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综述

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综述
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与发展综述

生物载体的应用现状与发展

姓名:朱泽敏学号:02130111 专业:市政工程摘要:生物载体填料在生物膜工艺中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生物载体填料从多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开发工作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概述了生物载体填料的应用现状,并就其发展方向给出一些见解。

关键词:生物膜技术;生物载体;活性炭;海绵铁;多孔陶瓷

前言

目前最常用的污水的生物处理方法是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与1914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建成试验场开创以来,已有将近90年的历史,它是污水生物处理领域内使用最早、最为成熟的工艺。但是活性污泥工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占地面积大、剩余污泥量大、脱氮效果差、管理费用高、易发生污泥膨胀和污泥流失等。而生物膜法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此外,运行管理时没有污泥膨胀和污泥回流问题,且耐冲击负荷。因此在我国受到了广泛重视。

生物载体填料是生物膜处理工艺的的关键,它直接影响生物反应的处理效果,而且,填料的费用在生物反应处理系统的建设投资中也占较大的比重,所以,填料的选择决定了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工程的运行管理等问题。

一、生物载体的概念和历史概况

为生物膜提供附着生长固定表面的材料成为生物载体(或填料)。

在生物膜法的发展和性能特征方面生物载体有着重要影响。最早采用的生物膜法构筑物是以碎石为填料的滴滤池,碎石的比表面积小,能够为微生物附着生长的表面积小,因而滴滤池的负荷也不大,导致其占地面积较大,加之废水以喷洒方式在滴滤池表面布水,卫生状况也不好。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生物膜法一直未被重视。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以及塑料填料被引入生物膜处理系统,生物膜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早在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就有人以碎石、卵石为填料建造生物滤池来处理生活污水。十九世纪末和本世纪初,韦林(Waring ),迪特(Ditter)等人先后以碎石、炉渣为填料进行了生物接触氧化法的试验。其后德国的韦加得(Weigand)以烧结渣为填料发明了旋转生物接触器。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的贝奇(Bach)和美国的布斯维尔(Buswell)又对生物接触氧化法进行了应用化试验。布斯维尔等人在1929年以栅网胶合板为生物载体填料,在容积为7.72m3,进水BOD浓度为112.0mg/L,日平均处理水量为74 m3的条件下进行试验,结果BOD 出水浓度为69.5mg/L,去除率为41.4%。当时,美国和德国若干地方都采用以碎石、卵石、焦炭、软木塞、木片、木板、波形铝板等为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BOD去除率最高为69%,低的只有28%,效果不太理想。1951年,德国化学工程师舒尔兹应用气体洗涤塔原理,以炉渣、瓷环等为填料,创立了塔式生物滤池。1954年前后,美国学者应用基本的化学工程原理(物料平衡和一级反应动力学)建立了生物载体填料的数学模型以解释污水的净化过程。生物滤池的

运行原理促进了塑料树脂制造的合成填料的迅速发展。1975年威尔福德(Wilford)、康伦(Conlon)报导了美国新泽西州11家处理厂采用以石棉水泥板等为填料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取得了BOD的平均去除率为87.5%的好效果,但当时的进水BOD浓度低,通常只有几百mg/L。

然而以往的生物膜法处理效果都不理想,BOD去除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处理构筑物内大都采用石、渣、炭、板、片等无机填料,以致使填料的比表面积小,固定生物膜量不大,使BOD负荷过高,填料的构造不合理,易于堵塞,停留时间过短,一般只有0.5小时左右。这样,有机物氧化分解不彻底,BOD去除率低,出水BOD值高。

20世纪50年代是生物载体发展的分界线,在此之前生物膜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生产中最早采用的生物载体是碎石,其比表面积小,限制了生物量和浓度;之后,由于塑料工业的发展以致大量的塑料生物载体的应用使生物膜法有了长足的发展,使生物载体的比表面积、密度、大小等均能根据生产实际需要来定,开发出各类生物膜工艺,如生物滤池、生物流化床、生物接触氧化工艺等。

近十年来。国内外各种新型生物填料不断被推出。如日本工程与贸易公司开发的RINGLACE塑料纤维填料已在工程上获成功应用。该填料被固定在铝制的笼子里垂直置于曝气池中,受曝气冲力的影响而浮动摇摆,因而污泥不会矿化和沉积。在污水处理厂中对几种不同填料进行对比试验发现,投加RINGLACE塑料纤维填料的曝气池,

其BOD和COD的去除率可增加30%~50%。在新型悬浮填料方面,德国LINDE公司的LINPOR填料和英国的SIMONHARLIEY公司的CAPTOR填料,目前发展较为成熟,这2种填料均由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具有很高的比表面积(5000~35000m2/m3),可使系统的固定微生物质量浓度分别达10~18kg/ m3和7~10 kg/ m3,适用于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

二、生物载体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现代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兴技术,它是通过化学或物理的手段将游离细胞或酶定位于限定的空间区域内, 使其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利用的方法。固定化微生物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废水处理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吸附法、包埋法和交联法三大类,其中以包埋法应用最为普遍。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可以用于处理氨、氮废水,含酚废水,印染废水及脱色,及重金属废水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需要合适的载体,理想的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应具备的条件:固定化过程简单,常温下易于成形;固定化过程及固定化后对微生物无毒;基质通透性好;物化稳定性好,机械强度高,抗微生物分解;沉淀分离性好;价格低廉,寿命长。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领域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和巨大的潜力,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并获得了广泛的研究,但要实用化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寻找高效、廉价、抗毒性强的微生物,发展多种生物共生的固定化体系;(2)开发性能稳定、强度高、寿命长、费用低、传质阻力小的固定化载体;(3)开发高效的固定化反应

器;(4)高强度废水固定化处理和其他优化组合的处理工艺的开发;相信通过不断的研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会成为一项高效而实用的废水处理技术,并获得广泛的应用。

三、生物载体应用现状

在污水生物处理中常用的生物载体主要有无机和有机两大类;无机生物载体常见的有沙子、玻璃材料、沸石、矿渣、陶瓷类、陶粒、活性炭、硅藻土、蒙脱石等;无机生物载体机械强度高、化学性质稳定、可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但是其密度大,难以悬浮生长,而且反冲洗需要的动力消耗也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但是无机生物载体材料较为广泛、易得,是生物膜法中较为理想的生物载体;随着生物载体制作技术的发展,无机生物载体在生产过程添加一些添加剂使其密度减少、变轻将有利于无机生物载体的开发和应用。

有机生物载体是生物膜法中使用的主要载体,主要有PVC、PE、PS、PP、各类树脂、塑料、纤维以及明胶等。其中有机高分子生物载体适用于悬浮生长完全混合工艺,而塑料类生物载体适用于固定床或混合型工艺

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目前比较常用的生物载体

首先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活性炭,利用活性炭作为生物载体处理水的方法,也称为生物活性炭法。此方法的优点在于先吸附后降解的独特作用机理,使污染物停留时间与水的停留时间异值,在同等停留时间条件下,其污染物停留时间长,因而处理效果好。另外微生物活动对活性炭起到再生作用,能使20%~24%的活性炭得到再生,因此

生物活性炭大大延长了活性炭的再生周期,而活性炭也可减轻废水中有害物质对微生物的影响,从而充分发挥微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生物活性炭用在水处理中的主要除去对象如:三卤甲烷的前驱物质(即分子量从几百到几十万的天然着色有机物腐殖质及其类似物质)、氨基氮、臭气成分(2—甲基异冰片、“觉斯敏”及其它)、农药及界面活性剂等微量有机污染物质,以及臭氧处理形成的副产物(醛、澳、酸离子及其它)等。据报道,采用人工固定化生物活性炭处理低浓度甲醇废水,可使甲醇的去除率达93.6%~100%。为保护生物活性炭装置内良好的好氧条件,臭氧—生物活性炭法被广泛应用。在国外如德国慕尼黑多奈自来水厂、意大利的都灵市新水厂、法国巴黎市水厂、罗马市布拉契诺湖水厂以及日本的几座水厂;在国内如大庆石化总厂、前郭炼油厂、北京田村山水厂、上海周家渡水厂以及深圳梅林水厂等。

然后介绍一下海绵铁,海绵铁是由精矿粉和氧化铁磷经过研磨、磁选后高温烧结,然后冷却、冲洗、破碎,再重新磁选和筛选而得到的一种廉价的金属多孔性物质。与普通的铁屑滤料相比,它具有特殊疏松的海绵状结构,由于其具有吸附表面积大、铁溶出速率快的优点,因此用海绵铁作为生化反应器中的载体填料,一方面可以为微生物的富集生长提供充足的空间,为生化反应器中各种好氧、兼氧及厌氧微生物的协同、共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保证了同步硝化、反硝化的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氮素去除;另一方面可以形成生物铁,起到化学除磷的效果。海绵铁用作生物处理载体填料可以大

大提高反应器的处理效果,特别是脱氮除磷的效果。研究表明,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与海绵铁的投加量密切相关,从碳氧化的角度讲,对于粒径0.1%0.5mm 的海绵铁,最佳投量为67g/L。而当海绵铁加量为100g/L 时TN 的去除率最高,海绵铁加量越大,除磷的效果越好。海绵铁铁离子的溶出与其粒径大小有关,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的水质及工艺,选择不同粒径的海绵铁填料,以达到最佳的处理效果。

常用的生物载体还有多孔陶瓷,多孔陶瓷具有制备简单、费用低、酶活性高、可再生等优点。由于多孔陶瓷材质具亲水性且表面多孔,因此其与微生物的固定结合强度较之有机和致密无机材质的载体材料高得多,是目前性能较为优越的微生物固定载体材料。王孔星等人利用多孔硅酸盐、多孔陶珠吸附混合脱色菌WD-1,可对90余种染料脱色,处理印染废水,脱色率达75%,中试平均脱色率54. 38%.张永明等人用直径约为58 mm、高120mm、方孔直径2mm ×2mm 的蜂窝陶瓷作为载体,制成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internal airlift loop bioreactor with cells immobilized onto ceramic honeycomb support,IALBR2CICHS),大大提高了反应器的混合效率,使得反应器的完全混合区提高到85%以上,走旁路的流体不到1%.此外,将有机材料与无机多孔陶瓷进行复合,制备的新型材料可达到两种材料的优势互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陈月芳等人将空心悬浮球的鳍状片表面打磨后用绿色环保型PVC胶粘附粒径不大于0.15mm 的沸石小颗粒,制得一种新型生物沸石和悬浮球填料有机组合在一起

的填料,该填料与悬浮球填料相比,比表面积增加、易于挂膜、不易堵塞,处理城市污水厂二级出水时,去除率不小于89%。利用废料制备的低成本、高性能的多孔陶瓷滤球作为生物载体,处理污水具有诸多优势,亦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四、主要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目前应用的生物反应填料作用单一,只是通过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宜于生物附着的表面性质,为生物反应装置提供较高的生物量及为生物反应提供场所,但不能为生物反应装置创造良好的传质扩散条件。其主要原因在于填料的结构形式不合理,对流体的流态控制不符合多相流体力学的物系传质机理,使得多相物系之间的传质扩散效率低下。与现有的生物反应填料相比,不增加制作成本的前提下,新型的生物反应填料在提供较大的生物量的同时,依靠填料本身的空间结构形式为生物反应创造良好的传质扩散条件,提高生物反应处理工艺的效率和有机底物的利用率,缩短反应时间,减少生物反应装置的体积,节省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出水水质特别是氮磷难于达标的问题,解决工业废水处理技术难题,并为污水回用提供技术支持,为保护我国环境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先进的技术保证。

参考文献:

[1]张自杰.排水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08 -257.

[2]李圭白,张杰.水质工程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455.

[3]李杰,王亚娥.海绵铁生物填料对生化处理效果的影响[J].水处理技术,2006,32(12):64-66.

[4]刘蕾,李杰,王亚娥.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及其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甘肃科技,2004,20(3):35-36.

[5]唐传祥.新型生物膜法废水处理中生物载体填料的研讨[J].化工给排水设计,1993(3):24-30.

[6]周梅,曾令可.多孔陶瓷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材料研究与应用,2008,2(4):313-316.

[7]王孔星,王晓维.用无机载体固定脱色混合菌处理印染废水的模拟试验[J].环境科学与技术,1989( 4) : 26-29.

[8]张永明,俞俊棠,王建龙,等.蜂窝陶瓷固定化细胞气升式内循环生物反应器的水力学特性[J].环境科学,2001,22(1):53-57.

[9]陈月芳,宋存义,汪莉,等.新型生物沸石填料在污水深度处理中的应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28 (10):921-925.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这个熟悉但又概念模糊的名词最近不断出现在媒体报道上,生物传感器相关的研究项目陆续获得巨额的研究资助,显示出越来越受重视的前景。要掌握生命科学研究的前研信息,争取好的研究课题和资金,你怎能不了解生物传感器? 让我们来看看生物通最近的一些报道: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科学家研发了可用于检测肿瘤蛋白以及耐药性MASA细菌的微型生物传感器。该系统利用一个回旋装置来检测,类似导航系统和气袋的原理。振荡晶片的大小类似于一颗尘埃尺寸,有望可使医生诊断和监测常见类型的肿瘤,获得最佳治疗方案。该装置可以鉴定肿瘤标志物-蛋白以及其它肿瘤细胞产生的丰度不同的生物分子。该小组下一步目标是把检测系统做成一个手持式系统,更加快速方便地检测组织样品。欧共体已经拨款1200万欧元资金给该小组,以使该技术进一步完善。 苏格兰IntermediaryTechnologyInstitutes计划投资1亿2千万英镑发展“生物传感器平台(BiosensorPlatform)”——一种治疗诊断技术。作为将诊断和治疗疾病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疗法,能够在诊断的同时,提出适合不同病人的治疗方案,可以降低疾病诊断和医学临床的费用与复杂性,同时具备提供疾病发展和药品疗效成果的能力。目前该技术已被使用在某些乳癌的治疗上,只需在事前做些特殊的测试,即可根据结果决定适合的疗程。这个技术更被医学界视为未来疾病疗程的主流。 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者使用GeneFluidics开发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来鉴定引起感染的特定革兰氏阴性菌,该结果表明利用微型电化学传感器芯片已经可以用于人临床样本的细菌检查。GeneFluidics'16-sensor上的芯片包被了UCLA设计的特异的遗传探针。临床样本直接加到芯片上,然后其电化学信号被多通道阅读器获取。根据传感器上信号的变化来判断尿路感染的细菌种类。从样品收集到结果仅需45分钟。比传统方法(需要2天时间)

【生物医学论文】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思路 摘要:生物医学工程,是综合了工程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等学科,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保障人体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新兴学科。生物医学工程致力于研发新的生物学制品和生物学材料,改进医疗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将追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历程,提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些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发展;学科建设 电子学、光电子学、计算机技术、物理学、化学、精密仪器制造等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对现代医学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生物医学工程就是在这些技术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医学分支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利用现代工程技术来对人体进行研究,分析疾病的机理,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措施,极大提高了现代医学的治疗水平。但是,我国在建设和发展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必须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才能够促进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1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历程

生物医学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起源于美国。这一学科一经产生,就迅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1965年,国际医学和生物工程联合会建立,后来改名为国际生物医学工程协会[1]。生物医学工程之所以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是因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产生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物医学工程将现代科学的技术成果与医学联系起来,极大地提高了人体对疾病的预防水平和治疗水平。欧美等地区的先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已经成立了针对这一学科的研究部门,负责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而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起步相对较晚,而且应用范围比较窄,仅限于医院设备保管和维修、医疗物资采购等方面,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建设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生物医学工程的学科建设方面起步比较晚,应用也处于初级水平。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以下2个方面。首先,历史遗留的体制问题。我国的各级医院,负责生物医学工程的科室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明确的职责范围,各级医院都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设定有关部门的名称、职责范围、人员编制、归属单位等情况,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我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第12卷第6期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月 收稿日期:2010-07-20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资助项目(KJ101315 作者简介:刘艳(1968-,女,四川乐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化学传感器。 在生命科学研究和医学临床检验中,需对各种各样的生物大分子进行选择性测定。据统计,全世界每年要进行数亿次免疫学和遗传学病理检验。常用的检验小型化分析装置和检测方法,成为目前现代分析化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 1962年,Clark 提出将生物和传感器联用的设 想,并制得一种新型分析装置“酶电极”。这为生命科学打开一扇新的大门,酶电极也成为发展最早的一类生物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结合具有分子识别作用的生物体成分(酶、微生物、动植物组织切片、抗原和抗体、核酸或生物体本身(细胞、细胞器、组织作为敏感元件与理化换能器,能产生间断的或连续的信号,信号强度与被分析物浓度成比例。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活性材料(敏感元件与电化学换能器(即电化学电极结合起来组成的生物传感器。当前,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技术已在环境监测、临床检验、食品和药物分析、生化分析[2-4]等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在此综述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几个当今研究的热点。 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概述 1.1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原理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将生物活性材料(敏感元

件与电化学换能器(即电化学电极结合起来组成的生物传感器。当电化学池中溶液的化学成分变化时,电极上流过的电流或电极表面与溶液的电势差会随之发生变化,这样通过测定电流或电势的 变化就可以获取溶液成分或相应的化学反应的变化信息。 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在上述电化学传感器原理的基础上,以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作为识别元件,通过特定反应使被测成分消耗或产生相应化学计量数的电活性物质,从而将被测成分的浓度或活度变化转换成与其相关的电活性物质的浓度变化,并通过电极获取电流或电位信息,最后实现特定物质的检测。如图1所示,这类传感器中使用的生物活性材料包括酶、微生物、细胞、组织、抗体、抗原等等。 图1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1.2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类别 生物传感器主要包括生物敏感膜和换能器两部 分。按照敏感元件所用生物材料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分为酶电极传感器、微生物电极传感器、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组织电极与细胞器电极传感器、电化学DNA 传感器等,其中酶电极由于其高效、专一、反应条件温和且具有化学放大作用而成为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主流。 按照检测信号的不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可分 我国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刘 艳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408100 摘

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政策与未来趋势

一、中国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现状20世纪70年代,国际上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和贫油国家重视石油替代,开始大规模发展生物质能源。生物质能源是以农林等有机废弃物以及利用边际土地种植的能源植物为主要原料进行能源生产的一种新兴能源。生物质能源按照生物质的特点及转化方式可分为固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发展一直是在“改善农村能源”的观念和框架下运作,较早地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以后在秸秆气化上部署了试点。近两年,生物质能源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生物质能源利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沼气工程建设初见成效。截至2005年底,全国共建成3764座大中型沼气池,形成了每年约3.4l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弃物和污水1.2亿吨,沼气利用量达到80亿立方米。到2006年底,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的农户达2260万户,占总农户的9.2%,占适宜农户的15.3%,年产沼气87.0亿立方米,使7500多万农民受益,直接为农民增收约180亿元。生物质能源发电迈出了重要步伐,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液体生物质燃料生产取得明显进展,全国燃料乙醇生产能力达到:102万吨,已在河南等9个省的车用燃料中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一)固体生物质燃料固体生物质燃料分生物质直接燃烧或压缩成型燃料及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为原料的燃料。生物质燃烧技术是传统的能源转化形式,截止到2004年底,中国农村地区已累计推广省柴节煤炉灶1.89亿户,普及率达到70%以上。省柴节煤炉灶比普通炉灶的热效率提高一倍以上,极大缓解了农村能源短缺的局面。生物质成型燃料是把生物质固化成型后采用略加改进后的传统设备燃用,这种燃料可提高能源密度,但由于压缩技术环节的问题,成型燃料的压缩成本较高。目前,中国(清华大学、河南省能源研究所、北京美农达科技有限公司)和意大利(比萨大学)两国分别开发出生物质直接成型技术,降低了生物质成型燃料的成本,为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此外,中国生物质燃料发电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的许多糖厂利用甘蔗渣发电。广东和广西两省(区)共有小型发电机组300余台,总装机容量800兆瓦,云南也有一些甘蔗渣电厂。中国第一批农作物秸秆燃烧发电厂将在河北石家庄晋州市和山东菏泽市单县建设,装机容量分别为2×12兆瓦和25兆瓦,发电量分别为 1.2亿千瓦时和 1.56亿千瓦时,年消耗秸秆20万吨。(二)气体生物质燃料气体生物质燃料包括沼气、生物质气化制气等。中国沼气开发历史悠久,但大中型沼气工程发展较慢,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个体小厌氧消化池的水平,2004年,中国农户用沼气池年末累计1500万户,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43.42万户,南方能源生态模式应用农户达391.27万户,总产气量45.80亿立方米,相当于300多万吨标准煤。到2004年底,中国共建成2500座工业废水和畜禽粪便沼气池,总池容达到了88.29万立方米,形成了每年约1.84亿立方米沼气的生产能力,年处理有机废物污水5801万吨,年发电量63万千瓦时,可向13.09万户供气。在生物质气化技术开发方面,中国对农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资源的气化技术的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截至2006年底,中国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系统的秸秆气化站保有量539处,年产生物质燃气1.5亿立方米;年发电量160千瓦时稻壳气化发电系统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三)液体生物质燃料液体生物质燃料是指通过生物质资源生产的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可以替代由石油制取的汽油和柴油,是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中国的生物质燃料 “十五”期间,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已初步形成规模。 在河南、安徽、吉林和黑龙江分别建设了以陈化粮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厂,总产能达到每年102万吨,现已在9个省(5个省全部,4个省的27个地(市))开展车用乙醇汽油销售。到2005年,这些地方除军队特需和国家特种储备外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替代汽油。但是,受粮食产量和生产成本制约,以粮食作物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大规模替代石油燃料时,也会产生如同当今面临的石油问题一样的原料短缺,因此,中国近期不再扩大以粮食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产,转而开发非粮食原料乙醇生产技术。目前开发的以木薯为代表的非食用薯类、

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模板

对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论文关键词:生物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bme)是一门生物、医学和工程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它是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新材料、新技术、新仪器设备 ,用于防病、治病、保护人民健康,提高医学水平的一门新兴学科。 本文就其目前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生物医学工程在国际上做为一个学科出现,始于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随着宇航技术的进步、人类实现了登月计划以来,生物医学工程有了快速的发展。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做为一个专门学科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原院校长、我国着名的医学家黄家驷院士是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早的倡导者。1977年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创建、1980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的成立,有力地推进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均设有生物医学工程机构,从事着生物医学的科研教学工作,在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科学事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显微镜的发明 “解剖”一词由希腊语“anatomia”转译而来,其意思是用刀剖割,肉眼观察研究人体结构。17世纪lee wenhock发明了光学显微镜,推动了解剖学向微观层次发展,使人们不但可以了解人体大体解剖的变化,而且可以进一步观察研究其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随着光学显微镜的出现,医学领域相继诞生了细胞学、组织学、细胞病理学,从而将医学研究提高到细胞形态学水平。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只能达到微米(μm)级水平,难以分辨病毒及细胞的超微细结构、核结构、dna等大分子结构。而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电子显微镜,使人们能观察到纳米(nm)级的微小个体,研究细胞的超微结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都是医学工程研究的成果,它们对推动医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二、影像学诊断飞跃进步 影像学诊断是20世纪医学诊断最重要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50年代x光透视和摄片是临床最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方法,而今天由于x 线ct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影像学诊断水平发生了飞跃,从而极大地提高了临床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涵是: 工程科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进人的健康。它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医学进步的需要;其二则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来, 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改变,最根本的是,将使用对象和使用者以及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会于2000年1月24日通过立法。在国立卫生研究院内设立了国家生物医学成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规定由该所负责对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科研创新、开发应用、教育培训和信息传播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促进生物学、医学、物理学、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之间的基本了解、合作研究以及跨学科的创新。这也大大推动了美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国内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相对国外发达国家来说起步比较低。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很多所高校内设有此专业,在一些理、工科实力较强的高校内均建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由于这些学校的理、工等学科在全国都有重要的影响,且大都设有国家级重点学科,他们开展起来十分方便,这些院校均是以科研性学科设置的。此外,还有一些医学院校则是以医学作为基底学科,置入某些工程学科的

生物传感器综述

生物传感器综述

————————————————————————————————作者: ————————————————————————————————日期: ?

生物传感器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 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专业: 分析化学 姓名:雷杰 学号:12015130529 指导教师:晋晓勇 时间:2015年10月23日

生物传感器技术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 摘要:生物传感器作为一类新兴传感器,它是以生物分子敏感元件,将化学信号、热信号、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或者直接产生电信号予以放大输出,从而得到检测结果。文章综述了生物传感器在环境监测,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领域的应用和最新进展,并展望了环境监测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方向。 关键词:生物传感器技术;环境分析检测;

0.前言 生物传感器这门课属于分析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到生物化学、电化学等多个基础学科。就目前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历史阶段,它仍然处于十分活跃的研究阶段,生物传感器的研究逐渐变得专业化、微型化、集成化、也有一些生物相容的生物传感器,生物可控和智能化的传感器制成[1]。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性能,从它的选择性,稳定性,灵敏度和传感器系统的集成化发展的特点和趋势,科研人员主要研究生物传感器在医疗、食品工业和环境监测等方面,它的发展对生产生活都有极大影响,尤其是生物传感器专一性好、易操作、设备简单、可现场检测、便携式、测量快速准确、适用范围广,从而深受研究者的青睐。本文主要概述了近三年来生物传感器在环境分析与检测方面的应用研究,从而对以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研究有所帮助与借鉴。 1.生物传感器技术 1.1生物传感器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生物传感器主要是由生物识别和信号分析两部分组成。生物识别部分是由具有分子识别能力的生物敏感识别元件构成,包括细胞、生物素、酶、抗体及核酸。信号分析部分通常叫换能器。它们的工作原理一般是根据物质电化学、光学、质量、热量、磁性等,物理化学性质将被分析物与生物识别元件之间反应的信号转变成易检测、量化的另一种信号,比如电信号、焚光信号等,再经过信号读取设备的转换过程,最终得到可以对分析物进行定性或定量检测的数据[2]。 生物传感器识别和检测待测物的工作原理:首先,待测物分子与识别元素接触;然后,识别元素把待测物分子从样品中分离出来;接着,转换器将识别反应相应的信号转换成可分析的化学或物理信号;最后,使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输出的信号进行相应的转换,将输出信号转化为可识别的信号。生物传感器的各个部分包括分析装置、仪器和系统也由此构成。生物传感器中的识别元素决定了传感器的特异性,是生物定性识别的决定因素;识别元素与待测分子的亲合力,以及换能器和检测仪表的精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响应速度。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

生物质能源的发展现状与前景综述 曾令谦 (江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摘要生物质能源是倍受世界各国重视的可再生能源。文中介绍了生物质能源的优越性、多种类别及性能。本文综述了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战略意义以及发展前景。文中列举了世界某些代表性国家或区域发展生物质能取得的成就,以及对比了我国对生物质能的发展及研究。与传统能源相比较,突出了发展生物质能能源的重要意义,以及广阔的市场前景。21世纪生物质能源必定成为世界各国争相开发利用,生物技术将有重大的进展和突破。 关键词:生物质能源 , 优越性 , 前景 , 战略意义 Abstract biomass energy is highly valued around the world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advantages of biomass energy, a variety of categories and performanc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development of biomass energy strategic significanc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 This paper enumerates some typica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or the achieve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biomass energy, and compared the biomass can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our countr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energ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developing biomass energy, and broad market prospect. Biomass energy in the 21st century must be rushed to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biotechnology will have significant progress and breakthrough. Keywords: biomass energy ,the superiority ,prospec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1生物质能的优越性: 在包括太阳能、地热、风能、水能(水流、潮汐、热对流等)和生物质能的各种可再生能源中,相对来讲生物质能源的地区性限制和可控制性均比其他种类的再生能源有更多优势。凡是有阳光和水的地方均可通过人工集约培植获得生物质,并以多种形式将其转化成清洁、便于贮藏、运输的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比较优势较多,生产成本又低,所以近数十年来倍受世界各国重视。我国在2005年2月28日颁布了中国可再生能源法,其中第4条规定:国家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列为能源发展的优先领域。第12条又说: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发展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这充分体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成为我国基本能源国策。生物质能源比其他几种再生能源有更大的群众参与性、多形式的可转换性和相对较少的开发投入性,这是在多种形式的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源被国家优先给予考虑的原因。从全世界范围看,生物质能源利用在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总份额中所占比重也最大,北欧一些国家已有大范围把生物能源转化成电力的经验[1]。

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解析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学士学位论文 论文题目:吉林省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年级专业:10级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赵桂艳 评阅教师: 完成日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吉林省生物能源发展现状与对策 学生: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赵桂艳 摘要 吉林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林业废弃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提供了优越条件。吉林省又是能源短缺省份,一次能源资源储量仅占全国总量的0.3%,自给率不足50%。因此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对于减少能耗、促进节能减排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2013年我省秸秆资源量接近6000万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3600万吨,主要集中在长春、松原、四平和吉林等中部地区。按照国际通行计算方法,秸秆可能源化利用量占可收集资源量的1/3,全省可投入能源化利用的秸秆总量每年约为1200万吨,相当于600万吨标准煤;林业剩余物可获得资源量为374.65万吨。吉林省城镇生活垃圾年可收集资源量和可获得资源量分别为992.61万吨和933.05万吨。因此吉林省生物能源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 关键词:生物能源可持续发展温室气体 ,

Biological energ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d jilin province countermeasures Name: Xie bin Maj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Tutor: Zhao guiyan Abstract The straw of jilin province, poultry and animal feces and forestry waste resources are very rich,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biomass energy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Jilin province and energy shortages, an energy resource reserve accounts for only 0.3% of the national total, less than 50% rate of self-reliance. So developing biological energy industry,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promot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 has obvious economic benefits and social benefits and ecological benefits. 2010 straw resource in our province is close to 40 million tons, can collect about 36 million tons of resource, mainly in changchun, SongYuan, siping and jilin and central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prevailing international, a calculation method can be LiYongLiang accounts for the straw energy can collect 1/3 of the resources, the province to put into the straw energy-oriented use total about 12 million tons a year, the equivalent of 6 million tons of BiaoZhunMei; Using available for forestry resource 3.7465 million tons. Jilin province town life rubbish to gather resources in and available resources were 9.9261 million tons and 9.3305 million tons. So the development of biological energy industry jilin province facing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Key Words:Biological energy;Sustainable development:Greenhouse gas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论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 BME)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内涵是: 工程科 学的原理和方法与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相结合, 认识生命运动的规律,并用以维持、促 进人的健康。它的兴起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医学进步的需要;其二则是医疗器械发展的需要。 四十年来, 生物医学工程已经深入于医学,从临床医学到医学基础,并深刻地改变了医学 本身, 而且预示着医学变革的方向。可以说,没有生物医学工程就没有医学的今天。另一 方面, 生物医学工程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推动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而且使它发生了质的 改变,最根本的是,将使用对象和使用者以及医疗装置看作是一个系统整体, 强调其间的 相互作用, 进而用系统工程的观念研究发展所需要的医疗装置,实现预定的医疗目的。 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这是它最大的特点。所谓交叉学科是指由不同学科、领域、部门之间相互作用,彼此融合形成的一类学科群。从学科发展的历史长 河来看,新学科的产生大都是传统或成熟学科相互交叉作用产生的结果。而且,生物医学工程所指的学科交叉,不是生物医学同哪一个工程学科分支的简单结合,而是多学科、广范围、高层次上的融合。近年来,高分子材料科学、电子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 此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可以说,有多少理工科分支,就会产生多少生物医学工程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到所有的理、工学科和所有的生物学和医学分支。这样一来,当任何一个学科取得突破进展时都能影响到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使其发展的速度异常迅速。 发达国家生物医学工程的现状 在美国以及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指出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性,基 于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均取得了各自的成果。如今,这些国家在生物医学工程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但是面对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他们仍在想尽一切办法努力前进。在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根据自身条件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以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计划”。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程在这一有利 条件下迅速发展,朝向以整合生物、医学、物理、化学及工程科学等高度交叉跨领域方向发展。这种发展方向既促进了传统性专业的提升,又为逐步形成新专业创造了条件。 另外,美国政府因认识到新的世纪生物医学工程对促进卫生保障事业发展所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急需扭转美国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发工作群龙无首的分散局面,美国第106届国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进展过程及研究成果 摘要:总结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的发展过程;阐述了第一代经典葡萄糖酶电极、第二代传递介体传感器及第三代直接传感器的原理和特性,并介绍了其它类型的葡萄糖传感器技术及产品,部分产品在医学上的应用。最后,总结和展望了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研究及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葡萄糖;生物传感器;医学领域;进展 引言:葡萄糖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领域研究最多、商品化最早的生物传感器。葡萄糖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基于两个方面的技术基础:第一,葡萄糖是动物和植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组成部分,葡萄糖的定量测定在生物化学、临床化学和食品分析中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分析方法的研究一直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临床检验中对血糖分析技术的需求,促进了葡萄糖酶分析方法建立;第二,1954年,Clark建立了氧电极分析方法。1956年又对极谱式氧电极进行了重大改进,使使活体组织氧分压的无损测量成为可能,并首次提出了氧电极与酶的电化学反应理论。根据Clark电极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各国科学家纷纷开始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和应用已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食品分析、发酵控制、临床检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1 经典葡萄糖酶电极 1962年,Clark和Lyo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酶电极的论文[2]。1967年Updik和Hicks首次研制出以铂电极为基体的葡萄糖氧化酶(GOD)电极。用于定量检测血清中的葡萄糖含量[3]。这标志着第一代生物传感器的诞生。 该方法中葡萄糖氧化酶固定在透析膜和氧穿透膜中间,形成一个“三明治”的结构,

再将此结构附着在铂电极的表面。在施加一定电位的条件下,通过检测氧气的减少量来确定葡萄糖的含量。由于大气中氧气分压的变化,会导致溶液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测定的准确性[4]。 为了避免氧干扰,1970年,Clark对其设计的装置进行改进后,可以较准确地测定 H 2O 2 的产生量,从而间接测定葡萄糖的含量[5]。此后,许多研究者采用过氧化氢电极作 为基础电极,其优点是,葡萄糖浓度与产生的H 2O 2 有当量关系,不受血液中氧浓度变化 的影响。 早期的H 2O 2 电极属于开放型,即铂电极直接与样品溶液接触,干扰比较大。现在的 商品化都是隔膜型(Clark)型,即通过一层选择性气透膜(聚乙烯膜获tefion膜)将电极与外溶液隔开。这样在用于生物样品测定时,可以阻止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尿素等许多还原性物质的干扰。同时,葡萄糖氧化酶的固定化技术也逐步发展和完善,这些研究包括聚乙烯碳酸酯膜和多孔膜包埋法、重氮化法、牛血清蛋白(BSA)-多聚甲醛膜法、牛血清白蛋白-戊二醛交联法等。1972年,Guilbault在铂电极上覆盖一层掺有葡萄糖氧化酶的选择性膜,保存10个月后相应电极上响应的稳定电流只减少了0.1%,从而制得具有较高稳定性和测量准确性的葡萄糖生物传感器[6]。这一技术被美国Yellow Spring Instrument(YSI)公司采用,于1975年首次研制出全球第一个商业用途的葡萄糖传感器。 目前,葡萄糖酶电极测定仪已经有各种型号商品,并在许多国家普遍应用。我国第一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于1986年研制成功,商品化产品主要有SBA葡萄糖生物传感器[7]。该传感器选用固定化葡萄糖氧化酶与过氧化氢电极构成酶电极葡萄糖生物传感分析仪,每次进样两25uL,进样后20s可测出样品中葡萄糖含量,在10~1000mg/L范围内具良好的线性关系,连续测定20次的变异系数小于2%。 2 介体葡萄糖酶电极 在葡萄糖氧化酶电极中引入化学介体(chemical mediator)取代O 2/H 2 O 2 ,作用是把 葡萄糖氧化酶氧化,使之再生后循环使用,而电子传递介体本身被还原,又在电极上被 氧化。利用电子传递介体后,既不涉及O 2,也不涉及H 2 O 2 ,而是利用具有较低氧化电位的 传递介体在电极上产生的氧化电流,在测定葡萄糖时,可以避免其他电活性物质的干扰,提高了测定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Cass等[8]将GOD固定在石墨电极(graphite electrode)上,以水不溶性二茂铁

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

世界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及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质能得以发展。目前,美国为第一大燃料乙醇生产国,巴西位居第二,欧盟各国则是最主要的生物柴油生产地,其他国家也都在积极发展生物质能。生物质能的发展带来粮食种植结构偏重玉米、粮食供应总量下降、粮食(油料)价格振荡上升、粮食危机引发动荡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开发第二代、第三代生物燃料(即非粮生物燃料)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要课题。但由于麦秆、草和木材等农林废弃物为主要原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的技术成本较高,真正商业化的项目较少;而第三代生物燃料是以微藻为原料生物燃料的油脂很难提炼,从海藻中提炼生物燃料的研究正处于实验室阶段,距离商业化阶段还比较远。因此,第一代生物质能短期内不会被第二、三代生物燃料所替代,第二、三代生物质能将是人类的理性选择,也是生物燃料必然的发展方向。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欧等能源消费大国和巴西等农产品贸易大国开始大力发展新型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1]。当前,生物质能为以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代表的第一代生物质能,其发展建立在对农业资源大量占用和对农产品大量消耗基础之上,能源与农业及农产品被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可能过度开发而引发一系列问题。 1开发现状 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能源价格基本上维持在高价位区间,为这一阶段的生物燃料产业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撑。玉米、甘蔗等粮食的能源化在全球很多地方得以推广[2]。随着2008年食用商品价格的高企,人们开始指责燃料乙醇的生产导致了全球粮食价格的高升,但全球生物燃料近年来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根据Clean Edge的数据,2008年全球生物燃料(主要指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产值达到348亿美元,较2007年的产值254亿美元增加37%。 1.1美国 2005年,美国替代巴西跃升为世界头号燃料乙醇生产国,为美国经济带来了丰厚利益[3]。从2001—2006年,美国燃料乙醇产业为联邦政

生物能源论文

自人类迈进二十一世纪以来,开发新能源成为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的共同出路。与化石燃料相比,新能源具有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等特点,更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其中,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和潮汐能,是开发较早的新能源,已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曾一度被人们看好的核能,有着极高的能量值,可是其高额的研究经费和潜在的巨大危害,令世界大多数国家望而却步。而作为新能源中“排行”靠后的生物能源,却在最近几年内忽然人气锐增,势如破竹,被看作是“新能源家族中可实现度最高的未来能源”。那么究竟何谓生物能源呢,它又有哪些优势呢? 优点有: (1)提供低硫燃料, (2)提供廉价能源(于某些条件下), (3)将有机物转化成燃料可减少环境公害(例如,垃圾燃料), (4)与其他非传统性能源相比较,技术上的难题较少。 至于其缺点有: (1)植物仅能将极少量的太阳能转化成有机物, (2)单位土地面的有机物能量偏低, (3)缺乏适合栽种植物的土地, (4)有机物的水分偏多(50%~95%) 生物能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其蕴藏量极大,仅地球上的植物,每年生产量就像当于目前人类消耗矿物能的20倍,或相当于世界现有人口食物能量。 对于其优缺点我国也做出了相应的发展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财税扶持的政 策 (1)实施弹性亏损补贴。目前国际石油价格高位运行,如果油价下跌,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生产企业亏损将加大。为化解石油价格变动对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所造成的市场风险,为市场主体创造稳定的市场预期,将建立风险基金制度

与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当石油价格高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保底价时,国家不予亏损补贴,企业应当建立风险基金;当石油价格低于保底价时,先由企业用风险基金以盈补亏。如果油价长期低位运行,将启动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具体补贴办法财政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另行制定。 (2)原料基地补助。国家鼓励开发冬闲田、盐碱地、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土地建设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原料基地,从而确保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有稳定原料供应来源,确保发展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不与粮争地。开发生物能源与生物化工原料基地要与土地开发整理、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生态项目相结合,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对以“公司+农户”方式经营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龙头企业,国家给予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财政部将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另行制定。 (3)示范补助。国家鼓励具有重大意义的生物能源及生物化工生产技术的产业化示范,以增加技术储备,对示范企业予以适当补助。具体补助办法财政部将另行制定。 (4)税收优惠。对国家确实需要扶持的生物能源和生物化工生产企业,国家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相关企业竞争力,具体政策由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上报国务院后另行制定。 外国也有相应的政策,比如欧盟各国就有不同的生物能源政策 荷兰 按照京都协议书要求,荷兰能源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6%,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问世气体的排放量将减少10%。 为了支持京都协议书,荷兰政府签署了减少电力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协议。根据这项协议,燃煤电厂每千瓦的的CO2排放量应与天然气电厂的CO2排放量相平衡。这将意味着燃煤发电的煤炭消耗量将减少5.8公吨。生物燃料被用于取代煤炭,将占有12%的基础能源比例。 另外,电厂将需要进行生产周期的重要审查以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然而协议指出,政府承诺提供财政援助和技术支持,以便达到12%内部回报率。 行业专家表示,由于国内生物燃料供应量不足,荷兰将大量进口生物燃料以代替煤炭发电。 丹麦 2001年11月,由于新丹麦政府提出的严重削减国家对可再生能源预算,从3亿丹麦克朗到4亿丹麦克朗,生物能源产业遇到重大挫折。丹麦在京都协议书中的减排目标是到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20%,只有12-14%已经达到目标。至于其余的部分,政府共批准通过像使用清洁能源机制等完成目标。

基于石墨烯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_高原

DOI :10.3724/SP.J.1096.2013.20747基于石墨烯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高原 1李艳2苏星光*2(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集成光电子国家重点实验室1,吉林大学化学学院2,长春130012)摘要近年来,随着石墨烯研究热潮的兴起,将石墨烯用于生物及化学检测的工作也日益增多。本文着重介绍了基于石墨烯及氧化石墨烯(GO )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特别是基于石墨烯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 传感器以及比色法传感器的设计思想和传感特性。 关键词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生物传感器;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评述 2012-07-17收稿;2012-09-30接受 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2127506, 21075050)资助项目*E-mail :suxg@jlu.edu.cn 1引言 石墨烯是一种由纯碳原子的六元环平面结构构成的二维材料 [1],是零维的富勒烯、一维的碳纳米管(CNTs )以及三维石墨结构的构筑基元[2]。它具有非常大的理论比表面积、很高的杨氏模量[3]、超高的光学透过率、优良的导热性[4]和导电性,并能够通过电子转移实现荧光猝灭。目前,人们已将基于石 墨烯的材料广泛应用于诸多领域,如吸附剂 [5]、催化剂[6]、药物载体[7]等。石墨烯具有的奇特性质,使 得其能够满足高灵敏性传感器设计的需求,并已用于构建光学[8]、电化学[9]及场效应传感器[10,11]、细胞标记[12]及实时监测[13]等。本文介绍了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光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基于石墨烯基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以及比色法传感器。 2基于石墨烯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器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 )是能量由供体荧光团经无辐射途径转移给受体荧光团,并引起供体荧 光猝灭和受体荧光增强的光学现象, 是测量活体及体外纳米尺度距离及变化的有效手段。近年来,人们致力于开发基于石墨烯材料的FRET 传感器, 将其用于生物及化学检测。FRET 传感器主要由3部分构成:供体、受体(猝灭剂)及供受体之间的桥联媒介。在基于石墨烯的FRET 传感器中,石墨烯及其衍生物既可以作为供体,又可作为受体。一方面,石墨烯由于其结构特点,能够同时猝灭发射波长或结构不同的多种荧光团的荧光,是一种通用的猝灭剂;另一方面,石墨烯及其衍生物经过一定的化学处理,可以产生荧光信号,可作为荧光供体。基于石墨烯的FRET 生物传感器依托于一些生物分子构建的桥联基, 用于调节供体荧光团和受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荧光的变化。其中,DNA 、蛋白质、多肽等生物分子均 可以作为桥联基。 2.1以石墨烯作为猝灭剂 在报道的基于石墨烯材料的FRET 传感器中,以石墨烯材料作为猝灭剂的居多。氧化石墨烯(GO )是石墨烯的一种重要衍生物,是化学还原法制备石墨烯的前驱体,在石墨烯片层结构的边缘和表面带有 多种含氧基团, 如羧基、羟基、环氧基等。正是由于这些含氧基团的存在,使其较石墨烯具有更好的水溶性,可以应用于生物体系中。石墨烯及GO 由于其大面积的共轭结构,可以作为能量受体猝灭多种有机染料及量子点的荧光,是一种广适性的荧光猝灭剂。与传统的猝灭剂相比,石墨烯材料具有更高的猝灭 效率,使FRET 传感器具有背景低、信噪比高、可多重检测的显著特点 [14 16]。2.1.1基于DNA 联接研究表明,石墨烯能区分多种DNA 分子结构,包括ssDNA ,dsDNA 以及茎环 结构等[17,18]。石墨烯及GO 由于其结构特点,对带有裸露的环状结构的化合物具有强烈的吸附能力。第41卷 2013年2月分析化学(FENXI HUAXUE )特约来稿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第2期174 1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