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轴对称图形》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会判断轴对称图形,能找出对称轴。

2.通过自我实践、小组合作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观察、讨论、创作,使学生充分感知数学美,激发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用学生喜欢的事物、人物创设课堂情景,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积极探索新知。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孩子们十分喜爱的漫画人物——三毛,创设情景:黑板上画一个缺眼睛,少耳朵的三毛,请学生画出来。孩子们都踊跃地上黑板添眼睛,画耳朵,可其他同学总觉的不满意,其中一位同学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于是邀请她介绍经验。

生:耳朵和眼睛都要一样大小,都要互相对称。学生从画三毛头像中意识到“对称”二字,为学习新课作铺垫。

二:联系生活,引导探究。

电脑演示:飞机、机器猫、蝴蝶、京剧脸谱、建筑物等轴对称图形。学生哗然,十分欣赏,气氛十分活跃,纷纷谈各自感受。

生A:这些图片我都很喜欢,但我比较喜欢机器猫、蝴蝶的图片,太漂亮了。

生B:我喜欢蝴蝶,颜色鲜艳,而且左右对称,看了很舒服。

生C:有一部分的图片,如蝴蝶、京剧脸谱都是左右对称的。

生D:很多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美。

师:的确是的,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很漂亮,你想自己制作一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吗?试一试。同桌两人合作画画,有的学生直接在纸上画;有的学生先画一半,再画另一半;有的学生把纸对折再画;有的学生用剪刀剪……方法各异。制作完毕,把部分学生的作品展示,并介绍制作的方法和过程。并让学生谈谈这些作品共同的特点。

生E:两边都对称。

生F:这些作品都可以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完全重合。

师:那老师也来试一试,把纸对折,用手随便撕了一个图形,问学生这个作品是否有那样的特点。

生齐答:有。

师: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我们叫它轴对称图形,你知道中间这条直线是什么吗?

生: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师:让我们带着学到的新知道再来欣赏一下刚才的图形,找找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再次欣赏,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轴对称图形的美有了更深的体会。师:生活中还有这样的图形吗?用你们的眼睛去发现、去寻找。

生A:蝴蝶、飞机都是轴对称图形。

生B:京剧脸谱也是轴对称图形。

生C:窗户、桌子、椅子、汽车……都是。老师的衣服,还有我的脸也是。

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老师笑着问:“那你脸的对称轴在哪里呢?”学生很仔细的从额头一直画到下巴,样子十分可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了许许多多的轴对称图形。深刻地体会生活中充满着有趣的数学知识,也深深的体会到数学原来是这么美的。学生也从已学图形中找到了轴对称图形,老师趁热打铁组织讨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学生分组研究,师生交流。在离下课大约还有十分钟左右,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轴对称图形,学生有画画,有剪窗花,剪字。。。等等,并积极的把作品展示给同学看,足见他们这堂课是多么的有成就感啊。

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y=Asin(ωx+φ)函数图形的性质 数学+赵虎+作业 姓名:赵虎张掖中数5班 一、学习目标与任务 (一)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通过“五点作图法”找出函数y=sin x到y=A sin(ωx+φ)图象的变换规律,再抽象的概括出函数y=f(x)到y=f(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 (2)会用“五点作图法”画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进一步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函数y=sinx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让学生体会到由简单到复杂,特殊到一般的化归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经历对函数y=sin x到y=A sin(ωx+φ)的图象变换规律的探索过程,体会数形结合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 (2)领悟物质运动具有规律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唤起学生追求真理,乐于创新的情感需求,引发学生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二)学习内容与学习任务说明 学习内容: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四)人教版第42页至第55页的内容。 学习任务:完成y=sin x所学知识的铺垫,思考除了标准正弦函数和标准余弦函数外还有没有其他的三角函数,并通过“五点作图法”学习y=sin(ωx+φ)的性质,学会三角函数异名函数之间的转换。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用参数思想讨论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变换过程; 学习如何将一个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简单问题的方法. ◆难点:参数ω对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的影响规律的概括。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习者为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本单元前面的学习时,已经学习了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以及函数图形的做法,此节内容是对它们的延伸及普及。 四、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设计

信息技术与数学结合的心得体会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结合的心得体会 运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它能变静为动,变复杂为简单,变难懂为易懂,以直观形象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的课程整合,是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课程中,超越不同知识体系而以关注共同要素的方式安排学习的课程开发活动。教师利用电脑对图形、数字、动画乃至声音、背景等教学需要进行综合处理,使得易于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能利用计算机提取资料、交互反馈、进行自学,让数学中的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方向。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之所以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怕学,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抽象性和严谨性所决定的,再者 就是受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在信息技 术的教学环境下,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不仅 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 软件,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 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 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风光,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例如教学《认识角》,教材只借助钟面指针、扇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角?这样让学 生对角有了初步印象后,教师再通过课件演示从实物中抽象出角,让学生观察 角有什么特点?然后在屏幕上显示一个亮点,用不同颜色从这一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烁着这个亮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看后马上能悟出角 是怎样形成。再分别将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移动,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种角, 让学生认识到角的大小跟两条叉开的大小有关。然后再出示两个角一样大,一 个角的边很长,另一个角的边很短,让学生猜猜哪个大,哪个小,很多学生都 说边长的那个角大,通过课件演示把两个角叠在一起,学生发现两个角一样大,从而引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通过这样动态显示,将那些看似静止 的事物动起来,化静为动,使学生获得正确、清晰的的概念。有效地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对更乐意学数学。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是满足学生求知欲的重要手段,对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至关重要。学生可以从中获得巨大的满足感、兴奋感和好奇心,并焕发出内在的生命活力。因此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 中。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 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课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 ——“射线、直线和角”课例 【背景理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要重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考虑计算机对数学学习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这不仅是数学课程改革需要坚持的一个理念,也为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学教学的改革指明了方向。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应结合小学数学本身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及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要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来做“数学实验”,而不仅仅当作演示功能。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 那么现行小学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有机选择和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整合?笔者认为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努力做到“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素质。”下面以“射线、直线和角”的教学为例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课例描述】 一、认识射线和直线 1、(课件显示)一条线段,师:认识它吗?关于线段,你知道些什么? 2、认识射线。 (1)由线段引出射线。 (课件演示)如果去掉线段的一个端点,把线段的一端进行延长,请你想象一下,可以延长到哪里?用手比划一下。能再延长吗? 如果一直这样笔直的延长下去会延长到哪里?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 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2)说特点。 射线很特殊,它和线段相比,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师小结: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课件显示点与线) (3)找射线 师:那么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近似地看成是射线?(电脑列举各种光线实例) (4)画射线。(课件演示) 3、认识直线。 我们已经认识射线了,那你心目中的直线是怎样的?请你把它画出来!同桌互相看看,你们画的直线一样吗?谁愿意上来展示一下你画的直线?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元教学设计 1教学内容及目标1.1教学内容的阐述接发车作业为《车站信号及维修》课程中实操项目之一。本设计内容重点为熟练地接发列车作业,难点在于严格规范的操作,同时课堂应具备以下特点:①操作性课程需要演练环境;②需要学生小组合作;③学生间需要交流经验;④评价要客观;⑤课后需要巩固练习。传统教学中教师针对书上内容满堂灌,让学生凭空想象操作过程;学生间没有交流,只有无操作性的小组;评价采用理论课评价方式:考勤、表现、作业等,流于形式;课后练习更是空白。对此,本设计充分利用学校校园网络作为平台,建立教学资源库,结合实训室设备、录播系统、视频等信息化手段,很好地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的难题。 1.2教学目标的设置 知识与技能目标:①理解接发车作业操作标准;②掌握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接发车作业的操作标准完成接发车作业,这也是教学的难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增强安全意识,养成认真、负责、严格的学习作风;②学后自测,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③小组互评环节,培养客观公正的态度。 2教学过程的设计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以模拟实践为载体,任务驱动为主线,利用行车调度综合实训室、网络、视频等信息技术,将2课时的教学任务设计为8个过程环节。 2.1课题引入 在有山有水的实训室中,人操作,车能动,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问动车如何跑起来,围绕这个主题,借助实训室软件及沙盘系统,学生两人一组,使用一台计算机操作一个车站,以“玩”的形式开展探究的学习,解决学生面对学习的心理负担,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条件。

2.2知识构建 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师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满足学生的心理成就感,引导学生归纳出本次课的知识点,达到了优良的学习效果。借助校园网络平台教学资源库形式,便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也有利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3视频观看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操作规范吗?现场的工作人员是如何操作的呢?为学生播放接发车标准规范视频,引导学生模拟操作。 2.4操作训练 规范的接发车作业是本次教学的难点,充分利用实训室设备解决演练环境的问题。同时利用实训室内录播系统对学生操作进行记录,便于教师了解整个实训室学生的操作情况。另外通过录播系统学生可随时观看自己的操作过程,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2.5评价环节 评价在操作型的课堂中,往往流于形式,而借助实训室录播系统,学生观看各车站小组的操作视频,以此为依据结合评价标准开展自评、互评。使过程性评价更合理,让学生“听得见,看得见”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观看录播视频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了解同学,取长补短;通过评价机制,培养学生客观公正的态度。 2.6知识测试 传统教学中采用纸质测试题,不能及时反映学生的掌握情况。本设计借助校园网络平台进行网络自测,很好地解决了该难题,便于教师快速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2.7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有两方面内容:交流体会、布置作业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6818419217.html,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分析 作者:陈彩军 来源:《新一代》2020年第03期 摘要:目前课程改革正在进行中,课程整合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正在开展,而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尤其是如何与学科有效地进行整合成为了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信息技术在学科课程中的有效运用能促进变式教学,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本文就如何开展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教学的整合作了一些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信息技术;整合;创新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我认为是指在教学过程,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相应教学任务的一种新教学方式。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信息技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传媒方式向学生传递信息。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思维、拓展学生想象力,而且作为教学信息的传输渠道与载体,其容量大、效率高、节省教育投资,使其成为目前教学技术手段主流的原因。 一、优化数学的教学过程,攻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突破重点和难点知识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才可以击破难点是每一个数学老师都关心的重点问题。现代教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以动画、声音等形式变得更加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加直接地感知和理解教学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之间内在的规律,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的知识结构。如在小学一年级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有一处题目是让学生计算按照一定规律叠放在一起的正方体总共有多少个,很多学生都没有办法计算出底层那些看不见的正方体的数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使用计算机技术将放在上面的正方体一个个挪开,摆放在下面的正方体就会呈现在学生的眼前。然后老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几种不同摆放模式的演示,学生就能够比较好地掌握计算正方体的方法,学生的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养。 二、对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行展示,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意识 数学知识的学习一定要展示形成的过程才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对知识形成过程进行演示,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的一般规律,将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公式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进而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的知识》这一节课程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课件闪动长方体的各个面、顶点和棱,让学生明确长方体各个部分的名称。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通过自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 摘要: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教学;融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与教师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们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手段。其实,一提到现代信息技术,人们会自然的想到多媒体教学,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主要体现。传统教学手段仍发挥着特定的功能,再加上现代信息技术这一现代教学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课堂效果,但不是说,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越多,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我们教师应充分挖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在运用这些资源时,应有所取舍。因为,这些资源是为不同的人准备的。我们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一定学习特点的学生。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资源时,要贴合我们自己学生的特点。如果统统采用“拿来主义”,不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还会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对学习失去兴趣。所以,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自己所教的学科特点,以学生为本,在利用传统教学手段的同时,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真正让它发挥最大的优势,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下面,我来谈谈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方面的融合运用。 一、信息技术要和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 数学是一门推理演绎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学科特点。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强调以数学基本概念、原理为骨架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追求绝对的逻辑化、形式化。因此这样的教学往往以“会解题”为终极目的,很少站在数学思想、数学文化和数学审美这一层面上,充分体现和展示数学课程对人的品性和人格养成方面的育人功能。 信息技术可把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充分地展示给学生,如通过生动的视听创设情境进行概念教学,使某些抽象的概念几何化、直观化;通过动画表现出一般与特殊、运动与变化,让学生领悟解题教学中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概括地说,数学学科“融合”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化”能力过程中,既要重视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技能,也要不断追求方法技能的观念化、策略化,甚至于哲学化。使学生不仅更快地掌握基本技能,而且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模式,塑造健全的精神品格,而不是将数学教学的目标固化于“会解题”。 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环境,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现实” 我们赞同这样的观点,引入一个新概念,却缺乏足够的具体事实作为基础,或者反复介绍一个概念,却没有具体的应用,这都无法使学生产生求知的冲动;过早地形式化不可能有效果,而过早地抽象化也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因为他们希望知道这究竟有什么用处,又为什么是互相关联的[4]。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现实”,因材施教,利用多媒体信息集成技术、超文本技术、网络传输技术,构筑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指导学生在“现实”中自主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技能,形成数

江苏初中信息技术上册(123单元)教案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第1单元第1节第1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创新与行为: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想到了什么。 ●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摄像机、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正因为如此,信息的来源很多,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很多,让我们通过下面的探究活动,体会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以及如何科学地选择获取途径。 探究学习:假如我们想知道室外的气温,有多少种途径呢?它们各自的操作步骤又是什么?所获取的气温精确度如何?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 临南马坡学区巩立峰 小学数学是逻辑性和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可以在二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结合新教改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迈上新的台阶。 一、运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使传统教学手段和信息技术优势互补 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有以下四方面的作用: 1、在概念教与学中,提供感性材料,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突出概念本质属性,在概念的建立和运用两个环节上,突现由具体到抽象的过渡。例如:教“时、分、秒”知识时,学生对时、分、秒的关系理解不透,教师在采用多媒体课件时,快速模拟三针的运动过程,学生透彻地理解了三者的关系,收到很好的效果。 2、在几何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演示课件或学习课件,为学生提供感性材料,呈现抽象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如:圆柱体积的教学,学生对于公式的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圆柱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于长方体。这里底面圆周长的“曲”变“直”的过程难于理解,运用课件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底面积和高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这种“化圆为方”的深刻表象使直观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达到抽象的心理转化。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辨别——分比——概括——演绎——归纳的过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在生动的信息学习环境下,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充分地发展。 3、在应用题教学中,首先能使应用题的呈现形式多样化。应用题除了用文字呈现以外,在生活中更多地呈现在具体的事情中。如:谈话的形式、故事、表格、活动场景、童话和图画等,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很容易实现。其次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较复杂的数量关系,启迪学生的思维过过程,达到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灵活地解决问题。如:在教“相向”“相背”运动的应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地教学设计课题

利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的设计 ——《年、月、日》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信息技术在整合中的定位非常明确:“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容以及教育学的方式产生重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本节课我努力体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教与学,力争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善。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教学容的呈现方式。 学生的数学学习材料,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容的呈现也要采用不同的方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本节课中,我把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制成了网页,丰富了教材容。学生结合年历,浏览、阅读网页,在短短6——8分钟对年月日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在展示大小月的由来这一环节中,我是通过动态的故事画面,使学生轻松记住了7个大月,4个小月和特殊的2月的由来。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年月日学生很熟悉,但是年月日的形成学生并不熟悉。教师通过播放展示性课件,让学生观察动态的画面,清楚了地球绕太阳一周是一年,月亮绕地球一周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周是一日。平、闰年的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通过课件展示,图文并茂地展示“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道理,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例如学生操作网页,结合手中年历自主浏览、阅读,小组交流。在练习时,我把主动权留给学生,可以自主在电脑上答题,勇闯难关,也可以浏览年月日的其它知识。另一方面是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在探索四年一闰时,学生看1993年—2004年2月份年历,填写统计表,找出其中的平年闰年,发现规律,得到判断闰年的方法。 4、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善师生、生生的交流、互动方式。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里程中的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人生中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的构成部分,在智力发展、情感沟通、人机交互中实现着多种需求,并能使潜能得到发展。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学网页、教师展示课件、学生网上勇闯难关或浏览有关年月日其它知识等方式,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不但消除学生紧感、焦虑感,还能让他

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 秦皇岛市抚宁县台营镇柳各庄中学柳会国信息技术不仅引起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变革,也对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理论、教育模式等都将引起更深层次的变革,因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那么,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应遵循哪些原则?如何操作?下面,本人结合对中学教学的实践来谈谈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数学学习的发现、探索的教学过程的原则。 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强凋对数学知识的探索;强调对数学知识应用;强调对数学知识的迁移。其目的是使学生的数学学习始终处于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方式提出问题、探寻解决方法、解决问题的自主的、动态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是从自己的认知基础出发依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数学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数学是无法灌输的,是难以讲授的,只能依靠学生的主动参与才能学好。因此,在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的整合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所有学生着想,结合不同程度学生的基础、能力,

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从数学教学中寻找切入点,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更为宽广、有弹性且具有创意的学习空间,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基于资源及交流讨论的全新教学方法得以实施。 (三)、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知识学习和创新精神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把知识学习与创新精神相结合,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而信息技术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它为数学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的自主性、研究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由于有了这种支持,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同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与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对已有的知识从多角度去思考与再认识,从而产生新的知识。 (四)、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认知工具原则。 信息技术的教育已经不再局限于扮演以往的角色:教育素材的提供者,或是模拟教育者,或是练习机器这样一个相对被动的角色。在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应让学生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数学知识所需信息、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就象使用铅笔、橡皮那样自然,而且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 (五)、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 整合不是否定过去,而是要融会贯通,要把计算机与传统教学完美地整合在一起。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传统教学与计算机手段”的作用和关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取长补短,把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美结合起来。 二、基于以上初中数学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遵循的原则,根据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汇编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案例 《统计》 一、教学背景: (一)、教材内容及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要求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是信息技术课程和其他学科双赢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日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特别是对数学来说,由于数形结合思想的特点,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P.93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数学课程改革下的一个新内容,它重视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初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还通过统计学生喜欢什么娱乐项目、统计喜欢哪种水果等,使学生在玩中体验到统计的用处确实很大。 (二)、学情分析: 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对去公园玩这些生活经验都很熟悉和感兴趣,对涂色也很感兴趣,因此,选取了这些内容让学生统计,并对统计图进行涂色,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对数据收集、比较多少也比较熟悉,并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但对数据的整理、描述比较难掌握,要让学生在玩一玩、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中掌握这个知识难点。 二、设计理念及意图: 本教学设计为了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竞争和环保意识、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在玩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里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以达到充分发挥自主能动性的目的。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初

信息技术单元教学设计修改版

课题: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下册《争当小编辑》单元教学设计 设计人:九江镇南畔华光小学 一、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与四年级上学期的学习,学生们掌握了一定的电脑基础知识,对windows的基本操作已有所掌握,学会了输入中英文字,会网上搜索等,为本单元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本单元的学习是这学期的开学第一单元,也是对word的初步认识,对电子报刊的初步认识,幸好,在三年级下学期,学生们已接触过windows的写字板,并会用写字板制作简单的旅游海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报刊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且由于有写字板知识为基础,学生对WORD的学习也不难接受,且在四年级上学期学生曾制作旅游海报,学生们曾试过在网上查找图片,所以,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1、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 学生是在具备简单的文字处理能力并能够利用计算机来制作一些简单的电子作品的基础上开展本单元的学习。本单元将会让学生认识到一位新朋友——“Word”,初步体验到这位新朋友给它们带来的新惊喜,学会利用它来修饰和排版文章,对图片进行简单的处理等操作,充分感受这个文字处理软件的优越性。通过与“写字板”的对比,发现各种软件间相互的共性。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会了Word的一些基本操作,为展开下一单元的报刊制作活动作好铺垫。 2、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第15课:《应聘小编辑》40分钟完成。 第二课时:第16课:《“打扮”文章》40分钟完成。 第三课时:第17课:《给文章加插图》40分钟完成。 第四课时:第18课:《处理文章中的插图》40分钟完成。 3、单元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Word的窗口组成。 ⑵学会利用Word打开和保存文档。 ⑶学会文字的修饰和排版。 ⑷学会设置文章的分栏。 ⑸学会设置文章的段落格式。 ⑹学会插入图片及设置图片的文字环绕方式。 ⑺掌握利用图片工具栏简单处理图片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掌握Word各个工具栏的使用方法。 ⑵能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综合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互帮助的精神。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浅谈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发表时间:2014-04-02T14:46:03.843Z 来源:《新疆教育》2013年第4期供稿作者:路素阁[导读]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河北省邢台市桥东区第三中学路素阁 教师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创造性设计,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特有功能,把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学科特点结合起来,可以使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样化、视觉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数学思维的过程和实质,展示数学思维的形成过程,使数学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数学信息技术1 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时间有限,持久性差,会影响到课堂的学习效果。教师是教学工作的服务者,教师有责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开放、富有情趣的学习新知识的探究氛围。电教媒体具有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图、文、声并茂的特点以及悠扬的乐曲、生动的画面,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我借助微机展示“圆圆的落日慢慢地沉入黄河之中”的动画图片,从而展现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通过欣赏美轮美奂的景色,学生大胆猜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营造了探索问题的氛围。学生把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紧密联系,逐步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更多的技能技巧,同时也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从而在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加以解决,达到“乐学”的目的。 2 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索、自主建构,形成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信息技术的融入有利于创设新颖的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将从教师讲授为主转为以学生动脑动手自主实验研究、小组学习讨论交流为主。中学数学实验由于受到实际器材的限制,有些实验往往只能是“纸上谈兵”,很难在真实的环境中展开。而信息技术可以把数学课堂转为“数学实验室”,对一些几何量(包括动态图形的几何量)进行及时的度量和计算,于是许多图形的几何性质、某些条件对图形性质的影响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了。 例如,在探索正比例函数中y 随x 变化的规律时,可以演示几何画板课件———正比例函数的图像:k 任取不同的数值,观察图像的位置,给出图像上任意一点测量出此点的坐标,拖动此点变换它的位置。 观察此点的横纵坐标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究、讨论、归纳出正比例函数的性质。几何画板课件的演示,可以帮助学生在动态中去观察、探索和发现对象之间的数量变化关系与结构关系,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变抽象为直观,形象展示了“形”与“数”的转化。 3 巧借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发现式学习信息技术的丰富资源,能为数学教学提供并展示各种所需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能创设、模拟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比如初三几何“探究性活动:镶嵌”,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为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教师投影“美丽的镶嵌世界”,把学生引进一个五彩缤纷的图案王国之中,并提出探究的各种问题;第二阶段为实践体验阶段,学生利用校园网资料,搜集一些平面镶嵌图案,在教师的启引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探究各种问题,并总结规律和归纳结论;第三阶段为表达交流阶段,每组学生把探究成果贴在“我的成果”目录中,互相交流,对比,归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提供了边长相等的3~2 4 边正多边形,配上不同颜色,鼓励学生设计一、两个地板的平面镶嵌图。课堂气氛顿时高涨起来,学生经过设计、复制、粘贴、组合,排列出的图案千姿百态,有些图案大出教师意外,很有创意。由此可见,丰富的信息资源,开拓了视野,激活了思维,增强了想象,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 上网查阅资料,让课堂跨越时空界限计算机和互联网蕴涵了无穷的学习资源,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这一强有力的工具去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使他们乐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比如学习统计知识时,教材中呈现的数据反映了近几年来我国经济领域的飞速发展情况。这些内容在互联网上都能查阅到(可以直接进入国家统计局网站),可以让学生自己到网上去查一查相关的数据,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正是这样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中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 当然,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并非强调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计算机辅助教学,它只可巧用,不能滥用。正如《数学课程标准》所指出的:我们不提倡用计算机上的模拟实验来代替学生能够从事的实践活动;我们不提倡利用计算机演示来代替学生的直观想象,来代替学生对数学规律的探索。“凭风巧借力,送我上青云”。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只有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才能使二者的有机整合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达到优化数学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目的。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 人类正步入一个全新的技术发展时期,新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世界化的时代,而信息技术正在编织一个覆盖世界的教育网络,一场静悄悄的、意义长远的教育改革正在席卷全世界。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而另一方面“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的应用”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促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表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如何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在创设教学情境、提供替代经验、搜集、处理和利用信息,展示事物的结构与运动,引导动手操作设计,强化自主反馈调节,激发创造与探索等方面,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把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我多次努力尝试,将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结合,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大的方便。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创设教学情境,激 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对某方面有了兴趣,就能主动的、专心致志的投入到探索学习中,从而有效地使用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二年级教学中“求

比一个数多几”和“比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对比课时,我先通过大屏幕把课前用POWER POINT制作好的森林运动会的场景展示给学生:画面中有茂密的森林、有艳丽的鲜花、有形态各异的小动物,都以孩子们喜欢的卡通形象出示,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兴趣。接着说明森林运动会第一个项目是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小熊做了29道,小象做了15道。学生既明确了要求,又被森林运动会上小熊和小象比赛速算深深的吸引住了。在这个情境中我提出问题:小熊比小象多做几道题?学生通过计算得出了结果。我又问小象比熊少做几道题?很快也得出了结果。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比较两题发现:虽然问题不一样,但计算方法和结果却一样。得出这样的结论后再出示例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两题有中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引导学生综合思考找出两题中的联系并协助学生分析应用题的结构,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找出一种解答这类应用题的简单方法,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有得还写写画画,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教师提练总结出两题实际上都是已知甲、乙两个数,求多的部分或少的部分也就是差。把复杂的问题简化为如下的结构图: 甲数 乙数多的部分差 少的部分 并用幻灯片的形式分步出示,形成上面的结构图,以直观的对比加深

小学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7的乘法口诀》 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为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的乘法口诀》一课。 一、教学分析 乘法口诀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学生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教材内容的呈现是在学生学“1—6的乘法口诀”以后。由于他们已经具有学习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所以教材的呈现形式没有给出一个完整的乘法算式和一句完整的口诀,意在让学生主动探索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体现了提高学生学习独立性要求的编写意图。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经历7的连加过程,得出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能正确计算7的乘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认识7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推理,编制和掌握7的乘法口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能用7的乘法口诀正确计算7的乘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熟记并利用乘法口诀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在深入钻研与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依据《新课标》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力求创造性地开发课程资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已有的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知识迁移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完成对7的乘法口诀的探究、编制,在初步经历“观察、尝试、

操作、交流、欣赏”等数学活动中形成相关的活动经验,体验数学创造的乐趣。在课堂上,力求创建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课堂文化,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扎实有效。在推导7的乘法口诀和讨论怎样记忆时分别运用直观演示、实践探索、观察比较、演绎概括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学法] 让学生自主参与编制乘法口诀的活动,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掌握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利用相邻乘法口诀间的联系来理解并记忆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习用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推理及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态度,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过程 基本教学模式可以下图来表现: 教学流程图:

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案例

学科领域:(在相关的学科复选框内打勾) √ 思想品德 √ 音乐 化学 √ 信息技术教育 语文 √ 美术 生物 劳动与技术教育 数学 外语 历史 其他: 体育 物理 地理 √ 研究性学习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1、文件夹的新建与重命名 请自学这部分教材然后思考: (1)如何新建文件夹 (2)如何在D盘上建立以自己姓 名命名的文件夹 巡视观察,解决个别问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情况布置不同层 次的任务,要求学生自主学生,突出 以学生主体,教师为主体双主教学策 略。 分组完成任务 以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发现问题,及时提出, 共同解决问题。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夹建立方法 操作时注意:重名名操作时两次单击 和双击的区别,重命名前先切换汉字 输入法,然后再输入文件夹名字。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D盘打开它。 (2)单击“文件”菜单,新建文件夹 或者空白区点击右键选择新建文件 夹 (3)选择输入法,输入自己的姓名 注:当文件名输入错误时可选择右键 重命名即可 激发兴趣分组、分层自学2、文件的复制和选定 问题引入: 1、如何把这些图片动画放到自己的 电脑上?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文件, 并将他们复制到自己的文件夹中。 2、如何一次选择多个文件? 巡视,并解决个别问题。 对同学不断给予鼓励。 设计意图:在学习计算机操作的同 时,加强与多学科的整合,提高学生 综合素质。 四人为一组,分层自学、相互讨论, 并上机操作 积极在书中寻找答案,最后将文件复 制到自己新建的文件夹中。这样同学 掌握了文件(夹)的选定和复制操作, 逐步理解计算机管理文件的方法。 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表扬,同时找学生 演示文件复制和选定的方法 操作时注意:选择多个连续的文件和 不连续的文件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学习 成果,使同学有一种成功感。 每组的代表演示操作并总结: (1)选定第一个文件。 (2)按住CTRL键或SHIFT键选择其他 文件 (3)在选定区域内点击右键选择复制 命令,到目的地选择粘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