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

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 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 42.5%和48.1%。

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 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

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 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家财务公司。截至2001年12月,国家银行的存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 73.4%,贷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6.9%。而且,一段时期以来,还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信誉受影响、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从国际比较看,经过90年代银行间的并购风潮,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其前100家大银行在资产方面的份额也才70%。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多么独特。

四是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我国3家政策银行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83.4%,在国际上只有印度超过这个比例。如果考虑到其他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国有成份,我国国有银行所占比例实际上还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2001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的 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75%一100%的国家有印度、中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等。而沙特和大部分海湾国家的国有银行已大幅减少,现仅占10%。突尼斯、摩洛哥和大部分南美国家的国有银行也已减少到了10%~25%,埃及、巴基斯坦、巴西和俄罗斯减少到了50%~70%。

五是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截至1999年,我国银行业一直偏重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而忽略居民消费贷款,后者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 2%。而美国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份额在50%以上,日本银行在20%以上。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教育和消费贷款为人民币2347亿元,占其新增贷款的29.7%。

六是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底组织全国15个省市对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7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对国有经济的贷款占58%。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比例上升到48%,较1999年增长了2%。但与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占70%以

上、提供着90%以上的新增就业机会、支撑着80%以上的经济增长率相对照,其贷款仍是偏重国有企业的。

七是金融区域结构偏大中城市。1996年底,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后,农业银行逐步向大中城市收缩、集中,留下农村信用社经营广大农村地区的金融业务。而农村信用社却是严重先天不足:不良贷款比例居高不下,亏损社、资不抵债社、高风险社量大面宽。这就决定了农村金融的严重落后,使本来就很少的农村资金流向城市。这从农村信用社的存贷比仅为69%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比为84%(1999年数)即可见一斑。据统计,2000年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余额两项之和为10949.77亿元,仅占总贷款余额123804.35亿元的11%。这与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18%,乡镇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约30%,显然是极不相称的。

(二)结构性扭曲的低效能效应

不合理或扭曲的金融结构,必然造成金融体系的低效能。我国金融体系的低效能主要体现在以下8种现象上。

一是个人和企业“借钱难”与“投钱难”同时存在。例如,据有关方面调查反映,广东惠州、佛山、肇庆、江门等市中小企业目前银行融资的渠道很窄,“求贷无门”,“融资难”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珠海市佳讯实业有限公司近年来订单充足,但由于流动资金无法及时到位,仅1999年放弃的订单就有600万元,约占当年销售额的1/3.而另据调查,2000年6月,仅浙江温州、台州就有450亿元民间资金找不到投资方向。

二是较多年份国内投资小于国内储蓄。据有关研究机构测算,在1980~1997年总共18年间,我国国内储蓄减国内投资的实际缺口有13年出现正值,其中最高的1997年名义缺口为2745亿元,实际缺口为898.5亿元,占gdp3.01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国内储蓄并没有完全用于本国经济建设,正缺口所代表的实际资源以贸易顺差的形势流往了境外。正如王小鲁、樊纲在《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跨世纪的回顾与展望》一书中所指出的:“中国的储蓄一投资缺口经济为正值,对外贸易则相应地处于顺差状态,外国净储蓄实际上为负数,这意味着本国业已十分稀缺的实际资源没有用于满足经济建设的迫切需求,而是源源不断地输往海外,供别国使用。这种现象出现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速度很快且资金严重短缺的大国确实令人费解”。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一)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一)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 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42.5%和48.1%。 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 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家财务公司。截至2001年12月,国家银行的存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73.4%,贷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6.9%。而且,一段时期以来,还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信誉受影响、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从国际比较看,经过90年代银行间的并购风潮,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其前100家大银行在资产方面的份额也才70%。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多么独特。 四是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我国3家政策银行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83.4%,在国际上只有印度超过这个比例。如果考虑到其他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国有成份,我国国有银行所占比例实际上还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2001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的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75%一100%的国家有印度、中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等。而沙特和大部分海湾国家的国有银行已大幅减少,现仅占10%。突尼斯、摩洛哥和大部分南美国家的国有银行也已减少到了10%~25%,埃及、巴基斯坦、巴西和俄罗斯减少到了50%~70%。 五是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截至1999年,我国银行业一直偏重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而忽略居民消费贷款,后者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2%。而美国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份额在50%以上,日本银行在20%以上。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教育和消费贷款为人民币2347亿元,占其新增贷款的29.7%。 六是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底组织全国15个省市对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7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对国有经济的贷款占58%。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

金融业发展状况

内蒙古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 姓名:郭莉班级:11级财务管理2班学号: 近年以来,内蒙古金融业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加快进驻脚步,金融环境和金融服务明显改善,业务品种渐趋丰富,银行业在稳健经营的同时加快了扩张步伐,保险业和证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向着成熟化过渡,金融市场交易活跃,融资结构逐步改善。 一、内蒙古金融业总体发展现状 (一)金融业发展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区位商系数对内蒙古金融业的发展水平和地位进行分析。区位商系数是衡量区域内部某一行业发展水平和优劣地位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为:LQ=h/H。其中:h为区域内某行业的产值在本地区国内总产值中的比重,H为该行业的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LQ>1时,表明该行业专业化程度较高,一般来说,区位商越大,该行业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越高;区位商等于或小于1,则说明该行在该区域的优势地位比较低(见表1)。 (二)金融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力度亟待提升 为说明问题,我们引入金融相关比率进行分析。金融相关比率是一个规模指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实物资产总额加上对外净资产)之比”。通常可简化为计算金融资产总量与GDP之比。这一指标能大致反映出金融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FIR=(S+L)/GDP,式中FIR表示金融相关比率;S代表存款额;L代表贷款额;GDP为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一般情况下,金融相关比率越高,说明金融聚集程度越高,金融资源越丰富。 目前,内蒙古金融资产主要集中在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手中,金融机构最主要的金融工具是存款和贷款,而股票和企业债券在金融资产结构中占比很小,所以我们选用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作为内蒙古金融资产的替代衡量指标(见表2)。 (三)、金融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试论国际金融监管发展下中国金融监管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13339556.html, 试论国际金融监管发展下中国金融监管问题作者:王蓓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1期 摘要:随着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发展,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监管的新发展,以及外资银行的冲击,中国的金融业与国际金融发展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国际金融运行格局的巨大变化 迫使中国要改革金融监管体系,防范金融风险,确保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营。通过对当前国际金融监管趋势的分析,结合中国的金融现状提出了改革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战略措施。 关键词:金融监管;全球化;中国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46-02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和金融形势出现的新变化,以及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频繁 爆发,中国金融监管改革问题也成为中国金融市场健康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金 融监管改革呈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要求中国在顺应国际金融潮流变动的同时,应尽快着眼于本 国金融业现状,以确保金融安全为目标,稳健运营为宗旨,大力健全和完善金融监督体制,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一、国际金融监管新发展 美国的金融危机,暴露出全球金融监管在风险防范、协调合作等方面存在着问题,金融危机呼唤着国际金融监管改革。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弥漫,美英率先进行了金融监管改革,从而引领和昭示了全球国际金融监管发展的新理念和新趋势。 第一,金融危机的不确定性、隐蔽性、易变性和复杂性、危害性增加,波及范围扩大,蔓延至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及全球范围。影响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机构等许多相关行业,使许多国家、地区的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遭受重大损失,导致银行、金融机构破产,进而影响该国的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其破坏性和危害性极大。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化客观上要求丰富国际金融监管方式,实行灵活多样,务实高效的金融监管。所以必须改革监管模式。实现广泛的国际协调,进行合作监管。第二,国际大型复杂银行合并和跨行业业务的发展及大型复杂银行合并浪潮的未来持续,势必在日益动荡不定的国际金融市场上开展复杂的金融业务活动,提供复杂的金融服务和产品,其技术和操作难度增加。监管方式运用应具有针对性、适用性、 安全性与效率性,以适应混业经营的安全需要。要求金融体制的组织结构体系向部分混业监管 或完全混业监管的模式发展。第三,随着金融国际化的发展及不断深化,各国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和依赖也不断加强,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跨越了国界的局限。由于各国监管政策的不一致,为跨国银行利用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逃避各国监督,从事高风险甚至非法经营活动创造了条件,

中国金融体系概述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Basic Form and Reform Ding Tao June 5, 2005 Content 概述 Overview 金融决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Decision Making System 货币政策制定机构 Monetary Policy Agency 政策性银行 Policy Bank 商业银行 Commercial Bank 中国证券市场 China’s Securities Market WTO与中国金融业 WTO and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概述Overview ?中国施行改革开放政策20多年来,相对于其他许多领域来说,金融业的改革由于其复杂型和敏感性,是相对滞后的 ?Over the past two decades, financial sector reform has been lagged behind due to sensitivity and complexity issues. ?中国金融市场具有明显的转轨市场和新兴市场特征 –Financial market is featured as being transitional and innovative. ?银行体系主导的间接融资模式仍占中国融资结构的90%,直接融资方式亟待发展?90% of the financing is made through indirect financing controlled by banking system, with direct financing lacking. 金融决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Decision Making System of China’s Financial Sector ?中国人民银行 ?People’s bank of China ?财政部 ?Ministry of finance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 ?商务部— ?Ministry of commerce

2020年(金融保险)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金融保险)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正在重构中的中国金融版图 “改革让中国银行业和金融市场发生了很大变化,外资银行由原来希望自建体系转而和国内银行进行战略合作,而在三年前,中国的银行想邀请大的境外合作者‘请也请不来’。”这是2005年11月2日下午4点,央行行长周小川在中国大饭店出席“2005中国论坛”。时的开场白。 的确,纵观周小川就任行长的俩年多时间,央行四面出击、纵横捭阖,通过汇金、建银这俩颗“棋子”,相继参股了中行、建行、工行等商业银行,利用财务重组控制了数十家重点券商;最近又传出消息:汇金2006年将控股保险X公司,工行、建行、中行申请设保险X公司…… 由央行掌舵的壹艘超级金融控股“航母”正徐徐朝我们驶来,这是否预示着,未来的中国金融版图,将是几家“银行系”大型金融控股X公司壹统江山的格局? 1、注资国有银行抓牢控制权 汇金X公司,2003年底因450亿美元巨额外汇注资而设立的X公司,从壹开始就打上了深深的“央行烙印”。 2004年1月6日,央行通过汇金注资,持有中行100%的股权,控股建行85.228%。此举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随后,2004年6月,汇金X公司又注资交行30亿人民币;2005年4月,注资工行150亿美元,和财政

部各持有其壹半股份。由此,在这四家大型国有银行借助新注资冲销坏账、改善资产负债状况的同时,汇金X公司也壹跃成为中国银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单壹股东,由此中央银行牢牢掌控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四大行已有三家被“收编”,最后壹家农行估计也不会例外。换言之,央行通过汇金X公司对商业银行的控股,实际上也就从内部控制了这些银行的风险和改革进程。 正如汇金副董事长汪建熙所述,“我们虽然不是它们的婆婆,但我们是股东,它们需要向我们汇报。我们的壹个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它们进行重组……” 依照汇金的部署,中建俩行在董事会中引入了独立董事,成立了负责风险管理的高级别委员会,对贷款决定进行集中管理,开始把绩效而非工作期限的长短作为职员升迁的依据。而所有者不再“虚置”的壹个制度安排,就是这些银行增加了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的次数。 和此同时,俩行监事会也开始发挥作用。汇金X公司总经理谢平表示“主席也好,监事也好,我们告诉他,2004年没办法,刚成立几个月。2005年,对不起,监事会必须把所有的高管、董事,每个人干的怎么样,文字报告拿来给我见,然后我再决定给你多少薪酬。”。在说这句的时候,汇金仍在“大手笔”地行动,其注资之手又伸向股份制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据传,汇金已注资中国进出口银行50亿美元,而光大银行和国开行也分别向中央提出希

金融体系结构

中国金融体系结构特征分析 一、银行主导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金融体系优劣 在现代经济社会,金融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熊彼特在他的成名著作《财富增长论》中,着重强调了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具有资本请求权的银行家或者资本市场,将社会资本通过货币的形式转移到更有利可图的行业中,从而创造出剩余价值。企业家在这个创新的过程中获得了超额利润,并且提高了社会资源的运用效率,用更有效的方式满足或创造了社会需求。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得到了发展,社会得以繁荣。随着人们对于金融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一般都认为金融具有在不确定条件下,跨时间跨空间调配资源的重要作用。 但是,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两种金融体系的组织模式,一种以银行体系为主导,一种以货币和资本市场为主导。前者的代表为日本和德国,而后者的代表为英国和美国。历年来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两者金融体系的优势和劣势的比较,但是没有一个明确结论。 (一)从效率和稳健性方面看两种体系的优点 一般认为,以银行体系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多明显的优点:从运行效率的方面看,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动员储蓄,集中资本进行投资,所以当一个国家在发展的初期,资本比较匮乏的时候,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能够更好地将资本投资于关键的行业,迅速拉动经济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来看,银行为了自身的利益主动规避经营风险,能够更有效地监督公司管理者的投资行为,评估

公司的财务风险,抑制道德风险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运用信贷政策直接调控宏观经济的冷热程度。所以,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更好的稳健性和可调控性。 而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则具有如下优点:从运行效率看,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支持更有风险性的创新能力。其原因在于,市场具有更大的分散风险的功能。所以,一般认为,在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经济后续的发展。从稳健性的方面看,社会储蓄通过市场投资于企业,能够更好地行使公司控制权,或者监督公司的权利。 所以,从运行效率和稳健性的方面来看,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各有其优势。前者的明显例子为在1953年至1973年的高速发展日本,而后者的例子为在20世纪崛起的美国。 (二)从泡沫和危机的角度看两种体系的缺点 但是,从历史上看,日本在1991年爆发了股市奔溃,经历了“迷失的十年”。而后者,在1929年,爆发了经济危机,并在2008年,爆发了金融危机,从而引起全球性衰退。 从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和以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发生的危机来看,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抑制金融危机的发生作用有限。我们先来看看日本,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的发生的股市和房地产泡沫中,银行一反稳健常态,为房地产投机商和企业发放大量贷款,以追逐高于市场水平的利润,从而助长了整个经济的道德风险。在看待这场危机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关注一下一个特别的方面:政府提供的隐形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中国金融体系指标汇总全解 金融体系看似简单,但细究起来需要关注的事项纷繁庞杂,业务领域中的微观视角以及研究领域中的宏观视角均需系统化与体系化基础知识的强力支撑,也更需要长期沉淀与积累,才能有所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金融从业过程中的一些基础性知识进行融合,并力求使其成为在平常研究中的一个高能助力器,是本文最主要的出发点,期待与诸君共勉。 一、央行体系金融指标维度 (一)货币供应 1、货币发行、基础货币、货币乘数与银行间市场的可交易资金总量 (1)货币发行(一定时期内货币投放量与货币回笼量的轧差数)=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非流通部分)+ M0(流通部分)。 其中,我国公布的货币发行量为央行发行库与出入库轧差数扣减商业银行业务库库存数,在央行的资产负债中有具体体现。 (2)基础货币(货币供应的源头,亦称储备货币)=货币发行量+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

的库存现金+流通中的M0+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 基础货币的叫法有很多,如货币基数、货币基础、强力货币或高能货币。从定义来看,基础货币是指经过商业银行的存贷款业务而能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的货币,即从央行发行出来的货币。目前我国基础货币余额为31万亿元左右。 央行通过调节基础货币的数量就能数倍扩张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央行通过给商业银行发放贷款、购买商业银行持有的国债或者外汇等方式使商业银行获得了可以放款的大笔资金)。当然商业银行所吸收的流通中现金实际上也是源于央行的,正是基于这样的过程,货币供应量才能被不断创造出来。需要说明的是,相较于货币供应量涉及到诸多市场主体,因此基础货币对央行而言要更容易控制。 (3)货币乘数(货币扩张倍数或货币扩张系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所谓货币乘数,是指央行扩大或缩小一单位的基础货币之后,通过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机制,使货币供应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从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主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储备率;现金漏损率(即对现金的流动性偏好、相当于变相提高了准备金率,如节假日期间对现金需求的大幅增

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现状析

一、金融行业特点 金融业是指经营金融商品的特殊企业,它包括银行业、保险业、信托业、证券业和租赁业。 金融业具有指标性、垄断性、高风险性、效益依赖性和高负债经营性的特点。指标性是指金融的指标数据从各个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的整体和个体状况,金融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垄断性一方面是指金融业是政府严格控制的行业,未经中央银行审批,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允许随意开设金融机构;另一方面是指具体金融业务的相对垄断性,信贷业务主要集中在四大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主要集中在国泰、华夏、南方等全国性证券公司,保险业务主要集中在人保、平保和太保。高风险性是指金融业是巨额资金的集散中心,涉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单位和个人,其任何经营决策的失误都可能导致“多米诺骨牌效应”。效益依赖性是指金融效益取决于国民经济总体效益,受政策影响很大。高负债经营性是相对于一般工商企业而言,其自有资金比率较低。[文秘家园-www,https://www.360docs.net/doc/6713339556.html,,找范文请到文秘家园]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金融业的独特地位和固有特点,使得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本国金融业的发展。我国对此有一个认识和发展过程。过去我国金融业发展既缓慢又不规范,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随着经济的稳步增长和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金融业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 二、金融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结构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仍属于要素投入型增长,经济增长长期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储蓄率和投资率偏高,消费率偏低。这种高消耗、高投资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一方面使得能源、资源供给瓶颈依然突出,与以提高增长质量为重点的经济增长方式相比,更易导致经济剧烈波动;另一方面,使得经济的增长过分依赖贷款的投放,如果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出口环境恶化、房地产业等行业出现过热,可能会影响实体经济的盈利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增加,威胁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从经济结构来看,投资区域与投资产业的不平衡以及金融资源在市场主体间的配置效率不高或者“错配”现象,也将影响金融稳定。 2.经济和金融全球化的溢出效应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关联度不断加深,金融稳定越来越多地受到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我国参与国际生产、贸易和资金循环的广度、深度不断扩大,与全球化收益相伴而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也在相应增加。 3.汇率制度、国际收支与资本流动 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在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健全面向市场、更加具有弹性的汇率制度。在(转载自文秘家园https://www.360docs.net/doc/6713339556.html,,请保留此标记。)这一改革进程中,汇率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若改革力度与调整时机出现偏差,则有可能刺激资本大规模流动,导致汇率大幅波动,并有可能造成国内信贷过度膨胀,增加金融体系的风险。一方面,现行汇率制度下的国际收支“双顺差”带来外汇储备规模的持续快速增长。其负面影响表现在,中央银行的对冲操作和相应货币政策选择面临着巨大压力;同时,过多的短期资本特别是纯粹的投机资本流入所形成的外汇储备增加容易导致经济的泡沫化,隐含着经济危机。另一方面,国际“热钱”的大量流动,不仅使得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增加,还容易造成资本来源与国内投资在期限结构上的“错配”,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 4.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的转嫁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浅谈当今国际金融的格局与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广而言之,是实现货币借贷和资金融通、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比较完善的金融市场定义是:金融市场是交易金融资产并确定金融资产价格的一种机制。 【摘要】自从新世纪开始,受各大洲、各国的金融状况的影响,国际金融格局也产生了诸多变化。众所周知,美国次贷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相继发生使得国际金融产生了剧烈的波动,尤其是欧元区国家的金融秩序,受到了很大的刺激,呈现出整体经济疲软的局面。随着各国纷纷出台相应的经济改革措施和刺激计划,未来的国际金融格局又会产生新的变化趋势。 【关键词】国际金融现状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而全球范围内的新兴经济体却表现得异常优秀。与此同时,在欧美国家金融危机的作用下,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也发生了异于往常的变化。国际金融局势变得不甚明朗,对于未来变化趋势的讨论有助于为国家自身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现实的参考与指导。 一、国际金融格局现状 二战以后,世界主要经济体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主的金融格局,虽然历经了战后几次洲际的金融危机影响,但是这种格局的大体框架却没有受到根本的破坏,世界金融仍然在美元的主导下不断发展。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接踵而至的欧洲大陆债务危机,在一时间对过去的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冲击。那些经济不景气甚至出现经济倒退的国家急需改变现有的国内经济政策、国际金融格局,以求在变化之中寻找经济增长的出路。而对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经济规模持续增大的主要发展中国家,却需要一个相对稳定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去发展经济。 当下世界金融格局受区域性、发展水平、经济体规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海啸。最初的美国次贷危机范围相对较小,影响仅限于信贷机构,但这次危机却是一个导火索,引发了更大范围的金融海啸,导致美元在世界范围内的领导地位受到了其他国际货币的冲击。随着欧元区对美国信贷评级的降级,世界对于美国金融霸权的不满和信任危机将持续加剧,势必会对美元的主导作用造成不利影响。 欧债危机削弱西方经济影响力。从希腊政府破产开始,一系列欧元区国家相继发生了债务危机,导致国内失业率增长,政府债台高筑,影响了国家自身的信贷信用,同时这种不稳定表现在全球范围内,就是新兴经济体对现有经济体系的失望和不安,这些因素都自然而然削弱了西方经济体原有的影响力。 新型发展中国家挑战美元霸权。目前,欧美金融危机积重难返,新兴经济体,特别是金砖四国——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基于自身发展考虑,增强相互之间交流机会。伴随四国经济的逆势增长,世界经济重心必定会发生转移。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期望通过这个契机增强本国货币的流通能力,在全球贸易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 亚洲环太平洋经济体合作程度加深。东亚的韩国、日本包括中国的台湾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

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现状与趋势2017-01-2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所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巴曙松 金融科技(Fintech)是当前金融界十分关注的话题。目前,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到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时期,在这样的氛围下讨论金融科技,能提供一个反思和总结的机会,客观分析一下中国金融科技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金融科技通常被界定为金融和科技的融合,就是把科技应用到金融领域,通过技术工具的变革推动金融体系的创新。全球金融稳定委员会对金融科技的界定是,金融与科技相互融合,创造新的业务模式、新的应用、新的流程和新的产品,从而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式形成非常大的影响。金融科技的外延囊括了支付清算、电子货币、网络借贷、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顾、智能合同等领域,正在对银行、保险和支付这些领域的核心功能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三个发展阶段 如果从IT技术对金融行业推动变革的角度看,目前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可以界定为金融IT阶段,或者说是金融科技1.0版。在这个阶段,金融行业通过传统IT的软硬件的应用来实现办公和业务的电子化、自动化,从而提高业务效率。这时候IT公司通常并没有直接参与公司的业务环节,IT系统在金融体系内部是一个很典型的成本部门,现在银行等机构中还经常会讨论核心系统、信贷系统、清算系统等,就是这个阶段的代表。 第二个阶段可以界定为互联网金融阶段,或者叫金融科技2.0阶段。在这个阶段,主要是金融业搭建在线业务平台,利用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渠道来汇集海量的用户和信息,实现金融业务中的资产端、交易端、支付端、资金端的任意组合的互联互通,本质上是对传统金融渠道的变革,实现信息共享和业务融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包括互联网的基金销售、P2P网络借贷、互联网保险。 第三个阶段是金融科技3.0阶段。在这个阶段,金融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这些新的IT技术来改变传统的金融信息采集来源、风险定价模型、投资决策过程、信用中介角色,因此可以大幅提升传统金融的效率,解决传统金融的痛点,代表技术就是大数据征信、智能投顾、供应链金融。

论中国金融格局变化

论中国金融格局变化 我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将发生重大变化,届时国内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必将全面对外开放,而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对我国金融体制和金融制度的影响将越来越大。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金融格局变化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健全 加入WTO后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金融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完善。金融监管当局必将全面修改和整理现有的金融法规和文件,废止一些不适用的条款,形成与国际立法接轨,又符合我国金融业发展实际情况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会充分利用金融自由化所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利用WTO中关于”幼稚产业保护条款”,对我国金融业进行适当保护;对于其中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进行监管和防范,使其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完善我国金融主体法律的同时,参照国际惯例制定《外资银行法》、《合资银行法》、《外资财务公司法》、《信托法》、《外资金融机构违法经营处罚条例》等相应法律、法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资产实力、资本金标准、业务范围、内控制度、信息披露、违法处理等等方面作出详尽的规定。届时,

适应开放条件下的金融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将为我国金融的改革开放以及健康、稳定运行奠定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1至2家中资银行的资产和利润可望进入世界前10名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中国人民银行调控和监管的、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相分离、各类金融机构相互补充、功能互补的金融体系,金融实力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壮大。椐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银行总资产已超过16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约1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政策性银行总资产为15393亿元人民币,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10466亿元人民币,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14477亿元人民币,城市商业银行资产总额为5547亿元人民币;城乡信用社资产总额为14329亿元人民币。另外,非银行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均有大幅度增长。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逐步深化,我国的金融体系将进一步健全,许多深化金融改革的政策措施将陆续出台:如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允许一些经营业绩好并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农村信用发展成为股份制小型商业银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成信托投资公司规范整顿,发展财务公司,以及一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非国有金融机构的壮大;完善金融市场,有计划地让部分经营业绩好的股份制银行上市,通过股票市场为银行

中国金融行业发展现状

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位,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优化资金配置和调节、反映、监督经济的作用。 我国经过十几年改革,金融业以空前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在成长。 一,我国金融业现状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所占比重下降,金融业逐渐提升份额,形成金融行业在国民经济占主要份额的局面。 我国自从加入WTO后,不断完善多层次多功能金融市场体系,银行交易与信息系统服务日臻完善。 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证券期货市场,货币市场和银行间外汇市场,实现主体多元化的发展,包括商业银行,社会保障基金,信托公司,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 1999年之前,国际金融业主要有两种经营模式:(1)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混业经营的欧洲模式;(2)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分业经营的美国模式。 1999年11月12日,美国签署《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取代了将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严格分开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混业经营是金融企业为了实施多元化经营,加强综合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变革。 从分业经营到混业经营,这一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也预示了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80年代,我国银行都开办了证券、信托、租赁、房地产、投资等业务,实质上进入了“混业经营时代。

1995年5月《商业银行法》正式从法律上确立了国有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 随着我国金融业的迅速发展,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央银行金融调控手段的市场化改革有了实质性突破。 如借鉴国际经验,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代贷款规模指令性管理;大幅度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适时多次降低存款贷款利率,扩大中小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稳步推进贷款利率市场化进程;努力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发展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直接融资方式,等等。 2017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加速增长中收到通货膨胀等压力的阻碍,我国政府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将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责扩大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维持金融行业稳定和提高金融服务等。 中国人民银行高度重视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科学性和预见性,根据国内外的金融形势变化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的方式来调整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方向。 而中国人民银行在1984年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同时,建立了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我国历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情况自从我国实行存款准备金制度近三十年来,存款准备金率经历了四十五次调整,存款准备金制度经历了从初创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成为了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 经济运行与金融活动相伴而行,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又反过来成为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力量。深入了解一国金融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对研究整个金融体系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下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历史回顾到现状分析,最后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未来进行展望,系统地对中国金融结构的改革与变迁做出详细分析。 一、中国金融结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与发展,与之相对的,中国的金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与发展。金融体系从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转变为现在多种金融工具共存的全方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也从单一银行制逐步发展为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多行业的结构体系。过去三十多年的发展中,我国形成了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格局,这种格局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银行业是整个金融体系的主体 在改革开放前的“大一统”金融体系中,国家银行垄断了整个金融市场。经过改革,金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商业银行从中央银行分离,股份制银行逐步设立,证券、保险等新型机构开始出现,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从无到有,迅速发展。但是,我国金融市场以银行业为主导的结构仍未改变,间接融资仍然是我国主要融资方式。据统计,1995年,我国间接融资10568亿元,直接融资仅有1380亿元,间接融资占比达88.4%。到2003年,我国间接融资比例仍保持在85.1%左右。在此期间银行存贷款也是我国金融资产的主要部分,如1978年,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93%,1986年存款类金融机构资产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87%,1991年,该比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达到84%。同样地,银行信贷融资成为我国企业获取外源融资的主要形式,整个银行业为非金融企业提供的正式渠道信贷资金比重一直处于平稳高位状态,1993年该比例为96.31%,2003年98.26%,平均保持在98%左右。 (二)中国银行业主要以国有性质为主,政府为实际控制者 经过不断改革,我国银行业体系逐步出现多样化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城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结构问题

(一)我国“一高七偏”的金融结构 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金融资产总量已今非昔比,但金融结构仍存在明显不合理或扭曲的症状,其主要特征可以“一高七偏”来概括。“一高”即金融相关率大大提高。我国的金融相关率,1978年为95.2%,2000年为225%,22年增长了129.8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 5.9个百分点。尽管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1988年)的326%、392%、294%和254%相比还有差距,但与巴西和印度(1988年)的175%和114%相比,已明显居高。 所谓“七偏”,一是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的融资结构偏间接融资。我国非金融机构(居民、企业和政府)国内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 1981年为1.68:98.32,2000年为26:74.尽管直接融资的比重大大提高,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属偏低。其他国家或地区非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比重平均值为56%,最高为80.8%(马来西亚),最低为34%(印度尼西亚),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分别为78%、41.0%、 42.5%和48.1%。 二是金融机构的类型结构偏商业银行机构。从证券市场和银行金融资产结构看,1993年证券资产占总金融资产(证券资产十银行资产)的比例为13. 5%,截至2000年6月上升为23.8%,也仍比其他各国(地区)1993年56%的平均水平低32.2个百分点。至于我国购买保险的支出,2000年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79%,1999年更仅占1.63%,与英国的13.35%及香港的4.72%比较,明显偏低。这表明,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商业银行占有突出地位。从国际比较看,美国的传统银行业正以不同的方式萎缩,30年前,银行业在美国经济中占金融资产总额的50%,目前已经收缩到25%,而且这种萎缩还在继续。 三是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到2000年底,我国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88家城市商业银行、2057 家城市信用社、39333家农村信用社、239家信托投资公司和69家财务公司。截至2001年12月,国家银行的存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 73.4%,贷款占上述全部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的76.9%。而且,一段时期以来,还出现了中小金融机构整体信誉受影响、存款向国有大银行集中、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下降的趋势。从国际比较看,经过90年代银行间的并购风潮,美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大大提高,其前100家大银行在资产方面的份额也才70%。由此可见,我国银行业的集中程度在世界上是多么独特。 四是银行所有制结构偏国有银行。我国3家政策银行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产占总银行资产的83.4%,在国际上只有印度超过这个比例。如果考虑到其他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有很大的国有成份,我国国有银行所占比例实际上还要大得多。据世界银行2001年上半年发表的一个报告,该行对100多个国家的金融业进行的调查研究表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官方(即国有)银行数量大幅度减少,减少最多的是那些高收入国家。与此同时,大约占世界人口40%的 3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绝大多数银行资产仍为政府所有。国有银行占银行业资产75%一100%的国家有印度、中国、伊朗、阿尔及利亚和叙利亚等。而沙特和大部分海湾国家的国有银行已大幅减少,现仅占10%。突尼斯、摩洛哥和大部分南美国家的国有银行也已减少到了10%~25%,埃及、巴基斯坦、巴西和俄罗斯减少到了50%~70%。 五是银行贷款类型结构偏企业生产经营贷款。截至1999年,我国银行业一直偏重企业生产经营贷款,而忽略居民消费贷款,后者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还不到 2%。而美国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份额在50%以上,日本银行在20%以上。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住房、教育和消费贷款为人民币2347亿元,占其新增贷款的29.7%。 六是银行贷款对象结构偏国有大型企业贷款。据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底组织全国15个省市对包括工、农、中、建在内的7家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抽样调查,对非国有经济贷款仅占全部贷款余额的42%,对国有经济的贷款占58%。2000年情况有所改变,对非国有经济贷款的比例上升到48%,较1999年增长了2%。但与非国有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占70%以

最新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浅析 本文是一篇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及问题介绍,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内容吧! 一、我国金融证券业的发展特点 1.相关资料显示:近几年内中国证监对证券公司的综合治理工作过程中,累计处置了31家高风险公司,对27家风险公司实施了重组,使其达到持续经营的标准;2007年至2009年前三季度,中国证监会又批准成立了四家证券公司,使目前我国正常经营的证券公司数量达到108家;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网站公布的信息,目前通过创新类试点评审的证券公司共计29家。由此可见,金融证券公司的风险意识及竞争意识普遍提高了,业务发展更加规范化,其竞争状态日趋激烈。 2.市场竞争激烈,竞争的原则,使得经济市场也面临着优胜劣汰的局面,金融证券业的部分业务也出现向大型证券公司集中的趋势。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部门的监管,国内证券公司竞争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批存在较大风险的证券公司退出竞争舞台,而一批风险控制能力强、资产质量优良的证券公司则得到迅速成长,在经纪、投资银行等业务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领先优势。 3.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日渐强烈,随着国际证券公司在中国设立合资公司,国内证券公司开始直接面对拥有雄厚实力的国际证券公司的正面竞争,未来证券行业的竞争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国内证券公司将面对来自境外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随着证券行业对外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将有更多国际证券公司进入中国资本市场,这意味着今后我国证券公司面临的外资证券公司的业务冲击也将越来越激烈。

二、中国金融证券业发展现状 国内金融证券业近年来的发展前景较为客观,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困扰着中国证券行业的发展。 1.国内证券业发展市场波动较大,致使研究方法失效,估值体系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整个市场处于非理性的状态。中国证券投资者只有在指数和股价上涨时才能盈利,在只能做多的交易制度下,市场参与主体无法回避系统性风险,券商的业务也具有明显的牛熊周期特征,市场下跌,交易清淡,投资收入减少甚至亏损,业绩波动性较大,证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2.中国证券业积极推进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和壮大,希冀其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然而实证表明,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与股票市场的波动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当前的基金行为没有起到稳定股票市场的作用,反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靠天吃饭”的传统观念,造成了券商业务单一,收入结构失衡。 3. “有标识”性的金融证劵业的发展,也是国内证劵业未来的发展防线之一。我国证券业的发展基本处于经营模式单一、盈利模式同质化竞争阶段,还没有形成自身特色的核心竞争力。证劵企业需要通过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渠道创新,做出自己的特色,做大做强,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我国金融证券业发展趋势 1.我国《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指出:“证券公司经营各类业务的资格条件与其净资本规模挂钩,如证券公司净资本与各项风险准备之和的比例不得低于100%,并要求证券公司在开展具体业务时,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类型按照不同比例计算风险准备。”金融证劵公司的发展规范化,势在必行。 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的建立,正是为了加强证券公司的风险监管,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机构体系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银行产生和发展的主要过程及现代银行体系建立的途径 银行是在商品生产和市场交易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因而是经济发展的产物。 在金属货币出现以后,就出现了早期的金银兑换、保管和汇兑业务,形成了早期的货币兑换商和钱在银号等机构。如在欧洲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就有了大量的金银保管兑换与放贷的记载。但一直至漫长的中世纪结束前,这种钱庄业务一直停留在传统的形式上。 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工业革命,是传统的货币经营业向现代金融业转变的主要动力。到16世纪中叶,地中海沿岸各国的工商业与贸易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与存款。贷款的要求,出现了最早的商人银行,这些商人银行既办理存款与贷款,也从事转帐结算业务。但他们的贷款往往带有高利贷性质,使一般工场手工业主和商人很难获得贷款,即使获得也会因高额利息而无利可图。这显然不能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建立资本主义的银行。 在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的推动下,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银行在17世纪末至明世纪中逐步发展起来了。现代银行体系的建立并取代传统的货币经营业、高利贷商,是通过两条途径实现的:一是旧式的高利贷银行在新的经济条件下,调整放款原则而逐渐转变为现代的银行,主要特征是较大规模地吸收社会资金,同时以较低的利率发放贷款;二是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其一开始就具有现代商

业银行的性质,并从事大规模的融资与贷款活动,股份制的商业银行因其资本雄厚、融资能力强,贷款利率低,所以逐步成为现代信用领域的主导形式,银行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中心。1694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现代银行——英格兰银行,其建立标志着高利贷在信用领域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从此以后,现代银行在欧洲就广泛地发展起来了。 二、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如何理解? 银行是一种金融机构,也是一种企业。说它是企业,是因为它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共同之处。企业的共同特征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资金,独立核算,并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银行具有企业部门的一切特征,它是实现资本循环周转的一个必要环节。 与其他企业相比,银行又具有一般企业所不具备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银行的特殊利益。银行的特殊利益大致可概括为两个:①从行业特点得到的好处,即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活动,并可赚取可观的收益。②从国家的干预以及与国家政权的密切关系中得到的好处。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一种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资。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特殊的风险:①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