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生态位

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生态位
生命周期理论视角下的品牌生态位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生态学书籍

转自北师大资源学院生态论坛 01城市生态学、生态旅游与景观生态学书籍 中国生态旅游-走进大自然-高峻-2001 中国生态特色旅游-章采烈-1996 住区—绿色生态住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2001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全国高等林业院校试用教材-景观生态学-徐化成-1996 城市景观生态-董雅文-1993 城市植物生态学-冷平生-1995 城市生态学-于志熙-1992 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应书等-200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规划-孔繁德等-2001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与方法_10882127 城市生态规划研究—承德市城市生态规划-薛兆瑞等-1993 城市生态调控方法-王如松等-2000 城市科学前沿丛书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城市绿地与环境-徐乃雄-2002 日本公共艺术生态-刘俐-2002 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俞孔坚-1998 景观生态学-徐化成 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傅伯杰等-2001 环渤海三角洲湿地的景观生态学研究-肖笃宁等-2001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夏云等-2001 生态与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调控新论-张鸿雁-2000 生态建筑—面向未来的建筑-周浩明等-2002 生态旅游的绿色实践-杨桂华-2000 都市生态走廊-曹鉴燎等-2001 02动物生态学书籍 Ecological Entomology-Carl B.Huffaker INSECT ECOLOGY (THIRD EDITION)-Peter W.Price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实验指导-耿济国等-1991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昆虫群落生态学-庞雄飞等-1996 动物污染生态学-杨明宪-1988 动物生态学-(日)伊藤嘉昭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一版-孙儒泳-1987 动物生态学原理第二版-孙儒泳 动物生态学实验与实习方法-高中信等-1992 动物生态学浅说-林育真-1982 动物繁群生态学-单国桢-1983

生态位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生态位理论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分析其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应用于生态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提高发展的效率和效益,对于促进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位;生态位理论;应用 生态位理论现已被普遍认为是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并成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工具。生态位概念揭示的是生态个体、种群和物种生存与竞争的普遍规律,它不仅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态学研究的诸多领域,成为生态学中最重要的基础理论研究内容之一,而且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政治、经济、农业、工业、教育、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领域,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分析和实践工具。 1生态位概念及其理论分析 1.1生态位概念 Grinnel(1917)是最早使用生态位术语的学者,他把生态位定义为“每个物种由自身结构上的和功能上的限制被约束在其内的最后分布单位”,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Elton(1927)则强调物种在群落中的功能状况,认为“生态位的意思是要说它在生物环境中的位置,它的食物和敌害关系”。Gaulse(1934)把生态位与种间竞争联系起来,提出排斥原则,“竞争的结果使两个相似的种极少占据相似的生态位”。1957年,生态学家C·E·Hutchinson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是一个生物单位(个体、种群或物种)生存条件的总集

合体,将生态位拓展为既包括生物的空间位置及其在生物群落中的功能地位,又包括生物在环境空间。Whittake(1975)认为,生态位是指每个物种在群落中的时间、空间位置及其机能关系,或者说群落内一个物种与其他物种的相对位置。这个定义既考虑到了生态位的时空结构和功能关联,也包含了生态位的相对性,是目前被认为比较科学而广为接受一种生态位概念。 通俗地讲,生态位就是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拥有稳定的生存资源(食物、栖息地等),进而获得最大生存优势的特定的生态定位。 1.2生态位理论分析 1.2.1生态位重叠理论 生态位重叠(niche overlap)是指不同物种的生态位之间的重叠现象或共有的生态位空间,即两个或更多的物种对资源位或资源状态的共同利用。这是生态位理论的中心问题之一,它涉及到资源分享的数量,关系到两个物种的生态要求可以相似到多大程度而仍能共存,或相互竞争的物种究竟由多么相似还能稳定地共同生活在一起。 一般认为,生态位重叠是利用性竞争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除非资源供应不足,重叠并不一定导致竞争,在可利用资源过剩的情况下,生态位大概能完全重叠而对于有机体没有伤害。 1.2.2生态位移动理论 生态位移动(niche drift)是指种群对资源谱利用的变动。种群的生态位移动往往是环境压迫或是激烈竞争的结果。例如,在南亚热带

社会工作理论重点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导论:理论与模式 1.理论与模式的区别: ①理论是指对于在特定情况下会发生和可能发生的事情的假设、想象或预测。 模式是指社工在介入案主时所使用的方法。 ②理论是指你对于特定情境的看法以及根据特定情境所推测出可能发生的事情 模式是指鉴于特定情境的想法和推测所做出的介入。 ③理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或描述特定的现象 模式可以明确在面对这些特定现象时该做些什么。 ④视角:视角不一定是预测或描述现象, 更多的是描述如何看待或者理解特定情境的框架或方法。 模型:指用逻辑关系或者图形描绘的理论或模式,用来解释某件事是如何发生的。 社会工作理论的功能 ①理论帮主社工理解、解释或弄明白情境和行为, 同时洞察过去已经发生了什么或者未来可能发生什么。 ②理论指导实务,即理论为社工提供了解释案主行为和他们情境的基础, 并且可以知晓当某种模式和方法被应用时可能发生什么。

③社工具有专业和伦理的责任,有义务根据可信任的理论模式和符合社工的价值观来观察、评估、互动和介入案主及其环境。 3.社工与案主的关系 1 / 15 (1)移情与反移情 ①移情是指“案主把对过去某个重要他人的情感、印象和经验投射到社工身上。投射的目的是自我防御,通常是为了避免之前情感和经验所带来的影响”。 ②反移情是指“社工能够辨识案主不同类型的潜意识,并且能体会他们的意思。社工不仅被诱导去体验这一情感,并且能扮演特定角色”。依恋理论 ①依恋理论可以帮助社工理解和弄明白案主的行为,以及案主在社会工作环境中人际与环境能否和谐发展。 ②强调了过去的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如何在情感和社交方面发展以及未来与他人形成关系的重要性。 Bowlby提出了孩子与父母或照顾者之间的四种依恋类型: 1 安全依恋型 2 焦虑矛盾型 3 逃避型 4 紊乱型 社会系统理论与生态视角

品牌生态位原理及其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启示.doc

品牌生态位原理及其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启 示 阐述了品牌生态位的内涵及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品牌生态位重叠、分离、泛化、特化、缩放、动态变化、关键因子控制、***竞争弱化、熟化、协同共生、非平衡发展、最优化及保护等品牌生态位原理,分析了在品牌初创战略、品牌可持续成长战略、品牌跨越式发展战略、企业名牌战略等13个方面对企业品牌战略的影响及启示。 品牌;品牌生态位;品牌生态位原理;品牌生态系统;品牌战略 一、品牌生态位内涵及其基本原理 生态位(niche)研究已经渗透到了很多领域,而且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将生态位(niche)概念引进品牌研究领域,可有效地描述与解释若干市场现象及品牌发展规律。Moore 于1996年首次提出贸易生态系统概念(Business Ecosystem),建立了贸易生态系统理论;1998年波特(M. E. Porter)在哈佛贸易评论上发表了“企业群落和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企业群落理论;温

科勒讨论了“品牌生态环境”题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名牌产品创造发展及其战略治理理论方法与案例研究”(批准号:79600013)课题组对最为典型的品牌生态系统——名牌生态系统理论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其他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品牌生态的相关理论题目进行了研究。这些以产业、企业以及品牌为对象的研究为描述与调控治理系统提供了新途径,对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品牌生态位是指品牌在其生存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市场资源的综合状态,是品牌生存条件的总集合体。生态位重叠是生物生态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在生物生态竞争演化分析中占有中心位置,因此,在研究品牌生态位时,我们将首先探讨品牌生态位的重叠题目。品牌生态位重叠是指品牌在市场中所处的位置和所利用的市场资源存在交集的状态。当两个品牌利用同一市场顾客资源或共同占有环境变量时,就会出现品牌生态位重叠现象。假如,两个品牌具有完全相同的市场生态位,这时候就会出现排他性的恶性竞争,但通常品牌生态位之间只发生部分重叠。品牌的生态位越宽,可利用的市场资源种类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它更倾向于一个泛化品牌。相反,一个品牌的品牌生态位越窄,可利用的市场资源种类就越少,即该品牌的特化程度就越强,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市场资源常被很多特化品牌明确瓜分,从而减少了品牌之间的生态位重叠。一般情况下,市场中的大品牌较多采用同其他品牌进行生态位重叠的策略,以保证占有领导地位和占据更多市场资源。生态位宽度可以按照要素资源、空间利用情况以及形态差异加以考虑。不同的品牌类型可以借助于把一种资源分离为很多部分而分别占有它,这种分离可以是空间的,也可以借助于资源特化来完成。空间分离是由品牌的行为和形态特化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作者:张正春 | 2005年08月21日15时41分 | 【内容提要】本文提出了创立中国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它既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必然,又会推动现代生态学的理论革命,这是研究和挖掘中国古代生态学的重大意义。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张正春 按照E.P.Odum的意见,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甚至于“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自然界的构造和功能的科学”。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是一个具有自组织功能的稳定的复杂系统。生态系统的复杂性(complexity)已经引起生态学家的高度重视,所谓“通常是超越了人类大脑所能理解的范围”(蔡晓明,2002),关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理论的研究(Jorgensen,1992)和生物多样性研究(Schulz,1993)代表了现代生态学的研究方向。整体论是现代生态学最重要的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理论相对比,中国古代的宇宙观和自然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中国古代文化具有始终一贯的整体论,整体论思想是中国古代科学的基本特点,如中医中的整体论思想等。我们把中国古代的生态学思想给予提炼和总结,形成了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供大家讨论改正。 提出中国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既是为了继承中国古代宝贵的生态学思想,也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现代生态学中的问题。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规律,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的能流特征和动态规律,生态系统的普遍模型,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产生机制,生态工程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要领,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和抗干扰能力的形成机理,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机制等。 一、元气论 元气论是中国古代的基本思想。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都在气中。气聚则生,气散则亡。充塞宇宙之间者,气也。元气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质。从热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来看,中国古代的“元气”概念类似于能量的基态,是万物起源的基础(万物之母),是从无到有、有生于无的物理条件。“气”是不同形式的能量活动,“元气”则是宇宙能量的基本形式和原始组成。“气”的概念是与“形”的概念相对应而产生的,“气”是功能状态,“形”是形态结构,“气”是动态概念,“形”是静态概念。一切物质能量的功能性活动都表现为“气”。如: “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其气九州九窍,皆通乎天气。”(《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大意: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是生命的本质问题,生命的本质和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是“阴阳”(内外),人体九窍与体外相通,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循环通道) “气”与“形”相对应,气是不可见的,形是可见的。《黄帝内经》对“气”与“形”的关系有一个经典论述: “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

社会工作司法考试理论考试复习001

系统/生态系统视角 系统理论 基本假设: 1、对于机械观点的反思,对于把整体分为部分的做法,认为各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 2、封闭系统/开放系统 3、系统整体和部分以及各部分之间是消长调试的 4、系统和各部分之间是动态的,是不断变迁演变的 5、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 6、系统的整体和各部分是共存共荣的 主要理论观点: 1、系统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结构(“人在情境中”微观、中观、宏观) 过程 行动(改变媒介系统,案主系统,目标系统,行动系统) 机能(系统运作要保持某种范畴,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要有互馈性) 2、处遇原则 对于案主的问题的观点:一定要考虑到外在环境里的社会支持网络、社会资源、社会制度对案主问题形成有重要影响 3、处遇目标 A、确保系统可以生存,要协助案主从外在环境中获取生存所需要的资源 B、确保系统维持稳定平衡 C、各个子系统之间可能建立互惠互利的机能 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强调要改变系统的能力;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人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 格式塔心理学:1、强调整体功能,20世界20年代发起于德国,经验整体原则,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决定元素 2、场论:磁场是元素之间相互影响作用,每一个鑫经验都会改变人格 生态系统观点的发展背景:勒温拓林心理学;布朗劳伦纳生态心理学 勒温:1、需求和紧张心理系统说 需求引起活动,引起活动的目标的方向就是满足需求。需求求有两种:一是客观的生理需求,一是准需求,即在心理环境中,对心里事件起实际影响的需求 2、动力场说 B=f(PE) 行为可以表现为人与环境的函数,要确定当时情境中的各种心理事件以及当时的完整结构 能够满足人的需求和愿望的或者受到保护就会有正的引拒值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的概念 生态位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将前面讲述的竞争排斥原理与生态位概念应用到自然生物群落中,则有以下一要点: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占据了相同生态位的两个物种,其中一个种终究要灭亡 ●一个稳定的群落中,由于各种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态位,种群间能避免 直接的竞争,从而又保证了群落的稳定 生物群落(community):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各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应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1、具有一定的物种组成(composition of species).每个群落都是由一定的植物、动物、 微生物种群组成的。 2、不同物种之间的相互影响(interaction)群落中的物种有规律地共处,即在有序状 态下生存。 3、具有形成群落环境的功能(functions)生物群落对其居住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并 形成群落环境。 4、具有一定的外貌(physiognomy)和结构(structure),包括形态结构、生态结 构与营养结构,如生活型组成,种的分布格局、成层形、季相等。但其结构常常是松散的、不像一个有机体结构那样清晰,有人称之为松散结构 5、一定的动态(dynamic)特征。 6、一定的分布(distribution)范围。任一群落都分布在特定地段或特定生境上,不 同群落的生境和分布范围不同。 7、群落的边界(boundaries)特征。有的群落具有明显的边界,有的则不明显,而处 于连续的变化之中。 群落的物种组成 优势种(dominant species):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它们通常是那些个体数量多、投影盖度大、生物量高、体积大、生活能力较强,即优势度较大的种。 亚优势种(subdominant species):指个体数量与作用都将于优势种,但在决定群落性质和控制群落环境方面仍起着一定作用的植物种。 伴生种(common or companion species):为群落的常见种类,它与优势种相伴存在,但不起主要作用 偶见种或稀见种(rare species):那些在群落出现频率很低的种类,多半是由于群落本身数量稀少的缘故。 物种组成的数量特征和综合特征 1、种的个体数量指标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第八章 生态位

第八章生态位 生态位(niche)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生态位研究在理解群落结构和功能、群落内物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动态演替和种群进化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已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使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林开敏和郭玉硕2001,张桂莲和张金屯2002,林思祖等2002,李毅等2003)。 第一节生态位的概念 在生态学中最早使用生态位(niche)一词的是Grinnel(1917),他把生态位定义为种的最后分布单位(ultimate distributional unit ),而强调生态位的空间概念。1927年,Elton把生态位确定为种在其群落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functional role and position),强调一个种与其他种的营养关系。Hutchinson(1957)利用数学上的点集理论,把生态位看成一个种生存条件的总合。Odum(1959)则认为生态位是一个种在其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状况,而这种地位和状况决定于该生物的形态适应、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1973年,Pianka提出一个生物单位的生态位(包括个体、种群或物种生态位)就是该生物单位适应性的总合。生物环境(小生境)与生物生态位之间的差异仅仅在于:在生物生态位的概念中,包括生物开拓和利用其环境的能力,也包括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各种方式。目前,生态位的概念已同种间竞争密切联系在一起,而且越来越同资源的利用联系在一起。我们认为生态位概念必须与物种所生存的群落环境相连系,也就是一个种的生态位是指该种在群落中利用资源的能力,这种能力体现在该种个体在群落中的分布范围和生物量的占有上。一个种的生态位受群落内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影响,因此一个种在不同的群落中就有不同的生态位。 1990年我国学者刘建国和马世骏提出了扩展的生态位理论。他们认为以前的生态位概念有三点不足之处:一是只将物种(种群)作为生态位的利用者或占有者,而没有包括其他拥有生态位的生物组织层次(如群落、生态系统等);二是只考虑环境因子(食物、资源等)而忽略了时间因子;三是只谈生态位实际利用性,没有考虑生态位的潜在形式和非存在形式。他们认为所有的生物组织层次均可称做生态元(ecological unit)。生态元包括细胞、组织、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及生物圈等,这些生态元均有相应的生态位。它们将生态位分为存在生态位和非存在生态位,前者又分为实际生态位和潜在生态位,在其生态位定义中均包含空间和时间因素,这一扩展的生态位理论具有较大的潜在应用价值,但目前这方面的资料尚有限。 第二节生态位的特征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_林开敏

DOI:10.13324/https://www.360docs.net/doc/649271915.html, k i.jfcf.2001.03.023 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21(3):283~287 J o urnal of Fujian Colleg e of Fo restr y 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林开敏,郭玉硕 (1.福建农林大学福建杉木研究中心,福建南平353001; 2.福建农林大学西芹教学林场,福建南平353001) 摘要:生态位理论是近20a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生态位的概念、定义、定量测度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并分析生态位理论应用中存在问题,为种群生态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位;定量测度方法;应用现状;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S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89X(2001)03-0283-05 The Research Advances on Nich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LIN Kai-min,GUO Yu-shuo (1.Th e Res earch Center of Chines e Fir of Fu j 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 try Univ ersity,Nanping353001,China; 2.Xiqin Teaching Fo res t Farm of Fu j 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 try University,Nanping353001,China) Abstract:Th e niche th eo r y is o ne o f ho t spo ts of ecolog y r esea rch.This paper summa rizes co ncepts,defini tions,qualita tiv e measure me tho ds and applicatio n sta tuses of nich e,a nd a nalyses existing pro blems in uses o f niche theo ry.T hey sha ll pr o-v ide scientifica l theo ry ba ses fo r deep research of po pula tio n eco lo gy. Key words:N iche;qualita tiv e m ea sur e methods;a pplicatio n sta tuses;existing problems 由于生态位理论已在种间关系、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演替和种群进化等研究方面的广泛应用,生态位理论成为近20年来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1~2].同时,它也在现代生态学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地位.现将有关生态位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加以综述,以便为今后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1 生态位概念的产生与发展 种间的明显差异要求给予物种不同的名称,这是物种分类学的任务,同样对生物居住的栖息地也应予以生态上的分类.所以Grinnell在1917年首先应用“生态位”(niche)一词来表示对栖息地再划分的空间单位,定义为:“恰好被一种或一个亚种所占据的最后单位”[3~5]. Elto n(1927)是动物生态学家,他强调生物有机体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认为:“一种动物的生态位表明它在生物环境中的地位及其与食物和天敌的关系.”他给生态位的定义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4]”. Odum(1952)认为,生态位不仅包括有机体的群落类型、生境和物理条件,而且还包括某些它与群落所有其它成分有关的要素,它本身在群落动态中所起的作用.Odum曾对栖息地和生态位作过一个十分生动的比喻,他说栖息地是生物的“住址”,而生态位是生物的“职业”[4~5]. 随后生态位的概念越来越和种间竞争的概念相联系,而根据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上类似的种很少能共存于一个生态位中,因而生活在一起的各个物种都必须有它们自己独特的生态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Hutchinson(1958)才从空间和资源利用等方面考虑,提出了比较现代的生态位概念.Hutchinso n是生态位研究中最有影响的人,他认为可以把生态位看成多维空间或者超体积,在这个范围内,环境可以容许个体或物种不受限制地生活下去.这是第一次给生态位以数学的抽象,对于一个物种如何确定其生态位,就变的清楚了.例如,如果研究一个物种对温度的需要,那么就可确定这个物种在温度方面的忍受 基金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C9810025,B001002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39630240). 第1作者简介:林开敏(1965-),男,福建仙游人,副研究员,博士,从事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收稿日期:2000-12-22;修回日期:2001-03-12

生态学硕士点

生态学硕士点摘要 0713生态学一级学科简介 一级学科(中文)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Ecological 一、学科概况 生态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是多元起源的。概括地讲,大致可分出4个时期:生态学的萌芽时期;生态学的建立时期;生态学的巩固时期;现代生态学时期。 1、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 2、生态学的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末) 进入17世纪之后,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学做为一门科学开始成长。进入19世纪之后,生态学得到很快发展并日趋成熟。 3、生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 20世纪初期,动、植物生态学并行发展,出版了不少生态学著作与教科书。在动物生态学方面,关于生理生态学、动物行为学和动物群落学等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植物生态学在这一时期也得到重要发展,出版的专著有《植物社会学》;《实用植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生物地理群落学与植物群落学》(1945)等。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性质及开发利用程度的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各地有所不同,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几个著名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北欧学派(Uppsala学派);法瑞学派;英美学派;苏联学派。 4、现代生态学时期 (20世纪60年代开始)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工业的高度发展和人口的大量增长,带来了许多全球性的问题(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能源问题等),涉及到人类的生死存亡,造成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威胁。上述问题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因而引起社会上对生态学的兴趣与关心。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看出,随着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环境问题都成为生态学学科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生态学越来越融合于环境科学之中。特别是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显得突出。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21世纪的生态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更加紧密地结合社会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未来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向解决社会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 如果说21世纪前生态学和生态学工作者主要是指出问题和提出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到了21世纪生态学则是转变到对解决问题途径的探索。当代生态学研究愈来愈注意与群众相结合,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实际的需要相结合,并成为政府决策和行动的基础。当生态学介入生产和社会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时,就不可避免地与政策、经济、法律以及美学、道德、伦理等方面,甚至进入哲学领域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二、学科内涵 生态学诞生于19世纪后半叶,学科主要任务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关系,重点探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两者协同进化的规律,学科的核心理论是,自然界中的任何生物间及其生物的集合体间与其周围环境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协同进

生态学概念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H.Thorean(索瑞)于1858年提出,“Eco—“一词源自”oikos”(希腊文),意思是:隐蔽所,居所,居住环境。 1866年,E.Heackel(海格尔,德国)最早给生态学下定义: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标志着生态学学科的正式诞生。……..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其所处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机制的科学。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 关系。 2、以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宏观学科,其重点是生态 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3、以人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环境生物学。 4、以社会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生态学问 题。 第二节、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1866年以前,1866—1970,1970年以后 1、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1866年以前) 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感性认识,虽然在这个阶段的晚期有一些相关著作,但是,显得很肤浅、零碎、片断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建立起系统的理论。 2、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1866—1970) 1866年海格尔给生态学下定义后,标志着生态学科学理论的建立。在此阶段,为之作出重大贡献的主要代表人有: (1)德国Mobius(摩比乌斯)于1877年提出“生物群落“概念。 (2)德国Schroter(斯洛特)于1896年创立了个体生态学。 (3)德国Schimper(新柏尔)于1898年出版了〈植物地理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社会工作常用的18种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理论生态学 考点

生活史或生活周期: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在一生中所经历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的全部过程。任务:在个体水平上比较各物种的生活史特征,揭示其相似性和分异性,进而联系其栖息地环境探讨其适应性,联系物种的分类地位探讨其在生存竞争中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1、生活史性状(如寿命、成熟年龄与大小、生殖分配)的进化;2、权衡现象,如生长-维持-修复、后代数量-大小、现时-未来繁殖;3、性状进化(变化)与适合度的关系,适合度及其测度,性状优化与个体环境。 被子植物的生活史:两个基本阶段:二倍体阶段(2N从合子开始,至形成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为止)和单倍体阶段(N有性世代从胚囊母细胞和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形成单核胚囊和单核花粉粒开始,至7 细胞(3反细胞、1极核有两个细胞核、3卵细胞)胚囊和 3 细胞花粉粒或花粉管止)。 世代交替:二倍体和单倍体有规律地交替出现 表型优化模型——优化指标:不考虑密度制约效应时,种群增长速率:连续增长种群用瞬时增长速率(r),离散增长种群用周限增长率(λ),λ=e-r或者r=lnλ;考虑密度制约作用时(或个体数量恒定的种群),用净生殖率(R0,有机体一生中期望的后代数)。 表型优化模型——基本前提:适应性是生命有机体普遍的性质,且可由自然选择过程加以解释;适应性作为优化理论的基本出发点,不考虑生物进化不产生适应性的可能,优化理论只是帮助人们理解适应性产生的选择力量。 表型优化模型——基本假定:适应性进化存在一个优化指标,最优的生活史对策(行为、结构、代谢等)应该使这个指标达到最大值(优化);自然界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最优表型,因为可用于维持、生长、繁殖的资源是有限的,个体必须在这些相互冲突的资源需求中寻求最优的资源分配方案。 表型优化模型——约束条件(对策集):有可能的、受自然选择作用的表型;优化模型都包括关于研究对象的约束条件、优化指标及遗传方式等方面的假定。 生活史理论关于约束条件的重要思想就是“权衡”或“不可兼顾”(trade-off),或称为“负偶联”,包括三个层次:生理负偶联:直接竞争有机体内有限资源的两个(或以上)生理过程之间的分配权衡。如能量在植物地上/地下器官之间的分配、营养/生殖器官间的分配;微观进化负偶联:一个(增加适合度)性状的改变必然与另一个性状(减少适合度) 相伴随。如后代的数量与大小;1、微观进化负偶联是种群水平上对生理负偶联(个体水平上)选择压力的进化反应,不涉及表型可塑性问题;2、几乎所有微观进化负偶联的背后都隐藏着生理负偶联。宏观进化负偶联1性状之间在独立的系统发育中的相关变化2宏观进化负偶联并不直接反映在优化的约束条件之3优化模型通常只考虑生理和微观进化负偶联。 适合度是一种测量生殖成功率的方法:个体那些留下最多成熟后代的个体是最适合的。用一下几个方面完成1存活率和死亡率2交配或者性别选择3种群大小和生殖选择 Survival:Any trait that promotes survival(at least until one‘s reproductive years are over至少一年的生殖过程被完成)increases fitness. 任何促进存活的适应性特质 生殖分配:有机体在一特定时间阶段内(如一个生长季内)净同化资源中投入生殖活动的资源或能量比例。成熟年龄与大小:成熟年龄(或大小) 以生物开始生育为判别标准,即以性成熟而不是形态或其它生理指标来定义的。 早熟的收益与代价:在幼体阶段花费的时间缩短,存活到成熟的概率较高;后代出生早且很快可开始再生殖,在统计学上具有较高的适合度。 按照表型优化理论的观点,任何一个性状的进化平衡(包括成熟年龄)都应从低适合度的代价和提高适合度的收益两个方面来考虑 推迟成熟的收益与代价个体进一步生长:如果个体生育力随体型增加而提高,成熟年龄推迟(因而较大的体型)会带来较高的初始生育力;可能会使个体产生更高质量的后代,幼体死率降低:出生率提高;亲代抚育能力增加。推迟生殖的收益就是提早成熟的代价!反之亦然 生殖力表示生物个体一生中所能够生产的具有再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数;单次生殖代表着最大可能的生殖力,个体生殖后的立即死亡就是最大生殖输出的副产品,多次生殖可以看成是生殖力没有达到最大值的情形。虽然自然选择应该选择能留下更多后代的基因型,但自然选择并没有使粮食作物野生祖先的RA值达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