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1.一棵“顽强”的小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对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所提供的事实)进行猜想。

2.能够设计实验研究植物的向性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菜豆种子(或者更多不同种类的种子)若干、纸巾、不干胶、玻璃杯、培养皿、大小质地一样的纸盒2个、盆栽植物苗等。

将引入部分提供的图片制成课件。

一.教学导入:

1.出示课件,提问:请你观察倾倒在河边的小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讲述:生活中是否还见过类似的情况——是什么原因使它们变成现在的样子?

3. 猜想假设:倾倒的小树发生这些变化可能是哪些因素造成的?

学生猜想: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

4.过渡:我们就从这些方面来研究大树倒了后这些奇怪的变化吧!

二.活动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1.摆出研究的问题:根总是向下生长吗?

2.组内讨论:老师这里有一些菜豆种子,你们能组内设计研究方案吗?

3.汇报、交流设计的方案,教师引导学生看教材第3页,了解实验设计范例,完善实验设计。

4.学生动手组装装置。

5.布置任务:经常在杯内的纸上浇写些水,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下星期交流。

三.活动根总朝着有水的地方生长吗

1.摆出问题。

2.组内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3.汇报、交流、完善。

4.组装实验装置。

5.布置任务:按要求完成操作,坚持观察,做好记录,便于交流。

四.活动植物的茎、叶总朝着光生长吗

1.学生设计方案。

2.汇报、交流、完善方案。

3.保护盆栽植物,坚持研究。

(注:三个活动可以让每小组选定其中的1个进行研究即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并运用归纳、演绎的方法作出相应的推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够坚持完成中长期实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2.能主动参与小组的合作交流。

科学知识

了解植物适应环境的几个特性——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

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观察记录及所观察的实验装置。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一.教学导入:

上星期我们组装了一些的实验装置并进行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吧。

二.交流各组装置所观察到的情况

1.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

2.小组成员汇报观察情况,要求:语言简洁、过程清楚。

3.各小组出示各自的装置。

4.各小组归纳各自的结论,要求:思维严密、条理性强。

三.活动自然界中的植物

1.出示课件:有关自然界植物的向性运动。

2.提问:从课件中你看到了一些什么现象?

3.学生汇报。

4.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5.交流后明确:自然界的植物都有向地性、向水性、向光性。

四.拓展

走进大自然,观察各种各样的植物,把它们有关向性运动的现象画下来、记下来或者拍下来。

板书设计:

2.从“南橘北枳”说起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调查了解水果出产的地域性,并能初步类推理解各种植物都生存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里。

2.能根据身边一些植物的特点,分析它们是怎样与环境相适应的。

3.能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植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植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植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植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植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

课前布置学生去水果摊贩那里调查水果的产地。

一.教学导入

1.教师讲解:“南橘北枳”的故事。

2.学生观看橘和枳的照片。

3.提出问题:为什么淮南的这种橘树在当地能结出又香又甜的果实,而移植到淮北就只能结出又酸又苦的枳呢?

4.学生猜想。

5.联系到身边可以找到的水果——它们都是本地生产的吗?是不是也会存在这种现象呢?

6.让我们通过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来开始研究吧。

二.活动调查各种水果的产地

1.出示课前学生去水果摊贩那里调查水果的产地的调查表。

2.引导学生按照产地给这些水果按地域进行简单分类。

3.提问:有没有来自南方的苹果和北方的香蕉?

4.引导学生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5.得出结论:植物的生存是有地域性的,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南方,而有些植物只适宜生活在北方。

6.指导学生阅读指南车信箱,进一步探讨植物具有地域性的原因。

明白:①阳光、水分、温度、土壤是影响植物生存的基本因素;②不同的植物对这些因素的需求不一样,这决定了它们只能在一定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③植物对这些要素需要的特殊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④各地的环境决定了当地植物种类的分布。简单的说,也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环境造就了具有特殊习性的植物,环境也决定了植物种类的区域性分布。

7.结合教材第8页图片上的植物,帮助学生理解指南车信箱中所介绍的“择地而居”的知识。

三.活动它们来自哪里

1.提出问题:现在,人们根据需要进行了大量的移植植物。观察我们周围的植物,请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它们来自怎样的地区,并说一说做出推测的理由。

2.学生讨论。

3.交流各自的推测。

四.布置作业:

有些植物的原产地,学生难以进行判断,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者通过其他途径去查证。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查阅资料等多种途径了解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热爱大自然,乐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意识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科学知识

1.知道生物必须生存在一定的环境中,离开这个环境,生物的生存将会受到影响。

2.知道生物的结构特点是与其所处的环境相适应的。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关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

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对应的生物图片。有关鸟类适应环境的资料。

一.教学导入

1.提问:你能举出植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2.学生举例。

3.过渡:动物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特性呢?

二.阅读动物怎样适应环境

1.学生阅读第9页教材。

2.明白:动物和植物一样,它们的生存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3.说一说:你还知道其他动物适应环境的事例吗?请说一说。

三.活动了解鸟类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1.出示各种鸟类的图片。

2.提问:这些图片中的鸟的形态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分别适应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3.学生讨论。

4.教师提供有关鸟类适应环境的资料,协助学生完成底10页的记录表。

四.布置作业

鼓励学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关注更多的生物群体,课后留心观察各种动、植物,看一看它们是怎样适应当地环境的。

教学后记:

3.走进池塘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能发现生物之间互为食物的关系,并能以食物链的方式予以表现。

2.能模拟池塘制作生态瓶研究池塘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坚持长期观察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正确看待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科学知识

1.知道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的重要关系。

2.知道食物链的基本特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初步体会到生物是环境的一部分,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

教学准备

池塘生态挂图、池塘有关生物的图片、制作生态瓶的材料。

一.教学导入

1.教师出示池塘群落的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提出问题:小池塘里生活着各种生物,它们是怎样生活在一起的呢?

二.活动池塘里的生物吃什么

1.出示鱼、水虿、孑孓的图片,提问:说一说它们都吃什么?

2.学生汇报。

3.教师:聪明的同学们,你们能把它们的食物关系排列出来吗?

4.学生进行食物关系的排列:浮游生物→孑孓→水虿→鱼。强调“箭头指向谁就是被谁吃”。

5.提问:你有什么发现?

6.总结:这种食物关系就像链子一样把各种生物紧紧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叫做事物链。

7.学生练习写出池塘里、草原上、森林里的一些食物链。

8.分析多条食物链,提问:你发现这些食物链的共同特点吗?

9.明确:食物链总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三.指南车信箱池塘里的微生物

1.学生阅读。

2.教师向学生补充介绍池塘里的微生物:池塘里的植物、动物大多能通过肉眼直接看到,微生物却是无法用肉眼直接看到的,但微生物又是池塘里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员之一,它们在池塘群落的能量传递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活动把池塘搬回家

1.过渡:为了便于我们观察池塘,我们可以在家里制作一个模拟的“小池塘”。

2.要想把池塘搬回家,需要准备哪些材料?怎样做?

3.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完善自己的设想。

4.组装实验装置。

5.写出模拟池塘中各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影响它们生存的因素。

6.做好观察记录,并及时整理,分析池塘中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假如大树都倒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种生物灭绝,就会引起“链条”的断裂,影响到许多相关生物的生存。

2.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

各种生物的头饰等。

一.教学导入

导入直接:植物作为食物链的起点,到底对其他生物具有怎样影响?假如植物都消失,世界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二.活动假如大树全部倒下

1.提问:假如大树全部倒下,树林里生物的实物会发生什么变化?

2.过渡:让我们通过游戏来感受一下吧!

3.阅读教材,了解游戏方法。

4.学生戴上相应的头饰进行游戏。

5.游戏结束后思考:没有了大树等植物,有多少生物先后失去了食物,哪些是直接的,哪些是间接的?

6.明白:没有了植物,地球将几乎失去一切生命。

7.继续游戏:如果其他某一种生物灭绝撤出,食物链又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8.学生分析得知:自然界的所有生物都无法避免成为食物链的成员。

9.指南车信箱

(1.)学生阅读。

(2.)教师讲解,加深他们对生态平衡以及生态灾难的理解。

10.推测:假如大树都倒下,除了使生物们失去食物,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有些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对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想。

2.能通过实验、测量等途径验证自己的推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1. 大树全部倒下,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哪些影响?

2. 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

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绳子、温度计、表面没有任何覆盖物的木板、

表面只有砂土覆盖的木板、表面有植被覆盖的木板、水盆、洒水壶等。

一.教学导入

1.紧接上一课的问题“假如大树全部倒下,还会对生物及其生存环境带来哪些影响?”进行猜测:动物可能会……土壤可能会……气温会不会……?

2.过渡:让我们针对其中的问题来进行研究吧!

二.活动树林与温度

1.摆出问题:测量树林内和树林外的温度,都一样吗?

2.学生推测。

3.过渡:让我们设计一些实验来研究吧!

4.设计对比实验:

测量地点的选择,应当选择差异比较明显的地方;测量工具(温度计)的准备,要尽量减小误差; 测量的时间要同时进行。

5.学生实地测量,填写测量记录表。

6.分析:测量结果说明了什么?树林对人的生活会有影响吗?

三.活动树林与土壤

1.摆出问题:土壤表面没有植物真的会被雨水冲走吗?

2.学生推测。

3.过渡:让我们设计实验来研究吧!

4.教师出示部分材料,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

5.汇报、完善。明确:不同:点木板上放的东西不同,其余都一样。

7.学生实验。

8.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9.分析: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四.阅读破坏森林的危害

1.出示:森林被砍伐、沙尘暴等挂图。

2.教师结合图片进行介绍,让学生了解森林破坏后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后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各种体验活动向学生渗透环境保护的意识。

2.珍爱生命,初步建立生态平衡的观念。

科学知识

1.知道每一种生物在食物链中都有着重要作用。只要其中一种生物灭绝,就会引起“链条”的断裂,影响到许多相关生物的生存。

2.初步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

关注环境的变迁,意识到环境正在遭到人类的破坏,引导学生从小树立“建设美好家园,争做环保卫士”的观念。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提问:我们学习了生物与环境,谁来描述一下我们周围的环境?

2.针对学生描述的环境现象,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

3.说出判断的理由。

4.针对不好的现象,你打算怎样去做呢?

5.由周围的环境扩大到地球妈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二.活动让家园更美好

1.学生对保护生态环境、建设更美好的地球家园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2.将自己的建议和设想用合适的形式体现出来:

书面上的可用建议书、科学图画、手抄报等。

行动上可成立环保队、做环保小卫士等。

教学后记: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小学科学五上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练习题 一、填空 1.植物的一生是从()开始的。 2.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是()、()和()。 3.在对比实验中的两组材料,一组叫()组,另一组叫()组。 4.蚯蚓喜欢生活在()、()的环境中。 5.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联系,叫做()。其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做()。 6.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 7.生态瓶里放了小鱼、水、沙石、金鱼藻、小虾、泥土等,其中生物是:(),非生物是:()。 8.食物链通常从()开始到()终止。 9、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里,不同的动物对()有不同的需求。 10.老虎、草、羊这些生物构成了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写出这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11.水稻→老鼠→蛇这条食物链中,共有()种消费者,

生产者是()。 12.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 13.()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4.在做对比实验时,只允许改变()条件,其他条件都不改变。 15.在食物链“小麦→ 麻雀→老鹰”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是()。 二、判断题 1.绿豆种子发芽一定需要阳光。() 2.香蕉树、松树和仙人掌的生活环境完全相同。() 3.凤仙花生长消耗水和肥料,所以它是消费者。() 4.自然界没有植物,动物照样能生存下去。() 5.母鸡能下蛋,所以它是生产者。() 6.生态瓶中的植物放得越多越好。() 7.自然界里一些生物濒临灭绝与我们毫无关系。() 8.食物链通常是从植物开始的。() 9.仙人掌的叶变形为刺就是为了让吃它的动物无法下嘴。()10.生态系统中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1.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12.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3.食物链中横向箭头代表“被…吃”,箭头指向的是捕食者。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4、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说出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在实验过程中,做到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取放动物时动作轻柔。 【学习重点】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学习难点】 1、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方法】 通过老师提供的课件以及阅读课文,理解生态因素的含义,并能理解影响生物生活、分布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并通过讨论、交流,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通过这个探究,可以让我们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我以后学习其他探究实验打下基础。 第一课时 【问题导学】 我们知道生物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如:松、杉只有在强光下才能生长得很好;人参、三七只有在密林下层的弱光下才能生长得好;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又会因为争夺资源、空间而发生斗争。可见,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很多,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生物生活和分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吧! 【自主学习】 【教材导读】 1.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么什么是环境呢?什么叫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哪两类? 2.观察教材P13中的图1~12,思考一下,圈中影响小麦生活的因素中哪些是生物因素,哪些是非生物因素?小麦的正常生长需要怎样的环境?非生物因素对植物的生活和分布有很大的影响,那么是否也会影响动物的生活和分布呢?请尝试举例说明 3.在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的实验中.如何保证实验动物出现的变化只能是由于实验所要探究的因素引起的? 【收获与问题】 通过自学本节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遇到哪些问题,一并写在下面,与同学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教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单元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学科生物学学段第一学段年级初一年级 教材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1.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标准包括10个一级主体,本节教学内容是第三个一级主体《生物与环境》下的内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一节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是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 (2)整体感知教学内容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位置是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的第一课时,主要作用是为建立生物圈的概念打基础,是在个体的水平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从教学内容来讲,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目标是:认识什么是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较难完成的是能力目标:尝试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教材中建议的探究实验有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光照对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和温度对金鱼呼吸频率的影响,我选择的是光照对鼠妇分布的影响。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一个完整的实验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理解对照实验的设计要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由于有探究活动,本节课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提高效率是本节课教学必须注意的。我采用的方法是设计实施实验的过程中以学生探索为主,在实验后的总结、提炼中强调实验设计中要注意控制单一变量和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等,从而通过总结让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形成清晰的认识。2、学情分析: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遇到的第一个用活的生物进行的实验,大部分学生会比较激动,对于科学探究也是初次接触,基本上是一窍不通。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保证教学的效率,其次,在探究活动的引导上一定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另外,为使学生对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和设计实验的要点有清晰的认识,在探究活动后一定要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提炼和概括。当然,首次实验探究活动,教师还要将实事求是,客观严谨的科学精神传达给学生,为学生以后进行科学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说明什么叫做生物圈、生态因素。 2)列举出几项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例子。 3)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哪些。 4)列举出生活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例子。 技能目标:通过探究光照对鼠妇或黄粉虫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树立保护小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光对鼠妇生活分部影响探究的设计过程 难点: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3、教具:多媒体教学平台  四、课时:45分钟 五、教学方法:讲述法、展示法 六、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上节课我们对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的调查,我们知道生物都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的,大家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想想,我们生活当中哪些生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鹰翱翔于蓝天,狮子生活在草原上等)在生物学中我们把生物和其生活的环境的总和就称为生物圈。 新课讲解: 知识点1.生物圈--生物圈包括三个部分,地球大气层的底部,岩石圈表面和水圈的大部分。按海平面来划分的话,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是海平面上10千米以内的岩石圈和大气层以及海平面下10千米以内的水圈。因此地区上适合生物生存的环境其实质上是它表面的一薄层。 知识点2.环境--既然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那什么是环境呢?环境紧紧指的是其生活的地点吗?以熊猫为例,大家阅读一下课本中的“想一想说一说”然后想想当中的两道问题。 1.大熊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哪些地区? 大熊猫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2.这些2.地区有哪些适应于熊猫生

2019最新科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生物与环境)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知道丹顶鹤是一种珍稀禽类 过程与方法: 知道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懂得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新授课 活动1丹顶鹤的家在哪里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分布在嫩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繁殖;长江下游及沿海越冬;在河北、山东为旅鸟,台湾偶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型涉禽.全长约120厘米.体羽几乎全为纯白色.头顶裸出部分鲜红色;额和眼先微具黑羽;喉、颊和颈大部为暗褐色.次级和三级飞羽黑色,延长弯曲呈弓状.尾羽短、白色.嘴灰绿色,脚灰黑色.)活动2 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 1、小组讨论 A丹顶鹤适应环境的身体有些特征? B“讨论”。 2、小组长汇报。 (丹顶鹤栖息于芦苇及其他荒草的沼泽地带.食水生植物的嫩芽、种子、水生昆虫、软体动物和鱼类等. 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产卵,筑巢于周围环水的浅滩上的枯草丛中,每窝产卵2枚,雌雄鸟轮流孵卵,孵化期20-33天.待幼鸟学会飞行,入

秋后,丹顶鹤从东北繁殖地迁飞南方越冬.我国在丹顶鹤等鹤类的繁殖区和越冬区建立了扎龙、向海、盐城等一批自然保护区.在江苏省盐城自然保护区,越冬的丹顶鹤最多一年达600多只,成为世界上现知数量最多的越冬栖息地) 三、小结: 谈学生谈学习收获? 2 生物生存的环境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②分析生物圈中生物栖息地的类型; ③关注栖息地的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2.能力目标 通过对生物栖息地类型的观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二、新授课 活动1 环境提供了什么 1、小组讨论 2、小组长汇报。 (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是:阳光、空气、水分、适宜的温度、稳定的营养供给。) 活动2 湿地里藏着哪些生物 1、小组讨论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完整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 设计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平安城中学张雅楠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章《认识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三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第一章 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阳光、温度、空气、水等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2、尝试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 3、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非生物因素以及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作用 1、生物圈中的非生物因素包括:、、、、等。 2、探究:光照对黄粉虫幼虫生活的影响(看课本P42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⑴实验装置中包含和两种实验环境,变量为。 ⑵黄粉虫幼虫选择什么样的个体?选择一条行吗?为什么?将幼虫放入实验装置中放入什么位置? ⑶根据实验需求,设计记录实验结果的表格 【延伸探究】制定探究方案——水分对黄粉虫幼虫的生活有影响吗?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得出结论: 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具体影响例子 ?水: ?温度: ?光照:

二、生物因素 1、生物因素是指。 同种生物之间: 不同种生物之间: 2、在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以相互作用,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使得各种生物之间 、,促进了生物界的共同发展。 课堂检测 1、对蛇、蜥蜴的冬眠起主导作用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温度 C、空气 D、阳光 2、热带雨林中植物繁多,而沙漠中植物却十分稀少,造成这种特点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水分 C、温度 D、空气 3、下列叙述中,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 A、春来江水绿如蓝 B、雨露滋润禾苗壮 C、草盛豆苗稀 4、在同一块菜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这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非生物因素是() A、水分 B、空气 C、无机盐 D、光 5、影响一只蜜蜂生存的非生物因素不包括() A、阳光 B、空气 C、温度 D、其它蜜蜂 6、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是受哪种非生物因素的影() A、温度 B光照 C、水分 D、土壤 7、一块田地,影响小麦生活的生物因素是() A、温度 B、阳光 C、田间杂草 D、水分 8、柑橘在北方生长不好,影响柑橘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 A、阳光 B、空气 C、水分 D、温度 9、同种生物之间( )。 A、有互助、有斗争 B、无互助、无斗争 C、只互助不斗争 D、只斗争不互助 10、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有( )。 A、一种 B、二种 C、三种 D、多种

七年级生物上册1_2_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新版苏教版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集体备课备课札记课题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探究实验初步体会光、水、温度等因素 对生物生存的影响。 2.理解生物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及设计实验的 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实验活动中,建立小组活动秩 序,学习与他人合作。 教学 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 难点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学 方法 讨论交流、合作探究、情景体验教时 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我们周围有许许多多的生物,生物都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同学们用业余时间捉到一些鼠妇,现在同学们想一想,你们都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鼠妇,鼠妇到底适应什么样的环境? 活动探究:(一)教师提出问题: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是什么? 先主学生自学5分钟,然后4人一组,分组讨论。 由每小组成员陈述自己是在什么地方捕捉到鼠妇的,经小组讨论归纳作出“影响鼠妇生活的主要环境因素可能是光和温度”的假设。最后教师将学生作的假设归纳为以下两点: 1.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

燥的环境)。 2.鼠妇喜欢温暖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冰凉的环境)。 教师要求1~5实验小组验证第一个假设,6~10实验小组验证第二个假设。 1.学生1—5实验小组: 假设一:鼠妇喜欢阴暗、潮湿的环境(或鼠妇不喜欢明亮、干燥的环境)。 (1)教师推荐实验器材:纸盒、黑纸板、湿土、干土、鼠妇(10只)。 (2)实验过程: 学生:动手设计实验并操作。 教师:巡回观察指导。 学生:在纸盒内一半铺湿土,一半铺干土。在设置明暗条件时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湿土上方盖了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一种是湿土上方盖玻璃板,干土上方盖黑纸板。 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两种情况,指导学生怎样才能设置阴暗、潮湿的环境或明亮、干燥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到底湿土上方应该盖什么?干土上方应盖什么?怎样做才更容易成功?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湿土上方盖黑纸板,干土上方盖玻璃板,然后把鼠妇放在黑纸板和玻璃板的交界处容易成功。注:图中圆圈处是实验时鼠妇的位置。 (3)5min后,鼠妇大多数移至黑暗潮湿处。 (4)实物投影:各小组实验过程的数据记录。 鼠妇的数目 环境l min 2 min 3 min 4 min 5 min 总 数平均数 黑暗潮 湿 5 6 7 8 9 35 7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汇总第一单元 生物与环境 教科版

《生物与环境》知识汇总 一、基础知识 1、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适当的空气。 2、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等三个条件适合我们进行实验研究。 3、种子发芽实验中,要用放大镜观察绿豆种子,测量它们的大小,再把他们画下来,并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它们。 4、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改变。说明植物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5、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6、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7、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环境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8、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9、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0、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 11、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2、沙尘暴是污染环境、危害我们生活的一种恶劣天气。 13、猎隼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二、解释概念 1、食物链:生物之间这种像连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2、生产者:食物链中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做生产者。 3、消费者:食物链中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实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4、食物网: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5、生态系统: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6、生物群落: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横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三、举例 1、植物适应环境的列子 答:①香蕉树生活在降水丰富的热带地区,所以叶子非常阔大。 ②松树生长在降水相对较多的温带地区,所以叶子细长成针形。 ③仙人掌生长在干旱的沙漠地区,所以叶子退化成了叶刺。 ④白杨树生长在多风的北方地区,所以树干长得十分高大。 ⑤橘子树生长在温暖湿润、阳光充足的南方才能结出甘甜可口的果实。 2、动物适应环境的例子 答:①候鸟(如大雁)为了寻找适合生活的环境条件会迁徙。 ②青蛙为了满足自身对环境的需要会寻找地方冬眠。 ③企鹅生活在极其寒冷的南极,所以他们身体的脂肪很厚,用来抵御严寒。 ④猫、狗、狼等于皮毛的动物每年都会脱毛以适应不同的环境。 ⑤天鹅等水鸟必须生活在湖泊、河流等有水的地方。…… 3、自然保护区 答:①世界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②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③广东湛江红树林保护区 ④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 ⑤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四、简答 1、哪些条件影响绿豆芽的生长? 答:绿豆芽的生长受水分、温度、阳光、养分等因素的影响。 2、在食物链:草→兔子→鹰中,如果: ①如果鹰少了,会发生什么现象? 答:兔子会大量繁殖,草来不及长大就很快被吃光,大量的兔子会饿死,草可能重新生长,经过漫长的时间重新平衡。或者因为没有植被,形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植物更难生长,形成荒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练习 一、选择题 1、德化戴云山上,枫叶林分布在海域较低的地方,针叶林分布在海域较高的地方.影响这一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B.空气C.温度D.水 2、“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是草本植物)是烟台乡村保持多年的习俗,从谚语中可知影响这两种植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阳光B.温度C.水分D.空气 3、科学家曾对世界上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进行科学考察,发现海沟深处有鱼虾,但没有绿色植物,其原因是海沟深处() A.没有二氧化碳B.没有阳光 C.没有营养物质D.水温太低 4、北极熊的毛色是白的,沙漠中骆驼刺的根扎得很深,这些现象所体现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A.生物适应环境B.生物影响环境 C.环境影响生物D.生物依赖环境 5、关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有一定限度的 B.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现象 C.生物永远适应环境 D.生物适应环境则生存,否则死亡 6、成语是汉语中人们熟识并广泛使用很久的词组或短句,其中蕴含丰富的趣味生物学知识.下列能说明“生物对环境有影响的”成语是() 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B.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7、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下列与此相似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A.企鹅的皮下脂肪很厚 B.沙漠地区栽种的植物能防风固沙 C.温带的野兔随季节换毛 D.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 二填空 1、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不断改变,影响着生物;生物也不断进化,适应并影响环境.请分析下列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关系,回答问题. (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个诗句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 (2)在沙漠地区植物造林可以防风固沙,这个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3)莲“中通外直”,其地下茎(莲藕)和荷叶叶柄中都有贯通的气腔,适于在环境中生活;沙棘的地下根长度是地上部分高度的十多倍,适于在环境中生活;鱼类适于在水中呼吸的结构是;家兔必须通过四肢来和运动以适应陆地环境.上述事例体现出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 2、阅读下列材料,请你回答问题. 资料一:下图中两个狐(A、B),一个是生活在北极的极地狐,另一个是生活在非洲沙漠中的沙漠狐.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学设计

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概念分析 本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每种生物都离不开他们的生活环境,同时又能适应、影响和改变环境。生物与环境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及生态因素概念的理解,生物与环境关系中的基本观点的建立。探究实验活动中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要帮助学生完成思维方式的转化,抓住概念的本质,从感性经验、身边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环境,生态因素,以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等概念,最终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 二、教材分析: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选自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的第一章第二节,内容包含了本书的第一个探究实验。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的知识后,以生活中常见的鼠妇为话题,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理解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并理解其在农工业方面的应用。再介绍生物因素对生物生活的影响,让学生从两个方面理解环境对生物生活的影响,最后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形象思维发达而抽象思维欠缺,生物知识有限,生态系统的

知识学生虽有一些接触,但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本节课的概念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重要概念知识单靠老师讲述,理解上是有困难的,但他们对生物知识很感兴趣,热情很高,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教师来说是项挑战。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初中生物的第二节,学生对生物学还不甚了解,所以这节课的成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对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观点,从整体上认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目标,力求设计多个探究性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体会、感悟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有意识地渗透保护环境、尊重生命、关爱动物的教育,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本节课构想的主线是“生物与环境”,由多个学生活动构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是初中生物课中的第一个探究性实验,学生没有科学探究的基础,所以老师要将探究的一般过程告诉大家,帮助学生设计探究方案,引导学生尝试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体会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把重点放在实验结果的分析上,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存的影响,理解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有意识地点出探究的一般过程,让学生在感性上对科学探究有个认识,为后面上升到理性上的学习作好铺垫。在建立“生态因素的概念”、认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时就要以实例让学生去感悟,并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渗透这些内容。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教案

第一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生物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一节内容。本节课安排两课时完成。我主要是对第一课时的教学作简要分析说明。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有:生态因素、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等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第一课时,突出概念教学,围绕材料中小麦田里各种生态因素对小麦影响分析。再通过搜集实例,利用多媒体或图片展示,帮助学生了解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并反过来影响环境的密切关系,从而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建立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最终认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第一章学习,学生对什么是生物有一定了解,还没有把生物放到环境中去定位。本节课主要讲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其知识内容不深,自然界中的实例较多,通过演示实例后再进行归纳就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五、教学准备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相关图片,如: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和小麦田示意图,打斗的北极熊,竹节虫的拟态等图片。 六、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七、教学课时1课时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测试试卷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测试卷 班级:姓名:学号: 一、知识展示台(15分,每空1分): 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等。 2.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这种关系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 3.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间和等。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作,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如果其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 5.对于每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它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的时候,它们才能够生存下来。 二、对错审判厅(20分,每题2分): ()1.做一个生态瓶,首先装入自然水域的水,然后把水草,浮萍、田螺、小鱼、小虾等放进去就行了。 ()2.只要有水,绿豆就会发芽。 ()3.只要没有自然灾害,就不会有动植物灭绝。 ()4.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 ()5.蒲公英的种子在天空中飞来飞去,他们落在自然界的任何地方都会发芽。 ()6.非生物是没有生命的,在生态系统中不起什么作用。 ()7.生态瓶中的植物放的越多越好,可以给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和食物。

()8.青蛙冬眠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9.当环境改变时,植物具有一定适应环境的能力,它们会努力环境的变化。 ()10.环境影响着植物的生长,但是植物的生长不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三、谨慎选择区(30分,每题2分): 1.做对比实验时,我们一般是控制()条件不发生变化。 A.一个 B.二个 C.三个 2.常温下两组相同的种子,一组种子受到光照,加适量的水,另一组种子用纸盒遮住,加很少的水。这个实验设计()。 A.是科学的 B.是不科学的 C.是对比实验 3.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有()。 A.光照、水分、温度、空气和土壤 B.光照、水分、温度、空气 C.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4.苹果树不适宜在热带地区栽种,柑桔不适宜在北方栽种,这里起制约作用的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 空气 5.下列说法最科学的是() A.种子只有在土壤里才能发芽 B.种子发芽一定要有阳光 C.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6.蚯蚓适宜生活在()的环境。 A.阳光充足 B.温度高 C.阴暗潮湿 7.鱼必须生活在水里,一旦离开水,过不了多久它就会死亡。这是因为生物()。 A.影响环境 B.改变环境 C.依赖环境 8.适应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的动物是() A.企鹅雪狼 B.青蛙蛇 C.燕子天鹅 9.下面不在食物链中的是()。 A.蔷薇 B.蚜虫 C.花坛

浙教版《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1(含答案)

《生物与环境》单元测试题(含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如图为某树林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植物→虫→鸟→细菌 B.若图中加入阳光、空气等非生物部分,就构成了一个群落 C.虫的体色与栖息环境相近,这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图中的细菌、真菌能把无机物分解为有机物 2.分布在黑龙江流域的雷鸟冬天换上以白色为主的羽毛,以逃避敌害。有一年,冬季天气特别暖和,迟迟不下雪,结果雷鸟减少了许多,与这有关的生物学现象为()①警戒色②拟态③保护色④适应⑤适应的相对性⑥竞争 A.①④B.③⑥C.③⑤D.②③ 3.骆驼适应沙漠环境的特点是() ①四肢底部有厚皮②驼峰内贮有脂肪③有三个胃④身体表面长毛⑤身体高大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⑤D.③④⑤4.如图所示,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雨后彩虹 B.嫦娥飞天 C.流星划破夜空

D.大雁南飞 5.下面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的是() A.一片森林中所有的树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 C.一片麦地D.一片草地上的阳光、土壤和空气6.自然界中的生物都表现出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征。冬天,槐树的叶片都已落下,而松树却郁郁葱葱,从两者对寒冷环境的反应情况而言,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槐树比松树更适应寒冷的环境B.松树比槐树更能适应寒冷的环境C.两者都适应寒冷的环境D.两者都不适应寒冷的环境 7.图示为杭州滨江长达7.4公里的沿江樱花大道,樱花盛开时,美不胜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樱花树属于被子植物 B.一朵樱花属于一个营养器官 C.大道上所有樱花树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D.樱花可用嫁接或扦插进行繁殖,这属于有性生殖 8.如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简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是从草开始的 B.鹰和蛇的生物关系是捕食和竞争关系 C.该生态系统中,对鼠有直接关系的生物因素是兔 D.若大量捕杀狐,鹰的数量在一定时间内将先增多 9.人们将一种叫“水葫芦”的植物引种到昆明滇池后,这种植物很快在滇池中蔓延,甚至威胁到其他生物的生存。这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C.生物不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水、温度、空气、光等是生物生活的环境条件。 2.举例说明生物和生物之间的亲密关系。 3.举例说出生物能适应和影响环境。 能力目标: 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情感目标: 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1.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 2.探究非生物因素对某种动物的影响。 1.探究实验设计要点。 2.探究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教学设计(设计者:) 图中有两只狐,一只生活在北极,另一只生活在非洲沙漠。请你推测:哪一只是北极狐?哪一只是沙漠狐?为什么同是狐,它们的形态却不同呢?(PPT3) 1.教师明确任务,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自主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P12~17内容,结合教材中图形,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自主活动二:阅读分析教材P14~16的内容,回答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学法指导:实验法、控制实验变量。 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1.两人合作探究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有关题目。 2.小组合作探究 问题(1) ①非生物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 ②生物之间存在哪些关系? ③生物和环境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问题(2) ①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②如何来设置科学探究中的对照实验? 完成“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探究活动。 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合作交流分析得到:(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一类是生物因素。在自然界中,各种因素影响着生物,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环境。(2)对照实验中要保证变量是唯一的。 3.师生互动 问题:哪个鱼缸更适合鱼的生长? (PPT4) 教师点拨、示例讲解问题: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PPT5~7)

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选择题 1.生物能够表现出非生物所不具有的生命现象。下列古诗描述的现象中,不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B.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C.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2.如图,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使两端液滴连通。在右侧培养液的边缘滴一滴肉汁后,观察到草 履虫纷纷从左侧培养液转移到右侧培养液。根据生物的特征分析,这一现象说明生物能() A. 进行呼吸 B. 进行运动 C. 生长和繁殖 D. 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3.盆栽的绿萝,窗台外侧比窗台内侧的长势茂盛,这一现象说明生物() A.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B. 能进行呼吸 C. 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D. 生活需要营养 4.“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句中“树、鸦、马” 三种生物共有的特征是( ) A. 都能进行生长和繁殖 B. 都有反射现象 C. 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有机物 D. 都能遗传,不会发生变异 5.下列关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的生存环境是指影响生物的所有非生物因素 B. 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有着与其生存环境相适应的形体结构、生理特征或是行为方式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D. 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只有互助关系 6.宋代诗人苏轼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描述的是哪一种非生物因素 影响了鸭的生活?() A. 空气 B. 温度 C. 光照 D. 水 7.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万物生长靠太阳”说明了生态系统内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 B. “雨露滋润禾苗壮”主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C. “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说明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D.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中,若水体受到污染,则大鱼体内有害物质含量最多 8.为了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科技小组在三个大棚内,按下表要求进行了种植实验:(其他条 件均相同)对该种植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A. 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B. 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 C. 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 D. 可以构成两组对照实验,变量分别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 9.科学研究有很多方法,我国每十年进行一次的人口普查采用的方法是() A. 观察法 B. 调查法 C. 实验法 D. 经验法 10.在实验设计中,不能作为一组对照的是() A. 0℃和25℃ B. 有光和无光 C. 温度和水份 D. 有空气和无空气 二、填空题 11.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___________因素,另一类是_______________因素。 12.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面包、馒头、水果等放在室内容易发霉,而放入冰箱则更不容易发霉,这是为什么 呢?是因为环境的变化吗?萌萌同学对此进行了探究,请你将她探究的过程填写完整。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①实验材料:两个相同的馒头、两个塑料袋、冰箱、线绳、记录纸笔②实验步骤:将两个馒头分别置于相同的塑料袋,用线绳结扎袋口,将一个实验装置放在温暖潮湿的环境里,另一个放在冰箱里,从第一天开始记录到第五天霉菌的生长情况. (4)实施计划: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实验现象见下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材综述: 为什么许多植物要春天播种;为什么许多树木的叶子秋天要落下;而有些昆虫随着天气渐渐变凉我们看不到了,它们发生了哪些变化?许多问题是学生们想弄明白的,他们对于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很有兴趣,迫切需要了解。 “生物与环境”单元就是要通过引领学生经历一个个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 生物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有两个层面, (一)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同有机环境、无机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生存空间、养分或食物、其他生物影响等。(侧重于无机环境) (二)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如生物的形态构造、行为习性、生理特征对于外界环境之间的适应关系。 本单元在生命世界主题中的地位: 1、全套教材共37个单元,其中侧重于生命世界主题中生物内容的有8个单元。 2、从“生命世界”这一系列主题性活动中,让我们清晰地见证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交相呼应,伴随着孩子们一起成长的。 3、让我们具体来看看这些目标是如何三线共进的: 三上是对树与小动物的某些具体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以“观察”为主);三下从一种动、植物的多个侧面一时间轴的形式展开研究活动(观察和实验结合)。只是从生物本身来认识。 四上将生物放在与其他相关联的类群中进行认识(观察、对比、分析);四下与四上在形式上差不多,但微观的更微观,宏观的更宏观(观察、对比、统计、分析、推理)。开始从生物之外的宏观因素来认识。

五上开始从生物之外的环境因素中来认识。(假设、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对比、分析、推理) 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的关系,建立这样一种看待生命世界的观点,是需要在经历一系列有结构的探究活动的基础上获得的,因此落实好每一个探究活动至关重要。 整个单元的教学由 10 项活动组成,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课)由“设计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实验”、“从实验中获得信息”三个活动,这三个活动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设计种子发芽实验”开始、将引导学生从提出问题——绿豆发芽需要什么条件,到进行假设、选择控制条件、制订实验计划、观察记录现象、分析整理数据、作出解释的科学研究的完整过程。在此同时,三个活动又各自承载着不相同任务,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主题。教材没有采取以往以逐一研究各种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方法,而是直接从实验入手,让学生研究阳光、温度、水对绿豆种子发芽的影响,尽管这样的研究种子的活动已经在前面出现过,但是学生在这里经历的是比较严密的一整套控制实验的过程,这对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方法的训练是很有帮助的。学生经历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观察记录控制条件下的种子发芽过程和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三项活动,从中了解绿豆种子发芽的基本条件,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并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方法。 第二部分、(第4-6课)分别是:《秋冬季的生物》、《动物的栖息地》、《建立栖息地》。从秋季动物开始,展开了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并通过亲手建造蚯蚓和鱼的栖息地,深入了解一些动植物的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基础上,教材接下来以秋冬季的生物开始,展开对动植物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具有哪些基本生活需要和生活环境的调查。其中对 6 种常见生物进行跟踪观察,一直持续到冬季,这是一项长期的观察活动。教材还以蚯蚓和鱼作为典型,进行建立栖息地的模拟研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第7-10课)分别是:《记录动物的特征》、《观察到了哪些特征》、《“原来是相关联的”》和《讨论会——生物的生活需要》这四个教学活动组成。学生将汇集、整理、整合观察到的事实和收集到的资料,进一步建立起生物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与环境的关系。并将这一看法扩展到对人类生活环境的认识,了解地球是人类的栖息地,强化保护地球环境的意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柳树0中学11-12学年度第二学期“教学案一体化”讲学稿课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学科生物课型新授主备人王艳丽审核人李磊课时设置 1 使用时间 学习目标1、理解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通过实例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学习重点、难点:同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复习导学探究质疑】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等非生物因素,另一类是 2、探究过程包括、、、、、等方面 3、对照实验指 4、荒漠中的骆驼刺地下部分比地上部分长很多,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少,说明 蚯蚓能疏松土壤,树木能防风固沙,说明 5、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最常见的是,另外还有、关系 【分组合作互动释疑】 1、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 ①取6个同样大小的小花盆,分别装满同样的沙土,并编号。 ②将一个刚出芽的马铃薯块茎切成同样大小的6块,每块马铃薯上都有一个芽眼。将这6块马铃薯 分别埋进6个小花盆的沙土中5cm深。 (1)该实验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1号和3号花盆组合可用来探究__________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2)马铃薯的这种繁殖方式属于__________。 (3)5号花盆中的马铃薯最终会,原因是___________ 。 (4)你认为该实验设计(选填是或否)存在缺陷,理由是: 。 2、雷鸟冬天换上白色的羽毛,就能够大减少被捕食的机会。有时候冬季少雪,或迟下雪,这种情况下,雷鸟换上白色的羽毛反而容易被捕食,这种现象表明 (1)(2) 【训练反馈应用提升】 1.在同一块地里同时栽培大蒜,若栽培在露天环境中,长出的叶片是绿色的;而在遮光条件下栽培,长出的叶片是黄色的。该探究实验说明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是() A.水分 B.光 C.无机盐 D.空气 2、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因素指()教师修改及学生笔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