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贸易论文

农产品贸易论文
农产品贸易论文

农产品贸易论文,民以食为天是中国的古话,农业产品是人们每天的生活必

需品,而农产品的流通贸易对于人们的生活都是十分重要的,

1引言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部门是可以带来经济增长的部门,农

业投入能够提高可供交易的农产品量、增加农民的收入流[1]。对家庭模式下的农业活动起支配作用的政策的任何变化,将不仅会影响生产,还影响到消费

和劳动力的供给[6]。制度政策的不足与不恰当,导致农业生产及产后投入不足,加剧了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如:农业保险的缺乏,无法弥补农民所遭受的自然损失;农业财政补贴结构与投向不合理,未能有效降低农业风险;正规金

融无意提供农业贷款,农业投入受到限制;土地、房屋、户籍与生育制度限制资源的合理流动,降低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为防范、控制并化解农产品商

品率绩效风险,需要调整农业制度与政策,实施财政金融服务反哺农业的措施,增加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绩效,形成纳克斯所称的“产业部门间的平

衡增长”,增强帕累托改进。但从已有研究文献看:除冉光和实证了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及其配合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同影响[7],温涛,冉光和,熊德平实证了中国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得出中国现行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制度

导致的中国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实际需

求间不协调的事实外[8],其他论述基本上属于理论与政策分析,缺乏实证支持,其余研究隐含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是通过农业投入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并能有

效控制其绩效风险的逻辑,少有涉及财政金融服务控制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

风险的文献,也少有研究财政金融服务与农产品商品率绩效关系。本文拟通过

建立财政金融服务与农产品商品率绩效关系模型展开实证研究,提出控制农产

品商品率绩效风险的财政金融服务建议。

2财政金融服务控制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的理论基础

2.1制度分析

建国伊始,国家为确保工业化的实现,抵御外来压力,为快速建立完备的工业

化体系所面临的现实的长期的“理性”选择就是:国家通过财政制度单方面参与农业剩余分配,金融制度上动员农民剩余储蓄和经济资源,将金融财政化与实

行农产品低价限制吸取农业剩余和农业经济资源的方式支持工业和城市建设。

这是基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初始最优选择,也是内生于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

财政金融服务服从于经济发展战略的资金发展资源积累的最优路径选择。这种

财政金融服务与农产品生产价格限制的制度与政策选择,削弱了农业自身发展

的资金与资源积累而被弱质化。基于国家控制与“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目标下

的财政金融服务体制、结构与功能和农产品价格管控,虽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

步实施而有所改善,但综观中国经济和财政金融的发展,财政金融服务依然倾

向工业和城市。从1985年到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平均

在8%以下,农业科技的财政投入仅占财政总支出的0.536?;1985~1997年间

农业贷款占贷款总额的份额一直处于10%以下,1998~2012年长期维持在5%左右,远远低于财政金融服务工业的比重。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通过财政金

融渠道为国有企业改革注入所需资金。1984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建立的农村

合作基金组织由于背离了它的宗旨,造成金融市场的混乱,未能支持农业发展

而被清理。1988年在政府主导下,改革开始转向城市和工业,财政金融服务更

注意城市和工业,农村改革最终没有能诱导出农村经济的内生金融[9]。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家大量注入财政资金以消化国有金融机构长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同时将其企业化、股份化改造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追求利益最大

化的营利性金融组织,释放了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

供给短缺。进入21世纪,政府不断向金融机构以财政还款方式实施融资参与城市建设和经济活动,而不顾及财政金融服务调控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新中

国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农业剩余支持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现在正是工业反

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阶段[10]。

2.2理论基础

弗兰克?艾利斯认为有效的农业投入能够帮助农民规避农业风险[11],冉光和认为财政金融服务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失灵的重要工具,是从分配和流通

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工具[7],是最有效的激励性工具。冉光和认为政府通过财政金融手段鼓励或限制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发展,财政金融发展规模和速度制

约影响农业发展规模和速度,财政金融资金流通规模和速度制约影响农产品商

品流通规模和速度,税率利率波动影响农业商品价格稳定,财政金融资金结构

制约影响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反过来,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产品商品流通方式、规模、速度、结构、组织决定财政金融发展与资金流通方式、规模、速度、结构、组织[7]。舒尔茨认为对人力资本投入能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流[12]。张龙,贾明德认为财政支出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税

收效果大于政府购买效果[13]。速水佑次郎等认为农业的财政性保护,促进

了农业产出的高速增长和农业收入超过非农产业收入,并由直接保护转为间接

保护[14]。林毅夫,杜为公,Huffman和Evenson认为公共部门投资的农业

技术创新与增加农业产出和增加农民收入有相关关系,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路线[15~17],但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不能简单看成财政和技术问题[16]。

John和Eduard认为一国经济能否最有效配置和利用资源取决于其金融制度的

效率,充分发展的金融制度由多种金融机构、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组

成[18]。Hugh认为,在实践中,“需求追随”和“供给领先”现象常常交织

在一起,二者之间存在一个最优顺序问题,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领先”型金融往往居于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需求追随”型金融逐渐居

于主导地位。……落后国家应采取金融优先发展的货币供给带动政策[19]。Mookherjee和Stiglitz认为当经济不发达时,为缓解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带

来的不利影响,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很低,人们只能组建金融中介体。只有当

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达到某个临界值之后,人们才有能

力参与金融市场,这样金融市场才能形成[20,21]。王尔大,于洋通过农民

对农作物保险意愿[22]和谢汪送,郑美华对相互制保险[23]实证了该理论。农业融资理论认为:农村居民特别是贫困家庭,没有能力储蓄,因而农村广泛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由于农业天然存在着收入的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低收

益性等缺点,农业不可能成为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商业化金融机构的融资对象。因此,必须靠政府通过建立非营利性的专门化金融机构从农村外部注入政

策性资金,制定较低的农业贷款利率,降低农业融资成本,以增加农业生产投入,缓解农村贫困[16]。不完全市场竞争理论认为: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

全竞争的市场,借贷双方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如仅靠市场机制可能无法生

长出农村社会所需要的金融市场。因此,有必要采取诸如政府适当介入市场以

及借款人的组织化等非市场化措施[16]。因此,财政金融服务控制农产品商

品率绩效风险的政策选择是:改善财政金融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建立财政金融服务协同配合控制的体制机制模式,优化财政金融服务的结构、投向与功能,在传统农业改造还没有达到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有能力参与金融市场时,

实行财政金融服务政府控制的货币供给政策。这一结论需要实证检验。

3模型构建

为控制与防范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提高过程中的风险侵蚀农民农业经营的增值,需要寻找相应对策,运用有效的工具。根据农业生产函数,结合中国实际,为真实反映财政金融服务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的影响、影

响程度及影响方向,我们选取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作为农民收入

变量Y,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产品商品率作为农产品商品率R,财政金融服务

资本变量K分为财政支农支出变量、银行农业信贷变量与农业保险变量。为分

析投入中的三个变量的配合对商品率的影响关系,在不考虑农民收入、农产品

价格、消费者偏好、人口、制度、农产品质量、自然灾害等变动因素时,采用OSL方法,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建立财政支农支出变量、银行农业信贷额

变量、农业保险变量与农产品商品率变量的自回归关系模型和农产品商品率绩

效模型,由于变量的时间序列具有不稳定性,首先取对数,再取对数差分值,

得到关系模型。

4实证研究及分析

4.1变量选择、数据说明与研究方法

我们选取中国1985~2011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业经营纯收入作为农民收入Y,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农产品商品率作为农产品商品率R,投资变量分为财政支

农支出变量、银行农业信贷额变量与农业保险理赔变量。农业上市公司少,实

收资本数据不具有连续性且难以收集,不考虑在金融服务变量中,为分析投入

中的三个变量及其配合对商品率的影响关系,建立实证模型时分解为三个变量。为了考察证明财政金融服务与农产品商品率、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影响,我们将选择的变量商品率,财政支农支出,支农贷款,农业保险理赔数据通过

整理,根据构建的模型进行实证。由于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属于金融,为便于

分析各自的影响,将(1)式中的金融投入分成(3)、(4)式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同时计算。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5~2012年),《中国国家统计

局网统计数据》,《中国宏观经济网数据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网数据库》。本检验采用Eviews6软件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用的数据是当年的实际数

据及其整理后的数据,为避免模型出现伪回归现象,在本研究中采用ADF单位

根检验法,检验变量的平稳性,对于非平稳性的变量进行处理使之成为平稳时

间序列。如果变量是单整的,我们将对变量做协整检验(CointegrationTest)以确定整体的财政金融与农产品商品率及其绩效之间的长期关系。我们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检验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得出协整检验的结果后,我们

进一步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CausalityTest)判断这些变量之间

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4.2检验结果与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采取含截距项和趋势项的检验方式,对农产品商品率、财政支农支出、农业贷款、农业保险取对数进行检验,分别用S1、FS1、FD1、SI1表示,通过检验发

现它们均为非平稳变量。对其采取差分处理,分别用DS1、DFS1、DFD1、DSI1

表示一阶差分值,进行检验发现经过处理后的所有时间数据序列在1%的显著临

界值水平下是平稳的,同时也都是一阶单整的。

(2)Johansen协整检验

根据上述的单位根检验知道,变量S1、FS1、FD1、SI1是单整平稳的,因此,

可以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判断其是否存在协整关系,而Johansen协整检验

是一种基于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检验方法,根据VAR模型得到的协整方程,由于所检验的变量的时间序列含有线性趋势项和截距项,那么,相应的协整方

程也应包含趋势项和截距项[24,25]。在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之前,首先确定VAR模型结构,由于一阶差分变量是平稳的,所以根据一阶差分变量建立

的VAR模型是稳定的系统[26]。根据VAR模型滞后期选择的5个评价指标确定农产品商品率变量S与衡量财政金融整体服务的财政支农支出变量FS、农业

贷款变量FD和农业保险理赔变量SI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期为4;为进一步证实其滞后期为4的VAR模型是否最优,又利用Q统计量、JB检验发现其拟合度很好,残差序列具有平稳性,的确为最优模型。在变量、模型满足了协整检验

的条件后,进行协整检验得到的结果是:在1985~2011年的样本区间内,在5%

的显著水平下,S、FS、FD、SI四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格兰杰(Granger)因果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确定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后,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其因果关系。为准确判断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采取不同滞后期进行检验,结果是:在最优滞后1期开始,在10%的置信度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是农产品商品率提

高的原因,但到第4期开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不能继续促进农产品商品率

的提高,且随着时间的推进,会降低农产品商品率,这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产

品商品率的冲击影响检验结果一致。从一开始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并未得到财

政支农支出的支持,与我国现实相符:我国农业补贴大多是“人头”费的间接补贴。这种“人头”补贴多是非生产贷款利息补贴,农资补贴、建设性经费、农

业科研经费及其它与生产有关的直接投入少[27],满足了人们“不劳而获”

或“少劳多获”的心理,弱化了商品率的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达到供需均衡后,依靠财政支农支出继续提高农产品商品率会导致农产品供给过剩,降低农产品“价格效率”。从(5)式中也可知道,农业贷款是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的重要因素,农业贷款增加与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互为因果的关系,即农产品商品率提高之后,农民收入会增加,农民进行农业贷款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的激励

始终存在。这与冉光和的实证研究证明农业贷款对农民收入增加有显著影响是

一致的[7]。这也与温涛,冉光和,熊德平实证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一致[8]。但是中国农民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获得农业贷款支持渠道少、方式缺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经营扩大的需要,并且现实中将农业剩

余转移出农业。从(5)式中还知道,农业保险的增加不是农产品商品率提高的原因,但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却是农业保险增加的原因,农业保险对农产品商品

率呈现负面效应。这是由于在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绩效过程中,农民参与农业保

险是财富的消耗,降低了农民自有投入资本和自我保障能力,增加农民负担,

但是,如果农业生产缺乏保险,农民投入越多,损失就越大,随着农产品商品

率提高,农民的风险意识增强,将促进农业保险的发展。所以为防范农产品商

品率绩效风险,在传统农业改造前期,需要建立政府参与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与

政府诱导的农业保险[28]。

(4)财政金融服务配合对农产品商品率的冲击检验

为准确地反映财政金融服务配合对农产品商品率的影响,采用对数值后的向量

自回归模型实施向量冲击检验,结果为:农产品商品率存在波动,其自身冲击的影响力第1年为0.06%,第2年逐年下降到第6年最低的0.002%,之后逐年

上升到第10年的0.01%,自身的影响力弱;财政支农支出、农业贷款配合对农

产品商品率的影响力达到8.541%,其中农业贷款的影响最大,达到8.54%,

其次是财政支农支出达到0.001%,短期农业保险没有影响。主要原因有:一方

面受到耕种面积和自然状况的影响,丰年商品率高;另一方面是我国1985~

1992年实行的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1992年以后实行的农产品价格“双轨制”带来的农产品商品率的变化,直到2008年除粮食外农产品价格全面放开,农产品商品率提高有一定的自我影响。从检验结果可知现阶段需要充分利用财政支

农支出制度与政策支持金融服务农业,调动农民的主体性是农产品商品率绩效

提高的主要途径。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由实证得到如下结论:财政金融及其配合服务有助于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能有效控制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其中:财政服务对传统农业改造的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有正向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响减弱;农业贷款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有较强的正向关系,影响显著,这种影响存在

波动,且形成相互作用的紧密关系;农业保险对农产品商品率绩效提高及其风险控制存在负面效应,短期内影响不显著,随着时间推进负面影响减弱。因此,

传统农业改造过程中控制农产品商品率绩效风险的财政金融服务制度与政策,

需要随着不同时间阶段进行调整,谨慎干预农业产业部门、产业结构、产业项

目与产业阶段,形成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金融有机协调的有效控制农产品商品

率绩效风险的财政金融服务机制与模式,促进农产品商品率及绩效的进一步提高,增加商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农业自我积累,形成农业资金供给与需求的良

性循环。具体分为三个阶段:(1)传统农业改造初期,建立以政府干预为主,市

场机制为辅的财政金融配合模式,确立政府财政金融服务控制的范围,主要重

视农村金融、财政支农服务与农业保险的政府投入的有效配合。(2)传统农业改造中期,改变政府财政服务农业的结构、功能和投向,转变政府财政服务职能,

逐步转向市场机制为主,整合农业补贴资金、扶贫资金、信贷资金,充分发挥

财政政策、产业政策与金融政策协调配合能力。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保

险协调机制和平台。建议由中央财政出资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设立政策性农业

保险公司,各级政府建立农业保险专项基金,鼓励各保险公司开办农业保险。

鼓励和支持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3)传统农业改造后期,建立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财政金融服务有机配合模式。重点健全农业信贷和农业保险机制,建立符合农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的多元化信贷组织,建立符合农业特点的

农业保险供给,建立有效的农业信贷资金供给模式和农业保险供给模式。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摘要 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日益成熟,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都一直处于稳固增长状态。然而,这其中依旧存在如出口种类单一、出口市场集中、低价竞争等诸多咨询题。通过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其比较优势与劣势的分析,引出了产生这些咨询题的缘故。提出了应该加大对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国际贸易规则的了解,调整好出口结构,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规范为先、品质为本,树立国际品牌形象,对其进出口贸易进行战略性调整,以促进中国农产品贸易健康稳固的进展的差不多应计策略。并结合实际情形,对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农产品贸易,中国,现状,应计策略,前景展望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enhancement of domestic productive f orces level and the policy of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ecome maturi ng day by day,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import and export volume are both in continuously growth condition.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questions, such as the exportation types are rare, the markets of exportatio n are centralism, the low price competition and so on. Through the analy 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gricultural product trade and the c omparison advantage and the disadvantage, drew out the reason of there q uestions. suggested that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 ernational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and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rule, adju sts the exportation structure well, displays own comparison advantage full y, take standard and quality a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s, setting up good

_开题报告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沈阳理工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未付款买家论文曝光 黑龙江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问题研究 院(系)_经济与管理学院__ 专业_国际经济与贸易_ 班级____ 一班 __ 姓名_____许泽浩 __ 指导老师_____ 董鸿飞_____ _ 2014_ 年___9 月

一、选题意义 近年来由于俄罗斯经济状况的大为好转及其入世步伐的加快,对俄经贸合作成为了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俄罗斯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对象,两国有着长达4300多公里的边境线,又是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中俄两国在广泛深入的开展经贸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10余年来,随着中俄睦邻友好关系与时俱进的稳步发展,两国经济贸易在中方经济改革逐步深入、俄方经济转轨政策多变的客观条件,也有了较快的发展,自1999年以来,贸易额连续7年以年均近30%的增幅稳步增长,2005年达到29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增长37. 1%。尤其是为了推动中俄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向前发展,两国决定互办“国家年”,双方决定2006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活动,这是两国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必将推动两国经贸关系的向前发展。但从中俄贸易总体上看,双方在农业领域的合作目前仍处在规模小、层次低、不规范的水平上。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亚太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亚地区作为亚太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正日益引起世人的关注,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和我国的黑龙江省正处在东北亚经济开发的热点区域。黑龙江省对俄边境线长达3038公里,是我国与俄罗斯接壤的边境线最长的省份。黑龙江省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又是俄罗斯的近邻,在经济飞速发展,国际贸易日趋自由化的情况下,我省应抓住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充分依托口岸的便利条件,以俄罗斯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快对俄农产品出口的步伐,带动我省经济的振兴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从而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论文的研究将对黑龙江省全面、系统的认识对俄农产品出口提供蓝本和框架,为积极开展中俄农业经贸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目前我国关于农产品贸易和对俄贸易的研究较多,但针对我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涉及到相关省份对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研究就更少。本论文拟以相关理论及知识为基础,通过结合黑龙江省对俄农产品贸易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我省农产品对俄出口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发挥我省相对于俄罗斯农业的比较优势,针对俄罗斯提出切实可行的农产品出口对策和措施。通过对本论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使国际贸易理论从应用的层面上得到检验:在实践上,力争使我省对俄农产品出口得到有效的促进与发展,并为我省对外贸易的发展、三农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事实材料和参考借鉴。

农产品贸易 选择名词解释论述1

选择题 1.中国加入WTO的时间:2001年12月11日 2.评价一个国家某个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常用四种方法 生产率指标,利润指标,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力指数, 3.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并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4.农产品价值的组成 农产品价值=C+V+M C:生产资料价值,即补偿农产品生产中物质消耗部分的价值; V:劳动报酬,即农产品生产中补偿劳动者报酬的价值; M:赢利,即农业生产者为社会创造的价值。 5.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概念以及对我国农产品向日本出口的影响 日本为加强食品(包括可食用农产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该制度要求:食品中农业化学品含量不得超过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对于未制订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农业化学品,其在食品中的含量不得超过“一律标准”,即0.01 mg/kg。该制度将于2006年5月29日起执行。44 肯定列表制度全面提高了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门槛,严重削弱了中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由于“肯定列表制度”的严格限制,部分国内食品、农产品企业对于如何应对感到无计可施,有的企业只好暂时放弃了出口,选择了观望,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来自商务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对日出口的主要是水产品、肉类、蔬菜、水果及其制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山东、辽宁、浙江、福建、河北等主要出口地区,对日出口占其农产品出口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39%、49%、41%、49%和47%。出口受阻将对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造成严重不利的影响。 6.农产品的分类:酒和烟等 7.六种国际贸易术语的具体内容。

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 课程名称: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分析 任课教师:李丽娅 开课学年/开课学期:2012-2013-2 学时/ 学分:30/2 所在教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名称:食品加工与安全 学号/姓名:2121454/王璐 教师评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任课教师签字(章):_________

目录 摘要: (3) 关键词: (3) 1加入WTO对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影响 (3) 1.1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基本状况 (3) 1.2中国农业生产与消费 (3) 1.3中国农产品贸易措施主要变化 (4) 2加入WTO后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政策调整思路 (4) 3影响进出口的WTO协议分析 (5) 4倾销调查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 (5) 5我国农产品遭遇反倾销的成因分析 (5) 5.1反倾销发起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作祟 (5) 5.2众多国家仍未给予我国,市场经济国家待遇 (5) 5.3我国农产品产业结构不合理,重复建设导致恶性竞争 (6) 5.4农产品企业应诉不力 (6) 6我国应对农产品反倾销的有效策略 (6) 6.1强化政府职能,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6) 6.2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协调帮助出口企业应诉 (7) 6.3农产品企业自身的完善 (7) 参考文献: (9)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调查报告

国际经济学 中国农产品进出口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农业不断扩大与世界贸易体系的结合,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力一面成绩显著2012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757.7亿美元,同比增12.9%从产品结构看,产品特征鲜明,进口量依旧比较大的农产品是大豆、食用油、棉花等加原料型农产品,出口稳步增长的农产品是水海产品、园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2012年,大豆进口5838.5万吨,同比增10.9%,再创历史新高,相比2004年增长189%;棉花进口541.3万吨,同比增51.8%,进口额120亿美元,同比增24%;食用油籽进口6228.0万吨,同比增13.6%,进口额377.5亿美元,同比增19.9%;食用植物油进口960万吨,同比增23.1%,进口额108亿美元,同比增19.9% 2013年前五个月出口以水海产品、蔬菜、水果为主前五个月,我国出口水海产品153万吨,增加5.4%,价值77.3亿美元,增长11.6%;蔬菜285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价值34.6亿美元,增长15.4% ;鲜、干水果及坚果110万吨,减少7%,价值13.1亿美元,增长10.4%;粮食110万吨,减少13.3%,价值10.2亿美元,下降0.7%上述四者出口值合计占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的51.3%。 长期以来,农产品出口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带动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一是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世界农产品贸易持续较快增长,农产品出口效益普遍

主要农产品贸易国保护国内产业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

主要农产品贸易国保护国内产业与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日期:2002-12-25 来源:农业部作者: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世界贸易组织(WTO)农业协定对各成员的农产品贸易行为进行了规范,但由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农业协议并没有完全禁止对农产品贸易直接产生扭曲影响的措施,如出口补贴等。发达国家由于在乌拉圭回合谈判的基期(1986年-1988年)有很高的出口补贴金额,因此,即使按农业协议规定的金额的36%、数量的21%比例削减,仍有很大的补贴空间,这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地位。除了出口补贴外,发达国家还采取了其他的贸易促进措施来加强他们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一、进口设置技术性障碍,保护国内产业 关贸总协定(GATT)和WTO各成员经过八个回合的谈判,关税与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的减让和削减取得了稳定的成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提供了活动空间。近些年来,因技术性贸易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不断,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发达国家关于机电产品、纺织品、农产品的安全要求和环保要求不断提高,使发展中国家产品更加难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 (一)对食品卫生和质量监控以及检验检疫的要求越来越严。 2000年1月12日,欧委会发表了《食品安全白皮书》,推出了内含80多项具体措施的保证食品安全计划,提出食品卫生责任首先由生产方承担,食品从饲料开始,经过农场到餐桌和处置的整个链条都要保证安全,要求各方必须保证食品生产和销售的透明度与安全性,要求对转基因产品等有争议的产品加贴标识,让消费者自由选择,决定争取在2002年成立“欧洲食品权力机构”,统一管理欧盟内所有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事务。 日本依据《食品卫生法》、《植物防疫法》、《家畜传染病预防法》对入境的农产品、畜产品及食品类实行近乎苛刻的检疫、防疫制度。对于植物检疫,凡属日本国内没有的病虫害,来自或经过其发生国家的寄主植物和土壤均严禁进口。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的动植物、农产品还需要接受卫生防疫部门的食品卫生检查。对强制性检查食品要逐批进行百分之百的检验。对同样的商品不同时间进口规定每次都有一个检验过程,对这些产品只承认57个实验室的检验结果。 美国FDA(食品和药物管理局)依据《食品、药品、化妆品法》、《公共卫生服务法》、《婴儿食品法》、《茶叶进口法》、《婴儿药法》等对各种进口物品的认证、包装、标识及检测、检验方法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每月被FDA扣留的不符合要求的进口商品高达3500批左右。美国环保局提出,今后盒装或袋装加工后不易腐败的食品(粮谷、干果、茶等)及茶叶,不允许有敌敌畏和三氯杀螨醇残留;俄罗斯对进口中国蔬菜、水果一是要求产品出自生态洁净的地区,二是要指出农作物种植时使用的农药,并规定农药的禁用和限量,三是要出具检验证书、检验报告和卫生证明;日本从1992年起,对进口畜禽实施新的“食品卫生检疫制度”,要求完全杜绝抗生素、磺胺等抗菌剂和农药的残留;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制定了各自的各类兽药在不同食品中的残留限量标准。 (二)食品生产方式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各国在降低关税、消除非关税壁垒的同时,与环境有关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日趋森严,食品的生产方式、技术措施、认证管理等延伸扩展性附加条件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要影响。美国要求在食品加工中引入“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管理体系,以加强对食品出口厂商的监督,并决定从1997年12月18日起要求进口食品必须全面实施HACCP 管理体系,禁止从未实施该管理体系的国家进口水产品和肉类食品,这一规定实质上是对生产过程和

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文

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的毕业论 文 Modified by JEEP on December 26th, 2020.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本文首先研究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现状,之后从我国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贸易壁垒这四方面陈述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完善法律体系,加大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支持,提高农产品企业贸易竞争力、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实施全程安全质量管理,早日与国际同歩等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贸易;贸易壁垒 目录 1前言 1 2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1 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 1 农产品出口贸易结构 1 农产品出口贸易区域分布 2 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问题 3 较低的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制约农产品出口 3 出口农产品竞争力弱 3 出口农产品比较优势下滑 3 农产品出口加工程度低,缺乏品牌优势 4 农产品出口企业抗风险能力差 4 农产品企业融资难 4 农产品企业规模小 5 贸易壁垒越来越高,农产品出口难度大 5 关税壁垒和农业补贴 5 绿色壁垒 6 技术壁垒 6 反倾销的滥用 6 4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对策 7 4. 1积极推广农业产业化,加大农产品贸易信息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 7 4. 2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7

2017年中国农产品月度进出口数据分析(1月)

2017年中国农产品月度进出口数据分析(1月)

2017年中国农产品月度进出口数据分析(1月)

2017年1月,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167.5亿美元,同比增9.6%。其中,出口65.0亿美元,增3.0%;进口102.5亿美元,增14.4%;贸易逆差37.5亿美元,增41.4%。

2016-2017年1月国内农产品进出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谷物进口量同比增8.2% 1月,谷物共进口199.7万吨,同比增8.2%,进口额4.8亿美元,减12.9%。出口11.3万吨,增1.9倍;出口额0.5亿美元,增65.8%;净进口188.4万吨,增4.3%。 2016-2017年中国谷物进口情况一览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2017年中国谷物出口情况一览表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另外,小麦:进口34.1万吨,同比增39.5%。出口0.5万吨,减34.4%。玉米:进口15.9万吨,同比增18.4倍。出口4.9吨,减87.3%。大米:进口24.8万吨,同比减14.8%。出口9.3万吨,增3.2倍。大麦:进口66.6万吨,同比增83.9%。出口11.1吨,同比增1.3倍。高粱:进口57.0万吨,同比减38.3%。出口0.6万吨,同比增2.3倍。 另,玉米酒糟(DDGs)进口3.6万吨,同比减87.6%。木薯(主要是干木薯)进口61.4万吨,同比减4.7%。 棉花、食糖 棉花:1月,进口13.9万吨,同比增7.7%;进口额2.2亿美元,增28.0%。此外,棉花替代性产品棉纱[1]进口17.4万吨,增7.9%。 食糖:1月,进口41.0万吨,同比增42.0%;进口额2.0亿美元,增1.1倍。 食用油籽、食用植物油 食用油籽:1月,进口817.8万吨,同比增37.2%,进口额36.0亿美元,增52.3%;出口10.8万吨,增16.1%,出口额1.6亿美元,增4.5%;贸易逆差34.4亿美元,增55.7%。其中,大豆进口765.5万吨,增35.3%;油菜籽进口39.3 万吨,增1.8倍。

我国农产品所面对的贸易保护主义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Abstract (3) 第一章我国农产品出口状况分析 (4) 一、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量变化情况 (4)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格局与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状况分析 (4)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格局研究 (4) (二)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状况分析 (5) 第二章我国农产品所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分析 (6) 一、我国一些主要农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 (6) 二、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我国的影响 (8)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8) (二)技术性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市场面临缩小的可能 (8)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加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成本 (9) (四)不同类别和不同地区的农产品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程度不同 (9) 三、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多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纠纷 (9)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国际方面的原因 (10)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国内方面的原因 (11) 第三章我国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3) 一、我国突破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13) (一)我国政府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13) (二)逐步使农产品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 (14) (三)积极开展国际认证工作 (15) 二、建立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机制 (15) 三、充分利用WTO规则,解决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争端 (16) 四、改革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体制和生产经营体制 (16) (一)我国企业应对国外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对策 (16) 五、构建我国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18)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0)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发展战略分析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与发展战略分析 摘要: 介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分析了影响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制约因素,并提出深入研究问题,对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农产品贸易现状制约因素发展战略 前言 我国是农业生产大国,许多农产品总量位居世界第一,近年来,随着国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日趋成熟,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然而,。因此,研究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制定和选择中国农产品出口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一)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占出口总额比重不断下降 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就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农产品产量第一大国,但农产品出口额增长速度缓慢,2000年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15%,到2007年也只是增长到17.9%。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比例也不断下降,从2000年的6.3%下降到2008的2.8%。 (二)农产品加工不合理,初级产品比重远高于深加工 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以加工程度低、附加值较小的初级产品为主,深加工能力不强,初级产品比重达到80%,深加工产品只有20%。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的比列分别为25%和75%,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深加工占其总生产量的90%以上,加工转化后产值增加2-3倍;厄尔中国农产品加工只占其总生产量的25%左右,加工产值只增加30%左右。造成中国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中国农产品贸易的整体品质和收益。随着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也逐步提高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比如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85亿美元,全部农产品出口总额提高到31.4%。 此外,中国相对应发达国家比较落后的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和设备问题,增加了中国农产品的成本,也影响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三)农产品进出口贸易连续五年出现逆差 中国农产品贸易自2004年起连续5年出现逆差。2008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放缓,进口高速增长,贸易逆差快速扩大,成为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年份。2009年1-4月,中国宁产品贸易逆差仍大幅下降,为30.1亿美元,同比下降45.2%。 二、影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制约因素 (一)农产品贸易环境恶化 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围际农产品贸易环境越来越复杂。技术性

中澳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 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一、澳大利亚农业及中澳农产品贸易 1.澳大利亚农业概况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耕地、草地资源,农牧业高度发达。其农业用地446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77400万公顷)的57%。其中,种植业用地 4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10%,以种植小麦、大麦、水稻、油料、棉花、甘蔗为主;畜牧业用地约39800万公顷,占农业用地的90%,以饲养肉牛、绵羊、奶牛为主,但猪禽养殖近年的发展也很迅速。澳大利亚农业以农场经营为主,农场的平均规模约1654公顷。其中,规模在500公顷以上的农场 67600个,占总数的46%,以绵羊、肉牛和奶牛的生产为主;100~499公顷的农场约48500个,占总数的33%,除部分生产肉牛、绵羊、奶牛,其他多以谷物生产为主;规模在49公顷以下的农场约31200个,占21%,主要用于园艺产品生产及作物育种。澳大利亚53.5%农场实行专业化经营,其中,32.5%专门经营畜牧业,约21%专门经营种植业。 澳大利亚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专业化、集约化程度高,小麦、大麦、棉花、糖以及大部分畜牧产品的产出规模巨大、外贸依存度很高,每年75%左右的初级农产品以及25%的加工农产品都要依靠国际市场销售。其中,大米、牛肉和奶制品的出口量占产量的60%左右;小麦、大麦、芥子油、食糖均超过70%;棉花、羊毛更是达到95%以上。目前,澳大利亚是世界上羊毛的第一大出口国,牛羊肉、大麦的第二大出口国,奶制品、棉花、食糖、油菜籽的第三大出口国,小麦的第四大出口国,其出口变化对这些大宗农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有显著的影响。 澳大利亚是仅次于欧盟、美国、加拿大、巴西和中国的世界第六大农产品出口国,也是主要的农产品净出口国。主要出口市场依次是日本、美国、中国、欧盟、东盟、新西兰以及韩国等。 2.中澳农产品贸易

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

中国农产品贸易数据 (一)严重限制了我国的外贸出口 近年来,我国一些出口产品频频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出口受阻,有的甚至退出 了市场,损失趋于上升。中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TBT的影响,具有国际竞争力 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受到发达国家TBT的限制,造成每年约90亿美元的损失。[6] 日本从2019年5月29日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的标准极其严格,导致我国2019 年6月份对日农产品出口额大幅减少,为5.69亿美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8%。[7]据测算,受“肯定列表制度”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包括:茶叶出口涉及就业310万人,蔬菜涉及314 万人,烤鳗涉及43万人。[3]2019年,日本将我国出口的大米检测指标由1993年的47项增加到现在的116项,致使无锡的大米出口由1980年代每年的10多万吨下降到零。 [8]2019年5月9日和5月28日,日本厚生省实施批批检验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有13 家企业的16批产品分别被检出呋喃它酮和呋喃唑酮超标,这使企业通关时间加长,出口 量进一步萎缩。[3] 近年来,发达国家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不断加大对进口茶叶的农残 检测,提高检测标准,对福建乌龙茶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日本对进口的茶叶设置了108 种农药残留最高限量标准,而实际检测项目多达142种。与欧盟的比较,不仅量多,有的 指标还严于欧盟。2019年5月29日,日本实行“肯定列表制度”,对茶叶农残的检测要 求大幅提高。有限量的农残项目从原来的83项增加到144项,无限量标准实行“一律标准”,即限量为0.01mg/kg。日本对设限外农药采用统一标准,大大增加了福建出口的乌 龙茶农药检出的概率。这使得福建乌龙茶的出口量从2001年的14296吨/年下降到2019 年的12626吨/年,出口金额从2001年的3476万美元下降到2019年的2976万美元。 [9]1999年7月以来,欧盟大幅度增加了出口茶叶农药检验的项目,同时提高了标准的严 格度。在数量上由1999年的6种增加到2019年的216种,其中93.6%农药的最大残留限 量为0.01mg/kg,为仪器的最低检出限,大大增加了我国茶叶出口的困难。而且,欧盟仍 然根据1998年第98/82/EC号规则中有关农药残留最高限量的规定,坚持对干茶叶(固体物) 中的农残进行检测,即检测每公斤干茶叶中农药残留的含量,而不是按照消费习惯对 茶水中农残进行检验,对干茶叶取样检测的方法导致出现农残大量超标现象。随着欧盟实 施的茶叶农残检验标准越来越苛刻,中国对欧盟茶叶出口逐年下降,1998年中国对欧盟(25国)出口茶叶4.3万吨,2019年出口茶叶1.8万吨,九年间下降幅度达58.1%。[3] 在禽肉进出口方面,中美禽肉贸易面临的严重问题是贸易不平衡,我国进口量大,出口量少,2019年中国自美进口禽肉超过60万吨,出口为零。美国总统布什签署的《2019财年综合 拨款法案》第733款规定,不得将该法案拨款用于制订和实施有关允许中国禽肉产品进口,这严重影响了中美禽肉贸易。2019年3月10日,美国参议院正式通过涉及限制进口中国 禽肉产品的《2019财年综合拨款法案》第727条款,继续关闭了中国禽肉产品出口到美国市场的大门。[3] (二)提高出口成本,削弱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从经营成本角度来分析,TBT措施对农产品出口企业会产生成本障碍作用,具有负面 影响,从而进一步削弱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中国出口农产品受阻在很多情况下是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文献综述 一、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如表1所示,2001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279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进口额为113.8亿美元。 2002年:农产品出口额为180.4亿美元。 2003年:农产品贸易总额为403.6亿美元,农产品出口额214.3亿美元,农产进口额189.3亿美元。 2004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14.2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233.9亿美元,进口额为280.3亿美元。 2005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562.9亿美元,农产品出口总额275.8亿美元,进口总额287.1亿美元。 2006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0.2亿美元,其中农产品出口额310.3亿美元,农产品进口额319.9亿美元。 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 入世以来削减关税、扩大市场准入等进口促进措施的实施,极大改变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格局。由于进口快速增加而出口增长缓慢,2004年我国农产品首次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9.03%。2005—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连续表现为逆差,但逆差规模相对较小。 受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进口主体贸易规模快速扩张,2008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剧增,远远超过此前各年的逆差水平。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91.6亿美元,同比增长27.0%。其中,出口额为405.0亿美元,同比增幅由上年的17.9%下滑到9.4%;进口额为586.6亿美元,同比增长42.8%。贸易逆差为181.6亿美元,同比增长3.4倍,占农产品进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31%。2009年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回落明显,全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921.3亿美元,同比下降7.1%。其中,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进口525.5亿美元,同比下降10.4%;贸易逆差为129.6亿美元,同比下降28.6%。

2007年中国农产品贸易进出口额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最新动态 2008-5-28 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双增长。进口增幅大于出口增幅,农产品贸易逆差迅速扩大。2007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为781.0亿美元,同比增长23.0%。其中,出口额为370.1亿美元,同比增长17.8%;进口额为410.9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农产品贸易逆差40.8亿美元,同比增长5.1倍。 12月当月,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84.8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其中,出口额为4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为43.8亿美元,同比增长46.3%。农产品贸易由去年同期2.8亿美元的顺差,转变为逆差2.9亿美元。 一、粮食1出口增长62.5%、进口下降56.7%,净出口增长2倍多 2007年,中国出口粮食991.2万t,同比增长625%;进口155.7万t,同比下降567%;粮食净出口835.4万t,同比增长2.3倍。 稻谷产品22007年出口134.3万t,同比增长7.2%;进口48.7万t,同比下降33.2%;净出口85.6万t,同比增长63.6%。在稻谷产品的进出口贸易中,大米的进出口占绝大部分,具体比重分别是出口占97.1%,进口占95.8%。 玉米产品32007年出口491.8万t,同比增长58.7%;进口3.54万¨净出口488.3万t,同比增长61.0%。 小麦产品42007年出口307.3万t,同比增长1.04倍;进口10.1万t,同比下降83.6%;净出口297.2万t,同比增长4.7倍。 大麦产品52007年进口91.3万t,同比下降57.3%。 二、食用油籽进出口双增长,食用植物油出口下降进口增长 食用油籽2007年出口127.1万吨,同比增长4.7%;进口3185.8万吨,同比增长8.8%。其中,大豆出口47.5万t,同比增长20.2%;进口3082.1万t,同比增长90%。 食用植物油2007年出口16.8万t,同比下降58.1%;进口839.7万t,同比增长25.00/0。其中,豆油出口6.6万t,同比下降44.2%;进口282.3万t,同比增长83.0%。菜籽油出口2.2万t,同比下降85.0%;进口37.5万t,同比增长7.5倍。棕榈油进口509.5万t,同比增长0.3%。 三、棉花进出口量下降、食糖进出口均下降、蔬菜出口增长、水果进出品匀增长 棉花2007年出口2.4万t,同比增长51.6%;进口261.5万t,同比下降31.3%。 食糖2007年出口11.1万t,同比下降28.4%;进口119.3万t,同比下降12.6%。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情况分析 2003-3-25 一、入世一年来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主要特点 在WTO框架中,农业是最敏感最弱势的领域。中国农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落后,随着关税降低和进口配额增加,许多人担心中国农业会经不起加入WTO之后的冲击。但是从入世一年来的情况来看,中国农产品出口虽然不断遭遇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却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出口实现了自2000年以来的连续第三年增长,且增幅显著,进口变化不大,入世冲击没有形成。 1.出口总额显著增长,进口总额微增,贸易顺差不断扩大 截至2002年10月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40亿美元,同比增长7.6%。尤其是农产品出口取得可喜成绩,出口额达到142亿美元,同比增加16亿美元,增幅达12.6%;进口98亿美元,同比增长1%。农产品贸易顺差扩大到44亿美元,同比增加15亿美元,增幅达51.4%。 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8%,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份额为5.4%,同比下降0.4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总额的4.1%,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顺差占全国顺差的17.8%,同比提高1个百分点。 2.土地密集型大宗农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进口增减不一 (1)粮食出口大幅度增加,进口减少。2002年1-10月中国粮食累计出口1098万t,同比增加400万t,增幅达57%;进口239万t,同比减少13万t,降幅达5%;粮食净出口859t,增幅达92%。 粮食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和小麦出口大幅度增加。1-10月玉米累计出口842万t,同比增加355万t,增幅达73%;小麦累计出口90万t,同比增加37万t,增幅达72%。粮食进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玉米、大米和大麦进口减少。1~10月玉米累计进口0.76万t,同比下降77%;大米累计进口16.5万t,同比下降15%;大麦累计进口159万t,同比下降19%。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_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 !!!" !" 经济纵横 2013年8月(总第356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8,2013(Cumulatively,NO.356)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04年起,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出现逆差,并且持续扩大。我国农业还是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仍然面对着严峻的压力和挑战。文章从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比较优势理论、绿色贸易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发展农产品国际贸易的思路与建议,旨在推动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国际贸易;比较优势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国家和社会 的稳定与发展。从2005年起,我国农业在加入WTO谈判中争取的过渡期已基本结束,农产品贸易环境日趋复杂,市场风险日益加大。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及市场化程度更是不断提高,贸易格局逐步优化,农产品出口贸易额逐年上升,但是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讲述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相关发展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最后整理出一套完整的农产品发展策略,旨在推动中国农产品国际化的步伐。 一、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理论分析 (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 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按比较优势参与国际经贸活动并获取比较利益,是自由贸易理论学派的一贯主张。 (二)绿色贸易理论 绿色贸易是指在贸易中预防和制止由于贸易活动而威胁人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对人民的身体健康的损害,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贸易形式。广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分国内绿色贸易和国际绿色贸易。 狭义上来说,绿色贸易就是指国际贸易中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中,农产品初级产品占了较大比重,而这些产品的技术标准很难达到国际要求的水平,许多国家处于保护其国内市场的考虑便以此为借口处处设置障碍,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二、农产品国际贸易发展环境分析 (一)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对的机遇性环境因素我国与世界的贸易关系呈良性互动局面。首先,近年来我 国农产品进出口一直保持快速“双增长”,2001年到2011年出 口平均增长速度为14.9%,进口平均增长速度为23.0%。其次,我国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世界各主要国家的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为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近年来,中央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对农业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使我国农业保持了比较健康的发展态势,粮食连年增产,蔬菜、水果、肉类、禽蛋、水产品产量也均居世界首位。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我国利用好世界农产品消费结构升级的历史机遇提供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面临的挑战性环境因素我国与世界经济的关系更加复杂。首先,区域贸易一体化在带来贸易创造的同时,也带来贸易转移;其次,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市场势力不强,跨国涉农产业巨头正在加紧登陆我国;第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本身具有“弱质性”。首先,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具有农户数量多、生产规模小、合作化程度低等特点,大量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在发展生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使得“小农户”与“大市场”难以对接;其次,我国入世承诺的关税水平以及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有限;第三,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产品国际贸易存在问题 (一)农产品缺乏品牌 品牌本身也代表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同时品牌也意味着良好的信誉,信誉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品牌可以带来的效应是贸易中不可忽视的必争利益。 我国的农产品在国际上缺少知名品牌,这使得我国的一些优质的产品无法在交易中获得最优的价格。 (二)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低 由于我国农产品结构不优、市场结构较单一;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大;受农业生产经营条件的落后、农业经营成本的高涨、农业组织化程度低下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低下。 (三)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构成严重威胁绿色贸易壁垒是指为了保护有限资源、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通过制定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标准,对来自国外的产品或服务加以限制。一些发达国家出于特定目的,已将其演变为一种技术壁垒,以此来限制外国农产品的进入。商务部最新调查显示,绿色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四)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一直出现逆差。2003年,我国农产品进口增长大幅超过出口增长,2004年仍保持逆差 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 张雨晨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129) 84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及前景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贸易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入 手,在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中国农 产品贸易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分析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 为实现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农产品贸易发展现状发展前景 一、中国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的地位 从世界农产品出口格局来看,美国一直保持世界第一农产品出口大国的位置,但其出口占世界的额度却在下降,从1980年的17%下降到2004年的10.2%,2004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额为795.67亿美元,中国名列第十(如果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则中国排名第五),出口额为241.21亿美元,占3.1%。总体来看中国的出口地位是上升的,占世界出口比例从1980年的1.5%上升到2005年的3.6%,排名从第9位上升到第5位。 从世界农产品进口格局来看,美国和日本一直是两个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欧盟作为一个经济体,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市场。2004年美国进口额881.12亿美元,占11.2%;日本进口额654.27美元,占8.3%;中国名列第七,进口额422.79亿美元,占5.4%。中国农产品进口增长速度更快,从1985年占世界

的1.6%上升到2005年的4.5%,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农产品进口市场。 另外,都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贸易区的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发展更是突飞猛进。1991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只有80 亿,到了2009 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增长至2130.11 亿美元,增长了26 倍。 二、中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产品贸易额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一直呈现的迅速增长的总体趋势。2004年以来进口量增长尤其迅速,这体现了我国人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但也导致了贸易逆差的出现。到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和进口额均是连续9年增长,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已达985.5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27.0%,并创造出历史新记录。2011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1384.0亿美元,同比增长28.7%。其中,出口543.2亿美元,同比增长24.2%; 进口840.8亿美元,同比增长31.8%。贸易逆差为297.5亿美元,同比扩大48.2%。 我国对东盟农产品的大量进口是造成我国农产品在全球贸易中处于逆差的重要原因之一,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后,我国对东盟总体平均税率由9.8%降为0.1%,东盟对我国的平均税率则由12.8%降为0.6%,双方90%以上的商品实现零关税。通过一年来“零关税”运行,东盟自贸区对我国进出口产生的影响已十分明显,其中对农产品的影响是:关税降

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 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中国-澳大利亚农产品贸易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刘李峰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发展学院刘合光 澳大利亚是中国进口农产品的重要来源国,自2000年起,中国的进口始终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2004年更是达到25.4亿美元,占到农产品进口总额的9.1%,创历史新高。澳大利亚还是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主要来源国,其中,2004年的逆差额为23亿美元,占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总额(46.4亿美元)的49.6%。近年来,随着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澳大利亚越来越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目前已经把开拓中国市场作为其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内容。在不断加大其出口产品营销力度的同时,为使其产品获得更优惠的市场准入条件,还通过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来推动双边自由贸易协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签署。从未来的发展看,这些措施可能会促使澳大利亚农产品对中国出口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在此背景下,本文试图对中澳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及特征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对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作出客观判断。 一、澳大利亚农业及中澳农产品贸易 1.澳大利亚农业概况 澳大利亚拥有丰富的耕地、草地资源,农牧业高度发达。其农业用地446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77400万公顷)的57%。其中,种植业用地4800万公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