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

收文日期:1997年10月8日(Oct.10,1997)

电路与系统学报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第3卷第3期

1998年9月Vol.3No.3September 1998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

覃景繁韦岗欧阳景正(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广州,510641)

摘要 无论在语音通讯还是在数据通讯中,都存在回波,回波影响了通讯的质量,回波消除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回波消除器的发展现状,评述了它的最新发展(包括模型的建立,算法的选择),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自适应滤波,回波消除,语音通讯,数据传输

The Develo p ment and A pp lications of Echo Cancellation Theor y

Qin Jin g fan Wei Gan g Ou y an g Jin g zhen g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epartament,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echo in s p eech and data communication de g rades the q ualit y of the comm unication .Echo cancellation is the efficient wa y to handle such p roblem s,In this p a p er the develo p ement and new results of echo cancel lation are reviewed and some associated problem s are presented.

Ke y words:Ada p tive filterin g ;Echo cancellation;S p eech com munication;Data transmission

1引言

回波可以分为电学回波和声学回波,分别是由于通讯网络中的阻抗不匹配和声波的耦合及遇物体反射引起的。回波的存在会影响通讯的质量,严重时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回波消除器是抵消回波的有效方法。图1、图2显示不同回波情况下的回波消除器。图1中,回波产生于起二线、四线转换作用的混合变换器中,由于阻抗不匹配,输入信号经过混合变换器后泄漏到接收端。由近端混合变换器引起的回波称为近端回波,相应地由远端混合变换器引起的回波称为远端回波。图2是声学回波消除器示意图,图中声学回波是由于声波反射以及麦克风与扬声器间的声学耦合引起的。这种回波影响对话的自然性,严重时会引起啸鸣声。

最早的回波消除技术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一些协会评价了回波消除器的主观质量。第一个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回波消除器于1980年诞生[1]。

73

图2

声学回波消除器

图1电学回波消除器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对单路回波消除的研究,尤其是对电学回波消除的研究,国外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目前已提出多种自适应的回波消除方法[2-22],并有基于高速数字信号处理芯片(Di g ital Si g nal Processor,DSP)的实现方案[7][13] [24]。在国内,有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14-1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17]、中科院声学所等单位先后开展了自适应回波消除的研究工作。

国外对声学回波消除的研究是随着电话会议系统和免提电话的实用化后在八十年代兴起的,但在理论和技术上都未及电学回波消除成熟。关于多路回波消除的研究,国外是近几年开始起步,目前主要处于理论研究和计算机仿真阶段[18-23],日本的NEC公司率先于1994年发表了一种基于DSP的立体声回波消除器[24]。在声学回波消除和多路回波消除的研究方面,国内尚未有系统开展研究的报道。

2回波消除理论

回波消除的基本思想是估计回波路径的特征参数,产生一个模拟的回波路径,得出模拟回波信号,从接收信号中减去该信号,实现回波消除。由于回波路径通常是未知的和时变的,所以一般采用自适应滤波器来模拟回波路径。同时人们也发展了一些非线性的回波消除理论。这一节我们首先介绍线性方法中的滤波器结构及自适应算法,然后介绍非线性的回波消除理论。

2.1线性回波消除方法

2.1.1基本滤波器结构

根据具体应用和性能要求的不同,滤波器形式及算法可有多种选择,其主要目的是准确地估计回波路径的特征参数,并尽快地跟踪其变化。

1、FI R(有限长度冲激响应)滤波器

FIR滤波器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滤波器,假定回波路径为有限长度或可近似认为是有限长度,即其冲激响应在有限长度后近似为0,则可用一FIR滤波器来模拟它。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y(n)=L-1

i=0

w i(n)x(n-i)

通讯线路中产生的回波其长度一般为几十毫秒,用FIR滤波器模拟需要数百个权系数,对于声学回波,一般FI R滤波器的系数要多一个数量级。

2、IIR(无限长度冲激响应)滤波器

若回波路径可以用零极点配置来表示,那么用II R滤波器是比较合适的,关键是要保证极点位于单位园内,以便得到稳定的全局无偏最优估计。IIR滤波器的输入输出关系为:

y(n)=L-1

i=0

w i(n)x(n-i)+

M

i=1

a i(n)y(n-i)

IIR滤波器可比系数个数相同的FIR滤波器获得更好的性能。一个具有足够阶数的自适应IIR滤波器可以准确地描述了一个未知的零极点系统,而自适应FIR滤波器只能近似这样的系统,为了得到同一性能,IIR 滤波器只需要使用比FIR滤波器少得到多的系数。虽然IIR滤波器展现了良好的前景,但对IIR滤波器的研究还很不成熟,存在稳定性问题。

2.1.2自适应算法

74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对自适应算法的研究是当今最为活跃的课题之一。用于回波消除的自适应算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最小二乘算法,一类是最小均方误差法。

引入符号X(n)=[x(n),x(n-1),!,x(n-L+1)]T表示时刻k的输入信号矢量,由最后L个信号采样值构成。W(n)=[w0(n),w1(n),w2(n),!w L-1(n)]T是时刻n自适应滤波器的权系数。L是滤波器的长度。d(n)是期望输出值,e(n)是误差, 是控制稳定性和收敛速度的参量,称之为步长因子。

1、最小均方误差法(Least Mean S q uare,简称LMS)

LMS算法的基本方程为:

y(n)=X T(n)W(n)

e(n)=d(n)-y(n)

W(n+1)=W(n)+2 e(n)X(n)

LMS算法收敛的条件为:

0< < max

这里 max为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从方程看,LMS算法的优点是运算简便,但它只有一个可调整参数,即步长因子 ,可以用来控制收敛速率,由于 的选择受系统稳定性的限制,因此,算法的收敛速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加快收敛速度人们提出许多改进的LMS算法,早期的有符号LMS算法、能量归一化LMS算法。针对 值,人们研究了许多变步长LMS算法[3][27-28]。为进一步减小计算负担,人们研究了时域和频域中的分组LMS算法[30-31]。

对于强相关的信号,如语音信号,LMS算法收敛性能差。因为LMS算法的性能取决于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分散程度,通过正交或近似正交变换方法[26],可以改善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分散程度,提高LMS算法的性能,通常称为变换域LMS算法。常用的正交或近似正交变换有:离散付里叶变换DFT、离散余弦变换DCT、离散Hartley变换DHT、W alsh-Hadamard变换等。

研究表明,利用格型滤波器可实现解相关。格型滤波器与直接形式的FIR滤波器可以互相转换,其格型参数称为反射系数,它与直接形式的FIR滤波器的系数有关。格型滤波器的预测误差序列与输入时间序列之间相互正交,同时预测误差之间也相互正交,即格型滤器具有正交变换功能,它可以把输入序列转换为相互正交的序列。应用这一特性,可以通过结合格型滤波器来提高LMS算法的性能。

尽管各种改进的LMS算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系统的收敛速度,但要有本质上的提高,应该考虑多参数的算法,于是人们提出了RLS算法。

2、递归最小二乘法(Recursive Least Square,简称RLS)

RLS算法的基本方法为:

y(n)=X T(n)W(n-1)

e(n)=d(n)-y(n)

k(n)=

P(n-1)X*(n)

+X T(n)P(n-1)X*(n)

P(n)=1

[P(n-1)-K(n)X T P(n-1)]

W(n)=W(n-1)+K(n)e(n)

K(n)称为Kalman增益向量, 是一个加权因子,其取值范围0< <1,该算法的初始化一般令W(-1)=0

75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76

及P(-1)=1/I,其中是小的正数。

RLS算法的收敛速度明显优于LMS算法,但在运算上却比LMS算法复杂得多,为了减小计算复杂度,并保留RLS的收敛性能,人们提出了一些改进的RLS算法。如RLS格型算法,快速RLS算法,梯度格型算法,快速横向滤波器算法等。总的来看,这些以收敛法都是算速度换取运算复杂性。

即使是快速RLS算法也是LMS算法的计算量的近四倍,于是人们研究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算法,如共轭梯度法,自仿射投影算法(Affine Projection Algorithm)等。共轭梯度法不需要RLS中的矩阵运算,也没有某些快速RLS算法存在的不稳定问题,它的缺点是稳态误调比较大。文献[32]提出一种改进的共轭梯度法,它有计算量小和稳态误调较小的特点,而比LMS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能。

2.2非线性回波消除方法

除了上述利用自适应滤波器的线性方法外,人们研究了非线性的回波消除方法:

2.2.1存储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应用于数据通讯场合,对相同长度不同组合的数据序列的不同回波都存放在存储器中,以输入序列为地址对应的数据作为回波。该方法对非线性的回波路径同样有效,但存储量与回波路径长度呈指数倍关系,因此当回波路径较长时,该方法对硬件要求太高。

2.2.2神经网络方法

神经网络作为自适应信号处理[33]的方法已经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它具有比传统的自适应信号处理方法更强的信号处理能力,它不仅能对多信道信号进行并行分布式的信息处理,而且它有很好的鲁棒性和容错性。[14]研究用神经网络实现二线全双工传输系统中的回波消除表明,神经网络的引入消除了混合变换器及A/D和D/A造成的非线性影响,同时可以方便地为系统提供多级回波消除。[17]研究采用神经网络中的线性组合器来模拟回波产生路径,用输入信号、参考信号作为神经网络的训练数据,利用误差后传算法来调节权值。在声学回波消除中,由于电声、声电转换以及声学耦合中存在的非线性,可以认为采用神经网络法能取得更好的回波消除效果。

2.3多路回波消除

在电话会议这样的Louds p eaker/Micro p hone系统中,随着人们要求的提高,扬声器和麦克风的数目要求增多,以增强身临其境的感觉。未来的电话会议将以8声道为标准[28]。相应地,回波也随着增多,扬声器和麦克风的位置不同,各路回波也不同,如何有效地消除回波,是保证通话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输入信号的强相关,因此多回波消除算法应考虑输入信号的这种互相关,以期提高收敛性能。虽然将单路回波消除的LMS算法引入多路的情况是很自然的想法,并且由于其简单而很有吸引力,但是由于未考虑输入信号的互相关,直接由单路回波消除算法扩展而来的LMS算法的性能会严重下降[21]。多路回波消除理论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单路回波消除理论基础上的简单扩充[18-24],但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原因是各路回波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于是人们尝试研究一些新方法[21]以消除这种相关性,但是仍然没有找到有效的算法。

3回波消除器的实现

3.1电话线路中的回波消除器

由于回波延续时间一般为10-60ms,若采样率为8kHz,则FIR滤滤器的系数不会超500。这时采用时域LMS便能满足要求。在每一步迭代计算中,对每个权系数,计算量为2次乘法和2次加法。因为乘法运算比加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77

法运算要费时得多,所以可以用乘法次数来大致估计算法的计算量。考虑权系数个数为500的FI R滤波器,每秒钟计算滤波器输出和更新权系数所需的乘法次数为500?2?8000=8.0?106。若要实时处理,要求硬件实现一次乘法的时间小于1/(8.0?106)s=125ns。而目前一次乘法时间在100ns以下的VLSI已经实用化。

3.2用于语音信道上的全双工数据传输系统的回波消除器

与电话线路相比,对全双工数据传输系统的回波消除器的要求高得多。这种消除器不但要消除近端混合变换器泄漏的回波,还要消除远端混合变换器泄漏的回波。而且还要精心设计消除器以消除自动均衡器引入的干扰。通常采用具有数据调制解调功能的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

3.3声学回波消除器

由于回波延续时间长,若用FIR滤波器实现,当采样率为8kHz时,如果回波冲激响应时间为500ms,则滤波器权系数多达4000个,这对硬件的存储量的计算速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种方法是利用多抽样率子带分解和重构技术把输入信号分解为多个子带,对各个子带分别用FIR滤波器进行回波消除。各子带信号经抽取后,相当于信号采样率降低,则相应的FI R滤波器权系数个数随之减少,同时权系数的更新速率也降低,从而对硬件计算能力的要求也降低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相邻频带间信号存在混迭,对回波消除性能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频带划分个数不宜超过8个[34]。

3.4ISDN(综合业务数字网)环路传输中的回波消除

ISDN上的数据存取要求二线用户环路上达到144kb/s的全双工数据传输。ANSITI委员会采纳了一种波特率为80kHz的4级2B1Q编码标准基带传输方案,这种应用的显著特点是数据传输率极高。一般情况下,回波长度在100微秒左右,因此,用FIR滤波器或者存储型消除器都是可行的[35]。

3.5DSL(Di g ital Subsriber Line,数字用户线)中的回波消除

利用现有电话双绞线线路,加上DSL调制解调器,可以提供高速的多媒体服务。这是信息高速公路发展的重要技术,其中的HDSL(High-bit-rate DSL,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在普通双绞线上传输数据的速率为1.544Mb p s(T1)或2.048Mb p s(E1),ADSL(As y mmetric DSL,非对称数字用户线)下行到用户的数据率为32kb p s 到8.192Mbps,用户上行的数据率为32kbps到1.088Mbps。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ANSI)和欧洲的ETSI均对HDSL制定了标准。这种线路的特点是数据传输率比ISDN更高,因此回波长度更短,可以采用和ISDN类似的回波消除方法。

3.6回波消除的辅助措施

要实现实际的回波消除器,还需要一些辅助措施。

#双方对讲检测器(double talk detector):用来避免双方同时讲话时滤波器的误调节。当近端和远端都有信号时,应把滤波器步长因子调得很小,甚至暂时停止滤波器权值的调整,而当近端话者停止谈话时,权值迭代过程应继续进行。通常混合变换器对远端信号的衰减达到6dB,在图2中,当近端话者没有讲话时,点B的信号电平至少比点A的信号电平低6dB;当双方都在讲话时,点B的电平变高,因此最简单的双方对讲检测器是检测点A和点B的电平,若点B的电平比点A低6dB以上,则认为近端话者不在讲话,否则认为近端话者在讲话。当混合变换器的衰减不到6dB近端话者的音量较小时,该检测器容易失灵,因此需要设计更为准确的双方对讲检测器[36]。

#声调禁止器[tone disabler]:为便于语音信道上的全双工数据传输,通常还需要一个声调禁止器,在数据传输前,发出一个声调指示信号来控制回波消除器暂时停止。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78

回波源应用例子

混合变换器阻抗不匹配话音通讯

?长距离传输

数据通讯

?话带全双工数据传输

?基带全双工数据传输

?DSL中全双工数据传输

卫星通讯

自动传呼转发

电话电子会议

V.32数据调制解调器

I SDN用户环路

DSL数据调制解调器

声波反射及声学耦合扬声器/麦克风系统电话会议

免提电话

#中心削波:由于回波消除器不能完全消除回波,如线路噪声、编码量化引起的低电平回波信号,回波消除器不能消除这种回波,需要采用中心削波器来消去这些微弱的残余回波。当近端信号存在时,应禁止中心削波。

以上这些功能可以与回波消除器集成在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用通用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实现。

4回波消除器的应用

回波消除的最初应用是消除长距离音频回波,现在该技术已应用到二线全双工数据传输系统和扬声器/麦克风系统中,表1是根据回波产生原因划分的回波消除器的一些应用。

表1、回波消除器应用

回波消除器中的自适应滤波技术可以应用到噪声消除,电视重影的消除和调频多路失真的消除等方面。

5总结与展望

本文概述了回波消除器的原理,结构及其应用,对于电话线路、数据传输以及ISDN数据环路传输中的回波消除器,目前大多已投入使用,主要是采用VLSI技术。对于声学回波和多路回波消除,仍然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跟踪精度的提高,计算复杂性的降低等。为此,我们认为以下问题的研究是有意义的。

#采用新的正交变换方法,以降低输入信号自相关矩阵的特征值发散度,提高采用FIR滤波器,LMS自适应滤波器算法的回波消除器的性能

#对信号进行预处理后再在通信线路上传输。文献[37]采用混沌方程生成混沌序列,用语音信号对混沌序列进行调制,生成一种近似白噪声的序列,以利于回波消除。

#研究性能介于LMS算法和RLS算法之间的新算法,以求在现有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芯片的硬件基础上,算法能得到实际的应用。

#引入并行处理方法,弥补硬件速度缺陷。

#用非线性方法模拟回波产生路径。

#研究多路回波消除中的模型和算法,使其实用化。

参考文献

[1]Duttweiler and Y.S.Chen,A Single-Chip VLSI Echo Canceler,BSTJ,1980,59(2):149-160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79 [2]Wenbin Hsu,David A.Hod g es,and David G.Messerschmitt,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 for louds p eaker tele p hones,GLOBECOM'87:

1955-1959

[3]Hector Perez Meana,etl.,A Time Varying Step Size Normalized LMS Echo Canceler Algorithm,ICASSP94:II-249-252

[4]Sharlene Gee and Markus Rupp,A Comparison of Adaptive IIR Echo Canceller Hybrids,ICASSP91,1541-1544

[5]Francisco Lorenzo-S p eranzini,Jose M.Paez-Borrallo,Conver g ence Anal y sis of L-Norm Echo Cancellers for PSK and QAM Data

Transmission,ICASSP91:1549-1552

[6]Kazuo Murano etl.Echo Cancellation and A pp lications,IEEE Com munication Ma g azine,1990:49-55

[7]Christopher R.Cole,Amine Haoui and Peter L.Winship,A High-Performance Digital Voice Echo Canceller on A Single TMS32020,

ICASSP86:8.12.1-4

[8]John Homer,Iven Mareels,and Robert Bitmead,Analysis and Control of the Signal Dependent Performance of Adaptive Echo Cancellers in

4-Wire Loo p Tele p hon y,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tis and S y stems-II:Analo g and Di g tal Si g nal Processin g,1995,42(16):377-392 [9]Mohammad Reza Asharif and Fumio Amano,Acoustic Echo-Canceler Usin g the FBAF Al g orithm,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

tions,1994,42(12):3090-3094

[10]Vijay R.Raman and Mark R.Cromack,Fast Echo Cancellation In A Voice-Processing System,IC ASSP92:IV-513-516

[11]Cioffi,A Fast Echo Canceller Initialization Method for the CCITT V32Modem,GLOBECOM'87:49.4.1-49.4.5

[12]Jose A.B.Gerald,Nelson L.Esteves,Manuel M.Sllva,New IIR Echo Canceller Using a Dual Error Criterion and Lattice Structures,

Si g nal Processin g,1995,6(6):695-699

[13]Christo p her R.Cole,Amine Haoui and Peter L.Winshi p,A Hi g h-Performance Di g ital Voice Echo Canceller on A Sin g le TMS32020,

ICASSP86:8.12.1-4

[14]扬大力,刘泽民,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自适应回波消除器,通信学报,1993,14(6):16-21

[15]扬大成等,实现话音频带数据传回波抵消的一种新方案,电子学报,1989,17(6):84-91

[16]扬大成等,话带二线全双工数据传输系统中回波和符号间干扰的联合抵消,电子学报,1991,19(6):31-37

[17]Fan Min gy u,Jin Fan and Li zhen g ban g,Echo Cancellation Usin g In p ut-Dela y ed Neural Networks,ICNNSP'95,Nan j in g,China,1995:

382-384

[18]Sondhi and D.R.Mor g an,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 for stereo p honic telconferencin g,IEEE Sin g al Process.Lett.(USA),vol.2,no.8,

Aug.1995,pp.148-51

[19]Akihiro Hirano,Akihiko Sugiyama,Yasukiro Arasawa,and Noboru Kawayachi,%DSP Im plementatiom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Compact Stereo Echo Canceller",ICASSP'pp.II-245-248

[20]Benest y,F.Amand,A.Gilloire,and Y.Grenier,Ada p tive filterin g al g orithms for stereo p honic 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in

Proc.ICASSP1995:3099-3102.

[21]Jacob Benesty,Pierre Duhamel,and Yves Grenier,A Multichannel Affine Projection Algorithm with Applications to Multichannel Acoustic

Echo Canellation,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1996,3(2):35-37

[22]Hirano and A.Sugiyama,A new multi-channel echo canceller with a single adaptive filter per channel,in Proc.IEEE Int.Symp.Circuits

Syst,1992,4:1922-1925

[23]M.Mohan Sondhi,Dennis R.Mor g an,Jode p h L.Hall,Stereo p honic Acoustic Echo Cancellation-An Overview of the Fundamental Prob

lem,IEEE Si g nal Processin g Letters,1995,2(8):148-151

[24]Akihiro Hirano,Akihiko Sugiyama,Yasukiro Arasawa,and Noboru Kawayachi,%DSP Im 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

Compact Stereo Echo Canceller%,ICASSP'94:II-245-248

[25]Mohammad Reza Asharif and Fumio Amano,Acoustic Echo-Canceler Using the FBAF Algorithm,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

tions,1994,42(12):3090-3093

[26]Francoise Beaufa y s,Transform-Domain Ada p tive Filters:An Anal y tical A pp roach,IEEE Trans.Si g nal Processin g,1995,43(2):1-11

[27]Farhan g-Borou j en y,Variable Ste p-Size LMS Al g orithm:New Develo p ments and Ex p eriments,IC ASSP94:265-268

[28]Joseph B.Evans,Analysis of A Low Complexity Variable Step Size Adaptive Algorithm,ICASSP93:III-484-487

覃景繁等: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80

[29]叶华,吴伯修,变步长自适应滤波算法的研究,电子学报,1990,18(4):63-69

[30]Feuer.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he block least mean square algorithm,IEEE Trans.On Circuits&Systems,1985,32(9):960-963

[31]Lee and C.K.Un.Performance analysis of frequency-domain block LMS adaptive digital filters.IEEE Trans.Circuits&Systems,1989,

36(2):173-189

[32]N.L.Freire,S.C.Dou g las,Ada p tive Cancellaton of Geoma g netic Back g round Noise Usin g A Si g n-Error Normalized LMS Al g orithm,

ICASSP93:III-523-526

[33]N.Kalou p tsidis,S.Theodoridis,Ada p tive S y stem Identification and Si g nal Processin g Al g orithms,Prentice Hall,1993:512-553

[34]C.P.J.Tzeng,An Analysis of a Sub-Band Echo Canceler,Proc.Globecom'87,1987:1936-1939

[35]Hakuda et al.,An Approach to LSI Implementation of a2B1Q Coded Echo Canceler for ISDN Subscriber Loop Transmission,

Proc.Globecom'88,1988.

[36]Chan g and B.P.A g rawal,A DSP-based echo canceller with two ada p tive filters,Proc.GLOBECOM'86,Dec.1986:46.8.1-5.

[37]Simon https://www.360docs.net/doc/65307903.html,ner,O p timal Echo Path Modellin g Usin g Chaotic Modulated S p eech,Si g nal Processin g,1996,7(3):285-289

覃景繁1970年生,1992年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工业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1995年获该校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学科硕士学位。现在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电路与系统专业攻读博士学位,从事自适应信号处理,回波消除,语音识别,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韦岗1963年生,84年6月于清华大学获学士学位,87年6月及90年6月于华南理工大学分获硕士及博士学位。现为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电子与信息学科评委; 电子学报编委;

电子科技导报编委;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分会委员;中国通信学会通信理论委员会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通信与导航委员会委员。已出版学术著作4部,发表论文50多篇。

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

密度泛函理论及其应用 一、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 VASP 的理论基础是电荷密度泛函理论在局域电荷密度近似(LDA )或是广 义梯度近似(GGA )的版本。DFT 所描述的电子气体交互作用被认为是对大部分 的状况都是够精确的,并且它是唯一能实际有效分析周期性系统的理论方法。 1.1 单电子薛定谔方程式 一个稳定态(与时间无关)的单一粒子薛定谔方程式可表示为一个本征值问 题(暂略动能项的 /2m ): ()()H r E r ψψ= (1) 2[]()()V r E r ψψ-?+= (2) 多体量子系统 (如双电子的薛定谔方程式): 2212121212[(,)](,)(,)V r r r r E r r ψψ-?-?+= (3) 在普遍的状况下,12(,)V r r 里的12,r r 是无法分离变量的,因此,即便简单如 双电子的薛定谔方程式就己经没有解析解了。而任何的计算材料的量子力学问 题,都需要处理大量数目的电子。 1.2 Hohenberg-Kohn 定理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 学最流行的表述形式是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形式,它的核心是波函数及其运动方程 薛定谔方程。对一个给定的系统,我们可能得到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系统的波函 数当中。对一个外势场v (r)中的N 电子体系,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范式可以表示 成: v (r) ?Ψ (r1; r2; …; r N ) ?可观测量 (4) 即,对给定的外势,将其代入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波函数,进一步通过

波函数计算力学量算符的期望值可以得到所有可观测量的值。电荷密度是这些可 观测量中的一个: 333* 232()...(,...)N N n r N d r d r d r r r r =ψ???2(,...)N r r r ψ (5) 如前所述,任何的计算材料的量子力学问题,都需要处理大量数目的电子。 而,对于超过两个电子以上的体系,薛定谔方程就已经难以严格求解了。对于实 际物质的这样一种每立方米中有2910数量级的原子核和电子的多粒子系统,我们 是更不可能由薛定谔方程来严格求解其体系的电子结构的。但,建立于 Hohenberg-Kohn 定理上的密度泛函理论不但给出了将多电子问题简化为单电子 问题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成为分子和固体的电子结构和总能量计算的有力工具。 因此,密度泛函理论是多粒子系统理论基态研究的重要方法。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本想法是原子、分子和固体的基态物理性质可以用粒子密 度函数来描述,这源于H.Thomas 和E·费米1927年的工作。密度泛函理论基础是建 立在P.Hohenberg 和W.Kohn 的关于非均匀电子气理论基础上的,它可归结为两个 基本定理: 定理一:不计自旋的全同费米子系统的基态能量是粒子数密度函数()n r 的唯 一泛函。 它的推论是,任何一个多电子体系的基态总能量都是电荷密度()n r 的唯一泛 函,()n r 唯一确定了体系的(非简并)基态性质。 由于电荷密度与电子数N 直接联系:()n r dr N =?,这样决定多电子薛定谔 方程解的电子数N 和外势场都由电荷密度()n r 唯一确定,因此基态波函数[] F n 以及其它的电子结构性质都由电荷密度唯一确定。 由于()V r 决定了哈密顿量,多电子体系的基态ψ是()n r 的唯一泛函,自然 动能和库仑能也是()n r 的泛函,那么体系的所有性质也将是基态密度的泛函。于 是定义一个普适泛函[]F n ,有: 2,,22,()1 (1)()2()l ps l ps l l ps d r l l V r E r dr r ??Φ+??=+-????Φ?????? []??()F n r T U ≡<ψ+ψ> (6) 适用于任何外场下的具有任意电子数的体系。所以系统基态的能量可表示为

电子科技大学雷达原理与系统期末考题

大四上学期雷达原理与系统期末考题(大部分) 一.填空选择: 1下列不能提高信噪比的是(B) A,匹配滤波器B,恒虚警C,脉冲压缩D,相关处理 2,若一线性相控阵有16个阵元,阵元间距为波长的一半,其波束宽度为(100/16) 3,模糊图下的体积取决于信号的(能量) 4,对于脉冲多普勒雷达,为了抑制固定目标,回拨方向加入对消器,这措施对运动目标的检测带来的影响是出现了(盲速) 5,雷达进行目标检测时,门限电平越低,则发现概率(越大),虚警概率(越大),要在虚警概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发现概率,则应(提高信噪比) 6,对于脉冲雷达来说,探测距离盲区由(脉冲宽度)参数决定。雷达接受机灵敏度是指(接收机接收微弱信号的能力,用接收机输入端的最小可探测信号功率Smin表示) 7,不属于单级站脉冲雷达系统所必要的组成部分是(B) A收发转换开关B分立两个雷达 8,若要求雷达发射机结构简单,实现成本低,则应当采用的结构形式是(单级振荡式发射机) 9,多普勒效应由雷达和目标间的相对运动产生,当发射信号波长为3m,运动目标与雷达的径向速度为240m/s,如果目标是飞向雷达,目标回波信号的频率是(100MHz+160Hz) 注:多普勒频率2drfv 10,在雷达工作波长一定情况下,要提高角分辨力,必须(增大天线间距d),合成孔径雷达的(方向分辨力)只与真实孔径的尺寸有关 11,只有同时产生两个相同且部分重叠的波束才能采用等信号法完成目标方向的测量 12,当脉冲重复频率fr和回波多普勒频率fd 关系满足(fr)》fd)时,不会出现(频闪和盲速) 13,只有发射机和接受机都是(相参系统),才能提取出目标多普勒信息14,大气折射现象会增加雷达(直视距离) 15,奈曼尔逊准则是在检测概率一定的条件下,使漏警概率最小,或者发现概率最大。16,相控阵雷达随着扫描角增加,其波束宽度(变大) 17,雷达波形模糊函数是关于(原点)对称的。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

混沌理论及其应用 摘要:随着科学的发展及人们对世界认识的深入,混沌理论越来越被人们看作是复杂系统的一个重要理论,它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给出了混沌的定义及其相关概念,论述了混沌应用的巨大潜力,并指明混沌在电力系统中的可能应用方向。对前人将其运用到电力系统方面所得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 关键词:混沌理论;混沌应用;电力系统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know the depth, chaos theory is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an important theory of complex systems, it also gradually by people of all ages in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various industries. In this paper, the definition of chaos and its related concepts, discusses the enormous application potential chaos, and chaos indicate the direction of possible applications in the power system. Predecessors applying it to respect the results of power system studies summarized. Keywords:Chaos theory;Application of ChaosElectric ;power systems 1 前言 混沌理论(Chaos theory)是一种兼具质性思考与量化分析的方法,用以探讨动态系统中(如:人口移动、化学反应、气象变化、社会行为等)无法用单一的数据关系,而必须用整体、连续的数据关系才能加以解释及预测之行为。混沌理论是对确定性非线性动力系统中的不稳定非周期性行为的定性研究(Kellert,1993)。混沌是非线性系统所独有且广泛存在的一种非周期运动形式,其覆盖面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几乎每一个分支。近二三十年来,近似方法、非线性微分方程的数值积分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 为人们对混沌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混沌理论研究取得的可喜成果也使人们能够更加全面透彻地认识、理解和应用混沌。 2 混沌理论概念 混沌一词原指宇宙未形成之前的混乱状态,中国及古希腊哲学家对于宇宙之源起即持混沌论,主张宇宙是由混沌之初逐渐形成现今有条不紊的世界。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阶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单纯,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如股票市场的起伏、人生的平坦曲折、教育的复杂过程。 2.1 混沌理论的发展 混沌运动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Lorenz对两无限平面间的大气湍流的模拟。在用计算机求解的过程中, Lorenz发现当方程中的参数取适当值时解是非周期的且具有随机性,即由确定性方程可得出随机性的结果,这与几百年来统治人们思想的拉普拉斯确定论相违背(确定性方程得出确定性结果)。随后, Henon和Rossler等也得到类似结论Ruelle,May, Feigenbaum 等对这类随机运动的特性进行了进一步研究,从而开创了混沌这一新的研究方向。 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理论的最大的贡献是用简单的模型获得明确的非周期结果。在气象、航空及航天等领域的研究里有重大的作用。混沌理论认为在混沌系统中,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在没

密度泛函理论应用课件16

《密度泛函理论及应用》书面习题(2015) 1.阅读 “A half century of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文章,翻译几段你认为有趣或重 要的话。 2.写出磁场下单个水分子的哈密顿量。 3.查文献,写出你对绝热近似的理解。 4.在分子动力学中,说明若长度用埃,能量用电子伏,则时间单位约为1E-14秒(分子动力学 单位)。 5.以氢原子为例,考虑含时薛丁格方程的原子单位。 6.考虑一维势阱中的单电子动能,利用Thomas-Fermi理论计算基态动能,并计算与真实基态动 能的差。 7.把单粒子波函数明确写为坐标部分与自旋部分,重新推导Hartree-Fock近似,明确交换积分 中自旋平行与自旋反平行对交换积分的贡献。 8.根据关联能的定义,说明关联能为负值或零。 9.以氦原子为例,若取氢原子波函数为单电子波函数,说明交换能远小于库仑能。 10.在LDA近似下,举例说明关联能小于交换能。 11.查文献,写出赝势计算中通常需要用到的原子的相对论薛丁格方程。 12.阅读文献,比较平面波赝势方法与实空间原子价轨道方法的优劣。 13.说明单层石墨烯、单层BN的结合能该如何计算。 14.利用SLATER-KOSTER紧束缚方法,计算二维石墨的能带结构。如果有兴趣,可用紧束缚方法 计算C60的能级及无限长碳纳米管的能带。 15.查阅文献,列出你找到的所有的总能量极小化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和参考文献。 16.在分子动力学中如何采用周期边界条件?假设一个分子放在两个极板间相连成为准一维体 系,其中一个极的温度为T1,另外一个极的温度为T2,请设计出一个方法可以使用周期边界条件。 17.请简要叙述分子动力学(MD)与分子力学(MM)的异同及优劣。 18.设两个谐振子间有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解这个量子力学问题,说明在两个谐振子间存在一 个吸引力且反比于两个谐振子间距离的六次方。另外,说明范德瓦尔斯排斥相互作用的来源。 19.查阅文献,列出你能找到的与凝聚态或化学相关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并说明其适用范围。 20.根据你的了解,谈谈你对计算凝聚态/化学的认识(现状与将来,局限性)。

回声信号的产生与消除

回声信号的产生与消除

信号与系统 姓名:苏小平 班级:电网13-1 学号:1305080116 学院: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

回声信号的产生与消除 第一部分:阐述回声产生与消除的步骤、原理。 1.步骤: (1)利用软件GOLDWAVE录取一段音频来自陈学冬的“不再见”。(2)将音频导入MATLAB中,通过编写程序,在音频里加入回声,得到了‘加回声的音乐’。 (3)通过编写程序,将加入回声的音频通过滤波器,将回声滤除,得到了‘去掉回声的音乐’。 2.原理: 无线通信中,当接收机从正常途径收到发射信号时,可能还有其它的传输路径,例如从发射机经过某些建筑物反射到达接收端,产生所谓“回波”现象,又如,当需要完成室内录音时,除了直接进入麦克风的正常信号之外,经墙壁反射的信号也可能被采集录入,这也是一种“回声”现象,为了解决这种多径传输中的失真问题,需要消除

或削弱回声。 消除回声的系统框图如下图所示: x(n)w(n)y(n) h1(n)h2(n) 系统一系统二 第二部分:利用MATLAB对音频进行处理: 1.将音乐导入MATLAB后画出加回声之前的时域波形图、幅值和相位图,见一下图形:

2.将音乐导入MATLAB 后画出加回声之前的时域波形图、幅值和相位图,见一下图形: 01234567 8 x 10 5 -0.05 -0.04-0.03-0.02-0.0100.010.020.030.04原信号波形 01234567 8 x 10 5 100200300原信号幅值 1 2 3 4 5 6 7 8 x 10 5 -4-2024原信号相位

分岔与混沌理论与应用作业

分岔与混沌理论与应用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我对混沌理论的认识 1、混沌理论概述 混沌是指发生在确定性系统中的貌似随机的不规则运动,一个确定性理论描述的系统,其行为却表现为不确定性--不可重复、不可预测,这就是混沌现象。混沌现象起因于物体不断以某种规则复制前一段的运动状态,而产生无法预测的随机效果。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正是此一现象的最佳批注。具体而言,混沌现象发生于易变动的物体或系统,该物体在行动之初极为简单,但经过一定规则的连续变动之后,却产生始料所未及的后果,也就是混沌状态。但是此种混沌状态不同于一般杂乱无章的混乱状况,此一混沌现象经过长期及完整分析之后,可以从中理出某种规则出来。混沌现象虽然最先用于解释自然界,但是在人文及社会领域中因为事物之间相互牵引,混沌现象尤为多见。 混沌理论,是近三十年才兴起的科学革命,它与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同被列为二十世纪的最伟大发现和科学传世之作。混沌的发现揭示了我们对规律与由此产生的行为之间--即原因与结果之间--关系的一个基本性的错误认识。我们过去认为,确定性的原因必定产生规则的结果,但它们可以产生易被误解为随机性的极不规则的结果。我们过去认为,简单的原因必定产生简单的结果(这意昧着复杂的结果必然有复杂的原因),但简单的原因可以产生复杂的结果。我们认识到,知道这些规律不等于能够预言未来的行为。这一思想已被一群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其中包括威廉·迪托(William Ditto)、艾伦·加芬科(Alan Garfinkel)和吉姆·约克(Jim Yorke),变成了一项非常有用的实用技术,他们称之为混沌控制。实质上,这一思想就是蝴蝶效应。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产生随后行为的大变化,这可以是一个优点;你必须做的一切,是确保得到你想要的大变化。对混沌动力学如何运作的认识,使我们有可能设计出能完全实现这一要求的控制方案。这个方法已取得若干成功。 2、分叉的概述 分叉理论研究动力系统由于参数的改变而引起解的拓扑结构和稳定性变化的过程。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许多系统往往都含有一个或多个参数。当参数连续改变时,系统解的拓扑结构或定性性质在参数取某值时发生突然变化,这时即产

回波产生原因

一、回声产生的原因 在通信网络中,产生回声的原因有两类:电学回声和声学回声。 1、电学回声:在目前几乎所有的通信网络中,信号的传递都是采用4 线传输,也就是在接收和发送两个方向上,各使用两条线传输信号,其中一条是参考地,另一条是信号线。而普通PSTN 电话用户使用的话机都是通过2 线传输的方式接入本地交换机,一条线是参考地,另一条信号线上同时传输收发双向的信号。于是,就在本地交换机中采用2/4 线转换(hybrid)实现这两种传输方式之间的转换。 由于实际使用的2/4 线变换器中混合线圈不可能做到理想状况,总是存在一定的阻抗不匹配,不能做到将发送端和接收端完全隔离,所以从4 线一侧接收的信号总有一部分没有完全转换到2 线一侧,部分泄露到了4 线一侧的发送端,因此产生回波(红色示意),如下图所示。 这种类型的回波称为电学回波,是回波的主要来源,一般的回波抵消器主要用来消除电学回波。 2、声学回声:由于话机问题导致话机在进行放音的过程中,部分音量从收话线路中被接受,产生回声(红色示意),如下图所示。 声学回波典型现象是在空旷的山谷中高声喊叫“哟——嗬——嗬——”,就能听到远处山谷的回声,还有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与三音石也是同样道理。在通信网中,声学回波是因为在某些电话设备中,扬声器和传声器没有良好地隔离,发出的声音经空间多次反射回传到传声器而产生的,比如在空旷的房间或者汽车里使用免提电话就有这种情况。 从上述产生回音的原因可以看出,本端听到的回声是由对端造成的。电学回声是本端说话的声音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对端后从对端的二四线转换器泄漏回来的;而声学回声是信号一直到达对端话机又转换成声音信号后从对方话机的麦克泄漏回来的。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密度泛函理论的进展与问题 摘要:本文综述了密度泛函理论发展的基础及其最新进展,介绍了求解具体物理化学问题时用到的几种常用的数值计算方法,另外对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近似为主线,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互作用修正,多种泛函形式的相继出现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可以提供越来越精确的计算结果。另外,在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发展的同时,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的发展也非常迅速。随着密度泛函理论本身及其数值方法的发展,它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一些新的应用领域和研究方向不断涌现。 关键词:密度泛函数值计算发展应用 1 研究背景 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是整个现代物理学的基石。量子力学最流行的表述形式是薛定谔的波动力学形式,核心是波函数及其运动方程薛定谔方程。对一个外势场v(r)中的N电子体系,量子力学的波动力学范式可以表示成: 即对给定的外势,将其代入薛定谔方程可以得到电子波函数,可以得到所有可观测量的值。 当用量子力学处理真实的物理化学体系时,传统的波动力学方法便显得有点力不从心。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关心与实验相关的一部分信息,如能量、密度等。所以,人们希望使用一些较简单的物理量来构造新的理论[1]。 电子密度泛函理论是上个世纪60年代在Thomas-Fermi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的一种表述方式。传统的量子理论将波函数作为体系的基本物理量,而密度泛函理论则通过粒子密度来描述体系基态的物理性质。因为粒子密度只是空间坐标的函数,这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将3N 维波函数问题简化为3维粒子密度问题,十分简单直观。另外,粒子密度通常是可以通过实验直接观测的物理量。粒子密度的这些优良特性,使得密度泛函理论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 2 密度泛函理论的基础 Thomas-Fermi模型 1927 年Thomas和Fermi分别提出:体系的动能可以通过体系的电子密度表达出来。他们提出了一种的均匀电子气模型,把空间分割成足够小的立方体,通过在这些立方体中求

量子力学泛函计算简介

量子力学泛函计算 纪岚森 (青岛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材料物理一班) 摘要:文章叙述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密度泛函理论以“寻找合适的交换相关为主线,从 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从最初的局域密度近似、广义梯度近似到现在的非局域泛函、自相 互作用修正,多种泛函形式的出现,是的密度泛函在大分子领域的计算越来越精确。近年来 密度泛函理论在含时理论与相对论方面发展也很迅速。计算体系日臻成熟,而我所参加的创 新实验小组就是以密度泛函研究大分子体系。在量子力学泛函计算的产生,发展,理论,分 支,前景等方面予以介绍,本着科学普及的态度希望大家能够更加进一步的理解泛函计算。 关键字:量子力学泛函计算,发展,理论分支,前景,科普 1引言:随着量子理论的建立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能够借助计算机对微观体系的量子力学方程进行数值求解【3】,然而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Schirdinger 方程的求解是极其复杂的。克服这种复杂性的一个理论飞跃是电子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确立电子密度泛函理论是上个世纪60 年代在Thomas-Fermi 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量子理论。与传统的量子理论向悖,密度泛函理论通过离子密度衡量体系的状态,由于离子密度只是空间的函数,这样是就使得解决三维波函数方程转化为解决三维密度问题,使得在数学计算上简单了很多,对于定态Schirdinger 方程,我们只能解决三维氢原子,对于更加复杂的问题,我们便无法进行更为精确的计算,而且近似方法也无法是我们得到更为精确的结果。但是密度泛函却在这方面比较先进,是的大分子计算成为可能。【2】 2.过程:第一性原理,密度泛函是一宗量子力学重头计算的计算方法,热播呢V啊基于密度泛函的理论计算成为第一性原理——first-principles。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密度泛函理论被广泛的应用于材料,物理,化学和生物等科学中,Kohn也由于其对密度泛函理论的不可磨灭的先驱性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密度泛函理论体系包括交换相关能量近似,含时密度泛函。 3.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 1交换相关能,在密度泛函理论中我们把所有近似都归结到交换相关能量一项上,所以密度泛函的精确度也就是由交换相关能一项上。寻求更好的更加合适的相关近似,即用相同密度的均匀电子气交换相关泛函作为非均匀系统的近似值,或许这也出乎人们的意料,这样一个简单的近似却得到了一个极好的结论。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泛函理论的广泛应用。由此获

密度泛函理论(DFT)

一、 计算方法 密度泛函理论(DFT )、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 ) 二、 计算方法原理 1. 计算方法出处及原理 本计算方法设计来源于量子化学理论中的Born –Oppenheimer 近似,给近似下认为原子核不动, 这样电子就相当于在一个由核产生的外部的静态势场 V 中运动。那么一个固定的电子态可以用波函数 Ψ(1r , · · · ,N r ), 并且满足多 N 电子 体系薛定谔方程: ()() 22????,2N N N i i j i i i i j H T V U V r U r r E m

电子密度0()n r 是知道的话, 那么基态的波函数012(,,)N r r r ψ???就唯一确定。也就是说, 基态的波函数0ψ是基态电子密度0n 的泛函[11], 表达为: []00n ψ=ψ (2-5) 既然有以上的假定, 那么对于基态的任何一个观测量?O , 它的数学期望就应该是0n 的泛函: [][][]000 ?O n n O n =ψψ (2-6) 特别的, 基态的能量也是0n 的泛函: [][][]0000 ???E E n n T V U n ==ψ++ψ (2-7) 这里外部势能的贡献[][]00?n V n ψψ可以通过基态的电子密度0 n 来精确表达: 300[]()()V n V r n r d r =? (2-8) 或者外部势能?V ψψ可以用电子密度 n 来表达: 30[]()()V n V r n r d r =? (2-9) 泛函 T [n ] 和 U [n ] 被称作通用泛函, 而势能泛函 V [n ] 被称做非通用泛函, 因为它与当前研究的系统息息相关。对于一个给定的体系, 就存在一个对应的?V ,相应的, 该体系的能量可以表达为: 3[][][]()()E n T n U n V r n r d r =+=? (2-10) 假定, 已经得到了T [n ] 和 U [n ] 的表达式, 那么对于公式 2-10, 以 ()n r 为自变量, 求解 E [n ] 的最小值, 就可以得到基态的0n 对应的能量 E 0 , 同样也能得到其他的基态的客观测量。求解能量最小值的变分问题可以通过 Lagrangian

混沌原理与应用

课程论文课程系统科学概论 学生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二O一五年月日

混沌理论与应用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混沌理论的产生与背景。接着由混沌理论的产生引出了理解混沌系统需要注意的几个基本概念,并就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区分。然后本文对混沌系统的几个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而且详细解释了每个具体特征含义。在结尾部分本文简要叙述了混沌理论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混沌理论;混沌系统;基本特征;应用 1混沌理论的产生与背景 混沌一词很早就出现在人类的历史中,在世界的几个较为发达的古代文明中基本上都用自己的方式对混沌进行过描述,混沌基本就等同于未知。同时这些文明有一个对混沌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宇宙起源于混沌[1],这种观点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与现代的理论不谋而合。虽然古人的这些观点大部分是基于自己的想象而且其含义也局限于哲学方面,但是可以说这是人类早期对混沌状态的一种探索。 在此后的上千年中,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们探索了无数未知的领域。以至于在混沌理论之前,没有人怀疑过精确预测的能力是可以实现的,一般认为只要收集够足够的信息就可以实现。十八世纪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甚至宣称,如果已知宇宙中每一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他就能预测宇宙在整个未来的状态。然而混沌现象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假设。混沌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使得系统在其运动轨迹上几乎处处不稳定,初始条件的极小误差都会随着系统的演化而呈现指数形式的增长,迅速达到系统所在空间的大小,使得预测能力完全消失[2]。例如,著名的蝴蝶效应: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一个名叫洛伦兹的气象学家在解释空气系统理论时说,亚马逊雨林一只蝴蝶翅膀偶尔振动,也许两周后就会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3],可以说对天气的精准预测一直是人类未曾解决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科学家们又用到了混沌这个词,看似又回到了起点,实际上今天的混沌理论与过去的说法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1903年,美国数学家J.H.Poincare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提到Poincare猜想,他把动力系统和拓扑学两大领域结合起来指出了混沌存在的可能性[4]。1963年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提出混沌理论(Chaos),非线性系统具有的多样性和多尺度性。混沌理论解释了决定系统可能产生随机结果[5]。混沌也被认为是继量子力学和相对论之后,20世纪物理学界第三次重大革命,混沌也一样冲破了牛顿力学的教规。从此,混沌系统理论开始飞速发展,气象学、生理学、经济学中都发现了一种关于混沌的有序性。混沌理论正式诞生。

力场简介

1分子(或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简介 分子(或原子)间相互作用势的准确性对计算结果的精度影响极大,但总的来说,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势的研究一直发展得很缓慢,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分子动力学在实际研究中的应用.原子间势函数概念本身已把电子云对势函数的贡献折合在内了,原子间势函数的发展经历了从对势,多体势的过程.对势认为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两两之间的作用,与其他原子的位置无关,而实际上,在多原子体系中,一个原子的位置不同,将影响空间一定范围内的电子云分布,从而影响其他原子之间的有效相互作用,故多原子体系的势函数更准确地须用多体势表示. 2 力场简介

图1 键伸缩势示意图图2键伸缩势示意图

图3二面角扭曲势示意图 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初期,人们经常采用的是对势.应用对势的首次模拟是Alder和Wainwright在1957年的分子动力学模拟中采用的间断对势.Rahman在1964年应用非间断的对势于氩元素的研究,他和Stillinger在1971年也首次模拟了液体HzO分子,并对分子动力学方法作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比较常见的对势有以下几种: (a)间断对势 Alder和Wainwrigh在1957年使用间断对势 这个势函数虽然很简单,但模拟结果给人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后来他们又采取了另一种形式的间断对势。 (b)连续对势 对势一般表示非键结作用,如范德瓦耳斯作用;常见的表达方式有以下几种:

ij ij 其中,Lennard —Jones 势是为描述惰性气体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力而建立的,因此它表达的作用力较弱,描述的材料的行为也就比较柔韧.也有人用它来描述铬、钼、钨等体心立方过渡族金属.Born-Lande 势是用来描述离子晶体的. Morse 势与Johnson 势经常用来描述金属固体,前者多用于Cu ,后者多用于 Fe .Morse 势的势阱大于Johnson 势的势阱,因此前者描述的作用力比后者强,并且由于前者的作用力范围比后者长,导致Morse 势固体的延性比Johnson 势固体好.对势虽然简单,得到的结果往往也符合某些宏观的物理规律,但其缺点是必然导致Cauchy 关系,即Cl2=C44,而一般金属并不满足Cauchy 关系,因此对势实际上不能准确地描述晶体的弹性性质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回波的产生与消除

《信号与系统》课程设计——回波的产生与消除 【设计题目】回波的产生与消除 【设计要求】 (1) 产生信号x和带有回波的声音信号y。 (2) 从带有回波的信号y中消除回波。 (3) 从y中估计回波的延迟时间。 【设计工具】MATLAB 【设计原理】 1、声音信号x的产生: 声音信号x,既可以从现成的声音文件(.wav)中获取;也可以利用MATLAB 命令产生各种不同形式的信号。 2、带回波的声音信号y产生: 带回波的声音信号,可以表达为在原信号的基础上叠加其延时衰减的分量。假设只有一个回波的情况下,可简化其模型为: y(n)=x(n)+a x(n-N) (式1)a为反射系数;N为延迟时间。 思考1: 分别改变反射系数a和延迟时间N的大小,播放产生的回声信号y,分析反射系数a和延迟时间N对原始声音的影响。 思考2: 按照以上思路,当有两个、三个或更多回声时,就有更多的信号叠加,程序编制变得繁琐。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产生回声? 3、回波消除 如何从信号y中恢复出信号x?即是(式1)的一个逆向求解过程。因此回波消除的关键可以通过(式1)的模型建立从信号y中恢复信号x的模型。只要恢复模型建立,即可将信号y作为输入信号,求得恢复后的信号x’。 4、从信号y中估计回波的延迟时间 从信号y中估计回波的延迟时间,即估计(式1)中的N。也就是,估计y(n)中的原始声音信号x(n)与其延时衰减分量a x(n-N)的相关联的程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信号相关的概念。 在统计通信及信号处理中,相关的概念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相关函数和信号的功率谱有密切关系。所谓相关是指两个确定信号或两个随机信号之间的相

第四章 密度泛函理论(DFT)

第四章 密度泛函理论(DFT)
4.1 引言 4.2 DFT的优点 4.3 Hohenberg-Kohn定理 4.4 能量泛函公式 4.5 局域密度近似 4.6 Kohn-Sham方程 4.7 总能Etot表达式 4.8 DFT的意义 4.9 小 结
1

4.1 引言
1。概述 ? DFT =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1964): 一种用电子密度分布n( r)作为基本变量,研究多粒子 体系基态性质的新理论。 W. Kohn 荣获1998年Nobel 化学奖 ? 自从20世纪60年代(1964)密度泛函理论(DFT) 建立并在局域密度近似(LDA)下导出著名的Kohn -Sham (沈呂九)(KS)方程以来,DFT一直是凝聚态 物理领域计算电子结构及其特性最有力的工具。
2

2。地位和作用 ? 近几年来,DFT同分子动力学方法相结合, 有许多新发展; ? 在材料设计、合成、模拟计算和评价诸多方 面有明显的进展; ? 已成为计算凝聚态物理、计算材料科学和计 算量子化学的重要基础和核心技术; ? 在工业技术领域的应用开始令人关注。
3

4.2 DFT的优点
? 它提供了第一性原理或从头算的计算框 架。在这个框架下可以发展各式各样的能 带计算方法。 ? 在凝聚态物理中,如: 材料电子结构和几何结构, 固体和液态金属中的相变等。 ? 这些方法都可以发展成为用量子力学方法 计算力的, 精确的分子动力学方法。
4

雷达回波信号产生

雷达回波信号产生 1.线性调频信号: 线性调频信号是指频率随时间而线性改变(增加或减少)的信号,是通过非线性相位调制或线性频率调制获得大时宽带宽积的典型例子。通常把线性调频信号称为Chirp信号,它是研究最早而且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脉冲压缩信号。 线性调频信号的主要优点是所用的匹配滤波器对回波的多普勒频移不敏感,即使回波信号有较大的多普勒频移,仍能用同一个匹配滤波器完成脉冲压缩; 主要缺点是存在距离和多普勒频移的耦合。此外,线性调频信号的匹配滤波器的输出旁瓣电平较高。 单个线性调频脉冲信号的时域表达式为: 其中A为脉冲幅度,f0为中心频率,μ为调频斜率。 Matlab实现: 参数设置 :

信号产生:u=cos(2*pi*(f0*t+K*t.^2/2)); 仿真结果: 2.多普勒频移 “多普勒效应”是由奥地利物理学家Chrjstian?Doppler 首先发现并加以研究而得名的,其内容为:由于波源和接收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运动而造成接收者接收到的频率与波源发出的频率之间发生变化。 多普勒频移(Doppler Shift)是多普勒效应在无线电领域的一种体现。其定义为:由于发射机和接收机间的相对运动,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频率将与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频率之间产生一个差值,该差值就是Doppler Shift。 设发射机发出的信号频率为(f 发),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频率为(f 收),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为V,C 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的传播速度:3×10(8次方)米/秒则有如下公式:f 收=(c±v)/λ=f 发±v/λ=f 发±f 移;(f 移)即为多普勒频移,(f 移)的大小取决于信号波长λ及相对运动速度V。对某发射机,

密度泛函理论

密度泛函理论

摘要: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与完善,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钒(Vanadium)在高压下的结构相变。通过计算体心立方结构的钒在不同压强下剪切弹性系数C44,发现当压强约95 GPa时C44<0,说明体心立方结构的钒在此条件下是不稳定的。进一步计算分析得到钒在高压下发生了从体心立方到菱面体的结构相变,相变压强约70 GPa,这一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还首次发现当压强约380 GPa时,将会发生菱面体到体心立方的结构相变,这有待实验的验证。 引言:相变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通过相变研究可以认识物质的内部结构,可以了解原子核的内部性质。尤其是极端条件下—高温、高压下相变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能量很高的重离子反应能形成高温、高密的区域,在这种条件下会出现许多奇异现象[1]。原子在高压下也会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如发生结构相变。过渡金属钒由于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Tc,最近成为实验和理论研究的主题[2—8]。Ishizuka等[2]对钒的实验研究发现:常压下钒的转变温度Tc为5.3 K,并随压强成线性增长的关系,当压强为120 GPa时Tc=17.2 K(迄今是金属中最大的Tc),但压强大于

120 GPa,Tc出现了反常,即不再随压强成线性增长而保持不变。Takemura等[8]对高压下的钒进行了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显示状态方程并没有奇异性,体心立方结构的钒在压强达到154 GPa 时仍是稳定的。Suzuki和Ostani利用第一性原理对进行了计算,发现横向声子模在加压下有明显的软化,当压强约130 GPa时变成虚的,能说明可能发生了结构相变,但并未给出相变细节[3]。Nirmal等[4]理论计算表明,压强约140 GPa时会发生体心立方到简立方(sc)的结构相变。Landa 等[5,6]计算了体心立方结构的钒在加压下剪切弹性系数C44的大小,发现压强约200 GPa时会出现力学不稳定,并用费米面嵌套解释了不稳定的原因,但并没有给出相变后的结构。最近Ding 等[7]在常温下首次从实验上得到当准静压约63 GPa时钒会发生从体心立方到菱面体的结构相变,并分析了产生结构相变的原因。他们认为,排除传统的s-d电子跃迁的驱动,相变可能与来自于费米面嵌套、带的Jahn-Teller扭曲以及电子拓扑跃迁等因素有关。 基于如上原因,本文运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钒在高压下的结构相变,即通过计算体心立方结构的

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委博士点基金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研究, 收文日期:1997年10月8日(Oct.10,1997) 电路与系统学报JOURNAL OF CIRCUITS AND SYSTEMS 第3卷第3期 1998年9月Vol.3No.3September 1998回波消除理论进展及其应用 * 覃景繁韦岗欧阳景正(华南理工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广州,510641) 摘要 无论在语音通讯还是在数据通讯中,都存在回波,回波影响了通讯的质量,回波消除器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综述了回波消除器的发展现状,评述了它的最新发展(包括模型的建立,算法的选择),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存在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 自适应滤波,回波消除,语音通讯,数据传输 The Develo p ment and A pp lications of Echo Cancellation Theor y Qin Jin g fan Wei Gan g Ou y an g Jin g zhen g (Electronic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Departament,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Guangzhou ,510641)Abstract:The existence of echo in s p eech and data communication de g rades the q ualit y of the comm unication .Echo cancellation is the efficient wa y to handle such p roblem s,In this p a p er the develo p ement and new results of echo cancel lation are reviewed and some associated problem s are presented. Ke y words:Ada p tive filterin g ;Echo cancellation;S p eech com munication;Data transmission 1引言 回波可以分为电学回波和声学回波,分别是由于通讯网络中的阻抗不匹配和声波的耦合及遇物体反射引起的。回波的存在会影响通讯的质量,严重时造成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回波消除器是抵消回波的有效方法。图1、图2显示不同回波情况下的回波消除器。图1中,回波产生于起二线、四线转换作用的混合变换器中,由于阻抗不匹配,输入信号经过混合变换器后泄漏到接收端。由近端混合变换器引起的回波称为近端回波,相应地由远端混合变换器引起的回波称为远端回波。图2是声学回波消除器示意图,图中声学回波是由于声波反射以及麦克风与扬声器间的声学耦合引起的。这种回波影响对话的自然性,严重时会引起啸鸣声。 最早的回波消除技术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之后,一些协会评价了回波消除器的主观质量。第一个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的回波消除器于1980年诞生[1]。 73 图2 声学回波消除器 图1电学回波消除器

混沌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发展

混沌理论及其在经济学中的发展 摘要:利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历来是经济研究的热点,但经济系统本身就是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非线性系统,时间上的不可逆性、线路上的多重因果反馈环及不确定性使其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特征。所以,改用非线性系统来研究经济学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而混沌理论就是数学非线性系统中的一颗奇葩。因此,先介绍了混沌理论,并指出混沌经济系统的本质特征,然后总结了混沌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及其意义。 关键词:混沌理论;混沌经济;研究;发展 1 混沌理论 混沌(chaos)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19世纪——20世纪之交研究天体力学时发现的,不过,由于当时牛顿力学在科学中占有统治地位,因而大多数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都不理解。由于长久以来世界各地的物理学家都在探求自然的秩序,而面对无秩序的现象如大气、骚动的海洋、野生动物数目的突然增减及心脏跳动和脑部的变化,却都显得相当无知。这些大自然中不规则的部分,既不连续且无规律,在科学上一直是个谜。 1972年12月29日,美国数学家——混沌学开创人之一E.N.洛伦兹在美国科学发展学会第139次会议上发表了题为《蝴蝶效应》的论文,提出一个貌似荒谬的论断:在巴西一只蝴蝶翅膀的拍打能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产生一个龙卷风。用混沌学的术语来表述,那就是天气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即天气是不可能长期预报的。1986年,英国皇家学会在一次关于混沌的国际会议上提出了混沌的定义:数学上指在确定性系统中出现的随机状态。 混沌在之后的整个20世纪才被确定下来,有人把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混沌理论称为20世纪科学中的传世之作。混沌作为一种复杂运动形式,其影响最大的时期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从数学角度看,混沌是继不动点(平衡点、均衡点)、周期循环(极限环、周期运动)、拟周期运动(准周期运动)之后,另外一种新型的运动类型。对初值的敏感性和无序中的有序是混沌的两个特性。 2 混沌经济系统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A.萨缪尔森钟指出:“经济学的规律只是在平均意义上才是对的,它们并不表现为准确的关系。”按照他的这种思想,在经济学领域里对混沌的理解和把握可以不必太拘泥于数学定义的苛刻与抽象,只需从平均意义上把握混沌的主要本质特征就可以了。所以就“平均意义”而言,我们可以从混沌经济系统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入手来进行综合判断。 2.1 积累效应 积累效应俗称蝴蝶效应,即系统演化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在混沌出现的参数范围内,初始条件的一个微小误差在迭代过程中会不断的放大,不但使迭代结果变得极为不同,而目在近似随机的历经了整个吸引子以后,使得系统的长期预测变为不可能。刚开始,许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人的能力不够所造成的。从客观上讲,在初始条件变化后的迭代过程中,确实存在两种误差:一种来自于物理量本身的测量误差。任何测量都有误差,只是仪器越精密,误差会越小,但科学技术再发展也不可能造出一台绝对没有误差的仪器;另一种来自于计算机,即使计算出一个整数,它也可能在小数点若干零后加上一个尾巴。同时在迭代过程中要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