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柳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

垂柳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
垂柳诗歌鉴赏及阅读答案

垂柳

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诗歌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物诗。

“绊惹春风别有情”,起句突兀不凡。撇开垂柳的外貌不写,径直从动态中写其性格、情韵。“绊惹”,撩逗的意思。象调皮的姑娘那样,在春光明媚、芳草如茵、江水泛碧的季节,垂柳绊惹着春风,时而鬓云欲度,时而起舞弄影,真是婀娜多姿,别具柔情。柳枝的摇曳,本是春风轻拂的结果,可诗人偏不老实道来,而要说是垂柳有意在撩逗着春风。“绊惹”二字,把垂柳写活了,真是出神入化之笔。明杨慎《升庵诗话》举了唐宋诗中用“惹”字的四例:“杨花惹暮春”(王维),“古竹老稍惹碧云”(李贺),“暖香惹梦鸳鸯锦”(温庭筠),“六宫眉黛惹春愁”(孙光宪),说它们“皆绝妙”。其实,唐彦谦的“绊惹”,列入“绝妙”之中,当亦毫无愧色。

第二句,“世间谁敢斗轻盈?”把垂柳写得形态毕肖。“轻盈”,形容体态苗条。这里,垂柳暗以体态轻盈的美人赵飞燕自喻,是紧承上句,以垂柳自夸的口气写出其纤柔飘逸之美。“谁敢斗轻盈”问得极妙,这一问,从反面肯定了垂柳的美是无与伦比的;这一问,也显出了垂柳恃美而骄的神情。

诗人极写垂柳美,自有一番心意。后二句“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巧妙地抒发了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

“江”,可以理解为长安附近的曲江。《中朝故事》载:唐代曲江江畔多柳,号称“柳衙”。“楚王”,楚灵王,也暗指现实中的“王”。此二句是说,婆娑于江畔的垂柳,本是无心所插,却害得楚王宫中的嫔妃们为使腰支也象垂柳般纤细轻盈,连饭也不敢吃,而白白饿死。诗人并不在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有感而发。试想当时晚唐朝政腐败,大臣竞相以善于窥测皇帝意向为能,极尽逢合谄媚之能事。这种邀宠取媚的伎俩不也很象“饿损纤腰”的楚王宫女吗?“楚王江畔无端种”,“无端”二字意味深长,江畔种柳,对楚王来说,也许是随意为之,而在争宠斗艳的宫女们心目中却成了了不起的大事,她们自以为揣摩到楚王爱细腰的意向了,而竞相束腰以至于饿饭、饿死……。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这是多么含蓄而深刻呵。

比唐彦谦稍早的诗人曹邺,他在《捕鱼谣》中写道:“天子好征战,百姓不种桑;天子好年少,无人荐冯唐;天子好美女,夫妇不成双”,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真是直陈时弊,淋漓痛快。《垂柳》所讽刺的对象,同《捕鱼谣》一样,但他采取了迂回曲折、托物寄兴的手法,“用事隐僻,讽喻悠远”(《升庵诗话》),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二者可谓殊途同归,各尽其妙。

写法上,唐彦谦旨在写意,重在神似,他虽无意对垂柳进行工笔刻画,但垂柳的妩媚多姿,别有情韵,却无不写得逼似,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增补诗话总龟》引《吕氏童蒙训》谓:“咏物诗不待分明说尽,只仿佛形容,便见妙处。”《垂柳》的妙处,正是这样。

杨慎在评论唐彦谦《垂柳》时说:“咏柳而贬美人,咏美人而贬柳,唐人所谓尊题格也”。(《升庵诗话》)可惜这个评论只说对了表面现象,他只在“尊题格”上做文章,而未能看出诗人“咏柳而贬美人”的实质。(邓光礼)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

结果十馀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汉中市东)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汉中)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阆中)、壁州(今四川通江)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昭宗景福二年(893)前后卒于汉中。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暮步至江上① 吕本中 客事久输鹦鹉杯,春愁如接凤凰台②。 树阴不碍帆影过,雨气却随潮信来。 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 雪篱风榭年年事,辜负风光取次回。 【注】①本诗是诗人早年的作品。北宋“崇宁党争”兴起,诗人在弱冠之年受累于党争。②凤凰台:源自《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客事”与“春愁”点出人生经历坎坷、前途暗淡无光的悲情。 B.第二句“凤凰台”化用李白诗句,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 C.第三句,“树阴”是静景,“帆影过”是动态,动静结合使江景圆活流动。 D.全诗包含有一种无法排遣的愁绪,诗人只能在无可奈何中“辜负风光”。 解析:B项,“抒发繁华依然、人事已非的强烈感慨”错,根据原典“凤去台空江自流”,应为“抒发繁华不再、往昔难久的强烈感慨”。 答案:B ★(2)(鉴赏语言)本诗颈联“山似故人堪对饮,花如遗恨不重开”非常精妙,请简要赏析。 答: 答案:①颈联以“山”喻“故人”,以“花”比遗恨,想象奇特,形象生动。②诗人只能与山对饮,说明身边并无友人可供倾诉,未尽的心愿像不能重开的花,永远无法实现。③此联连用两个比喻,表现了党争给诗人造成的心理压力及寂寞萧索的愁绪,委婉深沉。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春思 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①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②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③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④,何时返旆勒燕然。 【注】①马邑:今山西朔县,汉时曾与匈奴争夺此城。②层城:因京城分内外两层,故称。③机中锦字:窦滔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颇思滔,乃织锦为回文旋图诗寄之。共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编写说明 王涧 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精神,我们编选了高中语文选修课《外国诗歌与散文欣赏》。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的要求是这样的:1。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与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4。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一、本书的体例 本书分为诗歌与散文两部分,每个部分包括四个单元。每个单元由导言、讲读课文、自读课文、思考与探究等四个部分组成。其中,诗歌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三篇共六篇,散文部分每单元讲读、自主阅读各两篇,共四篇。导言是每个单元内容的总括,一般概括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提示学习的方法、目标等。如第一单元的导言,重在讲诗歌与其他文体尤其散文在形式上的区别,提示学习者注意诗歌由于分行排列而形成的语言上的中断、空白及其背后的深长意味。这一单元所选的课文,也都围绕着这一学习重点来安排。讲读课文是本书学习的重点,需要教师精心备课,引导学生品味赏析,关键是要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式方法。自主阅读部分建议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可以采用诵读、讨论、比较鉴赏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思考与探究部分属于课后练习,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本单元一些重点内容和可探究的知识点,有些还需要课外的阅读与实践来充实,有些单元还专门安排了一些学生自己的写作实践,试图引导他们通过诗歌与散文的尝试性写作,掌握诗歌与散文的一些基本写法与特点。 二、诗歌部分 诗歌部分是围绕着外国诗歌的形式特点与表达方式来划分单元、选择作品的。四个单元在内容上各有侧重,选择范围既涵盖英法德俄美等欧美名篇,也涉及伊朗、印度等东方名作。从时间范围来看,18世纪以后的作品占多数,也有少部分古代诗歌。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具体的外国诗歌名作,感受外国诗歌的魅力,体会诗歌的艺术特点与表达技巧。 第一个单元内容的侧重点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歌形式上的突出特点。学生以前虽然也学过不少中外诗歌,但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了解得还不够深入,体会还不够深刻。在此,从诗歌与一般文体特别是散文的区别入手,分析诗之所以成为诗的外在与内在因素。从外在形式上看,诗歌是分行、分节排列的,这是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标志,许多诗歌名篇都善于运用句式的重复与变化,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情绪。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分行排列的都是诗歌,诗意的形成还需要许多内在的因素,如语言运用的方式、目的,诗歌善于运用声音、节奏、分行、想象等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外在事件的本身,转移到事件背后的情绪,使思想与感情的表达更加集中,更加生动,更富有深长的意味与感染力。所以说,诗歌不以事件的完整生动见长,而是以表达事件中人类的感受、思绪、思想为目的。这个单元所选的6篇诗歌,在形式上都有突出的特点。英国18世纪浪漫主义的先驱布莱克的《老虎》通过相同句式的重复,形成一种急骤、强劲的节奏,鲜活地体现了老虎所象征的生命强度和激情。19

语文作业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一、诗歌鉴赏(审题训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2018年北京卷)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1)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2)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3)。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4)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释:(1)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2)绣衣:官服。(3)相如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4)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6分) 14.D 15.“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2017年全国卷Ⅰ卷)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4.BE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部分现代诗、外国诗欣赏(多媒体版)

闻一多的《死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何其芳的《预言》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 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 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 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 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 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 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

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 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 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 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

17首外国最经典的情诗朗诵欣赏

17首外国最经典的情诗朗诵欣赏 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的文人雅客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 17首诗歌译文 1.我曾经爱过你(俄国:普希金) 我曾经爱过你,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去打扰你,我也不想再让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一样爱你。 2.印度小夜曲(英国:雪莱) 在夜晚第一度香甜的睡眠里,我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习习的夜风正轻轻地吹,灿烂的星星耀着光辉;从梦见你的梦中起身下了地,有个精灵附在我的脚底,它引导着我,来到你的纱窗下,哦,亲爱的!真是不可思议。四处游荡的乐声已经疲惫,湮没在幽暗静寂的清溪。金香木的芳馨已经消逝,就象梦中那甜美的情思;夜莺一声声泣血的怨啼,已在心底盍然死去,我的生命也必将在你心上停熄,因

为,哦,我所热爱的只是你!哦,请快把我从绿草地上扶起,我气息奄奄,神智昏迷,衰竭无力!让你的爱在亲吻的密雨里降落,降落在我苍白的嘴唇和眼皮,我的面颊已经冰凉,惨淡!我的心脏音响沉重,跳动迅疾。哦,请再一次把它拥在你的朐前,它终将碎裂在你的心窝里。 3.茅屋(丹麦:安徒生) 在浪花冲打的海岸上,有间孤寂的小茅屋,一望辽阔无边无际,没有一棵树木,只有那天空和大海,只有那峭壁和悬崖,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同住。茅屋里没有金和银,却有一对亲爱的人,时刻地相互凝视,他们多么情深,这茅屋又小又破烂,伫立在岸上多孤单,但里面有着最大的幸福,因为有爱人作伴。 4.雅典的少女(英国:拜伦) 雅典的少女呵,在我们临别以前,把我的心,把我的心交还!或者,既然它已经和我脱离,那就留着它吧,把其余的也拿去!请听一句我别前的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我要依偎那松开的鬈发,每一阵爱琴海的风都追逐着它。我要依偎着那长睫毛的眼睛,睫毛直吻着你颊上的桃红,我要依偎着那野鹿似的眼睛誓语,你是我的生命,我爱你。 还有我久欲一尝的红唇,还有那轻盈紧束的腰身,我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12)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原文】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赏析】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是唐代诗人王建写的一首以中秋月夜为内容的诗。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每两句为一层,分别写中秋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题中的“十五夜”,结合第三、四两句分析,应指中秋之夜。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十分耐人回味。 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象丰美,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树栖鸦”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此句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此句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此句暗写诗人望月,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意境悠远,耐人寻思。“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宕开一笔,从作者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前两句写景,仍然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这样便有言外之意,即“在望月的许多人中,秋思最深的恐怕只有我啊!”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外国诗歌散文欣赏《老虎》(高二选修)

1 老虎 赏析指导 《老虎》是诗人布莱克的一首名作,具有极强的表现力,集中体现了诗歌独特的形式魅力。对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探究语言、形式方面的特点;二是探究“老虎”这一形象的多重内涵。 在语言、形式方面,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首先是通过相同句式(“什么样……”)的重叠使用,形成强劲的语言节奏,一行一行诗,像锤子一下一下打在铁锭上,铿锵有力,震撼人心。阅读此诗,即便抛开诗歌的意义,这种节奏本身,就可让读者感受到老虎威猛的气势。其次,全诗以疑问句为主,基本上没有使用描摹、叙述的手段,但在强劲的节奏之外,也有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我们仿佛真的见到一只老虎,正活灵活现地跃出纸面。这点与布莱克同时也是个画家不无关系。这首诗没有直接描绘老虎的形象,但诗人一连串的追问,也像画笔或刻刀一样,从多个侧面、多个角度,在读者的想像中刻画出了虎的铁掌、眼睛、体形。这种绘画性,也表现在诗人对色彩、环境的反差的把握上,譬如,在诗的开始,“黑夜的森林和草莽”,是诗人营造的整体氛围,它黑暗、神秘又无比宽广。正是在这一背景中,“老虎!老虎!”两个词的突然出现,才有先声夺人之效:老虎鲜艳的皮毛,“火一样辉煌”,在无边的黑夜与熊熊的火焰之间,一种充满张力的画面感,得以强烈地凸现。 从结构上说,全诗共分六节,前面四节一气呵成,可以说节奏越来越急骤,对虎的渲染也不断加强,但到了第五节“到临了,星星扔下了金枪”一句,节奏却一下子慢了下来,色彩的对比也变得柔和起来,诗人也将笔触从暗夜中的老虎,转向了缀满星斗的夜空(将星星比做“千万滴银泪”)。如果说,前面四节诗行追问的是造物主的创造过程,那么在这一节,诗人呈现的是“创造”之后的平静:“完工了再看看,他可会笑笑?”这个“他”,指的应该就是“老虎”的创造者。在这短暂的平静之后,最后一节又回到雷霆万钧的句式,与第一节首尾呼应,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此诗虽短,却张弛有度。 “老虎”的形象本身,也包含了多重的意蕴。在诗中吟咏动物,在“咏物诗”的传统中是一种常见的类型,老虎也是古今中外很多文学家钟爱的对象。然而,布莱克书写的与其说是一只真实的老虎,毋宁说是一只不存在的老虎,它直接从诗人的想像中跳出,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的化身。因而,这首诗一方面在听觉、视觉上充满了具体的感性,在内涵上还是有些抽象的,不只是简单地描摹一只猛兽。是“虎”又非“虎”,这也为我们的理解带来了丰富的可能。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正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时期,布莱克本人也是这场革命热烈的支持者。一种解释,就是着眼于它的时代背景和政治内涵,将“老虎”看作是革命力量的象征,它摧毁了“黑暗森林”一样的旧制度,诗人赞颂的正是这种摧枯拉朽、创造新世界的革命力量。这种解释当然很有道理,但设想一下,如果一个读者对上述时代背景一无所知,也仍然能被诗歌中的节奏和力量所感染,对“老虎”的理解,似乎也不必如此实在。上面说到,布莱克不仅是个诗人,还是一个画家,同时还可以看作是一个哲学家,他的很多诗作都包含着神秘的哲理,譬如《天真的预示》中的名句“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就因含义隽永而脍炙人口。这首咏叹老虎的诗作,其实也可从宗教的、哲学的层面理解。“什么样”的力量创造了老虎,对自然伟力的追问背后,依托的正是基督教的创世神话,上帝创造了万物,创造了老虎,也创造了羔羊。作为一种幻象出现的“老虎”,由此也可看作是一种神秘的象征,代表了一切生命的创造。

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作业(含答案)

一、(2017 ·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 ~(2) 题。(9 分) 醉中感怀 陆游 早岁君王记姓名,只今憔悴客边城。 青衫犹是鹓行①旧,白发新从剑外生。 古戍旌旗秋惨淡,高城刁斗夜分明。 壮心未许全消尽,醉听檀槽出塞声。 [ 注] ①鹓行:喻指朝官的行列。②檀槽:指乐器。 (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于今昔变化之中自然流露出“感怀”之意,表达出自己客居边城的悲凉情调。 B.青衫依旧,白发新生,形象真切,自成对偶。颔联怀旧伤今,抚今追昔,回肠千转,唱叹有情。 C.“青衫”,古制文官低品阶官服为青黑色,后泛指官职卑微。与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中的“青衫”的意思相同。 D.前四句主要通过描写的表达方式写自己的遭遇和感慨,尾联两句直抒胸怀,深刻反映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和激愤。 ★ (2) 抒情主人公过去和现在的形象特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分析。(6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2) 题。(9 分)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孤 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 注] ①几度:几年。②翻:反而。③共传:一起举杯。 (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自从别后,数年不见,山川阻隔,相会不易,首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突出了离别久远,相见之难,其间的相思,自在言外。 B.久别相逢,乍见后反疑为梦境,因分离太久而相互询问年龄。“翻疑梦”,把诗人诧异、自责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 C.结尾表面上是劝饮离杯,实际上却是总写伤别。“更”字,点明了即将再次离别的伤痛。“惜”字,表现出彼此珍惜情谊和恋恋不舍的离情。 D.诗人与老友久别重逢,悲喜交加,在孤灯下饮着离别的酒,恋恋不舍,表现出两人的情谊及对友谊的珍惜。 ★ (2) 颈联中的“寒”和“暗”字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6 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 分) 金陵城西楼月下吟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 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注]。 [ 注] 谢玄晖:即谢朓,南朝齐著名诗人。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两句中“金陵”点明了地点,“凉风发”暗示了季节,“夜寂”概括了时间和环境,“望吴越”交代了登楼的目的。 B.“古来相接眼中稀”中的“相接”是从古至今、由人及己的意思;“眼中”在结构上有过渡作用,暗示了后面将要写的内容。 C.“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两句话中有“话”,意思是谢朓的诗我能理解,但今日我写此诗,又有谁能读懂呢? D.作者笔触所及,广阔且悠远,看似信笔挥洒,未加经营,而读者细细品味,则会发现本诗以“愁情”为线索贯通前后,脉络清晰。 ★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三、四句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简要赏析。(6 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小松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古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配套检测 重点高中适用作业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11分)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①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②。 [注]①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②石曼卿《红梅》中有“认桃无缘叶,辨杏有青枝”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对红梅绿叶与青枝的赞美。 B.“冰容”二字运用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和孤傲超群的品格,从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无奈。 D.“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E.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解析:选AC A项,只是表达了对红梅的赞美。C项,“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没有透露出无奈,而是说红梅斗雪凌霜的本性。 ★(2)诗人是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梅花的?请作赏析。(6分) 答: 解析:逐句分析这首诗使用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考虑。作答时,先指明技巧,再结合诗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诗歌鉴赏] 苏轼写梅花的诗并不多,但这首《红梅》却堪称一首借物寓人、托物言志的咏梅佳作。 首联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群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

高中语文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482通向友人之路(新)

2通向友人之路(节选) 自学指导 《通向友人之路》以短章的形式涉及人生的各个方面,大有“人生箴言”的意味。审视普里什文的散文作品,我们很容易会联想起泰戈尔、纪伯伦、卡夫卡和尼采的散文短章。普里什文的作品因其语言的创造性和表现力而被誉为“俄罗斯语言的百草”。意思是说,他作品中丰富的语言就如同百草一样纷繁茂盛,不受拘束。 一、主题 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篇短章都表达一个主题,同时具有浓厚的哲理性和抒情性。这些短章的主题有: (1)生命。如《追随》讲命运中的机缘;《生命长在》将生命的生生不息;《紫红色的斑点》讲对待生命的态度;《思想的诞生》讲生命中的创伤对人生的意义;《花园》讲生命的终结。 (2)幸福。如《幸福》讲如何才能得到幸福。 (3)创造与创作。如《读者》阐明作者的创作思想以及创作与爱的关系;《最困难的》指明文化创造和奉献的关系;《公路》形象地描述了写作顺利时的心理状态。 (4)沟通。如《通向友人之路》启示我们在自己内心开辟一条“通向另一个人的心灵”的路径,达到人与人的沟通。 (5)爱。这是本文中出现最多的主题。如《爱的起源》讲爱与希望;《读者》讲爱与创作;《为了爱的斗争》和《向自己提出的问题》的主题是爱与行动;《神秘的地方》的主题是爱与选择;《爱的孩子》的主题是爱与忍耐和怜悯;《心灵──杜鹃》的主题是大自然的爱;《关于爱》的主题是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善和爱》的主题是社会性的爱。 二、形象化的说理 文章中的片段记载了作者点点滴滴的思考和领悟。有的是作者看到自然景物引起的遐思,比如《公路》,作者看到一片干白桦叶跟在汽车后边急速飞翔,由此想到了自己写作时的心理状态;《紫红色的斑点》中,一棵松树被太阳涂上了一块紫红色的斑点,太阳越往下坠,斑点却越升越高,作者由此想到人的一生,虽然难免一死,但一定也要像这块斑点一样壮烈,在上升的时候,在进取中结束自己的生命,而不能平平庸庸了此一生。有的是作者对哲理进行的形象化的再包装,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些典型的景物,借助比喻、类比等修辞手法,表达哲思。比如《追随》,作者想要表达生命的偶然性,就用在雪地行路的事情做比喻,互相比较,充满了理趣;《生命常在》中,严寒开始笼罩一切,“大地似乎已经在呼出它的最后一口气”,但生命并没有停止,远处“茂盛而富有朝气的秋播作物”预示着生命的顽强不息;《思想的诞生》中,“子弹和霰弹”比喻生活的折磨,击中心灵的“弹伤”则是生命中创伤或者岁月的伤痕的形象描述;《通向友人之路》中,作者用“通路”形象比喻人与人的沟通和理解;《向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通过对鸟和扁角兽、老虎的错觉,类比我们“人生中充满了爱”的错觉,指出在付出爱的问题上,我们普遍存在的惰性和缺憾。 三、问题探究 如何理解下边这些语句? 1.人们的幸福有时会“出现”,而欢乐却只能获得。 幸福有两种。“有一种幸福,纯属偶然”,也就是说幸福可能不经过努力也会“出现”在你面前,但作者认为在这种幸福中体验不到欢乐。只有另一种幸福,那种像建立功勋一样,经历“备受煎熬”的岁月,通过“顽强的劳动”避开个人所受的欺凌,从而获得的幸福,才能体会到胜利的欢乐,也才是弥足珍贵的。在这里,“出现”是被动的接受,而“获得”则是主动出击。 2.在那曾经受伤的地方,就生长出思想来。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 作业

2020届一轮复习人教版古代诗歌鉴赏作业 [题组一思想情感类] 1.(2019·重庆一中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水调歌头 杨炎正① 把酒对斜日,无语问西风。胭脂何事,都做颜色染芙蓉。放眼暮江千顷,中有离愁万斛,无处落征鸿。天在阑干角,人倚醉醒中。 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吾生如寄,尚想三径菊花丛。谁是中州豪杰,借我五湖舟楫②,去作钓鱼翁。故国且回首,此意莫匆匆。 【注】①杨炎正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志士,由于南宋统治者推行投降政策,他的才能、抱负得不到施展。②五湖舟楫:传说范蠡助越灭吴后,弃官归隐,泛舟于五湖之上。 (1)下列对词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两句,轻描淡写愁态,夕阳西斜,词人手持酒杯,临风怀想,突发奇问。斜日,实写景物,点明时间。 B.“胭脂”两句,以乐景衬哀情,写词人问西风:为什么你把所有的胭脂都做了颜料去染秋荷了,染得它这样红?以此反衬愁怀,颇为沉郁。 C.“暮江千顷”句,借景抒情,营造出朦胧凄迷之意境,烘托了词人的愁绪。 D.“尚想三径菊花丛”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的诗意,寄寓田园之思。 解析:选C。C.应是空旷辽远的意境。 (2)整首词抒发了词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 解析:结合词中的“离愁”“征鸿”“钓鱼翁”等表情达意的词语和注释中的“抗金的志士”“抱负得不到施展”等分析“岁月蹉跎、青春不驻之悲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欲归隐田园之心情”“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等情感。 答案:①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词人回首故国,“此意莫匆匆”,还是希望能够为国效力,收复失地,以此表达出对故国山河的无限眷恋之情。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愁思。词人愤然发问:谁是国中豪杰?答语显然:国中豪杰舍我其谁!而英雄又何处可用武?抒发了报国无门之悲愤。③欲归隐田园之心情。词人“尚想三径菊花丛”,“借我五湖舟楫”,愿效法范蠡大夫,做个钓鱼隐士。把退隐心情表现得委婉有致而又酣畅淋漓。 ④漂泊的愁绪。下片“千万里,江南北,浙西东”三句,词人自言其人生道路:客游他乡,披风戴雨,萍踪浪迹,漂泊不定,由此发出人生如寄之感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欧美诗歌鉴赏

《欧美诗歌鉴赏》教学大纲 授课时数:32 教学目的:导引学生领会英诗特点,提高学生英语诗歌鉴赏水平、完善学生诗歌审美趣味与品位, 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对英诗的多层次、多方位的思考、理解与评价. 教学内容: 第一周:英诗的构成特点(诗的节奏、音韵、语言风格、词汇、句法特点以及比喻、形象、象征的使用、诗的变异与突出)的简介(二学 时) 第二周:英诗赏析的相关知识与认知(诗歌外在形式及内在内容、常规解析手段及欣赏套路、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文艺批评理论和方法对诗 歌重新认识评价)(二学时) 第三周:Thomas White Farewell,Love 主要是针对怀特的诗风进行解析,让学生认识诗歌的演变形式 (二学时) 第四周:Norton Love Me Little, Love Me Long Ted Hughes Hawk Roosting 主要是分析两个诗人的所属流派的背景,并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 传统的分类方式的知识(二学时) 第五周:William Blake The Sick Rose Percy Bysshe Shelley Ozymandias of Egypt 主要解读诗歌的审美内涵以及两位诗人如何接受时代影响,明晰

时代的各个方面对诗歌进程的冲击(二学时) 第六周:Carl Sandburg The Fog e.e. cummings [L(a] 主要解析意象派诗歌的风格特点以及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以使学 生对此流派有一个宏观的了解(二学时) 第七周:W.B. Y eats When Y ou are Old William Wordsworth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 主要分析两位诗人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明晰诗歌的本质:对生命、 死亡、思维、存在、意识、宇宙的探索(二学时) 第八周:Allan Poe To Helen William Shakespeare Sonnet 18 主要解析诗歌的形式因素及其所承载的音韵、节奏、词汇使用、 修辞的手法等相关方面的意义(二学时) 第九周:John Donne The Flea Thomas Gray 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引导学生如何依据自身的知识和认知能力自行解读诗歌的内涵 (二学时) 第十周:Robert Burns A Red, Red Rose 引导学生学习用社会学批评方法解读此诗,对比讲解彭斯与美 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风的形似点与相异之处(二学时) 第十一周:John Keats Ode to a Nightingale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音韵之美,探讨诗与歌的相关性(二学时)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双调】水仙子 渡瓜洲 赵善庆 渚莲花脱锦衣收,风蓼青雕红穗秋,堤柳绿减长条瘦。系行人来去愁,别离情今古悠悠。南徐城下,西津渡口,北固山头。 这首曲子的前三句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剪梅 中秋无月 辛弃疾 忆对中秋丹桂丛。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楼上一尊同。云湿纱窗,雨湿纱窗。浑欲乘风问化工。路也难通,信也难通。满堂惟有烛花红。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上片景物描写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词句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少年行 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①,不拟回头望故乡。 :湟水流域及其与黄河合流一带地区,这里是指被吐蕃统治者所侵占的河西、陇右之地。 本诗采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方式?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睡燕

谢宗可 补巢衔罢落花泥,困顿东风倦翼低。 金屋昼长随蝶化,雕梁春尽怕莺啼。 魂飞汉殿人应老,梦入乌衣路转迷。 却怪卷帘人唤醒,小桥深巷夕阳西。 本诗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试举两例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赠俊公道人 [南朝·梁]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 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 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 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诗歌前四句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一种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好事近 蒋元龙 叶暗乳鸦啼,风定老红犹落。蝴蝶不随春去,入薰风池阁。休歌金缕①劝金卮,酒病煞如昨。帘卷日长人静,任杨花飘泊。 :即《金缕衣》,唐时人所作。其诗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说“景中生情,情中含景”,你认为这首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简要分析。

《外国诗三首》 [推荐]

《外国诗三首》 [推荐] 【背景材料】 一、普希金简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生于莫斯科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文学的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了一些歌颂自由、反对专制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除了一些叙事诗、小说,他一生写了近九百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别林斯基赞誉他的诗:“所表现的音调的美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净,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剑击一样坚强有力。”高尔基说:“我开始读普希金的诗,如同走进了一片树林的草地,到处盛开着鲜花,到处充溢着阳光。 二、《篱笆那边》的.写作背景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世界抒情短诗的大师之一。她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祖父和父亲都是当地的知名人士。她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极其狭小。父亲去世后,她更加深居简出,几乎与外界完全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她55岁去世时,留下近一千八百首诗歌。她的诗大都短小,抒发了她对人生、爱情、艺术、死亡等方面的见解,寄托了她个人的情感。《篱笆那边》就是代表作之一。 三、《我愿意是急流》的.写作背景 裴多菲是19世纪匈牙利爱国诗人。他当过兵,作过流浪艺人。1849年?月在和沙皇军队的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优美的爱情诗,尤其是1846年秋爱上森德莱尤丽亚以后,写了不少动人的诗给她。1847年秋,裴多菲与心爱的人结为伉俪。这首诗的创作,可以看作爱情的表达。当然,这首诗也可以有多种解读。【示范.教案】 外国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因小见大的写法,理解文章借“剃光头”这一平凡的生活现象所阐发的深刻道理。 2.品味本文语言的幽默讽刺意味,逐步提高鉴赏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学习作者善用类比,联类引申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1、3、4段与课文主旨的关系。 2.品味本文语言幽默讽刺,富含深意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杂文在立意选材上常常以小见大,从平凡的生活现象落笔,谈重大的社会问题。今天我们学习何满子的《剃光头发微》,看看作者从剃光头事件中发现了什么。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还陕述怀① 李世民 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 星旂纷电举,日羽②肃天行。 遍野屯万骑,临原驻五营。 登山麾③武节,背水纵神兵。 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 【注】①此诗是唐王朝创建初期,李世民平定关东回师时创作。②日羽:太阳的光芒。③麾:通“挥”。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句和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一句所用的刻画人物手法相同。 B.诗歌中间六句,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写得凝练又具体。 C.最后两句通过前后对比表达了对时局的感慨,并与开篇遥相呼应,首尾圆合。 D.本诗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脉络清晰,风格遒健。 B[B项,“先后描述了驻营、行军、出击的三个场面”解读有误,结合诗歌应是“先后描述了行军、驻营、出击三个场面”。故选B。] 2.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题目明确要求简要分析诗作“述”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按照诗歌顺序依次把握情感即可。首联“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是说手抚腰间的长剑慨然长叹,由于前线将士的流血牺牲,这一切都是为了“济世救民”,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诗人能够辩证看待战争意义,表现出诗人高尚的为民情怀;同时也表现了诗人作战是为了赢得统一局面,使人民过上安定生活,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表现了诗人不计较虚名虚利的豁达胸襟。“星旂纷电举,日羽肃天行”一联写行军场面,“星旂”“日羽”,渲染队伍浩荡、旌旗簇拥,军情火急、战报不绝;“纷电举”“肃天行”,表现行动迅猛,纪律严明。短短两句十字,展现了一支军风严明、行动迅速、声势威严的正义之师的雄姿,也表现诗人统军作战,指挥若定,见出诗人自信慷慨的豪情壮志。“在昔戎戈动,今来宇宙平”,说昨天的战争必定会流血牺牲,却换来了今天的和平统一,表现出诗人平定叛乱、一统天下的政治抱负。整理归纳以上就可

2020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3)

2020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0分) 菩萨蛮 舒亶 楼前流水西江道,江头水落芙蓉老。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 当年金马客,青鬓芦花色。把酒感秋蓬,骊歌半醉中。 (注释)金马:官署门旁有铜马,故曰“金马”。秋蓬:秋季的蓬草因枯易飘,故喻飘泊不定。骊歌:指告别的歌。 1.下列对本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首句描写了江水悠悠流去,水边飘荡着老去的芙蓉花瓣的景象,起到渲染氛围的作用,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B.“画鼓叠凉波,凭栏颦翠娥”,一动一静,有景有人,画面的层次感强,而“凉、颦”又让画面的情调更突出。 C.本词上阕写景下阕写情,这是由实到虚又虚实结合的写法;而抒写的情感又衬托了眼前实景的感伤之色。 D.词中撷取流水、老芙蓉、画鼓、凉波、翠娥、青鬓、芦花、秋蓬、骊歌等意象,全着冷色调,全词意脉贯通。 2.本首词抒发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下面问题。(10分) 悲愁歌 [汉]刘细君① 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 穹庐②为室兮旃③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 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④兮归故乡。 【注】①刘细君:西汉江都王刘建的女儿,汉武帝时期被封为公主,远嫁西域,给乌孙王昆莫做妻子。②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帐篷。③旃:同“毡”。④黄鹄:天鹅。 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解说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天一方”“远托”“异国”等词语透露出远嫁乌孙的公主对自己遭遇和处境的哀伤。 B.中间两句对乌孙饮食起居和生活习俗的描写,为下文怀归之情的抒发埋下了伏笔。 C.《悲愁歌》深受楚辞的影响,读唱时句中加上舒缓语气的“兮”,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D.诗歌以诗人自己的口吻,含蓄地表达了主人公思亲盼归的心情。 2.这首诗歌名为《悲愁歌》,其悲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诗歌加以分析。(6分)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10分) 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① 孟浩然 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 回潭石下深,绿筱②岸傍密。 鲛人③潜不见,渔父歌自逸, 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 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 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注】①江中孤屿:汉江中的一个小岛。王迥:号白云先生,家住襄阳鹿门山,是孟浩然的好友。 ②筱:细竹子。③《博物志》:“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 1. 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4分) A.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以游汉江开始,以归家作结,中间插入一次游汉江的回忆,但整首诗浑然一体。 B.三、四两句诗人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岩石下潭水流淌深不见底的现象,以及青翠的细竹稠密地傍依河岸的情景。 C.七到十句回想与友人分别时泛舟的情景如在昨日:夕阳斜照着傍晚的景物,二人坐在小岛上兴味无穷。 D.诗以美丽的汉江为背景,以游汉江为情节,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形象而直接地刻画出白云先生洒脱的形象。 2.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是如何表达的?(6分)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题目。(10分)

高中语文外国诗歌四首 课文赏析

外国诗歌四首-课文赏析 一、方法点拨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诗人1824年写于第二次流放之前,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了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把大海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我一无所求》是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诗人在诗篇里自始至终处于一种隐形的状态,但他描绘的挤奶女子的形象却呼之欲出,在晨曦中,在薄雾里她平静的神态,她勤劳的双手,给人美的感觉。诗歌还通过一系列人和事物的勾勒,突出挤奶女子的与众不同,《底片》的作者是波兰女诗人,这首诗前四节从多角度描绘了底片呈现出来的与生活相反的色彩,最后一节令人深思,让我们从中悟到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看到事物的正面,还要看到事物的反面,要用相反的目光来看生活,不管生活是否有答案,《黑八月》通过八月雨水的泛滥,环境阴暗潮湿的描写,让我们感到压抑郁闷,作者试图告诉人们在面对人生逆境和苦难时,只能选择顺应而无法回避。这首诗的结尾着重表达的是在顺境和逆境中自己心态的转变、发展。 二、赏析要点 1.《致大海》 《致大海》的作者——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的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21岁时就被沙皇放逐。被幽禁在奥德萨期间,他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全诗十五个诗节,可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节,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充斥,永不忘怀。 赏析此诗,不仅要理清思路,还要理解诗人为什么把大海人格化。因为大海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他由大海得到启示,执著追求自由、歌颂自由。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是因为他们与诗人有相似的地方,渴求自由,追求理想。但对拿破仑的暴君行为却更多的是谴责。 2.《我一无所求》 《我一无所求》选自泰戈尔的《园丁集》。《园丁集》1913仍然是一部“生命之歌”,但较多地融进了诗人青春时代的体验,细腻地描述了爱情的幸福、烦恼与忧伤,其实可以视为一部青春恋歌。不过,诗人是在回首往事时吟唱出这些恋歌的,在回味青春心灵的悸动时,他无疑又与自己的青春经验保有一定距离,可以相对地进行理性审视和思考,从而使这部恋歌不时闪烁出哲理的光彩。《我一无所求》刻画了一个青年在一个清晨,偷偷地欣赏他心中的恋人劳作的情景。诗中的女子勤劳而美丽,挤奶这个劳动场面积写出了女子优美娴熟的动作,也用鲜嫩的牛奶衬托出了女子的性格与品质。而一旁看着的青年始终没有走近,给这场恋爱笼罩上了一点淡淡的忧伤。 3.《底片》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她在波兰的一座城市里,用怀疑的目光注视着世界,注视着蹦蹦跳跳的男人们与女人们的爱情,注视着人类孤寂的灵魂和布满痛苦的生活。她珍爱自己心灵里的怀疑,让它们在各居的世界的每一个空间里,淀结为充满智慧和询问的诗章。她怀疑爱情,怀疑生活,希姆博尔斯卡像爱护天真与童心一样,珍爱自己的怀疑。希姆博尔斯卡的怀疑是人类的一种美好的情愫,是诗人的一种美好的气质。她用怀疑的金线穿起了历史与哲学,在人类现实生活碎片中,让历史和哲学闪烁着生命的光辉。 《底片》选取照相的“底片”作意象,来象征我们的生活,照相的“底片”对物象的扭曲变形——围着黑圈的太阳、白樱桃的黑花、鬼魂的印象……就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真实的一种怀疑。但是作者最后还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