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战略学 复习

国际战略学 复习
国际战略学 复习

一、名词解释

战略

战略的基本涵义是调动一切力量和资源以实现既定政策目标的艺术和科学。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战略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从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扩展到对国家全局及各领域的筹划与指导。它的外延也从军事和战争领域扩展到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对外交往等领域。战略的概念也开始多样化。

大战略

西方国家常用的“大战略”这一概念通常指的是国家总体战略中有关国家安全的部分,即国家的安全战略。

国际战略

把自己谋划的范围明确限定在对外关系领域,而国家战略则是国家的总体战略,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战略,尽管国际战略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对外交往内容,但两者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

国家利益

国家利益通常指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需求和欲求,它代表了该国所有公民的根本利益,另一类观点认为国家利益本身由多种主观愿望相汇合而构成。

国家目标

国家要实现自身的利益,就必须根据自己的需求制定出具体的行动计划。这样的行动计划,实际上就是国家的战略。国家目标就是战略要达到的目的。这些目的包括国家已经拥有但需加以保卫的东西,也包括国家并不拥有而需要获取的东西。

安全困境

国家为追求自身安全而增加自身实力,特别是军事力量,这会引起相关国家的不安,造成国家间的普遍恐惧感和不信任感,从而导致其他国家也不断发展自身力量,进而形成新的威胁,以此往复。

决策

所谓决策,就是为了某个或某些目标的实现,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从多种行动方案中选出最优方案的过程。

宏观决策

所决定的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路线,涉及的都是重大问题,关注的方面比较广泛。

微观决策

涉及的是比较具体的对外事务,日常的大量对外政策决定都属于此类。

战略文化

是在一定的历史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战略思想和战略理论,并以这种思想和理论指导战略行动和影响社会文化和思潮。

指参与者的收益相加为零,即一方所失就是他方所得,属于纯冲突型博弈。美苏争霸就是一种零和关系:要么一方称霸,要么分庭抗礼,要么在核大战中同归于尽。

均势战略

指国际体系中的国家试图保持力量的平衡,以防止任何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离岸均势

指一些海洋大国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实力,在两个国家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通过支持或加入较弱的一方对抗强者,以维持地区之内的力量平衡,从而操纵局势。

霸权战略

在国际关系,“霸权”主要指一个国家在世界力量格局中所处的卓越地位,而霸权战略则是指通过软硬力量的方式迫使其他国家接受其领导的政策和行为。

地缘战略

它是指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合作、竞争或矛盾冲突中,通过分析地缘要素与地缘关系,剖析彼我双方力量对比状况,来探索世界形势和战略格局及国际安全的演变发展,为谋取和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筹划与制定的全局性方略。

集体安全

国家之间为了实现自身的安全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在这种制度安排中,国家安全不是通过自助和结盟,而是通过建立一种集体的力量来威慑和制止可能出现的侵略而实现的。

合作安全模式

是指建立一种相互保证而不是相互威慑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的基础是对安全相互性的理解,即一国的安全是以相关的其他国家亦获得安全为条件。

安全共同体

指一群人已凝聚到了这样的程度,即真正确信彼此间不应以武力相危害,而必须以其他方式来解决争端。这种共同体是由主权国家组成的,它们拥有共同的制度、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共同体感,它们的凝聚程度已达到彼此间形成了对国际体系和平变化的可依赖的预期。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就是在这个理念下建立的。

1.国际战略的含义即属性?

国际战略是指国家实施和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所采取的适宜的措施和手段。它有一些属性:第一,国际战略的全局观具有世界性。第二,国际战略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第三,国际战略具有可预见性。第四,国际战略具有“行动”的特性。

2.如何理解国家利益的含义于层次划分?

国家利益通常指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基本需求和欲求,它代表了该国所有公民的根本利益,另一类观点认为国家利益本身由多种主观愿望相汇合而构成。它可分为:A生存利益,判断生存利益的标准在于该国是否遇到明显的、迫切的危险。B紧要利益,它包括任何严重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和人民福祉的事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国家的安全构成影响的因素。它与生存利益的差别在于时间的急迫性。C主要利益,大多数国际问题都涉及主要利益,判断的标准在于:国家的经济利益、政治稳定以及人民的福祉是否受到影响。D次要利益,它不涉及国家的福祉,跨国公司涉及的投资经营问题以及民间的文化活动都属于次要利益。

3.怎样理解国际战略环境的多元性?

国际战略环境应是一个由实力竞争因素、制度合作因素和观念文化因素组成的复合体。

4.国际战略决策的基本属性和特点是什么?

国家战略决策就是确定国家目标,分析国家实力和选择适宜手段的过程,这个过程在本质上属于理性行为体模式。具有以下特点(1)国际战略决策是影响深远的决策,采取行动时需要动员比较广泛的资源,时间跨度大,机会成本高。(2)国际战略决策常常伴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3)国际战略决策是由不同个人和组织形成的团队完成的。

5.实现霸权有哪些方式?

(1)以武力谋求霸权。在历史上,强国谋求霸权基本上是通过战争实现的。以法国为例,1792—1815年期间,法国称霸欧洲,就经历了与奥地利、英国、普鲁士和俄国的战争。(2)制度霸权。现代大国的霸权战略往往以综合国力为后盾,通过充分发挥“软权力”的作用和分量的方式,以制度安排来确定和保持霸权。二战后,美国在经济上按照自己的设想,推动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组织;在政治上,在国际联盟的废墟上建立了联合国。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制度的建立,构筑了霸权秩序。

6.美国制度霸权的基本特征?

任何一个大国都不能完全倚重国际制度,但国际制度注定是霸权国外交战略的起点。国际制度对霸权战略有着关键性意义。美国当前面临的最大任务是,如何将压倒性实力转化为一种与其价值观及其利益相辅相成的国际共识和普遍接受的规范。从这个角度看,国际制度既对美国霸权提供了制约,也为束缚他国的手脚从而服务于美国的长远战略利益提供了条件。1. 国际制度在美国的霸权战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在经济领域,美国主导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等赖以控制和管理世界经济的得力工具;在安全领域,美国主导促成了联合国的建立,并确立联合国安理会的权威和大国决定的原则,从而确保了美国在安全领域的至上地位;在军事领域,美国在二战期间及其后在世界各战略要地建立了军事基地,并驻军欧亚,建立了保障自己利益与权力资源的军事战略网。2. 美国奉行工具性制度主义战略在美国的对外战略中,单边主义、双边主义和多边主义是相辅相成的3. 美国当前对国际制度的改造具有本质性意义。

7.试述上海合作组织的背景和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起源于1989年开始的,是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的关于加强边境地区信任和裁军的谈判进程的组织。作为一种安全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除推动成员间的经济合作、政治对话和军事安全合作外,还非常重视在打击恐怖主义、毒品走私、非法武器交易、非法移民等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多边合作。该组织首倡了以相互信任、裁军与合作安全为内涵的新型安全观,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它培育出来的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不仅是成员国处理相互关系的经验总结,而且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论述题

1.怎样看待地缘政治因素对当代国家行为的影响?

在决定国家实力的战略资源中,地理因素往往被认为是一个最基本的方面。国家的自然环境,包括领土大小、地理位置、地形地势、资源多少等,将始终对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起作用。在很多情况下,这种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现实主义者认为,地理决定并限制各国的对外政策选择。由于地理条件的不同,某些国家得天独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某些国家的发展面临先天的困难条件。例如,苏联凭借其广阔的领土,挫败了所有入侵。而美国由于处于两大洋之间,这种优越的地理条件构成了防止侵略的天然屏障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因此美国在建国初期选择孤立主义独善其身,为美国的崛起做了重要铺垫。

2.结合现实分析软权力在当代国际战略互动中的作用于影响?

以美国为例,软权力帮助美国实现自己的对外政策目标。正如约瑟夫*奈所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使其权力在别国看来是合法的,那么它在实现自己意志的时候就会较少受到抵抗。如果它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吸引力,那么别的国家就会更愿意效仿。如果它能建立起与其社会相一致的国际规范,那么它需要改变自己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如果它能够帮助支持那些鼓励其他国家按照主导国家所喜欢的方式采取或者限制自己行为之制度,那么它在讨价还价的情势中就可能没有必要过多地行使代价高昂的强制权力或者硬权力。简言之,一个国家文化的普世性和它具有的建立一套管理国际行为的有利规则和制度之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权力源泉。在当今国际政治中,那些软权力正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基于软权力的这一特征,美国推动建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约等国际组织,这些组织的建立既符合美国的利益,也迎合了其他国家的利益。

3.根据当代国际互动的现实阐释均势战略的作用于意义?

以东盟为例,冷战后,东盟采取的就是以小制大的均势战略。在军事上,东盟主要借助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认为美国的军事存在有助于东盟地区的稳定;在政治上,东盟希望借助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发言权,抗衡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在经济上,东盟则希望利用日本的资金和技术,提升自己的经济力量。东盟通过开展全方位外交,保持大国在本地区力量的相互制约于平衡,为自己谋得了尽可能大的自主空间。

4.试述冷战后美国的大国战略的走向?

冷战后,美国于其他大国的战略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一方面,美国不会放弃于其他大国合作的多边主义,但会更强调其他大国的义务和责任,而不是像冷战时期那样由美国提供单方面的保护。另一方面,美国更加重视维护和增强自身力量的优势和霸权地位,使其他国

家都能与美国的全球战略保持一致,使美国享有不受其他大国制衡和单边行动的自由,能作为指挥和领导中心发挥作用。

5.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外战略有哪些调整?

对外政策调整上的“两个重要的转变”。第一个转变,是对战争与和平问题的认识。从“大规模的世界战争不可避免”,转变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样一个结论。“第二个转变,是我们的对外政策,把针对苏联霸权主义的威胁的“一条线”战略构想改变为不结盟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这两个重要转变对我国内政、外交的发展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第一个转变使我们能真正把工作重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第二个转变则使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特点更加鲜明。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考研笔记第五、六章

《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 (李少军第三版,2009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安全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57)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安全的概念: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早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Page 163)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Page 165) 纵向分层:国际体系、国际子体系、单元、子单元、个人; 横向扇区:经济、环境、社会、军事、政治五方面。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Page 166) 安全关系作为一个犯愁,概括的是国际行为体在安全事务中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行为体处于复杂的安全关系之中,表明该行为体的安全现状或心态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他行为体乃至整个国际体系的强有力影响。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现实主义是安全研究中长期居于支配地位的理论范式。现实主义所设想的安全关系就是由主权国家所构成的无政府状态,而这种状态的本质就是不安全。由于在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国家间的冲突与不安全是普遍现象,因此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就是加强安全。国家最重要的是在国际体系中保持自己的主权地位。国家是国际关系中的主要行为体,是安全指示物。国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以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利益为最高原则。主权国家的这种本质特点,使得它先天具有某种“不相容性”。由于国家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差异、竞争与冲突,因此在国际体系中,任何一个主权国家的存在对别国而言都是一种本质的不安全。 按照现实主义的观点,国家能否实现安全,最终取决于国家相对其他国家而言的权力或能力,而这种权力或能力的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国家的军事力量。因此国家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尽可能的增大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军事能力。对于现实主义者来说,暴力因素始终是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他因素只有在同军事因素的发展相关联的时候,才是重要的。 总之,现实主义的安全观的中心就是国家怎样使用军事力量,以及国家应怎样应对这种不安全的基本来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一部分 国际政治学理论(下)【圣才出品】

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3.1 复习笔记 国际关系行为体指能够独立地参与国际事务,并在其中发挥影响和作用的政治实体。这种政治实体可能是主权国家,也可能是非国家行为体。 一、国家行为体 从国际关系的范畴来讲,作为国际行为体主角的是民族国家,或者说是主权国家。它最先产生于17世纪三十年战争之后的欧洲。 1.主权国家 (1)主权国家的四个基本特征 ①国家拥有主权,是主权行为体; ②国家拥有一定的政权组织,特别是中央政府; ③国家统治着一定的居民和一定的领土; ④在国际范围内国家代表并保护着这些居民。 在国家的基本特征中,主权是国家所独有的属性。就现代国家而言,人们认为国家辖下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也是国家存在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国家的构成要素 国家作为一种政治实体,其构成包括三个要素: ①思想观念,以人民的情感为代表,这种思想观念体现在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之中; ②自然要素,包括领土、人口和经济资源等; ③制度因素,包括规制、法律、政府决策结构等,这些东西构成了国家的秩序。

(3)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 现代国家的构成要素包括主权、领土、居民和政权组织,有时也包括居民的共有认同与对国家的忠诚。 (4)国家的作用 从政治职能来说,国家所起的作用包括三个方面: ①在其统治区域内维持社会的稳定,控制暴力的发生; ②自由和自主地分配国家的资源; ③作为国家内部大多数人民认同的核心。 2.主权的概念 (1)主权概念的提出 主权概念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让·布丹在《国家论六卷》中提出的。他把主权界定为“统治公民与臣民的不受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英国政治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从自然法理论出发,阐述了主权的产生。 (2)主权的概念 主权具有双重含义: ①对内主权,即国家对内享有最高的和最终的政治权威; ②对外主权,即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是平等的一员,享有独立自主权。它具有三方面的含义: a.它具有国际法的含义,即国家只有享有主权,才是国际法的一个主体; b.它具有政治含义,即在国际关系中,或者说在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它对其人民和领土享有不受外部干涉的独立的管辖权; c.它具有道德含义,即所有主权国家都应当尊重别国管理其内部事务的权利。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难民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难民问题 13.1复习笔记 “难民”正式成为一个明确的国际政治术语,成为国际社会关注和全力解决的问题,乃是现代的事情。一直到20世纪,难民的地位才有了国际公约的明确规定,在国际范围才有了专门解决难民问题的常设机构。 一、难民问题的严重性 20世纪是一个“难民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及无数次局部战争,造成了十分严重的难民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到60年代末,尽管世界难民问题依然存在,但总的来说处于比较低的水平。 进入80年代,特别是冷战结束以后,由于世界不稳定地区不断增多,全球的难民人数也急剧增长。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范围的难民数量似乎有所减少,但难民问题依然十分严重。 二、难民的理论界定 1.难民的含义 按照联合国的界定,难民是指那些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民族、参与某政治团体或政治见解等原因遭到迫害而离开了原籍国,并且因为这种畏惧而不愿接受该国的保护,

或那些没有国籍,离开了他以前的居住国并因此畏惧而不能或不愿返回原籍国的人。 2.难民的分类 当今国际关系中得到承认的难民,大体可分为两类: ①离开了其原籍国,并受到已签署联合国或其他地区性难民公约的相关国家政府认可的难民; ②联合国难民署根据相关公约认可为难民的人,也被称为“托管难民”。 然而,尽管“难民”有严格的界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社会保护难民的工作范围却在不断扩大。后来,那些因战争、内乱、饥荒而在原籍国流离失所的人,尽管没有离开原来所属的国家,也取得了类似难民的待遇。 三、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 造成难民潮的根本原因是人的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1.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包括国家领土的变更,政权的更迭,社会分裂、民族冲突所导致的动乱和战争,政治和宗教迫害等。 2.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急剧恶化会间接地导致政治和社会冲突,最终使人流离失所,产生难民问题。 当代难民潮发生最突出的原因之一是种族或民族因素,造成难民问题的突出原因还有经济方面的因素,生态原因同样对难民问题的产生有间接的影响。总之,造成当代难民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时是一种原因比较突出,有时是几种原因共同起作用。要消除难民潮发生的原因,最根本的是要解决发展问题。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章)【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课件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 第十章恐怖主义 第一节恐怖主义的概念与界定(Page303) 一.恐怖主义的主要现象 暗杀(最古老最传统的方式)、劫持人质、爆炸(是当代发生频率最高、造成破坏和伤亡程度最大的恐怖活动形式)、劫持交通工具、武装袭击、生化袭击二.恐怖与恐怖主义 1.从“恐怖”这个词来理解,“恐怖活动”实际上就是指使人们感到极度害怕的行为,或者说是使人感到生命受到威胁的行为。恐怖主义是政治性的恐怖活动。 2.并不是所有具有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都可定性为恐怖主义。因为“主义”应是指一种系统的、持续的和有组织的行为。在这个意义上,孤立、偶然的行动,即使带有政治性,也不是恐怖主义,只能算恐怖活动。 非政治性的恐怖活动通常属于一般的刑事犯罪,而政治性的恐怖活动则有可能成为恐怖主义活动,只有有组织、有系统的政治性恐怖活动,才可列为恐怖主义。 如果行为者的行为是出于某种反社会的心理,所要实现的目的是个人报复,泄私愤或是为了勒索赎金,那就不是恐怖主义行为,始于非政治性行为。如发生在校园的很多枪击事件,很恐怖,但无政治背景,属于恶性犯罪。如果行为者的打击对象是一国政府或者一个种族、民族或一个教派,目的是迫使受伤害者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诸如改变政治态度或者对内对外政策,则这种行为属于政治行为。如哈马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极端分子、德国光头党、基地组织等的行为。 三.恐怖主义的界定 恐怖主义是暴力实施者基于政治目的的对非武装人员(包括军队中处于非战斗状态的人员)有组织地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其目的是以特殊的手段把一定的对象至于恐怖之中,逼迫其做原本不会做的事情。

恐怖主义和战争都是以暴力手段迫使对手屈服于自己的意志。但战争的主要打击对象是军事人员和军事设施,而非平民和民用设施;恐怖主义的打击和伤害对象主要是非武装人员,是普通公民,包括非战争状态下的军人和武装人员。 只要是反对外国占领和争取民族解放的使用暴力的行为,就不是恐怖主义。目的的争议性可证明手段的合理性。 第二节恐怖主义的由来与历史演变(Page311) 第三节恐怖主义的类别、特点和根源(Page317) 一.恐怖主义的类别 恐怖主义从行为者的性质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政府行为和非政府行为。 1.政府行为是指一国政府以组织、支持、资助恐怖主义活动的方式对付其他国家。 2.非政府行为主要是指集团的行为,非政府行为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和国内恐怖主义活动。国际恐怖活动是暴力行为跨越国界的输出;国内恐怖活动是仅限于本国疆界内的行为。 影响较大的非政府行为的恐怖主义: (1)奉行民族分离主义的恐怖主义,这一类恐怖主义的组成主要是极端民族主义者、自治主义者和分离主义者,其运动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分离或自治。 (2)“宗教”恐怖主义。这是以宗教为意识形态的派别,其主要宗旨是以暴力改造现存的穆斯林国家,并以“圣战”打击西方社会。 (3)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主义或称种族恐怖主义。这个派别奉行的是反动的种族主义,突出的表现是仇外、排外。其袭击的对象主要是外籍工人、黑人以及其他非白人群体等。 (4)黑社会恐怖主义。这是国际犯罪集团搞的恐怖主义,进行带有政治目的的暴力犯罪活动,目的是迫使政府当局改变打击犯罪的政策。 (5)“革命”恐怖主义。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最经典笔记(权威教授授课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 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 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 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 策的影响。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课后习题(国际政治学科)【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国际政治学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一个怎样的学科? 答:(1)国际政治学的产生过程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面对纷繁的国际关系现象,特别是国家间不断发生的各种冲突与战争,人们迫切需要找出认识国际行为模式的工具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方法,以便更好地确立一种国际秩序,维护各自国家的利益,实现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2)国际政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国际政治学从产生到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经历了一个较长过程。与外交史、国际法、政治学这样的学科相比,国际政治学在20世纪上半叶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历经两次世界大战的磨难,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实践,以及冷战和各种国际冲突的检验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它才有了比较像样的可称为一门学科的轮廓。

①国际政治学迟迟未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跨学科特点。这门学科在形成的过程中结合并吸收了其他许多学科的体系、框架与方法,而这些学科都是各具特色的。由于涉及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统计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数学、生态学等众多学科,因此它的发展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十分庞杂的。把如此众多的学科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具有清晰的体系、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显然是一项困难的任务。 ②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尽管人们都承认这个研究领域,承认它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但是这个学科的理论体系、主要概念、主要方法和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人们却始终众说纷纭。在该研究领域,陆续出现了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传统制度主义与新制度主义、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后实证主义、理性选择理论、认知心理学、英国学派、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论、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主义等流派。在一个研究领域出现众多学派本是一件好事,但正如迈克尔·布雷彻在国际研究协会1999年年会的主席致词中所指出的,由于一些人在研究中追求时髦和新奇时尚,结果划分出许多不必要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适当的两分法。尤其是,这些学派缺乏相互的宽容,有时在争论中甚至诋毁对方。由于不注意学术研究的继承性和知识的积累性,使整个学科的发展受到影响。 不管这个学科有多少缺点,它已成为国际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它的不足恰恰为广大国际关系研究者提供了机遇。 2.怎样认识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事实与理论? 答:(1)事实 事实是国际关系研究的基点。“科学是建立在事实上面的建筑物。”对国际关系学者来说,要进行成功的研究,就必须选择适宜的方法,而要选择适宜的方法,就必须对事实有基本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民族主义)【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民族主义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见表11-1)★★★ 表11-1 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界定

考点二:民族主义与地区冲突★★ 1.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见表11-2) 表11-2 当代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

2.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 民族主义不但会引起局部战争,而且会造成世界性的动荡。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民族利己主义。 (1)民族主义与战争危险的关系 民族主义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导致战争,埃弗拉提出了一系列很值得人们思考的假说: ①不是独立国家的民族对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越强烈,就越有可能爆发战争; ②散居的民族追求统一的愿望越强烈,战争的危险就越大; ③民族关系中追求霸权的因素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④少数民族所受的压迫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⑤新出现的民族国家越缺少安全性和可防卫性,边界的国际合法性越小,这些政治边界与民族边界越不一致,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⑥民族间在过去相互犯下的罪行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⑦民族有关它们相互间的历史以及它们现今行为特性的信念分歧越大,战争的危险性就越大。 (2)影响因素 埃弗拉认为,民族主义导致暴力的可能性的大小,有四个决定性因素: ①运动的政治现状; ②运动对于民族分散状况(如果存在这种状况的话)的态度; ③运动对其他民族的态度; ④运动对待它自己的少数民族的态度。

3.建立独立国家问题 (1)从总体来看,以建立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主义运动具有最大的战争危险性。因为这样的运动所引发的民族冲突是谋求一种带有很大破坏性的变化,而且很难实现和解。 (2)一旦要求建立国家的民族有了获得国家地位的可能,危险的情况就会发生,就有可能发生分离战争。如果力量对比发生有利于分离的转化,那就有可能使一般的冲突变成大规模的战争。 4.实现民族统一问题 埃弗拉认为,通过领土扩张来实现民族统一的民族主义是最危险的,因为它们目标和手段会导致与它们其他民族激烈对抗。只要民族主义的民族统一要求涉及国际问题,就会引起很大的麻烦。例如塞浦路斯问题和库尔德人问题。 5.民族混居问题 (1)在当今世界,民族混居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虽然在多数情况下混居并不会导致要求统一的行动,但在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却很可能构成潜在问题。 (2)对于混居在一起的民族来说,它们的关系如何,取决于相互间的态度。事实上,每一个民族都面对着如何与其他民族相处的问题。无论是对于主体民族还是非主体民族来说,都是如此。 考点三:民族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困惑与途径(见表11-3)★★★ 表11-3 民族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困惑与途径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圣才出品】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一、概念题 1.安全 答:安全是指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产生于西方。安全概念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与“威胁”和“危险”相关联。在汉语里,“安全”的习惯用法是指一种状态,它有三个含义: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英语中,安全的词义较汉语更宽泛些。按照《韦伯词典》的解释,“security”一方面指安全的状态,即免于危险,没有恐惧,另一方面还有维护安全的含义,指安全措施与安全机构。比较中英文的安全词义,尽管略有差别,但基本意思是相似的:安全就是不存在威胁和危险。 2.安全研究 答:安全研究是指学科定位上国际关系研究的子学科。然而,由于国际关系研究的产生是与最不安全的状态一一战争一一密切相关的,因此,所谓国际关系研究,首先表现为战争与安全研究。回溯历史,人们可以看到,作为国际关系理论渊源之一的修昔底德的学说,与伯罗奔尼撒战争分不开;作为主权国家体系和现代国际关系起源的威斯特伐里亚和会,与三十年战争分不开;1919年现代国际关系学的正式产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不开。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国际关系学的产生是源于安全研究。 3.国家安全 答:国家安全是指属于国家的基本利益的范畴,一个国家处于没有危险的客观状态,也

就是国家没有外部的威胁和侵害也没有内部的混乱和疾患的客观状态。当代国家安全包括10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 4.安全困境 答:“安全困境”是指国家在安全问题上的两难抉择。“安全困境”的概念是赫茨在20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安全困境是一个结构性观念,按照这种观念,国家追求自身安全的意图会增大其他国家的不安全感,因为每一方都把自己的措施解释为防御性,而把另一方的措施解释为可能的威胁。在这里,核心的问题是国家间的恐惧感和不信任感。巴特菲尔德把这叫做“霍布斯式恐惧”。他指出,在这样一种局面下,你会对其他国家有现实的恐惧感,别国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恐惧。也许你对别国根本无伤害之意,做的只是一些平常的事情,但你无法使别国真正相信你的意图。你无法理解别国为什么会如此的神经质。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双方都以为对方是有敌意的,无理性的,都不肯作出可使大家都获得安全的保证。军备竞赛的不断升级,就是这种状态的产物。 5.非传统安全 答:非传统安全,又称“新的安全威胁”,是相对传统安全威胁因素而言的,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指的是人类社会过去没有遇到或很少见过的安全威胁;具体说,是指近些年逐渐突出的、发生在战场之外的安全威胁。 6.新安全观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 目录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一、古典现实主义 二、新现实主义 三、新古典现实主义 四、对现实主义的批评 第二节跨国主义 一、理想主义 二、新自由主义 三、民主和平论 四、对跨国主义范式的批评 第三节其他非主流的国际关系理论 一、世界体系理论 二、规范理论 三、女性主义理论 四、批判理论 五、历史社会学 六、后现代主义 七、建构主义 第三章国际关系行为体 第一节主权国家 一、主权的概念 二、主权受到的影响与制约 三、有关国家类型的讨论 第二节非国家行为体 一、政府间组织 二、国际非政府组织 三、跨国公司 第三节全球化对国际行为体的影响 第四章权力与世界格局 第一节权力 一、权力的概念 二、影响权力的因素 1、领土与地缘因素 2、人口因素

3、自然资源 4、经济发展水平 5、军事能力 第二节国际权力结构 一、“极”与权力模式 二、权力体系的变革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第一节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一、“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二、安全研究的发展 三、安全研究的对象与体系 第二节安全关系与安全研究的不同观念 一、现实主义安全观 二、新现实主义与安全合作 三、新自由主义安全观 四、其他非主流的安全观念 第三节安全战略分析 一、国家安全的判断 二、国家安全的维护 三、国家安全战略选择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合作 第一节国际冲突与战争 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二、战争的起因 第二节冲突战略 一、冲突手段的选择 二、游戏与对策 第三节国际合作 一、国际合作的概念 二、国际规制 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 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 二、影响国家对政策的因素 第二节国家的对外决策 一、对外决策的类型 二、理性决策与非理性决策 二、对外政策工具 第三节外交 一、外交的界定 二、外交的历史演变 三、多边外交案例分析——八国集团 四、外交谈判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与专业学习路径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相通。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可以互换的。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2)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4)与政治学所研究的一般政治现象特别是国内政治现象相比,国际政治学所研究的现象要复杂得多,因为这些现象的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他共同体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国际关系的复杂特性使得国际政治学一产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跨学科特点。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见表1-1)★★ 表1-1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5-9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国际安全 第五章国际关系与安全研究 5.1复习笔记 一、安全概念的产生与安全研究的发展 1.“安全”概念的由来与界定 (1)由来 国际关系范畴的“安全”概念,是一个产生于西方的概念。“国家安全”的现代用法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李普曼1943年的著作《美国外交政策》中。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家安全”的提法才成为国际政治中的一个常用的标准概念,成为取代诸如军事事务、对外政策、外交事务等较陈旧词汇的新提法。 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安全概念的应用日益增多。 (2)界定 ①界定 最传统的观点是把安全等同于不存在军事威胁,或者把安全界定为保卫国家免受外来的颠覆和攻击。 安全包括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外界的现状,即国家是否受到威胁,而主观方面则是指人们的心态,即是否存在恐惧。 人们维护安全要实现两方面的目标,即不但要造就一种安全的现状,而且要造就一种安全的心态。从这个角度讲,安全就是客观上不存在威胁,主观上不存在恐惧。

②造成界定不一的原因 国家安全的概念是社会科学中最不明确和价值负载最多的概念。安全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必然代表着不同的事情,这取决于人们必须保卫的东西,并且取决于威胁的性质。 造成安全概念界定不一的原因可归纳为主观和客观两类因素: a.从客观上讲,谋求安全的主体所面对的不安全状态与问题是复杂多样的,不同的安全挑战必然会导致不同的安全考虑; b.从主观上讲,不同的安全主体出于对不同的安全利益的追求,也可能会对安全做出不同的界定。 就一个国家而言,不同的民族、种族、阶级、性别、职业等因素也可能造成不同的安全观念。 (3)安全威胁的分类 国家所受的威胁,存在现实的威胁,也存在潜在的威胁。 ①现实的威胁是指可见的危险,与安全的客观方面相联系,通常出现在局势紧张之时。 ②国家所受到的潜在的威胁是指威胁的可能,它在某种意义上作用于人心理上一种较长远的东西,是对潜在威胁的忧虑,实际上体现的就是安全的主观涵义,通常发生在和平时期。 2.安全研究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安全研究与安全概念的产生大体同步。至今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 (1)第一次浪潮(二战至60年代) 作为一个学科,安全兴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出现了安全研究的一个“黄金时代”。至20世纪60年代,第一次浪潮结束,转入低潮。 ①安全研究的局限性 a.缺少经验主义的支持;

政治学基础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政治学基础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考研笔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考点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politics)作为学科名称,与“国际关系”(international relations)、“世界政治”(world politics)通常同义,并且与“国际研究”(international studies)相通。在国际学术界,这几个概念的使用,并没有严格的区别,是可以互换的。 (1)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2)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阿伯里斯特威斯的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这种设置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3)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直至今天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4)与政治学所研究的一般政治现象特别是国内政治现象相比,国际政治学所研究的现象要复杂得多,因为这些现象的背景是由世界上所有国家及其他共同体共同构成的一个特殊“社会”。国际关系的复杂特性使得国际政治学一产生就表现出了鲜明的跨学科特点。 考点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见表1-1)★★ 表1-1 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考点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见表1-2)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6-10章)【圣才出品】

第六章国际冲突与秩序的建立 6.1 复习笔记 一、冲突与战争的界定 1.含义 (1)冲突 冲突包含战斗和战争,是人类群体间对抗的状态和行为。它包括不可触及的思想、观念、文化和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对立,也包括可触及的如经济、军事等因素的竞争与对抗;包括不使用暴力的对抗,也包括使用暴力的冲突;包括较低烈度的对抗,也包括高烈度的对抗。 (2)战争 战争是使用暴力的冲突,国际学术界一般界定战争为死亡1000人以上的冲突。 2.冲突与战争的分类 关于冲突与战争,学术界有不同的分类: (1)张继良划分法 ①最高层次是国际战争; ②第二层次是国际危机,是国际关系发生质变的恶性状态,是从国际对抗到国际战争的临界阶段; ③第三层次是国际行为体之间的对抗性矛盾所导致的冲突,如美苏冲突; ④第四层次是非对抗性矛盾导致的冲突,如西方国家之间的冲突; ⑤第五层次是语言象征性冲突。

(2)皮尔逊·罗彻斯特划分法 ①国家战争; ②非战争的暴力模式; ③内战。 (3)阿姆斯特茨划分法 ①古典战争 古典战争是指自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体系确立之后,国家之间所发生的在政府指导下运用武装力量的战争。这种传统的战争通常被认为是克劳塞维茨式的战争。其主要特点包括:a.参与军事冲突的是国家; b.采取军事行动具有政治目的; c.军事行动遵从得到广泛接受的国际社会的规范和准则。 ②总体战争 总体战争是指伴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而出现的冲突模式。作为一种国际战争,其特点是无限制地使用暴力,目的在于彻底击败对手,同样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 ③后现代战争 后现代战争是指为现存政治体制合法性而进行的国际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国家行为体影响的上升以及全球性相互依赖进程的发展。 二、战争的起因 国际学术界常用层次分析法,即从个人、国家和国际体系三个层面分析战争的起因。 1.个人层面 在个人层面,可能导致战争的因素有: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5章)【圣才出品】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1.1 复习笔记 一、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学,产生于20世纪初,并且最早出现于英国和美国。国际政治学产生于人们希望更好地理解国际事务和国家间政治的需求。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世界范围内错综复杂的国家间矛盾的第一次总爆发,使得学者们不得不密切关注国际关系。 1919年,威尔士工业家戴维·戴维斯在威尔士大学资助建立了国际政治系,并为国际政治专业设立了伍德罗·威尔逊讲座教授,标志着独立的国际政治学科的诞生。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际政治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许多政治学领域的学者把国际政治学看作是政治学的子学科,时至今日仍然有人认为“国际政治学”还不能说已成为一门成熟的社会科学学科,但是国际政治研究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学科领域和知识体系。 二、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1.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界定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既要看到国家行为体,也要看到非国家行为体。由此我们可以把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概括为三类关系: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既包括合作的关系,也包括冲突的关系;既包括双边关系,也包括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既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亦包括主权

国家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各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问的关系等。 此外,国际关系的整体的运动规律也是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 2.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学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学界将国际政治学等同于国际关系学,是因为国际关系中的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政治关系等诸多关系中,政治关系最为突出,研究得也最多。国际政治中,以国家为主要国际行为体,其间的主要互动方式为国家的对外政策行为。 三、怎样进行国际政治学科的专业学习? 国际政治专业学生需要进行两种学习,一是知识的学习,二是方法的学习。 1.关于知识的学习 进行国际政治专业学习,必须掌握两类知识,一类是经验主义的知识,另一类是概念与理论知识。 (1)经验主义的知识 ①含义 经验主义的知识主要指有关国际关系的各种具体事实,包括各种国际互动的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也包括各种国际关系行为体以及国际制度的重要数据与信息等。 ②内容 经验主义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第4版)-考研真题精选【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考研真题精选 一、概念题 1.国际政治[河北大学2010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0、2006年研] 答: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按照这一定义,国际政治的基本含义是:①国际政治发生于国际社会的多个行为主体之间,这其中,它主要发生于国家这一行为主体之间,同时,它也发生于其他行为主体之间;②国际政治的本质内容是国际社会多个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③国际政治是国际社会的政治关系体系的总和。 2.跨国公司[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研] 答:跨国公司是指那以一国为基地或决策中心,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设立子公司、分公司或附属机构,从事国际性生产、经营或其他服务活动的大型企业或公司。作为一种国际组织,跨国公司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国际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早在19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欧洲列强就开始了对殖民地的直接投资。20世纪是跨国公司大发展的时代。跨国公司的强大经济实力,以及它们跨国的生产和经营方式,使得它们不可能不与各东道国发生密切的关系。在自身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它们会尽力影响东道国的政策。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而这种发展将导致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发生日益显著的变化。 3.国际政治格局[河北大学2012年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研;华东理工大学2006年研]

答:国际政治格局是指在国际舞台上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所形成的一定的态势、样式和结构,它是国际政治力量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的结构状态,它具有时代性、整体性、联系性、相对稳定性和动态性等特征,它一般可分为单级格局、两级格局、多级格局和两级多元格局等类型。 4.海权论[对外经贸大学2014年研] 答: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马汉的海权论认为,以贸易(指商品输出)立国的国家,必须控制海洋。夺取并保持制海权,特别是与国家利益和海外贸易有关的主要交通线上的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马汉引证英国在拿破仑时代的战争中获得海上霸权的事实,来证明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5.民族自决[对外经贸大学2019、2014年研] 答:民族自决指的是每个民族在自主的基础上安排自己生活的权利。但这种权利的具体行使,则因特定条件的差异而可能是多种多样的。每个自主安排自己生活的民族,可以同其他民族一起建立统一的单一制多民族国家,也可以建立多民族政治联盟的联邦制国家,或者在特定条件下完全分离,建立自己独立的民族国家。像其他各种民族问题一样,民族自决权是与社会政治总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代条件不同,民族自决权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自决权本质上是一项资产阶级民主原则。 二、简答题 1.简述国际政治的含义。[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国际政治是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和其他政治行为主体之间的政治关系的总和。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考研李少军《国际政治学概论》核心章节

第七章对外政策与外交 第一节国际关系中的对外政策(Page222) 一.对外政策的基本概念 通常,人们认为国家的对外政策是为促进国家利益而为政府官员设计的超出国家边界的明确或不明确的行为,这种设计所确定的优先性构成了国家在特定局势下为实现其目标而采取行动的指导方针。 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国家利益决定国家的居支配地位的价值与政策取向。 国家对外政策行为中,放在首位的是确保自己的安全、经济繁荣和独立自主。因此国家对外政策中最重要的是方面就是国家安全政策、国际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国家制定和实施对外政策,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把对国家利益的追求转化为对外政策行为。 国家安全政策,亦称防务政策,以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为核心;国家经济政策谋求的是对外经济目标,包括贸易谈判,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支持和融入国际经济制度;外交政策主要关注国际和平与稳定,即如何通过谈判在国际互动中为国家谋取最大利益,最大限度地实现与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从而为自身造就一个最适宜的国际环境。 国家要实施和贯彻自己的对外政策,就要有适宜的手段,即国家战略。一般而言,国家要有效地贯彻其对外政策,就必须为自己确定现实的目标,即必须符合自身现实能力的目标。 评估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重要的是区分以下三个层面:(1)反映意图的政策;(2)公开宣布的政策;(3)实际操作的政策。理论上三者是一致的,实际上并非如此。为了自己能在国际事务中有较大的回旋余地,并且是别国弄不清自己的真实意图,故意使之模糊化。 二.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因素 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外部环境,包括地理因素、国际互动因素以及国际体系因素等。影响国家对外政策的内部因素,通常包括人口规模、民族构成、经济现状、军事能力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等。

国际政治学概论,李少军(笔记)

国际政治学概论 李少军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年8月版 第一部分国际政治学理论 第一章国际政治学科 第一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发展 第二节国际政治学的学科界定 一.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1.国家与国家的关系。包括合作与冲突、双边与多边关系。 2.国家与非国家行为体的关系。包括主权国家与政府间组织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3.非国家行为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国际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国际组织与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 二.国际关系学科的界定 国际关系就是研究以国家为主体的国家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并从国际政治视角研究影响这种互动的一切因素的学科。 第三节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途径的基本概念及其争论 1.概念和理论知识包括 (1)核心概念:如权力、无政府、国际行为体、主权国家、相互依存、国际体系等 (2)范式:如现实主义、理想主义、新自由主义等 (3)主要理论:(如权力平衡、集体安全、社会建构等) 2.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争论 3.传统主义与行为主义(科学主义)的争论 二.方法论概述 层次分析法(最早由肯尼思·沃尔兹提出) 1.系统层次。在系统层次上主要研究国际行为体所构成的国际体系的影响,即研究国际环境,并且研究这种环境是怎样影响国家间互动的模式的。 2.国家层次。国家层次研究的是国家和其他非国家行为主体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检查他们怎样制定对外政策。 3.个人层次。个人层次所所检查的是政治领导人和政府官员在界定和追求国家的对外政策目标时所起的作用,关注的中心是领导者的个人背景、历史经验、价值选择和领导风格对决策的影响。 第二章国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学派 第一节现实主义学派及其发展 现实主义主要看法: 1.国际体系是无政府的。这是现实主义学说的基本出发点。 2.在这个以无政府为特征的体系中,主要行为体是作为整体单位的国家。国家在国际体系中如何行事,决定性因素是国际体系的性质和国家的实力,而不是国家内部的政治制度。 3.权力是理解国际关系的关键。国家存在的根本目标是加强权力和安全。所谓国际政治,就是国家间政治或权力政治。 4.国家是理性的行为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政策,或者说处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的。 一.古典现实主义 参见宝书 代表人物:摩根索 摩根索现实主义六原则: 1.政治受到根植于于人性的客观法则的支配。这些法则不受到人们的偏好左右。 2.政治家的思想和行动是从被界定为权力的利益出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