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

目录

第1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2)

1.1 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2)

1.1.1注重个性发展 (2)

1.1.2自觉性强 (2)

1. 1 . 3自制力薄弱 (3)

1. 1 . 4缺乏理性认识 (3)

第二章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3)

2.1个体自身条件的差异 (3)

2.2 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 (4)

2.3 社会环境 (5)

2.4网络环境 (5)

第三章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5)

3.1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6)

3.2强化主导价值观念 (7)

3.3 正确的知识传播 (7)

参考文献 (8)

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在不断的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来适应这个社会,使得大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情感和就业压力明显增大,由此产生的大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以及心理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高校的校园稳定。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价值观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也影响到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逐渐趋于功利、注重实际,而冷落了理想信念,丢掉了奉献精神。因此,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是当代大学生所首要任务。大学要认识到自身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利用政策具有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及其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作用,宣扬社会主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

[关键词] 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前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变革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是当代人的思想形态上的巨大变革。人们的价值观念趋于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直接后果就是造成人们社会行为的多样性和社会选择的不确定性。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当代大学生,其价值取向自然会受到直接的影响。并由此必将会影

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特征以及其身心发展规律、正确德育的客观规律,建立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和充满活力的教育方法,引领当代大学生形成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促使他们身心协调发展、健康成长,在当前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1.1 大学生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倾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就当代的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在中学及以前的教育过程中,学习与升学的压力,生活上对家庭的过多依赖等,使得他们在心理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生理与心理发展的不协调,个体需要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使他们进入大学后有较多的不适感、失落感和彷徨感。同时,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变化,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冲突,东西文化的交融与对抗,使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性。社会价值观念,个体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家庭经济、文化背景等多方面因素,无不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带来巨大的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注重个性发展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显出很高的自信心,有自己独特的观点,有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但是由于自身社会阅历和实践经验不足不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看待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

1.1.2自觉性强

当代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深感自豪,并感到自我责任重大,自觉勤奋学习。

1.1.3自制力薄弱

在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下,社会上“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传统道德观念淡化,转为注重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受其影响,部分学生在生活中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时时讲享受,事事讲实惠;有的大学生为物欲所蒙蔽,厌恶读书,想方设法地经商赚钱,甚至置法律于不顾,使用违法手段谋取钱财,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些大学生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面前焦躁不安,内心充满困惑、苦恼,为逃避苦恼陷入享乐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误区。

1.1.4缺乏理性认识

消费主义价值观在大学生中也大有市场,不少学生简单地把经济收入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理想主义热情减退,急功近利,生活情趣趋于庸俗化、非理性化。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的原因分析

2.1 个体自身条件的差异

由于每个人在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地位不同,经济利益和政治立场不同,生活经历、人生境遇、认识水平不同,人们对人生的看法也不同。特别是在社会变革、利益关系调整和各种文化思潮碰撞激荡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影响的社会条件下,人的价值观领域呈现出复杂多变、多元多样的状态。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大的社会背景使他们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看法、观点,崇尚自我,强调个性,主体意识强烈。一般来说,坎坷和曲折,会使人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比较深刻,其价值取向往往也形成得较早、较

深刻稳定;一帆风顺则会使人的价值取向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稳定性,较肤浅。

2.2 家庭环境与学校教育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平顺,人生阅历较少,往往功利意识较强,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

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上往往优先考虑个人利益,表现出一定的功利倾向。这是因为当代大学生大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和祖辈的溺爱下长大的,这助长了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此外,中国虽然加大了教育投入,但高等教育资源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大多数父母寄希望于子女考上大学来改善家庭经济环境。考大学的激烈竞争,加上每年还要花费近万元的学费、书费、生活费等,使得当代大学生更关注自己的学业和前途,这就不难理解部分大学生为何如此看重经济利益、教育的回报了。

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体系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方面有一定的成效,但它过分强调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的品德、心理、人格和性情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使得学生被训练成机械的答题机器,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某些学生为获取高分甚至采取一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也存在矛盾。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而现实社会却以成败论英雄,急功近利、短视成为社会的通病。虽各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必修课,学生必须考试合格方可毕业,然而在社会现实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只把它看成挣学分的必修课而非修身养性的必修课。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果很轻易

地就被社会现实所吞噬,这往往造成大学生道德认知和践行脱节,价值取向非主流化。

2.3 社会环境

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置身校园之中的大学生并非真的生活在远离社会之外的象牙塔中,社会与他们息息相关。因此,在一些大学生的眼中,金钱成了世上最有用最真实的东西,而思想、道德则是虚的东西。还有一些大学生虽然认识上知道丑与美、对与错,但践行起来却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大行其道。

2.4 网络环境

网络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多元文化,不同的文化传播、碰撞、交融在一起。在其诱导下,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更加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互联网使政府、学校和社会一直灌输的道德观念仅仅成为大学生众多道德选择中的一种。互联网在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带来了与本民族文化特色大相径庭的异质文化,而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冲突,最终将在意识形态领域得到反映。青年大学生缺少理论根基与人生阅历,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定型,而我国现在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时期,社会价值观也正处于激烈的动荡和交锋之中,加上互联网上价值评价标准杂乱,大学生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出现思想上的混乱和动荡,进而造成价值选择迷惘。

三、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过渡性、片面性特点,要经历一个优化、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中发展、进步,这是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不断优化、成熟的宏观背景和客观环境。大学阶段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定型时期,而学校提供的是系统的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这些都为大学生确立社会主导价值观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因此,大学要认识到自身对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作用,要利用政策具有的利益调节和刺激功能及其实实在在的价值导向作用,宣扬社会主流的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如近几年大学生招生、毕业分配政策的改革,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主、竞争意识,但同时也带来了“既然缴费上大学,就谈不上党和国家培养、应回报社会”的错误认识,学校应以这样相应的政策鼓励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3.1 积极开展各项活动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实现正确的价值行为。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领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课堂,积极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个社会大课堂里熏陶思想感情、充实精神生活、提高道德境界、增长知识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等活动。把“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从活动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实践正确的价值行为。

3.2 强化主导价值观念

强化主导价值观念的正确灌输,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为了使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时期自始自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认识人生、把握人生,肩负起跨世纪一代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真正做到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创业精神勉励大学生,用高尚道德情操陶冶大学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断地完善自己。

3.3 正确的知识传播

通过正确的知识传播,使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目中内化。正确认识到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和直流,正确辨识社会现象中的是非、善恶、美丑,从而确立自己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大学生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和锻炼来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努力使自己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那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责任心、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有效帮助我们每个大学生肩负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使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结语】当代大学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关键一代,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他们以其出色的知识背景和极具魅力的年龄优势吸引着人们的视线,他们也以其追求不同凡响的冲动和多梦的

青春参与了社会的互动融合。现代社会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竞争的日益激烈,失业的艰辛以及生活疾走的加快,给每一个人,尤其是希望获得知识,赢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大学生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同时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切都将会从大学开始,大学虽然是人生中不长的几年,但因其汇聚了人们青春最炽热的年华而影响深远,是我们人生中的黄金岁月,有人在这里留下一生的宏愿,也有人在这里走向了永远的迷失。大学的生活包含了青春的骄傲和沮丧,也充满了青春的美好与苦恼。大学的风景线,永远是人生中最动人的篇章。我们一定会用充实的每一天将我们的大学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这就是我的自身学习和生活以及各项工作的终极目标,只要我们永不言弃,一往无前,那么我相信我们的人生就像一幅绚丽多彩的风景画。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社会与个人》爱因斯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79年版

[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一)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一) 〔摘要〕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经济法的三大原则,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取向;基本原则 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协调国民经济总体良性运行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经济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经济法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此为起点提炼出能够体现经济法价值的基本原则,从而为经济法体系的构筑奠定基础。 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经济法的价值,指的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最终所追求的目标。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从哲学的高度对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作了概括,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它无疑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围绕这一中心,它们从经济生活的不同部门、不同方面作出法律规定和阐述,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法体系。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经济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这些目标,并同时体现出经济法所有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应为协调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 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经济法也不例外。实质正义是经济法正义观的独特展现。行政法注重“程序正义”,强调的是程序公平促进实体公平。民商法关心的是“形式主义”,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假设人格平等,只强调机会均等,而无法解决事实上的个体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并导致机会不均等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法的实质正义,则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的、社会性的正义和公平,强调形式的不平等达到实质结果的平等。国家通过对公平、竞争机制的引导和建立,及对处于被管理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参与和调控,形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合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既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又保障经济收益的公平和社会分配的公平,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2、经济法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其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 效益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导入法学领域,始于六七十年代法律经济学勃兴之时。经济法产生于立法者不再满足于从公开调停经济参与人纠纷角度考虑和处理经济关系,而侧重于从经济的共同利益、经济生产率,即从经济方面的观察角度调整经济关系的时候。因此,经济法从一开始就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以社会权利本位为宗旨,履行着调控经济、平衡利益、缓和矛盾的职能。 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观及其以社会为本位,决定了它不能只强调经济的、局部的效益,而要注重社会整体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经济法直接追求社会效益应为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其它法律部门或者不追求宏观社会①效益,或者是在追求实质正义之终极目标的法的体系中,通过形式主义的调整间接地实现社会效益。 3、经济法追求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的统一和谐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什么是价值取向? 说道价值取向,那么必然要提到一个词“价值观”。价值观是一种衡量内心活动的尺度, 指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它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念、信念、理想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正因为有了它,人类才能分辨生活的甜酸苦辣,才能懂得耻辱和光荣,才有了关于光明的梦想。价值取向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行为标准时,对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与定向作用,可通过行为所表现出来被外界感知。简单来说,价值观是价值取向的基础,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表现。 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与个体的价值取向的差别 那么,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又与个体的价值取向有什么差别呢?个体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从而个体的价值取向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然而,社会是许多个体的集合,是由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一个整体,由于人员的更替和环境的变化,社会的价值观是不断变化着的,传统价值观会不断地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取向受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统摄和引领,随着价值观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我国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形成的背景和发展现状 我国社会正面临着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转型,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不断涌入,东方的价值观与从西方传入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现代的价值观、过去“左”的一套价值观与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新的价值观相互交融和激荡, 价值观变得多样化、复杂化。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其价值观的形成直接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取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是个人发展机会和路径多样化。在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下,我国居民的发展机会不断增加,这使得社会成员实现个人成功的机会空间空前扩大,可供选择的路径显著增加,人们不再共同瞄着某一个方向谋求自身发展。不同的发展路径,不同的发展机会,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不同的价值取向。二是成功的定义和标准多样化。在当今社会,社会对于个人成功的判定标准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而是出现了“条条大路通罗马”。创业、明星,白领,从政等等,只要在各自的岗位上活出精彩,都可成为个人的成功标志。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以前的成功与否,都带着厚重的社会观念,建立在社会大众的一个评判标准之上,而现在的“精彩”往往带有很浓重的个人色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满足。三是同时存在的价值多样化。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从农村社会走向城市社会、从封闭社会走向开放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之中,并且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而受到全球化的深刻影

阅读的价值与价值观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78208163.html, 阅读的价值与价值观研究 作者:丁飞燕 来源:《文化产业》2013年第12期 摘要:对阅读的价值及价值观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影响阅读价值的因素和阅读价值观的 形成、影响意义及现价段存在的矛盾和困境,阐述了阅读的价值和价值观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 关键词:阅读;阅读的价值;阅读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 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3)-12-0001-02 阅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过程,是人类获取知识、分享经验、协作创新的纽带和桥梁,对于提高人的素养、传播文化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中国阅读——全民阅读蓝皮书》的序言中称:“文明传承和民族兴亡的历史表明,国民阅读力和阅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当今信息社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文化环境下的不断转型,带来了各种价值观念的冲突,树立一种适应个人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阅读价值观,才能进行有效地阅读,并充分体现阅读的价值。 1 阅读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1.1阅读的价值 人们通过阅读来探索未知,塑造自我。读书给人智慧,读书可以使人更好地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数学使人精密,哲学使人深刻”。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甘其勋认为:“阅读应该具有求知、立德、开智、审美的多重功能。”他还形象地把这四者比喻为旋律和谐、节奏一致的四重奏。[1]总的来说,阅读价值的特征具有个人性和社会性。 1.1.1阅读的个人价值 一个人生活的有没有意义,人生有没有价值,实际上取决于人的内在精神生活的品质,或者就叫精神素质。真正的阅读就是一种精神生活,可以提高人的精神素质。人们可以通过阅读提高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感受能力,即智力和情感的提高。很多书,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可以熏陶人的精神追求,做一个有道德有信仰的人。阅读使人变得优秀、智慧,并改变一个人的精神素质。阅读能满足人类固有的内在需求,使人拥有更充实、更高尚的生活,获得精神上的陶冶与升华。对个人来说,阅读可以增进知识、提升智能、愉悦身心、修养品行和成就事业[2]。 1.1.2阅读的社会价值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阅读的角色中,掌握阅读的方法,提高阅读的质量,是新世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热点问题。《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我认为新世纪阅读教学应该以读为本,以悟为主,以练为基,实施“读、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小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朗读开始的,所以,最初的阅读能力只能是朗读。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诵就是口、耳、心、眼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亲切的体会在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解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一种可贵的境界。”学习语文,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不尽。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深化语文的课堂功效。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要求他们读每篇课文都要用正确流利的语言读出语气、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首先要正确地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其次,是流利地读。在正确读的基础上,重点要求读得连贯自然,不读破词句。再次是有感情地读。在读音正确、速度合适的基础上,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尤其是要读好人物对话的不同。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鲶在银色月光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基本原则 作者:江帆, JIANG Fan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重庆,400031 刊名: 现代法学 英文刊名:MODERN LAW SCIENCE 年,卷(期):2005,27(5) 被引用次数:15次 参考文献(17条) 1.哈耶克;邓正来法律、立法与自由 2000 2.罗尔斯;何怀宏正义论 1998 3.博登海默;邓正来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方法 1999 4.彼得·斯坦;等;王献平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 2004 5.博登海默;邓正来法理学--法哲学和法律方法 1999 6.何怀宏公平的正义 2002 7.吴传颐社会法与社会法学 2003 8.戴维·格伯尔;冯利克二十世纪欧洲的法律与竞争 2004 9.黄茂钦经济法现代性研究 2004 10.吕忠梅论经济法的边缘 1995(04) 11.刘金国;舒国莹法理学教科书 1999 12.鲁篱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期刊论文]-现代法学 2000(05) 13.李昌麒经济法学 2002 14.卢代富我国国家干预立法及其完善 2005 15.李昌麒寻求经济法真谛之路 2003 16.哈耶克;邓正来法律、立法与自由 2000 17.何怀宏公平的正义 2002 本文读者也读过(6条) 1.肖顺武.XIAO Shun-wu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家2007(2) 2.朱沛智.胡兰玲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2) 3.李平经济法的价值理念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期刊论文]-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9(4) 4.王杜秋浅析经济法基本原则[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9(8) 5.鲁篱经济法基本原则新论[期刊论文]-现代法学2000,22(5) 6.邓晓薇.刘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知识经济2009(12) 引证文献(15条) 1.何文强中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进路[期刊论文]-社科纵横 2013(9) 2.马洁蓉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再思考[期刊论文]-新西部(下半月) 2007(10) 3.何文强论农村医疗保险法律制度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期刊论文]-川北医学院学报 2010(4) 4.陈楠浅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期刊论文]-金卡工程 2009(10) 5.程亚丽和谐社会环境下浅析经济法体系建构与价值实现[期刊论文]-华章 2010(2)

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性_陈新夏

第54卷第1期2017年1月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Vol.54,No.1 Jan.2017 哲学研究 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性 陈新夏 (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人的发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价值取向,既是对历史上优秀价值取向的继承与超越,是人 类优秀价值取向的结晶,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所有价值内涵,在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中具有统摄性的地位和作用。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性源于其历史观意蕴,即从根本上体现着人的行为及社会发展的合目的性, 确立了社会进步的主体根据。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性启示我们:吸收人类的优秀价值是确立价值先进性的前提,当代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应当充分吸收人类的优秀价值观念;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判断社会主义理论和现实问题是非曲直的根本价值尺度,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是当代社会生活中各种价值排序的根本依据。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总体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B 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5919(2017)01-0017-08收稿日期:2016-11-16 作者简介:陈新夏,男,湖南桃源人,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唯物史观价值取向研究”(项目编号:15ZDA31)的阶段性成果;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体系中,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一种总体性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统摄性和包容性。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包含着人类历史上优秀的价值取向,蕴含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本质含义和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价值取向的根本出发点, 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尺度。一、人的发展价值取向是人类优秀 价值取向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 经典作家做出过很多表述,有代表性的,如“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人们“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以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等等。以此为依据,在不同的时代、基于不同的社会条件及面临不同的任务,人们 所强调或侧重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的具体内容 是有所不同的。问题是, 在这些价值取向中,是否有一种最根本的亦即总体性的价值取向?回答是 肯定的,这就是实现人的彻底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 简称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总体性的也是根本性的价值取向, 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诉求最集中、最简洁的表达。 作为总体性的价值取向,人的发展价值取向具有价值本原性以及最大程度的理论统摄性和包容性:它是马克思主义所有价值取向的价值起点,既包含着历史上优秀价值取向,又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的所有价值内涵。 人的发展价值取向的总体性首先体现在,它是对历史上优秀价值取向的继承与超越,是人类优秀价值取向的结晶,包含着历史上优秀的价值取向,特别是欧洲近代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价值取向。 对于马克思主义与欧洲近代的人性论和人道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阅读教学价值取向的前世今生 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是21世纪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议题。《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价值取向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在对话过程中得到的共识。 一、教什么――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取向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而,应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教课文――指向课文内容理解。“教语文就是教课文”,是就理解课文内容而言的。关注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师仍以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定为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其中,不乏对主要内容、中心思想的繁琐分析。长此以往,一学期下来,学生除了对一本语文书里20多个故事耳熟能详外,语文素养究竟有哪些提高,不仅学生不明白,老师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学生一旦离开这篇课文,并不一定能阅读同类的课文,更谈不上表达运用。 2、教语文――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语言具有本体地位,只有实际理解并反复玩味作品“如何言”,才能真

正体悟和了解其“所言”。(李维鼎先生语)可见,真正实现阅读教学课程内容的转向,就得呈现指向阅读教学表达方法的教学形态。语文老师虽然面对的是一篇篇课文,但必须清醒地认识语文课不应该是“教课文”。 二、怎么教――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 一篇课文可以选择的教学内容可以有很多,那么到底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看看当下的语文课,即便教学同一篇课文,十位老师就有十种教法:擅长写作的,从写作入手;有语言学积累的,大谈语法修辞;喜好思辩的,则以颠覆批判为己任……这一现象折射出我们教学内容的研究在课程内容方面的贫乏,其教学形态往往落入就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窠臼。 1、依据课文,立足学科本位。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教师要深刻认识语文课程中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围绕学科本位的教学内容来组织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阅读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之外,更要加强对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立足语文的学科本位,以语文的学科本位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强化语文的学科特征,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2、关注文体,着眼表达方式。阅读教学中,除了一

经济法价值取向_质疑经济法效益的价值取向

经济法价值取向_质疑经济法效益的价值取向 内容摘要:经济法价值取向的主流观点是效益价值取向,但对此观点却缺乏严谨的论证,本文从分析经济法价值取向和效益的概念出发,进而对效益的价值取向加以剖析,以论证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并非效益,最后提出经济法真正的价值取向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即经济的自由或民主。① 关键词:经济法,效益价值取向,经济自由(民主) 在当下经济法学界,经济法价值取向的主流观点是效益。但该观点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对效益价值取向提出质疑,并提出经济法真正的价值取向维护市场的有效竞争,即经济的自由或民主。 一、对经济法价值取向和效益的理解 如果我们论证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效益,那么首先就要明确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什么,效益价值取向中的效益的含义是指什么,这是论证该命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本文对经济法效益的价值取向批判的逻辑起点。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是指经济法所构筑的法律秩序的目标及其在实现过程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它包括三层含义:(1)经济法的宗旨和目标;(2)经济法的自身价值;即经济法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的手段本身的特殊价值。(3)经济法的评价准则,即在不同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依据什么标准取舍。[1] 那么效益怎样理解?效益本为经济学之概念,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其中投入包括交易成本、资源耗费、权利配置费用等全部消耗,产出通常是指有效产品。经济学上的效益概念被借用到法学中来,其含义在法学界也有不同的理解,有学者强调其经济效益成分,也有学者强调其社会效益成分。其中主流的观点倾向于认为:作为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的效益是

社会的整体效益。[2]那么要了解社会整体效益,就得理解其中的社会指的是什么。社会的概念极其复杂,自孔德开创社会学以来对社会的认识一直就有两大传统:唯实论和唯名论。实证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是一个抽象于具体个人而存在的客观实体,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社会一经产生就成为与个人不同的更高的独立层次。而人文主义社会学派认为社会只是一种假象,它不过是由于具体的人的相互联系而组成,因此更应该注重个人的研究。而当今对社会的认识正趋于上述两种传统的融合。我国社会学创始人费孝通在总结其一生的学术研究时就指出社会的确是一个实体,但个人是这个实体活的载体,是可以发生主观作用的实体,社会和个人是相互配合的永远不能分离的实体。[3]笔者认为这是对社会最好的注释。 二、对经济法以效益为价值取向的检讨 何为效益价值取向?效益论者普遍认为就是以效益为经济法追求的目标,经济法本身的价值也是为了效益服务,在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发生冲突时,以社会效益优先。依据本文对经济法价值取向的分析的思路,也即是效益体现了经济法价值取向的三层含义。但是事实上效益不仅未能体现这三层含义,而且还为市场的自由竞争秩序埋下了隐患。 (一)效益价值取向不能体现经济法的目标 经济法的目标是指经济法应满足社会人的某类特定需要的目标。依此定义,经济法的目标具有如下性质。 第一,经济法的目标具有具体性。它是具体的而非高度抽象的社会需要。 第二,可实现性,即现实性。经济法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通过完善立法、执法,司法救济以及提高人们的法律意识是可以实现立法者预期的价值目标的。[4] 从经济法的目标的涵义可以看出:经济法的目标是满足一种很具体的社会人的某类特定需要,是人们创立经济法的初衷和所需要实现的最直接的目的。那么经济法的目标究竟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经济法产生的背景谈起。

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一)

论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一) 引言:经济法是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法律部门,也是迄今引起价值理论争论最大的法律部门据现有考证,经济法一词的出现可追溯至177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出版的《自然法典》著作,其后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德萨米于1842年在《公有法典》一书中也使用了经济法这一概念,在各国的立法实践中最早明确使用经济法作为法律名称的是德国1819年分布的煤炭经济法,而世界上第一部《经济法典》则是1964年捷克斯洛伐克制定的。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其基本价值取向就一直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据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我国学者对经济法的价值有多种定位,对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也存在多种观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固定不变的法律价值观已经成为历史。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部门法,应当具有能够体现其特质的基本价值取向。笔者认为,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其功能是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导致的经济无效益状态。因此,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财富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法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积极促进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协调发展,从而最大化地积累社会财富,全面提高人类福祉。在法的诸多价值目标中,经济法应当以效益作为其基本价值取向。 一、关于经济法基本价值的诸学说 法的价值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古今中外的法学家们,赋予了法的价值极其丰富的内容。人们普遍认为,法的价值包括秩序、民主、效益、权利、法治,以及安全、自由、平等、人权、正义乃至人的自由发展。在如此复杂的法的价值体系中,不同的部门法应当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部门法的划分才有了一个确定的标准。比如,我国有学者认为,公平是整个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秩序、安全、自由是刑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在司法资源无法绝对满足诉讼活动需要的情况下,效率是程序法的重要价值取向;对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我国的经济法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观点。我国学者对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的主要论述概括为以下几种学说:“社会公平、经济民主说”认为部门法的法律价值的确定,应受制于法律的界域及其内在调控机能的运作。并认为基于当前法学界对经济法界域的普遍认知,我国现代化的经济法价值主要应当关注社会公平和经济民主两个价值。“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说”认为经济法是法体系中的一个部门法,同一般法的价值一样,也具有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价值,“它固有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经济法的中心价值环节应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率和社会总体(实质)经济公平。”“整体程序公平说”认为“效果是各国关心的,程序公正是全球都关心的”,“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看,‘效益优先’是可以作为主流原则的。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效益优先’的原则更多的是偏重某个或某几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整体程序公正’才应该成为国际经济原则的主流取向”。特别是加入WTO后,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来看,市场经济的政策法律取向应该从过去的“局部效率优先”转向“整体程序公平”。“社会公平说”认为经济法以干预经济、纠正市场机制之不足为其主要调控范围,因此应当以社会公平作为主导性价值,即当经济法体系出现多元价值的相互冲突时,经济法应当以社会公平作为优先选择的价值取向。“整体效益说”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存在着传统民商法无力解决的诸如交易成本过巨,市场失效、外部不经济等问题,使得市场运行无法达到最佳状态,因而要求国家行使其调控和规制经济的职能,以减少交易费用,克服市场失灵。因此,效益无疑要成为经济法的主导价值,是经济法价值的基石。“经济自由说”认为中国经济因其发展历程的特殊性,始终未摆脱国家的控制,而目前的任务是充分培育市场,鼓励自由贸易。“因此,作为调整经济生活的经济法,经济自由应是其现阶段的价值追求”。以上学说表明,我国经济法学者对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平、民主、效率、效益、自由等方面,但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究竟是什么,目前尚无一致的认识。 二、效益: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 经济法和其他部门法一样具有多元价值,但是,当价值体系中的多元价值发生冲突时,经济法

人的价值取向选择及问题精修订

人的价值取向选择及问 题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价值取向:由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现代人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的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呈现出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道德水平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超前与务实并存、人生目标的多样化与统一性交织在一起。他们有的信奉“人生价值”于个人奋斗,有的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信奉“金钱至上”,有的则信奉“合理的利己主义”。值得肯定的是面对着一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当代人敢于冲破墨守成规的观念,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敢于设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目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阅读附答案

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阅读附答案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也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论语》中记载:“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这里强调天是自然。从孔子“和而不同”的文化观来看,他坚持用事物多样性的“和”来观察世界,反对单一的“同”,从而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对此,可从两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和而不同”倡导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其二,从先秦时期儒学的天人之学来看荀子论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价值观问题。 首先说会通精神,这里以我国中医药学经典《黄帝内经》为例略加说明。《黄帝内经》的作者们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可取之处都加以吸取,其中有儒家思想、墨家主张、道家观点,还有法家的若干见解。此外,名家、兵家,甚至阴阳五行学说中的某些成分也被吸纳,博采众家之长。《黄帝内经》因此也奠定了与中华儿女繁衍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医药学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华文化中比较完整的关于“大同”社会的学说,主要见于《礼记·礼运篇》,这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的著作,书中的“大同”理想不但发挥了早期儒家思想,而且在不少地方继承了墨家思想,例如“选贤与能”就和墨家的“尚贤”原则相似;“老有所终”一段又相似于《墨子·兼爱中》里的一节,甚至“大同”这一名称也可能从墨家所说“尚同”沿袭而来。同时,《礼记·礼运篇》有些地方也受了老子思想的影响,如“大同”世界为“大道之行”,“大道”就是道家的术语。可见,“大同”理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同时也吸取了墨家和道家的某些思想。 再看“和而不同”文化观的第二个特点,即战国末期儒者荀子关于天人之学的基本论点。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赞成“和”而否定“同”,写出了名篇《天论》,把“和而不同”的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荀子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认为天有常规,不受人的意愿支配。顺应天(自然)的法则,人们将取得养生之资,如果违反将受到惩罚。荀子同时也认为,人在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人们抓住农业这个根本,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困;按照季节进行农事,天就不能使人患病。荀子曰:“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荀子“天人相分”的观点阐述了一个客观真理:当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成为与自然相对的认识主体的时候,人才有可能成为有智慧的人。能认识并按照自然法则去行动的人,才能成为“至人”,即“真正的人”。荀子在《天论》中着重论述了天人相分,就是看到天和人各自的特点,呈现于人面前的是千姿百态的自然世界。在异中求同,达到和而不同。在荀子看来,万物只是“道”的一个方面,个别事物是整体的部分,人们往往以偏概全,以部分替代整体。从“分”到“合”,从个别到一般,才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正确途径。 荀子从天人相分到天人相合观,在中国先秦时期达到很高的理论水平。“天人之学”渗透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从天文历算、中医药学、古地理学、古建筑学中均可看到其思想影响。我国古代文学与史学更加离不开天人之学的滋养。 (节选自《孔子儒学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人的价值观的探讨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坚

善用评价让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善用评价让阅读教学异彩纷呈-中学语文论文 善用评价让阅读教学异彩纷呈 杨吕波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评价的根本目的不仅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也是对教师教学质量以及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与检验,同时不断完善教学过程以及课程设计,以推动学生的发展与进步。”笔者通过学习和实践,发现以下几种评价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鼓励性评价,激发阅读热情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评价中,要科学考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兴趣、数量以及方法等,考查学生在实际阅读过程中获得的感受、认识以及价值取向。同时要格外关注对学生创意性以及多角度阅读的评价。在评价时,要更多地鼓励、表扬学生,从而为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如果回答问题而受到表扬的学生从中不能得到鼓励,也无法获得其他同学的充分认可,也就不能获得较高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当然,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合理批评,而且要特别注意批评的方式与场合等,合理的批评也会为学生指明努力方向。通过真诚的表扬以及鼓励式的评价,学生就会获得更多的激励,从而更加积极上进,实现个人的发展与进步。例如为了激励学生敢于大声朗读,教师可以对羞怯的同学说:”你的声音真好!如果读得再响亮一些,能欣赏到的人就更多了!”对于发音不准确的学生鼓励说:“你读得很有感情!如果注意字正腔圆,读得更清楚一些就更有感染力!” 若想让学生给出更精彩、更科学的答案,就要花功夫引导。在学生互相讨论以及深入分析某个问题时,教师可以适当延长评价时间,用舍得花时间等待来鼓励学生思考、深入阅读,在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内进行深入的探究,进而获得更多的

灵感。在这样不断的鼓励与引导下,学生既掌握了阅读方法,阅读热情也不断得以提高。 二.多角度评价,指导阅读方法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多角度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比如,在阅读《沁园春·雪》时,有学生提问: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毛泽东为什么是“惜”而不是“羡慕嫉妒恨”的态度?教师觉得这个问题很有价值,首先用鼓励性评价表扬他独具慧心,善于思考,然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在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嫉妒是小人心态,作者当然不会啦。同时,有的学生认为“惜”表现了作者的一种高瞻远瞩、纵览历史的磅礴气势。有的学生认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囊括了历代帝王,他们都是华夏杰出儿女,都是为多娇江山奋斗过、拼搏过的英雄豪杰,所以不该恨,但是由于他们只为一己之私,打一家江山,格局太小,所以没什么可羡慕的,只觉得可惜。有的同学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被各种凡夫俗子“羡慕嫉妒恨”,作者不同凡俗,有一种博大的悲悯情怀,帝王们在他眼里也不过是可怜可惜之人而已。尽管由于自身经验的局限,学生们的回答有局限性,但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他们的历史观是正确的,能够用一种客观、宏观的眼光来审视和探究,能够透过词语来理解作者,这种阅读的方式和思路、以及情感态度是值得肯定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这样的评价,实际上就是进行了一次阅读指导。

经济法的价值分析(一)

经济法的价值分析(一) 摘要]经济法的价值可分为目标价值和功能价值。经济法的目标价值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法的功能价值是实质公正、经济秩序、事实自由。 关键词]经济法;目标价值;功能价值 经济法的价值不仅是经济法的本质的外在反映,而且是经济法的目标和原则据以确立的基础。因此,经济法的价值问题可以说是经济法的核心问题。 关于经济法价值的定位,当前存在着多种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经济福利价值;二是经济民主价值。1]还有的学者把经济法的价值定位于:经济法的存在价值——商品经济的普遍法;经济法的法权价值——权利的规制;经济法的资源价值——发展公平;经济法的社会价值——经济安全。2]这些定位因缺乏一个居于统帅地位的价值或因几个价值之间缺乏内在的关联而显得有些零散。有的学者把经济法的价值划分为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认为目的性价值居于主导地位,反映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目的与理想;工具性价值是经济法为实现其目的性价值(法的理想)应具备的基本属性或共性价值。3]这种划分的思想无疑具有合理性,但这种称谓值得商榷。在一种重目的而轻手段的文化中,工具价值很容易被误为手段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笔者认为,在确立经济法的价值时,有必要遵循这样三个基本原则:(1)体现经济法的特质;(2)简洁、明了,便于对经济法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3)适当分层,避免价值重叠,并使各个价值之间保持有机的联系。据此,判定经济法的价值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经济法的目标价值,或称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即经济法存在的目的和使命;二是经济法的功能价值。 一、经济法的目标价值: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法律价值是法的精神内核,体现在法律之中并因法的存在而具有意义。法的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无疑也是法律价值产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因此,我们要探寻经济法的价值,必须从经济法产生的历史根源着手。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法产生于社会化大生产和垄断的背景下,其产生的社会经济动因是商品经济高速发展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其时,社会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通过市场进行,但市场机制又存在盲目性,经常造成市场失灵和混乱。在经济法产生以前,经济领域的法律关系由传统民商法来调整。亚当·斯密等人认为个体效益与社会整体效益是一致的,只要每个个体实现了自己效益的最大化,那么社会也就能实现它的利益最大化。在这种理念上建构起来的民商法,当社会出现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尖锐矛盾时,虽然也作了一些修正,如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从过错责任发展出无过错责任等,但其调整方式的自治性和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其无力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及效率与公平、个体营利与社会公益性的矛盾等问题。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就应运而生了。它的产生本身就昭示着在经济法调整的领域里,传统法律价值发生了变化,新的价值开始形成。那就是追求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可以说,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整体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补充民商法的不足。 由此可见,经济法的目标价值就是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经济法直接追求社会整体效益应为经济法价值观的独到之处,其他法律部门或者不追求宏观社会效益,或者是在追求实质正义之终极目标的法的体系中,通过形式主义的调整间接地实现社会效益。社会整体效益是唯一的代表经济法根本特点与基本精神的价值目标,也是经济法功能价值以及经济法宗旨、原则赖以存在的前提。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经济法的“效益”是一种社会效益。社会效益相对于经济效益而言,其内涵更为深刻和广泛。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不只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社会福利、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自由和自身价值等诸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 〔摘要〕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体现在,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正。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循的原则,这是经济法价值取向的独到之处,以人性的全面实现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目标。经济法的三大原则,简明地表达了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取向;基本原则经济法是国家调整社会经济生活、协调国民经济总体良性运行的基本法,其重要使命是在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过程中,克服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不足,协调各种经济比例关系,使社会经济实现快速、稳定、高效、持续的发展,保证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经济法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找准自身的定位和价值取向,以此为起点提炼出能够体现经济法价值的基本原则,从而为经济法体系的构筑奠定基础。一、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 向经济法的价值,指的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最终所追求的目标。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从哲学的高度对经济法的根本目的和宗旨作了概括,决定了经济法的调整对象、范围和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它无疑是经济法学基本范畴的最本质、最深层的东西。构成经济法的各部门法律规范都从整体上体现着经济法的价值取向,围绕这一中心,它们从经济生活的不同部门、不同方面作出法律规定和阐述,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经济法体系。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经济法的价值也在于实现这些目标,并同时体现出经济法所有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作为国家协调社会经济的基本法律,其价值取向应为协调和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法追求的一般价值取向———实质正义和社会公 正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经济法也不例外。实质正义是经济法正义观的独特展现。行政法注重“程序正义”,强调的是程序公平促进实体公平。民商法关心的是“形式主义”,它以个人主义为中心,假设人格平等,只强调机会均等,而无法解决事实上的个体差别、收入差距、贫富分化,并导致机会不均等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法的实质正义,则追求最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利益,要求实现社会范围内的实质性的、社会性的正义和公平,强调形式的不平等达到实质结果的平等。国家通过对公平、竞争机制的引导和建立,及对处于被管理的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参与和调控,形成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合理的相互制约的关系,既为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又保障经济收益的公平和社会分配的公平,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环 境。 2、经济法对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追求是其价值取向的独到之 处效益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导入法学领域,始于六七十年代法律经济学勃兴之时。经济法产生于立法者不再满足于从公开调停经济参与人纠纷角度考虑和处理经济关系,而侧重于从经济的共同利益、经济生产率,即从经济方面的观察角度调整经济关系的时候。因此,经济法从一开始就以维护国家利益、社会整体利益为己任,以社会权利本位为宗旨,履行着调控经济、平衡利益、缓和矛盾的职能。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观及其以社会为本位,决定了它不能只强调经济的、局部的效益,而要注重社会整体效益,这种社会效益,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经济法直接将维护社会经济总体效益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和遵

人的价值取向 选择及问题

人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指某些价值观成为一定文化所选择的优势观念形态,或为个体所认同并内化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部分,就具有评价事物、唤起态度、指引和调节行为的定向功能。可将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倾向加以研究,也可把它作为一种人格倾向予以探索。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价值观不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就不同;价值观不同,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指向就不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在工作中的各种决策判断和行为都有一定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前提。管理心理学把价值取向定义为“在多种工作情景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人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工作态度和行为。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着名心理学家西蒙认为,决策判断有两种前提:价值前提和事实前提。说明价值取向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人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价值取向:由单一的价值观向多元的价值观转化 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现代人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的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呈现出不同的理想信念、不同的道德水平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人生价值的超前与务实并存、人生目标的多样化与统一性交织在一起。他们有的信奉“人生价值”于个人奋斗,有的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的信奉“金钱至上”,有的则信奉“合理的利己主义”。值得肯定的是面对着一个经济信息全球化、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新世纪,当代人敢于冲破墨守成规的观念,用自己的眼光审视社会,敢于设计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的目标,是社会的一种进步。但也应看到,如果不能理性地正确对待复杂的人生,无中心、无秩序的“多元型”人生价值,可能会导致无所适从,从而陷入困惑、迷茫和自我价值失落的境地。 2、价值选择: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 过去,人们对目标理想的追求一般表现为理想主义。而现在由于社会群体利益分配的较大差别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使得人们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他们立足于现实,讲求实惠,由务虚向务实转变,由理想主义向现实主义转化,其价值观具有鲜明的实用主义色彩。评价职业的主要参数是经济收入、社会地位、权力、职业的稳定度等,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