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

合集下载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新疆定点形变异常初析
杨又陵;温和平;张翼
【期刊名称】《内陆地震》
【年(卷),期】2002(016)004
【摘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新疆形变监测台网的东南,距震中700-1 200 km范围内有6台项资料显示出地壳形变前兆异常.分析认为地壳形变异常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中短期异常多出现在NS向,8.1级地震前20天EW向出现加速或反向突变,临震前4天重力仪记录到强烈的地脉动异常.这些异常的出现与2000-2001年中国西部地区3次明显的地壳水平运动在时间上有一定的相关性.【总页数】8页(P317-324)
【作者】杨又陵;温和平;张翼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5
【相关文献】
1.汶川8.0级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地震活动异常特征与启示 [J], 梅世蓉;薛艳;宋治平
2.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祁连山地震带附近形变异常的演化特征 [J], 牛安福;张晶;张晓青;高原;延旭东
3.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前背景形变场的模拟研究 [J], 程佳;甘卫军;王
泽河;陈为涛;肖根如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及地温前兆特征分析 [J], 张晓清;顾永康
5.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形变、地热前兆特征研究 [J], 张晓清;马文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初探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初探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异常时空特征初探
马玉虎;马文静;张晓清;都昌庭
【期刊名称】《高原地震》
【年(卷),期】2003(015)004
【摘要】通过对青藏高原北部地区前兆观测手段共88个台点的资料系统分析、整理、汇总,认为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短期内前兆异常具有明显的特征,并认为8.1级地震的发生不仅仅是大构造断裂带活动的产物,更是在某种特殊的力源作用下,大区域构造应力发生显著变化,并在几条边界构造大断裂的相互作用下发生的1次强震活动。

【总页数】9页(P18-26)
【作者】马玉虎;马文静;张晓清;都昌庭
【作者单位】青海省地震局,青海西宁81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
【相关文献】
1.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J], 程式;杜方
2.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场前兆异常特征 [J], 陈玉华;董治平;王培玲;李永强
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电磁前兆短期异常特征及时空演化 [J], 马玉虎;张永顺;马文静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青海省内电磁前兆异常特性分析 [J], 马玉虎;吴海燕;马
晓兰
5.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兆场异常的综合演化特征 [J], 张敏;刘山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

二、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昆仑山走滑断裂是青藏高原北部的重要活动断裂和地震构造带,构成昆仑活动地块与可可西里活动地块的边界。

沿昆仑山活动断裂百余年来曾发生1971年3月24日托索湖6.8级地震、1963年4月19日阿拉克湖东7级地震、1937年1月7日花石峡7.5级地震和1902年11月4日阿拉克湖西7级地震。

2001年11月14日沿昆仑山走滑断裂西侧库赛湖活动断裂发生8.1级强烈地震,称为昆仑山8.1级地震或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附近,仪器记录震中位于布喀达坂峰地区。

昆仑山8.1级强烈地震在地表产生长达350-426km的地震破裂,穿切青藏公路、通讯光缆、青藏铁路施工便道等工程设施,导致昆仑山雪崩和西大滩房屋破坏(中国地震局,2003;吴珍汉等,2005),引起国内外地质学家的广泛关注。

昆仑山8.1级地震破裂主要由北西西向左旋走滑主地震破裂、北东东向张扭性分支地震破裂、地震鼓包、张扭性裂陷规律性组合而成(吴中海等,2004)。

地震鼓包长5-30m,宽1-15m,高0.2-2m。

地震裂陷宽30-50m、长25-40m,深0.5-6m。

在青藏公路西侧,河流高河漫滩、河床、山麓斜坡上的小型冲沟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2.6-4.8m,人工水坝被断层左旋错动3.2m。

在青藏公路东侧,光缆和铁路施工便道被地震断裂左旋错动3.5m,河流阶地和河漫滩各左旋错动4.3m和3m。

地震破裂的空间产状、破坏方式、工程危害与地表地质状况、岩土结构组成、工程设施力学性质存在密切关系。

PART 2 SEISMIC FRACTURES OF THE Ms 8.1 KUNLUN EARTHQUAKEThe Kunlun strike-slip fault, a boundary between Kunlun and Hohxil blocks, is a major active fault and an important seismic zone, along which occurred Ms 6.8 Tuosuohu earthquake on March 24, 1971, Ms 7.0 eastern Alaghu earthquake on April 19, 1963, Ms 7.5 Huoshixua earthquake on January 7, 1937, Ms 7.0 western Alaghu earthquake on November 4, 1902, and Ms 8.1 Kunlun (Kusaihu) earthquake on November 14, 2001. The epicenter of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is located in Kusaihu according to seismological survey or near Bukedaban Peak according to seismograph records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2003). The Ms 8.1 Kunluan earthquake formed seismic fracture zone as long as 350~426km, resulted in ~4m offset of highway, communication optical cable and railway line and avalanche of south Kunlun Mts., and destructed some buildings in Xidatan, however no one was killed by this very intense earthquake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 2003; Wu et al., 2005).Seismic fracture zone of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is consisted of NWW-trending strike-slip major fractures, NEE-trending en-echelon branch fractures, pressure ridges, pull-apart basins and seismic depressions. Pressure ridges are 5~30m long, 1~15m wide and 0.2~2m high, and seismic depressions are 25~40m long, 30~50m wide and 0.5~6m deep in both sides of the Golmud-Lhasa Railway and Highway. In west side of the Highway, sinistral offset of dam is 3.2m and sinistral offset of stream ranges in 2.6-4.8m. In east side of the Highway, sinistral offset of optical cable and road is 3.5m and stream offset reaches to 3-4.3m. Seismic fracture pattern and intensity of destruction and hazard of the Ms 8.1 Kunlun earthquake are closely related to surface geologicalcondition, rock type, soil structures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engineering facilities.图8 昆仑山南部活动断裂分布图图中,F6为西大滩左旋走滑断裂,F7为昆仑山南缘(库赛湖)左旋走滑断裂,两者斜接复合构成昆仑山活动断裂(西段)。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

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双绪;张希【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4(000)0z1【摘要】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Ms 8.1级地震(以下简称昆仑大震),这是50年来我国大陆地区唯一的一次8级以上大震.目前,有关该次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基本特征已有一些考察结果.另外,大震发生后,许多学者对这次地震发震的形变、构造及动力背景,未来我国的地震趋势等做了研究和分析,一致认为这次特大地震对我国大陆1~3年地震大形势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影响的范围、程度等尚缺乏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昆仑大震对中国大陆的地壳运动到底产生了一个怎样的影响,搞清这个问题,对分析我国最近几年的地震形势及地震危险区的判定有很大的意义.基于此点,本文利用有限元模拟了中国大陆8.1级大震的同震水平形变场(相对欧亚板块),分析了其对中国大陆不同地区的影响,并给出一些半定量的结果.……【总页数】1页(P33)【作者】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双绪;张希【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北京,100036;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西安,7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相关文献】1.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前宽频带信号的疲劳损伤分析 [J], 吴维青2.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InSAR联合反演的结果 [J], 屠泓为;汪荣江;刁法启;张勇;万永革;金明培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的影响 [J], 苏琴;杨永林;张永久;罗海元;郑兵4.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前远场应变异常研究 [J], 田韬;卢永;杨军5.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数值分析 [J], 任天翔;程惠红;张贝;石耀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 8.1地震最大位移讨论陈宇坤;陈杰【期刊名称】《中国地震》【年(卷),期】2004(020)004【摘要】最大位移是认识地震破裂机理和断层未来地震危险性的最重要参数之一.对2001年11月14日发生的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最大位移的调查有多种结果.通过野外调查发现,本次地震地表最大同震水平位移6.4±1.4 m,位于库赛湖东北(93.2266°E,35.7779°N),最大垂直位移5.2±0.2m,与水平位移分布基本一致.影响本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地表位移测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断裂带多期活动、地震地表破裂带构造形式复杂,以及特殊的冰川冻土区地貌位移标志是主要因素.【总页数】8页(P380-387)【作者】陈宇坤;陈杰【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德外祁家豁子,100029;天津市地震局,天津,30020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北京德外祁家豁子,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基于SRTM DEM的二路重轨DINSAR地震形变探测--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大地震震中为例 [J], 张艳梅;程晓;李斐;廖明生2.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前宽频带信号的疲劳损伤分析 [J], 吴维青3.基于非均匀地壳模型的格林函数法反演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同震滑移 [J], 周宇;聂兆生;贾治革;陈正松;杨少敏4.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InSAR联合反演的结果 [J], 屠泓为;汪荣江;刁法启;张勇;万永革;金明培5.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数值分析 [J], 任天翔;程惠红;张贝;石耀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

SPOT和IKONOS影像在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中的应用研究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期刊名称】《地震地质》【年(卷),期】2005(27)1【摘要】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无人区,这里气候寒冷、空气稀薄,野外考察极其艰难.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地震地表破裂带解译,10m分辨率SPOT卫星影像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主破裂带的形迹;1m分辨率IKONOS影像,是一幅真实的地表微缩景观,形象、直观地反映出地震地表破裂的精细结构及运动特征.研究表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位于东昆仑断裂南麓冲洪积台地或冲洪积台地后缘的地貌陡变带,在布喀达坂峰以东的地表破裂带长近350km,由3条次级破裂组成,走向100°,是一条叠置在先存地震破裂带上的地震地表破裂带.流经破裂带的一系列沟谷发生左旋同步扭曲,平均滑动速率为13.4~16.8mm/a.宏观震中位于93°17′E,35°47′N玉西峰附近的地震破裂带上,这里最大地震位错为7.8m,地震破裂带最宽达1 250m,这与中国地震局推测的宏观震中93.3°E,35.8°N非常接近.【总页数】10页(P145-154)【作者】单新建;李建华;马超【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2【相关文献】1.西征昆仑--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科考手记 [J], 董治平;雷芳2.基于SRTM DEM的二路重轨DINSAR地震形变探测--以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大地震震中为例 [J], 张艳梅;程晓;李斐;廖明生3.东昆仑山断裂带及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垂直形变研究 [J], 王庆良;王建华;朱桂芝;崔笃信;王文萍;陈忠实;宋兆山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西破裂带尾端破裂特征 [J], 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5.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宏观震中与破裂起始点的判定 [J], 王赞军;李文巧;李智敏;张加庆;苏旭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远场异常
这 种 远 场 异 常效 应 包舍 了“ 震 效 应 ” “ 时 效应 ” 震 后 效 应 ” 孕 、震 和“ 。
关 键词 : 昆仑 山 地震 带 ; 场 异 常 ; 震 地质 构 造 远 地
中 国分 类 号 :3 57 P 1 2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号 :0 5 8 X(0 Z ̄ 一0 5 10 —5 6 Z 0 ) 0 2—0 9
大陆西 部地 区地 震 主体 活动 区开 始从北 西部位 的帕米尔邻近 地 区向东 南部 位 的川 滇菱 形 块 体 地 区 迁 移 , 步 沿 西 藏 玛 尼 、 藏 交 界 和 川 滇 交 界 形 成 了 明显 的 5级 以 上 地 震 N — 逐 川 w
s E向 弧 形 地 震 主体 活 动 带 ( 1 。20 图 ) 0 1年 中 国 大 陆 5级 以 上 中强 地 震 继 续 集 中在 中 国 大 陆 西 部 的青 藏 构 造 块 体 及其 东 部 边 缘 地 区 , 明 这 一 地 区 的 地 震 活 动 呈 现 出 持 续 活 跃 1 4日在青 藏块体 内部 发 生 8 1 巨大 地震 , 中位 于 E 向 的昆仑 断 .级 震 W 裂 中 西 段 。 根 据 历史 记 录 , 15 从 9 1年 1 月 l 1 8日西 藏 当 雄 8级 地 震 后 到 20 0 1年 , 藏 块 青 体5 o年来 没有 8 以上地震 的记 录。5 级 o年前 中国还 没有 建成 有 效 的 地震 台网 ,O 后 5年 的今 天 中 国 不 仅 有 良好 的 测 震 台 网 , 且 形 成 了包 括 多 种 学 科 的 前 兆 监 测 台 网 。 对 本 次 而 8 1 巨大地震 , .级 不仅 获得 了来 自震源 区的孕育 一发 生 一发 展 的全 过 程信 息 , 同时也 监测 到 了来 自于震源 外 围地 区与地震 地质构 造有关 的较 丰富 的信息 , 总结 研究 这 些信 息对 历 史 强震 研究 以及未来地 震活动 监测分 析都是 十分重要 的。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数值分析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数值分析

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周围断层的应力影响数值分析任天翔;程惠红;张贝;石耀霖【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报》【年(卷),期】2018(061)012【摘要】大地震的发生往往会引起周围区域形变场和应力场变化,且对临近断层上的应力状态也有影响.2001年11月4日,昆仑山口西发生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Ms8.1级地震.本文基于已有的滑动模型,建立了三维含地形高程的横向不均匀性椭球型地球有限元模型,采用等效体力方法,分析了此次Ms8.1地震产生的全球同震位移和应力场变化.与解析方法相比,该模型考虑了地形、Moho面起伏和地球介质横向不均匀性;与一般的有限元数值模拟相比,该模型考虑了地球曲率和椭率,合理地规避了有限块体模型假定边界位移为零所引入的误差.计算得出同震位移与GPS观测数据可以很好地吻合.据库仑破裂应力准则和震源参数,计算得出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的发生造成了汶川、芦山、改则和当雄地震的发震断层上库仑应力增加,对这些地震的发生起促进作用;而造成玉树和德令哈地震发震断层上的库仑应力变化为负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这些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此外,计算结果显示地球地形高程、介质非均匀性和椭率对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同震变化计算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地形和椭率造成的同震位移场相对误差约10%.【总页数】13页(P4838-4850)【作者】任天翔;程惠红;张贝;石耀霖【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中国科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相关文献】1.基于动摩擦应力下调滑移弱化机制,利用地表破裂同震位移约束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传播速度 [J], 史保平;杨勇2.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震前宽频带信号的疲劳损伤分析 [J], 吴维青3.运用SDM方法研究2001年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破裂分布:GPS和InSAR联合反演的结果 [J], 屠泓为;汪荣江;刁法启;张勇;万永革;金明培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对鲜水河断裂带断层活动的影响 [J], 苏琴;杨永林;张永久;罗海元;郑兵5.昆仑山口西Ms8.1地震对中国大陆影响的初步研究 [J], 张晓亮;江在森;陈兵;王双绪;张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调查

关于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地震震级的调查

索词 , 在文献标题中搜索 已有成果 , 共得到
了 14项 记 录。其 中在 文章 题 目中直 接 出现 4 8 1的有 2 . 9篇 ,出 现 8 1但 没 说 明震 级 .
类型 的8 篇 , 篇 是Mw . 其 他 题 目中 7 一 78,
3 4






20 0 8年
1 2 1. 7: 6: 3 0
关 于 20 0 1年 1 1月 1 4日昆仑 山 口西
地 震震 级 的 调 查 米
黄建平 , 李文静 张晁军
10 3 00 6
1 )中国地震 局地 震预 测研究 所 , 京 北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北京 104 009 3 )中国地震 局第 一监 测 中心 ,天津 30 8 0 10
o 2 1 . 1 3 . 4 9 . 41 9: 6: 0 0 5 9 6 05
1 0 _ 2 7 . ,
( 国际时)
一㈤ 。 b ㈣ b o 一 ~㈣ 舭一M ,一 S S 朋 ^ ~ M 一 删
中国青海省
S S ) ● S

中国地 震 台 网 中心 正 式 目录提供 的 : 国 国家 地 美 S , 、 = 震信 息 中心 ( E C 地 震 N I)
大 小也有 差 别 。对 于 20 0 1年 1 1月 1 日昆 4 仑 山 口西 发生 的强烈 地震 ,不 同机 构 给 出 的
( S 地 震 目录” C N) 中的 7 震级 。
2 已发 表 文章 对 2 0 年 l 口西地震震 级是否是 8 1 . 在国际上还有争议。 因此 , 了能够消 除疑问,统一认识 , 为 本文搜索了相关的地震 目录提供机构 ,以及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主要异常及预报过程反思
客 观 地 回顾 近 几 年 全 国地 震 形 势 的预 测 结 果 , 对 8级 大 震 的 紧迫 性 估 计 不 足 。造 均
成这种 不足 的主要原 因 : 一是预报 人员 未经历 过 8级 巨震 , 其前 兆特 征 缺 乏认 识 ; 对 二是 对 中国大 陆地震第 5 跃期是否 结束存 在 一定 的分歧 ; 活 震前 青海 局一 直 将库 玛 断裂 带作 为近 几年 的主要危 险区 , 对震级 的估计 上只提 到 7级 , 但 将发 震 的危险区划在库 玛 断裂 带
级地震 。本次地震 位 于东 昆仑断裂 带 的西 段 , 即库 赛 湖断裂 。东 昆仑 断裂 带是 1 条大 规 模 的活动 走滑 断裂 , 也是青 藏 块体 南北 的分界 ,90年 以来发 生过 3 7级地震 。18 ~ 10 次 96 19 9 0年青 海省 地震 局 和中 国地震局 地壳 应力研究所 共 同对库赛湖 以东 约 1 0 k 0 m的地 区 O 进行 了实 地 调查 和综合 研究 … , 现 l 古地震 遗迹 , 提 出在 整 个断裂 带 中库赛湖 断 发 2次 并 裂 是全新 世 以来平 均滑动 速率最高 的 l , 条 其地 震 危 险性较 高。据 青海 省 地震 局 地震 现 场考察 队提供 的资料 , 本次 8 1 . 级地震 形成 的地 表破 裂带长 约 30 m, 5 k 呈分 段 雁列式 排 列 , 向为 N 走 WW, 破裂东端 点大致 位于 3。2N 9 ̄8E 其东段 也是 5 其 53 ,44 , 级强余震 和 中小 余 震 集 中 分 布 的地 区 。
81 . 级地震 前 的异常现 象 . 对预报 的过程 进行较 为客观 的回顾 和反思 , 推动 地震 预报 学 对
科 的发展 将是有益 的 。

昌平台昆仑山8.1级地震多手段应变观测报告

昌平台昆仑山8.1级地震多手段应变观测报告
维普资讯
昌平 台 昆仑 山 8 1 地 震 多 手 段 应 变 观 测 报 告 . 级
刘福 生 张 国红 张 学 政
( 国地 震 局 地 壳 应 力 研 究 所 昌平 台 , 北 京 , 0 0 5 中 i0 8 )

、 台站简介 口 1 I 口日 J
观测 。
钻 孔 周 围 60 0m之 内没 有 大量 用 水 的深 井 , 围 30 m不存 在 大 的 用 电设 备 , 孔距 京 周 00 钻 张 公路 20 ,从 而 避免 了人 为 用水 、强 电磁 场 和 载重 汽 车 振 动 的 干扰 。 5m
各 手段分钟 值 曲线变 化
昆仑 山 8 1 . 级地震发生时,体应变 、差应变和分量应变 的分钟值 曲线清晰地记录到了 地震时的变化 。从地震发生到结束 ,曲线的变化大约持续 了 1 分钟 。变化的幅度 比较大 , 5 可 以从 1 点到 1 5 9点的分钟值 曲线清晰地看到地震发生时 曲线 的变化 。
害 I ●0 。




r 4




N。 4 5



图 2 昌平 台 R B型仪器 2 0 年 1 Z 01 1月 1 4日 1 ̄ 1 5 9时分钟值 曲线
对 RB Z 型多路压容 4 号、1 、 号 2号元件 1 时、1 时的分钟值数据进行主应变方 向的 7 8 计算 , 以看到地震发 生时计算 的主应变方 向为 N 2 , 可 5 。E 主应变方 向大致指向震中 ( 3 。 图 )
震 时记 录 应变 地 震波 。通 过应变地震仪记录资料 可以完整地研究震前 、震时、震后 的变化规律 这样将会对地震的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红外异常的新认识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红外异常的新认识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红外异常的新认识郭卫英;巩浩波;董蕾;贺曼秋;曹坤剑【摘要】To identify the infrared anomalies that occurred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1 Kunlun Mountain MS8.1 earthquake,infrared images were studied.To detect the changes in infrared brightnesstemperature,differential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on the image gray values,along with profile analysis of the infrared image differences.The results show:(1 )there was a clear warming anomaly about ten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 in the western part of the east Kunlun fault zone,and a strange “abnormal cloud”phenomenon occurred seven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2)two days before the earthquake,the infrared anomalies were concentrated in the area near Mount Buka Daban,where the mainshock epicenter was located,and in the Kusai Lake area near the macro-epicenter.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omalies indicated here are more obvious than in previous studies,and are helpfulfor imminent earthquake prediction.%对东昆仑断裂卫星红外影像的地貌特征进行地学理解的基础上,对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的红外图像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利用红外图像差值剖面线分析法,将地震前后的遥感图像进行灰度值差分处理、红外亮温变化检测,然后对断裂带的不同段落进行红外亮温值剖面线分析。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调查


F 一
处 , 宽 度 为 7 i。8度 区 , 至 西 大 滩 西 , 达 清 水 河 北 侧 。7度 区 , 至 三 岔 河 。6度 区 : 总 k n 北 南 北
北 至 南 山 口。5度 区 , 至 柴 达 术 盐 湖 , 括 格 尔 术 市 , 震 烈 度 范 围 如 图 1 图 版 I) 示 。 北 包 地 ( 所 由 于 大 部 分 震 区处 在 高 海 拔 无 人 区 , 此 在 地 震 现 场 无 法 开 展 大 范 围 烈 度 调 查 。 因 这 次 地 震 没 有 造 成 人 员 伤 亡 , 造 成 青 藏 公 路 沿 线 部 分 房 屋 倒 塌 , 藏 公 路 ( 道 19 但 青 国 0

2 }
作 者 简 介 : 鸣 , ,9 7年 生 , 究 员 。 18 陆 男 15 研 9 2年 毕 业 于 浙 江 大 学 工 程 力 学 专 业 获 学 士 学 位 ,9 8年 毕 业 于 18 国 家 地 震 局 工 程 力 学 所 地 震 工 程 专 业 , 硕 士 学 位 。 主 要 从 事 结 构 抗 震 隔 震 分 析 、 害 预 测 等 获 震 方 面 的研究 工作 。现任 中国地 震 局 工程 地 震 研 究 中心 副 主 任 。
一…

l … .¨0 、 0 “
研 究简 讯 ・
+ I ̄ 1 I ̄ 1 1 1 1 1 1 1I ̄ 1
[ 文章编号】l0.6320) l 1- O 1 8 (020 ̄170 4 2
…+
昆 仑 山 口 西 8 1级 地 震 调 查 .
陆 鸣
2 中国 兰州 )( 3 中国西宁 )(
徐 锡 伟
700 30 0
陈 文 斌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付广裕;张勇军;刘少明;孙少安;刘冬至;李辉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04()z1
【摘要】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在新疆、青海交界处的昆仑山(36.2°N,90.9°E)发生8.1级地震.震后又相继发生5次5级以上的强烈余震.其主震和余震基本上都在东昆仑断裂带的两侧或断裂带上.这次地震虽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但研究大震前后震中周围地区局部重力场动态变化情况,研究大地震与局部重力场动态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对捕捉地震前兆减轻未来地震的灾害,却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总页数】1页(P12)
【作者】付广裕;张勇军;刘少明;孙少安;刘冬至;李辉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变化 [J], 付广裕;张勇军;刘少明;孙少安;刘冬至;李辉
2.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预报的再讨论 [J],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
3.对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中国大陆地震形势的一点认识 [J], 苏乃秦
4.对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后地震形势的初步估计 [J], 姚立珣;虞雪君
5.太阳活动与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震的相关性讨论 [J], 郭增建;韩延本;吴瑾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基于DINSAR的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大地震形变探测
4 0k 0 m.The e c ntrr go ih i h s s r ft e ful i ee t d a t d e r a pie e e i n wh c st e mo twe tpa to h a t ss l ce ssu i d a e .Usn he Mu t— ig t l i
文章编 号 :6 15 4 (0 7 0 - 1 - 1 7 —9 2 2 0 ) 30 20 0 6
基 于 D N A 的 20 IS R 0 1年 昆仑 山 口西 8 1级 大 地 震 形 变 探 测 .
张艳梅 江在森 李 斐 方 颖
10 3  ̄ 00 6
,) 1 中国地震局地 震预测研 究所 , 北京
mae t wo p s n h e — a sDI AR t o e p ci ey T o a io ewe n t e t e u t ho td wih t — a s a d tr e p s NS me h dsr s e t l . he c mp rs n b t e h wo r s ls s ws v h to e cuai g mo n a n wo pa s t a v rfu t tn u t i s t — s DI l NSAR t x e n l DEM mi h b an b t r r s ls t a t r e p s wih e tr a g to ti et e u t h n h e — a s e
a. 1
K yw r s D N A Df rni A nee rm t ) trep s D N A t op s D N A cut e r — e o d : I S R( iee t l R It f o e y , e —as I S R, —as I S R,rs ldf ma aS re r h w a o

昆仑山西口Ms8.1特大地震序列的记录特征

昆仑山西口Ms8.1特大地震序列的记录特征

= ., WNS 81 P型 记 录
2 1 2 经 重 载 事 件 仿 真 为 中 长 周 期 记 录 ( 2 ,可 以看 到 ,该 地 震 为 L .. 图 ) g型 地 震 ,P波 微 弱 ,但 三 分 向都 具 有 清 晰 的 S ( 7 2 :2 . ,L (7 0 .)震 相 。我 们 采 用 了低 通 1 : 9 90) g 1 :3 :90 滤 波 , 因 为 震 级 足 够 大 ,s波 发 育 ,所 以随 着 震 级 的增 大 , 仿 真 后 的地 震 图 比原 始 ( B) VB

新 疆 ,青 海 两 省 交 界 地 处 喜 马 拉 雅 山地 震 带 ,即 昆仑 山西 口 , 是 我 国 西 部 强 震 频 发地 区 。2 0 年 l 月 l 日发 生 在 3 .。 01 1 4 62 N,9 .。 09 E的 81 大 地 震 及 其 余 震 序 列 ,因 震 中距 高 .级 台 基 准 地 震 台较 近 ,可 见 模 拟 记 录 已全 部 限 幅 ,无法 进 行 震 相 分 析 ,又 由于 地 震 震 相 特 殊 , 在 数 字 化 仪 ( BB)上 很 难 找 到震 相 的准 确 到 时 ,影 响 了 高 台基 准 地 震 台 的 速 报 速 度 和 分 V 析 精 度 。震 后 ,经 对 其 主 震 和 大 量 余 震 进 行 仔 细 分 析 讨 论 后 , 对 该 地 区 地 震 震 相 分 析 得 出 了一 些 经 验 提 供 给 同行 们 。
地 震 记 录 图 的 震 相 更加 清 晰 ( 2 。用 P 图 ) ,S定 位 得 出 的结 果 与 中 国数 字 化 台 网 中心 的结 果 相 差 无 几 。 可 见 , 对 于该 区 特 大 地 震 ,高 台基 准 地 震 台应 用 P S定 位 较 为 合 理 。 ,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西段考察
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
【期刊名称】《内陆地震》
【年(卷),期】2002(016)002
【摘要】2001年11月14日17时26分(北京时间),在我国昆仑山口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与青海省交界处发生了8.1级地震.震区为海拔4 900 m以上的高原和山地.这是新世纪发生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了综合考察队对此次地震进行了全面考察.
【总页数】5页(P175-179)
【作者】赵瑞斌;李军;向志勇;葛鸣;罗刚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
【相关文献】
1.青海昆仑山口西M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特征与主要震害——对青藏高原区域稳定性评价的制约 [J], 贾建称;鲁艳明;张振利
2.昆仑山口西Ms 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特征研究 [J], 单新建;
李建华;马超
3.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 [J], 陈杰;陈宇坤;丁国瑜;田勤俭;王赞军;单新建;任金卫;赵瑞斌;王志才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科考西线分队考察资料通过我局验收 [J], 程光华
5.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J], 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柳稼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远程地下水动力学效应
王道
【期刊名称】《内陆地震》
【年(卷),期】2002(16)3
【摘要】对新疆北天山地区地下流体的动态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在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的震时和震后,多井水位、水温、流量出现大量异常变化,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地震波的同震振动效应和震后阶跃变化.其中乌鲁木齐10号井的地震波效应双振幅最大,为185 mm,持续时间达2个小时;04井水位阶跃上升幅度较大,为0.125 m,且具有不可逆特征.另外,对比了新疆及邻区7级以上地震北天山地下水的震后效应,讨论了地下水远程效应与井震距离的关系以及阶跃异常的幅度等问题.
【总页数】11页(P213-223)
【作者】王道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72+3
【相关文献】
1.科里奥利力效应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后两侧地震活动的可能关系 [J], 陈荣华;刘杰
2.有关科里奥利力效应与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余震活动趋势的讨论 [J], 吕坚;高
建华;刘吉夫;胡翠娥;黄双凤
3.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在四川地区的前兆异常效应 [J], 程式;杜方
4.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与我国西部地下水震后效应关系研究 [J], 付虹;万登堡;张立;王世芹
5.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地下流体远场效应的研究 [J], 高小其;许秋龙;王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述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综述

摘要 :从地震概况 、政府及有 关部门震后反应 、地震 系统震后 早期应急工作 、震前地 震预测预报 、震后地震科学
考 察 与 研 究 、对 我 省 防 震 减 灾 工 作 的影 响 等 几 方 面 ,对 2 0 0 1年 昆 仑 山 口西 8 1 地 震 进 行 了系 统 、扼 要 的 综 述 。 .级 关 键 词 :昆 仑 山 口西 地 震 ; 防震 减 灾 ;地 震 应 急 ;地 震 监 测 预 报 ;科 学 研 究 ;抗 震 设 防 管 理
前 言
2 0 年 昆仑 山 口西 8 1 强 烈地 震 是 我 国大 陆 地 01 .级 级 以上地 震 。此 次 地 震 引起 各 级 政 府 、有关 部 门和 国
数 分 析 ,此 次 地 震 发 生 在 巨 大 的 东 昆仑 山 断 裂 的 西 端 ,是 由于 青 藏 高原 东 北 部 块体 向东 逃 逸造 成 断 裂 左
表破 裂 带 ,宛 如一 条 巨龙 ,气 势磅 礴 ,这 是迄 今 为 止
区 自 15 9 1年 西 藏 当雄 8 0级 地 震 之 后 发 生 的 首 次 8 旋 扭 动 的 结果 。此 次地 震 形成 绵 延 3 0 m 长 的地 震 地 . 5k
内外 地震 学 界 的高 度 重视 和极 大 关 注 。 震后 青 海 省地 所 知我 国境 内最 长 的一 条 地 表破 裂 带 ,在 全球 也 属 罕
2 oS 4 T
维普资讯
■ 滴 斟 技
20 02年第 3 期
研 穷 与 开 发
在施工 中的青藏铁 路 ” 格尔木 一 萨” 受 到影 响 、兰州 拉 段 ”

定 、政府 有 效 开展 紧急 救援 工 作发 挥 了 重大 作用 。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前兆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前兆

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前兆
李均之;陈维升;夏雅琴;白志强
【期刊名称】《地球物理学进展》
【年(卷),期】2006(21)2
【摘要】2001年11月14日,在中国青海、新疆交界地区(35.93°N,90.54°E)发生了Ms8.1级地震.在此地震前,距震中超过2000公里的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39.88°N,116.47°E)收到三种非常清晰的临震信息:次声波异常信号、地应力突变信号及虎皮鹦鹉跳动频率异常信号.
【总页数】5页(P340-344)
【关键词】地震前兆;次声波;地应力;动物异常
【作者】李均之;陈维升;夏雅琴;白志强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地震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31
【相关文献】
1.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前地震活动性异常分析 [J], 陈虹; 刘冬英
2.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前兆分析与未来趋势估计 [J], 易志刚; 王勇
3.高台地震台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分量应变观测报告 [J], 尹亮; 李兴坚; 陈兰新; 刘晓明; 武银; 陈建军; 刘鸿斌; 许玉红; 李东生; 雷登学
4.昆仑山口西M_S8.1地震的地温前兆特征和同震效应 [J], 姚宝树; 沙海军; 王秀
英; 刘永铭
5.2001年昆仑山口西M_S8.1级地震地表破裂带遥感影像特征分析 [J], 单新建;李建华;马超;柳稼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v
-3.53 -2.87 -1.01 -5.96 -5.53 -6.09 -2.94
EA 0.74 0.76 0.69 0.66 0.93 0.63 0.82
0.50 0.45 0.30 0.89 0.89 0.74 0.57
初步结论和认识
大地震的孕育、发生与大区域的水平运动和变形 背景有关。青藏块体内部相对水平运动形成了很大 范围的左旋剪切变形区,这次大地震正好发生在与 断裂走向一致的左旋剪切应变率量值最高的区域。
震中区的水平应变率分布, 反映了地平面内NE、 NW向两个方向的应力差异突出.恰好与典型的走滑 型破裂三个主轴压应力分布一致,正是在这样的区 域构造变形背景下,才有利于左旋破裂错动的大规 模发育,可以使震前积累的剪应变较充分释放.这也 有助于理解这次8.1级地震的破裂长度较长以及余 震的震级强度偏低等问题.
中国大陆视应变场第二应变分布图
(截止2000年GPS资料, 2000.12)
大地震发生在全区第二剪切应变负值区的最高 值区,反映这里近东西向左旋剪切应变值高
中国大陆视应变场第二应变分布图
(截止2001年GPS资料, 2001.12)
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图(1991-1999 GPS资料) ITRF97坐标框架
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区域 构造变形背景
江在森 张希 祝意青 张晓亮 王双 绪 2002.06
主要内容
区域水平运动与应变场特征 区域重力场变化特征 非震负位错模型反演初步结果 应用DDA方法分析本区块体系统应变状态 初步结论与认识
中国大陆水平运动速度图(1991-2000 GPS资料) 相对欧亚板块(据王琪,2001)
区域次级活动地块相对水平运动与边界变形 (非震位错模型初步结果)
区 域 相 图对 (水 平 运 模动 拟及 结块 果体 )应 变 分 布
DDA
98°
100°
102°
104°
32°
A A
炉霍县 都江堰市
32°
B B
30°
巴塘县 康定县 雅安市
30°
C C
峨眉山市
稻城县
100 80 60 40 20 0 -20 0
C (d )
f (d )=C (0).exp(-k d )
2 2
Cvv F(d)
d /km
200 400 600 800 1000 1200 1400
青藏块体及其周边GPS观测站速率值 协方差—距离分布及经验协方差函数
3
2
1
青藏地区GPS网络重力联测路线及构造示意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伽师
若羌

Delinha②
塔县 Taxian
德令哈 ▲

Xining
35°
8.1 ★ 2001.11.14
Geermu
格尔木
西宁

Yanchi
盐池
④ ⑤
Tanggulashan

唐古拉山
西安
Xian

30°

Lasa
拉萨

青藏地区于1998年、2000年进行了两期“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联测,进 行了绝对重力测量和相对重力测量。绝对重力测量采用FG-5绝对重力仪,相对重 力监测用3~4台LCR-G型重力仪,联测了“观测网络”中西部地区的9个GPS基准 站和22个GPS基本站,加上联测所用的过渡重力点,共有150个重力观测点。两期 的测量路线和测量点完全重合。对1998年和2000年青藏地区的重力资料处理,用 9个GPS基准站的绝对重力值加以控制,采用统一的起算基准进行整体经典平差计 算,获得各观测点相对平差基准的重力变化量及其精度,平均点值精度为12~ 15×10-8ms-2。
石棉县
D D
喜德县 西昌市
28°
中甸县
28°
昭通市
E E
巧家县
26°
大理市
F 东川市 F
楚雄市 GPS站水平 运动速度矢量
活动断层 川滇地块东 边界主断层
嵩明县
26°
10mm.a 24°
-1
G G
丘北县

玉溪市 建水县
24°
红河县 102°

H H
马关县
80° 85° 90° 95° 100° 105°
▲绝 对 重 力 测 量 点 absolute gravimetry point
45°
Wushi
乌鲁木齐 ▲ 乌什 ▲
Wulumuqi

相对重力测量点
relative gravimetry point
鼎新 ▲ Dingxin
Ruoqiang
40°

Jiashi

98°
100°

104°
表 1 川滇地块东边界分段滑动率及其两侧单元应变率
段标记 A-B B-C C-D D-E E-F F-G G-H G∕(mm.a-1) GH GV
应变率单位:10-8a
-1
h
(W) -1.13 -2.24 -1.6 (E) 0.13 2.23 0.52
v
(W) (E) 6.05 -0.84 8.23 -1.13 4.04 3.15
-0.71 -2.77 1.43 1.11
-2.69 -9.22 -0.96 -10.1 -6.35 -5.83 0.71 -3.54
-2.61 -0.47 -0.08 -0.66
表 2 川滇地块东边界分段应变率与变形异常强度比
段标记 A-B B-C C-D D-E E-F F-G G-H
应变率单位:10-8a SA 0.15 0.21 0.51 0.85 0.91 0.68 0.52 SA’ TA 0.43 0.50 0.60 0.83 0.92 0.68 0.54
这次大地震不单纯是NE向主压应力作用的结果,而 是昆仑地块与相邻地块整体性活动,由于局部边界的 阻滞,震中区地带运动滞后导致弹性形变快速积累, 块体的整体活动要拉动这一局部区域向东运动,使块 体的运动协调,因而形成大型左旋走滑破裂.
在青藏块体中东部地区自1937年以来在左旋断裂 带相继发生了7次7级以上地震,这一组地震在空间上 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弧形左旋剪切带,在大区域水平运 动应力场作用下,这一大型左旋剪切带的活动必然在 尚未发生大地震破裂的地段形成弹性应变的积累.这 是DDA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实事.
-1
h
-0.50 0.00 -0.54 -1.92 0.45 -1.17 -0.29
v
2.60 3.55 3.59 -1.05 6.13 0.26 1.02
h
-0.61 -0.97 -2.47 -4.21 -6.80 -4.55 -2.41
v
-2.92 -1.90 1.46 -1.74 1.27 -1.54 -0.54
1.19 -3.13 -3.93 -1.01 -1.98 -6.45 -2.39 -11.21 -3.74 -5.36 0.79 -2.88
-2.64 -1.19 0.97 -0.07 -1.19 -1.16 -0.67 0.15
2.11 -4.22 1.00 11.27 -1.41 -2.38 1.94 2.59
45
-40 31 -31 -4
35
90
40
36 -12 -22 -34 23 -43 -2
-4
60
9-12
30
30
0
12
25
60 -20 2 15 -13 -21
-90 -30
20
-41
-60
15
80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125
130
-120
中 国 地 壳 运 动 观 测 网 络 重 力 基 本 网 变 化 ( 2000-1998,初 步 结 果 ) 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力基本网重力变化(2000-1998)
h
(W) -2.08 (E) 0.86
v
(W) -3.55 -4.4 1.09 (E) -2.3 0.6 1.82
hv
(W) (E) -5.63 -1.44 -3.21 -2.53 -2.84 0.81
-6.97 -1.80 -7.12 -2.23 -4.80 -3.24 -1.45 1.01 -1.31 -0.91 -4.19 0.31 -6.04 1.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