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专业:国际经济贸易

题目: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现状和发展研究

一、引言

由于要研究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和发展问题,可以从我国这个整体来着手探讨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问题,由整体再到局部。国外高新技术不叫高新技术,而叫高技术,而对于我国来说,才加上一个新字。在国外,高技术的应用要比国内更为纯熟,故相关产品的贸易也更加活跃。而反观我们国家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则还有着更多的发展空间,如果我们能够找对方法,就可以在这个领域更上一层楼。本文主要讨论的就是集合各种各样的专业观点,来分析研究国外国内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现状,通过通过对广东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现状的分析找出存在的缺陷,再利用这个研究结果找到一些适合的方案去解决,对症下药。最后,可以比较系统的找到今后这个领域发展的前景和道路。那么怎么研究呢?本文强调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的有机结合,调查研究和文献研究有机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有机结合,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理论问题在互动中发展完善,实践问题在互动中得到解决。运用学过的一些统计相关的专业知识,来对历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再参考一些前人研究的结果,来结合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研究成果。

二、主体

一、高新技术产品的含义和特征

首先,高新技术产品的定义。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研究人员罗双临(2004)研究表明有两种。第一,发达国家按照R&D的支出、科技人员的比例、产业标准等定义OECD的定义是:高新技术产品就是指R&D年度经费支出占该制造业年附加值36%以上的产品。包括了:航空宇航设备、自动化数据处理设备及部件、电子设备、医药品、电讯设备、科学仪器、非电动机械(含核反应堆)、电气机械、化学制品9大类39子类产品。

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美国商务部制定的高新技术产品分类,包括:生物技术、光电技术、生命科学技术、计算机及通讯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航天技术、材料设备技术、核技术、武器技术。我国高技术产业的最初概

念起源于1986年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将高技术分为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到2003年根据高新技术发展的趋势,我国调整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划分为软件、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和节能产品、环境保护和地球海洋、现代农业,共9个技术领域1875项产品。为了鼓励外商来投资高新技术产业,以引进国外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技术,增强国内消化吸收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科技部和商务部在2003年组织编制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目录中列明了高新技术产品按技术领域分为11大类,电子信息、软件、光机电一体化、航天航空、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材料、环境保护、新能源和高效节能、地球空间与海洋、核应用技术和现代农业2006年,新版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在2003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包括的技术领域与2003版基本相同,所列产品共计1601项。2006年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共同编制了《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目录包括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现代交通、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与节能、地球空间与海洋、环境保护、核应用技术、农业共11个领域。

其次,高新技术产品是高新技术创新、高新技术商品化和产业化之后的结果,因此它与传统产品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高知识密集度、高风险和高投入。首先高新技术本身的渗透性和相关性使高新技术产品凝聚多种技术,具有高知识密集度。其次在高新技术的创新、产业化、商品化的整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和资金投入。

(2).边际收益递增。随着科技在推动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加强,知识、技术作为高新技术产品最主要的生产要素的投入,使得高新技术产品出现了边际收益递增的特征。

(3).特殊的寿命周期。理想中的产品寿命周期形态是指产品的开发期、投入和成长期是较短的,而成熟期较长,衰退期较为缓慢。但高新技术产品的寿命周期却和传统产品的寿命周期是不同的。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阶段较长,产品的投入和成长期较长,产品的成熟期较短,产品一旦步入衰退期的话,一方面现有用户群将不断减少,另一方面新产品会层出不穷,现有产品很快就被新产品淘汰出市场。

(4).独特的市场需求。一是高新技术产品市场的需求会呈现出不可逆转的单向性。二是高新技术产品存在一种衍生性需求,即高新技术成果可以衍生到有

关的产业和产品中。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Barbara·Breitschopf(1995)提出了理想的竞争优势是在世界市场上拥有相对价格或绝对价格优势。大部分的技术创新都会带来绝对价格的下降并引起高技术产品销售量剧增,而且会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降低相对成本,从而来获得消费者青睐。Barro&Sala.I.Martin(1995)想到了一个只有两种类型国家的世界,如果这两类国家具有不同的投入,且没有资本流动,创新首先会发生在先进国家,而落后国家通过开放去模仿这些新技术。他们发现越开放的国家有更大的能力去攫取来自于世界上其他发达国家的新技术和新思想,从而认为开放国家有更强的吸收先进国家技术的能力。Griffith,Redding&Van Reenens (2000)也分析了本国R&D对来自于国外技术扩散促进作用的重要性,研究发现在低生产率的工业国家中,如果有重要的R&D投入则它们赶超的速度就明显会快一点。Eaton&Kortum(1996)的是研究支持国际技术外溢的存在的,他们发现在OECD国家中有超过50%的增长来自于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创新,即使是对美国这样的技术领先的国家而言,其生产率增长的大约50%也是来自其他国家的技术扩散作用。一国要真正享受国际技术外溢的成果,还必须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R&D存量。通过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可以及时了解国际技术发展的动态,也可以从国际市场上去获取有益于发展的创新思维,为企业进一步创新节省了时间和精力,以形成更多的自主知识产权。

在国内,海闻(1995)这样认为,尽管技术的国际与国内外溢的过程有可能会缩短各国技术上的差异,但本国固有的资源和技术条件对一国的长期发展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仍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史中亮(2003)就着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技术类别制成品出口的作用,和对中国内资企业出口的影响,以中国实际状况为基础,对FDI与出口贸易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虽然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出口具有一定的“挤入"效应,但是从总体上讲,FDI对我国内资企业出口还是有促进作用的。江小涓(2002)还对FDI与中国出口竞争力的关系进行了定量的研究。她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与国内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进行比较,认为FDI有利于优化中国的出口产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竞争力。FDI通过资本形成、技术外溢等效应,提高了我国内资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保证高新技术领先地位的标志和根本条件是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企业的生

存与发展,与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自主的专利的多少有密切关系。王允贵(2002)觉得,中国已经具备攻克中等技术产业核心技术难题的科技实力,我国促进技术进步的方式应该逐步由依赖发达国家的技术外溢及技术扩散转变为自主创新,而创新的方向可在技术产业中寻求突破,因为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符合我国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它能够防范贫穷化增长的出现,因此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紧盯技术产业的发展。邹薇和代谦(2004)一起对产品周期模型进行了扩展,在模型中引入了动态学习效应,研究发现在现今世界经济格局中,高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主要都是被发达国家所垄断的,而低技术产品的创新和生产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来承担,产业的制造和研发存在从北方向南方转移的动态变迁。沈亚军、王宁(2006)经过分析R&D强度、专利申请数和R&D人员占行业人员比重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竞争力的影响,他认为创新对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有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以上几个专家形形色色的研究表明,创新就是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最为显著的特征。高科技日益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手段,很多国家和企业对R&D的投资不断的增加,发达国家R&D的投入占到了GDP的2%-3%,国外大公司R&D的投入占到了销售收入的10%-20%。从而大大改变了国际贸易结构。梁燕群的研究表明要是我国能够广泛地参与贸易创新,并充分利用贸易创新来加强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贸易的联系,加快科技进步和产品的升级换代,改善进出口产品的结构和贸易的条件,实现国际贸易优势的转换与再造,就一定能大大提升外贸竞争力,这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贸易竞争力指数在各年间有明显的变化,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竞争力还是比较弱的,以水平分工参与国际的贸易为主。由此可看出,我国在一些新兴技术领域发明创造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缺乏自主创新。

三、研究的对策

从以上个专家对于现状的分析看来,我门国家的高新技术出口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

1.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严重失衡,出口质量比较低。

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整体竞争力还是很弱。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产品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竞争力是很弱的。

3.地区发展比较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对比较

发达的地区,而中西部地区还是以初级产品出口和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沿海的城市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远要高于中西部的城市。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寻求一些发展的方向。目前中国学者就相关领域的战略选择提出了一些思路。罗双临对这些专家的看法进行了汇总。如王建(1988)提到了国际经济大循环战略。他认为我国第一步可以先在沿海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出口,第二步再在内地产品带着走向国际市场,第三步就是重点支持附加值高的那些重加工业,使资金、技术密集型的产品也走向国际市场。刘重力、胡昭玲(2005)认为应该出口劳动密集型积累资金,同时适度保护和扶持本国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外贸战略虽要重视发挥比较优势,但是不能用比较优势战略作为基本的战略模式,而要挣开用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的传统国际分工模式的束缚,要重视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发展中国家既不能推行全面赶超战略,而且也不能完全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应实行选择性的赶超战略,集中国家力量到关键产业和技术领域中,集中精力在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一些产业以求突破,确保产业结构和经济竞争力全面快速升级。但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发展只是量上的而不是质上的,我国贸易弱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要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要改善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自主出口。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涉及宏观、微观两个层面,问题比较复杂.绝不是单纯依靠政府或企业某一方面的力量就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政府和企业两个方面“双管齐下”。

1.宏观层面——政府的工作

(1)理顺制度和体制制度和体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好的制度或体制能够创造一个公正、有序的经济环境,从最大程度上激发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动充满生机和活力。

(2)进行结构性调整针对当前各地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对高新技术产业进行结构性调整势在必行。结构调整工作要围绕三方面展开:地区结构调整,组织结构调整,部门结构调整,

(3)完善激励机制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我国有很多激励措施,例如中央外贸发展基金

2.微观层面——企业的工作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多属于产品引导型(先有产品,后有市场,对技术的性能绩效、消费者需求、类型、程度、市场规模、成长速度等都无法确定和判断,因此,高新技术产品具有高度的技术不确定性和市场

不确定性。高科技企业就必须比传统企业更加重视国际营销。这主要体现在营销观念、营销技术和营销组织的创新。

(1)营销观念的创新观念决定行为。

(2)营销技术的创新营销技术的创新是我国企业开展国际营销的关键。

(3)营销组织的创新当前,世界领先的高科技企业的营销组织呈现出联合化、扁平化、虚拟化的趋势。这种变化也是高新技术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面对国际营销形式的新变化,高新技术企业必须着手建立营销联盟、调整营销机构、开展营销网络、强化营销沟通,实现营销组织的不断创新。

三、评述

虽然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发展中国家是排在前面的,但与发达国家甚至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经分析得出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总体形势良好,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还存在许多问题,将影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进一步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速度很快,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这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阻碍发展的因素,这些问题中有些是改革和发展过程所不能避免的阵痛,有些则是结构性问题所导致的硬伤。为了让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未来道路能越走越宽广,本文从国外和国内两方面不同的专业学者的观点来学习分析了我们存在的许多问题。总之,我们既要看到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快速提高、出口结构迅速优化升级的积极方面,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正确看待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提高,要不断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培养自主品牌,以提高外贸出口的利润率,增强我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像上文所说的,努力实现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参考文献

[1]海闻.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1995(7):70-73.

[2]江小涓.中国的外资经济对增长结构升级和竞争力的贡献[J].中国社会科学,2002(6):18-23.

[3]史中亮.FDI与中国区域出口互补性的实证分析[J].国际技术贸易市场信息,2003(1):56-61.

[4] 罗双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研究[J] :36-39.

[5] 沈亚军.FDI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06(052) :174-175.

[6] 高志前.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模式的战略调整[J].中国科技论坛,2004(1) :9-11+21.

[7] 郭文姬.强化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J].科学与管理,2000(1):88-89.

[8] 王允贵.产业政策中的中长期主题:发展中技术产业[J].管理世界,2002(4):33-35.

[9]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25-326.

[10]江莎.供应链金融——缓解中小企业融资的良方[J].现代经济信息,2009,

(11):13-17.

[12] 邹薇、代谦.产品周期与南北贸易[J].世界经济,2004(10) :62-63.

[13] 沈亚军、王宁.技术创新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J].企业经济,2006(5) :2-3.

[14] 杨波.中国R&D投入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相关性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6(8) :12-13.

[15] 郭友群、郑承娟.研究与开发投入与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经纬,2007(6):38-40.

[16] 梁燕群.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带——我国沿海地区发展冈内区域合作问题[J],国际贸易2003(4):54-55.

[17] 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117-118.

[18] 孔维海.2l世纪初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思路[J],理论观察2003年(2):33-34.

[19] 芮明杰.市场营销管理:定位·联盟·策略[J],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74-275.

[20] 王建.选择正确的长期发展战略[N],经济日报,1988-1-25(1).

[21] 刘重力、胡昭玲.21世纪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J],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

2005:167-168.

[22]Barro.R.and Sala-I-Martin.X.Economic Growth[M].NewYork,Me Graw Hill lnc.1995:117-119.

[23]Eaton.J and S Kortum.Trade in Ideas:Patenting and Productivity in the OECD[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6(40):251-278.

[24] Griffith?R S.Redding,and J.Van Reenen.R&D and Absorptive Capacity:From Theory to Data,mimeo[Z].LondonSchool ofEconomics,2000,November:78-79.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是21世纪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热点问题。国际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已经从号召转变为一种具体的行动。近 年来,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主要对有关企业社会 责任的理论观点、内容及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欧利文?谢尔顿(Olive Sheldon,1924)在其著作《管理的哲学》中最早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是基于当时出现的一系列 社会矛盾与西方经济活动的问题, 诸如贫富分化、社会穷困,尤其是劳工问题 和劳资冲突等而提起的。随着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 依然存在,企业社会责任逐渐成为研究焦点之一。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 关于社会责任的内涵并未形成统一的认识。 (一)国外主要观点 当前理论界与实务界对于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都达成了初步的共识,但是 不同的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具体包括什么,具体责任之间是否有层级关 系等持有不同的观点。而在此只提出具有代表性的国外观点。 1、同级观。在这种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应履行的具体社会责任没有主 次之分,是并列关系。Eells & Walton(1961)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当企 业在与社会领域发生互动而产生的问题以及治理企业与社会关系的道德原则”。麦克奎尔(Mc Guire,1963)认为,“社会责任的观点假定企业不仅有经济和 法律责任,同时有超越这些义务的社会责任”。阿齐?卡罗尔(Carroll,1979)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 责任。而J.J.Brummer(1991)又进一步把企业责任划分为经济、法律、道德 和社会四种责任,其中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责任;法律责任是指为法律规定的企业义务;道德责任则包括企业就其性质和可能的后果具有 充分的理解能力,对人类福利具有重大影响力及有能力对行为及其后果加以控制;社会责任是企业行为低于社会要求的标准,及引起的后果,应受到惩罚。斯 蒂芬?P?罗宾斯则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超过法律和经济要求的、企业为 谋求对社会有利的长远目标所承担的责任”。 2、层级观。在此观点下,一部分学者认为企业履行具体的社会责任具有一定的 层级观念,以著名的金字塔模型为代表。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阿基.B.卡罗尔(1979)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对企业提出的经济、法律、道 德和慈善期望,并形成金字塔形状。底层为企业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最基本 的社会责任,指企业首先负有生产、盈利和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责任。第二层为 企业的法律责任,即企业需要在法律要求下履行其经济使命。第三层为企业的 道德责任,包括道德标准、规范,反映了股东、员工、消费者和社区关心公平 公正的期望,以及对利益相关者道德权利的尊重和保护等。顶层为企业的慈善 责任,即企业自愿开展行动或者项目来促进人类福利的发展,体现了社会要求 企业成为优秀企业公民的愿望。

上海晟景公司网上电脑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上海晟景公司网上电脑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产品销售方式已不能满足消费者高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渴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最多的信息,以最快的速度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应用,网络销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 刘志敏(2009)认为网络销售一般是指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方式,即利用互联网销售企业产品[1]。企业网络销售以在线交易、客户服务为核心,用以提高商业交易的效率、范围,降低经营成本。针对目前的发展趋势,企业开发网络销售系统是必要的。 1 网络销售的现状及发展分析 1.1 网络销售是一种趋势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催热了国内在线交易市场,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网上购物市场。对消费者来说,金融危机之下对未来收入预期下降,网上购物的价格优势是吸引网民到网上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企业来说,金融危机让企业面临巨大的成本压力,希望借助网购市场拓展新渠道;对企业来说,出口受阻,他们开始把目光转向国内,也推动了国内网购市场的升温。同时网络购物市场也在成为当前新增就业机会的重要来源,王萍(2009)2008年有57万人通过在淘宝网上开店实现了就业,这相当于上海市2008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数的总和[2]。 1.2制约网络销售发展的因素 裴子钊(2008)认为制约我国网络销售发展的因素:网络覆盖率低,网络支付手段落后,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3]。王伟,王丹(2008)认为物流设施不配套,顾客传统购物观念根深蒂固是我国发展网上销售存在的障碍[4]。

1.3 网络销售的发展对策 企业应在结合自身条基础上整合营销渠道资源,根据自己的经营需要选择合适的网上销售模式,李勉(2008)认为如果必要,也可以采用多种网上销售模式[5],同时确定各渠道成员在网络渠道中的角色定位并规范其网络行为。张玲(2010)认为要坚持创新,注意产业链的协同合作[6]。张月瑶(2009)认为要发挥原有优势,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转变不同的销售方式,加大政府的扶持[7]。 2 网络销售的运作流程和系统的结构选择 2.1 网络销售流程管理 网上销售系统整体设计上采用三层浏览器/服务器(B/S)结构,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三层体系的应用程序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放到了中间层进行处理。通常情况下,客户端不直接与数据库进行交互,而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罗永昌(2009)认为设计规划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点: 用户注册:用户注册功能模块就是提供用户注册个人信息和企业收集个人信息的程序接口。用户只要在注册时填写了个人信息资料,在用户下订单的时候,系统能自动从数据库中提取出相应个人信息填入订单。所以设计时候考虑在主页上提供用户登陆模块和用户注册链接,老用户可以在此登陆,新用户可以在此进行注册。 产品发布:如何管理和陈列所有产品,使用户能方便快速的挑选出所要购买的产品,同时要将所有新上市的产品和正在促销、热销中的产品推荐给用户。因此,在系统中将所有的商品进行产品分类。 产品查询:考虑到用户较多关心的是产品名称和价格,本系统允许用户,选择产品所属类别、产品名称、及用户期望的价格水平,再根据这些条件从产品列表中选出符合条件的产品,若没有符合条件的产品则提示未找到。 电子购物车:其实就是一张在内存中的临时表。当用户首次购买时就在内存中创建此表,并向内添加记录。此后的处理就是对此表的处理更新和删除记录[8]。

研究综述模板案例

基于有效教学的教师角色转变分析 摘要:有效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从有效教学背景下分析有效教学的特征,教师角色转变的原因,提出教师角色转变策略。 关键词:有效教学;新课程;教师角色;转变 有效教学是教学质量的一种理想追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师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的需要。研究一方面是为了探讨教师对教育大环境改变的适应与调整;另一方面是为了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够进一步转变,重新认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契合有效教学的内涵。 研究查阅了有关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师角色的数10篇文献,经过整理分析,对研究主题有了一个比较初步的了解,分别从四个方面对研究主题展开论述,最后作出小结。一、有效教学概念 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这一概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育科学化运动,特别是受到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心理学影响下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以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选中[1]。 英国学者基里亚科(C Kyriacou,1986)在《学校有效教学》的专著中指出:“有效教学主要关心由某种教育活动怎样能最好地促进学生的理想学习[2]”。 美国教育家默塞(Mursell)从描述定义上界定有效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结果为判定依据,认为教学结果能持久、学生能自由、有伸缩性与自信、能在生活中运用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3]。 西方学者采用流程图的方式分析教学有效性的各个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背景、过程、产出的角度来考虑教学的有效性[4]。 国内学者通过对西方学者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综合考察,发现西方对有效教学的界定可以归纳为目标取向、技能取向和成就取向三种基本方向,并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也很难找到一种普遍接受的界定[4]。鉴于此,分析采用宋秋前[4]对有效教学的概括,有效教学是师生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 以最优的速度、效益和效率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

国内外研究综述范文国内外文献综述写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 2) 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 1、文献综述的格式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 ___。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前言,要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说明写作的目的、必要性、有关概念的定义,综述的范围,

阐述有关问题的现状和动态,以及目前对主要问题争论的焦点等。前言一般200-300字为宜,不宜超过500字。正文,是综述的重点,写法上没有固定的格式,只要能较好地表达综合的内容,作者可创造性采用诸多形式。正文主要包括论据和论证两个部分,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比较不同学者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及其理论依据,进一步阐明问题 ___和作者自己的见解。当然,作者也可从问题发生的历史背景、目前现状、发展方向等提出文献的不同观点。正文部分可根据内容的多少可分为若干个小标题分别论述。小结,是结综述正文部分作扼要的总结,作者应对各种观点进行综合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和展望。内容单纯的综述也可不写小结。 2、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2.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且文献搜集要客观全面 3.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社会福利理论文献综述 在准备课题《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研究》的过程中,笔者对相关国内外着作进行了选读,并对已发表的相关领域论文进行了研究,以此寻求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现状,了解与本论文有关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总结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从而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吸取经验,并有所创新。 (一)福利、社会保障、社会福利 “福利”一词,英文为“Welfare”,意指人、动物或群体的健康、安全、快乐的一种总体状态,亦指多由政府为有需要的人或者动物提供生活条件、经济帮助等等①。我国社会保障学专家郑功成对从社会学的意义上对“福利”概念作了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福利包括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其中个人福利通常被解释为‘幸福’、‘快乐’的同义语,是指个人对物质生活的需要与个人精神生活的需要的满足;而社会福利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指一个社会全体成员的个人福利的总和或个人福利的集合②。对于社会福利(Social Welfare)而言,它的内涵和外延很难确定,至少可以从三个层次上去理解。在最广泛意义上,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改善和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社会措施,不仅包括社会保障的内容,也包括就业政策、公共文化、免费教育、公共卫生和家庭津贴等等。其覆盖对象是全体国民,包含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英国出版的《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社会保障”不单独列目,而在“社会福利”条目下包括两个主要的子项目:一是社会工作——个人社会服务;二是社会保障——政府的福利项目。在中层意义上,社会福利基本上是社会保障的同义语,是西方普遍用来替代社会保障的一个概念,涵盖了政府和社会为国民提供的各种服务设施和社会保障的各项内容。狭义上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张海鹰(1993)认为社会福利作为国家的社会政策,由国家或社会为 ①参见美国传统词典第4版、牛津高阶英语词典、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5版 ②郑功成,社会保障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6页。

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1 毕业设计材料: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专业:软件开发与测试 学生姓名:李祥坤 班级:0813113 学号:30 指导教师:卢正洪 完成日期:2011-10-23 CRM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文献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网络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公司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客户己经成为企业与公司争夺的焦点。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 ,CRM) 系统作为一种新型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应运而生。本文简要介绍了CRM 系统的结构和分类,以及CRM 的发展,同时对CRM 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基本功能作出了描述,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客户关系管理应用系统设计的模式。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管理系统、CRM 系统、客户 一、CRM 概述 1、CRM 的体系结构

CRM 是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和客户之间建立一种数字、实时、互动的交流管理系统[1 ] 。从逻辑模型角度来讲,一个完整的CRM 系统分为三个层次:界面层、功能层和支持层。其中,界面层是用户与系统之间进行交互、获取或输入信息的接口。通过直观的、简便易用的前台界面,为各项用户操作提供方便。功能层是由各种功能模块构成包括销售自动化、营销自动化、客户支持与服务、呼叫中心、电子商务以及辅助决策等功能模块,执行CRM 的各项基本功能。支持层是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的基础,通常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通信协议等。 2、CRM 分类 通常,CRM 系统分为操作型、分析型和协作型三类。 (1)运营型CRM 。运营型CRM 为分析和客户的服务支持提供依据。运营型CRM 收集大量的客户信息、市场活动信息和客户服务的信息,使得销售、市场、服务一体化、规范化和流程化,主要包括销售、市场和服务三个过程的流程化、规范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在销售方面, 包括销售信息管理、销售过程定制、销售过程监控等。在市场营销方面,提供从市场营销活动信息管理、计划预算、项目追踪等功能。 (2)分析型CRM 。分析型CRM 主要是将大容量的销售、服务、市场以及业务数据进行整合,使用决策支持技术,将完整的和可靠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感兴趣的、可靠的信息,并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必要而有意义的预测,为整个企业提供战略和战术上的商业决策,为客户服务和新产品的研发提供准确依据,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3)协作型CRM 。协作型CRM 是为了实现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交互服务与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策略研究宁波是中国华东地区重要工业港口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是长江三角洲区域中心城市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港口。宁波近几年来进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仍然是以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进行,出口商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高资源、高能源、高污染现象也日益严重。如何加快宁波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对实现未来宁波外贸可持续健康增长意义重大。特别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过后,宁波进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额外的困难,而且已经到了迫切需要加快推进的关键时期。 1 关于外贸增长方式内涵及类型的研究 在提出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之前,经济学界并没有形成完整准确的外贸增长方式科学概念,缺乏对其内涵和外延的明确界定,也很少有涉及到外贸增长方式类型划分的研究。最近几年由于外贸增长方式问题日益受到专家和学者的重视,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外贸增长方式的具体类型,并对其内涵做了些解释。李雨时(1996)认为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内涵应定义为“逐步实现对外贸易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陈家勤(1996)认为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涵义,就是要以提高外贸经济效益为中心,采取综合性的有效措施,特别要在依靠科技进步和不断完善外贸体制的基础上,限制粗放经营,鼓励集约经营;尹硕翔(2001)认为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意义是提高经济活动的效率,增长方式的转变不仅包括技术进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而且包括企业内部机制的变革;简新华和张皓(2008)认为,外贸增长方式是指进出口数量增加和效益提高的途径,涉及进出口物品的种类、结构、数量、质量、品牌、价格、生产要素密集度、技术含量、加工度、附加值、进出口的形式、地域、产业、营销、竞争力等多方面的内容及其影响因素;隆国强(2009)认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主要是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在解释外贸增长方式的各种观点中简新华和张皓定义较为详细,而其他学者定义虽有差别,但实质内容相差无几,他们把外贸增长方式定义为推动外贸增长的方式、方法。可见,就外贸增长方式的内涵,经济学界仍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 同样,在外贸增长方式的类型上,经济学界也缺乏一致的观点。外贸增长方式的概念来源于经济增长方式,涵盖了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内容,这里将外贸增长方式概括为三种类型:数量型、质量型、数量质量协同型。所谓数量型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文献综述

机器视觉技术发展现状 人类认识外界信息的80%来自于视觉,而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 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的最终目标就是使计算机像人一样,通过视觉观察和理解 世界,具有自主适应环境的能力。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同时也是一个交叉学科,取“信息”的人工智能系统,其特点是可提高生产的柔性和自动化程度。目前机器视觉技术已经在很多工业制造领域得到了应用,并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机器视觉是通过对相关的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从而建立由图像或多维数据中获机器视觉简介 机器视觉就是用机器代替人眼来做测量和判断。机器视觉主要利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功能,再现于人类视觉有关的某些智能行为,从客观事物的图像中提取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理解,最终用于实际检测和控制。机器视觉是一项综合技术,其包括数字处理、机械工程技术、控制、光源照明技术、光学成像、传感器技术、模拟与数字视频技术、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人机接口技术等,这些技术相互协调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机器视觉系统[1]。 机器视觉强调实用性,要能适应工业现场恶劣的环境,并要有合理的性价比、通用的通讯接口、较高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较强的通用性和可移植性。其更强调的是实时性,要求高速度和高精度,且具有非接触性、实时性、自动化和智能 高等优点,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1]。 一个典型的工业机器人视觉应用系统包括光源、光学成像系统、图像捕捉系统、图像采集与数字化模块、智能图像处理与决策模块以及控制执行模块。通过 CCD或CMOS摄像机将被测目标转换为图像信号,然后通过A/D转换成数字信号传送给专用的图像处理系统,并根据像素分布、亮度和颜色等信息,将其转换成数字化信息。图像系统对这些信号进行各种运算来抽取目标的特征,如面积、 数量、位置和长度等,进而根据判别的结果来控制现场的设备动作[1]。 机器视觉一般都包括下面四个过程: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0950443.html,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作者:高晓方 来源:《北方经济》2011年第12期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 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着重回顾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之辩、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之辩以及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希望能对我国企业管理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内涵承担 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源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后,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使人们开始思考企业与社会的关系。1924年,欧利文·谢尔顿在《管理的哲学》中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简称CSR)概念,开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自谢尔顿正式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各国学者都在争论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其中最著名的讨论莫过于贝利-多德、贝利-曼恩之间的两次学术论战。 (一)CSR两次学术论战 第一次论战:20世纪30年代,贝利-多德之间关于企业是否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论战始于对企业经营者职能的讨论。贝利认为,股东是企业的唯一委托人,企业管理者应该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而多德教授则认为,企业既有社会服务功能又有营利功能,企业管理者作为多方受托人,应该树立对职工、消费者和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感。之后,贝利和多德争论发生了一些戏剧性的变化,多德放弃了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而贝利反而认为多德原来的观点是对的。 第二次论战:20世纪60年代初,贝利-曼恩之争使得贝利-多德之争得以延续。曼恩批评贝利没有讲清楚为何企业管理者的职责是执行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之间分配企业财富的问题,贝利则认为企业经营者适合担当企业利益相关者受托人和财富分配者角色。之后,曼恩的思想逐渐转变,有条件地接受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 (二)CSR反对派和支持派

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经济发展方式研究综合述评(一) 摘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热点问题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探讨,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并进行综合述评。 关键词:经济发展发展方式综合评价 长期以来,经济发展一直是经济学家们普遍关心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研究的热点所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学家从各自角度出发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及二者关系进行了定义,通过理论分析、构建模型等方法探讨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多要素。从国外来说,亚当.斯密、马克思、刘易斯、保罗·罗默、杨小凯等人都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我国学者在党的十七大以后,站在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了系统研究。一、国外研究综述 (一)亚当·斯密在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围绕富国强民这个目标,展开了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研究成果突出的体现在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他指出,经济发展以工业发展和农业发展为前提,应建立一种制度,市场自由配置资源,劳动、资本自由流动,对外贸不加以干预,才能真正的促进经济全面发展。他还指出,分工、科学技术可以促进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合理搭配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并同资本积累和收入联系起来,强调自然资源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二)马克思的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明确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在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构成该社会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经济发展。这为以后的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制度框架基础。马克思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理论可以解释为较早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理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马克思的“扩大再生产”就是经济发展。马克思的增长方程式有几个假定前提:1.社会总产品分成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部类。2.全部年产品在价值形态上可以分解为三个部分,即W=C+V+M;其中C代表生产产品时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V是补偿可变资本的价值,M是生产的剩余价值。3.产品按照它们的价值交换。4.不存在技术进步。由此出发,马克思首先进行了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使社会再生产规模扩大,经济发展必须进行扩大再生产。并提出扩大再生产的两个前提条件:I(v+m)>IIc和II(c+m-m/x)>I(v+m/x)。以及3个实现条件:I(v+△v+m/x)=II(c+△c)、I(c+v+m)=I(c+△c)+II(c+△c)、II(c+v+m)=I(v+△v+m/x)+II(v+△v+m/)。为经济发展及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奠定了理论框架基础。(三)发展经济学中结构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城乡二元经济模型,被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理论。阿瑟?刘易斯1954年在《曼彻斯特学报》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的著名论文,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式(即封闭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和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二元结构模式)。从而为发展中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提供了一般性或规律性的理论基础。 (四)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模式,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如发展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等。它所强调的规模收益递增、外溢效应、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等,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重大突破。它较好地解释了一些经济发展事实,其丰富的政策内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及发展政策的制定与运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五)杨小凯1991年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经济增长的一个微观机制》,奠定了他在国际经济学界的地位。他以社会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构建了劳动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发展,为经济发展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选题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状况、文献综述文档 (一)选题地缘起和意义 引言 1.选题缘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大量地精力投入到如何更快地促进经济增长上,对就业难问题、收入分配不均问题以及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和医疗等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地关注力度不够,政府职能地缺位、错位、越位现象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发展和完善,尤其是国有经济结构地战略性调整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地改革,政府过去传统地管制型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地现实情况,迫切需要进行全面地政府体制改革,转变 出:“. 南) 等现象严重,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实现经济高速增长造成了大规模生态环境被破坏和环境污染,社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地这些严重失衡,说到底与政府制定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不同时期地方针政策,与政府地管理方式、管理手段,与政府地宏观经济调控能力和公共行政管理能力,有着密切地、甚至决定性地关系④.要解决发展失衡问题,关键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政府地职能定位,合理界定政府管理经济地范围,切实把政府工作重点转变到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服务上来,建设以公平、公正、社会经济和谐发展为目标地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切实改进地方政府某些不良状态地迫切要求.由于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停留在管制型政府地官本位、权力本位地理念之下,地方政府地“单边主义”和信用缺失现象比较严重.由此导致地政府官僚主义、衙门作风使得

政府与公众之间地关系渐行渐远.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在相当程度上出现了以发展经济、经营城市地名义进行圈地、兴建开发区,以公共利益地名义强行拆迁民房,以及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现象.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地政策缺少连续性,缺乏协调性和整体配套,让公众无所适从,“这些信号意味着在原有地制度路径下地改革所带来地额外收益地增加已接近临界值,不进行制度创新,就难以出现所谓地帕累托改进"@,就难以把中国地改革事业推向一个新地阶段,甚至政府地合法性也会遭到一定程度地挑战.另一方面,伴随着经济社会地全面转型,广人群众日益迫切地要求政府能够为他们提供基本而有保障地公共产品和有效地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广人群众越来越期望建设一个公开、透明和没有腐败地政府. 2.研究意义 从实践方面讲,对我国目前服务型政府建设地现状与改进进行研究,有利于贯彻落实党地十 @,1.2 (--) 1 国外( 化地 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一书中阐述了企业家政府理论这一新公共管理地理想实践模式,主张政府在公共服务中地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①.治理理论成为改革公共服务地~个重要理论.治理理论地创始人是詹姆士·N·罗回[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家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M].周敦仁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1.3⑧\:一,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THESIS西瑙.他在《没有政府地治理》一书中提出全球治理地思想.奥斯特罗姆夫妇在《公共事物地治理之道》、《多中心与地方公共经济》等著作中提出多中心制度设计地理念.他们认为,高度地多中心与分化不会导致公共服务成本地提高.对此他们开 列了公共服务多种提供途径地清单:经营自己地生产单位、与私营公司签约外包、确立公共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文献综述 完整版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再版)、付兴竹《白居易散文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刘维,焦淑清《白居易传》(辽海出版社,2009年版)、蹇长春《白居易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4500多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余篇、博士学位论文余篇。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拓展,研究视角和方法更加多元化,研究观念也较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研究主要的研究方向体现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 在白居易研究的多个方面上,成就较为突出地是关于诗歌的研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关于白居易诗歌方面研究的著作有乔立智《白居易诗歌词汇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付兴林,倪超《<长恨歌>及李扬题材唐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张中宇《白居易<长恨歌>研究--中华文史新刊,2005年版》、胡奇光《中国古代语言艺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等4部;研究论文达200篇,其中硕士学位论文50余篇,博士学位论文达4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泛,在研究视角与方法上呈现多样性,在观念上也比先前更为开放自觉。近十年来白居易诗歌研究的主要内容多体现在诗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研究、诗歌语言词汇研究、诗歌意象研究、诗歌对外翻译研究、审美研究等5个方面。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相应的成果,50多篇硕博学位论文对白居易诗歌的相对应之处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研究,整体上对全面了解白居易及其诗歌做出了较大贡献,对白居易集的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测评体系、并对国内外CSR维度进行比较,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描述,并提出企业在处理CSR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针对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点见解。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研究现状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历程 (一)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发展渊源 在中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系统研究始于改革开放以后,至今不过20余年。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我国第一篇以企业社会责任为题的文章——《企业社会责任——访南化公司催化剂厂》发表在《瞭望》杂志1985年第三期,而第一本以企业社会责任命名的著作是1990年袁家方主编的《企业社会责任》。此后,法学家刘俊海将企业社会责任首次引入公司治理研究,认为“公司不能仅仅以最大限度地为股东营利或赚钱作为自己存在的唯一目的,而应当最大限度地增进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社会利益。”随后,我国学者相继从伦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视角来探讨企业社会责任。 2008年全球性金融爆发以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又出现了许多新的视角。盛斌、胡博(2009)阐述了由金融危机到来引发的政府与企业一系列问题。在经济繁荣之时,政府力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那么当经济危机到来时,政府是否应该任由企业倒闭?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是否意味着政府放弃了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追求?而且,这些问题在不同社会文化类型的国家势必会引起不同的反应。另外,做为金融危机导火索的商业银行,关于它的社会责任也是备受关注。有学者甚至认为正是因为作为企业的商业银行忽视自身的社会责

任的贪婪性,引爆了这次全球性的经济大灾难,并且致使全球经济到目前为止仍发展缓慢。 2009年10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09)》,文中用了“四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模型并结合中国实践对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做了统计。其理论模型主要有四部分,分别设计以责任管理为中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础,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整个模型围绕责任管理这一核心,以市场责任为基石、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为两翼,形成一个稳定的闭环三角形。 现阶段我国的学术研究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特点:1.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数量上升较快。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SA8000标准认证的调查,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是否存在相关性,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跨国公司企业社会责任等。2.对环境责任和慈善责任的研究在最近几年呈井喷之势。随着国内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再加上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随之而来的自然灾害也陡然增多,人们开始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入到环境污染的问题上来。自然而然,企业作为环境保护的关键一环,对其是否要履行环境保护责任也引起了学者们更多的争议。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更是引发了学者们对自然灾害中企业的社会责任表现的大量探讨。此后中国相继出版了一引些慈善与企业绩效的相关专著,如《中国慈善蓝皮书》等,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也比较完整地阐述了慈善与企业的相互影响机制。 (二)企业社会责任在外国的发展历程 早在19世纪企业社会责任还处在萌芽时期,关于探讨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

化妆品网络在线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毕业论文】

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化妆品网络销售系统设计与实现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在各行各业的发展战略中占据了重 要的位臵,成为了商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电子商务已经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它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企业商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 来进行网上交易,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经济革命已经到来。 本设计将借助于 Dre amweaver 和 ASP来实现的一个动态电子商务网站,以 方便每一位顾客能通过网络来轻松购物。包括用户管理、商品管理、购物车模块、订 单管理、新闻管理等;而在系统的前台主要是一个会员的登录、推荐商品、特价 商品、热卖商品、商品检索新闻公告、顾客留言、友情链接等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商务已经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它的发展极大 地改变了企业商务活动的形式与内容,更多企业可以通过电子商务来进行网上交易,以数字化为基础、以互联网为纽带的新经济革命已经到来。伴随硬件技术、网 络技术及网上交易法规的日益完善,电子商务将成为企业销售经营的主要渠道。 商家建立网站,将商家各方面的宣传与服务展现与网络中,通过网络更可以实现 如网上购物、信息查询等功能,这些在改变我们原有经营方式与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为商家带来了更高的效益。因此,对于商家来说,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网站是 至关重要的。 王勇杰(2010.02)表明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网上购物已成为人们生活 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方式。网上购物系统是一种具有交互功能的商业信息系统,通过网络进行B2B(企业对企业)的网上交易后,也充分认识到网络交易 将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

文献综述的写法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在对选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它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要求同学们学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撰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企业社会责任文献综述 发表时间:2018-09-18T09:53:27.603Z 来源:《知识-力量》3中作者:向思[导读] 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重庆工商大学会计学院,重庆 400067)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从提出到得到广泛认可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更是引发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必要性的两次学术论战。然而,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未对企业社会责任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本文在回顾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理论基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帮助。 摘要:企业社会责任;财务绩效;文献综述; 近四十年来,企业社会责任(CSR)是否与财务绩效(CFP)有关,以及影响财务绩效的路径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关注(Lu et al., 2014)。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为现有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最初,国内外学者仅仅是对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开展研究。部分学者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Freeman, 1983;Jones, 1995)提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助于获得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信任,从而实现企业财务绩效的增长。大多学者通过实证研究都发现二者是正相关关系(Reverte et al., 2016; Wang and Sarkis, 2013;Flammer, 2013; Goll & Rasheed, 2004; Tsoutsoura, 2004;徐二明,2013)。但也有学者认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并不利于财务绩效的提升,如经济学家Milton Friedman(1970)认为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实施社会责任将占用企业有限的资源,并且CSR的实施成本远远超过其带来的收益,因此它并不会带来财务绩效的提升。Brammer, Brooks & Pavelin(2006)通过实证分析,发现CSR和财务绩效负相关。另外,Galashiewicz(1997)基于代理理论指出由于大部分企业对CSR行为缺乏有效的管理,高管可能将本应用于提高企业绩效的资源用于企业实施CSR,从而获得个人名誉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因此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也有学者的研究结论为CSR与财务绩效没有显著相关关系(Aupperle, 1985; Fauzi, 2009; Mulyadi & Anwar, 2012)或者存在混合关系 (e.g., Barnett and Salomon, 2012;Lu et al., 2014)。除了实证分析外,相关学者还采用元分析方法对CSR与财务绩效的关系进行了研究。Orlitzky (2003)认为CSR正向提升财务绩效。多数学者元分析的研究结论都为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为正相关(Beurden & Gossling 2008; Boaventura et al. 2012; Orlitzky et al., 2003; Margolish & Walsh, 2003)。Boaventura(2012)的研究结论表明65.5%的研究文献认为CSR与财务绩效正相关,19%认为负相关,剩下31%认为二者相关性不强或相关关系不确定。 Endrikat(2014)和Javed、Reverte(2016)认为由于没有考虑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或对其考虑不够科学,导致现有的研究结论不一致。而沈戈(2017)认为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定义、衡量方法,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理论框架与模型设定不一致,导致学者们对CSR和财务绩效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的结论(Malik, 2015)。由前人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到,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可能是通过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间接形成的。国内外学者为探究二者的真实关系,开始从战略管理、公司声誉、无形资产、研发投入、顾客满意度、媒体关注度等中介视角展开研究(e.g., 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Bear et al., 2010; Park et al., 2014)。Cheng(2014)、刘计含(2012)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融资约束、利益相关者关系在企业社会责任和财务绩效的关系中起中介效应。谢雪梅(2017)研究发现顾客满意度在CSR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中国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顾客满意度的关系,而在越南制度环境正向调节CSR和销售收入的关系。徐二明(2013)认为在 CSR和财务绩效中市场发展、政府所有权起调节效应。 Brammer and Pavelin (2006)引入公司声誉这一变量,认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将会实施一系列积极的社会行为,这些积极的措施将会形成企业良好的声誉,但这CSR对公司声誉影响程度并不一定。周丽萍(2016)也将公司声誉作为中介变量,对266家上市公司2000——2014年的数据进行检验,证实了短期内CSR与财务绩效负相关,但长期来积极履行CSR将会提升财务绩效,并且公司声誉的中介作用十分显著。Surroca(2010)将无形资产作为中介因素研究它在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c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得到一个有趣的研究结论:CSR和财务绩效之间直接关系不明显的原因是没有考虑研发投入,研发投入会对产品创新产生影响,从而影响CSR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陈胜军和李勇坚(2013)构建了周边绩效作为CSR和财务绩效中介变量的绩效影响链条,指出CSR影响周边绩效,周边绩效推动财务绩效的提升,因此建议企业积极履行CSR。陶文杰和金占明(2012)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报告信息,发现媒体关注度在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近年来,随着广大学者的深入研究,他们越来越意识到认清影响CSR和财务绩效的中介因素十分重要,尤其是企业社会责任治理、企业社会责任结果、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Mercedes Rodriguez-Fernandez(2016)以西班牙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三大理论即资源依赖理论、代理理论和利益相关者,探究了CSR与财务绩效的双向关系。研究发现CSR与财务绩效二者是正向的良性循环体系,即履行CSR有助于企业获利,企业盈利状况越好越愿意积极履行CSR,从而形成正反馈的良性循环;并且还发现公司治理在CSR和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中起调节作用,公司治理得越好的企业,其通过积极履行CSR获得的财务绩效越高。Xiang Liu and Chen Zhang(2017)对中国重污染上市公司2008-2014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不同的公司治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重污染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公司治理结构是企业履行CSR的一个重要方式,高水平的公司治理可以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确保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Agan et al. (2016)指出某一特定环境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起着中介作用。Reverte et al. (2016) 认为企业创新将协调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Zhihong Wang and Joseph Sarkis(2017)基于合法性理论探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在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和财务绩效之间的的中介效应,发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水平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结果从而影响企业财务绩效。参考文献 [1]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 [2]于洪彦,黄晓治,曹鑫.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关系中企业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J].管理评论,2015,27(01):169-180. [3]杨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化[J].法学研究,2014,36(05):131-15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