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学》(第三版)-精选.pdf

《内部审计学》(第三版)-精选.pdf
《内部审计学》(第三版)-精选.pdf

中国旅游地理重点整理(科学出版社第三版)

同志们,这份资料很详细,可以再你们觉得合适的范围内加以增减,到时候大家自己把字体改小用于。。。。我就不多解释了,大家懂得。还有啊,里面提示大家要看的图不可以忽略啊 重点的三个大区图建议大家要么熟记要么复印书本 旅游地理 导游欢迎词结构 1 代表接待组团社表示欢迎 2 介绍自己介绍其他人员 3 预告行程 4 表示愿意为大家服务的态度 5 预祝成功欢送词 1 表示惜别 2 感谢合作 3 小结旅游4 征求意见5 期盼重逢 旅游资源调查步骤1 成立调查小组2 确立调查目标 3 收集二手资料 4 制定调查方案 5 准备相关设备 6 制定调查工作计划 7 整理资料分析总结 8 完成景区旅游资源地图编制 9 写景区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旅游概念分布于广阔的地理环境中的一种新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高级消费形式 以旅行游览观光购物交流文化体育锻炼考察研究休闲度假康体疗养消遣娱乐探险猎奇宗教朝觐品尝佳肴探亲访友等为目的的异地暂时居留的社会现象同时也是以各种不同方式分配空间和利用时间的地理现象 1942年瑞士人汉泽克尔和克拉普夫提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不会永久居留也不是主要从事赚钱的活动暂时性异地性 旅游者旅游的主体旅游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任何以消遣闲暇度假体育商务公务疗养学习宗教等为目的不论国籍如何在其居住地境内居留超过24小时一年以下的人特点异地性暂时性享受性回味性 旅游资源旅游活动的客体旅游地吸引旅游者所有因素的总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事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和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特点空间分布上的集中性时间分配上的季节性吸引功能的垄断性易损性不可移动性 观赏性地域性多样性综合性季节性永续性垄断性吸引力定向性 基本特色时间空间经济文化 旅游资源的分类 1 根据资源本身的特性成因差异进行分类 2 根据景区资源的管理等级分类 3 按资源特征与游客等级分类 根据吸引强度世界级国家级区域级地方级 根据功能观光游览型参与体验型休闲度假型购物型 按形成和属性自然和人文两类 按资源客体属性物质性非物质性无知与非物质共融性 按资源发育背景天然赋存性人工创造性两者兼备的复合型 按资源持续利用潜力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旅游业旅游休闲活动的媒介具有服务性质的特殊行业。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为人们的旅行游览提供服务从中取得经济收益的部门和行业,属于第三产业有文化性质 旅游业四大支柱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饭店旅游商品 旅游业特点社会性综合性开放性涉外性季节性脆弱性劳动与资金密集性 旅行社生产和销售旅游商品并通过为旅游者提供导游等服务而取得收入的企业。国外旅行社分为旅游经营商批发商零售商 我国国际旅行社国内旅行社 旅游饭店为旅游者提供食宿和各种服务汽车旅馆度假商务青年旅社会议旅馆旅游饭店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地位 1 构成旅游业综合接待能力 2 取得旅游收入的重要基地 3 体现旅游业服务质量 4 为社会提供广泛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著)复习资料

旅游地理学复习要点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二)名词解释以及关系 1.闲暇和游憩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度假都属于游憩。 2.旅游需要和旅游需求关系 旅游需要:是指旅游者或潜在旅游者对某种旅游产品的渴求或欲望,它是旅游者的一种潜在需求,即旅游者自身感到缺少某种东西,又期望得到某种东西的一种心理状态。 旅游需求: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的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3. 旅游资源和旅游地

旅游学第三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旅游发展的历史沿革 1、Q:为什么说人类的迁移活动不属于旅游活动? A: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在原始社会早期,人类不仅在客观上没有开展旅行活动的物质基础,而且在主观上也难有自愿外出旅行的愿望或动机。当时人类迁移活动的被迫性和求生性都说明这类活动根本不属于现今意义上的旅行和旅游。 2、Q:人类最初的旅行需要是如何产生的? A: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展产品交换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正是由于这一发展,人们需要了解其他地区的产品生产和需求情况,需要到其他地区去交换自己的产品或货物,自愿外出旅行的需要也因此而产生。所以,人类最初自愿外出旅行实际上远非消闲和度假的活动,而是人们出于现实主义和产品交换或经商的需要而促发产生的一种经济活动。 3、Q:近代以前的旅行发展有哪些特点? A:①旅游活动的发展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经济状况有直接的关系; ②商务旅行占主导地位,其次是宗教旅行; ③消遣性旅行活动的参加者多为统治阶级及其附庸阶层。

4、Q:试分析产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A:①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经济的发展,导致工人实际购买力的提高; ②培育了一个巨大的商务旅行市场; ③极大地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人员流动量; ④推动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产生,使较大范围、较远距离的旅行成为可能。 5、Q:为什么人们将Thomas Cook尊称为旅游业的先驱? A:a第一次团体火车旅游(1841年参加禁酒游行集会) b第一次商业性团体消遣旅游(1845年从莱斯特到利物浦) c第一次包价出国游(1845年到巴黎参观博览会) d最早的旅行支票 e第一次环球旅游(1872年) Thomas Cook创办旅行社的活动标志着近代旅游业的诞生。 6、Q:试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旅游迅速发展的原因。认识这些原因的意义何在? A:(1)原因:①从需求方面看:a 战后世界人口迅速增加;b 战后世界经济迅速发展;c 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缩短了旅行的时间距离;d 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使劳动者的带薪假期得以增加;e 城市化进程普遍加快;f 二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旅游地理学课后习题完整版

第一章绪论 1、试分析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 闲暇是指人们扣除工作时间、睡眠时间、其他基本需求满足之外剩余的时间。 游憩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旅游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生活的一个部分。一个显著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前往一个目的地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同时,旅游目的地要提供各种设施以满足需要。2、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3、旅游地理学的基本研究内容有哪些? 旅游产生的环境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通道;旅游资源评价;旅游地演化规律和重要旅游地研究;旅游环境容量;社区旅游;新兴旅游;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旅游规划。 4、试分析旅游地理学与地理学科及旅游学科之间的关系。 (1)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部分,它属于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但与自然地理学和经济地理学都关系密切。 (2)旅游地理学也可以认为是介于地理学和旅游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 (3)旅游活动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旅游地理研究,要涉及到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旅游地理研究者要学习,掌握这些学科与旅游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 20世纪30年代初,麦克默里发表了《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

1、试述旅游地理学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国外学科发展史 中国的 1978—1989:理想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自觉构建学科体系和研究框架 ?关注国外理论前沿,反思自身不足 ?教书育人,提携后生,传播思想 ?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回馈社会 ?建立组织,加强合作 理想主义研究取向的特征及意义 ?就旅游地理学研究本身而言,80年代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数量相对较少,研究范围较窄,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也难称规范,是旅游地理学发展中最为稚嫩的阶段 ?但是从研究的影响力来看,该时期对整个旅游地理学所彰显的“学术启蒙”意味难以抹煞1990—1998:现实主义阶段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旅游地理学家成为旅游规划的主力军 ?研究内容的实践驱动明显,学科本位意识下降 ?研究视野狭窄,对国际前沿关注度下降 ?研究规范性不够,学术贡献不足 现实主义研究取向的影响 ?中国旅游业迅猛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当时注重实效的社会风气,导致了20世纪90年代旅游地理学实用性、功利性的研究取向。研究选题的狭窄,理论研究的忽视,以规划代替学术、以社会实践代替学术贡献的评价模式等是现实主义研究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这种研究取向阻碍了旅游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使学科的中外差距和差异更加明显 1999至今:理想主义的理性回归,与现实主义相结合 旅游地理学主要进展 ?重新显示出对建构理论的重视 ?跨学科研究增多,研究领域获得较大拓展 ?国际交流增多,研究规范得到重视 ?学科获得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增强,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加大 理性回归的含义及意义 ?含义:其一,这一时期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进展得益于知识分子内省后的自我选择,是对现实洞察后的冷静思考以及对理想追求的践行。其二,当前正在进行的理性回归并不彻底,且十分脆弱,是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理性回归 ?意义:功利主义的盛行和理想主义的缺失,是阻碍当今中国科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提升中国的科学原创能力,培养顶尖的科学人才,需要理想主义的价值理念做支撑 2、从学科性质谈谈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国外:各国学者对自己研究领域的称谓虽略有区别,但总的趋势是将研究视野放到闲暇时间从事的所有活动,而重点则是旅游活动;研究旅游和休闲的地理学者中大部分还有其他研究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中国旅游地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饭店服务与管理及旅游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旅游类、饭店类和旅游英语类从业必备的中国旅游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树立空间地域意识,形成旅游综合动态思维,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 思想教育 1. 从祖国锦绣山川的壮美中更加饱满爱国热情,从祖国灿烂的古今文化中更加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学习热情。 2. 树立唯物辩证观点,理解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保护的关系,提高环境意识。 3. 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情趣,在旅游美中陶冶情操,完善修养,提高素质。 (二) 知识教学 1. 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概念;旅游资源类型、特征、成因;旅游资源美学特征与欣赏。 2. 中国发展旅游业的地理条件和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3. 中国不同地域的旅游景观特色,区域旅游分布知识、旅游资源或景点的知识,能正确解释其成因。 4. 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理论知识、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 (三) 能力培养 1.旅游资源的观察、判断其类型、口头表达地能力。 2. 掌握主要旅游地和主要旅游线路,具备自助旅游能力。 3. 熟练掌握阅读旅游地图能力,利用网络收集旅游信息的能力, 4.归纳区域旅游资源特色的能力。 5.培养旅游欣赏能力。 6.引导游客爱护旅游环境,宣传可持续旅游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地理学的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的基本知识体系,理解旅游地理学的性质、中国旅游地理的学习目的与方法,了解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和中国旅游地理研究史略。 2、教学重点:是旅游地理学概念和中国旅游地理基本知识体系。 3、教学内容: (1)旅游地理学概述; (2)中国旅游地理研究述略。 第二章中国旅游资源概述(4学时) 1、教学目标: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理解旅游资源的性质和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了解中国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 2、教学重点: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基本分类。 3、教学内容: (1)旅游资源概述; (2)中国旅游资源的地理背景与特征。

旅游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4*5=20分) 1、旅游地理学 2、旅游者: 3、旅游需求: 4、主题公园: 5、旅游交通: 二.连线题(每个4分,4*8=32分) 美国学者 法显 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学者 伯特·麦金托 《水经注》 北魏 巴特勒 《佛国记》 东晋 郦道元 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1967—1969年 沃尔特·迪斯尼 第一次试验性全国游憩调查 1963年 罗杰斯 迪斯尼乐园 1955年 麦克默里 首次提出环境容量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初 拉佩芝 《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关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6*5=30分) 1根据布兰特和彼特科维奇的观点,人们选择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原因是 2、喀斯特石林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喀斯特石林旅游地空间竞争主要因素

3、我国不同的气候条件对旅游活动的适宜性有什么影响? 4、主题公园的特点有哪些? 五、论述题(总分18分) 试论述我国旅游交通应采取怎样的发展对策? 一、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2、旅游者:是指离开定居国,到其他国家旅行24h以上的人。 3、旅游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上,旅游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旅游产品数量,即旅游者对某一旅游目的地所需求的数量。 4、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的主题,由人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活动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产业。 5、旅游交通:是为旅游者由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各处旅游活动而提供的交通设施及服务。 二。 美国学者法显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加拿大学者伯特·麦金托《水经注》 北魏巴特勒《佛国记》 东晋郦道元将旅游动机分为四类

《中国旅游地理》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内容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旅游地理是旅游管理及相关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是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及以后从事旅游行业工作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全面研究了我国旅游资源形成的环境、特点、分布及其开发利用和发展规律,阐述了旅游活动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明确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研究对象和内容,以及以中国特定地域为研究对象的中国旅游地理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明确发展旅游业与我国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协调发展的关系以及中国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发展方向,重点掌握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形成的原因,掌握各分区最

具特色的优势旅游资源,主要旅游区和景点及其旅游价值以及重要旅游线路。 三、理论教学的内容和基本要求 旅游地理学是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多学科综合性边缘科学。中国旅游地理属于区域旅游地理学的范畴。以中国为特定区域,研究中国大地上的旅游现象与旅游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和规律的一门学科。理论教学从旅游地理学出发,首先学习旅游地理学发展、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任务和内容,逐渐向中国旅游资源形成原因、特点、价值方向学习,进一步学习中国旅游地理分区,了解各分区重要旅游资源形成、分布状况等。在讲授过程中,以适应“新旅游”时代需要和应用为目的,讲清中国旅游资源和各分区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形成原因。并结合实际强化训练,注意课堂讲授和实地考察相结合,尽量采用示范教学和地图教学等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倡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第一编旅游地理概论 第一章旅游地理学――年轻的综合性边缘科学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了解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重点掌握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2.教学内容 一、旅游地理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第二章旅游资源 1.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的概念、旅游资源的类别、特点。重点掌握旅游资源的保护措施。 2.教学内容 一、旅游资源的含义 二、旅游资源的类别 三、旅游资源的特点

旅游管理著名书目

旅游管理阅读书目 思想类图书: 1 、龚鹏程 . 《游的精神文化史论》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1. 【这是一本了解游的精神的经典读本,很值得一读! 】 2 、郭少棠 . 《旅行:跨文化想像》 ,北京:北京大学, 2005. 【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学生去认真

阅读,对于我们理解旅游大有裨益! 】 3 、瓦伦·L.史密斯 . 《东道主与游客》 . 张晓萍,何昌邑等译 .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2. 【这 本书有些的地方写得不够好,但是对于深入理解旅游还是特别值得一读。 】 4 、 约瑟夫 . 皮珀

. 《闲暇: 文化的基础》 . 刘森尧译 . 新星出版社 .2005. 【这是一本哲学著作, 很经典,值得细读! 】 5 、梯利著 . 《西方哲学史》 (增补修订版) . 商务印书馆, 2009. 【如果有来生,我或许会选 择哲学专业,因为哲学让我们学会深刻思考,而这正是我们文科生工

作的利器】 6 、孙隆基著 .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 2004.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我们没有阅读 过,但据朋友介绍很好。很多读者评价也相当高——值得一读!】 7 、凡勃伦 . 《有闲阶级论》 ,商务印书馆, 2007. 【这其实是一本介于经济学和哲学的论著, 很有思想性。也许某些观点过时,但作者思想过程永远值得学习。】

8 、王宁著 . 《消费社会学 -- 一个分析的视角》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旅游是一种 特殊的消费现象。王宁这本书写得很好,值得一读】 9 、纳什著 . 《旅游人类学》 . 宗晓莲 译,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完整版)旅游地理学__保继刚_楚义芳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的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 事务活动的时间之外的剩余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 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从在家看电视到外出 度假都属于游憩。 旅游:(tourism)是指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一部分, 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第二节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旅游地理学(Geography of Tourism)的研究内容 皮尔斯(perce,1989)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下列6个方面: 1.供给的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s of supply); 2需求的空间模式(spatial patterns of demand); 3.旅游地地理(geography of resorts); 4.旅游流(tourist movements and flows) 5.旅游影响(impact of tourist) 6.旅游空间模型(models of tourist space) 郭来喜认为: 1.旅游地起因 2.旅游者的地域分布 3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地域组合、评价、开发利用论证 4.旅游区划 5旅游与环境的关系 6旅游与地方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7.适合不同对象的旅游线路组织与方案设计 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交 通、宾馆、旅行社等组成。 二、研究内容简析 1、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影响旅游产生的条件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般要素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旅游需求水平,包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人口 特征和政策制度。另一类是专门要素,指旅游者个人的情况。 2、旅游者行为规律。旅游者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的研究, 包括旅游动机,旅游动力、决策行为、空间行为以及旅游者行为规律的 实践意义等。 3、旅游流(旅游需求)预测。旅游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相互作用的 形式。 4、旅游通道。旅游通道——为旅游者有居住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为 旅游目的地的各种旅游活动而提供的设施和服务的整体。从地理学的角 度讲其研究的主要是对可进入性的研究以及各种交通方式——航空、铁 路、公路、水路等之间的匹配研究。 5、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与文化 历史遗存、文化环境、以及直接作用于游娱目的的人工创造物。 6、旅游地演化规律 7、旅游环境容量。旅游环境容量——包括自然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意义和 旅游者感应气氛的环境容量。各种旅游资源(场所)各种旅游目的地的旅游 生态指标、社会经济承受指标、旅游者个人的空间标准等

旅游地理学保继刚版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 1. 旅游活动的主体是旅游者。 2.游憩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 3. 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资源。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生理的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自我尊重感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旅游地与客源地的空间互相作用的条件有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达性。 6.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根据历史资料推测将来形势的是趋势外推模型。 7.旅游规划是旅游业发展的纲领和蓝图。 8. 大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环状旅游路线。 9. 汇率下跌,价格不变,旅游需求上升。 10. 主题公园是具有特定主题,由人工创造而成的舞台化的休闲娱乐空间,是一种休闲娱乐业。 11. 共性大,个性强是名山旅游资源的特点之一。 12. 娱乐购物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

13. 当游客量在所有时期都相同时,高峰指数等于0 。 14. 旅游者以其自身的意识和生活方式介入旅游地社会中,引起旅游地居民的思想变化,产生各种影响,这种作用称为示范效应。 15. 城市游憩商业区的类型包括大型购物中心型、特色步行街型、旧城历史文化改选区型、新城文化旅游区型。 16.偶发性饱和与超载常是由于旅游地或其他附近发生了偶然性的事件,这些事件在较短时间内吸引来大量旅游者 17. 旅游区的特性有系统性、层次性、地域性和优化性。 18.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19. 旅游需求预测模型中,定性模型的代表是特尔菲法。 20. 中尺度旅游空间一般采用节点状旅游路线。 21. 游览观光属于旅游活动的基本层次。 22. 旅游需求的季节性强度指数越接近于零,旅游需求的时间分配越均匀。 23、郦道元是岩溶地貌研究的鼻祖。 24、在海岸堆积地貌中,最适于海浴的地貌是砂砾质海岸地貌。

北京林业大学730旅游综合2020年考研专业课初试大纲

北京林业大学2020年考研730旅游综合考试大纲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旅游综合试卷包括旅游地理学、国家公园管理两部分内容。为了帮助考生明确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一级学科之下的旅游规划和旅游管理研究方向的硕士学位考生。 二、考试内容 (一)旅游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不考)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旅游者 第二节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活动行为层次 第三节旅游者的决策行为 第四节旅游者的空间行为 第五节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四章旅游需求预测 第一节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第二节旅游需求的时空分布集中性 第三节旅游需求预测模型 第四节趋势外推模型 第五节引力模型(不考)

第六节潜在游客市场模型(不考) 第七节特尔斐法 第五章旅游资源评价(不考) 第六章旅游地生命周期与空间竞争 第一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应用 第三节旅游地空间竞争 第七章城市旅游与主题公园 第一节城市旅游研究概述(不考) 第二节城市游憩商业区(RBD) 第三节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 第四节主题公园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第五节主题公园布局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旅游环境容量 第一节旅游环境容量研究进展概述 第二节旅游环境容量概念体系 第三节旅游环境容量的量测 第四节旅游环境容量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社区旅游 第一节社区旅游概述 第二节中国社区参与旅游的特点

第三节社区增权 第四节社区旅游参与模式 第十章新兴旅游 第一节替代性旅游与生态旅游 第二节遗产旅游 第三节事件旅游 第四节温泉旅游(不考) 第五节葡萄酒旅游与茶旅游(不考) 第十一章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 第一节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 第二节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 第三节旅游对区域的社会文化影响 第十二章旅游规划(不考) (二)国家公园管理 第一部分绪论 1. 引论——缔造国家公园的概念 2. 重新解读创世纪神话——黄石国家公园(不考) 3. 从美国发明到国际概念——国家公园(网络)的扩展与演变 4. 国家公园与“荒地假设”的再审视 5. 国家公园、民族身份与旅游业 第二部分新世界的视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