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看国及国的利益及友谊的关系

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看国与国

的利益与友谊的关系

【摘要】国与国之间,是不是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一方面什么算是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如何分清那些交织在一起的友谊和利益?本文试图沿着重大历史事件的脉络,从近现代中、日、韩、朝四国关系的变化,来探究国与国之间存在的利益与友谊,从而判断主导国家关系的核心是利益还是友谊。

【关键词】中国、日本、韩国、朝鲜、友谊、利益

【正文】国与国之间是否只有永恒的利益,而没有永恒的友谊?这不光是一个政治、历史问题,也属于一个伦理学问题。要研究这个问题,就得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考察历史上的国家关系。整部世界史时间跨度太长、涉及面太广,我们不可能全都研究一遍,只能选取典型案例。中、日、韩、朝这四个国家多年为邻,之间联系比较密切,恩恩怨怨非常多。再者从十九世纪末以后,这三或四个国家开始逐步进入现代国家行列,相互的交往骤然增多,留下的史料也很丰富。所以,我们考察中、日、韩、朝从甲午战争到当代这段历史,可以清晰地分析出国与国之间的友谊、利益。

一.东北亚四国之间的利益和友谊

人性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逐利,国家是由个人组成的,也必然带有逐利的一面,那么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一定受到利益的驱动。从1894年至今,中、日、韩、朝四国之间的历史基本上由利益来主导的,但民间的友谊并不是由利益来主导的。下面是列举出的重大历史事件。

(1)甲午战争

1894 年初,朝鲜全罗道爆发了东学党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国应朝鲜之邀请出兵半岛,是宗主国对属国拥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保护义务,亦符合当时的国际惯例;而日本乘机出兵朝鲜,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日本的军事力量出现在半岛之后,无视朝鲜内战已经平息的事实,对中日共同撤军的建议置若罔闻,反而另起事端,声称要对朝鲜内政实行改革,并积极进行战争准备。中国既不愿和日本发生战争,又企图保全宗主国的体面与尊严,不愿从朝鲜完全抽身。大清帝国的实力已经不允许它再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属国,但清朝政府计不出此,贪恋宗主国的虚名,陷

入朝鲜事务的纠纷之中。既要维护对朝鲜的宗主权,就应认真进行战争准备,彻底清除日本的危胁,但清政府却消极被动,企图通过谈判达到既不与日本决裂、又能维持其在朝鲜特殊地位的目的,首鼠两端,实为一大失策。日本看出了清朝政府的这种矛盾心理,于是在外交上纵横捭阖,无所不用其极:既制造事端,有意激化矛盾;又与清朝政府进行交涉,使清政府存有避战的侥幸心理。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之时,蓄谋已久的日本终于挑起了战争。朝鲜政府请兵于国,没有料到在请来上国的同时又招来了强邻。在中日两国的纷争之中,李氏王朝生存于宗主国和宿敌的夹缝之间:它需要中国对其进行保护,但中国却无能为力;它对日本的步步进逼虽有抗争,但又软弱无力,终于使国土充当了中日战争的战场。1战前中日朝关系错综复杂,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但是各国都是各为各的利益而动:中国为了宗主国的虚名、日本为其侵略朝鲜并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计划、朝鲜为了国家的稳定与利益。

战后中日关系趋于平稳发展2,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甲午战争引发的东北亚国际格局的变动制约着日本对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从而规定中日关系只能向着平稳方向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德、俄、美在中国均发展起各自的势力,相互之间存在制衡,这种关系不允许日本打破、制约了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

2、世纪之交,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方式改变直接或间接影响了中日关系。第二次科技革命使得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它们迫切需要商品倾销地、原料供应地,更需要资本输出地,这直接导致了资本主义国家侵略扩张方式的改变。这一时期除军事威胁与政府外,更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经济来操纵、控制殖民地。

3、日本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在马关条约中获得的利益。首先,日本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对朝鲜半岛的控制上,但因朝鲜人民反抗激烈,导致日本无暇顾及中国;其次,按照《马关条约》的内容,日本割占了台湾,台湾人民的英勇抵抗也使得日本无法短时间内很好地控制殖民地;再次,日本通过《马关条约》获得了巨额的赔款和贸易主动权,日本迫切需要时间利用这些权益去扩充自己的经济实力。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是在逐步兑现《马关条约》的各项内容,奉行妥协、投降、卖国政策,这也是这一时期中日关系没有出现重大冲突的一个因素。

4、新兴起来的日本经过8个月的甲午战争耗尽国力,需要休养生息,为下一次侵略战争积蓄力量,无法在短时间内恢复实力。

5、中日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在战后逐步加深。一方面日本通过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日贸易关系日益紧密、贸易额不断扩增;另一方面,战后的中国急需从日本学习先进的经济政治体制、扩大交流,日本也希望通过文化的交流培养“亲日派”,故中日间的留学生人数在这一期间也迅速增多。

甲午中日战争对于中日的关系有着长远的影响3:

1、中日关系的症结。甲午战争后,中日关系急剧下降,之后中日间的摩擦甚多,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大涨,两国至今仍难以握手言和。即使签订了和平条约,也不能保证两国之间有着充分的相互信任。对如何看待历史问题,中国政府的态度是明确的。那就是日本应该对其在历史上对东亚各国人民犯下的罪行进行深刻的反省,向各国人民道歉,以防止国内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

2、中国在对待日本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与日本的经贸关系也在逐年扩大。中日两国在政治与历史上的分歧并没有因其恶化而中断两国之间的经贸往来。中国政府在处理这些关系时还是十分明智的,首先不是因为政治方面的原因而放弃经济的发展,因为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全部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自己,这就需要其它国家的帮助,而与日本的经贸往来则能够取长补短,发展壮大自己,进而能够与之相抗衡;同时,在政治上,也不会因为经济的因素而向日本低头。甲午战争时的那种委曲求全的外交路线再也不会重演了,对日外交逐步走向了成熟。

战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充分暴露在了日本侵略者面前,原本泱泱大国的形象彻底撕毁,中日关系从此由中国强大日本弱小的局面转变为中国弱小日本强大,并由此使得日本侵略者肆无忌惮的开始对中国的侵略史。

甲午战争还给中朝关系带来变化。1895年4月17日,中日《马关条约》宣布了朝鲜的独立自主, 1899年9月11日,《中韩通商条约》使中韩公使级外交关系得以建立,标志着近代中韩关系的确立,朝贡关系退出历史舞台。近代中韩关系的建立是条约关系取代朝贡关系的过程,但朝贡关系中文化、观念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4朝鲜试图摆脱清政府,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又畏惧虎视眈眈日、俄,于是仍然努力维持与中国的良好关系。清朝则妄图回复其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