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金西夏民族史

辽宋金西夏民族史
辽宋金西夏民族史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与同样说蒙古语的室韦、库莫奚是同族异种。唐朝唐太宗在契丹人住地设置松漠都督府,酋长任都督并赐李姓。五代时契丹迭剌部的首领耶律阿保机乘中原内乱统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可汗后于907年2月27日即可汗位。他先后镇压了契丹贵族的叛乱和征服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并且握有蒙古地区的产盐区,在军事与经济方面都十分强盛。

古契丹有八部: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吐六於部。涅里是辽的始祖。契丹人有三年选一次可汗的习惯,早期可汗都在大贺氏家族中产生,中期在遥辇氏中产

据《辽史·营卫志》,契丹建辽前传统的社会组织模式是八部联盟。其中,最重要的八部有3个,即古八部、大贺氏八部和遥辇氏八部。其具体编年序列为:古八部历北魏、东魏和北齐,大体上与北朝相首尾;大贺氏八部始于唐朝贞观之初,终于开元天宝之间;遥辇氏八部始于开元天宝之际,终于辽太祖建立辽朝。自从元人修《辽史·营卫志》以来,这种先辽时期契丹的八部组织模式和编年序列,遂为历代研习契丹和辽朝历史者普遍接受而成为常识。

(新契丹八部遥辇氏:迭剌部、乙室部、品部、楮特部、乌隗部、突吕不部、涅剌部、突击部)(江应樑)

915年耶律阿保机出征室韦得胜回国,但被迫交出汗位,不久他在滦河边建设了一座仿幽州的城敦。

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即辽太祖。辽太祖收

留因河北战乱的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契丹族人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

918年辽太祖建皇都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罗城)。两年后创建契丹大字并推行之。在军事方面,他于925年东征渤海国,于旧地建立东丹国以统治渤海遗民,册立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辽太祖一直有南征中原的意图,然而于攻灭渤海后的隔年,在回师途中病倒,最后去世。其妻述律平宣布摄政,以次子耶律德光总揽朝政,屠杀政敌数百人以稳定政权。927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在述律平的支持下即位,即辽太宗。930年,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辽太宗统一了契丹。

947年正月十日,契丹军攻克后晋首都开封,后晋亡,契丹国占领大部分的中原地区。二月,辽太宗改国号为大辽,辽朝正式成立。

辽朝全盛时,疆域东北至今库页岛,北至蒙古国中部的色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带,西到阿尔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县、山西省雁门关一线与北宋交界,与当时统治中原的宋朝相对峙,形成南北朝对峙之势,《辽史》称“幅员万里”。

辽国的体系大体上是道、府(州)、县三级。共有5京(上中东南西)、6府(临潢府、大定府、辽阳府、析津府、大同府、兴中府),156州、军、城,309县(根据《辽史·地理志》。(头下军州、四时捺钵、南北面官、斡鲁朵)

率宾府、定理府、铁利府、安定府、长岭府、镇海府、兴中府(1041

年升霸州置,今辽宁朝阳),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节度州、观察州、防御州、刺史州(由高到低)

天平兴国四年(979)战胜北汉,结束中原割据。

雍熙北伐(三年986,989端拱二年)

澶渊之盟(1004年十二月宋真宗景德元年))

西辽(哈喇契丹、黑契丹)遍地七州城(大黄室韦、鞑靼、乌谷、敌烈、王纪剌[弘吉剌]、茶赤剌[扎只剌特]、密儿纪[蔑儿乞]、阻卜、乃蛮等十八部)

甘州回鹘

花剌子模

蒙古国兴起

907-1211

回鹘于阗

公元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被黠戛斯击灭后,以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为中心牧区的回鹘部众纷纷流亡逃散,或南下,或西迁,从此回鹘历史进入了一个分裂和割据的时期。这个时期,因为正处于回鹘败亡和逃散的过程及后来复兴、重建三大政权(即喀喇汗王朝、西州回鹘、

河西回鹘)的中间阶段,因此我们称之为“流亡阶段。”这个阶段是从汗国灭亡(840年)时起,由首领庞特勤、乌介等率领各部四散逃离漠北,部众迁往新的牧地并重新组合、直至三大政权先后形成为止(相当于唐末五代之际),约半个世纪的时间。

(甘州回鹘、黄头回鹘、西州回鹘【高昌回鹘】)

西州回鹘也叫高昌回鹘,是九世纪中期回鹘西迁的一支,曾在新疆吐鲁番盆地(安西)建立政权。辖境最盛时西至库车,东邻甘肃、北越天山,南至大漠。

于阗国(西南抵葱岭与婆罗门,想去二千余里;南接吐蕃,西北至疏勒二千余里)

河西回鹘【甘州回鹘】(河西走廊地区)初附于吐蕃,后一度归附与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后攻占甘州,移牙帐至甘州。五代时候多保持进贡关系。宋天圣六年(1028)被李元昊攻占。其中一部分投靠吐蕃的唃厮啰,一部分进入北宋的秦陇地区,还有一部分退居沙洲以南,朝贡于宋,与黄头回鹘汇合,他们分布在甘州、沙洲、贺兰山、秦州、合罗川等地。后大部分与地方居民融合。其中黄头回鹘(撒里维吾尔)与蒙古、汉族等长期相处,发展成为现在的裕固族。

黄头是指这些回鹘是回鹘人中的皇族,故而被称之为黄头回鹘。元代被称之为“萨里畏吾”,明代称之为“撒里畏兀儿”。“撒里畏吾”是突厥语,撒里是黄的意思,畏吾则是回鹘的转音。

吐蕃

四个王系的割据

1.拉萨王系—朗达玛之子云丹的后裔占据拉萨,称为拉萨王系。他的势力多在拉萨、桑耶、朵康等地。

2.阿里王系—哦松之孙尼玛衮退居阿里布让为王,其三子分别统治孟域——拉达克王系,布让、象雄——古格王室,总称为“上部三衮”。古格王室之后拉喇嘛绛曲斡迎请阿底峡大师至西藏。

3.亚泽王系——尼玛衮的第十一代孙据亚泽为王,称亚泽王系。

4.雅隆觉阿王系——哦松之孙扎西邹巴有三个儿子:巴德、斡德、基德,称为“下部三德”。斡德的第三个儿子赤穹,据雅隆秦昂达则城,形成雅隆觉阿王系,而次子赤德的后人在青海定居,成为宗喀王(唃厮啰)。

党项(西夏)

1038年建国,又叫白上国,宋称夏国、辽金称西夏、《长春真人西游记》称河西、《蒙古秘史称》唐兀、西藏称弥雅(木雅)、唐古忒(马可波罗行记),至1227年为蒙古所灭。

唐末党项首领拓跋思恭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赐姓李,晋爵夏国公(夏州节度使)

夏州在今天的内蒙与陕西交界处的白城子,即匈奴人赫连勃勃建立的万统城。赫连勃勃出生在匈奴铁弗部落,在群雄混战的十六国时期,他称天王大单六年之后,驱使15万民众修建了都城。城墙全部用“蒸土法”筑成,所以十分坚固。六年后,都城建成,取名“统万城”,意思是“统一天下,居临万郡”。但是九年后,“统万城”便

落在了党项羌人拓跋涛的手里。到了唐朝,朝廷正式将之赐给了拓跋思恭,封之为夏州节度使。到了宋朝(公元994年),朝廷惟恐党项人“居城自雄”,下诏毁了“统万城”,将20万党项人迁到绥、银等州,也就是现在的横山、米脂、绥德一带。从此,党项族便居于银、夏、绥、宥、静五州(一说是四州,没有静州)。党项是游牧民族,几百年的经略,侵占了宋的大片土地,以及灵州、兴庆、凉州、瓜州等河西走廊肥沃土地。

党项族是古代羌族(党项羌)的一个分支。最初,党项人生活在青海和四川的北部,过着游牧和狩猎生活。党项族由许多部落组成,各部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其中以拓跋氏部落最为强大。唐初,由于受吐蕃族的压迫,大批党项人沿黄河东北方向移动,迁徙至今甘肃东部、宁夏及陕西北部一带,和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据《宋史·夏国传》记载,迁徙到夏州(今陕西横山境内)的部落是拓跋氏部落。黄巢起义建立政权时,党项首领拓跋思恭率部参与了围攻起义军的战争。为此,拓跋思恭受到唐朝庞信,被赐姓李,给予夏国公的封号。这支党项族从此占据河套以南的五州之地。

公元1002年,李继迁攻入北宋灵州(今宁夏武灵),并建都此地。此后,党项族攻占了今甘肃的武威和张掖,并把都城迁到了今宁夏银川。公元1032年,李继迁的孙子元昊继任首领。元昊继续向河西用兵,先后占领了今甘肃安西、敦煌、酒泉等地。从此,西夏国境“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地方万余里,倚贺兰山为国”。公元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夏。

据载,羌族发源于“赐支”或者“析支”,即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一带。汉代时,羌族大量内迁至河陇及关中一带。此时的党项族过着不知稼穑、草木记岁的原始游牧部落生活。他们以部落为划分单位,以姓氏作为部落名称,逐渐形成了著名的党项八部,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此外还有黑党项、雪山党项等部落。《旧唐书·党项传》记载

党项八部是:“其种每姓别自动部落,一姓之中复分为小部落,大者万余骑、小者数千骑,不相统一。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利氏、米擒氏、拓拔氏,而拓跋氏最为强族。”

另一说拓跋氏是鲜卑族的后裔,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就自称是鲜卑后代。

《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隋朝时,部分党项羌开始内附,追随中原政权。唐朝时,经过两次内迁,党项逐渐集中到甘肃东部、陕西北部一带,包括灵州、庆州、夏州、银州、绥州、延州、胜州等诸州,仍以分散的部落为主。他们与室韦、内迁的土谷浑及汉族杂居相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党项马”在当时名噪一时。唐中央多在党项民族聚集地设立羁縻州进行管理,有功的党项部落酋长被任命为州刺史或其它官职。

公元1044年,元昊表示愿与北宋议和。经商定,西夏取消帝号,

仍由北宋册封为夏国王,北宋承诺每年向西夏提供一定数量的物资援助。此后,西夏与北宋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与此同时,我国北方草原的蒙古族日益强大起来,蒙古贵族铁木真在长期战争中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公元1206年,铁木真消灭了反对派,统一了蒙古各部。公元1205年至1209年,已称为成吉思汗的铁木真先后三次向西夏进军,迫使西夏统治者臣服。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又一次攻打西夏,西夏首领亲自出降,后仍被杀害,历时近200年的西夏政权自此灭亡。

西夏后裔有五种去向:

一是流落中原,汉化。部分党项后裔流亡到山西、河北、河南、山东、四川、西藏等地区,融进了汉民族。跟随蒙古军南征,也是党项人移居内地的一个主要途径。在北京的居庸关、河北的保定地区也发现有西夏文碑,说明部分党项后裔进入汉族地区并逐渐汉化。陕西、甘肃一带的李姓、刘姓、雷姓、党姓、和姓等,许多都是党项后裔。陕北无定河流经的米脂县殿市乡有个村落叫‘李继迁寨’,相传李继迁和李自成都出生在那里。米脂西边的横山县有个党岔乡,石峁村的龙泉寨山上有六座古堡,依无定河而建,就是西夏时期著名的‘永乐城’。河北保定有一个党项后裔张侯家族。还有一部分党项人生活在今天的河南泌阳、濮阳、南阳、信阳、方城等地。仅濮阳,据说党项后裔就有三四千人。他们不仅有族谱,还有碑文。杨氏家族分布在濮阳城东杨柳屯乡的十几个村庄。安徽也有三支党项后裔。一支是那木翰家族,后改姓王。另一支是昂吉儿家族。再一个是余氏家族,主要生活在合肥和安庆等地,已经繁衍了二十八代。云南的党项人是西夏

国相斡道冲的后裔。云南发现的《朵氏宗谱》中记载,朵儿赤就是他们的始祖。西夏灭亡前夕,成吉思汗进攻凉州时,斡道冲的儿子斡扎箦担任凉州守将,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为保全城中百姓的性命无奈出城投降,后被任用为元朝中兴路管民官。他的儿子朵儿赤十分聪明,被忽必烈看中,任用为云南廉访使,之后就一直留守在云南。这一支党项后裔至今天已经传承了二十五代,分布在大理、丽江、玉溪、个旧等地方。

二是逃回西南故地,或保持羌人习俗,或藏化。部分党项人早先就生活在西南地区,西夏灭亡后,部分党项人逃回了故地,丹巴“美人谷”嘉绒藏族里就有党项羌人。四川龙门山一带羌人,其中一部分是西夏灭亡后回迁而去的,他们至今还保持着羌人的生活习性。如今,那里的木雅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和习俗,他们的语言被称作“木雅语”或“道孚语”,与古代的党项族语——即西夏语在发音和基本词汇上比较接近。而更有意思的是,“道孚”就是古音“大夏”,说明部分党项族人在西夏亡国后与藏民族融合,逐渐藏化了。还有一部分留在了后藏的昂仁。他们之所以留在后藏,这与萨迦教派有很大关系。昂仁是萨迦教派的一个重要据点,西夏时党项王室贵族与萨迦教派关系密切。昂仁水草丰美,是一个世外桃源,对于逃亡的党项人来说,那里就是他们的天堂。

三是战败被俘,蒙化。部分党项人被俘虏,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经调查考证,西夏国曾在鄂尔多斯高原驻扎军民,西夏灭亡后,这一地区被蒙古军占领,居住于此的原西夏国民仍被称作“木纳”即“弥

药”。蒙古史书上记载,忽必烈俘获的唐兀惕百姓分与也遂合敦,‘唐兀惕’指的就是党项人。这部分人居住在鄂尔多斯一带,后来与蒙古人融为一体。‘唐兀惕’氏族后来改姓唐,还有一部分改姓王、马姓。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的蒙古人中,有四分之一是唐古特人,也就是党项人,他们分为上唐古特、下唐古特、黄河畔唐古特和布热沁唐古特。

四是留在原地,回化。一部分幸存下来的党项人并没有离开西夏故地,而是在兴庆府、灵州、河西走廊以及鄂尔多斯一带,隐姓埋名生存了下来,信奉了伊斯兰教,逐步回化。

五是逃到域外,成为“夏尔巴”。一部分党项族人经过西藏逃到尼泊尔国。尼泊尔国内夏尔巴人中就有西夏先民和西夏灭亡后遁入尼泊尔的西夏后裔。他们经过藏北、拉萨两条线路进入后藏的萨迦地区后,翻越了喜马拉雅山,到达了中尼边境。“夏尔巴”,藏语的意思就是‘东方人’,指的就是党项人。此外,还有一部分党项人移居到了中亚地区。

夏亡国之后,夏国的拓拔贵族带领部分民众迁徙到了现在西藏甘孜一带的藏区木雅,重新建立了西吴王国。这个历史上的西吴王国,有专家考证出就是西夏王国的延续。至今,西藏甘孜地区来流传着西吴王的传说。这个西吴小国在明朝时期协助朝廷平叛,受到朝廷册封,被封为明正土司,世袭爵位。后来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因为子嗣断绝而停袭。这个西吴与西夏的关系,很类似耶律大石的西辽与大辽。如果把木雅地区的西吴王国470年历史计算在内的话,那西夏的兴起到彻底的消亡,整整经历了800年,这也是历史上的一个延续时间超长的王国了……

大理国

白蛮、乌蛮、白衣、金齿、茫蛮、磨些蛮、和蛮、

栗粟、施蛮、顺蛮、长痐蛮、望蛮、扑子蛮、寻传蛮、蛾昌蛮、卢蛮、潞蛮、锅锉蛮、特磨道僚人、苗众...

白蛮(白族)乌蛮(彝族)

《蛮书》卷四说:“西爨、白蛮也;东爨,乌蛮也。

当天宝中(742-755),东北自曲靖州,西南至宣城(元江),邑落相望,牛马被野。在石城(曲靖)、昆川(昆明)、曲轭(马龙)、晋宁、喻献(澄江、江川)、安宁至龙和城(禄丰),谓之西爨。

在曲靖、弥鹿川(师宗、弥勒)、升麻川(寻甸)南至步头(建水),谓之东爨。风俗名爨也。”大理国时期,东爨有37部。元朝灭大理时在这37部设置云南行省南北中三路(临安路、武定路、普安路、曲靖路、中庆路、澄江路)。

南诏及其以后,分布地域有较大变化。

白衣、金齿、茫蛮(傣族)

磨些蛮(纳西族)

和蛮(哈尼族)

栗粟、施蛮、顺蛮、长裈(kun)蛮(傈僳族)

望蛮、扑子蛮(佤、德昂、布朗族先民)

寻传蛮、蛾昌蛮(阿昌族、景颇族先民)

卢蛮、潞蛮(傈僳族、怒族、独龙族先民)

锅锉蛮(苦聪人先民)

特磨道僚人(壮族先民)侬智高叛乱

苗众(苗族先民)滇东南...

女真(金)完颜部生女真1115年-1234年

金朝,汉文文献一致认为,女真是靺鞨(拼音:mòhé)部落中的一部,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称为“黑水靺鞨”的七个部落,居住在黑龙江的中下游地区(“黑水”是黑龙江的诸多名称之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

金朝是由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渔猎为生。唐朝时称为靺鞨,五代时有完颜部等部落,臣属于渤海国。辽朝攻灭渤海国后,收编南方的女真族,称为熟女真,北方则是生女真。11世纪初,完颜绥可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南阿什河)其子完颜石鲁作酋长后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联盟。石鲁之子完颜乌古乃又合并了许多部落,完颜部逐步地统一了女真各部。

辽朝晚期朝政混乱,天祚帝昏庸无能,辽廷不停的索求贡品,并且鱼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长春州与女真各族的酋长聚会时对完颜旻等酋长肆行侮辱。1113年,乌古乃之孙完颜阿骨打继立,决意反抗辽廷。公元1114年9月,完颜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马誓师来流水(今拉林河),开始了为期十年的伐辽战争。收国元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并驱逐契丹的统治,建立金朝。国号为“大金”。

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后。女真人仍散居于关东,分为建州、海西、野人等部。元朝政府在松花江下游和黑龙江

设斡朵里、胡里改、桃温、脱斡怜、孛苦江五万户府,管辖当地女真人和水达达。

鞑靼

鞑靼人最早见于唐代突厥文碑铭和某些汉文记载,自唐迄元先后有达怛、达靼、塔坦、鞑靼、达打、达达诸译,其指称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异:现代指在欧洲曾经被金帐汗国统治的部份突厥和蒙古民族及其后裔;9世纪前后指阴山南北沿边塞直到河西,青海都出现的与宋辽有交往,《辽史》通称之为阻卜或术不姑,而有北阻卜、西阻卜、西北阻卜、阻卜札剌部之别。金代(阻{革菐),鞑靼主要游牧于呼伦,贝尔两池以西。1202年,成吉思汗彻底征服了塔塔尔部,鞑靼人大部分并入了蒙古人。宋元时鞑靼成为对蒙古各部的泛称。有的记载称蒙古人为黑鞑或蒙鞑,称汪古人为白鞑,或依其开化程度区别为熟鞑靼与生鞑靼。

西辽时鞑靼诸部:(西迁九姓鞑靼)

克烈部(东至怯绿连河上游以南,西至杭海岭(杭爱山),北至土兀剌河(土剌河)和斡耳寒河(鄂尔寒河)下游一带,南邻大漠。辽金时漠北最大最强)突厥族?蒙古族?(学界存疑)

札剌亦儿部(主要分布在斡难河[鄂嫩河]以南到怯绿连河中下游一带,曾附属回鹘可汗)

蔑儿乞部(鄂尔浑河、色楞河下游一带)

斡亦剌部(谦河[叶尼塞河]上游,即今天乌鲁克姆河上游)

八剌忽诸部(在蔑乞儿部的北部,今贝加尔湖的东西,原为突厥部落,后与蒙古人杂居形成新部落)

塔塔尔部(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地区,六部组成。)阻卜

蒙古部(斡难河中上游和不儿罕山(肯特山)地区。唐代蒙兀室韦的后裔)

乃蛮部(吉利吉思地区,今叶尼塞河上游,可能与唐代的黠戛斯人有关)《辽史》有粘八葛,《金史》有粘八恩。附属于西辽。

汪古部(漠南阴山地区,白鞑靼)(江应樑:鞑靼的名称最早见于辽末,是辽的屬部,首领驻在黑水[内蒙古艾不盖河]流域),辽亡后,归附金,《史集》解释说:金朝皇帝为了防御蒙古、克烈、乃蛮等部,修筑了一道大墙(长城),交给该部守卫,因此得名汪古。操突厥语、容貌和面的习俗同蒙古人有明显差别,故辽、金时称他们为白鞑靼,以区别于蒙古语族的鞑靼或黑鞑靼。元朝将汪古列入色目人中。

辽金年间,游牧于阴山长城一带汪古部中部分贵族尚自称是沙陀后裔,奉晋王李克用为先祖,元朝建立之后一部分随克烈,乃蛮人西迁到中亚,后逐渐融入哈萨克族。

乌古与敌烈

乌古驻牧于海勒水(今海拉尔河)流域。以北称三河乌古部,以南的统称乌古。东是室韦、西是敌烈,南接契丹。神册四年(919)倍辽太祖征服。

敌烈,分布于胪朐(qu)河,西界鞑靼,南接契丹。天显五年(930)

降辽。

西辽

耶律大石原本效力于辽天祚帝,在辽朝即将灭亡之际出奔。1124年,耶律大石称王,到达可敦城(今蒙古国布尔干省青托罗盖古回鹘城)建立根据地。1132年,耶律大石在叶密立城登基称帝,号“菊儿汗”,群臣又尊汉号为“天祐皇帝”,建元延庆,西辽正式建立。随后耶律大石向西域、漠北、中亚等地区扩张,建都于虎思斡鲁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玛克东南布拉纳)。在1141年的卡特万之战,击败塞尔柱帝国联军后称霸中亚,威名远播至欧洲。

突厥语和西方史籍称之为哈剌契丹(Qara -Khitay)或喀喇契丹。高昌回鹘、西喀喇汗国、东喀喇汗国及花剌子模先后臣服于强盛期的西辽。耶律大石死后,历经萧塔不烟、耶律夷列、耶律普速完三代君主后,到耶律直鲁古时期,由于长期对外战争,使西辽的国力走向衰落,最终被屈出律篡国。蒙古帝国崛起后,于1218年西辽被大蒙古国所灭。西辽灭亡后,契丹贵族波剌黑前往波斯的克尔曼,于1224年建立了起儿漫王朝,又被称为“后西辽”,这也是契丹人在历史上建立的最后一个政权,于1306年被伊尔汗国所兼并。

南部诸僚

左右江乌武僚(壮族)(长其国到南天国)侬智高

西南番诸部(布依族)贵州境内

五番(龙罗方石张五姓头人为首领的诸番部)

七番(北宋末增加程韦二番)八番(元世祖十六年1279)

增加卢番)

抚水州俚僚(水、侗、仫mu佬、毛南等族)

诚、徽州仡ge僚(侗族)宋朝时主要有仡伶、仡僚、仡偻

溪州蛮(土家族和苗族)

思州、播州蛮(苗族、土家族)

傜人诸部(瑶族)梅山傜辰州、武冈傜桂阳监(连州傜)

畲民与輋(she)民江西福建一带

黎人(黎族)流求人、毗舍耶人(台湾土著先民)

奚人

辽阿保机征服奚族时有五部(遥里部、伯德部、奥里部、梅只部、楚里部),与其他史书记载名称不一。辽代奚族共有13个部《辽史·营卫志》奚族原5部,契丹贵族历次征伐后把奚人组编八个新奚部。大致分布:北至今赤峰市,南达长城,西到七老图山(燕山支脉位于赤峰市西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东抵松岭(大兴安岭)一线。

金时期奚人多被编置猛安谋克。后多次被分迁流转,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二消失在历史舞台。

渤海族

辽朝时灭渤海国,设置东丹国(东契丹国),原渤海人西迁、南迁。(高丽、女真、中原三个方向)定安国抗辽20余年女直、渤海同为勿吉置七部。《金史》记载:“女真兵兴,渤海先降,所以女真多用渤海为要职。”《金史》的列传写明渤海人的就有近20篇。但是金人页对其心存戒心。多次转戍渤海兵和渤海户。后与女真或者汉人融合而消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