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大学机械设计课程教案第8章-带传动

贵州大学机械设计课程教案第8章-带传动
贵州大学机械设计课程教案第8章-带传动

第十一章带传动

一、选择题

11-1 平带、V带传动主要依靠___________传递运动和动力。

(1)带的紧边拉力(2)带和带轮接触面间的摩擦力(3)带的预紧力

11-2 在一般传递动力的机械中,主要采用___________传动。

(1)平带(2)同步带(3)V带(4)多楔带

11-3 平带传动要实现两平行轴同方向回转,可采用___________传动。

(1)交叉(2)半交叉

(3)开口(4)角度

11-4 V带传动中,带轮的基准直径是

图上的___________。

(1)d1(2)d2

(3)d3(4)d4

11-5 下列普通V带中以___________

型带的截面尺寸最小。

(1)A (2)C

(3)E (4)Z 题11-4图题11-6图

11-6 带速v>30m/s、主动轴转速n1=1×104~5×104r/min的带传动属于高速带传动,这种传动除要求带轮重量轻、质量均匀对称外,还在轮缘表面开环形槽,目的是___________。

(1)为了动平衡(2)防止掉带(3)防止带和轮缘表面间形成空气层而降低摩擦系数(4)减轻带轮重量

11-7 带传动中,在预紧力相同的条件下,V带比平带能传递较大的功率,是因为V 带___________。

(1)强度高(2)尺寸小(3)有楔形增压作用(4)没有接头

11-8 V带传动中,带截面楔角为40o,带轮的轮槽角应__________40o。

(1)大于(2)等于(3)小于

11-9 带传动中,v1为主动轮圆周速度、v2为从动轮圆周速度、v为带速,这些速度之间存在的关系是___________。

(1)v1=v2=v (2)v1>v>v2(3)v1<v<v2 (4)v1=v>v2

11-10 带传动正常工作时不能保证准确的传动比是因为___________。

(1)带的材料不符合虎克定律(2)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3)带在带轮上打滑(4)带的弹性滑动

11-11 带传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因为___________。

(1)带的预紧力不够(2)带的紧边和松边拉力不等

(3)带绕过带轮时有离心力(4)带和带轮间摩擦力不够

11-12 带传动打滑总是___________。

(1)在小轮上先开始(2)在大轮上先开始(3)在两轮上同时开始

11-13 带传动中,带每转一周,拉应力是___________。

(1)有规律变化的(2)不变的(3)无规律变化的

11-14 带传动中,若小带轮为主动轮,则带的最大应力发生在带___________处。

(1)进入主动轮(2)进入从动轮(3)退出主动轮(4)退出从动轮

11-15 带传动中,带速v<10m/s,紧边拉力为F1,松边拉力为F2。当空载时,F1和F2的比值是___________。

(1)F1/F2≈0 (2)F1/F2≈1 (3)F1/F2=eμα(4)1<F1/F2<eμα

11-16 带传动工作时,紧边拉力为F1,松边拉力为F2。若带速v<10m/s,当载荷打到极限值,带将开始打滑还未打滑时,F1和F2的比值是___________。

(1)F1/F2≈0 (2)F1/F2≈1 (3)1<F1/F2<eμα(4)F1/F2=eμα

11-17 V带传动设计中,限制小带轮的最小直径是为了___________。

(1)使结构紧凑(2)限制弯曲应力(3)保证带和带轮接触面间有足够摩擦力(4)限制小带轮上的包角

11-18 用___________提高带传动的传动功率是不合适的。

(1)适当增大预紧力F0(2)增大轴间距a (3)增加带轮表面粗糙度(4)增大小带轮基准直径d d

11-19 V带传动设计中,选取小带轮基准直径的依据是___________。

(1)带的型号(2)带的速度

(3)主动轮转速(4)传动比

11-20 带传动采用张紧装置的目

的是___________。

(1)减轻带的弹性滑动(2)

提高带的寿命(3)改变带的运动

方向(4)调节带的预紧力

11-21 下列V带传动中,

___________图的张紧轮位置是最合理的。题11-21图

11-22 同一V带和传动,若主动轮转速不变,用于减速(小带轮主动)比用于增速(大带轮主动)所能传递的功率___________。

(1)大(2)相等

(3)小

11-23 当带速v30m/s时,一般采用

___________来制造带轮。

(1)灰铸铁(2)球墨铸铁

(3)铸钢(4)铝合金题11-24图

11-24 下列V带传动中,图___________的回转方向是合理的。

11-25 实践证明,带传动传递载荷

时,带的弹性滑动发生在___________。(1)

全部接触弧上(2)带离开主、

从动轮以前的那一部分接触弧上

(3)带进入主、从动轮的那一部分接触弧上

11-26 平带传动中,为防止带从带轮上滑落,下列几种小带轮轮缘形状,图___________的表面形状最合理。题11-26图

二、分析与思考题

11-27 带传动有哪几种功率损失?带传动的效率约为多少?

11-28 带传动中,带的截面形状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11-29 普通V带传动和平带传动相比,有什么优缺点?

11-30 窄V带传动和普通V带传动相比较有什么优缺点?

11-31 同步带传动有什么优缺点?应用于什么场合?

11-32 普通V带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11-33 说明带传动中紧边拉力F1、松边拉力F2和有效拉力F、张紧力F0之间的关系。

11-34 在推导单根V带传递的额定功率和核算包角时,为什么按小带轮进行?

11-35 带传动中,弹性滑动是怎样产生的?造成什么后果?

11-36 带传动中,打滑是怎样产生的?打滑的有利有害方面各是什么?

11-37 弹性滑动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如何计算弹性滑动率?

11-38 带传动工作时,带上所受应力有哪几种?如何分布?最大应力在何处?

11-39 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什么?带传动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11-40 当传递相同功率时,为什么V带传动作用在轴上的压力比平带传动小?

11-41 试说明带传动设计中,如何确定下列参数:(1)带轮直径;(2)带速v;(3)小带轮包角α1;(4)张紧力F0;(5)带的根数z;(6)传动比i。

11-42 在多根V带传动中,当一根大失效时,为什么全部带都要更换?

11-43 为什么带传动的轴间距一般都设计成可调的?

11-44 带的楔角θ与带轮的轮槽角φ是否一样?为什么?

11-45 V带轮轮槽与带的三种安装情况如图所示,其中哪一种情况是正确的?为什

么?

题11-45图题11-46图

1-输入轴2-输出轴11-46 在图示的V带塔轮传动结构示意图中,d1=d4,d2=d5,d3=d6,轴1为主动轴,若从动轴2上的阻力矩T2不变,问哪对轮组合输出功率最小?为什么?

11-47 有一双速电动机与V带组成的传动装置,改变电动机转速可使从动轴得到300r/min和600r/min两种转速。若从动轴输出功率不变,试问在设计带传动时应按哪种转速计算?为什么?

11-48 带传动为什么必须张紧?常用的张紧装置有哪些?

三、设计计算题

11-49 一金属切削机床,用普通V带传动。已知电动机额定功率P=3kW主动轮转速n1=1420r/min,从动轮转速n2=570r/min,带速v=7.45m/s,轴间距a=530mm,带与带轮间的当量摩擦系数μv=0.45,每天工作16h。求带轮基准直径d d1、d d2、带基准长度L d和预紧力F0。

11-50 V带传动中,已知小带轮直径d d1=140mm,转速n1=960r/min,大带轮直径d d2=425mm,V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率ε=0.02。试问:计入弹性滑动率和不计入弹性滑动率,大带轮转速相差多少?

11-51 已知一V带传动,传递功率P=10kW带速v=12.5m/s,现测得张紧力F0=700N。求紧边拉力F1和松边拉力F2。

11-52 设单根V带所能传递的额定功率P1=10kW,主动带轮d d1=160mm,转速n1=1450r/min,包角α=140o,带和带轮间的当量摩擦系数μv=0.2,。求有效拉力F和紧边。

拉力F

11-53 图示为一普通A型V带塔轮

传动。主动轮转速n1=900r/min,,从动轮转

速n2分别为900r/min、600r/min和450r/min

三种,轴间距a=550mm,d d1=d d2=225mm。

试计算此带传动的胶带长度和各级带轮的

基准直径。题11-53图

11-54 设计一破碎机装置用的V带传动。已知电动机型号Y132M2—6,电动机额定功率P=5.5kW,转速n1=960r/min,传动比i=2,两班制工作,要求轴间距a<600mm。

11-55 设计一牛头刨床用的V带传动。已知电动机额定功率P=4kW,转速n1=1440r/min,要求传动比i=3.5,刨床两班制工作,由于结构限制,希望大带轮的外径不超过450mm。

11-56 一车床的电动机和床头箱之间采用接近垂直的V带传动。已知电动机额定功率P=7.5kW,电动机型号为Y132M—4,转速n1=1440r/min,要求传动比i=2.1,两班制工作,根据机床结构,轴间距900mm左右。试设计此V带传动,并绘制大带轮工作图。(从

动轮轮轴直径d0=45mm)

11-57 设计由电动机驱动旋转式水泵的普通V带传动。电动机型号为Y160M—4,,额定功率P=11kW,转速n1=1460r/min,水泵轴的转速n2=400r/min,轴间距约为1500mm,每天工作24h。并要求绘制小带轮工作图。

四、结构设计题

11-58 设计平型带传动的小带轮,并绘制

工作图。已知带宽b=35mm,带轮直径d d1=

160mm,,安装小带轮的电动机轴轴径d0=35mm。

11-59 V带传动进行带轮结构设计时,带

轮结构型式的选择及尺寸确定根据什么?轮缘上

轮槽的尺寸确定根据什么?并说明哪些结构尺寸

是根据经验公式确定的。

11-60 右图为普通B型V带轮轮缘上的轮槽结构图。问标注的表面粗糙度是否合理?为什么?题11-60图

11-61 根据题11-56的已知条件,试设计小V带轮轮毂部分的结构,(包括键槽)并绘制轮毂部分工作图。

11-62 试设计一普通A型V带的带轮。材料为HT200。已知带轮基准直径d d=355mm,,带根数z=3。并绘制带轮工作图。

11-63 试设计一普通D型V带传动的带轮,材料为HT300。已知带轮基准直径d d=1060mm,带轮转速n=220r/min,传递功率P=10kW,带根数z=5,采用椭圆轮辐式结构,并绘制带轮工作图。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带传动

实验一 带传动性能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带传动试验台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掌握转矩、转速、转速差的测量方法,熟悉其操作步骤。 3、观察带传动的弹性滑动及打滑现象。 4、了解改变预紧力对带传动能力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测试带传动转速n 1、n 2和扭矩T 1、T 2。 2、计算输入功率P 1、输出功率P 2、滑动率ε、效率η。 3、绘制滑动率曲线ε—P 2和效率曲线η—P 2。 三、带传动实验台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传动实验台是由机械部分、负载和测量系统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1直流电机 2主动带轮 3、7力传感器 4轨道 5砝码 6灯泡 8从动轮 9 直流发电机 10皮带 图1-1 带传动实验台结构图 1、机械部分 带传动实验台是一个装有平带的传动装置。主电机1是直流电动机,装在滑座上,可沿滑座滑动,电机轴上装有主动轮2,通过平带10带动从动轮8,从动轮装在直流发电机9的轴上,在直流发电机的输出电路上,并接了八个灯泡,每个40瓦,作为发电机的负载。砝码通过尼龙绳、定滑轮拉紧滑座,从而使带张紧,并保证一定的预拉力。随着负载增大,带的受力增大,两边拉力差也增大,带的弹性滑动逐步增加。当带的有效拉力达到最大有效圆周力时,带开始打滑,当负载继续增加时则完全打滑。 2、测量系统 测量系统由转速测定装置和扭矩测量装置两部分组成。 (1)转速测定装置 用硅整流装置供给电动机电枢以不同的端电压实现无级调速,转动操纵面板上“调速”旋钮,即可实现无级调速,电动机无级调速范围为0~1500r/min ;两电机转速由光电测速装置测出,将转速传感器(红外光电传感器)分别安装在带轮背后的“U ”形糟中,由此可获得转速信号,经电路处理即可得到主、从动轮上的转速n 1、n 2。 (2)扭矩测量装置 电动机输出转矩1T (主动轮转矩)、和发电机输入转矩2T (从动轮转矩)采用平衡电机外壳(定子)的方法来测定。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外壳支承在支座的滚动轴承中,并可绕转子的轴线摆动。当电动机通过带传动带动发电机转动后,由于受转子转矩的反作用,电动机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反方向倾倒,发电机的定子将向转子旋转的相同方向倾倒,翻转力的大小可通过力传感器测得,经过计算电路计算可得到作用于电机和发电机定子的转矩,其大小与主、从动轮上的转矩1T 、2T 相等。

机械设计基础课教案

4-1解分度圆直径 齿顶高 齿根高 顶隙 中心距 齿顶圆直径 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齿距 齿厚、齿槽宽 4-2解由可得模数 分度圆直径 4-3解由得

4-4解分度圆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分度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基圆半径 基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为0; 压力角为。 齿顶圆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曲率半径 齿顶圆上渐开线齿廓的压力角 4-5解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齿根圆直径: 基圆直径 假定则解得 故当齿数时,正常齿制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圆大于齿根圆;齿数,基圆小于齿根圆。 4-6解中心距 内齿轮分度圆直径 内齿轮齿顶圆直径 内齿轮齿根圆直径 4-7 证明用齿条刀具加工标准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不发生根切的临界位置是极限点正好在刀具 的顶线上。此时有关系: 正常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

短齿制标准齿轮、,代入上式 图 4.7 题4-7解图 4-8证明如图所示,、两点为卡脚与渐开线齿廓的切点,则线段即为渐开线的法线。根据渐开线的特性:渐开线的法线必与基圆相切,切点为。 再根据渐开线的特性:发生线沿基圆滚过的长度,等于基圆上被滚过的弧长,可知: AC 对于任一渐开线齿轮,基圆齿厚与基圆齿距均为定值,卡尺的位置不影响测量结果。 图 4.8 题4-8图图4.9 题4-8解图 4-9解模数相等、压力角相等的两个齿轮,分度圆齿厚相等。但是齿数多的齿轮分度圆直径大,所以基圆直径就大。根据渐开线的性质,渐开线的形状取决于基圆的大小,基圆小,则渐开线曲率大,基圆大,则渐开线越趋于平直。因此,齿数多的齿轮与齿数少的齿轮相比,齿顶圆齿厚和齿根圆齿 厚均为大值。 4-10解切制变位齿轮与切制标准齿轮用同一把刀具,只是刀具的位置不同。因此,它们的模数、压 力角、齿距均分别与刀具相同,从而变位齿轮与标准齿轮的分度圆直径和基圆直径也相同。故参数、 、、不变。 变位齿轮分度圆不变,但正变位齿轮的齿顶圆和齿根圆增大,且齿厚增大、齿槽宽变窄。因此、 、变大,变小。 啮合角与节圆直径是一对齿轮啮合传动的范畴。

机械设计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电子教案

第一章绪论 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机械的组成及本课程研究的对象,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本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基本要求: 1) 搞清楚“学什么”、“为什么学”和“如何学”这三个大问题,树立学好本课程的信心和决心。 重点、难点: 1) 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和学习方法 一、本课程介绍 1.命名及分类: 命名:组成机器的必不可拆的基本单元称机械零件。 机器: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由原动机-传动部分-工作机组成,代替人的劳动作工或进行能量转换。 特征:1)人为实物组合,或由机构组成; 2)各部分之间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用来代替或减轻人的劳动左右用工或转换能量。 机构:具机器特征 机械:机器及机构的总称。

设计:为满足某一特定要求而进行的创造过程。 分类:通用机械零件 专用机械零件 2.研究对象: 在普通条件下工作的一般参数的通用机械零件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3.课程性质、任务: 性质:是一门论述机械设计理论、 研究机械设计方法的设计 性质的技术基础课。是多学 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具有综 合性、设计性。 任务:1)掌握机械设计所必需的基本 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 能,解决通用零件设计问题 设计计算 绘制工作图 2)独立进行传动装置的设计; 3)熟悉国家标准、手册、规范 等,并正确运用;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 想。 4.特点及学习方法: 特点:三性:综合性、设计性、实 践性 四多:公式多而繁、概念多、 图表多、系数多。 学习方法:1)抓实质 2)理论联系实际 3)试算法 4)归纳总结 二.机械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和设计准则: 1.主要失效形式: 1)断裂 2)塑变 磨损 3)表面失效胶合 疲劳点蚀 4)其他失效:打滑 2.设计准则: 1)强度准则: σσ≤[σ]或τ≤[τ];[σ]=s min τ 或[τ]=s min

机械设计教案

教材分析1.教材基本信息 教材名称:机械设计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编:濮良贵 出版时间:2013年5月第9版 2.章节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机械设计总论 第三章机械零件的强度 第四章摩擦、磨损及润滑 第五章螺纹连接机螺旋传动 第六章键、花键、物件连接和销联结 第七章铆接、焊接、胶接和过盈连接 第八章带传动 第九章链传动 第十章齿轮传动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 第十二章滑动轴承 第十三章滚动轴承 第十四章联轴器和离合器 第十五章轴 第十六章弹簧 第十七章机座和箱体

第十八章减速器和变速器 3.教学手段和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案例分析、集体讨论、个别回答、师生互动启发 教学手段:课件演示、视频课件 4.实训教学环节 实训一:连接件认知(螺栓、键、销) 实训二:传动部件认知(带、齿轮、蜗杆、链传动) 实训三:轴系部件认知(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等) 5.教材优缺点分析 优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机械设计(第9版)》是“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西北工业大学机械原理及机械零件教研室编著,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八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2011年制订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和编者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考虑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结合拓宽专业面后的教学改革以及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需要修订而成的。内容上能够反映现代机械设计的最新技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书后附录有常用量的名称、单位、符号及换算关系。教材覆盖面广,较为权威。 缺点:配套习题略少,没有配套的实验指导类教材 6.参考教材 机械设计指导手册(图书馆)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机械设计习题集

机械设计题库06带传动要点

带传动 一选择题 (1) 带传动不能保证精确的传动比,其原因是 A. 带容易变形和磨损 B. 带在带轮上打滑 C. 带的弹性滑动 D. 带的材料不遵守胡克定律 (2) 带传动的设计准则为。 A. 保证带传动时,带不被拉断 B. 保证带传动在不打滑的条件下,带不磨损 C. 保证带在不打滑的条件下,具有足够的疲劳强度 (3) 普通V带轮的槽楔角随带轮直径的减小而 A. 增大 B. 减小 C. 不变 (4) V带轮槽楔角?与V带楔角θ间的关系是 A. ?=θ B. ?>θ C. ?<θ (5) 设计V带传动时发现V带根数过多,最有效的解决方法是。 A. 增大传动比 B. 加大传动中心距 C. 选用更大截面型号的V带 (6) 带传动中紧边拉力为F1,松边拉力为F2,则其传递的有效圆周力为 A. F1+F2 B. (F1-F22 C. (F1+F22 D. F1-F2 (7) 要求单根V带所传递的功率不超过该单根V带允许传递的功率P,这样,带传动就不会产生失效。 A. 弹性滑动 B. 疲劳断裂 C. 打滑和疲劳断裂 D. 打滑 E. 弹性滑动和疲劳断裂 (8) 在普通V带传动中,从动轮的圆周速度低于主动轮的圆周速度,则v2

(11) V带的楔角等于。 A. 40 B. 35 C. 30 D. 20 (12) V带带轮的轮槽角。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小于或等于 (13) 带传动采用张紧轮的目的是。 A. 减轻带的弹性滑动 B. 提高带的寿命 C. 改变带的运动方向 D. 调节带的初拉力 (14) V带的参数中, A. 截面尺寸 B. 长度 C. 楔角 D. 带厚度与小带轮直径的比值 (15) 在各种带传动中, A. 平带传动 B. V带(三角带)传动 C. 多楔带传动 D. 圆带传动 (16) 当带的线速度v 30m/s时,一般采用来制造带轮。 A. 铸铁 B. 优质铸铁 C. 铸钢 D. 铝合金 (17) 为使V带(三角带)传动中各根带受载均匀些,带的根数z一般不宜超过根。 A. 4 B. 6 C. 10 D. 15 (18) 带传动中,两带轮与带的摩擦系数相同,直径不等,如有打滑则先发生轮上。 A. 大 B. 小 C. 两带 D. 不一定哪个 (19) 采用张紧轮调节带传动中带的张紧力时,张紧轮应安装在。 A. 紧边外侧,靠近小带轮处 B. 紧边内侧,靠近小带轮处 C. 松边外侧,靠近大带轮处 D. 松边内侧,靠近大带轮处 C. 轮的转速 D. 链条的速度、载荷性质 (20) 带传动的中心距过大时,会导致。 A. 带的寿命短 B. 带的弹性滑动加剧 C. 带在工作时会产生颤动 D. 小带轮包角减小而易产生打滑 (21) V带传动,最后算出的实际中心距a与初定的中心距a0不一致,这是由于。 A. 传动安装时有误差 B. 带轮加工有尺寸误差 C. 带工作一段时间后会松弛,需预先张紧 D. 选用标准长度的带 (22) 带和带轮间的摩擦系数与初拉一定时,,则带传动不打滑时的最大有效圆周力也愈大。 A. 带轮愈宽 B. 小带轮上的包角愈大 C. 大带轮上的包角愈大 D. 带速愈低

(推荐)《机械设计教案》word版

第二章 机械零件的强度 (一)教学要求 掌握极限应力图和单向稳定变应力时强度计算 (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极限应力图绘制及应用 (三)教学内容 §2—1 载荷与应力的分类 一、载荷的分类 静载荷:载荷的大小与方向不随时间变化或随时间变化缓慢 变载荷:1)循环变载荷(载荷循环变化) 2)随机(变)载荷——载荷的频率和幅值均随机变化 循环变载荷: a) 稳定循环变载荷——每个循环内载荷不变,各循环周期又相同(往复式动力机曲轴) b) 不稳定循环变载荷——每一个循环内载荷是变动的 载荷:1)名义载荷;2)计算载荷。(如前章所述) 二、应力的分类 1、应力种类 应力 静应力 不稳定变应力——变应力中,每次应力变化的周期T 、m σ和应力幅 变应力 a σ三者之一不为常数 稳定循环变应力——T 、m σ、a σ均不变 不稳定变应力 规律性不稳定变应力 图2-2a 随机变应力—统计 图2-2b 稳定循环变应力的基本参数和种类:(参数间的关系:图示) 2、稳定循环变应力的基本参数和种类 a) 基本参数 最大应力min σ、a m σσ+、最小应力min σ,平均应力m m σσσ+=max ,应力幅a σ 最小应力a m σσσ-=min 平均应力 m σ 2 max m m σσσ+=

应力幅a σ 2 max m m σσσ-= 应力循环特性:max σσγmim = ∴ 11+<<-γ 注意:一般以绝对值最大的应力为max σ 五者中,只要知道两者,其余参数即可知道,一般常用如下的参数组合来描述: ①m σ和a σ;②max σ和min σ;③max σ和m σ b) 稳定循环变应力种类 -1,max σ=min σ=a σ,m σ=0 , 对称循环变应力 按max σσ γmim == 0,min σ=0,m σ=a σ=2m ax σ, 脉动循环变应力 11+<<-γ, max σ=m σ+a σ,min σ=m σ-a σ, 不对称循环变应力 +1, 静应力 其中最不利的是对称循环变应力。 注意:静应力只能由静载荷产生,而变应力可能由变载荷产生,也可能由静载荷产生,其实例如图2-4所示——转动心轴表面上a 点产生的应力情况 3)名义应力和计算应力 名义应力——由名义载荷产生的应力)(τσ 计算应力——由计算载荷产生的应力)(ca ca τσ 计算应力中计入了应力集中等影响。机械零件的尺寸常取决于危险截面处的最大计算应力 §2—2 静应力时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 静应力时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塑性变形、断裂 一、单向应力下的塑性零件 强度条件: ???????=≤=≤τστττσσσ][][][][s s s ca s ea 或 ??? ????≥=≥=τ τσσττσσ][][s s s s ca s ca s s σ、s τ—材料的屈服极限 σs 、τs —计算安全系数 σ][s ,τ][s —许用安全系数 二、复合应力时的塑性材料零件 按第三或第四强度理论对弯扭复合应力进行强度计算 设单向正应力和切应力分别为σ和τ 由第三强度理论:]/[][422s s ca σστσσ=≤+= 取2/=s s τσ (最大剪应力理论) 或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教案 (参考课堂教学学时:56) (汽车维修教研室) 0 绪论 学时分配:1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重点介绍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学习目的、课程特点和学习方法,简单介绍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特别注意讲清楚机械、机器与机构之间的区别,通用零件与专用零件的分类。 1 平面机构及其自由度 学时分配:3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重点介绍机构、运动副、运动链、自由度与约束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等基本概念、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和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及机构具有确定运动的条件;简单介绍速度瞬心(包括绝对瞬心和相对瞬心)的基本概念和用“三心定理”确定一般平面机构各瞬心位置的方法。平面机构自由度分析和计算也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和虚约束的判断是正确计算自由度的关键。讲解机构运动简图绘制时,应安排一次机构运动简图测绘实验,以提高教学效果。 2 平面连杆机构 学时分配:4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重点介绍四杆机构的组成、基本形式、压力角和传动角、死点

位置、急回特性及其计算、曲柄存在的条件、杆机构的基本演化方法和典型杆机构的设计方法;简单介绍平面多杆机构。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是本章的一个难点。不同的设计任务和设计要求,应采用不同的设计方法。图解法直观,易理解,常用于解决给定位置的设计任务。解析法精确,借助解析法程序、优化设计程序,大大提高解析法的设计能力,已能完成复杂要求的的设计任务。 3 凸轮机构 学时分配:4 教学内容: 教学要点:①重点介绍凸轮机构的组成、分类及特点。注意讲解清楚盘形凸轮、移动凸轮和圆柱凸轮之间的转化关系。凸轮一般作连续等速转动,从动件可作连续或间歇的往复运动或摆动。凸轮机构的种类很多,各具特色。凸轮机构的优点:只需设计出合适的凸轮轮廓,就可使从动件获得所需的运动规律:结构简单、紧凑、设计方便。它的缺点:凸轮与从动件之间易于磨损:凸轮轮廓较复杂,加工困难;从动件的行程不能过大。②介绍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凸轮的轮廓是由从动件运动规律决定的,因此了解从动件常用的运动规律及其特点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某种运动规律的加速度曲线是连续变化的,这种运动规律才能避免冲击。等速运动规律在某些点的加速度在理论上为无穷大,所以有刚性冲击;而等加速等减速运动规律在某些点的加速度会出现有限值的突然变化,所以有柔性冲击。③介绍图解法绘制凸轮轮廓的基本方法。图解法绘制凸轮轮廓是按照相对运动原理来绘制凸轮的轮廓曲线的,也就是“反转法”。用“反转法”绘制凸轮轮廓主要包含三个步骤:将凸轮的转角和从动件位移线图分成对应的若干等份;用“反转法”画出反转后从动件各导路的位置;根据所分的等份量得从动件相应的位移,从而得到凸轮的轮廓曲线。④设计凸轮机构应注意的问题。在选择滚子半径,必须保证滚子半径小于理论轮廓外凸部分

机械设计带传动习题及答案

百分之一叫做丝《对象》里面的《变换》就是相当于word里面的复制 金立GN180,,1499元 4、带传动的弹性滑动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5、正确安装在槽轮中的V带,其底面与轮槽的底面是不接触的。(√) 6、带的弹性滑动现象是可以避免的。(×) 7、所有的带传动都是利用带和带轮之间的摩擦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8、在带传动中,打滑是由于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不够大而造成的。(√) 9、带轮的槽角应小于V带的截面楔角。(√) 10、V带的截型有A、B、C、D、E、F、G七种。(×) 11、V带轮的槽角均小于V带截面的楔角。(√) 12、带传动在工作时产生弹性滑动是由于传动过载。(×) 13、正是由于过载时产生了“弹性滑动”,故带传动对传动系统具有过载保护作用。(×) 14、V带的长度是指其基准长度。(√) 1、V带中,带截面楔角为40°,带轮的轮槽角应为(b)。 A:大于40°B:小于40°C:等于40°; 2、能保证瞬时传动比恒定的传动是(c )。 A:带传动;B:链传动;C:齿轮传动; 3、线绳结构的V带,其线绳位于带的(b)。 A:顶胶层;B:抗拉层;C:底胶层 4、下列图所示的V带传动中,哪个图中的张紧轮位置是最合适的?(a )。 5、带传动中,带每转一周,拉应力是 a 。()。 A:有规律变化的;B:不变的C:无规律变化的; 6、带传动的最大应力发生在 c 。 A:绕入从动轮处;B:绕出从动轮处; C:绕入主动轮处;D:绕出主动轮处; 7、带传动的主要失效形式是带的( d)。 A:磨损和疲劳点蚀;B:磨损和胶合; C:胶合和打滑;D:疲劳破坏和打滑; 8、带传动是依靠(b )来传递运动和动力的。 A:主轴的动力;B:带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 C:主动轮上的转矩;D:从动轮上的转矩; 1、带传动中,打滑是怎样产生的?是否可以避免?

机械设计基础电子教案 正式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讲绪论 教学目标 (一)能力目标 1.解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掌握学习本课程的方法 (二)知识目标 1.了解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2.熟悉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内容 1.机械设计基础研究的对象 2.本课程的作用 3.机械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过程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重点 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内容。 (二)难点 机构、构件、零件、部件的概念及其区别。 教学方法与手段 采用动画演示,注重启发引导式教学。 一、机器的组成及特性 (一)机器的组成及其特征 以内燃机为例 1、工作原理

内燃机是将燃气燃烧时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2、组成 内燃机由三部分组成:连杆机构、齿轮机构、凸轮机构。 3、机器的特性 (二)机构、构件、零件 1、机构 机构是用来传递运动和力,有一个构件为机架,用运动副连接起来的构件系统。 一台机器可以由一个机构,也可以由多个机构组成。 常用机构:连杆机构、凸轮机构、齿轮机构、间歇运动机构等。 2、构件 构件是指机构的运动单元体。如键、齿轮、螺栓等。 构件可能是一个零件,也可能是由若干个零件组合的刚性体。如内燃机连杆就是由连杆体、连杆盖、螺母和螺栓等零件组成的构件,因为组合成连杆的各零件之间没有相对运动。 3、零件及其分类 机械零件是指机器的制造单元体。 机械零件又分通用零件和专用零件。通用零件是指各种机器普遍用到的零件,如螺栓、螺母、键、销等;专用零件是指某种机器才用到的零件,如内燃机的曲轴、活塞等。 二、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1、本课程的性质 专业基础课 2、本课程的研究对象 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 3、本课程的研究内容

中职机械类cad教学电子教案

《CAD》课程电子教案

1、对象工具辅助工具栏的具体应用 2、 直线命令、删除命令的运用 3、 完成下列图形,要求图层设置,利用直线命令绘图,书写文字(对于图纸:0) (图 号)(材 料) 比例余杭区技工学校 (日期) (日期)(姓 名)(姓 名)校核制图 直线练习 课题名称 §2 直线命令图形练习 课型 新授课 主要内容 直线命令的应用与掌握 组织形式 讲授、举例、演示

重点直线命令掌握难点直线命令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案例、图纸组织教学查出勤、检查机房、师生问候教学过程: 备注 1、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次课程,学习直线命令的综合运用 2、教学步骤: 1、了解工具条上直线命令的图形,正交开启情况与极轴开启情况的绘图方法。 2、直线命令:L 角度辅助命令:<与@ 线性标注:DLI 水平对齐标注:DAL 角度标 注:DAN 注意:连续使用同一个命令,使用空格键 3、辅助命令中:延伸ex’、修建tr、偏移o等命令的运用 4、教师对于每题进行演示绘图,要求学生跟画,演示时进行讲解,每题结束后,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进 行绘图,对于理解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知道,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画法。 5、对课题练习进行总结,并对每位学生的练习给予打分,以总分10分计算,列为平时成绩 6、对于违法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教育与处理,给予3次机会,如违反3次,给予相应的处罚与处理

课题名称§3 直线类图形强化练习课型新授课主要内容直线命令的应用与掌握组织形式讲授、举例、演示重点直线命令掌握难点直线命令的综合运用教学准备案例、图纸组织教学查出勤、检查机房、师生问候教学过程: 备注 1、回顾: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入本次课程,直线类图形的综合运用 2、教学步骤: 1、 直线命令:L 角度辅助命令:<与@ 线性标注:DLI 水平对齐标注:DAL 角度标注:DAN 注意:连续使用同一个命令,使用空格键 2、辅助命令中:延伸ex、修建tr、偏移o、复制co等命令的运用 3、教师对于每题进行演示绘图,要求学生跟画,演示时进行讲解,每题结束后,给予学生相应的时间进 行绘图,对于理解较差的学生进行及时知道,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相应的画法。 4、对课题练习进行总结,并对每位学生的练习给予打分,以总分10分计算,列为平时成绩 5、对于违法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教育与处理,给予3次机会,如违反3次,给予相应的处罚与处 理。

贵州大学机械设计课程教案 第5章螺纹联接

第六章螺纹联接及螺旋传动 一、选择题 6-1、当两个被联接件不太厚时,宜采用__________。 (1)双头螺柱联接(2)螺栓联接(3)螺钉联接(4)紧定螺钉联接 6-2、当两个被联接件之一太厚,不宜制成通孔,且需要经常拆装时,往往采用__________。 (1)螺栓联接(2)螺钉联接(3)双头螺柱联接(4)紧定螺钉联接 6-3、普通螺纹的牙型角α为60o,当摩擦系数μ=0.10时,则该螺纹副的当量摩擦系数μv =__________。 (1)0.105 (2)0.115 (3)0.1115 (4)0.104 6-4、在拧紧螺栓联接时,控制拧紧力矩有很大方法,例如__________。 (1)增加拧紧力(2)增加扳手力臂(3)使用测力矩扳手或定力矩扳手 6-5、螺纹联接防松的根本问题在于__________。 (1)增加螺纹联接的轴向力(2)增加螺纹联接的横向力 (3)防止螺纹副的相对转动(4)增加螺纹联接的刚度 6-6、螺纹联接预紧的目的之一是__________。 (1)增强联接的可靠性和紧密性(2)增加被联接件的刚性(3)减小螺栓的刚性 6-7、承受预紧力和轴向变载荷的紧螺栓联接,当其螺栓的总拉力F0的最大值和被联接件的刚度C m不变时,螺栓的刚度C b愈小,则__________。 (1)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愈大(2)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愈小 (3)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不变(4)螺栓中的疲劳强度降低 6-8承受预紧力和轴向变载荷的紧螺栓联接,当其螺栓的总拉力F0的最大值和螺栓的刚度C b不变时,被联接件的刚度C m愈小,则__________。 (1)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愈大(2)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愈小 (3)螺栓中总拉力的变化幅度不变(4)螺栓疲劳强度愈高 6-9、承受横向载荷或旋转力矩的紧螺栓联接,该联接中的螺_________。 (1)受剪切作用(2)受拉伸作用 (3)受剪切和拉伸作用(4)既可能受剪切作用又可能受拉伸作用 6-10、对受轴向变载荷的紧螺栓联接,在限定螺栓总拉力的情况下,提高螺栓疲劳强度的有效措施是__________。 (1)增大被联接件的刚度(2)减小被联接件的刚度(3)增大螺栓的刚度 6-11、现有一单个螺栓联接,要求被联接件的结合面不分离,假定螺栓的刚度C b与被联接的刚度C m相等,联接的预紧力为F′,现开始对联接施加轴向载荷,当外载荷达到与预紧力F′的大小相等时,则__________。 (1)被联接发生分离,联接失败(2)被联接件即将发生分离,联接不可靠 (3)联接可靠,但不能再继续加载 (4)联接可靠,只要螺栓强度足够,外载荷F还可继续增加到接近预紧力的两倍 6-12、有一气缸盖螺栓联接,若气缸内气体压力在0~2MPa之间循环变化,则螺栓中的应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案课程

机械设计基础陈立德版教 案课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绪论 本章学习后,要使学生能解决三大问题,学什么,为啥学,怎样学三大问题。 01 机器的组成 人们广泛使用过,接触过机器,放一课件(单缸内燃机、颚式破碎机),图01,02所示,但定义如何,为什么称它为机器,学生们是不大清楚的。它要有三个特征,才能称上机器。 1)是一种人为的实物组合。 2)各部分形成运动单元,各单元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关系。 3)能实现能量转换或完成有用的机械功。 什么叫能量转换,指的是机械能转换成电能,或反之。这样具备三个条件者就称为机器,这样学生就可说出车床是机器吗电动机是否也是机器,电动机根据三个条件可得出一定为机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出各种新型机器,故对机器的定义也有了更广泛的定义,什么叫机器,是一种用来转换或传递能量、物料和信息的,能执行机械运动的装置,那么一台机器由什么组成,从装配角度来看:由零件→构件→机构→机器,因此设计制造一台机器必有零件开始,组装成构件,再由构件组装成机构,加上原动件装置就成为一台机器了。 接下来说说什么叫机构、构件、零件。 什么叫机构:具备前二个条件的称为机构,即为多个实物的组合,又能实现预期的机械运动,例齿轮机构、连杆机构等,放课件(连杆机构、齿轮机构)。 什么叫构件,构件为组成机械的各个相对运动的实物。例连杆,放课件(构件)从中可看连杆为多个零件装配而成的。 什么叫零件,零件是机械中不可拆的制造单元,因此构件可以是一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件组成的。

(新)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四川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XX 》 教学大纲 课程属性:(属性指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 教育层次:专科、学制三年 适用专业: 学分: 学时: 编写(修改)单位:(填教研室) 制订或修订人:完成日期:年月 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 第次修订适用年级: 审批人:审批日期:年月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1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主干技术基础课或是机类各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 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设计机械零件、部件的能力,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 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以及进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为后继课 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先修课程 …………………… 三、课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2)…………… ……………. 2、能力目标 (1)…………… (2)…………… …………….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单元一绪论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2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难点: 3、能力培养 (1)……… (2)………. ………… 学生实验: 1、实验项目 (1) (2) …………. 2、能力培养 (1) (2) ……………….. 单元二联接 ……………….. 六、教学原则和建议 1、重点章节应尽可能放在机房里进行讲授,学生边学边练。 2、在教学过程中多以实例,特别是工业产品的建模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3

……………….. 七、教学参考书 《模拟电子线路》(一),郑应光编著,东南大学出版社。 ……………….. 《模拟电子线路实验指导书》,XXX编著,校内使用。 ……………….. 同是寒窗苦读,怎愿甘拜下风! 4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结构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执笔人:陈建毅编撰日期:2009年8月30日 一、课程概述 《机械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属于B类),它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和机械设计基础三部分内容。计划时数为68学时,本课程4学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力学和机械设计有关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会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会分析计算一些简单力学问题。培养学生对工程设计中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问题有明确的基本概念,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计算能力、分析能力和初步的实验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应用工程力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机械工程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掌握一般机械中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及其使用、维护的基础知识。掌握常用机构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常用零部件失效形式、设计准则和设计方法。在本课程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对象:工业设计专业大二上学期的高职学生。 二、教学内容描述 教学内容分成两个模块:工程力学基础和机械设计基础。工程力学主要内容分为静力分析和强度分析;机械设计基础分为机械零件基础、常用机构、机械传动基础。 第一篇工程力学基础 第一章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第一节工程力学与工业设计 第二节工程力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内容 第三节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 第四节静力学公理 第五节约束与约束反力 第六节分离体与受力图 教学要求:了解力与力系的基本概念,掌握静力学的基本公理和各种常见约束的性质,对简单的物体系统,能熟练地取分离体,画受力图。 第二章构件与产品的静力分析 教学内容: 第一节平面力系的简化与合成 第二节平面力系平衡问题的求解 第三节空间力系简介超静定的概念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指导教案 A 、 总 论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与内容 1、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本课程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总体来说,目的有三个: 1)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及其它有关先修课程,如机械制图、测量与公差配合、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和生产实际知识进行机械设计训练,使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使这些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加深和拓展; 2)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培养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对计算、制图、运用设计资料(如手册、图册、技术标准、规范等)以及进行经验估算等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得到一次综合训练,提高技能水平。 2、课程设计任务 课程设计任务由课程设计任务书给出,内容包括:设计题目、原始数据、设计条件和设计内容等。格式如下: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名称机 械 设 计 基 础 设计题目 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 1 设计要求(包括主要指标、数据及工作量) 1.1 传动系统示意图 1.2 原始数据 1.运输带的拉力F= N 2.运输带工作速度V= m/s 3.卷筒直径D= mm 1.3 设计条件: 1.工作条件:锅炉房运煤(室外、多尘);两班制,每班工作四小时;空载起动、连续、单向运转,载荷平稳; 2.使用期限及检修间隔:工作期限为8年,每年工作250日;检修期定为三年; 3.生产批量及生产条件:生产几十台,无铸钢设备; 4.设备要求:固定; 5.安装形式:卧式; 6.生产厂:校办工厂。 1.4 工作量 1.减速器装配图A0(A1)一张 2.零件图1~4张 3.设计说明书一份约6000~8000字 2 设计说明书的主要内容 封面(标题及班级、姓名、学号、指导老师、完成日期) 目录(包括页次) 设计任务书 传动方案的分析与拟定(简单说明并附传动简图) 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传动装置的运动及动力参数的选择和计算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轴的设计计算 滚动轴承的选择和计算键联接选择和计算 联轴器的选择 减速器的润滑方式和密封类型的选择润滑油牌号的选择和装油量计算 减速器附件的选择与设计 减速器箱体的设计 设计小结(体会、优缺点、改进意见) 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1 濮良贵,纪名刚主编.机械设计,第7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2 卢颂峰,王大康主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1月 3 毛振杨等编、机械零件课程设计、浙江大学出版社、1985年8月 4 哈尔滨工业大学主编.机械零件设计指导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 5 陈铁鸣主编.新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图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6 王科社,滕启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学院,2001年 7 周开勤主编.机械零件手册,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8滕启,米洁,王科社编.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指指南,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学院,2002年 指导老师签字: 年月日

《机械设计基础》精彩试题库_V带传动

第13章带传动和链传动 习题与参考答案 一、判断题: 1.限制带轮最小直径的目的是限制带的弯曲应力。 A.正确 B. 错误 2.同规格的窄V带的截面宽度小于普通V带。 A.正确 B. 错误 3.带传动接近水平布置时,应将松边放在下边。 A.正确 B. 错误 4.若设计合理,带传动的打滑是可以避免的,但弹性滑动却无法避免。 A.正确 B. 错误 5.在相同的预紧力作用下,V带的传动能力高于平带的传动能力。 A.正确 B. 错误 6.带传动中,实际有效拉力的数值取决于预紧力、包角和摩擦系数。 A.正确 B. 错误 7.带传动的最大有效拉力与预紧力、包角和摩擦系数成正比。 A.正确 B. 错误 8.适当增加带长,可以延长带的使用寿命。 A.正确 B. 错误 9.在链传动中,如果链条中有过渡链节,则极限拉伸载荷将降低。

A.正确 B. 错误 10.链轮齿数越少,越容易发生跳齿和脱链。 A.正确 B. 错误 11.在链传动中,链条的磨损伸长量不应超过1%。 A.正确 B. 错误 12.为了使各排链受力均匀,因此链的排数不宜过多。 A.正确 B. 错误 13.齿形链上设有导扳,导板齿形链的导向性好。。 A.正确 B. 错误 二、选择题: 1.选取V带型号,主要取决于()。 A.带传动的功率和小带轮转速 B.带的线速度 C.带的紧边拉力 2.设计带传动时,考虑工作情况系数K A的目的是()。 A.传动带受到交变应力的作用 B.多根带同时工作时的受力不均 C.工作负荷的波动 3.V带的楔角为40°,为使带绕在带轮上能与轮槽侧面贴合更好,设计时应使轮槽楔角()。 A.小于40° B.等于40° C.大于40°

皮带传动系统机械设计

目录 一设计任务 (2) 二电动机选择 (3) 三各级传动比分配 (5) 四V带设计 (7) 五齿轮设计 (10) 六传动轴设计 (14) 6.1输出轴的计算 (14) 6.2输入轴的计算 (18) 七轴承的校核 (22) 八键连接收割机 (22) 九联轴器设计 (23) 十箱体结构的设计 (23) 十一设计小结 (25) 参考文献 (26)

一设计任务 设计带式输送机的传动系统。要求传动系统含有单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以及V 带传动。 1 、传动系统方案 带式输送机有电动机驱动,电动机1通过V带传动2将动力传入单机圆柱 齿轮减速器3,再通过联轴器4,将动力传至输送机滚筒5,带式输送带6工作。 2 、原始数据 设输送带最大有效拉力F=2800N,输送带工作速度v=10.5m/s,输送机滚筒 直径为D=450mm。 3 、工作条件 带式输送机在常温下连续工作、单向运转;空载起动,工作载荷较平稳; 两班制(每班工作8h)要求减速器设计寿命为8年,大修期为2~3年,中批量 生产;输送带工作速度v的允许误差为±5%,三相交流电源的电压为380/220V。

二 电动机选择 1、电动机类型和结构的选择: 选择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此系列电动机属于一般用途的全封闭自扇冷电动机,其结构简单,工作可靠,价格低廉,维护方便,适用于不易燃,不易爆,无腐蚀性气体和无特殊要求的机械。 2、电动机容量的选择: 根据已知条件,工作机所需要的有效功率为 KW Fv P w 76.41000 7 .128001000=?== 由电动机至运输带的传动总效率为: η=η23ηa 33η33η43η5 式中:ηa 、η2、η3、η4、η5分别为带传动、轴承、齿轮传动、联轴器和卷 筒的传动效率。 取η a =0.98、η2=0.95、η3=0.98、η4=0.99、η5=0.96 则: η=0.83279 工作时,电动机所需功率为 kW P P w d 716.583279 .076 .4== = η 由《课程设计》表12-1可知,满足P e ≥P d 条件的Y 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额定功率P e 应取为7.5KW 。 3、电动机转速的选择: 根据已知条件,可知输送机滚筒的工作转速 nw=60000v/πD=(6000031.7)/(3.143450)=72.1868r/min 初选同步转速为1500 r/min 和1000 r/min 的电动机,对应与额定功率P e 为7.5KW ,电动机型号分别为Y132M-4型和Y160M-6型。 表1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 东北大学电子教案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东北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说明书题目:设计用于胶带运输机的机械传动装置 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班级:成型1104 设计者:鞠英男 学号:20110399

目录 1.设计任务书 (3) 1.1.设计题目 (3) 1.2.工作条件 (4) 1.3.技术数据 (4) 2.电动机的选择计算 (4) 2.1.选择电动机系列 (4) 2.2.选择电动机的功率及转速 (4) 2.3.选择电动机的型号 (5) 1 (6) 2 (6) 3.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 (6) 3.1.分配传动比 (6) 3.2.各轴功率、转速和转矩的计算 (6) 4.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8) 4.1.减速器以外的传动零件(链传动)的设计计算 (8) 4.2.减速器以内的传动零件(齿轮)的设计计算 (10) 5.轴的设计计算 (14) 5.1.减速器高速轴的设计 (14) 5.2.减速器低速轴的设计 (16) 6.滚动轴承的选择及其寿命计算 (20) 6.1.减速器高速轴滚动轴承的选择及其寿命计算 (20) 6.2.减速器低速轴滚动轴承的选择及其寿命计算 (21) 7.键连接的选择和验算 (24) 7.1.减速器大齿轮与低速轴的键连接 (24) 7.2.小链轮与减速器低速轴轴伸的键连接 (24) 7.3.联轴器与减速器高速轴轴伸的键连接 (24) 8.联轴器的选择 (25) 9.减速器的其他附件 (25) 10.润滑和密封 (26) 10.1.减速器齿轮传动润滑油的选择 (26) 10.2.减速器轴承润滑方式和润滑剂的选择 (26)

10.3.减速器密封装置的选择、通气器类型的选择 (27) 1 (27) 2 (27) 3 (27) 4 (27) 5 (27) 6 (27) 7 (27) 8 (27) 9 (27) 10 (27) 11.整体装配 (27) 11 (28) 12.参考文献 (28) 1.设计任务书 1.1.设计题目 设计胶带传输机的传动装置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优化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英文名称:Mechanical Optimize Design 学时:总计4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36学时,实验(含上机)12学时 学分:3.0学分 面向对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等本科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计算机程序设计,工程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 教材:《机械优化设计》,孙靖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 5版 主要教学参考书目或资料: 1.《机械优化设计》,陈立周主编,上海科技出版社,1982年 2.《机械优化设计基础》,高健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 3.其它教学参考数目在课程教学工作实施前另行确定 二.教学目的和任务 优化设计是6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它是将最优化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应用于设计领域而产生的一种现代设计方法。利用优化设计方法可以从众多的设计方案中寻找最佳方案,加快设计过程,缩短设计周期,从而大大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优化设计方法目前已经在机械工程、结构工程、控制工程、交通工程和经济管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机械设计中采用最优化方法,可以加速产品的研发过程,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从而达到增加经济效益的目的。学生通过学习《机械优化设计》课程,可以掌握优化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熟悉建立最优化问题数学模型的基本过程,初步具备对工程中的优化设计问题进行建模、编程和计算的应用能力,为以后从事有关的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门课程通过授课、计算机编程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优化设计的基本思想,优化设计在机械中的作用及其发展概况。初步掌握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掌握优化方法和使用MATLAB优化工具箱能力。并具备一定的将机械工程问题转化为最优化问题并求解的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其基本要求 第一章优化设计概述(2学时) (一)教学内容 1、课程的性质、优化的含义;优化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机械优化设计的内容及目的;机械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 2、机械优化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优化设计的数学模型;优化问题的几何描述;优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基本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