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400例心源性猝死病例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究心源性猝死的发病特点以及死亡原因。方法随机选择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过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研究,通过对相应临床记录资料的整理与非心源性猝死人群对比,分析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从而找出预防、减少该疾病的方法。结果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50~60岁,60岁之前,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60岁之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心源性猝死患者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比例為2.8∶1。本研究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占64%,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在死因明确的患者中死于情绪波动的患者占多数。结论心源性猝死患者(尤其是50~60岁)应当入院进行治疗,避免由于过度操劳等情况带来的情绪波动。

标签:心源性猝死;临床分析;病因;发病特点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心脏原因引起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患者丧失意识导致的自然死亡。心源性猝死具有死亡急骤、死亡出人意料、自然死亡的特点。研究发现,心源性猝死率和心血管病发病率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人数剧增,心源性猝死率也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心源性猝死作为一种突发性疾病,严重危害着患者的健康,由此可见,对其临床研究具有极高的价值。本文选择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探究其发病特点及死亡原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在2008年4月~2014年4月我院接治的400例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WHO关于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诊断标准(从症状开始到死亡时间间隔不超过6 h)[2]。上述患者的年龄19~75岁,平均(48.23±2.77)岁,其中男性患者296例,占74%,女性患者104例,占26%。为了准确地判断心源性猝死患者所患疾病特点,本文随机抽取我院同期间343例非心源性猝死患者进行对比研究,非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年龄24~68岁,平均(43.22±1.77)岁,其中男性患者201例,占58.6%,女性患者142例,占41.4%。分析心源性猝死患者在年龄、性别、所患疾病上的特点,探讨引发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整个研究在心源性猝死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找出所选患者的死因并做好相关记录。为找出患者的病理数据,需要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处理,按照国际通用的病例检测标准,首先对患者的心脏标本进行常规检查,相关医护人员使用手术刀在无菌操作环境下取出患者心脏左室前壁、乳头肌、左心耳、冠脉等部位,测量左心室壁的厚度,如果厚度>1.2 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