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氟中间体主要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

含氟中间体主要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
含氟中间体主要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

氟化学品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现产业化以来,经八十年发展,全球氟化工行业正处于

发展成熟后期。

在近十年中,国际上从事氟化工行业的跨国公司通过多年来的垄断经营和收购重组形成

了以杜邦公司为首的八大氟化工跨国公司集团。主要集中在美、日和两欧。它们是:Du P ont 美国杜邦、Solvay苏威苏来克斯公司(含原奥斯蒙特业务)、Daikin日本大金公司、美国

3M公司、Asahi Glass日本旭硝子公司、Arkema阿科玛公司(原Atofina阿托菲纳公司氟

化工业务部分)、Ineos Fluor易诺斯公司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

杜邦公司在氟化学品和氟聚合物专利、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领先于其主要对手;苏威公司收购奥斯蒙特后成立的苏威苏来克斯公司已经成为氟化工销售额相当大金的国际氟

化工巨头;3M公司在氟橡胶和精细化工产品市场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旭销子公司的ETFE 新型树脂产量和阿科玛公司的PVDF、HCFC替代品产量分别为全球第一;易诺斯公司HFC-134a产量全球第一,是制冷剂替代品的主要生产商;霍尼韦尔公司氟化工的主要业务是氟

化氢、氟制冷剂及其替代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述八家氟化工企业占有世界氟材料产量的80%,气体氟化学品的70%。

多年来世界氟化工的市场和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把握和垄断,在西方国家市场已经处于

饱和基本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不断有新型氟化工产品问世开拓出新的市场,但高度成熟的市场销售量进展缓慢。目前全球氟化工行业的发展由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

为世界氟化工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亚洲氟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成为新的氟化工发展的引擎。

全球氟化物销售额已近200亿美元,近五年平均增长率 3.5%。

有机氟化学品主要包括基本氟碳化合物、氟聚合物和有机氟精细化学品,以及重要生产原料氢氟酸。

1、基本氟碳化合物

基本氟碳化合物包括氯氟烃(CFCs)、含氢氯氟烃(HCFCs)和氢氟烃(HFCs)等含氟烷烃,主要用作冰

箱和空调的致冷剂、塑料发泡剂、电子清洗剂、气雾剂以及哈隆(Halon)灭火剂等。1995年我国基本氟碳

化合物生产能力为12万吨/年,实际产量6万吨/年,其中氯氟烃致冷剂约5万吨/年。目前国内市场氯氟

烃致冷剂需求量约10万吨/年。由于氟里昂逐步被停止使用,我国于“九五”期间建设了大量“ODS”替代品的生产装置,1999年生产量达8万多吨。

2、氟聚合物

氟聚合物主要包括氟树脂和氟橡胶。1995年我国氟聚合物生产能力为0.6l万吨/年,产量约0.40吨/年,主要产品是PTFE,约占80%,以中低档的中粒度悬浮液为主;氟橡胶占3%。目前,氟聚合物

无论是品种或是数量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保守预测,目前国内氟聚合物需求量为PTFE0.5万t、PVDF0.05万t、FEP0.06万t、ETFE0.02万t、PFA0.02万t、氟橡胶0.10万t以及其它氟聚合物,潜在市场十分巨大。

在氟聚合物研制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

等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工业化试验成果,有些正趋向产业化。

3、有机氟精细化学品

有机氟精细化学品包括氟农药、氟医药、氟染料、含氟芳香族中间体、含氟表面活性剂和氟惰性流体等。

(1) 氟医药由于含氟有机化合物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和生物体适应性,含氟药物的疗效比一般药物均

强好几倍,其开发最为活跃。目前世界上已商品化和正在开发的含氟医药有近百种。部分重要产品有:镇

静剂氟哌利多;抗肿瘤药氟脲嘧啶;消炎药二氟拉松;激素类药氟氢可的松、氟氯耐德、,氟氢缩松、氟

地卡松;抗心率失常药氟卡尼;抗真菌药氟康唑、氟胞嘧啶;抗癌药磷酸氟达拉宾;催眠药氟马西尼;抗

哮喘药氟尼缩松;抗忧郁药氟西汀(百忧解,抗忧郁药类世界销量第一);减肥药氟拉明。

(2) 氟农药7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了含氟农药的研究,先后开发了伏草隆、氟乐灵、乙氧氟草醚等除草

剂和氟蚜蝗、除虫脲、含氟拟除虫菊酯等杀虫剂,其中氟乐灵实现了工业化生产,果尔、虎畏、除虫脲等

也有批量生产。以杂环类化合物为原料的农药本身具有较强的性能,氟的引入使其性能更进一步得到了提

高。如含氟吡啶衍生物制成的除草剂吡氟禾草灵(稳杀特)的性能提高了1倍多;杀虫剂氯氟脲(定虫隆)兼有杀虫和不育功能。

目前,国内含氟农药的品种、数量都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大量依赖进口。

(3) 氟染料氟元素的引入能增强染料的光泽和艳度,提高其耐晒、耐水、耐有机溶剂的性能。如含氟氯

嘧啶型活性基的F型活性染料取代K型、KN型丝印染料,其反应性、固色率和牢度等均有显著提高。**染料中间体2,6-二氟-3-硝基吡啶还具有杀菌作用,可用作口香糖添加剂。

在含氟染料方面,国内先后合成出了大红色基VD、桔橙色基RD、含氟色淀澄、三聚氟氰、热敏染料、FT2等品种。北京服装学院有三聚氟氰、热敏染料等技术的提供。

(4) 有机氟中间体有机氟中间体主要包括芳香族氟化物和脂肪族氟化物,其中又以芳香族氟化物为主。

芳香族氟化物有:多氟苯类;氯、溴、碘氟苯类;氟硝基苯类;氟苯胺类;氟苯酚类;氟苯甲醛类;氟苯

丙酮类;氟苯甲酸类;苯甲酚氯类;氟甲苯类和其它氟苯类;以及单三氟甲苯类;双三氟甲苯类;氟吡啶

类;三氟甲基吡啶类等。

芳香族氟化物是合成医药,农药和染料的重要中间体,如:2,4-二氯氟苯用于抗感染喹酮类药环丙沙星、

氟氧沙星、氟哌酸等的合成;对氟苯酚用于消炎抗风湿类药硫茚酸、醛糖还原酶制剂索比尼尔合成;对氟

苯甲酰氯用于心脑血管类药有氟伐他汀钠合成;3-氯-4-氟苯胺用于氟喹酮类抗菌药合成;4-溴-2-氟苯胺用于消炎药布洛芬合成;4-氯-4-氟苯甲酮用于医用驱虫剂氟苯咪唑合成;另外,脂肪族氟化物氟溴甲烷是

头孢类药头孢氟铵的重要中间体。

以上均为目前新兴或畅销的产品,市场前景良好,因此,尽管其相应中间体的售价报高,但在市场上仍有

着很强的竞争力。为了降低成本,国际上正把中间体市场转移到亚洲。其中2,4-二氯氟苯、3-氯-4-氟苯胺和三氟甲苯的国内外市场前景相当乐观,生产规模也较大。如作为环丙氟哌酸原料的2,4-二氯氟苯国

内需求量达2000t-3000t,美国、日本、德国、意大利均需进口;喹诺酮类药物重要中间体3-氯-4-氟苯胺同样有很大缺口。

(5) 含氟表面活性剂和含氟化合物处理剂含氟表面活性剂已广泛用作电子元件清洗剂、防雾剂、脱模剂

和丝绸纺织工业的匀染剂、金属光泽处理添加剂等;此外,它还可用作灭火剂的添加剂、农药添加剂、油

漆添加剂等。如含氟抑铬雾剂能有效抑制镀铬工艺中产生的铬雾,从而保护工人健康。含氟化合物处理剂

分皮革处理剂,织物处理剂和纸张处理剂,用途极广,世界市场消费量达5000t/a,品种较多。以上产品

的生产国内几乎为空白。

(6) 氟惰性流体(氟油、氟脂)氟烷基类化合物具有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氟油耐温达250-360℃,还具有低温流动性、密度大、较好的润滑性、不燃性、低表面张力等性能,主要用途为原子能工业和航天

技术中强氧化剂的阀门润滑、腐蚀流体阀门润滑、特殊扩散泵油、流速计和压力计用流体、火箭陀螺的减

震液、电器工业用介电质及冷却剂、电子工业用检测液体等。

含氟中间体主要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含氟脂肪族化合物的应用量很少。含氟中间体包括医药中间体、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和其他中间体等,其中大约60%的含氟中间体用于合成

医药,35%的含氟中间体用于合成农药。我国含氟中间体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01年产量约 2.0万-2.2万吨,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主要产品有

氟苯和三氟甲苯两大类,共有50多个品种。其中,2001年产量较大的品种有氟苯7000-8000吨,2,4-二氯氟苯约4000吨,3-氯-4-氟苯胺约4000吨,三氟甲苯2000-3000吨。我国含

氟医药品产量较大,但含氟农药发展水平较低。含氟中间体部分用于国内消费,部分供应出口。国内消费部分主要是生产氟哌酸,用3-氯-4-氟苯胺;生产环丙沙星用2, 4-二氯氟苯;生产其他含氟中间体用氟苯和三氟甲苯。2001年我国含氟中间体出口量为 8000-9000吨。我国含氟中间体生产厂家现有50多家,主要集中在辽宁、浙江、江苏、江西等地,山东、

河南等地也有少量生产。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

而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潜力大,是“十五”期间含氟中

间体发展的重点。另外,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产品将成为今后农药和医药发

展的重点,而我国只有极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

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是今后5-10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含氟医药品种含氟

医药品是重要的化学合成药。其主要品种有以下几类。氟喹诺酮类抗菌素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新型抗感染药。用量最大、使用面最广的传统抗生素青霉素,由于使用多年,已产生某些抗药性,有些人因对青霉素过敏而不能使用。而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杀菌谱较广,毒副作用较小,且价格适中,是近年发展较快的一类抗菌素。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

生产的氟喹诺酮类抗菌素主要品种有诺氟沙星(氟哌酸)、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氧氟沙星(氟嗪酸)、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蒽氟沙星、芦氟沙星、左旋氧氟沙星等。

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总产量的

98%,诺氟沙星年产量约3500吨,环丙沙星约1500吨,氧氟沙星约1200吨。含氟酶抑制剂人体生理功能靠自身分泌的酶来控制。当某种酶产生过量或发生变异时,就会导致人体发生病变。近10年来,世界各国都积极研究并生产各种酶抑制剂,尤以含氟类酶抑制剂发展最

为迅速。此类药物主要有:全糖还原酶抑制剂,如托瑞司他、Sorbinil、 Imirestat、M-79175、Ponalrestat等,其作用是抑制全糖还原酶活性,以预防糖尿病、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神

经病变等疾病;ACAT抑制剂,如CL-277082,作用是抑制机体对胆固醇的吸收,预防和治疗

高血脂症;H+/K+ATP酶抑制剂,如Lornsoprazole,该药可治疗因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病及十

二指肠溃疡等。含氟消炎镇痛药此类药物主要有:二氟苯水杨酸,该药属非甾体消炎镇痛

药,其抗炎活性高,药效长,毒性低,并对胃粘膜的刺激性较小;镇痛药Hupirtin,属神经中枢镇痛药,其药效比非那西丁、扑热息痛高;氟灭酸丁酯,主要对炎症性皮肤病患有效,

尤其对带状疱疹等效果更佳。抗肿瘤药物主要有卡莫氟、羟烷基氟尿嘧啶、二羧酸氟尿嘧

啶、脱氧氟尿苷、氟代糖苷、氟代糖等。激素类药物主要有氟氢可的松、氟轻松、曲安西龙、哈西奈德等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抗精神失常药主要有三氟丙嗪、氟奋乃静、三氟

拉嗪氟哌噻吨、氟哌啶醇、氟哌利多、三氟哌多、五氟利多等。抗抑郁药主要品种为氟西汀、奥沙氟生等。其他含氟药物主要有抗丝虫药、钙激活剂BAY K8644、消瘦剂右旋芬氟拉明、抗过敏药阿斯咪唑(息斯敏)等。含氟医药中间体含氟医药品的不断问世及应用,使

其中间体开发和研究十分活跃。我国已能生产多种含氟医药中间体。这类中间体可分为四类,即脂肪族氟化物、氟苯类、三氟甲苯类和含氟杂环化合物。其中,脂肪族氟化物品种较少,

含三氟甲氧基的中间体因与含三氟甲基的中间体结构和性能接近一般都归为三氟甲苯类中

间体。主要品种如下:脂肪族氟化物主要有2,2,2-三氟乙醇用于合成Lornsoprazole;三氟乙酸合成抗丝虫药;三氟乙酸乙酰乙酯合成抗丝虫药;2-甲氧基三氟乙烷合成异氟烷;六氟丙酮合成七氟烷;二氟甲基硫乙酸合成氟氧头孢。氟苯类氟苯类产品一般以氟苯作为

基础原料,其主要品种如下:2,4-二氯氟苯、2, 4-二氯-5-氟苯甲酸及3-氯-4-氟苯胺都是用来合成诺氟沙星、环丙沙星;2,3,4-三氟苯胺合成氟罗沙星、洛美沙星;2,3,4,5-四氟苯甲酸合成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司帕沙星;2,4-二氯-5-氟苯乙酮合成环丙沙星;2,3,4-三氟硝基苯合成氧氟沙星;3-氯-2,4-二氟硝基苯合成芦氟沙星;2,4,5-三氟-3-甲氧基苯甲酸合成革替沙星、巴罗沙星;对氟苯胺合成二氟沙星、Sorbinil;2,4-二氟苯胺合成托氟沙星、Difunisol;对氟苯酚合成 Sorbinil、M-79175;2-氟-4-溴氯苄合成

Ponalrestat;对氟氯苄合成镇痛药Hupirtin;2, 4-二氟溴苯合成氟康唑;邻氟苯甲酰氯

合成氟西泮、氟硝西泮;对氟-氯苯丁酮合成氟哌啶醇、氟哌利多;对氟苯丁酮合成三氟哌

多。三氟甲苯类主要品种有:间氨基三氟甲苯合成氟芬那酸丁酯、氟他胺、尼鲁米特、三

氟丙嗪、氟奋乃静、三氟拉嗪;邻氨基三氟甲苯合成盐酸甲氟喹、盐酸马布特罗;对氨基三

氟甲苯合成来氟米特;对三氟甲氧基苯胺合成抗癫痫药利鲁唑;间三氟甲基苯腈合成消瘦剂

右旋芬氟拉明;间三氟甲基苯乙酮合成盐酸奥沙氟生;间三氟甲基溴苯合成三氟哌多、五氟利多;对三氟甲基苯酚合成氟西汀;三氟甲磺酸三氟乙酯合成氟卡尼。含氟杂环化合物主要有:2-氯-3-氟吡啶合成依诺沙星、环丙氟啶酸、吡氟啶酸、托氟沙星;2,6-二氯-3-氟吡啶合成氟啶酸、环丙氟啶酸、吡氟啶酸、托氟沙星;2,6-二氯 -3-氟-5-甲酸基吡啶合成

氟啶酸、环丙氟啶酸、吡氟啶酸、托氟沙星;6-氟-2,3-氢苯并吡喃-4-酮合成Sorbinil;5-氟尿嘧啶合成替加氟、卡莫氟、羟烷基氟尿嘧啶、二羧酸氟尿嘧啶、脱氧氟尿苷。

(3-Trifluoromethyl-5,6-dihydro-4H-cyclopenta-pyrazol-1-yl)acetic acid

(R)-7-(Trifluoromethyl)chroman-4-amine

(Trifluoromethyl)-dichlorophosphine

(Trifluoromethyl)dioxolane

(Z)-3-(trifluoromethyl)crotonic acid

1,1,1-Trifluoro-5-methyl-2,4-hexanedione

1,1-Bis-(trifluoromethyl)-2,2-dicyanoethylene

1,2,3,4,5-Pentafluoro Benzene

1,2,3,4-Tetrafluoro benzene

1,2,3,5-Tetrafluoro benzene

1,2,3-Trifluoro benzene

1,2,4-Trifluorobenzene

1,2-Dibenzyl bromide

1,2-Dibromobenzene

1,2-Difluorobenzene

1,3,5-Trifluorobenzene

1,3-Dibromo-5-(trifluoromethoxy)benzene

1,3-Difluoro benzene

1,4-Difluoro benzene

1-(Trifluoromethyl)-1-cyclobutane carboxylic acid

1-(Trifluoromethyl)cyclobutane-1-carboxylic acid

1-(Trifluoromethyl)cyclobutanecarboxylic acidethyl ester

1-(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e-1-carboxylic acid

1-(Trifluoromethyl)cyclopentane-1-carboxylic acid

1-(Trifluoromethyl)cyclopropan-1-amine

1-(Trifluoromethylcyclopropyl)benzene

1-Bromo-2-Fluoro-4-(Trifluoromethoxy)Benzene

1-Bromo-3,5-dimethylbenzene

1-Bromo-3-(trifluoromethoxy) Benzene

1-Bromo-3-Fluoro-4-(Trifluoromethoxy)Benzene

1-Bromo-3-nitro-4-(trifluoromethoxy) benzene

1-Bromo-4-(trifluoromethoxy) benzene

1-Bromo-4-(trifluoromethyl)benzene

1-Fluoro-2-nitro-4-(trifluoromethyl)benzene

1-Trifluoromethyl-1-cyclohexanol

1-Trifluoromethyl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1-Trifluoromethyl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methyl ester 2,2'-Bis-(trifluoromethyl)-4,4'-diiodobiphenyl

2,2,2-Trifluoro-1-(2-methyl-3h-imidazol-4-yl)ethanol

2,2-bis-(Trifluoromethyl)-2-hydroxyacetic acid

2,3,4,5,6-Pentafluoro anisole

2,3,4,5,6-Pentafluoro benzoic acid

2,3,4,5,6-Pentafluoro bromobenzene

2,3,4,5,6-Pentafluoro phenol

2,3,4,5-Tetrafluoro aniline

2,3,4,5-Tetrafluoro anisole

2,3,4,5-Tetrafluoro benzoic acid

2,3,4,5-Tetrafluoro benzonitrile

2,3,4,5-Tetrafluoro bromobenzene

2,3,4,5-Tetrafluoro nitrobenzene

2,3,4,5-Tetrafluoro phenol

2,3,4,5-Tetra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3,4,5-Tetrafluorobenzoic acid

2,3,4-Trifluoro aniline

2,3,4-Trifluoro anisole

2,3,4-Trifluoro benzoic acid

2,3,4-Trifluoro benzonitrile

2,3,4-Trifluoro bromobenzene

2,3,4-Trifluoro nitrobenzene

2,3,4-Trifluoro phenol

2,3,4-Trifluoro toluene

2,3,4-Trifluoroaniline

2,3,5,6-Tetrafluoro aniline

2,3,5,6-Tetrafluoro-4-methylbenzyl alcohol

2,3,5-Trifluoro aniline

2,3,5-Trifluoro benzoic acid

2,3,5-Trifluoro benzonitrile

2,3,5-Trifluoro bromobenzene

2,3,5-Trifluoro nitrobenzene

2,3,5-Trifluoro phenol

2,3,5-Tr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3,6-Trifluoro bromobenzene

2,3,6-Trifluoro Phenol

2,3-Dichloro-4-trifluoromethyl-6-nitrotoluene

2,3-Dichloro-6-trifluoromethyl-4-nitrotoluene

2,3-Dichlorobenzoic acid

2,3-Dichlorobenzonitrile

2,3-Difluoro aniline

2,3-Difluoro anisole

2,3-Difluoro bromobenzene

2,3-Difluoro nitrobenzene

2,3-Difluoro phenol

2,3-D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3-Difluoro pyridine

2,3-Difluoro toluene

2,3-Difluoro-6-nitrophenol

2,3-Difluorobenzoic acid

2,3-Difluorobenzonitrile

2,3-Difluorobenzyl bromide

2,3-Difluorophenol

2,3-Difluorotoluene

2,3-Dimethylbenzaldehyde

2,4 -Difluoro toluene

2,4,5-Trifluoro aniline

2,4,5-Trifluoro anisole

2,4,5-Trifluoro benzoic acid

2,4,5-Trifluoro benzonitrile

2,4,5-Trifluoro bromobenzene

2,4,5-Trifluoro phenol

2,4,5-Tr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4,5-Trifluorobenzaldehyde

2,4,5-Trifluorobenzoic acid

2,4,5-Trifluorobenzonitrile

2,4,5-Trifluorobenzyl alcohol

2,4,5-Trifluorobenzyl bromide

2,4,5-Trifluorobenzyl cyanide

2,4,5-Trifluorophenylacetic acid

2,4,6-Trifluoro aniline

2,4,6-Trifluoro anisole

2,4,6-Trifluoro benzoic acid

2,4,6-Trifluoro bromobenzene

2,4,6-Trifluoro nitrobenzene

2,4,6-Trifluoro phenol

2,4,6-Tr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4,6-Trifluorobenzaldehyde

2,4-Bis(trifluoromethyl) bromobenzen 2,4-Bis-(trifluoromethyl)chlorobenzene 2,4-Bis-(trifluoromethyl)fluorobenzene 2,4-Dibromotoluene

2,4-Dichloro-5-fluorobenzonitrile

2,4-Dichloro-5-trifluoromethyl-3-nitrotoluene

2,4-Dichloro-5-trifluoromethyltoluene

2,4-Dichlorobenzenesulfonyl chloride

2,4-Difluoro aniline

2,4-Difluoro anisole

2,4-Difluoro benzonitrile

2,4-Difluoro bromobenzene

2,4-Difluoro phenol

2,4-D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4-Difluoroaniline

2,4-Difluorobenzaldehyde

2,4-Difluorobenzoic acid

2,4-Difluorobenzyl bromide

2,4-Difluorophenol

2,4-Difluorotoluene

2,5-Bis(trifluoromethyl) bromobenzene

2,5-Bis(trifluoromethyl)aniline

2,5-Bis(trifluoromethyl)benzoic acid

2,5-Bis(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2,5-bis(trifluoromethyl)benzoyl chloride

2,5-bis(trifluoromethyl)bromobenzene

2,5-Bis(trifluoromethyl)nitrobenzene

2,5-Bis-(trifluoromethyl)-3,6-dioxaundecafluorononanoyl fluoride 2,5-Bis-(trifluoromethyl)furan

2,5-Dibromotoluene

2,5-Difluoro aniline

2,5-Difluoro anisole

2,5-Difluoro benzonitrile

2,5-Difluoro bromobenzene

2,5-Difluoro nitrobenzene

2,5-Difluoro phenol

2,5-D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5-Difluoro toluene

2,5-Difluoroaniline

2,5-Difluorobenzaldehyde

2,5-Difluorobenzoic acid

2,5-Difluorobenzonitrile

2,5-Difluorobenzyl bromide

2,5-Difluorophenol

2,5-Difluorotoluene

2,6-Bis(trifluoromethyl) bromobenzene

2,6-Bis-(trifluoromethyl)-4-chloroquinoline

2,6-Bis-(trifluoromethyl)-4-hydroxyquinoline

2,6-Dibromotoluene

2,6-Dichloro-4-methylbenzaldehyde

2,6-Dichloro-4-methylphenol

2,6-Difluoro aniline

2,6-Difluoro anisole

2,6-Difluoro benzonitrile

2,6-Difluoro bromobenzene

2,6-Difluoro nitrobenzene

2,6-Difluoro phenol

2,6-Difluoro pyridine

2,6-Difluoro toluene

2,6-Difluoro-4-hydroxy benzonitrile

2,6-Difluorobenzaldehyde

2,6-Difluorobenzoic acid

2,6-Difluorobenzoyl chloride

2,6-Difluorobenzyl bromide

2,6-Difluorophenol

2,6-Difluorotoluene

2,6-Dimethylbenzaldehyde

2,6-Dimethylbenzonitrile

2,6-Dimethylbenzyl chloride

2,8-Bis-(trifluoromethyl)-4-chloroquinoline

2,8-Bis-(trifluoromethyl)-4-hydroxyquinoline

2-(7-(Trifluoromethyl)chroman-4-yl)acetic acid

2-(Trifluoromethoxy)aniline

2-(Trifluoromethoxy)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oxy)fluorobenzene

2-(Trifluoromethoxy)iodobenzene

2-(Trifluoromethoxy)nitrobenzene

2-(Trifluoromethoxy)phenol

2-(Trifluoromethyl)-1,1,1,3,3,3-hexafluoropropane 2-(Trifluoromethyl)-1h-imidazo[4,5-b]pyridine

2-(Trifluoromethyl)-2-hydroxypropionic acid

2-(Trifluoromethyl)-3-ethoxydodecafluorohexane 2-(Trifluoromethyl)-3-fluorophenylboronic acid

2-(Trifluoromethyl)-5-cyanopyridine

2-(Trifluoromethyl)-6-chloro-5-pyridineboronic acid 2-(Trifluoromethyl)acetanilide

2-(Trifluoromethyl)aniline

2-(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2-(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ol (cis+trans)

2-(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one

2-Amino-3,5-dibromobenzotrifluoride

2-Amino-3-fluorobenzotrifluoride

2-Amino-3-fluorobenzotrifluoride

2-Amino-4-fluoro benzoic acid

2-Amino-4-fluorotoluene

2-Amino-4-trifluoromethyl pyridine

2-Amino-4-trifluoromethylbromobenzene 2-Amino-5-(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2-Amino-5-bromobenzotrifluoride

2-Amino-5-chlorobenzaldehyde

2-Amino-5-chlorobenzotrifluoride

2-Amino-5-fluoro pyridine

2-Amino-5-fluorobenzoic acid

2-Amin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2-Amino-5-fluorotoluene

2-Amino-5-nitro benzotrifluoride

2-Amino-6-fluorotoluene

2-Amino-6-fluorotoluene hcl

2-Aminobenzotrifluoride

2-Bromo(trifluoromethoxy)benzene

2-Bromo-3-fluoro aniline

2-Bromo-3-fluoro phenol

2-Bromo-3-fluoroaniline

2-Bromo-3-fluorotoluene

2-Bromo-3-nitrobenzotrifluoride

2-Bromo-4-(trifluoromethyl)aniline

2-Bromo-4-(trifluoromethyl)aniline

2-Bromo-4-fluoro nitrobenzene

2-Bromo-4-fluoro toluene

2-Bromo-4-fluorobenzaldehyde

2-Bromo-4-fluorotoluene

2-Bromo-4-methylaniline

2-Bromo-5-(trifluoromethoxy)aniline

2-Bromo-5-(trifluoromethoxy)nitrobenzen 2-Bromo-5-(trifluoromethoxy)phenol

2-Bromo-5-(trifluoromethyl)aniline

2-Bromo-5-(trifluoromethyl)benzyl alcohol 2-Bromo-5-chlorobenzotrifluoride

2-Bromo-5-fluoro phenol

2-Bromo-5-fluoroaniline

2-Brom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2-Brom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2-Bromo-5-fluorotoluene

2-Bromo-5-fluorotoluene

2-Bromo-5-nitrobenzotrifluoride

2-Bromo-6-fluorotoluene

2-Bromobenzotrifluoride

2-Bromophenol

2-Chloro-3-fluoroaniline

2-Chloro-3-fluorobenzonitrile

2-Chloro-3-fluorotoluene

2-Chloro-4,5-difluorobenzoic acid

2-Chloro-4,5-difluorohypnone

2-Chloro-4-fluorobenzaldehyde

2-Chloro-4-fluorobenzonitrile

2-Chloro-4-fluorobenzyl bromide

2-Chloro-4-fluorobenzyl bromide

2-Chloro-4-fluorophenol

2-Chloro-4-fluorotoluene

2-Chloro-4-fluorotoluene

2-Chloro-4-methylbenzotrifluoride

2-Chloro-4-nitrobenzotrifluoride

2-Chloro-5-(trifluoromethyl)pyridine

2-Chloro-5-fluoro phenol

2-Chloro-5-fluoroaniline

2-Chlor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2-Chloro-5-fluorotoluene

2-Chloro-5-trifluoromethylbenzyl cyanide 2-Chloro-6-fluoroaniline

2-Chloro-6-fluorophenol

2-Chloro-6-fluorotoluene

2-Chlorofluorobenzene

2-Cyano-3-fluoro pyridine

2-Cyan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2-Cyanobenzo-5-fluorobenzyl bromide 2-Fluoro aniline

2-Fluoro anisole

2-Fluoro benzoic acid

2-Fluoro benzonitrile

2-Fluoro bromobenzene

2-Fluoro phenol

2-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2-Fluoro pyridine

2-Fluoro toluene

2-Fluoro-3-hydroxy pyridine

2-Fluoro-3-Nitrotoluene

2-fluoro-4-bromobenzonitrile

2-Fluoro-4-hydroxy benzonitrile

2-Fluoro-4-iodotoluene

2-Fluoro-4-methyl benzonitrile

2-Fluoro-4-methylaniline

2-Fluoro-4-Nitrotoluene

2-Fluoro-5-(trifluoromethoxy)aniline

2-Fluoro-5-(trifluoromethoxy)nitrobenzene

2-Fluoro-5-(trifluoromethoxy)phenol

2-Fluoro-5-(trifluoromethyl)anilin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2-Fluoro-5-aminobenzonitrile

2-fluoro-5-Bromonitrobenzene

2-Fluoro-5-chloroaniline

2-Fluoro-5-iodotoluene

2-Fluoro-5-Methylaniline

2-Fluoro-5-methylbenzaldehyde

2-fluoro-5-nitrobenzonitrile

2-fluoro-5-nitrobenzotrifluoride

2-Fluoro-5-nitrobenzyl bromide

2-Fluoro-5-nitrotoluen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anilin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aldehyd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yl bromid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yl chloride

2-fluoro-5-trifluoromethylphenol

2-fluoro-6-aminobenzamide

2-fluoro-6-bromobenzonitrile

2-Fluoro-6-iodotoluene

2-Fluoro-6-Nitrobenzoic Acid

2-Fluoro-6-nitrobenzyl bromide

2-fluoro-6-nitrotoluene

2-Fluoro-6-trifluoromethyl Benzenesulfonyl chloride 2-Fluoroaniline

2-Fluorobenzotrifluoride

2-Fluorobenzoyl chloride

2-Fluorobenzyl chloride

2-fluorobenzyl chloride/bromide

2-Fluorobenzylbromide

2-fluoropyridine

2-Fluorotoluene

2-iodine-6-fluorobenzonitrile

2-iodo aniline

2-Iodobenzotrifluoride

2-Methoxy-3,4-difluoronitrobenzene

2-Methoxy-4-(Trifluoromethoxy)Bromobenzene

2-Methyl-3-nitrobenzyl alcohol

2-methyl-3-nitrobenzyl cyanide

2-Methyl-4-nitrobenzoic acid

2-Methylbenzotrifluoride

2-Nitro-4-(trifluoromethoxy) aniline

2-Nitro-4-(trifluoromethoxy) phenol

2-Nitro-4-(trifluoromethoxy)aniline

2-nitro-4-Bromo Aniline

2-nitro-4-trifluoromethylbromobenzene

2-Ntro-5-chloro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yl Pyridine

2-Trifluoromethyl-3H-imidazo[4,5-b]pyridine

2-Trifluoromethyl-4-cyanoaniline

2-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onitrile

2-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alcohol

2-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chloride

2-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cyanide

2-Trifluoromethyl-4-fluoronitrobenzene

2-Trifluoromethyl-4-hydroxybenzoic acid

2-Trifluoromethyl-5-fluoro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yl-5-fluorobenzoic acid

2-Trifluoromethyl-5-fluorobenzyl alcohol

2-Trifluoromethyl-5-fluorobenzyl chloride

2-Trifluoromethyl-5-fluorobenzyl cyanide

2-Trifluoromethyl-NN-dimethyl-4-nitroaniline

2-Trifluoromethylbenzaldehyde

2-Trifluoromethylcycloheptanone

2-Trifluoromethylcyclopentanone

2-Trifluoromethylfluorobenzen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acetophenone

3'-(Trifluoromethyl)diphenylamine-2-carboxylic acid 3'-Trifluoromethyl-2,2-dimethylvaleranilide

3'-Trifluoromethylcyclopentane carboxanilide

3,3'-bis-(Trifluoromethyl)diphenyl methane

3,3-bis-(Trifluoromethyl)-1H-heptafluorohex-1-yne 3,3-Bis-(trifluoromethyl)-2,2-difluorooxirane

3,3-Bis-(trifluoromethyl)-3-hydroxypropionic acid 3,4,5-trifluoro aniline

3,4,5-trifluoro benzoic acid

3,4,5-trifluoro benzonitrile

3,4,5-trifluoro bromobenzene

3,4,5-trifluoro nitrobenzene

3,4,5-trifluoro phenol

3,4,5-trifluoroaniline

3,4,5-trifluorobenzaldehyde

3,4,5-trifluorobenzyl alcohol

3,4,5-trifluorobenzyl bromide

3,4,5-trifluorophenol

3,4-Dibromotoluene

3,4-Dichloro-6-(trifluoromethyl)toluene

3,4-Dichlorobenzotrifluoride

3,4-difluo prohenol

3,4-difluoro aniline

3,4-difluoro anisole

3,4-difluoro benzonitrile

3,4-difluoro bromobenzene

3,4-difluoro nitrobenzene

3,4-d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3,4-difluoro toluene

3,4-difluoro-(isothiocyanato)-benzene

3,4-difluoroaniline

3,4-Difluorobenzaldehyde

3,4-difluoroBenzoic acid

3,4-difluorobenzonitrile

3,4-difluorobenzotrifluoride

3,4-difluorobenzyl bromide

3,4-Difluorobenzyl bromide

3,4-Difluorobenzyl chloride

3,4-difluorobenzyl cyanide

3,4-Difluorobromobenzene

3,4-Difluorotoluene

3,5-bis(trifluoromethyl) benzoyl chloride

3,5-Bis(trifluoromethyl) Bromobenzene

3,5-bis(trifluoromethyl)-bromobenzone

3,5-bis(trifluoromethyl)aniline

3,5-Bis(trifluoromethyl)benzaldehyde

3,5-bis(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3,5-Bis(trifluoromethyl)phenyl isothiocyanate 3,5-Bis-(trifluoromethyl)-2-chloro-nitrobenzene 3,5-Bis-(trifluoromethyl)-2-chloroaniline

3,5-Bis-(trifluoromethyl)-n-ethylaniline

3,5-Bis-(trifluoromethyl)chlorobenzene

3,5-Bis-(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3,5-Bis-(trifluoromethyl)cinnamonitrile

3,5-Bis-(trifluoromethyl)cinnamoyl chloride 3,5-Bis-(trifluoromethyl)fluorobenzene

3,5-di(trifluoromethyl)hypnone

3,5-dibromo toluene

3,5-Dibromotoluene

3,5-difluoro aniline

3,5-difluoro anisole

3,5-difluoro benzonitrile

3,5-difluoro bromobenzene

3,5-difluoro nitrobenzene

3,5-difluoro phenol

3,5-di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3,5-difluoro toluene

3,5-difluorobenzaldehyde

3,5-difluoroBenzoic acid

3,5-difluorobenzyl alcohol

3,5-Difluorobenzyl bromide

3,5-difluorobenzyl chloride

3,5-difluorobenzyl cyanide

3,5-difluorobenzylamine

3,5-difluorobromobenzene

3,5-difluorophenol

3,5-Difluorotoluene

3,5-Dinitrobenzotrifluoride

3,6-Bis-(trifluoromethyl)-2-chloropyridine

3-(4-Trifluoromethyl-1H-imidazol-2-yl)-pyridine 3-(Trifluoromethoxy) nitrobenzene

3-(Trifluoromethoxy)aniline

3-(Trifluoromethoxy)benzaldehyde

3-(Trifluoromethoxy)fluorobenzene

3-(Trifluoromethoxy)iodobenzene

3-(Trifluoromethoxy)nitrobenzene

3-(Trifluoromethoxy)phenol

3-(Trifluoromethyl) Benzaldehyde

3-(Trifluoromethyl)-1h-indene

3-(Trifluoromethyl)-3-hydroxybutyric acid

3-(Trifluoromethyl)-4-chloroacetophenon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oic acid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bromide

3-(Trifluoromethyl)-5-fluoro- phenylboronic acid 3-(Trifluoromethyl)acetanilide

3-(Trifluoromethyl)benzoic acid

3-(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3-(Trifluoromethyl)cinnamoyl chloride

3-(Trifluoromethyl)coumarin

3-(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ol (cis+trans) 3-(Trifluoromethyl)formanilide

3-Amino-2-Fluorotoluene

3-Amino-4-chlorobenzotrifluoride

3-amino-4-fluorobenzotrifluoride

3-Amino-4-Fluorotoluene

3-Amino-5-(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3-Amino-5-bromobenzotrifluoride

3-Amino-5-Fluorotoluene

3-Aminobenzotrifluoride

3-bromo(trifluoromethoxy)benzene

3-bromo-2-fluoro pyridine

3-bromo-2-fluorotoluene

3-bromo-4-(trifluoromethoxy) aniline

3-bromo-4-chlorobenzoic acid

3-bromo-4-chlo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4-fluoro aniline

3-bromo-4-fluoro nitrobenzene

3-bromo-4-fluoro toluene

3-bromo-4-fluorobenzaldehyde

3-bromo-4-fluorobenzonitrile

3-bromo-4-fluo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4-fluo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4-fluorobenzyl alcohol

3-bromo-4-fluorobenzyl bromide

3-bromo-4-fluorobenzyl cyanide

3-bromo-4-fluorochlorobenzene

3-bromo-4-fluoronitrobenzene

3-bromo-4-fluorotoluene

3-bromo-4-fluorotoluene

3-bromo-5-(trifluoromethyl)aniline

3-bromo-5-chlo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5-fluoro toluene

3-bromo-5-fluo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5-fluorotoluene

3-bromo-5-iodobenzotrifluoride

3-bromo-5-nitrobenzotrifluoride

3-bromoaniline

3-bromobenzotrifluoride

3-bromobenzyl alcohol

3-Bromobenzyl chloride

3-bromobenzyl cyanide

3-chloro-2,4-difluoro nitrobenzene

3-chloro-2-fluoro benzonitrile

3-chloro-2-fluorobenzyl bromide

3-chloro-2-fluorobromobenzene

3-chloro-2-fluorotoluene

3-chloro-4-fluoro nitrobenzene

3-chloro-4-fluoro phenol

3-chloro-4-fluorobenzaldehyde

3-chloro-4-fluorobenzoic acid

3-chloro-4-fluorobenzonitrile

3-chloro-4-fluorobenzotrifluoride

3-chloro-4-fluorobenzoyl chloride

3-chloro-4-fluorobenzyl bromide

3-chloro-4-fluorotoluene

3-chloro-4-trifluoromethoxyphenol

3-chloro-5-fluoro phenol

3-chlorobenzotrifluoride

3-Еrifluoromethyl benzoyl chloride

3-Fluoro aniline

3-Fluoro anisole

3-Fluoro benzoic acid

3-Fluoro benzonitrile

3-Fluoro bromobenzene

3-Fluoro phenol

3-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3-Fluoro toluene

3-Fluoro-1,2-dihydroxy benzene

3-Fluoro-2-methylaniline

3-Fluoro-2-nitro Phenol

3-Fluoro-2-nitrobenzotrifluoride

3-Fluoro-2-nitrotoluene

3-Fluoro-4-methylaniline

3-Fluoro-4-methylbenzaldehyde

3-Fluoro-4-nitro Phenol

3-Fluoro-4-nitroaniline

3-Fluoro-4-nitrobenzotrifluoride

3-Fluoro-4-nitrobenzyl bromide

3-Fluoro-4-Nitrotoluene

3-Fluoro-5-Nitrotoluene

3-fluoro-5-trifluoromethylbenzaldehyde 3-Fluoroaniline

3-Fluorobenzonitrile

3-Fluorobenzotrifluoride

3-Fluorobenzyl chloride

3-fluorobenzyl chloride/bromide

3-fluorobenzyl cyanide

3-Fluorobenzylbromide

3-Fluoropyridine

3-Fluorotoluene

3-Nitro-4-chlorobenzaldehyde

3-Nitro-4-chlorobenzoyl chloride

3-Nitro-4-hydroxypyridine

3-Nitrobenzotrifluoride

3-Trifluoromethoxybenzaldehyde

3-Trifluoromethy-4-nitro aniline

3-Trifluoromethyl phenylacetic acid

3-Trifluoromethyl-2-formylpyridine

3-Trifluoromethyl-4,4'-dichlorocarbanilide

3-Trifluoromethyl-4-bromoaniline

3-Trifluoromethyl-4-chlorobenzonitrile

3-Trifluoromethyl-4-chlorobenzyl amine

3-Trifluoromethyl-4-chlorobenzyl bromid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anilin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anisol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aldehyd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onitril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chlorid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 cyanid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benzylamine

3-Trifluoromethyl-4-fluorophenol

3-Trifluoromethyl-4-hydroxybenzoic acid

3-Trifluoromethyl-nn-dimethyl-4-nitroaniline

3-Trifluoromethylbenzoic acid

3-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3-Trifluoromethylbenzoyl chloride

3-trifluoromethylbenzyl chloride

3-trifluoromethylbenzyl cyanide

3-Trifluoromethylchlorobenzene

3-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ethyl ester

3-Trifluoromethylfluorobenzene

3-trifluoromethylhypnone

3-Trifluoromethylpyrazole

3.4-Dichloro-6-trifluoromethyl-2-nitrotoluene(DCTFNT) 4(3-Trifluoromethyl-4-chlorophenyl)-4-piperidinol

4,4'-Bis-(trifluoromethyl)-2,2-dinitrodiphenyl disulfide 4,4,4-Trifluoromethyl-1-(2-furyl)-1,3-butandione

4,4a??-Difluorodiphenylmethane

4,6-dichloro-2-methylphenol

4,6-Difluoro-1-indanone

4-(Trifluoromethoxy)acetanilide

4-(Trifluoromethoxy)aniline

4-(Trifluoromethoxy)aniline

4-(Trifluoromethoxy)benzaldehyde

4-(Trifluoromethoxy)benzamide

4-(Trifluoromethoxy)fluorobenzene

4-(Trifluoromethoxy)iodobenzene

4-(Trifluoromethoxy)nitrobenzene

4-(Trifluoromethoxy)phenol

4-(Trifluoromethoxy)phenylhydrazine hydrochloride 4-(Trifluoromethyl)-1H-imidazole

4-(Trifluoromethyl)-2-chlorobenzonitrile

4-(Trifluoromethyl)acetanilide

4-(Trifluoromethyl)aniline

4-(Trifluoromethyl)aniline

4-(Trifluoromethyl)benzoyl chloride

4-(Trifluoromethyl)cinnamaldehyde

4-(Trifluoromethyl)cinnamamide

4-(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4-(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

4-(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ol,(cis+trans)

4-(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one

4-(Trifluoromethyl)hexafluoropent-2-enoic acid

4-(Trifluoromethyl)phenol

4-(Trifluoromethylthio)aniline

4-(Trifluoromethylthio)nitrobenzene

4-Amino-2-(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4-Amino-2-fluorotoluene

4-Amino-3-fluorobenzotrifluoride

4-Amino-3-fluorotoluene

4-Amino-3-nitrobenzotrifluoride

4-Amino-3-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4-Aminobenzotrifluoride

4-Bromo(trifluoromethoxy)benzene

4-Bromo-2,3-difluoro phenol

4-Bromo-2,6-difluoro Benzonitrile

4-Bromo-2-(trifluoromethyl)acetanilide

4-Bromo-2-(trifluoromethyl)aniline

4-Bromo-2-chlorobenzotrifluoride

4-Bromo-2-fluoro aniline

4-Bromo-2-fluoroaniline

4-Bromo-2-fluorobenzaldehyde

4-Bromo-2-fluorobenzenesulfonyl chloride

4-Bromo-2-fluorobenzotrifluoride

4-bromo-2-fluorobromobenzene

4-bromo-2-fluorotoluene

4-Bromo-2-fluorotoluene

4-Bromo-2-fluorotoluene

4-Bromo-3-chlorobenzotrifluoride

4-Bromo-3-fluoro aniline

4-Bromo-3-fluoroaniline

4-bromo-3-fluorobenzenesulfonyl chloride 4-Bromo-3-Fluorotoluene

4-Bromo-3-fluorotoluene

4-Bromo-3-nitrobenzotrifluoride

4-Bromobenzotrifluoride

4-Chloro-2-fluoro phenol

4-Chloro-2-fluoroaniline

4-Chloro-2-fluoroaniline

4-Chloro-2-fluorobenzotrifluoride

4-Chloro-2-fluorobenzyl bromide

4-Chloro-2-fluorophenol

4-Chloro-2-Fluorotoluene

4-Chloro-2-fluorotoluene

4-Chloro-2-methylbenzotrifluoride

4-Chloro-2-nitrobenzotrifluoride

4-Chloro-3,5-difluoro Nitrobenzene

4-Chloro-3-fluoro aniline

4-Chloro-3-fluoro nitrobenzene

4-Chloro-3-fluoro phenol

4-Chloro-3-fluoroaniline

4-Chloro-3-fluorobenzyl bromide

4-Chloro-3-fluorotoluene

4-Chloro-3-nitrobenzotrifluoride

4-Chlorofluorobenzene

4-Chlorofluorobenzene

4-Fluoro aniline

4-Fluoro anisole

4-Fluoro benzoic acid

4-Fluoro benzonitrile

4-Fluoro bromobenzene

4-Fluoro phenol

4-Fluoro phenyl acetic acid

4-Fluoro pyridine

4-Fluoro toluene

4-Fluoro-2-(trifluoromethyl)aniline

4-fluoro-2-bromobenzonitrile

4-Fluoro-2-iodotoluene

4-Fluoro-2-nitro Aniline

4-Fluoro-2-nitro phenol

4-Fluoro-2-nitrobenzyl bromide

4-Fluoro-2-nitrotoluene

4-Fluoro-3-hydroxy benzoic acid

4-Fluoro-3-iodotoluene

4-Fluoro-3-methylaniline

4-Fluoro-3-methylbenzaldehyde

4-Fluoro-3-nitro Aniline

4-Fluoro-3-nitro phenol

4-Fluoro-3-nitrobenzotrifluoride

4-Fluoro-3-nitrobenzyl bromide

4-Fluoro-3-nitrobenzyl bromide

4-Fluoro-3-nitrotoluene

4-fluoro-3-trifluoromethylbenzaldehyde

4-fluoro-3-trifluoromethylphenol

4-Fluoroaniline

4-Fluorobenzotrifluoride

4-Fluorobenzotrifluoride

4-Fluorobenzyl chloride

4-fluorobenzyl chloride/bromide

4-Fluorobenzylbromide

4-Fluoropyridine hydrochloride

4-Fluorostyrene

4-Fluorotoluene

4-Iodobenzotrifluoride

4-Iodobenzyl bromide

4-Methylbenzotrifluoride

4-methylbenzyl bromide benzenesulfonyl chloride

4-Trifluoromethyl diphenyl sulfide

4-Trifluoromethyl hydrocinnamic acid

4-Trifluoromethyl-3-fluorobenzyl alcohol

4-Trifluoromethyl-3-formylpyridine

4-Trifluoromethylbenzonitrile

4-Trifluoromethylbenzyl bromide

4-Trifluoromethylbenzyl chloride

4-Trifluoromethylcinnamic acid

4-Trifluoromethyl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 cis/trans

4-Trifluoromethyldiphenylether

4-Trifluoromethylphenol

5,7-Bis-(trifluoromethyl)-3-cyano-2-(methylthio)pyrazolo[1,5-a]pyrimidine 5,7-Bis-(trifluoromethyl)-3-cyanopyrazolo[1,5-a]pyrimidine

5,7-Bis-(trifluoromethyl)-4-chloroquinoline

5,7-Bis-(trifluoromethyl)-4-hydroxyquinoline

农药中间体废水处理

农药中间体是农用原材料加工生产出来的产品,是一种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中间介质。在农药里可以理解为增效剂,是生产农药的中间材料。农业中间体废水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目前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农业中间体废水处理方法是什么?江苏瑞达科技给大家介绍一下。 我国农药工业已建立起从原药生产、中间体配套到制剂加工在内的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由于合成农药中间体反应需要添加各种药剂,且产品收率低,中间需要大量的酸洗、碱洗等工艺,所以造成农药中间体废水中含有较多的化合物质(如原料、盐类、副产物等),这些物质使的废水具有高COD、难降解、含盐量高、毒性大、不易生化处理等特点。目前,很少农药中间体企业能够做到污水达标排放,而且即使达标排放,其中的一些高毒或具有潜在风险的化合物依然对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 微电解工艺目前已成为高浓度化工废水、农业中间体废水的方法。其优势有以下几点: 1、反应速率快,一般工业废水只需要1至2小时反应时间;

2、应用范围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废水的毒性。如:含有偶氟、碳双键、硝基、卤代基结构的难除降解有机物质等都有很好的破环断链效果。 3、废水经微电解处理后会在水中形成原生态的亚铁或铁离子,具有比普通混凝剂更好的混凝作用,无需再加铁盐等混凝,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对色度、COD去除率高,同时可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 4、微电解工艺也可以达到化学沉淀除磷的效果,还可以通过还原沉淀去除重金属离子。 5、对已建成未达标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工程,用该技术作为已建工程废水的预处理,即可确保废水处理后稳定达标排放。也可将生产废水中浓度较高的部分废水单独引出进行微电解处理,然后再与低浓废水混合处理。 6、微电解工艺具有流程简单、操作维护方便、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稳定、使用寿命长、投资费用少等特点。 江苏瑞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以技术研发为先导的高科技环保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清洁生产、“三废”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咨询、研发、设计及工程总承包服务。 公司成立于2011年,厂区占地面积320000㎡,总注册资金16800万元。公司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从清洁化生产、三废治理、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项目规划,提供系统、实用的解决方案。我公司长期以来专门从事化工“三高”污水的节能减排及零排放技术研究,可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产品,提供个性化、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实施污水"减排甚至零排放"的环保治理高科技公司。

重要的含氟医药中间体介绍

重要的含氟医药中间体介绍 2,4-二氯氟苯 2,4-二氯氟苯是合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起始原料,目前主要用于合成广谱抗生素——环丙沙星即环丙氟哌酸。环丙氟哌酸具有药效高、耐交叉使用、广谱抗菌、无毒副作用且不需皮试等优点,近年发展迅速,在德国、美国、法国、日本、印度、西班牙等都建有环丙氟哌酸生产装置,产品销售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作为基础原料的2,4-二氯氟苯却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也有多家生产企业,总装置能力约1000吨。作为起始原料,2,4-二氯氟苯消耗量约为环丙氟哌酸的3~5倍。随着国内外环丙氟哌酸生产装置的增加及扩大,可以预计2,4-二氯氟苯的市场需求较大,发展前景广阔。工业上目前普遍采用3-氯-4氟-硝基苯氯化制备2,4-二氯氟苯,也可以2,4-二硝基氟化苯为原料经氟化生成2,4-二硝基氟苯,然后氯化取代硝基制得2,4-二氯氟苯。另外,还可以二氯苯为起始原料,用混合二氯苯亦可用邻二氯苯,经硝化、氟化、氯化制得2,4-二氯氟苯;此方法采用搪瓷釜,设备简单,操作安全可靠、三废少、产品纯度高。反应中间产物3-氯-4-氟硝基苯又是医药、农药的中间体,若以混合二氯苯为起始原料只需将氯苯蒸馏后的产物直接用于生产,为混合二氯苯的综合利用找到了出路。此方法是工业化生产较为合适的方法,但尚须改进工艺,提高收率,逐步完善。 3-氯-4-氟苯胺(氟氯苯胺) 3-氯-4-氟苯胺近年发展十分迅速,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80年代国外以3-氯-4-氟苯胺为基础原料,成功开发出新一代氟喹诺酮类抗菌素——氟哌酸。氟哌酸因抗菌能力强、适应范围广、副作用小、疗效显著而得到快速发展,品种增加到几十种,成为广受欢迎的强效广谱抗菌消炎药。另外,3-氯-4-氟苯胺也是合成氟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杀菌剂等的重要中间体。国内3-氯-4-氟苯胺生产能力约为1000吨,产量仅几百吨,且产品质量欠佳,不能满足国内尤其是制药业的需求。由于国内生产企业规模小,产品质量和产量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高质量医药级产品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因此部分依靠进口,而3-氯-4-氟苯胺在国际市场上也十分紧俏。3-氯-4-氟苯胺的制备是以对硝基氯苯为原料,经氯化得3,4-二氯硝基苯后再氟化,以-F取代-Cl。此外,还可以氟苯、硝基苯、对硝基苯胺、邻二氯苯为原料经硝化、氟化、氯化、还原制备3-氯-4-氟苯胺。因原料不同其合成路线有所差异,制备工艺难度及成本也有较大差距。考虑到国内对硝基氯苯生产能力大,产品质量优良,所以,以其为原料生产3-氯-4-氟苯胺具有原料成本低、易于获取、工艺成熟、成本低等优势,是目前国内最主要的生产方法,也是首选方法。以邻二氯苯为起始原料的工艺流程简单、副产物少、产品收率高、工艺技术较为成熟,也有具有工业规

我国农药及中间体市场分析(全文)

我国农药及农药中间体 一农药行业概况 农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杂草和病菌的药剂。由农药中间体、农药原药合成和制剂加工三大版块构成了完整的农药产业链。行业上游为黄磷、液氯等无机原料和甲醇、三苯等基本有机原料,下游为农林牧业生产和卫生领域。总的来说,农药行业处于化工产业链的末端,属于精细化工行业,对技术的依赖性大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风险大、成功率低,一旦研制成功则利润丰厚。农药行业是重要的支农产业之一,在全球人口增长及耕地面积减少的矛盾下,农药的广泛施用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是解决的粮食问题的重要出路。但农药使用同时也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或直接或间接的威胁,所以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农药的毒性问题和残留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行业被迫向高效、低毒、低用量的方向发展。因此,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投资等研究的战略意义极其重大。我国农药行业起步晚,虽然建立起了完整的产业链,但仍存在着很多布局问题,尤其是在国家战略“走出去”的带动下,以及世界农药巨头更深层次的“走进来”情况下,作为基础支农产业的农药行业,行业的矛盾表现的更为突出。这时对发达国家农药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对于我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农药行业及农业相关领域的健康持续发展都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二、世界农药市场 农药的消费受农业生产的规律、作物种植规模和种植结构的影 响很大。受农业生产季节性的影响,农药的生产和消费也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在我国,每年 3到9月份是农药使用的高峰期,所以上半年也是农药生产的高峰期,加之农药还是重要的救灾物资,需要定量的储备,所以我国的农药生产具有其他国家,尤其是地区跨度大的美国等所不具有的特点。此外,农药行业与国家农业政策以及耕作制度与技术的变革等都有紧密的联系,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所以归纳世界农药产业发展曲线,学习先进经验、引进先进的耕作技术及助剂、药剂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l 、市场规模 由上世纪 9 0年代中,农药行业开始极度繁荣后的萎缩,直自2 0 0 3年世界农药市场才实现在产品结构变化上的实际增长,而后逐渐步入一个销售市场的稳定期,近几年销售额稳定在 3 1 0亿美元左右,我国农药行业在“十一五”的产业方针指导下,在十七大胜利召开后的国家战略转变下,农民收入必然迎来建国后的第三个增长期。农业劳动力向工业的转移,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增长,生产资料的加大投入将大力带动农药消费的增长。结合世界产业背景,世界权威咨询机构预测,未来几年我国农业将以7%的速度增长,国际国内需求的稳定增长无疑给农药行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2、世界农药行业发展曲线 ( 1 ) 市场的转移。发达国家农药工业起步较早,已过高速发展期,市场趋于饱和。农药

含氟烷基化合物的合成

含氟烷基化合物的合成 关键词:四氟乙烯六氟环氧丙烷北京标准物质网 目前含氟烷基化合物工业化生产方法主要有电解氟化法、氟烯烃调聚法和氟烯烃齐聚法。 1.电解氟化法 在低电压、大电流下,于无水氟化氢介质中对烷基磺酸、烷基羧酸或者酰氯进行电解.可得到全氟烷化合物,反应式如下所示: 电解过程中在阴极产生氢气,在阳极有机物被氟原子取代。在有机物氟化的过程中,只有有机物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其他一些官能团如酰基和磺酰基等仍被保留。典型的电解氟化的例子是烷基酰氯和烷基磺酰氯分别在无水氟化氢中电解生成全氟烷基酰氟和全氟烷基磺酰氟,由它们出发,可用普通方法制得各类氟碳表面活性剂。 对于电解氟化反应机理,Burdort J和schmidt H两个研究小组分别提出了四步离子反应机理,又叫做ECEC机理。该机理在1972年通过实验得到了验证。其反应通式如下: 第1步,有机物在阳极表面发生吸附,失去1个电子,自身被氧化成阳离子。第2步,有机物阳离子失去1个质子成为自由基。第3步,自由基再失去1个电子成为阳离子。第4步,阳离子发生亲核取代反应,生成有机氟化物。

电解氟化法的最大优点在于反应一步完成,过程简单,但其成本高,用电量大,需专门的电解设备,而且反应中反应物的裂解、环化、重排现象严重,副产物多,产率较低。 2.氟烯烃调聚法 氟烯烃调聚法利用全氟烷基碘等物质作为端基物,调节聚合四氟乙烯等含氟单体制得低聚合的含氟烷基化合物。典型的氟烯烃调聚反应如Du Pont公司用五氟碘乙烷作端基物对四氧乙烯在加热加压条件下引发连锁反应。 全氟烷基碘与镁反应,生成全氟烷基格氏试剂,格氏合成技术可以进一步合成多种氟表面活性剂。 低级醇也可作为端基物调节聚合四氟乙烯: CH 3CH 2 0H+ n CF 2 CF 2 →H(CF 2 CF 2 )nCH(CH 3 )OH 与通常的加聚反应不同,此体系中存在着链转移常数很大的端基物,它很容易与单体聚台时生成的自由基反应,因此得到的产物是链长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低聚合度产物,而不能得到高分子产物,且分子链两端均被端基物占据。目前国内外许多大公司都用此法生产含氟表面活性剂,制取的全氟烷烃基为直链结构,表面活性高,但得到的产物往往是不同链长化合物的混合物。 3氟烯烃齐聚法 氟烯烃齐聚法制备含氟烷基中间体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利用氟烯烃在非质于性溶剂中发生齐聚反应得到高支链、低聚合度全氟烯烃齐聚物。齐聚法生产的表面活性剂—般是以氟阴离子为催化剂,单体主要有3种: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六氟丙烯环氧化物。 (1)四氟乙烯的齐聚反应 四氟乙烯通常情况下进行自由基聚合反应,生成高分子化合物即聚四氟乙烯树脂,它几乎不溶于所有溶剂。但如果用阴离子催化进行四氟乙烯阴离子聚合,可得到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或称齐聚物,这一反应称为齐聚反应。四氟乙 烯的齐聚反应一般是在极性非质子溶液中进行,催化剂有CsF、KF,N(CH 3) 4 F

含氟中间体

含氟中间体:看得见的明日之星 近年来,随着在化学、制药和农业行业得到大规模应用,含氟有机中间体正逐渐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在制药领域,各种医药化合物在合成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含氟有机中间体,因此,含氟有机中间体变得越来越重要,研发活动也日益活跃。 地位越来越重要 含氟有机中间体主要用于制药行业的原料药生产中。趋势表明,医药化合物的生产过程中,对脂肪族或芳香族含氟有机中间体的需求日渐普遍,在药物品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 有机氟化合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生理活性、脂溶性和硫水性,可以调节电子、亲脂性等参数,所以很多含氟药物在性能上相对具有用量少、毒性低、药效高、代谢能力强等特点,对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性质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含氟药物的性能表现优越,因此,对含氟药物的研发推动了含氟有机中间体国内外市场的放大。 在现阶段,含氟有机中间体的主要应用市场在氟喹诺酮类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上世纪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抗感染药,杀菌谱较广、毒副作用较小且价格适中,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抗菌素品类。如环丙沙星、诺氟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等,都是用含氟中间体生产出来的。 抢滩未来市场份额 在全球含氟芳香族化合物市场上,意大利Miteni公司、罗地亚公司和比利时Solvay Fluor 公司是几家规模较大的中间体生产商。 根据预测,在全球制药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的推动下,含氟中间体的需求量也在膨胀,其发展前景令人瞩目。事实上,行业专家和咨询顾问们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今后若干年里,三分之一的新原料药将建立在氟化学基础之上。 在现阶段,中国和欧洲国家都在积极参与含氟中间体的生产,印度也不甘人后,正在紧紧跟上。有一点值得注意,尽管目前印度生产含氟中间体的公司为数并不多,但是有机氟中间体市场的发展正在吸引着印度其他大型有机中间体生产商趋之若鹜。有趋势已经在印度出现——印度一些染料中间体生产商通过整合,开始介入有机氟中间体的生产。 印度在技术层面上拥有强大的优势,在有机氟中间体领域已培养了一批训练有素的科学

含氟化合物

含氟化合物 目前使用的农用薄膜通常由合成树脂(例如聚氯乙烯树脂)制成,使用氟系表面活性剂作为防雾剂,含这种防雾剂的农用薄膜,在其内表面附近常常有雾形成(小水滴),水滴沿大棚内侧表面流下来,从而提高日光入射量。但是,现有的氟系表面活性剂不能防止雾的生成或防雾性差,仍然会影响日光照射量,不能令人满意。 本发明人研究发明了一种合成树脂添加剂,将其添加到合成树脂中制得的农用薄膜,可抑制在农膜表面附近形成雾(即具有防雾性),而且具有优异的防雾持久性,适合于大棚植物的栽培。 所述的合成树脂添加剂为用下式(1)表示的含氟化合物: C8F17-Q-O-(A-O)n-H 式(1) 式中:Q是碳原子数为1~5的亚烷基; A是碳原子数为2~4的亚烷基; 当n≧2时,A可以相同或不相同。 式(1)中,Q优选的是碳原子数为3~5,特别是3或4的亚烷基,当该含氟化合物中Q的碳原子数为3~5是,C8F17全氟烷基的吸电子性对Q亚烷基的影响很小,因此化合物的化学稳定性好,即使在各种环境中使用,都具有良好的耐热性和优异的防雾性。基团A是从亚乙基、亚丙基和四亚甲基中选出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基团。 含氟化合物的具体例子如下,但不限于下面举出的化合物。 C8F17-C3H6-O-(C2H4-O)28-H C8F17-C3H6-O-(C3H6-O)4-H C8F17-C4H8-O-(C3H6-O)4-(C2H4-O)8-H C8F17-C4H8-O-(C2H4-O)12-(C3H6-O)4H C8F17-C5H10-O-(C3H6-O)10-H 本发明的含氟化合物由C8F17QOH与环醚开环加成反应制得。首先,环醚与C8F17QOH或其混合物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进行加成反应,但是实验中发现在强碱性条件下会发生脱HF的副反应,因此优选采用NaBH4/NaI/I2三元催化剂等温和的碱性催化剂,加成反应的温度为-20℃~+180℃,优选0℃~130℃;然后,将由此制得的加成产物的聚氧亚烷基链末端的羟基进行酯化,得到粗产物;最后,经精致、脱水、过滤、干燥,制得本发明的含氟化合物。本发明含氟化合物在合成树脂中的添加量,每100份重量的合成树脂,一般掺入0.01重量份以上,2.0重量份以下的含氟化合物,优选0.02~1.0重量份。 作为制备农膜所用的合成树脂,优选使用的是聚氯乙烯。 在用于制备农膜的合成树脂,还可以常量加入各种常用添加剂,如增塑剂、润滑剂、热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颜料等。 发明人所做的实验如下。(略) 新颖性检索中发现一篇相关文献:公开了一种合成树脂组合物,含有式为C8F17-CH2-CH (OH)-CH2-O- (C2H4O)2-30CH3的含氟化合物作为合成树脂的添加剂。在100份合成树脂中,添加0.05~2.0重量份所述含氟化合物,并加入其他常用添加剂,按常规方法混合均匀制成薄膜。由此制得的合成树脂作为农膜使用时,具有防雾效果,且不影响太阳光透过,有利于作物生长,但防雾的持久性不够好。 请问代理人还需要向发明人了解什么?根据上述提供的资料和了解到的情况,撰写权利要求书和摘要。

最新(新)有机氟中间体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综述和发展前景汇编

有机氟中间体及含氟精细化学品综述和发展前景 沈阳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孟明扬 有机氟化工中间体生产已经成长为我国化工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最具优势技术与良好前景的产业之一,在全球范围更是被赞誉为“新兴黄金产业”。随着有机氟化工合成技术的进步,有机氟化工中间体产品应用范围向更新更高端的领域不断延伸。很多含氟医药、农药和活性染料产品大量涌现而出,其性能上相对具有用量少、毒性低、药效高、代谢能力强等特点,这使它在新医药、农药和染料品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另外氟碳涂料、含氟织物助剂、含氟表面活性剂、等发展成为精细化工各领域高附加值、有发展前景的主导产品。 2010年~2012年由于氟化工产业链产品价格大幅上涨,2011年全行业产值增长到302亿元,同比增幅为40%以上,2012年增幅达到76%。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发展,氟化物产品的需求量年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0%左右,特别是石油化工、建筑、电子信息和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更为氟化工行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氟化工产业不用石油天然气作为主要原料,与石油价格的变化关联度不大,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却为氟硅材料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有机氟化工中间体产品可以用来合成高性能化工新材料,生产技术复杂,整体价格比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的材料高。随着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两者之间价格差距越来越小,这为氟化工产品拓展应用市场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球含氟聚合物总产能约22万吨/年,我国产能约为4万吨/年,占世界总产能的18%,已经是世界第二大氟化合物生产国。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氟化工产品的需求增长率将会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未来的10年期间,全球对氟聚合物的需求仍将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氟产品的全球平均需求增长率将在3%以上。预计“十三、五”时期,我国氟聚合物产能仍可保持15%的年增速。 按照新发布的2016年全国氟化工发展趋势分析报告和市场现状调研情况显示,各类氟产品的前景依次是:氟氯烷进入衰退期,其替代品将因此而出现广阔的市场;氟树脂进入成熟期,主要产品聚四氟乙烯竞争加剧;氟橡胶进入增长期,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氟橡胶将出现明显的增长;氟涂料则将随着建筑、化

2016年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分析报告(完美版)

(此文档为word格式,可任意修改编辑!) 2016年3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 4 1、监管体制 4 2、行业主要政策 4 3、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5 二、行业发展概况 6 1、精细化工行业概述 6 2、中间体行业概述 6 3、产业竞争格局8 三、市场规模与发展趋势8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10 1、有利因素10 (1)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10 (2)下游医药、农药行业的持续发展带来的机遇10 (3)全球中间体产业链转移大背景11 (4)我国发展精细化工与中间体具备产业链优势12

2、不利因素13 (1)研发能力弱,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少13 (2)产品结构不合理,市场竞争激烈,行业集中度不高14 五、行业风险特征14 1、新产品研发的风险14 2、环保政策及安全生产的风险15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15 4、市场充分竞争的风险16 六、行业主要企业简况16 1、浙江永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7 2、浙江巍华化工有限公司17 3、江苏大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18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政策及法律法规 1、监管体制 医药、农药中间体属于精细化学品,不属于药监部门的管辖范围,生产经营不需要药监部门颁发的特许经营许可,也不需要取得GMP认证。我国的精细化工行业属于开放竞争性行业,政府职能部门进行产业宏观调控,行业协会进行自律规范,各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作为精细化工行业的产业主管部门,负责产业政策的研究制定、技术开发的推广指导、项目审批和扶持基金的管理。中国化学工业协会是由化工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自愿联合组成的全国性行业自律组织,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行业自律机制,维护会员的合法权益,促进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全国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行业协作组是由我国精细化工领域生产、科研、贸易、应用、信息诸单位及大专院校自愿参加组成的协作组织,在互利互惠原则下,开展内部的交流与协作。 2、行业主要政策

医药中间体

目前,我国每年约需与化工配套的原料和中间体2000多种,需求量达250万吨以上。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药生产所需的化工原料和中间体基本能够配套,只有少部分需要进口。而且由于我国资源比较丰富,原材料价格较低,有许多中间体实现了大量出口。 所谓医药中间体,实际上是一些用于药品合成工艺过程中的一些化工原料或化工产品。这种化工产品,不需要药品的生产许可证,在普通的化工厂即可生产,只要达到一些的级别,即可用于药品的合成。 [编辑本段] [编辑本段] 苯乙酸需求继续增大 我国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过近5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生产体系。目前几乎所有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除专利期内的品种外)我国都能生产,而且成本很低,青霉素产量居世界前位,大量出口供应国际市场;头孢类抗生素基本能够自给自足,还能争取一部分出口。 目前,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配套的中间体我国全部能够自己生产,除了半合成抗生素的母核7-ACA和7-ADCA需要部分进口外,所有的侧链中间体均可生产,而且大量出口。 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主要配套中间体苯乙酸为例,我国现有苯乙酸生产厂家近30家,总年产能力约2万吨。但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最大的年产2000吨,其他大多年产数百吨。2003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约1.4万吨,消费结构为:青霉素G占85%,其他医药占4%,香料占7%,农药及其他领域占4%。 随着国内香料、医药、农药等行业的发展,苯乙酸需求量将进一步增加。预计到2005年,我国医药工业将消耗苯乙酸约1.4万吨,农药行业将消费500吨,香料行业约消费2000吨。再加上其他领域的消费量,预计2005年国内苯乙酸总需求量将达1.8万吨。 [编辑本段] 含氟吡啶类中间体成热点 目前,我国已开发并已投入批量生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主要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依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等。其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生产量最大,约占国内氟喹诺酮类抗菌药总产量的98%。 喹诺酮类一般由含氟苯环合成含氟喹啉类化合物后与哌嗪(或甲基哌嗪)缩合而得。由于我国萤石储量丰富,因而是世界含氟药物和中间体产量最大的国家之一,有80%以上的含氟中间体供应出口。从整体上看,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近年来发展速度较快;而对于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我国目前只有个别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拥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因此,含氟吡啶类中间体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编辑本段] 对氨基酚缺口较大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解热镇痛药生产国,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安乃近等品种的产量均超万吨,非那西丁、氨基比林、安替比林等品种的产量超过1000吨。目前我国解热镇痛药的产量增长很快,预计今后还将以8%左右的速度增长。为解热镇痛药配套生产的中间体产量大,生产企业多。随着解热镇痛药的增长,其中间体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2003年国内扑热息痛消费量快速增加,出口也呈迅猛增长势头,出口量为28163吨,全年出口量同比增幅达1倍左右。到2004年上半年其出口增速虽然放慢,但依然有所增长,2004年1~5月扑热息痛的出口量为12501吨,略高于去年同期。对氨基酚是合成扑热息痛的重要中间体,近年来也增长迅速。目前,我国对氨基酚年产量约为3.2万吨,预计到2005年,国内扑热息痛产量将达到5万吨以上,医药工业将消耗对氨基酚4.5万吨,再加上在其他领域

含氟农药及其中间体发展概述

含氟农药及其中间体发展概述(二) 续前 除上述品种外,还有含氟杀鼠剂如氟鼠灵、溴鼠胺等,含氟增效剂如杀菌增效剂,灭蚁剂伏蚁腙等。 含氟农药中间体含氟农药中间体品种很多,按结构可分为脂肪族氟化物、氟苯类、三氟甲苯类和含氟杂环化合物。其中,脂肪族氟化物品种较少,含三氟甲氧基的中间体因与含三氟甲基的中间体结构和性能接近,一般都归为三氟甲苯类中间体。 脂肪族氟化物三氯三氟乙烷用以生产三氟氯氰菊酯、七氟菊酯、联苯菊酯、氟氯菊酯等;二氟氯甲烷用于生产氟氰戊菊酯、溴氟菊酯、氟嘧黄隆等;三氟乙酰乙酸乙酯用于生产噻草啶。 氟苯类氟苯类产品一般以氟苯作为基础原料。4-溴氟苯用于生产粉唑醇、氟硅醇、氟苯嘧啶醇等;4-氟甲苯用于生产氟氯氰菊酯;2-氟苯胺用于生产三唑酮草酯;2,4-二氟苯胺用于生产吡氟苯胺;2,6-二氟苯胺用于生产阔草清、吡嘧磺草胺等;4-氟苯酚用于生产氟亚胺草酯;2,6-二氟苯腈用于生产除虫脲、氟铃脲、定虫隆、伏虫隆、氟虫隆、吡虫隆等。 三氟甲苯类三氟甲苯类产品一般以三氟甲苯作为基础原料。2-氯三氟甲苯用于生产氟乐灵;3,4-二氯三氟甲苯用于生产氟磺胺草醚、

三氟羧草醚、乙氧氟草醚、乙羧氟草醚、乳氟禾草灵、氯氟草醚乙酯、氟虫隆;3-三氟甲基苯胺用于生产伏草隆、氟咯草酮;2-氟-4-羟基苯胺用于生产氟虫隆;4-三氟甲基苯胺用于生产氟虫腈、氟幼脲、氟胺氰菊酯、乙丁氟灵、乙丁烯氟灵;4-氯-2-三氟甲基苯胺用于生产氟菌唑;4-三氟甲氧基苯胺用于生产杀虫隆、噻氟菌胺;间三氟甲基苯乙腈用于生产呋草酮;4-三氟甲基苯腈用于生产杀菌剂RPA-403397;3-三氟甲基苯酚用于生产吡氟草胺;4-三氟甲基氯苯用于生产氟节胺;2-三氟甲基氯苯用于生产溴杀灵。 含氟杂环化合物3-三氟甲基吡啶用于生产吡氟禾草灵、氟啶胺;2-氯-5-三氟甲基吡啶用于生产吡氟禾草灵;2,3-二氯-5-三氟甲基吡啶用于生产吡氟氯禾灵、吡虫隆;2,5-二氯-3-三氟甲基吡啶用于生产吡氟氯禾灵;2-氨基-3-氯-5-三氟甲基吡啶用于生产氟啶胺;3,5-二氯-6-氟吡啶用于生产氟草烟

含氟液晶结构和性能(文献综述)

含氟液晶材料结构和性能的研究 摘要: 氟原子比较小,有很大的电负性、低极化度和强烈的氟.氟原子斥力,氟原子的引入会使高分子物质的许多性质发生改变,比如现代显示器的原材料液晶。含氟类液晶具有黏度低、电阻率高、响应速度较快、介电常数较高等优点,非常适合薄膜场效应晶体管驱动的液晶显示。由于氟原子具有电子效应、模拟效应、阻碍效应和渗透效应等特殊的性质,因此在液晶材料中引入氟原子会使液晶许多性质发生改变。并且氟的脂溶性使末端及侧链含氟的化合物在混合液晶配方中能明显增加其他液晶成分的溶解性,适用于混合液晶的配方,这就为调配各种高性能混合液晶提供了宽阔的选择余地。 Abstract :As me fluorine has many special natures,such as electronic effect,simulated effect, obstacle effect and penetration effect,the introduction of fluoride in the liquid crystal material Can make many natures of liquid crystal changed.Due to the advantages of fluorinated liquid crystals,such as low viscosity,high resistivity,rapid response,increasing dielectric constant and SO on,Fluorined liquid crystal has broad application prospect. 关键词:氟材料;含氟高分子液晶;含氟液晶结构;合成方法 1.含氟液晶材料的特点 TFT.LCD模式满足了信息量增多和响应时间缩短的要求。为保持LCD较高的对比度,液晶材料的电压保持率一般需要保持高于99%,同时具有适当的△n可以获得优良的对比度和显示性能。液晶材料的粘度正比于响应时间,因此要求其具有较低的粘度,从而提高响应速度。含氟液晶材料的开发和应用,不仅满足了以上TFT.LCD显示模式对液晶材料的要求,同时引领了液晶材料的发展趋势。氟原子的引入因其强电负性,有利于增加介电各向异性值,降低粘度和拓宽向列相温度,有效的缩短了响应时间,使液晶材料具有高电阻率和高电压保持率,同时增强液晶分子的光和热稳定性。 TFT—LCD用液晶材料的合成设计趋势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作为极性端基取代氰基;(2)在液晶分子侧链、桥键引入氟原子来凋节液晶相变区间、介电各向异性等性能参数;(3)含有环己烷,尤其是双环己烷骨架的液晶分子得到广泛重视;(4)乙撑类柔性基团作桥键的液晶得到广泛应用。 2.含氟液晶的种类 根据含氟基团的位置和种类,含氟液晶可分为以下几类:(1)液晶分子末端含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如一F、一CB、一OcR,通常这类液晶的介电各向异性为正,黏度很低。(2)氟原子或含氟基团作为苯环的侧向取代基。这样的液晶往往有较大的各向异性,黏度很低,向列相温区加宽,分子偶极矩以及Ae 增大,阈值电压降低。(3)氟原子或含氟基团位于中心桥键。在桥键上引入氟原子使分子发生一定程度的扭转,导致液晶熔点下降,可以得到低

含氟有机中间体国内产业已渐具规模

含氟有机中间体国内产业已渐具规模 根据预测,在全球制药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的推动下,含氟中间体在药物品种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其需求量也在膨胀,同时对其的研发活动也日益活跃。行业专家和咨询顾问们都持有这样一种观点:今后若干年里,三分之一的新原料药将建立在氟化学基础之上。 在现阶段,中国、欧洲国家等都在积极参与含氟中间体的生产。国内在发展含氟有机中间体上有着得天独厚的原料优势,如今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行业分析人士预测,考虑到中国的生产水平以及具备了大规模生产这些中间体的能力,今后若干年里,中国在这些产品上占有的统治地位将不可动摇。据统计,全国有机氟化工产品的年度总销售收入估计已超过100亿元,其中年销售收入达到或超过15亿元的企业已有4家,含氟芳香族和芳杂环系列农药和医药中间体产品已超过100多种,年总产量共60000多吨。 就含氟中间体类别来说,我国氟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早,目前生产能力普遍过剩;三氟甲苯类中间体发展较晚,所以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较快;而对于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特别是含氟吡啶类,我国目前拥有含氟吡啶类中间体的合成技术研究单位和生产厂家仅有少数,因此,业内普遍认为,含氟吡啶类中间体将成为今后几年国内含氟中间体研发的主要方向之一。 然而,国内面临的行业现状以及国际压力依然不能忽视。 氟化工行业近年来竞争程度激烈且历时多年。为做强做大氟化工产业以形成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减少同行业竞争等,国际上许多公司进行了一系列并购,如3M和赫司特两公司的氟化工合并成立Dyneou公司、旭硝子公司购买ICI的化工厂及英国的F2化学品公司等等。同时,这些公司也盯上了有资源优势的中国市场,相继进入中国采购基础氟化工原料或拟建有机氟化学品生产装置。从长远来看,这势必对中国生产企业构成压力。 因此,国内生产企业必须加快发展的步伐。一方面,要改进工艺,如还原、氟化过程,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向国内外市场提供医药级含氟医药中间体;另一方面,有关部门也应该进行企业优化,重点扶持有实力的企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另外,由于含氟医药中间体生产技术要求较高,因此,生产企业还可以与有技术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结合来解决自身研发实力不足的缺憾,将优秀研究成果早日推上产业化进程。 有一点值得注意,尽管目前印度生产含氟中间体的公司为数并不多,但是有机氟中间体市场的发展正在吸引着印度其他大型有机中间体生产商趋之若鹜。印度在技术层面上拥有强大的优势,在有机氟中间体领域已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科学家,这些有利条件将使印度成为中国和欧洲国家的强劲对手,并将帮助印度开发出创新性的定制含氟中间体和原料药,以供应给国内和国际市场。

2017年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医药农药中间体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7月

目录 一、行业监管体制、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4) 1、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机构 (4) 5 2、行业相关政策法规 ............................................................................................ 6二、行业概况及市场规模 ........................................................................ 6 1、行业分类及发展概况 ........................................................................................ (1)全球化背景下的制药生产外包 (8) (2)低成本驱使生产外包加速向亚洲迁移,中印未来增长空间大 (9) 2、医药中间体及农药中间体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分析 (10) (1)下游医药行业发展概况 (11) ①全球药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 (11) ②全球医药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 (12) ③全球医药研发费用持续增长 (12) ④欧美市场继续保持全球最主要药品市场地位 (13) (2)下游农药行业发展概况 (13) ①全球农药市场保持稳定增长 (13) ②全球农药行业集中度显著提高 (14) ③全球农药生产地发生转移 (14) ④新农药产品开发难度加大 (15) 15 3、市场规模 .......................................................................................................... 三、行业进入壁垒 .................................................................................. 18 18 1、绿色壁垒 .......................................................................................................... 19 2、技术壁垒 .......................................................................................................... 19 3、客户壁垒 .......................................................................................................... 四、影响行业发展的因素 (20) 20 1、有利因素 .......................................................................................................... (1)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 (20)

含氟农药的研究进展

含氟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膜渗透性、抗代谢稳定性及与脂膜的亲和力、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医药、农药及材料等精细化学品领域。含氟农药的高选择性、高活性、高附加值、低 成本、低毒、低残留、对环境友好等优点,符合当代农药发展的趋势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十年来国际上新开发的86种化学农药中,含氟农药有34个,由此可见,含氟农药已成为当今新农药研究热点之一。但在我国生产的200多个农药品种中,上规模生产的含氟农药仅占8%左右,且产量低,品种单一,远不及世界农药的发展水平。本文将从我国含氟农药发展现状出发,介绍一些具有开发前景的含氟农药以供参考。 1含氟杀虫剂 含氟杀虫剂在杀虫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些产量较大、应用范围较广的杀虫剂大都含有一个或多个氟原子。以下就不同类型的含氟杀虫剂作一些简单介绍。 1.1含氟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 含氟杀虫剂中的一大类型是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1976年美国氰胺公司由氰戊菊酯开发出结构类似的氟氰菊酯,其杀虫效果明显优于氰戊菊酯,为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含氟拟除虫菊酯。随后,一大批高活性的含氟拟除虫菊酯先后被推向市场,如:五氟苯菊酯、四氟苯菊酯、七氟菊酯、氟氯苯菊酯、氟硅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氟酯菊酯、三氟醚菊酯、氟氰戊菊酯、溴氟菊酯等。但其中的溴氟菊酯和氟氰戊菊酯在2004年被欧盟禁用。我国在含氟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研发中也投入较大的力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目前,国内能够生产的品种有四氟苯菊酯、五氟苯菊酯、七氟菊酯、氟氯苯菊酯、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等。1.1.1精高效氯氟氰菊酯 精高效氯氟氰菊酯是由丹麦Cheminova公司和美国陶氏益农公司联合开发的,其结构式如图1所示。 精高效氯氟氰菊酯与其他的拟除虫菊酯均含有多个立体异构体,但该产品构型简单,活性却更高,制剂中有效成分使用量最少。精高效氯氟氰菊酯可用于防治玉米、棉花、小粒谷物、果树与蔬菜等多种作物上的蚜虫、蓟马、甲虫等害虫。它可以和大多数的杀虫剂和杀菌剂混用,还用于替代甲胺磷、甲基对硫磷等高毒农药。 2008年精高效氯氟氰菊酯的全球市场销售额约为2.70亿美元。美国陶氏益农公司2004年在我国获得精高效氯氟氰菊酯的临时登记证。目前国内生产的主要是高效氯氟氰菊酯,其中产量较大的有扬农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立威化工有限公司、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等。 1.1.2联苯菊酯 联苯菊酯是由美国富美实公司开发生产的一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杀螨剂,其结构式如图2所示。 它主要用于防治禾谷类作物、棉花、果树、葡萄、观赏植物和蔬菜上的各种鳞翅目幼虫、粉虱、蚜虫、植食性叶螨。据报道,该产品近年来国内需求量稳中有升,很多省市把它作为防治茶树茶小绿叶蝉的重点推广产品。2008年该产品的国内销售额超过亿元,据预测2010年其作为杀螨剂的市场需求将增加。目前,全国原药生产企业有10多家,其中生产能力较大的厂家是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上海威敌生化(南昌)有限公司和独资企业美国富美实公司。1.1.3四氟苯菊酯 四氟苯菊酯是在上世纪80年代害虫已对大部 含氟农药的研究进展 41 今日农药2010.9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含氟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摘要 含氟表面活性剂是目前最受青睐的特种表面活性剂,相比于传统的碳氢表面活性剂,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少,降低水溶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强,同时可以跟其它表面活性剂起到很好的复配效果,可以应用于石油、消防、涂料、造纸等很多领域。

目录 1 表面活性剂 (1) 2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性质 (1) 2.1 含氟表面活性剂 (1) 2.1.1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 (1) 2.1.2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 (1) 2.1.3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 (2) 2.1.4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在油面上的铺展 (2) 2.2 含氟表面活性剂类型 (2) 2.3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 (3) 2.4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应用 (3) 2.4.1 在石油领域的应用 (3) 2.4.2 在消防领域的应用 (4) 2.4.3 在涂料中的应用 (4) 2.4.4 在造纸业中的应用 (4) 2.4.5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4) 2.5 含氟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5) 3 展望 (8) 4 个人想法 (8) 参考文献 (9)

1 表面活性剂 所谓表面活性,是指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能显著降低(多数为水)表面张力或液-液界面张力的物质被称为表面活性剂。最近科学领域不断地在开拓,表面活性剂不仅运用于日常生活,还可以运用到国民经济关系到的很多方面,在这些领域里,表面活性剂有着神奇的效果,用量虽少,但对改进技术、提高质量、增产节约却收效显著,有“工业味精”之美誉。 我们把表面活性剂的疏水基只含有碳氢链(分子中可以含有Cl、Br、I、O、N、S等元素)的这种常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碳氢表面活性剂。如果除含有以上元素外,分子中还含有F、Si、B等元素,则叫做特种表面活性剂。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结构特殊的表面活性剂的不断出现,形成了新型的特种表面活性剂,如含有Bola型、双子型、冠醚型等结构的表面活性剂。特种表面活性剂之所以受到如此关注,是因为它具有诸多普通表面活性剂所不能及的特殊性质。特别是含氟表面活性剂,它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类表面活性剂,是特种表面活性剂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种,也是迄今为止表面活性最高的一种。 2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及性质 2.1 含氟表面活性剂 碳氧表面活性剂结构上的氧原子被氟原子部分或者全部替代被称为含氟表面活性剂。它具有高表面活性、高耐热稳定性、高化学稳定性、憎水性和憎油性的“三高”、“两憎”的独特性能,是20世纪最重要的化工产品之一,在许多特殊的领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1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稳定性 氟是自然界中电负性最高的元素,所以碳氟键的共价键具有离子键的性能,键能很高,可达415J/mol,又因为共价键合的氟原子的原子半径比氧原子大,可有效地将全氟化的键屏蔽保护,因此相比之下含氟表面活性剂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例如,将全氟辛基磺酸在浓硝酸中反应温度加到170℃也没有被分解;同时与其他的过氧化氧或者联氨等反应时也没有发现异常。 2.1.2 含氟表面活性剂的溶解性 含氟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的溶解度完全取决于其极性基团和碳氟基的结构,其溶解度随着链长的增加而降低。例如甲烷在水中的溶解度是四氟甲烷的7倍。

含氟中间体主要是含氟芳香族化合物

氟化学品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实现产业化以来,经八十年发展,全球氟化工行业正处于 发展成熟后期。 在近十年中,国际上从事氟化工行业的跨国公司通过多年来的垄断经营和收购重组形成 了以杜邦公司为首的八大氟化工跨国公司集团。主要集中在美、日和两欧。它们是:Du P ont 美国杜邦、Solvay苏威苏来克斯公司(含原奥斯蒙特业务)、Daikin日本大金公司、美国 3M公司、Asahi Glass日本旭硝子公司、Arkema阿科玛公司(原Atofina阿托菲纳公司氟 化工业务部分)、Ineos Fluor易诺斯公司和Honeywell霍尼韦尔公司。 杜邦公司在氟化学品和氟聚合物专利、技术和市场占有率方面均领先于其主要对手;苏威公司收购奥斯蒙特后成立的苏威苏来克斯公司已经成为氟化工销售额相当大金的国际氟 化工巨头;3M公司在氟橡胶和精细化工产品市场拥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旭销子公司的ETFE 新型树脂产量和阿科玛公司的PVDF、HCFC替代品产量分别为全球第一;易诺斯公司HFC-134a产量全球第一,是制冷剂替代品的主要生产商;霍尼韦尔公司氟化工的主要业务是氟 化氢、氟制冷剂及其替代品的生产和销售。上述八家氟化工企业占有世界氟材料产量的80%,气体氟化学品的70%。 多年来世界氟化工的市场和技术主要由发达国家把握和垄断,在西方国家市场已经处于 饱和基本停滞不前的状态,尽管不断有新型氟化工产品问世开拓出新的市场,但高度成熟的市场销售量进展缓慢。目前全球氟化工行业的发展由于亚洲(特别是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 为世界氟化工行业注入了新的动力,亚洲氟化工产品的需求正在成为新的氟化工发展的引擎。 全球氟化物销售额已近200亿美元,近五年平均增长率 3.5%。 有机氟化学品主要包括基本氟碳化合物、氟聚合物和有机氟精细化学品,以及重要生产原料氢氟酸。 1、基本氟碳化合物 基本氟碳化合物包括氯氟烃(CFCs)、含氢氯氟烃(HCFCs)和氢氟烃(HFCs)等含氟烷烃,主要用作冰 箱和空调的致冷剂、塑料发泡剂、电子清洗剂、气雾剂以及哈隆(Halon)灭火剂等。1995年我国基本氟碳 化合物生产能力为12万吨/年,实际产量6万吨/年,其中氯氟烃致冷剂约5万吨/年。目前国内市场氯氟 烃致冷剂需求量约10万吨/年。由于氟里昂逐步被停止使用,我国于“九五”期间建设了大量“ODS”替代品的生产装置,1999年生产量达8万多吨。 2、氟聚合物 氟聚合物主要包括氟树脂和氟橡胶。1995年我国氟聚合物生产能力为0.6l万吨/年,产量约0.40吨/年,主要产品是PTFE,约占80%,以中低档的中粒度悬浮液为主;氟橡胶占3%。目前,氟聚合物 无论是品种或是数量都不能满足国内需求。保守预测,目前国内氟聚合物需求量为PTFE0.5万t、PVDF0.05万t、FEP0.06万t、ETFE0.02万t、PFA0.02万t、氟橡胶0.10万t以及其它氟聚合物,潜在市场十分巨大。 在氟聚合物研制方面,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上海市有机氟材料研究所、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 等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工业化试验成果,有些正趋向产业化。 3、有机氟精细化学品 有机氟精细化学品包括氟农药、氟医药、氟染料、含氟芳香族中间体、含氟表面活性剂和氟惰性流体等。 (1) 氟医药由于含氟有机化合物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和生物体适应性,含氟药物的疗效比一般药物均 强好几倍,其开发最为活跃。目前世界上已商品化和正在开发的含氟医药有近百种。部分重要产品有: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