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精选人民时评1.doc

2020精选人民时评1.doc
2020精选人民时评1.doc

精选精评人民时评

1.家国情怀、圆梦时代【点评:动宾结构的标题,观点鲜明】

“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今年全国两会上,对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勉励大家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点评:以的寄语开篇,论据有分量,贴近时代脉搏】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无论从艺还是治学,一个人要想抵达高远的境界,就必然离不开家与国的滋养。从历史到现实,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家国大义,“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紧密相连。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家国,可说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原乡。【点评:从从艺到治学,从历史到现实,总写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成立70周年。站在这样的历史节点,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爱国的情愫在升腾。从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再到波澜壮阔、惊涛拍岸的改革时代,无数先锋模范在国家前行的大势中寻找人生价值、标注成长坐标。亿万人民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将个体价值的实现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结在一起,投身于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洪流,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点评:结合当前历史背景,再阐述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家是温馨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千千万万个小家都好,国家和民族才能好。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也是家国情怀的根基所在。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但不要忘记,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无论是《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德次序,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点评:本段继续论证家与国互为促进的紧密相关性】

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小浪漫之中。不久前,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60摄氏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哪怕过年不能回家、难与爱人相聚,也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他们用青春证明:最浪漫的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忠诚信念;最感人的不是卿卿我我,而是以身许国。现实中,边防战士、执勤交警、电力工人、外卖小哥……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点评:将视角放置于每个个体,阐述爱家要有大格局,不能仅仅局限在“小情怀”上】

“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点评:文末提出希望和吁求:涵养家国情怀,就要意识到国与家是密不可分、融为一体的,要把爱国与爱家统一起来】

2.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点评:标题一分为二,表达精确】

作者:盛玉雷来源:人民日报

回家的路,纵然千山万水亦是坦途。抚平坎坷的,是亲情团圆的情浓意切,更有敬业者的奉献奋斗、好心人的一臂之力。电视系列剧《家道颖颖》,从“回家”故事中刻画出小镇百姓“肩头担道义”的家国大义,让观众感受到平凡人身上蕴藏的向善力量。【点评:从最近热播的电视系列剧说起,贴近社会和生活,引出“家国大义”的话题。】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每个人的成长和生活都与家国紧密相连。正如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指出的,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爱家的那份心灵原色,一直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深厚土壤。“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的价值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忧国忧民,展现的都是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同频共振。正是这种家国休戚与共的使命感、责任心,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助力中华文脉薪火相传。【点评:重要性分析。援引和历史先贤名言,阐述家国对每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

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倚靠,家与国从来都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彼此支撑。爱国先爱家。古代选拔官员,注重的是“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正所谓,“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在家尽孝、家道和顺,当一个人“私德”无瑕疵,才经得起考验和诱惑,担得起大任和重托。【点评:从“古代”的角度,简析家国之间的彼此支撑、相互联系。】

爱家更爱国,没有国,家又如何圆满?“不能走,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不能走。”青藏高原上,卓嘎、央宗姐妹俩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几十年如一日续写着从父辈开始的“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守边故事。“家就是岛,岛就是国,我会一直守到守不动为止。”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守卫开山岛32年,“民的本分,兵的责任”充分诠释出许党报国的心中大爱。从孝亲敬老、兴家乐业走向爱国爱民、匡扶天下,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让小家更加幸福,让社会更加和谐,让国家更加昌盛。【点评:从“当代”的角度,列举践行家国大义的典型,详尽分析】

家庭建设满怀“国富民强”之心,国家建设托举“家国天下”之志,家国情怀所通达的,正是万家灯火、国泰民安。春节期间,一对父子街头相遇却装作互不相识,因为父亲在着装巡逻,儿子在便衣反扒。“小家”虽然忙碌,却护航着“大家”的团圆。浓烈的家庭亲情贯穿于炽热的国之大爱,激发出勇于担当、乐于奉献、勤于实干、善于作为的不竭动力,这样的家风令人感佩。今日之中国,脱贫攻坚号角嘹亮,全面小康越来越近,改革开放气势如虹,高质量发展阔步前进,圆梦的舞台无比广阔,呼唤每个人、每个家庭奋发进取、勇做新时代的追梦人。【点评:联系现实,继续分析。】

“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国情怀是中华文化印刻在每个人身上的特有情愫,也是我们骨子里永不改变的血脉基因。在家国一体、命运与共中找到梦想安放的空间,激荡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信心和决心,我们必将一往无前、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点评:回扣标题,饱含深情,期待殷殷】

3.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

作者:李洪兴来源:人民日报

在四川汶川映秀镇,“茶祥子”制茶坊被称为“映秀会客厅”。无论本地人还是游客,都可以来坐一坐、聊聊天,喝口免费茶。不久前,在这里采访到茶坊老板蒋维明,和他聊起近年来的发展变化。

蒋维明是在震后来到映秀的,一心想为灾区做点事。刚来时,做茶出身的他发现,这里荒地多,东一窝茶树、西一窝茶树,不连片、没品牌,要想把窝窝茶做成产业,谈何容易。后来,他发现这里有茶马古道的遗迹、有秀美的自然山水,从长远看,只要把家园建设好、把青山守护好,种茶、制茶一定前景可期。从此,便扎下根来艰苦创业,让荒山一天天起了变化。

只要肯努力,荒山也能结金果,成为事业发展的一方大舞台。这则小故事给人以深刻启示:奋斗是人生出彩的密码,蕴藏着无限可能。在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山再高,只要肯攀登,终能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林再密,只要敢探索,就没有什么能阻挡前进的步伐。从无到有、从简单到丰富、从贫穷到富足、从弱小到强大……把握机遇、敢闯敢干,人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可以写就属于自己的成功故事。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最近,一位学弟在微信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创业感悟。刚毕业没几年的他,毅然跳出待遇不错的单位,加入了创业大军。他曾预想到了其中的艰辛,幸而与团队一起齐心协力,在“快速试错、改错、调整、更新”中稳步前进,“更接近曙光”。现实中,一批又一批弄潮儿勇立创新创业的潮头,向着梦想英勇进军。新时代,亿万人民都是追梦人。心向远方、逐梦前行,有志于到中流处击水、在奋进中勃发,人人都拥有梦想成真的机会。

其实,个人的梦想,从来都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回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凡征程,正因综合国力一步步增强,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路径和平台才得以前所未有地拓展。70年砥砺奋进,70年披荆斩棘,各行各业的建设者们不畏险阻、顽强拼搏,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也在历练中增长了才干、成就了自我。可以说,个人的奋斗,最终融汇成国家的集体叙事;在国家向前的历史进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出自己的那一分光和热。正如一位科学家感慨,在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名角儿”。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都可以成为时代的主角。

这是一个千帆竞发、梦想起航的时代。高扬奋斗之帆,才能拥抱出彩人生,不辜负伟大时代。一位朋友说,“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所酿造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诚哉斯言,我们之所以豪情满怀、充满自信,不正是因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我们在接续奋斗中、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吗?现在,我们具备过去难以想象的基础条件,面临以往无法比拟的发展机遇。拿出勇气、蓄积干劲,奏响人生的凯歌,让个人的梦想旋律汇集成祖国的“最美和声”,我们定能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并肩携手、同心筑梦,在新时代奋力奔跑,我们就能用汗水浇灌希望,让成功的阳光照亮每一个梦想。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抬头做人(人民论坛) 作者:张保振 《人民日报》 ( 2006-08-04 第04版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民间俗语,不仅妇孺皆知,且演化为激励人的格言,鼓舞、鞭策着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生命不息,奋进不止。 人往高处走,就要有目标、有追求。对共产党人来说,这个目标与追求,不是高职位、高薪酬,而应该是高品位、高情操。人民日报《人生境界》栏目中报道的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虽身为平凡人,却干出不凡事,透出非凡心。这也叫往高处走——受人敬仰,被人传颂。正因为如此,人往高处走,就必须学会抬头做人。 抬头做人,不是盛气凌人,傲视一切,而是温温恭人,学人之长;不是趾高气扬,颐指气使,而是堂堂正正,光明处事;不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是找寻差距,见贤思齐;不是因己之拙,忌人之能,而是解剖自我,自省赶超。一句话,抬头做人,就是要以正大为先,以善意为怀,以谦谦为基,以光明行事。 抬头做人,要义在“抬”。抬者,仰也,即向上之意。要向上,不抬头是不行的。山外青山楼外楼,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见;强中更有强中手,不抬起头来,如何看得出。抬头是看,也是比较。只有在比较当中,才更能见短长,知优劣,从而激发潜能,天天向上。

抬头做人,应在会“抬”。遥想当年的岳飞,他“抬望眼”,却只会也只得“仰天长啸”,可叹自己“壮怀激烈”。此时非彼时。如今的抬头做人,最重要的是自自然然、平平常常地抬头见大、望远、仰高。 一曰抬头见大。人不能总低头看自己鼻尖下那么一丁点儿事:今天嘴里能吃到什么好饭喝到什么好酒?明天手里能拿到多少钞票进入自己的账号腰包?后天脚儿能迈进多大 平方米的私宅庭院?等等。抬起头来,就会自觉不自觉地环顾左右,使眼界骤增宽广:世界真大,且是大家的世界,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自己很小,仅是世界的一微尘,大家庭的一分子。人在世上,不能只见自己,不见别人,须得人与人携起手来,才能更好更愉快地在世间生活。 二曰抬头望远。人抬起头来,就是要让眼界望远。望远,才能憧憬未来,放飞思想,追求幸福不止,追赶快乐不疲;望远,才能紧盯理想之光,坚定信念不移,不至于被眼前一时的困难所吓倒、一时的不快所阻碍;望远,才能充满乐观,笑对人生,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简化为一个字:乐,用乐以破苦,把事业上的酸、甜、苦、辣净化为一个字:苦,品苦中之乐,从而使操与霜雪明,量与江海宽,向有理想、有道德、有益于人民的方向迈进。 三曰抬头仰高。南宋诗人陆游曾有诗云:“名山如高人,岂可久不见。”生活中的“高人”,不仅需要经常见,而且需要抬头仰视才行。“高人”自有其崇高处,如善良、宽厚、仁慈、节俭、诚信等。譬若丛飞,为社会公益演出300多场、

人民时评 经典时评结构范文

人民时评:行政强拆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陈家兴 2010年12月17日00:13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新拆迁条例”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行政强制拆迁拟取消,是否强拆只能由法院裁决。这是一个令人感叹唏嘘的重要进步。 这些年来的强拆,尽管一些地方打着公共利益等的旗号,但其背后的种种利益纠葛已昭然若揭。在公众看来,这是用百姓根本利益的名义掠夺百姓的切身利益,用民众长远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眼前利益,用公共利益的名义掠夺民众的合法利益。如此强拆,也拆掉了政府的公信力。 每一起强拆事件,不论理由多么正当,强拆的暴力却是最有穿透力的语言。它直观而震撼地告诉每一位公众,在强拆面前,普通民众是多么的弱势。在每一位公众的心里,都会觉得什么时候自己就是那个可怜的被强拆的对象。 诗人说,我们常常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在一定意义上说,行政强拆,正是忘了为什么而出发后的“实践理性”。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在工作实际、发展实践中,习惯于从自身的角度考虑问题,觉得事情必须这样,只能如此,否则工作没法做,发展会停滞。不知不觉中就把自己摆在群众的对立面,在群众对自己坚定说不时,强制手段越来越成为常用的武器。 为什么而出发?当此之际,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尤其需要重温。当年多少前辈先烈,以热血和生命追求什么?为了什么?在他们执着的理想信念之中,那是百姓的福祉,是为了百姓过上好日子,为了百姓不受人欺凌宰割。为此而牺牲奉献一切都是值得的。正是这样的崇高使命,让无数后继者懂得,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奋斗的最终目的,要把人民举过头顶,把百姓放在手心。 不必醉心于什么具体个人不是人民之类的诡辩。文明的理念、法律的尊严告诉我们这样一些常识:维护好每一个人的利益,是维护一切人利益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我们绝不能用侵犯少数人利益的方法,去实现大多数人的利益。每一位公民的合法利益我们都必须尊重。民众也正是从你尊重每一位公民的利益中,才相信你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我们永远也别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必须有一些基本原则和底线不能违反。违反了它,就可能会失去人心,动摇执政根基。不能把群众当作管治惩罚的对象,当作掠夺利益的源泉。不能漠视百姓的生命,甚至用强制手段逼出人命来仍无动于衷。 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些年发生的一系列强拆事件及相关命案,我们必定不会认为这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而会痛心于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发展观念出了问题。我们必定欣慰于今天废止行政强拆的果断,使我们免于在错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修于内”方能“形于外”(人民论坛) 魏寅《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0日04 版) “现在过节,不再逢人必喝、逢喝必醉,像是卸去了身体和心灵的一道枷锁”“不再为送月饼、拒月饼费尽思量,反而觉得一身轻松”……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大家普遍感到清风习习。一些党员干部感慨,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的这5年,不只言行举止被“箍紧”了,思想觉悟也被“震醒”了。 作风的转变与觉悟的提升,其实互为表里、同频共振。“内无妄思,外无妄动”,思想觉悟看似无形,却决定着一个人的状态和行为。面对顽固性、反复性极强的“四风”问题,如果觉悟在“风”中飘,行为难免在“风”中摇。回顾那些走入歧途的官员,不论是在“你知我知,天知地知”的自欺欺人中沉沦,还是在“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功利主义中堕落,抑或在“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封建意识中迷向,一个关键原因就是自我省察不足、思想觉悟滑坡。 北宋隐士林逋在《省心录》中写道:“坐密室如通衢,驭寸心如六马,可以免过。”正所谓“心正则众邪不生”,当前,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执纪刚性愈发增强,但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只有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由“不敢伸手”变为“不会动心”,才能真正做到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反之,如果仅畏惧于外在的制度,而不内化为心中的律令,不推不动、不拖不走,就难免痼疾难除、旧病易发,最终受到严处。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正因其“难”,非下一番苦功夫不可。以世俗的眼光看,一首诗中所云“岂不爱权位”“岂不爱粉黛”,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提升觉悟,就是要搬掉“岂”字头上那座“山”,就是要努力做到“己不爱”。拿出“更挽藤梢上上头”的决心毅力,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才能在面对“名利风”“攀比风”“浮躁风”“奢靡风”之时,心境坦然、不为所动。 砥砺思想觉悟、传承优良作风,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革命战争年代,方志敏的妻子缪敏不幸被捕入狱,方志敏手握为革命筹集的公款,却坚决不徇情济亲、拿钱营救;罗荣桓去世时,拉着妻子的手再三嘱咐,“我死以后,分给我的房子不要再住了,搬到一般的房子去,不要特殊”;杨善洲退休后,没有颐养天年享清福,而是选择回到家乡种树20多年,最后把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交给了国家……“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对一代代优秀共产党人而言,觉悟是洪亮的钟声,警醒他们有所畏、知所止;觉悟是心中的灯塔,引领他们择高处立、向宽处行。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耐心成就人生之美(人民论坛) 徐文秀 《人民日报》(2018年10月09日04 版)现在不少人感觉到,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两年没提拔,心里有想法;三年没挪动,四处去活动”,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有位年轻人应聘给一位雕塑大师当助理,与其想象大相径庭的是,这位雕塑大师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工作室的老人。年轻人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这位雕塑大师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在相当意义上说,正是耐心成就了雕塑大师。“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很多时候,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更在于你能否坚持到底。 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丰子恺先生曾在《山中避雨》提到,同友人游山遇雨而仓皇奔走,友人不耐烦,但丰先生竟被“一种寂寥而深沉的趣味”牵引了感兴,“反觉得比晴天游山趣味更好”,遂借了把胡琴,信手而弹,一时把这苦雨荒山衬出了暖色。正是这份对世事的耐心,才能在细粒微毫间,得到人生真趣味。“心收静里寻真乐,眼放长空得大观。”心清才能看到万物的生长,心静才能听到万物的声音,而这份静美唯有耐心才可获得。在人生的旅途上,多一份耐心,就会多一些发现,多一重体验。 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最怕就是“差不多”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世事变迁,勿忘初心(人民论坛) 盛玉雷 《人民日报》( 2016年02月23日 04 版) 不知何时起,“致于学”的人们突然发现,身边的问题变得复杂了;“而立之年”的人们不经意间觉得,身上的担子有些沉重了;“知天命”的人们,也不得不习惯了回首。透过这些感受,我们不难发现,正是动态的、未知的变化造成认知上的冲击,人们才无所适从,或畏难不前,或局促不安。 的确,变化是永恒的。“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世间万物,都在浩淼的历史长河中经受时光的洗礼、岁月的冲刷。如今的断壁残垣,昔日也曾是万民朝拜的华都;前几日尚在寒风中战栗地迎春,这几天竟也抽了新芽。小到周遭的日月更替、草木生长,大到国家文明的兴衰、时代风云的起伏,都在变化中见证彼此留下的印记。 古人也早早意识到,变化,是无法抗拒的规律。《易经》有云,“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无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然追溯历史,却不尽然。不明变化之理,才有甚于咸阳之郊坑儒的八股沿袭,才有“以通事二百年之国,竟莫知其方位,莫悉其离合”的近代之耻。“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也正是变化之道的朴素解读。 然而,透析历史片段,我们也会发现,在或剧烈、或渺小的变化之外,尚有不变的“影子”,如同宇宙中的“原力”般,存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多年未见的朋友聚会,变的是人世沧桑、世事起伏,不变的是人与人之间亲近的情感;互联网技术再如何更新、商业模式再如何巧妙,不变的是网民对健康生态的追求、对基本价

值观的坚守;社会现象无论如何复杂、信息无论如何爆炸,不变的是凝聚全民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从改革伊始到全面深化,不管面对怎样的难题,不变的是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追求、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期待。这些“不变”,都是经过实践检验、得到众人认可的理念,反映社会基本操守,奠定社会基调,是整个社会的“初心”。 所以,“勿忘初心”,从来都不是一个虚幻的概念,而是切实可行的原则。只是有人不一定能够坚持。落马官员中也曾有人许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豪言壮志,却在权力的起伏中迷失了自己;电影《老炮儿》里六爷看似对“规矩”的复古,却在一定程度上只强调了形式、忽略了内容。“初心”往往并不畏惧艰难险阻,却尤其怕诱惑和蒙蔽。功名利禄的浮华、尸位素餐的敷衍,是造成社会价值失衡的根源之一。 在变化的繁华世事中,如何保持一颗不变的“初心”非常重要。对个人来说,摆脱面对生活变化时的陌生感和无力感,“初心”是最有力的武器。青年的迷茫或许在追求无限可能的奋斗中突然化解,中年的压力可能在对“小确幸”的感受中得到释放,老年的怅惘也许在知足常乐的心态中不经意消散。而对社会来说,“初心”同样是面对技术革新、社会动态中出现问题的最好回应。毕竟,社会的“初心”是对每个人的考验,只有所有成员“勿忘初心”,社会心态才能保持客观和理性。 世界瞬息万变,注定了我们无法一成不变。但是,一颗不曾泯灭、永远充满正能量的“初心”,将在陌生的变化中,带给我们一条恪守的底线和一丝久违的暖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