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质教学设计(共3课时)

《醉翁亭记》优质教学设计(共3课时)
《醉翁亭记》优质教学设计(共3课时)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王丽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朝阳学校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统编版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所选文言文都是记游散文,文章在描写景物、抒发情感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志趣抱负。与七八年级所选写景抒情类散文相比,本单元的教学在继续训练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要教会学生感悟文中作者政治理想、志趣抱负的方法。同时本单元为文言文单元,还需继续进行文言诵读,引导学生形成文言语感,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和名言警句。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公元1046年被贬滁州时创作的散文佳作。文章在文辞运用上独具特色,大量运用“也”“而”等虚词,给人以余音绕梁、气韵回旋的阅读美感,句式上骈散结合,摇曳多姿,给人一唱三叹之美。这种文辞运用不仅增加了文章的审美效果,也更真切自然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因此,可通过本文训练学生分析文辞之美体会情感的阅读方法。《醉翁亭记》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展现了琅琊山、醉翁亭之乐景,记叙了滁人游山宴饮之乐事,抒发了欧阳修寄情山水、醉心百姓和乐之乐情,表达了作者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政治抱负和忧思内藏、心怀天下的博大胸怀。其中“乐”的情感比较外显的,学生体会起来较直观,抓住“乐”进行联文整合阅读,分析各种“乐”之间的关系,结合一定背景资料,能够理解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而对于“醉”的理解,自古以来都是众说纷纭,可见对于“醉”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细读文本和研读文献的基础上较认可“醉态藏忧”这一观点。被贬谪的醉翁虽然忧愁、孤独却并未消沉,他始终是勤政爱民、与民同乐的太守。“醉能同其乐”,将“醉”与“乐”结合起来分析,我们能感悟到欧阳修忧也心怀天下、困也坚守抱负的大气度和大胸怀。因此,教学可根据教师的研读过程设计学生活动,教给学生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即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资料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经过了七八年级的文言阅读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通过猜读、组词、结合上下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等方法大致疏通文意,因此本课教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景想象,文白转换的方式疏通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及写作顺序,这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能力提升。

经过七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景抒情类散文的阅读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景物特点、抓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情感。九年级的教学应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可以教会学生通过分析文辞即语言形式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学生思维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训练和提升,因此教材所选文章更有深度,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醉翁亭记》主旨需要学生将相关文字进行整合阅读,分析之间的关系,同时需要学生联系创作背景及作者同期创作才能够深入地理解。所以本文适合于教给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训练学生分析、综合等高阶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想象情景、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描述画面场景等活动疏通文意,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句,把握景物特点及写作顺序。

2.通过删除比读、调整比读、替换比读,感受虚词、判断句、骈散结合等文辞运用效果,体会作者复杂微妙的情感。

3.抓住“醉”与“乐”两个关键词,结合创作背景、同期创作等进行联文整合阅读,深入理解作者的政治抱负和气度胸怀。

4.通过本文的学习体验,学习品辞会情、联文悟怀的阅读方法。

四、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抱负胸怀;学习读懂记游散文主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醉”态之下隐藏的忧,理解“醉能同其乐”表现出的气度胸怀。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绘景明意

(一)环节一:导其文

教师引导:上一节课,我们在《岳阳楼记》中感受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今天,我们将走进《醉翁亭记》,去欣赏醉翁亭的美景,感受作者的抱负胸怀。

(二)环节二:通其意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大声诵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文中描绘的情境,标注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读完一遍之后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注、释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标注出来小组交流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全班交流。

学生活动:大声地朗读课文,标注。借助工具书注音、释义。在教师的引导小组交流、班级交流,达到初通文意的效果。

(三)环节三:绘其景

教师引导:《醉翁亭记》如同一幅长长的画卷,缓缓打开,一个个具体可感的画面跃然眼前。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找出你看到的画面并用序号标注出来,同时为这幅画面拟一个题目。学生活动: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在书上标注序号并拟题,交流成果。

教师引导:第1段环滁山景图——琅琊蔚然图——酿泉倾泻图——亭踞山泉图,移步换景,美丽的画面纷至沓来;第2段山林晨景图——山谷暮云图——春花芬芳图——夏日繁阴图——秋高霜洁图——冬水枯落图,朝暮时间不同,景致变化无穷;第3段滁人游山图——太守宴席图——众宾欢饮图——太守独醉图,对象不同,画面各异。第4段日暮醉归图——山林复乐图,时间变化,景致不同。

学生活动:在书上批注画面题目,感知文章所写景物及写作顺序。

教师引导:欧阳修用简洁地文笔勾勒了美妙的画面,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中的一幅画面,凸显作者笔下人事景物的特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报数的方式,分到自己的将要描绘的画面。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写作。如:第一幅画面:滁州城外,群山四面环绕,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就像给滁州围上了一圈绿色的围脖。写完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描述画面要合情合理,基于对词语的准确理解,比如“洌”区别于“冽”,不是“冷”的意思,而是“清”的意思。在准确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还要准确把握景物的特点。如“水落而石出”,在这里不是指真相大白,二是凸显的是冬天溪水干枯的特点。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明确重点词语的意思、理解文意、把握景物特点。全班齐诵课文,结束本课时。

第二课时:品辞会情

(一)环节一:导入

教师引导:文辞,指文章的字法、句法、句式、节奏等。散文往往借助文辞来表达情感。本课我们将通过品辞法去体会《醉翁亭记》传达出的情感。

(二)环节二:删除比读

教师引导:原文运用了21处“也”字,这些“也”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原意。但是作者为何要用这么多“也”字呢?我们可以尝试删除“也”来比读体会。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两峰之间者,酿泉。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

学生活动:男生读一句改文,女生读一句原文,再全班齐读原文,在对比诵读中体会到“也”更能凸显行于山中、美景纷至沓来时作者快乐自得的心情。

教师引导:运用删除比较法,读其他含有“也”字的句子,体会情感。

学生活动:删除比读,交流感受。如:“众宾欢也”中“也”字流露出作者看到宾客欢乐时自己内心的欣慰和快乐。

教师引导:用此方法体会“而”字传达出的情感。

(三)环节三:调整比读

教师引导:统观全文,一共运用了十二组“者……也”。那么作者为何要用如此多看似单调的判断句呢?我们对其进行调整,看看它与原文表达效果会有何不同。以第1段为例,作如下调整:

琅琊,望之蔚然而深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酿泉泻出于两峰之间。醉翁亭翼然临于泉上。

学生活动:先齐读调整后的文字,再齐读原文,直观地感受判断句的效果,它能带给人从惊异到豁然的心理转变,能更直观形象地传达出一种陶醉自得之情。

教师引导:运用此方法,再找一两句进行调整比读。

(四)环节四:替换比读

教师引导:骈散结合是《醉翁亭记》文辞的又一大特点,其中会隐藏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可以用替换比读法来加以体会。以第2段为例,将全段替换为骈句: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山间朝暮。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石出,山间四时。朝而往,暮而归,景不同,乐无穷。

学生活动:男生读换后的文字,女生读原文,比较体会,发现骈散结合能够让节奏张弛有度,骈句写景突出早晚四季之景不同的鲜明感,“而乐亦无穷也”节奏舒缓,散句更能抒发作者绵长陶醉的山水之乐。

教师活动:全班分两组,分别诵读第3、4段,感受骈散结合中作者情感的变化。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诵读,会发现第3段骈句增多,节奏明快。第4段骈散结合,节奏渐渐舒缓下来。

教师活动:“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醉翁也”,作者为何在多组骈句形成快速节奏之中突然慢下来,使用散句呢?

学生活动:多角度谈自己的理解,可有陶醉的悠然,也可是无人理解的孤独等。最后齐诵结束本课时。

第三课时:联文悟怀

(一)环节一:悟太守之乐

教师引导:“乐”是文章出现最多的表现情感的词语。把与“乐”相关的句子找出来分类阅读,看有何发现。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寻找与“乐”有关的句子并分类。

根据主体不同分:太守之乐、游人之乐、众宾之乐、禽鸟之乐。

根据客体不同分:山水之乐、游玩之乐、宴饮之乐、山林之乐、其乐。

教师引导:尝试着分析这几种乐之间的关系。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用思维导图分析关系。发现滁人因山水、游玩、宴饮而乐,禽鸟因山林而乐,太守因山水之美、滁人快乐而快乐。

教师引导:根据以上分析,阅读《丰乐亭记》节选,用其中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太守的政治思想。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学生活动:阅读分析,得出太守“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教师引导:根据文章内容,结合补充资料,谈谈太守“与民同乐”政治思想的具体内涵。欧阳修在滁州,勤政尽职、仁民爱物,做了许多利民之情。他教州民勤耕作,集州兵习射的,疏幽谷泉,建丰乐亭,还规划和实施了扩建城隍(无水城堑)工程。他“率人甚勤,备灾甚谨,自勉甚笃,劝农借用,均丰补败,虽有水旱之年,无有饥之民。”到任第二年,全州岁物丰成,人心欢悦。

学生活动:学生在联文阅读中理解“与民同乐”的具体内涵是勤政爱民,让百姓过上丰衣足食、和谐快乐的生活。

(二)环节二:悟醉翁之醉

教师引导:文中“醉”字出现的频率也很高,找出相关语句整合阅读,说说你看到一个怎样的醉翁。

学生活动:寻找句子阅读体会,可能会有多种理解,闲适、自得、忧愁等。

教师引导:阅读补充的背景资料,谈谈你对醉翁有何新的理解。

资料一:欧阳修贬滁州的原因

欧阳修生于公元1007年,24岁中进士,步入了仕途,他时刻牵挂国家大事,对范仲淹之“登朝与国论,每顾事是非,不顾自身安危”的行为大加赞赏。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范仲淹等人为了缓和国家内外交困的严重情况,提出一系列“新政”措施,欲作政治改革,但这些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在朝廷内外的强烈反对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被驱出朝廷。欧阳修是“庆历新政”的积极支持者,被一些进谗之人加上莫须有的罪名,革职远放滁州。

资料二:欧阳修贬滁州时的诗作

题滁州醉翁亭

欧阳修

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

野鸟窥我醉,溪云留我眠。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啼鸟(节选)

欧阳修

我遭谗口身落此,每闻巧舌宜可憎。

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

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朋。

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

学生活动:阅读补充材料,深入体会欧阳修的“醉”中有着被贬的忧愁、不为人知的孤独、寄情山水的放纵。

(三)环节三:悟欧阳修之怀

教师引导:与民同乐,斯人独醉,醉同其乐。分析“醉”与“乐”的关系,谈谈你对欧阳修的理解。

学生活动:在交流中理解欧阳修忧思内藏、勤政为爱的胸怀,理解欧阳修在忧困中依然坚守政治理想抱负的胸怀气度。最后诵读全文,再次感受作者的胸怀。

七、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设计高密刁有峰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思想。 作者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背景资料 宋仁宗庆历五年(1405),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被贬为滁州知州。这篇游记写于他到滁州上任后的第二年。欧阳修写本文时不过三十九岁,其中的“醉翁”“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环滁.()琅玡 ..()林壑.()酒冽.() 辄.()醉伛偻 ..()山肴.()野蔌.() 觥.()筹阴翳.()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①名.之者谁()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③醉翁之意.不在酒()④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⑤林壑尤.美()⑥临.溪而渔() ⑦泉香而酒冽.()⑧树林阴翳.() ⑨觥.筹交错()⑩已而 ..夕阳在山() 3.翻译下面句子。 ①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4.根据作者对文中饮酒赏景的描述,下面对“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必须借助喝酒才能在心里领会得到。 B.山水的景色领会在心里,陶醉于喝酒之中。 C.欣赏山水得到乐趣,心中畅快,自然酒兴大发。 D.欣赏山水自然景色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之中。 1.chúláng yáhaliazh?yǔlǚyáo sùgōng yì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醉翁亭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旧列“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所作散文说 畅达,抒情委婉。本文选自《欧阳文忠公集》。庆历5年( 1045),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上疏为其辩解而被贬为滁州太守。第二年,写了本文。欧阳修写此文时不过3 岁,文中所说“年又最高”“苍颜白发”,都是夸张的写法。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醉翁亭记》教学指导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着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第二课时以读贯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着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着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着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着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 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着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1、学生朗读后,正音正字。 滁(chu)壑(he)琅琊(langya)潺(chan)酿(niang)僧(seng)辄(zhe)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关于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案例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下面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醉翁亭记教案1 教学目的: 一背诵全文。 二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设想: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和要求,重点放在熟读和背诵上,同时能够基本理解课文的内容。基于此,本文教学从熟读课文起始,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对课文大意有个初步感知;然后,指导学生以二人小组和全班讨论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这是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对于基本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教学目的,拟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学生能对此有所体会或了解,即达到这一教学目的。 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一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二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二读课文。 △ 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 教师提出下列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滁() 壑() 琅琊() 潺() 酿() 僧() 辄() 霏() 暝() 朝()而往伛偻() 洌() 蔌() 射者中() 弈() 觥筹() 翳()

△ 学生试读课文。 要求:放声读书。 △ 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 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说明]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学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了解了一些。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 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说明]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醉翁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醉翁亭记》的教学案例分析 学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文章,感受优美的语言,力求背诵文章。品析解读文章, 理解其主突旨,提高语文水平。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学习语文的方法和能力,以及分析文章,积累语言,再现 美文意境的方法和能力,从而发挥创造想像,激发思维创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懂得并学会在受到挫折不幸时, 应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具有旷达 的情怀,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 学习准备: 1、从书刊、网站中查阅有关欧阳修,有关《醉翁亭记 》的资料。 2、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了解文意。 3、熟读《醉翁亭记》。 学习重难点: 欣赏作者构造的优美意境、 感受欧阳修“山水之乐”表达出的旷达情怀, 积 极的“与民同乐”的思想。 学习方法: 诵读、赏析、探究。 学习用具: 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欣赏课件,激发兴趣。 课件一: 醉翁亭的环境:环滁——琅琊山——酿泉——命名之意。
1/7

课件二: 亭名由来:作亭者——命名者——命名之意。 课件三: 风景画: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括、点出“乐”字。 课件四: 风俗画:滁从游——大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课件五: 归时景象:太守归——禽鸟乐——点明全篇主旨。 导语设计:同学们刚才自由欣赏的课件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醉翁亭记》。 二、诵读文章、整体感知。 1、利用多媒体课件,配乐范读文章,学生轻声跟读。 2、学生观听课件: 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俺革新政治, 触动了保守派大官僚们的利益, 遭到嫉 恨,被贬滁州。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所写的。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 是寄情于山水,与民同乐。他虽被贬滴,却不消沉,他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 人民生活安乐。他自号“醉翁”,文中我次提到“醉”字,其实“醉”是表象, “乐”是实质。他的志趣,不只是在山水之间,更是在一州人民,他是因百姓的 生活安乐而乐。他始终是清醒而自豪的。 3、自由朗读,充分调动想像,并找出文中叙事,写景、抒情的句子 (大部分学生找得准确)。 师指导朗读: (1) 本文共用 21 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 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② 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③ 感叹(用于其抒胸臆)。 (2)本文还用了 25 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 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 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3)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4、推荐朗读,自由评谈,进一步感受文章的美。 5、闭眼、教师以声情并茂的朗读引导想像。 三、赏析文章,渗透美育。 以下问题分组讨论,见仁见智: 1、全文叙事写景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提示)作者描写景物往往带着自己的情感,景中自有作者的情感。 学生 A 说:写亭子四周的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喜爱山水的感情。
2/7

部编版优秀教案-28 醉翁亭记

28 醉翁亭记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这副对联,据说是清代人所题,当时欧阳修已去世八百多年,“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醉翁亭就是以欧阳修写的一篇文章——《醉翁亭记》而名扬天下。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来感受它的魅力!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4.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环滁.(chú) 林壑.(hè) 琅琊 ..(láng yá) 饮少辄.(zhé)醉岩穴瞑.(míng) 伛偻 ..(yǔ lǚ) 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觥筹 ..(gōng chóu) 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颓.然(tuí) 阴翳.(yì) 潺.(chán) 2.积累文言词汇 (1)重点实词 林霏开:霏,雾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 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放。 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 翼然:像鸟儿张开翅膀的样子。 颓然:精神不振的样子。文中指醉醺醺的样子。 (2)一词多义 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归集)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醉翁亭记》教学实录 衢州华茂外国语学校曹琦 师:在昨天的自主预习中,很多同学写下真是的阅读初感和有价值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屏显】学生在预习时提出的问题。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什么情感? 曹童星汪颖沈家豪等16位同学 2、文中有许多的“而”“也”有什么作用? 赵禹沈沁妍周滟等11位同学 3、题目是《醉翁亭记》,可本文在写“景”和“宴”方面下了不少笔墨,有什么作用? 薛鑫怡邵宇林等8位同学 4、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吴洁严程宇舒俊晖等5位同学 5、为什么作者不以第一人称,而以第三人称来写? 吴佳骏冯凰金怡君赵宇婷其实这五个问题都非常紧扣醉翁亭记的特点,单元学习特点,都是有价值的,师:其实这五个问题都紧扣了《醉翁亭记》这篇课文的特点,以及古代散文的文体特点,包括单元学习的重点,老师觉得这些问题都是很有价值的,但是在这些问题中,老师觉得有一个问题特别有意思,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呢? 生:我觉得是第四个。 师:你觉得有意思在哪里 生:“欧阳修为什么被贬还这么快乐?他究竟“乐”些什么? 师:很不同寻常,是吧?

师:除此之外,还有不同的感觉吗?你还觉得哪个是比较有意思的? 生:我觉得第五个比较有意思, 师:怎么说呢? 生:本来文章中明明写的是自己,而却要用另一种角度来描述这篇文章,实在师有点不同寻常 师:你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你,我们来采访一下提出问题的同学,比如说,吴佳俊,你当初是怎么想到这个问题的? 生:因为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欧阳修写文章和我们最大的不同就是这一点, 师:那么你说的第一人称指的是什么? 生:用“吾”“我”这些。 师:在文言中表示我的,除了“吾”之外,还有哪个呢? 生:“予”。 师:那么第三人称呢?你指的是什么?指现代汉语中的“他”吗? 生:不是。师指“醉翁太守”。 师:坐,非常好,除了醉翁、太守师第三人称,还有其他的第三人称吗? 生:游人 师:游人?表示我的第三人称,你可以看文章的最后他用的是? 生:欧阳修, 师:直呼自己的名字也是。同学很独到的抓到了文章在写作上的特点,也就是作者明明写的是我,却为什么用“醉翁、太守、欧阳修”三个不同的第三称谓来称呼自己呢?那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惊喜的发现他串联起刚才所提起的了其他四个问题,所以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走进《醉翁亭记》,好吗? 同学首先来看一下,关于这个问题,同学有没有自己的初步的想法,或者说思考的呢? 师:生活中当中有没有人用不同的称谓?你的生活中有类似的体验吗?同一个人用不同称谓。

卢望君教《醉翁亭记》课堂实录

修与谁归,吾与谁归 ——我教《醉翁亭记》 卢望军 一、导,承上启下 师: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了岳阳楼;庆历五年秋,欧阳修谪守滁州城,开发了醉翁亭。滕子京为岳阳留下了《岳阳楼记》,欧阳修为滁州写作了《醉翁亭记》;两个人都受到当地人民世代的爱戴,两篇文章都堪称流传千古的美文;不同的是,滕子京在政通人和百废俱兴重修岳阳楼竣工之后,扶着栏杆恸哭数十声,心境惨淡;而欧阳修却在人民丰衣足食的时候,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游山玩水,乐在其中。今天,我们来学习《醉翁亭记》,欣赏滁州城的美景,领会欧阳修的情怀。 二、背,亲近美文 师:遇到美的东西,我们要学会珍惜。和《岳阳楼记》一样,我们首先来一起配乐背诵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这篇文章,最适合用哪种类型的音乐? 生:舒缓的。 生:古典的。 生:宁静悠闲的。 (配乐选用了宗教音乐《云水禅心》,开头即是潺潺流水声和着鸟鸣声,然后是”如鸣佩环”的古筝声。整个曲子闲适而恬淡,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背诵之前,先让曲子播放一阵,以“洗耳静心”;背诵之后,曲子仍在继续,余音袅袅;整个背诵的过程,颇为享受。)三、写,内化语言 师:《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也是一副画卷,这幅画卷由许多画面组成,请大家默读课文,将课文里所描写的画面找出来。我们这里所谓的画面,就是人的眼睛所能看到的具体可感的一个场景,这个场景可以只包含景或者人,也可以是人和景的交织,总之,要是具体可感的。(学生一起找出画面,标上序号,一共是12个画面,因为我们是11个小组,所以把最后两个画面合成“夕阳下山”的画面。适时提示:画面部分,大量运用了描写。) 师:现在,请每个小组将和自己组号对应的画面改写成现代文,实现从画面到文字、从文言到白话的转换。欧阳修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追求简约而平实的文风,文章留下大量空白,这就给我们的改写提供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改写后的文字,要求语言优美流畅,想象合理。所谓合理想象,就是既要在意料之外,又要在情理之中,超出原文又要忠于原文。 (小组合作讨论,教师或者点拨,或者欣赏,或者鼓励,教室里合作探究的“画面”很热烈。)师:现在我们来展示各小组的合作学习的成果。请注意,课堂的注意力要全部集中在正在发言的同学身上,也许这个画面不是你们小组的学习任务,但是,所有学习,都是你自己的任务。倾听是一种美德,质疑是一种品质。 (此处略去大部分学生的评价、质疑以及教师的相机点拨,这个过程有点琐屑,而且随机,记不大清楚。) 第一小组:晨雾茫茫,远看滁州城,群山环绕,山顶直插入云层之间,给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之感。我独坐于醉翁亭之间,观群山,望云游,心乐之。 师:你们小组的语言,虽然是白话,但是也有古文的典雅含蓄的意味,特别是能学以致用,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样的文本语言化成自己的语言,很好。据说《醉翁亭记》写成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

【篇一】醉翁亭记教案设计导语《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

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醉翁亭记》辅导教学设计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教师辅导教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人名),字,谥号,自号,晚号。吉州吉水人,今属,他也是著名的“”之一。 2、六一居士是哪六个一:;;;;;。 【知识梳理1】 一、易错字及常考默写 二、现代汉语翻译 三、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 1、《醉翁亭记》写于他到被贬官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全文以“”字贯穿,通过对滁州 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和的思想。 2、文章第一段由“”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第二段写之乐,第三段写之乐和之乐,第四段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用之乐衬托之乐,又用之乐衬托之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指的意思。 ②峰回路转: ③水落石出: ④觥筹交错: 5、写作作者诉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词。 ⑴、 ⑵、 6、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7、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 夏: 秋: 冬: 8、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情形的句子。 ⑴⑵⑶ 9、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从全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 ⑴⑵ 10、第四段紧扣一个“乐”字,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之乐。整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 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 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精讲】 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中“醉翁”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从“”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 带有淡淡的忧思。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11醉翁亭记 环节1:课前自学准备 课题醉翁亭记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文意梳理、整体感知;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重点)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 所构造的优美意境。(难点)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旷达开阔的胸襟。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 大,也擅长诗词,散文明畅简洁,诗词婉约淡雅。著有《欧阳文忠公 文集》。 写作 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遭谗离职,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 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10里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中住持智仙 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年),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 以为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 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读准 字音 环滁.(chú)琅琊.(yá)林壑.(hè)辄.醉(zhé) 林霏.(fēi)阴翳.(yì)酒洌.(liè)山肴.(yáo) 野蔌.(sù)觥.筹(ɡōnɡ)伛偻 ..(yǔ lǚ)颓.然(tuí) 暝.(mínɡ)弈.者胜(yì)射者中.(zhònɡ) 重点 实词 林霏开 ..:霏,弥漫的云气;开,消散,散开。 临.于泉上者:居高面下。 泉香而酒洌.:清。 杂然 ..而前陈.者:杂然,错落的样子;陈,陈列、摆开。 觥筹交错 ..:交互错杂。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阴。翳,遮盖。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茂盛的样子。 宴酣.之乐:尽情地喝酒。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欧阳修的有关情况。 2、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3、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重点 1、了解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它的作用。 2、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2、指导朗读课文、疏通课文大意。 3、师生共同重点分析课文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时代背景和作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文忠是他的谥号。主张文章“明道”、致用,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合撰《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 二、解决生字词,注音。完成预习题二: chǔ hé láng yázhéyǔ lǚyáo sùgōng tuíyìmíng sēng 滁壑琅琊辄伛偻肴蔌觥颓翳暝僧 三、范读课文、注意句读; 四、学生自读课文、疏通大义; 五、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指导朗读; 六、师生共同分析第一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指名结合注释翻译第一段; 重点词语:望之蔚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教师纠正、归纳、总结;第一部分(1):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的得名,引出太守之乐。 4、学生齐读课文,争取背诵。 七、教师总结本节课内容: 本段写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建亭人、亭名的由来;(写景记叙)“环滁皆山也”概括描述了滁州的地理特征,然后由大到小、由远而进,让读者的视线随之转移,最后落在“醉翁亭”上。作者从醉翁亭的命名巧妙地引出“乐”,自然过渡到抒发胸臆,并以“乐”为主线,把全篇各部分穿连起来,形成统一的艺术整体。 八、完成练习一(1) 九、作业 1、复习本节课内容 2、背诵第一段 3、预习二、三两段

醉翁亭记教案导语

【篇一】醉翁亭记教案导语《醉翁亭记》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个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能力目标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杜甫说“文章憎命达”,这话充分地说明了文章与生活处境之间的尴尬关系,这似乎是一个永恒的悖论。一般情况下,文章写得好的人,他的生活景况都不太顺畅。因而又有人说愤怒出诗人,孤独出诗人等等,不一而足。我们今天要学的《醉翁亭记》就是欧阳修被贬官滁州时写下的传世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今

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天圣八年(1030)中进士甲科,历任翰林学士、枢密使、参知政事、兵部尚书等,卒赠太子太傅,谥文忠。有政治抱负,早年追随范仲淹,要求改革时弊,富国强兵;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视内容,反对浮靡,并积极培养后进,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皆出自他的门下,成为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朋党论》《醉翁亭记》《秋色赋》等尤为著名。其诗平易舒畅,风格与散文相近;其词表现了风流蕴藉的情调。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的体裁,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简便灵活的形式。有《欧阳文忠公文集》《六一词》存世。 2、关于写作背景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现在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本文与作者同一时期写的另一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文言文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平昌县信义小学蔡大才 教学案例:《醉翁亭记》 教学目标】 1.背诵全文 2.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时间拟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疏通全文大意。 2.抓住“乐”字,基本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看“阅读提示” 了解作者欧阳修和本文写作背景,了解本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 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汉语拼音。 2.教师提出字词,请学生读准字音。 方法:出示卡片或小黑板。 3.学生试读课文。要求:放声朗读。 4.学生互读课文。 方法:二人小组互读,要注意纠正对方的读音错误,各读一遍。 5.请一位学生朗读,集体纠正其读音。 (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 明确: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以上字生已经听读了两遍,自己读了两遍,对课文内容大致有了了解。本文语言浅易,熟读利于学生疏通全文大意。 三疏通全文大意

1.二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可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解决不了的,画下来,待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明确:引导学生善于利用书上注解和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讨论全文大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二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的,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如下。 (1)林壑尤美。 (2)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4)山间之朝暮也。 (5)山间之四时也。 (6)歌于途。 (7)行者。 (9)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10)杂然而前陈者。 (11)起坐而喧哗者。 (12)已而夕阳在山。 (13)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明确: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同学之间互相启发,自己解决最好,必要时教师可适当点拨或讲解。学习是学生的事,教师要尽可能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若能如此,久而久之,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就会增强。 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 方法:把课文翻译成现代文,再将之口述一遍。 四再读课文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初中语文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21课《醉翁亭记》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⑴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词义。⑵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⑶美读课文,体会感受本文艺术魅力。 2.过程和方法: (1)学会寻找关键词,以线串珠,提纲挈领理解文章。 (2)运用知人论世法探究作品的深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旷达的胸襟,正确对待挫折,胸怀天下。 2学情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作者寄情山水的情趣、“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旷达的胸襟。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及名句。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结合,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3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之关系,探究“醉翁之意”,解读“太守之醉”“太守之乐”。 4教学安排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目标: 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 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化繁为简,抓住贯穿全文的主线——“乐”字,并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帮助学生体会“乐”的情感,体会作者文中蕴含着的“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课时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以诵读为主要的教学方式,结合注释,疏通全文大意。师生共同总结本文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 第二课时以读贯穿,把握文章结构,理解作者较为复杂的思想情感。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今天我们要学习宋代大文豪欧阳修的一篇著名的山水游记《醉翁亭记》,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的欧阳修。 明确: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

《醉翁亭记》课堂小测

《醉翁亭记》课堂小测(12分) 姓名 得分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林壑尤.美/水尤.清冽 B 、云归.而岩穴暝/ 微斯人,吾谁与归. C 、醒能述以.文者/以.中有足乐者 D 、至于负.者歌于途/负. 势竞上 2、翻译句子。(3分)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根据课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句子填空(3 欧阳修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这是因为“, 。他喝 ” 。 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第②段描绘了山间朝暮之景和四季之景,抒发了作者欣赏山水的无穷乐趣。 B 、文章第③段描绘了四幅温馨的画面,其顺序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C 、文章第④段用禽鸟之乐衬托人之乐,又以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全文围绕“醉”和“乐”展开,写“乐”正是为了写“醉”。

醉翁亭记 教学目的

醉翁亭记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的句法。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布置课前作业,让学生利用注释及工具书,读准字音,疏通文意,课内根据学生实际释难句。

三、用自主参与教学法,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四、加强背诵指导,力求课堂内能背诵部分段落。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一、了解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在诵读中初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章大意。 四、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一、明确写景的方式及作用,理解从乐和醉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复习巩固对骈句的理解。 三、背诵课文,在背诵中进一步体会也和而的语气。 第一课时授课提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投影醉1

二、引导参与 (一)结合课前作业的评讲,巩固学生自学的成果 1、作者介绍,投影醉2(由学生讲,教师补充) 2、诵读 (1)抽一学生朗读,其余学生仔细听,读完后学生再作评议。评的标准:是否读准了字音,是否读对了节奏,是否在也字后有较大的停顿,而的轻重语气是否读出。 (2)听范读 2、疏通文字,释难词、难句。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由教师发问(投影字词题醉3),主要针对注释上没有作注释

的词句作解答,巩固学生自学成果。 3、齐声诵读描写醉翁亭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的句子。 (二)问题探究,用课文中的句子作答,边讨论边作结构图投影醉4 三、就结构图示作归纳小结,并投影醉5,展示强调教学目标 四、布置第二课时作业(投影醉6)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说课稿.doc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说课稿 《醉翁亭记》是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课文,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勾勒出太守与民同乐图,表达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醉翁亭记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到你。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疏通文意,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 3、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创新思维的能力,激发学习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1、采用旅游赏景、依图配文、看图纠错等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疏通文意,进而掌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2、采用研讨的方式了解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古人足迹,感受祖国美丽山水风光和灿烂的文化,理解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课前预习,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指定两名学生担任导游,搜集相关资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欧

阳修的生平经历,思想;滁州地理环境、琅琊山、醉翁亭的图文介绍;与《醉翁亭记》相关的小故事。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春暖花开的季节,正是外出旅游踏青的好时机。前面两节课我们游赏了清幽寂静的小石潭,观赏了行为壮丽的岳阳楼,今天老师再带大家去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去游览一番。 2、出示作者简介,学生填空。 3、虽然现在我们身处教室,无法亲临安徽滁州,但有一件法宝可以帮助我们。是什么法宝呢?对,想象。我们就以《醉翁亭记》为基础展开想象,穿越时空隧道回到北宋庆历年间的安徽滁州,去饱览醉翁亭风光,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二、神游醉翁亭,疏通文意。 (一)、检查预习 同学们,今天我们终于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在出发之前,我要先来验收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成果。 1、屏幕出示生字词,学生自读后指名读,齐读。 2、请同学们齐诵课文。(配乐) 3、既然同学们都准备好了,那我们就事不宜迟,有请导游—— 导游1: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