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眼睛和眼镜》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眼睛和眼镜》拓展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眼睛和眼镜》拓展训练

《眼睛和眼镜》拓展训练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10分)已知近视眼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m)成反比,当近视眼镜的度数为200度时,镜片焦距为0.5m,则镜片焦距为0.4m时,近视眼镜的度数应为度2.(10分)小云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将一只2B铅笔放在她的眼镜的后面1cm处时,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右侧的镜片是(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该镜片所矫正的是(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3.(10分)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为矫正视力,近视眼眼镜的镜片应采用透镜,它对光起作用。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4.(10分)学校的阅览室的李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折光系统。问:

(1)这位李老师的视力已患上(填写:远视眼或近视眼),

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

(2)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作用。

5.(10分)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1)当该水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可知此

时该透镜的焦距f=cm。

(2)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的像。

(3)向水凸透镜内(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选填“前”或“后”)。

(4)若光屏不移动,要让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透镜。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6.(10分)阅读理解题:

眼睛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的光心向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阅读上文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的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

(2)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

(3)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处最为合适。

7.(10分)阅读《人类的眼睛》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无论光线是明亮还是昏暗,远在天边的山峦、近在眼前的物体,都能在眼睛中成像。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被观察的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眼睛的睫状肌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物体所成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变得最扁平时,眼睛能看清最远点,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当晶状体凸起程度最大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10cm处。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电脑,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应佩戴(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

(2)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cm。

(3)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8.(10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的像,如图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的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

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是

A.0~10cm B.10~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D.0~25cm

(4

)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9.(10分)现在有不少同学不注意用眼保健,以致成为近视眼。

(1)近视眼就如图中的,而矫正后则变为图中的。(填“甲”或“乙”

或“丙”或“丁”)

(2)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

(3)同样是近视眼的小明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时,当取掉眼镜使劲眯起眼睛也能看清楚黑板,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明白,眯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晶状体的厚度,使其变(填“厚”或“薄”)了点,成的像(填“远离”或“靠近”)晶状体些,这样也可以看得清晰些。

10.(10分)同学在探究“眼睛的作用”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蜡烛、眼睛(用凸透镜代替)的位置固定不变,A点为视网膜所在位置。

眼镜种类像所在位置

眼睛前放老花眼镜A点近视眼镜D点

(1)蜡烛经眼睛在视网膜上成像(填“放大”或“缩小”);

(2)若烛焰经眼睛成像恰好在B点,则属于眼;

(3)上题中,像成在C点,该同学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要想看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配戴眼镜,他的作用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选填“前”或“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眼睛和眼镜》拓展训练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0分)

1.(10分)已知近视眼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m)成反比,当近视眼镜的度数为200度时,镜片焦距为0.5m,则镜片焦距为0.4m时,近视眼镜的度数应为250度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根据题意设y=(k≠0),把x=0.5,y=200代入该函数式来求k的值,然后代入x=0.4,求得y值即可。

【解答】解:

由题知,近视眼镜的度数y(度)与镜片焦距x(m)成反比,

设y=(k≠0),

200度近视眼镜的焦距为0.5m,

当x=0.5m时,y=200度,

则k=xy=0.5×200=100。

所以,近视眼镜度数y与镜片焦距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为y=,

当x=0.4m时,代入y=解得y=250度。

故答案为:250。

【点评】此题比较简单,考查的是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是中学阶段的难点。

2.(10分)小云由于某种原因导致两眼的视力分别是远视和近视,她将一只2B铅笔放在她的眼镜的后面1cm处时,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如图所示,则图中右侧的镜片是凸透镜(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该镜片所矫正的是远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

【考点】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变弱,像成在了

视网膜的后方,为了将光线会聚,需要用凸透镜来矫正远视眼,这样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透过眼镜看到铅笔的形状,左侧是正立缩小的虚像,右侧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右侧的镜片是凸透镜,左侧的镜片是凹透镜,

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

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远视眼应该配戴凸透镜才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凸透镜;远视。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也是中招的热点。

3.(10分)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物体,为矫正视力,近视眼眼镜的镜片应采用凹透镜,它对光起发散作用。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形成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光线在视网膜前方成像,应佩戴凹透镜来矫正近视眼,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解答】解:近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近视眼应该配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凹;发散。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方法,属于识记性内容,比较简单。

二、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

4.(10分)学校的阅览室的李老师,近日发现自己的眼睛;“看远处能看得清,正常看书有叠影”。并对自己的眼睛所产生的现象作出如图所示的折光系统。问:

(1)这位李老师的视力已患上远视眼(填写:远视眼或近视眼),

你作出判断的依据是成像在视网膜后。

(2)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你认为应购买由凸透镜(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考点】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1)远视眼的成因是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2)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对远视眼的矫正可通过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进行纠正。

【解答】解:(1)由图可知,平行光经晶状体折射后,折射光线汇聚于视网膜后面,这是因为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因此这位老师已患上是远视眼;

(2)远视眼的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使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要增大对光线的会聚能力,需要用凸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因此若要使李老师能在正常情况下看书写字,应购买由凸透镜做成的眼镜,此眼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故答案为:(1)远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后;(2)凸透镜;会聚。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远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以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掌握;难度不大,但是,很容易与近视眼混淆了。

5.(10分)在探究“近视眼的矫正”课外实验中,小明同学用水袋做成一个水凸透镜来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其凸起程度可通过注射器注水或吸水量来调节。

(1)当该水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甲所示,可知此时该透镜的焦距f=10.0cm。

(2)在调整烛焰(模拟远处所视物)、水透镜、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向水凸透镜内注入(填“注入”或“吸取”)适量的水来模拟近视眼,发现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选填“前”或“后”)。

(4)若光屏不移动,要让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通过图甲所示的现象,结合凸透镜焦点的定义即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大小关系判断成像的特点;

(3)近视眼是因为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太强引起的;

(4)近视眼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前,需佩戴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进行矫正。

【解答】解:(1)平行光线经过凸透镜后会聚于一点,这一点就是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根据图示中光屏在刻度尺上的位置,可以读出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由图知,像距小于物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3)根据近视眼的成因,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凸透镜变厚,此时凸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变强,像将成在光屏之前,即近视眼将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之前;

(4)要使像能成在原来光屏的位置,应在烛焰和水凸透镜间加一个焦距合适的凹透镜,光屏上也能得到清晰的像。说明近视眼镜是凹透镜。

故答案为:(1)10.0;(2)缩小;实;(3)注入;前;(4)凹。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主要考查了成像规律的应用及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50.0分)

6.(10分)阅读理解题:

眼睛

人类和某些动物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球内的晶状体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我们看物体时,是通过睫状体的伸缩来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使不同远近的物体都能在像距相同的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倒立实像,如图所示。

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的。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10cm.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从眼的光心向

物体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就越清楚。阅读上文后,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眼睛与照相机不同之处是像距不变而焦距改变。

(2)正常眼睛观察物体的最佳距离为25厘米。

(3)某人视力正常,当他用平面镜仔细观察自己的脸部时,应当把镜子拿到离眼睛12.5厘米处最为合适。

【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分析】①根据眼睛的构造来分析眼睛是如何看到物体的,其中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②平面镜成像时是物距与像距相等的,且成等大正立的虚像。

【解答】解:(1)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人的眼球也是如此。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且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不变的,照相机是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改变像距。

故答案为:缩小;倒立;实;像距不变而焦距改变。

(2)正常人眼睛的看物体最清晰、最不容易疲劳的距离即为明视距离为25厘米。

故答案为:25厘米;

(3)因平面镜成像时物距与像距是相等的,如能清晰看到镜中的像,就必须人到像的距离为25厘米,那么人到镜的距离为人到像距离的一半,即为12.5厘米。

故答案为:12.5厘米。

【点评】本题考查了眼睛的视物原理,还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用,认真审题从中得出相关信息是本题的关键。

7.(10分)阅读《人类的眼睛》回答问题。

人类的眼睛

眼睛是一种“神奇的照相机”。无论光线是明亮还是昏暗,远在天边的山峦、近在眼前的物体,都能在眼睛中成像。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当被观察的物体到眼睛的距离发生变化时,眼睛的睫

状肌可以改变晶状体的弯曲程度,使物体所成的像总能落在视网膜上。当晶状体变得最扁平时,眼睛能看清最远点,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当晶状体凸起程度最大时,眼睛能看清最近点,眼睛所能看清的最近的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在10cm处。

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比如看书,看电视、电脑,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常见症状是头疼脑涨、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矫正。

(2)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3)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约为25cm。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像成在视网膜前,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通过材料找出明视距离的大小;

(3)结合材料中的提示和生活经验,可提出预防眼睛疲劳的合理化建议。

【解答】解:(1)近视眼是晶状体的折光能力变强,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晶状体折射后会聚在视网膜前,这就是近视眼,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2)由材料内容可知,正常眼的明视距离大约是25cm。

(3)为了预防眼睛疲劳,可采取的合理措施包括: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约为25cm,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或多做眼保健操等。

故答案为:(1)凹透镜;(2)25;(3)让物体与眼睛的距离约为25cm(或不要长时间看书,中间要适当休息,或多做眼保健操)。

【点评】本题主要通过材料阅读了解了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明视距离的认识,以及对用眼常识的了解,有一定实际意义。

8.(10分)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人类的眼睛

人类的眼睛很像一架照相机,眼睛与照相机的不同之处是: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如图

所示;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由眼睛的调节作用所能看清楚的最远点,叫远点,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眼睛所能看清楚的最近点,叫近点,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眼睛疲劳的常见症状是头疼脑胀、眼睛发干。看物体时间较长也不易感到疲劳的距离叫明视距离,正常眼的明视距离为25cm。

(1)请把文中像的性质补充完整。

(2)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3)根据上文,你认为人的正常眼的观察范围是C

A.0~10cm B.10~25cm C.从10cm到极远处D.0~25cm (4)如何预防眼睛疲劳,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看书时间不能太长,中间要休息(或不要在太强的或太暗的光下看书,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分析】(1)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人眼看到的像是倒立的缩小实像;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人的眼球也是如此;

(2)人的眼睛是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弯曲程度,改变晶状体的焦距,而且视网膜到晶状体的距离即像距是不变的,照相机是焦距是一定的,可以调节镜头伸缩改变像距;

(3)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在光线足够强的情况下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至极远处;

(4)据实际情况分析即可解决。

【解答】解:(1)人的眼睛相当于一架照相机,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人眼看到的像是倒立的缩小实像;照相机成像是成缩小倒立的实像,人的眼球也是如此;

(2)据上面的分析可知,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焦距来获得清晰的像;普通照相机是在物距确定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像距使像变得清晰;

(3)正常眼的远点在极远处,正常眼的近点约距眼睛10cm.所以在光线足够强的情况下人的正常眼睛的观察范围是10cm至极远处;故选C;

(4)眼睛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长时间的用眼,如看书、看电视、计算机,都可以引起眼睛的疲劳;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实;(2)焦距;像距;(3)C;(4)看书时间不能太长,中间要休息(或不要在太强的或太暗的光下看书,坚持做眼保健操)等;

【点评】材料阅读题所占比例逐年递增,这类题型给出一个情景材料,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阅读理解,从材料中捕捉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材料阅读题取材广泛,涉及的知识面较宽,所举事例贴近生活,要求学生思维活跃,利用所掌握的基础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探究。

9.(10分)现在有不少同学不注意用眼保健,以致成为近视眼。

(1)近视眼就如图中的丙,而矫正后则变为图中的甲。(填“甲”或“乙”或“丙”或“丁”)

(2)小华视物时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医生向她介绍激光手术:通过激光烧蚀厚度均匀的透明眼角膜,使之改变形状,实现视力矫正。手术后的眼角膜形状应为下列图中的B。

(3)同样是近视眼的小明同学,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上课时,当取掉眼镜使劲眯起眼睛也能看清楚黑板,通过上网查阅资料明白,眯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晶状体的厚度,使其变薄(填“厚”或“薄”)了点,成的像远离(填“远离”或“靠近”)晶状体些,这样也可以看得清晰些。

【考点】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

【分析】(1)(2)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晶状体过凸或眼睛的前后距离过长,使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前。

近视眼的矫正:近视眼戴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像呈在视网膜上,看清物体。

(3)正常人眼的晶状体厚度可以改变,对光的偏折能力随之改变,使得近处和远处物体射来的光都能够会聚在视网膜上,所以正常人眼睛既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又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解答】解:(1)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则丙图为近视眼成像情况;

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即矫正后则变为图中的甲;

(2)激光矫正近视,是对晶状体和角膜构成的透镜进行手术,使其变薄,相当于一个凹透镜,使其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弱,使成的像后移,直到移到视网膜上。

图A角膜的中间和边缘一样;

图B中间薄边缘厚,符合凹透镜的特点;

图C中间厚,边缘薄,属于凸透镜,不符合题意;

图D是多块凹透镜组成,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当晶状体太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太强时,使得近处物体射来的光在前方向偏离视网膜,导致近视眼的产生,当取掉眼镜使劲眯起眼睛时,眯眼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晶状体的厚度,使其变薄点,成的像远离晶状体些,这样也可以看得清晰些。

故答案为:(1)丙;甲;(2)B;(3)薄;远离。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10.(10分)同学在探究“眼睛的作用”实验中,采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蜡烛、眼睛(用凸透镜代替)的位置固定不变,A点为视网膜所在位置。

眼镜种类像所在位置

眼睛前放老花眼镜A点近视眼镜D点

(1)蜡烛经眼睛在视网膜上成缩小像(填“放大”或“缩小”);

(2)若烛焰经眼睛成像恰好在B点,则属于近视眼;

(3)上题中,像成在C点,该同学又进行了下列实验,根据实验现象,要想看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应配戴凸透眼镜,他的作用可使像相对于晶状体向前(选填“前”或“后”)移,从而使清晰的像落在视网膜上。

【考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①人的眼睛像一架神奇的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近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应佩戴凹透镜矫正。

③远视眼是像成在视网膜的后方,应佩戴凸透镜来矫正;

【解答】解:(1)人眼的晶状体和角膜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胶片,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近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前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3)远视眼所成的像在视网膜的后方,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提前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前移,所以应佩戴会聚透镜即凸透镜;

故答案为:(1)缩小;(2)近视;(3)凸透;前。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眼睛及其视物原理的了解和掌握,以及对近视眼、远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的掌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机械运动 基础知识梳理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 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 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 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 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知识点(物理)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 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 2.速度: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 换算关系:1m/s=3.6km/h。 计算公式:v=ts 其中:s——路程——米(m);或千米(km) t——时间——秒(s);或小时(h) v——速度——米/秒(m/s);或千米/小时(km/h) v=ts,变形可得:s=vt,t=vs。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ts。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的产生: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说明:物体在振动时发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速的大小不仅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且V固>V液>V气),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 (4)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约为340m/s;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及答案(全册)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教学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锁定目标 1.(知识目标)1、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 2、知道测量由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 3、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学习刻度尺和停表的使用方法。 3.(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简单的测量知识,体会测量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养成细致、严谨的学习习惯。 2.认识计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预习巧导航 1、阅读课文35页了解国际单位制。 2、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 3、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km= m= dm= cm= mm= nm 4、测量时间的工具有: 5、认识时间单位的符号:小时(h)、分(min)、秒(s) (一)、测量物体的长度。(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一放:刻度尺要放,刻度要。 二读:视线要与刻度尺,读数时要读到分度值的。 三记:记录的结果由和组成。 例:1.林强测量物理书的宽,他的测量方法如图,图中A是 他观察读数时眼睛的位置,请指出林强同学测量中的错误之处.

㎝ 2 3 1 ㎝ 2 3 1 (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 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 ______; 2. 如图甲、乙、丙三个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别是 、 和 。 木块的长度分别为:甲_____cm ;乙_____cm ;丙______cm. 3、如图所示,用A 、B 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其中,A 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刻度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 刻度尺不正确.按正确的测量方法测得物体的长度为 。 4、测得一物体长28.4 cm ,则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___ __,准确值是____ _,估计值是_ __; (二)、误差: 1、.某同学用一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某物体的长度,分别为:8.46cm 、8.45cm 、8.56cm 、8.44cm 、8.47cm,那么错误的是________,该物体的长度是______. 2、有关误差的正确说法是( ) A .对一个物体的长度进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B .在测量中应力求准确,避免错误,而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 C .只要使用精密测量工具,测量方法正确,就不会产生误差。 D .天平没有调节就进行测量,会造成较大的误差。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新人教版初二物理八年级上册教案全部完整版

马店小学霸教育培训学校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备课2017人教版

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1.学生认识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对物理研究及 物理应用有初步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 2.步了解学好物理应注意的事情。 二、能力目标:1.过观察和实验,学习初步的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1.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 神,发现科学实验带来的乐趣。 2.共同完成的观察及实验中,学会和同伴的协作和配合。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讨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教学难点:能从看到的现象中提出问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师自我介绍 二、引入 [师] 从这个学期开始我们学习一门新课——物理。请同学们观看漂亮的章首图,然后听一位同学带感情地朗读配文。 三、进行新课 [师] 科学之旅的第一站,先请同学们观看几个有趣的实验。 [演示] 课本图0.1-1实验[演示] 课本图0.1-2实验。 教师边演示,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教师再演示书本的几个[想想做做] 1.放大镜看自己的手指纹:是放大的;再用放大镜看窗外的物体:是缩小的。 2.乓球会落下吗? [师] 以上的这些实验有趣吗? [板书] 物理是有趣的 [板书] 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声、光、热、电、力等现象[师] 这些现象不仅有趣且都包含一定的科学道理,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渐弄清楚其中的奥秘。 物理学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 [板书] 怎样学习物理。

[板书]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板书]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板书]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四、小结 物理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学习物理要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大胆猜想、善于动手、勇于实践,才能最终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才能在“真理的大海”中勇往直前。 五、布置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1—1长度和 时间的测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2.过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时间和长度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计量时间和长度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对科学技术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用适当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难点:误差的产生。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速度的计算公式是怎样的?要计算速度必须知道什么量?怎样利用公路上的里程碑大致测出汽车的速度? 通过学生的讨论得出要测出相应的时间。 (二)讲授新课 1.时间的测量 让学生讨论各种测量时间的工具和方法。学生说出多种方法和用具。鼓励学生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事物。 ①时间的单位:秒(s)、分(min)、时(h) ②学生活动:练习使用停表的方法;利用停表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全部教案

课题:科学之旅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了解一些物理现象 2.对教师讲解的内容有所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讲解和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教学中渗透人文主义教育 2.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学习物理知识和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方法】 演示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物理,你听别人说过物理吗?你心中的物理是怎样的呢?谁起来说一下?(让学生起来说说自己的看法) 二、新课教学 1. 演示几个实验,说明物理是十分有趣的。 (让学生先猜测现象,再演示) (1)器材:一大一小两只试管(尺寸十分接近),水,红墨水。 做法:大试管装入过半的水,管口朝上,放入小试管,倒过来,水流下,管上升。 现象:试管自动上升。 (2)器材:漏斗,乒乓球。 做法: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嘴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 现象:乒乓球悬在空中不下落。 拓展:让学生撕下两张纸,用力吹两张纸的中央,发现纸靠近。 (3)器材:两只大烧杯,鸡蛋,清水,盐水。 做法:把一只鸡蛋分别放入两个大烧杯中。 现象:鸡蛋有浮有沉。 (4)器材:导线,开关,电池组,小灯泡,变阻器。 做法:连好电路,闭和开关,移动滑片,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现象:灯变亮。 2. 物理不仅有趣,而且是十分有用的,它能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 (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再解析) 提问1:人听到子弹声再躲来的及吗?为什么? 解析:子弹出膛飞行时的速度比声音快,所以来不及。 提问2:我们对着水中看到的鱼用手去抓,能抓到吗? 解析:抓不到,我们看到的是像,真正的鱼在像的下边。 提问3:黄浦江边的路灯,水中的像为什么是一道光柱? 解析:古诗云“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荧。微微风簇浪,散做满河星”,起伏的水面相当于许多平面镜,每盏灯在水里有好多像,连在一起就成了一道光柱。 提问4:冬天的冰花结在玻璃的内表面还是外表面? 解析:外表面。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课后练习及答案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方法》 1.同学之间交流:怎样才能更精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一页纸的厚度、铜丝的直径?你能想出多少种测量硬币周长的方法? 硬币的直径——用直尺和三角板如图所示测出硬币的直径。 硬币的周长等于它在纸面上滚动1周的线段的长 纸的厚度——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再除100。 铜丝的直径——将铜丝在一只笔上排紧绕上数圈,测出所绕铜丝的长度,再用这一长度除以所绕的圈数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 测硬币周长的方法有: (1)用绳子绕硬币一周,测出所绕一周绳子的长即为硬币的周长; (2)在硬币上作两条弦,分别作中垂线,相交的点就是硬币的圆心,让刻度尺过圆心,就测出了其直径,再用直径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3)作出相互垂直且有一个公共端点的两条弦,把另两个端点连起来就是该圆的直径,用刻度尺测出该圆的直径,再乘以圆周率就得到了其周长; (4)让硬币在纸上沿直线滚一圈,记下起点和终点,用刻度尺测出两点之间的长度就是其周长。 2.你知道吗?人的身体中藏有很多“尺”,比如在通常情况下,人站立时身高大约是脚长的7倍。请你根据这一常识,设计一个方案,估测你的身高约多少。 用刻度尺测量自己的脚长,在乘于7得到了自己的身高。 3.一天等于多少秒? 一天=24×3600 s=86400s 4.在一条长绳的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就做成了一个摆如图。要测出他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周期),怎样能测得更准确?你能做一个周期为1秒的摆吗? 测摆动50次或者更多次所用的时间,求平均值。次数越多越精确。另外最好是从最低处开始计时,因为那时候速度最大,时间短。 通过调整摆线的长度来调整摆动的周期。 《运动的描述》 1.分别以火车车头、车厢的座椅、树木、房屋为参照物,说一说行驶列车上的物品相对于哪些是静止的,相对于哪些是运动的。 以火车车头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车厢座椅为参照物——物品是静止的。 以树木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以房屋为参照物——物品是运动的。 2.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期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 A.山 B.船 C.流水 D.河岸 B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 理复习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八年级物理上册复习(新人教版)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测量某个物理量时用来进行比较的标准量叫做单位。为方便交流,国际计量 组织制定了一套国际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2、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千 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 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 (min)。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 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 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 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 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v=s t 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练习题 命题人:彭明华 时间:2015-10-28 一、填空题 1.同学们听到老师说话的声音,是通过 传播的;发生较强声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烛焰跳舞”,说明声波能传递 。 2.《刻舟求剑》这则寓言故事中,刻舟人最终没能寻到剑,是因为船相对于河岸是 的,而剑相对于河岸是 的,这里充分体现了运动和静止的 。 3.(如图1)甲、乙两图是物体运动过程中拍下的频闪照片 图说明物体是做匀速直线运动;某同 学骑自行车在平直的公路上,25s 内 匀速行驶了100m ,则他的速度为 m/s 。 4.双休日小明全家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明同学看到汽车上有一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 (如图2 甲)所示,则汽车此时行驶的速度为 ;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之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为 h 。 5.运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 接收到来自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 m 。 (海水中声速是1500m/s ) 6.用蒸笼蒸馒头,是上层还是下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小明仔细观察后发现:高温 的水蒸气经过多层蒸格向上升,遇到冷的蒸笼盖时,大量的水蒸气发生 现象, 很多热量,使 层蒸格中的馒头先熟。有经验的师傅拿刚出笼的馒头前,先用手蘸点水,这样做主要是利用 ,使手不会被烫伤。 7.天黑了,小明打开客厅的灯,会在窗玻璃上看到另一个 “自己” ,这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同时, 小丽玩起了手影游戏(如图3所示),墙壁上的“大雁” 图 1 图 2 图 3 图3

是由于光的 形成的。 8.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桃花,是由于光射到桃花 上时,发生了 的缘故。 二、选择题 9.(如图4)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 A .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 .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10.小明的发言声音太小,老师要他大声重复一次,老师是要求小明提高声音的 【 】 A .音调 B.频率 C.响度 D.音调及响度 11.为了探究音调与什么因素有关,小明设计了下面几个实验,如图所示,你认为不能够完成探究目的的是 【 】 12.用图象可以表示物体的运动规律,下图中用来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 】 A .乙、丁 B.甲、丙 C.甲、丁 D.乙、丙 13.酒精的沸点是78℃,当酒精的温度为78℃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图 4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新初二一定要看看! 无论你是即将踏入八年级刚接触物理的同学,还是初三将要中考的同学,都应该看看!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全集

第一章第一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基本单位:______。成人走两步的距离大约为________。课桌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Pm2.5颗粒物直径小于________。长城长________。 2、长度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刻度尺的使用: (1)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首先要看清刻度尺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2)如何正确放置刻度尺:___________(注意有没有从0开始、厚刻度尺如何放置)。 (3)读书时,视线要_____刻度线,读数时读到________的__________(至少读三遍)。 即刻度尺读数时需要估读,除刻度尺外其他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 4、特殊的测量方法: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化曲为直法(测曲线长度)。 5、时间的基本单位:______________。时间的其他单位以及换算关系:_________________。 6、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存在的差异。误差_____消除,只能_______。减小误差的主要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测量导体电阻的大小应用的方法是其中的______________。错误_________消除。 7、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时,错误的数据要先删除,剩下的数据求平均值。平均值要与题目中所给数据位数一致(四舍五入)。 第一章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1、两种题型: (1)告诉研究物和参照物,根据所选参照物判断研究物的运动状态。 两者位置发生改变:研究物是运动的 两者位置没有发生改变:研究物是静止的 (2)告诉研究物以及运动状态,根据研究物的状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 研究物是运动的:选和研究物位置发生变化的。 研究物是静止的:选和研究物位置不发生变化的。 2、研究物的选择标准: (1)研究物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是研究物本身。即不是所有物体都能做参照物。 (2)无论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认为参照物是静止的。 (3)一般选大地为参照物。 3、相对静止应满足的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全册)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学案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教师寄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学习目标: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和时间的单位及换算。 2.能根据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刻度尺正确测量长度。 3.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估测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正确测量时间。 4.知道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结果由数值和单位组成,知道测量有误差,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5.通过相关长度和时间的测量过程,激发操作兴趣,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质及良好的实验习惯。 学习重点: 1.知道什么是单位,以及引入单位概念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通过活动,力图使学生掌握长度和时间测量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测量习惯。 学习难点: 如何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和正确读数,误差。 学习过程: 一、思维启动,提出问题 根据速度公式,求速度应知道和。 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思考一下对这两个物理量应如何测量呢? 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

(一)长度的测量: 1.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 (1)说出所知道的长度测量工具如刻度尺等,然后观察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2)找出身体的哪些部位可以做为“尺”。 ①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②伸开两臂的长度,大约等于身高;人步行时,平均一步的长度;某一个手指的宽度等。 2.长度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长度单位及单位间进率。了解长度单位还有微米、纳米等。 (2)阅读课文第11页,了解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米。了解“米”的准确定义: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内所经路径的长度定义为1米。 (3)认真阅读课本,认识长度单位的符号及单位间进率。 3.阅读一些小资料,了解一些物体的长度或物体间的距离。 4.刻度尺的使用 总结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5.分组实验。测量物理课本宽度。 (1)测量物理课本的宽度。 (2)测量硬币的直径、硬币的周长。 探究: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放在硬币下进行测量,直径的位置难以判断,会使测量不准确。只能用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方法一(卡尺法):图1所示,用直尺和三角板把硬币紧压在桌面边缘;借助两把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来进行测量。或用一只三角板和一把刻度尺,如图2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教案[人教版]

第一节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上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复习基础知识 第一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 2、发声体可以是;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中传得最快,中最慢(软木除外); 2、不能传声,月球上(太空中)的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话交谈; 3、声音以的形式传播; 注:由声音物体一定振动,有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声速的计算公式是;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s; 三、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四、怎样听见声音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及听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振动,再经听小骨、传给大脑,形成听觉; 4、骨传导:不借助鼓膜、靠头骨、颌骨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的自己的声音); 5、双耳效应:生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 及步调亦不同,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 五、声音的特性包括: 1、音调:,频率越,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低;) 2、响度:;物体振幅越,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响度越弱; 3、音色: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一定不同; 六、超声波和次声波 1、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 Hz叫超声波;低于 Hz叫次声波; 2、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不同,大象靠次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次声波; 七、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噪声:(!)从物理角度上讲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 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振动发出的声音; 3、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符号,超过90dB会损害健康;0dB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0.008mm D.课桌的高度约为1.5 m 2.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7.5m/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A.6m/s B. 6.25m/s C. 6.75m/s D. 7.5m/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0.6km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D.三者速度一样大 4.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完整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复习

第一章机械运动(常考点) 第一节1、长度单位km、m(国际单位)、dm、cm、mm、um、nm(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2、长度测量:刻度尺使用方法:三看(看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五会(选、放、看、读、 记) 3、时间单位:h、min、s(复习进率及单位换算) 4、时间的测量:秒表、停表(的读数) 5、区别误差与错误 第二节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 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速度单位:m/s、km/h;关系:1m/s=3.6km/h;1km/h=1/3.6m/s(单位换算)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常考点) 原理:v=s/t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 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

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 (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刻度尺、卷尺、米尺等。 (2)长度单位:国际单位:米(m)、常用单位:km、dm、cm、mm、μm、nm 换算关系:1km=103m 1mm=103μm 1μm=103nm 1nm=10-3μm 1nm=10-9m (3)估测:黑板长2.5m、课桌高0.7m、指甲宽 1cm、铅笔芯直径1mm、新铅笔长1.75dm。(4)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三观察: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②会放:刻度尺要紧贴并平行于被测物体且不歪斜。不利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③会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④会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也可表达为: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 值和单位组成)。 (5)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①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 ②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圆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 ③测跑道长度等常用轮滚法(化直为曲) ④测硬币、球、园柱的直径圆锥的高等常用辅助法 2.时间的测量: (1).测量工具:(古代)日晷、沙漏、脉搏;(现代)钟表、秒表(停表) (2)单位:国际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 3.误差: (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测量环境、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更精密的仪器、改进测量方法。(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无法消除;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参照物 (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除被研究对象以外,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 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①确定被研究对象; ②选参照物;(即假定不动的物体) ③判断研究对象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变化。(3)不能选取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4)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结论一般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