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我之鲁迅观

对于鲁迅,在他的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的地方,比如他在文学上的贡献、他的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性格情感等等方面。在这些方面中,我对鲁迅最感兴趣的地方就是他的性格。

1936年鲁迅去世时被称作“民族魂”,毛主席在1940年代的《新民主主义论》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绝、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民族新文化的方向。”毛主席评价的这句话虽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大环境下鼓舞人民群众,借以鲁迅为榜样,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句话较充分地概括了鲁迅的主要性格特征,我认为那就是“硬”。我认为鲁迅的“硬”是一种坚韧、独立、真实、不虚伪不做作的精神,这种精神在同军阀、当时社会的一些文人做斗争、在批判中国传统封建思想中体现的最为强烈。他在口诛笔伐地批判,比如在《狂人日记》中对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揭露,点出中国封建社会“吃人”的实质,还有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愤怒的高呼“沉默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就像他自己说的:“我死后,一个也不宽恕”,其实在一个方面也是这种“硬骨头”精神的体现。

鲁迅的性格特征中的强烈的使命感是我比较钦佩的。我们都知道鲁迅最初去日本是去学医学的,但后来他看出了当时让中国人落后的不是疾病的困扰而是精神的落后与愚昧,所以他决定弃医从文,希望通过他手中的笔来唤醒当时国人的良知,从这一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强烈的使命感。还有,当时许多文人都深受军阀的迫害放弃了写作,但鲁迅一直在坚持用手中的笔批判军阀,没有丝毫惧怕,就像人们说的那样:“鲁迅手中的笔就像一把刀子,

直插敌人的心脏。”鲁迅在《中国的脊梁》一文中写道“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盖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认为鲁迅就是他笔下的中国脊梁的代表。

敢爱敢恨、爱憎分明是鲁迅性格的又一特征,这一特征又反映了鲁迅性格中的真实性。他对于他所恨所憎的东西尖锐、刻薄、不留情面、锱铢必较,而对于祖国、民族、家人、同志、朋友、青年学生又是十分热爱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对他敢爱敢恨这一性格特征的最好诠释。

鲁迅的性格之中还有偏执、尖刻、多疑、阴冷的特征,这些特征基本上贯穿了他的大半生。他的偏执、尖刻、多疑、阴冷的性格使他得罪了不少人,同样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就连鲁迅自己也深知自己的这些性格特征,他说:“我自己也知道,在中国,我的笔要算较为尖刻的,说话有时也不留情面。”虽说他的这种性格不能让所有人理解,但是如果没有这些性格因子鲁迅也就不可能是鲁迅了。

其实我们都知道鲁迅的性格之中是有一部分病态的,这与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长大后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但是幸运的是这种病态的性格并没有延续一生,他的性格在儿子海婴出生以后有了很大的转变,这无疑是幸运的。

总之,对于鲁迅的性格我们应该辩证地去分析,理性地区判断,不应该片面地做出评价是好还是坏。但就我个人来说,对于鲁迅的感觉,不论是他的人品还是他的性格或是他笔下的文章我都是比较喜欢、比较钦佩的,我认为“中国的脊梁”他当之无愧。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鲁迅的生平和创作 钱文 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 鲁迅于1881年出生在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大家庭里。绍兴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传统的地方,保留有众多的名胜,如古代治水英雄夏禹的陵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留下的遗迹,近代反清女杰秋瑾从容就义的轩亭口,等等。民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戏剧演出和传说故事。乡亲们最津津乐道的是两个“鬼”:一个是“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更强的鬼魂”女吊;另一个是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捏芭蕉扇,富有同情心的“无常”。乡土传统与民间文化,深深地影响着鲁迅的一生。 鲁迅从小就表现出活泼的性格。因为外祖母家在农村,鲁迅也就有了一批农民小朋友,一起在朦胧的月色下,划着白色的小航船,赶去看戏;回家的路上,肚子饿了,就“偷”自家地里的豆煮了吃。鲁迅还在叫做“百草园”的后园里,发现了大自然的无穷趣味: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蟋蟀弹琴,油蛉低唱;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人首蛇身的“美女蛇”的传说……正是这样自由的童年生活,开发与培养了未来作家鲁迅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6岁时鲁迅告别了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拜本城中极方正、极有学问的寿镜吾老先生为师,一直读到17岁。在这里,他熟读了儒家的经典,又在课余广泛阅读了儒家之外的各种杂书:小说,野史,笔记……不仅关注历史、人事,也注意观察自然。这样开拓了鲁迅广阔的精神空间,为鲁迅以后思想与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宽广深厚的知识基础。 鲁迅的童年也有阴影:13岁那年,祖父因故入狱,不得不随着全家到亲戚家避难;以后父亲病重,家庭生活也从小康陷入困顿。作为长子的鲁迅,不得不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从鲁迅孙致礼看现当代文学翻译异化观 Lu xun and Sun zhili 's “Foreignization ”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of Modern and Present China CAI Jing(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AHNU,Wuhu Anhui,241003) : Lu Xun and Sun Zhili are the leading figures of “foreignization ” thought in modern and contempor a ry chinese literary translation respectively, while there is scarcely the contractive study on them in translation field. By making a comparative study on both concepts, and analyzing their inner relation and distinctions, a systematic elaboration about their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can be provided, aiming at expounding clearly the special connotations of these two ideas. 文学翻译中,“异化”手法会令译入语的表达世界变得“陌生”,并拉开读者和译文之间的审美距离,延长他们的审美期待和过程,以增强其接受效果[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率先提出 翻译“欧化”观点,对当时语言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影响,随后却 遭到长久冷落和批判;本世纪初,孙致礼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 辅”的翻译策略,再次引发译界的热议和关注。作为两次异化思潮的 领军人物,他们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有特

钱理群的《我的鲁迅观》

我和鲁迅 钱理群 这里要谈的是“我自己”。更确切地说,是“我与鲁迅”。这本是“我之鲁迅观”题中应有之义。而且,“我”并不是孤立的存在,同样是一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透过“我与鲁迅”,可以从一个特定侧面,看到中国成长于五六十年代的知识分子,他们与20世纪中国变革的先驱者鲁迅的认同与辨异,理解与误解,感应与隔膜......就从50年代谈起。 少年时代的“我”,自然没有自己独立的“鲁迅观”;但奇妙的是,我对鲁迅的认识竟然受到了一首诗与一个诗题的影响。这首诗是臧克家的《有的人》,我至今还能背得: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上的火烧/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一个诗题”——真的,只剩下诗题,诗的内容早已毫无印象了——是郭沫若的《鲁迅笑了》。 现在回想起来,“鲁迅笑了”,正是应和着50年的代时代与个人的欢乐情绪;鲁迅在我们这一代心目中,第一个印象不是“横眉冷对”,而是“笑”,这是很有意思的——不是么? 而臧克家的《有的人》则引起了一个纯真的少年对不朽的生命的无尽遐想与朦胧追求。这时鲁迅离自己是比较遥远的。 认真地读鲁迅的书,是在大学读书期问。今天的大学生已经很难理解,当年的大学生拼命读书是要被认为走“白专道路”而受到严厉批判的。而我偏偏有不可救药的读书癖,一面接受批判,不无虔诚地检讨自己,一面却忍不住要悄悄读书。记得1959年有一段时间,空气有点松动,甚至号召“认真读书”,于是,我就趁机公开、半公开地啃起出版不久的《鲁迅全集》来。啃得非常吃力,因为我当时几乎毫无人生阅历,知识又极端贫乏,连字面的意思都弄不懂;但毕竟通读了一遍,而且不知不觉间,“微笑”的鲁迅变成了“眉头紧皱”的鲁迅:这大概与我自己的心境变化有关吧。 真正开始研究鲁迅,是在60年代初,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转折:大学毕业以后,由北京发配到了贵州一个偏僻、落后的小城,又面临着那个饥饿的年代。物质的饥饿,特别是精神的饥饿,使我又捧起了鲁迅的书。1962年第一个早晨,我空着肚子,在一间又小又冷的屋子里,拿起笔,开始写我的《鲁迅研究札记》。我的第一个研究题目是:《鲁迅与毛泽东》,以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相通。这大概是受了冯雪峰的影响,因为我的最有力的论据就是冯雪峰《鲁迅回忆》里的几段话。我在文章开头引用了叶剑英的诗句:“东方风格千秋在,举世嚣嚣亦枉然”,把鲁迅与毛泽东同样看作是“东方风格”,即“为无产阶级思想所照耀的我们民族性格”的伟大代表,并且把这种“东方风格”、“民族性格”概括为“硬骨头精神与韧性精神的结合”——这是我的“鲁迅观”。它直接地反映了1960年初由于前苏联对中国的封锁而激发起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先后经历了两次外来的封锁——五十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社会的封锁,六十年代以前苏联为首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封锁,这对于恰恰在这20年内在中国大陆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性格、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对这一影响,人们至今仍然估计不足。正是在这两次封锁中,毛泽东高举起了“维护民族独立、统一与尊严”的大旗,因而为这一代知识分子所普遍接受,并逐渐成为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与导师。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我在第一篇论文里,引述了毛泽东1950年所写的《别了,司徒雷登》里的一段话:“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么?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么?”我当时是一边写一边流泪的:因为这时候我们又面临着前苏联的封锁。这一代知识分子因此而自愿地接受了毛泽东“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理论。以及他的“大跃进”政策和“反修防修”的思想。尽管“大跃进”给包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内的全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人们仍然认为,它是以一种曲扭的形式反映了处于封锁下的中国人民迫切要求迅速改变自己国家“一穷二白’’面貌,从落后挨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的民族情绪与愿望的。也正是在这样的民族情绪与社会心理下,鲁迅“没有丝毫奴颜与媚骨”的“硬骨头”精神,在这一代知识分子中产生了巨大影响,鲁迅本人也与毛泽东一样,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我自己也就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选择了鲁迅与毛泽东作为精神支柱。这一选择,对我的实际意义是,尽管处在个人生活的逆境——由文化中心北京发放到文化沙漠贵州,却始终保持了奋发图强、昂扬向上、积极进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鲁迅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第一版前言)鲁迅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中较长时期从事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教育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革新主张和许多精辟的见解。他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鲁迅来自旧社会,他对旧中国的教育有深刻的感受。他入过家塾、私塾,又进过“洋学堂”,留过学;读过“四书”“五经”,也学过“西学”。他看透了封建专制教育的腐朽严酷,极为憎恶;亲见洋务派“洋学堂”的“乌烟瘴气”和空疏无用。在路矿学堂,他开始接触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政治学说,但对国内的“新学”很为失望。在日本留学期间,他大量地学习西方文明,也厌弃资本主义教育反动偏枯的一面。他深感弱国人民的痛苦,救国救民的爱国热情因此而更加炽烈而深沉。《朝花夕拾》一书的部分内容,描绘了鲁迅求学的经历,表现了他是一个“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从一定意义上说,鲁迅的求学经历,就是一幅中国近代教育史的缩影。鲁迅看透了旧教育的弊病,坚决主张全盘改造旧教育,这个主张与他的亲身感受有着密切的关系。 鲁迅从年轻时起就重视教育工作。在他出国留日前,清政府已腐败透顶,帝国主义势力步步进逼,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爱国志士,充满忧愤。1903年初,鲁迅与陶成章等27个留日学生给绍兴人民写了一封公开信,对比中日两国情况,痛切地指出:“我中国空疏陈迂之教育,必不能敌各国之教育;我中国腐败朽蠹之政治,必不能敌各国之政治;我中国枯窳拙劣之工艺,必不能敌各国之工艺。”他们急切地呼吁故乡人民,冲破障碍,出外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愤思奋发”“更新国政”。见绍兴鲁迅纪念馆藏《绍兴同乡公函》。他在回国前一年发表的《文化偏至论》中又说:“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即培育人才。要国家强盛,首先要培育人才。由于事实的教训和学习了马列主义,鲁迅后来还认识到,要取得民族革命的胜利和人民的解放,必须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推翻剥削制度,要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我眼中的鲁迅之感情篇 锋芝恋结束、凌潇肃再婚、大S和仔仔周渝民的分手,他们之间的爱情与纠葛,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也影响人的性格行为。因此当我们从爱情、婚姻这一特殊视角去观察鲁迅的生命历程时,就会发现,除了时代社会因素以外,鲁迅的婚姻和爱情生活给他们思想和性格以不同的影响,并且明显或者隐藏地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因此,深入研究、探讨鲁迅的爱情婚姻生活的情况对文学创作的关系是非常必须的。 对鲁迅有所了解人都知道,鲁迅的生命中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是有名无实的朱安女士,另一个是有实无名的许广平女士。这两个女人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鲁迅先生的创作。 1906年,鲁迅在日本三番五次接到母亲催归完婚的电报。鲁迅回说,让姑娘另嫁他人为好。母亲电报的内容改为:母病速归。孝子鲁迅匆匆回国,等待他的当然是一场婚礼。这位生性开朗、喜读小说的母亲鲁瑞,一生与鲁迅情感极好,唯独在儿子婚姻这件事上,做了她应该做又万不该做的强迫。 揭开盖头,鲁迅看到一张狭长的脸,脸色萎黄,颧骨凸出,前额高而近秃,发育未足,似有病容。当夜,鲁迅坐了一宿,彻夜未眠。此后几天皆在母亲房中看书、入睡。4天后,鲁迅便借口“不能荒废学业”,与二弟周作人启程回日本,一走3年。传统婚制把他请进了婚姻的城堡,但他把朱安当成“母亲送给我的一份礼物,我自当好好供养。但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从此,两人分别陷身婚姻的坟墓,一人在里头,一人在外头,只有荒原与冷雨,两人都吞噬了无尽的苦涩。 鲁迅继续坚决地抵制着朱安。朱安铺好被褥等待鲁迅,鲁迅发脾气要把床拆掉,最后以分居收场。据郁达夫说,此时正当壮年的鲁迅为压抑性欲,特意穿单裤睡硬板床。鲁迅自己也有这样的说法:一个人如果不得已过单身生活,不合常态,生理变化不免导致心理变化,变得偏执,变得世事无味,人物可憎。 1923年,鲁迅与周作人反目割席,愤而出走,搬到砖塔胡同。

现代文学三十年第二章:鲁迅

第二章鲁迅(一) 一、人物概述 ⑴人物地位:鲁迅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⑵思想来源:鲁迅诞生在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中,从小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而后在南京以及日本的求学经历让他又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化。在经历了上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以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⑶文学成就: ①国内影响: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极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几乎所有的中国现代作家都是在鲁迅开创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方向的文学风格体式,这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独特现象。 ②国外影响:鲁迅同时也是20世纪的世界文化巨人之一,他创造了“内外两面,都和世界的时代思潮合流,又并未桎亡中国的民族性,”并具有独特个人风格的“现今想要参与世界上的事业的中国人”的文学。他与本世纪所有世界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样,在关注本民族的发展的同时,也在关注与思考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独特贡献。 二、《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1918年五月,鲁迅发表了《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时代。 而《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可以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是历史上一种绝无仅有的现象。 (一)“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 ⑴独特的题材 古代小说以佳人才子王侯将相作为题材,“五四”后便以知识分子为主。 而鲁迅的作品有强烈启蒙主义色彩,取材多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在揭露社会弊病,引发人们忧国的思考。正是从这样的启蒙主义出发,鲁迅开创了“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 ⑵独特的眼光 鲁迅在观察他的小说主人公的同时,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方面的困苦。(《祝福》《故乡》《明天》《孤独者》《伤逝》《在酒楼上》)对人的精神创伤和病态无止境的开掘,使鲁迅的小说具有一种内向性:它是显示灵魂的深的。 ①他的小说实质上就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灵魂的伟大拷问,其实 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 ②但揭示人的精神病态,目的是是揭露造成精神病态的社会。是为了唤起对社会的、对 人自身的反抗,这就显示出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性。

我之鲁迅观——浅析鲁迅的自由注意思想

我之鲁迅观 ——浅析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 胡雪丹 摘要: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关键词: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立人特操特立独行精神奴隶 在我看来,鲁迅先生确是一个思想复杂且矛盾的人。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许多中国古代和西方的思潮学说在鲁迅的思想中消长起伏,融会贯通。无论是早期还是后期,鲁迅的思想,鲁迅的精神世界都不是可以某种主义、某种信仰所能完全概括的。他不仅是复杂的,而且是矛盾的。就像他接受共产主义的时候并没有完全抛弃自由主义,正如他接受了唯物史观却没有抛弃进化论,接受了阶级斗争理论并没有抛弃人道主义一样。而我对他早年的自由主义思想印象最为深刻。下面主要谈谈我对鲁迅自由主义思想的一些儿看法。 纵观鲁迅的一生,在我看来也是“革命”的一生。他反专制,反

奴性,不当奴隶,致力于国民性的改造和个性的解放,先立人而后立国,立人乃是根本,个人的独立自由具有终极的价值,也是改革国民性的最终目的。从这里不难看出鲁迅是一个致力于追求真正自由的人。他自由主义中所内涵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给了我极大的震撼和启发。鲁迅身处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能够发出如此心声且付之于行动的人,难道还不能够给我们当代的青年足够的勇气,畅所欲言,冲破社会的阴暗面,追求我们真正的自由和平等吗?鲁迅的自由主义思想是非常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学习和思考的。 首先,值得我们思考的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乃是根本。鲁迅为什么要一直强调“立人”呢?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什么是“立人”。所谓“立人”就是“尊个性而张精神”,是自我的完全独立。人们只有建立起完善的个性,之后才会去发现“精神”。精神是自由的,还是压抑的,这直接关系到是安于现状还是奋起反抗!鲁迅先生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正是立人所必经的考验。我认为这就是鲁迅一直强调“立人”的原因。鲁迅他在沉默中爆发了,鲁迅的“立人”思想不就恰恰是他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抗吗?这 也证明了鲁迅不断的探索如何让中国人摆脱奴役和贫困,从而迈进“世界人”的行列中去。经过先驱者的启蒙、教育,无数的“闰土”、“阿Q”清醒过来,不在沉默、胆怯、徘徊,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是否做到了“尊个性而长精神”了呢?我是更加愿意在沉默中爆发,而不是在沉默中灭亡的。然而我却似乎无法做到像鲁迅那样为了自己的信念而付之于行动。当代之中国仍然存在许多弊端,不管是政治上、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修改稿

分类号单位编号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初稿) 论文作者:章沈依培养单位:象山电视台 指导教师:张荆萍所属单位:象山电大 入学时间:2009年春学位申请级别: 论文提交日期:2011 年5 月6日 论文答辩日期:2011 年月日

女性解放,从“我”开始 ——从鲁迅作品论鲁迅的女性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问题成为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少的专家学者对这一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鲁迅描写的女性形象入手,研究鲁迅的女性观。从中找出造成中国女性问题的原因,并探求解决女性问题的关键所在。关键词:女性解放;我;鲁迅;女性形象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科学”与“民主”的大旗,对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展开了猛烈攻击,这其中既包括封建政权、神权、族权,也包括夫权,女性的地位与命运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祝福》、《伤逝》、《离婚》等篇就体现了鲁迅对妇女解放问题的思考。一、词语细读,论鲁迅小说中女性所说的“我” 在纯粹的字面意义上,“我”是“自己”的同义词,也就是以为能够感受,能够思想,能够选择,能够行动的独立人格。因为第一人称“我”不论内容如何,总是带有微妙的自我确定的色彩。①(科恩:《自我论》,佟景韩译)。为了避用“我”这个自称,老祖宗们还发明了一系列替代性的贱称,例如“小人”,“小的”,“小奴家”,“贱妾”……。所以这些贱称不过是“奴隶”或“奴才”的同根词,派生词而已。 鲁迅用他的一生都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负面形态:收集国民“无我”的病例,追案“人丧其我”的病因,探索治病的办法。他的小说“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②(《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在鲁迅的小说中,“我”不仅是一个人称符号,而且是一线缝隙——我们由此窥见说“我”的女人或不说“我”的女人隐秘的意识肿瘤:声音不仅是描写音响品质的字词,而且是一面镜子,反射出她们的形象和性格。根据他们说“我”的频率、动机、声调,我们归纳出三种“无我性”人格类型,或者说是病例。 第一类、哀而不争 他们之中的祥林嫂尝试过打破沉默。她喋喋不休的哀述自己如何失去自己的儿子的过程,和失去儿子的痛苦。但她的多话还是一种失语,因为她无力把自己独语式的叙述提升成一种较高的精神感悟,从自己的悲哀中咀嚼出存在的残酷,唤起改变它的意志;她甚至无力更新自己的叙述技巧以争取听众的同情。毫无新意的反复使叙述程序化,空洞化。在兀自流动的语流里,作为儿子死亡事件当事人,“我”做为主体性得到了重要的发挥,以致于她自己的故事里倒像一个局外人。无效叙述的结果也就等于了无声。最终听众的冷与聋把她驱回缄口无言的状态。 第二类、自轻自贱 泼辣能干的农妇,唇枪舌剑的三姑六婆构成这个群体的主要成分。相对外向的性格和过得下去的经济,家庭背景使她们不致于像祥林嫂们敛口结舌。她们有说“我”的机会,说话也能干,声音也不低,她们的话语有时简直甚至像是聒噪和漫骂合成的浊流。《离婚》里的爱姑在船上对乘客控诉自己丈夫时,声音就颇高:“要撇到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慰四老爷不是劝过我四回么?……”③(《鲁迅全集*彷徨*离婚》,人民文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从《伤逝》看鲁迅的婚恋观 《伤逝》作为鲁迅小说中惟一的爱情小说,自发表以来备受关注,人们对它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诠释,集中落脚在“女性经济独立”和“鲁迅对生命中的两个女人(许广平和朱安)的心灵感观”这两个方面上。而在本文中,笔者拟从分析文本的“爱情形态”来寻找文本新的意义所在。 作为一部爱情小说,其主线自然是爱情故事。小的时候,我们从童话中看到的是“王子/公主”式的爱情:王子英俊潇洒,有勇有谋,坚毅而多情;公主则是美丽动人,善良纯洁,虽弱小而多情。王子、公主历经磨难,波折重重,但到最后,他们终于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故事也到“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嘎然而止,而我们则在对王子公主幸福未来的憧憬和深信不疑中满足地合上书本。及至长大,我们在经典中不断重温“经典”的爱情形态:从生而至死,死而又生的杜丽娘柳梦梅、梁山伯祝英台、罗密欧朱丽叶式的爱情,到现在迷倒众生的波折重重,九转回肠琼瑶式的爱情。这些爱情,无论或生或死,或成或不成,我们听到的都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呼唤,看到的是禁忌――阻碍――奋斗――成功(或失败)的恋爱的历程,在这个历程中,充满了幻象和新鲜的刺激。但这些爱情故事都无一例外的没有告诉我们,在经历了这个充满幻象和新鲜的恋爱历程之后,我们所欣羡

的主人公们在走进婚姻的殿堂之后,他(她)们又会经历一个怎样的历程?可能存在怎样的新的阻碍呢?在我看来,《伤逝》正是描述了从爱情到婚姻的一种家庭状态,确切地说,表现了鲁迅对“婚姻惰性”的忧虑和恐惧。 涓生之不爱子君,并不完全是子君没有和他相平等的经济权。子君在和涓生恋爱之前和恋爱之后及至走入、走出家庭生活之后,经济状态是相同的,始终是不独立的,至少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有任何不同或改变;而且,涓生不爱子君也是在他失业之前发生的,在二人同居从而进入家庭生活后,“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很明显,产生隔膜首先 是恋爱时的幻象已剥落,“我”开始“清醒”。失业并未使涓生受到多大打击,反而在他看来倒是给家庭注入了新的活力,“振作了我们的新精神”,他庆幸失业使他在“未忘却…翅 子的扇动”之前“脱出…牢笼”,“从此在新的开阔的天空中翱翔”。然而使他不耐的是子君终日汲汲于家务,完全缺少 思想的交流甚而是子君无意识地拒绝交流:“汗流满面,短 发都粘在脑额上;两只手又只是这样地粗糙起来”,“终日屋子里总是散乱着碗碟,弥漫着煤烟,使人不能安心做事”,“加以每日的‘川流不息’的吃饭;子君的功业,仿佛就完全建立在这吃饭中。”,“吃了筹钱,筹来吃饭,还要喂阿随,饲

从鲁迅的作品看鲁迅的女性观3

从鲁迅的作品看女性的悲剧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新文化的巨人,始终探索着中国民众的解放之路,毕生关注着女性的命运,思考和探索女性解放的出路。他将妇女解放作为反封建斗争的重要内容,以妇女解放为反封建的突破口,对封建道德进行了最坚决、最彻底、最深刻的批判。他以犀利的笔锋,独特的视角,深入揭示了中国妇女生存和蜕变的艰难,积极探究她们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思索着中国妇女的解放之路。本文拟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妇女的生存困境,揭示他对女性悲剧的态度,探讨他创作中对女性摆脱悲剧命运出路的思索的历程。 Luxun being the giant of china new modern culture,he always search for the liberate road of China’s people and womens future so as to exprore the liberate road.He put the womens liberty on a antifeudal way to make the Criticism of feudal morality.He deeply eveals the difficulty of womens living and difficult way to change by his sharply penliterary talent.He thought of the poor womens tragicdy fate and search for the liberty road. This article anyise that the womens poor fate and Luxun’s willing of get the women out of trouble. 关键词 鲁迅先生的一生就是同封建旧势力抗争的一生,是拯救和唤醒国民的一生。作为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者和一个伟大的思想家、爱国者,他将自己同情的目光投向了旧中国的女性,那些在封建制度下备受剥削和摧残的人们。鲁迅对女性悲剧命运的关注是通过他的文学创作具体反映出来,形成了独特的对于悲剧女性的态度,也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成为反封建斗争中争取女性解放咀嚼不尽的话题。 鲁迅先生关于女性的论著涉及宗族制度、儒家女教、女子教育、爱情婚姻、婆婆制、经济独立、新女性乃至性变态等问题。通过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窥视鲁迅先生的女性观。大致上,鲁迅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三个阶段:一阶段为蒙昧不知,浑然不觉自己的悲剧命运是历史和社会的悲哀,她们的思想紧紧受到封建制度的束缚和禁锢;二阶段为开始觉醒,但反抗力有限。这些女性已然意识到了自己应该而且可以为自己的权益去争取,或至少去做些什么,但由于对封建制度的认识有限,最终还是屈从在封建制度的高压之下;三阶段为奋起抗争。这些女性受过新思想的熏陶,深刻地认识到造成女性悲剧命运的根源,渴望通过自身的斗争来获得人格的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她们具有民族责任感,不仅希望女性得到解放,更希望整个中华民族得到解放。 祥林嫂(《祝福》)。第一次婚姻,丈夫祥林比她小十岁,可以说,从她因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出嫁开始,她的悲剧命运就揭开了序幕。丈夫死后,她按照“节烈”的封建纲常反对再嫁,甚至逃到了鲁镇。但封建制度就是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她最终被婆家劫回,为了给小叔置办聘礼,她被卖到了山里。就是这一卖,彻底奠定了祥林嫂的悲剧人生。小小的风寒夺走了丈夫的性命,儿子被野狼叼走,大伯来收房子,经历了丧夫失子之痛的她,为了生计重回鲁镇。然而,鲁四老爷已然把她看做不祥之物,一切祭器贡品都不许她经手。笃信鬼神的柳妈又以阴间的惩罚吓唬她。她勤劳、善良、任劳任怨、逆来顺受,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即使是她反抗再嫁,也仅仅是维护封建“节烈”观的一种表现。她将自己的希望寄托于鬼神迷信,将自己的辛苦所得拿去捐一条门槛,任万人践踏,以至后来不断追问“我”世上到底又没有魂灵、地狱,在得到答案之后,死在当晚的暴风雪中。封建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定位,使女性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完全丧失了精神意义上的“自我”和“独立”。祥林嫂是由整个鲁镇无所不在的道德习俗窒息而死的。所有鲁镇的人都是道德习俗的奴隶,并以共同遵循的道德习俗准则来衡量处于鲁镇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更为悲哀的是,祥林嫂自己也被鲁镇这样的道德习俗所主宰了。她丝毫不敢怀疑这种道德习俗的荒谬性,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言行,唤起人们原谅她为了生存才迫不得已违背道德习俗的过失。

鲁迅教育思想

“解放我们的孩子” ——浅谈鲁迅儿童教育思想及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摘要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并且还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我们对于鲁迅先生关于革命思想的作品思想挖掘已经几乎非常到位了,但是对于鲁迅先生儿童教育思想的内容挖掘还不是很到位。其实,鲁迅先生的作品对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儿童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辨,并且内容丰富而具体。在当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儿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忽视,导致了一些现象和问题的频繁出现,比如雇佣童工,忽视儿童生命;虐待儿童,扼杀儿童生命等等一些教育问题。并且,在我国还存在对于儿童自身生命教育的不到位,基本的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甚至是思想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可见,我国在儿童生命教育等问题上不但存在制度上的问题,还存在国民根深蒂固意识上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对儿童生命教育的思想以及关于儿童生命教育的文学作品等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研究。所以,笔者通过对于鲁迅先生文学作品中关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探索和挖掘,旨在为我国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 首先,对于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 然后,结合当今社会,人们对于儿童生命教育所存在问题,阐述了鲁迅先生的儿童生命教育思想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关键词儿童教育思想;鲁迅;教育启示 Abstact Lu Xun, China's greatest writers, thinkers and revolutionaries, and also a great educator. We thought Mr. Lu revolutionary ideas about the excavation work has been almost in place, but for Mr. Lu content Child Education excavation is not in place. In fact, Mr. Lu Xun's works on China's education, especially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of speculative depth, and content-rich and specific. In today's society, whe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eople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children there are more or less ignored, leading to some phenomena and problems frequently arise, such as child labor, child neglect life; child abuse, strangled children's lives and so some education. Moreover, there is in our own life education for children not in place, the basic education system, educational model and even ide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system is not perfect. Visible presence of institutional issues not only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in education and other issues, there are still deep-rooted problem of national consciousness on. For solving these problems, the most direct and effective way is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education of a child's life and literary works on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other life-depth excav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author Lu Xun Literature for exploration and mining in the lives of children on educational ideology, aimed at our children's lives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al thought of a new way of thinking. The main work is as follows: First, for Mr. Lu's child life education thought it was analyzed.

浅析鲁迅新旧交织的个人婚恋观

姓名:刘娟 班级:文学院09级7班 学号:200902140716 浅析鲁迅的婚姻 ——传统与现代的循环交织 摘要:鲁迅先生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先贤,他的婚恋价值取向和他的思想一样复杂。其婚恋观在新与旧、爱与恨、情与理、孝与欲、反叛与皈依之间摇摆,煎熬。在人道主义与个性主义之间,在旧道德与新道德之间,在牺牲者与同情者之间,鲁迅一直体现出他矛盾的个人婚恋观及其复杂煎熬的内心状态。 关键词:婚恋观、传统、人道主义、自我牺牲 鲁迅,作为倡导新文化、新思想的先驱者,一直被视为破旧立新的代表。然而他在反传统的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传统的影响。作为引领新思想的领袖,他对封建伦理的攻击犹如疾风骤雨,但是一些传统的糟粕却躬行一生。也由于鲁迅新思想,反传统的不彻底性,导致了他纠结于一生的矛盾复杂的婚恋悲剧,也造成了朱安这个无辜的女人一生的悲剧。我简单的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探讨鲁迅的婚恋观的形成及其悲剧性。 一、鲁迅家庭和社会封建礼教的影响致使其思想保留了封建传统的一面 鲁迅从小在一个封建家庭中成长,在思想发展与成形的关键时期接受者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封建教育,受封建礼教的影响虽不说很深但也是有的,至少在他的思想中是占据了一席之地的。 鲁迅年幼丧父,一直与寡居母亲相依为命。母亲艰难支撑家计的辛苦与

屈辱,在鲁迅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对母亲艰难境遇的理解与同情,对其平凡而伟大的形象的赞叹。生存处境的残酷以及母爱的无私强化了母子二人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生命成长过程中对母亲那种艰难、忍辱负重的记忆,使得他想要努力缝合母亲的伤口,给与其一个幸福的的晚年。这也让鲁迅无条件地躬行着自己对母亲所谓的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恋思想自然也是其不彻底的婚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得后来他不得不答应母亲迎娶朱安的一个重要理由。对于这段婚姻,他曾经也说道:“这是母亲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的供养它,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①也体现出其深深的无奈。 虽然鲁迅因父母之命,至亲至孝的传统观念而接受了母亲安排的无爱婚姻,勉强维持着家庭生活,但是其内心深处对这种状况是极为不满与痛苦的。他既做不到明确对母亲表示不满,坚决抗争包办婚姻,又无法平息内心的苦痛,从而煎熬于人格分裂的痛苦之中。 而在鲁迅母亲鲁瑞方面,可以说是鲁迅不幸婚姻的直接缔造者。作为寡居多年的妇女,深受封建传统观念的影响,她对未来儿媳的标准必然会将自己的好恶融入其中。她选择的朱安,其貌不扬,深受传统教育影响的村姑,一则体现出鲁瑞对自己破败家族状况的自卑,因此对女方容貌与学识,家庭情况没有过多挑剔;二则,作为原本目不识丁,后来在丈夫帮助、自己努力下勉强自学到可以读书、看报的老一辈家庭妇女,势必以自身条件为蓝本,以自己的婚姻经历为标准来为鲁迅选择妻子。她的观念中,女人的责任就是相夫教子、管理家务。那么仅从这些方面来看,朱安还是很合她的要求的。 二、从鲁迅对朱安的排斥窥测其对封建节烈观的态度 朱安,和旧中国很多中上家庭的女子一样,从小被教养成一个切合传统要求的典型:脾气和顺,会做针线,擅长烹饪,不识字,小脚。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弥天大谎中重复单调乏味的生活,之后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嫁给一个素未谋面的男子,从此成为一个没有独立意志,一切以丈夫的喜好为转移的近乎傀儡的人生。 自结婚之日起就意识到自己与鲁迅巨大差距的朱安,其内心的自卑感因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绿皮书P.58)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绿皮书P.91),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无距离的创作。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

从《中国小说史略》看鲁迅的小说观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他有宏博和深邃的学养,治学的领域 也相当宽广,他不仅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而且是中国现代学术的 开创者。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史上,可以与鲁迅相比的,只有唐代的一个韩愈。他们两人性格相同,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也是相同的,鲁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没有第二个和他 比拟了。”鲁迅给近代人的印象之深、文章传播力之强劲、感染力之深沉、描绘事态笔锋之犀利、对现实的透视力,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领袖群伦的。鲁迅在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讲授中国小说史课程时编写的讲义后来经过整理修 订出版就是《中国小说史略》。《中国小说史略》是鲁迅在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的文学观念和理论方法研究评述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物。通过对中国小说起源、发展、演变的进程的考察与梳理,来探求中国小说的发展规律,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从倒行错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研究古典小说发展史的专著,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研究的先河。郭沫若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指出“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毫无疑问,是中国文艺史研究上的双璧。不仅是拓荒的工作,前无古人,而且是权威的成就,一直领导着百万的后学。”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的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中回顾了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的发生和演变,如《庄子》的小说观、桓谭的小说观、《汉志》的小说观、《隋志》的小说观、胡应麟的小说

观、《四库》馆臣的小说观,等等,他虽然没有正面归纳自己的小说观,但从其所述“桓谭言‘小说家合残丛小语,近取譬喻,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始若与后之小说近似”,以及《汉志》小说“诸书大抵或托古人,或记古事,托人者似子而浅薄,记事者近史而悠缪者也”等语来看,鲁迅也有着自己的小说观念。在 1924 年 7 月的西安暑期讲学中,他对自己的小说观作了明确阐释,他说:“《汉书·艺文志》上说:‘小说者,街谈巷语之说也。’这才近似现在的所谓小说了,但也不过古时稗官采集一般小民所谈的小话,借以考察国之民情、风俗而已,并无现在所谓小说之价值。”他进一步指出:“在文艺作品的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源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到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至于小说,我以为倒是起源于休息的。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咏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所以诗歌是韵文,从劳动时发生的;小说是散文,从休息时发生的。”鲁迅受西方文艺思想的影响,认为诗歌起源于劳动、小说起源于休息,这一结论透露出了鲁迅的小说观念。这与他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叙述中国小说的历史从“神话与传说”开始是完全一致的。这种小说观念成为了鲁迅确定小说史叙述对象、评价古代小说作品的历史价值的核心思想和重

鲁迅儿童观

感受鲁迅儿童观 作者:陈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574 更新时间:2009-11-30 “五四”前后,西方新思潮涌进中国,这其中也包括自l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一直发展着的儿童观。在卢梭《爱弥儿》的译介和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家树立的新的儿童观的冲击下,对儿童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与当时“人的解放”相呼应,1918年1月《新青年》刊登了征求关于“儿童问题”文章的启事。同年9月,鲁迅率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在新文化运动的强大推动下,儿童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尤其是1917至1921年,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来我国讲学,他提出了以“儿童本位论”为核心的西方现代儿童观,主张儿童是起点,是中心,是目的。“五四”时期的先觉者都程度不同地受到了杜威思想的影响,这其中也包括鲁迅。 鲁迅强调儿童的成长与国家、民族未来的联系,认为儿童“十余年后,皆为成人,一国励衰,有系于此”。鲁迅用他启蒙者的视角发现儿童,关注儿童。儿童,成为他为之“呐喊”的又一群体。 一、救救孩子 鲁迅最为痛心的是那些在封建染缸里身心遭受熏陶并学会了参与“吃人”的少幼者。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该作以它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深刻揭示与批判震撼人心,同时又以“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示了鲁迅关心下一代,寻求变革社会新途径的热切愿望。为什么要救救孩子,孩子的危险与错误是谁造成的?如果从这些问题出发,就可以推导出这样的结论:孩子的危险来自于他们成长的环境。一句话,那就是一个充满杀机的生存空间,一个“吃人”的社会。 《狂人日记》描写:“一伙小孩子,也在那里议论我,眼色也同赵贵翁一样,脸色也都铁青。”《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在街上竞看见一个不很能走路的小孩,也知道拿了一片芦叶指着他道:“杀!”咸亨酒店专管温酒的小伙计,孔乙己教他写字,小伙计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小伙计很不耐烦,努着嘴走远。不谙世事的小伙计对孔乙己没有同情心,另一方面,小伙计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这周围的庸众视角,代表着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冷漠的环境背景。孔乙己被封建制度吃掉了,小伙计和咸亨酒店的人同样被吃而不自知,却讪笑着观看孔乙己的被吃,这就更具悲剧色彩。小伙计是鲁迅笔下“麻木”的小“看客”。 孩子如果成长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当然要“吃人”或“被人吃”。所以,要救救孩子。孩子的生活、情趣应是什么样的,健康的成长环境应该什么样的,鲁迅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充分的表现和描述。 二、快乐的孩子、有趣的童年 在鲁迅笔下,描写得最充分的是闰土、阿发等农家少年形象。鲁迅用注满深情的笔调抒写他们的纯朴、善良、活泼、机敏以及那充满童趣的乡野生活。毫无虚饰地表达了他对这些少年朋友的热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