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引号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引号
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引号

(一)引号的基本用法

1. 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示例:

要普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2. 行文中需要着重说明的词语,用引号标示。示例:

“坤包、坤表、坤车”里的“坤”,意思是女式的,女用的。

3. 行文中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示例:

像这样奉行本本主义、不懂得理论联系实际的“理论家”越少越好。

(二)提示

1. 引号的形式分双引号“ “ ” ”和单引号“ … ?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果偶尔出现三层引号时,最里一层引号用双引号。示例:

《毛泽东选集》对“李林甫”是这样注释的:“李林甫,公元八世纪人,唐玄宗时的一个宰相。《资治通鉴》说:…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啗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2. 在“某某说”的后面点号的用法。这要根据“某某说”的位置而定。

(1)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前,它后面一般应该用冒号,而不应该用逗号。示例:

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

(2)如果“某某说”在引语后,它后面要用句号。示例:

“妈呀,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林小姐哭丧着脸说。

(3)如果“某某说”在引语中间,它前后的引语是一个人的话,它后面要用逗号。示例:

“妈呀,”林小姐哭丧着脸说,“全是东洋货!明儿叫我穿什么衣服?”

(4)如果“某某说”后面不是直接引语,而是转述“某某”话的大意,“某某说”的后面一般用逗号。示例:

女朋友去看了回来报告说,最喜欢那套短打:紧身的花色皮衣,很孩子气的。

3. 既有直接引语,又有间接引语时,引号的使用。直接引用的部分用引号,间接引用的部分不用引号。直接引语后面的句末点号放在后半个引号后边。示例:

他指出,科学是没有地区性局限的,“真正具有普遍性的是现代科学和现代技术,以及形成这种科学技术的哲学思想”。

4. 连续引用一篇文章的几个段落,引号的使用。一般要在引文的每个自然段的开头加上前引号,而只在引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结尾才使用后引号。这样的多段落引用,还可以采用另外字体(如仿宋或楷书),每行缩一个或者两个字,就不再需要另了。

5. 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

(1)如果引者是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那么为了保持引语的完整独立性,末尾的标点应该放在引号之内。示例:

总之,在任何工作中,都要记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如果引者只是把引语作为自己的话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示例:

大革命虽然失败了,但火种犹存。共产党人“从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

6. 位置禁则:引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三)引号使用常见差错

1. 滥用引号。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如:

*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中间的引号应去掉)

*她把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全花在了“刀刃”上,为的就是能多“摸”一次电脑,能多买一盒英语会话磁带,能多购进几本参考书。(中间的两处引号都应去掉)

双引号的使用方法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特殊含义) 2、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着重论述)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特殊含义)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呢?(特殊含义) 5、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直接引用) 6、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糖风”来。(特殊含义) 7、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侦察兵”。(特殊含义) 8、可是一查黄河近2000年来的“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特殊含义) 9、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特殊含义) 10、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着重论述) 11、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直接引用) 12、我喜欢花港,更喜欢“泉白如玉”的玉泉。(特殊含义) 13、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恩将仇报”。(直接引用) 引号的主要作用有: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否定和讽刺 d.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引号种类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 引号应用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作用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e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注意事项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用”表示)两部分。 应用示例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引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 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2)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 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三、四、五段的段首都要用起引号,第一、二、三、四段段尾却不用

2020届中考语文常用标点符号用法:引号

中考语文常用标点符号用法:引号 引号 四个蝌蚪真奇妙,前揽后抱是引号。 人物语言引在内,别人文句用它标。 基本用法 1. 标示语段中直接引用的内容。 示例: 李白诗中就有“白发三千丈”这样极尽夸张的语句。 2. 表示需要着重论述或需要强调的内容。 示例: 这里所谓的“文”,并不是指文字,而是指文采。 3. 表示语段中具有特殊含义而需要特别指出的成分,如别称、简称、反语等。 示例: 电视被称作“第九艺术”。 人类学上常把古人化石尼安德特人,简称“尼人”。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把捡来的菜叶用盐浸浸就算作工友的菜肴。 4. 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示例: 他问:“老师,‘七月流火’是什么意思? 5. 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示例: 我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谈幸福:“幸福是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幸福是知

道自己擅长什么和不擅长什么……幸福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6. 在书写带月、日的事件、节日或其他特定意义的短语(含简称)时,通常只标引其中的月和日;需要突出和强调该事件或节日本身时,也可连同事件和节日一起标引。 示例: “5·12”汶川大地震。 “五四”以来的话剧,是我国戏剧中的新形式。 纪年“五四运动”90周年。 常见错误 1. 滥用引号。词语没有特殊含义,随便加上了引号。 如:樱花飘落时,就像漫天的“雪花”在飞舞。(句中的引号应去掉) 2. 引号前后相关的标点处理错误。 如: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可改作:①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②常言说得好:“无酒不成宴。”酒的选择非常关键,因为它最能调动人的激情。)

双引号的使用方法

2、说他 “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着重论述 ) 3、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 “辩论家 ”。 (特殊含义 ) 4、像这样一条多灾多难的祸河,怎么能成为中华民族的 “摇篮 ”呢? 5、人们都说: “桂林山水甲天下。 ”(直接引用 ) 6、父亲教我在石板上甩出 “糖风”来。( 特殊含义 ) 7、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的 “侦察兵 ”。( 特殊含义 ) 8、可是一查黄河近 2000 年来的 “表现”,却叫人大吃一惊。 ( 特殊含义 ) 9、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 “打扫 ”干净。(特殊含义 ) 10、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 “流线型 ”。(着重论述 ) 11、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 “蓝盔 ”。(直接引用 ) 12 、我喜欢花港,更喜欢 “泉白如玉 ”的玉泉。( 特殊含义 ) 13、好心对待你,你却要杀我!老话确实讲得不错,真是 “恩将仇报 ”。(直接引用 ) 引号的主要作用有 a. 表示引语 b. 表示特定称谓 c. 表示否定和讽刺 1、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 “和平之花 特殊含义 ) 特殊含义 )

d. 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引号种类 引号表示文中引用的部分。有双引号和单引号两种,分别标志为和。‘ 引号应用 一般用双引号,引文内还有引文,就用单引号。双引号和单引号反复使用。直接引用别人的话,用引号;间接引用别人的话,不用引号。连续引用几个文段时,每段开头都要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用后引号。 引号作用 a .表示引语 b .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 .表示否定和讽刺 e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注意事项 引语指行文中引用他人的话。成语、格言、诗词等,也包括拟声词、音译词。特定称谓指具有某些特点的名称、简称、专用术语以及纪念日等。特殊含义指引号中的词语在其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新的意思。 使用引用时,引文末尾标点的位置要注意。凡是把引用的话独立来用,末尾点号放在引 号里边。如果引用的内容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引文没有独立性,引用部分末尾不用点号(问号、叹号可保留),整个句子该停顿处则停顿,该用何点号则用何点号。 引号是一种很重要的标点符号,它包括起引号(用表示)和引回号(用”表示)两部分' 应用示例 引号最基本的用法是引用。弓I用包括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把人所说的话完整地记录下来。分三种情形。例如: 1)丫姑折断几枝扔下来,边叫我的小名儿边说:① 先喂饱你!” 2)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② 我十分满意!” 3)怕什么!海的美就在这里!”我说。③ 说明:例1)是说话人在前,说话在后的情形,例 2 )是说话人在中间,此前此后都是他说的话的情形,例3 )是说话人在后面,前面是他所说的话。上述三个例句中的①②③ 处分别用冒号、逗号和句号,这是由引号所引发的固定搭配,不能变动。 间接引用是把某人的原话非正式地、不完整地、随语意拈来放在自己的话中的引用。这类引述如果不作明白交代,就很难发现它是引用。例如: 4)适当地改善自己的生活,岂但你管得着吗”,而且是顺乎天理,合乎人情的。 5)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6)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为”。 由4)、5)、6)我们可以看出,跟引回号在一起的句号或逗号,都要放到引回号之后。如此相对照,直接引用是完整地明引某人原文,句号或逗号等打在引回号之前。 一般地说,起引号跟引回号要成对用,但也有例外,即一段接一段地直接引用时,中间段落只在段首用起引号,该段段尾却不用引回号。例如某人说了五段话,则第一、二、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前言 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一套符号。它的作用:a表停顿,b 表语气,c表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分两大类:点号和标号。点号又分句中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和句末点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点号作用在于点断,表示说话的语气和停顿;标号作用在于标明,主要表示书面语言中某些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近几年高考对标点符号的考查,着眼于应用而不考名称术语,着重考查考生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用法的知识技能。 一、点号 1、句号表一句话说完后的停顿。 (1)一般用在陈述句(意思完整、结构独立的句子)末尾; (2)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用句号,语气强烈的用感叹号; (3)如句中出现“什么、怎么”之类的疑问代词,句末有“呢”之类助词,但句意没有发问或要求回答的意思,不能视为问句,句末仍用问号; (4)用于独词句、非主谓句(无主句)后。运用句号常见错误:该用逗号而用句号;该用句号而用逗号或问号。 2、问号表一句问话末了后的停顿,用于表询问、责问、设问、反问、商量、猜测的句子。 (1)用于反问句和设问句句末; (2)选择问句只在句末用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如为了强调各选项的独立性,可在每选项后加问号; (3)表委婉语气的祈使句末也可用问号(用“好不好”“行不行”等表示); (4)有些句子虽有疑问代词或疑问副词,但句子不表疑问语气,句末不应用问号; (5)主谓倒置的问句,一般应把问号放句末,句中用逗号;但也有句末用句号,句中用问号的。 3、感叹句用在感情强烈的句子末尾表停顿。 (1)感叹句和感情强烈的反问句、祈使句末要用感叹号; (2)感叹句如果成分倒置,感叹号应放在句末,句中用逗号; (3)语气强烈的独词句、非主谓句,可用叹号; (4)带有强烈感情的称谓语、应答词、象声词以及标语口号末尾也用叹号。运用叹号常见错误:语气舒缓的祈使句句末用叹号;在并非句末的地方用叹号;在貌似感叹,其目的在于记述行为而不在于表现情感的陈述句末用叹号。 4、顿号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词语之间。 (1)并列词语如有连词“和、与、

引号内外标点符号的应用

引号外标点用法九例 1、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早起晚睡,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 解析:引文末尾该用叹号或问号的句子,叹号或问号应放在引号。本句中应将叹号提至引号。 2、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解析:“寸金难买寸光阴”与“这句话”之间没有停顿,构成同位复指,且引用部分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句号多余,应去掉。 3、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 解析:两处引用均是各自句子的一部分,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表示整句话都结束了。 4、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解析:引号中为罗素说的话,属于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5、“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 解析:这是引用唐代卢延让《苦吟》中的两句诗作为句子的容,所以“数茎须”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与其他话语构成完整的述容。 6、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感恩。 解析:引号间的并列要不要标示,目前《标点符号用法》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习惯是可停可不停。 8、“学习就怕‘认真’二字。”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 解析:“某某说”放在引用的话中间时,后面用逗号,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所以这句话中,冒号应改为逗号,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9、真昨天跟我说:“他感冒很重,今天不能去踢球了。” 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 总之,关于引号的用法,一个比较简易的判定方法是,如果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标点应放在引号之;如果引语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问号、叹号除外)。 我一进教室,就看见“你有浪费时间吗?”的标语。 相关口诀: 引用之语未独立,标点符号引号外。 引用之语能独立,标点符号引号里。 1、表直接引用,一般引号冒号都用。引号的容必须忠实于原文. 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说:“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教学博苑 05-14 0956 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引号本身的用法并不难,“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用引号标示”(《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15834 - 1995 )。难就难在前引号前用什么标点符号,后引号下标点符号的有无及位置——在引号内还是在引号外。下面分两种情况来谈。 一、对话中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对话中前引号前的标点符号,根据提示语(对话中提示说话的人及说话人的动作、表情、神态、心理等的话)的位置不同而不同。提示语的位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1. 提示语在前 提示语在前,提示语下(前引号前)用冒号。例如: 翠翠问:“后来怎么样?” 祖父说:“后来的事当然长得很,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这种歌唱出了你。” (沈从文《边城》) 2. 提示语在中间 提示语在中间,提示语下用逗号,有时也可用句号。例如: “她么?”卫老婆子高兴的说,“现在是交了好运了。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鲁迅《祝福》)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鲁迅《祝福》)

提示语在中间,但提示语下用句号,表示两组引号内是同一说话人,但不是同一话题。 3. 提示语在后 提示语在后,提示语下用句号。例如: “我真傻,真的,”她开首说。 “是的,你是单知道雪天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才会到村里来的。”他们立即打断她的话,走开去了。 (鲁迅《祝福》) 4. 提示语省略 提示语省略,是在上下文里对说话人交代得很清楚,不至于引起阅读障碍的情况下,使行文简洁的一种手段。例如: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鲁迅《祝福》) 对话中后引号下的标点符号都在引号内,一般用句号、问号或感叹号,也有特殊情况用逗号的,这在前文的引例里一见可知。 二 . 引用中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 引用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引用的不同,引号前后的标点符号也不相同。 l. 直接引用 直接引用,引导前后的标点符号,与对话中的提示语位置在前的标点符号一致:前引号前用冒号,后引号下的标点符号一定是在引号内。例如: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体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标点符号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l5834 - 1995 ) 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苏轼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口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完整版)小学语文引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引号的用法及举例说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 例如: 1、“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2、科学家借用一名乡村歌手的名字,给这只克隆羊起名为“多利”。(《克隆之谜》) (二)、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突出论述的对象,也需要加上引号。 例如: 1、我想跟大家谈一谈“合作”的话题。(《学会合作》) 2、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早》) 3、海伦学会了拼写“泥土”、“种子”等许多单词。(《海伦·凯勒》) 在这些句子中,“合作、”早“、”泥土“、”种子“都是这些句子所着重论述的对象。有的老师认为第3句中的”泥土“、”种子“加上引号是表示引用,引用海伦学会的单词。实际上前文已经说过,引用是直接引用他人的话,或者是格言、诗词、歌词等,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 这里也有一种特殊情况,表示节日、纪念日的数字部分和重大历史时间加引号,表示地名加引号,专用名词加引号,引号都是表示特定称谓。例如: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卢沟桥烽火》) 2、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以及其他很多著名建筑,屋顶都采用了这种”薄壳结构“。(《人类的”老师“》)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在行文时,有的词语加上引号就不再表示它原来的意思,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 例如: 1、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海伦·凯勒》) 说明:在这里,并不是说手指真的会说话了,而是指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他人交流。 2、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说明:”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中日友谊的使者“显然也不是指奉命出使中日,缔结友谊的人,而是指聂荣臻将军像使者一样架起了中日友谊的桥梁,缔结了中日人民的友谊。 所以说判断这种用法的标准是看它是否具有了不同于原来意思的新的含义。此外,课本中有几个例子特别容易引起混淆、争议,因此单独列出来作一个详细的说明。 1、詹天佑顺着山势,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詹天佑》) 说明:这里的”人“字加引号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比喻手法,即形象化地将铁路的形状比喻成为像个”人“字。

如何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如何正确使用问号 问号是表示一个问句说完之后的停顿符号,多表示疑问语气。以下几点是考试中经常涉及到的: (一)问话中含有称呼的,不论称呼在前在后,问号一律用在句尾。 如:小刘,你到过上海吗?你到过上海吗,小刘? (二)叹词“啊”“咦”等单用带有疑问语气时,也是疑问句,后面要用问号。 如:咦?我的钢笔怎么不见了?啊?怎么会是他? (三)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一般只用一个,放在全句的末尾,各项之间用逗号。 如:明天的旅行,你是去呢,还是不去? (四)该不该用问号,要从整个句子来看,看看是否真的发问,有没有疑问语气,含有“谁”“什么”“怎么”等疑问词的句子,有的全句是疑问句,有的全句并不是疑问句,要分辨清楚。 如:1他是谁?2我不知道他是谁。3谁都不知道他是谁。 1句是疑问句,该用问号,而2、3两句虽然有疑问词,但单独可以作疑问句的“他是谁?”在这两句话中只是作为宾语出现,或者说在这两句话中已不再是独立的句子,只是一个句子成分而已,所以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句,所以不能用问号。再如: 1是你去,还是他去? 2是你去,还是他去,我还没拿定主意。 1句是疑问句,当用问号无疑,但2句中“是你去,还是他去”作了整个句子的主语,句子的独立性已经取消,整个句子并不是疑问语气,故不能再用问号,而要用逗号。 (五)局部引用的语言单位,其所引用的内容一般不用标点,但如果是问号则可保留。 如:我一进门,就看见一条“今天你浪费时间了吗?”的标语。 (六)有些表示婉商语气的祈使句,句末也可以用问号。如:请你进来一下好吗? 如何正确使用感叹号 使用感叹号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两个叹词连用,一般是后一个叹词用感叹号。 如: 啊,啊!又回到故乡了。 (二)感情强烈的祈使句,也可用感叹号。 如:祥林嫂,你放着吧!但这种情况下,应该注意感叹号的位臵,如:骑自行车的,站

标点符号的用法

引号的用法 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 ? ”。它在标点符号中属于标号。一般用法有下列几种: 一、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①为了经常提醒自己,鲁迅还在书签上写了一行字:“心到、口到、眼到,读书三到。”(明确:这是在行文中的直接引用。因此,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用的内容结束后,句号应该在双引号的里面) ②“满遭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明确:这也是直接引用的一种,不过,“…满遭损,谦受益?”与“这句格言”成为了同位复指,共同做了“流传”的主语,所以,双引号里的内容结束后,不需要加上其他标点) ③下山的路上,不知谁哼起《高山青》,“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但整个游程却没有看到。(明确:这是一个陈述句,作者只引用《高山青》里的一句歌词作为行文的内容,所以,在所引用的话的引号外面加上逗号,与其他话语组成一个完整的陈述内容)④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形神兼备,充满生机。”(明确:这一句与前面所讲的例②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所引用的内容的位置,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二、表示着重论述的对象。 例如,散文的重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所谓“形散”,主要指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方法怎样灵活多变,无不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的。(明确:这个语段涉及到的引用属于总分关系。“总”——“形散而神不散”;“分”——“形散”和“神不散”。所以,这里引号的作用表示着重要论述的对象) 三、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①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明确:这里“之”字引用实际上表示的是摩形格的修辞手法,即形象化的将山路蜿蜒曲折比喻成为像“之”字) ②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明确:“足不出户”是一个成语,意思是脚不出家门。形容见识浅陋,视野不广。这里赋予它的特殊含义指我们的祖先,虽然处于远古时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今天这样发达,然而,他们已经能够从地球上探索出宇宙的某些奥秘)③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明确:“招牌”,原来的意思是指挂在商店门前写明商店名称或经营货物的牌子,作为商店的标志。这里的含义是指天上的各种各样的云朵,有经验的人看到它就会知道天气的情况,正所谓“看云识天气”)④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明确:这里的“聪明人”加上引号,其实是反话正说,修辞手法称之为反语。“聪明人”,既“愚笨者”) 此外,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我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朋友,人们不是说…沉默胜于雄辩?吗?”(明确:“沉默胜于雄辩”是这句话直接引用之中的引用,为了表明层次,所以,要用单引号) 再看双引号里面套用单引号的两个例子。 如:①“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你相信吗?那是我开车到几十里以外,一块块亲手挑选,论公斤买下,然后用汽车拉回来的。那是我们家的…北海?。”(萧乾《枣核》)(明确:例①单引号突出“怪哉”之虫;例②单引号突出“北海”这一地名)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学网 引号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一)引用,举例略 (二)强调,如:

标点的使用(引号)

引号(“”) 引号是一种标志性符号,它标志文中引用部分。例如: 1.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小学《语文》第十册《田忌赛马》) 2.作者写道:“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这就是对鸟动态的描写。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事物的静态和动态》) 3.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是“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就长得越好。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场雪》) 例1引号中引括的是田忌的话;例2引号引括了《鸟的天堂》的原文;例3中,第一和第二组引号引的是喻指雪的词语,第三组引号引的是一句谚语。 引号有以下几种具体用法。 一、标明人物的话或引用别的文章的语句。像例1例2就是这种用法。 二、标明特殊的词语,像讽刺语、反语、双关语、成语、谚语、俗语、象声词、音译词、专有名词等等。 例3的第三组引号引括的就是谚语。再如: 4.把我们看过的有意义的图书捐出来,寄给在“希望小学”读书的伙伴们。(小学《语文》第十册《基础训练1》) 5.“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这就是说,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 (毛泽东:《组织起来》) 6.人,岂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小学《语文》第十册《革命烈士诗两首》) 7.“咚咚”的驼铃声伴来了拉水的勒勒车,赶车的是一个小姑娘。 (小学《语文》第八册《中国石》)

例4的引号引括的是专有名词;例5的引号引括的是一句俗语;例6的引号引括的是反语;例7的引号引括的是象声词。 三、标明节日、纪念日、简称等。例如: 8.“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这是我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儿童节,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意义呢? (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基础训练5》) 9.蒋介石来到上海,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支持下,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小学《社会》第四册) 10.东北林区还有著名的“三宝”,它们是人参、鹿茸和貂皮。 (小学《社会》第五册) 例8的引号引括的是儿童节;例9引号引括的是一个纪念日,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反革命大屠杀,历史上称它为反革命政变;例10引号引括的是人参、鹿茸和貂皮的简称。 四、标明需要特别论述的对象。例如: 11.……学会“速读”,也就是由原来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 (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阅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12.“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不仅是志愿军的肺腑之言,也是朝鲜人民的心声。 (小学《语文》第九册《写文章要有中心》) 这两例中引号引括的就是重点论述的对象,例11是一种读书方法,例12是一句感情强烈的话。 五、用来标明绰号(外号)、特殊事物名等。例如: 13.不好!“小芦花”和“猫头鹰”卡在门口了。 (小学《语文》第六册《今天我喂鸡》) 14.“电脑”对我来说,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陌生。 (小学《语文》第十册《我的新朋友──电脑》) 15.我们还观看了“军舰发射鱼雷”“飞机打气球”等好多项精彩表演,都有趣极了。 (小学《语文》第七册《一次科技活动》)

(完整版)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教学目标: 1、依据课程标准,了解《考试说明》对此项考查的要求。 2、通过分析高考试题,寻求规律,掌握考查的重点。 3、加强备考方法的指导,强化基础训练。 4、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着重掌握冒号、分号、破折号、引号、问号的用法及标号与点号的连用。 5、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 6、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7、形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 2、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做到书写规范,使用正确。 3、形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教学难点: 1、掌握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方法。 2、形成标点符号正确使用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适当介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把握规律,了解方法。 2、注重学生练习,注重讲析、强化。 3、引导学生整理、积累、记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方法的指导、能力的培养。 5、安排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媒婆为一位秀才作媒,写了一张纸条告诉秀才女方的长相,秀才看了非常高兴,以为自己可以娶一个漂亮老婆,请你依秀才的想法加上标点符号: 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 可是结婚那天,一翻开头纱,秀才吓了一跳,新娘头发稀疏、一脸大麻子、两只大脚还长短不齐,秀才生气的找媒婆理论,媒婆却说:“我早就告诉你了!”请依媒婆的意思加标点: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乌黑,头发没有,麻子,脚不大正常。) 可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显得多么重要。 二、考点解读 标点符号虽然不是安徽高考的知识点,但是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有“标点正确”的要求,同时,正确应用标点符号的能力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之一。 标点符号简称标点,分为两大类,一是点号,一是标号。点号有七种:顿号、逗号、分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书名号、省略号、破折号、间隔号、连接号、着重号、专名号。点号主要是表示语言中种种停顿和语气的,标号主要是标明词语或句子的性质和作用的。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的一套符号,在汉语表达中,它对表情达意起着一种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帮助我们分清句子结构、辨明不同语气,正确地理解词语的性质和文章的意义。“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阅读和写作都很重要,是语言运用的

标点符号在引号内还是外

标点符号在引号内还是外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标点符号在引号内还是外”解读 引号内外标点用法九例 1、然而三年后,“尽管我担当一切的辛苦与操劳,早起晚睡,谁知到头来,他却翻然变脸”!解析:引文末尾该用叹号或问号的句子,叹号或问号应放在引号内。本句中应将叹号提至引号内。2、以前可能因为年龄小,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我才体会到“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这句话的真正含义。解析:“寸金难买寸光阴”与“这句话”之间没有停顿,构成同位复指,且引用部分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句号多余,应去掉。3、自然之美是一切艺术美的源头活水,正如古人所云“天地有大美而无言。”天地之美在风景名胜,也在“溪头荠菜花。”平中见奇,淡里显味,更是一种不事雕琢的天然之美。解析:两处引用均是各自句子的一部分,句号应放在引号外面,表示整句话都结束了。4、罗素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难以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解析:引号中为罗素说的话,属于直接引用,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 5、“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就是为了选择最恰当的字眼,表现出最美的意境。解析:这是引用唐代卢延让《苦吟》中的两句诗作为句子的内容,所以“数茎须”后的逗号应放在引号外面,与其他话语构成完整的陈述内容。 6、陶潜说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记念刘和珍君》)解析:这一句与例5属同一问题,只不过所引用内

容的位置,例5为主语,本句为宾语。这是一个完整的引用,“山阿”后面的句号应放在引号内。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诗句,讲的就是感恩。解析:引号间的并列要不要标示,目前《标点符号用法》尚未有明确的规定,习惯是可停可不停。8、“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有道理”。解析:“某某说”放在引用的话中间时,后面用逗号,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所以这句话中,冒号应改为逗号,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里面。9、刘真昨天跟我说:“他感冒很重,今天不能去踢球了。”解析:此处显然是间接引用(转述),应去掉引号,并改冒号为逗号。总之,关于引号的用法,一个比较简易的判定方法是,如果把引语作为完整独立的话来用,末尾的标点应放在引号之内;如果引语是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末尾的标点必须放在引号外面(问号、叹号除外)。

标点符号复习(引号的用法复习、省略号的作用、破折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复习(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标点符号练习:引号的用法练习 学习运用引号的练习(一) 1“说”字在前面,“说”字后面用冒号,所说的话用引号,引号里的话,一句话意思没有说完时,就用逗号,意思说完了,就用句号(问号、感叹号)。 例:大树说:“来吧,孩子……你会很快活的!” 练习: 大树高兴地摇晃着肢体,对孩子说来吧,孩子,爬到我的树干上,在树枝上荡秋千,你会很快活的! 2“说”字在中间时,前面的话用引号,“说”字后面用逗号,后面的话还用引号,引号里的话中标点用法同第一种情况。 例:“我已经大了,不爱爬树玩了,”孩子说,“我想买些好玩儿的东西。 我需要钱。你能给我一点儿钱吗?” 练习: 很抱歉大树说我没有钱。我只有树叶和苹果,把它们拿去吧,孩子3“说”字在句尾时,“说”后用句号。前面的话用引号引起来,引号里的话中标点用法同第一种情况。 例:“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 练习: 我很疲倦,爬也爬不动了孩子说 综合练习题: 1.[“]非常抱歉,孩子[,][”]大树说[,][“]我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2.[“]我没有苹果了[!][”] [“]我的牙齿已经老化,吃不动苹果了[。][”]孩子说[。] 3.[“]我没有枝条了[,][”]大树说[,][“]你没法儿在上面荡秋千了[!][”] [“]我太老了,不能再荡秋千了[!][”]孩子说[。] 4.[“]我现在需要的实在不多[,][”]孩子说[,][“]只想找个安静的地方坐坐,好好休息。我太累了[!][”] [“]那好吧[,][”]大树说[,]它尽量把身子挺高。[“]你看,我这个老树墩,正好叫你坐在上面休息。来吧,孩子,坐下吧,坐在我身上休息吧[!][”] 学习运用引号的练习(二) 引号的作用有: 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突出强调:③表示否定或者讽刺:④表示特定称谓:⑤用来引用俗语、谚语、歇后语、古语等: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1.(10年重庆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使用不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对于袁野小朋友来说,人工鸟巢本身就像巨大的问号在吸引着她:小鸟会住进去吗?都有什么样的 鸟,有多少鸟会住进去,住起来舒服吗? B、趁着在家无聊,我这个捣蛋鬼又有新点子咯!别以为我又要恶作剧,这次啊,我准备亲身下厨露一 手——做一道家常小菜——炒土豆丝。 C、室外环境污染,包括建筑物外墙(最典型的是玻璃幕墙)的反射光、夜间过亮的城市灯光(如广告 牌、霓虹灯、景观灯的光)产生的光污染。 D、“小美人鱼”是上海世博会丹麦馆的核心展品。“她很小,”哥本哈根旅游中心的彼得·勒默尔·汉 斯说,“但她想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渴望却令人惊叹。” 2.(10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符合 ...规定的一项是() A.当我来到小桥中间,对岸的槐树后面一声呐喊:“抓住他!”随即蹿出几条黑影,向我冲来,桥开始晃起来,我的心也晃起来,“铁驴”(载重自行车)也晃起来。 B.他常常在夜里吹着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白天所有的压抑似乎都在这笛声里风吹云散了。 C.不过今日的“粉丝”不比往年,索签的要求高得多了:不但要你签书、签笔记本、签便条、签书包、签学生证,还要题上他的名字、他女友的名字。 D.胖老人每次起竿摘鱼都要用眼角瞟一下瘦老人,好像在说:“你就这么熬下去吧,伟大的谈判者!” 而瘦老人只以泥塑般的安静来回答。 3.(10年山东卷)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国庆节将至,一座“天安门模型”摆在广场上。“天安门”前花团锦簇,增添了浓浓的节日气氛。 行人纷纷驻足观看,争相与“天安门”合影留念。 B.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个人思想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处理得好,生活才能愉快。 C.朱熹49岁那年,上书建议朝廷重修了白鹿洞书院,并亲自制订学规,提出:“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D 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 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4.(09年湖北卷)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A.我想养只鸽子,让它生鸽蛋给小孩儿玩。可是目前严重的问题是,有没有壁虎,假定有了,会不会偷鸽蛋? B.上海电影译制片厂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如:《音乐之声》、《王子复仇记》等等,为什么令人百看不厌? 这首先还是归功于本子做得精彩。 C.古语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牧民》)”政治的清明和文化的复兴必须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 D.红丝带——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标识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关心,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5.(09年山东卷)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郝明义认为“没有越界不成阅读,”提出阅读者应走的四步,即:向前一步、往旁一步、随便走几步、在网络与书籍之间跨步。 B.从这些关于祖先的事迹中,孩子们在精神上与祖先建立了联系,找到了族群上的归属感,完成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原初确认。 C.“陆资入台”可以使两岸在更广泛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双赢,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形势下,更需要两岸携手、共渡难关。 D.德国联邦司法部长表示:“连接德国和中国的不仅是经济合作,政治、文化方面我们在不断靠近。‘德中法制对话’活动有助于达到这一目的。” 6.(08天津)在下文的横线处填上正确的标点符号。

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要不要加标点符号

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要不要加标点符号 编者按:苏培成教授,1935年出生,天津市人,1962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语言专门化本科毕业。自毕业至今一直从事汉语汉字的教学与研究。现在是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已经出版的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二十世纪的现代汉字研究》、《关注社会语文生活》、《汉字形义分析字典》(与曹先擢先生共同主编)、《错别字辨析字典》(主编)、《标点符号实用手册》等几种,另外还发表了学术论文四十多篇。在这里,选登了他给一位读者的回信,内容是关于“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要不要加标点符号”,供大家参考。 尊敬的苏教授: 您好! 知先生曾有专著《标点符号实用手册》出版,我想请教一个问题。即书名号或引号之间的顿号省略问题。有的文章中提到“现在新规定: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不要加标点符号”(《语文知识》2000 年第3 期) 。不知这种“新规定”出处何在? 是文件? 还是实施细则? 先生的专著中有没有涉及此问题? 如何处置? 即颂文安 荣耀祥 2000 年7 月27 日 荣耀祥老师: 您好! 7 月27 日来信收到了。据我所知,并没有什么文件规定“在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不要加标点符号”。早在50 年代,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在《语法修辞讲话》里说过:“如果一连串的词语都是用引号括起的......一般的习惯就把这些顿号省掉了。”(见开明书店1952 年版336 页) 。1990 年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对两个引号或两个书名号之间用不用顿号没有做出规定,但是在行文中有不用的例子,意在 引导。如“问号”部分说:“有的句子虽然有疑问词‘谁’‘什么’‘怎么’等,但全句并不是疑问句,末尾不用句号。”这里在“谁”“什么”“怎么”之间有意地没用顿号。既然有关文件没有明确规定, 出版物在引号和引号之间、书名号和书名号之间,用了逗号或顿号就不能算错。 标点符号的使用要讲究经济原则, 可用可不用时就不必用,但是要有个前提,就是 不能妨碍意思的表达。书名号和书名号之间一般可以不用顿号,但如果紧靠在书名号的后面有注释性的括号,那么书名号之间就要用顿号。例如:(1) 那时几个熟人都在编文学杂志,在《作家》(孟十还主编) 、《译文》(黄源主编) 、《文学月刊》(靳以主编) 之

双引号用法

引号用法例谈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接触到的引号多是表示直接引用,引用人物说的话,引用名言警句。进入中高年级后,引号的用法开始多种多样,引来的争议也特别的多。作为一线教师,我对此感受特别深刻。本文就想以国标本苏教版教材为例,针对小学阶段中出现的引号作一个例谈,希望对于一线教师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引用用法的界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明确指出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主要用法有四种: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从以上四种用法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出,第四种用法实际上是形式上(格式上)的差别,而不是意义上的差别,因此并不作为我们这次探讨的重点。这样引号的用法主要只有三种: 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 二、引号用法例谈 (一)、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 这是引号最基本的用法,即在行文中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等。例如:1、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卢沟桥烽火》) 2、两个妹妹跟她一样被激怒了,发誓偏要在这个“不是妇女的事业”上闯出一条路来。(《小草和大树》) 3、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古训。(《谈礼貌》) 4、我想起两句诗:“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只拣儿童多处行》) 5、我一边往回走,一边哼起了最爱唱的歌:“小时候,妈妈对我讲,大海就是我故乡……”(《赶海》) 在上面五个例子中,第1、2句都是引用他人说的话;第3、4句分别是引用格言、诗词,第5句则是引用的歌词。 引号直接引用他人的话,包括格言、诗词、歌词,但不会引用单个的词语。不过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象声词和音译外来词加引号,也是表示直接引用。例如: 1、“轰隆”一声巨响,所有的舰船都震动起来,海面上掀起十几丈高的水柱。(《郑成功》) 2、“嗒嗒嗒……”密集的机关******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卢沟桥烽火》) 3、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天游峰的扫路人》)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山东微山县第一中学语文组黄尊芳韩晶 曾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哪知吃第一顿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好了…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 吗?”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可见标点符号在语义表达中的重要性。 高中常考的10种标点符号(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破折号以及省略号。下面将其出现的典型问题及判断方法介绍如下:一、问号 1问号使用 (1)注意选择问、倒装问,全句末尾才用问(选择倒装问的问句,中间的停顿用逗号,只在全句末尾打一个问号。) 例:a.你打算到西安去呢,还是到广州去呢?(选择问) b.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倒装问) ⑵反问追问特指问,每句末尾都用问。(三种问句,每个问句的末尾都要打上问号) 例:除了他能去,还有谁呢?你吗?你能去吗?我看你不能去吧? (3)最后注意无疑问,句子末尾不用问。(有些句子的局部虽然带上疑问词,但整个句子的语气是陈述语气,疑问词仅仅作为这个陈述句的某个成分,这样的句子就不能打问号。)例:a.谁都不知道他叫什么。 b.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2问号复习口诀总结: ⑴选择倒装问,句末问。 ⑵连续问,每句问。 ⑶无疑问,不用问。 二、顿号 1顿号使用 ⑴大并套小并,大并逗,小并顿。 (并列结构内部又包含并列词语,为区分层次,大的并列结构之间用逗号,小的并列词语之间用顿号。) 例:a.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 b.这个经济协作区,具有大量的科技信息,较强的工业基础,巨大的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市场,较丰富的动植物、矿产、海洋、旅游等资源。 ⑵并列谓和并列补,中间不要去打顿。(并列性的谓语之间和并列性的补语之间打逗号,而不打顿号。) 例:a.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 b.这个故事讲得真实,动人。 ⑶集合词语连得紧,中间不要插进顿。 (集合词语是紧密的结构,不能用顿号分隔开来。如“师生员工”,其间就不能用顿号。)例:a.这次“严打”的成功,和广大公安干警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和公安干警家属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