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经济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经济
必修二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经济

必修二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经济

备考策略: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过程(耕作方式、生产工具变化、小农经济的产生、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中心的南移);综合评价小农经济的地位、特点和影响;认识统治者的“重农政策”。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一个中心(以官营手工业为中心)、两个演变趋势(手工业由官府垄断的局面被打破;由官营手工业为主导到明朝中叶后以民营手工业为主导)、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个领域成就(冶金、制瓷、纺织)。

中国古代的商业:影响商业发展的因素;商业发展对古代城市布局、职能及发展阶段特征的影响;政府对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及对外贸易等方面的影响;理解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政治目的。

第一讲中国古代的农业与手工业

一、发达的古代农业

1、耕作工具(生产工具的演变)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木质的耒耜、石制农具、少量的青铜农具(商周时期)---铁犁牛耕(春秋战国以后)

春秋战国以后:西汉赵过耦犁、三牛二人、二牛一人、犁壁、一人一牛、隋唐曲辕犁、犁评

(注:铁犁牛耕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过程,没有实质性变化;标致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典型事件---曲辕犁出现)

2、农耕技术:耕作技术、耕作制度、水利灌溉(水利工程---战国时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灌溉工具---曹魏时翻车、唐朝的筒车、宋朝的高转筒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思考:封建的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3、小农经济的形成

1)形成条件: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技术的推广与运用);

生产资料私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确立(生产力水平提高,公田之外出现大量的私田,促使开明的奴隶主改变剥削方式,

把土地分成小块进行出租,然后收取地租); 统治者的政策:统治者为保证财源,增加财政收入,大都采取“重农”政策

2)特点

基本单位: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的单位,精耕细作

基本生产模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生产的目的:生产主要是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

自身的局限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

3)中国古代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积极: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及新技术的推广;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统治者的重农政策消极:小农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备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弱);封建政治腐朽,剥削沉重。

4)小农经济的地位

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成为我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模式,为我国古代

农耕经济长期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奠定了基础

5)小农经济的影响

积极:精耕细作,推动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进步;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长期在世界上占领先地位;把农民固着在土地上,加强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控制;是封建政府的主要财政来源,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消极:分散性、封闭性,相互之间缺乏交往和合作;落后性,导致人们“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小农经济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1)形成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

(2)形成中国传统的孝道和家族观念(以家庭为单位,聚族而居;辈分高、年长的任族长,家庭内部的父家长制;作为家长的父亲控制了家庭的经济和政治的权力,以男性家长组成的家族控制了宗族的一切权力和利益;长幼有序、兄弟恭让、姐妹互爱、妯娌团结)

(3)形成了人们“安土重迁”的思想,重视本土本乡,不愿迁移。

(4)男耕女织、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小农经济模式,成为人们追求的最理想的生活状态(5)小农意识的形成

二、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经济

1、经营方式的演变

原始社会的晚期: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夏商周时期: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有官府垄断

春秋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出现,三种经营形态形成

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2、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历史悠久、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三中经营形态并存,私营手工业的比重日益增大

3)手工业重心逐渐南移,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4)领先世界

3、中国古代手工业地位

1)、古代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亚非欧

2)中国的丝绸:(西汉)“丝绸之国”“丝绸之路”

3)中国的瓷器:唐代起----欧非---瓷器之国4、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征调最优秀的工匠,采用最上等的原料,生产不计成本。

2)手工业的主要生产部门及成就

冶金业、纺织业、制瓷业

5、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艰难经营的原因:

管营手工业占主导,限制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最根本的是封建小农经济,它的封闭性、狭隘性,限制了小农经济的发展

2)曲折发展的历程

春秋战国---魏晋---隋唐---宋元---明清

6、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时间:16、17世纪、

2)地点:江南一带

3)实质:

4)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有利条件

5)缓慢发展的原因:

根本原因: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具体原因:农民遭受沉重的剥削,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和商人将经商所得用来买田置地,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明清政府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思考:西方的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工具的革新,而中国的手工业虽然成就突出,却未导致生产领域的技术革命。原因何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1《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教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节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和徭役,进而明白古代中国的农民承受的沉重负担。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问题。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史概括的能力。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重点、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二、难点:分析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复习并导入〗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古代的中国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鉴于本节内容较松散,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各目标题,归纳出本节主要内容。然后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明白本节主要讲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农业的起源、农耕方式和农耕工具的改进、赋税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问题、古代水利事业的发展。 〖讲授新课〗 一、农业的起源 (一)学生阅读第一目,思考: 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 2、请你说说有关“神农”的传说。 3、P4学习思考: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二)讲解 1、投影“神农氏”的图像及其相关传说。引导学生分析神农传说的意义以及农业在中国古代的积极作用――农业占经济的主导地位。 2、传说:①神农氏创制了原始的农具耒耜;②教导民众耕作;“神农能殖嘉谷”,反映了

高二历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练习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耜耕—火耕 D.刀耕火种—铁犁牛耕—石器锄耕 2.“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我国古代() A.手工业经济 B.小农经济生产方式 C.妇女地位提高 D.商品经济发达 3.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耜耕 C.铁犁牛耕 D.青铜农业 4.古代中国农业生产采用牛耕技术开始于() A.春秋战国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隋唐时期 5.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小农经济 B.集体经济 C.庄园经济 D.个体经济 6.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是在() A.新石器时代 B.夏朝 C.商周时代 D.春秋战国 7.中国的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于世界,主要得益于东汉时() A.灌钢法的发明 B.鎏金技术的发明 C.水排的发明 D.镶嵌技术的发明 8.我国古代制瓷技术形成青白两大系统是在() A.战国 B.西汉 C.东汉 D.唐朝 9.中国古代下列瓷器品种,最早出现的是() A.白瓷 B.青瓷 C.青花瓷 D.五彩瓷 10.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珐琅彩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青花花卉纹执壶。该收藏家的生活年代不早于() A明代 B.隋唐 C.宋元 D.清代 11.明清时期,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有() A.苏州、杭州 B.松江 C.宁波 D.南京 12.景德镇被称为“瓷都”是在()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清 13.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市界限完全打破是在() A.春秋战国 B. 两汉时期 C.唐朝 D.宋代 14.唐朝时期长江流域繁华的商业城市除扬州外,还有() A.松江 B益州 C苏州 D.泉州 15.鸦片战争前夕,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是() A.自然经济 B.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C.资本主义经济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16.最早下令实行海禁的是() A.明太祖 B.明成祖 C.清雍正帝 D.清康熙帝 17.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 ()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C.清朝前期小机户兼并大机户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8.明清政府实行的下列措施中,没有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是() A.对商品征收重税 B.推广农作物新品种 C.实行“海禁” D.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同步练习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选择题 1.《宋史·食货志》载当时的农民,“幸而收成,公私之债,交争互夺;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这说明当时() A.钱庄盛行 B.借贷流行 C.租佃关系发展 D.社会和谐稳定 2.从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全国耕地面积约增加了3亿亩,不到50%,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在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里,人口增长最多的是江南三省(江苏、安徽、浙江)这一现象的出现() A.加速了明清王朝的腐化进程 B.推动了农业生产技术出现革命性变化 C.扩大和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D.引发了农耕文明深层的社会危机 3.《汉书·惠帝纪》记载,女子到适婚年龄(15岁至30岁)不嫁,征收五倍人头税。有学者对此解释说:婚姻是男女双方的事,但当时民间聘礼太重,罚女子,是为了迫使女子出嫁,男子能够娶妻。此举() A.导致男尊女卑现象严重 B.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 C.意在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D.提高了女性经济地位 4.商周时期主要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石、骨等材质的耒、耜 B.青铜材质的耒、耜 C.青铜、铁材质的耒、耜 D.铁、钢材质的犁、锄 5.1973年在余姚发现距今6000年左右的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人工栽培水稻遗物,其堆积数量之多,保存程度之完好,在同时代遗址的考古中是极为罕见的。这说明() A.新时期时代已产生了小农经济 B.文革时期发现,事实已经严重夸大 C.余姚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 D.中国是世界上较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6.苏轼《无锡道中赋水车》诗云:“翻翻联联衔尾鸦,荦荦确确蜕骨蛇。分畴翠浪走云阵,刺水绿针插稻芽。洞庭五月欲飞沙,鼍鸣窟中如打衙。天工不见老翁泣,唤取阿香推雷车”。这里“水车”的使用() A.开启农具自动化的先河 B.提高了农田抗早的能力 C.标志着灌溉技术的成熟 D.使农业摆脱自然的束缚 7.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记载:“春,地气通,可耕坚硬强地黑垆土,辄平摩其块以生草; 草生,复耕之;天有小雨,复耕和之,勿令有块,以待时。”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西汉()

人教版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测试(含答案)

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以下列举的是古代制瓷业的成果,其先后顺序是() ①白瓷出现②青瓷出现③瓷器大量出口④制瓷业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②③①④ D.④①③② 2.画像砖源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它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及墓室的建筑装饰,生动反映了当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状况。下图砖画体现了古代自然经济的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男耕女织 C.集体协作 D.农耕为主 3.2000年前后,多位学者到徐闻县考察,发现汉代“万岁”瓦当、汉墓等文物遗存,结合古代文献记载,你认为徐闻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最早可以从哪个朝代开始() A.夏朝 B.西汉 C.宋朝 D.清朝 4.明清时期,北京出现了大量的地域性会馆,集客馆、试馆与商馆于一身。其中广东会馆的数量约有45所,绝大部分是由广州府和潮州府等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县所建立。明清时期推动会馆文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北京是商业中心 B.繁忙的海外商运 C.交通运输的便捷

D.区域商帮的出现 5.据季如迅《中国手工业简史》中记载,宋代官府手工业作坊:“群工屯营,……相语以事,相示以功,相陈以巧,相高以知。”此组织管理模式() A.保证了政府对市场垄断 B.强化了工匠的生产责任 C.有利于生产技术的创新 D.阻碍了民间手工业发展 6.清人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写道:“南洋末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无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B.不利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 C.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D.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7.清代宁波一带流传有一首民谣,是嘲笑山西商人的:“山西人,大褥套,发财回家哈哈笑,建房置地养老少。山西人,大褥套,挣下银子藏地窖。窖满再难盛,铸成‘搬不动’。不怕贼偷不怕劫,夜夜安心把觉困。”对上述材料理解错误的是() A.清代晋商活动范围较广 B.晋商财力雄厚 C.晋商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D.晋商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8.《吕氏春秋·召类》中写道:“吾恃为鞔(指鞋)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国之求鞔者不知吾处也,吾将不食。愿相国之忧吾不食也。”这里“吾”的身份是() A.官营手工业者 B.民营手工业者 C.家庭手工业者 D.雇佣手工业者 9.乾隆年间《震泽县志》载:“(农村)无产者赴逐雇倩(请),抑心殚力,计岁而受值者曰长工,计时而受值者曰短工……少隙则又计日受值为人佣作曰忙工。”这说明当时震泽县农村() A.存在农业雇佣关系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完整word版)2019届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练习(答案+解析)

中国古代经济 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 2.有学者将绢价按当时米价进行折算比较,发现明代中叶,江南的绢价明显下降,比宋代低约11%。这主要是由于() A.经济重心的南移B.私营手工业的发展 C.重农抑商的影响D.白银大量流入中国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规划训练 一、选择题(48分/24min) 1.在古代史家的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依时,闾阎安堵,妇人纺织,男子桑蓬,臧获服劳,比邻敦睦”。该材料反映的农业经济状况是()A.土地过度集中B.有田者无力可耕 C.小农户个体经营D.地权与劳动者契合 2.明朝规定,佃农见田主“不论齿序,并如少事长之礼”,仅亲戚间例外;但在一些土地荒芜,招募劳动力较难的地方,还常有佃户“刁悍成风”、地主“吞声茹苦”一类记载。这一现象说明() A.佃农逐步获得独立地位B.人地矛盾影响租佃关系 C.政府决策脱离地方实际D.租佃关系改变社会结构 3.(宋神宗)土豪大姓,诸色人就耕淮南,开垦荒闲土地归官庄者,岁收谷麦两熟,欲只理一熟。如稻田又种麦,仍只理稻,其麦佃户得收(《宋会要辑稿》食货六三)。这表明政府意在() A.增加财政收B.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 C.增加粮食产量D.提高佃农生产的积极性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高中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2课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1.历程 (1)夏、商、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以青铜铸造业为代表。 (2)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 (3)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 2.特点 (1)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2)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非常精美。 (3)素称发达,诸多行业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 3.成就 (1)冶铜:原始社会晚期,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商周时代,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代表作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等。 (2)冶铁:西周晚期,中国已有铁器;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领先世界。 (3)制瓷 ①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东汉:烧出成熟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白瓷。 ②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③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出现了五大名窑。 ④明清: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4)丝织 ①距今四五千年,我国已养蚕并有了丝织品;商朝时已有了织机,能织出多种丝织品;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

②唐朝丝织技术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③宋朝丝织品品种繁多,织锦吸收了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 ④明清设在苏杭等地的织造局生产的丝织品超过前代。 [误区警示] 官营手工业是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生产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水平,产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但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形态 (1)家庭手工业:以纺织为代表,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剩余出售。 (2)民营手工业:由民间私人经营,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2.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得到发展。 (2)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 (3)隋唐时恢复和发展。 (4)两宋以后,民间手工业在曲折中继续艰难发展。 (5)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 (6)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民营手工业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江南一些手工业部门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清朝时,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知识点拨] 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原因: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 2.表现 (1)西汉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出现“丝绸之路”,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2020届二轮:专题2-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专题卷)

专题训练(二) 专题二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选择题 1.下图为汉代画像石上的牛耕图(画面左侧刻一神兽吃草,一人卧于兽背,右侧刻一牛一马拉犁,一人扶犁,前有一牵牛马者,后有一人荷锄、一手执锤)。此图反映了当时 ( ) A.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B.犁耕的发展已进入成熟阶段 C.铁犁牛耕的应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2.[2019·浙江湖州高一期末] 下表为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成就统计表(部分),划线处所填内容正确的是 ( ) 时期 内容 备注 春秋 战国 ① 都江堰、郑国渠 测知二十四节气 秦汉 ② 提高播种效率 选种、育秧 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 隋唐 筒车 ③ 控制耕土的深浅 A.①刀耕火种 ②耧车 ③二牛抬杠 B.①铁犁牛耕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C.①刀耕火种 ②大镰 ③风力水车 D.①铁犁牛耕 ②耧车 ③曲辕犁 3.[2019·浙江1月学考] 敦煌出土的唐宋诗有云:“贫儿二亩地,干枯十树桑。桑下种粟麦,四时供父娘。”“妇即客舂捣,夫即客扶犁。黄昏到家里,无米复无柴。男女空饿肚,状似一食斋。”这反映出 ( ) A.中国北方常受饥馑的威胁 B.中国农村耕者无其田的现象 C.耕作技术没有革命性进步 D.耕织结构下农户贫困的情状 4.[2019·浙江4月选考] 一说“china ”的发音源出唐朝时期的昌南(今景德镇)。唐朝昌南除出产青瓷之外,名列前茅的瓷器还有 ( ) A.粉彩瓷 B.黑瓷 C.青花瓷 D.白瓷 5.元代王祯《农书》记载:“冶铸者为排以吹炭,令激水以鼓之也……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该记载反映了 (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水利工程的兴修

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的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流动为商,坐地为贾。) (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商业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金银成为货币。(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吕不韦资助嬴政他爹。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一字千金,) (5)秦朝:颁布管理“市”的法律。 (6)汉朝:县以上设置管理“市”的机构,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7)南北朝:出现“草市” (8)隋唐时期:外国商人来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邸店、柜房、飞钱。 (9)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出现纸币,集镇、夜市、草市兴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还在固定区域,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现在我们把购物叫买东西跟这有关系。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做生意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官员,他们有特权。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10)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11)明清时期:江南商业市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化趋势(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四大商业名镇位于交通

1高中历史: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训练卷(一) 教师版

第一单元训练卷 历 史 (一) 第Ⅰ卷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炎帝是我国传说中的英雄,又称神农氏。据传他使用“焚林而田”的耕作方法,还发明耒、耜等生产工具。这些传说 A .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 B .可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 C .证明了炎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 D .是一种没有任何史料价值的想象 【解析】根据材料炎帝使用耕作方法和发明生产工具的传说,可知炎帝在早期农业领域里作出的贡献,折射出中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故选A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不能作为中国原始农耕的直接证据,排除B 项;关于炎帝的传说只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并没有考古学发现的实物依据作支撑,并不能证明炎帝的真实存在,排除C 项;炎帝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关于炎帝的众多传说对于研究早期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排除D 项。 【答案】A 2.据记载,西周时期,在春耕前,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这反映了 A .周天子拥有绝对权威 B .中国古代重农思想盛行 C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 .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周天子会率领诸侯亲自耕田,举行籍田的耕作仪式,寓意敬天保民。这一礼仪在《国语》、《汉书》、《唐书》中均有记载。后来,这一礼仪逐步成为一种国家礼仪被历代王朝延续”可知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农业生产,体现了重农思想,故选B 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A 项; 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 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抑商的政策,排除D 项。 【答案】B 3.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西汉五个经济区的分布如图1所示。 图1 由此可知,西汉时期 A .江南地区的开发尚未开始 B .关中地区经济发展最迅速 C .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 D .各地区间呈现孤立的状态 【解析】仔细观察图1可知,西汉的五个经济区大多集中在黄河流域,因此可以看出当时黄河流域的经济地位突出,故选C 项;从图中可以看出,江南地区已有经济区的分布,说明西汉时期江南地区已经得到开发,排除A 项;图中只能看出当时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布情况,但无法看出各地域经济发展的速度,排除B 项;由图中可以看出,华北一带的两个经济区是有重合之处的,说明各地区并不是呈现孤立的状态,排除D 项。 【答案】C 4.汉魏之际,岭南一带是南方相当落后的地区之一。南朝时期,政府规定该地区因地制宜地缴纳贡赋,此地也逐渐实现粮食自给;到隋朝时,岭南“多以盐、米、布交易,俱不用钱”。材料主要表明 A .岭南得到了发展但仍然比较落后 B .岭南地区的农、商业进步明显 C .政府扶持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D .南方经济开发的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根据材料“汉魏之际……南朝时期……到隋朝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岭南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依旧比较落后,故选A 项;“农、商 此卷只装订不 密封 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示范教案(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从容说课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课,分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第一目“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讲述了先秦商人的出现和商业活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古代商业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的发展情况,这一目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商业的早期特点。第二目“宋元商业的繁荣”则着重介绍宋元时期商业相对隋唐时的突破性发展,极力突出中国古代商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盛况。第三目“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以两大商帮为例,侧面阐明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介绍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2.掌握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相对于隋唐时期的重大突破,分析这一突破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3.掌握徽商与晋商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剖析各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方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历史发生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鉴赏艺术品中突现探究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内容来分析问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归纳和运用;让学生在比较和归纳中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今社会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占领市场争取更多的顾客,许多商家不惜重金做商业广告。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广告是无孔不入。大家能列举现代商业社会中几种重要广告形式吗? 生:现代社会主要广告形式有:电视广告、大大小小的广告牌以及报刊杂志广告等。 师:这位同学所列举的确是现在人们做广告的主要形式,不过我们要明白,广告并不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 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经济2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2 选择题 [2012·南京]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耕村落遗址之一,其原始居民 A.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B.生活在北京周口店 C.住着干栏式的房子D.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2012·鸡西]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你能从哪个选项中找到证据 A.蓝田人遗址B.大汶口遗址C.半坡遗址D.河姆渡遗址 [2012·聊城]“稻花香里话丰年”。据考古发现,下列原始居民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2012·烟台]文物是鲜活的历史。下列文物反映了商朝手工业发展水平的是 ①兵马俑②司母戊鼎③彩陶④四羊方尊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②④ [2012·苏州]图片与文字一样承载着历史,一图胜千言。关于下列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较为准确的是 A.聚族而居B.原始农业C.贫富分化D.采集狩猎 [2012·山东临沂]今浙江省的乌镇(右图),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有着“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美誉,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国家首批AAAA级景区。在东晋、南朝时期,该镇及其周围地区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是 A.以种植水稻为主 B.以种植玉米为主 C.以种植小麦为主 D.以种植棉花为主 [2012·汕头]中国银行行徽(下图1)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 古代的一种钱币(下图2)。这种形状的钱币最早在全国 统一使用是在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图1中行行徽图2 古钱币 [2012·浙江]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B.C.D. [2012·成都]图1反映了秦朝建立之初,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的统一货币政策。图 中方框空白处应为 A.“半两”钱 B.刀形币 C.铲形币 D.“五铢钱” [2012·滨州]秦朝咸阳的一位粮食商人,要购进一批小米。结账时,这位咸阳商 人应该用下列哪种货币支付货款 A B C D [2012·毕节]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由于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它”是指我国古代的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2012·山东泰安]后人写诗“始知事太守,伯禹亦不如”,赞扬李冰的功劳胜过大禹治水,这是因为李冰A.发明了望、闻、问、切“四诊法” B.修筑了都江堰,造福于民 C.发明了铁农具和牛耕 D.进行了变法,推动了历史前进 [2012·山东临沂]2012年大运河(右图)保护和申遗(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于3月29日在江苏开幕。会议指出:目前,大运河申遗已进入关键阶段,国家文物局也 将其作为近期中心任务。这里的“大运河” A.以天津市为最北端 B.与隋朝大运河完全相同 C.在唐朝时开凿贯通D.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012·山东泰安]唐朝诗人皮日休赞颂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 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作 用是 A.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文化交流 C.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 D.加强了民族融合 [2012·福州]以洛阳为中心,北达琢郡,南至余杭的古代工程是 A.都江堰B.长城C.灵渠D.大运河 [2012·鸡西]“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这是古人在赞颂隋朝大运河,它的中心是 A.江都B.涿郡C.余杭D.洛阳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矿区中学李雪燕 一、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分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经济不同特点,概括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商业与城市作为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难点:宋代前后“市”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用)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市”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呈现: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 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 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区别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 市。 让学生理解古今 城市的不同。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 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 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 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 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最 盛”……夜市直至三更才结 束,五更又开晓市…… 提问:分析上述材料,从 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 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 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变 化,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空间间限制被打 破。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 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王建 材料二:夜市卖菱藕,春船 载绮罗—晚唐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 什么发展变化? 提问:北宋较之于唐朝, “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反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启发 引导下思考回答问 使学生认识“市” 的种类变化。 使学生认识“市” 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同步测试:专题一 、一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一、单选题 1.自从秦国商鞅变法后,“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则父在而子分居,财产独立”就成为习俗,汉代以后一直通行“兄弟均分遗产”,由此内生为千百年来中国家庭的一种制度文化。该制度文化存在的主要意义是 A.推动了男女平等观念的逐步形成B.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C.解决了传统家庭内部复杂的矛盾D.促进了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增长2.据学者研究,直到唐朝,穷民一直被称作“贱民”或“奴婢”,是一种“私”现象。可是到了宋代,基本上全部作为佃户良民登记。这表明 A.宋朝彻底废除了奴婢制度B.自耕农家庭得到政府保护 C.经济繁荣促进人口增长D.赋税减轻,隐匿人口现象消除 3.剪纸是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它所表现的内容多与农村生活相关。如图剪纸最能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4.河北石家庄市庄村赵国遗址出土大量农具,其中铁农具占全部农具的65%。在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便占全部农具的85%以上。这组数据反映出战国时期 A.东北地区农业水平高于华北地区B.精耕细作农业已经形成 C.铁农具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D.中国全面进入铁器时代 5.战国时期,一个五口百亩之家,每年收获的粮食,除去什一税和口粮,所剩无多,远不足以应付家庭的正常开支,生活过得非常艰苦。五十岁以上的可以穿丝,七十岁以上的可以吃肉,全家可以吃饱饭,这是孟子所期望的他那个时代小农之家所能过上的最幸福的生活。上述情形的出现 A.促使小农普遍使用铁制农具B.推动小农生产耕织结构的形成 C.加剧当时人地关系紧张局面D.引发农业生产技术根本性变革6.“1956年在天津市东郊(今东丽区)张贵庄附近发现了一处古墓群,出土了包括兽骨、陶器、铁锛(一种工具)在内的大批珍贵文物。”(《历史地理学的视野》)侯仁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