝命令应龙攻打冀州的郊外。应龙打算蓄水,而蚩尤则请风伯雨师,兴风作雨,使应龙失计。为助应龙,黄帝请天女魃下凡,使风静雨止,助应龙杀死蚩尤。 1

颛顼史迹及其改革作为考

颛顼史迹及其改革作为考 一、颛顼史迹的时间定位 在中华古史“五帝”中,颛顼是仅次于黄帝的人物,又是黄帝的直系后代。近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夏代开国定于公元前2070年,开国之君是夏后启。《汉书·律历志》引《伯禹帝系》:“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而禹是启的父亲,那么从颛顼到启,就有了7代人。按照每代30年的约数可知,从颛顼到启大概有200多年。所以颛顼的生活时代,应该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那时正处于中原的龙山文化期;按四川的考古序列来说,相当于三星堆文化第一期后段,或成都地域宝墩文化后期。 那时的陶器,多属泥质灰陶,器型以平底为主,罐口带有花边或波状装饰,是一种典型风格。在岷江上游营盘山遗址,还发现了西北风格的彩陶。近年发现的成都平原7处古城址,基本上是那个时代所建成。考古人士推测:当时人们已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兼营渔猎。住的是木骨泥墙房屋,墙壁还用火烘烤过。虽然用的还是石器,但磨制得相当精细,石质也比较讲究,个别的可说是玉,符合“黄帝以玉为兵”的说法。但没有发现铜器。 二、颛顼故里的空间定位

颛顼是黄帝的后裔。《史记》说黄帝次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古本《竹书纪年》说:“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乾荒与“高阳”音 近,当为一人。在《山海经·海内经》里误写成 “韩流”,此人“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清代郝懿行认为:“淖子”与《海内经注》“浊山氏”是一回事,也就是蜀山氏。可见颛顼父辈皆与蜀山部族联姻,以求巩固落脚的基地,蜀山和若水应该相距不远,是颛顼故里的地理线索。 宋罗泌《路史·因提纪·蜀山氏》:“昔黄帝为其子昌意取(娶)蜀山氏;而昌意之子乾荒,亦取(娶)于蜀山氏。”罗苹注引《益州记》:“山民山禹庙西,有姜维 城;又西,有蜀山氏女居。”禹庙在今汶川涂禹山,姜维城即今理县薛城(一说汶川威州)。其西就是邛崃山脉,蜀山氏女的家乡即在于此。远古地名极少,在大禹开始 “主名山川”以前,一个地名,可以管到非常广阔的地域。“蜀山”(或作浊山、淖)当泛指邛崃山脉。这一山脉自今鹧鸪山、红桥山(霸王山)向南延伸,有主峰四姑娘山,峰顶海拔6250米;向南有巴朗山、大雪峰、红山顶;入雅安、宝兴境,则有灵鹫山。在青衣江南岸则有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