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发酵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发酵工程原理知识点总结

1、发酵:通过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产生和积累人们所需产品的生物反应过程。

2、发酵工程:利用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代谢活动来大量生产人们所需产品过程的理论和工程技术体系,它是生物工程和生物技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微生物工程

3、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史:

①1900年以前——自然发酵阶段

②1900—1940——纯培养技术的建立(第一个转折点)

③1940—1950——通气搅拌纯培养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二个转折点)

④1950—1960——代谢控制发酵技术的建立(第三个转折点)

⑤1960—1970——开发发酵原料时期(石油发酵时期)

⑥1970年以后——进入基因工程菌发酵时期以及细胞大规模培养技术的全面发展

4、工业发酵的类型:

①按微生物对氧的不同需求:厌氧发酵、需氧发酵、兼性厌氧发酵

②按培养基的物理性状:固体发酵、液体发酵

③按发酵工艺流程:分批发酵、补料发酵、连续发酵

5、发酵生产的流程:(重要)

①用作种子扩大培养及发酵生

产的各种培养基的制备

②培养基、发酵罐及其附属设

备的灭菌

③扩大培养有活性的适量纯

种,以一定比例将菌种接入发酵罐中

④控制最适的发酵条件使微生

物生长并形成大料的代谢产物

⑤将产物提取并精制,以得到

合格的产品

⑥回收或处理发酵过程中所产

生的三废物质

6、常用的工业微生物:

①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醋酸杆菌、

棒状杆菌、短杆菌等

②放线菌:链霉菌属、小单胞

菌属和诺卡均属

③酵母菌:啤酒酵母、假丝酵

母、类酵母

7、未培养微生物:指迄今所采

用的微生物纯培养分离及培养方法

还未获得纯培养的微生物

8、rRNA序列分析:通过比较各

类原核生物的16S和真核生物的18S

的基因序列,从序列差异计算它们之

间的进化距离,从而绘制进化树。

选用16S和18S的原因是:它

们为原核和真核所特有,其功能同源

且较为古老,既含有保守序列又含有

可变序列,分子大小适合操作,它的

序列变化与进化距离相适应。

9、菌种选育改良的具体目标:

①提高目标产物的产量

②提高目标产物的纯度

③改良菌种性状,改善发酵过

④改变生物合成途径,以获得

高产的新产品

10、发酵工业菌种改良方法:

①常规育种:诱变和筛选,最

常用。关键是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

方法修改目的微生物的基因组,产生

突变。

②细胞工程育种:杂交育种和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③代谢工程育种:组成型突变

株的选育、抗分解调节突变株的选

育、营养缺陷型在代谢调节育种中的

应用、抗反馈调节突变株的选育、细

胞膜透性突变株的选育

④基因工程育种:原核表达系

统、真核表达系统

⑤蛋白质工程育种:定点突变

技术、定向进化技术

⑥代谢工程育种:改变代谢途径、扩展代谢途径

⑦组成生物合成育种:通过合成化合物库进行高效率的筛选

⑧反向生物工程育种:希望表型的确定——确定表型的决定基因——重组DNA技术将该基因在特定生物中表达。

11、发酵工业菌种保藏的必要性和技术:

必要性:菌种退化:主要指生产菌种或选育过程中筛选出来的较优良菌株,由于进行接种传代或保藏之后,群体中某些生理特征和形态特征逐渐减退或丧失的现象。

技术:斜面低温保藏法、砂土管保藏法、冷冻真空干燥法、液氮超低温保藏法

12、适宜于大规模工业微生物发酵的培养基的共性:

(1)单位培养基能够生产最大量的目的产物

(2)能够使目的产物的合成速率最大

(3)能够使副产物合成的量最少

(4)所采用的培养基应该质量稳定、价格低廉、易于长期获得

(5)所采用的培养基尽量不影

响工业好气发酵中的通气搅拌性能

及发酵产物的后处理

13、培养基中的碳源:

作用:a提供微生物菌体生长繁

殖所需要的能源以及合成菌体所需

的碳骨架

b提供菌体合成目的产物的原

料。

常用的碳源有糖类、油脂、有

机酸和低碳醇等

14、培养基中的氮源:

作用:主要用于构成菌体细胞物

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和含

氮代谢物

常用的氮源:a 无机氮源(速效

氮源):铵盐、硝酸盐和氨水

b 有机氮源:如花生饼粉、黄

豆饼粉、玉米浆、蛋白胨、酵母粉、

酒糟

15、生理酸性物质:经微生物代

谢后能形成酸性物质的无机氮源(硫

酸铵)

生理碱性物质:菌体代谢后能产

生碱性物质的无机氮源(硝酸钠)

16、前体:指加入到发酵培养基

中,能直接被微生物在生物合成过程

中结合到产物分子中去,其自身的结

构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产物的产量

却因其加入二有较大提高的一类化

合物

17、产物合成促进剂:指那些细

胞生长非必需的,但加入后能显著提

高发酵产量的一些物质

18、发酵培养基的设计原理:

①首先确定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然后再决定各组分之间的最佳配比。

②培养基的组分配比、缓冲能

力、黏度、灭菌是否彻底、灭菌后营

养破坏的程度以及原料中杂质的含

量等因素对菌体生长和产物合成有

影响。

③从微生物生长、产物合成的角

度需考虑:菌体的同化能力、培养基

对菌体代谢的阻遏与诱导的影响、碳

氮比对菌体代谢调节的重要性、pH

对不同菌体代谢的影响

19、发酵培养基的优化方法:

①根据前人的经验和培养基成

分确定时一些必须考虑的问题,初步

确定可能的培养基成分

②通过单因子实验最终确定出

最为适宜的培养基成分

③培养基成分确定后,剩下的问

题就是各成分最适的浓度,由于培养

基成分很多,为减少实验次数常采用

一些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法:正交实验、响应面法、

响应面法:利用合理的实验设计,建立多元二次方程模型来拟合因素和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对回归方程的分析来寻求最优工艺,解决多变量问题的一种统计学方法,该法被广泛应用于农、生物、食品、化工等领域。(了解)

20、灭菌:用化学或物理方法杀死物料或设备中所有有生命物质的过程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空气、地表以及容器和器具表面的微生物

除菌:用过滤方法除去空气或液体中的微生物及其孢子

防腐: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1、发酵工业污染的危害:

①染菌对不同菌种发酵有不同的影响(消耗营养、合成新产物、改变pH、分解产物、噬菌体破坏极大

②不同发酵时期染菌对发酵有不同的影响(种子扩大时,发酵前期、中期、后期染菌)

④杂菌污染对发酵产物提取和产品质量有一定的影响

22、杂菌污染的防治:

⑴染菌的检查与类型的判断:

显微镜检查法、平板划线培养检查

法、肉汤培养检查法、发酵过程中的

异常现象观察法

⑵污染的原因分析:从污染杂

菌的种类、污染时间、染菌的程度进

行分析

⑶杂菌污染的途径及其预防:

①种子带菌:培养基及器具灭菌

要彻底、避免菌种在移接过程中受污

染、避免菌种培养过程或保藏过程中

受污染

②过滤空气带菌:正确选择采

气口、根据气候条件设计合理的空气

处理流程、设计安装合理的空气过滤

③设备的渗漏或“死角”造成染

菌:

a发酵罐的“死角”:加强清洗

并定期铲除污垢、安装放汽边阀

b管道安装不当或配置不合理形

成的“死角”:法兰的加工、焊接和

安装要符合灭

菌要求,使衔接处管道畅通、光

滑、密封性好,尽可能减少连接法兰

④培养基灭菌不彻底造成的染

菌:彻底灭菌⑤操作不当造成染

菌:操作要严格规范⑥噬菌体染

菌:以净化环境为中心的综合防治

23、设备的“死角”:由于操作、

设备结构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屏障等

原因,使蒸汽不能到达预定的灭菌部

位或该部位的冷空气不易在加热过

程中排净,从而不能达到彻底灭菌要

求的设备的渗漏:指发酵设备、管道、

阀门等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由于化学

腐蚀、电化学腐蚀、磨蚀、加工制作

不良等原因形成微小漏孔后发生渗

漏染菌

24、致死温度:杀死微生物的极

限温度

对数残留定律:在一定温度下,

微生物受热致死遵循分子反应速率

理论,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dN/dt

与任何瞬间残留的活菌数N成正比:

-dN/dt = kN

非对数残留定律:实际过程中某

些微生物受热死亡的速率不符合对

数残留定律,Nt/No对灭菌时间t在

半对数坐标中标绘得到的残留曲线

不是直线。(微生物芽孢)在T相同

时,对数与非对数定律的灭菌时间t

不同。

25、当灭菌温度升高时,微生物

死亡速率大于培养基成分破坏的速率(高温加快灭菌法)

26、分批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放入发酵罐或其它装置中,通入蒸汽将培养基和所用设备仪器进行灭菌的操作,也称为实罐灭菌。

分批灭菌的阶段:升温、保温、冷却

27、连续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向发酵罐等培养装置输送的同时进行加热、保温和冷却等灭菌操作。

发酵罐应在连续灭菌开始前先进行空罐灭菌,以容纳经过灭菌的培养基

28、空气过滤除菌:采用定期灭菌的介质来阻截流过的空气所含的微生物而取得无菌空气。常用的过滤介质有棉花、活性炭、玻璃纤维、有机合成纤维、有机和无机烧结材料等。

流程:前置空气过滤器进行粗虑→空压机升压→一级冷凝器对压缩空气降温→二级甚至多级进行降温除水、除油→空气加热器降低湿度→空气储罐稳压→空气过滤器除菌→无菌空气进入发酵罐

典型的设备流程:

①压缩空气两级冷却析水:两次析水、两次分离、适当加热

流程:高位吸风塔吸入空气→粗

过滤→空气压缩机加热→冷却析水

(两次)→再加热→空气过滤器除菌

②一次冷却、冷热空气直接混合

式的空气过滤除菌:

总之,要满足好氧发酵,必须保

证空气无菌、温度和相对湿度合适,

并具有一定的压力。

29、空气预处理的步骤:

①外源空气的前处理:提高空气

吸风口的位置、加强吸入空气的前过

②空气压缩及压缩空气的冷却

③压缩空气冷却后的除水、除油

*为什么要进行空气压缩?

为了克服输送过程中过滤介质

的阻力

*为什么空气压缩后要进行冷

却?

高压空气直接通入空气过滤

器,可能引起过滤介质碳化或燃烧,

而且增大发酵罐的降温负荷,给发酵

带来困难,导致菌种损伤。

*为什么要除水、除油?

除水:冷却降温后压缩空气的相

对湿度增大,会析出水来,致使过滤

介质受潮失效

除油:若压缩空气是由含油压缩

机制得,会不可避免地夹带润滑油

30、空气的绝对湿度:1m3湿空

气中含有的水蒸气绝对量(kg)

空气的相对湿度(φ):空寂的

绝对湿度与同温下饱和绝对湿度之

比值或者空气中水蒸气分压与同温

度时的饱和水蒸气压之比值

空气的湿含量(x):1kg干空气

中含有的水汽量

露点:当空气的相对湿度等于1

时,空气中水蒸气已饱和,此时的温

度称为露点Td

*当T

湿含量降低。

31、种子扩大的级数:制备种子

需逐级扩大培养的次数,这要根据菌

体的生长繁殖速率、包子发芽速率以

及发酵罐的容积综合确定。

32、种子培养:将冷冻干燥管、

沙土管中处于休眠状体的工业菌种

接入斜面活化后,在经过摇瓶及种子

罐逐级扩大培养而获得一定数量和

质量的纯种的过程。

33、优良种子应具备的条件:

①菌种细胞的生长活力强

②菌种生理状态稳定

③菌体浓度及总量满足大容量

发酵罐接种量的要求

④无杂菌污染,保证纯种发酵

⑤菌种适应性强,能保持稳定的生产能力

34、种子制备的步骤:活化培养→扩大培养→一级种子罐(可变)→发酵罐进行发酵

种子制备分成两个阶段:实验室种子制备阶段、生产车间种子制备阶段

种子罐的作用是使有限数量的包子或菌丝生长繁殖成大量的菌丝体

35、种龄:种子的培养时间

接种龄:种子罐中培养的菌丝体转入下一级种子罐或发酵罐时的培养时间

接种量:移入的种子液体积和接种后培养液体积的比例

36、影响种子质量的因素:原材料质量、培养温度、湿度、通气与搅拌、斜面冷藏时间、培养基、pH

37、丝状真菌发酵的种子扩大培养:

①利用孢子作为接种物:在固化的培养基上产生孢子、在固体培养基上产生孢子、在液体深层培养基中产生孢子

②用丝状真菌的菌丝体作为接

种物:难以获得均一的接种物

38、发酵动力学:研究微生物生

长、发酵产物合成、底物消耗之间动

态定量关系,是对微生物生长和产物

形成过程的定量描述。

39、微生物生产通常要经过延

滞期、对数生长期、衰减期、稳定期

和衰亡期五个阶段。

40、底物消耗动力学:底物主要

消耗在:用于合成新的细胞物质、合

成代谢产物、提供细胞生命活动的能

41、发酵动力学分类:

①生长相关型:产物的生成与细

胞的生长密切相关的动力学过程,产

物的生成是微生物细胞主要能量代

谢的直接结果。

②生长部分相关型:指代谢产

物是能量代谢的间接结果,不是底物

的直接氧化产物,而是菌体内生物氧

化过程的主流产物

③非生长相关型:指代谢产物的

生成与能量代谢无关,与细胞生长也

无直接关系,即产物生成与微生物细

胞生长不偶联

42、分批发酵的优缺点:

优点:操作简单、周期短、染菌

的机会减少,且生产过程、产品质量

易控制

缺点:不利于测定过程动力学,

对底物类型及初始高浓度敏感的次

级代谢物如一些抗生素等就不适合

用分批发酵,养分消耗快,非生产时

间长、产率低

43、连续发酵:在发酵过程中,

连续向发酵罐流加培养基,同时以相

同流量从发酵罐中取出培养液

稀释率D:将单位时间内连续流

入发酵罐中的新鲜培养基体积与发

酵罐内的培养液总体积的比值称为

稀释率。D=F/V

在稳态时,比生长速率等于稀释

率,即比生长速率收到稀释率的控制

细胞的生长可导致底物的消耗,

直至底物的浓度足以支持比生长速

率与稀释率相等为止

临界稀释率D:导致菌体开始从

系统中洗出时的稀释率

44、恒化器:连续培养系统。培

养物的比生长速率收到化学环境的

控制,即培养基中某一西安执行组分

的控制作用

恒浊器:通过控制补充培养基的

流速,使得发酵管内发酵液细胞浓度

保持恒定,即将发酵液的浊度保持在

某一窄小的范围内

45、培养物产率:单位发酵时间形成的菌体量

46、分配补料发酵:分批发酵过程中补充培养基,不从发酵体系中排出发酵液,使发酵液的体积随着发酵时间逐渐增加半稳态:虽然细胞的总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细胞浓度实际上仍是一个常数,这种状态称为半稳态

7章之后

1、呼吸强度:单位质量干菌体在单位时间内所吸取的氧量

耗氧速率(摄氧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的耗氧量

2、影响微生物耗氧的因素:

①微生物本身遗传特征的影响

②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碳源种类、培养基浓度、是否有生长抑制剂

③菌龄④发酵条件⑤代谢类型

3、控制溶解氧的意义:

①溶解氧浓度对细胞生长和产物合成的影响是不同的,须了解生长期和生产期的最适需氧量

②氧传递率已成为许多好气性发酵产量的限制因素

③发酵工业上氧的利用率很低,提高传氧效率,能大大降低空气消耗

量,从而降低设备费用和动力消耗,

且减少泡沫形成和染菌的机会,大大

提高设备利用率

4、发酵过程中氧的传递

氧的传递可分为供氧和耗氧两

个方面,供氧是指空气中的氧气从空

气泡里通过气膜、气液界面和液膜扩

散到液体主流中;耗氧是自液体主流

通过液膜、菌丝丛、细胞膜扩散到细

胞内。

供氧方面的主要阻力使气膜和

液膜阻力

5、双膜理论假说:

①气泡和包围着气泡的液体之

间存在着界面,在界面的气泡一侧存

在着一层气膜,在界面液体一侧存在

着一层液膜;气膜内气体分子和液膜

内液体分子都处于流层状态,氧以浓

度差方式透过双膜;气泡内气膜以外

的气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称为气体

主流,任一点氧浓度,氧分压相等;

液膜以外的液体分子处于对流状态,

称为液体主流,氧在两膜间的传递在

定态下进行,因此,氧在气膜和液膜

间的传递速率相等。

②在双膜之间界面上,氧分压与

溶于液体中氧浓度处于平衡关系

③氧传递过程处于稳定态时,传

质途径上各点的氧浓度不随时间而

变化,且其与该点的氧气分压的平衡

关系遵循亨利定律

6、气体溶解于液体中,液膜阻

力使主要因素

7、气体传质的基本方程:

OTR=K L a(C*-C L)

OTR——单位体积培养液的氧传

递速率

K L a——以浓度差为推动力的体

积溶氧系数

a——内界面,即气液比表面积

供氧与耗氧达到平衡时:OTR=

γ(摄氧率)

8、无量纲数Da为Damkohler数,

物理意义是细胞的最大耗氧量与最

大供氧量之比

当Da<1时,细胞的耗氧量小于

最大供氧量,整个过程受呼吸速率控

当Da>1时,细胞的耗氧量超过

最大供氧能力,存在供氧限制,整个

过程受氧传递速率控制

9、影响推动力的因素:

①温度:氧传递过程中的推动力

将随发酵液温度的升高而下降

②溶质:电解质、非电解质、混

合溶液,氧的溶解度随溶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③溶剂:合理添加有机溶剂可降低水的极性从而增加溶解氧的浓度

④氧分压:增加氧分压也能通过提高氧的溶解度来增加氧传递的推动力

10、影响K L a的因素:设备参数、操作条件、发酵液性质

11、溶解氧的测定方法:化学法、极谱法、复膜氧电极法

摄氧率γ的测定方法:瓦式呼吸仪法、物料衡算法、氧电极法

K L a的测定方法:亚硫酸盐氧化法、取样极谱法、物料衡算法、动态法、排气法、复膜电极法

12、发酵过程参数的检测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利用仪器进行在线检测,而是从发酵罐中取出样品进行离线检测

13、直接状态参数:能直接反映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理代谢状况的参数

间接状态参数:采用直接状态参数计算求得的参数

14、发酵热:在发酵过程中,引起温度变化的原因是由于发酵过程中所产的净热量

发酵热=生物热+搅拌热+通气热-

蒸发热-辐射热

生物热:指微生物在生长繁殖过

程中,本身产生的大量热量

15、最适温度:最适于菌的生长

或产物的生成的温度,是一个相对概

16、pH调控的方法:

①配置合适的培养基

②加入非营养基质的酸碱调节

剂,碳酸钙

③加入基质性酸碱调节剂,氨水

④加生理酸性或碱性盐基质

⑤将pH控制欲代谢调节结合起

来,通过补料控制pH

17、临界氧浓度:指不影响呼吸

系统所允许的最低溶氧浓度

18、二氧化碳对细胞的作用机制

是影响细胞膜的结构,使细胞处于

“麻醉”状态,生长受到抑制

19、呼吸商RQ:二氧化碳的释放

率(CER)与摄氧率(OUR)的比值

20、泡沫对发酵的影响:

①降低了发酵罐的装料系数

②增加了菌群的非均一性

③增加了污染杂菌的机会

④大量起泡,控制不及时会引起“逃

液”,导致产物流失

⑤消泡剂的加入有时会影响发

酵产量或给下游分离纯化与精致工

序带来麻烦

21、泡沫的控制方法:

①机械消泡

②消泡剂消泡:表面活性剂,有

一定的亲水性,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对发酵过程无毒,不干扰溶氧、pH

等仪表的使用,消泡剂来源方便、价

格便宜

③生产菌种本身的特性

22、对基因工程菌发酵过程进

行控制的关键在于宿主的生理遗传

特性影响着外源基因的表达,而外源

基因的表达又影响着宿主的生长特

23、外源基因表达的控制机制:

外源基因的表达由组成型基因或构

建质粒时加入的Lac、Trp、P L、P R

等启动子控制

24、基因工程菌发酵的生物反

应器主要有:机械搅拌发酵罐、气升

式发酵罐

25、基因工程菌不稳定性包括:

质粒的不稳定性、表达产物的不稳定

表现形式为:质粒的丢失、重组

质粒发生DNA片段脱落、表达产物不

稳定

26、清洁生产:是一种创新性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污染

具体内容:①对生产过程,要求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材料,减少、降低废弃物的数量和毒性

②对产品,要求减少从原材料利用到产品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③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实行清洁生产包括清洁生产过程、清洁产品和服务三个方面

27、清洁生产的与方法:

①污染防治:产品改进,采用代替原材料,技术革新、工艺自动化、生产过程优化,内部管理优化、减少废物产生、加强排放的管理

②消减有毒物品使用:注重产品配方,原料代替,改变或重新设计生产工艺单元,改善工艺、实现现代化,改善工艺过程和管理维护,工艺再循环

③为保护环境而设计:核心是在不影响产品性能和寿命的前提下,尽可能体现环保目标

28、影响发酵产品成本的主要

因素:菌株性能、培养基成分、无菌

空气用量、搅拌功率、发酵生产方式、

发酵产物的分离纯化、发酵规模、三

废的综合利用与循环使用

菌株应达到的目标:产酶单位

高、活力强,遗传性能稳定,不产或

少产杂酶、杂蛋白,同化培养基的能

力强,能充分利用培养基

29、淀粉、糖蜜等农副产品是碳

源的主要来源,价格受种植面积和收

获情况以及市场需求量的影响

供培养基用的磷酸盐要求是食

用级的而不是肥料级

30、发酵工厂为节约冷却水用

量的办法:

①采用气升式发酵罐

②选育嗜热或耐热的生产菌株

③改变原料路线,少用烃类原

料,以降低发酵产能

31、当微生物不受底物抑制,具

有较强的基质转化能力和生产效率

时,可采用分批发酵

当微生物能高效的利用基质、菌

种遗传性能稳定以及空杂菌污染能

力强,采用连续发酵

以发酵后处理成本为主的发酵

类型不适于进行连续发酵,因为连续

发酵的培养液中产物浓度较低,提取

成本高,尽管其总生产率较高,但总

成本费用会高得多。此时多用分批补

料发酵(产物浓度高,易于分离纯化。

32、发酵规模的成本分析:

①设备可获得的最大通气能力

②冷却能力

③制造技术水平和运输安装等

问题

33、生产效率:又称发酵速率,

指单位操作时间、单位发酵体积所产

生的发酵产物量,是评价发酵生产的

主要指标之一。关系到固定成本的经

济效益

发酵过程生产速率:指发酵过程

中单位时间内单位发酵体积所产生

的发酵产物量

发酵设备的生产能力:指在一

定时间内单位发酵罐容积所产生的

发酵产物量

40、基质转化率:指发酵工艺中

所使用的主要基质(一般指碳源或其

他成本较高的基质)转化为发酵产物

的得率。是原材料成本效益的指示值

41、维生素C的生产原理与技术:

维生素C二步发酵法是我国

维生素C工业生产的主要方法,它是

在莱氏法第一步发酵后,用微生物继续发酵将L-山梨糖转变为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的一种方法。第二步发酵菌系为混和菌系,其中氧化葡萄糖酸杆菌负责山梨糖到维生素C前体-2-KGA的转化,俗称小菌。另一种为伴生菌,帮助小菌生长与产酸,生产上常用的是巨大芽孢杆菌俗称大菌。在混合培养发酵过程中大小菌之间既有共生作用,又有拮抗作用,有多种因子影响二菌间的相互作用。控制混菌中大菌的浓度,延长其稳定生长期有利于混菌体系的产酸。

流程:一步菌种液→一步一级种子→一步二级种子→一步发酵

80℃,10min↓山梨醇培养基、辅料

→→→→→→→→→→

混合菌种液→二步一级种子→二步二级↓种子→→二步发酵→静置上清液→离心↓处理↑←←←←←←←←←←←

↓→减压浓缩→2-酮基-L-古龙酸→化学转化→维生素C

高考是我们人生中重要的阶段,我们要学会给高三的自己加油打气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