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技术.
消毒技术规范

无菌物品保存有效期 (1)使用棉布材质包装的无菌物品:保存环境能达到要求的有效期可 延长到14天;保存环境不能达到要求的各临床、医技科室,无菌物品存 放有效期7天。遇持续霉雨天气或沙尘天气保存期应缩减。 (2)使用一次性包装材质包装灭菌的无菌物品,保存环境清洁,温度 湿度相对稳定的条件下: ① 医用一次性纸袋包装的有效期为1个月。 ② 一次性使用医用皱纹纸、一次性纸塑包装袋、医用无纺布包装的有效 期为6个月。 ③ 硬质密封容器包装的有效期为6个月。 (3)无菌物品保存环境怀疑有污染、受潮或对灭菌包的包装质量产生 怀疑时,应停止使用并对包内物品进行重新清洗、包装和灭菌。 4、开放性储槽、器械盒等不能用于灭菌物品的包装。 5、灭菌器厂家指导意见与国家规范不一致时,遵循从严原则。
无菌物品的保存
一、环境要求 1、灭菌物品应存放在无菌物品存放间的存放架或存放柜内,存放架或 存放柜应便于清洁,不易生锈;保存环境应清洁、明亮、通风或有空气 净化装置,照明光线充足;温度低于24℃,湿度低于70%。 2、灭菌物品应分类存放,一次性无菌物品应去掉外层大包装存放,存 放位置相对固定,标识清晰;物品存放应距地面20~25cm,距墙壁 5~10cm,距天花板50cm。 3、手术室、治疗室、换药室等采用自然通风的,当通风不良时可使用 排气扇强制换气;无菌物品保存环境均应每日清洁,物体表面及地面湿 式擦拭,避免扬尘。 4、建立工作记录。
医用物品对人体的危险性是指物品污染后造成危害的程度。 根据其危害程度将其分为三类:
(1)高度危险性物品: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 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 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 心脏导管、植入物等。。必须选用灭菌方法处理。 (2)中度危险性物品: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
实验室如何灭菌,灭菌方法汇总!

实验室如何灭菌,灭菌方法汇总!实验室如何灭菌,灭菌方法汇总!食品论坛昨天消毒和灭菌是微生物实验技术中最基本的操作技术,因此从事药品生产、检验的人员均应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基本概念、两者的关系,各自的应用方法及其意义,操作时应严格执行相关的操作规程,一方面确保生产与检验工作的效果,另一方面也是对自身安全的保护。
消毒和灭菌的概念:1、消毒:指对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的致死作用,但不能杀死芽孢等全部微生物,因此消毒是不彻底的,不能代替灭菌。
凡用于消毒的化学药品称为消毒剂,因此人们也常称消毒剂为化学消毒剂。
2、灭菌:杀灭物体中所有活的微生物(含芽孢)的作用,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二、消毒和灭菌的关系1、共性:杀灭微生物以控制其污染和防止传播。
2、区别:消毒灭菌方法目前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多采用物理方法(如干热灭菌法、湿热灭菌法、过滤除菌法、射线杀菌法等)和化学方法(消毒剂、抗生素)两大类。
1.干热灭菌法干热灭菌法是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ºC~150º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达到灭菌目的的一种方法。
主要适用于不便在压力蒸汽灭菌器中进行灭菌,且不易被高温损坏的玻璃器皿、金属器械以及不能和蒸汽接触的物品的灭菌。
用此方法灭菌的物品干燥,易于贮存。
酒精灯火焰烧灼灭菌法也是属于干热灭菌的方法之一。
在进行动物细胞体外培养工作时,常须利用工作台面上的酒精灯火焰对金属器具及玻璃器皿口缘进行补充灭菌。
2.湿热灭菌法压力蒸汽湿热灭菌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灭菌方法。
它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
适合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金属器械、胶塞、蒸馏水、棉塞、纸和某些培养液的灭菌。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蒸汽压力一般调整为1.0~1.1kg/cm2,维持20~30min即可达到灭菌效果。
消毒与灭菌的定义

消毒与灭菌的定义消毒与灭菌是在卫生和医疗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都涉及到杀灭病原体和微生物的过程。
虽然这两个词经常被人们混用,但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从深度和广度的角度探讨消毒与灭菌的定义、方法及其在不同环境中的应用。
一、消毒的定义消毒是指将病原体和其他有害微生物的数量降低到安全水平的过程。
通过消毒,可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感染的风险。
消毒方法不会杀死所有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但可以减少它们到无害水平。
消毒的目标是在卫生条件下达到可以接受的微生物水平,以保护人体免受感染。
二、灭菌的定义与消毒不同,灭菌是指完全杀死或去除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病原体、细菌、病毒和孢子等。
灭菌过程不仅仅只是将微生物数量降低到安全水平,而是将其完全消除。
灭菌通常在医疗设备、手术器械、药品和实验室环境等需要高度无菌的地方使用。
三、消毒和灭菌的方法1. 物理方法:物理方法是通过物理性质或物理能量来杀灭或去除微生物。
其中常见的方法包括高温灭菌、蒸汽消毒和紫外线照射等。
高温灭菌是将物体暴露在高温条件下,通过破坏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蛋白质,达到灭菌的效果。
蒸汽消毒则利用高温蒸汽将微生物杀灭。
紫外线照射使用紫外线辐射来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从而达到杀灭的效果。
2. 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是利用化学物质来杀灭或去除微生物。
常见的化学消毒剂包括酒精、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和含氯漂白粉等。
这些消毒剂可以通过破坏微生物的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达到消毒或灭菌的效果。
3. 生物方法:生物方法是利用其他生物体来杀灭或去除微生物,常见的方法包括使用一些具有抗菌能力的微生物或酶。
使用产生抗菌物质的细菌来抑制其他病原细菌的生长,或使用具有特殊酶活性的生物杀灭对特定微生物有害的细菌。
四、消毒与灭菌的应用场景消毒和灭菌在医疗、餐饮、水处理、实验室等不同环境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医疗环境中,灭菌是确保手术器械和医疗设备无菌的关键步骤。
《消毒与灭菌技术》课件

医疗领域:用于手术器械、病房、 医疗废物等消毒灭菌
化妆品领域:用于化妆品生产、 包装、储存等环节的消毒灭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食品领域:用于食品加工、包装、 储存等环节的消毒灭菌
其他领域:如家庭、公共场所、 交通工具等也需要消毒灭菌技术
消毒与灭菌技术的注意事项和限制
选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根据不同的环境和物品选 择合适的消毒剂和灭菌方法。
设备:过 滤装置, 如滤膜、 滤芯等
应用:医 疗、食品、 饮料、化 妆品等行 业
优点:操 作简单, 成本低, 对环境友 好
缺点:过 滤精度有 限,无法 去除所有 细菌和病 毒
发展趋势: 提高过滤 精度,开 发新型过 滤材料
射线灭菌法
原理:利用高能射线破坏微生物的DNA和RNA,使其失去繁殖能力 优点:无残留,无污染,灭菌效果好 缺点:设备昂贵,操作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应用:医疗、食品、制药等行业的灭菌处理
添加标题
高温消毒:通过加热使微生物失 去活性
超声波消毒:利用超声波的高频 振动破坏微生物结构进行消毒
化学消毒法
原理:利用化学物质与微生物发 生化学反应,破坏其结构,达到 消毒目的
应用范围:医疗、食品、饮用水、 环境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常用化学消毒剂:氯、碘、苯酚、 乙醇等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消毒剂, 控制浓度和作用时间,避免对人 体和环境造成伤害
其专业水平和安全意识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化学灭菌法
原理:利用化学物质破坏微生物的细胞结构或生理功能 常用化学物质:酒精、次氯酸钠、过氧化氢等 优点:快速、高效、适用范围广 缺点: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影响
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技术

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技术一、微生物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用于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 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灭菌方法分为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叫做防腐剂。
无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二、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就是用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主要有热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电离辐射法、微波法等。
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是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法。
热消毒法(煮沸法 :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进行。
杀灭繁殖型细菌与病毒效果好, 对芽胞作用较小。
煮沸时间一般为 10~30分钟。
金属器械、棉织品、食具、玻璃制品等可用煮沸消毒。
但毛皮、呢绒和塑料制品等不能煮沸消毒。
热消毒法不适用于芽胞污染的消毒紫外线消毒法就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微生物诱变致死, 达到将被服中的有害微生物除掉的目的。
消毒用紫外线灯管有 15W 、 20W 、 30W 等规则。
瓦数代表灯管在 25~40℃时紫外线输出能量。
灯管寿命一般为 3000~4000小时, 超过此时限效果不可靠。
紫外线对一般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革兰阴性菌最敏感, 其次为革兰阳生菌。
但结核杆菌却有较强抵抗力。
一般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芽胞无效。
紫外线广泛用于室内空气消毒, 如手术室、烧伤病房、传染病房、实验室等。
灯管距地面约 2.0~2.5m 高。
每 10~15cm 2面积可设 30W 灯管一个,最好每照射 2小时后,间歇 1小时后再照,以免臭氧浓度过高。
灯管用铝制灯罩作反向或侧向照射,可用于有人在的条件下消毒空气。
对污染表面消毒时, 灯管距表面不超过 1m , 灯管周围 1.5~2cm 处为消毒有效范围。
消毒灭菌方法

• 传送带(仅适用于连续法)―――传送带的速度,在连续传送 干热灭菌系统中是十分重要的灭菌效果影响因素。目前大多数 干热连续法灭菌系统中已设有传送带速度控制器,但较少有速 度记录装置。由于传送带速度决定了物料经过灭菌器时所接受 的热量,所以其速度记录是证明灭菌器在控制状态下运行的基 本资料之一,生产工艺中亦有必要保存每次灭菌过程的传送速 度的记录。同时干热灭菌器的SOP,也应明确规定各种灭菌过 程传送带的运行速度范围,此运行速度范围应是经过验证确定 的。 • · 运行连锁控制系统―――干热灭菌器中连锁控制系统设有: 门连锁控制系统;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控制、停止传送带 运行的连锁控制装置等,以保证在任何情况下出现温度低于设 计要求时防止灭菌物品在低于灭菌温度的情况下通过灭菌器。 • · 温度控制器及记录仪―――在干热灭菌系统中,温度探测、 传感、控制、记录系统是整个灭菌过程控制的基础,其控制系 统必须能保证灭菌器腔室内灭菌温度可以保持在设定的灭菌温 度范围内,其记录系统必须将温度探测、传感系统的温度读数 准确无误地记录清楚。
消毒灭菌方法
•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所有致病和非致 病的微生物全部杀灭。灭菌法是指杀灭或除去 所有微生物的繁殖体和芽孢或孢子的技术。微 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种类 不同、则灭菌的方法不同,灭菌效果也不同。 细菌的芽孢具有较强的抗热能力,因此灭菌效 果,常以杀灭芽孢为准。消毒是指杀灭物体上 的微生物的繁殖体,不能保证杀死芽孢或孢子。 灭菌与消毒在药品生产过程中是极为重要的, 它是药品生产过程中一项重要的操作,也是保 证药品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
二、紫外线灭菌法
• 环氧乙烷灭菌法是利用环氧乙烷气体进行杀菌的方法。它是一种传统的灭菌 方法,可应用于工衣灭菌、不耐加热灭菌的药品、医用器具、设施、设备等 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系统,主要有下列四项互相制约的重要因素影响灭菌效 果: • 1. 湿度; • 2. 温度; • 3. 气体浓度; • 4. 灭菌时间。 • 因为环氧乙烷是易燃易爆物质,明火可以引起燃烧,同时由于气体分解不可 能引起爆炸,环氧乙烷灭菌中应十分注意安全问题。 • 环氧乙烷具有非常强的渗透和扩散能力,其灭菌的机理主要是强氧化,因此 具有杀菌谱广,灭菌能力强的特点,对微生物的繁殖体、芽孢有较强的杀灭 效果。虽然环氧乙烷在高浓度时有刺激性臭味和毒性,但属中度毒性,一般 可以很快挥发,不会在系统内表面残留余毒。 • 用环氧乙烷气体灭菌的程序,大致为将灭菌物品置于灭菌器内,减压排除空气, 预热,环氧乙烷气体采用混合气(一般环氧乙烷气体含10~ 20%,二氧化碳含 80~ 90%),在减压下输入混合气体,保持一定浓度、温度和湿度,经过一定 时间后,抽真空排除环氧乙烷气体,然后送入无菌空气置换环氧乙烷气体, 直至排净。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

常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一)消毒和灭菌技术消毒(disinfection)与灭菌(sterilization)两者的意义有所不同。
消毒一般是指利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消灭病原菌或有害微生物的营养体,而灭菌则是指利用强烈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营养体、芽孢和孢子。
但日常生活中两者常常通用。
灭菌的方法很多,一般可分为物理灭菌和化学灭菌两大类。
1. 物理灭菌物理灭菌是最常用的灭菌方法。
主要包括热力学灭菌、过滤除菌和紫外线灭菌等。
(1)热力学灭菌又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
①干热灭菌干热灭菌是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性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细胞内的蛋白质的凝固性与其本身的含水量有关,在菌体受热时,当环境和细胞内含水量越大,则蛋白质凝固就越快;含水量越小,凝固减慢。
因此,与湿热灭菌相比,干热灭菌所需温度更高(160~170℃),时间更长(1~2h)。
进行干热灭菌时最高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扎器皿的纸或棉塞就会被烤焦,甚至引起燃烧。
通常所说的干热灭菌是指利用干燥箱(或称烘箱)进行灭菌,主要用于玻璃器皿如培养皿、移液管和接种工具等的灭菌。
灭菌时将被灭菌的物体用双层报纸包好或装入特制的灭菌筒内,装入箱中,不要摆的太挤,以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逐渐加温,使温度上升至160~170℃后保持2h。
灭菌结束后,切断电源,自然降温,待箱内温度降至70℃以下后,才能打开箱门,取出灭菌物品。
注意在温度降至70℃以前切勿打开箱门,以免玻璃器皿炸裂。
另外,灼烧灭菌也属于干热灭菌。
在进行无菌操作时,接种工具如接种环、接种钩、接种铲、镊子等要在酒精灯火焰上充分灼烧,试管口、菌种瓶口在火焰上作短暂灼烧灭菌等。
②湿热灭菌a.高压蒸汽灭菌此法是将待灭菌的物品放在一个密闭的加压灭菌锅内,通过加热,使灭菌锅隔套间的水沸腾产生蒸气。
待水蒸气急剧地将锅内的冷空气从排气阀中驱尽,然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此时由于蒸汽不能溢出,而增加了灭菌器的压力,从而使沸点增高,得到高于100℃的温度,导致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达到灭菌的目的。
医学微生物学消毒与灭菌和生物安全

微生物的分布
❖ 1、土壤中的微生物: ❖ 多为非致病菌,少数有致病性。 ❖ 芽孢菌致病;药材霉变。 ❖ 2、水中的微生物: ❖ 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污物。 ❖ 常引起消化道传染病。 ❖ 3、空气中的微生物: ❖ 来源于人畜呼吸道的飞沫及飘扬的尘埃; ❖ 常引起呼吸道传染病。
Carbolic Steam
uW/cm2
紫外线杀菌车
(二)电离辐射
包括高速电子、X射线、β、和 射线:60Co-
尤其是γ射线穿透力强,不升高温度,对各种细菌均有致死作用
杀菌机理: 细胞中的水分被电离成H+和OH-,这些游 离基是强烈的氧化剂和还原剂,能破坏微 生物的核酸、蛋白质、酶,使微生物死亡
应用范围:
不耐热的一次性医用塑料制品的 消毒, 食品、药品、生物制品的消毒, 不破坏其营养成分
净台(层流工作柜)、无菌病房。
特点 仅能除去细菌,不能去除病毒、支原体、 衣原体和有些L型细菌等。
滤菌器的种类
➢ 薄膜滤菌器:孔径0.22~0.45m时,可 除去细菌;20~100nm时可除去病毒
➢ 玻璃滤菌器 ➢ 石棉滤菌器 ➢ 素陶瓷滤菌器
滤过除菌法的常用器具
滤菌器
六. 渗透压
主要用于防腐
相互比较
灭菌与消毒的比较:杀菌更彻底。 消毒与防腐的比较:浓度和时间。 无菌:本身无菌或灭菌处理。 无菌操作:保持着原生态的环境。
第一节 物理消毒灭菌法
❖ 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干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
❖ 二 干燥和低温抑菌法
❖ 三辐射杀菌法
❖ 四超声波杀菌法
❖ 五 滤过除菌法——用物理阻留 方法除去细菌。
第二节 化学消毒灭菌法 用于防腐、消毒甚至灭菌的化学药物称 为化学消毒剂。只能外用或用于环境的消毒。
微生物的消毒灭菌技术—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

这些有害微生物必须采 取有效措施来杀灭或抑 制它们,消毒和灭菌是 常用的手段也是微生物 技术中最基本的操作。
任务内容
消毒灭菌的其他物理方法 辐射 过滤除菌法 渗透压与干燥 超声波
一、辐射
辐射: 是能量通过空间传递的一种物理现象。与微生物有关的辐射: 电磁辐射: 可见光、紫外光, 电离辐射: χ、γ、β射线 。
二、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原理:利用水的沸点随水蒸气压力的增加而上升,以达到100 ℃以上高温灭菌的方法。 灭菌条件:121℃(0.1MPa)维持15-20min。112℃或115℃20-30min。 应根据灭菌物品的性质或成分选择灭菌温度 例如:生理盐水、营养琼脂等培养基用121 ℃。含葡萄糖、乳糖、氨基酸等培养基用 112 ℃。 适用范围:耐高温物品,玻璃仪器、含水或不含水的物品。
高温灭菌(消毒)法
湿温灭菌(消毒)法 火焰灼烧法
烘箱热空气灭菌法
湿温灭菌(消毒)法 巴氏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间歇灭菌法
高压蒸汽灭菌法
二、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
1)干热灭菌法(dry heat sterilization)
焚烧法(incineration):是 将被灭菌物品在火焰中燃烧, 使所有的生物质碳化。简单、 彻底,但对被灭菌物品的破坏 极大。
二、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
高温对培养基的影响及其防止措施
消除有害影响的措施 • 采用特殊的加热灭菌法 • 过滤除菌法 • 加入螯合剂
二、消毒、灭菌的物理方法
2、低温抑菌
低温——低温是通过降低酶反应速度使微生物生长受到抑制。 冷藏法:5℃,微生物斜面菌种放置冷藏箱中可保存数周至数月而不衰竭死亡; 食品保鲜 冷冻法:食品工业中采用-10℃左右的冷冻温度较长时间地保藏食品;冷冻法 也可用作菌种保藏,但所需温度更低,如-80℃低温冰箱、或-78℃干冰、或80℃液氮中冷冻保存。
微生物消毒与灭菌

4.When the second cell becomes infected with viruses, the AVP is activated. Active AVP stops viral replication.
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特点
1. 抗病毒作用生物活性高 2. 抗病毒作用具有广谱性 3. 选择性作用病毒感染的细胞 4. 抗病毒作用具有种属特异性 5. 无直接灭活病毒的作用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1.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与作用时间。 2. 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3. 温度:温度升高,可提高消毒效果。 4. 酸碱度:酸碱度不同会影响消毒剂的浓度。 5. 有机物:消毒环境中存在有机物,可减弱消毒效果。
免疫预防(Immunoprophilaxis)
通过给人或动物接种生物制品,达到 预防感染性疾病的目的。
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措施
Measures for Control of Microbial Infection
二 零 一 一 年 二 月
消毒与灭菌基本概念
消毒(disinfection): 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但不一定包括
细菌芽胞在内。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物体上包括细菌芽胞和病毒在内的所有微
Edward Jenner
人工主动免疫( Artificial active immunization )
用人工接种的方法给机体注射抗原性物质,使机体免疫系统 因受抗原刺激而产生体液和(或)细胞免疫应答的过程。
人工被动免疫( Artificial passive immunization )
给机体注射含有特异性抗体的免疫血清或纯化的免疫球蛋白 抗体,使机体迅速获得特异性免疫力的过程。
医学微生物学 消毒灭菌

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
生物。肝炎病毒、CMV、EBV 第四类 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或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如小鼠白血病病毒等。 第一类、第二类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分级
级别 处理对象 一级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危害较低,不具有对健康成人、 动植物致病的致病因子。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中等危害或具有潜在危险的 二级 致病因子,对健康成人、动植物和环境不会造成严重危 害,具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主要通过气溶 三级 胶使人类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命的疾病,或对动植物 和环境具有高度危害的致病因子。通常有预防治疗措施。 对人体、动植物或环境具有高度危险性,通过气溶胶途 四级 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或未知的危险的致病因子。没有 预防治疗措施。
二、化学消毒灭菌法
化学消毒剂的作用机制
消毒剂的主要种类 消毒剂的应用
消毒剂杀菌机理:
1. 使菌体蛋白变性和凝固 :
酚、醇、酸硷、醛类、 重金属盐类(高浓度)
2 . 干扰细菌的酶系统(酶失活):
氧化剂、重金属盐类(低浓度)
3. 损伤细菌细胞膜 :
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按杀菌能力又可将消毒剂可分
高压蒸气灭菌器 103.4Kpa 121.3º C×15-20 分 钟
品
灭菌
消毒
医疗器械
煮沸法
湿
饮水和食具
耐高温 耐湿物
灭菌
热
法
品
种类 巴氏消 毒法
方法
效果
用途
牛奶,酒类
湿
巴斯德创用,61.1消毒(杀死病 62.8℃×30分钟, 原菌,不破坏 71.7 ℃ ×30秒钟 营养成分) (常用)
消毒灭菌与病原微生物

医学ppt
3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Sec.4 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医学ppt
32
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的物理状态 –营养缺陷下生长的微生物抵抗力强。
数量 消毒剂的性质,浓度,作用时间 –表面活性剂对G-效果好,芽孢菌,真菌无效。 –浓度高比低效果好,但乙醇70-75%最好 温度,酸碱度,有机物 –显著影响消毒剂的效果。
–化学消毒 过氧乙酸喷雾 0.5%水溶液30ml/m3 1hr。 过氧化氢喷雾 0.3%溶液,30ml/m3 1hr。 二氧化氯熏蒸 水溶解饱合液自然逸散。 中药烟熏
医学ppt
30
手和皮肤的消毒
–医护人员带菌,院内感染重要途径,30%。 –勤洗手,会洗手,肥皂,水;乙醇,次氯酸钠。
粘膜的消毒 口腔-过氧化氢,泌尿-氯已定。 病人排泄物分泌消毒 粪尿脓痰,次氯酸钠2h。 病人污染物品 蒸,煮,熏,擦;过氧乙酸浸泡,烧。 饮用水消毒 氯气消毒,或漂白粉。 环境消毒 房间-过氧乙酸喷洒,厕所-生石灰,污水-氯。
2003年1月11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工业大学的微生物学家巴特勒教授 检查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实验室中30份鼠疫杆菌样本不翼而飞。
2004年冬春之交,新加坡、我国台湾及北京地区相继发生实验室 SARS病毒泄漏,造成人员感染事件。
医学ppt
45
3月25日,在腹泻病毒实验室进修的安徽医科大学研究生 宋某感到全身酸痛、发热、身体不适。在不经意中,她已 感染了SARS病毒。由于从未接触过这种致命的病毒,也 没有得到任何提醒,甚至在被自己传染的母亲去世后,宋 某也没有想到“非典”二字。
–中危器械物品 呼吸机,麻醉机,胃镜,支气管镜, 体温计接触黏膜。消毒使用。
细菌的纯培养技术—消毒与灭菌

理化因素对微生物作用的方式 理化因素控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式包括杀菌、溶菌、抑菌。 OD值
活菌计数
影响理化因子作用效果的因素:理化因子的强度或浓度、 作用时间长短、 微生物种类、 微生物生理状态等。
一、物理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常用的物理因素:加热法、过滤法和辐射法
(一)加热灭菌
当温度超过微生 物的最高生长温 度时,就会出现 致死效应。高温 可引起蛋白质、 核酸和脂肪等重 要生物大分子降 解或改变其空间 结构等,从而使 其功能丧失。
(b)膜滤器(不耐热的液体成分,如 酶或维生素溶液、血清等)由硝酸纤维 素或醋酸纤维素制成。
(c)核孔滤器(液 体过滤)
(a)深度滤器(进 入发酵罐的空气) 介质:棉花、玻璃纤 维、石棉、多层滤纸 等。
优点:不破坏营养成 分和物质的化学性质 缺点:病毒除不掉 (0.22um孔径的滤膜)
膜滤器
超净台
防止措施: 1)特殊加热灭菌法 分别灭菌(糖液;磷酸盐等); 低压灭菌(含糖类等培养基采用115 ℃灭菌15min) 间歇灭菌 2)其他方法 加入0.01%EDTA或0.01%NTA等螯合剂到培养基中,防止 金属离子发生沉淀; 用气体灭菌剂如环氧乙烷等对个别成分进行灭菌; 过滤除菌法
(二) 辐射灭菌
二、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控制
抗微生物剂 (Antimicrobial agent)
生物合成的天然产物 人工合成的化合物
一类能够杀死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的化学物质
化学物 质的抗 微生物 能力的 测定
液体培养法 最低抑制浓度(MIC)试验 最低抑制浓度:抑制某病原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平板培养法 抑菌圈(zone of inhibition)试验
工业生产常用的消毒剂
微生物知识及消毒与灭菌知识培训

概念
灭菌——使达到无菌状态的方法(GMP 指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传播媒 介上所有的微生物,使其达到无菌 (GB)。通常是指杀灭或除去全部活的 微生物(包括繁殖体和芽孢)。 消毒——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 传播媒介上的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 害化(GB)。通常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 的繁殖体,但不能破坏其芽孢。所以消 毒是不彻底的,不能代替灭菌。
滤过除菌
利用细菌不能通过致密孔滤材的原理,除去对 热不稳定的药品溶液或液体物质中的细菌的方 法。过滤法一般只能除菌,不能除去支原体和 病毒。过滤除菌的效果与滤膜的性能、孔径的 大小、密度、滤膜的厚度等因素有关。滤过除 菌法要求最终过滤的滤膜孔径为0.22μm。由于 各厂家生产的相同规格的滤膜质量并不一致, 为了保证除菌效果,在使用前后应检查滤器的 完好性(如压力维持试验或起泡点试验)。一 个过滤器的使用时间应根据品种验证后确定, 一般不应超过8小时。
干热灭菌
常见的有火焰、烧灼、干烤和红外线灭菌等。 ①火焰、烧灼:通常用于实验室无菌操作中金 属或其它耐火材料制成的器具的灭菌。 ②干烤和红外线:利用干热空气或热辐射进行 灭菌。一般135~145℃需3~5h,160~170℃需 2h以上,170~180℃需1h以上,180~200℃需 0.5~1h。除热原,则需250℃30min,或 200℃45min,180℃2h。空气传热慢,穿透力 不强,故干热灭菌时间长。干热灭菌时烤箱内 装入物品应留有空隙,以利空气流动,否则使 箱内温度不均,部分物品灭菌不彻底。
湿热灭菌
通过热蒸汽或沸水使蛋白质变性而杀灭微生物 的方法。湿热穿透力强,灭菌效果较干热好。 ①煮沸或流通蒸汽灭菌:常压下沸水和蒸汽的 温度是100℃,一般处理30~60min可杀死细菌 繁殖体,但不能完全杀灭芽孢。此法适用于不 能高压蒸汽灭菌的物品。 ②低温间隙灭菌(巴斯德灭菌法):将物品先 用60~80℃加热(或煮沸)1h,然后置 20~25℃保存24h(或常温过夜),使其中残存 的芽孢萌发成繁殖体,再用以上条件灭菌,如 此反复三次。本法适用于不耐高温或高温下易 变质的物品,但很费时。
消毒与灭菌—消毒与灭菌(动物微生物技术课件)

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
1.消毒剂的性质、浓度和作用时间 ; 2.微生物的种类与数量 ; 3.温度:温度升高可增强消毒剂的杀菌效果。 4.酸碱度剂作用的因素 5.有机物:环境中有机物,可降低消毒剂效果。 6.药物颉抗:两种消毒剂合用时,有的能相互 颉抗。如阴离子剂肥皂与阳离子剂新洁尔灭。 7. 其他因素:湿度、穿透力、表面张力等。
常用消毒剂
(4)改变核酸功能:如染料、烷化剂等。
2. 消毒剂的应用
主要用于体表、器械、排泄物和环境的消毒。 选择消毒剂的原则:杀菌力和穿透力强、奏效快;易溶 于水,使用方便,价格低;性质稳定,不易分解,便于保存; 对机体或环境无毒性或毒性较小,对消毒物品无腐蚀性,无 残留,对环境无污染;杀菌力不受或少受有机物存在的影响。
剂特点选择使用。 理想的消毒剂:杀菌力强、无腐蚀性、能长
期保存、对动物毒性很小、无残留污染、价格低 等。
1.消毒剂的分类
(1)使菌体蛋白质变性:如酚类、醇类、重金属 盐类、酸碱类、醛类;
(2)损伤胞浆膜:如酚类(低浓度)、表面活性剂、 醇类等脂溶剂;
(3)干扰细菌的酶系统和代谢:如氧化剂、重金 属盐类(低度);
动物微生物应用技术
消毒与灭菌概述
消毒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的病原微生物, 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并不要求全部杀死的方法 称为消毒;具有消毒作用的药物称为消毒剂
灭菌
应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物体中所有的病原微 生物、非病原微生物和芽胞的方法,称为灭菌
消毒剂的种类及其应用 消毒剂的种类很多,一般可根据用途与消毒
医院感染-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念 二、常用物理消毒灭菌技术 三、常用化学消毒灭菌技术
清洁、消毒、灭菌
一、概 念
清洁是清除物体表面的污垢、尘埃和有机物,
以去除和减少微生物的方法。
消毒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清除或杀灭除芽
胞外的所有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 化的方法。
灭菌是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杀灭所有微生物,
物品刷洗干净,全部浸没在水中,加热煮沸,水沸计时。
注意事项:
①物品应洗刷干净,全部浸没于水中; ②物品放置不超过容器的3/4; ③消毒时间从水沸后开始计时,中途加入重新计时; ④轴节器械及带盖容器应打开,大小相同的碗、盆不能叠放; ⑤玻璃类物品放冷水或温水中煮沸,橡胶类物品水沸后放入,煮
沸 3~5min取出,空腔导管应在腔内充满水; ⑥海拔高度每增高300m,需延长煮沸时间2min,或用加压煮锅。
消毒剂分类: • 灭菌剂: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芽胞和真菌孢子。 • 高效消毒剂: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
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胞。 • 中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结核杆菌、病毒,不能
杀灭芽胞。 • 低效消毒剂:能杀灭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孢子和亲脂性
病毒,不能杀灭结核杆菌、亲水性病毒和芽胞。
专门用于预真空(包括脉冲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冷空气排除效果的检测。 不适用于下排气式压力蒸汽灭菌器的监测
清洁、消毒、灭菌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低温蒸汽消毒法
方法: 控制温度在73℃~80℃,维持10~15min
效果: 可杀灭大多数致病微生物
应用: 用于不耐高温的物品的消毒
清洁、消毒、灭菌
热力消毒灭菌法(湿热) ——流通蒸汽消毒法
清洁、消毒、灭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消毒和灭菌技术一、微生物消毒和灭菌的概念消毒:是指杀死病原微生物、但不一定能杀死细菌芽孢的方法。
通常用化学的方法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用于用于消毒的化学药物叫做消毒剂。
灭菌:是指把物体上所有的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在内全部杀死的方法, 通常用物理方法来达到灭菌的目的。
灭菌方法分为物理灭菌法和化学灭菌法。
防腐:是指防止或抑制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
用于防腐的化学药物叫做防腐剂。
无菌:不含活菌的意思,是灭菌的结果。
防止微生物进入机体或物体的操作技术称为无菌操作二、微生物的消毒方法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物理法和化学法。
物理法就是用物理方法杀灭或清除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生物,主要有热消毒法、紫外线消毒法、电离辐射法、微波法等。
最常用的物理消毒方法是热消毒法和紫外线消毒法。
热消毒法(煮沸法 :是最简单有效的消毒方法,不需要特殊设备即可进行。
杀灭繁殖型细菌与病毒效果好, 对芽胞作用较小。
煮沸时间一般为 10~30分钟。
金属器械、棉织品、食具、玻璃制品等可用煮沸消毒。
但毛皮、呢绒和塑料制品等不能煮沸消毒。
热消毒法不适用于芽胞污染的消毒紫外线消毒法就是利用紫外线照射使微生物诱变致死, 达到将被服中的有害微生物除掉的目的。
消毒用紫外线灯管有 15W 、 20W 、 30W 等规则。
瓦数代表灯管在 25~40℃时紫外线输出能量。
灯管寿命一般为 3000~4000小时, 超过此时限效果不可靠。
紫外线对一般细菌、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革兰阴性菌最敏感, 其次为革兰阳生菌。
但结核杆菌却有较强抵抗力。
一般紫外线消毒对细菌芽胞无效。
紫外线广泛用于室内空气消毒, 如手术室、烧伤病房、传染病房、实验室等。
灯管距地面约 2.0~2.5m 高。
每 10~15cm 2面积可设 30W 灯管一个,最好每照射 2小时后,间歇 1小时后再照,以免臭氧浓度过高。
灯管用铝制灯罩作反向或侧向照射,可用于有人在的条件下消毒空气。
对污染表面消毒时, 灯管距表面不超过 1m , 灯管周围 1.5~2cm 处为消毒有效范围。
消毒时间为 1~2小时。
辐射消毒有非电离辐射与电离辐射二种。
前者有紫外线,红外线和微波,后者包括丙种射线的高能电子束(阴极射线。
红外线和微波主要依靠产热杀菌。
电离辐射设备昂贵, 对物品及人体有一定伤害, 故使用较少。
目前应用最多为紫外线, 可引起细胞成份、特别是核酸、原浆蛋白和酸发生变化, 导致微生物死亡。
紫外线波长范围 2100~3280A , 杀灭微生物的波长为 2000~3000A , 以 2500~ 2650A 作用最强。
对紫外线耐受力以真菌孢子最强,细菌芽胞次之,细菌繁殖体最弱,仅少数例外。
紫外线穿透力差, 3000A 以下者不能透过 2mm 厚的普通玻璃。
空气中尘埃及相对湿度可降低其杀菌效果。
对水的穿透力随深度和浊度而降低。
但因使用方便,对药品无损伤,故广泛用于空气及一般物品表面消毒。
照射人体能发生皮肤红斑, 紫外线眼炎和臭氧中毒等。
故使用时人应避开或用相应的保护措施。
日光曝晒亦依靠其中的紫外线, 但由于大气层中的散射和吸收使用,仅 39%可达地面,故仅适用于耐力低的微生物,且须较长时间曝晒。
超声波消毒超声波是一种特殊的声波,能贯穿固体和液体,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超声波消毒就是利用一些细菌对超声波的敏感性, 使一些有害微生物失去活性。
例如,大肠杆菌、痢疾杆菌、狂犬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
化学消毒法是指利用化学药物杀灭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叫化学消毒法。
化学消毒的机理是化学消毒剂作用于病原微生物, 使病原体的蛋白质产生不可俢复的损伤,以达到杀灭病原体的目的。
化学消毒法分为以下几类:1.凝固蛋白消毒剂包括酚类、酸类和醇类。
(1酚类主要有酚、来苏、六氯酚等。
具有特殊气味,杀菌力有限。
可使纺织品变色,橡胶类物品变脆,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故除来苏外应用者较少。
苯酚(石炭酸(carbolic acid :无色结晶,有特殊臭味,受潮呈粉红色, 但消毒力不减。
为细胞原浆毒,对细菌繁殖型 1:80~1:110溶液, 20℃ 30分钟可杀死, 但不能杀灭芽胞和抵抗力强的病毒。
加肥皂可皂化脂肪, 溶解蛋白质, 促进其渗透,加强消毒效应,但毒性较大,对皮肤有刺激性,具有恶臭,不能用于皮肤消毒。
来苏(煤酚皂液 (lysol :以 47.5%甲酚和钾皂配成。
红褐色,易溶于水, 有去污作用,杀菌力较石炭酚强 2~5倍。
常用为 2~5%水溶液,可用于喷洒、擦试、浸泡容器及洗手等。
细菌繁殖型 10~15分钟可杀灭,对芽胞效果较差。
六氯酚(hexochlorophane :为双酚化合物, 微溶于水, 易溶于醇、酯、醚, 加碱或肥皂可促进溶解, 毒性和刺激性较少, 但杀菌力较强。
主要用于皮肤消毒。
以 2.5~3%六氯酚肥皂洗手可减少皮肤细菌 80~90%, 有报告可产生神经损害, 故不宜长期使用。
(2酸类对细菌繁殖体及芽胞均有杀灭作用。
但易损伤物品,故一般不用于居室消毒。
5%盐酸可消毒洗涤食具,水果,加 15%食盐于 2.5%溶液可消毒皮毛及皮革, 10l/kg加热 30℃浸泡 40小时。
乳酸常用于空气消毒, 100m3空间用 10g 乳酸薰蒸30分钟,即可杀死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
(3醇类乙醇(酒精 (ethyl alcohol 75%浓度可迅速杀灭细菌繁殖型, 对一般病毒作用较慢, 对肝炎病毒作用不肯定, 对真菌孢子有一定杀灭作用, 对芽胞无作用。
用于皮肤消毒和体温计浸泡消毒。
因不能杀灭芽胞, 故不能用于手术器械浸泡消毒。
异丙醇 (isopropylalcohol对细菌杀灭能力大于乙醇,经肺吸收可导致麻醉,但对皮肤无损害,可代替乙醇应用。
2、消毒剂化学消毒剂的分类:(1根据化学消毒剂对微生物的杀菌能力,可将消毒剂分成高效、中效、低效三个类别。
高效消毒剂是指可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细菌芽孢、病毒的消毒剂。
例如二氧化氯、戊二醛、双氧水等,这类消毒剂也被称为灭菌剂。
中效消毒剂是指不能杀死细菌芽孢, 但能杀死细菌繁殖体、真菌和大多数病毒的消毒剂。
例如乙醇、氯制剂、煤酚皂溶液等。
低效消毒剂是指可杀灭多数细菌繁殖体、部分真菌和病毒, 但不能杀灭细菌芽孢、结核杆菌以及某些真菌和病毒的消毒剂,如洗必泰、新洁尔灭、玉洁新等。
(2根据消毒剂的化学特性,化学消毒剂可分为七大类,它们的杀菌机理和特点如下:A 、氧化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释放出新生态原子氧、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团;杀菌特点是作用快而强,能杀死所有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病毒。
以表面消毒为主。
如二氧化氯、双氧水、臭氧等。
该类消毒剂为灭菌剂。
B 、醛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或烷基化;杀菌特点是对细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效。
但温度影响较大。
如甲醛、戊二醛等。
该类消毒剂可做灭菌剂使用。
C 、酚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使酶系统失活 ; 杀菌特点是对真菌和部分病毒有效 .D 、醇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干扰代谢;杀菌特点是对细菌有效,对芽孢、真菌、病毒无效,如乙醇、乙丙醇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 只能用于一般性消毒。
E 、碱、盐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使蛋白变性、沉淀或溶解;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 但不能杀死细菌芽孢、病毒和一些难杀死的微生物。
杀菌作用弱,有强腐蚀性。
如硝酸、火碱、食盐等。
只能作为一般性预防消毒剂F 、卤素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氧化菌体中的活性基因,与氨基结合使蛋白变性。
特点是能杀死大部分微生物,以表面消毒为主,性质不稳定,杀菌效果受环境条件影响大,如次氯酸钠、“ 84”消毒液、优氯净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G 、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杀菌机理是改变细胞膜透性,使细胞质外漏,防碍呼吸或使蛋白酶变性。
杀菌特点是能杀死细菌繁殖体, 但对芽孢、真菌、病毒、结核病菌作用差。
碱性、中性条件下效果好,如新洁尔灭、百毒杀等。
该类消毒剂为中低效消毒剂,可以作为一般消毒剂使用。
使用消毒剂要注意影响消毒剂消毒效果的几个因素1、消毒剂的浓度 :杀灭微生物的基本条件, 包括消毒强度和时间两方面, 消毒强度在化学消毒时是指消毒剂使用浓度, 消毒效果与消毒剂浓度和时间成正比。
2、微生物污染的种类和数量:生物的种类不同,对其消毒的效果自然不同,另外微生物数量的多少也会影响消毒效果。
3、温度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效果越好。
4、相对湿度:消毒环境相对湿度对气体消毒和熏蒸消毒的影响十分明显,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消毒效果。
二氧化氯在相对湿度 50— 70%杀菌效果较好。
5、酸碱度(PH 值 :一方面 PH 值对消毒剂本身的影响是会降低或提高消毒剂的活性;另一方面 PH 值对微生物的影响是二氧化氯在酸性环境下杀菌效果较好。
6、有机物质:消毒环境中的有机物质往往能抑制或减弱消毒因子的杀菌能力, 一方面有机物包围在微生物周围, 对微生物起到保护作用, 阻碍消毒因子的穿透; 另一方面在化学消毒剂中, 有机物本身也能通过化学反应消耗一部分化学消毒剂。
各种消毒剂受有机物的影响不尽相同, 二氧化氯受有机物影响较小。
7、拮抗物质:对于化学消毒方法,要注意拮抗物质的中和与干扰。
如酸性或碱性的消毒剂会被碱性或酸性的物质所中和,减弱其消毒作用。
而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选择消毒剂的种类2、消毒剂的使用浓度3、消毒剂的消毒时间4、避免消毒液被污染5、消毒前应将物品清洗干净,然后再进行消毒,否则会降低消毒效果。
6、除有特殊说明之外,不同的消毒剂不能混合使用。
三、微生物的灭菌方法灭菌,可称为除去或杀灭物质中全部微生物。
就一般灭菌方法来说,应根据微生物的种类、污染状况、被污染物品的性质与状态, 对下述灭菌方法可单独或合并使用。
是否达到灭菌的目地, 通常情况下要采用无菌试验法进行判定。
对灭菌操作时的温度、压力等是否适合灭菌的条件, 必须得到十分的确认。
在灭菌条件选定后, 还要进行灭菌效果的确认, 以保证使用的各种灭菌条件适合于要杀灭的目标菌。
加热灭菌法使用加热灭菌法,在温义和压力等规定的灭菌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加热时间,因灭菌物品的性质、灭菌容器的容积大小各异,所以,灭菌时间是从容器内全部达到规定的温度时开始计算。
1、火焰灭菌法,是利用火焰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 用于磁制与金属制口及在火焰中不会破损的物品。
加热时间通常在喷灯或酒精的火焰中加热秒以上。
2、干热灭菌法,是利用干热空气加热杀灭微生物的一种方法。
本办法以燃气为主,用于磁制、金属制若干物品,纤维制物品,矿物油、脂肪、脂肪油、试验药物、固态的医药品等耐高温的物品; 利用燃气和电能直接加热空气, 将加热的空气进行循环,保持干燥与高温状态。
通常,在以下几种条件下进行灭菌。
135℃~145℃ 3~5小时; 160℃~170℃ 2~4小时; 180℃~200℃ 0.5~ 1小时; 200℃以上 0.5小时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