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西方文化

17世纪西方文化
17世纪西方文化

17世纪的文化成就

目录

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科学:理性的勃兴

宗教:自然神论

文学:古典主义

时代精神:人性的觉醒

一哲学:怀疑论和经验论

1.普遍怀疑的思想方法

1). 从怀疑出发,确立无可怀疑的真实世界

2). 不是否定外在世界的真实性,而是要颠覆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虚假世界,在经验事实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真实的世界

2.代表人物:

培根:实验科学,外在经验

笛卡尔:理性反省,内在经验

笛卡尔:

1). 代表作《方法论》《沉思录》

2).“笛卡尔式怀疑““我思故我在”强调每个个体“我”的精神世界的真实性、确定性;

精神和物质平行、独立

3). 解析几何发明者

3. 近代思想与中世纪的对比

1)本体论研究转向认识论研究

2)思想方法的不同:

中世纪:超理性的信仰与形式主义的推理

近代:以经验为出发点,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演绎,以理性为真理可靠性的唯一标准

二科学:理性的勃兴

1.对自然的发现

作为自然界的自然秩序

哥白尼的“日心说”;

伽利略(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物体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学说、发明天文望远镜、“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

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被誉为“天空的立法者”

牛顿:万有引力定律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运动三定律:惯性、加速度、作用于反作用定律

机械论的世界观:把力学原理当做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纲领。(取代

了中世纪的目的论世界观)

牛顿墓志铭:

自然和自然律隐没在黑暗中。

上帝说“要有牛顿”,万物俱成光明。

(荷兰)雷汶胡克:显微镜

(英国)哈维:人体血液循环

(荷兰)惠更斯:光波动说

牛顿、莱布尼茨(德国):微积分

2..近代科学兴盛包含的哲学意义:

1)物质运动世界具有客观规律性

2).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3.理性给西方社会带来的两大信念:

自然秩序;天赋观念

三宗教:自然神论(理神论)

1. 英国自然神论之父。赫尔伯特

2. 自然神论:

松散的思想群体

基本观点:强调基督教的理性本质,基督教信仰的道德含义,提倡宗教宽容,突出每个人可凭自己的自然理性认识基督教真理。

自然神论的上帝观-理性的创世者

上帝与自然界相互独立;上帝按理性原则创造世界

尼德兰(荷兰)斯宾诺莎(1632-1677):上帝等同于自然

莱布尼茨:单子论中的元单子-上帝

普列汉诺夫把自然神论称作一种特殊的“天上议会制”

宗教统治和科学兴起背景中的哲学,由于受到宗教和科学的双重影响,从总体上说,其基本特征是调和,即调和哲学与宗教、理性与信仰。

四文学与艺术

1..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的特点:

强调形式的规范:三一律

以理性驾驭情感

摹仿古希腊

讲究对称和谐

雍容华贵、推崇高雅、赞颂荣誉,烘托出讲究规则的理性精神。

高乃依:戏剧《熙德》

拉辛:戏剧《安德洛玛刻》

布瓦洛:《诗的艺术》(古典主义文艺理论:三一律)

2…巴洛克:

一是豪华。

二是它是一种激情艺术,强调想象力;

三是强调运动与变化;

四是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五是浓重的宗教色彩;

戏剧《人生如梦》(1635) 西班牙-卡尔德隆((1600~1681)

五人性的觉醒

文艺复兴:感性的觉醒

启蒙运动:理性的觉醒

人性的乐观

1. 日心说对人的自尊的打击

2. 对人的理性和科学的力量的乐观,坚信人可以在此岸建立人间乐园

3. 反对人全然堕落的基督教教义

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产品的创意设计(正文)

古今中外,文化对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文化不仅作为设计灵感的来源,而且是评价尺度和探索设计创新的一个重要因素,产品设计创新实现的最佳途径是建立基于区域文化要素的本土设计知识与产品设计特征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打造一个多种文化交融基础之上的产品设计创新模式。毋庸置疑,不同的文化会产生不同的产品设计,许多的产品都自然而然地带有本土文化的基因,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往往能带来产品设计的创新。不同文化符号同时呈现,产生的不只 是碰撞与比较,而是多元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在艺术、工艺以及设计上具有非凡的创造力。中华民族古代的艺术和手工艺作品的创造及优雅审美让世人为之倾倒。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对西方文化的强大影响,中国如何在现代语境下发展本土设计文化?设计师对不同文 化应该抱有什么样的态度,怎样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将东西方文化融合起来,并利用多元化的文化促进产品创新设计的发展? 1、东西方文化的比较 众所周知,东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从本质上来讲,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民族性和理论上不同 东西方的民族性有很大差异,东方民族一般比较谦虚、含蓄、好面子,注重家族和群体的利益,而西方民族一般比较热情、务实、追求自我和个性化。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中”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人生处世要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思想道德观念作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儒家思想的“和”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设计,庄子提出的“天人合一”的理念,也是中国古代设计师遵循的设计法则。例如,东西方文化对龙的看法存在巨大差异。在西方的文化中,龙是巨大的蜥蜴,是邪恶的象征。龙的强大成了令人惶恐的事情,龙越强悍,人类越无法驾驭,龙就愈走向了人的对立面,被异化、妖魔化成一种邪恶的东西。而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的农耕社会中,人们最期盼的事就是一年来风调雨顺。而龙是一个图腾,龙被人们赋予了多种神格,既是雨神,雷神。云神,又是风神。是一个能呼风唤雨的神。因此,中国人视龙为神,历代的皇帝都自称为天子,皇帝的身体是龙体。中国人自称龙的传人。龙的形象常常被应用在产品设计中。对龙的态度体现了中西文化的显著差异。中西方各说各的龙,显然如果一方放弃或让步,放弃文化中原有的龙的形象,显然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而将民族文化置于世界文化的视角,舍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类文明的损失。其实有关龙的不同解读仅仅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缩影。对待不同的文化,设计师应该抱着理解和包容的态度,而不是排斥外来文化。 1.2 宗教信仰不同 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是儒教、道教和佛教。而根据伯特兰.罗素的说法,西方文化是基于古希腊文化、犹太-基督教文化以及现代工业文明这三个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姓名:张思予学号:5203012090 [摘要] 传统的世界建筑体系多姿多彩,承载着不同区域的不同文化,不同信念。从总体上看,传统世界的建筑可以分为七个体系:分别为欧洲建筑、中国建筑、古埃及建筑、伊斯兰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美洲建筑。从传统建筑的细节方面来说,传统的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方面的差异,建筑结构的差异,建筑布局的差异以及建筑观念的差异。造成中西方传统建筑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精巧的木质建筑结构,讲究的是对称美,有着与儒家思想相结合的建筑理念。西方的建筑同样以自己在各个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记录在 历史的每个朝代,发出璀璨的光辉。通过对中西方建筑差异的比较,可体现出中西方各自在观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的差异性和优越性。 [关键词] 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建筑是人 “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 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 和“石头的史书”。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分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中西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自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具有鲜明的特色.本文首先对中西文化的基本概况进行了阐释和说明,并且从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找出两者差异所在.我们应该把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优势,找到互补之处,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推动我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一、中西方传统文化概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概况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的,影响了整个社会历史的,较为稳固而又具有动态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观念文化的总和.[1]中国特殊 的地理环境使得中华民族在区域位置上比较独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强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具备内聚性,与此同时,中国辽阔的地域又使得各种文化的构成因素有较大的回旋余地.从地理环境来看,复杂的地形和多样的气候使得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从物质生产方式来看,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固有的特征,即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具有相对封 闭性特点的文化;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无论战乱纷争,政权更迭,其主流仍是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整体性,使得中华文化具 有了稳定性和延续性.但是我们也必须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基本上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进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会的烙印,既厚重、质朴、进取,也包含着因循守旧、安于现状的弱点. (二)西方文化概况 西方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为世界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头主要有两个:古希腊罗马文 化和古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是一种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 思想、科学、艺术、历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侧目的成就.中世纪

警惕西方文化渗透 中美关系研究

警惕西方文化渗透,保护自身文化安全。 美国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这本书的最后部分,写着这么一句话:“当有一天,中国的年然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西方文化最突出的贡献是在科学方面,但它们就把这种方法手段应用到了人对人以及人看待自己的方面,物化一切,将他人看作与其无关的外物,缺少推己及人的同理心、共情心。进而产生功利主义,一切从利益出发,没有道德、良知、怜悯。由此建立的文化、社会制度的核心就是只为了本人、本阶层、本国的利益,肆意鱼肉、欺压他人和他国,其最惨烈的后果就是两次世界大战。 一、文化渗透之大背景 诚如高老师所言,中国崛起同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步伐愈演愈烈,这本质上是一个在强大的中国和一个当下霸主地位的美国之间的矛盾。中国高速发展引起美国危机感,美国,企图通过“和平演变”的温和手段来建立其“文化帝国主义”,妄图在全世界推行其所谓的“普世价值”,实现其世界霸权。西方国家将文化渗透作为一种强有力且阻力最小的手段与工具来实现其对他国西化与分化的目的,这已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产生重要的影响,给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美国的目的是在中国强大的背景下保全的国际地位。所以,美国保留境外反华势力、对中华进行文化渗透成了美国对华战略的一部分。当下,以美国为首制定的世界规则和价值观中,他们将自己的行为贴上“正义”的标签:即“维护言论自由”或“人权”等。让我们过滤掉政治宣传中的情感因素,去思考这些行为背后的实际目的,透过表象看到本质。 二、文化渗透的共同手段 中美关系课一针见血,刺破了美国糖衣炮弹的面纱,指出了文化渗透的存在。现在根据研究课上学到的内容,对美国过去对华政策作一鸟瞰,美国最常用的武器就是所谓普世价值观。以“人权”“民主”“自由”为出发点,负面报道中国,指责我们的行为违反了普世价值。但美国的制度确实成功,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统一的,美国的成功是因为它适应美国国情,而一国国情与本国的历史文化民族构成有不可分离的关系,对美国的盲目吹捧和追随、对本国国情的忽视只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恐怖组织和中东战乱就是例子之一。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假设用美国的价值判断美国自己的行为,广岛和长崎的两颗原子弹:杀死的平民也热爱和平,但这就是用少数的牺牲换取世界和平的实例。若不顾这样行为对尽快恢复和平的重要性,仅踩中“无辜生命”一点而对负面影响的无限放大并加以“违背人权”的标签加以批驳,自然会混淆视听、颠倒是非。 美国在华文化渗透的武器除了普世价值观之外,还有以下几个。 第一,狂热的新宗教,尤其是福音派和其他几个上世纪新崛起的宗教教派。韩国台湾香港和华东华北部分地区狂热的新皈依者基本也来自这几派。 第二,自由持有枪支的思想泛滥。有人鼓吹美国公民凭枪推翻英王暴政,我专门去了解美国枪支泛滥的历史渊源(外防美洲土著报复,内防黑奴造反)还有军火商坐大的情况。就目前而言,美国国内枪击事件频发,在我来看,国内并不禁枪而是严格限制枪支的行为甚为正确,限制枪支有利于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民安全,第三,极端人权思想泛滥。此处不是人权思想,而是极端人权思想。前几天英国再次发生恐怖袭击,还是极端穆斯林,我认为这是政府放任鼓吹一些偏激的人权观念导致的对自己民众的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后果。 第四,利用互联网及其他传媒,利服文化交流、高层论坛、电影电视、学术研讨等途径进行文化渗透 第五,通过资助、扶持中国的某些“西化精英”,实现“和平演变”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

中西方古代建筑设计经典作品分析 在建筑风格多样化的今天,中西方古代建筑的历程是曲折而又漫长的,其中涌现出不少的经典建筑,它们不仅仅是一种风格的象征,也可能是一个时代的象征,同时还极大的影响着后续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一个又一个、一代又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思想的结晶,有着深远的社会意义。 明清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到达了最后一个巅峰,故宫是其代表作之一。故宫坐落于北京城的中心,占地1087亩,合72万多平方米,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建筑传统和独待风格。 故宫始建于1406年,是明代永乐皇帝由南京迁都北京时所建的宫城。从总体布局上说,它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即所谓的外朝和内庭。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文华殿、武英殿作为两翼,为行使朝政的主要场所。内庭由乾清官、交泰殿、坤宁宫和东西六宫构成,为皇室的生活居住区。按四根柱为一间的传统进行计算,共有近万间之多,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宫殿群由紫禁城围护,城高10米,外又围以52米宽的护城河。整座城开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南门为午门、北门为玄(神)武门,东门为东华门、西门为西

华门。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角楼。整个故宫的建筑布局严谨规则,主次有序,并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使空间丰富多变。午门是故宫的正门,在城墙墩台上建有一组建筑。正中是宽九间的庑殿顶重檐大殿,两侧有联檐通脊的殿阁伸展而出,四隅各有一个高大的角亭。这一组建筑称五凤楼,巍峨壮丽、气势浑厚。进午门,经过一个大庭院,再过金水桥,入太和门,即是外朝的三大殿,太和在前,中和居中,保和在后,依次建筑在一个呈工字形的高大基台上。基台高8.13 米,分3 层,用汉白玉砌筑而成。每层当中都有石雕御路,边上都装饰有栏板、望柱和龙头。据统计,有透雕栏板1414 块,刻有云龙翔风图案的望柱1460根,龙头1138个。这些石雕装饰,反映了中国传统建筑独特风格的装饰艺术。同时,在结构功能上又起着排水的作用。栏板下,以及望校上伸出的龙头口中,都刻有小洞口。每当下雨,水由龙头流出,恰似千龙喷水,蔚为大观。太和殿又称金鸾殿,是皇帝发布政令和举行大典的场所。殿高35.05 米,宽63.96 米,深37.20米,是故宫最大的建筑,也是现存全国最大的木构建筑。它的结构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即,先在栓础上立木柱,柱上架大梁,梁上立小矮柱(瓜柱),再架上一层较短的梁;自大梁而上可以通过小柱重叠几层梁,逐层加高,每层的梁逐层缩短,形成重檐;在最上层立脊瓜柱,在两组构架之间横搭檩枋;在檩上铺木

中西方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关键字: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交流冲击对比相互发展和影响。摘要:中国是世界上唯有的几个文明古国,而且中国文化一直未曾遭受过什么大的冲击,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展。然而,由于世界文明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也在不同时期发生过交流或者碰撞。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着与众不同的地方,二者也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今天,两种文化的发展与交融必定会带来世界性质的革新。 一中国传统文化 提起汉族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也有人可能会说: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了,太保守了。 何谓传统文化?它是指以华夏民族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融合、形成、发展起来,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对人类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国汉族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以汉族传统文化为立国之基的中国在世界上存在了长达五千年,对比在历史上强盛一千多年的罗马帝国,却早已不复存在。

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 道德究竟为何物?什么是道?什么是德? 道是宇宙整体自然的规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纲领。举例来说,我们人的身体,从母亲生下来之后,整个身体器官就按一定的规则在运作,整个身体的运作规则,就是道。道不是谁设计的,自自然然就是道。如吃下的食物自然就能被消化吸收,走路时,各个部位的肌肉自然就能够彼此协调运动。人在世间如能随顺自然的规则就是行道,这是多么科学、多么自在的生活! 行道有得于心,行道有得于身,谓之德,它是局部运作的原理原则。譬如我们眼睛是一个局部,眼能见,见就是眼之德。眼之德能见、耳之德能听、鼻之德能嗅、舌之德能尝,每个器官皆有它的特殊作用与规则,若规则错乱,人就生病了。 天有天道,人有人道,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也有其道。如果我们了解人道的内容,在人与人相处时,就自然能和谐有序,从而减轻现今人们所承受的来自人际关系紧张、人事冲突频繁的精神压力。如果我们掌握了人与自然环境相处之道,怎么会遭受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的威胁?即便是君子爱财,也要取之有道。这种种人类生存之道就在传统文化里。 而中国传统文化的格局是“三教九流”,指三种宗教和九种学术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当前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的新特点 苏联解体和柏林墙的倒塌, 宣告了1945 年雅尔塔会议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阵营冷战对立政治局面的结束, 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美国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 俄罗斯、中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不甘落后,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拓展国际空间, 积极推动多极化的发展, 国际政治舞台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要问题, 对话成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式。同时, 由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 短时没有战争威胁, 西方阵营内部也在积极进行力量重组, 出现种种分化。但我们更应该清醒地看到, 虽然冷战结束、西方阵营内部矛盾重重, 但是冷战思维在国际政治中的影响并没有消亡, 相反, 冷战思维在西方对华策略上表现仍十分明显。 一、冷战后西方对华战略的转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以经济、政治、军事为核心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西方国家对华策略也相应作了一些调整, 但是无论怎样调整, 其对华策略中的冷战遏制思维丝毫没有减弱, 他们所谓的调整不过是形式上的调整, 由单纯遏制策略调整为接触中遏制、进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策略。这种形式上的调整, 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首先, 从历史经验看, 单纯的封锁对抗是行不通的。在

西方在进行文化渗透活动中, 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宗教是最重要的渠道和工具。经济文化交流是西方对华渗透的主渠道。近年来, 在游说国会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时, 美国政府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是要在对华接触过程中, 传播西方文明和西方价值观, 进行文化渗透。改革开放以来, 一方面, 我们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和经济健康顺利发展; 另一方面, 在同我国的交流过程中, 他们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等腐朽的东西也带了进来, 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造成冲击。 宗教是西方对华进行文化渗透活动的重要工具。二战期间, 梵蒂冈教廷就曾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教皇和其手下的大主教成为法西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政治帮凶。当前, 宗教更是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心战工具。2000 年10 月1 日, 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 梵蒂冈教廷一味迎合台湾当局的政治需要, 无视西方传教士在近代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 把他们封为圣人, 再一次成为西方国家反华的政治工具。宗教也是宣扬西方价值观、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对华文化渗透的工具。近年来, 西方利用我国对外交流增多和我国对宗教活动管理上的某些疏漏, 积极加强对华的宗教宣传, 进行文化殖民。西方国家为加强对我国进行宗教渗透, 制定了详细的渗透步骤和计划。我国的非法传教活动

《建筑与文化》期刊官网投稿

学术期刊按主管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省级、国家级、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CSSCI、CSCD、双核心期刊等。 省级:主管单位是省一级机构主管的期刊; 国家级:主管单位是国家机构、或一级协会和学会主管的期刊; 科技核心:进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科技核心目录的期刊; 中文核心:进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出版的北大中文核心目录的期刊 投稿方式QQ1422682932 《建筑与文化》杂志,中国第一份建筑文化类专业刊物,国家一级刊物,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刊,中国出版集团重点刊物。本刊对话政府高官、建筑大师、企业精英等权威人士,剖析国内外重要建筑文化现象与事件,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规划设计作品,传递业界最前沿的学术思想,探讨城市与建筑的文化内涵,推介中外建筑文化的最新资讯等。 主管单位:中国出版集团 主办单位: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编辑出版:《建筑与文化》编辑部 国内统一刊号:CN11-5058/Z 国际统一刊号:1672-4909 邮发代号:28-377 ■栏目介绍 材料技术城市居民建设道路桥梁给水排水工程管理建筑规划与设计节能环保设备维护施工技术研究与探讨装饰装潢综合论坛建筑工程类论文。 ■投稿须知 ①稿件应具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②论文以3000字符数为一版,来稿请使用word排版,并请注明作者姓名、单位、通讯地址、邮编、电子信箱、联系电话等,本刊欢迎网上投稿。 ③论文基本要素齐全,文章标题、题目摘要、作者单位、作者姓名、关键词、摘要、结语、参考文献等 ④所投稿件请保证文章版权的独立性,无抄袭、署名排序无争议、文责自负,请勿一稿多投!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我们同外部世界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称,早在文明的初期,居住在当今中国的边疆居民,就同外来势力有了非常广泛的文化交流与接触。这些文化接触不仅来自陆陆,也有来自海上。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在世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文化传播是人类生活的主要样式,是人类社会最普遍、最重要、最深层和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文化的传播和相互影响作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表征和特权,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武器和工具。这既改变了人类也改变了世界,人的生存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文化的传播与相容。文化传播和相容实际上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社会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互动过程。文化的传播,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促成了文化整合、文化增值、文化分层、文化变迁和文化积淀。 由于各自都有着渊远的历史,西方文化对中国的的影响可以说在汉代就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就与中国的东汉王朝开始了交往,这种交往的途径就是通过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到了唐代以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就更加的频繁。着之中有以为很有名的欧洲人叫马可波罗,他的《东方闻见录》在西方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施行,特别是最近十几年,西方文化越来越渗透到国人的生活之中,从肯德基、可口可乐这些快餐文化,好莱坞、走秀这些精神文化,到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西方节日,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世界中。 圣诞节可以说是国内最“火爆”的一个西方节日。其实每年12月25日是全世界大多数基督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都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在欧美国家,圣诞节已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但是在毫无根基的中国,圣诞节绝却被一群自以为和西方人过当一个节日就能显示出自己的那多么大的优越感的众多无知儿童活生生地变成了“狂欢夜”,更可悲的是根据前新闻的调查,很多人连圣诞节是做什么的都不知道。中国社会调查所目前公开一项调查表示,有90%的青年人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同春节,元宵节一样把过圣诞节当成一种习惯。现在对于圣诞节越来越热衷,甚至超过了中国自己的节日,造成端午节等中国重大传统节日被列为别国遗产。圣诞节等西方节日越来越火的同时,我国像端午、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它们的味道却一年比一年平淡。在传统节日这块,西洋文化在神州大陆已由微风细雨演变成狂风骤雨,至少在这快领域,文化的交融更多的体现成了侵占。正如著名作家流沙河说的一样,传统节日目前处境尴尬,而洋节却备受推崇,每逢洋节,那种喧嚣让人瞠目结舌。而每逢端午、重阳、中秋,却相当冷清,让人痛心疾首。 可喜的是,面对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可以看到国家和大众中不乏保护传统文化的声音,“道,德”是我们传承的文化,是随着血液继承下来的做事准则,相信通过人们的共同努力,传统文化不仅不会因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动摇,反而会更加突出。其实吸收外来文化而且会多少促进自身文化传统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中华文化是一种具有巨大包容性的文化体系,包容性正是中华文化能够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之一。我们更多的是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使外国文化服务于中华传统文化。比如之前提到的圣诞节,如果我国的传统节日保护得更好,这些洋节日完全可以补充或强化很多我国原有节日给我们的欢乐和满足,让外来文化的冲击起到补充的作用,而不是侵占。 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战胜自然。西方征服自然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圣经,那容包含三个层次的内容,即人是站在自然之外的,有统治自然的权力;人与自然是敌对的;人要在征服自然的艰苦斗争这才能求得生存。中国文化传统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即人与客体对象的融合,从而达到无我无对象的水平;西方文化传统是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分析,达到控制自然的目的,为我所用。要达到中国文化所尊崇的至高境界,其负载形式通常都是比较柔和的“琴棋书画”等“高雅”技术。而排斥经世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对文化的渗透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渗透 美国文化价值观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影响中国青少年的。 1.利用文化产业的优势进行文化渗透 20世纪90年代,美国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美国式力量,向世界各国辐射,对地球上几乎所有国家进行着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单方面输出,并施加影响。目前美国的文化产业居世界首位,成为最大的文化输出国,繁杂的美国文化商品超越地域、时空限制,到达五大洲的每个角落。可口可乐、麦当劳、肯德基、迪斯尼、CNN(美国有线新闻网)、MTV流行音乐风行全球,好莱坞电影更是深得青年人的青睐。 面对美国消费文化,尤其是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图书、音像制品和网络服务等)冲击着中国文化市场(特别是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这些文化冲击变得更加明显、更加强烈、更加趋于白热化),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念就会潜移默化地西方化或美国化。目前中国在经济、技术等方面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距离,文化产业不够发达,不能够满足有些青少年衣食住行高标准的需求,使青少年对美国产生崇拜、向往之情。一部分青少年的文化价值重心偏向西方文化,“西化”思想在这些青少年中深受欢迎。

此外,美国还将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资源拿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其他文化加以改造,即进行“美国化”之后,据为己有,再重新推广到世界各地,不仅为其带来高额利润,而且达到宣扬美国民族主义和文化至上观念的目的。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花木兰》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传奇故事,讲述一个女孩特别孝敬父母,代替年迈的父亲从军的英勇故事。其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孝道。而在美国迪斯尼公司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中,其主题已经变为女性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孝道的主题居于次要地位。中国一些青少年可能会产生迷惑,主题到底是什么。也许10年、20年后,《花木兰》的传统主题会被“实现自我”的主题所取代;由此推知,如果更多传统题材的文化遗产被西方国家开发利用和篡改,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可能会面临丧失的危险。 2.利用网络文化上的垄断地位进行文化渗透 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公开性、全球性使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能够十分方便地突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来推行文化霸权,渗透价值观念,扩张文化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文化成为实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强有力的“武器”。美国凭借网络资源方面的优势,在国际互联网上到处推销“网络影视”、“网络图片”等思想文化,这些思想文化反映了美国

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

186 1.“欧洲文化线路”发展历程 1.1“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的成立及影响“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一词,最早由欧盟委员会(Council of Europe)(下文简称欧盟)于1987年提出,旨在以“时间范畴”与“空间范畴”上的旅游为手段,向社会展示欧洲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是怎样构成一个有共同文化背景的整体1 。在欧盟的推动下,成立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EuropeanInstitute of Cultural Routes)(下文简称欧洲委员会),负责推进欧盟各国的文化线路研究和保护工作,增强欧洲文化共识。1993年,欧盟第一条文化线路遗产“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西班牙段”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就是上述机构的研究成果下促成的。 在此背景下,“文化线路”才在国际遗产领域引起广泛关注。1994年,以文化线路为主题的专家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之后,文化线路作为遗产类型的理念开始形成。1998年,ICOMOS(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成立的CIIC(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并在2008年正式通过《文化线路宪章》(简称宪章),对文化线路的定义及特征有了纲领性的界定。与此同时,世界遗产委员会也在2005年版的《实施世界遗产操作指南》(简称操作指南)中,以“遗产线路(Heritage Routes)”为名,将文化线路列为世界遗产的特殊项目2 。 作为概念的发源地,欧洲文化线路的认定、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也在近30年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1.2“欧洲文化线路”的核心理念 CIIC《宪章》详细阐释了文化线路的定义和特征;2014年版的《操作指南》也明确提出了作为世界遗产类型的“文化线路”的定义;欧洲委员会则在《扩大“文 化线路”的部分协议的规定》3和《“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4 两个文件中,对“欧洲文化线路”的概念作了最新阐释。上述三者的定义,本质都是以保护文化线路的价值作为出发点,但又有所区别。其中《宪章》与《操作指南》定义文化线路的名词虽然不同,但描述性的文字无实质上的差别。相比较之下,欧洲委员会认同的定义与标准则是站在欧洲普世价值和文化共识的基础上的。 《扩大“文化线路”的部分协议的规定》把文化线路描述为:文化线路,是一处文化性、教育性遗产,同时也是一项旅游合作项目,该项目旨在建立一条或数条基于特定历史路径、文化概念、人物或现象的旅游线路,这些路径、文化概念、人物或者现象对理解和尊重欧洲超越国家界限的普世价值有重要意义。《“欧洲文化线路”授予条件修订》则对“欧洲文化线路”称号的授予提出了有关研究、保护和管理的要求,特别强调应建立独立的保护管理平台。 从概念的阐述能够看出,欧洲委员会特别强调“欧洲文化线路”在当代的社会价值:阐释欧洲记忆、历史、文化,有助于理解当今多样化欧洲社会;促进年轻人的文化交流;促进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这样的认识,来自于欧洲委员会多年的实践经验,截至2014年,欧洲委员会共认定了24条“欧洲文化线路”。 2.“欧洲文化线路”的展示与利用 2.1展示与利用理念 欧洲委员会对“欧洲文化线路”的展示利用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其一,促进欧洲年青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其二,促进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实践和创新;其三,实现文化旅游和可持续文化发展4。 ①促进欧洲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和对话 文/杨浩祥 Yang Haoxiang 欧洲作为“文化线路”概念的起源地,对文化线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在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的统筹下,欧洲文化线路经过四十余年的保护和利用实践,积累了大量经验。尤其是在文化线路的展示利用方面,以“文化体验式旅游”为主导的模式,使欧洲文化线路价值的传承与再生能够落到实处,对我国文化线路和其他线性遗产的展示利用是有借鉴意义的。 As the homeland of Cultural Routes, Europe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its development. With 40 years’ practice of Cultural Routes prot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the European Institute of Cultural Routes gained abundant of experience, especially in the field of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The way which called experiential tourism of culture, makes the concept of value inheritance and revival come true. It definitely be worth to learn something from the Europe for our Cultural Routes prot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as well as other Heritage Routes. 作者简介 杨浩祥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硕士研究生 ABSTRACT 欧洲文化线路;遗产展示与利用;文化体验式旅游 Cultural Rout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Interpretation of Heritage;Experiential tourism of Culture KEY WORDS 欧洲文化线路展示与利用初探 A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al Route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 (a)应包含大量年轻人组成的活动,促进“欧洲公民”概念的发展,增加它的多样性 (b)通过实地接触的方式突出切身的、真实的体验(c)鼓励不同社会背景和地区的欧洲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增加共识 (d)引导不同层面的教育机构参与到保护行动中②促进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实践和创新 (a)探索遗产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的文化艺术活动和项目应得到鼓励 (b)在当代文化与艺术的实践中,要突出最具创造性的,并把它们与技术发展史联系起来,不管这种实践是属于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创新工艺装置、建筑、音乐、文学或者其他 (c)开展有助于消除专业和业余之间的壁垒的社交活动,特别是在欧洲年轻一代的教育问题上 ③实现文化旅游和可持续文化发展 (a)从区域、国家和欧洲等全方面考虑文化旅游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b)充分利用印刷媒体、广播电视媒体和可能的电子媒介,以便唤起社会对该线路文化主旨的意识 (c)促进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欧洲东南西北不同地理区域、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交流对话 2.2展示与利用案例 2.2.1提供不同“主题”的游览路线 登录每一个已认定的欧洲文化线路的门户网站,都可以便捷地找到与该线路有关的自助旅游体验项目。文化线路主题和规模的宏大、遗产内容的丰富多样的特性,具备为游客的观光旅游提供了多样的“兴趣点”的可能。 进入圣地亚哥朝圣路线(The Santiago De Compostela Pilgrim Routes)的门户网站5,能快速便捷地找到该路线不同主题的自助旅游项目,如“从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形式是多样的,但核心系统是思想,即以儒家思想为主,通过融汇吸收各家思想和外来思想文化,而形成体现中华民族主体意识的思想体系. 第一,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超越.这就是说,要把中国置于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站在世界的高度,视野宽阔了,就不会囿于传统而固步自封,也不会因世界变化无穷而不知所措,而是冷静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历史局限,做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文化选择.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有一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与中国典型的封建制相适应的,其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守旧的传统观念形成了尖锐的对照,这就决定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必须进行辩证分析,这是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要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生机,应该站在世界的高度对待传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能彻底否定,也不能全面复兴,只能是对优秀传统实现弘扬超越.所谓弘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继承性,弘扬就是不割断历史,而是尊重历史、尊重民族文化传统,它充分体现出民族的历史继承关系.二是选择性,弘扬不是全面复兴,一定要有所选择,不能让封建腐朽的东西在社会上流行,也不能让优秀的文化传统丢掉.三是时代性,弘扬不是原封不动地复古,而是将传统中的优秀成果为新的时代所用,解决好古为今用的问题.所谓超越,是指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超越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创新性,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东西,一定要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突破;二是超越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优秀的成果,又包括传统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不仅作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在现代社会中产生影响,只有对传统的负面效应进行系统清理,才能超出古代的圈子,实现时代的跨越;三是前瞻性,文化的进步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前瞻性,前瞻性就是前瞻未来,把传统、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在超越传统的基础上,面向世界与未来.对于关系到人类未来的世界性课题,从文化价值观的视角进行解释和阐发,是前瞻性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可以焕发这种前瞻性的意识.总之,弘扬超越作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是讲站在世界的高度看中国,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弘扬,在弘扬的基础上超越. 第二,立足于中国的国情看世界,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主动参与世界文明进程.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世界各民族文化是在相互借鉴、相互补偿中得到发展和提高的,这是文化发展的规律.实现对外来进步文化的借鉴融合,就是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对外来的东西做出符合中国特点的选择.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文化礼仪之邦:有着近四千历史的优美的汉字,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学,灿若星辰的文学之秀,浩如烟海的古籍图书,众彩纷呈的哲学思想,悠久富宏的教育传统,绚丽辉煌的艺术成就,丰富的农林牧渔水利经验,卓越领先的科技理论及发明创造,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丰富精湛的医药卫生知识及技能,珍爱生命的养生之道及体育传统,出奇制胜的军事权谋,五光十色的宗教文化,以及建立在这些文化科技哲学基础上的强国兴邦爱国爱民的治世经验、仁爱礼义的人伦道德规范、崇德齐贤高风亮节的情操修养……我们的传统文化内容博大,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我们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承传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核心——人文精神,继承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毛泽东同志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我读《论语》,一读就是六年.”1938年10月,他在延安特别叮嘱全党:“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发表宣言:

西方文化渗透

西方的文化渗透对涉外院校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中外文化的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天朝向番邦各国的文化传播,借鉴各国的文化艺术到近代中国学习先进国家的经济政治制度再到当代中国与各国的经济文化思想的交流。文化与文化的激烈碰撞带来的不仅仅是思想的解放,更多的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思。 在当代这个相对和平的年代,国与国之间的比拼不单单是硬实力的较量,更多的软实力,特别是国家的凝聚力,文化被普遍认同的程度以及参与国际机构的程度之间的较量。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从内地到沿海,我国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逐渐开放,受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影响,大学生尤其是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状态。与此同时,我们既要看到青年学生热情开朗,易于接受新事物的一面,也要看到他们缺乏人生经验,对西方文化中消极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缺乏识别和抵制的一面,应着力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和引导。 作为涉外类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外语类和文科类院校生,他们不仅仅学习的是西方的语言和文学,更多的是西方的文化与思想。 据光明网在7月十四日的光明观察中写到笔者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的松江校区开展的专项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表现在对其语言、节日、娱乐及生活仿佛是等各方面的认同,其中对美国文化的认同率最

高。 外语学习在上外学生的生活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它对大学生的文化认同起到了最直接的影响。在被问及“对你而言,世界上最有用的语言是哪种”时,有64.8%的学生选择英语,选择汉语的占29.4%,选择其他的占5.8%。课件大多数学生认为英语是最有用的语言。这与英语国家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强势息息相关。在语言使用的习惯上,大学生也深受西方语言的影响,15.6%的学生在说汉语时,经常夹杂着使用外语单词,偶尔会的占70.1%,不会的仅占14.3%。说明外语(特别是英语)已经渗透到中国文科类、外语类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西方的文化对大学生对待节日庆祝的态度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当被问及“一年里你必然要庆祝的节日”时,多数学生表示以庆祝中国的节日居多,但仍有40.6%的学生表示以西方的节日居多。节日时一个民族特有的宗教、社会习俗,也是人类历史传承下来的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的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庆祝时必然的。那么那些外来的西方节日如圣诞节、万圣节、愚人节、情人节、感恩节等,它们来自不同的文化、宗教背景,在中国本无渊源。为什么大学生们还热衷于庆祝呢?这其中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商业媒体的因素,有对外来文化的好奇与新鲜感,更多的是大学生对外来文化的一种认同。 文科类、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同还体现在娱乐方面。调研显示,文科类、外语类院校大学生最细化看的影片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67096341.html,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作者:李慧 来源:《艺海》2011年第03期 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艺术与设计的传统,纷繁浩瀚的造物艺术世界折射出的中西方在艺术、科技、社会等文化领域发展的轨迹,都反映着不同的民族的特质、智慧和审美的倾向,同时也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从东西方的哲学思想上看,西方注重理性,而东方偏重感悟。西方艺术形式的更新取自于它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思想的不断变革;东方艺术形式却能保持相对稳定,正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西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的理念;东方艺术家着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一般以“天人合一”来表现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中国,每个时代都具有不同于前代的风格和特点,尽管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一贯性和延续性,但是在形式上却是以一种不断变化的方式研修的,这也就是中国特色的一脉相承。因此,了解中国传统的最好办法就是从整个的发展过程中去体会。而西方则不一样,西方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古希腊罗马的样式上并以其作为典范,西方的传统就形成这样一种可视的物化形态,然而,传统与反传统使得西方的文化中心不断的转移,使得整个设计一路颠簸,在反复 与动荡之间一直延续。 一、传统思想文化的再认识 ‘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总的说就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由历史沿革传来的思想、道德、人伦、风格、艺术、制度等,概括起来主要是表现在文化方面。”文化实际上是物化的形态,是一个民族在历史上所创造并渗透于一切行为系统里的观念体系。“文化”的“文”就是在某个物体上做记号,标记;“化”则是生衍、造化的意思,是指事物的形态或性质发生改变。因而可以认为,文化是基于物的内涵的表现,其载体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创造,这种创造不见得一定是宏伟的建筑,或光辉的历史遗迹,可能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小景或者是不起眼的小器物,都要我们去深刻地理解和分析。 首先,对中西史前设计艺术进行比较发现,这一时期的装饰设计上有着极大的相似性,也就是在这个最一开始造物的年代,人类的认识是相似或者相同的,然而,此后至今形成纷繁浩瀚的局面说明,影响设计艺术的因素是非常丰富和复杂的,从社会体制、生活习俗到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从设计方面来看,中国与西方的传统概念并不是相同的,中国的所谓传统更多的是指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本民族所特有的审美心理定势,有着很强的意向性,有着可视的形象,同时这种可视的形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发展的,我们可以从整个脉络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一脉相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