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检验科免疫室作业指导书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检验科免疫室作业指导书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检验科免疫室作业指导书

免疫学检验室内质量控制操作程序

1.目的:保证ELISA检测结果准确可靠,充分发挥其方法学的优点。

2.该SOP变动程序:本标准操作程序的变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 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科主任。

3.方法

3.1分析前质控

3.1.1人员培训

实验是人操作的,因此检验人员需经过培训,熟练掌握本专业如下几方面的技术知识:

检验项目的基本原理(ELISA原理);

临床意义;

熟悉检测技巧,了解易出差错的环节及难点;

熟悉检测试剂性能(包括试剂盒组成,包被片段及其组成);

熟悉检测仪器的原理及性能;掌握数据处理的能力和质量控制知识。

某些特殊项目检测如抗HIV等需经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门培训班,考试合格后持证上岗。

3.1.2.室内质控血清的制备:

质控血清每年列出计划报质控组采购,一般采用CutOff值附近的阳性值;

⑵质控血清-20℃冻存备用;

⑶使用前室温复融。

3.1.3试剂盒选择

卫生部规定乙肝试剂,丙肝试剂,艾滋病试剂,梅毒试剂及血型试剂必须使用经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检定合格,并贴有防伪标签的产品。

试剂盒评价:

根据该试剂生物制品鉴定所的批批检定报告,了解其质量水平,按照质量计划选择灵敏度高的或特异性高的试剂;

通过询问试剂包被物的组成,如原料来源(基因工程或合成多肽),片段的组合(按比例混合或化学合成),片段的长短等判断试剂的优劣;

参考室间质评报告中对试剂的评价结果,了解不同试剂的质控成绩。

根据权威部门发布的试剂评价结果,了解市场上试剂的质量优劣。

3.1.4仪器质控

为使仪器保持最佳工作状态应建立维护和校正仪器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所要控制的仪器包括移液器(加样枪),水浴箱(温箱),洗板机和酶标仪。

⑴移液器:ELISA加样量小(5-100ul),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实验结果,利用称重法检查:吸取刻度指示量的水,万分之一天平称重后计算吸量是否准确,一般应在±10%以内;

水浴箱:经常检查水浴箱温度计所示的温度和水中(或温箱内)实测温度是否一致,允许有±1℃的误差;

洗板机:每个厂家设置洗板后的残留液有各自的规定一般不超过

2ul,人工扣板时,垫纸不湿,定期检查管孔是否堵塞;

酶标仪:经常维护其光学部分,防止滤光片霉变,定期检测校正,使其保持良好的工作性能。酶标仪的主要性能指标有:测读速度、读数的准确性、重复性、精确度和可测范围、线性等等。优良的酶标仪的读数一般可精确到0.001,准确性为±1%,重复性达0.5%。

酶标仪校正程序:

a)滤光片波长精度检查:将不同波长的滤光片从酶标仪上卸下,用UV-2201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波长精度±0.3nm)于可见光区对每个滤光片进行扫描,其检测值与标定值之差为滤光片波长精度。一般酶标仪无585nm滤光片,可选用550nm或630nm滤光片。450nm滤光片的检定选用普鲁兰溶液(校正波长为630nm)。

b)通道差与孔间差检测:通道差检测是取一只酶标板小孔杯(杯底须光滑,透明,无污染以酶标板架作载体,将其(内含200ul甲基橙溶液吸光度调至0.500A左右)置于8个通道的相应位置,蒸溜水调零,于490nm处连续测三次,观察其不同通道的检测器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可用极差值来表示。孔间差的测量是选择同一厂家,同一批号酶标2板条(8条共96孔)分别加入200ul甲基橙溶液(吸光度调至0.100A左右)先后置于同一通道,蒸溜水调零,于490nm处检测,其误差大小用±1.96s衡量。

c)零点飘移(稳定性观察):取8只小孔杯分别置于8个通道的相应位置,均加入200ul蒸馏水并调零,于490nm处每隔30分钟测一次,观察各个通道4小时内吸光度的变化。

d)精密度评价:每个通道3只小杯分别加入200ul高中低3种不同

浓度的甲基橙溶解,蒸馏水调零,于490nm作双份平行测定,每日测二次(上下午各一次),连续测定20天。分别计算其批内精密度,日内批精密度,日间精密度和总精密度及相应的CV值。

e)线性测定:用电子天平精确称取甲基橙配制5个系列的溶液,于490nm平行测8次,取其均值。计算其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及标准估计误差s,并用±1.96s表示样品测量的误差范围.双波长测定评价:取一分甲基橙溶液,分别加入3种不同浓度的溶血液(测定波长为490nm,校正波长为585nm),先后于8个通道检测,每个通道测3次,比较各组之间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以考察双波长消除干扰组分的效果。

3.1.5标本的采集和保存

⑴标本采集时应尽量避免溶血,因红细胞破裂可释放过氧化物酶活性物质干扰立可读方法的结果,以HRP为标记的ELISA测定中,溶血标本会增加非特异性显色造成假阳性。

⑵长菌的标本同样的道理也易产生假阳性,因菌体中可能含有内源性HRP也会产生假阳性反应。

⑶抗凝不完全的标本因纤维蛋白原的干扰而造成假阳性,建议尽量不用抗凝血尤其是不使用用肝素抗凝剂。

⑷标本在冰箱中保存时间过长易导致血清IgG聚合,使间接法的试剂本底加深,一般血清置4℃冰箱5天内完成测试。如需保存一周以上则要-20℃冰冻保存,冻结血清融解后,蛋白质局部浓缩,分布不均,融解时应上下颠倒充分混匀,同时避免气泡。可上下颠倒混和,不要在混匀器上强烈振荡。反复冻融会使抗体效价跌落,如需保存作

多次检测,宜少量分装冰存。

⑸ELISA的灵敏度>1ng/ml水平上,标本间的污染要尽量避免,尤其不应与生化试验用同一管标本。

3.2分析中质控

ELISA实验的结果受操作影响很大,每个步骤包括加样,温育,洗涤,显色,酶标仪读数均应认真负责才能充分发挥ELISA的高灵敏,强特异的优点。因此,应建立实验项目的标准操作程序(SOP)。

3.2.1加样

⑴加样应用微量移液器(加样枪)按规定的量加入微孔板底部,避免加在孔壁上部,不可溅出,不可产生气泡。

每次加样应更换吸嘴,做到一人一吸头,以免发生交叉污染;干吸头预先在血清中抽吸三次。

样本稀释,目的是为了减少非特异性反应,所以一定要先加稀释液后加样本,特别注意加样后要在微量振荡器上振荡30秒钟,同时注意防止液体溢出。如后面操作步骤中加二种以上试剂时均需振荡混匀。

如用滴瓶滴加试剂应先将滴瓶摇匀并挤去第一滴有气泡的试剂后加样。

3.2.2温育

抗原抗体反应需要在一定温度下(37°C),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达到反应的平衡点,ELISA边缘效应是由温育形成的。所以温育一般采用能使反应液温度迅速达到平衡的水浴法。水要浸至板条的1/3处。

⑵反应板不宜叠放,注意温育的温度和时间应按规定控制,一个人

操作时,一次不宜多于两块板同时测定。

3.2.3洗涤

⑴手工洗涤一般采用浸泡方法:1)甩去孔内反应液;2)用洗涤液过洗一遍(即注满孔后即甩去);3)微孔重新注满洗液后浸泡2-3分钟,间歇摇动;4)甩去孔内液体,拍板,用纸吸干。重复以上操作至少5次。注意各种试剂盒的洗涤液尽量不要混用。

洗板机洗板一定要预先把板架放平,使洗板机上的每个放液和吸液纤孔都能一致地插入孔底,将孔内液体全部吸干,同时要设置一定的浸泡时间。如出现机洗后拍板有较多残留液时应再用手工洗2次以上。关机前要用蒸溜水冲洗管道,避免堵孔。

3.2.4显色

HRP催化底物的一步呈色反应,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温度,一定要按照说明书规定的时间温度(一般为37°C,10-15分钟)恒定反应后终止;

或根据临界值质控血清吸光度值达0.2左右使的时间而恒定反应时间。

3.2.5酶标仪判读结果

a)显色反应终止后应立刻比色(30分钟内)。

b)常见的显色系统有OPD和TMB二种,以后者最为常见,而TMB 酸不易终止因此必须尽快比色以免影响结果。OPD终止后显棕色,测定波长为490nm;TMB终止后显黄色,测定波长为450nm,二种底物的校正波长均用630nm。

c)使用双波长的优点可以消除反应板条上的划痕手印的干扰。同时

要注意反应板应用纸吸干后才能置酶标仪中比色,否则吸光度易出现负值或损坏滤光片。

3.3分析后质控

3.3.1报告方式

定性试验:国内外为便于统一计算,一律按S/COV方式报告,S为标本A值,COV即CutOff值(或COV)

⑴夹心法和间接法以S/COV≥1为阳性;竞争法与中和法以S/COV﹤1为阳性

⑵COV的计算公式以试剂盒说明书的为准常见的有:

a)COV=2.1×N(当N不足0.05时按0.05计),此公式由P/N>2.1换算而来,常用于夹心法。

b)COV=0.5×N,从抑止率公式换算而来,常用于竞争,中和法。

c)COV=N+C(C为常数),用于间接法。

d)COV=C×P+N(C为常数),用于间接法。此公式最客观,但对厂家要求很高,阴阳性对照测定值要基本恒定。

定量分析:严禁用定性试剂盒做定量分析。

⑴用已知量的系列标准品,绘制标准曲线,结果以绝对量或单位表示。ELISA的标准曲线每次都要和待测标本做在同一块板上。

⑵现有的ELISA定量试剂盒标准曲线只有在较窄的浓度范围内成直线,要得到精确的结果实属不易。

3.3.2记录

⑴所有实验的原始资料均应存档;所有的记录均应规范登记在册;原始登记表应记录试剂来源、批号;质控血清的来源及测定值并注明

是否在控;签上实验者姓名及审核者姓名。

⑵如试验结果对临床诊断有决定意义,其样本应保留,至少与病历保存期一致。

a)定性试验

ELISA定性试验的临床意义在于是否检出病原体,与检出量无关,因此QC要保证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生化的质控图方法仅能观察灵敏度而无法监控特异性。建议使用临界值血清界定法:将试剂盒所设的阴阳性对照作为内对照指示反应;另设临界值、高值质控血清,正常人血清作为外对照,与标本同时检测,临界值S/C.O≥1,高值质控血清S/C.O≥10,正常人血清A值在0.05-0.07之间。阳性质控血清失控(临界值为灵敏度,高值为“HOOK”效应监控)应重做阴性标本;阴性对照失控应重做阳性标本。以表格式记录每块板的外对照实验结果,作为QC资料存档。

b)定量试验

ELISA定量试验常见于肿瘤因子(如AFP,CEA,CA系列),激素类,免疫球蛋白类,这些物质在体内有一定的量(正常范围),超出这个量才呈病理情况,故需定量测定。定量试验的质控方法可参考生化方式。

c)“即刻性”质控

在开始进行质控时,只需要有3个质控血清测定值即可进行质控。当这组数据扩大到20次有效值时就可以计算RCV的X,s。方法:

⑴先将测定值从小到大排列,X1最小,Xn最大;

⑵计算X和s;

⑶计算SI上限值和下限值。SI上=(X最小-X)/S,

SI下=(X最大-X)/S

⑷对照SI表,检查是否出控,SI上、下限≤规定值,在控;SI上或下限>规定值,失控。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转)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为保证每个样本测定结果的可靠性,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 一致性,科室特制定本程序,各实验室应当认真遵照执行! 室内质控流程如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质控测定→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质控数据的管理 1) 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 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 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 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 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 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 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 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 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 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10) 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 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流程

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流 程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检验科室内质控制度 一、定量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所有实用的,技术上可行的分析步骤都应使用质控品,并且与病人标本以同样方式检测,非常规项目每周或每月进行测试。 2.质控包含于每批病人标本的检测或者是定时间隔内进行的检测(不超过24小时),一般将室内质控品放在第1号,LIS特批号:99.未上网的结果记录于登记本。失控判断规则执行Westgard多规则质控方案。 (1).如质控结果在阈限(2SD)范围内,可以报告分析结果。 (2)12s警告,质控中一个是大于±2SD但小于3SD,仅作警告,并启动其他规则判断质控数据,其他规则均符合,判断是随机错误,报告可发。 (3)13s失控:一个质控是大于±3SD,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 (4)22s失控:如果两个连续的质控结果超过均值的+2s或-2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 (5)R4s失控:两份质控物中,一个结果超过均值+2s另一个结果超过均值 -2s,判断失控,对随机误差敏感。 (6)41s失控:有4个连续的结果连续超过-1s或+1s,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7)10X失控:10个连续的质控同时大于均值,或小于均值,判断失控,对系统误差敏感。 (8)出现失控应通知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 3、急诊检测设备或替代设备的质控,按照设备比对计划进行试验,确保检测结果的误差在CLIA88能力验证计划的可接受范围内。

4、出现失控时,当日报告不能发放,由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进行处理,纠正后作出发出报告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二、定性检测项目的每日质控 1、实用的且技术上可行的所有定性操作步骤中应使用质控品。 2、每批病人标本检测跟随阴阳性对照并将质控结果记录。 3、如果质控结果符合要求(如阴性或阳性),定性结果可以报告。 4、如果质控结果不符合要求,则要求组长讨论解决。 5、组长启动质控失控处理及原因分析程序处理,作出相应的决定,并将其记录在各组室内质控专用登记本上。 三、建立一个可接受的可信限RCV 1.每引进一种新的操作程序或一种新的质控,尽可能在一个多星期里作30次(至少20次)分析以建立一个±2SD范围,当检测频率低或花费大,检测时间的程序例外,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测试含有特定值的质控物来检测质量。 2.操作步骤: ⑴.对所有结果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 ⑵.去除大于一个平均标准差的结果,再计算定值和标准差,重复这一步骤直到资料中无"越线者"; ⑶.计算2SD范围; ⑷计算变异系数CV,优异CV值为1%,好的CV为4%,可接受CV值为12%,根据实验的用途和分析技术的状态来仔细检查CV值,在重新评估检测结果时可能通过使用双份标本,降低标准差或其他指标来降低CV值。 3.计算: (1)平均值:X=ΣX/N

(新)检验科2016年质控计划

质控计划 本年度为了加强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作为检验科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安全、便捷和经济的医疗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要求。近年来,随着我科先进医疗设备的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为了“管理年”检验科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实施,本检验科将根据ISO15189质量管理体系的经验,从体系文件的编写、人员积极性的调动、人员素质的提高、检验全过程(检验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室间质评及管理评审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求真务实,不断探索,持续改进,在检验科中建立行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 一. 严格执行标准操作规程 各实验室严格执行已编写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质量小组和各实验室组长要定期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持续整改措施。 二. 管理层要高度重视 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绝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工作,有效的运作必须是全体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通力合作。因此,科内质量监督员,生物安全小组和质量控制小组,充分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 三. 提高人员素质 人员素质和能力是影响到实验室检验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加强人员培训是有效的手段。各实验室要根据发展的需要、工作的复杂性、转岗

等不同情况进行生物安全培训和三基三严训练,提升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培训形式灵活多变,可采取科内业务学习、科外培训、请专家授课的形式。为保证培训质量,建立完善的培训-考核-授权制度,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的主动局面。 四. 对检验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检验工作自检验申请单的开出、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标本的接收、标本的检测直至检验报告单送抵申请者(或患者)手中是一条相互关联的多环节的工作链,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差错,均直接影响到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必须对其全程控制。为保证有效性,将检验全过程划分为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独立环节进行管理,使其独立性得到强化、突出。 1 检验前的质量控制 检验前过程指从申请单的开出至标本送到检验科的过程。研究表明,检验前阶段所用时间占全部时间的57.3%。实际上许多关于检验结果不准确的抱怨和投诉与标本的质量有关,并不是检测过程的原因。因此,对检验前过程的控制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检验前过程大多发生在检验科外,容易被忽视且不易控制,这造成了该阶段成为三个过程中最薄弱的环节。检验科可利用全院的业务学习、邀请医护人员参加科内学习、检验通讯、印制发放原始标本采集手册等方式,对临床医护人员讲解宣传检验前过程的重要性和方法,使其了解不同检测项目对标本采集的不同要求、注意事项及检测结果的受影响因素等知识,严格按规定正确规范地采集标本或监督病人正确留取标本。此外,还应对标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 韩骏飞 1、目的 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2、开展室内质控前的准备工作 、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 、建立标准操作规程 、仪器的检定与校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仪器要按一定要求进行校准,校准时要选择合适的(配套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和参考物质;对不同的分析项目要根据其特性确立各自的校准频度。 、质控品的选择 选用与与仪器配套的质控物或商品质控物。 、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质控品应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保存、操作,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 冻干血浆的复溶要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复溶时所加溶剂的量要准确,并尽量保持每次加入量的一致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 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

3、质量目标 不同的项目由于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仪器以及试剂等因素的不同,其变异系数的设定也不同,具体可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改法案(CLIA'88 )能力比对检验(PT)的评价限(TEa)并结合科室内部实际情况而定。 4、室内质控的实际操作 、设定靶值,因全血质控品和凝血质控品稳定性和有效期较短,采用下述述方法设定靶值。 在3-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4瓶,每瓶进行2-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如果发现异常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靶值。 、设定控制限 标准差的设定: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准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 控制限的设定:控制限通常是以标准差的2倍表示(均值±2s),但CV ≤1/2TEa。 、更换质控品 拟更换新批号的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与"旧"批号质控品一起测定,重复和的过程,设立新的靶值和控制限。 、绘制质控图及记录质控结果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控制限绘制Levey-Jennings控制图(单一浓度水平),或将不同浓度水平绘制在同一图上的Z-分数图,或Youden图。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印的原始质控记录。 、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其标准方案

七、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技师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实验室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的岗位职责。重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急诊检验,标本接收与处理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制度,检验质量管理,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差错事故等级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检验报告审核与发放,检验结果登记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件》、《医疗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医疗机构临床试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

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检验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标本采集、检验、取报告具有连贯性。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 1.革兰染色IQC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 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 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2.ESBLs测试的质量控制: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原NCCLS)目前仅提供了肺炎克雷伯菌、产酸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和奇异变形杆菌ESBLs的测试标准。其测试标准参照最新的CLSI文件。质量控制随临床测试菌株一同进行。 3.纸片扩散法及MIC测定法药敏试验的质量控制:质控试验条件、质控菌株选择及质控允许范围参照最新的CLSI规定。频率为每周至少一次。 4.某些耐药菌检测的质量控制:一些耐药菌株如高水平氨基糖苷类耐药的肠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肠球菌等的IQC具体方法、质

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邛崃段氏骨科医院 检验科室内质控流程: 选购质控品→设定质控图的均值→设定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失控判断规则→日常工作前质控测定→失控原因分析及处理→质控数据的管理 1) 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 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 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 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 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 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 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 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 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

状况进行检查。 10) 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 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检验科生化组六西格玛室内质量控制标准操作方法

生化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方法 1.目的:旨在检测和控制常规化学工作的精密度,提高常规化学工作中天内和天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 2.范围:生化室临床化学项目及凝血项目。包括日立7600,XD683电解质分析仪,STAGO血凝分析仪 3.质控品的选择和保存:临床化学项目测量两个水平质控,分别为生理水平和病理水平,7600项目选用罗氏生化质控血清正常值(PNU)和异常值(PPU),凝血选用STAGO正常异常两水平值。血气选用伯乐的高中低水平。糖化血红蛋白选用伯乐的高低水平。临床化学质控品规格5ml/瓶,凝血质控品1ml/瓶。每年订购一次,数量为一年的用量(数量见年质控物计划)。保存:把两水平的质控品存放在4℃低温冰箱内,在有效期范围内使用。 4.操作方法: 4.1质控品以及标准品的复溶与分装: 4.1.1罗氏冻干质控品的复溶方法: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两个水平一次各取20瓶,每瓶用校正后的吸管加5ml去离子水复溶,轻轻摇匀,切忌剧烈振摇,置室温约半小时,待内容物完全溶解后把20瓶质控品全部倒入20ml的烧杯内,混匀,接着用吸管边搅拌边分装于4ml的塑料试管内,每支约0.4ml,加盖,试管上写上批号,存贮于-70℃冰箱内,过24小时后取出15支存放于2号冰箱的冰格内,待用。每日在2号冰箱取二水平各一支, 置室温约半小时,待内容物完全溶解待用。 4.1.2凝血质控品的复溶方法: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每日高低值各取1瓶,每瓶用校正后的吸管加1ml 去离子水复溶,轻轻摇匀,切忌剧烈振摇,置室温约半小时,待内容物完全溶解待用。 4.1.3血气质控品的准备: 取质控品一支,剧烈颠倒混匀40秒以上,后立即开瓶送检! 4.1.4糖化血红蛋白的复溶: 严格按说明书操作,首次取冰干品一瓶,用校正后的吸管加0.5ml去离子水复溶,轻轻摇匀,切忌剧烈振摇,置室温约半小时待用。 4.1.5罗氏定标品的复溶:

医院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检验科质量控制方案及流程

文档序号:XXYY-ZWK-001 文档编号:ZWK-20XX-001 XXX医院 检验科质量控制方案 及流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检验科质量控制方案及流程 一、质控内容:从临床医生申请实验开始至实验室完成检测,以及登记和发出报告的全过程中一系列保证实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包括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中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 二、质控方案: (一)血细胞分析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上岗前应清楚工作程序,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并通晓仪器操作规程及仪器维护。 (2)仪器的校准:首先,lH750长期使用原装配套试剂和标准液,每年对仪器校准一次。同时,测新鲜血样,并用此血样结果校准其他血球仪并作记录。 (3)仪器的质控:每日先用lH750的配套质控品测WBC.RBC.Hb.PLT四项作日间质控,用多规则(1 2SD警告、2 2SD失控、1 3SD失控、10X失控)判定,如在控,正常进行标本测量工作,如失控需分析原因纠正后再进行标本测量工作,并作记录和绘制质控图。同时,每日测新鲜血样一个,用此血样对比其他血细胞分析仪结果, 结果差率小于总误差。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表1-2-17。 (4)比对:WBC.RBC.Hb.PLT四项按检验项目检测系统间的比对程序每季度比对一次。要求结果偏差不超过

1/2PT,参照(CLIA'88)见《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P80表1-2-18 (5)室间质评——参与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并及时分析结果。 (6)标本的采集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保证标本质量。 2、分析中质量控制 检测前标本要充分混匀,严格按操作规程上机检测。 3、分析后质量控制 发报告前认真核对每项结果,不明原因异常结果与临床沟通并作记录。凡WBC<3.5×109/L或>20.0×109/L、RBC<3.0×1012/L、HGB<100g/L、PLT<100×109/L或>400×109/L的结果无明显诱因者,复查并涂片镜检,组长审核。 附血涂片及分类的质量控制:a推制薄厚适宜、分布均匀有头体尾无空泡的血涂片并迅速干燥 b 尽快染色并根据温度控制染液浓度 c 分类时选择体尾交界处并遵循一定方向连续进行如“城垛式”,不遗漏和重复视野并全部记录白细胞 d 计数100个细胞。 (二)尿液分析及显微镜检查的质量控制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上岗前应仔细阅读仪器说明书,熟悉仪器操作规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说课讲解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 韩骏飞2016.1.21 1、目的 检测、控制本实验室测定工作的精密度,并检测其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工作的批间、批内标本检测结果的一致性。 2、开展室内质控前的准备工作 2.1、培训实验室工作人员 2.2、建立标准操作规程 2.3、仪器的检定与校 对测定临床样本的仪器要按一定要求进行校准,校准时要选择合适的(配套的)标准品;如有可能,校准品应能溯源到参考方法或/和参考物质;对不同的分析项目要根据其特性确立各自的校准频度。 2.4、质控品的选择 选用与与仪器配套的质控物或商品质控物。 2.5、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质控品应严格按使用说明书规定的方法保存、操作,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 冻干血浆的复溶要确保所用溶剂的质量;复溶时所加溶剂的量要准确,并尽量保持每次加入量的一致性;复溶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溶解,切忌剧烈振摇;

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 3、质量目标 不同的项目由于其检测原理、检测方法、仪器以及试剂等因素的不同,其变异系数的设定也不同,具体可参考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改法案(CLIA'88 )能力比对检验(PT)的评价限(TEa)并结合科室内部实际情况而定。 4、室内质控的实际操作 4.1、设定靶值,因全血质控品和凝血质控品稳定性和有效期较短,采用下述述方法设定靶值。 在3-4天内,每天分析每水平质控品3-4瓶,每瓶进行2-3次重复。收集数据后,计算平均数、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数据进行异常值检验。如果发现异常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靶值。 4.2、设定控制限 标准差的设定: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准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 控制限的设定:控制限通常是以标准差的2倍表示(均值±2s),但CV ≤1/2TEa。 4.3、更换质控品 拟更换新批号的质控品时,应在"旧"批号质控品使用结束前与"旧"批号质控品一起测定,重复4.1和4.2的过程,

检验科室间质控管理制度

生化检验室间质评(EQA)标准操作程序 【该SOP变动程序】 本标准操作程序的改动,可由任一使用本SOP的工作人员提出,并报经下述人员批准签字:专业主管、质控主管、科主任 【目的】 生化检验室间质量控制。 【操作步骤】 1.室间质评的申请 根据实验室的级别、规模和国家法律法规申请参加相应的室间质评计划,如国际质评计划、卫生部临检中心或省级临检中心质评计划。 2.质控品的接收及登记 实验室在收到质控品时,应有严格的接收及登记制度,具体应包括质控品的种类和质控品的收到时间、收件人签名、质控品测定项目及检测日期、有无破损或漏项等,如有破损或漏项或在规定日期内未收到质控品应及时与室间质评组织者联系,要求重新或及时发放。 3.室间质评样本的检测 实验室必须按测试病人样本一样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检测室间质评样本。实验室主任和样本检测人员必须在由室间质评组织者提供的质评表上签字,表明室间质评的标本是按常规标本处理。实验室进行EQA样品检测时,必须将处理、准备、方法、审核、检验的每一步骤和结果的报告文件化。实验室必须保存所有记录的复印件至少2年,包括室间质评结果的记录表格、EQA计划的说明、实验室主任和分析人员的签字、EQA样本与病人样本一样处理的文件等)。 4.室间质评结果的上报 质评标本检测完毕后,应认真填写室间质评上报表并报请科主任签字,室间质评结果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格式上报,同时作好登记,包括检测人、检测日期、检测结果上报表复印件、上报日期、上报方式(邮寄或网络)及上报人等。 5.室间质评回报及分析 5.1实验室在收到质评结果回报后,应对回报结果认真分析并作好登记,同时上报科室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室间质评计划的成绩要求: (1)每次活动每一分析项目未能达到80%称为本次活动该分析项目不满意EQA成绩。 (2)每次室间质评所有评价项目未达到80%称为不满意的EQA 成绩。 (3)未参加室间质评活动定为不满意的EQA成绩,该次得分为0。 (4)对同一分析项目,连续两次活动或连续三次中的两次活动未能达到满意的成绩称为不成功的EQA成绩。 (5)所有评价的项目连续两次活动或连续三次中的两次活动未能达到满意的成绩称为不成功的EQA成绩。对于不是由于未参加而造成的不满意的EQA

7、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7、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七、检验科质量控制内容及标准 (一)科室管理 1、严格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1)无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检测活动。 (2)所有在科室执业的医师、技师均已注册。 (3)执业医师、技师无超范围执业。 (4)无虚假、违法医疗广告。 (5)实验室工作客观、公正、不受任何部门及经济利益影响。 2、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 (1)科室制定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各级各类员工的岗位职责。重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急诊检验,标本接收与处理管理,防止院内感染制度,检验质量管理,仪器使用、校准及维护保养制度,试剂管理,危险品及废弃物管理,差错事故等级管理,教育培训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实验室安全管理,生物安全防护管理制度,检验报告审核与发放,检验结果登记等。 (2)本岗位的工作人员熟知其工作职责与相关规章制度。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件》、《医疗工作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以及《医疗机构临床试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3、医务人员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诊疗

护理规范和常规。 医务人员在临床的检验活动中能遵循与其执业活动相关的主要法律、法规、规章、规范和常规。 4、制定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和非医疗事件)及医疗救援任务。 (1)制定有本科室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2)有与相关部门或上级主管部门的联系渠道 5、建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并组织实施。 (1)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梯队建设目标、制度和实施措施。 (2)科室有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计划和实施目标 (3)每年对本科室专业技术人员的专科技术、科研、继续教育进行考评。 6、科主任/学科带头人的专业技术水平领先。 (1)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具备承担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继续教育项目或科研的能力 (2)科主任/学科带头人在本专业县市级以上(含县市级)学术组织任委员以上职务。 (二)患者服务与患者安全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患者从标本采集、检验、取报告具有连贯性。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办法

检验科生化室内质控办 法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一、质控的概念。质量控制是为了监测和评估本实验室的工作质量,以此决定本实验各检验可否发出的检查、控制手段。 二、1、O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最佳条件下某项目所能达到的最好精密度水平。其基本原则是,OCV测定需采用与常规工作相同的试剂、仪器及检测方法。一般来说,实验室都用OCV测定来确定本室新开展的一项新项目的精密度,如果数值偏大,则说明该测定方法可能不稳定,不成熟,应该尽量避免在本实验室使用该方法。 三、2、RCV:表示本实验室在目前条件下,常规工作中某项目检验的精密度水平,是室内质控中靶值和允许误差范围确定的依据。在第一次测定OCV后及每更换一次质控血清批号后,均应对新质控血清进行RCV测定。一般实验室的质控工作都是以RCV为标准的。四、3、RCVK:表示常规条件下对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在RCVK中,根据RCV数据所绘制的“空图”,对于同一批号的质控品是不变的。不得将当月的检测结果代替RCV测定中的数据来绘制质控图。 五、4、RCVU。常规条件下未定值血清测定的变异。 六、目前在国内外采用最多的质控方法是(均值)图法。我认为佳音内部开展的质控方法还是以其为最佳。在建立图之前应做一些准备工作。 七、二、准备工作。 八、1、建立质控的规章制度及普及质控知识。质控工作的开展,是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还需要掌握大量的质控知识。这就需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下大力气规定出一些制度来实施质控的工作,并在检验科中多加强这方面的学习,使每个员工都掌握一定的质控知识,才能让员工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用心,把质控工作开展起来。 九、2、定期检校仪器。对使用的仪器定期进行检查和校正,并建立完善的资料数据,以便在质控工作开展起来后,分析数据时加以应用。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规范完整版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操作规范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检验科微生物室室内质量控制流程 一、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性能维护? 微生物室常用仪器设备主要包括:细菌培养箱、细菌鉴定及药敏测试仪、显微镜、高压灭菌器、冰箱、水浴箱等。这些仪器设备的质量维护对于检验结果的质量保证至关重要。性能维护方法及维护频率参照制造商提供的使用手册进行。如使用手册中未详细注明或实验室自身无法完成,由生产厂家协助解决,每年至少一次。 二、培养基的质量控制? 要求对培养基进行两方面的质量控制:无菌试验以及已知菌生长试验。无菌试验一般为随机抽样3-5%,在35℃条件下培养48h,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无菌试验;已知菌生长试验的前提条件是实验室有足够的已知菌储备,其中包括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及经过准确鉴定的临床分离菌。如果条件允许,提倡使用标准菌株。已知菌生长试验应明确预期结果。每批培养基至少进行一次已知菌生长试验。三、细菌染色的质量控制 在临床细菌学检查过程中,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使用频率最高。1.革兰染色IQC 要求:利用标准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及大肠埃希菌ATCC25922)或其他已知的革兰阳性菌及革兰阴性菌至少每周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2.抗酸染色:利用已知的抗酸杆菌(AFB)阳性涂片每周或在更新炭酸复红染液时至少进行一次质量验证。 四、细菌鉴定或鉴别常用试验的质量控制? 细菌鉴定或鉴别试验的IQC就是利用已知菌或标准菌株(如ATCC或NCTC标准菌株)进行鉴定或鉴别试验相关影响因素的质量监控。应用频率较高的试验IQC每周至少一次,频率较低的试验IQC随标本一同进行。五、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的质量控制临床常用抗微生物药物敏感试验包括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超广谱β-内酰胺酶(ELBLs)测试、纸片扩散法药敏试验以及定量药敏试验(即MICs测定法)。 1.一般β-内酰胺酶测试的质量控制:至少每周一次。质控菌株可使用临床分离的已知菌株,但最好使用标准菌株,如淋病奈瑟菌ATCC31426(β-内酰胺酶阳性绿脓杆菌ATCC27853)和淋病奈瑟菌ATCC43069(β-内酰胺酶阴性或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

检验科质控小组活动记录2012

检验科质控小组活动记录2012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检验科质控小组活动记录 时间:2012-1 一、质量专题: 学习2012年室内质控要求和新的室内质控上报系统的使用 二、质量现状: 2012年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要求: 1. 采用新的上报系统上报室内质控数据 2. 增加了参加室内质量控制的检验专业和项目 三、质量对策: 所有质控小组成员学习了2012年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的有关要求:室内质控上报项目,临床生化项目为27项,甲状腺功能5项,肿瘤标志物3项,传染病标志物3项,血细胞8项,尿液干化学10项,逾期不报或漏报的单位将不得参加省级质量管理奖评先活动,也不列入“江苏省检验结果互认单位”名单中。不在通报中其它专业和项目仍按原要求上报,小组成员同时学习了新的室内质控数据实验室间比系统IQC Clinet的安装,下载相关资料,质控项目、批号、仪器、检验方法、质控品等的设置,以及数据的上传、导入和发送等。 四、质量结果: 全部质控小组成员了解了省临床检验中心2012年室内质控的有关要求,特别是新增室内质控类别和项目部分内容,同时掌握了新的室内质控上报系统网络的使用方法。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 --------------------------可以编辑的精品文档,你值得拥有,下载后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 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小结记录 时间:2012-12 一、质量专题: 检验科质量控制工作月总结,2013年的质控计划。质控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质量现状: 1. 检验科部分检验项目因各种客观原因以往未按要求做室内质控 2. 少数人员对室内质控的规则、要求、数据分析、质控图绘制等室 内质控知识了解不够 3. 室内质控的项目有生化、免疫(乙肝、梅毒、艾滋)、血常规、血 凝 三、质量对策: 以血糖为例,所有质控小组成员对有关室内质控的知识进行了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主要内容包括: 1.质控品的保存和使用 质控品应严格按照要求及时保存在-20?以下,冰冻状态融化使用时,应轻轻摇匀。未用完部分可4?保存,避免反复冻融。实验过程中应当尽量减少质控血清在室温的放置时间。 2.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规章制度

K1+478~K1+568段左侧片石混凝土挡土墙 检验科室内质量控制制度 (1 )各实验室必须将室内质控工作贯穿到日常检验中,质控方法可根据具体测定项目不同自行选择,根据国内外质控技术发展趋势逐步完善。 (2)每天室内质控标本需与病人标本同时测定,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设定的接受范围,才能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 (3 )当室内质控结果出现失控时,需仔细分析、查明原因,若是真失控,应该在重做的质控结果在控后,对相应的所有失控的患者标本进行重新测定,方可发出报告;若是假失控,病人标本可以按原测定结果报告。 (4)质控品的订购由各实验室上报计划,科室统一安排。 (5)质控品的保存由各实验室指定专人负责。 (6)质控品检测的全过程需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执行,不能任意更改。 (7)更换质控品应在前一批号未使用完之前,以保证新、旧批号同时使用一段时间,不得使用过期的质控品。 (8)各实验室每月末要对当月的室内质控结果进行分析评价并与以往各月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下一个月的质控计划。将质控原始数据及质控图汇总整理后存档保存。 (9)各实验室工作人员每日需对冰箱、温箱、比色仪等常规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查。 (10 )科室所有使用的仪器必须定期按一定的要求进行校准和评估,同类仪器和同类项目的测定每年由科室组织两次比对试验,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11)科室对检验报告的质量每年进行两次抽查评估。 (12 )各实验室都应备有室内质控登记本,登记内容包括:质控项目、质控品来源、质控品批号和有效期、测定结果、失控分析及处理措施、阶段小结。 精品文档word文档可以编辑!谢谢下载! 1页脚内容

检验科临检室的室内质量控制

检验科临检室的室内质量控制 1、血常规的室内质量控制:靶值、SD、CV的建立和上次培训的相同。 2、质控品的选择:选择稳定性较好的质控品,保证6个月不变质,瓶间浓度必须一致,血红蛋白CV<1%,细胞计数<3%。 3、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要求进行。 4、血常规分析的质量要求 4.1 血液分析仪本底计数的检测要求 检测项目WBC RBC Hb plt 检测要求≤0.5×109≤0.5×109≤0.5×109≤0.5×109 验证方法:用稀释液作为样本在分析仪上连续检测3次,3次检测结果的最大值在允许范围内。 4.2血液分析仪不同吸样模式的结果可比性要求 WBC RBC HB HCT MCV PLT 检测项 目 相对差 ≤5% ≤2% ≤2% ≤3% ≤3% ≤7% 异 验证方法:每次校准后,取5份临床样本分别使用不同模式进行检测, 每份样本各检测两次,分别计算两种模式下检测结果均值间的相对差 异,结果应符合上表。 4.3总误差 检测 WBC RBC HB HCT PLT MCV MCH MCHC 项目 ≤15% ≤6% ≤6% ≤9% ≤20% ≤7% ≤7% ≤8% 相对 偏差 4.4批内精密度检测要求(CV值) 检测项目检测范围变异系数 WBC 4.0-10.0 ≤4% RBC 3.5-5.5 ≤2% HB 110-160 ≤1.5% HCT 35-55 ≤3% PLT 100-300 ≤5% MCV 80-100 ≤2% MCH 27-34 ≤2%

MCHC 320-360 ≤2.5% 4.5比对试验 我科要求每日做 可比性验证的允许偏差及比对样本的浓度要求 检测项目浓度范围样本数量所占比 相对偏差 例 WBC×109 <2.0 10% ≤10% 2.0-5.0 10% ≤7.5% 5.1-11.0 45% 11.0-50.0 25% >50.1 10% RBC <3.0 5% ≤3% 3-4 15% 4.01-5 55% 5.01-6 20% >6.01 5% HB <100 10% ≤3.5% 100-120 15% 121-160 60% 161-180 10% >181 5% PLT <40 10% ≤12.5% 40-125 20% 126-300 40% 301-500 20% 500-600 5% >601 5% HCT - - ≤3.5% MCV - - ≤3.5% MCH - - ≤3.5% MCHC - - ≤3.5%

尿液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

SOP_11-7 尿液室内质控的标准操作规程【目的】 临床尿液检验室内质量控制。 【SOP文件的更改】 该标准操作程序的更改,可由任一使用本程序的操作人员提出并报请专业主管及科主任签字后生效。 【操作步骤】 1.室内质控品的选择 要求质控品质量可靠、稳定性好、瓶间变异小,原则上一旦选定,除非特殊情况,一般不要轻易更换。 2.质控品的正确使用与保存 严格按质控品说明书操作和保存,不使用超过保质期的质控品;使用时应轻轻摇匀,使内容物完全混匀,切忌剧烈振摇,防止泡沫产生,质控品要在与患者标本同样测定条件下进行测定。 3.室内质控图的绘制 3.1.均值和质控限的确定 在开始室内质控时,首先要确定质控图的均值和质控限,将质控品与常规标本一起测定。 根据20次质控结果(每天开一瓶,一天测一次),对数据进行离群值检验(剔除超过3s外的数据),计算出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暂定均值和暂定标准差。 以此暂定均值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室内质控;一个月结束后,将该月的在控结果与前20个质控测定结果汇集在一起,计算累积平均数和累积标准差(第一个月),以此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下一个月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重复上述操作过程,连续三至五个月。以最初20个数据和三至五个月在控数据汇集的所有数据计算的累积平均数和标准差作为质控品有效期内的常规均值和标准差,并以此作为以后室内质控图的均值和标准差。 如果发现离群值,需重新计算余下数据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以此均值作为质控图的均值。 至于标准差,可采用以前变异系数(CV)来估计新的标准差。以前的标淮差是几个月数据的简单平均或甚至是累积的标准差。这就考虑了检测过程中更多的变异。标准差等于平均数乘以以前变异系数(CV%)。 3.2.绘制质控图及质控方法(规则)的应用 根据质控品的靶值和质控限绘制质控图,并将原始质控结果记录在质控图表上,保留打

检验科15项质量控制指标

实验室质量控制指标 为了进一步加强医疗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根据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临床检验专业15项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15年版)的要求,结合2016年度省临床检验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室间质评结果,我们制定了我院2017年度检验科相应的质量控制指标目标,具体如下: 序号质量标准指标说明控制目标 1 标本类型错误率类型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2 标本容器错误率采集容器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3 标本采集量错误率采集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数占同期标本总数的比例% 4 血培养污染率污染的血培养标本数占同期血培养标本总数的比例% 5 抗凝标本凝集率凝集的标本数占同期需抗凝的标本总数的比例% 6 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检验前周转时间是指从标本采集到实验室接收标本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检验前 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检验前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急诊: min 门诊: min 住院: min 7 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开展室内质控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8 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高于要求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对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有要 求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 1 / 2

9 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参加室间质评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特定机构(国家、省级等)已开展的室间质评项目 总数的比例 % 10 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室间质评不合格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参加室间质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11 实验室间比对率执行实验室间比对的检验项目数占同期无室间质评计划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12 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实验室内周转时间是指从实验室收到标本到发送报告的时间(以分钟为单位)。实验 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是指将实验室内周转时间由长到短排序后取其中位数 急诊:min(血细胞) min(生化) 门诊:min(血细胞) min(生化、免疫) 住院:min(血细胞) min(生化、免疫) 13 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检验报告不正确是指实验室已发出的报告,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包括结果不正 确、患者信息不正确、标本信息不正确等。检验报告不正确率是指实验室发出的不正 确检验报告数占同期检验报告总数的比例 % 14 危急值通报率危急值通报率是指已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数占同期需要通报的危急值检验项目总 数的比例 % 15 危急值通报及时率危急值通报时间(从结果确认到与临床医生交流的时间)符合规定时间的检验项目数 占同期需要危急值通报的检验项目总数的比例 % 2 /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